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精选11篇)
1.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一
妇联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经验交流
近年来,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在加强基础工作的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服务职能,维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力和作用,为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
献。
一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拓展工作阵地
为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干的作用,区妇联从实际出发,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工作网络和工作领域。
一是完善社区妇联组织机构。目前,全区7个街道,38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为开展妇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组织社区妇联干部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有妇联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两纲知识,同时邀请区法院法官进行妇女维权知识讲座。通过学习培训,使不少刚上任的新妇联干部提高了认识,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方法。
三是积极组织妇女干部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社区妇联主席和乡镇村妇干参加由市妇联举办的妇联创新工作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本领。组织部分农村妇联干部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农村女致富能手培训班,进行为其两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现状分析及一些法律法规,增强了农村妇联干部的能力。
今年上半年,区妇联大力表彰了2007基层妇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激发妇联干部的创造力和获利,提升了妇联工作水平。
二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特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挥妇联组织的积极作用
品牌就是形象,特色就是优势。在全区开展创建示范活动中,区妇联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妇联本身工作实际,努力把具有妇联工作特色的内容融入全区创建示范工作之中,创建了12个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推动了和谐社区环境的形成。
一:积极创建示范社区。区妇联结合社区各自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首批被命名的示范社区有:#社区为“平安家庭”示范社区、#社区为“妇女健康教育”示范社区、¥社区为“无家暴”示范社区、&社区为“无毒”示范社区、!社区为“学习型”示范社区、@社区为“妇女创业”社区。
二:在示范社区开展创新服务。区妇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上述社区各自的特点,突出服务职能,把社区里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紧紧抓在手里,放在心上,在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区已经成立12个示范社区,每个社区都开展特色服务。如@社区开展的“无毒社区”,成立了社区妇联禁毒小组和禁毒志愿者队伍,通过组织女性课堂各类毒品知识讲座、座谈会、禁毒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把相关禁毒知识传播到每一个家庭。三:积极发挥示范社区的示范效应。在创建示范社区活动中,区妇联组织加大宣传力度,使社区群众了解创建示范社区的意义以及吸引群众主动参与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在示范社区正式命名后,其良好效应立即显现,社区的风气明显改善。其他社区纷纷争创示范社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扎实开展工作,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职能。
一:推动帮助社区下岗妇女再就业和创业,为下岗妇女撑起一片天空。
区妇联围绕市妇联下达的工作任务,把带领下岗失业妇女创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区妇联的积极协调,在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街道和区行政执法局的通力协助下,区“天桥织女”服务点正式上路营业。在华盛街路上,专门开辟织补衣服一条街,划定12个标准摊位,并帮“织女”们统一制作了标有“天桥织女”字样的活动平台。下岗女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每人每天可挣30-50元,区妇联帮她们打出“天桥织女”品牌后,顾客明显增多,生意非常红火。“织女”们说,这真感谢区妇联,还是妇联娘家人为我们着想啊!
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流动儿童是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缺少父爱母爱,得不到家庭及时正确的指导教育,导致大多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自卑、自闭、有的生活困难,对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这一弱势群体的儿童,今年区妇联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把救助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从组织机制到任务分解,一起布置,一起检查验收。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情况。经调查,目前全区共有流动儿童941人,留守儿童494人,全登记在册,建立了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开展了为流动、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前夕区妇儿工委组织了一些爱心大使、深入农村看
望留守儿童,送去了5000多元的生活学习用品,还表演了节目,使他们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为满足留守儿童求知欲望,区妇联还在各社区建起儿童图书阅览室,共存图书200多册,每年为900多人次流动儿童免费提供阅读服务。区教育局设立流动儿童学校,使流动儿童一样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区卫生部门主动为流动(留守)儿童做好免疫接种服务工作;区民政局、工会、团委积极为流动特困儿童献爱心、送温暖。在省、市召开的流动儿童工作会议上,区关爱流动儿童工作得到很好评价。燕山乡有近百名失学儿童,区妇联及时组织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及有关部门共同捐资12400元,帮助这些儿童重返课堂。
三: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弘扬道德新风尚,扩大妇联组织的影响力。
一:积极弘扬全国到道德模范李玉兰的先进事迹。我市杰出的妇女代表李玉兰因长期从事慈善视野而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称号,为了让她的事迹感动更多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大力弘扬文明新凤,在省文明办的安排下,李玉兰与其他5位先进人物一起历时16天,在全省10个文明城市进行巡回报告,李玉兰克勤克俭、扶贫济困、爱心助学、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感人事迹感动了各文明城市的广大市民,他们纷纷表示,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今年8月8日,李玉兰代表蚌埠、代表安徽走进鸟巢,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区妇联举办6场“与李玉兰共享奥运荣耀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在李玉兰精神的鼓舞下,区15中学率先成立了李玉兰爱心书屋,特邀李玉兰奶奶位学校名誉辅导员,未成年人教育添砖加瓦。
此前,为了大力弘扬李玉兰的精神,区妇联参与完成了《平凡的人,博大的爱》的光盘制作、出版了《大爱无痕》书籍,使她的事迹更加家喻户晓。二:开展各种评选工作,挖掘先进典型。2007年,为了弘扬传统美德,扩大妇联影响,区妇联召开了庆三八共创和谐表彰大会,会上对10户好婆婆、10户好媳妇、10户平安家庭、10户和谐家庭和21名优秀妇干进行表彰。由市妇联举办的“优秀母亲”和好军嫂表彰,区共有30位妇女代表获奖、她们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代表,是“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的代表”,在创建和谐社区中构建和谐蚌山中创造了新业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通过@和好婆婆、好媳妇等榜样的带动@区形成了一股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浓厚氛围。在弘扬道德新风尚的过程中,区妇联组织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区妇联及社区妇联的不懈努力,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创建的一系列示范社区开始发挥出效应,整个社会的风气明显改善,妇女权益得到积极保护、妇女下岗再就业和创业工作进展顺利,流动、留守儿童享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妇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2.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二
一、“三位合一、三方联动”高职教育模式取得新突破
“三三模式”中的“三位合一”, 是指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 (行业) 三方有机结合, 建立互动合作机制,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示范建设以来, 学院的“三三模式”内涵不断丰富, 成效不断显现。
1.合作办学不断深入。目前, 学院合作办学企业已达到了545家, 与海天集团、敏实企业、华丰集团、华建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实行了紧密型合作, 建设了4个以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
2.合作育人不断深化。学院“学工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式 (2+1) ”、“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实施面不断扩大, 工学结合学生受益面达到60%以上。
3.合作就业全面展开。学院通过与企业订单培养实施就业、代培就业等方式, 连续5年, 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9%以上, 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
示范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及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学院把与企业和社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切入点, 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建立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 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多层次合作, 行业组织实行监督评估的紧密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 使学院的示范建设在制度保障层面有了实质性突破。在全国, 开创地方政府在制度层面积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先例。
