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2024-12-30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共11篇)

1.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一

浅析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

通过对手术室各种潜在危害冈素的分析,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生理心理性危害,提出各种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使手术室护士从预防入手.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

作 者:陈芳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张家港,215600 刊 名:中国中医药咨讯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 2(11) 分类号: 关键词:手术室   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2.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二

职业危害的因素

物理因素: (1) 电离辐射:很多骨科和介入手术的治疗是在X线下操作, 此类手术曝光时间长, 射线的照射在机房内产生多种有害物质, 加之对人体的照射, 使得手术的术者和护士产生周身乏力、眼睛干涩、精神萎靡的不适症状。放射线对人体的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以及眼球、皮肤、造血功能形成严重的损害, 长期接触放射线的医务人员可出现贫血、放射性白内障、不孕症, 甚至患上癌症。 (2)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存在很多噪声污染, 其噪声主要来源为数字减影的机器、风扇、空调及患者痛苦的呻吟, 更有同事之间的相互喊话等, 此类噪声在所难免。护士们长期接触此类噪声污染, 可能出现心情烦躁、恐慌、头痛、疲劳、记忆力低下, 更有甚者注意力分散。护士由于噪声产生不良情绪和反应可能造成手术治疗中出现操作失误, 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3) 环境危害:手术室内除了有放射线的电离辐射, 还常常采用紫外线消毒, 空气中护士们常常会闻到臭氧的味道, 护士们接触臭氧后, 眼睛、皮肤、呼吸道等产生诸多不适, 进而影响护士的身体健康, 轻者气急、胸闷, 重者心动过速, 甚至肺水肿等重症。护士接触紫外线消毒以及电离辐射产生的臭氧, 长此以往, 其危害影响护士的健康, 影响到手术的正常操作。 (4) 锐器危害:手术不但借助仪器, 还需要手术器械, 器械很大一部分是锐器, 有手术刀、针头、剪刀、安瓶等, 手术室的护士经常接触此类锐器, 频繁操作, 难免被器械刺伤、割伤, 被污染的器械和带有传染病的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对护士危害较为严重, 因此手术室的护士被锐气刺伤、割伤的现象, 无形当中增加了其职业的风险性, 增加感染某些血液性传染病的机会[2,3,4]。

生物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 血液性传染病具有上升趋势。然而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给患者注射和血管穿刺, 其无形当中增加了感染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疾病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是由刀子、剪子、针头、安瓶的碎屑等刺破或划破手指造成危害的附加风险。据报道, 针刺伤所造成护士的职业损害进而引发的血液感染占80%, 也是护士感染性病的主要途径。

化学因素:消毒试剂是常用试剂之一, 作为手术室, 是各科室手术的重要场所, 为了手术成功及其手术的疗效, 环境消毒必须达标, 所以我们必须使用一些化学消毒试剂进行消毒。如:碘伏、酒精、戊二醛等, 消毒效果好, 此类化学消毒试剂具有挥发性, 弥散到空气当中, 不但损伤人体的皮肤、黏膜等接触部位, 产生皮炎、鼻炎、哮喘、中毒, 神经系统的病变, 更有甚者会造成癌症疾病的发生。

社会心理因素:手术室的工作节奏快, 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造成护士就餐、休息等生活的不规律, 长期站立造成的下肢静脉曲张和脊柱的劳损, 由于护士大脑紧张, 极易产生疲劳的情绪。手术室的护士需要协调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同心协作把手术搞好,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矛盾, 经常被同事和患者误解、责骂, 长期下去护士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严重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有的医疗技术日益更新, 新的理念、新的设备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护士需要应对日常工作, 应对家庭, 还要应对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危害的预防措施

物理因素的防护: (1) 积极主动学习放射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行介入操作时积极使用现有的防护设备, 尽最大可能的减少辐射。使用通风机空气净化设备, 使得室内有害物质随通风排出。 (2) 手术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尽可能赶在上班前或下班后进行, 尽力保证护士等人员不在场或严禁其入内。在空气消毒完毕后应彻底通风, 减少单位体积内的多种不良物质和气体的贮存。 (3) 经常实施仪器设备的保养, 减少设备产生的噪声, 适度放一些愉悦心情的音乐歌曲。同事之间竟可能减少喊话和埋怨, 必要时使用对讲机。给痛苦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减少其痛苦和呻吟。 (4) 对于利器要严格管理各种利器, 严格规范使用利器, 利器面不应对人。使用过的利器要毁型, 统一放置利器盒中, 便于统一焚烧处理。避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制品, 减少划伤的机会[5,6]。

