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2024-09-08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13篇)

1.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一

滨海港原名江苏中山港,滨海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都非常重视滨海港的建设。地处江苏东部沿海最凸出岸段,位于江苏省滨海县境内废黄河三角洲海岸。

滨海港是江苏沿海国家级发展战略重点支持的6个10万吨级以上港区之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和龙头。滨海港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相连接的地方,位于沿海经济带与沿陇海线经济带的交汇点,在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经济走廊。

1滨海港资源的优越性

1.1 建港条件的独特性

滨海港的建港条件非常独特。滨海港拥有44.6公里的黄金海岸线,-15米等深线距岸3.95公里,是江苏沿海建设10万~15万吨级深水大港的理想选址。滨海港的海域锚地开阔、海床平稳,有稳定的地质构造,无暗礁和辐射沙洲的海域有3500平方公里,直接通往大海;滨海港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有低产值盐田120平方公里可直接承载临港工业项目;滨海港连通着淮河水系和长江里下河水系,淡水资源很充足,是建设吞吐量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理想选择。

1.2集疏运体系快捷通达

水运方面,近期,通过中山河连接通榆运河,进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体系,可将电煤输送至江苏的盐城、扬州等地的电煤市场;远期,水利部正在筹划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建成后可上溯至淮河中上游,可将电煤运送至江苏境内的洪泽发电公司、安徽境内淮南的平圩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以及淮安、宿迁等电煤市场。届时,中电投的电煤供给范围可扩大到淮河流域18.9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海运方面,滨海港航道和码头建成后,可运用1至2万吨的船只将调配好的电煤向长江沿岸的煤炭市场和电力公司输送。以滨海港为基地,中电投的能源发展战略将会赢得更多、更广的集散空间。铁路方面,滨海港可通过规划建设的疏港铁路支线与沿海铁路相连,北经陇海线向西可将电煤运输至江苏徐州的贾汪、阚山等发电厂。

1.3开发潜力很大

“十一五”后3年,江苏省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煤炭和成品油需求年平均增长将达5%左右, 每年需新增电力装机700万千瓦左右。按照“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构建沿海经济带”的新一轮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要求,江苏沿海亟需发展大运输量、大吞吐量的航道码头和能源项目,中电投控股建设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工程项目、港口码头项目、大型储配煤中心项目和火电项目,对实现江苏沿海开发的新突破将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随着滨海港10万吨级航道的开工建设,一期工程就可建设65个3至10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能源、建材、重型机械等“大进大出”的临港产业项目将会不断跟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滨海港二期工程将建设20至25万吨级的矿石、集装箱、化工等专用码头泊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势后劲。滨海港将会由能源港成长为工业港, 继而逐步发展成商贸港。

2滨海港发展的现状

2014年10月28日上午,滨海港通航,滨海港的通航为我国淮河流域出海打开了新通道。

目前,滨海港港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总体采用“L”型“挖入式”方案。北区,建设大宗散货码头及仓储物流区;西区建设保税港区及集装箱物流区;南区建设液体化工码头及罐区。滨海港作为“淮河门户,东方新港”,预计到2017年,滨海港将形成亿吨吞吐能力,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又一座重要的枢纽港。

3滨海港在促进滨海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1 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港口经济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地增长。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3.1.1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作用

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外联其他港口, 内联腹地,可以最大程度地把各地的生产要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港口可以把国内外的资本、设备、技术等集中在一起,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港口的集中作用, 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发展,港口产业不仅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会带动原材料和港口机械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同时带动了金融、邮电、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税收。先进产业一般最先登陆的是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先进产业会逐渐在港口城市形成支柱产业。 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使沿海港口城市的社会规模越来越大。

3.1.2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作用

因为港口拥有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对外物资交通量大,促进了城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港口规模的扩张,并带动了和港口产业相关的海运、仓储、加工、金融等产业的发展。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港口给区域经济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应,产生额外的区域收入, 从而对港口本身的经济动力产生扩散作用。

3.1.3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作用

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要把各地资源结合在一起,就需要通过运输来调节,而港口连接着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 从而通过港口调节了资源的不平衡,降低了各种资源运输的成本,加强了各个区域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 信息流的交流,强化所在地区的同质因素,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从而提高效益,形成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产业集群,促使整个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整体性更强、各行业协同发展。

3.2滨海港在促进滨海县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3.2.1促进滨海县工业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央企参与滨海港地开发建设,以煤电、火电、风电、液化天然气能源为主导的临港重大特色产业的加快建设及其他临港产业链项目的跟进开工,滨海港的产业聚集效益日益凸显,为滨海县打造“能源之都”“石化之城”、加速沿海崛起夯实了基础。这些产业不仅解决了滨海县大量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滨海县的工业收入,促进了滨海县工业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为滨海港建设提供原材料和港口机械行业的发展。

3.2.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港口经济是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滨海港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 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滨海县的国民生产总值。

3.2.3加强了区域联系

滨海港作为滨海县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在区域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滨海港降低了滨海县的各种资源运输成本、物流成本,同时还降低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益,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区域的竞争优势。 滨海港使各种资源向其及其周边的低成本地区集中, 这就促进了更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从而促进了滨海县的经济结构布局优化。 为滨海县参与和周边地区竞争提供便捷的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优化。

4推进“三港联动”,充分发挥滨海港的作用和地位

4.1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港口是沿海开发建设的龙头,龙头起则全盘活。 围绕着打造“淮河门户、东方新港”的目标,推动港口功能升级。加快码头建设。建成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第二座10万吨级通用码头主体工程、中电投煤炭码头4个泊位,启动建设中海油LNG专用码头围堰工程、8个千吨级内河码头;实施海堤堤线调整工程, 疏浚10万吨级深水航道。完善联运体系。建成观海大道和海港大道一期工程,改造提升海堤公路、通港大道,启动连盐铁路滨海段疏港支线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完成疏港航道桥梁、船闸工程建设,疏浚航道26公里,积极做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对接工作。加强运营管理。着力提升港口通过、物流集聚能力,全力争取一类开放口岸尽快获批。加强运营开放合作,以资源入股、资本合作等形式,深化与中电投等央企战略合作,引进专业港口经营公司,拓宽物流货源组织, 运营10万吨级通用码头,试运营中电投煤炭码头;组建专业运营机构,成立港务公司、港口指挥调度中心、 海上搜救中心;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完成投入10亿元以上。

4.2重抓临港产业群建设

沿海开发,产业是核心。产业是滨海沿海未来发展的动力。围绕产业港、能源港定位,加快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建设,全年完成产业项目投入100亿元以上。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一季度开工建设中电投协鑫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二季度开工建设中海油LNG项目海上工程,年内建成中电投储配煤中心项目主体工程;争创新能源示范基地,新建陆上风电20万千瓦,开工建设海上风电40万千瓦,完成投入30亿元以上。全力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动中信国安新材料、丹化煤制乙二醇项目落地;全力招引基地型、旗舰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力促山东太阳集团天然纤维素等项目早日签约,跟踪落实远景风机装备等在手项目信息,力争新引进超30亿元临港重大项目2个以上。全力推动产业园区建设。 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拉开园区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加快地下管网、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创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4.3加快临海新港城建设

2.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二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既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理念和认知。本人从所在企業的角度,在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谈谈企业文化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的几点认识。

