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精选12篇)
1.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 篇一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鞑子”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子”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子”,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鞑子”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返回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的五大注意事项
早上吃月饼。可以补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发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食用时间,否则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有些人不能吃月饼。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民众要小心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将月饼当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时须相当谨慎,如十二指肠炎或者胃炎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患有龋齿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
不能过多吃月饼。因为月饼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胀、消化不良,严重还会引起腹泻。另外,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吃中秋月饼的时候要适量,避免影响肠胃功能。
月饼不宜冰箱储存。月饼不宜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的条件下,淀粉会变得老化,使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储存月饼最好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要注意储存时间不要太长,散装月饼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独立小包装,或包装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饼,可以保存十几天。
吃月饼的饮食搭配。吃月饼不宜同时搭配含糖分高的汽水或者果汁等饮料。同时,必须减少米饭和油脂的摄入,或者多吃富含维他命C和纤维素的柚子,例如在吃月饼的时候搭配绿茶一起享用就更加健康了,绿茶有助于促进消化,还能帮助解油腻。
返回目录>>>
2.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 篇二
总体观之, 研究者已经特别留意《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对中原文学的影响, 就单个故事的研究来看, 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事实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类型多、来源不一, 其文学价值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从研究的思路来看, 多数研究者主要着眼于故事传说的传承方面, 对这些故事传说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向、跨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中国古代行记的总体情况而言, 《西域记》以如此大量篇幅记写故事传说, 实为罕见。《西域记》的故事, 多是受到了佛经的影响, 但也有玄奘采自民间的故事。可以说, 《西域记》不仅作为一个媒介将佛经中的故事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而且也记写了很多佛经中所没有的故事。《西域记》中的故事是随着玄奘行踪以及所见遗迹串联在一起的。玄奘在行进途中所到佛迹、寺院、山川、荒城等处总是有故事伴随, 随着玄奘行踪的推移, 读者也期待更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 《西域记》文学魅力之一就是其中的诸多故事传说。
《西域记》由于是玄奘奉敕所撰, 再加之其本身的价值, 与佛经相比其中的故事受众更为广泛, 而在艺术创作手法上, 《西域记》中的故事与佛经也有区别。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黄门救脱诸牛”的故事这样记载:昔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有一黄门恒监内事, 暂出城外见有群牛数盈五百来入城内。问驱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将去其种。”于是黄门则自思忖:“我宿恶业受不男身, 今应以财救此牛难。”遂偿其价, 悉令得脱。善业力故。令此黄门则复男身。深生庆悦寻还城内, 伫立宫门附使启王, 请入奉觐, 王令唤入怪问所由, 于是黄门具奏上事。王闻惊喜厚赐珍财, 转授高官令知外事。[6]593
但是《西域记》的“阿奢理贰伽蓝及其传说”却对此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与佛经相比丰富了很多, 其中这样记载这则故事:昔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摄知留事。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王曰:“斯何谓也?”对曰:“回驾之日, 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曰:“王令监国, 淫乱中宫。”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曰:“斯何异物?欲何发明?”对曰:“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 割势自明。今果有征, 愿垂照览!”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 无所禁碍。王弟于后行, 遇一夫拥五百牛, 欲事刑腐。见而惟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后叶。[7]62
