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恒的怀念》有感

2024-06-20

读《永恒的怀念》有感(12篇)

1.读《永恒的怀念》有感 篇一

读《永恒的民族精神》有感

在抗战时期,我们中华儿女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被我们称之为民族精神,就因为有这种精神激励才有我们今天的胜利。在我们幸福生活的今天,老师总教育我们要爱国,要发扬民族精神。但是爱国是什么意义?民族精神又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爱国,是民族脊梁的支柱,复兴民族大业的基石。一洗百年屈辱的抗战胜利,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品格,高贵的民族气节和不灭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中华有着巨大的精神宝库和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这民族精神里,爱国就是这光荣精神的核心精髓。我们有这么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记住当年抗战英雄的丰功伟绩,让我们为他们自豪。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不畏险阻,不言败北的民族品格,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我们一定发扬民族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繁华,让老一辈以我们为荣,以我们为豪!

2.读《永恒的怀念》有感 篇二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 勤奋不懈地努力, 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 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 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 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海燕》《鹰之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除此之外, 还写了大量的剧本和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 读他的作品你能感受到的是坚毅和斗志, 他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时刻充满昂扬斗志, 决不向困难和黑暗政治低头。

“活到老, 学到老”, 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晚年的毛泽东, 身体衰老了, 视力减退了, 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 追求知识的欲望不见低落。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 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5时50分, 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 共读了7分钟。毛泽东以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他所作的诺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 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 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正是由于毛泽东在阅读上, 永无止境地追求, 才一步一步地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书中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挽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创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缕晨光, 照亮了我们心灵的暗淡与阴影, 是我们人生的启明灯。让我们把那些上网漫游的时光;那些寂寞无趣的时光;那些闲言碎语的时光;都换成阅读的时光吧!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在不懈的阅读中真正的成长并获得无限丰富的人生。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月23日晚20:30, 在CCTV10隆重推出“世界读书日”特别节目《2013.十大读书人物》, 通过演播室访谈与纪实片结合的形式, 多元呈现书籍在不同典型人物身上释放的文化气质与社会责任。十大读书人物之一的汤玲玲用平板车推出了82个乡村图书室。出生在苏北的“80后”女孩汤玲玲2007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厦门, 经过几年打拼, 已经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总监一职, 月薪过万。2008年, 她开始关注农村助学问题, 通过募捐方式获得一些钱物, 捐给偏远山区的乡村小学。在多次接触偏远地区学校的过程中, 她渐渐发现与物质的缺失相比, 精神的缺失更加可怕, “捐钱只能改变一时, 捐书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从2009年开始, 她拿出自己的积蓄, 呼吁身边的朋友通过网上募捐。购买新书捐给山区小学建图书室。几年下来, 她为甘肃、四川和广西等地的村级小学, 共组织捐建了82个图书室, 平均每个图书室1500本左右课外书, 有的山路不通车, 她和志愿者们就用板车将书推到学校。2011年9月她放弃都市白领生活, 来到广西玉林的大楼小学开始支教, 一年后因为家庭和身体的原因, 她不得不回厦门, 继续她的工作, 但是筹建山区小学图书室的公益之路仍然继续, 她相信这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未来如何打算, 她表示, 捐建图书室的道路还很漫长, 她将百折不饶、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能走访多少个学校就做多少个图书室。一个“80后”的大学生, 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打拼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有令许多人羡慕的收入, 她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收入交付首期房款, 但是她并没有这么做, 她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 用稚嫩的双手托起一片蓝天, 用一颗火热的心教授山区孩子知识, 给山区这些天真灿漫的孩子带去无比的欢笑。在支教一年后她由于家中母亲多病和自己身体严重不适等原因回到厦门,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 “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书读”, 她继续自己的梦想用工作赚来的钱支援山区学校建图书馆。她的心是单纯的, 她的生命是纯粹的, 她因这单纯, 纯粹而可爱, 孩子喜欢她, 山区的老百姓感谢她, 社会认可她。

这位“80后”女孩坚忍不拔, 百折不饶, 情系山区孩子的精神震撼了我, 我反思, 这十几年的机关生活, 我做过那些有易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呢?每天机械的上班, 敷衍了事, 工作能推则推, 实在推脱不掉的就应付公事, 情绪浮躁, 做事不虚心不谦虚, 这哪里是一个人民公仆的形象。我暗暗下定决心, 调节好情绪, 让心静下来, 多读一些激励人生的书, 实实在在的做点事情, 做一个思想单纯、精神纯粹, 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要:“活到老, 学到老”, 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晚年的毛泽东, 身体衰老了, 视力减退了, 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 追求知识的欲望不见低落。

关键词:永恒读书,纯粹做人,高尔基,毛泽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读书小故事.

