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2024-08-04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精选13篇)

1.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一

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通知

文科各院系及有关个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 [2004] 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安全稳定工作研究,教育部思政司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和办法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分为:(1)一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8万元;(2)二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2万元;(3)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1万元。一类、二类课题必须严格按照课题指南(详见附件)申报,不得更改课题名称。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自拟题目申报。要求研究课题就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切忌空泛抽象。

二、申报条件

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每所高校最多只能参与每类课题的1个项目申报;各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可单独申报;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原则上不牵头申报。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06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

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在研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负责人;

(5)申报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

1.本次项目采用电子文件申报的方式。申请者登录“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同时将纸质件各2份送至我处(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805、805),逾期不予受理。联系人:刘津芳,34206166

四、其他要求

1.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2.请确保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3.获准立项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文科建设处

2009-04-30

附:

1、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2、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报一览表

3、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一、一类课题

1.“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3.加强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高校党的建设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研究

5.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6.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立法研究

7.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研究

8.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现状和防治研究

9.大学生网络民意可信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二、二类课题

1.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研究

2.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

3.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4.高校全员育人政策研究

5.高校辅导员骨干学位提升培养工作研究

6.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研究

8.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9.形势报告会育人作用研究

10.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对策研究

1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

12.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3.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14.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研究

15.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16.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17.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研究

18.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19.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0.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与办法研究

2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22.高校统战成员为学校科学发展作贡献研究

23.高校廉洁教育教材建设研究

24.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

25.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26.大学城(校外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研究

27.高校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研究

28.高校宗教工作研究

29.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工作研究

30.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规律研究

31.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行为特点、社会影响和发展趋势及其管理

策略研究

32.校园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形成机制及在高校网络舆情获取和舆论引导中的应用研究

3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3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

35.高校新闻网创新与发展研究

36.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形成、作用和管理研究

37.高校网络文化产品培育机制、推广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8.网络暴力形成、危害及对策研究

39.网络“客文化”研究

40.网络社区文化的形成、影响和管理研究

4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策略研究

42.网络新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二

一、中国“英才”人文教育的基本经验

毫无疑问, 好的人文科学教育的首要条件, 就是要尽最大努力使学生对某门人文课程或特定人文教育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研究和调查, 对培养管理学科的英才 (包括未来的政界、科技界、商界等精英人才) 具有重大的教育实践意义。鉴于在一些大学排行榜上 (如培养十八大的中央委员、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排名) , 都有上佳的表现, 所以, 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人文教育, 以便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尽管1952年以来, 由于院系调整和文理分科的教育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各类大学生在人文教育资源和所受教育的尺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是, 我们还是培养出了一些有一定人文思想和趣味的人才。特别是,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一些著名的大学里积累了许多人文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 这些经验主要可以概括为:通过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各类政治理论课, 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选修课的方式, 成功地开展了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 涌现出了大量的有口碑和教育成果的品牌人文课程 (如哈工大的《希腊神话》、《传统文化》等广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类课程) 。

这里应该着重指出的是, 一般而言, 学生往往更注重自己的看家本领的教育, 因为跟未来就业具有相关性。但大家也很愿意学习一部分跟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的人文课程。概括起来说, 就是有三种类型的人文课程比较受理工科学生的欢迎:一是“有趣”的人文课程 (如文学、艺术等, 占被调查对象的34%) ;二是“有用”的人文课程 (如证券、理财等, 占被调查对象的31%) ;三是“有 (特) 色”的人文课程 (占被调查对象的35%) 。当然, 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和分派老师也很重要, 实现证明, 如果老师水平不够, 光是有开课愿望是不行的。

二、管理学科的英才对人文课程的基本态度

多年以来, 管理学科的英才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普遍持一种忽视的态度。笔者认为, 这除了跟社会上的重理轻文倾向有关之外, 还与众多高校的总体校园气氛不无关系, 学生所修的必修课都是以工科背景和专业背景为主的, 除了将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必修课以外, 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另外, 许多高校的人文学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文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但是, 通过深入访谈, 我们也发现, 无论是从情趣来说, 还是从未来发展的定向来看, 都有大量的管理学科的英才“关心”和愿意选修, 或是自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比如, 有95%以上的学生听说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并认为人文素养对于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的作用;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女生对文学和艺术课程有浓厚的兴趣, 而且80%以上的男生大都对现代经济管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感兴趣, 平时也积极地阅读这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缺乏人文素养, 渴望学习人文知识, 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研究表明, 将来希望从政和经商的同学更是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修养。

三、管理学科的英才认知人文课程的传播渠道

从教育传播学的视角出发, 我们在分析当代管理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态度时, 还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作为接收者的学生的受传过程。的确, 管理学科的英才 (包括研究生) 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者和被教育对象, 其接受信息的方式既有个体性, 又有群体性。同时, 大学英才由于出于一种特定的校园环境中, 他们往往过着某种集体化生活, 因而, 他们似乎对人文课程的教育普遍持不满意甚至不合作的立场。

就英才学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而言, 调查显示了趋同倾向。大家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途径, 除了接受课堂教育之外, 还注重在互联网、书籍和杂志上获得。在一定意义上说, 从认知、态度到行为层面上, 管理学科英才学生都存在着同质性和异质性。

通过专业课在授课中渗透人文社科知识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但大多数的同学对此并不满意, 因为这不仅需要专业课老师在思想上重视人文社科知识, 更要求专业课老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此外, 在高校理论政治课上、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和限选课上, 同学们也能从教师那里了解到一些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在课程设置方面, 政治类课程较多, 其他人文社科课程较少, 理论课程较多, 实践课程较少, 这样使得通过课堂教育这一传播渠道所传播的知识少之又少, 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微信等信息手段的出现, 人们开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摄取更是渐成风气。

四、管理学科英才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理性思考和选择

通过调查和深度访谈, 我们了解到一个事实, 那就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管理学科学生, 为了修炼自己, 开始慢慢地改变了过去那种轻视文科课程教育的倾向, 一变而为特别关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话题。并且, 他们还从自己所学专业出发, 认真地思考怎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许多政界、商界精英的诞生, 更是给管理学科的学生创造了效仿的例子。例如, 互联网精英马云的管理思维, 渗透着许多人文社科思想, 例如, 他从道家悟出的领导力, 从儒家学到的什么是管理。这些实例更激发了管理学科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学习欲望与创新思维的产生。

与此相应的是, 人们对大学校园里提供的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和选修, 也越来越积极。这表明, 他们的理性程度有了普遍的提升。并且, 还通过一切手段来加强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素养。过去, 人们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人人有学上的“普及教育”, 而“英才教育” (或称精英教育) 在实践上无人问津, 在理论上则完全被边缘化, 以至于形成了我国杰出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针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急需, 国家提出培养杰出人才、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因此, 教育要增强为国家育英才的时代责任感、紧迫感, 开展久违的英才教育的理论研究, 敢为英才研究正名, 尊重权威, 尊重名家。这样的研究, 既可为观念的转变打下基础, 也可为英才教育实践插上翅膀。

目前, 我国的英才的人文教育研究非常滞后, 在研究范围与研究质量上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未来需要更新研究方法, 并拓展英才教育的研究范围, 在借鉴国际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我国英才甄选标准、英才教育课程、英才教育模式、英才教育评估标准、英才教育教师培训课程、英才教育政策与立法的研究, 为英才教育实践改进与政策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总之, 英才人文教育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事业。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如此重视英才教育,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没有理由不重视。

综上所述, 本次调查中既显示出当代管理学科精英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课堂教育的积极态度, 同时也发映出他们对一些开课不太成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仍持消极态度的倾向。对前者应充分加以肯定, 对后者则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注意。当然, 要搞好这方面的教育, 就必须在师资上、硬件条件上给予支持, 并且认真总结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爱玲.论英才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8) :29-30.

[2]桂琴, 黄建伟.美国英才教育评析——以美国国家英才研究中心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7) :26-29.

[3]刘英杰.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认知倾向调查——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4) :157-158.

