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2024-09-05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共9篇)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地区: 调查人:

一、个人方面

A1、你的父母都不在你的身边?()A、是 B、不是

A2、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其他人 D、自己住 A3、你多久和父母见一次面?()A、一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A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二、学习方面

B1、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你认为你的成绩?()A、上升了 B、下降了 C、基本没变 B2、你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同学、朋友 D、自己解决 B3、在外打工的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学习关心情况?()A、很关心 B、关心C、一般 D、基本不关心 B4、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B5、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A、经常复习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三、生活方面

C

1、与父母外出打工前相比,家里的经济情况?()A、明显变好了 B、好一些 C、相差不多 D、变差了 C2、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C3、你的监护人除了照顾你之外,还照顾其他的孩子吗?()A、是 B、否

C4、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留在身边?()A、父亲 B、母亲 C、无所谓

四、心理情况

D1、你是否愿意和同学接触和交流?()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D2、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D3、父母外出打工,你是否有孤独感?

A、是 B、否

D4、你是否愿意和现在的监护人交流?

A、很愿意 B、愿意 C、一般 D、不愿意E、安全情况

E1、你感觉现在的生活安全吗?

A、很安全 B、有时不安全 C、不安全 E2、你是否知道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

A、是 B、否

E3、父母外出打工后,你是否受过意外伤害?

A、是 B、否

D、有危险的因素

2.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二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水龙中学初一两个班, 学生105人, 男生49人, 女生56人。其中留守儿童69人, 非留守儿童36人。有效问卷91份, 有效率为86.6%。

(二) 研究工具

采用王极盛教授 (1997) 撰写《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MSSMHS) , 该量表适用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 包括10个分量表。它们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即可以从整体上衡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也可以根据每个量表的平均分进行评价。采用5级评分, 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三) 研究方法

测验以班级为单位, 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 由专业人员和班主任配合进行。所得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结果一:初一学生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问题。男生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而女生仅在强迫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各个因子看女生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男生。

结果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处于健康状态, 并不说明留守儿童心理是完全健康的, 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抑郁、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其中男生仅在人际方面比女生好一点, 不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结果三: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而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在十个因子的均分上看均大于0.05 (P>0.05) , 不具有统计意义。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与分析

农村初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强迫、焦虑是男女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说明都有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总是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强迫症状, 也反映被试感到心神不宁无缘无故的害怕, 心里烦躁心里不塌实等问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初一学生男女生心理健康不存在差异 (P>0.05) 。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 我们认为可能是男女生只是在某些因子上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虽然男女之间存在自己的问题, 但是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由于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特别是相同的后天的教育、相同的年龄阶段, 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符合一般规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这一研究结果与岳慧兰 (200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结果相一致[2]。情绪、强迫、抑郁、焦虑方面均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其中男生仅在人际方面优于女生,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留守儿童男女生在心理健康各个因子上不存在差异。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跟非留守儿童男女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的原因相似。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都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而留守儿童除了这三个方面外还在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单因素方差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样本数量差距太大 (留守学生68, 非留守学生35) 造成的, 或许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初见成效, 这一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获得实证支持。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提示:所调查农村初一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 这对我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者来讲应该是有喜也有忧的事情, 喜的是:在我们教育的作用和工作者不断致力预防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 有了一定的收获;忧的是虽然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初一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 并不说明他们不存在心理问题, 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特别是要注意消除在情绪、强迫、人际、焦虑、抑郁方面改善, 比如说, 注意提高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 虽然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不存在差异, 但是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而非留守儿童在情绪、强迫、人际方面存在轻度心理问题。所以应该全面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建议: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以上, 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参考文献

[1]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71-72.

[2]岳慧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06 (10) :4-6.

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三

摘要: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所以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本文通过问卷的方法对9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状况的调查分析,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状况

1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开始出现。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趋势。由于农民工进城不能整体搬移,所以只能将子女委托他人,进而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现在农村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巨大群体,所出现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积在6个月以上的农村儿童。但是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观点不一。有人将年龄上限设定为16周岁,认为16周岁以下的儿童才叫留守儿童。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的学者吴霓等人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文中对此持相同观点,所不同的是,吴霓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做了下线的界定,将年龄限定在6-16岁。而叶敬忠等学者将留守儿童的年龄上限界定在18周岁,他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地方的未满18岁的孩子。本次调查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未满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状况

随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情感健康状况也备受关注。在本次调查的97名农村留守儿童当中,他们在处理平时与监护人有矛盾的情况时,采取吵架的方式有13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3.9%,采取闷不吭声的方式有44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5.4%。采取向父母诉苦的方式有1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7.5%。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人数有23人,占到总被调查人数的23.7,具体见表1。

在调查的97名留守儿童当中,当被调查到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时,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42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3.3%,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55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6.7%,具体见表2。

在被调查到父母外出打工,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时,想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人数有60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1.9%,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有37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8.1%,具体见表3。

在被调查到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时,一年以上的有3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5.1%,而人数最少的为一个月回来一次,仅有8人,占到被调查的8.2%,具体见表4。

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状况分析

在此次调查的97份问卷当中,有44名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生活中有矛盾时,往往采取的是闷不吭声的方式,所占的比例也比其他方式的比例高,这种沉默的方式给留守儿童心理上带来的是更大的影响,长时间负面情绪的无法发泄,会让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崩溃,对家庭、个人、社会都是巨大的影响。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句话就是:“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没保障,生活没希望。”在调查到留守儿童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55人选择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所占比例为56.7%,这说明,父母在外务工来支撑家庭的同时,跟孩子的交流太少,没有很好地跟孩子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可能会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在“父母外出务工,是否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问题上,有60人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父母外出务工多长时间回来一次这个问题上,有34名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以上回家一次,说明留守儿童对家庭有着强烈的渴望,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4结论

留守儿童的性格,价值观,行为的缺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认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于社会以及家庭有着重大的意义。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幸福,健康

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1]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2]冯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N].人民日报,2010(12).

