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去哪儿了作文(共19篇)
1.什么去哪儿了作文 篇一
看着外婆因为中风而不自然垂落下来的右手,我心里总有一阵阵酸涩。外婆的头发什么时候变得花白了呢?外婆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苍老了呢?外婆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记忆中,一个背着小书包、背微驼的老人牵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走在回家路上,她的背影在时间的光影里已渐渐模糊。这画面于我,原本是习以为常的,可是面对着眼前中风倒下的外婆,突然就变成难以拼凑的支离破碎的记忆。
在我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来到我身边照顾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外婆每天都早早起来,给我扎好看的辫子,坐公车送我去上学。当我进入校园的时候,她就站在校门口一直目送着我小小的身影消失在校园深处,直到一点也看不见了才肯转身离开。我曾经问过外婆送了我之后去了哪里。她说:“去买菜呗,去买你爱吃的鸡翅膀、小虾子、鱼、菜花、鸡蛋……”那时,我们家天天都有好吃的,客厅、房间到处都非常干净、整洁,因为有外婆在。
下午放学时间,外婆也随着一大群家长挤在校门口等候,不曾有哪天迟到过。上了公车,不管多拥挤,外婆也总会要挤出一个位置来让我坐下,然后站在我面前笑着看我自豪地向她展示老师奖励的小贴纸。
那时候,走在路上,我心里很羡慕那些能够自己走路回家的孩子,于是就使劲放快脚步,把外婆甩出老远。每次把外婆甩远了,我心里便沾沾自喜着,自己也像一个独立自强的小学生了,却从没注意过外婆拼尽全力跟在后面有些焦急的目光和急促的喘息声。
一回到了家,外婆便马上进了厨房,端出一盘盘香气腾腾的饭菜,千方百计地哄正在看动画片的我来吃饭。
哦,外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碌着,渐渐老去。
我鼻头不禁有些酸了,外婆的时间,就在给我梳头、接送我读书、为我买菜做饭的时候悄悄溜走了。当我进入记忆深处,我看到外婆的时间都定格在了照顾我的那些瞬间画面里。
思绪飞回,我紧紧抿着唇,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继续默不作声地为外婆按摩因为中风而动弹不得的右手。
2.什么去哪儿了作文 篇二
去年的4月的一天, 早上8点起床时不慎滚下了床, 坐在地板上神智不清的吱吱呜呜的叫着, 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左嘴角往上抽抽, 面相也变了型, 左手也跟着抽抽, 不能自由运动, 五指也紧缩在一起, 无法伸开……
情况危险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幸好离县医院不远, 病情得到基本控制, 因为病情处于高危期, 第二天就转到市人民医院, 经医院诊断是脑梗塞 (脑中风) 随时都会有脑溢血的生命危险, 经过近三个月的治疗, 举家折腾终于出了院。医疗过程中有一个项目叫理疗, 理疗是不是很难受, 我就不清楚, 但他从来就不配合医生, “反抗”是常有事, 所以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 没多久就匆匆出院了。出院时, 医生叮嘱:回家还是要经常做简易运动, 比如:按摩、慢走等, 他就是不干, 也不能表达, 病情俞下, 现在就成半个植物人, 无奈之举转到他儿子 (广东) 家里去了……
3.创造力去哪儿了创造力去哪儿了 篇三
不能怪他没创意,实在是现在的电视剧就那么几种。要么是婆婆妈妈的婚恋家庭剧,要么是神一般的抗战剧。间或出现张纪中、于正改编的古装剧。
我家的电视机已经基本变成一个占地方的摆设。电视剧就那些,综艺节目也就那些。最早《超级女声》火的时候,各个台都搞女生唱歌节目。后来又一窝蜂去搞男生选秀。“跟风”几乎成了常态。《非诚勿扰》抢占收视制高点后,《我们约会吧》《转角遇到爱》等一批电视相亲节目应运而生,有着老牌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的上海也开始跟风,搞出了《百里挑一》《谁能百里挑一》。然后,《中国好声音》又带动了新一波歌曲选秀节目热潮。
去年《爸爸去哪儿》火到不看电视的年轻人也通通中毒,很快亲子真人野外秀风靡荧屏。青海卫视做《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搞《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有《人生第一次》、《我不是明星》、《星星知我心》,还有《我猜我宝贝》、《辣妈学院》、《爸爸请回答》、《宝贝看你的》据说超过20档。各大卫视咋这么没出息呐?
我也跟“中国蓝”的编导朋友聊过这个话题。她觉得追求收视率是跟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广告商的制约。广告客户多半也是不动脑筋只想搭便车的。“中国蓝”《人生第一次》插播的广告不是田亮父女就是林志颖父子,商家一样没啥新意,只爱跟风。
想想也挺悲哀的,无论是《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还是《爸爸去哪儿》,通通都是引进的国外版权。经常被我们轻视的韩国文化,在这方面却常常是灵感来源。这已经不能仅仅用“片面追求收视率”来解释了。到底什么样的节目能吸引到观众?除了复制国外已经成功的节目这条低风险之路,我们就没别的路可走了吗?
当然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我们的电视节目工作者没有创造力。在我看来,创造力低下几乎是当下所有行业的通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可哪个项目哪个赢家不是有美国硅谷制造的影子?最有活力的行业尚且如此,其他更不用说。
笔者最近开始接触餐饮业,发现也一样喜欢跟风,某种新食材进入了,大家都做,做法大同小异。媒体同质化也更加厉害,翻开同一个城市的日报,无论本城新闻还是国际大事,几乎都一样。新媒体也好不到哪儿去。
4.冬天去哪儿了作文 篇四
“今年冬天,怎么不下雪了?我们难道不不能堆雪人、滑雪、打雪仗了吗?”小松鼠问妈妈。
“妈妈,今年冬天小河为什么不结冰?我们难道不能溜冰了吗?”小兔子问妈妈。
“今年冬天怎么一点也不冷?我都不能好好冬眠了。”小熊说。
“真奇怪?”大家都说。
冬姑娘听了,匆匆忙忙地跑进深林超市。
“您好,您需要什么?”啄木鸟营业员问。
冬姑娘回答:“我把能让天空下雪的魔力水用完了,我把你能让小河结冰的魔法药水用光了,我把寒冷丢了。”
冬姑娘说完叹了一口气。
啄木鸟打开一本古老的旧书翻了几页,然后说:“书上说让天空下雪的魔力水需要在魔法山谷里的雪莲,可这里没有。”
冬姑娘说:“你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
冬姑娘翻山越岭,来到魔法山谷,在又高又陡的悬崖边,冬姑娘不小心把一块小石子踢下了悬崖,可是小石子一直掉下去连“咚”的一声都没有听到,吓得冬姑娘连大气也不敢喘。
冬姑娘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每一步都要很小心,要知道脚下可是万丈深渊。
突然,“嗷”的一声巨响,冬姑娘回头一看,差点吓破了胆,原来一头饿狼正用不怀好意的眼神看着自己。
冬姑娘见了撒腿就跑,她爬上了一棵老树,饿狼正张牙舞爪的`在树下恶狠狠地盯着她,可怎么也上不来。
冬姑娘刚想松一口气,“咚”一声,呀,这棵树居然自己动起来了。饿狼见了狼狈地跑了。
“请问,你是谁?到这儿来干什么?”老树问。
“我是冬姑娘,来这儿找魔法山谷里的雪莲。请问你知道魔法山谷里的雪莲在哪里吗?”冬姑娘回答。
“你从大老远来到这儿一定吃了不少苦吧,看来你很有勇气。”
老树说完把一朵洁白的雪莲送给冬姑娘。
“谢谢!”冬姑娘说完回到深林超市,把雪莲交给了啄木鸟。
“很好,但让小河结冰的魔法药水需要深海的珍珠。”啄木鸟说。
“放心,我这就把珍珠带来。”冬姑娘说完就走了。
在海边,她发现一条无助的小鱼搁浅在了沙滩上。
好心的冬姑娘把小鱼放回水里,小鱼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
这是,冬姑娘想起来了,“怎么办,我不会游泳呀。”冬姑娘说。
小鱼说:“别着急,你救了我,我会帮你的,你要我做什么?”