3.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三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辅导员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学校重视、辅导员自身提高认识全方位协调,切实抓好考核、培训、个人提高等方面,以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起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领路人。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者之一。

一、高校辅导员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集管理、育人一体。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可以说,辅导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学风、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辅导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是成功管理和育人工作的需要

良好的人文素质是辅导员为人师、展示良好育人风范的根本保证。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是辅导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也是其人文素质的综合表现。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对其影响最深的自然是与之朝夕相处的辅导员。一个辅导员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和行为。辅导员只有在被学生作为自己的榜样时,才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学生的心。

2.是自身成长的需要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素質和战斗力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本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还不尽如人意,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智能品质、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不仅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亟待提高,更缺乏对学生开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的成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3.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辅导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以身立教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正面临新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冲击高校校园,要奏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强音,需要加强和提高辅导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解决青年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科学及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对辅导员的科研素养与人文素养培训

通过培训,促进其良好科研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高校要建立培养和管理机制,把辅导员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让他们接受培训;培训要同辅导员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的内容包括: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培养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等。培训形式: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

2.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辅导员要从根本上加强学习,促进思想的转变和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以一种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多读一些科学与人文方面的著作,感受不同的文化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二是要把提高辅导员的科研素养与人文素养纳入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规划,切实抓好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如进行岗前培训,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伦理学和教学论等教育基本理论,为辅导员走上教育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训,帮助辅导员丰富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选派辅导员攻读第二学位或进修学习,使辅导员有机会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要将科学与人文素养作为衡量辅导员管理育人水平的重要内容,激励广大辅导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3.重视辅导员科学与文化素养的考核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因此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辅导员进行人文素质考核选拔做好思想准备。进行辅导员人才的选聘是提高辅导员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因此各高校的领导必须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选聘制度,严格的把好入关口,不仅要对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查,还要对辅导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进行考核,确保有一批高质量的辅导员来充实高校学生管理的队伍。在选用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健全对高校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考核体系,对于不考核合格的辅导员给予思想政治上的培训,实行考核合格后上岗的制度。

4.加强对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素养培训

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素的提高不仅与其自身有关还与学校的辅导员管理体系和培养机制有非常大的关系。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并定期的进行培训,培训的方面不应仅限于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还应包括自身素质方面如:正确的自我意识、事业的责任心、自我的正确认识等方面。而作为辅导员还应积极的借鉴文化类院校的管理经验与指导思想,使管理手段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5.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能力的探索

辅导员如果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科学与人文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科学与人文素养。所以辅导员要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作的情况大胆的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运用,同时辅导员在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发展对知识和方法的创新,对新环境的变革做好积极的准备。

辅导员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辅导员水平的提高对于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个辅导员都是时刻的牢记自身我肩负的使命,在提高自身科学与人文素养大的同时,不负重托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上的向导。

参考文献:

[1]李庆丰.高校辅导员应着力提升的素养与技巧[J].教育探索,2008-06

4.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四

新疆财经大学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

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为保证我校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能够顺利实施,保证基地管理科学高效,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提升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组织管理

(一)基地采取打破院部界限、跨学科建设的原则,由自治区教育厅与我校共同建设、以我校自建为主。教育厅以重大项目立项和专项经费支持等方式给予支持。

(二)在学校领导下,科研处对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经费、人才、职称、设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三)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任期不少于4年,连聘连任原则上不超过2届。基地负责人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基地内部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明确各方面的责、权、利,报经学校批准后,在科研处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由基地负责人全面加以贯彻实施。

二、人员管理

(一)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聘任制,由主任与研究人员签订责、权、利明确的定期聘任合同。各专兼职研究人员由主任按“带课题和经费进基地、完成课题后出基地”的要求聘任。

(二)为保证基地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校内研究人员数与校外研究人员数应当保持或低于3:1的比例。

三、招标项目管理

(一)各基地招标项目设置:每年设重大项目一项,资助12万元,研究期限:3年;设重点项目二项,每项资助8万元,研究期限:3年;设一般项目六项,每项资助2万元,研究期限:2年。非我校立项项目数不少于1/3。

(二)项目招标程序为:

1.招标项目指南由基地提出,科研处审核后面向社会发布。

2.科研处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拟立项项目一览表,最后经基地学术委员会终审。评审过程实行回避制度。

3.评审通过项目报送教育厅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基地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立项合同。

(三)项目立项后,项目主持人应按要求填写《项目研究计划书》。基地根据计划书对项目研究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必须按照要求提供项目进展情况,由基地学术委员会评议。

四、招标项目结题验收条件(一)重大项目结题验收条件: 1.提供结题研究报告。

2.在新疆财经大学认定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1篇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2篇相关学术论文。3.提交2篇研究咨政报告(每篇3千~5千字)。4.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省部级(含兵团)以上领导批示或厅局级部门(含)以上或大型企业采纳1篇研究咨询报告。

(二)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条件: 1.提供结题研究报告。

2.在新疆财经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期刊发表1篇或区外CSSCI核心期刊发表3篇相关学术论文。

3.提交2篇研究咨政报告(每篇3千~5千字)。4.被厅局级(含)以上主要领导批示1篇研究咨询报告或被大型企业采纳1篇研究咨询报告。

(三)一般项目结题验收条件: 1.提供结题研究报告。

2.在区外CSSCI期刊上发表2篇相关学术论文。(四)校外主持人课题组人员构成:重大项目至少6人(其中含校内3人);重点项目至少4人(其中含校内2人);一般项目至少2人(其中含校内1人)。

(五)论文署名要求:

1.论文单位双署名:新疆财经大学XXXX研究中心、新疆财经大学XXXX学院。

2.作者简介双署单位名:新疆财经大学XXXX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财经大学XXXX学院教授。

3.研究方向注明制:XXXX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基地的方向)。

(六)项目标注要求: 基地项目研究所取得的著作和研究报告类成果,须在封面显著位置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基金资助”。用英文出版的研究成果注明:Supported by the Fund of the Key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未按上述要求标注者,一律不予结项。

五、成果管理

(一)基地项目的中期检查报告、终结报告、成果验收鉴定及最终成果,应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及《新疆财经大学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基地资助的项目研究成果,其著作权由资助方、基地和作者三方共同享有。

六、学术交流管理

基地1至2年应主办一次及以上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借以研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跟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并发挥全区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会议结束后,基地应及时向科研处报送有关材料。

七、经费管理

(一)学校按教育厅同期经费投入数额1:1的比例配套投入。教育厅投入和学校配套的基地建设经费应专款专用。其中,用于科研课题的经费不得少于2/3,用于图书资料和学术会议经费不得超过1/3。

(二)基地可以接受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资金和设备,按照捐赠者意愿充实研究经费、改善办公条件和适当提高基地工作人员的津贴等福利待遇。基地受托开展的横向课题研究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基地也可以通过咨询、培训等服务方式创收。各项收支活动按照新疆财经大学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三)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经费预算中的项目类别来使用,不得互相交叉。

(四)基地招标项目中,本校教师负责的项目,立项后资助经费应全额拨付至科研处,经基地负责人审核签名后由科研处按照《新疆财经大学纵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统一管理。校外人员负责的项目,立项后经费全额拨付至负责人所在单位管理。

(五)基地招标项目经费报销比例为:立项后50%、中期检查合格后30%、结项后20%的比例进行。

八、档案管理

各基地应建立完备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的范围包括:

1.科研人员档案,如聘任合同书,出国学术交流证明等;

2.科研项目档案,如立项通知书、委托研究合同书等; 3.科研成果档案,如研究成果正本,奖励证书等; 4.学术会议档案,如会议通知,会议论文,会议纪要等;

5.工作报告档案,包括各类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纪要及决议文本,基地大事记等; 6.其他档案。

九、检查评估

(一)为了促使基地尽快达到建设标准,学校每年检查一次基地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学校每2年组织一次基地评估活动,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1.基地达到建设标准的情况;

2.基地在设施、经费、政策等方面建设的实施情况; 3.基地负责人的工作绩效。

检查评估不合格的将不在列入新一轮基地建设计划。

十、附则

(一)各基地制定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得与本办法冲突。

(二)各基地对外名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财经大学××研究中心。

5.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五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旅游研究)项目2012课题指南》业经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及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同意,即日起在全省发布。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研究指导思想

