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2024-08-23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共10篇)(共10篇)

1.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篇一

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作者贾谊在本文中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好议论文。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三篇,是因为学生已经对古人的议论文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本课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古人写作议论文的技巧。为了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并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掌握文言学习方法、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技巧,我将本文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说史析文论英雄”的评书演讲方式,疏通文意,归纳文言文字、词、句基础知识。

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好,掌握字词基础的能力较强,所以,根据大纲和考纲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课时,我对第二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 掌握本文所体现出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3、让学生在感悟大秦人的奋进精神的同时,对“施仁义”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不能很好主动探究并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拟确定以上教学目标。前两个目标比较常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训练思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点目标,这是课本上和传统的教学中没有提到的。这一设计着重在于激发学生作为秦人后代的自豪感,学习大秦人的奋进精神。并结合现实,理解“施仁义”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根据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理解文章层次及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1、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2、结合学生写作实践,学习鉴赏本文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应该更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讨,并从中有所收获。所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来鉴赏本文,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有目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有所获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设计意图: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引导分析法进行教学。因为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引导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学法:互助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设计意图: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会,在本课教学中始终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第一课时我就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本节课依然采用学生互助讨论、教师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通过让学生将本文与所学过的两篇古代论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鉴赏,达到知识迁移、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的目的。从而用所学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并配以影视剧《大秦帝国》的视频、音乐片段。

(设计意图:课前阅读是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个常用举措,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所学文章,这样有两个目的:一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熟悉课文;二是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有效时间,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讨论。《大秦帝国》影视片段目的是: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让学生感受大秦帝国的气势,为本节课的讨论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二)探讨主题:

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在上一节课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我在此处设置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然后,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文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九国中任何一国的实力<秦国的实力<秦王朝的实力(强),但陈涉不畏秦王朝的强大,反抗强秦,导致秦的灭亡,可见强权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设计意图:基于上节课的学习,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很容易将文章中的几种力量进行大小排列。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至于找文中对比句子主要在第五段。第五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运用原句,也能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两步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既是上节课内容的延伸,又为本节课着重分析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设计意图: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1-3段时,感受大秦人的奋进精神。)

3、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置意图:本题目的在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到落实。)

4、同学们能不能结合现实谈谈对“仁义不施”的思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基本政策,说说“施仁义”的意义。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一层认识“施行仁义”的重要性,理解作者贾谊的一片良苦用心。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党的亲民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党和政府的情感。)

(三)学有所获:

这一部分主要是从鉴赏的角度去学习本文的艺术特点。传统的总结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我将本环节改为学有所获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去改进自己的写作实践。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技巧时,侧重于学生自主去发现、去感悟,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而且能自觉地将所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真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筛选信息、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板书给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直观看到并领悟文章的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以及记叙时详略的处理原则,领悟到议论文中的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但记叙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处理详略的。这一点也是学生平时写议论文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

2.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你能找出它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吗?

⑴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秦与九国的对比;

秦与陈涉的对比;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⑵举例。列举秦王朝的兴起、发展、壮大、灭亡来证明观点,借古讽今。

(设计意图:学生在主动寻找论证方法的同时,也就是对论证方法的一种学习过程。诵读文中对比的句子,体会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文章所表现出的很强的说服力,也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对比论证方法的好处,所举事例,借古讽今,也给学生的议论文选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改变了学生作文素材干巴巴、没有文化内涵和说服力的现状。从而激发能主动去学习借鉴古人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我在此处也结合学生平时练笔的议论文中的选材和论证方法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重读课文,谈谈本课的语言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并鉴赏的基础上,重读课文,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从而去有意识探究这种气势的来源,自然就会体会到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也会主动去学习。)

(四)学以致用:

本环节是传统的布置作业环节,我将它设计成学以致用显身手,目的是想鼓励学生自主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作业:试对所学的三篇古代议论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进行比较鉴赏。

(题目设计意图:这个作业作用有二:一是为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与能力;二是让学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从议论文写作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证观点的方法、论据选择的特点、议论语言的特色等几方面让学生在对三篇完全不同风格的议论文进行比较的同时,去体会议论文写作的立论、论证、选材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技巧,拓展学生思维,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千人一面的枯燥现状。)

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1、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2、让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加深印象,易于背诵。3、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苏瑾

[《过秦论》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2.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Material Analysis)

本单元以sports为话题,使学生了解“各种体育运动”、“奥运会”、“体育爱好与兴趣”,能用所学的有关sports 的词汇描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的生平及事迹;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听懂体育赛事报道,谈论各项体育运动。

Warming up是一份类似知识自测的问卷调查,测试学生对奥运的了解程度。目的有两个,一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Sports and Olympic Games,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Sports”的信息包;二是学习和复习有关体育运动的名词,为下一步关于“体育运动”的听、说、读、写打下基础。Speaking 是一项采访活动,内容是调查了解同学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及原因。活动以“说”为主,兼容了听和写的技能,比较完整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这项设计的特点是:(1)训练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使用有关体育的兴趣、爱好方面的用语及口头表达能力;(2)丰富学生有关描述“体育”的语言,包括词汇和句型等;(3)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Teaching goals)

1.Target language

1).Words about names of sports: badminton diving table tennis shooting weightlifting baseball softball skiing speed skating Torch relay track&field etc.