[3]王广海,刘志军,卢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11).

作者简介:

4.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四

——以夏官营为例

一.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教育是按照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二.选题: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普遍现状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1、学习状况一般;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3、道德行为差;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中侧重的是对教育状况的研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对教育状况研究的限定,有着它的特殊性。本课题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已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情况下,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产生的原因,为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留守儿童及其家人的生活与发展,关系到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事关农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性条件。办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增进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助于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助于增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我们通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来建立一套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因素的一般理论,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从宏观上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从而进行制度的改革。这一研究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主要侧重对理论意义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丰富有关社会形态与本质的知识,激发出解释性研究中“为什么”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摸清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方法及基本操作模式;3.预防或矫正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教育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开发其受教育潜质,促进其全面发展。4.童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夏关营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有关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五.理论假设

1.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政策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教育水平,后两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六.研究假设

通过对后两类因素的具体化和经验的推演,筛选出10个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自变量:1.家庭人均年收入;2.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生活来源;3.是否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4.或是父母哪一方外出打工;5.实际监护人(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亦或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等实际监护的人)的受教育水平;6.学校老师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是否相同;7.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一些措施;8.平时的娱乐场所主要在什么地方;9.更多接触的伙伴是否是留守儿童;10.主要接触的书籍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什么类型的书籍。

七.研究类型

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设计

八.研究方法

以统计调查为主,同时结合实地研究

具体方案: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主要还结合询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除此外还需要有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等收集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九.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分析单位主要是留守儿童(但抽样单位是户),辅助的分析单位有实际监护人、家庭、村、学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的教师大部分儿童,部分家长(临时抚养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人士及组织。

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查计划及时间安排

在正式调查前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预约各村干部,校领导等一些部门及领导。询问和观察被调查群体(分析单位)的交流是否有障碍,以修正方案和提出解决方法。

正式调查先从学校开始,用一周时间调查中学,然后每周调查两所小学,最后到访问阶段,每次访问15—20户(调查组有5个人,每人每次访问3—4户),每周访问一个村庄,计划一个半月完成。

除发放问卷,实地访问之外还需要进行现场观察,和对其他未访问村子的观察记录等。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计算机处理,查阅文献并结合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个研究过程从准备阶段到完成报告约需要五个月的时间。

2.抽样方案

研究总体是夏官营地区留守儿童的居民户。

选点:第一阶段抽样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初中生以及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然后选择30—40户,深入实地访问;

第二阶段的抽样是随机选择3—4个村,预先到每所小学进行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采用课堂询问记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寻求小学老师的帮助进行询问,然后了解每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每个村选出30—40个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然后上门进行询问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记录访问成果,分类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设计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

基本问卷的调查是对五六年级以及初中在校学生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是否是留守儿童,年龄,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受处罚情况,受表彰情况,爱好学习情况,旷课情况,娱乐情况,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对父母的态度,对周围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家庭的贫富情况,放学回家后会做些什么事情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来进行了解。

另外,还有对学校老师的各项特征和一些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询问:对学生家庭情况的掌握程度,在校学生中有多少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受到处罚和表彰的学生中有多少是留守儿童,老师怎么对待这些受处罚的学生的等等。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所作的询问提纲:是否很想父母,为什么想,想什么,每天除了上学还做些什么,周围一起玩的朋友还有谁的父母出去外面打工了的,被谁管着,被管着严格的程度,喜欢学习的程度,为什么自己想学或者不想学,喜欢运动的程度,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看什么书籍等等。

根据实际监护人的特征及情况的调查提纲:家庭收入,工作收入,生活来源,和孩子的交流情况以及交流什么,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对待孩子读书的看法,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对孩子学习的帮助程度,是否刻意影响孩子行为和语言,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是否考虑让孩子上大学,是否随意孩子看电视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主要是观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情况,留守儿童与周围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放学之后的行为和娱乐情况,回家与实际监护人的互动情况,一个人的时候会主动地找谁交流,他们之间的互动话题是关于什么的等等。由于我们对于本地区还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主要观察其表情变化和互动情况。

4.调查场所

直接进入学校、家庭进行调查访问以及近距离观察。

5.研究经费

经费主要包括:车费,住宿费,生活必需品,给小孩子买些小礼品的费用,问卷制作的费用,调查的工本费,数据统计分析的费用,使用计算机的费用,查阅文献并撰写研究报告等的费用。

6.调查人员的培训

在调查进行前首先确保调查人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根据调查人员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进行准确分工,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时的礼仪、调查工具的使用、对重要信息的记录、在调查时所遇到的困难的解决、遭到被调查者拒绝后的耐心、沟通所产生的障碍的解决、在调查过程中的生活管理及解决能力等。

(二)实施阶段

1.组织调查人员的统一培训,在各项技能得以全面展开和实施之后,按照计划投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和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发扬自己的特长,继续进行研究;

