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共14篇)
1.《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泗水龙城小学课题组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3、学校教学实践的需要。
“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绩,而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我校申请了这一课题的研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期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学习模式,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二)、现状分析:
“学习”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所研究,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我们的老师不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取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什么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一节课中安排多次(3次以上)合作学习。结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有的教
师提出问题后未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分钟就叫“停止”。这时,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合作状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预期目的?它只会挫伤学生的合作的热情,养成不愿参与的不良习惯。
2、小组规则不清,学生放任自流。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学习,教室里也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局面,但只要细想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很少。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说,谁都不听谁的,结果组内的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小组成了一两个人的“新闻发布会”,其他人一言不发或“搭个便车”;有的小组互相推辞,没有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无拘无束。归根到底,主要是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小组内没有学习的规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随意分组,评价重个人。
据笔者了解,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最多也只是稍微考虑了一下学生的成绩。这种分组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时,我们的教师对组内交流后的汇报评价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对整个小组的评价,使我们的小组学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影响“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增强“学习”的实效性研究迫在眉睫。
(三)预期的研究突破
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学习在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有效性的方式与方法
“学习的有效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激疑→质疑→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形成有龙城小学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有合作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为推进这一目的的实现,进行以下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一个学习小组就是全班的缩影。首先将班内学生均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从每类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由“优”生任组长,与“差”生同位;由“良”生任副组长,与“中”生同位。为了让组内的成员合作顺利,教师在分组时不是单凭自己的考虑去指定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而是首先让“差”生选择“优”生,征得被选择“优”生同意后,才将他们划分到同一小组内。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相邻的两个小组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成一个8人的大组。一学年结束后,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分组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组内各成员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合作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又基本一致。“组内异质”为小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还要对学习小组内的各位成员做出具体的分工,并对小组中的四位成员进行如下分工:如优秀生担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
业、指导差生;良好生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差生是小组讨论的“第一发言人”。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使其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各司共职、各尽所能、共同提高。
(二)小组合作的要求
1、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掌握应掌握的学习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小组成员求助,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3、合作学习在听取和比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集思广益,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辩论者。
4、只谈关于合作内容的话题。
(三)、“学习”策略
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它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相互辩论争论、社会实践等形式,彻底克服一人讲多人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彻底克服纯知识教学倾向,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学过程,知识应用的过程。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构建新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一般包括六个教学环节:知情入新——自主学习——学习——展示交流,达成共识——练习与实践——自我评价。
1、知情入新,激情导入:
知情:就是摸清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基础、新知识的生根点。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知情入新”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节。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格。给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学习:
学习是“自主学习”环节的补充和完善,发挥合作作用,取长补短,完善个体。
4、展示交流,达成共识。
展示交流是自主学习或学习完成之后的信息反馈交流活动,达成共识。一般先有几个学生或一两个组首先发表意见,汇报学习所得,其它小组作以补充完善。对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展开质疑、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对学生实在是弄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讲解,讲清楚,讲明白。
5、练习与实践:
练习与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是学生思维的突变期,因此,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练习题目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典型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练习一般设计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目的巩固课堂知识;综合练习,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前后联系,形成知识脉网络;发展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6、自我评价。
这一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完整知识结构,体验知识价值和对学习情感的评价。在师生共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形
式是课堂小结,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学习心得、绘制知识结构图以及对知识的认识、知识的价值评价、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态度评价等,教师跟上有益指导。
(四)、小组捆绑式评价探索:
评价就是考察一下学生某个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情况,以此来判断某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们进行小组捆绑式的评价方式。
