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共10篇)(共10篇)
1.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一
今天,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一些课程的改革仍然滞后,需要更多更广泛的关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一、翻译实训课程的重要性作为实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训课程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国祥、丁刚总结了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人把高等职业教育称为就业教育。因此,尽快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实训课程,会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翻译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大量的实践演练和训练,很容易理论化,失去实际意义。相反,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和口译实践,才能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增加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如翻译中长句的断句技巧、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互变、增词减词的翻译方法、口译中的翻译技巧、焊接技巧、句子切分技巧、句子组合技巧、延时翻译和预判技巧等。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培训课程的现状虽然翻译培训课程非常重要,但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培训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
1.就关注度而言,一些高校非常重视,不仅开设翻译培训课程,还开设翻译实训室。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培训课程的建设不够重视,只是在翻译课程中增加了一些练习。一方面可能是财力物力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主观重视不够,一些高校根本不开设翻译课程和翻译培训课程。
2.开设翻译培训课程的高校也存在各种问题。
(1)教授翻译培训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翻译知识背景,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和方法,最好具有商业实践背景。现实情况是,一些高校的商务翻译培训课程由纯语言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授课,而另一些则由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必要的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的教师授课。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2)翻译培训班学时不足。有些院校开设翻译培训课程,但课时严重不足。结果,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练习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翻译培训课程缺乏好的教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训教材包括培训大纲、培训说明、培训教材文本材料、培训教学软件、培训教学视听资料等。市场上缺乏这类翻译培训课程的教材,所以在教授翻译培训课程时只能选择部分翻译课程作为教材。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
(4)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缺乏或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商务英语翻译培训也是如此。但现实是很多高校根本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5)校企联盟,产学研不够。在实践教学中,校企联盟、产、学、研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笔者详细调查,该片现状普遍不尽人意。
3.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改革翻译作为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商务英语翻译培训课程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详细调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近几年的毕业生中,约有55%从事翻译工作或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工作。近年来,作者一直在跟踪该系的毕业生,为相当多的毕业生修改翻译任务,总结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广告、商业信函、合同、产品手册、公司简介等的翻译。这些都为作者的商务翻译培训课程改革提供了数据和数据支持。下面,我们将讨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的改革。
1.关注商务英语翻译培训课程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翻译能力是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程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学院的应用外语系已经把它列为必修课。在总结为期一周的商务英语翻译培训课程时,许多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几乎超出了一学期的翻译课程。当然这里面也有夸张的成分,我们的实训课是在翻译课之后开始的,这自然离不开翻译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制定实践教学文件,开发实践教材,对教学活动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意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让其成员参与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践教材的开发。同时,应邀请其他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参加。只有这样,发达的教学文献和教材才能在培养优秀翻译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做好翻译培训班的师资培训。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培训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教师和教师培训。
(1)有业务背景但没有翻译背景的老师,可以送到相关院校培训翻译知识。
(2)有翻译背景但没有商务背景的老师,可以送到相关院校培养商务知识。
(3)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及其他业务人员讲课。
2.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二
2013年10月“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学术发展研讨会”就我国英语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在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专题讨论中,诸多专家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并达成共识即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专业知识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律的分析能力,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同时对于其他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然而,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大都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和记,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等传统课堂教学上,基本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2005年,我国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研究性教学为改善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状况,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性教学理念及内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实践可追溯到19世纪初德国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历经近二百年的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核心理念和基本品格。西方大学从本科阶段就对多学科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形成了成熟的实践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如研讨课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案例模式、科研模式等。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重点大学提出研究性教学概念,并对研究性教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改革。