认识之一:从本企业实际出发,找准企业员工现实存在的思想文化状态。

企业现实状况。鞍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06年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成立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追溯历史沿革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鞍山地区唯一的以市政工程道路、排水设计为主的科技型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资质,储备了一定的设计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办公设备、设计装备优良等软硬件条件。

可以说,我们企业改制前的发展,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基本依赖于鞍山市政府关于每年市政工程项目计划性的安排。由此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企业宣传工作)也基本是以传达、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活动安排,很少结合本企业实际,多有形式主义成分。

改制前是这样,那么改制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从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运作的一段时间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公司必须是以市政工程设计为主,没有工程技术人员一切都不存在。我们公司当初就存在设计团队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公司改制过程中流失了部分有一定设计经验的专业人才,新引进补充的专业人才不能马上发挥作用,同时给公司的设计资质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员工理想追求趋于淡化。不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比较,就是和国有企业比,我们公司的员工确实难免存在自惭形秽的感觉,认为国有企业正规,有发展前景,有政治诉求和经济保障,等等。而身处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想法,只要做好分内工作,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保证正常发工资就可以了,别的无所追求……这就需要我们要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三是团队精神不足、个人主义色彩加重。虽然公司改制已有八个年头,但公司中仍有部分员工对未来前景抱有忧虑,感到漠然,更多的是担心自身的前途和工作稳定问题。大致突出表现在,自己努力需要付出的多少,与参与持有公司的股份多少相挂钩对照。再则公司在某些管理环节存在的些许漏洞和纰漏,导致存在公平与效率相对失衡,以及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惩处集中问题。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在公司员工中引发蝴蝶效应,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和消极情绪,传染和影响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极易导致个人主义倾向抬头,增加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分析认为,要正确解决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继承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深入并融化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

认识之二:企业文化是公司科学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国家强盛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发展靠先进的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以及城市市政工程设计项目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在所难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只是产品、劳务、科技的竞争,而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与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支柱,以及凝结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对人的塑造中,具有凝聚、激励、规范、渗透等功能的无形资产。这些功能的综合作用,会转化为精神力量,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我们公司提出要创建以“忠诚、团结、创新、务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着眼点就是突出公司员工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但它又不应是空洞的、狭隘的,应该是现实的、丰富的,也应该是相互的、共同的。员工能忠诚于公司,奉献于公司,服务于社会,积极创造和积累财富,源于公司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而这些就是蕴含着具有丰富内容的企业文化所散发出的无形的精神力量。

认识之三:企业文化是公司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黏合剂

公司的进步与发展,依靠的是公司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而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又是生产力中起决定因素的力量。公司劳动关系的状况如何,决定于公司各项管理是否植入人文基因和文化要素。当企业管理被植入文化理念后,劳动关系就会为之一新。作为科技型民营企业,其追求经济效益为根本无可厚非,但若远离文化因素,也就人为放弃精神追求和理念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自我和淡漠,何谈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如果将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企业深层理念,就为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文化之源。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双方互为存在,公司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公司员工的勤奋劳动,有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有公司发展壮大;同时员工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又离不开公司的发展。只有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才能发展和巩固和谐劳动关系。

认识之四: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任何文化建设都要建立在制度的平台之上,制度与文化密不可分。制度设计源自文化思想和价值主张,强调什么价值主张就应有相应的机制与之衔接和配套。我们公司作为命硬科技型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的情形是:优势在于公司是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来,能够较好顺利继承和延续已有的制度和规章,能够较好继承和延续好的经验和传统,;劣势在于面对全新的民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在制度创新方面没有现成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容易陷入或拘泥于原始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导致管理工作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影响和制约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在员工中产生消极作用。为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必须强调企业文化创新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管理的最高层次应是自主管理,需要员工的高度自觉,企业文化强调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管理配套、组织与机制保障,着力于公司使命、价值观和公司发展目标的广泛认同。着就需要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摒弃高层专断意志和家长式权威的传统文化样式,培育和扶持现代企业文化,既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一视同仁的平等文化和相互信任的团队文化。

3.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三

一、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到企业各级组织和职能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不仅都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各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都必须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工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既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但又不能包揽过多。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包括领导层在内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企业决策层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并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包办。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生产忙的时候,工会把大型的文体活动先放放,先抓宣传鼓动与学习引导,加班加点的时候更要多关心职工,这样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工会特色。如工会组织在炎热的夏季为一线职工送清凉饮料,职工加夜班时为他们送牛奶面包等等,这些工作体现了工会工作围绕中心与企业同心同德,同时也体现了关爱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亲情文化。

二、工会组织具有的文化优势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优势,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想工作的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思想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工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了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

1.寓教于乐形式灵活。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除了对职工正面引导外,更多的是采取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形式吸引职工参加,将企业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其中,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如此一来比直接说教有优势,职工容易接受,同时对思想工作的形式也是一种改进。

2.提高素质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对人的管理;工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引导、教育、将企业

文化的理念体系植入职工内心;思想工作既指导文化建设的发展又提高了职工的职业素养,三者互相结合,不可分割,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工会组织有着广泛的行动力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组织优势和广泛的号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发动起来。

1.广泛发动造舆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负责广泛发动群众,配合行政做好工作。

2.组织学习严要求。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还要负责组织职工学习,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向职工宣传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理念,把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渗透到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四、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会是群众组织,有群众基础,容易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各项活动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1.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职工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比赛等,它的开展既促进了职工身体健康,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职工素质,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精神风貌。

2.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优秀职工是企业的形象,劳模标兵是企业的典型。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工会围绕生产经营抓好深入塑造优秀职工形象和打造企业品牌工作,评选标兵摸范,表彰奖励先进,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五、工会组织的维权保障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最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也包括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促进生产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对职工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把职工的价值取向统一到企业的价值实现上,形成利益共同体。

2.突出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是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企业发展如何,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起作用。

企业文化置根于企业,贴近职工,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对职工人格的尊重,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人文思想和寓教于乐等手段来团结稳定职工队伍,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人以成就感,使职工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对人的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这是对职工权益最好的维护。

企业建立工会的方法及步骤

一、建立工会筹备小组

企业主和员工推荐3-5人组成,经上一级工会批准后张榜公布。

二、做好筹建工会的宣传发动工作

组织学习、舆论宣传

三、组织发展会员,选出会员代表

1、恢复老会员的组织关系

2、发展新会员

3、建立工会小组

四、酝酿产生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候选人

1、工会委员会

会员10人以上的,建立工会委员会。一般设工会委员3-5人,主席1人,工会正副主席可以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也可由工会委员选举产生。工会主席、副主席是否实行差额选举由工会委员会讨论决定。

会员不足10人的,建立工会,选举主席人1人,主持工会工作。

委员的人选应由会员自下而上提名,也可由上一级工会提名,并在会员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候选人建议名单。选举采取差额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差额率不少于10%,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选举大会由筹备小组负责人主持。

2、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是会员群众对工会各项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进行审查监督的组织,经费审查委员会由同级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经审委由3-5人组成,设主任1名,由委员会推选产生。会员不足25人的工会不建立经审委,只选举1名经费审查员。工会正、副主席,财务委员不得担责任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

3、“两会”委员选举产生后,由基层工会拟文将选举结果报上一级工会审批。

五、成立工会

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四

———供稿人:范俊

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培育文明风尚,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内涵发展,打造强势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矛盾与挑战