2)stand for because of gold medal would rather continent well-known athelete

3)Useful expressions

Asking about interests and hobbies: Which do you like ,..or..?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

Which do you prefer,..or..?

What about..?

Are you interested in ..?

Possible answers: Sure.I love sports.

Yes,very much. /No,not really.

Shooting ,I think.

I like ..best.

I prefer..to..

I like watching it.

I’ d rather watch it than play it.

2.Ability goal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peaking ability by talking about sports,telling their partners what sports they like and why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I prefer …to… etc.

3.Learning ability goals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use the structures of expressing and supporting or opposing an opinion.

4.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Let student learn to use the structures of expressing and supporting or opposing an opinion.

5.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sports in a proper way.

6.Teaching methods

1)Talking method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2)Task-basked Approach

7.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 six large pieces of paper and six big pens

三.教学步骤(Teaching steps)

Activity 1 .Duty report (2’)

由一位值日学生在全班前面做英语自命题演讲,而后由其他学生和值日学生进行提问、回答活动。必要时教师做适当指导。旨在提供学生用英语进行实践的机会,营造说英语的氛围。

Activity2 Words competition(7’)

1. Group work(5’)

Say:As planned,we’ll hold a words competition.Are you ready for the names of sports?

You ’ve found on the walls there are 6 large pieces of paper for you six rows. Let me see which row write most and best. You’ll be given 5 minutes in all,including the time you go and return..

要求学生离开位置,到教室四壁指定的地方进行8人为一小组的小组合作活动,全班分六组进行比赛。

2.Comment (2’)

Say;Time is up.Ss return to their seats,except that 6 students from six rows hold the six pieces of paper,standing in a row in front of the class. Ss compare and decide the winner,making comments.

引导学生,鼓励创新。

课前布置这一竞赛任务,使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合作精神。

Activity3 Words teaching(3’)

Guide Ss to learn new words about sports.

继词汇比赛、学生评论收场后,教师转身板书黑板。写一个,用体态语示意学生念一个。

其间有全班读活动、学生个别读活动、学生领全班读活动。学生经过前面的活动,对第一部

分的目标词汇已心中有数,此时要落实发音,引导他们注意词汇的音形结合。

Activity4 Pictures talking (3’)

Show pictures. 采用Power point 制作19 张图片,一张一幅图。内容为:badminton diving table tennis shooting weightlifting baseball softball skiing speed skating Torch relay track&field rings wrestling high jumping surfing gymnastics etc.

Say: 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You have to look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you have seen on the screen.

时而连着两张,时而连着三张播放,紧凑而避免多媒体图片对学生注意力的负面影响,帮

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语言任务--说出这些体育运动的名称。这是对上个环节的巩固和检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的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Activity5 Quiz in Warming up(10’)

1. 继上个环节,最后一张图片为:两个老外手举奥运五环旗在长城上,导入Warming up.

看图说话,引导学生了解五环的意义、奥运旗背景色的含义,并展开想象,讨论图中人物的语言。(2’)

Five rings stand for five continents :Asia,Africa,Europe,America,Australia.

Background color White stand for peace,which goes through the Games.

Possible answer: New Beijing,great Olympics!

2. Ask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Olympic Games?Let’s see the quiz.

Ask one s to act as a host (8’)

一位学生当主持人主持此知识竞赛。教师在一旁大智若愚,装作不懂quiz中的语言

点,向学生求助,让学生解答,处理第二部分的目标词汇。

以图片导入,衔接自然。教师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动,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这种课堂环境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Activity6 Collecting reasons for loving a special sport (5’)

Ask: Do you like sports? 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 Why?

教师问,学生个别回答。如何用丰富、形象的语言阐述喜爱的原因,是个难点。教师在

学生个别回答的基础上给予补充、拓宽,并将关键词板书黑板,以供下一步接受采访时运用。

任务型教学侧重语言的意义,因此,应补充一些语言的形式练习,来完成“以言行事”。

Activity7 Interview task(14’)

Say: I want to have a newspaper edited about sports in our class. I’d like to know what your favorite sports are . I want you to go and work as reporters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Don’t forget to fill in the form on the book..

