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4-08-18

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精选11篇)

1.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一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我校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来设计的。

一、小学低年级 “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一般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氵”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剧场”的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由某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组成不同的词使识字和组词结合起来,组合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以便在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像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说写”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绘画,自由绘画不是漫无边际地涂鸦,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图画一定要和你心中构思的故事紧密连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用图来表现故事。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构图中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

另外,在“画说写”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能丰富多彩。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展示作品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本剧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就是我校的“课本剧场”。

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变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改编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学生只要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最后交换阅读,看谁的改编更精彩,更适宜于表演。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同一个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学报名的话,那就要开展竞争,由报名的同学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谁的理解透彻,就由谁来演。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剧中的“地位”,表演时自己的心情,表演后的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同学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评价。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做说写”

“做说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口、动脑的活动。学生首先“做”。可以做一件东西,如泥塑、制陶、剪纸、插花,也可以做玩具,创作各类模型等。简单制作可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制作可在课下完成。制作完了以后,集中到课堂上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过程、自我评价等详细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做得怎么样,也可以评价说得怎么样。在这里,教师对做的要求是要有创造性,对说的要求是要有生动性和逻辑性。等大家说完以后,可以当堂写一个精彩的片断,然后到作文课上再去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做说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小学中年级 “看说写”

所谓“看说写”,就是先让学生看具体可感的图画、实物、录像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写一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减缓三年级学生作文难度,顺利完成从二年级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作文的过渡。

“看说写”首先是看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看的范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限定看的范围,会抑制小学生参与“看说写”活动的兴趣;第二,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看说写”的要求,如“看”要有顺序,要细致,要有重点;“说”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写”要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在观察的方法上、在口头表达的艺术上、在写作的技巧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在活动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因为既然要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别人说,这无疑是对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同时,要对别人的说作出评价,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这又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当然评价的过程也是吸取借鉴他人长处的过程。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物可看,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听说写”

所谓“听”,即听有关故事的录音,通过听,了解故事内容,记忆重点词语,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说”,即在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听到的内容;“写”是“听”和“说”的继续,听得全面,才能说得流利,写得通畅。

首先应明确活动的要求:“听”要聚精会神,要能抓住重点;“说”要有序、流利;“写”要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说”之后,又插入学生讲评这一环节。“评”是“说”的升华,学生在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思维活跃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画说写”、“看说写”、“做说写”、“听说写”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中心是“三动”:动手、动嘴、动笔;其核心是“三自”:自主去做,自主去说,自主去写。能够主动实践,主动说写,这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小学高年级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

第二步由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甚至可以采访校长。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时可以把需要采访的人物都请到教室进行,这样访谈气氛会更浓厚一些。

第三步,小记者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对话题进行总结,同时面向全班同学,模仿“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来陈述采访和研究的成果。这样的好处不但是锻炼了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把各个采访小组的采访成果变成了集体的成果,所有同学在听陈述的过程中都能获益。

“焦点访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已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焦点访谈”又由于受采访人物、地点的限制,话题往往展得不开,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借鉴“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深人的讨论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

“实话实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全体”的精神得以真正体现。开展这个活动时,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次围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人发言,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展示自己真实的思想为特征。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谈天说地”与“辩论会”

“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早晨我校都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这类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而是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必须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

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总而言之,高年级的这几个活动,“焦点访谈”重在“访”,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实话实说”是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说真话,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谈天说地”主要是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有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辩论会”则是以“辩”见长,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说,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它们的效益是综合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此看来,21世纪的教育应当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应当让学生在各种综合性的活动中全面吸取营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是我校近几年来深入探索的课题。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来设计的。

一、小学低年级 “识字剧场”

“识字剧场”是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设计的一项趣味游戏活动。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识字量,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识字剧场”,一般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学习。通常是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例如一名学生戴上“氵”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氵”,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主”、“永”、“吉”等的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圭”,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女”、“虫”、“氵”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共同虚构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识字剧场”的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由某个同学扮演不同的字,然后组成不同的词使识字和组词结合起来,组合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以便在扩大学生识字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画说写”

