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2024-08-09

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精选8篇)

1.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一

三州乡建立保洁“三互评”制度巩固“清洁家园、和谐乡村”

成果

一是办事处互评。由乡清洁家园办公室邀请乡党委、分管领导以及各办事处主任参加考评组,开展了各办事处保洁“月检查,季评比”活动。通过听取村干部汇报清洁工的使用、保洁措施等情况,结合现场查看、指导、拍照留底等形式,给各办事处综合打分,同时以文件形式通报排名情况、整改意见发放给各办事处,要求其限期整改。通过办事处互评,各办事处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使乡村整体面貌大有改观。

二是村村互评。对全乡17个村庄保洁情况逐个村开展检查点评,让各村干部们互查互看,互评互议,并现场投票打分,将评议结果张榜公布,并将村庄保洁纳为村两委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与村干部的工资奖金直接挂钩,通过互查互看,评议打分,奖优罚劣,使各村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查找各自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大村庄保洁措施,促进清洁家园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三是户户互评。该乡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的活动中积极开展“庭院整治”,在村庄保洁的基础上,将庭院整治作为巩固成效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四项”清理、“八乱”整治、“三项”绿化评比,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开展庭院整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干部群众对村庄整治的热情。

2.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二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目标, 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清洁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 以现代技术集成为手段, 将工程建设与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推进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达到农村生产生活的“零”污染、“零”排放,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到了实处。湖北省自2005年启动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试点建设以来, 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拥护,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07年底, 湖北省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已达到105个, 其中部级试点村28个。在示范村, 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 田间废弃物收集率达到92%, 化肥农药减施20.1%, 示范村人年均增收360元。示范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建设,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清洁工程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调查概况

1.调查内容

(1) 研究目的。

农户是乡村清洁工程具体的实施者, 如何有效促进乡村清洁工程在农村的推广和实施, 既取决于政府的合理引导, 也有赖于农户自身的行为决策及价值取向。[1]我们力图以乡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及农户为研究对象, 以乡项目实施的内容和农户的参与意愿及行为等为切入点, 剖析工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探讨影响工程推进的制约因素, 为乡村清洁工程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提供参考。

(2) 问卷设计与调查。

我们在前期的资料收集、问卷设计和试调查基础上, 于2007年4月25日至8月5日在湖北省选定六个地区展开正式调查, 历时3个多月, 共获得有效农户问卷515份, 村级问卷26份。农户问卷中:新洲区116份, 涉及徐古镇和潘塘镇9个村;洪湖市88份, 涉及湘口、新旗和西湖3个村;仙桃市97份, 涉及红杨、夏市、沟二、栗林咀和毛小5个村;宣恩县117份, 涉及狮子关、中村坝、青龙嘴、卸甲坝和锣针田5个村;江夏区47份, 涉及山坡乡光星、和尚桥2个村;京山县50份, 涉及高岭和汤堰2个村 (见表1) 。

2.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对象访谈法及计量统计分析法。农户问卷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入户调查, 村级问卷则采用面对面问答访谈的形式。另外, 我们也走访了湖北省农业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该领域的学者。[2]在对调研材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后, 我们对资料进行了统计描述, 对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清洁工程的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3.样本选择

(1) 调研地点选择。

对调查地点的选择我们主要考虑几点: (1) 以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市县区为主; (2) 兼顾不同的收入水平; (3) 兼顾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4) 兼顾不同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据此, 我们在湖北省选定六个地区, 即:宣恩县、仙桃市、武汉市江夏区、武汉市新洲区等四个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 以及洪湖市、京山县两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其中, 洪湖市为湖库区, 水资源比较丰富, 当地农户以水产养殖为主;仙桃市属于江汉平原, 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 当地农户以种植业、畜禽养殖和渔业养殖为主;宣恩县为山区, 自然资源和设施条件相对较差, 农户以传统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为主;新洲区属平原地带, 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农户以食用菌种植为主;武汉市江夏区属于平原和丘陵交错地带, 水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当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京山县为丘陵地形, 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 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受访农户户均农业收入新洲区最高为51855.93元, 宣恩县最低为7944.74元, 二者相差43911.19元, 新洲区和洪湖市两地的农业收入水平明显要高于其它四个地区 (见表1) 。

(2) 回归模型样本及指标选择。

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和实际调查情况, 我们选择六个县市区的515个农户调查样本进行拟合。我们选择受访农户是否参与乡村清洁工程作为因变量;选择受访农户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年限、户主社会经历 (包括外出务工、经商等) 、农业占家庭收入的比重、种植业占农业收入比重、养殖业占农业收入比重、渔业占农业收入比重、家庭经营土地面积、资源状况和地形、政府是否鼓励、信息获取能力、与最近集市距离等共十三项指标, 作为影响农户参与意愿和行为的自变量。我们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测算各自变量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 用SPSS15.0软件来完成多元logistic回归。