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发现:当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在更加自觉地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生动丰富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育了闪闪发光的企业精神,塑造了众多良好的企业形象。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在企业内部找不到一份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资料,看不到一点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有的就是老板千方百计赚钱,员工每天上班、下班,根本不谈企业文化。有些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理解为职工文体娱乐活动。他们重视有形的管理要素,而意识不到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认识不到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

二是企业文化的创新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竞争的独立主体,但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却大多数俱于雷同,效果甚微,缺乏创新和创造性,使企业文化建设处在迟钝滞后的状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企业文化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密切相关,企业文化也必须着眼于适应企业的外在环境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2、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是重视产品、科技、经营的竞争与忽视企业文化竞争的矛盾。大多企业只注重在产品质量,科技进步,经营手段上下功夫、搞竞争,不重视企业文化竞争。产品、技术、经管谋略是快节奏变化的,而企业的精神灵魂和企业的学习力、创造力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本。如果没有自觉的企业文化战略意识,在竞争观念上就落后了一步。

二是企业制度文化与人本管理之间的矛盾。文化管人体现了先进的人本管理理念,关键在于企业尊重人的权利,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实施制度文化,重点是科学合理,启发自觉,体现人文关怀。但有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制度万能,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制度上的毛病,就随意修改制度,认为弄几条制度出来,就把人管住了。其实任何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而人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依照一种制度就可以有效管理。

三是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企业管理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设计者,更是员工的垂范者。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自身素质及示范能力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共同塑造者和参与者,企业文化建设要通过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显现出来,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充实丰富企业文化,反过来,企业文化又赋予员工崭新的形象和全新的内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更要把员工队伍建设好,使两支队伍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3、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面临市场多元化新变化的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同时也在组织多元化的生产和经营,企业文化建设也正从“单打一”向“多元化”过渡。因此,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以企业精神、价值观的培育、确定为主线,将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营销文化、素质文化、环境文化等要素

熔于一炉,同时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建设,那么企业就不能经受市场多元化的挑战。

二是面临科技迅猛发展新情况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带来的挑战主要为三个层面:一是科技迅猛发展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职工的现代化要求更迫切,对职工的全面发展要求更为直接;二是科技迅猛发展,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客体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知识更新明显加快,知识化要求更高;三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求整合企业文化,提高科学化水平。

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提升中任重道远。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工会能否在支持企业进行文化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时期工会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素质提升中任重道远。应主动参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搭建起文化铸魂、文化聚力、文化育人、文化塑形的运作平台,让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

一、工会要成为文化铸魂的导向者。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中心要素,企业文化的根基就是让员工的认同,被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才可能被转化为生产力。工会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在企业员工中进行传播和导向,培育员工企业精神、敬业意识、团队风貌和文化传媒,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主体价值观念,引导职工与时代同步,与企业共进。

二、工会要成为文化育人的推动者。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是“育人”,就是将企业的共性追求与员工的个性成长融为一体,逐步塑造起文明、学习、勤奋、竞争的个体和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建成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组织。工会应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为引导广大员工树

立终身学习理念,带动企业整体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建设培养人才的快车道,着力打造创新之势、创新之能、创新之效,为员工搭建成长的大舞台,激励更多的员工敢于向极限挑战,在工作中和岗位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企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赢得主动权。

三、工会要成为文化塑形的维护者。文化无形,却有着很难穿透的张力。环境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由人创造又时时起着培育人格的作用。把文化的无形张力建立在企业人文环境建设这样一个有形的表达载体上,形成独特的环境文化。工会在维护环境塑形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和固化到员工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入厂门而知其教”,让每一个置身于企业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内涵和希望。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工作全局,才能取得新的成效;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才能得到新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才能取得新的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弱与职工队伍的素质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的发展为职工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职工素质的提升为企业文化的发展增强了活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优秀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任重道远。

5.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五

2006年9月,我国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这个概念。自那时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着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再次升级,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更新的思路和更高的要求,强调了现代体系的概念,即在当今中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合理运用开放竞争的市场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离不开该体系的构建。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以实现公共文化权益为准则,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现阶段,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比例优势

在整个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博物馆和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工人文化宫等一起,共同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我国进入了博物馆建设的快车道。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博物馆以每年100座的速度增长,并于2010年进入高峰——全国新建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超过一座。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个。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一座博物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在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群众艺术及文化馆、站等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却由于种种原因逐年减少,随着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占比例的逐步增加,其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

2、功能服务日益多样,在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多重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较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为广大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功能服务,这一特点使其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首先,博物馆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成年人的“继续教育学校”,还是学者们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博物馆是广大群众休闲旅游的上佳场所。它可以提供安静舒适的休闲环境、丰富多样的精美展陈、琳琅满目的纪念商品、认真细致的专业讲解,不论观众是为学习知识而来,还是为学术研究而来,抑或是为休闲娱乐而来,他们都会被这里吸引,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最后,博物馆是代言地区文化的形象大使。目前,各地博物馆正在走“保护与利用并举、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并重”的新路子,把博物馆作为宣传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通过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

二、博物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仅是我国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展示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正因如此,博物馆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

1、保存文化遗产,奠定传承基础

传承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尽最大可能,最全面、最完整地保存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将其流传后世,而博物馆则是保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最佳场所。虽然私人收藏也可以暂时保存一部分文物,但是纵观欧洲博物馆史,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家族收藏,其藏品最终不是散失就是进入了博物馆。博物馆的永久性使得文物能得到持续性庇护而长久存在。历史证明,“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存在的最后归宿,也是最好的归宿”。只有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文明才能代代相传。

2、宣传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力量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把亿万中华儿女紧密连在一起的血脉,在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延续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宣传传统文化方面肩负重任。它可以通过展品陈列、专业讲解、互动交流、专家讲座等多种文化活动,打造多元公共文化产品,为传统的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大大增强广大观众的民族归属感和凝聚力。

3、转换教育方式,拓展公众视野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最受关注的功能之一,博物馆教育的主旨就是提高广大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博物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在博馆里,观众恰恰是教育的主导方面,而作为施教者的博物馆则更多是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文化手段去吸引、满足观众,不仅要把公众“请进来”,还要让自身“走出去”,突破传统的以展陈为主的宣传教育方式,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去,积极开展“博物馆下基层”等活动,把文化、艺术带到广大群众身边,使人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拓展视野。

4、提供多元服务,提升休闲品位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要不断增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在充分满足群众休闲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大众休闲品位,远离低俗娱乐。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通过异彩纷呈的文物、穿越时候的历史、优雅舒适的环境、设计独特的商品、专业热情的讲解,让广大观众感受到文物之美、历史之美、艺术之美、教育之美,这些“美”都是高层次的休闲享受,使观众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心灵上的愉悦。因此,博物馆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培养生活情趣、满足文化需求的高尚休闲场所,是公众享受生活、提升品位的好去处。

三、博物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当代中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紧跟时代,体现“现代性”;一是紧扣“服务”,体现人文关怀。虽然,我国已进入博物馆发展的“快车道”,各地博物馆在数量、馆藏、学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加强“现代性”和提升服务这两个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普遍问题

正如上文所述,博物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引入“现代性”概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从实际来看,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