1.示范建设促进地方政府从政策层面支持职业教育。宁波市政府十分重视学院的示范校建设工作, 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一是落实示范建设的配套经费;二是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生均经费拨款问题, 给予足额拨款, 使学院办学经费得到有力保障。
2.示范建设推动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学院合作企业海天集团投资1000多万在学院建海天学院大楼, 投入价值300多万的全套数控机床、注塑机散件, 并与学院合作开发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学习训练型装备。
在政府的牵头引进下, 香港实业家顾建纲先生以顾国华基金会的名义捐资500万元, 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各配套1000万元在学院建造“顾国华体育中心”。北仑区政府向学院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投入100万元, 并牵头为学院积极争取区域企业的支持。宁波北仑区政府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 正在建设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影视动漫、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的北仑区数字科技园。目前, 已进驻IT企业16家, 为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等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院内涵建设取得新进展
示范建设以来,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 强化内涵建设, 在顶岗实习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 顶岗实习管理扎实推进
学院出台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制定了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和顶岗实习手册, 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强化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
目前, 学院3年制所有专业的大三学生在第5学期已经100%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校内205名专业教师和1746名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 保证每一位学生有一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一名校外企业指导教师。
2. 突出顶岗实习的学习功能。
学院各专业都编制了“顶岗实习教学大纲”, 并要求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顶岗实习;不同学生不同实习单位、岗位的实习内容各有侧重。“顶岗实习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包括:实习目的、任务、学分, 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 实习方式, 实习内容, 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 实习组织机构与管理, 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习学生的要求, 实习检查方式与方法, 实习报告撰写与要求, 实习鉴定等。
3. 强化顶岗实习的考核。
学院各专业根据“顶岗实习教学大纲”, 制定了具体的实习考核办法, 包括考核项目、内容、方法与标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作业、实习单位评价等考核因素综合评定, 采用五级分制。有条件的专业还引入了实习单位对各岗位员工的考核方法与标准, 便于实习单位统一考核。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考核合格的学生, 除给予规定的学分外, 由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签发“顶岗实习经历证书”。
(二)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凸显
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引进康鑫机械有限公司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实现了工厂与学校、车间与课堂、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教师与经理之间的相互融合, 将消耗型的实训转变为生产型实训。学生分批分组下企业轮训, 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企业教师主要负责现场教学, 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文件制订和课程开发。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学生的实训项目。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学到了本专业的核心技能, 又能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了职业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与迅达仓储运输有限公司校企双方相互提供场地、相互投入, 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迅达公司全年提供轮训岗位, 轮训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 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世纪华丰集团共同实施“做中学, 学中做, 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把教室建在工地上, 学生在真正的工地建真正的楼”的教学理念, 由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边做边学, 学生的专业技能、施工技术及管理能力迅速提高。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宁波华祐微电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基地, 建立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波峰焊流水生产线、SMT自动贴片生产线和手工贴片生产线, 双方已签订了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
(三)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院于2007年1月正式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程, 研究并规定了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范式和具体建设内容, 明确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置课程, 形成以任务引领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示范院校7个重点建设专业在对行业、区域经济调研的基础上, 分别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形成了各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 最终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确定逻辑主线和项目课程名称, 形成了200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构架, 在高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有了实质性突破。学院有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学院努力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学院化工研究所从2005年起与宁波甬华树脂有限公司合作开展C5石油树脂化工产品的研发, 2006年实现生产工业化, 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学院模具产品研发中心围绕“引领产学研模式, 服务科教兴市战略”的目标, 积极开展产品工程师、工装设计师、产品设计、三维软件、三维测量培训;为企业提供工装设计、产品设计, 为中小企业提供整体外包业务;开展三维测量技术推广;进行机电系统控制技术软件开发;传感器和节能减排产品开发。
目前, 该中心为李尔宁波公司、TRW宁波公司、博格华纳宁波公司、宁波敏实集团、东海敏孚等大型企业配套设计工装;为君禾泵业等中小企业设计产品;为北仑电厂、宁波港务等大型企业的装备改造和国产化测量和设计提供了服务,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学院努力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做好培训工作。2007年, 学院开展的“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项目”列入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项目, 并向全国推广。到2008年8月, 已有52所院校的1400多名教师接受了我院的培训, 通过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
3.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学院积极参与由宁波市经济和发展委员会中小企业处、宁波市教育局、政府出资的培训项目公开招标, 取得11个项目培训承办权, 共培训870人;学院还主动深入企业, 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培训, 如对三菱公司、东海敏孚等企业开办外语培训班。学院与博达电气、璨宇光电、中集物流装备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进行全方位的合作。2007年, 学院为宁波保税区培训各类人员达1393人次, 并形成了光电企业班组长培训、新员工素质拓展培训、中级物流师培训等品牌化培训课程。2007年, 学院共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各类人员达17005人次。
2008年5月, 学院先后承办了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首届“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官员研修班”, 来自叙利亚、几内亚、巴勒斯坦、约旦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72位港口管理部门的官员, 以理论学习、论坛、交流研讨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 学习和了解中国港口建设、管理经验。
东西部合作继续推进, 目前, 学院对口支援的西部高职院校已达到14所, 2007年联合培训学生644名, 培训教师500多名。
示范建设给学院发展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新变化, 内涵建设深化, 办学实力增强, 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浙江省建设高职教育强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教授, 浙江宁波315800)
摘要:作为国家首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院在“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模式的创新, 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 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展现了示范院校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示范院校建设,创新,三三模式,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强化机制保障优化服务环境 篇三
关键词 退休职工 管理 服务
一、前言
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10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这预示国家企业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更加繁重。以甘肃铁联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截至目前退休职工1499名,每年有近300名职工加入离退休队伍。公司5357名职工中,离退休内退职工人数有2145名,几乎占到公司的“半壁江山”,因此,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十分重要。