“请问你能帮我把在深海的珍珠取来吗?”冬姑娘问。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小鱼说完就向深海游去。
不一会儿,小鱼抱着闪闪发光的珍珠给了冬姑娘。
“谢谢你!”冬姑娘说。
“有事就可以来找我,再见!”说完小鱼就游走了。
冬姑娘把珍珠交给了啄木鸟。“不错,你很善良。但是寒冷需要小动物们的笑声。”
“这可怎么办?冬天不下雪、不结冰、一点也不冷,大家不能堆雪人、打雪仗、溜冰,大家都不高兴,哪里有欢笑啊?”
小鱼听见了冬姑娘的话。没错,小鱼有了一个好主意。
“海鸥,冬姑娘说要下雪了,你知道吗?”
海鸥听了告诉小熊:“小熊,冬姑娘说要下雪了,你知道不?”
小熊听了告诉小松鼠,小松鼠又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告诉了……
大家知道了,都很高兴,每个小动物都开心地笑了。冬姑娘喜出望外,把小动物们的笑声装进瓶子里交给了啄木鸟。
太好了,下雪了,太棒了!
冬天回来了——
5.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篇五
灰白的天空中回荡着这首让人心生感慨的歌,新春的鞭炮声,红红的新对联,压不住歌曲中怀恋的忧伤和无奈……我站在老家的村头,合着沁人心扉的旋律,找寻时间走过的脚印。
跟随父母在外地读书,每逢春节才回老家和老家亲人团聚几天。走在老家坚硬冰冷的水泥路上,看着水泥路缝隙中,艰难冒出脑袋的小草,大地是否还记的昔日泥路上湿软的泥浆?弄脏了路人的新布鞋,溅漫匆匆行走的脚踝……水泥路一里里砌过来,车轮一圈圈碾过来,早已掩盖了泥路上欢乐的脚窝。记忆中故乡的小路,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村口的老树没有了,树枝上摇曳的笑声静止了,树荫下摆放老奶奶针线筐的石桌不见了,围着大树追逐的孩童消匿了……离家多年,常在我梦中出现的场景隐藏了,一切换上了新场景。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搬到了城里居住,没搬走的几家,也都扒掉老屋,盖起了复式两层小楼,偶尔有几间还没来得急拆掉,留下来的衰败老屋,也在寒风中瑟缩,而无人问津,屋檐下慈祥的笑脸与守望没有了,只有满面冰霜的大铁锁把路人拒之门外。孩子们躲在家中,也在网络的世界中畅游,冷落了屋外的世界,没有了追逐,没有了欢笑,没有了余晖中的袅袅炊烟……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再找不到童年的景,以往的情……爷爷奶奶慈祥的面容只能在梦中出现了,偶有几个遛出家门的孩童,也已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来到村南曾经熟悉的池塘,竟也变得一片陌生。记忆中碧波荡漾的池水已是一片干涸,没有了昔日孩子们在水中的潜游慢俯,没有了大娘婶婶们的捣衣韵律,没有了成群鸭鹅的戏嬉,没有成群结队鱼儿的漫游……黑褐的塘底板结在一起,干裂的脸仰天长叹,布满了随风飘扬的白色垃圾……这几年,雨水少,上游的水库也很难溢流了,池塘断了水源,于是便慢慢干涸,村里的壮劳力,也都去外地务工,渐渐没人再打理这曾经为我们带来无限乐趣的水塘了。池塘周边的大树,也变成了一个个木然的树桩消失了,干裂的年轮也似乎为我的到来,激动地裂开干瘪的嘴,跟远远地几堆土坟相呼应,拂动我柔软的内心。爷爷奶奶你们在世界的另一边可安好?时间都去哪儿了,该对您说的话都还没有说,该做的事都还没有为您做。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尽管吹皱了妈妈的面庞,吹白了爸爸的黑发,却让我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蜕变成一个一米八高的小伙,时间让我满腹经纶,等待机会为我们的国家描绘新蓝图;时间尽管吹走了老家大树下的欢乐和农舍的砖砖瓦瓦,却锻造了祖国的钢筋铁骨,垒高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6.青春去哪儿了作文 篇六
我的心儿徜徉在这一片花海中。那些飞扬的花瓣与母亲年轻时穿的白裙子上的花瓣竟是如此相似,于是,万千思绪被牵引,我从记忆中拾起那张泛黄的老照片,让时光逆回,重新开启那段尘封的岁月……
,北京,春末夏初。母亲戴着一顶淡蓝色褶皱边的遮阳帽,手执木扇,一身素净的白裙,倚在亭栏边。裙上彩蝶、鲜花相伴共舞,亭外柳条下垂,海棠花开似锦,彩蝶纷飞。母亲嫣然一笑,相机,将她恬美的笑颜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照片上的母亲,姣若春花,美如秋月。那时的她,紧握着青春,韶华正好。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十几年的光阴弹指即逝,岁月模糊了母亲姣好的容貌。她近来常问我:“你看,我是不是老了?”我望着母亲,才意识到她真的憔悴了。
不久前,我和姐姐都生病了,母亲日夜照顾我俩。最终,我和姐姐都痊愈了,而母亲却撑不住了。她病了,几日里憔悴消瘦了许多,好一阵子才缓过来。时光的刻刀曾经为母亲雕刻出美丽的容颜,而现在,它却又无情地将那份美丽一点点摧残。
正如那首小诗所言:我总算明白,如花美眷,终抵不过似水流年;姹紫嫣红的春色,也不过是韶光一现。我想起了作家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母亲,在她决定成为一名母亲时,便将自己最华美的羽衣装进了岁月的行囊,从此不再取出。我的母亲,她不再打扮自己,却总是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她的手也不再纤细,而是多了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她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只因为我已来到这个世界。
7.人才都去哪儿了? 篇七
前段时间拜访业内一家公关公司, 和其总经理聊起人才这一话题。本来拜访的初衷, 是想讨教一下其招聘人才的攻略和秘诀所在, 没想到刚开话头, 他就发出和我一样的人才难寻的感慨。他甚至讲了一个极端案例, 有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上班的第一天就提出了离职。他问我:难道我们公司就这么差吗?也不至于屁股没坐热就要出逃啊。我当然理解这位爱才心切的老板心情, 这个故事更多的是自嘲式的无奈。事实上, 这家公司是新晋崛起的业内黑马, 服务的都是优质客户, 有不少口碑卓著的案例作品, 薪资待遇也是业内一流, 在一些关怀员工的人性化措施上很下工夫, 这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不过, 无论是业内老牌公司, 还是这样的实力新秀, 都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共同难题:人才难觅。
