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精选11篇)
1.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 篇一
专
题
报
告
项目名称:
自动指纹识别技术
课程名称:
学科前沿讲座
班级:
计082
姓名:
柴硕
学号:
070746
教师:
杜天苍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
【摘 要】 指纹识别,一种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刑侦技术手段,它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而无限延伸。从最早的指纹发现到指纹术诞生,再从手工指纹识别术到自动指纹识别,这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其识别技术含量也随之不断提高。据指纹专家介绍,人的指纹有50亿分之一的重复概率,几乎为零。用指纹来认定罪犯,最有说服力,指纹因此被称为“证据之王”。
但指纹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如果说从1923年泊金杰将指纹分成九类并加以命名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人类对指纹的应用,却从非常远古的时候就开始了。本文将主要针对指纹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浅析。
【关键词】指纹识别技术 发展历程 发展前景 指纹时代 【引 言】
“指纹”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人们对它非常熟悉。而“指纹识别”人们却比较陌生,甚至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大多数人对“指纹识别”的印象停留在电影电视中刑警破案的场景。其实,在最近几年,指纹识别技术逐渐从警用走向民用,从专用走向公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前沿高科技之一。
指纹,由于其具有终身不变性、唯一性和方便性,已几乎成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代名词。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
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哲学上说万物总有其所在源头。指纹识别技术亦有着自己的发展源头以及一步步的重要演变。
一、追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1)最早的指纹术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指纹术”发祥地,在指纹应用方面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追溯中华民族的指纹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印有清晰可见的指纹图案。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遗址处(今天的内蒙赤峰市东效红山),考古发现的古陶罐上有3组几何曲线画,是3枚相同的、典型的箕形指纹画,每枚指纹画都有一条中心线和6条围线。在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的马家窖文化,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人像指纹彩陶壶。其上绘有4幅原始螺旋形指纹画。嵴线的起点、终点的细节特征都很明显,在两组画之间绘制一个三角,一个中心花纹配左右两个三角纹,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斗形指纹画。
指纹学家确认,指纹曾是古人进行陶器纹样设计的模板。新石器时代陶器上被考古学家命名的几何装饰纹中,如波形纹、弧形纹、圆圈纹、曲线纹、旋涡纹、雷云纹等在指纹上应有尽有。这是在积累了丰富的指纹观察经验的基础上,准确生动的创作的指纹画。这种创作的成功,是深刻理解指纹特性基础上的再创作,是对指纹术认识的前奏曲。
中国古代第一个利用指纹的保密措施。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盛行封泥制。当时的公私文书大都写在木简或木牍上,差发时用绳捆绑,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粘土,盖上印章或指纹,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泥封指纹,是作为个人标识,也表示真实和信义。还可防止伪造。这个保密措施可靠易行。中国古代第一个印有指纹的契约文书。1959年新疆米兰古城出土了一份唐代藏文文书(借粟契)。这封契是用长27.5厘米、宽20.5厘米,棕色、较粗的纸写成的,藏文为黑色,落款处按有4个红色指印。其中一个能看到嵴线,可以肯定为指纹。
另外在我国宋代时期,判案就讲证据讲科学。指纹在那时已作为正式刑事判案的物证。《宋史-元绛传》中记载有元绛利用指纹判案的故事。
(2)指纹术的正式形成
指纹最早应用在中国,但指纹技术的形成却是西方人对世界的贡献。亨利?福尔茨博士是英国皇家内外科医师学会会员,1874-1886年在日本京筑地医院工作。1880年10月8日,他在第22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手上的皮肤垄沟》论文。几乎同一时间,威廉?赫谢尔爵士——大英帝国派驻印度殖民地的内务官,他于1853-1878年在孟加拉胡格里地区民政部任职。1880年11月28日,第23期英国《自然》杂志也发表了他的文章——《手的皮肤垄沟》。比起亨利?福尔茨博士的论文来,他的论文仅迟了一期在同样的杂志上发表,但两篇论文的题目却惊人的相似。
亨利?福尔茨博士在日本讲授生物学的13年间,他看到日本许多文件和中国一样,都用手印来签署。亨利?福尔茨博士出于对生物学知识的敏感,对古代陶器的指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收集了大量的指纹进行研究,并经过大量的观察比对,认定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从而成为第一个提出指纹第一大特性的人。为了了解指纹是否在人的生命周期内发生变化,他组织日本的学生和医生进行各种试验。用砂纸、酸碱试着去磨去或腐蚀指纹,但新长出来的指纹与原来一模一样。亨利?福尔茨博士凭着自己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功底,从一开始就利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规范自己的指纹研究,很快就得到了指纹各不相同的结论,并证实了由吉森大学讲师、人类学家奥尔克于1856年提出的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到了1921年,亨利?福尔茨又连续7期出版了《指纹学》双月期杂志,奠定了其在西方指纹学方面的主导地位。
威廉?赫谢尔爵士1853-1878年在印度任职时发现孟加拉的一些中国商人有时在契约上按大拇指印。他也就采用盖手印的方法让每一个士兵在领津贴的名单和收据上盖两个指纹,结果重领和冒领的情况戛然而止。后来,他又让犯人按右手中指和食指为质,制止了当时常有的罪犯雇人服刑、冒名顶替的现象。威廉?赫谢尔爵士在自己长达19年的指纹试验和实践中,收集了数千人的指纹档案。这些档案为进一步研究指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877年在他在印度写出了《手之纹线》一文。
1891年高尔顿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整理出指纹的形态规律。他是达尔文的表弟,擅长统计学,他以指纹的三角数目的多少和有无为依据,将千奇百态的指纹合并为弓、箕、斗三大类型,再从其中细分出亚形,对各种形态编制数字代码,大大方便了指纹档案的管理。亨利?福尔茨的理论经高尔顿的系统整理,于1892年高尔顿出版了经典力作《指纹学》。此书标志着非经验意义上的、有着科学意义的现代指纹学的诞生。
威廉?赫谢尔爵士的继任者亨利,于1893年学习了高尔顿的《指纹学》,创造出指纹档案分类登记法,他把指纹分为5个种类:桡侧环(正箕)、尺侧环(反箕)、螺型、平拱和凸拱(见图26),并开始在印度使用。1901年英国政府采用了亨利指纹分类法,1903年德国、1904年美国、1914年法国也都相继使用了亨利指纹法。其它国家如瑞士、挪威、俄罗斯、意大利、埃及等国也在后来陆续采用了亨利的指纹分类法。从此亨利指纹分类法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包括我国在内。
二、人工指纹识别技术成形 自亨利指纹法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在自己的刑侦领域广泛使用这一分类方法。那时指纹的建档是通过指纹卡作为载体来存储指纹的。随着收集的指纹越来越多,指纹的亚类型越来越丰富,FBI和其它机构在经过多年实际应用的经验后,扩大了亨利指纹系统,增加了更多的判定数据作为辅助分类的依据。同时考虑到指纹卡存储、检索与管理的方便性,FBI开发了指纹卡的标准,包括卡片大小、墨水类型、指纹数量、应该收集的指纹名称(拇指等)、指纹按压位置、描述文字所在位置等。
当时环境下,指纹采集均采用指纹卡的形式。在刑侦现场,收集嫌疑人留下的指纹的方法,大多是采用化学显影等方法显现指纹,之后再通过拍照的方式取得现场指纹并保存下来,以备后续进行人工比对。显现指印的具体方法许多,主要归纳为物理附着作用显色、化学反应显色、荧光显现等几大类。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到处可以适用的“万能方法”。必须因质、因时、因地做具体筛选,否则不会奏效,甚至破坏现场手印。