1. Help provided (3’)

电脑多媒体显示目标语言的交际用语部分。教师带着body language 领读,学生模仿并

跟读,确保正确语音语调。突出重点之重点 I prefer …to… ,I would rather …than…的用法。

2.Instruction & interview(7’)

Every one of group 1 ,go to interview anyone in group2, meanwhile, you ,yourself are being interviewed., So it is with group3 and group4. Try to interview at least 3 of your friends.

再一 次要求全体学生站起来离开位置。打破了小组活动司空见惯的“转身四人一组”形式,创设仿真的采访情境,新鲜、灵活。给予他们足够充足的时间。教师穿梭于学生之间,聆听他们的对话,给予必要的帮助。

3.Report(4’)

Ask some to report their interview.

又一次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将采访活动的语言进行提升。并能检测本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

Homework:(多媒体显示)(1’)

1. write about 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 , at least 5 sentences.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heart for dictation tomorrow.

作业让听、说和“写”结合,使之语言技能全面发展,又进一步落实了本课的难点、重点。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任务型教学。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注意了多媒体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整合。但由于受传统的知识传承的教授理念的影响,教师得心应手的是知识的传授,所熟悉的是师生单向交流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则是陌生的。因此,上好这堂课,对教师是个极大的挑战。

为确保本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应让学生形成活动规范,有良好的课堂活动的行为习惯,使教师组织活动时能令行禁止,指挥自如,配合默契。教师本身要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有准确、得体的body language,能扮演多重角色,自始至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控制、引导、敦促的作用。为组织好课堂活动,使师生能按计划完成任务,课前还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除多媒体课件外,还有六小组用的六张大纸、大号记号笔 ,各组分头活动的地方在课前都要确定好,以确保上课时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另外,学生“主持人”可课外先培训,再上岗。

★ 《This?is?his?head》说课稿

★ 高一英语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小学英语说课稿

★ unit 11说课稿(人教版高一英语上册说课)

★ 人教版高一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 人教版落花生说课稿

★ his的例句

★ 高一上册人教版英语课本教学设计

★ 高一英语范文

3.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篇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一、教学简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1,必修1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物理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 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1物理对于文科学生应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4.精选习题。针对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题、课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过程。

5.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题。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6.加强学科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精选习题过程中,选题与审题分工合作;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进行突破时集思广益。

7.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学容量与效果。

8.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表达能力;举行学科竞赛,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设讲座,介绍物理学前沿与物理学家生平,让学生明白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进度:略

4.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篇四

1. ahead, adj. & adv. 如:go ahead.

ahead of,在…之前;超过

如:Our company is ahead of other makers of spare parts for the airplane.

我们公司制造飞机零部件比别家的业绩好。

2. take along,随身携带。

3. in the hope of / in hopes of 含义相同

4. well-known / well known

e.g. He is well-known. ( He is famous.)

He is well known.

5. Mouse(单数)-mice(复数)

6. day after day, 日复一日地(重复/保持同一种动作或状态)。

day by day,逐日地(发生变化)。

如:The young tree grows taller day by day.

7. unsuccessful

un-为表示否定的前缀,如:unlike。(更多例词参见L48, Part 2)

-less为表示否定的后缀,如:useless,priceless。

另:注意:succeed (v.), success (n.), successful (a.), successfully (ad.)

be successful in sth./doing…/ succeed in sth./doing…

8. character, “人物,角色;性格;特点;字(符)”

9. operate,“操作”,如:operate the machine;“手术,v.”,如:operate on sb.;“经营,管理”,如:operate Disneyland。

10. be strict with sb / be strict on sth.

11. imagine sth./doing sth.

imagination, n.想象, 空想, 想象的事物, 想象力, 听觉

You can imagine the situation there. 你可以想象那里的情况。

imagine… to…,

Don‘t imagine yourself to be always correct. 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对。

She imagines herself to be a true artist. 她幻想自己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12. view,(1)名词,“看,看到的事物(景色)”;“观点”,可数名词。(2)动词,“看”

如:Have you any views on the subject yourself?

to view a picture 观看一幅画

scenery,“风景”,不可数名词

The scenery in the mountains is very beautiful. 山里的景色非常美。

13. bring on,“使……前进,提高”,如:The warm weather should bring on the crops.

bring back,“带回”

bring down,“使……倒下/落下/降低”,如:bring down the price.

bring in,“赚(钱),收入”,如:bring in $400.

bring out,“把……拿出/提出,生产,出版”,如:He still insisted that he would brought out a book.

bring up,“养育,抚养”,如:He was brought up to be honest.