乍看之下, 这样的难题似乎有些矫情。毕竟, 近些年经过大学扩招, 每年有海量的毕业生投入职场。从一些机构的就业率统计来看, 似乎并不乐观。在就业环境多少有些严峻的语境下, 发出人才难寻的浩叹的确有一丝做作, 不过, 这却是公关公司最坚硬的现实。每年一到岁末年初, 伴随年终奖的发放, 公关公司高层们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员工们敲门进办公室的神态稍有异样, 便让他们开始焦虑他是不是又要提出离职?而在一腔热血地参与竞标并最终赢得新业务后, 同样也会滋生幸福的烦恼:新业务都要部署哪些人?团队该如何搭建?人才哪里去找?
年复一年的人才荒, 其实有着多重原因。
现有团队不稳定算是一个, 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离开一个就会出现一个空当, 更遑论岁末年初出现的或大或小的离职潮。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 公关公司离职率高达20%。“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句俗语用来形容这个行业也很恰当。不过, 这“流水的兵”的招聘成本却很高昂。事实上, 如果连番出现人才无法顶上的局面, 不仅会影响现有业务, 甚至会葬送公司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公关公司的人才流动率那么高?复盘一下, 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因为行业特性, 工作压力大, 一些人接受不了需要改行;二是因为行业需求激增, 新公关公司越来越多, 同时由于竞争需要的挖角, 一部分人选择了跳槽;三是一些人经过了卧薪尝胆开始了创业。当然, 还有另一些人, 选择了从乙方到甲方的嬗变, 进入一些企业或组织的营销公关等相关部门工作。
稍显尴尬的还有几条原因:一是在实际运作中, 不少客户的态度暴戾, 这也是造成服务团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毕竟“客户虐我千百遍, 我待客户如初恋”的要求过于严苛, 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有尊严的, 没必要如此忍气吞声;二是一些公关公司企业文化不健康, 运作模式有风险, 发展前景有疑虑, 这对那些以专业立身的人才而言, 都是接受不了的, 分道扬镳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从人才供给上看, 虽然目前全国也有一些高校设置了营销、广告、公关等专业课程, 但一方面是毕业生对口式的就业意愿并不是那么强, 另一方面他们短时间内还达不到公关公司要求的专业技能, 需要有一个熔炉再造的过程。实际上, 公关公司对于人才的要求, 并不是那么拘泥于专业教育背景。一些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的精英, 之前并没有所谓的专业功底, 而是通过不断的实战和学习, 砥砺向上, 终有所成。英雄不问出处, 但公关公司需要做好这一理念的宣传。
8.政府去哪儿了? 篇八
政府的边界在“四指山”
1.做好公共服务:我认为政府的边界大概应该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公共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马航的飞机去哪里了,这事政府得管,这叫公共服务,公民在海外的领事保护这叫公共服务,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权益和财产保护都属于国家要管的事,这也是公共服务。那么,空气,我们老是说这年的“自强不吸”是不行的,必须吸,那环境空气质量这件事就属于公共事务,政府必须要管的。总结下来,国防、社会治安、环保、医疗、教育等等,都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
2.干好宏观调控:政府要去的第二个地方是哪儿呢?宏观经济调控,这也是一个经典的标准说法。宏观经济非常简单,你要交多少钱那叫财政政策,跟你的税收环境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有货币政策,有财政部、有央行,这是第二个要去的。
3.校正市场失灵:从利益上来说,从微观经济学上说企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如果它乱排放,怎么能降低成本赚到钱就怎么来,即在环境领域里如果放任市场,我们的环境可能会越来越差,所以市场对于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来说有失灵的一面,于是我们要产生一个新的政策,要增加一些税收,或者增加一些强制性的替代手段等,来对“市场失灵”进行校正。
4.做顶层设计:政府第四个要去的地方,就是改革所谓的顶层设计,改革的推动和设计。这个东西其它国家恐怕不是政府最要关注的事情,政府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都属于对改革的本身的设计以及推动制度转型,这现在成了我们政府要去的地方,改革的过程管理,制度设计过程管理。这是今天中国政府非常大的一件工作。这个工作在其他的市场经济国家也许并不重要。
政府正走向它该去的地方
最近两年政府真的在改变。比如马航失联时寻找失联客机上的中国公民,搁20年以前我们沉痛悼念就完了。但现在这沉痛悼念是后面的事,前面得有行动,有搜救,有埋单,这都是政府改革进步的表现。
以前大家对公务员有很多期待,第一安全,第二有权力,第三找对象的时候可以说没房。但是最近我去了宁波,他们以前一百多个人中录取一个公务员,现在四十个人就录取一个公务员,政府有了边界,大家的预期不一样了,大家去创业了,所谓改革的制度红利逐渐就显现出来了,假定说这么多人没考公务员都去创业,十年以后出一个李彦宏,两个马云,再出三个马化腾,这样中国经济能不好吗?中国经济还用操心吗?