数据来源:依调查问卷整理而得。

三、项目推广实践

根据村级问卷中对村干部访谈笔录的整理, 我们对乡村清洁工程项目实施和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2007年, 各试点村实施了三大子工程, 即:生活环境净化工程、生活清洁工程、生态文明提升工程。围绕这三大工程, 试点村重点开展了几项工作。一是开展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四池一站一水井”, 即:垃圾收集池、污水处理池、废弃物回收池、堆沤池、垃圾处理站和饮水井, 以及“一建三改” 工程建设, 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灶。示范村内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全部实现了集中回收, 生产、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基本做到了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二是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秸秆再利用技术、污染修复技术等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另外, 在有条件的试点村, 建设生态养殖小区, 对畜禽实行圈养, 推广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控制了农业生产源头污染, 使试点村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3]三是结合阳光工程及科技入户,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和修建科普书屋, 建立《村规民约》, 培训农民技术员等一系列活动, 确保“每家一个技术明白人、每组一个技术带头人”;同时, 举办农民体育活动, 更新农民传统生产生活观念等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村级问卷整理而得。

四、农户参与意愿及行为分析

1.农户参与意愿及评价

在农户对乡村清洁工程的态度方面, 调查显示, 47.2%的农户表示支持, 1.2%的受访者表示不支持, 持无所谓态度和不关心态度的受访者占51.6%。同时, 受访农户中有196户参加了项目建设, 占38.1%;319户没有参与, 占61.9%, 说明农户对工程的参与程度和关心程度都不是很高 (见表3) 。

数据来源:经调查问卷整理而得。

在参与项目的受访农户中, 21.9%表示是出于自发需求;44.9%是因为政府给予补贴, 如政府鼓励农户建沼气, 向每户提供沼气灶具和设备等;24.5%的农户是在看到别人实行的效果较好的情况下才决定参与的;8.7%的农户是出于其它原因。没有参与的受访者中, 11.9%的人表示相关投资成本太高、资金不足, 如“五改三建”虽然政府给予了部分补贴, 但更多的还是要靠农户自筹资金;33.9%的人表示不参加是因为项目建设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 无法调动参与的积极性;8.5%的人嫌麻烦费事;11.3%的人表示没有这个需求;表示因为没有政策而未能参与的占14.1%;因其它原因未能参加的占20.4%, 其中主要包括:没有人组织、没有条件、没有时间等原因, 也包括部分缺失数据 (见表4) 。调查结果说明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光靠农户的自发需求还难以推广, 更多的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扶持。

注:示范效果好指受访者看到别人实行的效果比较好;其它里面包括部分缺失数据。

在农户对参加乡村清洁工程的效益评价中, 39.1%的农户认为有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18.3%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节约生活成本;5.6%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但也仍然有35.1%的受访者认为对他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改变没有什么作用 (表4) 。大部分村民对乡村清洁工程给予肯定评价, 但也有少部分农户对此认识不足,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认知和参与意识。

2.农户参与行为分析

农业生产、生活垃圾是我国农业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4]我们就农户对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地膜和塑料包装袋, 42.2%的受访者选择就地扔掉;对于农药包装袋及瓶, 75.1%的农户选择就地扔掉;对于日常生活垃圾, 66.1%的农户选择随意丢弃;对于生活废水, 84.3%的农户不做任何处理就地排放;对于人畜禽粪便, 42.8%的农户会直接还田, 13.7%的农户会露天或直接排入就近的沟、河、湖中 (见表5) 。这些都说明农村居民对废弃物的处理十分随意, 也没有认识到其行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本身素质偏低和受多年不良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缺乏也是影响和导致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经调查问卷整理而得。

在对环境设施建设认识上, 71.6%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设立垃圾收集站和排污渠, 9.9%的受访者表示不希望, 18.5%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对于因建垃圾站而产生的收费问题, 43.1%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 25.6%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 视收费额度而定的比重为31.3%。对于修排污渠而产生的费用问题, 39.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出资, 29.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出资, 视收费额度而定的观望者占31.4% (见表6) 。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对于改善环境的愿望正逐渐增强, 但投资费用和管理成本是制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一个瓶颈。在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村集体无钱出资的状况下,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的改善更多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投资。

数据来源:经调查问卷整理而得。

农药也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据我们对农户使用农药的调查显示, 在喷施农药时, 41.2%的受访者表示会按照说明书上的配比来进行操作, 1.4%的受访者表示会适量减少用量, 36.7%的受访者会增加农药用量;另有20.7%的人表示他们将视情况而定, 这说明农户过量和超量使用农药的情况比较普遍。在189位表示将提高用药浓度的受访者中, 选择超量0~10%的人数为61人, 占11.8%;选择超量10%~30%的人数为69人, 占13.4%;选择超量30%~50%的人数为29人, 占5.6%;超量50%~100%的30人, 占5.8% (见表7) 。另外,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 有些市场上已经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 在农村仍然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行销售。据农药商贩介绍, 由于市场销售的农药毒性低、见效慢, 而高毒农药见效快, 因而农户更乐意购买高毒农药, 哪怕是花高价购买。

