我眼中的皇帝-刘邦1200字作文(共3篇)
1.我眼中的皇帝-刘邦1200字作文 篇一
2035年,第一部未来电话与穿越器完工,作为工作人员,我是第一批受益者。
拿到电话,我左思右想,打给谁呢?思来想去,我决定打给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帝王——刘邦。
电话通了,电话那边传来一个有威严的声音:“汝是四千多年后的人吧!找吾有何事?”由于通话时间只能持续三分钟,我按捺住激动的内心,迫不及待地问出了第一个问题:“汉高祖殿下,庶民一直都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的一生有许多对手:项梁、项羽、韩信、英布……在这么多的对手中,您最敬重哪一个?”电话那头顿了顿,显然在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终于回话了:“项羽吧,此人英勇善战,从军年龄比吾还要大一些呢,‘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三户一定有姓项的.一家吧,此人深得将士心,要不是我手中有韩信、萧和、张良这等人才,我恐怕不及他。”
我终于有了满意答案,于是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后人觉得您之后治国那么多年,也比不上项王守江那一役,你有什么看法?”这次刘邦在那头毫不犹豫说:“最后胜利的人才是王,朕不管后人怎么说,朕赢了,这就是天命。”我刚想问第三个问题,可时间到了,电话结束了,我心中涌起无数感触。
第三个问题是:“戴上那么多脸谱,皇上,您不累吗?”
2.我眼中的幸福1200字作文 篇二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幸福带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它如风般:无色无味无状。有时幸福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但你却仍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直到它离你远去,你才发觉原来它曾来过。
我眼中的的幸福,生死相随。
未见佳人先闻泪落。乌江水在那里翻滚着,似乎也如那撑船老者一般焦急地催促着岸上的人。项羽手执长剑,望向那刚刚倒下的身影,那是随自己东征北讨数年的女子,前一刻还和自己并肩作战,而此刻却悄无声息的安静地躺在那里。一抹鲜红刺痛了项羽的双眼,生死关头,想不到一女子竟有如此大义,能够陪着自己走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项羽的嘴角向上微微弯起,似是在笑,眼底变得柔和起来,这一刻,不远处敌军的马蹄声越来越响,旁边的老者催促的声音越来越急,可他却充耳不闻。只一心看着眼前这个娇俏的人儿。美人已逝,英雄落寞。于是弹指间,项羽将手中那尚染有佳人血渍的长剑一横,一道血注染红了岸边的芳花,也红了那一江波涛。
项羽的身躯倒在了虞姬身侧,原来在项羽眼中,宏图霸业,一统天下固然是人生的追求,然而直至生死之际,项羽所展现出来他对幸福的执着不过是有一个可以和他执手看尽万里河山的红颜。当那伊人殒去时,项羽是那样的不舍,却也开怀。既然无法做一对尘世的伴侣,那么便要携手走过彼岸花围绕的奈何桥。
我眼中的幸福,阴阳永隔。
一声边号,狼烟四起。皇城之中乱作一团,就连那高台之上的九五,也不复当年那般风浪不惊了。终于在一众人的议论后决定西行入蜀,以待勤王之师到来。一行人浩浩荡荡出皇城,途中经过马嵬坡,大军便在此暂歇,然就是这里却让那曾经执手笑牵牛的两人阴阳永隔。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长袖一扬,一道白练出现在了玉环的面前。那一刻玉环是孤独且绝望的`,她期盼着这个曾经和自己许下白首不相离的人取消这个错误的决定,可她只是空等罢了,就这样,玉环整理仪容,在那破旧的村落中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她是带着满腹悲凉走的,所以他自然无法看到当她绝望地闭上双眸那一刻,玄宗的无限不舍与痛苦。
空寂的兴庆宫中,玄宗一人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之中,身边的人们一个个离他远去,这都无妨,可唯一让他接受不了的就是他的玉环不在了。他也曾自欺欺人,派人去海外寻找过玉环,可结果却是如石沉大海一般,茫茫无音。
我眼中的幸福,慷慨就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英勇就义时的豪言壮语。他是含笑而逝的,他没有因为死亡而内心恐惧不已。相反,此时的他,感到了幸福,因为他觉得幸福就在不远的将来,新中国崛起的曙光已渐渐变得耀眼。而他,作为新时代的奠基者,他是骄傲且自豪的。
一抹鲜血浸湿了晦暗的天宇。六颗大好男儿的头颅就这样应声而落,但他们无悔,因为他们是带着幸福离开的,有幸福相伴的道路,不会有坎坷,也不会有荆棘。
我眼中的幸福,既使人艳羡,也使人滴泪;我眼中的幸福,既使人高歌,也使人喝彩。我眼中的幸福如一个顽皮的孩子,它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出现,在我们急切搜寻时。悄然离去。
3.我眼中的刘邦 篇三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行,奈何负重太大,马跑不快,于是刘邦数弃子女,然而夏侯婴又数次救起刘邦的儿女,以至于刘邦差点杀了夏侯婴,还好最后成功脱险。对于刘邦弃子这件事,世人多诟病,觉得刘邦太过心狠,连儿女都可以抛弃,不过也有人分析觉得刘邦此举正是为了救自己的子女,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不管事实是什么,这都成了刘邦的一笔不良记录。
他的流氓本色则在于项羽欲烹太公这件事。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十月,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坚守不战,楚军的粮道又被阻断,项羽在情急之下就打起了手中人质的主意。他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上面,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结果刘邦说,我和你“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把你爹给煮了,就分我一杯肉羹吧。后人常以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为刘邦流氓本性的描述,可是对刘邦来说,实属无可奈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他只能忍着心痛去说一些看着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两军对峙,如果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妥协了,那么以往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或许接下来被烹的人就不止太公一个人了。人们只知道去指责他,如果换一下位置,又能做出什么更合适的举动呢?身临其境的话,还不是要妥协,或许还不如刘邦表现出来的轻松潇洒一些呢。