(二)句型

1. I think/find/find out/consider/believe/notice/discover/know/hope/am sure …….

(参见P5, part 3)

2. Can you…?

May I …? (参见P5, parts 4&5)

Unit 2

(一)词汇

1. permit, v. “允许”,permit sb. to do sth.,

如:Do you permit your children to smoke? 你准许你的孩子们吸烟吗?

permit allow let 都含“准许”的意思。

1) permit 和 allow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用, 但它较 allow 正式, 含有“积极地、从正面地允许”的意义, 即: permit语气更强。如: They don’t permit you to smoke. 他们不允许你抽烟。

2) allow 指“并不反对”或“不加阻止”, 偏重“默许”或“听任”, 含义较消极, 如: Each passenger is allowed twenty -five kilogrammes of luggage. 每位旅客允许携带二十五公斤的行李。

另须注意:allow doing sth. allow sb. to do sth.

3) let 是三个词中最不正式的, 较口语化, 而语意最弱, 指“给予可能或同意”, 有时含“难以阻止或限制”之意, 如: Let him wait. 让他等一等。

permission,n. 允许;

allowance,n. 津贴,补助。

2. burn down,“烧光,把……烧成平地”

burn up,“烧起来,烧毁”

3. nation,【neiFEn】“民族,国家”,如:The United Nations

national,【nAFEnEl】“民族的,国家的”,

nature,【neitFE】,“自然”

natural,【nAtFEr[l】,“自然的”

4. get into the habit of sth/doing sth. = form the habit of sth./doing sth.,“养成……的习惯”。

5. compare to,“与……相比”;“把……比作……”

compare with,“与……相比”。

6. persuade sb. to do sth,“说服某人做某事”

advise sb to do sth,“劝说/忠告某人做某事”

suggest doing sth,“建议某人做某事”

7. therefore,“因此”;however,“然而”;

8. remain,不及物动词,

1) 意为“保持……状态/行为”,后用名词、形容词、分词、介词短语等表示状态或行为的词。如:

Shops should remain open till later in the evening.

The door remained closed.

They remained listening/standing for a few hours.

remain in one‘s mind

2) “停留,继续待在某处”

How many weeks will you remain [stay] here? 你将在此停留几个星期?

3) “剩下”

If you take away 3 from 8, 5 remains.

9. give up,“放弃”,及物动词短语,give up sth/doing sth,

give back 归还; 送回;

give in 屈服, 投降, 退让(to),不及物动词短语。

give off,“发出/放出(光、烟、气味等)如:The wide flowers give off a nice smell.

give out,“分发”如:give out papers; “放出/发出(光、烟、气味等)”,同give off.

10. be/get used to sth/doing sth,“习惯于……”,to为介词。

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做……”,否定式简写为usedn’t to…或 didn’t use to…, 如:

We used to go there every year. 我每年都去那儿。

There used to be low and dirty houses. 那里曾是些矮而肮脏的房舍。

You must get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你必须习惯于早起。

11. dislike,“不喜欢……”,动词,常用dislike sth/doing…,如:She strongly disliked being spoken to like that. 她很不喜欢别人对她这样说话。

unlike,“不像……”,作介词或形容词,如:She is unlike her mother; she is tall and her mother is very short. 她不像她妈妈;她很高,而她妈妈很矮。

For twins, they are very unlike. 作为一对双胞胎,他们很不一样

12. share ( in) sth. with sb. “与某人分享某物”

13. hardly,副词,“几乎不,简直不”

hard,形容词&副词,

(二)句型

Would you mind my/me smoking here?

Would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Would you mind changing places with me so that I can be nearer the fire? 你能不能与我换一换位置,这样我可以离炉火近一点。

May/Can/Could I do…?

No, go ahead./ Sure./ Of course./ Of course not./ Sorry, it’s not allowed.

Unit 3

(一)词汇

1. manage

1) 管理;处理; 支配,如:

He managed the supermarket when the owner was away. 当主人不在的时候,他管理这个超级市场。

2) 设法对付,常用 “manage to do sth.”, 如:

He managed to avoid an accident. 他设法避免事故。

The horse was difficult to manage. 这匹马很难驾驭。

2. agree on,“在……方面意见一致”,如:We agree on that.

agree to do…,“同意做……”,如:We all agreed to start at once.

agree with

1) 同意,agree with sb/sth

2) 与……一致/相符合,如:His story agrees with the facts.

3) 适合;与…相宜, 如:The hot weather didn‘t agree with him

另:agree-disagree, agreement-disagreement

3. Asian [F], 亚洲的;亚洲人(可数名词)。

4. kiss sb. hello/goodbye

5. Arab,(1)阿拉伯人,可数名词。(2)阿拉伯的,adj. 如:Arab League,阿拉伯联盟;Arabic numerals,阿拉伯数字

Arabic [5ArEbik],阿拉伯的

6. custom,风俗,习惯;customer,顾客;customs,关税,海关

判断:At the airport; the customs officers searched his case.

