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2024-07-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11篇)

1.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

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拿我们村来说,新建了养猪场,这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

供了一些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同时新收的粮食也可以就近卖给他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邻村新设了集市,方便了人们

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瓜果的购买,同时我们可以把家里一些东西拿去卖;近几年来,村里鼓励家庭妇女可以在家养兔子,成本不是很高,这又给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

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体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计

民生,有了健全的的社会保障,人民才有了归附感,是真正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 最

近几年我村在医疗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都加入了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减

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对于双女户(一个家庭只有两个女儿)每年还可以免交保险费。

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有55元的补贴,对于双女户,父母自50岁起每人每月还给

予50元补贴,这些都给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方面。镇上原本有几个中学,但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校还设有小

学。近年,镇里统筹规划,专门将其中一所改为小学,其它两所合为一所,还专门组

织老师考试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学生的入学考试也更加严格。寒暑假村里还有专门的老师设立辅导班来帮助学生补习功课。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首先,新修了公路,宽阔的水泥路代替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沥青路,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的村里也修了路,新的自来水管系统可以让我们

随时用到干净的自来水而不用像以前去井里打水,镇上新建的服装店,超市可以使

我们更加方便的买到各种优质的产品。

以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红白塑料垃圾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死胡同里砖瓦粪便

乱堆、柴火乱垛、牲畜乱栓、乱七八糟的标语乱写、脏水畜尿乱倒。现在,村里专门

建立了垃圾池,并且禁止往河里乱扔垃圾,一些主要的道路也都被水泥路代替,这些

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近几年来,陈冲村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态势,经济建设的前景逐步明朗。农业依然

是村经济的主导,在这条主线下又逐渐延伸出一些支线,那就是养殖业和旅游业。

首先是养殖业。就拿我村养鸡大王立为例,它的鸡场成立于2005年,到现在已经有6

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养鸡数量达到了万只,其品种比较专一,主要

为蛋鸡和肉鸡两个类型。据了解,其年收入达数万元,而且在不断带动同村一部分年轻人

发家致富,成为附近有名的养鸡大王。当问到发展的原因是,他坦言都是党的政策和国家的帮助让他那么快就走上了致富路。有了好政策,再加上好机遇,好基础,它的成功则是

必然的。秋季秋收后,粮食进了仓,小鸡们便有了口粮,玉米打成糁再拌以饲料就成为鸡

们的美味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且在聊天过程中他向我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新想法,以

前家里清理出的小鸡的粪便是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现在他打算采用新的科学手段利用小

鸡的粪便发酵生产沼气,这样就可以变废为宝了。如此一来,不仅以前小鸡粪便无处排放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生产出来的沼气还可以作燃料做饭,与环境与经济都是有百利而无一

害的,讲到这里,他的脸上充满了激动的神情。

然后,是旅游业。在前面调查过这里有天下有名的天中山,据汝南县县史研究员邵

建民说,在先秦时期,周公曾带人在这里为新都选址并测日影,考分数,发现在夏至日那

天这里的日影最短,故在这里的山上树立标志由此定名天中山。这里还有由台湾明乘法师

捐资兴建的南海禅师,据说南海禅师是亚洲最大的寺院,其内的大雄宝殿甚是雄伟壮观。

梁祝化蝶的故事广为流传可谓天下尽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乡就在这里,“梁祝墓”“十

八里相送”还有二人学习所在的书院,都在这里。在县城的北关有一座城门,上写“北拱”

二字,这就是古蔡州的北城门,城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又重修一次,现在看

到的城门就是那时复建的。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该地已全面兴起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近四十万人,从而带动

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一条龙。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问题

不可置疑,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地变化,生活环境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也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思想

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

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好坏。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

查和亲身体验我发现现在存在的较严重问题有:

1.新农村建设的经济问题。新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与人民的现实

生活相连,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都知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那么陈冲村是一个

农业大村,它的经济来源最根本的是土地,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了一切。由于季风的原因,这里的夏季与春季相比却是相反的,夏季炎热多雨,且下雨多为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这也是一大问题所在。夏季炎热的气候在另一方面看来却是有利的,夏季作物如:玉米、花生、芝麻等都是在这个季节生长壮大,六月份是麦收季节如果这一段时间天气晴好的话

那又会是一个丰收年,麦子收完就是芒种了,在二十四节气中芒种的意思就是忙收,忙种。

忙收指的是收小麦,而忙种指的是种夏季作物就是玉米一类的作物。天气转凉就到秋天了,秋天是短暂的,在节气中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真正的到来,只能再往后一个月的时间秋天

才真正到来。很快又要秋收了,秋收是很忙碌的,夏季作物不像其他季节作物一样,它的收获一大部分靠人力,不同于小麦可以用大型收割机,虽然目前也有夏季作物的大型接械,例如:玉米收割机,但是它的实用性受到了限制,其因一是收割不彻底因为科技含量较低,受到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它的收割成本较高一般农民,另一方面它的收割成本较高一般

农民用不起,故秋收是最累人的时节。

2.农村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也是首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有了健全的的社会保障,人民

才有了归附感,是真正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

了长足发展,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社会保障体

系有了较大改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社会保障不均衡,不完善,在农村地区就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的社

会保障问题。虽然说受国情限制,不可能使每村每户都纳入社保体系,但是对于一些

特殊家庭、特殊人群比如:孤寡老人、军属烈属、伤残人员、丧失劳动力者都应该特

殊对待,以彰显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发现国家的政

策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有些地方社保根本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在村东头一位姓于的孤寡老人家中我注意到本应是五保老人的他却没有得到政府的照顾,家中没有政府的帮扶物资,老人告诉我,这都是村委和乡镇闹的,在评选五保时有关系的人把名额占

了,而没有关系的,真正贫苦的却没有得到照顾。这样的的事听起来很可笑,仔细想

来却很可气,可悲,可叹,真的是很无奈,明明国家的好政策却没有落到实处,被人

钻了空子,政府是时候应该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杜绝出现上述的现象,呼唤良知,呼唤真理与爱心。

3.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在耕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土壤质地、耕作性、水肥特性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发挥土地的生产能力,肥料、农药、水热等的运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农业基础设施

不完善。缺少现代农业设施,引水灌溉不方便,绝大多数是从井里抽水灌溉,费时费

力,一旦管子破裂,浪费比较严重。农产品品质低,菜农、粮农、畜农缺乏健康观念,将不安全食品投入市场销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生命健康,如:韭菜农药残留严重、劣质油类、马路暴晒粮食等,老百姓本着“只要能卖好价钱,不管别人怎么样”的想