二、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甘肃铁联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把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了一套结合社会受理的养老服务体系,按照“管理属地化、制度化、服务亲情化、关系和谐化”的工作思路,精益管理、亲情服务,为全局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打下良好基础,为保障离退休职工安度晚年做足准备。
鉴于我国目前的养老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一些高龄的空巢家庭,单身人员在生活上面临着一些力不从心的难题。如拉线开关坏了,自己不能修理;突发疾病时无人及时照料。为此,该公司围绕“六老”开展工作,建立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队伍。从社会环境、保障机制、职责三个层面将离退休工作定位:在社会化环境层面,弥补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设;在保障机制层面,维护全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在岗位职责层面,以“六老”为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三、具体做法和意义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结合“首问负责制”,在接待中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向老同志解释有关政策,有关规定,答疑释惑。建立一支务实创新的工作队伍,有效提升离退休服务管理水平。发扬传统,无私奉献。工作人员常思老同志所想之事,常注意老同志所谈之题,常解老同志所需之难。当老同志家中遇到难处,工作人员主动到家中协助解决。为解退休后的孤寂,工作人员组织他们开展座谈会,送上一份礼物和祝福。离退休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性工作,不仅要做到细心地服务,还要确保各项活动安全顺利。
2.制定制度,加大考核。实行“首问负责制”,对未落实责任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下发《离退、社保工作考核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设置离退休管理通报办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与个人。根据每月各分管离退办工作完成情况,对部门、单位、个人给予奖惩,量化工作任务。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认真落实了离退休职工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增强了亲和力,积极有效地调动了专兼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精神。
3.建立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实施三级管理体系。该公司确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对内挖潜,对外拓展”的工作理念,为克服管理服务手臂不足的“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三级管理的工作思路,即在“公司离退办”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以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在“分公司离退办”紧密联系广大离退休队伍,实现每个离退休职工都在管理范围之内,与地县、省外等“周边”居住职工建立联系网络,全力打造“总部+基地”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离退休职工队伍中建立群众性的组织,自管服务小组长由广大离退休职工推荐产生,实现“总部+基地+小组”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
4.用机制活化体系。首先,每年一度的离退休工作先进表彰,进一步推动了离退休工作的成长,对涌现出的一大批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鼓励。例如,2010年在重阳节之际,公司对10个荣获“团结和谐奖”的自管服务小组先进集体和34名荣获“亲情奉献奖”的自管服务小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一措施的实施,真正将素质高、能力强、业绩优的自管服务组长及积极分子选拔出来,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取得优秀成绩的良好团队小组选拔出来,以榜样的力量将管理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5.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在对养老退休方面产生的能量不可小觑。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及优化服务“软环境”,确保离退休管理服务队伍的稳定。针对退休队伍扩大任务加重、服务范围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使“管理手臂有效延伸到省外”该公司离退办先后派出10名工作人员、走访34名居住在省外的异地职工,短短四年便做到管理服务人员全覆盖;同时为实现企业与离退休职工间的互动,进而搭建信任桥梁。离退职工自发组织了“下现场搞环保”、“上站台送清凉”、“义务劳动”等活动。许多内退职工承担本小组住院职工的服务,主动上门为困难职工提供服务。针对离退休、内退职工关心的住房、医疗、生活费(退休金)等热点问题,他们及时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解释和引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针对接管前各单位遗留的历史问题,他们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当事人、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及时为解老同志燃眉之急,受到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6.搭建老有所乐的平台,使离退休职工快乐养老。要实现“老有所养”,还要确保老人有快乐充实的精神生活。为离退休教职工安度晚年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离退休后,老人会在心理上产生各种不适应,这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人们遇到寒风感到冷一样。但是,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种焦虑、烦闷之中,会因此而转化成器质性疾病。因此,要有组织、有意识地为退休后的人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欢乐中度过晚年。按照“老有所养”要求,各退管办根据实际,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老年活动室;在地区范围内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全;引导老同志参与教育、咨询、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结合重要节日,开展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搭建与职工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平台,将温暖送入职工手中。采用多种形式彰显老同志的夕阳风采。截止到日前公司共为1124名职工举办了职工退休留念活动,为1591名内退职工举办了生日祝福活动,为2145名离退休职工送上了生日祝福,发送《铁联晚情》报37500份,营造出了“温暖、尊重、关怀”的企业氛围。
7.坚持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到目前该公司干部职工中70岁至79岁干部职工179人,80岁以上43人,离休干部9名。如何做好老干部及遗孀的关爱工作,努力让她们度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甘肃铁联运输服务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协调指导。促进老干部及遗孀服务管理工作常规化。如老干部去世后,部门主要领导除到老干部家中慰问遗孀,还告知遗孀应享受的政策待遇等问题;协调指导相关单位及时办理审批手续,确保老干部遗孀享受到应有的生活待遇。
二是开民结对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坚持定期上门走访帮扶,了解她们的思想和生活需求,尽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三是强化医疗保障。积极做好无固定收入老干部配偶及遗属的参保登记工作,使她们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协调医保、卫生等部门,做好她们的医疗服务工作。
四是实施关爱救助。每年开展一次老干部及遗孀大走访活动,及时拨出专款为老干部及遗孀发放慰问金和救助金。
4.强化措施创新机制 篇四
推进信访案件查办工作
赵洪利
近年来,杜尔伯特县纪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创新工作机制为关键,以深化成果运用为目的,以案件直查快办为重点,扎实推进信访案件查办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创新工作机制,筑牢案件查办基础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建立了以“三项工作机制”为重点的一整套实在管用的信访案件查办机制,做到信访案件查办工作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全面夯实信访案件查办工作基础。
实行信访案件领导责任机制。制定了《领导接访制度》,成立了由纪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信访案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举报工作领 1
导责任体系。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信访举报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排查例会,重点研究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署实名的、重信重访的信访案件,认真排查,精心筛选,把“性质严重、问题具体”的违法违纪线索排查出来,组织力量及时办理。2011年3月,市纪委转交一封群众举报杜尔伯特县白音诺勒乡有关人员私分土地收费的信件,鉴于信件反映土地收费金额较大,领导小组指定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局长带队调查,保障了案件顺利进行,该案收缴违纪款1.84万元,给予具体责任人留党察看二年处分。
完善信访案件办理机制。在信访案件办理上,采取
台帐式分类办理的方法,对易查易结的信访件,由信访室按领导批示直接办理;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轻微违纪问题,由纪委常委进行廉政戒勉谈话,实施信访监督;对比较重大的信访举报件,在全委内统筹抽调人员,由信访室牵头进行初核。实行了委局领导“包信访案件制”,对信访案件的时效和质量严格把关,形成了全委支持配合信访室抓信访案件的良好局面。2011年5月,信访室接到群众举报,反映克尔台乡官儿屯村委会主任张某私自发包集体资源,该问题
属于情节简单,问题单一的信访件,经请示领导同意后,由信访室直接进行查处。
健全信访办案协作区制度。为充分发挥乡(镇)、场的工作优势,在信访与案件查办的统一上找对策下功夫,把联合办案和协作办案作为查办信访案件的新形式,初步形成了乡(镇)、场支持配合信访办案的工作新格局。把全县各乡(镇)、场划分为三个片区,实行信访案件互联互查制度,由信访室人员担任各片区的联络员,协调、指导各乡(镇)、场的纪检书记进行异地交叉、联合办案。2011年初,在互联互查制度的基础上,县纪委建立了信访案件协作区制度,对乡镇实行分区管理,调动了乡(镇)、场纪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成案率。两年来,通过协作区办理信访案件20余起。
拓宽举报渠道,深挖案件查办线索
按照公开、便民的原则,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
底,覆盖全县,上下贯通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信访网络,做到公、检、法等机关信息共享,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加强信访举报网络建设。在11个乡(镇)成立了