数据来源:经调查问卷整理而得。

3.农户参与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参与乡村清洁工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结果显示, Hosmer-Lemeshow检验值HL=5.433, P=0.71, 统计检验不显著, 说明模型能较好拟合数据 (见表8) 。各影响因素中:户主年龄、户主务农年限、种植业占农业收入比重、养殖业占农业收入比重、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信息获取能力和政府是否鼓励等对农户是否参与项目具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 如户主受教育年限、资源状况及地形等对农户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从回归系数来看, 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农业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和政府是否鼓励均为正, 表明这些变量对农户参与乡村清洁工程的意愿有正的影响。其余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值。同时, 根据Waldχ2统计量, 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种植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养殖业占农业收入比重、户主年龄、户主务农年限、农户住所与最近集市的距离及农业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和政府是否鼓励等几项。其中种植业占农业收入比重系数为负值, 表明农户参与意愿将随着种植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减小而增加;农户家庭中种植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每减少1个单位, 农户参与意愿将增加0.03倍 (即减少1个单位的概率是e-3.399×1=0.033) 。同样, 养殖业占农业收入比重每减少1个单位, 农户参与意愿将增加0.05倍 (即减少1个单位的概率是e-3.109×1=0.045) ;户主务农年限每减少1年, 农户参与概率将增加0.96倍 (即减少1年的概率是e-0.041×1=0.96) ;农户信息获取能力每降低1个单位, 农户参与意愿将增加0.616倍 (即减少1个单位的概率是e-0.485×1=0.616) 。户主年龄每增加1岁, 农户参与意愿将增加1.05倍 (即增加1岁的概率是e0.052×1=1.054) ;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意愿将增加2.5倍 (即增加1个单位的概率是e0.904×1=2.469) ;政府鼓励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意愿也将增加1.22倍 (即增加1个单位的概率是e0.201×1=1.223) 。

分析结果表明, 户主务农时间越短、受教育年限越长、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政府支持越大, 农户参与意愿越强;而户主务农年限越长、种植和养殖业占总收入比重越大, 农户对外界信息获取能力越强, 农户参与热情就越低。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来看, 农业占家庭收入比重较低、种植和养殖业占农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地区皆是传统农业地区, 如宣恩县、京山县等;而产业结构较合理、农业占总收入比重较大的则是洪湖市、武汉市新洲区等这样一些农业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这说明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户受传统生产生活观念影响, 对新事物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农业较发达地区的农户则因为收入的提升, 更愿意参与项目建设, 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至于农户外界信息获取能力与参与热情成反比, 这一点还值得商榷。

五、结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和推广主要受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政府扶持力度、农业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越高、政府扶持力度越大、农业经济效益越好, 则农户对乡村清洁工程的参与意愿越强;反之越低。当前, 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缺乏、投资管理费用偏高、农村居民传统不良习惯和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清洁工程在农村的推广还有待深入。鉴于此, 本文认为, 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推动和促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一是大力培养创新型农民, 提升农户作为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5]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道路交通、信息传播、农田水利及环卫设施等, 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三是强化政府服务、引导职能, 制定各种激励措施, 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延安, 杨锦秀.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 2006, (11) .

〔2〕赵丽丽.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03) .

〔3〕王济文.我国贫困地区农户技术应用行为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1995, (03) .

〔4〕于文金, 邹欣庆, 朱大奎.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农户经济行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3) .

3.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三

水滩村注重使用清洁能源,他们发明了一种秸秆地暖,目前全村45个农户全部使用秸秆地暖。地暖使用的原料是松针、沙棘枝、锯末和枯枝落叶、秸秆、玉米芯、杂草、干牛粪等农业废弃物,原料通过室外的进料口加入,通过地下阴燃、暗火沤料方式对室内地板进行加热,使室内温暖舒适,室温保持在15℃以上,据调查,一个农户采用秸杆地暖平均一年可节煤3吨,节省燃煤经费2000元。老百姓都说:秸秆地暖使水滩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煤村。

水滩村近年来投资一千多万元,实施了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中型沼气池,安装太阳能,创建清洁、环保、节能新农村。全村道路得到了全面硬化和美化,沟渠得到全面整治,并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小品,以及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形成了协调美观的路、水、园整体景观。通过村庄整治,村民思想发生了改变,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得到了明显提升。

水滩村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很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村发展笨鸡养殖业,投资30万元,新扩建鸡舍500米2,年产鲜蛋150吨;先后投资64万元,种植核桃、金银花药材,实施核桃树套作金银花工程200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

该村2009年开始发展鱼池垂钓业,2012年建成五龙湾漂流景区,这两项工程与在建的其他景区工程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为依托开办农家乐饭店,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水滩村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平安乡村、社会和谐乡村。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和综合文体广场,全天向村民开放,为村民业余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也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创造了条件。村委会还在农闲季节邀请农业专家来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水滩村村容村貌大为改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村民和谐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都北路112号 邮编:030600)

4.乡村清洁工程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防城港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公车镇的总目标,大力改善我镇环境质量和提升群众清洁环境意识,贯彻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依法整治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施工乱象等“五乱”行为,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卫生整治活动,帮助城镇居民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通过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基本消除“五乱现象”,使镇容镇貌有明显改观,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整洁、靓丽的乡镇环境。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群众文明意识,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工作。

2、清理公路、铁路沿线的可见垃圾、拆除公路沿线的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

3、清理各街道、市场乱设的摊点,跨门槛经营的摊点。

4、对本辖区的车辆乱停乱放进行全面整治,完善交通标志线,规划停车泊位,营运车辆入站经营,大力查处非法营运车辆。

5、动员群众自行拆除乱搭乱盖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堆放物、设施(包括商亭、雨棚、不规范的灯箱广告等),如不自行拆除的组织工作队进行强制拆除。