2.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课题研小组成员进行在调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的调查机制,促进课题研究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或不定期请有关老师指导、授课,以督促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

1.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请指导老师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3.撰写论文,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课题小组成员:

5.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这么多年,留守儿童总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痛。近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在这19487名被调查的初中阶段儿童中,有8800名为城市儿童,占45.2%。而在农村儿童中,有2227人随父母一起迁移到了城市,占11.4%;有5961人留在农村且父母都在身边,占30.6%,为完全家庭儿童;余下的2499人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为留守儿童,占12.8%;而在这2499名留守儿童中有1294人父母双方都离家外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8%。

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最差

身高与体重是反映儿童身体发育水平的最直接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一批14-16岁年龄组的儿童,无论是就身高还是体重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水平都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从男生的身高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最高,为166.1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63.6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平均身高与随迁儿童没有差异,同样为163.6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明显偏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降到了162.1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更是降到了160.3厘米。从女生的身高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身高仍是最高,为159.7厘米;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58.4厘米;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身高相比稍微偏低,为158.1厘米;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出现了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56.9厘米,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则只有156.5厘米。

从男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109.2斤;其次为随迁儿童,为102.9斤;再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101.6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降到了97.7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则只有96.1斤。从女生的体重上看,城市儿童的平均体重最大,为96.2斤;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为93.4斤;再次为随迁儿童,为92.8斤;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又呈现明显下降,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体重分别为91.3斤和91.2斤。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法得到父母的有效照料,再加上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要差,所以在身体发育的各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需要注意到的是,这种不利的因素在男生身上的影响要比在女生身上明显得多,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男性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差距都要显著大于女性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伤病住院率最高

同样是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照料以及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

以一年内因受伤或生病而住院作为考察身体健康水平的指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最低,为6.8%。但这并不意味着随迁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健康最有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决定是否带孩子一起外出时,孩子是否足够健康是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儿童的一年内伤病住院率次低,为7.7%;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进一步升高,达8.6%;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则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儿童,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高达10.3%,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有9.5%。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低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平均身体健康水平要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料,即使是生了病也很少被送去医院。即使如此,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年伤病住院率也位居第二。

以5分制对健康自我评价的水平进行打分,1分代表非常不健康,逐步上升至5分代表非常健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一样高,平均分都为4.1分;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则下降至4.0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自我评价水平最低,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平均分只有3.8分,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则为3.9分。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数据显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时间在外,使得儿童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用5分制来计算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1分代表不亲密,5分代表非常亲密,可以看出,儿童与母亲关系的亲密程度要高过与父亲关系的亲密程度。无论是与父亲或母亲的关系,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亲密程度都是最高的,居第二位的都是城市儿童,第三位是随迁儿童,而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更低,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最低。在与父母的亲密程度不够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还存在情感性与工具性支持缺乏程度最高的问题。当儿童有想与人聊天谈心的情感性支持需求时却无人可找比例最高的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达5.8%;其次为随迁儿童,为5.0%;再次为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只稍低一点,为4.9%;城市儿童又次之,为4.2%;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3.3%。而在儿童需要向人求助而出现工具性支持需求时,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无人可找的比例最高,为4.1%;其次为随迁儿童,为3.7%;再次是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都为3.5%;而农村完全家庭儿童的比例最低,只有2.6%。

正是由于与父母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够,情感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严重缺乏,加上其他的相关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通过对儿童心理抑郁程度进行测量,以100分作为最高分,其中城市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低,为47.1分;其次为农村完全家庭儿童,只稍高一点,为47.3分;再次为随迁儿童,为48.3分;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最高,都超过了50分,其中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为51.0分,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抑郁程度得分更是高达53.5分。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得分最低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以及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从而违反学校的各项纪律的情况最严重。在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这三项上,除了在上课迟到这一项上城市儿童的发生率最高,达6.3%以外,其余两项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最高。其中旷课的发生率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和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都为2.9%;而因违纪被老师批评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最高,为9.8%,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次之,为9.3%;而在迟到这一项上,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发生率也只是稍低于城市儿童,为6.2%,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紧随其后,为5.5%。而且城市儿童上课迟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由于城市交通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主观原因。有意思的是,在各项违纪行为的发生率中,随迁儿童的发生率都是最低的,迟到、旷课、因违纪被老师批评的发生率分别为5.1%、1.8%、7.3%。作为来自农村的学生,随父母迁入城市后在遵守学校纪律上做得最好,这一点应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上,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的成绩标准化为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平均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得分都要明显低于其他儿童,其中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6.8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8.8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50.7、50.8、54.7分。而从语言能力、计算与逻辑能力、空间与图形能力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认知能力,以100分为满分计算,双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最低,为41.7分;单亲离家农村留守儿童的分数次低,为43.4分;接下来农村完全家庭儿童、随迁儿童、城市儿童分别为46.0、47.9、54.9分。无论是从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上看,城市儿童都占据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农村留守儿童则都是表现最差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6年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2.全国妇联统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201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大学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5.201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6.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7.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2015年xx县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9.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6.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六

究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猛增,滞留在家乡农村的就学的儿童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西抚州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谋生计, 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加上代养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温暖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心理发展会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使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历年的刑事犯罪中,就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并未引起社会和学者们的注意,特别是对其心理问题的研究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目前,这一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心理问题已日渐突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已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许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为此,笔者改变以往的研究角度,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调研对象

临川区展坪乡的各村抽取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地域原因,具体数据通过网络查找提供)