紧扣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要求,围绕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发展与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要素,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课题申报组织与管理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与个人要加强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审核,保证申报质量。省教育厅社科项目研究尚未完成者不得申报。原则上须按照课题指南方向申报,通过比选评定确定最优方案立项,成果以研究报告或正式出版著作或公开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核心期刊)完成,并严格按照规定时限。所有结题成果均须提供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严格评审纪律,在评审会召开之前,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三、课题申报途径

项目申报需要的各种材料(包括课题指南、新版申报书)请从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下载专区”下载(网址:http://lyfz.lstc.edu.cn/)。本公告及有关材料同时在网站上发布,欢迎查询。

四、课题申报受理时间

从即日起至2012年4月10日截止。请申报单位于截止日期前将审查合格的申报书(每项一式5份,其中1份原件,4份复印件)、项目负责人详细联系方式寄送受理单位(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申报书电子档发至中心邮箱lyfzyjzx@lsnu.edu.cn,逾期不再受理。来函请采用中国邮政或圆通,其他快递公司没有业务合作,容易造成漏件损件。

“中心”办公室地址:乐山市中区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邮政编码:614004;办公电话(带传真):0833-2271010;E-mail: lyfzyjzx@lsnu.edu.cn,联系人:何小东、郑柳青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二0一二年一月六日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2课题指南(请申报人根据指南拟定具体题目)

一、面上项目:

文化产业与四川旅游强省建设研究。灾后重建与四川旅游发展研究。

快速交通网建设与四川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研究。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与开发理论体系研究。低碳旅游研究。

(说明:除上述方向外,申报人亦可自拟申报项目)

二、中心招标项目: 四川省各市州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中心计划分2-3年滚动完成四川省各市州之调研报告,每个市州调研报告完成期限为一年)。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旅游纪念品设计(包括图册和部分实物若干,要求美观、经济且具有实用价值)。

四、景区委托招标项目:

2012年招标项目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委托招标项目:“举办峨眉山-乐山大佛国际马拉松赛可行性论证报告”(期限一年)。

五、企业委托招标项目:

2012年招标项目为立事达集团委托招标项目,研究方向为:

乐山水上旅游发展规划——如何打造多元经营的水上旅游项目(乐山水上旅游资源优势?目前乐山水上旅游现状?乐山水上旅游应该达到的产业状态;如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打造集团化的乐山水上旅游船运企业(乐山水上旅游船运企业的处境;游船与水上旅游产业发展的依存关系;怎样解决乐山水上旅游船运现有企业面临的整改问题;游船应创建的产业规模)(期限一年)。

六、世界遗产研究专项项目:

四川潜在世界遗产资源研究(可作总体研究,也可分项研究,包括申报可行性论证报告)。

七、省际合作研究项目:

课题组成员中必须有省外成员,研究内容主要系四川临近省份与四川旅游发展比较研究类题目。

八、带课题进基地立项项目:

主要系地方委托横向项目中兼具学术理论价值的项目,即“横变纵”项目。

九、博士生培养基金项目:

课题负责人必须为在读博士生,注重研究内容的学术性;除结题成果外,其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报二份到中心备查。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6.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1]。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简称教育部社科司)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

1.重大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简称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简称基地重大项目)。

2.一般项目类。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

3.后期资助项目类。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

第三条 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筹安排,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分别组织实施。

1.重大项目最终成果先鉴定后出版,鉴定和出版工作由教育部社科司统一组织;

2.一般项目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后期资助项目最终成果可免予鉴定,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

第四条 成果鉴定和结项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重点验收项目最终成果的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把成果质量和创新性放在首位,注重实际价值,严把项目验收的质量关。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五条 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到期不能完成者要填写《变更申请表》,办理申请延期手续。除确有特殊需要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外,申请延期一次最多不得超过1年,一个项目申请延期最多不得超过2次。完成研究任务后,项目责任人须及时向依托学校(基地重大项目向基地依托学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

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的条件:

1.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重大项目最终成果书稿(打印稿)已经完成且未正式出版;

4.一般项目著作类成果已经完成(不限是否出版),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5.所有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项目成果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批准号),未标注者不予承认。

第六条 项目责任人提出鉴定和结项申请需要报送下列材料(符合免予鉴定条件者报送的材料另见本办法第十七至第十九条):

1.项目《终结报告书》一式7份(含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项目成果7套(含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

3.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一式7份(复印件)。如研究计划有变更,应在《终结报告书》中说明,经教育部社科司核准的《变更申请表》附于其后装订。

第七条 免予鉴定范围

1.重大项目一般不得申请免予鉴定,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1)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已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获得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2)最终成果是研究咨询报告,其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经省部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明确批示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采纳、推广、取得明显成效。

2.一般项目完成《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予鉴定:

(1)专著类成果已正式出版;

(2)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

(3)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三等奖以上奖励;

(4)研究咨询报告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

(5)成果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和水平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3.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可免予鉴定,确有鉴定需要者,经项目责任人提出申请,由依托学校报教育部社科司组织鉴定。

免予鉴定或申请免予鉴定者,仍需填写项目《终结报告书》,注明免予鉴定的理由,并附项目成果和有关证明材料,经依托学校初审、申请结项单位复审同意后,依照本办法

第五章的规定报教育部社科司办理结项手续。申请免予鉴定经审核不符合条件者,退回申请人重新申请鉴定和结项。

第八条 项目依托学校负责鉴定和结项材料的审核和汇总。地方高校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统称申请结项单位),由各单位社科研究管理部门对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组织一般项目成果鉴定,然后汇总所有鉴定和结项材料集中报送教育部社科司。

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的主要内容:

1.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对照《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检查鉴定和结项材料,审核项目研究是否按原计划完成任务,研究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2.按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审核申请材料是否齐全;

3.按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审核是否符合免予鉴定条件;

4.会同学校财务部门,审核经费开支是否合理合法等。

第九条 成果鉴定费用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鉴定未通过者,再次鉴定的费用由申请鉴定人承担。

1.鉴定费用包括专家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印制费、邮寄费等。其中专家劳务费标准:一般项目每人每项300-500元;重大项目每人每项500-1000元。具体数额由鉴定组织部门依据鉴定工作量确定。

2.鉴定费用标准:通讯鉴定费每项不超过3000元,会议鉴定费每项不超过20000元。鉴定费用由各鉴定组织部门垫支,教育部社科司按依上述标准和实际开支从项目经费中核拨。

第三章 鉴定专家

第十条 鉴定专家组由鉴定组织部门从本单位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遴选5人或7人组成。鉴定专家应具备下列条件: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学术品格和客观公正的职业声望;

2.具有所属学科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级职称和较高学术水平;

3.不是被鉴定项目课题组成员;

4.项目依托学校鉴定专家不超过2人。

根据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可聘请相关工作部门和实际应用部门的专家参与鉴定。第十一条 鉴定专家享有下列权利:

1.对被鉴定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独立做出评价,不受任何单位、个人的影响和干涉;

2.要求鉴定组织部门提供被鉴定成果及有关资料(包括必要的原始资料),对被鉴定成果的内容提出质疑并要求其做出解释;

3.会议鉴定时,可要求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坚持在鉴定结论中记录自己的评价意见;

4.要求排除影响鉴定工作正常进行的干扰因素,必要时可以向鉴定组织部门提出中止鉴定工作的请求;

5.获得鉴定工作的合理报酬。

第十二条 鉴定专家应承担下列义务:

1.遵守客观公正原则,对被鉴定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做出全面、科学、客观评价,并对自己所提出的评价意见负责;

2.遵守保护知识产权原则,不抄袭被鉴定成果或将成果泄露给他人,鉴定结束时交还所有鉴定材料;

3.遵守回避原则,鉴定期间不得以任何形式与鉴定申请者(含课题组成员)私下接触;