生物因素的防护:首先护士应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患者病史, 尤其是4项强检的化验结果, 对阳性患者做好预防准备。对于手要接触的污染物或体液或污染的器械, 要及时佩戴防护手套。提高手卫生质量, 积极科学的洗手, 必要时酒精洗手。对使用过的手术、注射器械等一次性物品应集中销毁, 避免二次利用。对于可回收的器械, 应及时采用二次高压灭菌, 减少生物因素对护士产生的职业危害。

化学因素的预防:众所周知消毒液具有一定危险性, 所以护士在配置消毒液时要按照严格要求的浓度配置, 用量适度, 现配现用, 消毒时可佩戴防护服装和面具。杜绝浓度越高, 消毒越好的错误观念,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减少对人的伤害。配置液体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口罩及防护眼镜, 掰安瓶时手法要轻, 避免玻璃碎片划伤皮肤和药液溅到皮肤, 应及时处理受损皮肤。用完的药瓶应严格封存, 以防其残余药液挥发, 污染手术室室内的空气。

社会心理因素的预防:手术室的护士工作压力大, 家庭的事情表较多且复杂。既要照顾家庭, 又要顾及工作, 每天作息时间紊乱, 护士应积极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站立时间, 理解他人, 也争取被他人理解, 护患和谐。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完善自我, 积极努力学习, 应对突发事件, 学习日益更新的新疗法新技术, 使我们的护士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让护士转变观念, 适应社会, 摆脱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

摘要:手术室的工作会给护士带来职业危害, 如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这些危害, 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 使得护士做好本职工作,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谭雪雁, 胡金梅, 汤敏, 等.十堰市手术室医护人员对X线辐射防护认知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14, 30 (2) :154-156.

[2]王楠.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3 (36) :371-372.

[3]刘莉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及防护原则[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3 (29) :389-390.

[4]张铁梅.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4, 11 (6) :3263-3264.

[5]牟珊珊.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预防[J].医药与保健, 2014, 22 (7) :97.

3.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 篇三

【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通过对各种手术室危害因素一一举例的方法。结果:认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结论:手术室护士采取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Operating room Nurses,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otection

Liao Huiqin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operating room nurses,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for a variety of operating room 11 for example the method. Result: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self-protec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operating room nurses to take on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very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nurse; Ocupational hazards; Drotection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手术室护士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连续工作时间长、环境密闭、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经常接触各种危害性物质及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对职业危害及防护作以下探讨。

1危害因素

1.1 化学性因素:手术室使用的化学性消毒剂种类繁多对人身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吸入性麻醉剂等污染空气,可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症、降低人体抵抗力易造成真菌感染[1]。

1.2 物理性因素:噪音:手术室的噪音来源较多如负压吸引器、空调、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长期处于噪音高的环境容易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睡眠障碍。电离辐射: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X射线,手术室护士接触射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易致癌、胎儿畸形[2]。

1.3 生物性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痰液、分泌物,而且手术室工作经常使用刀、剪、钩、针容易造成利器刺伤,有关文献报道: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着针刺或利器伤造成HIV病毒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其发生卒在0.1%~0.3%,肝炎、结核等的发生率将会更高[3]。

1.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时间长、长期站立、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社会地位低,因为工作不定时及繁忙而造成家庭压力大等使手术室护士易患胃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腰、颈椎疾病、膀胱炎、肾炎、心脏病、睡眠障碍等。