6、清除辖区内各类违章广告牌、横幅带,对杂乱无章的门店招牌进行规范,规划好广告牌、横幅拉挂点,清除非法小广告。

7、加强对各类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到整洁、有序、无乱扔、乱倒、乱吐现象,主要街道实行18小时清扫保洁。

8、大力整治集贸市场,协调规范市场经营,搞好市场的清洁、保洁、排污排水,加强市场周边交通秩序管理,规划停泊车位,维护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9、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杜绝占道堆放材料、向场外乱扔建筑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

10、做好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一)宣传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充分做好活动前期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相关业户,要逐户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使经营业主人人明白相关法律法规和违反法律法规应负的法律责任,真正使这一活动深入民心,赢得广大群众和业户的支持。

(二)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此次整治活动,坚持以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实施整治活动,做到无法律依据不处罚,法律程序不完备不处罚,确保每一项整治工作都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

(三)各部门配合联动的原则。城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次整治活动,牵扯面广、社会影响大,镇村镇建设所、派出所、国土资源所、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站、公车中学、公车中心校等单位要互相支持,配合联动。整治活动过程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5.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五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切实抓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总体工作部署,我镇从今年6月到9月底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为确保本次专项活动取得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去年全镇深化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深入开展“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使全镇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迅速改观,营造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为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建设,打造宜居村镇、名镇名村示范村,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总体目标

集中力量用4个月时间,以“大清洁乡村美”为主题,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农村路边、河边、池边(简称“三边”)和村庄公共区域为重点整治范围,全面清理农村积存垃圾。至今年9月底,全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明显改变,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任务分工

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要突出抓好农村主要道路沿线、农村景点景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村庄环境等的综合治理,具体由村委会按属地和管辖范围负责实施整治,并由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跟踪和监督检查。

(一)农村主要道路沿线整治。全面清理环境,清除暴露垃圾、粪堆和杂物等;全面清理乱涂乱画,拆除乱搭乱建,拆除乱设置广告牌;加强道路美化、绿化、净化的维护工作,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整洁、美观。[全镇主要过境公路非机动车道及路肩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卫生整治及四旁绿化种植按路段属地由相关村负责;全镇主要公路沿线的铺户、门店落实坐店经营,卫生“ 门前三包”由工商和物业部门负责,市容环管站配合;村主干道路路面及沿途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由各村负责。]

(二)农村主要道路沿线沟渠的整治。全面疏浚、畅通沿线排水沟渠,清除淤泥,清理杂草,实现净化洁化。[由各村负责]。

(三)农村景点景区整治。全面清理乱搭乱建、车辆乱停放、乱摆摊设点、乱涂写张贴、乱设招牌广告。加强对无证照流动摊档的清理,整治干道占道经营的现象。[由各村负责,镇市容环管配合]。

(四)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全面清理“ 十乱”,即乱搭建、乱堆放、乱停放、乱占道、乱倒垃圾、刮排污水、乱拉杆线、乱摆摊设点、乱涂写张贴、乱设招牌广告。全面清理残墙断壁,取缔露天茅坑,改造旱厕;疏浚河道沟渠和下水

管道,清掏淤泥杂物,清理垃圾杂草,清除污水;整治占道经营,完善市场设施,规范集贸市场经营管理。[由镇市容环管站负责]

(五)村庄环境的整治。全面清理村庄的房前屋后、乡道村道等范围内的暴露垃圾和污水,清理露天茅坑、简易旱厕、废弃猪圈和擅自搭建的临时建(构)筑物,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水体污染等“四整治”,切实解决村庄环境卫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实行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垃圾收集、分拣、转运和处理机制,要建立垃圾处理队伍,配 备垃圾收集工具、转运站和垃圾转运车,维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运行。要加强村庄内外小溪小河、沟渠池塘清淤浚通,逐步净化洁化。要结合“绿道网”建设,加大村庄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和亮化。[由各村负责]

(六)学校环境卫生整治。镇中心学校直接管理的学校整治工作由镇中心学校负责;其他学校、幼儿园整治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村负责。

四、实施步骤

全市“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从2012年6月上旬开始到9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为: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6月上旬—6月底)。

按照上级工作部署,结合实际,科学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突出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做到工作责任目标明确到村,工作任务落实到人。

(二)第二阶段:启动阶段(7月1日—7月10日)。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广泛开展宣传发动,迅速推进专项活动全面铺开。

(三)第三阶段:清理阶段(7月11日—9月15日)。突出重点,全面组织开展清理积存垃圾,建立村级保洁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树立典型,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镇农村清洁工程扎实、有序开展。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9月16日-30日)。

对照专项活动任务要求,迎接市、县检查考核,召开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巩固行动成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次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由真正任组长;副组长:李伟雄、成继雄、苏树广、吴岳波、陈仰燕、许丹武、郑燕潮、杨海标;成员:李裕冲、沈松坤、潘国洧、郭铮光、洪明坤、张楚新、陈晓芳、李潮生、陈少辉、陈图正、林少武、鄞绵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吴岳波同志兼任,副主任:陈国川、潘国洧。工作人员从各办公室抽调。负责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日常事务,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开展农村环境建设,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周密部署、统筹有序推进整治工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作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主体,村委会和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直接责任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制订具体整治工作方案,把整治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环境卫生整治的规划、指导和监管,积极推进污染治理、道路管护、绿化美化、集市整治、和谐村庄建设等各项工作,共同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二)加强督促检查。镇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整治行动的工作分工,加强对各村、各部门环境卫生整治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采取明查暗访、随机抽查和通过新闻媒体曝光等手段,常态化开展督促检查。为确保整治效果,领导小组要每月组织对各村、各部门整治情况开展一次检查,并及时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进行通报,要求限期落实整改。