改革初期,我们的市场不透明不规范,像理工男、宅男机会不多,薪水不高;文科男和社会人更挣钱,可能没什么文化,但伺候人既弯腰又下跪,活儿好。于是不断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家出事,大多都是过去20年制度转型期间政府权力过大,依附于权力寻租,做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市场经济不够好的标志就是法制不健全,权力运作不透明,政府的权力过大。如今时代变了,我听到的故事全都是理工男比文科男还能挣钱,我们现在也要向这些年轻人学习。这也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透明,竞争环境越来越公平,制度设计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理工男不需要跟这么复杂的体制打交道,只要有创造力,写个软件,到资本市场,证监会就一定让你上市。这就是宏观经济健康的标志。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我们的宅男都开始挣钱了,理工男大量成功,我们跟硅谷的距离就近了。
9.时间去哪儿了作文 篇九
什么事是有意义的?我认为那就是在课堂上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我已经是一个九年级的学生了,将要面临人生 中的一次大考。于是,时间不再允许我上课开小差,走神甚至是走神几秒钟。我后悔当初的顽皮。时间在认真听好每一课里。
什么事是有意义的?我认为那就是热情帮助有难的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因爱而美丽 .没错,多点点关爱他人、爱护他人,或许就能给予他人无限的温暖。
什么事是有意义的?我认为在家多为父母分担点。
在学校努力做个好学生。
10.童年去哪儿了作文 篇十
直到现在我还肯定,童年时生活的那种境界与自由对于我而言无法估量,只知道那是一种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如今看来,童年是人生中美好的一瞬间。
它要留住,然而,现在它已经去了。
步入初中,似乎风华正茂在我们身上悄然离去,跟着它的还有自由。
如今,滔滔不绝的“作业大军”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向我们压来,语、数、英、科、思、品,分成六大派系,所向无敌,轻而易举的占领了自由空间。我们的脑海中只剩下学习,学习,再学习。童年便因此忘得“渣”都不剩了。
现在,有不少人试着去找回童年的生活,但最终得到的只是父母的白眼与童年毅然离去的灰色的背影……
童年,这个东西熟悉而又陌生,总能让我们勾起遥远却又基本忘却的记忆,但如今,只能在成长档案中寻找它了。
并非所有的人都进入了学习之门,仍有一部分人残存着童年的习惯与生活,这叫童心未泯,许多人也许认为它是贬义词,但最微不足道的往往却是最珍贵的。请给自己留些时间,回味一下童年的感觉。没错,童年中没有大志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它也属于一种天真与幸福。
我和他们一样,努力回忆着童年的一点一滴,但最终都是断断续续的。但时光又不能倒流,回忆也只好随它去了,收心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学习也要有个度,让自己放松一下,去找寻童年远去的`足迹。
11.时尚去哪儿了 篇十一
不过,时尚和感觉、互联网思维、传统文化等词儿一样,引用率高、内涵丰富,但是谁都无法定义出精准的含义。所以我们放弃给它下定义的欲望,今天只聊聊它有趣的一面。
这年头说起时尚趣味,似乎必提安迪·沃霍尔,但他的确将时尚变成了一种可传播的趣味,汤罐头、玛丽莲·梦露、涂鸦……将那些被无限拔高意义而显得过于严肃的各种日常形态通通融化。这种“不拧巴、不故意深刻”还带着些戏谑的风格,被时尚圈贯彻执行到每个可以触及的生活角落。时尚所到之处,无论艺术、慈善、音乐还是美食,都变得格外生动有趣。
在我们看来,这便是时尚最了不起的力量:它赋予一切一双轻盈的翅膀,带我们愉快地飞离严肃端庄的无聊世界。
12.什么去哪儿了作文 篇十二
米其林轮胎为什么那么贵, 为什么一直盘居高端轮胎市场多年?在“失联”的两个多小时里, 在大巴到达最终目的地—米其林沈阳经济开发区新建的工厂里, 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眼见为实:自动化、高科技、硬品质
在工厂里, 大家亲眼见识了“高逼格”的米其林轮胎的整个生产过程。
机械自动化程度高、选料讲究、科技含量高, 这是记者参观完工厂的直观感受, 能用机械操作的, 基本上是看不到工作人员的, 有部分环节需要人工完成, 工人上岗前也需要经历长达8个月实习培训, 方能正式上岗操作。
瞅准时机:为中国货运市场量身定制
当前物流运输行业发展迅猛, 一直致力于为运输行业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的米其林公司当然不甘示弱, 活动当日下午, 米其林放了个大招—全新米其林12R22.5 X GUARD E9Z货运轮胎正式推出。该款轮胎是米其林专为中国货物运输市场量身定制, 针对中、小型车队和个体司机研发的新品。当前物流运输行业发展迅猛,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米其林E9的推出正好契合了市场需求, E9不仅保持一贯的优异性能, 更给出了1799元的亲民价格。
据米其林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陆惠峰介绍, 在推出这款产品之前, 米其林在中国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 并与一线客户零距离沟通后, “我们研发并推出了专为中国货运物流企业设计的全新X GUARD系列产品。此次首发推出的E9型, 承袭该产品特性而命名, 中文谐音为‘易久’, 易得亦久, 寓意使用高效、寿命长久”。
事实上, 米其林推出这款亲民的产品时机是比较恰当的, 当前, 国内卡车品牌处于向中高端水平爬升的成长期, 在国内3000多万卡车司机中, 有近一大半是散户和小型车队组成, 他们生存的法则是开源节流。何为开源?何为节油?开源就是提高运输效率, 节流就是强化成本管理。
那么, 备受关注的E9有哪些优势, 来助力国内中小型车队和个体司机快速发展呢?
作为全新X GUARD系列的首发产品, 12R22.5 X GUARD E9Z具有长里程、强韧耐久、省油及价格亲民四大特性。
得益于多种橡胶材料组合成型的胎冠结构和全新的胎面设计, 米其林12R22.5 X GUARD E9 Z进一步优化了耐磨、低生热、抵御路面侵蚀以及抗偏磨的能力, 从而达到长里程的目标。其工作带束层采用超高强度钢丝, 且排列更紧密, 能有效抵御路面异物带来的冲击和刺扎, 胎面抗冲击强度提升10%*。子口钢丝外部添加了全新的尼龙包覆层, 进一步确保胎体强韧耐久。
据米其林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卡客车轮胎部市场总监李文芳介绍, 该产品使用全新胎面花纹、胶料配方和胎体结构设计, 有效降低滚动阻力, 用户的车辆百公里油耗可以减少约1升, 进一步节约运营成本。
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 这些数据和结果的得出, 是比较客观而且严谨的。比如, 轮胎强度测验以及滚动阻力测试均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 燃油消耗通过米其林内部数据模拟测算, 比较对象均是米其林XZE2+。
尤其是1799元的价格, 是米其林货运轮胎零售价首次低于2000元大关。陆惠峰也表示, 市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所以米其林适时推出E9,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来降低成本。
“我们深知中小型车队和个体司机对于首次购买成本的考量, 全新的米其林X GUARD系列轮胎将以更亲民的价格回应消费者的需求, 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米其林的产品及服务, 助力货运车队提升运营效率,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陆惠峰说。
13.时间去哪儿了-高二作文 篇十三
“回首昨天,应该是潜心反思、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奋力拼搏;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勇攀高峰。”是啊,许多年前就有人懂得珍惜时间了,像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他就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文学创作方面,从而使得他成为我国出色的作家。
过去的日子永不再回来。那消逝了的岁月只为你所有,他们既已离开了你,就不会再返回。
回想过去,我总是想起父母和老人们告诫我的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金子是很值钱,可是他跟时间比起来哪个更值钱呢?当然是时间了。金子跟时间比起来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如果让我在金子和时间中作个选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时间。一个拥有金子再多的人,如果没有时间,他永远也不会快乐!