法来做,到头来还是害人害己,农业污染严重。

4.农村的环境、规划、以及文明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农村规划差、难。宅

基地抢占、私搭乱建等不按规划来,这里高一块,那里多出一块来,整的胡同里的房

屋参差不齐,极不雅观又不方便,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

活动应坚决打击,文明风气需要净化,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

度需要加大。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

地和体育设施,学生放假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老年人只能坐在村头晒太阳,像一些

小型的图书馆和运动场不但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锻炼身

体,延长寿命。

5.农村劳动力外流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资源丰富是

河南发展经济的一大优势,劳动力足了对于搞好农业生产、兴办企业、增加经济来源都是

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力大量外流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留守儿童

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等等,这都是不容忽视的。普遍的问题存在于河南农村的各个地

区,汝南县陈冲村村也不例外。在这里有的家庭甚至把赖以生存的土地出卖掉而全家都出

去打工,几乎是常年在外,只是有了大事才回来,这样的人家有很多。我们不能说出去打

工是绝对好的或是绝对坏的,那都不科学。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上

有很大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差不多都是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这样

一来可以扩大经济来源,二来也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了个人素质,但是另

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失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认清这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问

题也是个大问题,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爷奶照顾,这些孩子长期

得不到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提高村班子的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检验,做思想汇报以及学习心得,提出具有建设性和长远性的意见,用作出的成绩和实际成果来衡量他们的工作水平,不断激励着他们为民着想,为民奉献。同时也可以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注入新的活力。

2.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通过孩子影响父母、父母影响孩子、邻里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发展成人教育也至关重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

3.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在农村,可以定期印发宣传材料包括政策政事、法律知识、科学成果等,开展乡风文明活动、普法知识竞赛等增加社会常识和基本法律法规,引导农民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才能改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

4.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规范化指导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增加财政对于乡村科技的支持力度,利于农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丰富精神文化。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壮大长久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歌舞比赛,杂技表演等,对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生活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

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很难走但还是依然走下去,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国家加大力度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把农村建设好了,解决了农民问题,那样中国才算是真正的富强,而且我也真正地相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党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断发展的,它是适合国情的,只有坚持了党的路线,并认真实践,才能实现我们又好又快的发展愿望。看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旗正在风中猎猎作响,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为之而奋斗吧!

2.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二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当前, 我国农业分配关系中无论是农业经营体制还是农业产业的结构及农业的生产发展的方式都在相应的逐步变化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务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 艰巨性和复杂性, 必须把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摆在重要位置, 从实际出发。

二、当下我国新型农村建设发展存在困难

据统计, 我国近七成人口来自农村, 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后,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 在农村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农村建设上都得到了巨大进步。但是, 一些地方盲目扩张, 一哄而上, 贪大求洋, 城市迅速扩大, 导致农村土地城镇化快与人口城镇化;有的“重面子轻里子”、“重硬件轻软件”、“重地上轻地下”、“重短期轻长期”、重物轻人, 忽视人的新型农村城镇化, 建设品位低, 缺乏文化支撑和民生保障, 等等。由此造成, 土地特别是农业耕地和级别农田被大量占用, 危及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造成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短缺、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带来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 严重的人才流失

当下,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轻壮年劳动力逐步减少;第二方面, 农村里绝大多数农民素质不高, 文化水平偏低, 思想落后保守;第三方面, 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造成这些人才的流失因素如下:其一, 劳动力过分外流到大城市, 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其二, 教育队伍中教师缺乏, 如调离和改行等, 没有高素质的新成员进入教师队伍中。最后是通过高考, 使得一部分农村青年成为优秀人才, 而选择离开当地, 且政策上欠缺对这部分人才的尊重, 如外出读书户籍回签问题, 户籍办理的人员不同地方不同政策。

(二) 农民权利不平等

平等权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社会上任何主体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农民也不例外, 但是从实际的总体来看, 我国农民无论是政治、经济或者社会的平等权都欠缺相关的法律保障。重视我国农民在经济、社会及政治的平等权, 制度相应的法律法规, 让他们活的“有尊严”是现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基本。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其重要是以下因素造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 据了解, 在我国部分地方, 劳动者就业, 因出身而受歧视屡见不鲜。我们都知道要使得经济的市场化快速发展必须要有市场化的劳动力, 关于相关公平竞争、平等就业、劳动力自由流动等宣传不少, 但是落实实处时, 限制农民的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政策却纷纷出现。使得农民在这些规章下的城市里成了“三等公民”。地方色彩比较明显, 如乡里人和城里人, 这体现不出国家对公民生存权平等保护在劳动权上。

2) 教育资源的差别。九年义务教育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教育的相对平等性。教育权利得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础所在。然而长期以来办学政策对农民的歧视, 使农民没有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上, 我国每年几百亿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用于城市上, 农村所占比例甚少。教育跟不上是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的直接原因,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3) 缺乏受社会尊重的权利。农业无论是在对历史或者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华夏文明萌生与延续的根基。职业无贵贱之分, 农民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者,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与其他职业中的劳动人员无差别, 都理应得到尊重。可是目前出现一种怪相, 部分人员看不起农业劳动者, 更鄙视农民, 甚至歧视侮辱农民的现象。农民在我国逐渐作为身分来看, 而不是一种职业, 它与“非农”相对。农村里出来的人员, 不管是在乡务农, 还是在城打务工, 实际在都被看成“二等公民”。

三、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 人口均衡、资源节约友好,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纵观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 我国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一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农村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态势严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紧张等。农村发展过程中, 知识看重经济上发展, 轻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等到日后再来纠正时, 就会付出巨大的时间、经济和社会代价。

四、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1)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条件持续改善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建国以来, 农村土地生产方式不断转变,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 土地改革;第二次, 社会主义改造;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第四次, 家庭承包责任制。而新农村建设就是在第四次农村改革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改革, 例如,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首先我们对现在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其次, 实现土地的资源合理配置, 向土地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再次优化资源配置, 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实处, 带动农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了农业产业经营新格局的形成。

2) 落实设施配套。“路通财通”这一理念已得到实践的多次证明。新农村在配套实施上要有规划有目的的建设好道路, 建成村村通家家通的道路。同时其他设施也要配套好、如水、电、气、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公交站等等, 让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

3) 提高服务意识及水平。突出“以人为本”, 保护农民权益, 改革农村人才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人为本, 把农民的利益需要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基础, 重点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从实际上满足农民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推进公共设施建设, 医疗建设, 教育建设, 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黄坤明.守护人间天堂[J].求是杂志, 2013.

[2]张文雄.城镇化重在提高质量[J].求是杂志, 2013.