关于研究性教学,目前还没有被学术界一致认可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方式展开,采用问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式,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对“问题”的分析、对“方案”的构建和对“求解”研究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
虽然对研究性教学的定义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打破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方式。学生作为研究性教学的主体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基于研究的学习,进行相关独立研究与探索。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与研究,逐步提高其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理论的基础或前提下,才能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前期或同期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开展研究性教学,但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过大,以防止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学习过于零散与杂乱,缺乏系统性。研究性教学围绕课程建设而展开,基于各年级开设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这是研究性教学深入、持久、全面开展的关键。
因此,本文讨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讲授这种传统课堂,对传统课堂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也是从传统课堂模式转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个过渡。“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涉及的学科内容比较广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与研究实际组成不同的专业团队和工作坊,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在理论教学课堂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和项目,并在相关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性实践学习。
三、“语言学概论”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语言学概论”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设想与构建立足于我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对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听课习惯、学习态度等自主性学习状况,语言学课程学习状况等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缺乏积极主动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认为语言学课程术语多,抽象难懂,课上清楚,课下糊涂,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语言学,学习语言学有什么用处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本校该课程课时有限,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受到一定限制的状况,本文作者尝试探索该课程课堂教学外的另一个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环节。它不孤立于课堂教学,而是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并且与课堂教学以及课程测试评估环节共同构成“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三大环节。换言之,本文探讨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包含课堂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课程测试与评估三大环节。每一环节的设置都遵循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这一原则。
(一)课堂理论教学
语言学理论的讲授可与其他先修课程或同期课程中相关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使学生对某一语言现象或知识点的认识得到升华。如语音学和音系学内容可以与语音课、口语课、听力课等以听说为主要活动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以听为语言输入和说为语言输出的学习和练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使学生对平常听说练习中一些常见、典型语音现象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有效指导后期听说学习。具体做法:课堂上选取一定数量的典型的单词、短语及句子以及一些听力材料,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语调、同化等语音现象和特征,通过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听取和分析,总结出各自的规则。如以sign,design,paradigm;climb,tomb,tomb;knock,know,knowledge;memory,mystery,Barbara,vigorous,general这些词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语音现象(deletion of sound),并总结出各自的规则(deletion rules)。
又如以more expensive clothes为例(这个结构从句法上看是具有歧义的),让学生尝试从语音学角度体会不同读法所传递的不同含义,并辨析其中的歧义:一个是more/expensive clothes,另一个是more expensive/clothes。通过类似的练习,使学生意识到语调不同,同一句子或结构传递的概念及情感意义就不同,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及思辨能力。
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包含“Come on”这个祈使句的影视片段,揣摩这个句子在不同情景中,有何种语调,表达何种意义、情绪和态度。使课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言语活动分析中得到验证,巩固和深化。
(二)课外实践教学
1.语言学课程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课堂内容,鼓励和指导学生建设该课程素材库。具体做法,任课教师每讲完一章内容,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负责不同小节或知识点,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整理相关资源,以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与形式丰富、延伸与拓展课堂内容,共同完成该部分素材库的建设。组织素材的过程是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和拓展课堂内容的过程。
2.语言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
语言学理论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可以深化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与理解。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完语言学概论每一章内容后,从自己学习的其他课程中选取相关语言素材作为研究对象,做到用所学过的语言学理论或知识来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其中的语言现象,使语言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3.语言学课程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
我院从2013年起每学期都开展针对英语专业同学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丰富如听写、书法、配音比赛、写作、翻译等,一定程度上督促和鼓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但为了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状况,除了听说读写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开展一些更专业性,能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语言学知识竞赛,语言学工作坊,语言学课题研究这些活动,从易到难,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研究逐渐深入,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辨以及创新能力。
4.语言学课程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及答辩情况的角度来看“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培养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2]。而我院近三年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语言学相关的论文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其中13届学生毕业论文中语言学相关论文有12篇,14届有9篇,15届有8篇,所占比例均为4.6%;这表明语言学课堂上缺乏相关科学研究的介绍与指导,学生科研意识培养不足。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语言学课程前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也可以与后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结合起来,任课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选择一定的学术论文,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分析等,为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鼓励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拓展和深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他人的研究方法与切入点,挖掘自己的兴趣点,设计选题和撰写毕业论文。