2自我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接触化学性物品时要戴手套、帽子、口罩、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挥发性消毒剂要加盖防止有毒气体挥发污染空气,外科洗手消毒液应选用对皮肤刺激及毒性少但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使用吸入性麻醉剂时避免泄漏,完善麻醉废气的排污系统,完善手术室的通风系统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并定时对手术间进行有毒气体的浓度监测。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保持各种仪器的性能完好状态,选择噪声少的机器,尽量将电刀、监护仪麻醉机等仪器的报警声调小,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使用X光透视或摄片时应在设有防X线的专用手术间,摄片时护士尽可能离开手术间,并应备有防辐射服或挡板。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择期手术病人完善甲、乙、丙肝、HIV病毒梅毒等传染病的检测,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时要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传播。手术台上的器械要规范摆放、传递避免刺伤自己或他人,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回套和分离针头以免刺伤。如不慎刺伤应立即清洗、消毒处理伤口并上报院感科,查看患者的传染病相关检验项目并采取相应措施。

2.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的防护:手术室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以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工作和生活,以更高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3讨论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认识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多种多样且危害严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手术室护士被化学性物质、物理性因素的伤害及减少被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生理建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保证我们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翠花.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J ].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9:146~147

[2]曾其玉, 多桂元. 手术室利器致护士皮肤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 1:53

[3]张廷霞, 陆龙, 袁康. HIV感染患者的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 9(1):46~47

4.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四

摘要:分析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因素,针对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防护对策,减轻职业危害,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血透室;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99-01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区之一,透析室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要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危险因素的影响,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现结合实际情况就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的职业危害,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1]。而通过血源性传播的传染病有肝炎?p梅毒?p艾滋病等多种疾病。另外锐器损伤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工作中难免被锐器如:针头,剪刀,安瓶等刺伤出血,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透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

1.2化学性危害:血透室常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这些消毒剂易挥发。长时间的吸入或直接接触混有高浓度消毒液的空气时,可引起头痛、头晕、胸闷、咽喉干痒、皮肤过敏。透析粉可致刺激性干咳;每日的机器表面擦拭消毒和地面的消毒;尿毒症患者呼吸产生的氨臭味;透析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以上因素导致工作环境空气质量差,长时间的吸入可损坏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3物理性危害

1.3.1紫外线的伤害:我院透析室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易引起头晕、恶心症状。消毒产生的臭氧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如果直视可造成结膜、角膜发炎。

1.3.2噪音污染:血透室噪音主要来源于水处理系统,血透机的报警和机器运转时产生的声音,另外空调、电视、心电监护仪、病人痛苦时的呻吟声,噪音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烦躁、焦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4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血液透析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操作,患者多为危急重病人,加之是体外循环,所以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密切观察各项指标,随时准备处理,精神始终是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的出台,新透析技术的不断出现,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动静脉直穿病人较多,血管的破坏加大穿刺难度,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配备专业工程师,机器出现故障必须自己排解;遇到急诊随叫随到,休班时完全达不到放松状态;患者对透析排班,机位不满意发脾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而使身心疲惫,容易发生差错。

2防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医院必须对护士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常规培训,建立防治交叉感染,特别是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传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内瘘穿刺针、动静脉管路、透析器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处理。安全处理锐器,遇针刺后应立即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

(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3]。阳性病人实行专区、专机、专人透析。被HBV或HC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建议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于其后1-3月再检查,仍为阴性可给予皮下注射乙肝疫苗[3]。护士应每半年进行乙肝和丙肝标志物监测,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研究表明,有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导致的医院感染约占30%[4]。

2.2化学因素的防护: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应合理,具备空气消毒装置、医用空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护士应掌握化学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准确浓度及注意事项,配制消毒剂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水围裙、护目镜。消毒液及时加盖,避免挥发后对人体造成危害。

2.3物理因素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室内不能留人,消毒结束通风换气。水处理应有良好的隔音条件,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使之处于功能完好状态,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音污染。

2.4心理因素的防护: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在休班时能达到完全的放松状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确保工作时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积累经验,对透析治疗操作要娴熟,避免因业务不熟而产生心理压力。学会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舒畅的心情。

3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血液室的职业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所存在职业危害,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医院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觉、主动的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ZK(#〗王秋莉.血液透析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黑龙江医药,2010,23(5):841

[2]王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陈香美主编.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 ?v3?w11