以下是一位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基本思路。
(一)先在自然光或人造光源下,通过调整光的强弱与角度检查,更加能观察清楚,即直接拍照。
(二)在普通光线下观察不清的,试用在各种色光、紫外和激光下,配用不同的滤光镜进行荧光检验。许多物质(包含汗液物质)在外界光能激发下,都会产生荧光。不同物质、在不同波长激发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的波长范围也不一样。而滤光片有若干种,当滤光片与指印物质的荧光波长匹配,我们即可透过滤光镜看到和拍摄到清晰的指印。
(三)使用特种胶薰显法,大部分指印可以显出。而且薰显出来的纹线粘附力增强,还可以继续用碘薰等其他方法增强薰显效果。
(四)薰显后,如效果不佳,可以放置挥发,继续用化学方法显色,一般采用喷雾方法。视不同客体,可用不同的试剂。
(五)对薰显后,不宜再采用化学方法的,可以适当用物理方法显现,再用真空镀膜法增强效果。
(六)最后,还可以用二次荧光技术进行检验。
人工指纹比对一般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指纹分类方法和指纹细节辨识方法,对从现场采集回来的指纹与指纹库中的指纹卡上的进行人工肉眼辨识。当时的人工比对主要是用于刑事侦破和法院判案,所以保证人工比对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动指纹识别应运而生
在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逐步兴起,为人们研究指纹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早在1961年的时候就有记载关于自动比较指纹的论文发表出来。1963年,著名的《自然》杂志也发表了关于指纹自动识别的论文。而指纹卡的应用,到1969年的时候,仅FBI收集的指纹就有超过1600万人的。当时,FBI已经发现存储和搜索指纹任务之繁重到了FBI职员不能承受的地步。于是向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要求帮助研究自动比较的技术。当时的法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也开始了类似的研究。目前全球著名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公司大多都是这一阶段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如SAGEM(Morpho System)、UltraScan、Printrak Motorola、NEC、Biolink、Idenicator、Cogent等。在我国,“指纹识别”作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在以前的破案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举着放大镜,把现场提取的指纹在几十万份指纹档案中一一核对,有时需要十几个人连着干两个月,才有可能找出相同的指纹。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刑科所)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我国刑侦部门实际需要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彻底结束了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来做同样的工作,最多只要5分钟。警方从案发现场提取的指纹,不论模糊、残缺、变形甚至故意破坏的指纹,经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可以几分钟内对比出同样的指纹以及这枚指纹的主人情况,或者告知用户在数据库中没有同样的指纹。在侦破鹿宪洲抢劫运钞车系列案等重大刑事案件过程中,这套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公安机关中推广使用,并建立起庞大的前科指纹档案数据库,大部分已实现了远程比对。运用这一系统,北京市在1999年破获刑事案件117 起,今年截止到现在已破案近百起。这套系统在全国推广以来,已破案1万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
四、警用AFIS(指纹识别系统)到民用AFIS(指纹识别系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上仅应用于刑侦领域,满足国家刑事侦察与法院身份鉴定的专项需要。警用AFIS系统由于指纹库庞大、图像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高,以及对实时性要求高等原因,其硬件成本及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均较高,使用与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不易大规模普及,因此主要应用于司法与刑侦领域。
指纹识别技术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缓慢,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由于计算机系统过于庞大、价格昂贵以及指纹采集方式落后,使用困难。传统的采集方法是将手指按在纸上留下指纹捺印,再用扫描仪等装置将指纹捺印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速度慢而且很不方便,指纹图像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常有重叠、粘连等现象,使识别准确率大大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理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体积缩小,速度提高,实现成本以及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逐步降低,指纹采集的速度和方便性都得到提高。这些都使指纹认证技术的实用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量应用于政府、银行、税务、社保、学校和公司机构等部门的文件保密、信息安全、门禁控制、考勤管理与证卡管理等各类需要计算机进行自动身份认证的场合。这个变化发生在自动识别的第二个阶段。
总体来说,警用AFIS的应用重点是把指纹当证据,把指纹识别当作一种有效的取证技术手段。民用AFIS的应用重点则是把指纹当成个人身份的识别标记,把指纹识别当成应用系统中行之有效的身份确认方法。
五、指纹识别技术的基础是指纹的两大特性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指纹识别技术不管怎么发展,对它本身而言,“指纹”始终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指纹识别的主体对象,任其技术如何发展最终都只能说是对“指纹”这个主体对象的技术识别。
因此,指纹的特性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基础。
指纹的两大特性分别是指(1)“每个人的指纹形状终身不变”;(2)“每个人的指纹均不相同”。(1)其中“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是由吉森大学讲师、人类学家奥克尔在1856年提出的。他对自己34岁和75岁时的指纹进行了对比,发现指纹的纹形类型和细节点特征没有变化,于是提出这一理论。“指纹终身不变”是指指纹的嵴线形状在一生之中不会改变。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嵴线会变粗、纹形面积会增大。但到了成年之后,这些变化就不明显了。“指纹的终身不变”,还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复原性和难以毁灭性。复原性来源于真皮乳头的再生能力,只要不伤及真皮,即使表皮大面积剥脱也能慢慢恢复起来,而且保持与原来的完全同样的纹形和结构,以及全部特征点。
(2)指纹的另外一大特性是“各不相同”。它是由英国人亨利·福尔茨提出的,也就是第一位撰写《指纹学》的亨利。他是英国皇家内外科医师学会会员,教授生物学。他在日本传教期间,看到许多日本的文件和中国的文件一样,常常按捺手印,就开始大量收集指纹进行研究,并组织日本的学生和医生进行各种有关指纹的试验,从而证明了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同时他还证明了奥克尔提出的“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
六、结束语
纵览全球诸多指纹识别事件:出入关按指纹、开门按指纹、领社保按指纹、上班考勤按指纹、幼儿园接送孩子按指纹、银行取款按指纹、上电脑按指纹等等新现象层出不穷,指纹识别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
追溯历史,我们已经知晓,公元前7000~6000年,古代亚述人和中国人就意识到了指纹的特点,终于,19世纪专家证言:没有任何两个手指指纹的纹线形态一致;指纹纹线的形态终生不变。
我们相信,中国的指纹识别技术将更加快速地发展,会让指纹识别技术不仅仅为我们国家的稳定祥和作出贡献,也会让中国这个经济大国站在国际舞台上彻底拉开“指纹时代”的巨幕!