1、小组捆绑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在每次的考试中,算出每个人的比较分,小组成员比较分之和就是该组的总分,总分除以人数得出每个人的均分,均分在9分以上小组视为优胜小组。优胜小组的表彰办法:第一,可以在班内设优胜小组栏进行表彰,让学生随时可以看到,时时得到提醒。第二,根据优秀的次数,在学生期末总评中加入一定分值,划出等级报告家长,记入学生学籍档案。这种评价方式,一是尊重学生的基础,使优生、差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尤其对差生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转变差生的重要手段。二是保障了学习有效性,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协作,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设立课堂激励性分值,作为初实行“学习”模式的保障。对于刚开始使用“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习惯了“听”,没有积极思考的愿望,甚至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对于老师设计的问题,不思考,不会思考,不回答,不配合,教师感到教得很吃力,会导致“学习”进行不下去,因此设立课堂激励性分值,如:学生积极回答一个一般难度的问题,给该生加0.2分,回答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加0.5分,交流时改正一个问题加0.5分,质疑一个问题加0.6分等等,激励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质疑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此法很简单,只要教师规定好干什么得多少分,让小组长课后根据学生表现打好分,记录下来,单元学习完之后总分加入单元测试分,作为平日表现分就行了。
四、研究团队及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张先成成员:董雯陈景强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曾瑞
组员:王旭梁金玲孙茂波李孝云王颖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4.20---2011.7)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搜集、整理学习存在的问题
3、广泛搜集有关有效性学习的理论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策略,明确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完成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1.7---2011.12)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运用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小组长培训活动,规范学习行为。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研究材料,总结经验和操作方法,改进研究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3----2013.3)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运用和改进积累的经验
3、积累课题原始资料,撰写论文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4)
1、做好质量检测、评估工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
3、整理论文和教学心得等相关资料
4、收集、整理资料,健全小组学习的原始材料
5、请专家予以鉴定
六、保障条件
(1)学习保障:加强理论学习,博采众长,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开展课题研究从观念、理论功底上作准备。
(2)时间保障: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课题研究情况。
(3)硬件支持:我校是泗水县教学设施配备最先进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最先进的多媒体“班班通”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教学管理局域网、图书资料室等都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平台。
(4)物质支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研究工作,投入大量教育教研经费,加强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七、课题预期成果与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程、结论与反思。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
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2011年4月
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一、优化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总喜欢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很高, 总喜欢采取命令式的口吻, 学生只有听的份, 没有发言的份. 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的师生关系, 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试问学生又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应该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我认为, 要想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要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这样一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感觉到轻松和快乐, 才能真正畅所欲言, 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师生关系追求的是平等、民主.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生为本, 在平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要显得和蔼可亲,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学生才会尊其师而信其道, 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 我们老师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上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只有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 上取得进步, 我们教师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感到骄傲.
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实施, 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果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相符的话很可能会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相关研究表明: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 对此我们必须 要加以重视, 设计出符合农村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例如, 一位教师针对工程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合作学习任务:探讨家庭装修的话一般会考虑到哪些问题? 事实上, 这位老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是:要买油漆、水泥、木板、瓷砖、黄沙等等;要算房子面积, 如厨房、卫生间面积等;还有预算下大概会花多少钱? 请不同工种的装修工人……但是, 现实问题却是:农村孩子的家庭基本都不装修, 对这些问题根本就不了解, 因此,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显然已经失败了, 很难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 从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设计的这个合作学习任务并不具有针对性, 虽然活跃了课堂, 让学生能够踊跃地发言,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不仅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还耽误了上课的进度, 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只有符合农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教学服务时才能算是一种教学策略,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考性
思考性原则是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核心原则,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必须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达到引导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思考性, 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去拓展其思考能力.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要考虑材料的呈现形式, 比如说呈现的材料具有隐蔽性, 能够灵活地选择和转换, 解决的方法和解决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解决的过程比较复杂,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其二,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和发现问题, 从而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也给学生提供了成功体验. 比如说淘气家和笑笑家分别离学校的距离为5千米和4千米, 那么淘气家到笑笑家有多远? 如果教师详细地分析并作答的话会使问题的教育价值受到损坏, 但是如果教师不做详细的分析而是让各个小组自行合作探索的话, 所得到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会感觉自己有进步, 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思维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结语
事实上, 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 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展开进行进一步的论述.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一定会渐行渐远, 不断完善和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法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青睐, 该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若干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更多的农村一线教师以教学经验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建洪.时机把握: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2006 (12) .