3.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4.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四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全社会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紧缺,领导班子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发展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密切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辖。位于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1984年7月始设。我县面积为34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约41万,是一个在历史上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我县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长阳资源丰富、物种繁多,拥有水、矿藏、生物等优势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达到400万千瓦,已探明的矿种有30余种,拥有大型铁矿床火烧坪铁矿和全国第七大锰田古城锰矿,还是全国百家重点产煤县之一。

下面,将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

设中的亮点。

一是“土地托管”。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土地流

转市场日趋活跃,除了转让、转包、互换等流转方式外,代耕、合股分红等简便易行的土地托管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形式,使拥有耕地的农民、实际经营者等多方受益,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及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托管优化了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合理利用,解决农村有地无人种和有人无地种的矛盾,使我县的农业发展不再受生产资料的制约。比如火烧坪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发展态势非常喜人,已经迈出湖北,走向了全国市场,并成功实现了长阳高山蔬菜直供奥运餐桌和世博会。

在盘活农村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土地托管发挥了典型带动作

用。实现农民共同增产增收,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了劳务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双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土地托管使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难以实现的规模化种植的潜在优势得到了发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创造了合作社与农民共享的利润空间。同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是“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柑橘”和“烟草”是我县的两大特色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狠抓建设必将收益显著。目前,县委县政府领头,农业、财政、农机、烟草等相关部门具体着手,要政策给政策,要服务给服务。

清江柑橘堪称“水果中的精品,自主培育的柑桔新品种“华柑2号”,是湖北省仅有的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品种。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柑桔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举办清江柑橘文化节强力推介清江柑橘,2006年清江柑橘还被商家竞卖了1.8万元,“闹”上了央视荧屏;2007年,300万公斤清江柑橘出口俄罗斯,作为亮点首次走入央视“新闻联播”;2008年,“万人免费果餐”和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歌表演令人流连忘返;2009年,长阳在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建立了清江柑橘直供中心,清江柑橘高调进入北京市场;2010年,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9名外国友人,采摘下2010年清江柑橘,清江柑橘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县清江柑橘10万亩、产量20万吨,产品俏销国内外,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2010年8月,湖北省现代烟草农业暨烟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宜昌市兴

山县召开。会后,县烟办及时向县委、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召集烟叶生产领导小组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学习了相关文件,研究部署了后期工作。要求,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地单元建设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来,切实转变烟草农业发展方式。把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烟叶拉长产业链,培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烟农生活水平。依托专业村和重点村,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全县现代烟草农业工作水平。全体烟叶生产工作者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一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抓住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利条件,依托烟草产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明确烟叶发展目标,精心规划、全面推进、进一步提升全县烟叶生产水平;三要强化措施,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扩大试点示范,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进

一步探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四要安排部署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

2008年4月22日至24日,长阳县农业局高山蔬菜研究所所长王兴国,县土肥站站长刘春华一行深入渔峡口镇沿坪、高峰、布政、招徕河等地,开展 科技下乡 活动。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参与的热情极为高涨,三天活动中共培训种植农户530余名。

三是“抓好短板”。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境内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

同时境内多山,部分地区土地贫瘠,部分农民无以为继,更别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委县政府积极调研,认真考察,细密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前期的各项准备后,2008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近日完工,该项目为渔峡口镇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总投资380万元,占地总面积1.65万亩,项目区辖1个村民委员会,9个村民小组。目前该地区改造后成果喜人,农民结合实际,种上了烟草、柑橘、大棚蔬菜等,收入大增。

同时,长阳山川秀美、风情浓郁,景观独特,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县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带动农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目前,长阳境内形成了“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隔河岩水库、高坝洲水库)”的独特景观,清江已变成绵延数百公里的梯级长湖,为绝佳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长阳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阳被命名为“湖北旅游强县”。长阳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民俗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传说故事、炽热流畅的吹打乐、哭中有喜的哭嫁歌、散发泥土芳香的薅草锣鼓、婀娜多姿的花鼓子、风味独特的土家菜肴等,无不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

四是“质量立县”。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农民的“钱袋子”问题解决好,光靠小农经济还是不够的。县政府紧密结合实际,广泛调研,结合实践引进了一批具有我县优势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成果喜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实例就是“凯雄渔业”。位于清江库区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龙舟坪、鸭子口、都镇湾、资丘、渔峡口等乡镇的农、渔民,都将享受到凯雄渔业带来的商机。据了解,凯雄渔业全部达产后,每年可消化清江鱼2万多吨以上,不仅可以带动1000多养殖户3000农民致富,可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以上,同时,凯雄渔业直接增加了500多个农民的就业岗位。目前,长阳“清江鱼”远销欧盟,广受好评。

要长久地又快又好地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坚守质量打出品牌是关键。在我县人民政府县长吕学锋主持召开自治县七届人民政府第56次会议,专题研究质量兴县工作。县人大副主任田文大、县政协副政协主席林爱和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长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杨德芬关于质量兴县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一是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质量兴县、品牌兴企的意识;二是要建立人人追求质量,个个树立品牌的制度;三是各部门、各企业要扎扎实实推进质量兴县、品牌兴企的工作。会议决定:同意出台《推进质量兴县 实施名牌战略管理办法》;同意设立清江质量奖;由长阳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向上申报争取食品检测室项目,长阳县科技局负责对检测室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此,长阳县人民政府设立清江质量奖,鼓励地方企业把好质量关。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深入落实科学

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打造都市后花园,构建平安长阳、信用长阳、文化长阳、生态长阳、富裕长阳,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市)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

列”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后劲足、斗志旺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65 亿元,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8 亿元,同比增长19.5%;财政总收入 2.68 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

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未来几年,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奋进进程中,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蒸蒸日上,必将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5.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五

——启东市开展“双学”活动情况汇报

中共启东市委组织部(2006年10月8日)

我市共有24个乡镇党委,331个村党组织,其中党委建制的有10个,总支建制的有122个。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省委、南通市委和启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为总体目标,创新党建理念,强化党建责任,打造党建载体,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按照南通市委组织部通知精神,就我市开展“双学”活动的情况,作三个方面的汇报:

一、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双学”活动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通过制定实施意见、举办培训班、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健全规章制度等措施,扎实推进“双学”的深入开展,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一)制定实施意见促“双学”。接到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0号)以后,迅速召集组织、宣传和相关涉农部门,专门对文件进行了学习,正确领会华西精神实质和省委的学习要求,并结合我市乡村建设实际,对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进行了讨论,并下发了《中共启东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省委有关要求,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九大工作,明确学习任务,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为重点,积极创新农村发展思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不断开辟农民致富途径;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步伐;以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为途径,努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以健全民主管理体制为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建立市、镇(乡)、村三级责任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双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举办各类培训引“双学”。为引导农村党组织书记认真参与“双学”活动,争当吴仁宝式的农村领头人,市委组织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双学”活动。一是举办小康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组织全48个小康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到市委党校进行集训,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村镇规划、现代科学技术、基层组织建设等知识进行了培训,并就“如何学好华西、学好吴仁宝”进行了讨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专门组织参加培训的村党组织书记到华西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使村党组织书记准确把握华西经验的精神实质,转变了发展理念,增强了发展信心。二是会同市农林局扎实开展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利用农广校教育资源,实施好对农民,重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种养示范户进行创业培训、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他们自己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到目前为止,培训已达32236人次。三是会同市科协举办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骨干培训班。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组织全市乡镇组织委员、科协干事、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科技素质培训班,主要对“双学”活动的有关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现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增强他们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三)开展主题活动推“双学”。为从实际行动上推进“双学”活动的深入,结合我市“启吾东疆党旗红”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召开了“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推进会,对前

阶段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村党组织以此为载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实践华西精神,不断强化村级班子,因地制宜选好发展路子,积极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扎实为民办好实事,努力倡导文明新风。通过深入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不断得到新的巩固,村党组织班子引领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迈出了新的步伐,从而实现“双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四)召开组织生活会议“双学”。为使“双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每个村党组织在学习和实践华西精神期间,均召开1-2次组织生活会,认真学习省委关于开展“双学”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专题研究在开展“双学”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本村实际,对今后村庄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思路、群众实事工程、规章制度制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截止9月底,全市323个村共召开了386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确保了“双学”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五)健全规章制度督“双学”。为确保“双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我是市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认真制定并编印了《村级党组织相关制度汇编》,明确了村党组织任期目标、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党员联系户、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双承诺双考评”、党员干部承诺等11项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督促每位农村党员干部切实按照“双学”活动要求,认真实践,积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管党机制,增强建设效能。一是强化党建责任机制。建立了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乡镇党委职责,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半年例会制度,形成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管党一把手责任制,乡镇党委一把手每年与市委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管党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了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635个,坚持“五个一”工作制度:即制定一个联系点工作计划、选定一个研究课题、每年帮助联系点解决一个以上突出问题、每年参加一次联系点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撰写一份联系点调研或理论研讨文章。二是强化党建考核机制。突出考核份量,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与经济综合考核实行双百分制,坚持双向否定,凡党建工作后进的乡镇党委不得评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凡经济工作后进或没有明显进步的乡镇党委不得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完善考核内容,坚持考核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对创造性、特色性工作的考核力度;改进了考核方式。采取半年点评、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工作汇报、现场提问、实地考察、评定分数等程序,突出考核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凡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后5名的乡镇,其管党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不得评为先进。三是强化党建创新机制。2005年我们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活动,设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奖,评比结果纳入市委对乡镇党委考核体系。

2、实施配套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职数过多、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机构庞杂、人员臃肿、财政运行吃紧等突出问题,2004年下半年,我们实施了以创新乡镇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为核心、以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重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一是乡镇领导体制改革。重点是精简职数、交叉任职。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常务副镇长、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分别由党委副书记兼任,人大、政府其它副职由党委委员兼任;根据各乡镇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等指标,合理确定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改革后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职数从249人精简到162人,减少87人,精简率为35%,乡镇平均领导职数由10.4人减少到6.7人。二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

部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即由党员、群众代表公开推荐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市委常委会根据群众公推结果和组织部门考察情况,集体讨论确定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市委全委会票决党委书记候选人,最后在党代会上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三是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乡镇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为“四办一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政法综治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重新核定镇乡行政人员编制,编制总数从1014名精简到691名。四是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行政执法职能原则上划归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经营性服务职能走向市场,重新核定乡镇事业人员编制,编制总数从1130人精简为572人。五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用)制,聘任(用)期限第一轮为3年,以后每轮2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了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党委执政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强化了干部的执政为民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乡镇加快发展的活力。

3、强化能力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训。两年来积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了市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先后选送81名乡镇领导干部到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农村干部学院进行培训,提高了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开设了多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分层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培训乡镇干部达2839人次,大大提高了办班轮训的覆盖面;举办了一期全封闭的行政管理研讨班,110位乡镇干部参加了培训。二是抓好乡科级后备干部培训。我们采取“双推双考”形式(两轮民主推荐、公共知识考试和考察),分2批从符合报考条件的1000多名人员中遴选出100名乡科级后备干部,并专项投入200多万元资金进行重点培养,投入之大在启东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后备干部培养共分为三个阶段:军事作风锤炼阶段,邀请驻启部队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后备干部的组织纪律,强化团队精神,磨练吃苦耐劳品质;理论培训阶段,组织100名后备干部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有关高校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专业核心课程,完善青年后备干部的知识体系;实践锻炼阶段,把后备干部安排到全市24个镇乡担任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进行为期1-2年的挂职锻炼,以增强科学决策、驾御全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0月15日,第二批乡科级后备干部赴复旦大学接受系统培训。

4、创新党建载体,提升建设水平。2004年以来,我们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以“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富,接受群众评;争创群众满意的党组织,争当群众满意的好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四群两争”主题活动,乡镇党委动员和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活动,努力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利益的实现途径。一是讲给群众听。积极宣传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重大决策以及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传授群众急需的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市场经济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两年来,全市共举办讲座、咨询、座谈会、知识竞赛等百人以上规模的宣传活动达1500多场次,为农民解决了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寅阳镇通过召开农业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与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为农民群众带来致富技术;大兴镇把开展主题活动与全镇果树种植产业化紧密结合,该镇农技员对新引进的“春水”、“秋荣”梨树品种的快速繁殖、高接换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技术培训,受益梨园面积达1万亩。二是做给群众看。结合全市开展的“十个100”工程、农村“五件实事”工程、“科技兴村富民小康”工程等具体活动,发挥乡镇党委示范引导作用。两年来,各乡镇与省内外16所大专院校、21个科研院所落实技术依托项目101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498个。海复镇17位机关干部集体投资,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吕四港、天汾等镇党委积极推进农村“五项实事”工程,所有村级道路实现了白色化。三是带领群众富。发挥乡镇党委和广大党员在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村、劳务输出等富民小康工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示范带头