上面所引这则故事与佛经相比不仅在篇幅方面有了扩展, 而且以丰富的情节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故事增色不少。这则故事的来源是玄奘采访当地古老所得, 所谓“闻诸先志曰”。玄奘听闻这一故事后, 加以笔录, 放进了“阿奢理贰伽蓝”的传说之下, 无疑使这一佛教遗迹有了更生动的内容。这则故事的最初源头虽是佛经, 但佛经的写法, 文学色彩显然无法与玄奘笔下的这则故事相提并论。当然, 《西域记》还有对佛经故事凝练化的过程, 如“僧伽罗的传说”, 出自《佛本行经集》, 《西域记》中所用文字是《佛本行经集》中的三分之一, 但是《西域记》对罗刹女形象的刻画更生动, 主题更突出。玄奘所述, 情节语言更加符合唐人的审美口味。再如, 《千佛本生故事》, 本取自《杂宝藏经》, 但情节略有不同, 《杂宝藏经》中此故事近两千字, 而《西域记》中的故事仅用四百字左右, 玄奘删去了很多冗余的成分, 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凝练。与原来的散漫无章相比, 《西域记》对这些故事的改写不仅在叙事方式有极大改进, 而且文字典雅质朴, 更加符合文学审美标准。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西域记》所采的民间故事, 这类故事在《西域记》中所占的分量并不多, 由于他书所不载, 这类故事显得尤为珍贵如他在迦毕试国采自民间的“大雪山龙池及其传说”, 讲述小沙弥随阿罗汉潜隐至龙宫, 龙王对阿罗汉与小沙弥待遇有差, 遂导致小沙弥恨师愤龙, 小沙弥至诚发愿, 变为大龙王, 入龙池杀龙王, 占据龙宫祸害民间, 毁坏佛法。迦腻色迦王后兴兵讨之, 龙王顺服。这一故事在《西域记》中描写得引人入胜, 极为生动, 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
《西域记》中的有些故事是历史传说与佛教的结合, 这类故事除了其叙事价值之外, 也往往为史家所重视, 如“大族王兴灭之故事”讲摩醯逻矩罗侵占北印度大部分土地, 毁坏佛法, 被婆罗阿迭多征服的故事。此故事所用文字较多, 情节曲折, 颇具小说的味道。瞿萨旦那国的建国传说、迦湿弥罗开国传说等, 也是历史与宗教结合极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守华先生以为《西域记》中这些故事传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奇幻的情节和极现实的人情世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不是脱离社会人生讲述一些神奇古怪的故事”, 开始“有意讲故事”[8]202。这一论述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玄奘所闻的一些故事, 有一些来自民间, 显得支离破碎, 玄奘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更符合唐人的表达习惯。而一些采自佛经的故事, 玄奘并没有完全搬抄, 在情节和细节上都有所改动, 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来讲, 我们认为《西域记》中的故事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刊布后, 对中原的小说、戏剧、话本等文学样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这些故事也为中原同母体故事传说的流变提供新的线索, 它们在中原流布后, 使中原人对西域世界的认识多了一重视角。其中一些故事对中原小说的具体影响诸家已论颇详, 我们前已大略述及。至于这些故事的叙述方式以及文字表达到底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称唐代小说:“叙述宛转, 文辞华艳, 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 演进之迹甚明。”[9]69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演进为唐代小说, 不管是从题材的广泛性, 还是从艺术手法的成熟来看, 的确有不小的进步。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佛教占了很重要的因素, 无疑佛经故事的传译对唐代以至后世的小说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西域记》中的故事讲述与六朝时期的志怪之书相比, 也有很多进步, 能否将《西域记》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过程中的一环, 也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西域记》中的这些故事, 作者已经不是仅限于记录故事本身, 显然有更高的追求, 而这些故事的艺术水准也颇高。《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在当时的故事叙写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对故事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兴趣, 每一个民族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如何发展成为文学因素, 却与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流程中, 以故事为主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虽然这两种文学形式出现较晚, 但其渊源却是很深远的。正如章培恒、骆玉明所编的文学史中所说:“人们对故事的兴趣, 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曲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 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 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 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10]113《西域记》从其性质来讲是行记之作, 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产生的, 但是其中的故事传说却文学意味很浓。我们以为, 这些故事传说是古代文学发展环节中的一环, 特别在考察后世小说演进时, 应当将其作为关照的对象。
摘要:《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传说很多, 但是这些故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故事传说价值作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它们不管是在叙事方式还是在故事传承方面都有极高的价值, 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故事,传说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 (上) :第二卷[M]//钱钟书集.北京:三联书店, 1979.
[2]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鲁迅.古小说钩沉[M]//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糜文开.中印文学关系举例[C]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A].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7.
[5]薛克翘《.西域记》与《西游记》[M].南亚研究, 1994 (4) .