[2]肖莉, 杨晓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方式有效性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9) .
[3]赵庆梅.学生互动——体验学习的重要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 (教研版) , 2009 (6) .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一、调查目的
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在调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出“实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调查对象
全体在校师生。
三、调查方式
随机谈话、推门听课、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跟踪听课等。
四、调查内容
a.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b.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详见问卷调查表)。
五、调查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小组综合能力不均衡
我校曾经是每班约六、七十人的大班教学,每个小组的成员约6~8人,由于竞争的现实使成绩差的、能力差的、注意力差的学生“无组可归”,通融的最后只有把这些“乌合之众”归为一组。
再加上小组人员过多,合作时气氛热烈,致使合作不积极的学生学习时以“合作”为幌子,谈笑间静等本组代表的答案,而组长又不可能在合作有限的时间内掌控好,因此,合作学习效果差。长此以往,合作学习与班级管理就不能有效结合。
2.合作学习时机不当
我校一直在实践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3.合作学习规则不明
在调查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你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发现,很多的热烈讨论只是假象,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两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其他人没有参与争辩或补充,问题得不到提升,这主要就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六、改进策略
(一)重“兼顾”,确保小组综合能力均衡
首先由班主任精心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把学生编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兼顾学科,男女混编”的三至四人学习小组,这一编排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围坐一桌,既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组内能推荐学习组长、常务组长等人选,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
(二)重“过程”,确保学有实效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确实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处才进行“合作学习”。如,学生的思考不全面时、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解题思路有争议时、问题需要多角度思考时、分享学习成果或进行学习评价时等。
2.合作学习中的教师,不光是引導者、指导者,还是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所以,教师要走进小组,走进每位学生,去倾听、去指导、去评价,同时搜集共性信息,以便集中指导。还可根据对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把握好合作的时间。
关于学生的交流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确定。能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要自主完成;能同伴解决的,要同伴交流解决;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探究性、开放性、拓展性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关于小组学习的评价要有层次性与多样性。不要只一味注重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交流,其实小组间的互评、教师(或学科代表)的点评也很重要,在评价中不能只针对知识却忽略了小组评价,或侧重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鉴于这种不全面、缺乏指导性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很难达成高效课堂。
以上措施意在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真正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4.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篇四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5.《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等诸多好处。但现实中的课堂却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研究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五、研究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调查法)
调查的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4)、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二)实施阶段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
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
↓
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
↓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二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九、研究后的思考
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十、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
6.《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六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7月开始酝酿,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4)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7.《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七
一、情景式任务鼓励同桌合作-pair work
对于初中生而言, 同桌之间一般最为熟悉、最为亲近, 这种关系为英语合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合作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发展同桌的合作关系能给那些平时没有勇气在班级里公开发言的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感, 消除他们怕出错的顾虑, 以轻松的心态和同伴探讨问题、发表见解、交换想法, 感受到与人分享的快乐, 慢慢放开胆子, 学会自由、自信地表达。笔者认为, 最适合同伴合作的就是简单的情景式任务, 如分享对某些事情的心得体会、探讨某种现象的影响、重现阅读教材中的情景等, 同桌之间相互合作, 设计简短对话, 实现信息互通。不仅如此, 教师还可以利用同伴的这种合作关系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在大班教学中, 教师一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总有顾及不到的时候, 发挥同伴的合作力量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请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考察, 检验学习效果, 有效帮助学生实现自查和互查, 了解学习情况。
在进行8A Uint4《Zhalong-A special place》的阅读教学时, 我提供了一张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简图, 请学生根据地图、结合课文内容, 与同伴合作, 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设计对话, 并表演。学生设计的对话各有风格, 有的学生以问路为主题, 有的学生就一种动物的保护展开讨论, 还有的学生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了看法。
二、讨论式任务推动组内合作-group work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 为了服务于这个目标, 新教材的创编更加注重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培养, 凸显英语的交际本质, 为group work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指导, 抽离出灵活、开放并具有一定难度的讨论任务, 请学生就此出发, 自主提出衍生问题, 相互启发、提示, 以使组内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 将组内成员的智慧集中起来, 逐步找到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但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 讨论式任务的设计要独特、新颖且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有料、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笔者建议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演变,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和社会话, 多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其次, group work中组内人数相对较多, 容易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导致某些学生丧失发言权。为消除这种隐患,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参与小组讨论中, 这种参与并非干预学生讨论, 而是在近旁静静聆听, 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一句提醒或引导, 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