以纪委书记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在69个村、7个社区聘聘请了()名信访联络员,并通过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开通举报网站、建立“清风举报箱”等方式,做到对举报问题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同举报人见面、第一时间掌握举报资料、第一时间调查处理,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断完善信访举报网络,拓宽举报渠道,努力扩大案件线索来源。2011年通过在敖林西伯乡诺尔村设立举报箱,接到群众举报该村领导班子私自发包集体资源问题,经调查属实后,给予该村相关违纪人员纪律处分。
实施案件线索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
作用,注重深挖信访案源线索,与公、检、法等机关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实现信息共享。2010年12月,杜尔伯特县检察院根据群众举报对腰新乡后心村村委会主任康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认定康某未涉嫌犯罪不予立案,将其相关问题转交县纪委调查处理。信访室对检察院移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予康某留党察看两年处分、后心村党支部书记杨某党内警告处分、后心村会计佟某党内严
重警告处分。
创新方式方法,化解案件查办难题
工作中,在探索创新信访案件方式方法的同时,不
断提高办案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查办过程的效率与质量,适应信访案件查办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化解案件查办的难题。
改进办案方法。在查办信访案件工作中,突出“诚”、“准”、“细”等办案方法。“诚”,就是以真诚的工作态度,来取得来信来访人员的支持和理解,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准”,就是在查办信访案件过程中,充分依靠群众的举报和初步调查的情况发掘线索,找准突破口;“细”,就是在办理信访案件工作中,做到快中有细,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在“细”中发现问题,查清问题。2011年3月,在处理群众举报泰康镇八一村领导相关问题时,多次同举报人见面,工作人员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举报人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对举报人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进一步同举报人落实问题的细节、涉及的人员,找准了案件的主攻方向。采取逐人、逐笔、逐项核对,谈话、外调、取证同时进行,主要涉案人员同时谈话等方式结合进行,发现该村用假
票据处理不合理费用问题,查清了该案,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万元。
强化办案监督。在一定范围内,积极推行信访案件公开,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信访案件工作真正起到化解矛盾,取信于民的作用。在处理大庆某物探公司给付杜尔伯特县胡吉吐莫镇赛罕他拉村的土地补偿费问题时,办案人员带领上访群众代表参与查阅帐目、了解情况,做到办案公开、公正、透明。案件查实后,对该村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公开处理,给上访群众以满意的答复。
坚持标本兼治,发挥案件查办效应
源头治本是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反腐倡廉的根本。杜尔伯特县纪委突出成果运用,坚持以对个案发生原因的分析研判为切入点,找准问题的弊端,并通过对某一时期的信访分析,逐步总结规律,完善制度,使治标不断向治本深度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将查处的典型信访案件公开向社会曝光,深入分析案发的主要原因,采取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广泛开展警示教育。针对查办信访案件中暴露出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挥信访谈话的作用,指导和帮助相关单位建章立制,堵塞漏
5.转变作风 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篇五
努力提高我县财政资金管理效益
——县财政局加强财政资金拨付和管理工作的报告
为了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资金拨付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财政工作氛围,更好的发挥财政工作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县财政局敢于面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究其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推动了财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系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月4日,县财政局局长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县财政系统干部作风整顿大会,县局机关及下属单位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局长带领大家学习了《省财政厅作风专项整治活动暨反腐倡廉建设廉政党课视频会议材料》,并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就财政干部要严守考勤制度,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服务意识,强化责任,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优化财政工作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县财政局制定了《 财政资金拨付流程管理办法》,将财政局的各个管理室的岗位职能、工作程序、操作流程等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规范,并将预算单位法人纳入支付计划审核环节中,使原来财政资金拨付20个环节简化成11个环节,也进一步改进系统 1
功能和流程设计,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全县财政资金拨付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
4月1日至4月27日,县财政局成立了四个调研小组两次分赴15个预算单位,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支出情况进行了调研,与有关同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督查各预算单位加快项目支出,查找和解决项目支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项目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进展工期计划表,对项目按计划进行督导。通过工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树立财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把转变工作作风作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完善支出管理制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
为加强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我局出台了《 财政局支出预算执行情况通报评比办法(试行)》,明确岗位负责制,《办法》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单位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和问效,督促预算单位加快项目实施,年终要对各业务股室支出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比考核。
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了贯彻落实财政业务流程改革工作,加大对财政业务流程和财务知识的培训力度,县财政局拟定于6月20日举办财政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培训班,邀请了省国库支付局的领导来讲授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全县预算单位的主要领导、主管会计和报
6.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六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相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非常薄弱的现实,高校必须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一、健全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合理划分各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夯实教学管理责任,实现教学管理资源各要素有效配置,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教师行为,从严治教。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面对当前教师普遍承受着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的现实,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研究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两促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西安石油大学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并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引导、激励、约束教师行为,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针对中青年教师较多的情况,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教师培训制度,将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记入其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教师培训计划执行情况作为对院系和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老教师对年青教师“一帮一”活动,将指导讲师、助教工作作为评价考核教授、副教授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对新上讲台的教师,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考核,实行上岗“准入”制度。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室活动或支部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学校先后制订了《教师行为规范》、《课堂教学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多项教学管理及相关约束制度,使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明显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连续7年滚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师德师风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目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适合学校教学工作要求的教师管理机制和政策保证体系。