首先,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来看,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性”关键体现在转变管理模式和创新体制机制这两方面。在管理上,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过渡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组建理事会,吸纳多方人才与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在体制机制上,构建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针对此,我国博物馆现阶段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我国大部分博物馆仍依靠政府出资维持,长期依赖体制,自身运营模式滞后,管理模式僵化,融资渠道单一,甚至有部分博物馆沦为“政绩摆设”,不仅不能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需要纳税人为其建设和维护费用买单;其二,我国公立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尚不明晰,缺乏竞争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存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和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其三,大部分博物馆管理层结构单一,导致出现难以吸纳多方意见,决策僵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博物馆的活力;其四,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博物馆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方面仍有所欠缺。

其次,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关键仍然是“服务”。一直以来,“服务”也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便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服务团队不够专业,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博物馆一线服务人员不同于专业讲解人员,他们大多来自社会招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等客观原因,服务人员很难接受完整系统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工资较低,大多数服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主动性了。第二,对现代服务理念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为观众提供基本服务的层面上,在通过优良服务“吸引观众”和“留住观众”等方面缺乏思考,服务中“人文关怀”体现不够。第三,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服务管理体系,仅把“服务”视为一个单一环节,导致服务不全面、不立体。

2、解决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博物馆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在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上下功夫,争取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整合社会资源,开拓资金渠道。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依靠政府出资维持,且资金紧缺的现状,博物馆决不能一味依靠政府扶持,而应在以下几方面想办法:首先,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纪念品、仿(复)制品、书籍等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此外,还应合理利用自身休闲娱乐场所的功能,开设各类休闲项目,如水吧、书吧、咖啡厅、放映室、VIP休息间等增加收入,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奠定资金基础;其次,动员社会力量,以类似基金会的形式吸收社会、企业捐助,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定期以赠票、打折、在闭馆日免费举办聚会等形式回馈捐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再次,发挥自身的场馆优势和设备优势,面向社会,有偿承办晚会、话剧、舞剧、歌剧等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自身文化活动,又增加了收入来源。

第二、鼓励社会力量,扶持民间办馆。针对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欠缺,博物馆建设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加大博物馆在农村、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依靠有能力、有规模的博物馆,发挥自身影响力,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对于已经建成的民间博物馆,当地省级、国家级的博物馆应给予技术、宣传、展陈等多方面的支持,并加大与它们的合作、开发力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民间办馆的热情和动力,通过各类民间博物馆的兴办和发展弥补公办博物馆在数量上的不足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

第三、组建理事会,改革传统管理模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之一就是现代管理模式。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必须改革行政命令式的传统管理方法,组建理事会,吸纳专业人才、学术骨干、职工代表等共同参与管理,在管理中不断去行政化,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一面根据市场需求与观众意愿丰富展览内容、调整商品结构,一面在员工中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在吸引观众、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法奖励先进、惩罚落后,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第四、创新服务理念,建立现代服务管理模式。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观众的数量和结构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观众需求也随之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博物馆原有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大量观众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需求,博物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服务理念上,必须跳出服务做服务,不能只停留在为观众提供指引、销售等基本层面上,而应在服务中体现文化、传播文化,把服务作为一种宣传文化、传播文明的手段。在服务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领域成熟的服务手段和经验,使观众享受专业、细致的服务。然而,博物馆要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到真正的“现代化”,仅仅依靠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依据自身特色,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个人性化、专业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立体服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建设专业服务团队;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稳定的观众群和消费群;进行市场调研,以消费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引入市场营销策略,彻底改变传统封闭式的经营模式;加大技术投入,建立创新型数字博物馆服务模式等等。

四、结语

6.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六

从2005年起, 上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并在不少航运相关业务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上海离成为一个国际航运中心还有一定距离。探其根源是因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定是以与航运配套的服务、信息、教育、研发等一系列软实力共同决定的, 而不仅仅由港口设施、码头吞吐量等硬件决定。上海要想建设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国际航运中心, 必须强化自身的软实力, 而软实力的提高需要相当的航运文化环境的培育作支撑, 为此, 要成为世界航运中心, 上海需要大力发展航运文化。上海自由贸易区是2013年9月开始投入开发的重点项目, 是上海市近年来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发挥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上海市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航运文化文献综述

航运文化是航运及其相关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航运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航运文化的研究近些年也屡见不鲜。

司月洁 (2008) 认为, “航运及其相关活动或者航运及其相关产业活动” (以下简称为“航运相关实践”) 是航运文化形成的前提与源泉。王晴川 (2012) 提出, 航运文化应当包括:航运历史文化遗产和航运风俗, 航运道德和价值观念, 相关航运管理法律、法规, 航运精神, 航运信息与传播等。例如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 以及航标文化、船舶文化、航海文化、“中国航海日”“世界海员日”等, 都是航运文化的一部分。王心明 (2012) 认为, 航运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作为物质形态的航运文化, 二是作为制度形态的航运文化, 三是作为行为方式的航运文化, 四是作为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并且航运文化的四种层次并不是相互分离, 而是具有相互关联关系的, 物质形态的航运文化为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提供基础和支持, 而精神形态的航运文化的形成又是其他三种形态的航运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种文化形态中, 每种文化形态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 并非同等重要或同等不重要。

二、航运文化的发挥作用机理

文化在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强弱程度、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其国家、地域、行业的实力息息相关, 文化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 强文化能影响并同化相对较弱的文化。

文化的战略意义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越发重要, 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我国继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大胆的尝试, 离不开航运文化的影响。可以说, 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将决定上海自贸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

三、上海自贸区发展现状

上海自贸区是2013年成立的新兴自由贸易区, 包括了原来的“洋山港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以及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在内的四个部分, 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准设立的我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贸区。如表1所示。

上海自贸区代表一股新的改革力量, 形成了国内独具一格的区域经济建设理念。上海自贸区的开放程度很高, 区内参与的机构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外资企业。自贸区的功能主要是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贸易沟通, 依托于浮动经济体系而从中套利。境内的资金成本比境外的高, 因此在自贸区内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境内地区的低;并且政府给予自贸区许多优惠政策, 这样就吸引大量的境内资金注入区内, 从而形成一个利率注入地。庞大的资金注入会导致自贸区内风险加大, 因此要加强对区内风险的防范, 不要让自贸区变成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跳板。因此在自贸区的管理中一定要有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如“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在上海, 区内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并且该项举措也可以在其他服务行业进行试水, 如航运类、金融类及商务类等范畴。但要有一定的措施给予保障, 如:资质要求、公平准入原则, 经营范围限制, 取消或者暂停投资者的股比限制等。在新体制的实施投资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 对投资管理新体制进行探索研究, 更好地扩大开放服务产业, 以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为核心, 推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上海自由贸易区区别于上海综合保税区, 实施一线开放、二线管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转变贸易发展模式、推动贸易转型以及促进贸易升级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 也有利于上海自贸区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快这种贸易模式创新发展为自贸区内的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作支撑, 从而不断引进大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或项目入驻上海自贸区, 不仅推动自贸区加工贸易的升级, 也推进了贸易文化、期货保税交割以及研发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领域的开放。

四、航运文化对上海自贸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 大约90%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航运文化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中也应占据一定的份量和与相关行业相符合的地位。航运文化在各国航运实力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在其发展中起着指向标杆的作用。航运文化决定着航运相关群体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 影响着航运业内部环境, 决定着航运业发展的方向。国际航运中绝大部分规则和制度都是由欧美企业和政府制定, 与我国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严重不符, 上海缺乏必要的话语权。目前, 上海正努力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自贸区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重视航运文化的指引作用, 着力营造以开放性为特色的上海自贸区园区软环境。