9A Unit 5讨论的主题是电影,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Do your have your own idol?Why do you like him/her?Can you tell us some details about his/her life?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任务, 既与阅读材料紧密联系, 又不拘泥于教材, 学生可以借鉴课文中的阐述方式和逻辑顺序来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 工作量相对较大, 也有一定难度, 非常适合学生在小组间进行讨论, 经过一番协商, 各组确定了自己的讨论主题, 也想好了思路, 就一个相同的主题展开了缤纷多彩的讨论, 给出了内容迥异却同样高质量的答案。
三、实践式任务发展班级合作-project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最后都要落实到实践之上。实践式任务旨在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培养创造性和团队精神, 提高其动手能力、自我组织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而且实践式任务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班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展开班级合作。实施project是实践式任务的主要形式, 其主题非常宽泛, 只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 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主题都可以用做开展project, 或举办班级舞会, 或组织社会调查, 或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对比, 这些项目都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也给他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 笔者请学生举办一个主题party, 请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 调查大家喜爱吃的食品, 所需采购的数量, 确定活动流程, 评选主持人, 并布置教室。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要求学生采用英文形式, 晚会既要体现中国风格, 又要适当地宣扬西方圣诞文化。这项任务巧妙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英语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而是切切实实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实用价值不言而喻。
任务型教学是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新思路, 小组合作是实践这条思路的最佳方式, 教师应该把握好二次课改的契机, 将任务型教学与合作学习相互结合, 通过pair work、group work和project的实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发展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 推进初中英语课堂改革。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以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学习、完成任务,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交流互动的有效性则决定了学习效率的高低。
关键词:任务,合作,初中英语
参考文献
[1]郑红苹.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8.《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八
关键词: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9-053-1
一、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旨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互相配合协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但是,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研讨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上述的这些问题,促使笔者对生物课堂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二、提高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三是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
在《鸟类》的教学中,将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设置了并列平行的内容比如说“外形篇”、“消化篇”、“呼吸篇”、“血液循环篇”、“结构篇”等,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同时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的同时,“组长”还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等。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动脑筋。
2.精心地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斯托利亚认为:“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3.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情景。
课堂上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如何把握良好的合作时机呢?
其实最佳时机就是学生最想和人交流的时候、最需要外部力量寻求帮助的时候。比如:当自己不能独立完成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学生很乐意一对一地相互观察、交流,向对方汇报结果,效果很好;有的时候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或者遇到争议的问题,需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的效果较佳;还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学生自然地希望合作学习。
4.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合作学习的效果与学生对合作技能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技能。一是问题呈现后,给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一个人想得并不全面,但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合作的基础,这也可以防止有些人不经大脑思考,对别人的意见盲从。二是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必须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对别人的见解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修改建议,在争论争辩中找出大家认同的最佳方案。三是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形成大家的合作成果。
例如在“了解我们周围的生物”的调查活动中,因为不能正确操作仪器、数字记录不完整、不能协作配合而产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前要独立思考、整理思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要注意倾听,再对彼此的观点进行质疑、争论;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注意自己对仪器使用的操作是否正确,对别人的操作要能够恰当地提出意见、给予帮助;在交流中遇到冲突时,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控、冷静、宽容。当学生在共同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习得和练习了合作技能时,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融洽,更易接受彼此之间的能力、个性的差异,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在观点碰撞、分享、体验中体现出来。
5.构建合作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当学生在小组开展讨论时,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有时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误解在小组成员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会不断扩散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教师除了要规范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排除合作学习的障碍,也要积极引导深化合作学习活动,努力发现合作学习中的火花,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绍虎.小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和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08(36).