7. proud, adj. “骄傲的”;pride,n. 骄傲

be proud of/ take pride in

He is proud of/takes pride in his daughter’s ability to speak four languages. 他为女儿能说四种语言而骄傲。

8. manner, n.方式,态度,举止;

manners, n. 礼貌,如:It‘s bad manners to talk with a full mouth. 嘴里吃着东西说话是不礼貌的。

have no manners 没有礼貌

in manner of 以...方式

9. one another,互相(三个和更多之间);each other,互相(两个),但基本不作区分。

10. distance, n. 距离; distant, adj. 远的

importance, n. 重要(性); important, n. 重要的

silence, n. 静,沉默; silent, adj. 寂静的,无声的

at a distance,adv.在远处

11. communicate-communication

12. comfort-comfortable-comfortably

uncomfortable-uncomfortably

13. host-hostess; actor-actress; monitor-monitress;

editor-editress; tailor-tailoress; director-directress;

14. guest,(家中,旅馆中)客人;customer,顾客

(二)句型

1. Offer help:

Can/Shall I …?

Would you like…

Is there anything else I can do for you?

2. Accept help:

Thanks./ yes, please.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3. Refuse help:

It’s all right, thank you.

No, thanks. I can manage it myself.

Unit 4

(一)词汇

1. daily, weekly, monthly, yearly均可作形容词或副词,除yearly外,均可作名词。

2. interview, n&v, 接见,采访;interviewer,会见者;interviewee,被会见/采访者。

3. get down to(介词),开始认真做/考虑……,如:get down to work 静下心来工作

get up,起床

get on,上车

get off,下车

get sth. done,使……被做,如:I’ll just get these dishes washed and then I‘ll come.

gets on/along well with sb.,和……相处得融洽。

get back,取回

get to,到达

get in/out of,进入/从……中出来

4. fix

1) 使固定;钉牢,如:to fix a picture on the wall;fixed her eyes on the road ahead.

2) 确定;决定,如:to fix a date for a meeting

3) 修理,如:I asked the boy to fix the bicycle.

5. face-to-face, adj. face to face, adv,

如:do a face-to-face interview; do an interview face to face

比较:everyday, adj. 每天的,日常的;every day, adv. 每天(地)

side by side, back to back, one by one, shoulder to shoulder, arm in arm, heart to heart, hand in hand,

6. immediately, at once, right away,立刻,马上

7. take photos/photographs of…; take a photo/photograph of…,为……拍照。

8. hand in,上交;hand over,移交;hand up,举手;hand on,传递,同pass on;

hand out,分发;by hand,用手工;

at hand,在旁边/迫在眉睫,如:The storm is at hand. 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一方面……,另一方面……,如:On the one hand, I want to go to the par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I ought to be studying.

9. add…to…, 如:If you add 4 to 3 you get 7.

add to,增加,添加,如:The news adds to his anxiety.

add up to,总计达,如:The money he spent added up to more than $500.

addition, n. 增加,加法。

10. speed up,加速,如:speed up your work

at a speed of,以……速度,如:at a speed of eighty miles an hour

11. be popular with, “受到……的欢迎”。

12. as well: They all do morning exercises as well.

as well as: They all do morning exercises as well as eye exercises.

We can’t expect him to do the housework as well as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13. besides

1) adv. 此外,还有。如:I don’t want to come out now, and besides, I must work. 我现在不想出去,而且我还得工作。

2) prep. 除…以外,还……,如:Besides milk and cheese, we need vegetables. 除了牛奶和干酪外,我们还需要蔬菜。

3) 与except区分:

We all went except John. 除了约翰外, 我们都去了。

I have five other books besides this. 除这本以外, 我还有五本别的书。

在否定句、疑问句中,besides 与except可换用。如:

We have no other dictionaries besides/except these.

除了这些辞典外, 我们没有别的辞典了。

Do you have any other books besides/except these.

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别的书吗?

14. care for,喜欢,想要,如:Would you care for a cup of tea? ( Do you want a cup of tea?)

take care,当心

take care of,照料; 关怀; 处理

care about,关心, 担心

care nothing about,对...漠不关心, 对...毫不介意

medical care,医疗护理

under one’s care/under the care of…,在……的照顾下

(二)句型

Are you/Will you be free?

I will meet you at the theatre at 6:00.

What time shall we meet? Where shall we meet?