(三)课程测试与评估
过去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即一次考试形式定性的评价。这种考核手段更大程度上测试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学生只需考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基本就可以通过考试,并不能真正地督促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语言学课程。随着上述语言学课程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中具体活动和项目的设置,语言学课程的考核手段和成绩评定也应多样化。语言学课程考核应把课堂表现、课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评估与期末考试综合起来评价。因此,学生的最终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实践活动(40%)和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除了出勤状况外,主要来自学生课堂参与讨论、课堂测试、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测试(章节测试)是在学完一章内容后,主要通过、选择、填空、名词解释和简答等题目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下作业主要布置一些思考题、分析题等题目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对语言现象是综合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实践活动成绩是对学生参与课外各项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综合性评价(多项成绩的平均分)。而期末考试的内容基于课堂测试、课下作业和实践活动内容,使期末考试与平时学练联系起来,对平时学练的一个总结。
这种测试与评估设计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一个结合,注重考评的层次性、综合性、过程性和人文性[3]。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一考(期末考试)论成败的观念,并可以督促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并行的做法,对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就课堂理论讲授、课外实践教学和课程测试与评估三方面初步提出了构建“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些方法与策略。计划在今后课程中逐步实践上述方法与策略,进而开展实证研究,考察其教学效果,调查学生是否适应研究性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针对新问题,继续开展研究,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凤生.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06):44-48.
[2]刘丰.“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0(06):83-84.
[3]陈泽源,曾小荣.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研究综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02):97-100.
[4]何春燕.英语语言学导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2):127-131.
[5]孙洁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192-194.
[6]曾小荣,陈泽源,向征.国外研究型教学对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79-182.
[7]苏丽琴.研究型教学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2(07):123-125.
[8]李彦.研究型教学在英语语言学课程中的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130-131.
[9]李陆萍.研究性教学视域下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7):150-153.
[10]庞云玲.英语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以《英语语言学概论》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9):136-138.
3.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三
关键词:专业素养;语言输出假设;人才质量;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一、以语言输出理论为依据的教学改革任务、目标及方案
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需要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言工具论思想不仅使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出现了瓶颈,也限制了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就业环境一方面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另一方面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说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我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围绕着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思想、功能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与语言习得相继受到国外输入假设与输出假设的影响。语言输入假设强调通过足量的语言输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发生,语言输出假设则认为,语言输入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原材料和环境,但语言输出行为不会自动发生,而是需对输入材料进行过滤和加工,亦即输出行为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errill Swain 博士的输出假设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Swain提出输出假设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1)注意功能(noting/triggering function),(2)检测假设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3)元语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1]。而此三大功能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1)多说和多写目的语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流利性和自动性;(2)语言输出迫使学习者从语义加工过程转移到句法加工过程;(3)多说、多写目的语能让学习者检测自己对目的语所做出的假设;(4)语言输出能获得相应反馈[2]。
Swain还根据大量实验结果,建立了下列语言输出和二语习得模式(见Figure 1),并从该模式中分离出了两种意义不同的习得,即内化新的语言形式及加强已内化语言形式的自动性[3]。
Figure 1 Outpu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上面图表表明,输出1到输出2的过程就是二语学习过程。学习者出于交际的需要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输出1),在此输出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反馈,即学习者自身语言知识的缺陷以及与目的语在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简单的反思和复杂的思索来分析自己所用的语言,从而进入语言认知过程。当学习者经过认知过程仍无法得出修改输出的方法时,他们会集中注意力去寻求相关的输入资源,再一次进入认知过程,当学习者得出解决方法时,认知处理便产生了修改后的再输出(输出2) 。可以看出,从输出1到输出2可使某些认知处理成为自动化,提高表达的流利性。[4]
2.教学改革目标、任务及方案
Swain的输出假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我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注意,近10年来成为我国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众多研究者认为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提高其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与任务。从重视语言输入到强调语言输出,无疑是外语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但另一方面,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二者都不可偏废,注重专业素养的语言输入模式与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模式的有机结合,更有可能实现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实力与专业技能的同步增长,更有利于促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英语专业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制订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即通过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构建基础技能、专业方向、人文知识与拓展辅助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最终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出专业能力深厚、知识面宽广,思辨能力强的创新型英语人才的目的。