4.遵守保密原则,不向任何人泄漏有关鉴定情况和鉴定意见等。

第四章 成果鉴定办法

第十三条 成果鉴定方式分为通讯鉴定和会议鉴定。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采取会议鉴定方式;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采取通讯鉴定方式。

1.通讯鉴定:由鉴定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采取通讯评审方式进行。

2.会议鉴定:由鉴定组织部门聘请同行专家召开鉴定会,通过当面陈述、提问和答辩的方式进行。

第十四条 鉴定内容

1.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完成情况;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4.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学风是否严谨。

第十五条 鉴定等级

优秀: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有重大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专家鉴定组4/5定性评价为“优秀”,且平均分在90分以上。

合格: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有明显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专家鉴定组4/5定性评价在“合格”以上,且平均分在65分以上。

不合格:没有完成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较低或社会影响不明显。专家鉴定组2/5定性评价为“不合格”,或平均分在65分以下,具备两者之一者,被鉴定成果均视为“不合格”。第十六条 鉴定程序

1.通讯鉴定程序

(1)鉴定组织部门将被鉴定成果和有关材料寄送给鉴定专家;

(2)鉴定专家在详细审阅基础上,提出鉴定意见并进行通讯投票,填写并提交《鉴定意见表(个人用)》,在规定日期截止前交还所有鉴定材料;

(3)鉴定组织部门回收并汇总专家鉴定意见和投票结果,形成《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并向申请鉴定者反馈。

2.会议鉴定程序

(1)鉴定材料在会议鉴定前15天寄(送)达鉴定专家,专家预先对鉴定材料进行审阅,填写《鉴定意见表(个人用)》,提出初步鉴定意见;

(2)项目责任人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汇报项目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内容、创新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3)鉴定专家提问,项目责任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答辩;

(4)专家组在充分评议(申请鉴定者回避)的基础上,以一次性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通过鉴定以及鉴定等级;

(5)鉴定专家组综合汇报和答辩、评议和投票情况形成《鉴定意见书(汇总用)》,所有鉴定专家签名认可;

(6)鉴定组织部门向申请鉴定者反馈专家组鉴定意见。

第五章 项目结项

第十七条 重大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审核集中报送的鉴定和结项材料进行复审和组织鉴定,对通过鉴定、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鉴定证书或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课题组根据鉴定专家组意见对最终成果进行修改后交付出版。

1.重大项目需要提交的鉴定和结项材料同本办法第六条。

2.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重大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各1份(复印件)。

3.重大项目成果出版遵循以下规定:

(1)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由教育部社科司商有关出版社统一装帧编辑出版;

(2)基地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由课题组自行联系出版社,按照教育部社科司规定的出版规格和统一标识出版,正式出版后将3套成果样书寄送教育部社科司。

第十八条 一般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集中报送的结项材料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可以结项者颁发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

1.通过鉴定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鉴定意见表(个人用)》附于其后装订;

(3)项目成果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正式出版后补报样书3套)。

2.符合免予鉴定条件的一般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申请评审书》1份(复印件)。

3.一般项目优秀成果通过由项目责任人申请、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审核推荐、教育部复审的方式确定。项目责任人在填报《终结报告书》时,提出“优秀”等级申请、注明申请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依托学校和申请结项单位依据申请材料和专家鉴定意见进行审核推荐,随同结项材料一起报送。教育部社科司进行复审和抽查,对确认为优秀成果者予以表扬和奖励。

第十九条 后期资助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对申请结项单位集中报送的结项材料复审,与有关出版社协商最终成果的统一装帧编辑出版,正式出版后颁发结项证明,拨付项目经费的剩余部分。

后期资助项目报送下列结项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3)项目《申请评审书》1份(复印件)。

第二十条 所有鉴定和结项情况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等媒体公布。项目成果转入项目成果库集中保存、展阅,鼓励成果作者将项目成果电子版上传“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项目成果电子库公开发表。成果和成果摘要除择优选报有关部门外,还将向有关媒体推介,或结集出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依托学校负有通过报刊、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宣传推广项目成果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做撤项处理:

1.课题组不具备按原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可能;

2.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责任人或课题名称和基本内容;

3.研究周期内未能如期完成约定的任务,两次申请延期后仍未完成;

4.两次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均未获通过;

5.项目成果存在严重政治问题或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6.在项目鉴定和结项过程中违反规定弄虚作假。

符合上述情形者,项目责任人和依托学校可主动提出撤项申请。凡被撤销的项目,由教育部社科司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依托学校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报教育部社科项目。

第六章 附则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研究 篇七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内在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实质是对人品性的打磨、刻画、修饰和完备,其对人性的关注无微不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提倡学生全方面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旧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集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舍弃个人利益而保全集体利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与人文关怀的本质相悖,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应该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品行、能力等各个方面,将思想教育水平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成长历程和实际生活中,发掘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人生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和人生目标,将强制的灌输转化为切身对学生有益的维护,让学生严格要求自我,主动追求理想。如此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实处,培养有优良道德品性的人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帕斯卡尔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会思想,他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不像橡皮泥,任由外力被打造成固定的模样,人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由内在的思想所塑造。人文关怀讲求以人为本,与此将对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在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个性,关注其感情变化,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疏通心理问题,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自由成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发展,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大的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为社会培育有优良道德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讲,则要将学生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教育要达到的成果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外,还要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将学生打造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学生的信仰,树立远大的志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点教育学生要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有自主创新能力。

2.以爱国主义为所有美德的基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的社会实践中,时刻谨记国家和民族大义。中国在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学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始终不忘奋发向上、自力更生。

3.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多多举行与之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心理健康讲座等,并设置心理健康诊所,带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向着积极的方向考虑,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调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1.改革以往落伍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观念中,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实行言语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带动全方面的发展。说理教育法的弊端是生搬硬套,硬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现在教育理论逐步完善,说理教育法也应该随着改进,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其个性和特点,运用人性化的语言教育学生。

2.虚心求教其他教育典范,将合适的方法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关怀教育法就是关爱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教育工作来说无异于“不劳而获”,常常是老师对学生表示一点关心,就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另外,教师切忌居高临下,而要平等对待学生,这样才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其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

(四)创新课堂教学,开展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就是高校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充分贯彻人文关怀的宗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视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盘托出,而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要想渗透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尊重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轻视个人价值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起此问题。本篇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做出探讨。希望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淮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

[2]张敏.人文关怀事业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8.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八

关键词:科学课堂;人文教育;实施策略

一、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相关策略设计及相互关系

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四大相关策略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的解析:

——科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

——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

——巧抓教育契机、妙用人文素材是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方法。

——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是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正确导向。

根据以上思想,我们又形成了如下的课题研究操作流程:

二、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实践运作

(一)科学教师人文素养培育——是初中科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前提

新课程本身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改变了人作为社会发展工具的价值取向。这种“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新课程人文精神的体现,只有具备人文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的要求。科学人文教师的培育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自我钻研

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采用自我钻研,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学习教育经典书籍,加强自身内外品质、涵养修炼,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搜集素材库。

2.培训—教学—研究

采用“培训—教学—研究”三结合的培训模式對在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是解决当前“初中科学”师资的当务之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沙龙、研讨会,组织教师学习各地区实施初中科学活动的好做法,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鼓励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通过博客介绍给大家,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构建和谐的科学课堂

我们通过学生调查、科学教师课堂实践两个维度对和谐的课堂人际进行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构建和谐课堂人际的三个基本方法——“让幽默活跃课堂”“让微笑润泽课堂”“让平等回归课堂”。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内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互相有交叉的部分,为了表述的需要做以上的分类。

1.“让幽默活跃课堂”

幽默是课堂和谐的调味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是一名好的科学教师必不可少的,幽默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在科学课堂中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1)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

学生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学习效果要比在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好得多。形象而不迁强的比喻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至关重要,这里要指出的是:不应为了片面追求生动性而引用一些庸俗的笑话和比喻,应当竭力运用科学本身的动人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幽默可以让学生在善意中得到启迪