规范教学管理人员行为,从严治管。教学管理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在工作实践中,把校、院系、教研室以及具体的管理岗位作为教学管理整体链条上的一个个重要支点,共同组成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每个支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承担的任务是整体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互相衔接、互为支撑。将教学管理人员分成三级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并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汇编了一整套教学文件,制订了不同层次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细则,明确了责任:教务部门工作人员为一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指导协调作用;各院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为二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中起承上启下、组织实施作用;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为三级管理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起着具体执行作用。2003年在全校学生规模超过1000人的学院全部独立设立了科级建制的教学办公室,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担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专职教学秘书。对没有单独设立教学办公室的院系也都重新调整配备了学历高、素质好的专职教学秘书。定期把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组织起来,研究和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坚持每学期初工作有布置,每学期末工作有总结,同时积极开展调研和培训活动,重点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规范学生行为,从严治学。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学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促进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研究性学习”转变。学校建立了德育综合考评规范制度,制订了《班主任工作规范》,为全校一、二年级235个班全部配备了班主任,对部分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班也配备了班主任;实
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创新,设立创新学分,建立了23个学生实习和创新基地;建立科技活动激励机制,对在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记学分或工作量。通过修订《学籍管理规定》,设立年级“门槛”,严把出口关:对一年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方面设立黄牌警示;对二年级学生设立新的“门槛”,严格淘汰;对省级名牌专业及省部级重点学科所属专业制定专门规范与要求,不达标者不能毕业;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两项基本要求:会游泳、长跑3000米必须达标,否则不能毕业。修订了《学分制实施办法》等教学文件,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人性化、人本化管理制度,实行多元化、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6%以上,被教育部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二、建立有效运行机制,落实教学管理制度
发挥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系统,使制订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贯彻于实际管理活动中,使教学管理活动能够有序高效运行。
学校将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监控作为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将课堂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聘任、考试和考风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列为全程监控的关键环节,将制度化的检查、督导和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每学期开学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日常教学状态检查等专项教学检查,随时向全校通报检查信息;学校教学工作专家组定期对全校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督查、指导;各院系建立了有效的自评估制度,不定期对本单位教学工作进行自评估。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上,重点制订了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从论文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物质保障质量、工程设计质量、论文撰写质量、论文答辩质量和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建立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评估制度、网上校长信箱制度、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毕业设计(论文)随机抽查校级答辩制度、教师联系学生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状况,开发使用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体系。坚持开展专家评教、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学校教学工作咨询专家组在全校范围内随机听课,校领导每月至少听一次课,院系领导两周至少听一次课,评价教师各个教学环节,并填写“听课意见表”;建立“教师库”和“课程库”,每学期期中向学生发放“评教卡”,在全校范围内由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采用计算机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评价报告。
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开放化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开放化和现代化是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我校以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在校园内设置了大屏幕显示屏等多个信息采集点,学生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教学楼,都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点的计算机网络查找需要的教学信息。研制开发了学籍管理系统、排课系统、教室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证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查询系统、教学管理网页、网上教学系统等,各院系也都建立了自己相应的教学管理网页,使全校教学管理工作初步做到了自动化、网络化、开放化、现代化。
三、强化系统学术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强化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强调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外,要重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我校党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教学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重视发挥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夯
实院系教学管理责任。推进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使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明确校、院系两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承担的管理职责,逐步实行学校以目标管理为主、院系以过程管理为主,构建了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评估体系,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强化学术管理。教学管理既是行政管理,又是学术管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重行政、轻学术,由此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随着高校民主意识和学术观念的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学术管理上。首先,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专家教授不仅是学术上的权威,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智囊团”和“裁判员”,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决策咨询系统,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性组织作用;同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建教学评估专家组等,吸纳专家教授直接参与教学管理。经常征求骨干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同行评教及评学活动,把学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及时传播到教学第一线。其次,改变过去少数人“拍脑袋式”的决策机制,把学术研究方法引入教学管理。特别是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做出改革或调整前,进行立项研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政策、措施或改革方案,用以指导实践。
7.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七
首先,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 需要两只“手”:一是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二是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目的是协调和发展社会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但很多时候, 这两只手很难协调运作。1958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巴托 (Bator) 首次创造并使用了“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概念, 从此对这一范畴的研究风靡至今, 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市场失灵”再一次给人类经济生活敲响了警钟。归纳起来, 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缺陷现象的研究逐渐集中在以下范围:不完全竞争和垄断, 市场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信息不完全, 收入分配不公平, 经济周期波动,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如今, 市场缺陷的理论已被广泛接受, 主张政府只充当“守夜人”角色的人已不多,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仅应保证市场的自由化和减少市场价格扭曲, 而且应采取积极干预的措施, 用政府职能来弥补市场缺陷, 就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并不否认市场缺陷的存在。