(三)开展工作考核。全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考核工作按照“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核,年终总考评”的原则进行。“一月一检查”,即由领导小组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考核组,每月组织对各村、各有关部门整治情况开展一次检查;“一季一考核”,即由考核组织实地检查,并结合各村、各有关部门每月的工作情况及督查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镇委、镇政府报告。“年终总考评”,即由考核组在各村、各有关部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结合整治效果和每季度考核情况进行综合量化考评,并将总考评结果报镇委、镇政府审定。具体考评办法另行制订。

(四)建立奖惩机制。为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活动结束后,镇委、镇政府将根据年终考评情况择优评选出农村环

境卫生先进村给予一定奖励。对于在总考评中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单位,镇委、镇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相关工作责任人实施问责。

(五)坚持抓点带面。为带动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结合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镇选定了7个村作为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着力推进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污染和水体污染的治理,高标准开展村庄的整治建设,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抓点带面,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六)加大宣传力度。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使环境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全民参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再动员,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中共庵埠镇委员会

庵埠镇人民政府

6.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六

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探索

摘要:以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窦店镇河口村为例,着重介绍河口村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人手,以发展循环农业、实施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采取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经一系列技术手段,变为村民日常生活用能、农业生产的原料、肥料,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探索出适合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模式.作 者:李玉军 何永建 李敏华 李荣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环境和生产监测站,北京,102488期 刊:农业环境与发展 Journal:AGRO-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7(3)分类号:X3关键词:乡村清洁 模式 探索

7.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制度构建研究 篇七

1 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中共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简称新医改) 的发布实施, 我国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但是, 就农村人口对卫生服务的现实期望值而言, 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以及服务水平依然难以满足农村人口的基本卫生需求[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整体观念

由于现行的乡村医生收入补偿渠道比较单一, 因此, 绝大多数乡村医生仅看重短期的实际收益—医疗收入, 对出台的农村卫生政策以及卫生法律法规漠不关心, 缺乏参与农村卫生改革的热情[2]。

1.2 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较差

乡村医生整体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较差, 突出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低, 专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刘聚源所做的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数据显示[3], 乡村医生中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3.3%, 中专学历或相当于中专水平者占63.0%, 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3.7%。乡村医生虽然不能称为专业意义上的全科医生, 但他们提供的服务却是全科医疗模式。但从调查中显示的乡村医生所学专业结构来看, 所学专业为其他 (全科医学、中西医治疗方向) 的乡村医生人数比例仅占调查总体的19.6%;二是获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认证的人数比例过低。目前, 我国乡村医生总数为102.3万人, 但仅有14.8万人获得了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认证。三是业务缺乏更新, 诊疗方法老化。由于信息渠道匮乏, 加之乡村医生缺乏更新医学知识的主动性, 使得乡村医生在医学技术新进展的获得、适宜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等方面, 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1.3 欠缺自我学习的意识

由于对乡村医生考取执业资质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导致少数乡村医生通过刻苦学习考试获取了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后, 在切身利益方面却与其他乡村医生没有明显的差别, 严重遏制了乡村医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乡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总体偏低和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目前没有执业资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普遍缺乏社会关系协调能力

新形势下的农村卫生工作要求乡村医生具备协调好上下级、集体与个人、医生与医生以及医生与农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能力。但是, “半农半医”身份使得乡村医生难以发动全村各方面力量来参与配合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另外, 为拓展业务, 一些乡村医生采取贬低同行的恶性竞争手段, 既影响了村医同行之间的关系, 也降低了就医农民对乡村医生业务能力的评价, 给村卫生室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1.5 欠缺防范执业风险的意识

由于存在业务能力较差、缺乏辅助检查设备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乡村医生执业风险的防范能力相当薄弱。乡村医生在检查、开具中西医处方及注射等环节普遍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的现象, 一旦由此引发医疗纠纷, 将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6 乡村医生新老衔接不畅, 存在队伍断档的严重隐患

一方面, 由于农村青年选择从事村医行业的收入远低于进城务工, 机会成本的增高使得农村青年农民师承学医已基本绝迹;另一方面, 医科毕业生不愿意下农村, 能够来到农村的, 一旦条件成熟即另谋出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村医生的新老衔接。根据2010年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数据显示[3], 在年龄结构上, 乡村医生以30~39岁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32.8%, 其次是40~49岁和50~59岁的乡村医生, 分别占总人数的27.6%和20.9%, 3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仅占调查总数的6.9%。乡村医生队伍要实现通畅的新老衔接, 要求队伍年龄结构呈三角形分布, 而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的分布, 无论男性或女性, 均呈现为明显的菱形分布结构 (图1) , 表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严重的断档隐患。