5.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五

(李英新 山东禹城市

十里望卫生院 山东 禹

城 手机 ***)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一步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011年7月对50名妇产科护士自制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等分泌物污染,不同程度的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刺伤过。结论:妇产科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不力,应加强妇产科护士职业防护教育。关键词妇产科护士 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处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妇产科护士因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经常处于羊水.血液.分泌物及锐器等多种危险因素之中,是职业危害高危人群。临床资料 调查对象为妇产科护士在职护士50人,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5-+ 6.5)岁,护2a-30a,平均护龄(14.5+_7.5),技术职称:护士12 人,护师28 人,主管护师10 人。学历:中专26 人,大专24 人。.经过调查,多数妇产科护士被羊水。血液污染过,不同程度的被针刀刺伤过受过多种危害因素影响,这多种有害因素主要表现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及心理性四方面,为了增强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我们就这些问题中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2.1物理性因素 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损伤是针刺伤.负重伤及辐射电伤害。2.1.1护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各种注射.输液.缝合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士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损害而引发血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1】。目前,已证实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是受伤者感染HBV。引起针刺的因素主要(1)妇产科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技术不熟练等。

(2)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较弱。(3)妇产科护士在回收废弃针头.毁形浸泡及拔出针头.加药及重套针帽等环节中均容易发生针刺伤。(4)如在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或会阴缝合时,因孕产妇不配合不慎被针头刺伤等。2.1.2负重伤 护理工作是一种集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由于妇产科护理人员常因配备不足,经常加班加点,饮食起居毫无规律,再加上经常性的护理操作,站.座等不同姿势常常带给椎间盘不同的压力,所以妇产科护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还易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及颈椎病等。2.1.3噪音的污染 妇产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于电器使用的噪音,人为的噪音可以使护理人员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甚至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2.1.4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场所也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安全因素,如用电.用氧不慎导致的火灾及患者暴力等。

2.2化学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经常接触一些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

等挥发性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导致中毒或致畸,另外,妇产科护士若长时间.小剂量暴露在紫外线下,也可因蓄积致癌或致畸。

2.3生物性因素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血液.羊水.恶露.大小便.唾液及其他分泌物,受到侵害的危险性高,常见的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淋病.梅毒.艾滋病以及孕产妇阴道分泌物中的真菌.滴虫.淋球菌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4 心理性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妇产科护士的每项操作均关系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压力大,精神紧张,工作中遇到紧急事件,如经产妇宫口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抢救,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子痫抽搐的急救,羊水栓塞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急救等。都会给妇产科护士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妇产科护理工作琐碎繁重,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很多护士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多疑.神经质等。

3.防护对策

3.1医院管理 3.1.1,医院管理者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对妇产科护士进行上岗防护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进程,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改善和引进新的安全医疗用具,对已发生者进行治疗,认真登记,不断总结治疗经验,积极采取措施。3.1.2 改善工作条件,医院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及监督管理,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健康.清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提供个体保护装置,以减少职业暴露【2】。3.2防止物理性损伤 3.2.1避免针刺伤.锐器伤等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管理各种锐器,针头随时套上针帽,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该容器放在方便实用的地方,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理,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在工作场所不得用双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一旦针头刺伤,立即在近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局部用2%的碘伏,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并报告质监部门进行相关检测,根据结果48h内免费注射高价免疫制剂。3.2.2避免负重伤 合理安排班次,既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又减少了因工作姿势.负重带来的疾病,同时鼓励护士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3.2.3防止电离辐射.电损伤.噪音污染 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合理使用消音功能,有条件的尽量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设备,对妇产科使用的各种车定期进行保养。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定时开关应装在房间外,便于控制,掌握工作用电用氧知识,保护自己。3.3防止化学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弄到眼睛里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把影响降到最低。对孕期和哺乳期的护士给予特别照顾。工作间在密封消毒后应开窗通风,这样,既达到了消毒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另外,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使用范围,逐步由化学消毒剂过渡到物理灭菌。3.4 防止生物损伤 妇产科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血液.羊水.排泄物时,带防护手套.脚套。应用肥皂和流水冲洗双手,洗手是预防传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要正确使用六步洗手法,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废弃物要严格处置,放在专用的包装袋内,放规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此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预防接种,也是预防生物性损伤的有效措施。3.5 心理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管理上,护士长根据护士的性格.特长和能力大小,合理安排班次,合理分配工作量,尽量为护士提供感到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另外,妇产科护士应掌握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多与朋友交流,适当的宣泄,紧张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3】,还要合理的改善营养,创造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都是避免心理损伤有效措施。讨论: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要保持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仔细,提高工作中的慎独性和自律性,保证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同时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工作,给予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减轻护士的负担,提供有力的职业保障,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医院应规范管理,强调从预防入手,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可大大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妇产科护士应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心理应对技巧,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业务学习,以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工作流程,面对紧张繁忙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时刻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随即应变能力,保障自我的职业安全。参考文献