[2]高尔基简介.

[3]2012年中华读书报.

3.永恒的怀念 篇三

和我比较起来,儿子已算幸运——父亲十岁前后,父母即已双亡,所以我和爷爷奶奶,此生没有任何交集。小时候,总是非常羡慕那些有爷爷奶奶疼爱的孩子,每每看到祖孙俩在一起相处的场景,都会落寞不堪,羡慕得不行。好在巷子里住着一位“王大奶奶”,让我的童年时光,也曾经品尝过一把“奶奶”的关爱,不至于完全空白——对于王大奶奶,已年过而立的我,依然时时想起,充满感恩。

王大奶奶是一位寡居老人。据说,她很年轻时就已丧夫,独自撑起了一个家,养活了多个子女。现已子孙满堂,子孙们也很孝敬。每天放学时,我都会路过王大奶奶家。王大奶奶很喜欢我,只要看到我,总会把我拦住,带进堂屋里,摸索出一个灰色的手绢——里面总会有一些糖块、饼干或者核桃啥的。王大奶奶很慷慨,总会把那些好吃的,一股脑儿全部放在我手心里。那时那刻的我,总会感觉很温暖。正因此,即使是周末不上学,我也会去王大奶奶家门口“路过”一把……

深夜无眠之时,总会禁不住去想:我对“爷爷奶奶”的童年记忆,几乎全部投注到了“王大奶奶”身上。那么,儿子墨墨的脑海中,关于爷爷的记忆,会留下些什么呢?我猜想,让儿子记忆深刻的,关于爷爷的回忆,应该会有“一件事”、“一句话”、“一个遗憾”吧。

儿子学会为爷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拖鞋”。父亲在世时,每天都会坚持出去遛弯,几乎风雨无阻。墨墨只要听见防盗门上有钥匙“哗啦哗啦”开门的声音响起,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正事”,赶紧蹒跚着、三步并作两步跑向门口。一看见爷爷露头,赶紧弯腰从鞋架上拿过爷爷的拖鞋,放在爷爷面前……每当这时,爷爷总会笑开了花,嘴里充满幸福地念叨着:这辈子真是没白活一回啊!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孝顺爷爷啦……个别时候,爷爷回家时,墨墨在阳台上玩,还没等他给爷爷拿拖鞋,爷爷就已经换好拖鞋进了屋。只要被墨墨看见,就会小嘴一撇、泪湿眼眶。一看见此情此景,爷爷自然心知肚明,赶紧笑着走出门外——把刚才自己拿拖鞋、换拖鞋那一段场景“掐了重播”。

三年时光,爷爷自然对墨墨说了很多很多话。但是,让墨墨铭记于心、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安全第一”——也是父亲在墨墨面前,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里,也满含着爷爷对孙子满满的爱与关怀。以至于现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提到“安全”二字,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了任何“不安全”的行为,墨墨一定会提高嗓门来上一句:爷爷说了,安全第一!每当此时,我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年幼时,父亲的一个习惯:无论家里任何人,摔坏或者打碎任何物品,父亲张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永远是“伤着人没有?”确定人没有受伤之后,还会接着来一句“东西不如人值钱,只要不伤着人就万事大吉……”

闲暇时光,儿子总喜欢和我坐在露台上对谈,也会经常谈论起爷爷:

爸爸,爷爷怎么那么长时间不到我们家来做客?

爷爷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啊!

那他到底去了哪里呢?

嗯……去了天上。

爷爷为什么去天上?去天上干嘛呀?

哦?因为爷爷年龄太大了,人越老,身体就会越轻。很老的时候,身体就会像氢气球一样飞到天上去了呗!

哦!去天上了?嗯!那他不能坐飞机回来看看我们么?(我的泪水慢慢地涌进眼眶……)

啊?嗯,可是爷爷不会开飞机啊。等你长大了,就当一名飞行员吧。咱们俩就用你存钱罐里的钱,买一架大飞机,一起开着飞机,去天上接爷爷回家好不好?