当认识到需要由政府采取行动对市场失灵进行弥补的时候, 人们会把政府设想成一个维持公平正义、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代表机构, 因此它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应当有权威和能力完成社会赋予的使命。然而, 正如“市场万能”同时并存着“市场失灵”一样, “政府万能”的神话又受到了“政府缺陷”的困扰。目前, 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占绝大多数, 但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并不多。许多国家仍然在早期市场经济权力资本支配的陷阱中挣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革, 弄不好也会掉进这种失范、失控、失信、失衡的陷阱中去。出现这种结果概率很高的原因是:在体制和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 传统制度规范被破坏了, 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制度新规范或者没有及时制订出来, 或者没有形成自觉遵守制度规范的主体素质与氛围, 导致市场主体和政府官员行为没有规矩或不守规矩。一旦失去制度和道德制约,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强烈欲望, 犹如脱僵的野马, 在名利场上左冲右突, 不惜牺牲社会利益片面发展某些有利可图的行业和产品, 甚至违背市场经济基本伦理规范, 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目前, 各级政府仍然掌握着配置土地、资金等重要资源的权力。这就使某些拥有支配重要资源权利的官员有可能在市场上寻租, 纵容、保护能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违规行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由于权力的腐败变本加厉, 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正是由于权力的腐败, 理论上所有者并不缺位的财产, 在实践中就成了“无主财产”。形象地说, 如果将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比作大热天里的一根冰棍的话, 那些权力寻租性腐败分子不仅要考虑化掉、吃掉的问题, 还要考虑如何将它放到冰箱里再去讨论是吃、是分还是保存。所以, “治民”、“治市”必须首先“治政”、“治官”,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重点要解决政府自身的权力寻租性腐败问题。
其次, 健全法治环境,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政府介入和市场主体自由的矛盾在市场经济中是始终存在的。没有市场主体的自由, 就没有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没有政府的适当干预, 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秩序, 从而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主体自由, 也无法弥补“市场缺陷”。因此,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弥补“市场失灵”,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范围很广, 包括法治环境、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等。其中提供法治环境, 是政府公共服务最主要、最基础的产品和职能。
只有规范市场秩序,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大有作为。市场经济是自由选择、平等竞争的经济。各经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而开展的竞争, 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效率提高的源泉。公平竞争能带来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带来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然而, 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 容易出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畸形竞争;如果不用法律规章加以约束, 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混乱乃至对抗。因此, 能否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 保证公平竞争、有序竞争、适度竞争,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的公共服务机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可以弥补“市场失灵”, 维持社会公平正义。政府这一公权组织树立公信力, 能够有效遏止一切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让人们知道自己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行为界限。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法治, 保障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以维系整个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发展。法治保障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有助于消除具体的社会不公平的根源, 一点一滴地实现分配公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应当在法律的授权内活动。现代法治的基本作用之一, 就是建立一种限制政府滥用权利的机制, 防止暴政统治。从各国的实践来看,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一对反复博弈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对市场经济进行强力干预, 有时又会推行自由主义, 甚至退出市场。总之, 政府应在实行法治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找准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再次, 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 促进社会公平。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剧的现象, 也是市场经济机会不平等造成的结果不平等, 这需要通过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实现机会均等来解决, 但客观上也督促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 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等办法来加以缓解。积极扩大就业,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理顺分配关系,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 也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力措施。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不仅是谋生的必要手段, 还是人们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民生之本”不解决, 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肯定是背道而驰的。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通过二次分配促进公平。理顺分配关系、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决分配不公平问题, 是当前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 强化收入分配税收调节功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二次分配措施, 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征收遗产税、赠与税、高消费税等财产占有税, 调节过高收入。要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弱势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扶贫济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承担重大的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既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既要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 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 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 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消除政策性因素,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当前, 农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 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难题。解决“三农”问题, 就要加快在农村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让农民自主经营, 自由竞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 靠工业化致富农民, 靠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 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农民利益”三方面统筹和谐起来。为此, 应推进城市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实行新的减贫计划, 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
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引入到中西部, 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 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 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摘要: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双重目标, 即要求市场规范的同时又要求政府行为的规范。要遏制以“市场失灵”为特征的无序市场运行秩序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然成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最有效的途径和内在要求。
8.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八
1.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近况
1.1产量的增长 食用菌生产已经遍及全国,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全球总产的70%以上。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5.8万吨,1986年增至58.6万吨,1993年154万吨,1996年为350万吨,2000年663.7万吨,2003年达到1038.7万吨,2006年1474万吨,2010年产量达到2200万吨。
1.2 栽培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7年产量居前9位的种类依次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鸡腿菇、草菇、滑菇。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3珍稀食用茵品种的开发 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可丰富菌业的品种,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益,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食用菌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是保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姬松茸、真姬菇、鸡腿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无论在色、香、味都较常规品种优胜,而且作为保健产品走进市场,立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4食用茵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主要由食用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包括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方法标准、物流标准和基础标准。现已颁布实施的食用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中,多为质量标准、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而物流标准偏少。由于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出口的食用菌品种中农药和其他杂菌超标,严重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仍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甚远。且产销单位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合力。