9.《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结题报告
铜川市青年路小学 许洁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可以在与学习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漏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被动学习的状况,赋予全体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座谈讨论 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
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研究方案。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笔记。
3、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搜集好研究数据。
第二阶段: 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 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进行个案分析。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有效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
第三阶段: 2016年7月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经验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扎实研究,初见成效 1.课堂变了。
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学校基本不见了。语文课堂上教师能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了。
2.教师变了。
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积极参加各种专题讲座,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上。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明显,教育观念更新了,业务素质强了,科研意识增强了,“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课内:教师能对学生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给予充分肯定,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学习方法,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外: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学习,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学生变了。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每个学生学会发表个人见解。学习优秀的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学习中等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再附和别人的意见、随大流了,而是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学困生有时发言出乎大家的意料,比谁说得都要好。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地表达、交流时,当我们听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却不乏机智的回答时,我们被他们感染着。
(2)拉近了心理距离,学生乐于学习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融洽了师生关系。
(3)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取得了较大成效:学生能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敢说、愿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形成模式,运用教学
在研究中我们先后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广泛总结我校语文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后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较为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
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步骤:“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三步骤”具体指: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环节:
预习的主要任务: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明确重难点; ③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预习的主要形式:①小组内学生自学,互学,讨论;②教师指导点拨。2.展示环节:
展示的主要任务:①展示交流预习初步成果;②巩固深化学习目标;③共享学习成果。
展示的主要形式:①教师引导、点拨;②学生板演、讲解 3.反馈环节: 反馈的主要任务: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③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④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
反馈的主要形式:①课堂练习;②习题测试;③辅导答疑;④互学互教。
这种新模式具有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学生自主学习;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巩固训练提高。
(三)有效策略,支撑教学
1.教师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理念保障。
2.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的组合分配上体现了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3.合作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多样性和确定性。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5.师生及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6.通过合作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人际交往中团结协作的意识。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小组合作学习的多样式和开放性有待商榷:活动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些教师所带科目暂时不固定,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所以要常常汲取理论营养来滋养自己,以便走向更高更远处。2.教师对进行课题研究的作用领会不深,进行研究的主动性不强。我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乐意钻研。
10.《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的课改趋势,“小组合作学习型”在我校全面的实施,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初见成效,教师们基本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实施方案。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又强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了彼此切磋技艺、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又表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能促进认知成长,是因为年龄相当的儿童较可能由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互动、增进成长。另外,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特别如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好的推广,尤其是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随处可见。课堂教学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教师权威淡化,学生主体性增强,“自主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可反思我校目前的教学现状,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以下误区:
1、为合作而合作。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似乎一节课里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些该合作的问题教师未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2、合作学习并不合作。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或事先没有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组内成员不友好,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结果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多了,但参与度却不高,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困难学生却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3、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表达和倾听的双向互动,然而现今大多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不仅不会倾听,甚至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合作时,很多孩子也没有耐心听别的同学汇报,抢着各说各的,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再倾听、不愿倾听,难以形成有效的研讨氛围。
4、教学策略准备不足。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开拓了,这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策略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了解学生概念发展的原有状况,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一个估测,或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通过小组学习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自行是解决的?在小组合作时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会流于形式、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也会成为虚有的形式。
5、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你这里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生生之间的自我评价。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时代公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围绕“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学校原来情景引入,合作提高”的课题基础上,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教学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有效的 “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我们的目的是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合作模式,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2、环境因素对“合作学习”成效的影响;
包括“合作学习”大的课堂环境的建设,“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等。
3、心理因素对“合作学习”成效的影响;
包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品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
4、教师对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
包括教师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设置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影响等。
三、研究的目标
1、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加强学习,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内涵,把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善于灵活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并能根据实际进行筛选与整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爱学、乐学,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探究合作学习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3、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1、研究课堂学习小组建立的科学性,探究自主互动课堂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