1.王凤兰 王淑美 栾树荣 王庆华 李霞 产科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防护[ 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6):86

2.王秋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与职业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113

6.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篇六

护士

职业危险因素自18世纪医学之父Bernadio Ramazini提出这个概念后[1],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手术、治疗、检查或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及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X线、传染性手术等。因此手术室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必须首先明确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相应措施。

物理性危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因素有长时间不协调的工作姿势,如低头、扭颈、站立等造成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针刺锐器伤、X线等的损伤。

1.1 不对称的工作姿势造成的损伤

颈椎系统损伤是手术室护士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性损伤,由于手术的需要,手术护士必须长时间低头,不断的转动颈部来完成手术器械的传递;已有研究证明这种长时间斜肩扭颈易引起颈椎曲度变直、增生等颈椎损伤;长时间处于站立的体位,脊椎负重时间过长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及腰椎系统病变。

1.2 锐器、针刺伤

在手术过程中要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及污染的针头、缝针、手术刀片、骨科用的打孔器等,都易造成伤害。手术中需要抽取各种血标本及抢救危重患者容易造成针刺伤,被患者污染的血液随针尖等器械进入伤者的体内,会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播[2]。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或锐器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HBV、HCV和HIV。这些都对手术室护士构成一定危险。

1.3 X线损伤

骨科手术经常使用X光机对患者进行透视定位,根据周文娟等的研究,X线对手术室护士的敏感部位(乳房、性腺、甲状腺、卵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3]。在90kV、4.5mA条件下,器械护士10s、30s 4个部位的辐射量为0,随着时间的延长辐射量加大,其中卵巢10min为14μGy,15min可达到56μGy;在相同条件下巡回护士10s内接受的辐射量为0,15min可达到36μGy,穿铅衣则可明显下降[3]。因此,应尽量劝说医生缩短X线曝光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必要时要穿铅衣,佩带眼镜,并与球管保持在1m以上距离。

化学性危险因素

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其所含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些化学消毒剂明确标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甚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要多年以后才出现症状。常见的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化学消毒剂、麻醉废气及各种内置的填充材料。

2.1 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是手术经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戊二醛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时间吸入或空气中混合浓度过高,可造成眼结合膜炎等眼睛损伤、皮肤过敏、胸闷气喘等;常用的熏蒸消毒剂甲醛等,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长期接触用其熏过的电刀、导线、内镜器械易引起职业性哮喘,严重者可致癌及胎儿致畸[4]。其他如熏房间用乳酸、臭氧也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手术间较小,通风效果差,使用频率高,更加大了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2 各种内置填充材料

骨科使用的骨水泥、骨黏合剂等,据调查有一半以上对人体有刺激性,特别是含有丙烯酸酯类的材料,Smith等调查发现,其易引起皮肤红肿、触觉过敏或者脱皮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反应或过敏性哮喘[1]。

2.3 空气污染

全麻手术中和手术后排放的废气,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及CO2,易引起头痛、头晕及呼吸道不适、刺激性流泪等;房间照射消毒时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都有一定损伤,长时间在紫外线浓度高的环境中,易引起视力下降、皮肤老化,甚至引起皮肤过敏。最好的方法是提高防范意识,要戴防护眼罩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

手术室护士每天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感染的器械,易造成感染,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会造成自身感染,也可以引起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3.1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