2 制约乡村医生队伍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上文所述, 除了乡村医生队伍自身内部存在的不利因素之外, 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还存在诸多外部制约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乡村医生面临政策设计上的不公正待遇

一是新医改方案没有做到对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一视同仁。在新医改方案中,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人员编制及劳资保障做了相应规定。但是, 由于我国卫生系统人事编制及相关福利政策仅能够落实到乡镇卫生院一级, 实际上造成了乡村医生, 包括已经取得了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被排斥在卫生编制之外。二是村卫生室执业医师的招聘没有对等的政策规定。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 对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给予了政策规定。但是, 在现行政策性文件中都没有将村卫生室执业 (助理) 医师列入招聘范围。三是财政补助政策客观上造成了乡村医生地域间的不平等。相关政策规定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由地方政府确定标准给予补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该规定带来的问题一是处在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难以维护正当的劳资权益;二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地区间财政补助标准差距悬殊, 越是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乡村医生, 其待遇越低。

2.2 乡村医生的劳资权益没有法律保障

一是乡村医生劳资权益的获取缺乏法律依据。《乡村医生管理条例》虽然赋予了乡村医生“获取报酬”的劳资权益, 但条例中并没有规定乡村医生的报酬来源是政府补助还是患者支付, 导致乡村医生的劳资保障缺乏法律依据。另外, 《执业医师法》虽然赋予了执业 (助理) 医师“获取工资报酬和津贴, 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法定权益, 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师人事编制政策仅下沉到乡镇卫生院, 实际上将乡村执业 (助理) 医师获取同等权益的要求拒之门外。二是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工作职能无法律定位。虽然新医改明确了村卫生室的定位与职责, 但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能却未能给予应有的法律定位。由于乡村医生隶属关系不明确, 因此, 乡村医生不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保护。

2.3 乡村医生行业明显受到歧视

乡村医生与民办教师同生于20世纪50年代, 是社会各界公认的农村“孪生兄弟”, 但是两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目前, 民办教师已转为公办, 工资福利、养老和医疗等问题都已解决, 而乡村医生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至今无法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另外, 与村干部以及同样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相比较, 其身份与享受的待遇也有着极大的差距。

2.4 执业资格的缺乏造成执业身份的尴尬

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养, 国家出台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我国现有乡村医生102.3多万人, 但真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仅有14.8万人, 不足乡村医务人员的14.5%。按照《条例》的规定, 目前乡村医生中有87万余人不具备行医资格, 属于“非法”行医。但实际上亿农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还是要依靠这些乡村医生来提供。

2.5 生存环境受到新农合制度的冲击

一方面, 当前各地新农合制度提供的补偿主要是村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没有完全纳入合作医疗的补偿范畴。这无形中引导了农民就医寻求高层次的就医渠道, 压缩了乡村医生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 新农合制度客观上降低了乡村医生的收入水平。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数据显示, 药品收入平均占乡村医生收入总量的50.0%。新农合制度由于实行了药品零差价, 使得乡村医生主要收入来源的药品收入大幅度降低, 也使得乡村医生收入本来就比较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2.6 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缺失

乡村医生的身份长期以来被定性为“半农半医”。由于乡村医生至今无编制, 无工资, 因此, 也就没有获取养老保险的渠道。目前, 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立了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外, 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养老依然是绝大多数地方乡村医生的主要养老模式。

2.7 专业化培训与实际需求失衡

现实条件的约束, 决定了乡村医生要承担“全科医生”的职责。但是, 目前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集中在县卫校和县级卫生机构进行的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短期职业教育, 培训内容的选择必然是以传统的临床教学为主。这与乡村医生倾向于获得实际诊疗技能和临床指导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3 构建乡村医生队伍长效运行机制的措施建议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主力军, 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 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如何建立乡村医生队伍长效运行机制, 作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明确乡村医生的身份

长期以来, 乡村医生身份以及隶属关系的模糊界定, 既增加了乡村医生维护权益的难度, 又降低了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归属感。一方面,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以及医改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入, 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回归得以实现, 村卫生室的绩效优势以及乡村医生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 《执业医师法》对于执业 (助理) 医师劳资正当权益获取已经做出了法律确认, 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也使得为乡村医生“正名”具备了财政基础。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政府理应赋予乡村医生一个恰如其分的身份, 给予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使乡村医生成为名正言顺、名符其实的农村卫生工作者。

3.2 彻底解决村卫生室从业医生工作职能无法律保障问题

由于国家对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能始终未能给予明晰的法律定位, 使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农村医药卫生机构的用人制度上始终无法做到规范用人, 给农村医药卫生事业留下了许多后遗症。另外, 由于乡村医生的隶属关系不明确, 乡村医生履行的工作职能得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保护。因此, 理顺人事制度, 规范用人程序, 明晰乡村医生医疗卫生职能的法律地位, 对于保障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4]。

3.3 改革卫生人事制度, 结束对乡村医生的待遇歧视

卫生人事制度的改革可参照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改变以行政建制和医药卫生机构等级核定医生编制的作法, 尝试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核定医生编制, 使得医务人才的编制和待遇与执业资质挂钩, 凡是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都能按相应职称享受到国家待遇;另一种办法是取消卫生编制制度, 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4]。为了缩小乡村医生与同层次人员的待遇差距, 规避农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破裂的风险,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 让具有资质的乡村医生的待遇标准逐步达到所在地村干部的待遇水平;让坚守在农村基层医药卫生岗位, 且已经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 能够享受到所在地小学教师或乡镇卫生院医生同一劳资标准。