2、开展各学科小组学习策略和各学科小组学习方法的研究,设计用于学生自主互动学习的导学案。
3、探索一课时中教与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分别有:(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五、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实验老师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教学主体,以学生活泼、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措施,一切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过程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审美。
2、激励性原则。实验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信性、主动性和进取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善于提问,经常用夸奖的言辞,亲切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实践需要,使学生的心态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实践、追求探索、追求新知、追求创新的氛围中。
3、和谐发展性原则。实验老师要通过学生个体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大集体中健康、活泼发展。
(二)方法:
1、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具体地贯彻行动的计划,观察即收集研究的资料,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实验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3、教育调查法。采用事实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有时也将采用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的方法,对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调查了解。
4、个案分析法。抓住好、中、差三个类型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5、经验总结法。针对实验中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5月)
1、学习相关理论。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报告。
3、选题,各教研组、教师根据学校课题制定自己的子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
每位教师都制定实验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认真做好跟踪记录,并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研究中的问题和缺失处,进一步将课题研究向更深处展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从组织、调控、方法、步骤、评价等方面入手,以科学组建、合理分工、制定合作细则、适时点拨引导、学会倾听交流、利用有效评价、延伸合作于课外等为研究内容,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5月)课题的结题工作,主要工作是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包括教师的各种体会、经验、总结及案例反思。
1、撰写结题报告,编辑、展示实验成果。
2、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经验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七、预期的成果和完成的时间
2013年4月,形成研究方案,成果是研究方案。
2013年4月━━10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内容的研
究,成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内容草案。
2013年6月━━2013年9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管理的研究,成果是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习惯的经验论文及注意的问题。
2013年9月━━2014年14月,课题的结题工作,成果是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及应用:本研究最终成果是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主要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2.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八、注意的问题
1、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更新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2、理解、掌握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丰富课程资源以及优化学习方式的内涵与方法,科学地、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用好教材。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合作、交流、操作、说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4、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书写规范、合作交流、操作等良好学习习惯。
11.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先进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3-02
一、前言
小学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具有奠基作用的,甚至影响着整个受教育过程,因此要格外重视小学教育。同时时代在发展,传统的学生仅仅是听老师的讲授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小组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出现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概述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四名学生,要做到这四个学生成绩的均衡或者可以采取以好带差的模式,在数学课上,首先还是会由老师进行讲解,之后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再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迷惑,形成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当全组学生都出现问题时再来请教老师。在之后的作业讲解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先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必要时可以采取理解充分的学生代替老师进行讲解。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活跃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下边听,即使老师通过提问等方式活跃课堂,但是取得的效果还是不甚理想。但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到其中的感觉,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课堂气氛。
2.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一味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很多时候学生可能会出现对知识疑惑的现象发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解答。而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疑惑及时提出,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从而可以得到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
3.利于班级和谐发展
同学之间进行配合可以使得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切,在班级中形成互相互助的氛围,有利于班级和谐发展,提高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
由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刚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形式大过实质
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先进性,所以有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而对于某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师,无法认识到这个模式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进行了分组,在偶尔的时候进行讨论,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发挥其优越性。
2.学生参与程度不同
在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的综合水平以及积极性的差别,使得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进行讨论,有些学习成绩较差并且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根本不会同小组人员进行交流。
3.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
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老师对时间的掌握不够准确,导致留给讨论的时间过多或者过少,当讨论时间太多时会出现老师需要讲解的知识无法完成,讨论时间过少,又无法实现其根本目的。
四、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改变观念
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首先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优势,对学生以及教学质量积极的影响。只有教师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才能使其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发挥积极性。
2.解决目标与方式的关系
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对课堂上的教学流程做更仔细的安排,保证学生讨论与教师教学实现默契的配合,共同作用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对小组合作做最合适的设计,在合适的阶段才进行小组讨论,提高整个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转。
3.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的关系
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基础,在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只重视小组的共同发展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促进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进步。这种观点不仅在现阶段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同样重要。
五、结束语
本文仅仅是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细小的问题,也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并得到解决。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必须是在解决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因此,要对这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解决,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政杰,林佩璇. 合作学习[M].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3
[2]朱建英. 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小学数学教育.2014(11)
12.《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二
新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变学生个 体间的学 习竞争关 系为“组内 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以问题为任务,通过热烈讨论等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清晰认知和理性感悟。因此精心设问成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有价值呢?
