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石

2024-10-26

古诗竹石(精选10篇)

1.古诗竹石 篇一

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古诗竹石 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2、结合两首古诗特点拓展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导学案、PPT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读文,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我们一起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4.总结: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两首古诗。

3.竹石预习题 篇三

1、背诵古诗。

2、思考:

(1)、花中四君子指

(2)、岁寒三友指

(3)、查找有关作者郑燮的资料?

(4)、题目:(竹石,指

(5)、试着用通过预习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我读懂了,(词)

我读懂了,(句)

我读懂了,(整首诗意)

(6)、解释词语:

立根:

破岩:咬定:

“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像紧紧地抓住岩石,像牢牢地

咬定青山,像紧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7)、长在岩缝中的竹子要不屈服于什么呢?

(8)、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9)、请你找找古今似竹的人,并了解他们的相关事迹。

4.《竹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山行》。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位因为也是唐朝诗人写的上诗,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人称“诗圣”,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那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景物)真———啊,你看————————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语言真美,花多、花美引得蜂飞碟舞,说到现在的花,你们猜猜都可能有什么花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作业:

1、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2、读〈绝句〉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石灰吟》

教学内容:学生字

释词义

明句意

理解背诵

体会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模式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石灰吟》:吟咏石灰。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啄。

3、讲诗。

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必须经过山中千锤万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化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垒落刚正的英雄之气,具有很强的思想感染力。

二、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合作交流,自学理解。

3、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感情朗读。

三、想意境,悟诗情。

1、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

3、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5.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6、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

7、背诵诗歌。

四、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五、作业。

背诵、默写《石灰吟》

板书

石灰吟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竹石》

一、导入: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

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5.《竹石》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航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谁给我们回忆下这个故事?

(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画竹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感知体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学导互动,读诗悟情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 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拓展运用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五、板书设计: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6.《竹石》读后感 篇六

竹子一般多在土里生长,可是这首诗中的竹子却在石缝中生长。那这竹子一定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紧紧地抓住石头,为了生存,竹子要努力地,牢牢地抓住岩石,不放松。竹子的那种不畏打击,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体会到了竹子的那种决心。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我感到了我们人也要经受很多磨难,才能成就好的成绩。

除了竹子,还有小草它也是那么坚韧刚劲。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吗?为了要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有多么重,石块跟石块的中间是多么窄,总是曲曲折折的,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它的根牢牢抓住地面;它的芽快活地舒展开,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阻止它的石块最终被它挺翻了。小草也是这样,它和竹子一样强。

7.竹石教学设计 篇七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

2、能背诵诗歌。

3、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2、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2个生字。能说出诗歌的大意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等,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树立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

30、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8.《竹石》译文及注释 篇八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9.《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篇九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的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2)于谦12岁的时候就写了《石灰吟》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才12岁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自我评析

10.《竹石》教学设计 篇十

舒兰市第四小学 范庆玲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燮”,认读词语“千磨万击 坚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

3.结合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赞美。教学难点:结合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人生态度。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同学们,说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花中四君子分别是什么?(梅、兰、竹、菊)是啊!正是因为它们是花中的君子,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它们作为自己吟诗作画的素材,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著名的画作: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竹石图》。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对了,就是郑板桥,郑板桥的原名叫郑燮,板桥是他的号。后人们都喜欢叫他郑板桥。郑板桥还为他的这幅《竹石图》题了一首诗名叫《竹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题画诗《竹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运用古诗学习六步法来自学这首诗,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汇报交流,展示预习所得。

(一)检查第一项作业:一读扫生字 老师检查的第一项作业是:一读扫生字。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汇报一下对这些词语的自学情况。其他同学注意倾听。⒈指名认读,强化训练。(侧重中下等生)大屏幕出示:郑燮 坚劲 千磨万击

2、朗读古诗,确保正确、流利。

生字障碍已经扫清了,现在老师找同学来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二)检查第二项作业:二读明韵律 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韵律,即诗的节奏及韵脚。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的第二项预习作业:二读明韵律。

1、找出韵脚,重读韵脚。

谁能说说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几个字?那么他们压的是哪个韵母呢? 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韵脚要读的怎样?