三、调研的主要方法

通过网络上所发布的具体数据与现象,推究与讨论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改进的方法,收集各放资料,整理出最终论断。

四、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精心细致的调查问卷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临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大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心理上表现出自卑、孤僻、冷漠、行为怪癖等现象,并且自我意识太强。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留守儿童偶尔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6.38%的人从来不与别人谈心,甚至有5.32%的留守儿童从没想过与他们谈心。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问及留守儿童遇到困难会求助于谁时,40%的人愿意自己解决,只有29%的人会求助同学,28%的人会求助老师,3%的人求助于亲人。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你觉得父母、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A对你非常关心, 61.70%B比较关心你, 34.04%C很少关心你, 4.26%D不关心你,0遇到困难,求助谁 自己解决40% 求助老师28%A.求助老师 B.求助同学 C.求助亲戚D.自己解决 求助亲戚3%求助同学29%

2、心理上存在较大缺陷,各种不良情绪经常干扰农村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其中,34.04%的留守儿童心理总觉得有事,18.09%的人容易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还有17.02%的人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自责。在个人成长的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又使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了解与满足。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生活当中,你会遇到如下情况吗?心里总觉得有事,34.04%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或突然感到很自责,17.02%以上情况都没有遇到过, 30.85%***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突然很想发脾气,18.09%

3、学习焦虑情绪较重,应试教育的阴影比较明显。

当问及农村留守儿童最快乐的事情时,50%的孩子认为,考试得高分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19%的孩子认为,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是最快乐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只有18%的人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时刻是最快乐的时刻。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对父母冷漠,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D与朋友在一起玩19%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18%B得到老师的表扬13%A考试得高分50%A考试得高分B得到老师的表扬C父母外出务工,过年回家D与朋友在一起玩让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

4、逃学、厌学的情绪时有发生。

逃学经历与厌学情绪100500从来没有35.48%遇到烦心事才有, 39.78%偶尔有过,20.43%经常有, 4.30%在调查中,有64.52%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过不同程度的逃学经历和厌学情绪,其中,当他们遇到烦心的事时,发生逃学现象或产生厌学情绪的比例为39.78%。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遗憾的是,留守儿童被剥夺了这种权利。由于外出务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额的“择校费”挡住,他们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亲人抚养,而祖辈看护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规模不大、相应配套设施落后并且面临师资力量短缺的困境,学校普遍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每班人数在80人以上,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

5、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同龄儿童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易受同龄儿童的影响。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信的,但依然有42.55%的人认为大部分是不可信的。因此,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受不到父母的保护与关心,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随着年龄的增大,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确实多方面的。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在心理上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大部分事物感到怀疑。遇到问题也只能求助于同伴,在心理各方面又比较依赖同伴。因此,留守儿童受同伴的影响较大,你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相信吗?A是,都可以,57.45%***A是,都可以B、否,不可信B、否,不可信,42.55%同时也容易感染很多不良习惯。36.96%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习惯,1.09%的人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甚至有6.52%的留守儿童有过偷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大部分是受到同伴或同龄儿童的耳濡目染,渐渐染上的恶习。

父母不在身旁,你有过以下不良习惯吗没有不良习惯,55.43%有过说谎的习惯, 36.96%有过偷过钱物、破坏公物的习惯, 6.52%***有过抽烟、喝酒的习惯, 1.09%

6、自我保护心理和意识不强,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调查中发现,当留守儿童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有39.78%的人会选择忍让,任其欺负,不采取任何的措施,长期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只有35.48%的人会和欺负自己的人协商解决,20.43%的人找自己的监护人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孩子受到欺负后只能忍气吞声。由于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不够健全,以及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留守儿童在受到欺负后,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妥善解决。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导致留守儿童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你在受到别人欺负后,会怎么办***00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4.30%找你的监护人解决, 20.43%与欺负你的人协商解决35.48% 无所谓,忍着不与他计较,39.78%

7、学习心理压力和负担重,渴望得到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即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人缺乏激励机制,如乡村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多门课程,非常辛苦,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

在被调查的200个农村留守儿童中,68.82%的孩子认为在学习上需要得到帮助,有16.13%的孩子希望在情感上得到帮助,有8.60%的孩子希望在生活上得到帮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方面,孩子希望得到更大的帮助。

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你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学习上的,68.82%***200生活上的,8.60%感情上的,16.13%其他, 6.45%

8、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

在我们调查的186人中,有36.56%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其中9.6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变化很大。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务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有资料表明,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学习成绩没什么变化,和以前一样, 37%***学习成绩下降很大, 10%学习成绩稍微下降, 27%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7%

五、主要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几个方面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坏境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访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种消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同时,电视和媒体中充斥着种种暴力和血腥镜头很容易影响到缺乏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学习模仿,结成团伙,崇尚“江湖义气”,若受到不良的引导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其次,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巨大。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更多地受同辈群体的影响。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时期,孩子们精力充沛,很少生病住院,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潜在的高危险阶段。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上出现巨大矛盾,如精力过剩,活泼好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

同时,人类天生的依附感,又使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在团队中寻找力量,在特点经历与自己相似的群体中,他们又获得了一种社会性支持。而他们还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友谊,哪些是江湖义气,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由于父母外出,其他监护人管束又趋于形式,一些学生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孩子迷上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十几岁就学会打麻将赌博,或者早恋;有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再加上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图片泛滥,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才成长的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心理发育。