2.2主导品种开发率低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虽然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四季有菇,但是从主要菇种产量分析,主导菇种产量并不突出。据统计,2001年我国仍是以价位较低的平菇为主,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61.8%。而杏鲍菇、阿魏菇等一些高价位的菇还没有一个占到总产量的5%以上。
2.3产品研发利用率低 首先表现在新品种开发研究力度不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资金投入、研发水平难以与建设食用菌大区的地位相适应。其次是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也不健全,阻碍了科技推广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4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面狭窄,水平参差不齐,内部缺乏有效沟通。初步统计,我国还存在大量的自主种菇、自主销菇、自主经营的个体菇农,占种菇户的46%。已经形成的专业合作组织也只限于为种菇户或提供菌种、或提供技术、或提供销售,没有一个合作组织能在组织规模化生产、参与大市场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上起到龙头作用。同时,各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组织与加工龙头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等沟通和交流,甚至造成局部利益的竞争。
2.5加工产业化水平低 食用菌加工企业在我国只是形成了生产格局,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链条,没有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而且,我国的食用菌多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包装销售不足40%,效益得不到充分体现。
2.6品牌市场效应率低 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导致食用菌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过硬的品牌。而且,各单位在品牌营销和打造上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巨大的市场冲击力,影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3.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食用菌生产既是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也是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和出口创汇,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当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3.1食用菌产品是健康食品,朝阳无限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防病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食用菌产品在市场上消费量不断增长。据专家分析,21世纪人类的食品将由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的二维结构,向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微生物食品的三维结构转变。食用菌作为微生物中的大家族,以其营养丰富、药用保健、绿色环保的特点,将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
3.2食用菌产业符合发展方向,前景广阔 食用菌产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入世”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优势产业。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还是技术力量,比较优势都很明显。因此,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4.实现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的对策
要按照建设食用菌生产大区的总体目标,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以规模求效益,以科技促质量,以品牌创市场”的建设方针,努力向规模化、多元化、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4.1发展思路要创新 “入世”后,利润平均化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微利时代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只有及时转变思想,积极营造并参与到规模化生产中,才能应对市场的新变化。因此,实现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框架下,采取政策启动、品牌拉动、科技推动、营销带动、多力联动的办法,加快绿色生态型食用菌基地建设。以食用菌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厂化、标准化推进生产的规模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推动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
4.2机制体制要创新 要保持和抢占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抢占食用菌市场的先机,就必须在机制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而产业集团化发展是食用菌产业决胜于未来市场的唯一途径。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必须分三步走。第一,强化标准,壮大个体。目标是推进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形成食用菌产业的快速膨胀;第二,完善网络,相互渗透。目标是加强食用菌基地、合作组织间的菌种供应、技术交流、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的网络化。形成食用菌研发、制种、栽培以及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出口贸易等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实现集约化发展,为向集团化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加强联合,共赢发展。目标是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使之成为农业创汇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产业集团,以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共赢发展。
9.灌南县创新机制强化财政队伍建设 篇九
灌南县创新机制强化财政队伍建设
摘要:近几年,江苏省灌南县财政局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财政队伍素质水平逐渐提高.截至10月底,全局在职人员314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66人,占85%,具有中高级职称62人,占20%;中共党员230人,占73%.作 者:章正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财政局 期 刊:农村财政与财务 Journal:NONGCUN CAIZHENG YU CAIWU 年,卷(期):, “”(2) 分类号:10.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十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社区(街道)党工委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区委、区政府也将创建学习型城区作为打造国际静安的重要工作内容。今年,曹家渡街道有幸被确定为上海市首批12家创建学习型社区试点单位之一。中央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试点工作的推进,既为我们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建工作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围绕国际静安指标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指标,按照市学习办关于创建学习型社区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读书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思路,从机制体制上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不断向纵深推进。
一、培育“三支队伍”,着力社区组织学习能力和个体学习能力建设
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人终身学习。要实现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我们要进一步从三方面努力,通过提高组织学习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一是建立敏于领悟新的学习理念、掌握新的学习意涵的领导队伍和专家队伍。在街道原有的社区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结合市学习型社区创建试点工作的开展,按照市创建学习型组织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组建街道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委员会,制定创建规划,明确创建职责,细化创建分工,进行统筹协调。设立创建工作办公室,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实施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分管书记协助配合开展工作,明确工作目标要求、科室职能和人员、经费,对创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聘请专家学者,组建成立曹家渡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顾问团,作为社区创建工作的资源库和智囊团,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出谋划策。
二是培育善于识别新的学习需求、激发新的学习动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定向培养、外部引进专业人士、聘请社区名人、争取区各部委办局支持、完善志愿者教育和管理机制、强化社会资源运用等途径,进一步整合、调整充实实施终身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师资力量,努力建设一支不仅乐于教,更善于发现并培养各年龄层次学习成员的学习兴趣,善于培育并维持高昂向上的学习情绪,善于不断确定学习成员新的学习需求,展开新的学习活动的师资队伍,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是培养勤于确立新的学习态度、打造新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队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以典型引路、导学助学、上门送学、集中学习、集中展示等形式,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学习展示的舞台,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在校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楼宇员工群体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增进知识积累,拓展学习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感受生活着必须学习着,学习着才是生活着。