时间像一把无情的可到,在父母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光似流水,一眨眼间,我长大了。伴随着我的长大,我的父母也一点点的老去。母亲那双纤纤玉手早已布满了皱纹;父亲那宽厚有力的肩膀也早已变得软弱无力。时光请你放慢脚步,不要让父母们再变老了。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时光给我们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回忆;岁月的磨砺,时光的脚步,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小小缝隙中逃去,不留一点痕迹。
14.班主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篇十四
初做班主任的几年, 虽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但大多是被繁杂的琐事所绕, 被弄得焦头烂额, 甚至一不留神就被领导批评、同事指责、学生不理解。“今天, 你们班的卫生区没有打扫干净!”“体育课上, 你们班的学生打架了, 处理一下!”“你们班的学习成绩有些下滑, 班级管理可要抓紧呀!”“老师, 啥时间给我调调座位?”面对这些, 总感觉自己忙忙碌碌, 不停地“救火”, 甚至满腹的委屈无处诉苦。因此, 还曾经将班主任角色定位成“笤帚”, 既能“应对”学校和上级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又能“打扫”学生管理中随时出现的“意外事件”, 于是, 时间就这样忙碌地过去了。
后来, 老师们对我说:“班主任工作就是累”, 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自己也慢慢地思考如何做好“主任”:在繁杂中能否找到乐趣和规律?做班主任时间久了, 师生间的“那些事”也会大量存储在大脑中。我想如果能将这些经典案例记录、整理出来, “班主任与学生那些事”也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对于学生偶尔出现的一次错误, 不宜采取直接批评的教育方式, 应先静观其变, 寻找契机, ‘擒’其正着, 达到令其顿悟, ‘抑’其错误的目的……”就这样, 自己真的像“主任”一样有了自己的“工作日记”,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 写“日记”竟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习惯。
再后来, 年轻教师问我:“学生早恋了怎么办?”“学困生怎么办?”面对疑问, 我会坦然地说:“学生没有问题那就不是学生了, 关键是我们班主任要想办法解决。你们愿意的话, 可以看看我的工作日记吧。”同事问我:“班主任费没有几个, 又那么累, 你图什么呀?”面对质问, 我会淡然地说:“做班主任是为了钱的话, 我也不做;我也不傻, 班主任累我比谁都清楚。你们愿意的话, 可以看看我的工作日记吧。”师生间的默契、交流和互动是最让我感动的回馈。
现在, 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话、短信、QQ消息……那些曾经叫我“老班”的学生向我述说他们高中如何“艰辛”, 大学如何“美好”, 竞争如何“鸭梨山大”, 工作如何难找, 家庭生活如何度过, 还不时关心“老班”的身体, 更多的是谈论“老班”和他们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 那时曾经“彷徨”不懂事理, 那时曾经“怨恨”可亲的“老班”……转眼间, “老班”的“孩子们”也有一部分成了“班主任”。
15.时间去哪儿了 篇十五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为何人生寂寞时长,快乐时短
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坐着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
人一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高达八九十岁,也有的六七十岁就辞世了。这里取一个平均值——72岁,看看这72年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因此光睡觉时间要有24年。如果你6岁开始上学,60岁退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18年。如果你每天吃一顿饭花半小时,一生中要在饭桌上度过5年。你一生花在等车和交通上的时间约6年,做家务(包括做饭)时间约6年。看电视已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每天平均看2小时电视,人一生在电视机前时间约6年。上网和玩手机时间每天按2小时算,一生要花6年时间。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了。
16.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 篇十六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1雪花飘落,人们问秋天都去哪了;时间飞逝,人们问时间都去哪了;而我却想问快乐都去哪了,岁月悠悠,我们渐渐地长大了,随着时间的步伐我们的快乐也渐渐地消失在时间中。
小时候上课,我们大胆地举手,说错了老师也会带着微笑说:“没关系,说得很好,要继续努力!”这时,外面的天空仿佛挂上了彩虹。而现在,课上举手的人数少之又少,举手都是战战兢兢的,被老师叫起来,心里仿佛揣了只小兔子,原来想好的语句一下子好像被赶走了,一句答错,老师的语气立刻转变怒吼:“上课怎么听的?站着!”此时再看,天空中的雾霾已然遮天蔽日。
小时候一下课,我们的心就像长了一双小翅膀,立刻飞到操场上,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游戏供我们玩,老师有时也会和我们玩。而现在,下课的铃声好似一个无声的闹钟,在老师耳中没有一点作用,我们那热情似火的心被老师无动于衷的那盆凉水从头凉到脚,老师的脸上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颜色,我们眼巴巴地望着老师,却被老师的一句“等会儿,我再讲两分钟”的话打了回去。
小时候周六,日,我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去游乐场玩,中午去麦当劳,下午不是去看会儿电影,就是回家看电视,每天玩得不亦乐乎。而现在周六、日,也安排得满满的,上午从8点就开始补课,上午两节一直到12点半,中午饭都来不及吃,更别说吃麦当劳了。下午1点又上课,下午4点半好不容易回到家,又被妈妈无情地关进了书房,就这样,我的休息日被无际的题海淹没了,想看5分钟电视都难,就这还要被妈妈催呢:“这么点作业写这么慢,速度、效率。”
快乐都去哪了?时间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渐渐长大了,长大了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勇敢,学会了担当……可是在学会了这些中我也失去了很多,比如:活泼,天真,可爱和快乐。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2鲜花凋谢,人们都问春天都去哪儿了?潮水退去,有的人问阳光都去哪儿了?时光飞逝,我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童成长为如今的翩翩少年,但我却想问,我的快乐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走在上学的路上,小伙伴们有说有笑,一起讨论着最感兴趣的话题:“你们都在玩什么游戏啊?”“晚上咱们出来玩一会儿,老地方集合啊!”小伙伴们还时不时地说两句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别提多开心了。而现在呢,哪有时间谈论游戏啊,小伙伴们一见面问的最多的就是学习的事:“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还不赶紧写啊,要不该挨罚了!”“你上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啊?”“唉,考的不好,回家又得听老妈唠叨啦!”……
小时候上体育课,我们都高兴得上蹿下跳的,差点把房顶掀开,如今,只要到了体育课,就会听到班主任的声音:“还上什么体育课啊,看看你们的成绩不是60分,就是70分的,还都不会呢,全都给我留下来复习!”