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合镇以“富民超市”为载体,传授各种种养技术、进行跟踪服务指导、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寅阳、汇龙、南阳、吕四港等镇党委充分发挥了村干部“双带”作用,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的洪流中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0200人。四是接受群众评。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民主评选出了先进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支部、优秀“双强双带”村干部、党员示范服务窗口和党员先锋岗等10个类型349个先进典型,在2005年庆祝建党八十四周年暨“四群两争”主题活动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在全市上下形成弘扬先进、激励先进的良好氛围。“四群两争”主题活动获得2004南通市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奖,在国家、省、市级多种党建报刊上作过专题报道,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5、推行乡镇党代表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2004年以来我们推行了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度。一是明确活动内容。全市3119名乡镇党员代表共划分了122个党员代表小组,对乡镇党委有关职能工作和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2次以上的视察和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二是增设代表职权。在乡镇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增设了党员代表4项职权,即参加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例会,听取和审查本乡镇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参加由本乡镇党委组织的代表活动,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各类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或代表大会例会上,讨论本乡镇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受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例会或乡镇的委托,对党委有关事项进行调查或督查,对本选举单位党组织正确执行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决议和乡镇党委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建立活动制度。建立了乡镇两委委员联系代表小组和党员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党员代表评议两委委员、党员代表旁听党委会、党员代表视察工作、党员代表询问质询、乡镇党员代表大会例会等6项制度,两年来各乡镇先后向代表发出征询意见书12542份,收到意见和建议1118条,为党委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问题

调查中我们也感到,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工作进展还不平衡,有些地方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不高,缺乏从政治上、全局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少数乡镇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不强,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少数乡镇党委工作作风不实,不注意党群干群关系,不善于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少数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薄弱,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于少数乡镇党委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却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和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抓班子建设。乡镇换届选举后,要以建设一支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廉洁、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目标,着力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选拨任用机制。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开推荐、考试入围、组织考察、定向培养、实践锻炼、动态管理、入围选用”的新竞争机制。二是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要学政治,通过培训和自学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班子成员素质;要学业务,重点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知识;要重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乡镇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党委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杜绝“一言堂”和“临时动议”,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

2、抓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群众拥护的乡镇干部队伍为目标,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一是“挂出去”。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宏观管理经验。二是“派下去”。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下到企业和村,经受基层工作锻炼。三是“请进来”。聘请专家、学者、名人来进行讲座、辅导、技术转让等。通过采取上挂下派等行之有效的举措进行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形成团结一心振兴经济的舆论环境,带动全镇经济尽快地上新台阶。现阶段,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站点这一载体,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培训工作要针对农村实际,讲求实效,不仅要进行学历教育培训,还要进行农村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抓经济建设。以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好路子为关键,进一步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环境,做到以情招商、服务招商,推进乡镇镇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农村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农村新五件实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为群众提供技术宣传推广、农产品营销、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抓制度建设。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督查考评机制为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一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乡镇党委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年底结合工作总结和党员干部考评,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要改革考评内容,突出考核乡镇党委抓新农村建设的实绩;要创新考评形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考评,让群众来评判;要重视考评结果,把考评结果作为衡量乡镇党委工作业绩的标准,作为决定乡镇党委领导干部任免奖惩、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三要健全乡镇党委成员重大问题报告、财务审计等制度,努力形成民主监督、民主制约的舆论氛围。

5、抓作风建设。以保持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好作风为目标,加强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要以建立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为契机,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三个了解”。一要了解农民。乡镇党委对农民要有深厚的感情、深入的作风和较好的群众工作基本功,狠抓特色农业,做大项目农业,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全镇农业经济发展。二要了解市场。要主动为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排忧解难,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将自己学到、了解到的市场信息尽快传给业主,起到拓宽业主思路和树立业主信心的作用。三要了解本地情况。根据本乡镇实际,善于总经验教训,供群众借鉴,鼓群众干劲,不能“闭着眼睛捉麻雀”。通过了解,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为农村群众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一)主要做法

今年来,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全市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围绕引领经济发展、带领创业致富、倡导文明新风、为民办好实事、推进民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等10个内容,努力实现建强村级班子、提高党员素质、选好发展路子、创新工作机制、培育文明风尚等5个目标。

1、强化组织建设,发展党内民主。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我们以村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为契机,大胆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50人以上、党建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或特色的117个村,成立了村党总支部;在党员人数100人以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战斗力强、产业化程度较高、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的5个村,成立村级党委;党建基础扎实、发展业绩良好、党员业主政治素质较强的非公企业与所在村联合建立了49个“以企带村”、村企合一的党组织;全市共形成企业类、产业类、协会类等3大类农村专业党支部(党小组)225个。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我市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的意见》,决定以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各村党组织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实力确定综合活动中心建设面积,一般要求在270平方米以上,同时需具备六大配套功能,即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办公室、有图书阅览室、有党建活动室、有可容纳100-200人的多功能会议室、有文化健身

活动场所和村级卫生服务站。目前,全市260个计划新建的村级活动中心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确保年底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由全村党员、群众代表推荐产生,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由全村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共有8772名群众、17602名党员参加了民主推荐,17448名党员参加了直接选举;推行村党组织“双承诺双考评”制度,即年初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将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等情况向村民进行公开承诺,年终进行实绩考评和群众满意度考评,考核结果向村民公开;全市各村都建立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各村都建立了党员监督小组或群众监督小组,对农村环境整治、村级财务往来、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2、强化班子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一是优化结构。年初我们以村党组织换届为契机,以选培“双强”型党员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切实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镇村党组织成立工作组,对各村“双强”型人才的年龄结构、人员分布、专业特长、从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共建立了“双强”型人才档案6760份;对具备村党组织书记条件的“双强”型党员,通过登门造访,了解其思想动态,鼓励其报名,共有835名原非村干部的“双强”型党员踊跃报名参选,占报名总数的40%;全市新选拔了“双强”型党员村干部276名,其中新选拔的“双强”型书记54名。目前全市有“双强”型村党组织委员908名,占总数的67.1%;“双强”型党员村干部829名,占总数的59.4%;“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222名,占书记总数的67.5%。二是强化素质。实行了村干部分级培训制度,村党组织书记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培训,其它村干部由乡镇党委统一轮训,通过集中辅导、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技术辅导等形式,对村干部进行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岗位技能、实用技术等五个方面培训,使每个村干部都掌握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三是强化管理。年初乡镇党委根据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实际,参考农村党员群众的意见,确定村干部全年工作目标,与村干部签订工作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了“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5个目标和10个方面内容;乡镇党委根据主题活动有关要求和标准,将在年终对村干部岗位职责履行和工作目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采取个人述职、党员和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把群众满意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结合“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评先评优工作,年终将在全市表彰20名“富民强村”好书记和50名“双强双带”村干部。