“画说写”是一项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比一般的看图说话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其主要步骤是:第一,孩子通过自己的想像来构图;第二,自己动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内容和体裁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办的报纸完成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像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画说写”既不是单纯学习绘画,又不是单纯学习语文,它训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让孩子自由地“画说写”并非撒手不管,老师仍然要给予精心的指导。例如绘画,自由绘画不是漫无边际地涂鸦,老师应当告诉学生:图画一定要和你心中构思的故事紧密连为一体,也就是说要用图来表现故事。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构图中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

另外,在“画说写”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名家名作,如童话、寓言、古诗等,这个过程其实是积累材料、丰富语言的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的表达才能丰富多彩。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展示作品主要应在课堂上进行,要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课本剧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对于这类文章,我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就是我校的“课本剧场”。

在表演课本剧之前,我们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把课文改变成课本剧。改编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当然改编不要过于拘泥于剧本的形式,学生只要能对课文进行一定的文字上的处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分组改编,最后交换阅读,看谁的改编更精彩,更适宜于表演。排演节目,所有同学都可以报名,同一个角色假如有若干同学报名的话,那就要开展竞争,由报名的同学面向全体同学讲述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谁的理解透彻,就由谁来演。课本剧表演时,小演员们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观看。看完后,先由演员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角色,自已在剧中的“地位”,表演时自己的心情,表演后的自我评价;然后观众同学再谈自己的观后感受,并对小演员的表演作的自己的评价。

“课本剧场”也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小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意识。

“做说写”

“做说写”是一项既动手又动口、动脑的活动。学生首先“做”。可以做一件东西,如泥塑、制陶、剪纸、插花,也可以做玩具,创作各类模型等。简单制作可在课堂上进行,复杂的制作可在课下完成。制作完了以后,集中到课堂上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制作过程、自我评价等详细地说给大家听,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可以评价做得怎么样,也可以评价说得怎么样。在这里,教师对做的要求是要有创造性,对说的要求是要有生动性和逻辑性。等大家说完以后,可以当堂写一个精彩的片断,然后到作文课上再去写一篇完整的作文。

“做说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小学中年级 “看说写”

所谓“看说写”,就是先让学生看具体可感的图画、实物、录像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写一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减缓三年级学生作文难度,顺利完成从二年级看图说话到三年级作文的过渡。

“看说写”首先是看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给学生限定看的范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限定看的范围,会抑制小学生参与“看说写”活动的兴趣;第二,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明确“看说写”的要求,如“看”要有顺序,要细致,要有重点;“说”要有条理,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写”要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在观察的方法上、在口头表达的艺术上、在写作的技巧上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

在活动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因为既然要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别人说,这无疑是对学习习惯的一种培养。同时,要对别人的说作出评价,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这又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培养。当然评价的过程也是吸取借鉴他人长处的过程。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物可看,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听说写”

所谓“听”,即听有关故事的录音,通过听,了解故事内容,记忆重点词语,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说”,即在听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听到的内容;“写”是“听”和“说”的继续,听得全面,才能说得流利,写得通畅。

首先应明确活动的要求:“听”要聚精会神,要能抓住重点;“说”要有序、流利;“写”要用词准确,语句通畅。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说”之后,又插入学生讲评这一环节。“评”是“说”的升华,学生在评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思维活跃了,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画说写”、“看说写”、“做说写”、“听说写”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中心是“三动”:动手、动嘴、动笔;其核心是“三自”:自主去做,自主去说,自主去写。能够主动实践,主动说写,这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小学高年级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一个著名的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做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就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这个活动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感受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生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找到很多焦点,如当前的“彩票热”、“减负”问题、“零花钱怎样花’等等。热点话题选出以后,大家集体讨论进行筛选整理,找出最为热点的问题准备进行访谈。

第二步由小记者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提纲。采访对象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家长,甚至可以采访校长。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口才和交往能力,而且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时可以把需要采访的人物都请到教室进行,这样访谈气氛会更浓厚一些。

第三步,小记者根据自己的访谈,与主持人合作研究,对话题进行总结,同时面向全班同学,模仿“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来陈述采访和研究的成果。这样的好处不但是锻炼了小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把各个采访小组的采访成果变成了集体的成果,所有同学在听陈述的过程中都能获益。