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5.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我计划从教材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背景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模块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二章《平面向量》相关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已学知识,探索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它不仅是前面已学的诱导公式的推广,也是后面其它和(差)角公式推导的基础和核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对本节课来说,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得到公式.所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由来及证明;

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独立探索。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公式的向量法证明和应用上;学会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完善证明;学会正用、逆用、变用公式;学会运用整体思想,抓住公式的本质.在新旧知识的冲撞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重组、构建,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公式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的好习惯;在公式的理解记忆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简洁、对称美;在公式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自我纠错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励勇气,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对猜想的验证,对公式证明的完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法设计

1、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变换及平面向量的知识,对用举反例推翻猜想、运用单位圆、用向量解决三角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远未达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探究和证明的水平.

教学手段:

(1)从知识的认知程序上看,老师看问题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却是从局部到整体。本节课尝试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的教法采用了“一个主题两种教学”的设计模式.一个主题:公式探究与应用,两种教学:显形教学(知识能力教学)、隐性教学(情商培养),实践两种教学相互促进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3)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将简单的结果评价上升为对过程的评价;将一味的知识评价拓展为能力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显形教学与隐性教学的双重评价,为全面发展学生打下基础.

(4)利用几何画板,通过计算机技术,给学生提供一种验证猜想合理性的途径. (教学媒体设计)

课堂结构设计:

引入课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严谨证明,例题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例:如图所示,一个斜坡的高为6m,斜坡的水平长度为8m,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且大小为10N ,在力F的作用下物体沿斜坡运动了3m,求力F作用在物体上的功W.

解: W =

= 30.

提问:1、解决问题需要求什么?

2、你能找到哪些与有关的条件?

3、能否利用这些条件求出?如果能,提出你的猜想.

4、怎样检验这些猜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生活实例引入,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与物理(功的定义)、哲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相关学科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2、提出猜想:

从特殊情况去猜测公式的结构形式.

分析:可见,我们的公式的形式应该与均有关系?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代数关系呢?请同学们根据下表中数据,相互交流讨论,提出你的猜想.

用具体值检验猜想的合理性.

令则=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值

猜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然后再去验证其合理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挑战困难的勇气.

3、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系统演绎性和实验归纳性的两个侧面.

4、严谨证明:

(利用向量)

前一章我们刚刚学习完向量,并用向量知识解决了相关的几何问题,这里,我们能否用向量知识来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呢?我们来仔细观察猜想的结构,我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类似结构?在向量部分,求角的余弦有什么方法吗?

(学生:向量的数量积!)

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作单位圆O,以Ox为始边作角,它们终边与单位圆O的交点分别为A、B,则:

=, =

=

∴= (0≤≤)

思考:1、作为两向量的夹角,有没有限制条件?

2、如果不在[0,]这个区间内,我们的结论还会成立吗?怎样给出证明?(引导学生找到与夹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用向量知识解出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向量方法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的简洁性。

思考:1、作为两向量的夹角,有没有限制条件?

2、如果不在[0,]这个区间内,我们的结论还会成立吗?怎样给出证明?(引导学生找到与夹角之间的关系)

推广完善:令为、的夹角,

无论哪种情况,都有

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其中为任意角,简记为)

思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公式的结构,说说公式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应怎样记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向量的夹角θ与α-β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观察和讨论,增强学生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介绍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法)

除了以上的证明方法,是否还有其它证法呢?

我们发现,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是这个角的余弦问题,那我们还能不能考虑在单位圆里用三角函数线来推导呢?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在单位圆中画出、,并考虑如何用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来表示的余弦线?

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相互讨论,共同探索。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安排,把单位圆三角函数线证法留作课后学生思考,为学生的课后探讨留有空间。

5、例题训练: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

2、P127练习:已知,求.

(运用公式时应根据角的范围,正确确定两角正、余弦值的范围)

公式的逆用:.

4、公式活用:.

【设计意图】例1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例2利用变式突破学生在运用公式过程中的易错点;例3对逆用公式解题加深认识;例4活用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中两角形式变化的认识,强化整体思想。

6:课堂小结:

公式探索的一般步骤;公式的结构和功能;公式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7、作业:

P127 练习1、2、3;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小结,反思学习过程,加深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然后用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附:板书设计)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一、公式

二、证明

引例:

例2:

例3:

4:

小结:

教学评价分析

诊断性评价:

1.按常规,学生很可能想到先探究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怎样想到先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一个难点(但非重点),教学时可以直接提出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但后面补充老教材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明白和与差内在的联系性与统一性,努力让学习过程自然。

2.尽管教材在前面的习题中,已经为用向量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做了铺垫,多数学生仍难以想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想到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和单位圆上点的坐标特点,努力使数学思维显得自然、合理。

3.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的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预期效果:

1、让学生在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自我总结形成公式探究的一般方法。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独立或合作提出推导其它三角恒等式的方案,形成对三角恒等变换的本质认识,加深对灵活运用公式的理解。

6.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篇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7.人教版高一上学期unit7cultural relics 说课稿 篇七

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3节《功率》。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能量”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这节要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然后通过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力学中的功和能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内能以及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 t进行解题。

(3)、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并能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运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牵引力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种类及其计算

难点 :1.功率的表达式P=F·v的物理意义和运用。

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对比分析法,类比方法,分析讨论法等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分别演示两幅画面,并进行对比.