含有HBV、HCV、HIV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是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要经常接触的,我国属于肝炎高发流行区,据统计有10%~20%的人为HBsAg携带者,它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血液传播性疾病,被针刺伤一般只需0.004μl血液就可以致病[5]。急症手术患者无法做肝功及其他检查,更容易造成危害。据报道,易感人群发生一次HBV针刺伤后的感染几率为6%~30%[6],另外,乙肝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在干燥环境中可生存1周。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血液及被患者污染的器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感染。HIV患者的血液、唾液、体液、眼泪中均可分离出HIV病毒,专家认为同一锐器接触HIV患者再刺伤,医务人员造成的感染几率为0.4%,接触HIV的患者的眼、鼻、口腔分泌物感染率为0.1%,完整皮肤几乎不感染。尤其是基层医院,不具备检查HIV的能力,这就更加大了其危害,对于HBV可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保护率在70%~90%,免疫效果可持续3~5年,目前HIV、HCV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可靠的疫苗,手术室护士更应加强对病毒的认识和防护。

3.2 各种传染性手术

各种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患者手术时,因其具有空气传染性,对消毒隔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害医务人员,更可能交叉感染给其他手术患者。此类手术在免疫力低下及特殊时期(哺乳期、孕期、月经期)更易引起感染,应尽量避免接触,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

心理社会因素

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又由于医生及患者的要求及法律意识不断的增强,对手术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繁忙、紧张的工作,使护理人员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业绩,但持续的高压易造成负面影响,身心疲惫,特别是与医生配合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对工作前景担忧、一时疏忽引起的器械敷料清点失误等都可以引起烦躁、焦虑、抑郁,严重者可产生偏激及不当的应对机制,如自杀倾向、心理疾病等[7]。

除以上的职业危险因素外,还存在着长期戴乳胶手套,电灼伤、电刀烧灼的烟焦味等因素危害,并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7.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七

1职业危害因素

1.1空气污染 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使用高频电刀时组织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如甲醛、煤酚皂、戊二醛、臭氧等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这些物质用于手术室的空气、地面消毒、器械消毒、浸泡标本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3]。安氟醚是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麻醉药,含乙烯基,是一种潜在的致突变、致癌物质[4]。它们长期低剂量存在于手术室,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群健康造成危害。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特征、化学结构、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而手术室大气中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这是最常见的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手术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与麻醉方法、麻醉机的防漏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手术器械、仪器使用、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污染物在手术间内每个角落的污染环境的综合时限不相同,不论何种污染物,在同一时间内与污染源、排放量、污染程度均成正比。如麻醉师在麻醉机旁,与患者从气囊呼出的残余麻醉气体接触机会多。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机会较多,与高频电刀使用时,皮肤或组织散发出的气味接触多。器械护士接触甲醛、戊二醛的机会较多。

1.2生物感染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另外针刺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的本身,还可通过针刺这一媒介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肿瘤的种植生长等。

1.3电离辐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中摄片及透视直视下手术的不断开展,手术室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越来越多。

1.4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所以工作人员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疾病的机会偏多,由此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

2防护措施

2.1加强室内流通,改善、添置空调设备,完善空气排污系统,并对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在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时,如安氟醚、异氟醚、笑气等,现配现用。当对患者进行吸入性麻醉时,药液不可避免地会散发在手术间的空气中,形成一种空气污染。药液散发的多少与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麻醉机的密闭程度成正比。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首先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现配现用,严格执行有效的配制浓度,进行科学配制。改变用量越多,消毒效果越好的错误概念,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操作前、后正确洗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手术后对器械、污水、房间处理,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尽量减少污染周围环境。

2.2避免生物感染,术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及传染项目的检查结果,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对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如手套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手套,工作人员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3%碘酒、75%酒精消毒,立即注射乙肝疫苗等。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 ml盛于专用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方便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随时洗手,手术间门口铺经过0.5%过氧乙酸浸透的台布,对工作人员进出进行鞋底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

2.3对电离辐射要进行职业防护,在使用有害射线时,穿职业防护服。妊娠期禁止与有害射线线接触。

2.4进行职业安全教育,提倡愉快工作,及时调整心态,防止身体疲劳。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体位,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重视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使自己保持精力旺盛,精神集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3小结

通过对手术室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使手术室工作环境及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改变,极大地降低了高危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从业安全,做到了身心健康,愉快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师前.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9,9(8):8.