“焦点访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有采、编、谈、写等各种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正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信心、锻炼了能力。

“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目。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一些自已感到困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也是.仅靠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焦点访谈”又由于受采访人物、地点的限制,话题往往展得不开,不够深入。为此,我们借鉴“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在深人的讨论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

“实话实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全体”的精神得以真正体现。开展这个活动时,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一次围绕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人人发言,展开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展示自己真实的思想为特征。例如,有一次讨论减负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最后对减负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认识:先从从学生角度讨论怎样减负;接着又深入探讨减负以后学生该干什么;第三个层次,减负与成绩的关系。这种认识深度是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因此几乎被所有同学所接受和理解。

“谈天说地”与“辩论会”

“谈天说地”属于一个聊天和新闻发布性质的活动。每天早晨我校都拿出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所思所见。这类活动没有一个固定的话题,而是学生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但必须有一个中心,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也有所表现。国外的孩子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意识极为强烈,而中国孩子大多“讷于言”。

为了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开口辩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经常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总而言之,高年级的这几个活动,“焦点访谈”重在“访”,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实话实说”是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说真话,吐真情”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谈天说地”主要是让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有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辩论会”则是以“辩”见长,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说,开展这些活动的初衷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它们的效益是综合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此看来,21世纪的教育应当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合,应当让学生在各种综合性的活动中全面吸取营养。

2.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二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直以来,很多老师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上课主要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教师实施“满堂灌”,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教学观念的误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作是人,而不是物体,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是知识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指路人、引导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是把传统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所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不能自己解决的可由学习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也不能解决的,可全班共同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从而让他们发现、获取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才能乐于学习,主生动直观,使乏味的学习变得愉悦,省去老师的许多口舌,使得课文重点突出,难点易解。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接触的教学媒体大多是文本,如教材和参考资料,在电化教育出现以后又出现了音响、图片、活动影像资料,如录音、投影片、录像带、VCD光盘等。但这只是为学生提供文本以外的超文本资料而已。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下了解和接受,处在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的最大的优势在于交互作用。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的视听和多媒体的播放演示作用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结合统一起来,产生了一种新的“图像与文字齐飞、提问与互答一色”的交互方式。对学生在教学中的疑问可以立即反馈,这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解决了长期困扰班级授课之中不能尊重每个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每个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因此,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三、编写作业的个性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成动学习。

二、注重情感熏陶

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色彩,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上课前就问学生:“你觉得父母爱你吗?”“你感觉到父母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回答不统一。我适时点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不管多么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父母都是爱你们的,为你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你们的将来作了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你们的父母同样如此。”这样,学生点燃了学习的激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中,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新课的导入。我还布置了《感悟亲情》的作文作业,一周后,学生写出了大量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就一定会让学生喜欢。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我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质疑解惑,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我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了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四、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统一性作业为分层性作业,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予肯定的作业形式,学生能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在带有娱乐性的“操作”中,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而且切实地激发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而且,我还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制作出特定情境的课件,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做作业。比如在作业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然后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又如按照有关课后练习要求,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内交流,搜集有关习题互相测试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变被动地应付作业为主动地寻求作业,由课内走到了课外,自觉地成为学习、发现、探索的主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大胆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力,增强实效意识,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路云成

(宜兴市铜峰中学,江苏宜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道出了革命志士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然而今天在许多青少年的身上存在着对生命的淡漠甚至冷酷,花季的凋零让人痛惜、痛心,归根结底,是当今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尊重生命,包括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没有意识到生命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相比于过去强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实践性)而言,新课程标准中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教学思想的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过了教育的本身,这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中进行生命的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这种生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对改变今天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自杀和他杀现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的确,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生命意识方面的优势,立足于语文课本,立足于语文课堂教育,时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时时进行生命的教育。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指出:“语言的本质不是工具性,而是人文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好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如学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一文时,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该课本教材,设计一些关于生与死方面的探究性的思考题,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一定要正正规规地在讲台上讲解课文,而要尽量把空间让给学生,并且努力使学生主动学,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用电教手段创设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显示出重要性和独特性,它能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来。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当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分析学生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多媒体,表现重点、难点、主要逻辑框架,给老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