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用幽默的方式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制止的好。但要注意的是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来挖苦学生,如果有意无意地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就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例如,当你发现学生睡觉时,除了可以走到旁边个别提醒外,有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幽默地说:“我们应该在睡觉的时候上课,还是上课的时候睡觉?请回答。学生答后,来一句‘回答正确。”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让微笑润泽课堂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讲台上走下来,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1)因为信任,所以微笑

信任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对其人格的尊重。在课堂上,教师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行教学,努力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认真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力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恐惧心理,尽可能使学生对参与教学活动感到快乐和自豪。

(2)因为宽容,所以微笑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当今社会与新时代的特点进行“角色变换”“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看问题;其次,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善于洞察学生刹那间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变“不和谐”为“和谐”。

3.让平等回归课堂

(1)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确立一种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师中有生,生中有师,师生互动,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互相探究,甚至互相肯定与批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和谐的课堂是学生平等的课堂

学生之间的平等是指教师要一视同仁,关注后进生。课堂的不平等是对学生人格一种杀伤力很强的错误观念,教师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众“生”皆平等,这是师生心灵相契的基石。

(三)巧抓教育契机,妙用人文素材——科學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1.操作定义

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指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巧抓教育契机,通过妙用人文素材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

2.操作技术

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是巧抓教育契机和妙用人文素材,分别从四个角度来阐述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具体见下图:

(1)巧抓教育契机

所谓契机就是事物转化的关键,教育契机机就是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机。教育契机潜藏在真实的生活中。科学教师要善于觉察教学“气候”的变化,抓住时机采取对策调节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我们从实践中提炼出抓住教育契机的四个方面,学生认识模糊时、学生认识错误时、学生认识矛盾时、学生认识空白时。

①学生认识模糊时

学生认识模糊指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对教材或教育过程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清楚,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科学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一定的方法或媒介暗示或提醒学生,使学生的认识趋于清晰,接受良好的人文教育。没有人文教育的观念,就会对唤醒人性的契机视而不见,使富含人文的教学内容流于空泛。只有具有强烈的人文教育的意识,课堂才会有灵性、悟性、人性的流淌。

②学生认识错误时

学生认识错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事理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错误产生不良教学后果。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一定的方法或媒介暗示或提醒学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当实验进入尾声,大家展示各自的数据时,我从他们的实验报告中发现了严重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带有人为编造的痕迹,作为老师都知道由于实验的误差,不可能所有的数据都一样。这时,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给他们讲了几个科学故事,告诉他们在人们一致坚持“地心说”时,科学家哥白尼是如何为捍卫真理而宁愿被活活烧死。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尊重事实”。对他们说,如果没有尊重事实的这种精神,人们都一味地相信权威的学说,随意地捏造实验结果,那么我们的科学认知也许会停留在远古时代,相信上帝,相信地球是方的,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做井底之蛙,永远不可能有所进步。学生听着,没有一点声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自觉地又投入实验中重新开始。

③学生认识矛盾时

学生认识矛盾指学生的认识和别人的行为发生强烈冲突,心里产生疑惑。科学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一定的方法或媒介,暗示或提醒学生,使学生能渐渐改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学生认识空白时

学生认识空白指学生对某个知识、道理处于空白状态,而这个知识或道理对学生来说又是必须的。教师抓住时机通过一定的方法或媒介,暗示或提醒学生,使学生能填补认识上的空白,具有更完备的人文素养。

下面以“保护珍稀生物”一节为例介绍寻找抓住学生认识空白这一契机的方法:过去强调“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却忽视了生物必须依赖环境及人类离不开自然界生物这一事实,以致出现了不珍惜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现象。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愈显得重要和紧迫。它关系到国土的整治、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经济建设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抓住机会时刻提醒学生,要求学生做到对自然界生命持尊重的态度,认识到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它的成员组成、网络结构都是自然历史产物,切不可采取轻率的态度。一时贪图小利,最终会酿成被自然报复的恶果。

(2)妙用人文素材

人文素材是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教材”,是科学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资源保证。人文素材分课前预设和课堂中生成两种,人文素材是不断生成、不断充实的。科学教师要对与自己的工作相关联的事物保持一种时刻准备去认识、探索和研究的心理警觉性,人文素材还是随处可见的。

①巧用教材

我们现阶段的初中科学教材,特别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有许多可挖掘的人文资源。下面就如何挖掘人文资源谈几个方面:

A.从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中挖掘人文素材

传统的科学教育给学生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科学本身就是从自然哲学分化出来的。在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中到处蕴含着各种哲理思想。

初三科学教材中讲到科学的运动时指出:“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霍赫就指出:“宇宙间一切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然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看到没有一部分是绝对静止的,一切存在物只是继续不断地以或快或慢的速度在产生、壮大、衰退和消亡。”所以,我们讲到物体运动时就可以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B.从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实验的人文素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新教材每一章节的学习都以实验活动展开。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

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探究电流产生的条件,过程如下:“电流能产生磁场,把导体放在磁场中能否产生电流呢?让我们做一做,……不行,让人失望。”“下面我们换一个方法试一试,将直导线上下运动,……还不行。”“法拉第完成这项研究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我们可否再坚持一下。不要紧,大胆尝试……先后试试……左右试试……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了!成功。”

C.从科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中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美

科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分为感受科学外在美、领悟科学内在美、体验科学的发现美和激励创造科学美四个层次。

a.感受科学外在美

科学世界丰富多彩、美丽动人,是一个美的世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欣赏。科学教育应该向学生充分展示科学的外在美。科学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不停地追求与探索,揭示和欣赏科学的外在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b.领悟科学内在美

科学原理、定律看似单调、抽象、枯燥,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科学的理性美表现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属性,它呈现的是科学世界简洁、对称、和谐的统一。科学教育在使人感受科学外在美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内在美。

c.体验科学的发现美

只有亲自体验发现美的过程才能加深对美的印象,促使内在情感的升华。科学发现是美妙的,它带给学生的不仅僅是心理上的满足,还能给学生精神上的享受和启迪。这些过程包括由于精致、巧妙地解决了科学问题,或者由于得出了美妙和谐的公式,或者由于发现了新奇的事物或解释了科学现象。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多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发现真理和美的快乐。

d.激励创造科学美

通过对美的感受、领悟和体验,随着这种美感经验的不断内化和积淀,最终形成追求美的信念和创造美的欲望,这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在科学教育中,要使学生感受科学世界千姿百态的外在美,领悟科学世界无穷奥秘的内在美,体验科学世界乐在其中的发现美,从而激发他们无边无际的遐想和永无休止的创造欲望。自然界的完美统一是科学家追求的永恒主题。

②巧用意外

课堂是个动态的师生交往过程,发生意外很常见。课堂突发事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教师要牢记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不是控制课堂而是激活课堂。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要尽量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契机,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师先以平和的心态倾听,弄清问题行为发生的真实原因,从行为者的处境理解其行为的合理性,接着以此为教育的契机,不露痕迹地变被动为主动,师生在融洽、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增进了师生感情,教师自身素质在这样的考验中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积淀并丰富教师的智慧。事实证明,真正的教育机智是尊重学生且不露痕迹的。

③巧用教师

教师自身的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示范性、渗透性影响。一方面,科学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发掘出来,并通过融入自身精神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学生起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相互的接触往来,通过心灵之音的交流、撞击和感情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促成。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影响学生。我曾经在上一节科学公开课演示家庭电路实验时:突然整备好的电路没有如我所设计的那样亮起来,当时心里确实很紧张,下面听课的老师们也一样替我紧张,我该怎么办呢?面对自己的失误,那就实话实说,不文过饰非,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认真检查电路,现在请大家帮我一起查找原因。”为了查找原因,学生非常热情,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可能的故障,在老师的指引下,在学生热情的参与下,灯突然亮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仅有学生的,而且有听课教师的。是老师坦诚的胸怀、实事求是的品质、灵活的教学机智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④巧用热点