参考文献:
[1]《世界指纹史》(德)罗伯特·海因德尔 / 公安大学出版社 / 何海龙、刘持平、王京译/ 2008-1-1 [2]《犯罪案件侦破科学》作者: 赵正杰 警察技术杂志 2006年04期
[13]《浅谈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熊光弼 刑事技术杂志 2002年z1期
[15]《科学技术是刑事侦查第一战斗力》 兰绍江 天津市公安学校 2005年6月
2.数学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 篇二
【关键词】教学技能 数学创新
我想新时代的教师要具备如下的教学技能:备课技能,导课技能,组织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结课与作业设计技能,师生沟通技能,说课技能,听评课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反思性教学技能。而本文我主要对课堂驾驭上教师要具备的那些教学技能,创新思路提供一些自己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备课技能
现在全国各中小学校主要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我们学校本年级的教师人数少,不能开展集体备课,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自己单枪匹马地开展工作,不能博众家之长。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的备课方式独辟蹊径。首先自己精研教材,做完自己要上课的内容的练习完之后,心里把握了练习的难易度,上课就能抓住配套练习的重难点。教师上完课后,学生才会写作业。不要被教材牵着走,而是要引领学生会运用教材。其次在备课的同时,可以挑选班里的好中差的学生也一起备课,条件允许的可以全班进行。我每次只挑选3至5人,下一次也可以再更换其他学生,这样学生心里就会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久而久之学生数学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要教他们怎么去预习新课,然后收集他们反馈的信息。这样在上新课时你就能顾及全部好中差学生,这样的课学生很喜欢。最后自己要把这节课的心得要领写下来,边备课边上课,逐步完善它。
二、组织教学技能
我觉得组织教学技能是上好一节课最关键的技能,它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数学基本功和数学才艺。通常我们会听到新教师这样说:我觉得我备课挺好的,为什么上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呢?就是因为缺乏组织教学技能的经验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主要的做法是:在熟悉这节课内容之后,脑海中要有一个思路框架,按什么样的思路去上课,在课堂上也要时时调整计划。比如我在上对数与对数运算时,我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小或者没有声音时,我立刻由“我提问题学生回答”转变为“学生提问题我来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被调动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但学生并不觉得简单。例如,但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等于2。我也想不到学生会问那么简单的问题。因此,我要让几个学生一起跟我备课,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好好服务于学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思考自己驾驭课堂的思路,同时在跟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当中,学生也会了解老师的道德品质以及知识的拓展延伸基本功。我的第2个亮点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语言做到了抑扬顿挫,知识点的导入做到了由浅入深,逐步由实际问题引导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时,我经常跟学生开玩笑要“移目传情,一心一意”, 讲解函数的概念时要具备专一的品质,讲解函数图像时要懂得如何欣赏人? 因为函数是数学的思想灵魂,而函数图像是它的外在表现,要教会学生会看函数的图像。所以,灌输一些人文知识到课堂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我10年的教学生涯中,学校的生源很差,一个班有60名学生,中考数学是B+的只有8人,B的有20人,剩下的学生就是C+或C,甚至还有一两个D或E。我在课堂上说:“你们绝大部分学生相当于零分上高中,你们的心里所想我是知道的,毕竟我也带过2届初中毕业班,“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都能达标。”但为了给学生信心,自己上课的方式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从教材出发,上几乎人人听懂的数学,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要补充初中的内容,使其与高中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我能够自豪地说,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睡觉。最后数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主动动起手来练习,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法宝。大部分练习,我都是要求学生当面做,而不是课后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学生抄作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师能及时地辅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不存在疑惑,每天保持自信的精神。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做法就是经常给学生讲一则小故事。只要发现学生精神状态不好,你就应该停下来不要继续讲课,如果继续讲也是没有效果的。尤其是有一些教师发现学生不听课就在课堂上批评他们,这样只能令学生对数学越来越反感。针对这种情况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跟30位学生交流,如果课堂上学生有点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了,问他们最喜欢教师以怎样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最喜欢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我的办法是:讲故事;马上做一道简单的练习,最好让学生上黑板来做;叫一位好生再次分析老师刚才讲解的内容;或者说老师累了,叫学生出一道题给学生做,让老师休息一下等等。总之我的宗旨就是立足于学生,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反思性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会进步,同样,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学生也要学会反思。我每天上完一节课,都会反思这节课的效果,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可靠的数学资料,同时跟学生交流这节课,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感受,从中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如果学生作业质量差,让他们找原因:是教师的原因还是自己本人的原因。我经过5年的教学反思之后,我感觉我现在很喜欢上课,跟学生的感情也很融洽,真正达到师生平等的境界。每上完一节课,我的心情都会非常舒畅。本来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经过几年的研究我终于把它上活了。我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说:上完一节课,心里好难受,尤其是有几个学生还睡觉,影响到了我上课的情绪。对此,我觉得教学反思是教师更上一层楼的途径,同样我也要求学生跟我一样学会反思,跟老师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刚开始学生不爱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那不要紧,只要教师坚持给他们指引,他们就会慢慢地学会自我反思了。只要学生也学会反思了,你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精彩。一般来说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数学课比较难上,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后,我的课就会越来越好上,学生对我的课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哪怕他听不懂我的数学,他也会配合我的教学,从数学课堂中学到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和学科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养花》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读熟课文。
4.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 篇四
《四季》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诵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解,现在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呢?
生:能!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课堂上有的同学埋头作画,有的学生向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同学转过头向人询问:“哎,你是怎么画的,让我看看。”约十分钟过去了。)
师:同学们,画好了吗?
(有的同学答:“画好了。”有的学生急了,说:“还没画好呢,等一下!”又过了几分钟。)
师:现在请画好的同学拿着画到前面来,用双面胶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贴画。)
师:大家评一评,看谁画得好。
生1:张小云画的迎春花真像!
生2:李雷画的雪松真气派!
……
《四季》教学片段(二)
师:(在精读感悟诗文的基础上)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景象的,可以跟同伴说一说,议一议,也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喜欢阅读资料的同学可以把课前收集的实物、文字、图片拿出来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诗中的景物。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桌交流、小组合作,课堂氛围和谐而热烈。)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法来学习的。
师:那就请你绘声绘色地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配音朗读,情感十分投入。)
师:读得真有感情,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的。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画画的方法?请把画举起来,让我们一饱眼福。
(学生展示自己的画。)
师:请你说说你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生1:我画了荷花、小草、稻穗、雪人,因为诗句中有这些景物。
生2:老师,我还画了桃花、西瓜、枫叶、北风。
生3:错啦,书上没有这些景物。
生4:可以根据四季特点自己想象嘛!