除了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花样百出”外,语文的各种课外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从实际出发,课内外结合,把活动课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在语文活动课上,我们要给学

思想为什么没有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又如在你的人生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挫折或耻辱,你会选择怎样面对?再如你认为司马迁当年选择生易还是选择死易?教师通过这些话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文中流露的对慨然而死与屈辱而生的艰难而痛苦的选择,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选择屈辱而生的做法,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通过诵读文中那激励人心的语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大抵发愤所为作也。”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生命的教育。阅读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多读多看这样的文学作品,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有帮助的。在语文的教材中这样的教学题材比比皆是,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对祖母、对母亲、对妻子的真情,又如李密《陈情表》中的孝情,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的顽强,等等。所以说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命的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

二、语文教学要实现新课改的要求,要实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标,还要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因为语文就是汉语言与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拥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一个拥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自然会有高度的生命意识,自然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美国哲学家弗兰西·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可见读书对人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大,对人的心灵塑造是何等的深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我国数代人,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激励了美国无数黑人解放的梦想。在今天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引导学生阅读高尚的文学作品,抵制低俗的东西,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而言,都有很大的意义。

三、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

一、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认真学习语文同样可以得高分

学生对数理化重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科容易得高分,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像对数理化一样重视,首先就是让他们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尝到认真学习语文的甜头——得高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中首先从最容易得高分的题型抓起,比如文言文阅读、背默、语句衔接题、作文等。

高考命题的宗旨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点在文言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这些已经学过的重要词语,在学过之后要及时通过小测验的方式进行检测,也可以在周考中有重点的考察最近学过的重要词语,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重视课堂所学,又让学生有成就感,学生自然就重视这一部分的学习了,这一点尤其适合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而且效果很好。至于作文,很多学生更是畏惧。针对这种情况,坚持让学生天天背诵优美语段,练习片段、拟题、开头、结尾,拟写分论点、小标题、用一个事例来论证不同观点的叙述方法、分析事例的方法等。针对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可以从练习仿句题入手,这样分步练习,化整为零,既降低了难度,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又能切实起到练习、提升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至于背默题,也需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在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课课都背过,但到了高三之后,大部分又忘记了,再加上部分同学在高一高二时本身背得就不够熟练,到高三要把必考的64篇全部会背会默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如果化整为零,每周复习哪几课周考就考这几课,考试时针对性强,任务又不太重,学生就卸掉了思想上的负担,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落实了知识。针对背默中易写错的字,第一可以引导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进行归纳整理,寻找规律,如知与智、苍与沧、萧与箫、倾与顷等;第二,运用拆字联想法强化记忆,比如“誓言”的“誓”,可以拆分联想为”打折的话“,“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鳝”可以拆分联想为“只有善良的鱼才会把洞穴借给别人居住”“泣孤舟之嫠妇”的“嫠”拆分联想为“没有文化的女子只能在工厂里做苦工”等,这样拆分联想记忆,事半功倍且一劳永逸。考试时这几个易得分的版块做好了,分数的提高就不是问题了。能得高分了,学生自然就会爱上语文课了。

二、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且学好语文对培养一个人的品格、素养、处理人际关系等都大有裨益,而且将使其终身受益。比如从于谦、文天祥的诗文,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从《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会忠言不逆耳又利于行的讲话的艺术……总之,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的最佳途径,以此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陆九渊曾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疑”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有天壤之别。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老师可以在学生备课时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等,还可以给学生指导有关上课细节的问题,力争帮助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角色转变后,为了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他们会全力以赴去上好这一节课,这样一节课不仅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四、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灵活性

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的说教方式只会使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与艺术性,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饱满的热情,而灵活运用多媒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方向。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传输媒介质的飞跃,将原本用单一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与精彩的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这样更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思维转移到教学内容本身上来,而且能够准确而形象地传递文本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评价中增加激励机制十分必要。而评价机制要公平公正公开,涵盖面要广,千万不能只以成绩论成绩,可以从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质疑、答疑、上课的专心程度、单元测试成绩、月考成绩及大型考试的成绩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把这些量化成积分。同时在班级设立语文擂台,设立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周的周记、作文、以及每天小楷定期进行评比,把这些结果同样也量化成积分,逐步积累,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积分最高的学生,给优胜者以精神奖励及合适的物质奖励,学生们品尝到学习的甜头,自然会重视语文的学习。