1、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据调查,大多数乡镇小学平均每班学生达七八十人,最多的班学生超过100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落空。

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对狭窄。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而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在一定程度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

2、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学校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3、家庭方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是,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因此,家庭教育和亲情缺失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造成行为偏差。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而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就是“多事”的年龄段,但由于缺乏亲情,缺乏于父母的情感沟通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2、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就面临着失败的境地。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单亲监护人因为繁重的劳动负担,根本没有这样的精力和体力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再给留守儿童施与爱。隔代监护往往又步入另一个极端———过于溺爱,结果使得有些留守儿童只知道单向度地接受爱,不知道付出,更不知道感恩图报。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六、相关解决措施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留守儿童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留守儿童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就当前现状看,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远不是开几节心理课、搞几次讲座就可以奏效的,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在广泛重视全员认同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启动和渗透,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才能显示成效。要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改进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

1、社会与政府方面

社会风气的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1、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农村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通过在农村宣传,普遍增强农村群众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

2、严格依法治教,依法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已经对保护学生身心成长作了规定,如对学校课程量、在校活动总量、作业量、体育卫生等方面分别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保障学生体力的适当负荷;又如规定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保障学生心理不受伤害。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亟需强化执法观念,从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高度,规范教育行为。中学教育不能以“出于好心”、“为了学生升学”为由来违法侵权,作为传播文明的教育单位,必须严格执法。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减少社会上留守儿童的数量。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留守儿童了,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自然不存在,也就更谈不上去怎么样解决了。所以这个治本之策,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要彻底打破。,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城乡壁垒,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同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这样就能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学校方面

在农村地区,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是学校。学校作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自身的特点使其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学校各级、各类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多渠道,全方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坚持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正面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要做到:一是预防为主,有计划、分层次、系统地对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二是通过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团体活动等灵活多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三是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加强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及早治疗,使其健康成长。

3、不断强化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切实把健全人格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教育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人格培养,这一基本教育要谛要反复重申和强调,教育工作者的“心育”意识要强化再强化,并应采取切实措施把心理教育、人格培养落到实处。

4、重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要全面考查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言行,改革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方法,开辟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多种渠道,使留守儿童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庭中家长的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家长良好的心理是学生良好心理的保障。因此,家长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重视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5、中小学校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这种学习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 ,不会有过重负担;并将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因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留守儿童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留守儿童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6、要消除校园歧视,对后进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陷的后进学生,是特别需要关爱、需要教育的群体。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得当得力,往往决定这些学生的整个人生走向。教育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任何嫌弃、放弃和漠视、歧视,都是教育的失职和失败。学校应加大后进生转化的工作力度,把它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的硬指标,并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学生,区别情况采取转化措施,摸清转化规律,以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学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造福学生个人和益于社会的功德无量的大事来抓,应当看到它的意义远比提高一点考分大得多。

7、建立制度、开辟渠道、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各农村中小学可结合活动课程的开设设置心理辅导课或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学习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辅导,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心理调适。第二、开辟交流对话渠道,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给他们以支持帮助。心理咨询室、知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都是有效的沟通渠道,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则不仅具有交流沟通作用,而且也是学生健康人格成长的可贵环境。第三、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磨砺意志的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增加实际体验。第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家教指导,引导他们把子女的健康人格培养作为家教的主要任务,并给予具体的家教方法指导,帮助部分家长矫正不当的方法,减少简单粗暴。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担任着第一任教师。因此,留守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1、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4、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大步,所以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2、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3、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年级的留守儿童也对非留守儿童尤为重要。

7.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七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座谈调查为辅, 并结合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对象, 选择周口市辖县中六个乡镇、六个自然行政村的不同群体, 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内容, 选择十四岁及以下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成年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等不同群体为调查对象,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意抽查180人,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60人, 现在监护人60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60人。调查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调查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80人中认为留守儿童中学习表现成绩优秀的不足4%, 成绩中等的约16%, 中等以下约占到了80%!访谈中有的老师和乡、村、组干部反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差的, 而且有部分13、14岁的孩子逃课现象增多, 对这个问题被调查不同群体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 远离父母留守农村的孩子80%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临时监护, 接近20%的孩子临时跟随亲戚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每年回家一两次, 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 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不足每月一次。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养又普遍较低, 不善于和孩子沟通, 没有能力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 生活中对孩子又过于溺爱, 更没有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跟亲戚临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是觉得心理无依, 寄人篱下, 亲戚大多忙于生计或不敢放手管孩子, 这对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从调查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和情感问题, 但是, 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却发现不了或不愿意承认。孩子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而得不到关爱和及时的疏导, 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极易产生心理失衡, 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触犯法律,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分析表1中的调查数据结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 我们发现:远离父母生活的农村孩子, 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亲戚生活, 而这些临时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普遍缺乏, 农村儿童自身防范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也差, 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 甚至被不法分子盯上, 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 在被拐卖的儿童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另外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 享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对她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非常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2.2 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和成因

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极低, 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很强, 农村的老年人对儿子和儿媳的依靠比较强, 一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 老两口一般只有互相照顾, 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耕种自己和儿子一家的土地, 非常辛苦。表2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选择的120位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发出120份, 回收120份。