嗯!好。

说罢,儿子望着天空发呆……不知道是不是在思念“天上的爷爷”。我起身正要走出露台,只听见背后的儿子,一个人傻傻地坐在那里,嘴里自言自语道:我们班冯俊贤的爷爷,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幼儿园接他,冯俊贤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要是我的爷爷也能每天第一个接我放学,那该多好啊……

我跨在露台门槛上的双腿顿时僵住,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在地板上……溅起的泪花里,有儿子的“遗憾”和我对亡父永恒的怀念……

4.《秋天的怀念》读有感 篇四

我读过景色迷人的《海上日出》、仙女般的《张家界》、美不胜收的《高粱情》,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它让我百读不厌。课文中的母亲有病住院后,那个“我”写到: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的时候还惦记着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是无私的。作为一个母亲,只有奉献,没有索求。天下的父母,大都如此疼爱自己的儿女。我爱我的母亲,母亲也十分疼爱我,关心我。她虽然每天都上班,但是早晨很早就起来给我做合口的饭菜,恐怕我吃不好。到天凉的时候,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每天都要为我搭配好穿的衣服,怕我着凉。为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辅导我作业。每逢我不听话使她生气的时候,她总会耐心地给我讲道理,说服我,教育我……母亲真是太辛苦了,她为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惜付出一切。以后我一定要听母亲的话,不让她生气,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为人民做贡献,长大以后当一个好母亲,让母亲放心。

5.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篇五

今天,我读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啊!这篇文章讲的是:自从我双腿瘫痪后,我的心情格外暴怒无常。每天,我生气时或者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那重病缠身的母亲就伸出援助之手来安慰我、帮助我,对我不惜一切代价,体贴入微的照顾我。母亲在临终前还念念念不忘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她还鼓励着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到母爱是多么无私,每位母亲都为着自己的孩子,依着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自己的却累得要命,她也毫无怨言。我体会到母亲就像一盏灯,为让孩子幸福,她们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让孩子在灯下勤奋的学习、奋斗;母亲就像一张床,为了让孩子睡得安稳,宁愿让孩子在自己的怀里或者抱着孩子,让孩子尽情的做着甜美的梦;母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就在孩子需要阅读的时候,神奇般地捧在孩子的手中,让孩子智慧无穷,前途无量。啊!我亲爱的母亲,谢谢你给我十年的鼓励和信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对我的期望,不会让你失望,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请你相信子女的潜能!

6.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篇六

史铁生,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他大半生都在轮椅上度过,因为他很早就双腿瘫痪,随后恶性循环又引发了许多其它的病症,尿毒病、肾病包括瘫痪后的疼痛折磨着史铁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放弃自我,而是仍然坚强地活着,坚持写作,而造就了史铁生这种精神的就是他的母亲。

刚瘫痪时,史铁生的脾气爆怒无常,自暴自弃,他摔家具,自己伤害自己,生气地大吼大叫,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但他的母亲并不指责史铁生,因为她害怕会让他更加地愤怒,从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在等到史铁生发泄完情绪后,她才会轻轻地、慢慢地走入房间;当史铁生看到窗外枯黄的落叶时,母亲怕他因为萧瑟的秋景而自寻短见,于是挡住窗户并主动邀请他去看菊花,想让他懂得要好好儿活的道理,史铁生还老不情愿。其实他有所不知的是,他母亲患有肝癌,常常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所以当母亲猝然离去时史铁生才醒悟了过来,是母亲的爱让他由失望寻死转化为坚强,是这爱让他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为了母亲的心愿,他和妹妹一起看菊花,好好儿活。

7.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篇七

《秋天的怀念》一读完,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作者。的母亲已身患绝症,也不愿让他儿子知道。不过,要不是作者把生命看得那么轻,可能他的母亲也不会一点儿也不关心自己,而只顾着作者。作者每次砸玻璃或者摔东西的时候,他的母亲并没有拦住他,只是悄悄的躲出去,容忍着他的行为,也在独自悲伤。作者的母亲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但她却没有去治疗,只是希望能和作者一起去北海看花。作者的妹妹告诉作者母亲的情况后,作者终于了了他母亲最后的心愿。但他的母亲最后还是死了。作者的母亲死前还牵挂着作者和作者的妹妹。作者的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用在作者身上,终于燃起了作者对生活的希望之火。

其实,我们身边疼我们爱我们的母亲都有这样的爱,或许是我们未能从小节上发现到,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回报不了的,我们只能把最好的,母亲最想要的成绩来回报她们。当我们已进入梦乡时,是我母亲上夜班之时,她正在劳累地翻阅着账本。当我们放学之时,是她们被油烟熏得够呛之时,她正在劳累地炒菜。我们儿时对母亲的要求是数不清的,但母亲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一日三餐吃得饱,有人陪着她们。

母亲就是如此伟大!