3、强化双带活动,增强双带能力。一是发挥村级组织的导向作用。村党组织大力引进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规模,上半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217个,投入规模超100万元的农业项目有129个,建设规模200亩以上、亩效益3000元以上的农业园区145个;根据本村实情,加强组织引导,大搞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新特色。南阳万亩四青作物、和合万亩出口蔬菜、寅阳万亩小辣椒、大兴万亩棚架梨园、北新欧福禽蛋、少直神羽皇鸽、黄海滩涂公司贝类育苗,东海海洋生物科技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上半年,村党组织共疏浚县乡两级河道16条、横河339条、泯沟9696条,完成农村危桥改造40座,启动农村公路建设130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88.8%,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8500多户,入户率提高到33%;各村均建立了一套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我们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干事,上半年,全市638名村干部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或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608个。吕四港镇各村村干部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寻找致富路子,有70名村干部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或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创办了超100万元的农业项目25个。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领引导作用。开展了“挂钩帮扶”活动,全市有项目的农村党员主动结对帮扶本村的困难户、示范户,重点扶持寻求增收新路,上半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895个,新增个体工商户6594家,组织劳务输出95441人,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开展科技兴村活动,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引资,上半年共推广农业新技术161项次、引进新品种327个;开展文明新风活动,农村党员以“建好一个文化活动阵地、组建一支民间文体队伍、评比表彰一批文明新风典型、建立一个道德评议会、办好一个农民学校、制订一个村规民约”“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共建立了文化阵地307个、农民学校314个、组建民间文体队伍212支,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4、强化党员管理,引导作用发挥。一是培养发展“双强”型党员。通过建立农村“双强”型发展对象资料库,了解和掌握了全市2579名农村“双强”型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发展计划提供指导;通过实施党员发展“两票制”,提高“双强”型发展对象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和满意度,督促和引导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近两年来,全市共发展209名“双强”型党员,54名群众威信高、协调能力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双强”型党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二是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上半年镇村党组织共建立了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295个,举办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班669次,参训党员、村干部达20839人次;加强了村级“党员之家”建设,为农村党员学习提供平台。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定责上岗,动员和组织11631名无职党员上岗,结合“双培双带”、“三级联动富民帮扶”、“四群两争”等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了外出党员定期联系制度。

(二)存在问题

以“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村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少数单位开展活动满足于一般号召,思想上不够重视,措施上不够扎实,目标上定位不高,只满足于建立工作机构,做好市委统一推动的几项工作,没有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对主题活动进行总体谋划。二是社会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少数单位忽视了主题活动的宣传,没有造成一定的声势,导致部分农村党员群众对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不够了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题活动的影响力。三是组织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少数单位对主题活动的内涵理解不深,要求把握不透,工作比较盲目被动,工作机制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推进工作的办法和点子不够多,工作开展浮于表面,深入不够。四是培育典型意识还不够强。少数单位发现、培育、宣传各种先进典型力度不够强,导致典型不突出、亮点不鲜明、效果不明显。

(三)下一步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围绕“五好”目标,着力提高村党组织新农村建设能力:

1、建好一个领导班子。大力开展村干部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加强培养选拔。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现人才,把人才充实到“双强”型人才管理库,定人培养,定时压担,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及时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去。二是加强培训教育。结合“双学”活动,通过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的办法,提高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建立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民主法制教育和岗位技能等方面培训。三是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大力推行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双承诺双考评”制度,不断完善岗位目标管理,更大限度地激发起了“双强”型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2、打造一支党员队伍。我们要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一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要通过建立市内外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加强党员科技素质培训;要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严格组织生活;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远程教育的全面推进工作。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积极推进结对帮扶活动,致富能人党员都要与5户以上群众结成致富联合体,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积极推进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活动,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发挥党员在倡导文明新风、维护村容环境、加强村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在服务岗位上为群众树立标杆。三是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完善组织关系管理,督促村党组织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同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按时完成《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审核工作;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要通过协调,将其编入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无党组织的,要就近编入所在社区(村)或其他单位,确保农村党员流动不流失;要加强与流动党员的平时联系,做到“一季一家访”、“半年一问候”、“一年一评议”,及时跟踪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动态。

3、选好一条发展路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面上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一是深化开展“双强双带”活动。引导村党组织加快发展项目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全民创业;在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上给予村干部大力支持和倾斜,鼓励村干部积极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不断激发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广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深化实施“结对强村”工程。一方面要激发内力,动员和组织本镇(乡)机关党员干部,积极为挂钩村引进农业项目、建好农业示范方、做强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巧借外力,主动协调市级机关,促进市级机关与挂钩村党组织加强联系,发挥市级机关自身优势,促进市级机关在信息提供、项目安排、技术帮扶、资金投入等方面向村党组织倾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帮扶任务。二是深化实施“农民培训”工程。要会同涉农部门,加强“农民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引导农民开阔眼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拓宽致富路子,帮助农民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4、建好一个活动阵地。继续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按照“村主体、镇推动、市补助,自主筹资、不得负债”的原则,发挥镇村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重点解决资金筹集难题。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活动中心建设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满怀信心,主动出击,讲成效、求业绩。二是强化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吸取群众动力,调动各方力量,重点做好本村范围内各类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成功人士的宣传发动工作。三是拓宽筹资渠道。除通过市镇两级财政支持、市级机关结对扶持、社会力量捐助和盘活村级闲置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外,“想办法、下苦功、动真格,采取多种形式感动老板、多种途径传递压力、多种手段激发热情,筹足筹好村级农民活动中心建设资金”,确保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6.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六

人,占总人口的92.2,富余劳动力近15万人。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劳务输出,努力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全县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1.3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6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2006年,我们决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务输出平台

一是健全行政推动体系。县上成立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各乡镇乡镇长、有关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对劳务输出工作全程服务、全程指导、全程督查。坚持把劳务输出工作纳入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与各乡镇签订劳务输出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各级组织的支持、服务、组织、协调功能。对劳务输出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的积极性。二是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完善以县职教中心、县就业培训中心、胜利技校为支撑,23所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务输出培训体系,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培训的覆盖面。坚持先培训、后输出,订单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相结合,实用技术培训和从业素质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开展多行业、多等级、多技术的培训,年内培训农民1.5万人,培训输出率达到80以上,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高“培训、职介、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三是强化支持服务体系。充实加强县劳动就业管理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力量,每个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至少确定1名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劳动保障信息员,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责任五落实,进一步提升三级劳务输出网络服务水平。强化公共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县劳动力市场、县职介所、县人才交流中心等公办职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抓好12个劳务输入基地建设,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劳务输出目的地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有效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对民办中介机构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奖惩,使之成为组织劳务输出的重要力量。通过各方努力,形成政府引导、职业培训、中介连接、基地输出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劳务输出的良好平台。