人类已步入了21世纪,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科学知识呈指数性上涨。初中学生思维的日趋独立,对外界事物、事件有浓厚的兴趣。大到国际时事,小到班级新闻,凡进入学生视野的,又能引发学生较大情绪波澜的事情、现象都可称为热点。这些热点因为与学生生活、认知联系紧密,蕴含着丰富、生动的人文素材。比如,人类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在航天事业、克隆技术、新型材料、生命起源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同时,人类又面临一系列如人口、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核武器、超导技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现代宇宙论等重大问题……正如专家所说,现代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用来变革和改造自然,也能用来掠夺和毁灭自然。比如,由于科学技术不合理的使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核武器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有多少少年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中存着多少电脑黑客、电脑病毒、网上垃圾……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人类面临的困境,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关怀世界和人类的命运。

⑤巧用科学史

科学史关注的是人和事而不是概念本身,展示了科学的人文价值。因此,科学史是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弘扬人文精神包含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利用科学史,培育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这种精神并不是新的,它几乎像人类自身一样古老。它充满了整个科学的发展,从早期人类极其简陋的实验到现代物理学家最大胆的演绎。”科学史是培育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科学史的大量事例表明,为了追求科学真理,科学家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如,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B.利用科学史,渗透品德教育

大量的例证表明,许多在科学创造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般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利用科学史渗透品德教育,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超越功利,淡泊名利。居里夫人发现镭后,许多商人企图以高价购买生产镭的专利,她却回答:“镭不应该成为任何个人发财致富的工具,它属于全世界。”教材中科学学家的典型事例很多,他们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

C.利用科学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科学史,引用科学家的一些格言,会给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爱因斯坦说:“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这是何等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境界。科學家一般总是保持谦虚的态度。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学生: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片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D.利用科学史,培养社会责任感

爱因斯坦说得好:“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绝大多数科学家身上都体现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向学生介绍法拉第断然拒绝英国政府请他领导研制用于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的毒气。我国也有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王淦昌甘愿隐姓埋名,献身两弹;钱学森学成必归,报效祖国;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毅然放弃外国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

E.利用科学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有许多,他们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勇于攀登,献身祖国和科学的精神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介绍他们的光辉业绩和奉献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把他们的激情引向行动,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立志向科学高峰攀登。

教材中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很多,他们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以学论教”——课堂实施人文教育的正确导向

为推动我们人文素养教学的开展,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将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科学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评价决定着科学课堂教学的走向,人文教育的评价遵循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操作原则。

四、研究成效及反思

(一)成效

1.学生方面

(1)和谐的课堂人际环境的建设,改善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安全、愉悦、喜欢科学课堂的学生多了。

(2)科学课堂中人文教育的实施使学生自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我激励,自我践行,自主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反过来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协同发展。

2.教师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识增强,并着手研究“人文教育”的教师人数增多,成效显著。教师自觉学习,做人文教师的意识增强。教师开始广泛收集有益于人文教育的素材:如科学史、课堂意外等,并整理归类。

3.学科层面

(1)初步形成了初中科学人文教育的相关体系。人文内容的生成与开发,科学课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施策略,建立人性化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2)构建初中科学的主题式人文素材库,形成较完备的科学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为下一轮开展人文教育提供相关资源。

(二)反思

1.如何评价人文教育尚不成熟,还需通过听课、比较来拟定更科学的评价标准。

2.初中科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还是依赖教师自身对学生成长负责这样一个道德境界。道德的提升是个渐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有这种道德境界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才越容易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9.

[3]马克斯·范梅男.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7.

9.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九

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科研项目,我司决定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采用招标制,以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果,确保科研规划的实施。为保证招标工作顺利进行,使其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试行)。

二、工作原则

第二条 为选择最有研究基础的科研人员承担重大项目,并给所有投标者创造公平、合理的条件和均等的机会,招标项目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内打破重点学校与一般院校、重点研究基地与一般研究机构的界限,以公开竞争为前提,充分体现“择优、平等、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三条 招标工作按照本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保证招标工作的公正性,切实维护招标投标双方的合法权益。招标项目实行合同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课题组责任制。

第四条 科研项目的招标投标属于法人之间的经济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监督。投标者须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高等学校)担保,不受理自然人的投标。

三、招标投标的管理

第五条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以下简称教育部社政司),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主持部门,其职责是直接主持、组织和协调招标工作。地址:北京市 西单 大木仓胡同35号。邮编:100816。传真:010-66053098。电话:010-66096895。

第六条 严格执行招标的规定程序和保密原则,尊重投标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招标范围

第七条 招标项目的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重要性原则:实行招标的重大项目必须是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重大应用价值的课题。

2、必要性原则:实行招标的重大项目必须是与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方向一致、与重点研究基地五年科研规划一致的课题。

3、科学价值与社会效益原则:实行招标的重大项目必须在国内、国际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4、现实与可能的原则:实行招标的重大项目必须是在充分利用我国高校科研人力、设备资源和现有基金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有可能突破的课题。

第八条 根据重点研究基地的实际情况,招标项目在同一级别(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XX重大项目)划分为两种类型:

1、教育部或主管部门拨款与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校配套经费的重大研究项目;

2、各重点研究基地自筹经费的重大研究项目。

第九条 招标项目的来源:由各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根据本基地五年科研规划,于每年3月10日前提出招标项目。

第十条 各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根据五年研究规划提出招标项目,由项目招标主持部门进一步组织分析论证、修改补充,最后确定招标项目。

五、招标方式

第十一条 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公开招标:即由项目招标主持部门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公开发布招标公告。

2、邀请招标:通过邮寄等形式向具有相应研究能力和条件的科研单位直接发出招标邀请(即招标工作主持部门的项目申报通知)。邀请招标至少在三个以上单位进行,必要时可邀请非高校科研单位参加。

3、公开招标适用于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邀请招标适用于委托重大项目。

六、招标程序

第十二条 由项目招标主持部门在适当范围内发布招标公告或通知。招标公告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招标的主持部门;

2、招标的范围;

3、招标项目的内容;

4、招标文件的索取;

5、投标的截止日期。

第十三条 投标

1、投标条件:凡属普通高等学校教授,或由教授牵头组成的课题组,有法人担保,并具有完成招标项目能力者,经资格审查确认后,均可参加投标。投标者须保证在重大项目3年左右的研究周期内,项目第一负责人至少8个月驻所研究(第一年驻所研究6个月),第二负责人至少5个月驻所研究。以上驻所研究证明,在项目评标通过后、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前,按《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一条的有关规定开具。

2、招标文件包括:⑴《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课题》;⑵《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规划汇编》、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申请评审书》(即《投标书》);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⑸《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招标投标办法(试行)》。

3、招标文件的索取:投标者见到招标公告或通知后,向项目招标主持部门委托的北京师范大学社科研究管理咨询服务中心索取招标文件。地址:北京市 新街口外大街 北京师范大学社科研究管理咨询服务中心。邮编:100873。传真6220 0103。电话:6220 7911或 6220 0112。联系人:范立双。部分招标文件亦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网”下载。

4、投标办法:投标者必须按招标课题投标,不得自行改动招标课题名称。投标者应实事求是地按招标文件要求填写《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申请评审书》(即《投标书》),由法人担保单位(学校)盖章后,将原件一份面交或邮寄至项目招标主持部门委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科研究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同时用电子邮件发送到下列地址:jybxm@sinoss.net。网上申报地址:。

5、资格审查:投标者在见到招标公告或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按招标文件的要求向招标主持部门提出投标申请,接受资格审查。经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者,交纳公告和评审费用。(每项投标交纳评审费500元;收款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科研究管理咨询服务中心)”(不要简写)。银行帐号:090890026-82。开户行:“工商行新街口支行新街口分理处”。

6、招标截止日期:每年5月25日。《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申请评审书》(即《投标书》)须在规定期限内投送,超过截止日期者,项目招标主持部门有权不予受理。

七、评标

第十四条 评标是同行专家对投标者投标方案进行审查评议。评标是关系招标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保证评标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第十五条 项目评审标准:

1、项目论证充分,创新性明显,拟突破的难点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可行。

2、项目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该课题有研究基础, 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较充分的资料准备。