师:你说得真好,能否学着用文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
生2:能!粉红粉红的桃花开了,她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的,她挺着大肚子得意地说:“我是夏天。”枫叶红红的,她对游人说:“我是秋天。”北风呼呼的,她张着大嘴说:“我是冬天!”
师:说得棒极了!你不仅用心去读诗,还大胆去想象。真是好样的,掌声送给他。
生5:我画的是小燕子,小燕子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春天多美呀!”
生6:我画的是小狗,小狗伸长舌头,喘着气对人们说:“夏天真热啊!”
师:好!大家聪明的小脑袋想象得太好了,把四季景物说活了,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请同桌互说。
案例评析:
上述案例中的两位老师在教学《四季》时,都体现了学科整合,但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在《四季》教学中运用学科整合方式进行教学,其价值取向在于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能把诗中的四季景物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是这位老师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精神,片面追求学科整合,指导学生画画、评画占用了一半课堂教学时间,没有把握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淡化了语文味,其学科整合的目标不明确,教学注重的只是形式,使学科整合教学活动成了非语文性学习活动。
第二位教师在《四季》教学中运用学科整合方式的价值取向在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有的用绘画的形式,有的用朗读的形式,还有的用课前收集的实物、文字、图片进行交流学习。学科整合的意图在于通过打破学科界限,盘活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学习技能,更加有效地为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服务。两位教师都设计了画画这一教学环节,但第二位教师不是单纯地展画,而是通过展示绘画说“画”,抓住一个“说”字,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点拨下,不仅能依“画”说出诗中的景物,还能通过想象,画出并说出诗中没有的景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超出了文本,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学科整合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学科整合,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5.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篇五
(2008年省教研室主任会上印发)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要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第3条阅读教学参考用书,补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第4条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采取对策。
第5条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学进度应细致安排,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尽可能不拖延或超赶进度。
第6条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课时目标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水平。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材料,阅读资料,提前进行观察记录。
第7条精心准备有关的教学器材,器材必须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第8条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第10条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师生占用时间分配大约为1:1,即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11条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第12条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第13条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第14条积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一些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第15条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因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
第16条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第17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因此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第18条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19条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第20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操作活动,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言行是否到位,帮助学生作出调整。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要慎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需要注意的是奖励实物的方法不能经常采用,以免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第21条科学课堂的书面作业不能太多,根据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一般在课堂上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视作科学课的课堂作业。
第22条小学科学一般不布置书面的课外作业。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与学生准备学习材料、寻找相关资料、课外的观察记录,均可视作科学课外作业。要鼓励学生自主的课外研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第23条做好实验开出率的记录工作,及时整理保养教学仪器,做到定位入柜存放。提倡课外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发挥教学仪器的效益。
三、学习测试与评价
第24条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所做的每道作业都要批改。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要组织课堂讲评与矫正,对优秀作业要予以展示,提倡对学生作业登记记录。
第25条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第26条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测评主要采用行动观察法,观察平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合作、交流的表现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记录。
第27条科学知识的测评,主要采用笔试法,倡导等级评定。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要进行科学概念的阶段性评价。每学期要有终结性的笔试评价。命题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不出现怪题、偏题。
第28条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评,主要采用作业(作品)法、现场操作法和档案袋评价法。可以依据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学习记录本、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提倡建立学科学生成长记录袋。
四、课外活动
第29条要指导学生开展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经常提醒、督促、帮助学生完成周期较长的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
6.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专业发展 篇六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了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国外语教育界,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外语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本身要求我们重视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作为一门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的特殊职业,知识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举足轻重。从事教师这一专门职业“需要以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复杂的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是以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为标志。”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论文试图以教师教育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为指导,探讨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学科教学知识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旨在探寻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学科教学知识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Shulman将教师的知识分为七类:一是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二是一般教学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三是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四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五是学习者及学习特点的知识(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六是教育情景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七是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Goals, Purpose, Values, Philosophy and History)。Shulman认为在以上知识范畴中学科教学知识(PCK)最具教师专业特点,能将教师与其它专业人员区分开来,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邹为诚指出,外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区别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工具之间的关系。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学工具(语言)是师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的。因此,他们的教学特点是用给定的工具去获取未知的知识。而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工具”(语言)和“内容”(语言)是一体的,“工具”和“内容”都是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外语教师既要教“内容”,又要教“工具”。他们的难处或者说发挥专业能力之处是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让学生同时高效地获得工具和知识。唐泽静、陈旭远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职业特有的知识领域,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体系化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契合学习情境以及学习者已有认知能力的“可教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师在转化过程中反思总结而成,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统领作用。
因此,学科教学知识是集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为一体的集合体。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科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学科教学知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经验和教师教育课程上的理论指导逐渐积累而成”,并且“要完成教学理念到课堂实践的跨越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成熟的心理和出色的语言把握能力等多种条件,而帮助教师实现这种跨越的理论基础就是Shulman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而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明显缺失的内容。”
教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应将其终身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作为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呢?“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一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课程内容、教学情境将教师的学科知识加以组织、整合,更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师的專业发展需要积累、增长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核心,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优先发展地位。
二、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教育方针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新入行的教师也需要通过这一过程迈向专家型教师的行列。知识的增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学科教学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的核心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予以优先考虑。李少伶在调查后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师资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到2000年本科学历的教师只占11.6%,93.5%的教师有外出深造的愿望,但有近90%的教师无法外出进修。民族地区的英语师资队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老师们的需求。何金灿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2010年景洪南片区中学联考初一、初二年级96个班的英语平均分为47.35分,87.38%的学生未能通过72分的及格线。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的成因,她提出应改善民族地区的英语师资水平,其中包括英语教师观念的改变、参加语言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能。黎茂昌谈到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处于落后的状态,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科教学中,英语学科的教学效果不如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赵盘珍也对广西百色这一“老、少、边、穷、特”地区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做了调查。“通过对百色市偏远山区一些中学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的英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因此,专业发展对当地英语教师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严峻的现实问题。”
从以上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学历层次较低,教师的专业素质阻碍了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历已是当务之急;其次,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學方法单一,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于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这些地区教师教育发展恰恰忽视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专门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难免导致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技能落后、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缺乏教学反思能力。学科教学知识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将其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整合、重建,最终影响其教学目标的实施。
三、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外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会讲外语,还应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知识的增长为前提。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科教学知识为出发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应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职前专业发展
职前教育是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师范院校承担着教师职前教育的重任。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范院校中‘去师范化的倾向日益突出。所谓‘去师范化,就是放弃或者部分放弃原来以培养教师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一般意义的英语专业”,或者是“虽然在专业名称和课程计划等方面保留了‘师范二字,但实际上对师范教育重视不够,仅仅开设一两门教学法类课程,或者出现教师教育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职前教育应体现师范性,课程设置应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王蔷、田贵森、钱小芳、袁邦株在对我国外语教师职前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超过4成的学生对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满意,84.0%的学生认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实用性课程。学生希望加大教学法课的学时,并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除了学校要合理设置课程外,教师还需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他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受访教师中70%认为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教学技能、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有效。
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现状,首先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避免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轻教学法类课程,要使学习者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适当增加教学实习,尤其需要增加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习,这样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他们英语学习的实际困难、各民族的语言环境和思维模式,更多地掌握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另外,还应适当加大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课程对学生日后从教能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其次,作为未来教师的榜样,师范院校的教师应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避免将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的职前专业发展应注重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教师应将其学科知识经过思考、理解转化为适合于不同能力和不同背景学习者的教学方法。应将“师范性”作为教师培养的基础,培养知识渊博、教学技能扎实的高水平的教师。注重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加大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利用见习、实习提供的便利条件熟悉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特点,反思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职后专业发展
虽然职前教育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职后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成长更为重要。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结构、从教条件、工作压力等因素都制约了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师资现状,教师的职后教育应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及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培训,国家已有相关政策和支持,部分省份也在积极推动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但是,民族地区的师资水平和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师范院校也应配合搞好教师的专业发展,了解教师的需求,建立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模式,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传授给受训教师。培训既要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要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各种社会力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发挥一定的作用,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其次,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人手紧,任务重,背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平时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使得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各级教育部门可结合短期培训、互相听课、讨论、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给教师创造更多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励教师交流、沟通,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逐步改变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引导教师运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理论指导教学,积极推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结语
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学科教学知识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连接起来,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Shulman L.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4]邹为诚.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1).