六.教师要有幽默感

适当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调节师生间感情,使感情更融洽。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此外教师授课时要有激情,声音要抑扬顿挫,学生会被老师这种激情所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4.如何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篇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也就是说教学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就上课来说,如何增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作用。几年来,我在开展“语文兴趣教学” 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点经验,现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博览古今,扩大知识面,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和学习的人。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增强了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因而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教学面貌大大改观。读书使教学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使学生能够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的教学实际包含两个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不学习,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为了图方便,到“教学参考”中“顺手牵羊”,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照搬来的枯燥、乏味的答案;反之,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把学习的过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并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那么学生就非常愿意学,就能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现在,多媒体的应用更为我们教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师更应从中汲取营养,精心设计教案,对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增加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知识的积累是教师贯穿一生的任务,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就是强调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当我们用标准的普通话,饱含深情地吟诗颂文,那一举手一投足,那一笑一颦间的真情流露,会让人幡然醒悟:这不就进入佳境了么?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要以身为镜,在有限的时空里把学生引入有趣的语文世界。

二、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用爱心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愉悦的学习心理,是保证高效认知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心情舒畅,对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那么,他的思维将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很容易理解、消化所学内容,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他的学习效率就高,就会有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方面教师要学会下放“探究”权,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学生何尝不是呢?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重视与肯定。作为一名教师,光做到眼里有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交流,学会与不同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借班上课,课堂学习气氛也很浓烈,学生配合得也非常的好,这是为什么呢?诀窍就是会交流。所谓交流,说白了就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和言行的互动。有的教师说了,我也沟通了、互动了,怎么就没有效果呢?其实,当你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还必须带着激情和爱心去上课,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爱护,你就会自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建立起学生对你的亲近关系,这样他们才更乐意你的“教”和“导”,才能积极地与你配合,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合作,双方必须达成高度的默契,才能上好一堂近乎完美的课。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你感兴趣、对你的课感兴趣。而语文课本身内含的诱发兴趣的因素很多,讲一段历史故事,看一段情境录像,演一段自编课本剧,读一段优美的诗文,仅其蕴含的审美力量便可打动人心。比如,教师读课文要深挖课文的潜在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品味出语言的趣味来。如果教师不先被文章感动、进入情境,也就无法让学生领悟文章动人之处。例如朗诵杜甫的诗《望岳》时,除了读准语气、节奏外,还要辅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当读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教师可示意用什么表情动作最能恰当表现诗人的心情。读前一句,目光随着手势的上升呈望山顶状,后一句则似屹立山顶,以手环绕,俯视下面的小山状。这样就可以把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悟到诗人的气魄,使师生的朗读兴趣大增。

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和学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由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用方法”、“教方法”的意识,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方法训练,而不是要他们简单地模仿。比如对于农村的学生,由于地域、家庭等原因,他们的口语能力差、思维水平低,设计提问就需要动动脑筋,比如由浅入深、做点铺垫等,这样教师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否则,欲速则不达,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

5.怎么提高高中语文学习兴趣 篇五

2、培养能说会道型人才。现代社会不开口说话是不行的,不善于口语交际在社会上是要吃亏的,课堂上多让学生说,教师少说;多鼓励不批评;先说后写,开展多种活动,提供说话的平台和展示机会。

3、养成写作的爱好。

⑴坚持写日记,

⑵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少指责。

⑶鼓励投稿,发表作品。因学生水平有限,教师要多指导,多修改,学生一旦发表一篇作品,带来的写作动力会影响他一生。

6.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一巧妙设疑,讲述故事,运用多媒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设置课堂结尾,这五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 者:张芬 作者单位:榆林林校 陕西 榆林 719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2关键词:创设 情境 激发 兴趣 提高 质量