画面一:一台起重机在1分钟内把1吨重的货物匀速提到预定的高度. 画面二:另一台起重机在30秒内把1吨货物体匀速提到相同的高度.

思考:它们做功的快慢是否相同?

(二)进行新课

一、功率

情境设置1:现有甲、乙两人摘棉花,甲6天摘了500 kg,乙8天摘了600 kg,你打算怎样比较谁摘得快,并说出你的方法.

情境设置2: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工作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衡量甲、乙两人的工作快慢.用比值来反映快慢,比值大的快,比值小的慢.

在以上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

1、做功快慢的比较有两种方式:一是比较完成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另一是比较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的功.

2、在物理学中,一个力所做的功W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二、功率与速度

多媒体展示问题: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为s,已知作用力F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求:(1)力F所做的功;(2)力F的功率.

引导学生总结:功率的另一种求解公式P=Fv,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 讨论:由P=W/t求出的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综合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据P=W/t求出的功率反映的是做功的平均快慢程度,所以,据P=W/t求出的是平均功率.

总结:P=W/t 求平均功率

P=Fv 可求瞬时速度(v是瞬时速度)P=Fv 可求平均速度(v是平均速度)

三、实例探究

1、关于功率的计算

课件展示:质量m=3 kg的物体,在水平力F=6N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时间t=3 s,求:

(1)力F在t=3 s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2)力F在t=3 s内对物体所做功的平均功率。(3)在3 s末力F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

引导学生:自主钻研——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共同总结

2、关于机车的启动问题

课件展示: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质量为5t,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重的0.1倍,g取10m/s2,问:

①汽车保持额定功率从静止起动后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②若汽车保持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自主钻研——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共同总结

(三)、课堂总结、点评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根据黑板上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1、2、3

六、板书设计

8.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日月明》,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册识字

(二)的一篇课文,它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因为字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我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13个汉字。

难点:初步了解会意字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激、促、查、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以达到“生成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整篇课文我贯彻了一个闯关的情景,而在这个情景中我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和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人物,这样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闯关中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一座识字城堡,里面住着识字大王和小王,看到这样美丽的城堡,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呢?(想)好,那你必须先通过老师的第一关:说出城堡的名字(日月明)(课件出示)。

2、齐读课题《日月明》。

过渡:很快城堡的门就打开了,我们就随之进去了,可是奇怪的是我们发现城堡里没有任何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还没过第二关:读生字。(课件出示)

(二)多种形式,读准字音。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汇报: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读。(老师随即贴出相应的生字)。

3、学生齐读。

4、小老师带读。

5、开火车认读。

6、卡片游戏

7、去音读生字。

过渡:过了第二关我们就认识了这个城堡里的识字小王,那你还想认识谁呢?(拼音大王)下面就让我们来过第三关:记字形(课件出示)

(三)牢记字形,理解会意字

1、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一部分生字)。

2、猜一猜:通过图片猜是什么字(另外一部分生字)。

3、你觉得我们今天所学的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有趣呢?),引出会意字。

4、你能给这些字组词么,能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6、指名三名学生上台完成老师的板书。过渡: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成为比识字小王更厉害的识字大王呢?那就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吧!

(四)朗读课文、感悟会意字

1、学生齐读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师生对读。

4、学生拍手读。

(五)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1、你还知道和认识哪些会意字呢,和大家一起说一说吧!

2、生活中搜集更多的会意字,并把它讲给爸爸妈 妈听。

(六)板书设计

日月 明

鱼羊 鲜

小土 尘

小大 尖

一火 灭

田力 男

人木 休

手目 看

二木 林

三木 森

二人 从

9.人教版离骚教案和说课稿 篇九

《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个专题的第五篇文章。本专题的话题是“号角,为你长鸣“,本专题围绕人与社会的命题开展,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社会底层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就本篇文章而言,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用香草美人比兴,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格。本篇文章是本专题的第一首诗歌,对于之后的诗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感悟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及 高尚的品格。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体的文章并不陌生,也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对诗歌作简要赏析。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还不够深刻,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中的意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结合本文的文章特点,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情操。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情操。