[5]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7]何金灿.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8]黎茂昌.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研究——以广西东兴市的京族学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5).
[9]赵盘珍.偏远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广西白色地区为例[J].教育观察,2014,(1).
[10]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7.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篇七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8.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规范 篇八
教学规范(试行)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学校的课堂教学,根据我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数学学科教学规范》。希望教师能遵守教学规范,努力成为教学的楷模。
一、认真备课。
1、熟悉课标和教材。要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和教材,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了解本学科全程教材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本学年所教的教材,以及它在整个小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大单元整合的实质意义,必须明确在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准确把握各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教材重点和难点。
2、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分析学情,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双基”掌握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3、精心设计教案和问题串。一份完整的教案,应包括:教学内容(或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内容。问题串的设计更是对课堂的把握和驾驭能力,主要包括:情景导入-环节的处理-难点的突破-知识的迁移-课堂的应变能力等。具体应备好以下主要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每课的特点,提出恰如其分的教学要求,尤其要注重能力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要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着重使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4)教具、学具准备。完成本课教学任务需用的挂图、电教设备、实物及有关学具等。
(5)分课时备课。每一课时应注明授课日期并有简明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重视学法指导,最终让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既备教师的“教”,又备学生的“学”。
4、认真学习导学案。要求全校统一实行“三学一论坛”的导学案。主要包括:单元主题、课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正面思考、自主学习;反面质疑、交流辩论;合学共商、互助双赢;汇报展示、知识过关;思路梳理、智慧提升)疑问与收获。
5、板书设计,要按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好新授课的板书。板书内容要有条理性、科学性。要顺应学情,随机应变。
6、认真写好教学后记。教师要结合教案的实施情况,体会特别深刻的,应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把改进措施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与体会写于教案后,以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后记要有数量要求,更要有质量要求。数学学科教学后记一般每学期不少于20篇。
7、要认真制订期未总复习的计划,并分课时写好复习课的教案。
8、杜绝上随堂课,上课前认真检查上课的材料是否准备好,教案和学案是否通过审核,做的课件必须审查,通过以后方可运用。
9、备课要以集体备课为主、个人研究为辅,严禁上不同花样的课,尽量保持进度和内容的统一,包括上课材料和课堂练习。同年级应建立备课小组:定期研究教材教法、商讨、交流备课体会,协调教学进度和评估测试要求。
二、认真上课。
1、遵守课堂教学常规。(1)课前准备好需用的教具。
(2)课前三分钟进教室,上课时不擅自离开课堂,不坐着上课,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做作业时,应巡回指导。
(3)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得拖堂。
(4)课上不嘲讽、训斥学生,不责令学生退出课堂,来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
(5)严格注重自身的形象,衣着整洁、举止端庄,上课时不接打手机。做到以高尚的师德师魂教育学生。
(6)不得私自串课、调课、甚至停课,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2、积极熟悉“三学一论坛”的模式教学。用课堂风暴学生的头脑,挖掘学生的智慧。课堂时间严格采用10+30的模式,教师做到精讲少讲,大多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直观手段的运用,课上让学生有质疑问难、动手动口、当堂练习的时间,重视小组管理和学习效果展示。要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课精神饱满,教态亲切自然。用普通话讲课,语言精练、准确、生动、易懂,作图熟练正确,板书工整,字迹规范。
4、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使用小组管理和小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听课、评课制度。教师要不定时的听课和磨课,每学期听课要不少于20节,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学段听课;积极参加评课活动,使相互听课、评课成为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三、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1、作业种类
(1)数学课堂作业本(2)补充练习,练习册(3)家作本
2、作业数量和内容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统一,体现梯度,做到题量适当,难易适度,并注意分层要求。严格按照课程处的规定,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负担。
(2)数学课堂作业本,配合每天课堂教学布置的针对性巩固练习,原则上要求课堂上留出5——10分钟时间当堂完成,作业量计算题不超过8-10题,应用题一般不超过6题。
(3)练习册每次布置一个练习。
(4)家作本,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二十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半小时。
3、作业格式、书写用笔
(1)每次作业必须写好练习题的出处,如“练习几”或“练一练”p28,题目要求、题号、小题次。题号、题次数字写在作业本的左边小格子里。
(2)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楚,等于号、分数线都要用直尺打,分数占两格,分数线打在线条上。文字题要抄题再列式计算,不写答句;应用题不抄题,但要写答句。
(3)每次作业完成后,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要打记分格,记分格的长度是2厘米,打在每个练习的右下方。练习册每个练习完成后,要画记分线:几月几日,横线长2厘米。一年级不打记分线。
(4)一至三年级学生作业一律用铅笔书写。四至六年级用钢笔书写。
4、作业批改
(1)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及时,不漏批错批或不批,批改一律用红笔。改笔工整、字迹规范,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适当加入批语,批语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字迹要工整。提倡个性化的作业批改方式。
(2)课堂作业一般在教室面批,有错误让学生及时改正,并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对全班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或典型问题要做好记录。