[2]李跃荣,何琴,赵伟鹏,等.手术室护士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2011,17(3):294-295.

[3]徐翠霞.手术室消毒灭菌的改进.临床医学新进展,2005:211.

8.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八

[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36-04

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

GUAN Yanhua  ZHAO Mingyao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harm which the nurses faced in the clinical work,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es’self protection awareness,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occupational harm the nurses faced who work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s.Then,we summarize the common occupation harm,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measures.The nurses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used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 has been deeply reduced,and the work efficiency was improved,either.For the clinical nurses,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take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

1 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

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

1.1.1 运动功能性损伤 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

1.1.2 物理刺激

1.1.2.1 电离辐射 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2.2 针刺伤 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

1.1.2.3 噪声 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

1.1.2.4 微小气候 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消毒剂和防腐剂 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

1.2.2 麻醉剂 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

1.2.3 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

1.2.4 患者体液 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

1.3 生物性危害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

1.3.1 传染性肝炎病毒 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

1.3.2 HIV病毒 据报道,美国1981 ~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1.4.1 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 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

1.4.2 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 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

1.4.3 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 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

1.4.4 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 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

2.2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

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

3 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

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

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

3.2 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

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3.3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3.1 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 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

3.3.2 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

3.3.3 针刺伤的防护 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①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②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

3.3.4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

3.4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3.4.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

3.4.2 化疗药的防护 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

3.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3.6 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

3.6.1 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

3.6.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

3.6.3 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 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3.7 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

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

3.8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

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

4 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

[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

[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

[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

[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

[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

[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

[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

[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

[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

[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

[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

[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

[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

[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

[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

[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

[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

9.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 篇九

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界的重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士需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锐器。针刺伤又是急诊护士经常遇到的一种意外伤害。由于工作量大,而时间紧迫、病情急,在对病人进行注射或使用其他尖利的医疗器具时稍有不慎就会伤到自己。然而在发生针刺伤后,仍有许多护士不清楚报告流程,防护意识淡漠,使得急诊护士面临较大的职业暴露风险。因此,防止针刺伤的发生应引起急诊护士的高度重视。1.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的体内。现已证实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是由针刺伤所致。最常见的就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率。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乙肝的总感染率高达约60%。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据估计,艾滋病的感染者大约为100万。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2.预防对策

2.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定期培训考核,特别是对新职工、实习生的岗前培训,说明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感染的途径、针刺伤应急处理措施、报告流程等,目的是提高急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2.2提供安全的医疗操作环境

在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等操作时,应戴好手套。有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增加医护配置比率,杜绝疲劳连班工作。在为酗酒等不合作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

2.3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美国CDC早在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然而在我国临床护理操作中,这一现象仍普遍存在。尤其是急诊科,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将针帽回套,更易发生针刺伤。

2.4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急诊护士应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及时将用过的针头放入利器盒中,由后勤人员统一进行收集、存放。不要将手指伸入容器内。利器盒不应放的过满,及时更换,以免刺伤他人。3.针刺伤后的处理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然后用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包扎。伤后24小时内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上报院感染科备案,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并进行定期随访。

总之,急诊护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各种危害有足够认识,采取适当地防护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监管,落实标准预防,从而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顾彩萍,耿玉娟.针刺伤危害浅析及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1 2 范慧娟

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83 3 罗红,朱红艳.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14-2415 4 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40 5 王玉莲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150 6 林焕阁,王侠.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114

08护理专升本二班

10.手术室器械护士 篇十

一..术前一日

1.访视病人,了解手术情况,填写术前访视单。预习手术的配合要点,并根据手术要求做好准备,以便术中密切配合。

2.清洁器械桌,按照手术通知单准备或核对次日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及其他一切用品,注意认真查对有效期。

二..手术当日

1.洗手护士提前进入手术间,按核对制度核对病人;

2.再次核对手术物品是否齐全和适用,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洗手护士应提前刷手,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

5.按程序整理器械桌,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核对手术器械、敷料和其他用物;

6.根据需要协助医师铺巾,协助医师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

7.术中增添或掉落器械、敷料和其他用物以及胸、腹、颅或深部手术,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及手术将完毕时要及时告知巡回护士核对记录,严防异物遗留在体腔内;