3.4 开设单独的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体系

为改善目前多数乡村医生无照行医的状况, 尽快达到《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要求, 建议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在参照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基础上, 单独开设针对乡村医生的职业医师考试和认证, 放宽学历条件, 凡有意愿参与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都可以参与考试, 成绩合格的发放相应证书, 并严格规定其执业地点和范围。

3.5 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纳入新农合管理范畴[5]

为保证乡村医生的生存空间,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降低合作医疗的报销门坎, 扩大农民受益面, 应将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纳入新农合管理范畴, 把村卫生室确定为新农合和“医保”定点单位, 其报销比例与乡镇卫生院相同。

3.6 构建合理的乡村医生收入补偿渠道

构建合理的补偿渠道, 既是缓解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带来的乡村医生收入下降的重要举措, 也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有效手段。结合新时期村卫生室的工作职能规定, 乡村医生的收入补偿应由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诊疗收入和政府财政兜底三条渠道构成。根据苖艳青等人对江苏吴江等7个区、县的典型调查结果分析, 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应占补助总额的33%~40%;诊疗收入按照4~5元每人次收费,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政府兜底的额度为每月630元左右较为合理[5]。

3.7 建立适宜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模式

目前, 经过实践的乡村医生养老模式主要有将乡村医生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鼓励乡村医生加入由保险公司承保的商业养老保险和建立专门的乡村医生福利基金会4种模式。由于地区间存在现实差异, 乡村医生参保方案的制定应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 结合乡村医生的不同需求, 实行分类施保。在试点地区, 探索将乡村医生养老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经济基础较差、乡村医生数量较多且相对集中的地区, 可考虑建立乡村医生福利基金会的形式。此外, 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 还可考虑通过建立针对乡村医生的商业保险, 利用社会资本补充其他养老保险方式资金的不足[6]。

3.8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教育

每年定期安排以农村适宜技术、中医药、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免费轮流培训, 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大规模开展针对乡村医生的学历补偿教育, 对取得学历并获得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以鼓励他 (她) 们进行学历进修;在免费提供教育培训的基础上, 考虑适当给予交通、食宿等合理补助, 为乡村医生教育培训创造良好培养环境, 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钱矛锐, 杨竹, 陈永忠.乡村医生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9, 30 (3) :59-61.

[2]罗奎.村卫生室建设及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3) :49-51.

[3]刘聚源.2010年中国乡村医生现状调查[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 2011-03-26.

[4]夏益俊, 赵伟.关于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保障机制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0 (3) :46-49.

[5]柯青林, 徐凌忠.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12) :937-938.

8.乡村清洁工程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美丽广西;清洁乡村;长效机制;路径

建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主要是针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这同近些年来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较为明显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次活动重点围绕着村容村貌整治开展,在活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不利于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必然性

(一)清洁乡村活动是十八大精神得以贯彻的充分体现

我国党在十八大重要会议上提出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力争建立文化强国的口号。同时,党中央明确指出,文化的建设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且要保护自然,形成科学全面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进而最终实现国家及民族的持续长远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国家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以广西为例,在大力推进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全省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同时人们的各项需求都得到了保障,文化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得以满足。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美丽乡村活动正是迎合了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清洁乡村活动是科学发展观得以落实的必然路径

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要想实现国家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也就是说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这里所说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进步,同时更有文化与生态上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发展。其实,“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环保主题活动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化发展建设的一种美好愿景,在该活动中又能够充分体现民族素养的提升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同广大民意相符合的。

(三)清洁乡村活动是社会公众意愿的良好体现

广西农村地区的村落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明,更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乡村文化。清洁村落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清洁乡村活动正是对于乡间村落的一种科学规整。在加强村落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在后期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不仅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深深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也丰富了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部门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着的教化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更易于广大民众接受。

二、当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一)环保意识落后,民众参与度普遍不高

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奔向大城市,这就使得乡镇中大都是老人与留守的儿童,他们对于环境保护没有任何概念,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觉得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治理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事情,与普通民众没有任何的关系。可见,乡村地区的大部分群众对于环境保护在自身的认知上存在着偏差,甚至表现出漠然的态度。不仅如此,由于乡镇地区的单位如村委会以及乡直单位等工作人员对于环保工作也欠缺实质的认知,因此导致了该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乡镇的小业主以及个体工商户等更是不理解环保的意义所在,在活动的推广过程中他们普遍不配合,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给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硬件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垃圾处理困难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必须要认识到我国存在着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乡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明显落后于城市。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应有的公共设施,笔者发现,广西的很多乡镇地区甚至没有污水治理场地和专门的垃圾处理场所。农村中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十分落后,依旧是采用就地掩埋甚至就地焚烧的办法,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对于环境的二次污染。农村中没有专门的公厕,因此粪便处理问题相对明显,乡镇中也没有垃圾箱和回收站等常见便民设施,从而出现了垃圾随处扔,处处是垃圾的不良现象。不仅没有基本的公共设施,同样在农村地区没有专业的环保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三)活动资金投入匮乏,难以长效维持