(3)作业要及时讲评。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讲评并予以纠正。对好的作业要加以表扬,同时督促学生订正错误,把错误的题例全部要做在典型题库里面。对无力订正的学生应进行面批、个别辅导。
(4)作业批改等第:A+、A、A-、B,C对于做的很好的可加☆激励。(5)批改符号:对的打“√”,错的打“?”,错题改正在记分格下面写上“改正”,然后写在典型题库里面。数学练习册和校本教材中出现的错误擦除后可改正在原处,但也要抄在典型题库里面。
四、认真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要求做到:
1、平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辅导要起到答疑解惑,各有所得的效果。
2、注意关心和了解后进学生,摸清其家庭、社会环境、身体、智力等情况,制订辅导计划,并做好辅导记载和成绩跟踪。
3、根据不同对象确定不同辅导内容,采用不同的辅导措施,以个别辅导为主,小组辅导为辅,对后进生要热情关怀、重点辅导。对优等生要加强培养,发展其特长。使差生的成绩有明显进步,使优等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要专门组建奥赛小小班,要有专业的指导性训练。
五、考试与评价。
1、每次测试有学科质量组安排,课程处审核,严禁私自测试,必须统一,力求所有资源共享,团结合作,互助双赢。
2、严格落实好“五清”学科管理制度。
3、每次测试的试卷严禁外出,严格控制份数,必须报课程处审核通过方可印制。试卷的总分均为100分。所有小题编通号,所有试卷必须付上答案和评分要求。
4、考前要认真指导学生复习,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以求全面深刻地理解、熟练灵活地运用。
5、讲究命题质量。命题要符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易适度,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开放式考试,做到知识、技能和智力方面兼顾。注重测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例恰当,内容正确,语言明白,份量适当。题型体现方向,正确划定评判标准。
6、严肃考试规则,杜绝作弊现象。批阅标准客观、统一,层次分明,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及时做好成绩统计。成绩评定一律采用“等级制”。
7、考后要进行分析讲评,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学生在双基和智能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应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量分析。找出各自的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
六、虚心听课
1、听课采取随机或跟踪方式,全面蹲班听课与重点个别听课相结合。
2、听课态度认真,当堂写好听课记录。记清听课时间、班级、学科、授课人、课题;记全教学过程;记好分析与课堂评价。
3、听课后及时与授课人交换意见或书面反馈。
4、集体听课后,要组织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达到在借鉴中创新。教研组开课,说课、教案、反思、重建、评课记录等材料及时交课程处。
5、不得抄袭他人的听课笔记或假造听课笔记。
6、课程处定期检查听课笔记,并做好记录。
7、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对优秀课积极总结经验,在学校宣传推广。
8、重点听课与全面听课相结合,注重听模式课和青年教师的课。
9、对授课效果差,学生和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实行跟踪听课,帮助改进,限期提高;不思改进或改进效果差的将作必要的岗位调整。
七、教学研究活动:
1、每周二下午5:00~6:00进行教研,地点在六年级办公室。由数学学科组长具体负责,分管学科主任和首席教师协助督促。
2、每次教研前确定中心发言人,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基础上认真钻研数学教材,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教材后,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并集体讨论相应的解决策略。
3、教研活动做到“三清、四研究、五统一”。三清:课时清(清楚每教时的要求,重点,难点,易混点,关键点。)单元清(清楚单元的教学目标,例题与习题的关系。)全册清(清楚全册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纵横联系。)四研究:研究教学目标要求,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法学法,研究练习设计。五统一:统一学案、统一习题、统一标准、统一讲评、统一巩固。
4、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并认真组织好评课工作。教研组定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形成切磋业务的良好风气。针对课堂教学现状,每位数学老师在一学期中轮流展示1~2次课堂风采。听课之后由学科组长组织同级组的老师进行讨论,新教师必须上3次汇报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20节,新教师不得少于30节。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名师带徒,拜师学艺”活动,注意培养新生力量,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与机会。协助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培养教学专家。
6、每一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对学科组内老师进行切实有效的引领与指导。
7、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每学期进行一项数学竞赛活动
9.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 篇九
标准分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标准分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来度量每个考分与平均分之间的离差。它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以某个班级语文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要将其转化为相对于全镇(全区)的标准分,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班级语文标准分=(班级语文平均分- 全镇(全区)语文平均分)/ 全镇(全区)标准差。区)每个学生的语文成绩,X表示全镇(全区)学生的语文平均成绩,N表示学生数量。只要把全镇(全区)的成绩输入电脑,就能求出全镇(全区)标准差。
为了便于观察,可将标准分转化为百分制:T= 班级语文标准分×10 + 50。标准分等于50 分表示该班级的语文成绩处在全镇(全区)的平均水平, 超过50 分表示高于平均水平,反之则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把上述公式中的班级平均分换成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计算后得出的便是这个学生的标准分了。
石璜镇校从1996 年至今,以班级学科为单位的标准分数据有1451 个,各分数段的数据个数见表1。
标准分不仅适用于评价学生,也适用于评价教师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篇幅有限,本文仅探讨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
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
1. 同一教师教学成绩的纵向比较
表2 是石璜镇校一位低年级的语数包班教师自1996 年~ 2006 年任教班级的历次考试成绩表。
从“ 三率一分” 来看,2005年2 月的语文考试平均分最高,达97.3 分, 优秀率也最高, 达85.7%;2004 年7 月的语文考试平均分最低,为81.7 分,优秀率也最低,为31.9%。这是否说明这位教师在2005 年2 月的语文教学成绩最好,2004 年7 月的语文教学成绩最差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为什么仅仅相隔几个月,这位教师的教学成绩会有这么大的起伏呢?
将上述平均分转换成标准分之后(见图1),我们发现:这位教师的教学成绩标准分平均为52.2分,属于优秀等次。2002 年7 月的语文考试标准分最高,2003 年7月的语文考试标准分最低。由此可见,仅凭“三率一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不科学的。
2. 同一班级同一科目教学成绩的纵向比较
从表1 可知,2002 年7 月991班的语文考试标准分最高,2003年7 月972 班的语文考试标准分最低。这两个班的语文都是Z1 老师教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班的成绩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是教师因素还是学生因素?