8.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并监督他人执行。随时保持手术桌、器械托盘的无菌和整洁;

9.手术过程中集中精力,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及需要,主动、迅速、正确地传递所需要的器械物品,及时收回用过的器械,擦拭血迹,整理有序,时刻保持功能状态,以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10.术中切下的游离组织、自体骨、异体骨等应妥善保管好,避免污染。术毕按

常规处理,不得遗失;

11.手术结束,协助手术医师擦净切口及引流管周围的血迹,包扎伤口;

11.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篇十一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之后,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笔者在医院工作多年,充分体会到一个护士在护理服务中努力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处于诊查和治疗的最佳境界,对病人的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护士;危害; 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medical model,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medicine mode replaced the biomed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nursing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new medical mode, an important role more and more in the nursing work caused by nursing personnel attention. I work in the hospital for many years,fully appreciate a nurse to try to do well i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nursing service, make the patient can be in the best stat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ealth recovery outcome and patient's diseas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 nurse; hazard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1-02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消化科护士, 特殊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每天的工作中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应激源中, 身心极易受到危害。因此, 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和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1 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性因素:消化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 体液、 排泄物等, 并可能被针头、 安瓿等锐利器械刺伤。根据资料统计,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而污染性的针刺伤及其它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發生血液性传播疾 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因此, 消化科护士受感染的机率很高,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的身心损害,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1.2 化学和物理因素:消化科护士常接触含氯消毒剂、 碘酊和碘伏、戊二醛、 乙醇、 紫外线等,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病房地面、空气、操作台面的消毒及物品的消毒。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 过敏、 结膜炎及鼻窦炎。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则是引起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原因。紫外线可使皮肤产生红斑, 剂量较大可引起紫外线眼病, 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使人出现呼吸加快、 胸闷、 恶心、 呕吐症状, 还可出现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护士每天在这些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包围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很容易造成其身体健康的危害。

1.3 X线照射:由于患者病情的发需要,很多X线摄片常常在床边进行,护士往往在工作中小剂量被动的接触射线。X线可引起疲乏无力、 头昏、 头痛、 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 腹泻等不适症状,女性还可引起月经失调,孕妇甚至会导致流产、 死胎、死产、 胎儿的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

1.4 药物污染:药物污染主要来自抗肿瘤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大多数具有毒性、 致畸性和致癌性, 在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 极易污染环境, 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1.5 心理因素:消化科的护士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长期的紧张的工作状态, 易导致焦虑、 抑郁、 易激怒、 情绪不稳定、 失眠等, 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 也使护理人员机体的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 轮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身心疾病的发病率。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基础。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 特别是经体液、 血液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②提高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自身安全;③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特殊教育, 掌握防护知识并极力改变其危险的工作环境及行为。如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去弄直或弄弯针头等。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内, 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放, 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为不能配合的患者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一旦针头刺破皮肤,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挤出部分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 再用碘酊、 乙醇消毒后包扎, 以减少和避免护士的职业损伤。

2.2 化学和物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应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眼睛不要直视灯源, 消毒完毕后及时开窗通风。护士应熟悉掌握每种消毒剂的性质、 配制方法及正确操作规程, 且在配制各种制剂时, 戴多层口罩、 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以防高浓度溶液损伤皮肤、溅入眼内、 刺激呼吸道,而造成化学性损伤。

2.3 对X 线的防护:如果必须进入照射范围, 条件允许下须穿铅衣、 佩戴铅眼镜,做好防护。

2.4 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戴手套, 如不慎触及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化疗药物应现用现配, 尽量减少其的暴露时间。用后的安瓿用塑料袋紧密包裹并及时处理,以免余药挥发污染空气。发生化疗药物外溅时, 立即标明污染范围, 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 应用纱布吸附药液, 再用肥皂水擦洗。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抹, 以防药物粉尘飞扬, 污染空气。如不慎溅到工作服上, 要立即更换、清洗。

2.5 心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护士要正确认识本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此外, 应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 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和沟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快,消除心理疲劳。另外, 合理的饮食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贾淑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及防护[J].现代护理, 2012, 11(7) : 526-527

上一篇:教材编写技术规范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