[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一十四[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 1990.
[7]季羡林, 等.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8]刘守华《.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C].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A].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北新书局, 1927.
3.中秋节的传说 篇三
“Mid-autumn Festival”, which is also known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a time for family members and loved ones to gather together (聚集) and enjoy the full moon which is an symbol of abundance(丰裕), harmony and luck. Adults will usually indulge in fragrant mooncakes of many varieties with a good cup of hot Chinese tea, while the little ones run around happily with their rabbit lanterns (灯笼).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天,每个家庭都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观赏象征丰裕、和谐和幸运的圆月。此时,大人们吃着美味的月饼,品着热腾腾的香茗,而孩子们则在一旁拉着兔子灯尽情玩耍。
“Mid-autumn Festival” probably began as a harvest festival. The festival was later given a mythological(神话的) flavour with legends of Chang-E, the beautiful lady in the moon.
中秋节最早可能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月宫里美丽的仙女嫦娥的神话故事赋予了它神话色彩。
According to Chinese mythology, the earth once had 10 suns circling (环绕) over it. One day, all 10 suns appeared together, scorching (烤焦) the earth with their heat. The earth was saved after a strong archer, Hou Yi, succeeded in shooting down 9 of the suns. Yi stole the elixir(长生不老药), but his wife, Chang-E, drank it slinkingly. Thus started the legend of the lady in the moon to whom young Chinese girls would pray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传说古时候,天空曾有10个太阳。一天,这10个太阳同时出现,酷热难挡。弓箭手后翌射下了其中9个太阳,拯救了地球上的生灵。他偷了长生不死药,却被妻子嫦娥偷偷喝下。此后,每年中秋月圆之时,少女们都要向月宫仙女嫦娥祈福的传说便流传开来。
In the 14th century, the eating of mooncakes at “Mid-autumn Festival” was given a new meaning. The story goes that when Zhu Yuan Zhang was plotting(密谋) to overthrow the Yuan Dynasty started by the Mongolians(蒙古人), the rebels hid their messages in the Mid-autumn mooncakes. Mid-autumn Festival is hence also a commemoration(纪念) of the overthrow of the Mongolians by the Han people.
在14世纪,中秋节吃月饼又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传说在朱元璋带兵起义推翻元朝时,将士们曾把联络信藏在月饼里。因此,中秋节后来也成为汉人推翻蒙古人统治的纪念日。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D.1206-1368), China was ruled by the Mongolian people. Leaders from the preceding(先于) Sung Dynasty (A.D.960-1279) were unwilling to submitting (服从) to foreign rule, and set how to coordinate (使协调) the rebellion without it being discovered. The leaders of the rebellion, knowing that the Moon Festival was drawing near, ordered the making of special cakes. Packed into each mooncake was a message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attack. On the night of the Moon Festival, the rebels successfully attacked and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What followed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A.D. 1368-1644). Today, moon cakes are eaten to commemorate this event.