7.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七

那么, 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呢?徐老有条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还告诉学生说:“读书不要贪多图快, 要仔细研读”, 还说:“买书不如借书, 借书不如抄书, 全抄不如摘抄。”可见他是非常重视写读书笔记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 要多指导和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训练学生勤用手中笔:一要用笔勤点圈, 加深对生字佳句的印象;二要用笔勤批注, 帮助理解新词难懂的意思;三要用笔勤摘录, 摘抄词语、谚语、警句、写景状物的句子, 表达细腻感情的语段, 积累语言资料;四要用笔勤记疑难, 以求甚解;五要用笔勤写体会、写心得、写读后感、写观察日记, 提高读写能力, 我们把这些作法叫做“笔下五勤”。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大脑犹如知识的仓库, 善于写读书笔记的人, 他的知识经过整理、消化, 能有条理地储蓄起来, 日积月累, 头脑里就有随时可支取的知识财富, 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 智力也在发展, 于是写文章、分析事理的能力, 也就在无形中增强了。

其次, 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而诵之, 默而识之”的能力。下面主要说说认真动口的训练, 古人读书大约为两种:一是首摇身随, 放声吟唱, 叫“诵读”;二是踱步庭堂, 默看无声, 叫“默读”, “诵读”而振神, “默读”而揣意。古人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勤读就是勤在一个“读”字上, 当今读书方法甚多, 根据教学中的实践, 把它归纳为四句话, 一是读名家名篇, 多琢磨, 学名家名著必精心, 也就是反复推敲, 认真切磋, 仔细琢磨, 吸收营养;二是朗读警句、佳作必动情, 对警句、佳作不能平淡一念而过, 必表情朗读, 并动之以情感, 去理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只有动情地朗读, 才能入神的理解和领会;三是默读典范作品必熟记, 读到情文并茂的典范文章, 一定要学生“默而识之”, 并反复多次, 直到背诵熟记为止;四是粗读一般性文章, 要求做到:弄清全文大意, 学到某一方面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 善于思维的本领。这不仅是指导学生自学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把知识从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化为能力的重要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这就告诉我们, 不思而学的人, 是不会获得真知识的, 只有深思熟虑、专心致志, 他才会被书中知识和问题所迷。学生读书若入了迷, 才是真正的得心应手, 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 又怎样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除了教师讲课的艺术魅力外, 平时就是要多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广泛阅读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 提高自学能力;经常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 提高鉴赏能力, 组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朗读会、讲演会, 提高表达能力;并结合课堂教学, 做到三要, 要训练以姿势助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背诵一些优秀的抒情散文;要不懂就问, 从懂里求通, 从师中求源。只有这样, 学习中的问题, 才能迎刃而解。

8.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教学情景 引领艺术 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们常常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着反复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大环境中的"读书无用论",小环境中的"放任",学生自我方向感的迷失,大部分学生志不在学上,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创设情景,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足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从课堂开始的导入上就要做好激发兴趣,课中要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作学习的主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不言不舒服,必须一吐为快,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多设机会,增强信心,由于学生课外时间紧,要求背诵的内容尽量在课上完成。背诵时,总是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站起来"试一试"。我常对他们说,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把握它。表现自我,让大家来欣赏你,把自己的能力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每一次机会的把握成了你创造自我、超越自我的壮举!学生站起来,只要他开口,我就会想办法鼓励并指导他继续下去。时间久了,学生们都在课上争先恐后地起来试背。课堂上多为他们创设机会,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二、引领学习艺术,让学生学起来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没有语文科的特点,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和问题设置艺术,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呢?现就高中语文中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问题设置的艺术性。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诗歌教学,""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这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头和尾,这首诗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因此,我把本案例中探究的主要问题确定为:

1、如何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步步深入,把握诗中的意象美,逐步领悟诗情,掌握诗歌的欣赏方法?

2、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涵,感受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味诗人的康桥情结?

3、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志摩的感情方式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感受诗人"诗化人生"的至高境界?