数据显示留守老人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 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老人和子女联系主要靠电话。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联系频率比孩子少的家庭高, 有的留守老人家庭和子女平常几乎不联系。访谈发现这种情况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们自己的负担重, 压力大, 没有能力顾及老人, 一部分则是因为子女本身就不孝顺, 责任意识淡薄, 留守老人们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精神和心理上也得不到子女的抚慰, 自身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 所以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 心理上也感觉非常孤独。再则, 农村留守老人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的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作物, 再拿到市场上卖所得, 收入低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老人们一方面生活节俭惯了,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拮据, 平常有个小病小灾的就扛着, 大病只要不躺倒也硬撑着, 或到诊所买点药吃, 给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超过七成的留守老人还要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 这就使得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困苦, 精神和经济压力更大。尤其是失偶留守老人的生活无依无靠。总之, 物资清贫, 心理无依, 精神无助, 缺乏保障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 尤其是远离子女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 身心两方面都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煎熬, 已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生存状况,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解决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的建议

(1) 各级政府协调各方资本力量, 同时大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县乡经济, 增加本地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机会, 并鼓励农村青壮年家庭创业,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2) 加大城乡医保并轨工作力度, 使这项惠民政策尽快惠及广大农民,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政策,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 改善生活条件, 以便他们带子女共同生活, 并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上学和就医问题。 (3) 各级政府提供经费支持, 并协调民资力量, 合理设置农村寄宿学校, 加大和完善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政策建立机制, 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及时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2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如上所述, 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就近就业, 就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生活条件, 使老人们和孩子的亲情沟通更为方便, 使得老人心有慰籍。 (2) 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体弱多病, 而且多为老年慢性病, 按照现行县、乡农村医保规定, 医疗费用还是很大负担很重, 建议政府对留守农村的贫困老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逐步减免费用, 直至政府全部承担, 以解决老人就医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改善生存状况。 (3)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阶层力量, 扩大农村低保范围, 从制度上、经济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多措并举, 以使得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4) 由各级政府主导,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在农村建立养老院、托老所的同时开办一些老年学校, 定期举行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也可以引导志愿者群体进入养老服务, 社会各界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 让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本次调研虽然时间比较短, 但调研内容较丰富, 针对性比较强, 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村巨大变迁和国家、社会为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更感受到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体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笔者也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 使得老有所依, 幼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人口学刊, 2013.35 (3) :37-49.

[2]王静敏, 安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调研世界, 2015.9:38-40.

[3]陆锦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研究.才智, 2014.33:365-367.

[4]冯强.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 2016.479 (7) :31-32.

8.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环境因素;留守儿童;性教育;西安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过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输入,在农村大部落后和缺失直接监护人陪伴成长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心理发展、教育水平等问题都已经或正在得到普遍关心和解决,但是另一些方面如性教育问题,受到知识欠缺、思想保守等因素制约,至今还没有能够得到特别广泛的重视和恰当的解决。

性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影响人发展的始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更关乎整个农村的稳定、下一代的成长与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问题。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现实判断产物,是社会文化和个体认知学习的结果。性教育必须讲授系统的性心理知识、性道德知识,发展其正确的性观念,进而培养儿童独立的性生活能力。观察当代的中国农村,在这一点上所做的努力还显然不够。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处于性教育缺失且失正的尴尬境况,也时刻面临性侵犯的威胁。

经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表明,截止2013年,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约242万。加之正在统计中的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我国留守儿童人数基本能达到一个亿左右,比英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还多。这昭示着我国当前在推进人口管理、儿童教育、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困难,也说明了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性教育这一命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研究中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或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人数为2200万。将性教育定义为关于人类的生殖、生活、生理需要、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本项目以留守儿童为研究主体,主要涉及性别意识、生理变化、恋爱观念、自我保护和性交传染疾病的预防及避孕等知识。将环境因素定义为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本项目中指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比例、社会治安、医疗与教学条件等。

目前,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学者的分析研究正逐步探索着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的解决,但其中多数依然呈现为对单一事件的事实性报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对个案的干预教育分析,或者是只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等中的某一个单一方面。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各方面客观环境因素相结合,试图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在二者之间寻找联系,揭示各项社会环境因素对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影响,也提供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数据分析和事实证据。

二、现状分析

本项目使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个人采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研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和性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以西安市为例,抽调长安区郭杜镇郭杜小学和香积寺小学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个人基本资料、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学校课程、性别意识、自我保护与自我防护意识、生理变化和恋爱观念七个方面。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且问卷结果有效计入统计的样本共计289例,其中留守儿童17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留守儿童中男生有9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平均年龄10.5岁;女生8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平均年龄11.5岁,同年龄段留守男生略多于女生。

有效问卷中关于家庭环境因素的调查结果为:非独生子女占比61%,这意味着监护人的精力将分散到多个孩子身上,每个孩子得到父母关爱的细致度不如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非留守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家长占比分别为38%和37%,为留守儿童家长主要接受教育程度,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家长仅占10%,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对孩子在学业、心理上的辅导有一定困难。对于留守儿童家长的职业,19%为农民,36%为工人,工作辛苦,收入不甚稳定。父亲平均年龄39.5岁,母亲平均年龄37岁。其中2名学生家庭遭遇经济变故,4名学生遭遇过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每月零花钱为零的留守儿童占比24%,每月零花钱在0-50元之间的占比5 5%,50-200元間的占比15%。留守儿童的日常零用开支属于较为适中的范围,但和城里孩子完全不能相比。在家里,56%的留守儿童可以独立睡觉,这对其独立性培养和性心理的自我成熟有一定好处。