在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前朝统治者们不甘心政权落入外族之手,于是密谋策划联合起义。正值中秋将近,起义首领就命令部下制作一种特别的月饼,把起义计划藏在每个月饼里。到中秋那天,起义军获取胜利,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今天,人们吃月饼纪念此事。
Relative Words 相关词汇
Mid-autumn Festival; Mid-autumn Day;The Moon Festival 中秋节
mooncake月饼
mooncakes with meat / nuts / 肉馅/果仁月饼
ham mooncake火腿月饼
glue pudding 汤圆
lantern / scaldfish灯笼
Chang E 嫦娥
Hou Yi 后翌
Relative Activities相关活动
gather to admire the bright mid-autumn harvest moon 聚在一起赏月
light lantern 点灯笼
carry the lantern around 提灯笼
burn incense 烧香
fire dragon dances 火龙舞
4.中秋节月饼的传说故事简短 篇四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名籍《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难免冷清。东汉科学家张衡(78—139)大概是为了惩罚嫦娥的私奔,在其专著《灵宪》中说,超群绝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变成丑陋的蟾蜍——癞蛤蟆,并被罚在月宫中捣药。
但是,蟾蜍的丑恶形象和美丽的月亮毕竟难以协调,在民间,人们慢慢地为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来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变成了美女,孤栖月宫,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从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盼嫦娥回归人间。为使她在月宫不感寂寞,人们又逐渐创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树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进一步演绎出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吴刚伐桂,可桂树有特异功能,随砍随合,所以,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染成风,赏月、玩月更加热闹、普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京师祭月,倾城人家子女登楼或在夜半之时焚香拜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蟾宫折桂,喻科场得意)……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ldqu;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rdqu;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可爱的玉兔,这是民间公认的。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压下身子,便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儿当然无法留住嫦娥,随她一起上了月亮,成为神话中一抹可爱温馨的色彩。
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西游记》中也有这只小玉兔任性溜下凡间,还挥舞起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战的情节。我们在月夜中抬起头来,也许能从月亮上找到那只可爱的兔子。
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5.有关中秋节的七大经典传说故事 篇五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佳节万家欢,吴刚捧出桂花酒,嫦娥蟾宫舞蹁跹。家乡的月亮分外圆,团聚的月饼香又甜,重逢的日子比蜜甜。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佳节话经典,今天我就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七大经典传说故事,感恩中秋,怀念先人!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传说故事七:月饼起义
6.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篇六
传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晚,道士罗公远陪唐明皇赏月,唐明皇无意中说道:“如能上得月宫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罗公远说道:“万岁想游月宫,那不困难。”说罢口中念念有词,又把拐杖朝空中一掷,眼前立即现出一座银色天桥,通向月亮。二人一同登桥,不一会儿,只觉得一阵寒气袭来,香味扑鼻。二人来至一座宫城门口,门口一棵桂花树又高又大,树下有只白兔在捣药,城楼门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二人知道这是到了广寒宫了。进了月宫,只见琼楼玉宇、奇葩异草,数百名仙女翩翩起舞,悠扬的音乐声在空中飘荡回响。唐明皇精通乐律,暗暗记下。游了一遭之后,依依不舍地回往人间。落地时一震而醒,方知原是一场梦。唐明皇赶紧记下在月宫听到的仙乐,经整理,便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7.故事传说里见京城 篇七
断壁难忆万园之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120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等三园组成。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建园,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盛誉。
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以后,这座历经151年,集当时全国物力、财力和无数精工巧匠的技艺修建起来的皇家园林成为一片废墟,致使后人再也无法欣赏到它的美景。
不过,关于圆明园的故事仍旧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如《九孔桥》、《南屏晚钟井》、《方外观》、《巧匠样式雷》等故事,讲述了古代劳动者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圆明园;《和珅盗宝》、《嘉庆遇刺》、《道光演戏》、《慈禧重修圆明园》等,反映清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朝廷腐败无能;而《白鸽子传奇》、《冯婉贞智杀洋鬼子》、《神枪李茂斗洋人》等,则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英法联军。