1. 强化航运文化在上海自贸区的精神支撑作用。

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挂牌以来, 快速的发展步伐吸引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党中央、上海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上海自贸区依托地缘优势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在贸易领域开放、港口运输、招商引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上海自贸区对于大陆而言仍是一个新鲜事物。上海自贸区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 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航运文化正是上海自贸区摆脱不利因素、克服困难背后最坚强的精神支撑。

2. 航运文化有利于促成上海自贸区自身的行为文化。

上海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培植具有自己特色的行为文化。根植于吴越文化基础之上, 上海依托长三角文化和海派文化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标签文化, 航运文化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大使, 能够将上海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改革尝试, 它具有朝气蓬勃的活力。有效发挥航运文化的指引作用, 有利于上海自贸区构成鲜明民族或地域特色,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 航运文化有利于上海自贸区人才的培养。

航运文化建设, 是一个全新的管理举措, 是航运业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关系到航海业各个利益的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在上海自贸区建设过程中, 以人文气氛来推动上海自贸区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形成可靠的文化根基, 努力营造航运文化氛围, 逐步发挥航运文化的育人效用。面对机遇和挑战, 上海自贸区应强化人才的重要作用, 以航运文化为先导, 培养出有利于上海自贸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五、结语

上海自贸区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 上海自贸区应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投入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 我党对文化建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明确提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海自贸区现在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自贸区的监管模式滞后、自贸区管理协调力度下降等, 加上上海自贸区所处的复杂环境, 提升上海自贸区文化软实力是上海自贸区寻求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心明, 李向文, 许杰.航运文化内涵的解读[J].世界海运, 2012 (6)

[4]王心明, 李向文, 许杰.航运文化内涵的解读[J].航运经济与管理, 2012, 35 (6) :1-4

[3]王晴川.上海航运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国家航海, 2012 (4) :35-55

[2]司月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文化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1

[5]Yang·J,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 1990

[6]王子璇.上海自贸区建设理念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 32 (3) :45-47

[7]黄友军.关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14 (8) :186-187

[8]杨超.浅析航运文化对航运人才培养的作用[J].城市地理, 2014 (6) :78-79

7.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七

考察蒙古历史和文化渊源,成吉思汗在领导蒙古部落统一的成功实践中证明了信仰的重要性。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部落,从13世纪初就形成了奇颜部的苏力德(旗徽),初步形成了具有信仰特征的精神象征、精神要求。成吉思汗于1204年与乃蛮部决战时首先祭哈喇(黑色)苏力德,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头又树起了白色苏力德,从此苏力德成为奇颜部落内部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旗帜,逐渐成为古代蒙古高原诸多部落核心的精神支柱,以后逐渐形成古代蒙古民族和成吉思汗的精神象征,苏力德信仰作为一种世俗信仰,在激励斗志、凝聚力量、引领方向方面起到重要的精神作用。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蒙古先民较早就有意识地关注自力,自奇颜称谓起,关注人的精神之主,寻找何谓人之主,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到十三世纪时已明确了所谓人之主,是指主宰一切的不是上帝或神,而是人本身。蒙古语叫苏力德,在苏力德祭文中叫“伊金苏力德”、“博格达苏力德”,汉译为“圣主”。作为蒙古族信仰,它是奇颜部苏力德经发展和提升而最终形成的“伊金苏力德”(圣主)。苏力德信仰的形成,成吉思汗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苏力德信仰的创立是蒙古史上的一个创举,是成吉思汗为人类信仰史上奉献的伟大功绩,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谓“苏力德”,即圣主,就是注重人的自力、自主、自强、自立的统一,就是人能够自主独立,自己做自己的主,能够按自己的意志或观念去行动。说明做主的人既不是别人意志的工具,又不是什么“神”或“物”的附庸。成吉思汗的成长和整个领导活动始终按照这种自力、自主、自立的原则,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自己的领导目标,使蒙古民族走向了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

由此可见,苏力德圣主观念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意识,而是在蒙古民族的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是他们自我感觉、自我理解的产物,是在游牧经济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人格素质,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顺应自然条件而自由游牧或单个劳动方式产生的人本信仰,其实质是人的自立自信力。这一自信力的不断提升或超越就是苏力德信仰的产生过程,成吉思汗紧紧把握苏力德“伊金”(圣主)这一特征,准确把握苏力德在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民族共有意志的统一上,发挥其功能特点,并以它不断激励和提升人的文化意识和人格力量,从而培植了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就是以苏力德为标志的蒙古族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作为苏力德信仰的奠基者,以人的生存和“众人之理”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来支撑自己的事业,充分展示了民众的主体性,明确提出“众人可畏,深水可殆”(《蒙古秘史》第277节),这是他领导实践的总结,从深层次上揭示了“权力观”、“群众观”、“领导观”的精神内涵,从仰视民众、敬畏民众、造福民众而不是利用民众的新视角概括自己领导观的真谛,从政治和哲学思想的统一上揭示了自主、自力的文化精神。

成吉思汗正是靠苏力德信仰和正确的众人观,卓有成效地实现了对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的精神上的统一。继而通过军队武力的争伐和国家的力量,结束了古代蒙古高原的战乱局面,促成了统一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创立的苏力德信仰包含了诸多合理成分和科学因素,特别是以注重人格,注重自主、自强、自立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仍有其积极进步意义,为后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示。

一是成功的领导必须要有成功的领导文化引领。考证中外领导史,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一个团队或组织的领导,尤其是那些成功的领导者、组织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功的领导要有成功的领导文化来引领。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去积极引领。只有领导文化的形成,才能从最深的精神层面形成核心价值观、领导观,才能在全体规模上深入持久地支撑和引领整个团队前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大业,不仅仅是靠着铁骑征伐的武功,还有其创立的以苏力德信仰为标志的蒙古文化。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不断激励和提升人们文化意识或人格力量,从而形成了以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正是靠这种领导文化的引领,使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完成了蒙古族各部落的团结统一。

二是成功的领导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成吉思汗创立的苏力德信仰是他领导智慧、领导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特定的信仰是特定领导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政党、民族、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信仰决定一个领导者事业的成败,信仰是一个成功领导者领导小到一个团体,大到一个组织或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信仰使人们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战胜困难,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一个成功的领导正是靠特有的信仰来达到统一团队或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凝聚其力量,向着信仰所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

更为重要的是信仰可以促进人的文化意识的提升和人格力量的完善,促进一个政党或民族的成熟与觉醒。信仰不仅保证一个领导者一时一事的成功,而且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几代人的成长,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信仰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信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才能成为科学信仰,才能有科学价值,才能有积极进步意义。苏力德信仰作为较典型的世俗信仰,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又有别于科学信仰,它包含诸多合理部分和科学因素,体现了极大的生命力,在锻炼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人格方面发挥着蒙古文化的巨大魅力。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造,有可能向科学信仰方面发展。马克思说:“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马恩选集》3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特定的时代英雄,产生特定的时代信仰。苏力德信仰产生于十三世纪,尽管有许多科学信仰成分,但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指导和改造,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使其变为科学信仰。