8.读《秋天的怀念》有感优秀 篇八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铁生,他虽然双腿瘫痪,可他的生活却有滋有味。这篇文章讲述了他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虽已重病缠身,晚上都痛苦得睡不了觉。可是,他的母亲却毅然不顾自身的痛苦,不住地安慰他,鼓励他坚强地活下去,十分理解他心里的感受。当他同意与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喜出望外,可是却突然发病,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母爱是一座坚固的城墙,为我们抵御着强风巨浪;母爱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我们灰暗的心;母爱是……

同学们,为了你们自己,为了你们的亲人,为了你们的老师!努力上进吧!他们为了你,日夜操劳,费尽心思!让我们也化为一座座城墙,为他们遮风挡雨;化为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他们的心!让他们也与我们一样,感受到爱,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温暖!

9.读秋天的怀念有感小学 篇九

第一次读史铁生先生的专著,加深了之前对其的预想:深刻、细腻,饱经痛苦却又举重若轻。用数字来表述,他的一生坎坷却看似简单:1951年出生,16岁中学毕业,18岁下乡插队,21岁双腿瘫痪,21-28岁在街道办工厂上班,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28岁起相继有作品问世,49岁因尿毒症去死。和每个人一样,数字串起人生,却无法言说背后的故事和光阴。年少时的欢愉恣肆;青年折翼的痛苦、彷徨,甚至绝望;中年时渐渐接受自己,将隐痛深掩,找到文字这个放风口;最终与病魔不依不挠地斗争,至死方休。如果不是坚信“死亡也不能剥夺过程的精彩”,如果不是卓别林那句“着什么急呢?早晚会死的”,如果不是慈母、手足不懈的坚持与照料,不是朋友们长久的鼓励与陪伴……想要结束生命,并非难事。说到底,死并不难,难的是活,而且活得精彩。正是因为他坚持下来,不仅给处境相似的人留下身残志坚的榜样,他的文字,更是抚慰了很多身体无患、精神有恙的“正常人”。他将带给他痛苦与折磨的病患,细细咀嚼、反复思量,融入笔下,成为颗颗含泪的珍珠,其圆润博美、哀而不伤的文字,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他也有愤怒,也在思量如何让残疾人过上正常日子(《“忘了”与“别忘了”》、《对话四则》);他也绝望过,将健康的期望寄于来生(《我的梦想》、《好运设计》),却又终觉不现实,认为没有苦难,也就无法真正体验幸福;对于生死,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康复本义断想》、《“安乐死”断想》);长久与病魔的斗争,未能泯灭他的乐观精神,以至半调侃地分享自己的小诀窍(《“透析”经验谈》)。从徐晓《半生为人》中的描述来看,在朋友们眼中,他是个博学而有趣的伙伴。也许天生的聪慧与后天因残疾而加剧的敏感让他能轻而易举地伪装出快乐的模样,但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残缺主人公(《命若琴弦》中的老少盲人、《没有太阳的角落》中三个腿残的青年、《“傻人”的希望》中后脑勺长得欠佳的席二龙、《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的侏儒妻子)以及他们身边或亲或疏的人(《夏天的玫瑰》中劝年轻夫妇放弃抢救残疾的婴儿,又在其真正夭折后难过地安慰二人的卖风车老人;《来到人间》中痛苦该如何向渐渐懂事的幼女揭开她侏儒、貌丑事实的年轻父母),却又显然暗含了他因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漠视、讽刺以及不理解而生的幽怨与无可奈何。有时候,他对残障主人公恓惶心境大段大段的描写(《原罪宿命》)让人不忍卒读,却又因自己粉饰太平的心理而羞愧。回避痛苦是人之常情,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让我们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视而不见,对没有设置轮椅坡道的住宅小区习以为常,对投向残障人士的猎奇眼光心安理得。最残酷的是强迫别人祈求,尤其当所要求的为其正当权益之时,弃身残之士不顾,是否也是在放弃我们自己的灵魂呢?

史铁生先生找到了文字这个伙伴与终身的事业,给他勇气,伴他度过绝望,作为他发声呼吁的工具、平台。不知他英年早逝之时,是否觉得残障人士的处境有了一定改观,若其仍在世,今天的社会又是否未辜负他的殷切期望?

10.读《人与永恒》有感 篇十

在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周国平

大学时代,周国平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国内作家之一,十分赞赏他的直白朴素。多年后,重读他的《人与永恒》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曾经把精妙绝句摘抄在笔记本上的习惯也未曾更改。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言,在思想的碰撞中,既有共鸣、又有抗争,谴责或辩护,都过于狭隘,这种对话式的理解才可以称作“读书”.