小时候到了周末,爸爸妈妈总带我去看电影,吃好吃的,去游乐园尽情玩耍一番,而现在到了周末,没完没了的作业和网课压得我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出去玩了。作业多也就算了,还要忍受老妈不停地唠叨:“快点写吧!写不完就别想吃饭了!还有一堆卷子呢,你这速度也不行啊!”唉,你说这样,我还能高兴起来吗?
小时候,刚学古筝的时候,有很多弦都找不到,妈妈会在一旁和颜悦色地鼓励我:“没事,不要着急,慢慢来!”而现在,妈妈每天站在琴旁,只会阴着个脸说:“看你弹的,强弱不分,层次不明,没有感情,天天让你练,你也不好好练,就知道偷懒!快点练!你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我当时难过极了,心里想:唉,估计这周的旅行又泡汤了!
快乐到底去哪儿了呢?随着慢慢长大,我似乎明白了,原来我的快乐都给了成长。成长让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可以这么说,其实,快乐并没有真正的消失,而是留在了我童年的记忆中了!作者:王艺璇
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3如果说生活是一个大花园,那么我们就是大花园里那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而快乐就是照耀着我们生长开放的阳光,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天的我却忽然发现,我的阳光不见了。
小时候,每天早晨,我迎接的都是那洒满脸颊的灿烂的阳光,那时候的我,无忧无虑,可是一觉从黑夜睡到大天亮呢!睡醒后,还可以吃到妈妈为我准备的爱心早餐。而现在呢,天还没有亮,就会被妈妈那尖利的叫喊声惊醒:“xxx(我的名字),还不快起床!”我的心里抱怨着,可嘴上却不敢说,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还没等我这边准备好,那边妈妈又会催着我下楼锻炼,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这时候是多么想吃上一顿大餐呀,然而妈妈却总是以时间太紧为由,给我对付一口并不怎么美味的粥。
小时候,即使是上了课,似乎也是异常轻松,老师们的谈吐幽默,像是我们的大朋友,甚至时常会在课上带着我们做些游戏。提问题,我们答错了,老师也不会轻易发怒,总是微笑着,缓缓地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轻柔地说:“没关系的,再好好想想,如果还是不会,就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可如今,老师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总是绷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强大的气场把同学们压得不敢说一句话,气氛也死气沉沉的。如果提问题哪个同学答错了,那可就不得了啦,原本布满皱纹的脸会变得更加可怕,厉声说着:“都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记不住,给我罚抄十遍。”
快乐都去哪儿了?我抬起头,看到了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我闭上眼睛,让风轻轻穿过我的发丝。
想着想着,终于释然,其实我的快乐也并未走远,它只是在我成长的脚步声中改变了形态,化茧为蝶,只是我疲于发现。但是终究相信,梅花香自若苦寒来。我亦如此,辛苦过后,快乐将会如春风,向我徐徐走来……
快乐都去哪儿了作文4书是神圣的,要想在平凡的生活中泛起涟漪,只有阅读能带我们进入变幻莫测的`世界。
美好的一个夜晚,我抱着一本书坐在阳台上,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远处的山村好像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银纱。一排排苍翠的树木依稀可见,在皎洁柔和的月光下,几只夜游的小鸟轻轻地跳动着,添了一层韵味。这本书叫《淘气包马小跳》,文中的马小跳让我羡慕,因为他生活的每一天都那么快乐,而我们身边的情形呢?大人,只知道要拼命工作赚钱,小孩,只知道要努力学习,考好成绩。虽然,快乐在每个人嘴中经常提起,但人们却忘记了快乐的真正含义。
马小跳他很快乐,就是因为他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从阅读这本书中体会到了马小跳的快乐在于他有一个幽默风趣的爸爸和一个贪玩天真的妈妈,这些是现代社会父母做不到的,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穿好、吃好,儿女便会快乐,但他们错了,儿女最需要的便是一家人在一起,一起开怀大笑。快乐,还会快乐吗?现在的小孩都机械般地过着同样的生活:读书、吃饭、睡觉,从未想过快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触碰过快乐。
有谁敢说:“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就算有烦恼也是快乐的!”我想应该不会有人会这么说,人就是这样,当路走得远了,就忘了刚开始行走的理由,孩子拼命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考好的大学干嘛?为了赚钱。赚钱干什么?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就是快乐吗?我希望快乐,能再次快乐!这次书中的遨游,又让我明白了很多。
17.老师去哪儿了作文 篇十七
就在朱老师出现的前几分钟,我们几乎全班都在发呆,我们都好像在思考着事情,而我,就在想着:为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换成了何老师,朱老师为什么不来给我们上课?应该不会是朱老师生病了,休年假了吧?……结果我越想越乱了,所以我就干脆不想了,就由它去吧。
正当我万分烦恼之时,朱老师救星般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样,我所有的难题都可以解开了。朱老师一开始就看着我们说:“同学们,我不能教你们了,因为明年朱老师的儿子要上大学了,那时候,你们上六年级了,所以我有点忙不过来。于是,我就去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让何老师教你们,这样我就会轻松一点了,如果你们想我,就去一(3)班去看我吧。”当朱老师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有点想哭的感觉,朱老师走的时候,我发现她眼角闪动着泪花,朱老师走后,全班鸦雀无声。
老师去哪儿?老师去那儿!