下面我找两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的时候要突出韵脚。

2、合作交流,明晰节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应该按照怎样的节奏来读呢?谁能说说你的看法?谁有不同意见?谁还有不同意见?

下面我就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按照这些不同的读法来读一读这首诗,大家要注意倾听,思考,你认为哪种读法最适合这首诗?

最终确定:本首诗的第一、二、四句按照223的节奏来读,而第三句按照43的节奏来读:理由是前两句是写景的要慢些读,给人以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而第三句要快些读,来读出一种气势,表达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最后一句含有韵脚,所以要和一、二句的读法保持一致。

下面我就请几名同学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的时候节奏要读清楚、准确。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韵脚,明确了节奏,现在老师要提高朗读的要求了,那就是,既要突出韵脚,还要读准节奏,谁愿意来试一试?大胆一点,我们男生和女生比一比看看谁读得好?大家可以在下面先练习练习。(找两名同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检查第三项作业:三读晓诗意

大家读得真是太棒了,老师为你们点赞!现在老师来检查第三项预习作业:三读晓诗意。

⒈明诗人,晓诗风。

下面老师找同学来汇报:诗人小档案,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补充。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以卖画为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⒉解诗题,晓背景。

诗题《竹石》是什么意思?

那么诗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的这首诗呢?

郑板桥,诗人,也是画家,曾做官多年,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救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毅然辞官而归。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这首《竹石》就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于他73岁零4个月。⒊依注释,晓诗意。

(1)出示注释,释疑问难。(2)依据注释,汇报诗意。

(3)前两句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大家认真听,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

(4)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经历了无数的打击和数不尽的磨难,可它仍然顽强不屈地挺立着。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速来读呢?(坚定地语气、稍慢的语速来表现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找两名同学来读。

(四)检查第四项作业:四读悟诗情

1.适时引领,感悟明志。教师过度语:听了同学们的朗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株傲然挺立的风雨中的石竹。那么,能诗善画的郑板桥表面上歌颂了竹石坚定顽强、不畏艰难的铮铮傲骨,他内心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谁能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教师:诗人借赞美石竹,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的品质、以及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人生态度,那么这种写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以前我们学过的许多古诗也运用了这种写法,大家听老师的提示来接着朗诵,好吗?

(1)师:吾家洗砚池头树,生: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听了大家的朗诵,我体会到了诗人借赞美墨梅,表达了自己不想世俗献媚的人生态度。

(2)师:千锤万击出深山,生: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诗人要像石灰一样,不怕牺牲的精神、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师:大雪压青松,生: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听了大家的朗诵,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株傲然挺立在风雪中的松树,也想象到了诗人那不屈不挠、坚韧高洁的品质。

2.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在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呢?

对了,我们要用高升的语调,突出韵脚,读出气势。

(五)检查第五项作业:五读赏评析

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检查第五项作业:五读赏评析,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里写得最好?为什么?

师:怒吼的狂风,肆无忌惮地吹刮着这山间的石竹,吹得它左右摇摆,甚至难以呼吸,可是它仍然坚强不屈的傲然挺立着,因为它一直在心底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大诗人郑板桥为官期间,一心为民,可是他却因受灾期间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而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最终被罢免了官职,只能回家依靠卖画为生。但是他依然保持着正直倔强的铮铮傲骨,那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不断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战争时期,叶挺将军被捕后,敌人采取了无数的办法来诱惑他甚至拿死亡来威胁他,可是他依然顽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那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地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因此,这句诗已经成为了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绝不向困难低头的励志名句,这句诗也就自然成为了本首诗的“诗魂”。

(六)检查第六项作业:六读成吟诵

学了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坚强不屈、傲然挺立的竹子,更认识了一位正直倔强,顽强不屈的诗画家。

相信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能更好地朗读这首诗,那就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拓展应用、巩固学习成果。

下面老师布置一项自学作业,请大家运用古诗学习六步法自学郑板桥的另一首诗:

《 题画 》

清郑板桥

上一篇:学院奖入围策划案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