圆明园传说具有题材广泛、数量较多、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等特点。虽然每篇故事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虚构与夸张,但却因其传奇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娱乐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即便今人无法再睹万园之园的全貌,也还是愿从故事里寻觅几分遗失美好。
离宫御苑数颐和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215公顷,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现有各种古建筑3000余间,有著名的“六十景”景观,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几乎每年有十一个月都住在园内。她在园内接见巨僚、处理政务、举行典仪,因而园林的性质已经改变为离宫御苑,成了与紫禁城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其实,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在民间口头流传,内容与园林交相辉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表现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智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传说,如《南湖岛的来历》、《佛香阁的包花柱》、《宝云阁里的铜椅子》、《仁寿殿的大圆宝镜》、《长廊的故事》、《石舫的故事》、《西堤六桥的传说》、《玉带桥的来历》等等。当然,表现帝王宫廷生活的传说中,还是关于乾隆和慈禧的居多,许多故事背景都与历史相关,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传奇色彩。如《乾隆难工匠》、《“中华第一车”趣闻》、《光绪题金匾》、《慈禧看戏》、《谭叫天饮恨德和园》、《排云门前放生》等,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游香山听数不胜数的故事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是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关于香山的得名,一说因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一说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香山包括静宜园、碧云寺、卧佛寺、樱桃沟等景区,“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也在此地。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这一带的山川、河流、寺院、植物都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自金代始,香山一带就有皇家园林出现,以后它便成为历代帝王经常涉足的地方。于是产生了金、明和清代帝王在香山巡游私访、登高赏景的趣闻轶事,如金章宗、永乐皇帝、康熙、乾隆、慈禧等,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相关的故事。这里还流传着曹雪芹写《红楼梦》、救济邻居、为穷人打抱不平的故事,杨六郎、穆桂英等在香山行踪的传说,以及有关花木兰、十三妹等的故事,八仙、七仙女、济公的传说等等。另外,因香山脚下有八骑兵营建锐营,所以关于满族人生活的故事也较多。此外,还有机智人物的故事和佛教文化的传说。这样看来,香山真可谓是一座“传说”之山了。
听故事品历久弥新的传说
民间的传说故事反映了大众的真实情感,因此,在百姓中广泛流传。它们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特别是经过代代相传后,在情节上突出了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几十年来,由张宝章、易海云、严寛、常利民、崔墨卿、甄玉金、户力平等人通过走访老艺人,搜集和整理出的关于颐和园、香山、圆明园的传说和故事各有七八十篇。现已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8.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篇八
中秋节简介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传说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传说小故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9.除夕的传说与故事 篇九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相关文章推荐:
1.除夕作文400字
2.关于除夕的传说
3.关于除夕作文700字
4.除夕之夜作文10篇
5.关于除夕的作文300字五篇
6.五年级作文:除夕400字
7.2015关于除夕之夜作文400字
8.写一篇除夕的满分作文【精选】
10.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 篇十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年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关于快乐除夕的话题作文
2.除夕话题作文:除夕夜包饺子
3.关于难忘的除夕话题作文600字
4.小学话题作文:快乐的除夕之夜500字
5.除夕话题作文:走过愉快的除夕夜600字
6.优秀话题作文:快乐的除夕之夜600字
7.除夕话题作文:有梦的愉快的除夕夜700字
8.小学关于快乐的除夕之夜600字作文
9.除夕话题作文:愉快的除夕700字
11.历史故事传说:曹操与摸金校尉 篇十一
校尉是古代军官职称,而摸金校尉相传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古代指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的人,后多指盗墓者。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不啻摸金校尉,何殊发丘中郎。括尽前朝翰墨,搜穷历代彝章。(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网络小说中的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国当代网络小说《鬼吹灯》所突出描写的门派。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属于该门派的人物。
摸金校尉要擅长找墓,掘开墓时,在墓室内要点上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始摸金。如果公鸡啼蜡烛熄灭了,财物必须放回原处,恭敬磕三个响头,空手回去。鸡鸣灯灭不摸金。墓室只准进一次,方不可再进。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来者先选取明(冥)器。
当然这是《鬼吹灯》故事中的描述,但实际上,天下霸唱曾经澄清过,鸡鸣灯灭不摸金这规矩,是他自己编的,历史并无这种规矩。不过如今很多盗墓的故事中依旧在引用,足可见《鬼吹灯》的不凡之处!