二、推进“两个优化”,着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阵地建设
多年来,曹家渡街道已经建设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习阵地,街道图书馆成功创建上海市街道图书馆特级馆三连冠,达安花园首创全市首家新建住宅小区会所图书室,初步形成了品牌和特色。面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到“三个优化”,更好地发挥学习阵地在推进学习创建中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优化图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现有的由街道图书馆总馆、少儿馆、老年馆、电子阅览室、达安会所星之图书室、机关图书室,以及商务楼宇图书室、图书角,敬老院等馆外服务点构成的图书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图书馆的投资,通过收回出租房屋和调整现有房屋资源等,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扩大图书阅览和借阅面积,为读者提供环境更舒适、品种更齐全、服务更周到、氛围更浓郁的读书学习服务。结合区府实事项目的实施,今-1-
年年底前落实、完成每个居民小区图书室的改、扩建,实现各小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借阅阅览适应不同需求、门类齐全的图书书报杂志。同时,同步实施新建乐龄家园老年图书室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努力探索藏书“一馆一特色”。
二是优化社区学校运作管理模式。在区地区办的统筹协调下,联手区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学习调研,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社区学校和社区文化中心的运作管理模式,推出更多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吸引力大的教学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更好地发挥其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中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
三、实施“三个加强”,着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体系和内涵建设
学习型社区创建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体系,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努力做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为学习者提供智商情商共进的学习渠道,使学习者成为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在学习载体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多元性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学习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学习活动的成效。
一是不断加强学习型社会创建和树立新的学习观念的宣传。通过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等平台,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资源有效整合、凝聚在一起。在社区报、街道政务网、小区板报墙报上开设专栏,创建全面、立体的创建学习型社区宣传网络,进行“展现自我,体现价值,必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的宣传,强化创建氛围和创建工作知晓率。
二是不断加强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内涵的探索。深入调查研究,深度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群众、辖区“两新”组织企业和员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需求,特别是新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读书活动和创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依托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加快培育发展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各类协会、文体团队和活动沙龙等社会组织。强化创建工作合力,深入挖掘社区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重点扶持、细化分类和专业指导,按照团队特色,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寓教于学,寓学于乐的读书和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依托工青妇工作资源,加大与辖区单位、部门和企业的共建力度,进一步拓展读书平台和活动舞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充分体现时代性、群众性和教育性,形式新颖、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人群参加的读书和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富有小区特点的读书活动和文体团队的交流展示,举办健身、科普、环保等各类讲座,努力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展示”。依托大党建工作格局和社区图书服务系统,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读书学习和成长,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学习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技能培训和法律咨询。坚持读书节品牌,精心组织以“读书,社区更和谐”为主题,以读书与发展、读书与成长、读书与励志、读书与修养、读书与盛会、读书与时尚等六大主题20项为内容的社区第五届读书节,吸引更多的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社区居民、两新企业员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各方面人群能参与到社区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来,形成读书活动和创建工作新高潮。
三是加强表彰激励和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根据不同企业、行业和“两新”组织的特点,将创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与文明单位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读书小组、网上论坛、兴趣小组、岗位能手培养选拔等渠道和形式,努力提高创建工作的吸引力、参与率。强化、完善创建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先进典型的表彰引领。通过宣传和交流,激励激发居民群众新的学习动力,打造新的学习能力,取得新的学习成效。
11.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篇十一
国务院近日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法治保障,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农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支撑。
汪洋指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抓大补小”,在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搞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确保完成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健全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投入,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形成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格局。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
汪洋强调,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认真研究依法治农问题,及时把行之有效的“三农”政策提炼上升为法律规定,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和农村普法教育,提高“三农”工作法治化水平。要认真做好秋粮收购、冬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动物疫病防控和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
农业部召开兽药监管座谈会 要求强化监管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近日,农业部召开兽药监管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加大力度,抓好兽药常规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兽药市场秩序。
一是贯彻落实从重处罚公告,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今年3月3日,农业部发布了从重处罚兽药违法行为公告,对六种兽药严重违法行为实施顶格罚款并实施吊销生产许可证或吊销生产文号处罚。
二是全面开展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规范行动,深挖违法行为。为进一步规范兽药市场,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规范行动。
三是强化日常监管及检打联动,保持高压态势。各地兽医主管部门针对重点监管环节和重点监管对象,以日常巡查、飞行检查、监督抽检、专项整治等为抓手,不断加大兽药监管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加强《兽药管理条例》配套办法制修订工作,创新改革兽药管理制度。
五是实施兽药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兽药监管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农业部及各地兽医管理部门将继续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兽药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一是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从重处罚公告,强化兽药监督执法和检打联动,进一步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二是切实抓好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规范行动,实施清理整顿,做到规范有序。三是积极实施兽药产品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利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所有兽药生产企业和兽药产品纳入兽药追溯系统。四是继续做好兽用处方药管理办法实施工作,规范兽用处方药管理。五是继续强化兽药残留监控和抗菌药整治,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六是继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创新改革兽药管理制度。
【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推荐阅读:
创新机制 强化服务 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再上新台阶08-30
不断创新机制体制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09-17
企业服务创新机制08-02
艳山红社区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08-11
坚持创新机制09-23
创新机制,换位思考10-05
创新工作机制河长制08-16
创新中心监督管理机制09-22
创新水务投融资机制10-27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