有效问卷中关于学校课程设置因素的调查结果为:7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生理卫生课程,23%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生理卫生课程,还有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选择学校一周上一次课的学生占比27%,选择一学期上一次的有19%,选择基本不上的有40%。这说明学校在对学生性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并不规范,性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够系统。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固定的课程,在班会或其他场合偶尔提及或每学期初的思想安全教育无法说服学生学校在生理卫生性教育上的努力。29%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感兴趣,38%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不感兴趣,33%的学生表示对此门课程一般感兴趣。对认为开设了此门课程的学生,56%的学生认为自己听得懂,54%的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73%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自己的老师并与他们相处融洽,66%的学生愿意像老师请教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4%的学生认为这涉及个人隐私不方便像老师请教。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保有对性知识的好奇,但是在获取途径和教师讲解方式上都还有待改善。

nlc202309091128

有效问卷中关于性别意识的调查结果为:49%的学生知道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区别,36%的学生知道一点,还有1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58%的学生倾向于和男生玩耍,37%的学生倾向于和女生玩耍。

有效问卷中关于自我保护与自我防范意识的调查结果为:8%的学生总是独自走夜路,24%的学生经常独自走夜路。47%的学生不知道应该特别保护的身体部位。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不知道哪里需要特别保护也不知道怎么保护。

有效问卷中关于生理变化的调查结果为:女生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0.6岁。在已经有过初潮的女生中,62%的女生表示初潮时自己感到害怕,31%的女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害怕,仅7%的女生不感到害怕。49%的留守女童对经历初潮感到不好意思。49%的留守女童的家长在孩子初潮时未在陪伴在孩子身边。对于有關初潮的知识,69%的家长只是随便讲讲,1 5%的家长给孩子书本或网络资料让其自己看。对生殖器官的清洁,18%的留守女童不是很清楚,25%的留守女童很不清楚,57%的留守女童清楚。农村留守儿童中,男童出现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1.2岁。在已出现过遗精的留守男童中,24%的留守男童对遗精感到特别害羞,27%感到有一些害羞。6 5%的家长未对留守男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有过讲解的家长中,31%的家长随意解说,25%的家长给书或网络资料让孩子看,46%的家长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讲解。对于留守儿童,无论男生女生,在经历生理变化时多少伴随着心理变化,但他们的家长未对这些变化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同时在农村,家长对男孩的重视程度高于女生,在性教育上也是如此。在参与问卷调查并已经经历过明显第二性征变化的留守儿童中,包括男生和女生,14%的留守儿童曾因自身生理变化而感到很自卑,46%的人曾为此有一些自卑。33%的留守儿童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25%的留守儿童不能接受,42%的留守儿童基本可以接受。6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身体,29%的留守儿童则不认为自己拥有美好的身体。64%的留守儿童有健康的性心理,7%的留守儿童不认为自己性心理健康。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经历身体和心理双重变化后可以逐渐自我调整,但依然有少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正视和悦纳自我生理变化。

有效问卷中关于恋爱观的调查结果为:28%的留守儿童有自己喜欢的男/女生,33%的人认为在现阶段有喜欢的人是不正常的事,38%的人则认为这很正常。11%的人选择将这些事和家人分享,3 5%和同学分享,53%谁也不告诉,没有人选择与老师分享。26%的学生很清楚自己所需恋人的标准,7%不清楚,67%表示没考虑过。43%的学生能意识到现实中的恋情与言情剧间的差别,31%能意识到一些,3%认为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区别。现阶段留守儿童的恋爱观正处于启蒙时期,他们对异性仍然有好奇有纯洁美好的关系,但相对来说思想较为幼稚。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生活环境和习惯带来的孤独特征也依然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承袭,多数留守儿童不愿将自己的想法与人分享。而在所有非留守儿童中,对分享对象,没有任何一个学生选择老师,这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仅值得探讨也让人担忧。

三、环境因素对性教育现状的影响

调研两所小学所在长安区,截止2011年,全区常住人口108.33万人,0-14岁的人口为14.64万人,占13.51%,15-64岁的人口为86.16万人,占79.53%,6 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54万人,占6.96%。全区男女性别比为102.2。全区人口中,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的有20360人,高中为13084人,初中为43496人,小学为156 54人,文盲率1.50%。2010年末,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9.24亿元。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331元。截止2014年,区内区属医院25家,民营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诊所85家。截至2011年,幼儿园12所,小学23所,初中17所,高中10所。根据对调研结果分析,全区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因而对留守儿童性教育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在对教师和家长的采访中,63%的教师对学生性教育发展持开放态度,而家长因受受教育程度、传统观念影响在儿童性教育问题显得更为保守,其中,75%的受访者都认为全区发展能带动留守儿童的发展,对性教育发展也是同理。在其他环境因素中,学校教学质量和家庭经济条件分列对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本次调研中所选取两所小学均位于长安区,其中郭杜街道中心学校有校级领导3名,专职教师19名,教学班19个,学生1052名。学校环境优美,拥有“一部二十一室”和多媒体设备六套。郭杜香积寺小学注册于1997年,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总问题体来说,根据调研小组实地走访和亲身体验,香积寺小学在硬件设施和教学管理上略次于郭杜小学。而后来的调研数据也显示,郭杜小学学生对待性教育问题更为正视、严谨和认真。在问卷中,我们根据家庭居住地、孩子每月零花钱数、父母吵架次数、亲子沟通次数等来衡量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良好度,通过excel列表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氛围良好度和留守儿童所受性教育的程度,但三者之间不成正比,其中,家庭氛围对留守儿童所受性教育状况影响更大。