我们把991 班的历次语文考试成绩调取出来(见表3),并将其转换成标准分后发现:Z1 老师负责该班一、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标准分都在53 分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完全可以断定他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与Z1 老师相比,W 老师、M 老师任教时的成绩要低些,且不稳定。
我们再把972 班历年的语文考试成绩制成统计图(见图2),结果发现:972 班的语文老师每年换一个,语文成绩很不稳定,在6 次考试中有4 次成绩在平均分以下,三年级的成绩最好,四年级的成绩最差。Z1 老师是在六年级时接的班,由于经历四年级时的低谷,因此六年级的语文成绩也难逃落后之厄运。由此可见,造成该班在2003年7 月语文考试成绩差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领导频繁更换任课教师是主要原因,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到Z1 老师身上。
3. 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学成绩的横向比较
从图2 可以看出,972 班的语文成绩不够理想。为了深入了解其原因,我们把972 班的历次语文和数学考试成绩作一对比(见第35 页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随着教师的变换而变化。F2 老师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因此在任教该班三年级数学时,教学成绩很差。Q1 老师教该班一年级语文时,成绩属于中等;教该班四、五年级数学时,成绩提高到52 分左右,属于优秀档次,说明Q1 老师更适合教数学。S1 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接手该班三年级语文教学后,把成绩提高到历年成绩的顶峰,并与当年的数学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峰谷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
4. 同一教师的学科擅长性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教师要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判断某个教师更适合教哪个学科呢?石璜镇校的做法是,将某个教师历年任教的不同学科的教学成绩转换成标准分,求出相同学科的平均值,再进行比较。
表5 是石璜镇校11 个教师的教学成绩标准分的平均值。从中可以看出,Q1 老师和C老师比较适合教数学,Z2 老师和L3 老师比较适合教语文,其他教师的教学成绩差异不大。
5. 同一学生与不同教师的适应性比较
表6 是石璜镇校某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从总体上看,该生的数学成绩优于语文成绩。在2003 年7月的考试中,数学成绩在历次考试中最低,语文成绩在历次考试中最高。说明该生适应Z3 老师的教学,不太适应S1 老师的教学。
教师学科教学质量动态评价的效果和问题
运用标准分评价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对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比较客观、公平的横向比较,而且可以对同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判断出哪个教师更适合教哪门学科,哪个学生更适应哪个教师的教学,找出影响教学成绩高低的原因,为学校合理安排教师、奖惩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以前,石璜镇校的教师在挑选任教班级时,总希望能挑到基础好的班级,因为按照“三率一分”的衡量标准,基础好的班级无疑占有优势。实行标准分评价之后,石璜镇校规定,只要班级标准分超过全镇标准分的平均值就给予奖励,当年的班级标准分超过上年该班的标准分也给予奖励。这样,教师在挑选班级时,就不再挑三拣四了。因为标准分反映的是某一分数在团体分数中的相对位置,而提高基础差的班级的相对位置要比基础好的班级容易一些。
运用标准分评价教学质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做好考试成绩的数据保存工作。要计算出某个班级相对于全镇(全区)的标准分,要有全镇(全区)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否则无法计算标准差。这就要求全镇(全区)的考试卷子必须是相同的,并且要有详细的成绩记录。当然,如果仅计算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生相对于该校的标准分,那么只要该校有统考的详细成绩记录就可以了。(2)对于统计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数据(分值过高或过低),要进行连续跟踪,然后再分析这些特殊数据形成的原因。(3)班级标准分以班级平均分为基础,只能反映整个班级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无法反映出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评价教学质量时,传统的“三率一分”仍然可以作为参考。(4)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级标准分与班级的学生人数有一定的关联。取得同样的成绩,人数少的班级要比人数多的班级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在计算班级标准分时,还应该加入一个系数,以反映学生人数对标准分的影响。至于这个系数应该为多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0.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模式 篇十
“关注人文精神 突出表现教学”模式
※ 认识人文精神:
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以人为本,审视人生。它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人格、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等,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也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宗旨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会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
关于人文精神,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课标中指出,不管有多少种解释,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有一个任务是肯定的——那就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使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而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之一的美术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说,美术教育,是体现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以儒、道、禅三者的交融互补而形成的。从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道学的“天人合一”及禅学的“梵我合一”、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理念。(《庄子》)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的敦厚之美。
作为画家,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使中国绘画,在自然与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之中,从而达到“物与我和”、“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之间”,而谋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之“传神”、“畅神”的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造型法则。并以法阐理,以理释法。融哲学、美学、画学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天人合一”:就是指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论语》)。它不仅仅是现代小区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还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敬畏、顺应、和一种默契。
中国人讲究变化,有“一日九变”之说。这种变化达到的境界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格思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空间,任你自由翱翔。决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块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上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但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但不是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与天、地一样。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也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有一些老师,声色俱厉地经常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应该怎么怎么,那就是说,他没有达到那种境界。
教师,应该平和的与学生商量,让其明确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这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和谦抑的态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表现教学”的涵概:
“造型·表现”是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学习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表现”一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符合人性的发展。因为,人性的发展是通过自我表现的过程来完成的。包括个性、自信心、创造力等人格心理的形成、与建立。
所谓的“表现教学”,就是以学生的自我表现为核心。突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即“美术活动表现”。它是指学生通过美术创造活动来传达情感、观念、和意义的过程。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要素,表达个人的内心意识,情感感受和思维过程的过程。是把自己内心无形的想法、体验和情绪等心理因素,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形象或视觉符号,使其独立思想和个性,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它包括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表现。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自觉地支持、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教师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以最大的表现空间,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质疑、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评价、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控、完善等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高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
这个自主发展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态度,而是教学双方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师生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的组合。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他们经历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去学——学得怎么样——是怎样学的——怎样学得会更好。”这样,学生通过课堂的交流、研讨、发现、尝试、创造等活动表现,来达到自主认识、体验的合理结合。
※ 表现教学的基本特征:
(1)表现教学,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表现和自主发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美术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自
主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表现教学,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的文化互动,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
(3)表现教学,它以人为本,承认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爱护和扶持学生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原始表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其主体人格的形成。
(4)表现教学,它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其情感运动的轨迹。甚至乱糟糟的线条、图象等等,都视为是学生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现。并启发学生,在观察、和表现对象的同时,不要受到对象固有的形和色的影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种不寻常的审美活动。同时,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
(5)表现教学,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愿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规划学习程序、探索学习方法、实施学习计划、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完成更深层次的探索与训练,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分析自主发展的实际等等。——即教师的导趣、导向、导法、导控、导思和导境。
※ 表现教学的基本模式操作要点: ※ 基本结构:
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导入)
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新课)
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创作)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赏评)
5、反思总结、巩固升华。(小结)
※ 具体模式操作要点:
1、定向导入、激情引趣。(导入)即是学生明确课题及学习任务的开始。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主体参与的重要策略。主体参与的热情与动力皆源于兴趣,它可以使主体参与活动的过程,持久、深刻。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新闻、笑话、迷语、游戏、音乐、录像、电影、电视、欣赏范作等,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从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上切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升华至人文精神。并从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如:《手形的联想》
手是我们人体的主要部分之一啊,它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更能完成许多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和劳动啊。教师,以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点评作品等审美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小手不仅漂亮,而且,还能用手示意(如:握手、打手势、表演手影、手语等)、交流和传达感情啊。还能神奇地创造出许多的社会财富。使学生深深感到自己的双手多么重要,美丽的未来也需要他们这一双双的小手去创造。于是,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为家乡的未来建设出一份力!”等等。