18.什么去哪儿了作文 篇十八
1904年, 辛格出生在波兰一个犹太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拉比”, 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 熟知犹太民族经典、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 这一切都为他在作品中体现对犹太民族的仁爱思想奠定了基础。崇尚科学、思想进步的哥哥的言行对辛格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于是他违背父亲子承父业的期望, 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谋求生计, 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辛格文学生涯起步于15岁。迄今为止他所创作出的30余部作品全部用意第绪文写成, 多数已被译成其他语言。他的作品包括处女作《撒旦在戈雷》 (1935) ;长篇小说《奴隶》 (1962) 、《庄园》 (1967) 、《产业》 (1969) 、《舒莎》 (1978) 等;短篇集有《市场街的斯宾诺沙》 (1961) 、《傻瓜吉姆佩尔》 (1957) 等。
辛格在其短篇小说中并没有花费大量笔墨渲染气势宏大的场面环境, 相反, 他将着眼点放在对平常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普通小人物淋漓尽致的刻画上, 而且辛格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开掘出深刻的含义, 让激情的涌流奔泻于不动声色的描述之中[1]。他的《邻居》不例外, 文章讲述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两位犹太老人身处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社会环境, 体会到当时的人情淡漠、凄惨苦楚的人生经历。辛格通过描写两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境遇向世人寻求人性为什么沦丧, 道德为什么缺失的答案。
一、辛格仁爱思想的根源
1. 迫切改变族人命运, 改良社会风气的热忱之心。
犹太民族的历史从古至今被深深地刻上“屈辱”的印记。在古代, 犹太民族曾经经受“巴比伦之囚”、圣殿沦陷、大流散之痛;中世纪之后, 又遭受十字军的残忍血洗;近代时期, 惨遭欧洲数个国家的多重迫害;步入现代社会之后, 遭遇了惨绝人寰的二战大屠杀。在目睹了犹太民族多灾多难的屈辱历史之后, 身为犹太人的辛格怀着对自己祖籍笃厚的感情, 对自己手足深切的怜悯, 决心提笔为自己命运多舛、受苦受难的民族撰写一封封寻求尊严及平等地位的请愿书, 更是为如今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吟唱出一首首呼唤良知及人性回归的希望曲。
2. 竭力跻身主流社会, 获得身份认同的殷切之情。
辛格虽自1935年起移居美国, 但他始终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在当代美国文坛的。[2]他对意第绪语创作形式的坚持, 使其作品如不经英译本的介绍, 便会在主流读者群的视线内渐行渐远,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本族的语言只为迎合主流社会的品位。在他看来, 对意第绪语的执著不仅表达了他对于希望主流社会消除对犹太民族偏见和歧视的执著, 也是表达了他对于期盼全世界各族人民少一些敌意, 多一些友善, 少一些冷漠, 多一些温暖的执著。无论是辛格为跻身主流社会的竭尽全力, 抑或是为寻求身份认同的持之以恒都是想让世人在看到他个人的成功之后, 更多地去关注, 关心和爱护辛格所代表的犹太民族及其他少数族裔人民。
二、辛格在《邻居》中呼唤人性的回归
1. 对人性的呼唤体现在揭露残忍现实的社会环境上。
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批欧洲犹太人移居美国的现象。第一批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移民来到美国后, 纷纷艰苦创业, 试图在这块新的土地上建起美好的家园。然而令他们困惑的是, 即便他们建起新的家园, 他们并没有家的感觉, 时刻还在眷恋自己的故土。[3]另外, 他们也因为在美国日渐取得的较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而遭到他人的排挤和冷嘲热讽, 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辛格将当时冷暖自知的社会风气在《邻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文中, 辛格对饱经沧桑、孤苦无靠的两位犹太老人的凄惨生活做了详尽描述, 开篇便围绕主人公Morris Terkeltoyb和Margit Levy方方面面的不同之处展开细致的人物描写:他们身份不同, 一个是为意第绪语报社撰稿的作家, 一个是一位意大利伯爵的前任情人;他们语言不通, 一个说着意第绪语和支离破碎的英语、德语, 一个用着波兰语和匈牙利语;他们经历迥异, 一个曾经跻身上流社会受到众多名媛青睐, 遭受婚期将至失去未婚妻之痛;一个曾经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在身边亲人们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中度过的。尽管他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点, 但辛格幽默的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是两位老人相同的孤独寂寞还有心中那份始终缺失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想尽办法, 编造理由只为和他人多交谈以消除心中的空虚, 驱赶内心的寒冷。文章语言的诙谐幽默却始终不能掩盖老人们身处世态炎凉, 人情冷漠的社会中的辛酸苦楚和无可奈何, 辛格也更是借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向世人呼唤那意味深长的人性的回归。
2. 对人性的呼唤体现在哀惜主人公同病相怜的境遇上。
同住在一栋楼数年, 从不曾见面的两位主人公, 第一次在邻居家的偶遇便给彼此留下了不好的印象。Morris认为Margit是个不懂礼貌, 随意喊叫的老疯女人, 而同样地Margit把Morris视为全波兰最没有文化、缺乏教养的暴徒。第一次邂逅的不愉快也许暗示了自此他们的生活不会再有交集, 但此时辛格笔锋一转, 刻意安排那个唯一可以同他们谈心聊天的邻居退出他们的视线, 故事也就出乎意料地进行着。三个多月之后, 邻居度假回来, 第一眼便看到Margit拄着拐杖, 蹒跚前行, 而在她身边贴心搀扶的竟是那个曾经令她心生厌烦的Morris。原来, 在Margit被狠心的房东赶出家门之后, 善良的Morris收留了她, 身处淡漠冷清社会的他们在相依相偎、彼此关爱的过程中, 对对方的印象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水火不容到和谐共处, 从互相敌视到相亲相爱。我们除了为这种情节的转变感到高兴外, 更多的是哀惜心中都憧憬身边人关心爱护的孤独老人只能同病相怜, 彼此温暖的辛酸与苦楚。辛格是借这种情节的安排讽刺当时黑暗凄凉的社会, 也是希望世人在读到这篇文章之后可以体会他期盼人性回归的良苦用心。
3. 对人性的呼唤体现在同情主人公悲惨的结局上。
与其说是疾病终止了主人公的人生旅程, 倒不如说凄凉的社会, 淡漠的人性冷却了他们在生命落幕之时尚存的一丝温情。作为撰稿人的Morris在生命垂危之时, 依旧希望那个不负责任的校对人可以认真批改自己的文章, 可以履行他的义务。但Morris终究还是带着“一个作家并非是死于医疗事故, 而仅仅是死于印刷校对的错误”这样的悲惨结局离开了人世。相互扶持的两位孤苦老人并没能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也就为Margit同样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在Morris走后, 失去精神支柱的Margit怀着沉痛的心情, 坚持为Morris生前遗留作品的出版工作努力着。Margit的遗愿仅仅是想和Morris, 唯一给予她关怀呵护的人, 安葬在一起, 别无他求。在Margit去世的一年后, 唯有曾经的邻居接到参加为Margit举办的揭幕式的邀请, 但由于天降大雪的缘故未能出席。读过文章之后, 我们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叹息老人的含恨而终, 叹息犹太人的命运多舛, 叹息社会的世态炎凉, 叹息世间的人情淡薄。
文章结尾的大雪天气一方面凸显了两位老人悲惨凄凉、孤苦无靠的命运, 在人生路的尽头也终究未能感受到丝毫暖意的境遇, 另一方面怀着同雪莱“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的期许, 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 这是辛格对人性呼唤的最好诠释。
三、结语
“人性都去哪儿了?”这是辛格借《邻居》对当时社会腐朽堕落、世间人情冷漠发出的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 也是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人唯利是图敲响的一次发人深省的警钟。从曾经汶川地震的“范跑跑”到如今老人跌倒的“扶不扶”, 我们的人性都去哪儿了呢?呼唤人性的回归, 不仅需要政府对于奉献精神的大力弘扬和倡导, 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对于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延续。只要每个人从我做起少一些敌意, 多一些友善, 少一些冷漠, 多一些温暖, 我们告别严寒、永远沐浴在春天里的日子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尹岳斌.辛格短篇小说浅析.益阳师专学报 (哲科版) , 1984 (3) .