4、教师在学生体悟诗歌意境美的过程中应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用這些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感悟人生的浮华和美丽,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对学习诗歌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兴头来

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情感是无意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具有动力有催化作用。在愉悦情绪的动力下,人的心智活动会进行得更敏捷,更有成效,在充满趣味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高中学生已经有理性了,模仿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用寓教于乐法进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摈弃以前那种教师拼命讲,学生消极听,课后做作业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讲学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美的魅力,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和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会给学生带来很高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美学思考。特别是语文课中审美元素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个性的鲜明性、和谐共振性以、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性及情感焕发力,都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雨巷》中的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诗人心中高洁、美丽的理想;《荷塘月色》中那荷塘月色醉人的神韵,精美如诗的语言,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再别康桥》中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画面之美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建筑之美匀称、整齐…… 

高中语文要求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重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学科中那闪烁着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无不体现主体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生命的感悟,等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9.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九

清油河希望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有力的内部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兴趣和认识、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越浓厚。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造成了学校教育中诸多因素的不协调,学生学习兴趣日趋下降。学校内的生活单调乏味,教学方法的呆板,扼杀了儿童的好奇心;课堂上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儿童乐于思考的天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堆的作业,让孩子无法去接触快乐;不断的测验考试,让孩子成天埋于书堆之中。这些传统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只有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带给老师的是成天的批改作业,而无心去注意孩子的个性及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洗涤之后,终于被“素质教育”这一股全新的力量所击败。孩子们不在是天天被埋在书本堆中,也不是只认识书本说教就可以的了,他们需要的是放下沉重的包袱,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好,学得快乐。从而有效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古至今,广大的中外学者、语文学科的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起来就轻松愉快,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思维也最积极、最有效。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教学的魅力,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重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必将使教师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让语文学习在今天仍能成为学生的最爱。其具体目标是:

1、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解决部分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忧虑的不爱学语文的问题。

3、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容量和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4、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题研究理论的依据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科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素质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影响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

重视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七、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

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八、课题研究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分组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

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2009年6月——2011年6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6——2009.10)

1、从本校本年级的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召开开题会,培训参研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一)(2009.11——2010.4)

1、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验方法和途径。

2、组织课题参研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经验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

(二)(2010.5——2010.12)

1、召开专题研讨会,了解分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2、将设计的目标、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在实验班级中实施。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并撰写阶段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1.1——2011.6)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2、研究整理资料,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

十、课题研究预计取得成果

(一)初步成果

1.形成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课件展示。

2.公开课、观摩课、经验论文、课堂教学案例。

3.教学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课题总结报告、结题研讨会。

4.课型设计方案与教学论文评比。

(二)最终研究成果

1、编辑《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

2、制作课件集

3、撰写《研究实践报告》

4、教学研究公开课展示

5、经验论文集

十一、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指导小组:

长:刘书虎

成员:王新柱

朱宝珍

2、实施小组:

长:吕亮亮

成员:夏

胡秀芳

王子龙

胡瑞萍

白世忠

名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专业)

王新柱1965.4本科中一数学

刘书虎1969.2研究生小高语文

勇1966.11专科小高语文

朱宝珍1969.12本科小高语文

吕亮亮1981.10本科小一语文

华1978.07本科小一语文

胡秀芳1977.05本科小一语文

王子龙1984.02本科小一语文

盼1982.10专科小一语文

宏1979.04专科小一语文

俊1981.02本科中二语文

艳1981.12本科小一音乐

胡瑞萍1979.07本科中二美术

10.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 篇十

让老师感到头痛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和技能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知识广,兴趣旺,能力强?在幼小衔接的阶段,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思考

孩子的思考是与生俱来的。让孩子独立地思考,养成思索、探究的习惯,是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源泉。“问泉哪得清如许,只为源头活水来”。思维是知识之源,学习之源。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适当地卖一下关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会比大人搜肚刮肠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

二、阅读

阅读能帮助幼儿学习。家长能够帮助孩子阅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在家里持续念故事给孩子听。

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使孩子能随意地挑选并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无疑是增进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的良好途径。鼓励孩子复述看过的故事或儿歌,这是对幼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有力促进。

千万不要在孩子间横向比较,给自己的孩子乱帖标签。看到别的孩子能背20首唐诗而自己的孩子只会5首就说孩子笨,这样的标签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阅读、背诵不是任务。

三、听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这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教育是有启发性的。

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势必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不要罗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的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第一遍就显的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三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这样的罗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大人要对孩子听的习惯负责。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过多重复自己的话。