孩子们稚拙人文情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出来。
2、领悟认知、质疑解难。(新课)
这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互相沟通、启发、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其中的乐趣、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用观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表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性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情的方法,并进行大胆的自主表现。
3、尝试操作、自主表现。(创作)
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大胆的自我表现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的发展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条件,提供必备的训练时间与表现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展开想象,发散其形象思维,尝试、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独特表达性。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合作、交流和自由表现。更需要直觉领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更具有情感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这也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即:在学生创作的前期,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巧妙地运用美术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1)、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美术的审美规律与法则,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以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感受。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加强人文关怀。
(3)、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学会分析、整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把握美学法则、审美规律、美术语言、表现技能技巧等。使其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合作交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并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太度,体验成就感,领悟人生之哲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个“美学法则”,去指导学生创作,学生也只有按照这个美学法则和审美理念去创造,才能真正的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为此,学生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智慧、美、爱、以及自由等等人文特征,都能内蕴于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进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完善人格,涵养了人文精神。
4、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赏评)
这是学生研究、探索、认识与掌握欣赏与评述方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欣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它不是一个个体孤立的行为,而是在一种群体互相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欣赏。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反思、设想等美术欣赏活动,对其作品进行感受、认识与评价,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从而陶冶情操,提高鉴赏能力,涵养人文精神
※ 就欣赏评价学生美术作品的方式、方法而言:
(1)、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可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对作品的形式进行描述。
包括:探讨作品的材质、技法及其特征。还有色彩、线条、形状、造型,及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和作品的个性风格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包括构图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准确、材料丰富,肌理自然等等。
(2)、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探讨作品里所传达的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和思想。(主题、意境)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层次、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学生作品时,要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想象,多给学生以鼓励,爱护和扶持学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掌握方法,唤醒自我表现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另外,由于学生作品的美点很多,如构图美、构思美、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等等,我们不能以一种方式,对每一个作品都面面俱到地去欣赏这些美点,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感。
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所侧重的找出这些作品中最突出的、最显露的、最能引发学生审美情感的作品中的形式
美和内容美的结合点。
如: 有时侧重历史故事的分析; 有时侧重构思的巧妙;有时侧重构图和形象的精美;有时侧重造型、材质美的表现;
有时侧重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时侧重整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
※ 就评价方式而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1)、自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评述自己作品的创意,以及表达作品创意的方式、方法等。★可以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感想,记录在画面外的地方。
★也可以用表格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设计专题展区,让学生自己选择展出。(2)、互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桌自由欣赏,直接用语言表达、评述其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作业,用写评语的方式互相评价。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展示,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其理由。★还可以小组讨论,推选最优秀的作品。(3)、教师评价:
★当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给学生提出建议,帮助其完善作品及其想象。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要把学生的任何绘画痕迹,都看作是他们情感运动的轨迹。要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审美感受、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爱好和理解等等。儿童绘画,它充满着孩子们的稚拙、天真、浪漫、想象、创造和纯朴的个性情感。他们以其欢乐、自由、独特的方式和无规则的线条、图案、以及色彩所构成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情怀。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收上来,课后统一批阅。★也可以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其家长写评语。
★还可以增加艺术批评的手法,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评判审视其作品,并设想改变作品的某个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能力。
★还可以将每次评赏出来的优秀作品,参加校内外的主题展览,或装订成册。或在班上,在年级、在学校,在社会等,来拓宽学生视域,培养其自信心。
※ 就欣赏大师艺术作品而言: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他都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就其艺术作品内容的最高境界,就是作品的意境。
以中国画为例,它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人们的“美学法则和审美理念”。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原则是所谓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它标志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人们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
它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乃至对宇宙、生命的体验。
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重点去体味作品的意境。
意境:它是艺术家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在感情和认识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升华而成的。所以说,情为意的基础,意为情的升华。
一件作品,它不是事物外在形象的单纯描写,而是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领略会心。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以“曲径通幽”、“廊回路转”、“小桥流水”的形式美来分割空间,给人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隐蔽迷离的境界之美。
(比如:当我们走进深山,望见那:“茂密的森林、轻纱般的云雾缭绕期间、蜂蝶嬉戏着繁华绚丽的山花、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时隐时现,静静的小桥、潺潺的溪水、还有那浪花里、激流中的鱼儿、和悠扬婉转的鸟鸣声,以及融于大自然中的你”,什么感觉,什么心境,太美了吧。相信大家、有外出旅游的、一定能够体验和感受到这种境界之美。)
中国画也常常在笔墨境象的模糊中,追求亦此亦彼、非此非彼,超以象外、得其怀中的艺术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借助于形式与精神的诗意化气质,引发人们对有限物象的无限遐想,使画中最难表达的意态与神采、转化为弦外之音,使欣赏者能够在瞬间获得一个整体的、对绘画时空的认知与把握。
不过,要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体味作品的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在许多方面,作品的意境,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尤其是涉及到作品审美本质的、形式意味和整体意味时,正如古人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朦胧而空灵。”我们要用心灵去体验、联想和想象,感情移入,才能真正的体味“画内之象”、“画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从中悟出道理,领悟一种生命的情调和幽深的宇宙意识。涵养人文精神。
5、反思总结、巩固升华。(小结)
这是师生共同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
11.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 篇十一
关键词:心态;仪表;目的
教师如何具备积极、良好的教学情绪呢?我认为:
一、良好的心态
对教师而言,积极、向上的情绪往往会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力,它使学生的感观会随之而变化。在每天、每一时刻,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把握好情绪的尺度,使之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心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与之相迎合的心理、乐观向上的情绪,从而使教学过程实现良性发展,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
二、得体的仪表
教师情绪变化一般会在外在仪表中体现,品貌端庄与适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整洁、大方的仪表会给学生的感观带来稳定、安全、舒适的心理刺激,可调整学生对教师接受的程度。因此,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应梳理好自己的仪表、服饰,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充满自信,也可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三、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对每一堂课,教师都应准备好每堂课所要实施的过程,预测所要达到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应有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准备课堂教学用具和课堂教学程序,一堂课开展起来就會轻松,顺畅,游刃有余。
四、较高的课堂过程调控能力
在一堂课中,仅做好各种课前准备是不够的,对教师本身来讲,在课堂进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不可预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上课状态。平稳、激进、愤慨等情绪都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培养自身较高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以应对难题,调整心态,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加强个性化修养
自身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教师,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或者欣赏,或者厌倦。一经产生,这些情绪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深与浅,领会与拒学,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都会影响后果。因而,加强教师自身的个性化修养是必需的。
【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设计封面】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学科教师业务培训总结07-13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试卷12-19
高中英语学科教师教学要求07-06
小学 数学 学科优秀教学设计11-21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论文08-24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11-11
小学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08-14
【实用】小学教学学科工作计划09-09
小学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感悟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