和《人与永恒》的这次“碰面”,机缘巧合自朋友说了一句话:“根本问题是不可讨论的,枝节问题又是不必讨论的。”翻开尘封多年的学生时代的笔记本,这是我初读《人与永恒》时摘抄的第一句话。大学的课程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辩论题、讨论会,在庸长的论词中援引几句先哲的思想精髓,会为论点增色不少,如能恰入题眼,更会赢得掌声阵阵。由此可见,年轻人总是虚荣的,喜欢浮夸的存在感。

《人与永恒》的出版,在作者看来也是出乎意料的。随性而为的札记,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无需用意雕琢、语句通顺即成,全凭“感知”二字描述思绪过往。作者写得自得其乐,不曾生憋硬造,读者也看得随性自由,不受苦涩折磨。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简单、美好,缺少一本书常态的连贯性,而这正可以适应不同情景、心态下,我们的阅读需要。短则十余字,多则百余字,有篇章、有段落,喜欢的句子多看上两遍,不解的,大可翻页而过,这般不受阅读次序、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随心浏览,或许只有随笔类的读物方能做到。

阅读也是一种抗争,与作者思想的抗争,与本我的抗争。书中的所思所感,有些确切朴实有理,有些则稍显偏颇激荡;有醍醐灌顶的拍案叫绝,亦有付之一笑的不以为然,但这都不足以为《人与永恒》盖棺定论,毕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生妙事,这才是读书的乐趣、阅读的真谛。

作者:刘东

11.读《怀念母亲》有感 篇十一

还记得这样一个夜晚••••••

云睡了,城市睡了,大地睡了。某个僻静的角落,一个身处异地他乡的小女孩,将手机靠在耳边,默默的等待着。当打给母亲的第七个电话又没有接通时,两行热泪滑下,无比凄凉。绝望之际,抬头仰望夜空,星辰传递着皎洁的月光。月亮啊,你多像妈妈的脸庞,正对着我微微地笑。女孩无声的笑了一下。忽然明白:自己还没有离开祖国的怀抱!既然妈妈去医院照顾姥姥,那今晚就自己睡吧!毕竟,疼我爱我的祖**亲就在身旁。月光下,旅馆里,被窝中,小女孩进入了梦乡。梦中,她仿佛听见黄河澎湃的涛声,仿佛闻见了北海公园荷花的芬芳,望见了香山红遍山野的枫林••••••

那一夜,她睡得好香,好香。

追忆往事,我回顾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细腻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生动的刻画,又让思绪万千的我开启了记忆深处的大门。自己虽然不曾离开祖国,但也能体会到这揪心的思念。每当离妈妈很远时,就这样告诫自己:祖**亲伴你成长,坚强地走下去吧,前面的路还很长展望未来,总不能忘记经典。季羡林爷爷对故乡、对祖国的爱,让我更觉得祖国是一个大花园,汇聚各地桃李,异彩纷呈,但地下的根茎总是月光下,我心潮起伏,由衷的自豪。为有这样强大的祖国,为有十三亿心心相印的同胞!忆苦思甜,我更加坚信:为振兴中华,我愿意把一生都融入保家卫国的浪涛!

12.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篇十二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你能感受到,这位母亲是多么伟大、无私呀!这位母亲就是著名作家D史铁生的母亲,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就是歌颂这位伟大而无私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是遗篇十分感人的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其实,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在生活小事中也常常感受到母爱,有的母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断;有的母爱大爱无言,选择了重生,也选择了永生还有的母爱无私、伟大。而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不是像滔滔江水,连绵不断,也不是像大爱无言,选择了重生,也选择了永生,而是无私的。有一次,我半夜发烧,直烧到39度9,那时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妈妈给我盖被子时摸了一下我的额头,呀!热的像火锅店里刚出锅的猪肉一样,妈妈立刻披上大衣,抱着我顶着绵绵细雨飞奔到了门诊部,途中,因为我叫冷,妈妈把大衣脱给我穿,自己只剩下一件薄薄的睡衣,医生给我打了吊针,妈妈就陪着我说话。过了凌晨五点,打完了四五瓶吊针,我的烧退到了38度,可以回家了,可是要连续3天来这里打针,这样,几天过后我的病渐渐好了,妈妈却病了。

现在学完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我的感想很多!体会也很多!为什么这位母亲感受着疾病的折磨,还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母亲不让儿子照顾自己,而自己照顾儿子?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同一个:这位母亲是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我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报答我们的母亲。

上一篇:导游表扬信范文下一篇:焦村一中师德师风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