四、表达

交际依靠表达。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获得了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闷声不想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觉得他笨,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11.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十一

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如何开展课内外阅读更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对此做了认真的探索和尝试,经过不断的创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办法,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建立健全完善的图书借阅制度,开展阅读活动;以班级为主阵地,开展美文赏读训练;组织读书兴趣活动小组,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语文交流和竞赛活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和课外学习生活。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广泛阅读;重视语文活动;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当前语文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尤其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极其狭窄,大大制约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台下学生却一片茫然,不知教师所云,甚至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无可幸免,学生应和者寥寥无几。而我们现在的教材中像这样的小说节选又屡见不鲜,怎么办?另外,我们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也是一个事实,写作能力也不容乐观,课外知识贫乏是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只有让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消除他们的无知,胆怯。语文虽是基础科目,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这与多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教师经常提到学好语文关键要做到四个字:“听、说、读、写”。可是真正能全面贯彻这一思想的教师又有几位呢?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书读得多了,学生的识字、组词、造句、写作能力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可是眼下我们学生的阅读状况很是悲观。

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可见我们学生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所以要让学生广泛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要求上,我们学校必须要重视起来,把久已尘封的学校阅览室利用起来,光靠学生手中的读物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我们对当前我校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现状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有人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无需再多学语文知识,阅读也无需太多,将来要靠技术吃饭的,读那么多书又有何用呢?因为学生拥有的中学语文知识已经够用了,语文课在职业学校里是多余的、可有可无。甚至有的人建议:“职业学校里要取消语文课,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一了百了,高枕无忧了。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危险的、错误的。他们忘记了任何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对专业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等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完成。因此,我认为,语文课不但不能缺,还应该有所加强。

君不见,每年到学校推荐工作之时,接受用人单位面试之际,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口拙词穷、词不达意,连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和求职意向都表达不清楚,有的甚至可以用语无伦次来形容。再有就是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明白对方的问题和要求,回答错漏百出、牛头不对马嘴,令主考官连连摇头。这样的毕业生是很难令用人单位赏识的,毕业生也会因为自己的听、说能力太差而与自己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

俗话说的好,读书上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明了阅读对于增加自身知识量的作用。但是要如何有效的读万卷书,这就需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当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往往能更好的做好某件事。所以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老师或父母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他还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同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的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逐步具备广泛的阅读基础,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得越早越好,朗读的内容应生动有趣,以能吸引孩子为标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内容可以逐步加深。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

因此,我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

(一)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藏有大量的图书,有的甚至藏书达到几十万册,这是最好的资源。可是现在我们又有几所学校真正利用了起来,尤其是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完善的图书阅览制度,大量的图书被束之高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而我们先建立健全学校的图书借阅制度,让书籍在学生中“流动”起来。

(二)我们的教材虽有配套课外阅读读本,但是内容非常有限,而且所选内容不够精炼,这样我们就要积极探索课外精品文章,多渠道积累精品美文一百篇,开展美文赏读训练,我们发挥师生的才智,共同推荐积累了一百篇不同题材的好文章,装订成册,或安排成课前五分钟朗读,或在晨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大家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语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库。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语文学习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了读书活动,并且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读书经验交流、演讲比赛或者写作大赛等等。

(四)我们如何把与教材有关的多媒体资料合理利用也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多关注媒体,多关注语文教改,多方搜集多媒体教学资料,把课内文章与课外媒体资料相结合,去探索更多的,更有效的开展课内外阅读的途径或方法,让教师真正摆脱课本的束缚,让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堂学习知识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拓宽阅读面,快乐学语文。我们将课本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影视素材都做了精心的选择,整理,汇编,将资源与全体语文老师共享,对学校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精选优秀习作,复印后在校内传阅,进一步展示读书成果,以促进校内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书会友,读写人生”的活动开展宗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书友会”多样的活动形式,给学生的课外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竞争心态,使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丰富了校园生活的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成功组织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组织了“走进鲁迅”文学交流活动、写作大赛、演讲比赛、化工班还编辑了《希望》阅读刊物。丰富的学生活动形式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一篇:国庆节诗歌朗诵_国庆节优秀诗歌下一篇:个人简历李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