四是信仰要用制度化、机制化加以保证。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要想把自己的信仰、思想、决策付诸于行动,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而严密的制度和机制做保证。否则,再好的信仰、决策都将付之东流。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制机制、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过去一直坚持和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上出现所谓“信仰危机”。一方面信仰出现多元化趋势,信仰宗教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有少数人信奉邪教;另一方面,主流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似乎人们追求的信仰就是物质的东西,就是钱。信仰的缺失、扭曲,引起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扭曲,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纵观中外历史,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暂时落后、物质上暂时匮乏,而最可怕是精神匮乏、信仰危机、道德缺失、价值导向扭曲。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允许公民信仰是自由多元的,但必须要有主流信仰,否则就是一盘散沙。而主流信仰的确定,除了要有必要的宣传教育及外部灌输外,最主要的是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和机制加以保证。在这一点上,成吉思汗领导智慧中创立苏力德信仰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成吉思汗不仅自己坚信苏力德信仰,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苏力德信仰提升为蒙古民族的正统主流信仰,并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保证实施。如成吉思汗亲自带头祭苏力德,并把祭祀礼仪变为国家行为,祭敖包就是最为广泛的群众性祭祀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祀文化,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8.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八

(天津石化炼油厂工会王善童)

(2002年10月15日)

现代市场经济体现着文化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文化和经济的结合,赋予了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优化着经济结构,提高着企业的竞争力。

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它涵盖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和坚持职工主人翁地位,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各个环节调动并配置有助于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文化力”,在企业中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有着联系职工群众的天然优势,比党委各部门更直接,比行政各部门更得力,比共青团所涉及的面更宽广,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以下仅就结合天津石化炼油厂工会工作的现状和做法,谈一谈工会组织如何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会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企业文化的主体在于人,职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建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提升全体职工的素质。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教育的职能,对职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认为,工会组织在职工教育方面的角度和着力的方式与企业的培训部门有所不同:工会组织抓职工教育更应注重和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在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方面,应以组织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多种群众性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调动职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等经济技术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特别是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激发职工的生产劳动热情,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厂工会多年来一直注重职工的业余教育工作,每年都与企业的培训部门、宣传部门、党团部门相互配合,举办全厂性的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组织班组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模拟演练活动,使职工在比赛前得到了学习,在比赛中得到了锻炼,在比赛后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上求创新。2001年以来,厂工会针对厂里效益出现严重滑坡的情况,紧紧围绕扭亏脱困,提高效益,在全厂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保安全、增效益”为主题的“技术创新”和“安康杯”竞赛活动,通过狠抓组织发动、典型引路、检查落实、评比表彰四个环节,把“技术创新”和“安康杯”竞赛活动引向深入。一年中,全厂各分会获得奖励的“技术创新”成果78项、“安康杯”成果45项,已采纳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24项。为厂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加氢裂化和常减压(Ⅱ)车间的三项操作法被推荐为市先进操作法。催化通过调整烟气能量回收机组蒸汽轮机的负荷,解决1.0Mpa蒸汽管网的放空问题、焦化装置辐射进料泵冷却水回收、油品液化气装汽车出厂由放空式改密闭式叁个项目被推荐为天津市百万职工技术创新成果。2002年,工会又以实施全厂性的技术大比武为突破口,在全厂范围内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了涉及20个单位近30个工种的128名技术尖子组织了技术比武,选拔出一批技术精、作风硬、能力强的技术明星,并给予了大力表彰,以此推动了素质工程的实施,努力形成一种“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二、搞好文化体育活动,提高职工的精神品位。

企业文化是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搞好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工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职工乐于接受并能积极参加的方式方法,吸引职工、感染职工,诠释企业精神的丰富内涵,使职工的思想得到升华。在目前不少企业出现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工会的各种活动,既要尽量安排在工余和业余时间,又要努力使其落实到基层,扩大职工的参与面,增加活动的人数,使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工会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决不能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职工应有的精神风貌等内容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鼓舞职工的士气,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素质,培育出健康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炼油厂工会工作坚持“脑袋冲着生产,屁股坐在基层”的指导思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放体育馆,举办各类球赛、棋牌比赛、卡拉OK比赛,同时用大型投影为职工播放录像片,插播企业的新闻、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规章制度等等。每年都举办春节联欢会、歌咏比赛等,把企业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编成文艺节目,通过快板书、三句半等不同形式把厂里的十件大事表演出来。去年春节前,为各基层分会发放了文体活动用品,使更多的职工能够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2002年以来,工会针对职工思想上出现的热点问题较多的情况,适当加大了组织业余文体活动的频率,举办了迎国庆乒乓球、羽毛球、拱猪比赛,职工参与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职工文艺汇演、演讲比赛正在积极的筹备过程中。

三、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培育和铸造企业精神。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忠实代表,说话应总是站在工人阶级一方,因此,工会的观点很容易被广大职工所接受。正是由于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工会的宣传教育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须具有强烈的阵地意识,用先进的、代表企业发展方向的文化占领这块阵地。工会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来开展,要把企业经营的各种理念反复地向职工群众进行宣传,使其成为职工思想上的定式、价值观的取向、行为中的规范,指导职工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工会要通过宣传先进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力选树能代表企业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集群体,发挥好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在培育企业精神方面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把个体行为转化成群体行为。我厂工会就非常重视宣传教育的职能,于2001年,倾注了很大精力,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建立了“工会信息网站”,建成的网站包含有章程法规、两会资料、新闻动态、主人风采、班组园地、劳动竞赛、职工论坛、监督台等18个栏目,深受职工的欢迎,起到了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企业的中心工作、宣传在日常工作中涌现的先进模范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录制劳模班组和个人专题片,对厂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给予大力表彰。今年以来,工会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建成并开放了网上俱乐部,将宣传教育、学习培训融入到娱乐之中。在2002年的设备大修中,工会系统发布的新闻达170多条,并在网站上开辟检修报道专页,效果非常明显。

四、加强民主管理,提高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努力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努力扩大民主管理的渠道,给职工提供多方面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和场所,造成一个各尽所能、各展其力,想主人事、尽主人责、出主人力,为企业发展努力奋斗的生动局面。要充分发挥职代会的职能,创造有利于员工参与企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制度和环境。厂工会在认真落实“依靠”方针,深化厂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方面,认真组织开好每年两次职代会,做到了职代会管大事。广泛征集职工提案和合理化建议,发动职工群众当家理财、参政议政,审议厂内各项重大决策。认真组织上下协调、催办、抓落实工作,并抓好了《炼油厂厂务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的落实工作,在厂推行“厂务公开”坚持“四不”、实施四种公开等形式,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全厂生产建设和改革发展。2001年,在原油成本大幅提高,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和重组改制任务重的情况下,该厂通过抓

“依靠、创新、温暖、文化”四大工程,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今年,工会又利用网站创建“主人监督台”和“职工论坛”等栏目,为职工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广大职工对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等各方面有哪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此充分发表,对职工代表提出的议案、合理化建议、厂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应予落实而又难于落实的事项,置于“主人监督台”上,敦促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抓紧落实,让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这里得到体现。