结语: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其中区域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医疗卫生条件等起间接作用,教育质量和家庭环境起直接作用。但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校园氛围便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性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和最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伴随部分生理变化,留守儿童的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但依然缺少正确的引导。学校方面,多数也没有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和专业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9.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篇九

学院:机电工程 班级:供电3121 学号:27312130 姓名:尹健

2014年1月26日 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关键词:背景介绍教育概况调查分析原因策略 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活动介绍

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调查部分 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调查中的不足与反思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家庭原因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社会原因

户籍桎梏而导致的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造成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据专家分析,随同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流动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牵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双重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或者由于教育的产业化,向外来人口收取高昂的学费,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的学校读书。从而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又返回到生养他们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基层政府的不重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根源。受经费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边远地区,不仅高中阶段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则更是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状态。这一切都使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聚焦三农保障,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涌现。学校原因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未成年人活动的重要社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承担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可怕的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过专门统计。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乏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和辍学。同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据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14岁以下,其中6-14岁的留守儿童占90%。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早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更是他们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应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尚缺乏可操作性。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还必须通过立法和政策的规定等方式来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界定和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可能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只好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委托可信赖的人监护。监护人的监护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政府理应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并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必须引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学费,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入学,只好留在原籍接受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逐步弱化和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歧视,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孩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五)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做为教育工作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他们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教育,还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因此,作为学校不仅有必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以及时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应该对学习困难、行为和性格异常的孩子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的互帮互助话动。同时,应当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体罚学生,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鼓励、吸收留守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今日的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由村支部牵头,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列入专项议题之中。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帮助与关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农村的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应当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加大整治农村社会环境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留守儿童在文明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附一: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答题说明:选择题在选定的题号上打“√”号,填空题将结果填在题后的________内

第一部分 生活状况

一、家庭生活状况:

1、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A农业

B经商

C外出打工

D其他

二、监护人情况:

1、监护类别:

A、父母直接监护

B、由爷爷奶奶监护 C、独立生活

D、其他

2、监护人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监护人主要责任:

A照顾日常生活

B督促辅导学习

C负责人身安全 D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被监护人的态度:

A关爱

B没办法推托

C冷淡

D其他

三、你的生活环境:

1、现居住卫生状况:

A比父母在家时好

B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C比父母在家时差

2、生理卫生知识指导:

A、有

B很少

C无

3、帮监护人干家务情况:

A常做

B偶然做一些

C不做

第二部分 心理状况

性格:

A开朗

B内向

C任性

D暴躁

E柔弱

F其他

二、情感沟通情况:

1、父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2、母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父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4、母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5、父母一般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A一到三个月

B三个月至半年

C半年至一年

D一年以上

6、和外出父母联系方式:

A电话 B书信 C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A一周以内

B 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或很少联系

8、你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

A一个月

B近半年

C一年多

D两年以上

10、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A每天

B一周以内

C一周到一个月

D无所谓

11、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A经常想念

B有时想念

C 不想或很少想

12、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A愿意

B 愿意,但希望常回家

C不愿意

13、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朋友

14、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A愿意

B 说一点

C不愿意

15、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A父母

B爷爷奶奶

C兄弟姐妹

D亲戚 E同学朋友

16、父母外出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A时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或很少有

17、被别人欺负或被伤害的原因是(没有受过伤害可以不填该题): A父母不在,缺乏保护

B自己胆小怕事

C别人故意挑衅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18、你喜欢班集体吗?

A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19、你内心有压力吗?

A比较大

B一般

C没有或很少 20、你喜欢交朋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1、你喜欢与哪种人交往?

A爱和同学交往

B与不良青少年交往

C不爱交往

三、理想:你将来最想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

A 优

B良

C一般

D差

二、学习态度

1、你喜欢上学吗?

A喜欢

B一般

C 不喜欢

2、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A起好作用

B没有影响

C 起坏作用

4、起坏作用体现在(选C答案才填该题):

A缺少监督

B因思念父母精力分散

C其他

三、学习满意度

1、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2、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原因是:

A成绩不理想

B可以更好

C不如别人或未达到父母的期望

四、学习上的困难及求助对象

1、你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A有,能全面辅导 B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C没有人

3、你对他(她)们的辅导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4、父母未外出打工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

D同学和朋友

E其他人 第四部分 教育状况

一、家庭教育:

1、你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

A 1小时以内

B1到 2小时

C 2小时以上

2、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

A有人管

B有时有人管

C没有

3、家里有人督促你的学习吗?

A有

B没有

4、监护人监管孩子学习情况: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5、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A坚决反对

B放任自流

C包容支持

6、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情况:

A积极参加

B有时参加

C不参加

7、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A经常联系

B有时联系

C不联系

8、学校有没有举办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9、监护人是否愿意参加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愿意

B无所谓

C不愿意

10、除学习外,你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谁帮助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

A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B有抽烟等不良行为 C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D 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

E其它不良行为_________________

12、你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

A懒散 B不讲卫生

C爱讲脏话 D小偷小摸 E早恋

F其他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是否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

A有

B没有

2、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A随时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3、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A每学期1—2次 B每年1次 C不清楚

4、学校有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 A有

B没有

5、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有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A有

上一篇:常见寓言故事的寓意 [1000字]下一篇: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