四、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本节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的教法为:直观演示法,启示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问题引导法。为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采用的学法为:诵读体验法、小组合作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法、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在合作中分享成功,在探究中实现升华。

五、教学过程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采用问答式导入。我会问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什么呢?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能够回答出这里的骚就是指的离骚。继而就引出了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能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尽快地融入文本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知人论世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屈原及楚辞相关的知识及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课上交流展示。教师做相关补充强调。这样的检测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

2、2、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要求:①听读过程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其他同学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等;②思考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突破字音,为后面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奠定感情基调

3、文本研习

在本环节中我会根据新课程标准里面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交流,之后小组之间加以评比展示,我只进行必要点拨:

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有: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不惜笔墨表明自己身份高贵,强调自己的先天凛赋及修能? 问题二:文中描写香草的用意?

问题三:品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问题四:本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以上四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味,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进而达成情感目标。

4、巩固提升

班级内进行诗歌朗颂比赛,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情感美。让学生尽显自己的才华,由学生评出读的最好的同学,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此环节意在通过“微型朗诵会”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课堂也在朗朗读书声中落下帷幕。

环节三:作业布置;

把《离骚》改编成一篇散文

四、说板书设计

10.人教版灰雀说课稿 篇十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下面是沪江中小学网为你整理的关于课文的分析讲解。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篇二:灰雀说课稿 5《灰雀 》说课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悟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人交往,要注意尊重他人人格,爱护他人的自尊心,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人类应该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五、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民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有限,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慢慢理解好词句的意思。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你见过灰雀吗。

1、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所谓有关灰雀的资料。

2、老师介绍灰雀。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通过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的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不经意地设好了铺垫。

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通过“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这几个词的使用来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灰雀的喜爱。

(三)深入文本。

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并通过教师参与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了解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体验人物内心,接着抓住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来感受列宁那种循循善诱及对儿童的保护的品质,也给大家展示了小男孩改正错误的过程。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引读: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呢?

2.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读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再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相机引导读 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从这句话你读出了列宁什么样的心情?惋惜,着急,担心,关心)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读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这只灰雀吗?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5.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四)烘托高潮。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幻灯片展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我懂得了: a、要像列宁一样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小孩子;b、要像小男孩一样诚实,知错能改;c、爱护小动物,给它们自由。

七、说板书设计 5 灰 雀 一定会回来!

列 宁 男 孩

篇三: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2.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篇四:灰雀说课稿 《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

安排了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 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

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列宁已不陌生,在二年级就学习过《蜜蜂引路》一课,对列宁已有所了解(已知);对爱鸟护鸟的故事了解的不少,但对灰雀这种鸟了解不多,对名人对儿童关心、爱护的故事了解不多(未知)。所以我布置学生课前要搜集资料,对学习课文内容有帮助。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能迅速明白灰雀被小男孩抓走了(能知),但学生通过字典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能力还较弱。

三、说目标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尤其是第一、二组课文更是低段和高段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衔接口,所以我重温了低段的教学目标,深入了解了中断的起始目标,通过本组乃至后面的一组课文的学习,完成逐步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我在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的同时

结合“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目标 :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欣赏灰雀,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体会列宁对灰

雀的喜爱之情。

四、说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谈话导入,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我通过谈话引

导 学生读单元导读,让学生知道这一单元的总学习任务是什么?第二个环节新课的导入,通过图片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列宁和灰雀,再通过学生的预习收集资料和我的补充进一步了解列宁和灰雀。第三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我以板书夺红旗的形式画在黑板上,激发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第四个环节,出示自学指导,我逐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完一项检测一项。在认识生字词的过程中我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他们课前做生字卡片并交流识字方法,就是为了节省课堂上认识

生字词的时间,小组竞赛认识生字词为小组赢得卡片,这是上次听梦想课堂的上课方式,我觉得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完全可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维持上课纪律。第五个环节,当堂检测,以各种形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测,如遇到问题一起解决。通过事件叙述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六个环节,欣赏灰雀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这一环节是我从低段逐渐向高端过渡的的第一步,先在第一课时设计学习一段课文内容,随着学生感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后逐步增加。我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欣赏灰雀,感受它的漂亮可爱,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文中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第七个环节,巩固练习,这一堂课快结束了,学生会读会认会说,但他们会不会写,这才是关键,这些习题也是我设计大作业的前三题,在课堂上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完成节省了课余时间。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布置作业,为下节课的课堂做铺垫。

五、教后反思

篇五: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

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

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

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

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

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

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

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

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

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

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

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 文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学。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

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

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 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

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

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

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

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

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

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话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

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

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又提供学生

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1)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2)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语文是

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

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

上一篇:信息技术工作总结免费下一篇:二0一0年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