[2]赵琨.犹太文化的方舟——辛格小说创作主题模式的文化意蕴.外国文学批评, 1997.
[3]张群.“身份”:美国犹太人的困惑——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的主题.国外文学 (季刊) , 2001 (1) .
19.固体去哪儿了 篇十九
1. 探源:固体去哪儿了
我曾经在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课,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3单元《固体和液体》第1节《认识固体》的第2课时。
这本是一节比较有乐趣的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利用天平、量杯进行测量,利用筛网分离黄豆、花生、大米,玩得不亦乐乎。然而,当孩子们发现固体混合之后,体积竟然变小了,不禁发问:固体怎么变少了?不少家长也发出了一样的声音。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利用量杯测量固体体积,科学吗?二、固体混合前后,体积真的会变小?
有人觉得这是两个明显的科学性错误,也有人觉得至少这是有待考证的。这些不科学的设计是编写教材的老师故意为之还是偶然错误?是否需要给三年级学生讲授准确且科学的有关体积的知识?
解决矛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着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包含三方面内容:一、认识固体的混合和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运用工具进行测量,认识到固体混合后总重量不变,总体积改变,并体会到运用工具比感官准确;三、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开。
2. 破译:体积相关知识的内涵阐释
2.1 体积的定义
体积的准确定义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这句话重要吗?我倒觉得不必过分重视,更不用展开讨论。这句话充其量不过是对体积的一种解释,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帮助其理解吗?可能效果略差。何谓物体?何谓所占?何谓空间?大小如何判断?一系列问题模糊不清。但是,如果问他们,黄豆、大米哪个大?他们都知道。所以,利用直观方法、生活经验而非定义来讲授可能更好。孩子的直觉是宝贵的财富。有的时候,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才是王道。
但如果比较的是大小差不多的土豆,凭肉眼是无法分辨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学习体积的测量了。
关于体积,科学和数学上都有相关知识,既有差异又有联系。数学中讲体积关注的是计算,而我们科学上更关注的是测量。测量的方法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得上,这也正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科学和数学不是割裂的,三年级数学中刚刚学到二维图形的面积计算,尚未学三维立体结构的体积计算,所以,相应的,三年级科学涉及到的是体积的测量,而非计算。
2.2 教授体积时遵循的原则
(一)顺应儿童发展
孩子们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并且,孩子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二)彰显学科特质
但是,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并不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要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必须不断向孩子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三)突出核心价值
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三年级孩子理解立体结构所占空间这个问题的确有难度和深度。因此,关于体积的测量,我们也需要降低难度,顺应孩子的发展。
体积这个概念的建立是孩子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标志着他们在认识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三维空间,即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了认识立体图形。
2.3 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
测量体积的方法有很多。
对于规则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利用公式计算。而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按压法、悬垂法、溢杯法、计算法、气体法等。其中孩子们最熟悉的就是排水法。
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深入人心,这是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节课。聪明的乌鸦为了喝到水瓶中的水,叼来石子投进水瓶里,水位升高,乌鸦喝到了水。如果要问到底喝了多少水呢?水位之所以升高,是因为石子占了空间,不断扔进去的石子把水位推高了。这就直接涉及到了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的空间。水的体积就是最后水位齐瓶口之后,继续扔进去的石子的体积。反过来,将溢出的水放在有刻度的量杯中读出刻度,这就是最后投入石子的体积,这就是排水法。
3. 深化:固体混合前后
3.1 我们的共识
一般我们认为,几种固体在混合前后,其体积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当然前提是它们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为仅需要从宏观上看,固体颗粒的数量在混合前后没有改变,颗粒形状也不变,体积怎么会改变呢?
没有备这堂课之前,我也这么认为。我也觉得完全可以准确地测量固体体积方法,因为孩子们一年级就学过《乌鸦喝水》了,怎么会不知道排水法?何必要引导孩子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何必要用缺乏科学性的实验
得出一个缺乏科学性的结论?
然而仔细解读教材,再经过课堂实践之后,我才发现,这只是我的想当然,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能提出量筒测量的不准确性,我才理解,这样一种有意的“缺乏科学性”的安排,正体现了合理安排教材难度的原则。
3.2 教材的安排
三年级教材中,孩子们学会了用量筒来测量体积,虽然是测量固体,这有些不科学,但这是一种粗略简便的方法。测量时习得的知识稍微转化一下,便能巧妙应用于下一课时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一)以实验操作为根:如何使用量筒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我们在测量固体时也把黄豆花生大米尽量压平;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这样一个转化特别有助于孩子们掌握。
(二)以原理内涵为径:混合后体积为何变小
孩子们认为,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会变小的。因为每一个固体颗粒之间的缝隙不是一样大的,混合之后一种固体跑到另一种固体的缝隙中,相互填充缝隙,体积就变小了。
如果把颗粒改成分子,我们就能直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小了。固体混合形成了孩子们的前概念,液体混合就是孩子们需要形成的新概念。科学前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新概念的形成就建立在了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孩子们头脑中的原有认知将会被同化或顺应,就容易理解新概念,从而迅速地转变原有科学概念。
不同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小不同,所以混合之后,间隙变小,体积变小了。这是宏观到微观的飞跃,让孩子直接理解微观,难度太大,中间加一个台阶,路就好走多了。
回到固体混合,出现了两个角度。一是利用量筒测量体积变小,二是固体的颗粒数并没有改变,颗粒大小也没有变,体积是不变的。
这两个角度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我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能想到第一个也很不错,能想到第二个就更好了。我们无须强求,更无须硬塞给他们这样的概念。
在我所教的四个班中,仅有两个班分别有一位、两位同学提出了第二种角度。可见,角度一是更契合学生认知的。
4. 融通:我的思考
经过这样一次被质疑以及思考的过程,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材的编写是严谨的。科学性虽然不容忽视,但若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也是没用的。教材的难度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思考以及实践论证。
【什么去哪儿了作文】推荐阅读:
蓝天碧水去哪儿了六年级作文08-25
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文700字09-13
学生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10-07
七年级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文600字10-31
问答经典故事欣赏:香蕉的种子去哪儿了06-24
过年去哪儿作文08-25
老爸去哪儿作文10-16
优秀作文:时间都去哪儿07-22
爸爸妈妈在哪儿作文600字08-22
人口信息共享难在哪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