刘邦的背信弃义则是由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不顾两人的约定,追杀项羽。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做得很不人道,项羽已经按照约定归还人质,刘邦也理当守约。不过,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刘邦奋斗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独霸天下吗,现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质问题,不再存在投鼠忌器的麻烦,战争局势又是汉强楚弱,消灭项羽是应当的事,此时消灭项羽是最佳时机。不过不论怎么看,这件事终归是刘邦理亏,是他背信违约了。
不过,刘邦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刘邦在召开庆功大会时曾经自己总结了为何自己会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天下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心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是的,刘邦胜在他知人善用,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最终还因为猜忌,被拙劣的反间计迷惑,疏远了范增,让那么一位谋士最后悲愤而死。项羽的政治能力太差,刘邦的政治牌则打得十分出色,所以,刘邦完胜项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纳谏,不怕没有好的谋士,不怕没有好的建议,就怕领导不会决断不会采纳。而刘邦在纳谏这方面非常出色,他知道自身能力不是很足,所以总是很认真地去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张良,还是郦食其,或者是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士,刘邦很多次靠着善于纳谏化险为夷,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
记得以前说刘邦时,我说他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就一流氓,要不是靠着手下人,怎么会成功呢。可是,殊不知,这个靠下面的人可是有着大学问的。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艺术,知道谁适合干什么,适合和谁一起干活这些都是很需要能力的。而且你还要在当时的战争中,保证下属对自己绝对忠心,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在紧急关头如果被下属出卖了什么的,说不定直接就一命呜呼了,更不用说什么雄心大志了。所以说,刘邦真是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还有刘邦的悟性很高,战争刚开始时,他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譬如说拿分封这一方式去玩政治,但是他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这一技能,他的军事才能虽不及韩信项羽,但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他的水平一步步提高,不然,英布叛乱时也不会害怕高祖亲征了。“沛公天授”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刘邦被称为小人,但他却做了很多很大气的事,譬如他和项羽最大的区别,也是他得人心的地方在于,他愿意和属下共享成果,有人就说过,虽然刘邦为人傲慢,项羽为人仁厚,但是打下城池来,项羽就死守着不给手下一点甜头,但刘邦就愿意让手下去品尝胜利果实,想想那些将领们,他们累死累活的,图啥呀,不就是图个荣华富贵,图个成功吗?刘邦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所以他更好地得到了手下的追随。
刘邦这个人很能忍。他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英雄,是急脾气,项羽不会甘于忍气吞声,但是他刘邦能。为了最后的胜利,他装孙子,不管什么,他都忍了。我们都知道鸿门宴,按照当初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即使要称关中王也无可非议,但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就不要想公平,他只能低下头,只能说自己先入关就是为了替项羽打点一切,以一时的低头换来了后来的胜利。他出入关时,迷失在秦宫的富丽堂皇中,想要去享受那些繁华,想留在秦宫中休息,但是樊哙、张良及时点醒了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形,于是他忍了,封好府库,退驻霸上,想想连范增都说,刘邦为人贪财好色,但入关后财物不贪,美色不近,说明他野心勃勃呀。他的忍功得多强。还有很多事,刘邦都忍了。
【我眼中的皇帝-刘邦1200字作文】推荐阅读:
我眼中的风景作文950字06-14
我眼中的秋天作文650字07-26
我眼中的小学作文450字09-20
我眼中的交警作文300字09-25
我眼中的老师500字作文09-25
我眼中的上海作文550字11-13
我眼中的妈妈250字作文11-15
我眼中的男生初三作文750字07-01
我眼中的夏作文700字07-06
小学我眼中的自己作文650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