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垃圾池的修建、垃圾箱以及环卫车等诸多环卫设施的购置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广西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主要是以务农为经济来源,村民的收入十分有限,且村委会并没有专项的集体资金。乡镇政府部门甚至是县级部门在环保经费的投入上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广西的大部分农村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捉襟见肘。对于乡村的垃圾只是聘请临时的环卫人员进行清理,工作相当被动,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三、构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注重环保活动宣传,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

群众是清洁乡村活动的主要力量,毕竟相关政府部门对于该活动主要是起到领导带头作用,而最终实施的主体还是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因此,在清洁乡村,建设美丽广西的活动中相关部门以及领导干部要充分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一方面,乡镇部门以村委会可以组建专门的宣传工作队,通过宣传队的力量深入农村就环境保护进行宣传,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如村户走访调研或是定期举办宣讲会,提高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激发其活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专门性的宣传活动,如可以针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开展清洁农村活动的主题宣传,并且可以鼓励学校积极响应活动的号召,开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通过提升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来扩大宣传力度,带动家庭,带动农村群众增强其环保意识,从而正确认知该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活动的主体作用,推进清洁乡村活动的顺利开展。endprint

(二)明确权责,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带头作用

首先,清洁乡村活动应当同党所开展的群众教育路线紧密结合,党中央作出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即在各级党组织中自上而下分批次有序展开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并且该活动的核心主题便是以村民务实清廉,这样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清洁乡村等一系列环保活动。以广西上林县红塘乡为例,该地区便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的参与积极性,携手深入开展了党干入百村访千家万户的主题活动,红塘乡分别在政府部门、党委以及乡镇直属单位中抽取了大量的人员代表进去到近二百个村驻点,目的就是尽量保证村村都有党员代表工作队,每个队中都有专门的志愿者。正是通过该实践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大部分的党员代表转变了思想观念,提升了工作作风与效率,激发了其环保参与积极性,保障了活动的成功开展;其次,还应当将活动的推广同先锋示范的创建有机结合,在实现先锋创建主题活动紧扣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干部的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农村中的党员干部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农村大众,引导他们改善周围的生存环境与生活品质。农村中的基层党员以及党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推广先进产业,促进农村环保产业的升级;相关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同环保与民生相符合的优惠政策与法规,不断招商引资,引进新的技能,服务于广大农民,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农业经济,为老百姓谋取更多的福利;再次,将本次所推广的清洁乡村,建设美丽广西的主题活动同乡镇所倡导的挂点帮扶活动有机结合,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定点帮扶的机制,由县级领导单位帮扶乡镇、乡镇帮扶村社,从而密切县、乡(镇)与村之间的联系。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部门单位之间还要明确权责,做好分工协调工作,由村再分派到村中各家各户的工作责任。各级部门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切身实践,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环保治理的工作中来,从而对于清洁乡村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予以更好地解决。

(三)构建清洁乡村督察体制,完善设施建设

首先,清洁乡村活动作为一项复杂又艰辛的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这就需要在活动的履行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对于活动的具体执行予以全方位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相关负责部门对于该活动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做到以铁一般的决心、纪律与作风为实现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的梦想奠定坚固的基石。一方面,要针对于本次活动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现实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督察考评方案,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采用明查暗访相结合与周查、月查以及抽查相辅相成的策略,尽量提高督察的广度与深度,对于在督察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状况都应当如实上报。并且,督察结果都要直接上报给该活动区域的直接负责人,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活动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对于工作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及时予以改善。而对于那些在考核过程中明显不达标的区域,则要取消其年度评优资质,对于那些活动执行效果显著的,则要予以鼓励,具体情况视条件而定。值得注意的是,该监督考评要求公正公平,奖惩分明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活动的继续开展;其次,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在清洁乡村这样的环保活动的资金投入上十分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加大农村地区的资金技术投入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要努力整合各级财政资源,加大对于资金的筹集力度。资金的筹集主要用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乡村环卫设备设施。对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乡村还要重点引进环卫硬件设备如垃圾中转站、化粪池、公厕以及垃圾箱等。另外,乡村地区道路建设情况也不容乐观,这对于环卫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乡村道路的建设、道路的绿化与美化将是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资金的筹集,开展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模式,更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自己家园的美好建设中来;再次,针对于农村垃圾问题,应在农村地区建立垃圾的回收与清运制度,由村民或是专门的清洁工人定期对于村中的垃圾进行清运与回收,避免出现垃圾的堆积问题;另外,就是建立村、乡(镇)以及县三个级别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污物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垃圾污物等网络体系。可以在具体每个村中设立垃圾箱或是垃圾集中回收站等,并且在每一个站点都要配备专业的清洁工人,他们将对于这些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出现二次污染。与此同时,村委会以及党组织可以引导民众制定合理的村规,从而在制度的层面上规范村民的不合理行为,避免出现村民随处扔垃圾或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最终实现乡村环卫工作的长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董桂清;梁思思;陆春霞;吴婧婧;梁贵秋.发展生态蚕业在广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01)

[2]黄国夫.贫困地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必须解决好五个问题[J].广西经济.2013(07)

[3]闵红.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15)

上一篇:年产1万吨甘油生产线下一篇:自己的专业所对应的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