一、设计的问题数量和难度要适当
课堂中的合作学 习时间有 限,故问题数 量不宜太多,以确保学生有充分开展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贪多只会让小组合作学习匆匆走过场。或者是当学生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为完成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还要把握 好难易度。问 题过难很难激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过易学生张口就来,看起来气氛活跃,却容易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应遵循“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参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以“可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为准则。
考虑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部分内容主线清晰,重难点明确,笔者围绕“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主线,就危机爆发原因、爆发过程、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分别设计合作探究问题:“1.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吗?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经济危机?对此你怎么看?2.这场经济危 机为何会从美国迅速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有学者认 为‘危机’这个词 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这场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机会?以史为鉴,我们应从这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整堂课围绕三大板块着力解决上述问题,精简保证了基本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完成探究,设问紧贴教材实际又高于教材,学生有所思必然有所答,但要答出要义更需深入探求。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性
“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课堂学习过程来看,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针对学习中的“疑难杂症”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得到升华,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上述问题涉及史学界的新研究、新观 点、新成果较多,有些问题甚至当前史学界仍存有争议,问题的思辨性强,联系现实密切,学生有所感有所知,但更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识。 如问题1就是要求 学生在已 形成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三大原因认知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经济与之相似的三大现象,通过对原有观点的质疑引出思考。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形成激烈的思维碰撞,小组间在交流时不断提出新的认知视角,最终达成 共识:“经济危机 是市场经 济的伴生物,与社会制度、阶级无关。单纯从制度性差异 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不科学。当今经济危机更是世界性经济发展问题,我们应以市场化、全球化的眼光来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这些新见解与当前新的史学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只要问题设计有思考的着眼点和拓展面,中学生也能成为史学研究者。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 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除了 思维的深度,问题本身还要有一定的张力,让认识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的影响,应时应景体悟时代发展动态。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让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 学的目标 之一。上述问 题3就属开放性的讨论题,对此学生有话可说,但历史学科讲究“以史为证,史论结合”的原则,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条理、有深度、有张力。在参与小组讨 论之初感觉学生的回答杂乱无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着组间合作的深入,学生原先散乱的陈述有了归纳、整理、提炼甚至是观点 升华。到各小 组交流时 已能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层面逐层展开,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达 流畅、论据充 分。学生思维的活跃、合作的密切程度远远超出了笔者的课前预设,所呈现的很多新颖的观点是笔者始料未及的,也无形中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主动探求获得的深刻认知远超出教师苍白的讲述,而这也正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设计问题要选取合适时机
教学中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小组合 作学习来解决。一般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生个人探 索遇到困 难需要寻 求同伴的 帮助时(如问题2),此时的合 作最有效;在学生意 见不一致 时(如问题1),此时教师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最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如问题3),因解题视角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此外在化解教学重难点关键处(问题1、2、3均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而非教师直接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效果更持久更深刻。而这些时机的择取要求教师课前做足准备,使设计的学习问题有合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便于开展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培育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育人目的。
1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篇十三
作为新课程教育理念载体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犹如阵阵春风飞遍了城乡课堂,这种以自律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为基本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小组教学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们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改革入手,探索出一条与传统的封闭式校园教学、组班教学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从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看,仅靠传统的教育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形式单调,缺乏活力,而且不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传统的组班教学,忽视了学习对象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开放教育的学员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而轻学,重群体学习而轻个性特点。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小组,灵活地组织小组教学,就是从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对象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乃至于工作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织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这也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论在开放教育试点中的具体运用。
小组教学,除了适应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之外,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知道,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教学,正适合他们的学习要求,既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又为他们集中宝贵的时间有效地学习创造了条件。
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移到在小组条件下,利用小组,以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学习为中心。个别化学习往往缺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缺少必要的学习氛围和情感交流,学习小组的活动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素质很有裨益,二、小组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一)小组教学的优点
小组教学就是指将2人或2人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教学的某些不足,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小组教学有它自身的优越性:
1有利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形成态度,培养鉴别能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利于开展项目或作业活动,使学生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得到较充分发展。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向其他同学解释要点和原理,学生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因此,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在小组内,学生之间较易进行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减少,每个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相对增加,个人意见的交换变得十分容易,因此,可以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形成团体性思考和创造,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5教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能及时给予适当指导。教师此时是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在心理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组教学的缺点
当然了,小组教学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如教学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比较困难,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发言时机和时间长度不易控制,没有经验或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容易出现长篇大论的情况,而这对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利的、要使小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活动又不至变成无意义的闲谈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等等。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
14.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十四
一、合理搭配, 组建最佳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等因素, 注意动静结合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穿插。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 记录员一人, 噪音控制员一人。小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 组织全组成员一起合作学习, 组织动手操作, 开展讨论, 探究学习方法, 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任务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记录下来;噪音控制员的任务是控制小组内成员的发言声音, 不能影响其他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以后, 还应做好以下三点: (1) 加强小组长的培训。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 如何处理小组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 (2) 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学会做人, 学会社交。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 如何补充意见, 批评对事不对人, 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作判断。 (3) 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 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进行角色转换, 整合不同观点等。
二、训练指导, 掌握合作学习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要想合作学习达到理想境界就必须要求每位同学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 合作学习的课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时需要做好课前准备, 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收集一些与课题有关、有价值的资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能力。信息如何收集呢?可让学生通过上网、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来获取。
2. 学会表达。
每个成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正, 同时要调动发言少或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把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 让他有参与表现自我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3. 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 让学生不迷信权威, 不轻易放弃一种思路或想法。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呢?可以从“动手”、“动口”、“动脑”中激发学生的讨论意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 我指导学生动手折叠准备好的圆形纸, 把圆形铺开, 先对折、再对折、又对折, 然后把圆形纸铺开, 学生仔细观察图纸上的折痕, 就会发现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会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是圆心, 什么是半径, 什么是直径。此时此刻让学生进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了。
4. 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开始合作时, 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做到不插嘴;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要点, 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会辨析别人的见解, 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三、分析教材, 有力把握合作契机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小组合作探讨, 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 而是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实际, 选择分组学习的内容, 把握合作契机。合作要适时, 一般如下环节时可开展合作学习。
1. 辨析易混概念时, 开展合作。
我们在教学时, 常常会碰到学生概念混淆。此时, 教师就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让学生激烈争辩掌握概念。如:在教学“质数”与“互质数”、“整除”与“除尽”等易混概念时或教学“什么情况下的两个数是互质数”等难理解的概念时, 都可开展合作学习,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 你一言我一语, 在七嘴八舌中, 学生正确理解了这些概念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
2. 操作探究规律时, 开展合作。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 如:各种平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等内容, 均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此类内容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 须挖掘集体智慧, 才能集思广益, 达成目标。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让每个小组分工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课内让学生动手拼,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拼成的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新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上下底、高的关系?如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的公式正确吗?这样, 学生在“操作—探究—验证”过程中, 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展合作。
“开放性”问题解题策略不唯一, 答案不唯一, 而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 很难多角度去思考, 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出各种策略和结论。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准备的面积铺草坪, 请你用今天学的知识为学校设计铺草的方案, 看哪种设计方案好?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有的想, 有的画, 互相讨论几分钟后, 都能拿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同学们通过自由的交流讨论, 酿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真正作到敢想敢说, 敢做敢为, 敢于超越经验事实, 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知识的重要学习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增长见识的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养成团结奋进、共同进步的好习惯。因此, 今后我们要持之以恒, 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使小组合作形式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它有利的挑战了“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 文章通过笔者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探讨, 论述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怎样的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更有效08-11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07-11
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12-1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08-19
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10-24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论文06-11
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10-08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