五、加强自身建设,促进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养成。

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要自觉地教育和引导职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首先教育者要做出榜样。要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职工、以充分的理由说服职工。其次,要用虔诚的职业道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将教育和引导职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变为自觉的行动,道理说清楚,工作做到位,让职工心悦诚服。第三,要以先进的价值观引导职工群众走向更加文明和进步。要教育和引导职工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掌握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以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影响和带动全厂职工的文明进步。要把教育和引导职工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我厂工会领导一直注重工会组织队伍的建设,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年对基层工会主席培训一次,每两周召开一次基层工会主席例会,在不同层次的建家考核中,首先考核工会干部,考核基层工会的主席和骨干,以强有力的组织队伍和严格的工作标准、高水平的职业道德,保证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今年以来九月份,工会通过认真的筹备,举办了一期工会主席学习班,讲授了工会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如何当好工会主席等知识,目前为止,在天津市范围内,我厂工会在创造了“第一个建成工会网站”之后,又“第一个实现工会工作实现网络管理”。在工会系统形成了先进企业文化的排头兵,有利地影响着整个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9.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九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之一。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克敌制胜和实现现代化的法宝。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少数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主要有“三论”:一是无关论。认为思

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是“两张皮”,搞企业是为了赚更多钱,一切向钱看,思想政治工作好与[]坏与企业发展无关;二是对立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是根本对立的两回事。思想政治工作做多了,必然会影响经济工作的开展,使企业的发展受阻;三是无效论。认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经济利益,讲究的是实惠,金钱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磨破嘴皮,不如给点实惠”。如此等等。以上这些思想认识,集中反映出一些同志在新的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

本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等),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助力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也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最终决定或影响企业的发展。

首先,从理论上看,思想政治工作能反作用于企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但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精神又可以决定物质的发展。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①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与属于“物质”范畴的企业生产力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种只讲物质,不讲精神,只求孤立地追求发展企业生产力而从根本上否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是完全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②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或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将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那种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在企业建设中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障碍的观点是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

其次,从国际国内企业发展的经验看,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均有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和深刻体会。先看国外的,据资料反映,美国最著名的“西点军校”(培养高级军官的摇篮)他们把中国“雷锋”同志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作为他们军人学习的榜样,崇拜的偶象。据说,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也有类似的做法。美国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雷锋精神”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无论在军队或企业建设中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力争发挥出潜移默化的作用。另据日本企业的资料显示:日本的企业家不但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更重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在他们的企业中老板不但从不歧视和随意侮辱自己的员工,而且于细微之处诸如:员工的生日、结婚或患病时,都登门看望,并送上礼品表示祝贺或慰问等等,这些动之以情、恰到好处的做法,使员工对企业充满了感激之情,从而达到了凝聚人心的目的。这些都是最实际的思想工作,发挥出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看国内的情况。且不说国有企业的做法,就拿民营企业来说,近年来,不少企业自发地要求设立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培养和发展党员;不少企业自发成立工会,也效仿国外企业的做法,把工会作为联络员工感情的桥梁;还有不少企业设立了专门做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这些都说明,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金荣企业集团”(属民营企业),他们强化人性化管理,使公司形成了“企业把员工当亲人,员工视企业为自家”的良好氛围,他们成功的做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沙市富安再生资源公司也是一家民营企业,他们取得当地党组织的支持,自发成立了长沙市第一个民营企业党支部,而且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党建活动,受到长沙市委的表彰。今年该公司与湖南省华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成立了“湖南省富安再生资源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把党建工作植入了新的企业,定期出版《富安党建》刊物,经常刷新黑板报,培养发展新党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迈出了党建工作的新步伐。目前,该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安排得井井有序,开展得深入细致,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日益提高,广大员工以主人翁思想和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使公司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相信这样发展下去,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10.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十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对策

关于企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经营者的主观意愿融合于企业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与氛围,这也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出现分离,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员即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便在企业之中自上而下创设了一种适合工作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从而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的众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仅仅依靠经济硬实力水平的增强,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本文正是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论述。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依托于企业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萦绕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形态的集合。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思想观念简单地加和,而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的意识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讲,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指企业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为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文化也将不复存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纵观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五大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与辐射功能等。

所谓的凝聚功能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奋斗目标更为一致与明确,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整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企业内部上下更为凝聚。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都能够我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为之奋斗。

企业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以及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等,通过对其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在发挥其导向功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约束,从而纠正员工的不良意识与观念,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明确工作的意义与方法。

辐射功能则是指优秀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大众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企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为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奠定基础。

二、关于良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一)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路线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同于经济的发展,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必须是不间断的过程,一旦出现中断就很难再开展下去。因此,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并且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任务,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并且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始终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发挥顶层设计的领导作用

就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来看,就是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正是通过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目标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使企业文化的现实功能。因此,企业中的管理者在对于企业文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就理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为基本目标,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顶层设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领导的带头作用,从而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也应当有所规划,力求做到亲力亲为。企业的领导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管理艺术才能,对于员工的行为起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继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并引进优秀的人才

当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就实质而言,则是一种人才上的竞争,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然成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单纯通过物质金钱的方式来招揽人才已然不合时宜,真正吸引人才的手段不仅仅是可观的薪酬体系,同时更为重要是就是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当前的企业文化中应当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于人才的关怀与培育,从而使人才能够在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注入崭新的活力。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沟通渠道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实现信息的共享。

(四)注重文化建设的亲身实践

企业文化的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经营战略等在得到所有员工认可的基础之上,应当重视其学习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发现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实践环节,而在未来最为成功的企业也必将是注重学习与实践的企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刘扬林.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

[2]王玉芳.浅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3]殷一平.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商场现代化.2007(20)

11.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十一

作为代表广大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1、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 工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 既要积极参与, 发挥作用, 但又不能包揽过多。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党委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实行统一领导, 统一部署, 统筹安排, 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并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包办。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开展, 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生产忙的时候, 工会把大型的文体活动先放放, 先抓宣传鼓动与学习引导, 加班加点的时候更要多关心职工, 这样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 体现工会特色。如笔者所在的大唐辽源发电厂工会组织, 在炎热的夏季为生产一线职工送清凉饮料、消暑西瓜;现场大小修、职工加夜班时为他们送餐到现场, 这些工作体现了工会工作围绕中心与党政同心同德, 同时也体现了关爱职工, 构建和谐企业的亲情文化。

3、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一大政治优势,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工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

(1) 寓教于乐形式灵活。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塑造企业形象, 除了对职工正面引导教育外, 更多的是采取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形式吸引职工参加, 将思想政治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其中, 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 这样做比直接说教有优势, 职工容易接受, 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是一种改进。 (2) 提高素质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强调对人的管理;工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引导、教育、将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植入职工内心;思想政治工作既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又提高了职工思想素质, 三者互相结合, 不可分割, 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4、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组织优势和广泛的号召力, 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发动起来。

(1) 广泛发动造舆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负责广泛发动群众, 配合行政做好工作。 (2) 组织学习严要求。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还要负责组织职工学习, 对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向职工灌输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理念, 把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渗透到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5、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会是群众组织, 有群众基础, 容易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各项活动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1) 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如职工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比赛等, 它的开展既促进了职工身体健康, 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 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 培育了团队精神, 提高了职工素质, 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精神风貌。 (2) 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优秀职工是企业的形象, 劳模标兵是企业的典型。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志, 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工会围绕生产经营抓好深入塑造优秀职工形象和打造企业品牌工作, 评选标兵摸范, 表彰奖励先进, 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 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6、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最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 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 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也包括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 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促进生产的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对职工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把职工的价值取向统一到企业的价值实现上, 形成利益共同体。 (2) 突出以人为本, 完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是营造良好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企业发展如何, 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起作用。