二、广泛开辟就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就业。采取举行劳务输出启动仪式、外出务工人员送行仪式、开展劳务输出街头咨询活动、举办劳务输出电视专栏,以及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让外出务工者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有关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及时提供劳务输出信息,转变农民就业观念,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此基础上,树立典型,鼓励创业,策划创业项目,提供创业资金,帮助有能力、有胆识的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发展。<r>二是政府服务组织就业。通过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召开返乡人士恳谈会,县级领导带队前往劳务输出目的地组织召开“乡党会”,举办现场招工会,及时发布劳务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村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同时,开展“春风行动”,坚持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旅途平安保险,对困难务工人员提供援助资金。在农忙季节,各村成立帮扶小组,帮助劳力少、收种困难的家庭及时收种,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能够安心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群众工作优势,组织妇女赴新疆拾棉花、到本地及周边地区拾辣椒、摘苹果,通过短平快项目增加农民收入。<r>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转移就业。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和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载体,加快以法门寺景区、县城新区和绛帐工业基地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步伐,吸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实施法门寺综合开发项目和县城新区建设项目,引进建设一批大项目,抓好法门寺纸业、震华棉纺、汇凯纺织、建忠离子水等重点项目,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三、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

扶风建筑业比较发达,全县建筑企业有430多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经过培训的建筑技工达到30,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有926人。农民从建筑业得到的收入占到了全县农民现金收

入的20,建筑业已成为扶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领域。围绕这一优势,我们将着力打造“扶风建筑”品牌,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一是强化服务,把品牌做实。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加大对建筑技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乡镇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建立富余劳动力档案,收集建筑劳务信息,为输出奠定基础。发挥

各类职介机构的作用,实现和建筑企业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劳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打响品牌。二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把品牌做响。对“扶风建筑”进行商标注册,扩大品牌效应,带动就业。教育建筑业从业人员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维护“扶风建筑”品牌的良好形象。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把品牌做大。全力支持以县建总公司为龙头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带动劳务企业向外开拓,巩固老阵地、占领新市场,努力做大“扶风建筑”劳务品牌。在此基础上,以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为重点,发挥胜利技校的国有企业技术优势,打造“胜利技工”品牌,培养劳务输出新亮点。

四、整顿规范劳务市场,切实维护务工者权益

7.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积极性,调查

在党的十七大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 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有关专家测算, 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 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 而且, 由于我国面临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任务, 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

农业丰, 则基础牢;农村稳, 则社会安;农民富, 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 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改变中国的二元结构, 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为此, 中央审时度势,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增加收入。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和规模式经营等产业化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扩大生产范围, 更全面的发展农村经济。

2完善村镇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包括住房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3加大公益活动、促进和谐。办好义务教育, 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统筹城乡就业, 为农民进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加强农民基本文化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和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 所谓“新农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既要因地制宜地的建设各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舍, 而且房屋建设必须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的目的是让现代新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当今, 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义, 农村要发展就需要给农村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高校大学生接受了当今最前沿的教育, 对于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中国高校学生必须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总体形势,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国家的号召和良好政策的感召力下, 大学生志愿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出了骄人的成绩, 支援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 因此, 农业的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农业的支持无异于是除了科技之外的又一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但是, 在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 7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 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把就业地点选择在大城市, 认为那里才是一个青年人不断开拓进取的就业天地。在加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调查中, 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持不了解的态度。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科学发展观落实工作的推进, 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处于时代前列的大学生, 应当对国家的各项重大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当前大学生对农村的建设还只是保留在以前农村的印象中, 认为中国农村还是一穷二白的, 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宁可待业也不原意深入农村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两项调查问卷说明了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存在比较大的沟通问题, 相互之间了解得比较少。

但在调查中, 当今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较强, 在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知识的宣传讲解后, 大多数大学生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a.增加资金投入,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b.加强农业的多元化, 使农业逐渐走向产业化经营。c.增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当被问到不愿意到基层支援建设的原因时, 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是对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太了解, 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还有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过于苛求良好的物质基础设施, 有点贪图安逸的倾向。

从调查报告上看出, 要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首先, 须做好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认识教育;其次, 高校要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择业观;另外, 同时也要加强国家, 高校, 大学生之间的沟通,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 至少要当代在校大学生有一个思想层次上的改变, 要对新农村的建设持肯定的态度。从国家政策角度上讲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长远政策, 省市县等相关政策要全面, 基层政府及高校要重视, 保障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权益。基层政府是各级政府处于最能与农民群众相接触的行政机构, 高校是对大学生参与某项活动作出指引及安排的, 政府和高效的重视程度对大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8.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社区体育 现状 作用

1.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

1.1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生活状况、健身观念行为。闲暇时间是体育锻炼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和文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他们为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但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意识较高,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

1.2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组织。部分乡镇领导在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没有把全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中,对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真正采取积极措施的不多或甚少。體育设施的配套工程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的乡镇或社区没有商业性的体育健身或休闲活动场所。

1.3农村学校体育需要关怀。农村学校体育本可以承担起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体育人口的功能,但是,各种原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也削弱了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目前面临的窘境。村级小学几乎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乡镇级中学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范生毕业不愿去农村,众多民办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不要说保证场地器材了。另外,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2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2.3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2.4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3.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生活。农村人是中国居民中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3.2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居民喜闻乐见、休闲为主的社会活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中讲求平等、互助、公正等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健康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另外,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活动内容的一个部分,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3.3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建立了友谊,增进了团结,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来加以解除,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消除紧张跑,转换心情,带来无情乐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现代独门、独户、独子的生活方式,使邻里关系变得淡薄,而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同时体育活动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尤其适合社交活动。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区体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社区人际关心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促进乡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推动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壁娟.论新形势下中国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2,(3).