3、项目申请人有完成任务的时间条件,能够在重点研究基地保证一定时间的驻所研究。第十六条 项目招标主持部门组织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对所有投标书进行秘密通讯评审,按项目招标数额1:1.5或2的比例,将通讯评审分数较高的标书发放至各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经学术委员会委员讨论(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为有效),最后以无记名投票、出席会议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的办法,确定中标者。

八、项目批准及签约

第十七条 经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确定的中标者,须按有关要求开具驻所研究证明,并与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签订聘任合同,并将上述学术委员会决议、聘任合同、驻所研究证明一起报送教育部社政司。按合同法规定,签订科研合同,违约者须承担经济、法律责任。

10.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

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精神,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我部决定启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奖学科范围

本次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2)哲学;(3)逻辑学;(4)宗教学;(5)语言学;(6)中国文学;(7)外国文学;(8)艺术学;(9)历史学;(10)考古学;(11)经济学;(12)管理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与文化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情报与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

二、奖项设置和名额

奖项分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和成果普及奖。所有奖项均设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本次评奖的总额为800项左右。按照确保质量的要求,允许各学科的各个等级的奖项有空缺。

三、申报单位和申报限额

本届评奖,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本届评奖实行限额申报。你单位申报限额为

项。请各申报单位坚持质量导向和精品意识,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统一,把好学风关,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切实做好遴选申报工作。

四、申报资格

1.申报学校资格:申报学校应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2.申报者资格:申报期间其人事关系在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均可申报(包括离退休人员)。每人限申报一项。合作研究成果必须由第一署名人申报。

3.参评成果资格与要求

(1)申报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普及奖成果的起止时间定为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普及奖申报成果形式为著作类。

(2)多卷本研究著作以最后一卷出版的时间为准,在符合上述申报时限的情况下做整体申报。

(3)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4)个人论文集可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申请论文类奖励。

(5)围绕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发表于同一刊物同一标题的系列论文,可作为论文类成果整体申报。但围绕一个专题,发表时标题各不相同的系列论文,不能做整体申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篇论文申报。

(6)研究报告,须提交实际应用部门(省部级以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以上企业等)证明其实际应用价值的材料。

(7)普及类成果,须提交关于社会效果影响方面的佐证材料,包括图书发行量、书评、相关新闻报道、领导批示、受众反响等等。

4.下列成果的申请不予受理:

(1)教材和教辅材料;

(2)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霍英东基金奖、司法部法学优秀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3)不能提交实际应用价值证明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

(4)未经第一署名人本人提出申请的成果;

(5)文学艺术类作品。

五、申报步骤

1.学校科研(社科)处组织申报人登陆“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

评奖办公室电话:010-66096895;66096630(传真)。

联系人:王日春。E-mail:wangrch@moe.edu.cn。

附件: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评审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一览表》(三月初后可下载)

注:各单位申报限额请见纸质通知。

11.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十一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 教育管理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对各方面都做出相应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可以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效率,使高校在管理下处于有序状态。与此同时,在人文关怀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制度管理理念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此,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对原有制度进行改进,并引入人文关怀的理念进行对人才的培养,从而达到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基本含义是指以人为主体进行关心,爱护人、尊重人以及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它对人们个性化发展给予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尊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人文关怀”与人的命运、理想有着直接关系,代表着人的价值观。

在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中,“人文关怀”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关心,给予对教师和学生给予关怀,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并采用激励手段,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挥教师和学生内在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提升他们综合素质能力。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全新的改革与突破,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管理体系,使人们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实现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二、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进行分析

我们要通过努力把传统制度转向到人文关怀管理方法,使在教育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从而有效实现教育管理理念,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2]。下面从民主制、坚持公平公正、设立奖励机制三个方面对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民主制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是对人才进行管理。大学生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在管理监督中具有民主权。同时,大学生拥有民主权的表现,是高校管理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体现[3]。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民主制的管理。在管理过程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尊重学生人格,然后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精髓。此外,高校管理相关部门的行为标准,除了保证保密性外,还要进行公开化,保证其民主化的公开。

(二)坚持公平公正

在高校管理中,不能掺杂情感因素,不徇私,要以事论事,不能出现情感用事和徇私舞弊现象。公平公正是人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管理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只有保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够有效做好现代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不劳而获等现象发生。

(三)设立奖励机制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个人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在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进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和发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设计奖励机制时,也要注重公平公正原则,杜绝出现因不公平事件引起奖励机制设立失败的现象。

三、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经过严格制度的规章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却忽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管理教育就是高校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对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效管理中做出详细的分析。

(一)实现教育形式的转变

教育管理工作个性化、人文化是实现细致化教育的核心基础[4]。教育工作者应该因材施教,积极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出适合的发展计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深入集体中来,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他们的感受和一些想法给予重视。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有效把握群体发展形势与结构变化,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实现细致化教学。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就需要从学生个体差异着手,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

(二)提高人文素养

要想将人文关怀融入到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首先应该建立具有人文关怀氛围校园环境,其次是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建设,最后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人文关怀素养是指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并进行指引疏导。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环节都是由教师组织,教学计划和进度也是教师实行。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所以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做教育工作时,要以人文关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自身品质有着一定作用。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相处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力、人文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是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基础管理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考查系统

现代高效教育管理要求教育工作者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创造精神。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并灵活应用教材将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以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教学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形象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考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从学生基本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考查制度,来要求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自主性。要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制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查。在考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效果;其次是在考查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或者课堂复习讲解对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最后是将考查的结果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达到学生对考查重视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有新的管理要求,在人文关怀理念上,要做到塑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目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目前,在社会形式影响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能够对创建和谐社会、适应时代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将人文关怀和管理制度融合在一起,必须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作为重点,并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3).

[2]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诗域下的现代高效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2(10).

[3]黄宏伟.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挥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3).

[4]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12.人文精神视野下的高校教育研究 篇十二

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中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类整体性发展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而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是一种以人为本, 以人为对象、为主体的思想。同样,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 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人文精神存在的前提, 说到底, 它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身的发展。因此, 高校教育中心必然地蕴含着、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高校的教育中提出人文精神似乎是画蛇添足, 然而, 作为高校教师, 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的笔者目睹了高校教育的现实和现状, 深深地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以及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的事实。

人文和科学本是大学里两门非常重要的领域, 然而在技术理性所统治的今天, 科学理性对人文精神的压抑使得人文精神在大学里日渐萎缩。科学理性所推崇的理性万能和理性至上导致了人类对技术和科学的新的迷信。结果竟是科学独揽大局, 人文精神退缩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科学主义的思想使得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美丽的感觉变成了夸张的东西, 从而丧失了感觉的丰富多彩, 使世界变得单一和现实。

高校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许多高校按照市场的需要和发展来设计大学的发展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 那么与市场联系不太紧密的人文学科由此受到歧视, 从而导致人文精神严重的失落。

第二, 在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中, 人为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大学生的发展中出现了片面的现象, 出现了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

二、高校教育关注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第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 现实的、具体的人, 他的哲学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关注的话题就是人的价值和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面临着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 面临着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 作为敏感而富有丰富思想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文关怀是哲学的永恒话题, 理所当然应该是教育的永恒话题。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高校教育对“人”的核心的关注, 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在对“人”的培育中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 即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关注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以及一个“完整的人”的塑造是整个教育世界的意义。因此要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就必须理解生命的全部含义, 领悟教育的真正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完整的人”的塑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

第三, 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历史经验的发展反复证明, 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赖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决不能单方面地依赖自然科学的发展或人文精神的发展来解决。高等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片面化, 其结果是影响整个社会人才素质结构失调, 进而会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发展。

三、高校教育体现人文精神的路径分析

第一, 把人文精神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中。首先, 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关心和深入探讨人生、人心和价值等问题, 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首要使命,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把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生智慧引进教学,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中外古今哲学的对话中更开放更有生命力。其次, 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在教授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 对于人文精神的渗透同样不可逃脱责任和缺乏这样的意识。我们通常说塑造完整的人和完整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目标, 有人是否探讨过, 一个只注重自然知识和技术技能传播的单向度的教师能否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呢?试问在普通高校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课堂, 即一个注重科学知识传播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课堂呢?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人文精神的渗透应该体现在每一门课程当中, 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的终极目标, 即实现人的全面的本质。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 全面的教育, 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与人的统一。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门科学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备的认知。