企业文化置根于企业, 贴近职工, 突出以人为本, 注重对职工人格的尊重, 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人文思想和寓教于乐等手段来团结稳定职工队伍, 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给人以成就感, 使职工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强调对人的管理, 完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潜能, 体现个人的价值, 这是对职工权益最好的维护。

总之,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它的作用将日渐彰显。

参考文献

[1]单兴:《浅谈工会组织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年06期。

12.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篇十二

系概论实践作业)

题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

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系别:管 理 工 程 系

班级:08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

姓名:李响

学号:08570117

日期:2010年6月 17 日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面临改革深入、观念巨变、思想多元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但如何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告所我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所谓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普世的价

值因子之外,还具有自身文化的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规范等。”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大量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没有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容上(如实事求是、救世济困等),还是从表达形式上(如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三打祝家庄”说明唯物辩证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邓小平理论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如重视道德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过程,仍然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的成功与否。要想让广大群众深刻了解、认识、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转化为群众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好的素材和凭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的无穷动力。

中华民族注重整体意识,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把实现崇高的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境界。例如孔子重视个人死后对后世留下的影响,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了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仁”,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即“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而另一大思想家孟子则主张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思想逐渐凝结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和落实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鲜活的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可以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下精华,而且还可以“脱胎换骨”,增加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内容,焕发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首先,应该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是在承认各个主体之间利益观点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以至达到集众家

之长基础上的整合。在各种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中国,无疑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引领者的地位上。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观念体系,根源和服务于实践和社会现实。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要加强观念、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但是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性的前提,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地确立、巩固和提升。此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要充分重视、认真发掘、批判地继承。怀着对祖国先贤的敬意,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一些宝贵的思想,如“仁”、“义”、“民本”、“和”等仔细整理出来,去掉其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因素,并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来。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升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13.诚信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篇十三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精神文明;医患关系

2005年,国务院研究机构称“医疗体制改革不成功”的声音,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上积累多年的困惑、不满、顾虑、愤怒,要求医疗体制进一步变革的声音在短时间内同时迸发。然而对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主体——医院来讲,又该怎么办?如何用“以人为本”理念的来思考,怎样做好改革与医院的精神文明和诚信建设这篇文章,让社会、患者、医院这三者之间能更好地协调起来,改善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是我们医院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重点所在。

1社会诚信的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1.1诚信的法则“诚信”二字,是整个社会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游戏规则。关于对诚信的理解,我们知道,有过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诚信。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分属于不同层次,“诚”指的不是“诚实”,而是“尽心”或“尽己”。“信”则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对他人许下的诺言应当履行,但这个“信”只限于特定的人即朋友。将传统狭隘的朋友之信扩大为适合非熟人社会的普遍之信。即把诚信理解为是对维系社会、市场和各种交易的法律、法规、契约、准则的尊重和信守,使之适用于所有公民所有市场主体。这种诚信又叫规则诚信。我们现在讲的“诚实守信”所要求的就是规则诚信。从“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来看,这不仅是对规则的信守,还要求有类似于善良人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关系;互帮互助,依赖的是社会成员的合作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当今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把“诚信”作为对企业和个人的基本要求,从伦理上加以引导,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1.2诚信缺失所带来的问题近几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人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良心所在。这些事例同样在我们卫生系统中也有发生,例如有报道称:某省一家负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责任的医院,一些应有起码人道主义的医院院长、医生,竟然会将一个暂时无法支付医疗费的危重病人扔到荒郊野外,导致病人的死亡。无情的事实是,在中国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一直处于逐步滑落的过程中,近20多年来,更是道德滑落的加速期,整个社会处于“理想真空”的状态中,除了金钱,一些人似乎再没有别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还把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崇尚传统美德,那么,现在的情况则是遵守社会公德者就会被看成另类。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助长了更加恶劣的社会风气。就社会道德的滑落而去责备具体的“自然人”或“社会人”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公平的,不可取的。虽然任何个人都有其人性的弱点,但毕竟一个人只能承担自己的道德缺失,何况一个具体的普通人的道德缺失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但全体缺失呢?

2诚信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2.1医患间信任感在诚信中的地位倡导和谐社会讲究的是诚实守信,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的是相互信任,也是医院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中,诚信的理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然而,我们看到,由于诚信的缺失导致医患的矛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患者到医院看病害怕是否被宰,对检查和治疗抱有不信任的心态;而医务人员也总感到病人是否是存心在挑剔。大家都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人的素质没有提高,但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和信任的基础。同时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遇到了诚信的挑战,因此,以“诚心”换“诚信”是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一点,也可看出医患间的信任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2道德理念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提出了“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道德”的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是中国文化中底线伦理道德的普遍崩溃。所以,重塑道德规范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当务之急。我们不希望人人都是理想的道德的雷锋,只要求履行底线道德的人是“基本的人”,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当底线道德被破坏后,会引起人人自危,所以要依法加以强制实现。让每个组织、每个人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基本道德是“责任”道德,对自己基本道德关注的是基本合格的个体,在和谐社会是主体,要有所得、有所失。积极行善事对他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利,需要有社会的激励。理想道德是高山仰止,个人或组织放弃己方利益去捍卫别人应该提倡,但现在不应过分要求。因此,要建设诚信社会,必须要从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做起。

3诚信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

3.1医院中建设精神文明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诚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应是孤立的,而是创建一流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就精神文明来谈精神文明,而是要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使之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院发展的有力措施来做。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现阶段,就是要把解决社会和人民群众、医务人员最关心、反映最突出的问题,诸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患矛盾、医护人员的素质和道德理想、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诚实守信的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任务。

3.2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科学发展观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处理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2]。就我们医院来说,需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和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与医院其他工作的关系。当前,卫生和医院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要认真做好医院职工思想、精神层面的引领工作,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卫生改革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倡导敬业爱岗精神、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精神、医术求精、廉洁奉公精神;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崇尚医学科学、乐于奉献、追求卓越。构筑医院的诚信体系,使之成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支柱。

4以诚信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诚信,对个人来说历来是做人的根本,个人品质的标准和个人道德的底线。对社会来说是社会安定并形成凝聚力的根基,也是社会风尚和进步的依托。现代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绝对不能把利益的追求和诚信对立起来,医院更是如此。

4.1诚信是医院工作的根基医院的诚信是质量的根基,表现在质量,结果在质量。诚信、质量、信誉、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当今,诚信服务已成为医疗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以病人为中心,打造病人满意的“诚信”医院品牌是医院发展并要夯实的根基。要坚持长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才能保证道德诚信成为医院的行风院风。要使人们从其言行的后果中感到讲求信用,遵循道德规则所带来的快乐和违背道德规则所带来的痛苦。

4.2加强有效管理打造诚信服务体系改善医患关系要坚持有效管理,医院的道德诚信如何,责任在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医院主要管理者要将诚信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将以德

治院和以法治院相结合。正如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在谈到蒙牛的发展壮大原因时说:“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诚信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3]。”要创建和谐社会,一是政府要着力塑造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大力营造诚实守信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树立全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要着重从制度建设着手,用制度和措施来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保障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是医院要强化个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诚实守信的原则来处理好自己的每一项医疗活动,处理好医院与社会的关系;三是市民要做到个人行为的诚实守信,这不仅事关个人声誉,也给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利益。而且,如果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做到诚实守信,则有助于营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才能加速社会发展,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中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才能更快地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

上一篇:闺密生日祝福语特别得话下一篇:电脑设备验收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