[2]顾渊彦,等.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3]李卫平,等.山东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

9.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007-12-16 13:4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

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公里、千伏低压线路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

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十

姓名:班级:学校:

在寒假期间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通过媒体的一些介绍,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几点微薄的了解:我国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已有六十余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在复苏,科技在进步,人民生活在改善,综合国力在增强,„„,一个个惊奇的数字在记录着新中国一分一秒的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改革,大胆开放国门,开放经济特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使中国在国际的地位表白的举足轻重,为推动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当然,成就取得的不少也不小,但中国没有骄傲。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曲折风雨终于成熟强大了起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终于在党的十六大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科学决策。

2、成果

近两三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努力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面貌大改观,同时也取得了许多可见性、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1)、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改变了从前的泥泞小路;拉上了便、洁的自来水;房屋统一着白色,并且还给搬迁户统一规划房屋住宅。看上去非常整洁整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修建成村支部文化大院,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公布村队信息,积极实行民主管理。

(3)、完善大院广场体育器材,丰富村民娱乐生活,特别是逢年过节,真是人潮涌动,非常热闹。

(4)、发挥村民之所长,组建村耍狮子队和秧歌队,参加镇年度大汇演。

(5)、为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村委会组织群众成立卫生小分队,安全小分队,负责各村的卫生安全维护与监督工作。

3、不足

虽然,新农村的建设使的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

(1),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统筹条块资金的能力有限,致使新

农村建设无法开展实际的活动。多数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处于筹备和搁置状态。

(2)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产业的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3)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同意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

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现象。

4、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通过团队的努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关

键在人。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次调研结束

了,我们学到了很多,除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创新的重要性之外,从而能够在以

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抱着求证的态度去面对所谓的经典和真理,鼓励发挥创造力和

想象力。我们还近距离地接触了大学生村官,亲耳聆听他们讲述自己做出人生抉

择的动机和工作后的心得体会,让我们端正了自己对待农村最基层干部的态度。

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有机会深入到农村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这种生活,他们将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 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 把农村工作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 加快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山西, 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 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建设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法治环境建设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内涵应包含以下方面;

第一, 新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即以现行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为前提, 以依法治国为目标, 着眼于消除现有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从法律上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修改或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第二, 新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转变。即转变法的政治统治功能, 注重法律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有机结合, 引导农民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增强参与村民自治和社会管理的意识, 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依法维权的能力, 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 新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公平理念和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公平, 民主政治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平等。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主人,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得益者。法治环境建设应当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发展, 从法律制度上设定保护农民各项政治、经济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权益。

第四, 新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应当致力于发展农村地区社会文化事业, 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人文环境。乡风文明不仅要靠精神文明, 也要靠法律。国家将需要以强制力保障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二) 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环境, 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二,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环境, 是确立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 客观上要求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环境, 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三农”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 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展农业、解放农民、改革农村, 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 对于依法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使“三农”发展更加具有活力。

第四, 优化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环境, 是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山西”的迫切需要。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 法治是生产关系稳定的最佳保障, 是广大农民的最好“定心丸”。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和提供有效服务,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和外部环境。

二、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笔者的调查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 只有55%的农民明确表示在切身利益遭受严重侵害时会可能利用法律武器。而针对自己所处的法治环境, 只有一半的人表示满意, 而绝大部分村民认为法治环境的好坏主要是由当地官员来决定, 有70%的人认为当地基层官员的法律意识很一般, 而有近1/4的村民认为基层官员的法律意识很低。基于以上观点, 村民们普遍认为对于政府的行政行为, 村民可以对抗, 有87%的人不认为这是违法行为, 而且有20%的人认为是闹得有理。综合对社会调查和所见所闻所感, 笔者认为:目前, 山西省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社会渗透力不足, 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 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体系还不完整, 调整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一些现实问题不能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 仍要运用伦理道德或乡土规范来处理。从立法的数量上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已先后制定了20多部调整农村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 4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和农业、农村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但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 农村仍有很多复杂问题, 找不到处理的法律依据, 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涉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二, 农民法律意识水平总体上仍然十分淡薄, 一些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不力, 执法过程的不严肃对法治环境的形成造成了损害。目前, 在农村,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极为严重, 甚至出现执法的随意性, 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执法犯法, 徇私枉法。

第三, 农村治安形势严峻, 司法公正与法治环境的现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按照现有的司法体制, 农民通过法院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由于诉讼过程的繁琐、复杂、高昂花费、司法腐败、人治干扰、某些执法官吏的运作效率低下和办事不公等, 致使农民耗了很大的成本和代价去打官司, 但自己的权利仍然得不到维护和落实。

三、加强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思考建议

(一) 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为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提供立法保障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是凭空捏造的, 而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在立法工作中, 要体现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的重要决策, 代表和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要通过立法程序, 把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律, 努力提高立法质量。要选择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立法。

第一, 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法律制度。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立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不是建立平安乡村的问题, 而是如何从法律上保障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公平问题, 要在国民经济财政分配第二次分配中来实现。

第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机构的管理模式, 一些相关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建议积极研究建立和完善有关户籍、教育、医疗、迁徙、公共财政投入、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立法, 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

第三,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律制度。当前, 农村的公共产品非常匮乏, 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国家除了经济上的侧重和投入, 还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保障, 明确相关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法律责任, 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并促成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落实, 逐步改变村镇发展缺乏规划。

第四, 完善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体系。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发展, 从法律制度上设定保护农民各项政治、经济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 落实农民各项民主权利;依法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经济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地位, 保护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

第五, 完善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法律制度。为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从法律上规定政府保护农业、支持农业的相关内容。完善和落实《农业法》等相关法律和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方面的责任, 以及每年农业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入预算、程序和监督等内容;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引导和推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二) 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保障职能, 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 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农村法律服务领域, 切实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全方位、宽领域、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第一, 深入务实、不懈普法, 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法律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 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 引导农民尊重法治理念, 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第二, 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 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切实强化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提高办事效率, 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减少执法活动的主观随意性, 增强透明度, 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三, 努力改善执法行为,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建立相互制衡的司法、执法科学运作机制。从执法环节入手, 尽快提高乡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 用厉行法治来取信于民, 进而树立起农民对实行法治的信心, 树立农村法治权威。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的管理, 严肃查处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法律服务行为。

第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充分发挥司法所、综治办和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完善农村稳定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 不断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依法打击农村犯罪活动, 铲除农村恶势力, 扫除黄赌毒, 净化农村环境, 增强村民的安全感。

第五, 划清司法与行政的界限, 实现和维护司法独立并有效监督地方行政。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司法改革, 明确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 避免职能冲突与重叠, 消灭争相管辖现象, 确定行政越权、司法违法的责任及其承担, 消灭行政意志在司法领域中的横行, 维护法律公正正义, 净化审判环境。

(三)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健全乡村治

理机制、探索农村法治实践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让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村扎下根

第一, 建立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 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教育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努力改善村容村貌,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通过制定“村规民约、乡规民约”等, 积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社会风貌。

第二,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基础, 是促进农村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使农民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了解, 让农民意识到法律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也知道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以法律作为后盾, 使民主和法治精神在农民的心中扎根。

参考文献

[1]、左燕东.山西省“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省工作全面启动[N].山西日报, 2006-06-01.

[2]、郭超.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思考[J].法治论坛, 2007 (2) .

[3]、田成有.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取得成功的条件与保证[EB/OL].http://www.legaltheo-ry.com.cn/asp/info.asp?id=1782, 2003-01-31.

上一篇:关于评选表彰敬老模范和模范老人的通知下一篇:环保局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