第二, 改变教育理念。首先,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有指导性地让学生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借鉴中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讨论, 促使学生发表自己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见解, 鼓励他们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放弃或取消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 在探讨式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思想, 关切现实的生活世界和人生。其次, 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应该加强人文知识的修养。从单面的自然知识传播和技能的教授转向为社会所希冀的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的全面教育人, 从而完成和塑造完整的和完美的人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应该考察到技术理性并不是人之主体性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的目的, 技术理性并不是人之主体性的唯一规定性。总之, “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中所应具备的要素;作为一个“完整的”和全面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着眼于智力开发, 更要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培养———培养个体的健康情感、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开发个体的各种潜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本质的实现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巨大的人格魅力。

第三, 加强校园的人文文化建设。高校的人文精神建设还有赖于校园文化的发展。首先, 要展开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其次, 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 建设和谐的优美的校园景观, 提高学生的素质, 陶冶情操, 升华人文精神。

四、结语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核心文化精神, 它是引导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历史使命, 为人类培养合格和健全的完整的人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摘要: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全面发展的体现, 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它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面对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 加强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大课题和巨大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生,高校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林.以“和”为本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J].社会科学, 2001 (09)

[2].陈志尚, 陈金芳.关于人的素质的两个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13.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篇十三

一 教育实习概况

2006级的教育实习工作由于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使得实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动员工作。人文社会科学系对实习工作高度重视,准备工作开始的较早。学生工作动员方面,系召开2006级实习工作动员会,由系主任做动员报告。主要内容:教育实习的必要性及教育实习的意义;教育实习任务;解读实习工作计划和实习工作指导书;如何做好教育实习的各项准备;本次教育实习的具体工作安排;教育实习应有的规范及其基本要求;教育实习工作的创造性工作及综合能力自我培养。教法教师在相应的课堂上为学生做了潜移默化的动员工作,并重点为学生讲述如何做好实习工作的具体准备,在心理和必要的知识准备上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师方面:根据本次实习工作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合理地配备相应的教师,为确保指导教师的工作质量,尽可能保证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量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人员安排。本次实习从2009年10月9号开始,到2009年11月20号结束。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初中一年级:158班,实习学生李琴、王丽美,指导老师龙卫;159班,实习学生吴美云、周惠、杨霞,指导老师陈湘婵;160班,实习学生赵亮、赵丽,指导老师文门贺;161班,实习学生肖蓉、钟皓,指导老师文门贺;162班,实习学生徐建、蒋玉娟,指导老师彭雪娥;163班,实习学生彭美元、王晓丽;164班,实习学生侯甜、黄远东、吴蔚,指导老师黄俭民。

初中二年级:151班,实习学生陈姹玫、魏星明,指导老师陈忱;152班,实习学生李彩霞、钟华,指导老师陈忱;153班,实习学生肖婷、饶云海,指导老师周小勇;154班,实习学生刘海华、彭亮节,指导老师陈忱;155班,实习学生刘攀、谭岭,指导老师陈忱;156班,实习学生刘宣佑、罗艳,指导老师陈忱;157班,实习学生谭亚丽、谢坚,指导老师陈湘婵。

实习过程:整个实习工作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切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各个环节的工作,师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都尽努力去做的更好,使实习工作有实效地进行着。现就实习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备课和试讲:按照学校有关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的实习工作主要是从备课和试讲环节展开的,考核目标是工作态度及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情况。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带队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备课、试讲在整个教育实习中的重要性,备课既是备知识,也是教学的综合性准备,备课不等于背课,是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手段等全面的教学准备工作。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求学生向实习校指导教师虚心学习,请教,保证观摩课的时间,感受好的教学所需要的内容,提高自己对教学的鉴赏力,努力与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三,实习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交流,由学生负责人带领实习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倡同学们之间知识互补和教学技能方法的交流和学习,同是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其四,学生是个性的,社会需要的是有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师,为此,积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的,在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由于指导教师的工作严谨和负责,从实际执行效果而言是良好的,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备课过程中,虚心向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请教,同学们之间也能认真交流和帮助,为实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带队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上课前必须试讲合格,努力达到最佳状态。

上课情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4个教案和4节以上教学任务。从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这些教学任务,但由于受到了甲流的影响和有些同学因报考研究生的原因,有一些同学可能少一节。

班主任和班会工作:从总体来说,班主任和班会工作完成的比较好。在学校得到了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和指导,能够很快融于班级,进行班级工作,开展班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活动,并有机会进行教育调查工作,效果很好,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教育调查:教育调查是实习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同学能够认识到教育调查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就进行深入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调查资料,回校后,都能认真分析,认真完成教育调查。

教育实习总结:实习工作结束后,各实习点师生进行了工作总结,并通过评议,确定了学生实习成绩。

教师指导情况 指导教师的配备及要求:本次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共2人。带队教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保证在实习校指导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认真做好实习期工作中的每一环节。要求有指导记录、听课记录、研讨记录、工作总结等。保证学生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等。在实际工作中,带队教师普遍教师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修养,严格遵守指导规范,为实习生服务,在每一环节上把好关,带队老师虽然都有授课任务,但努力克服困难,使实习工作顺利而有成效地进行。

实习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一)实习工作的成绩

1、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实习,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班期间最重要的积累,也是其优势和专长所在。从实习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专业方面能够理解深刻,掌握比较好,但也有少数的同学没有很好的把握。主要表现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史实掌握不好,对于课本上的知识,似曾相识,但不能很好的深刻的理解。这次实习中,也突出了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同学的优势。例如谭亚丽、谢坚、王晓丽、谭岭、徐建、李琴等几位同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就比较好,上课把握透彻,在课堂上运用自如。通过这次实习,大家都认识到了历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都能在实习的同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牢靠。对于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实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记忆,专业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基本上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实习学校的肯定和认同。从总体上来说,在教学能力方面,历史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表现出来了历史专业的优势。这源自我们人文系一直对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在实习之前,为每个实习生都配备有指导老师,在学校就进行了备课和试讲,对每一位实习生都进行了点评,指出了不足和优点,提前让每一位实习生进行实践。为保证实习教学环节中心工作的质量,实习带队老师在努力使学生备好课的同时,严格做好学生上课各环节工作。一方面为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准备和心理准备,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情态上好课。另一方面,时刻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注意发现学生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上,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

通,保证学生能及时地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同时得到同队实习同学和帮助改正不足,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我们的实习得到了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当然,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综合性的,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从本次实习情况来看,实习生普遍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的技能。例如罗艳、侯甜、陈姹玫等几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教态自然,教法多样,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明显,不仅完成了教学要求,而且也获得了学生的肯定。

3、班主任工作成效明显,实习生班级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班主任工作一直是实习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但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实习的学生在原来班主任的指导下,都顺利的完成了实习工作中对班主任工作,取得了很多收获和成效。魏星明、周惠、刘宣佑、吴美云等同学在班主任工作中表现突出,得到了原任班主任的好评,特别是周惠和吴美云两位同学,原任班主任对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和效果评价特别高,要求他们担任了四周的班主任,超过了每人一周的标准。实习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班主任工作,增强了他们对以后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和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班会中,我们实习学生能够根据当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状况,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班会,其中,李彩霞、肖婷、王丽美、肖蓉等同学的班会既有成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高,效果明显。

4、教育调查从总体上说,主要特点有:一是选题比较切合实际,具体客观务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教育调查报告是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中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主题清晰,目标明确,调查深入,论述有据。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原先设定的要求。

(二)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是受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惯于独角讲授,而缺少师生互动,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表现在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活跃气氛,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知识的不扎实,课堂上,所提问题有时过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深入分析,难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调查报告是应当建立在学生对中学实际工作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平日对教育现状的关注和探讨,仅一个实习期的中学实习时间内是难以出色完成的。因此,有一些教育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深度不够,缺乏对现实问题深度的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一个文官的死的说课稿下一篇:成长的足迹-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