历史典故
曹操派兵首盗梁王墓葬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有些时候,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于是,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于是,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提供了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在曹操的军队里便应运而生。
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行当,但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胸怀天下的曹孟德,只要军队能吃上饭、打胜仗,哪里还在乎背上骂名。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更为确切的记录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篇文字成为古今檄文的名篇。据说正犯头风病的曹操看后,惊出了一身冷汗,头立刻就不疼了。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应该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很难进入墓室。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曹操的部下进入墓室后看到了什么,现已很难想象。据史料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西汉盛行厚葬之风,但凡家境殷实的,少不得带些财宝到另一个世界,何况坐拥三百里江山、富可敌国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据传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持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有其事。由此看来,曹操盗墓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汉梁孝王墓群进行保护性发掘,在这个三国时代就被盗过的墓群中,仍发掘出了金缕玉衣、大型玉璧等珍贵文物2万余件,许多文物价值连城。可以想象,这个巨大的宝藏,对当时缺衣少食的曹操军队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公元2,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相关见解:
曹操设了‘摸金校尉’,到底是真是假?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是历有名的凶戾之君,在位不到两年,昏悖乱行却不少。从小他就常受父皇孝武帝的责让,总感到“不为孝武所爱”,所以继位后立刻想扒了他老爹的景宁陵,虽被太史劝阻,但仍觉得不解恨,于是下令向景宁陵泼大粪,边泼边骂“齄奴”(齄,即俗谓酒糟鼻)。
不过,这个人小小年纪,却喜欢读书,对历的奇闻轶事颇为熟悉。他看到史书上说曹操曾设过“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觉得挺好玩,便正儿八经地也设了这两个官职,两顶官帽分别戴到了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的头上。
所谓“发丘”其实就是挖墓,而“摸金”也就是在墓中寻宝。这两个官职通俗地讲相当于“政府盗墓办主任”角色。那么,曹操是否真的设过发丘、摸金两个官职呢?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建安五年(公元2),袁绍出兵讨伐曹操,后来列名“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人陈琳写了篇《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文中声讨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据说当时曹操正犯头疼病,看到檄文后出了一身冷汗,结果连头都不疼了。
不过,笔者一直觉得曹操可能是被冤枉的。你想啊,身为国家高层公职人员,曹操怎可能设立这样明显违反人伦道德的官职呢?这不是明摆着让后代人唾骂自己是盗墓贼吗?就算是为了获取财物以充军饷,他也会“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啊,哪会明目张胆授人以柄呢?
曹操不是没干过挖墓的勾当,但在他之前,董卓早就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洗劫一空,也没见董卓设立什么专门的机构和官职,曹操如此枭雄怎会比董卓还蠢?所以,这多半是敌对双方兵戎相见时的刻意宣传,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都是可能的。后来曹操扫平袁绍,将陈琳也俘虏了。曹操问陈琳,你为什么骂我骂得那么厉害?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可见,敌对双方骂出的话,有时候未必该算数的。
尽管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曹操曾设发丘、摸金二职,但因为陈琳的骂人功夫十分了得,这篇檄文不胫而走,负面影响极大,而那个时候又没有网络、媒体,无法及时回应、辩驳,消除影响,所以后人便信以为真了。连睿智如鲁迅者,也曾以讹传讹地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近年更有《鬼吹灯》小说,将盗墓分为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四大门派,特别是对摸金校尉一派描写得神乎其神,加深了人们对曹操曾设发丘、摸金二职的印象。
后人也有以刘子业曾设发丘、摸金二职来佐证曹操确有其事,笔者认为十分牵强。领此二官的休仁、休祐本是刘子业叔辈,而刘子业继位后狂悖无道,诛杀大臣,后又将休仁、休祐等集体囚禁起来,肆意凌辱,甚至当着休仁的面让左右淫逼休仁的生母杨太妃。因为两人形体肥壮,还将二人装进竹笼,一个叫“杀王”,一个叫“贼王”。所以,刘子业设此二官不假,却不是真的要让休仁、休祐去盗墓,而是故意以此羞辱二人,属于昏悖少年的恶作剧而已。
历曹操真的设有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吗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操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曹操是否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操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操的一篇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后来中国古典第一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说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12.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篇十二
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玉兔传说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推荐阅读:
中秋节的简短传说小故事09-19
中秋来历(附中秋节传说故事)07-19
中秋节的传说作文500字11-26
关于中秋节传说06-15
中秋节来历习俗传说12-28
中秋节的神话故事08-07
中秋节的故事100字10-27
中秋节有什么来历故事01-23
中秋节讲故事作文400字11-04
与中秋有关的歌词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