在前期调研,集体讨论、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校英语专业通过申报学校教改项目的方式争取学校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开展了以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从2010 年下半年开始,经过方案草拟、研讨论证、专家评审、修改完善等环节,完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实施以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1)整合基础技能类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科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输入。比如“综合英语”课程由周学时6减为4,在教学内容上以主题为基础,融入知识模块,重视能力培养。原“英语泛读”课程改为“英语阅读”,开课时间由2学期减为1学期,教材选用体现西方人文思想的经典名篇。一方面夯实语言基础,实现中学英语与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另一方面为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2)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注重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把获取“源于学科的知识”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目标,在保留“欧洲文化入门”、“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的同时,增设“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课程。取消原有的“英美概况”,增设“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帮助学生系统性、深层次地掌握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增强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
(3)加强专业方向类课程。首先加强专业主干课的建设,增设“英国文学史及选读”为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的要求。其次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术兴趣和就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突出专业方向性,按照“英美文学”、“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及“国际经贸”四个模块设置课程,要求学生选修两个模块以上的课程,既保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同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开设“铁道英语阅读与翻译”等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重视实践类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类教学活动,并确定“专业认识实习”、“外事实习”和“毕业实习”为必修课,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适应性与应变能力,为进入社会作好准备。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新培养计划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的改革来实现,近年来我校英语专业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及辅助拓展性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1. 积极建构有利于输出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1)采用研讨性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经验谈,增强师生课堂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在保证课程内容及学术性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参与意识。
(2)注重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展。比如“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了课程学习的“三个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个学期各完成一万字的翻译实践练习,一本翻译理论类原著阅读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完成一篇翻译论文的写作,在增加学生的翻译实践经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理解能力与理论素养。
(3)强调以知识带技能,语言输出能力与语言输入能力并重。比如“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在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理解能力、积累文学常识、建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强了口语表达和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采用口头陈述、经典名篇背诵,莎剧表演、课程单元论文与学期论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能力训练的机会。
(4)在主干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采用“任务性”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力求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思辨及研究能力。
2. 努力完善拓展辅助性课程教学
(1)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的提高。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类英语赛事和学校每年组织的“英语文化节”等活动,我们也力图在本专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和能力展示的平台,积极组织各类比赛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英才杯”英语技能大赛、“莎翁之夜”戏剧表演、英语语音模仿秀等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技能、人文知识与思辨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风貌及历史文化内涵,也为他们提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机会。
(2)创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机会。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以前主要由学生自行联系单位,利用寒暑假自主实习。这种形式的实习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难以掌控学生实习活动的真实性与实际工作的参与度。为了更好地实现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锻炼,我们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联系,目前已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千龙网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统一组织学生,由指定教师带队集体到合作单位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改革成效及经验总结与反思
我校英语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稳步增长,第二课堂及实践教学成绩斐然,毕业生深造率与就业率进一步提高等等。但另一方面,我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教改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校英语专业从2012级开始实施新培养计划,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新培养计划的意见,我们通过问卷,从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实际收获、对课程调整及新增课程的认可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对过去一年专业学习的自我评价等4个方面对2012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实际收获
(1)必要性。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基础类课程”(如阅读、综英、英语语法等)和“技能类课程”(语音与话语实践、听力、会话、语法与话语实践等)态度最为肯定。对“专业(素养)课程”(如英国文化、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态度积极,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开设此类课程。对非专业课程(现代汉语、网页设计基础等)和特色课程(交通运输概论等)的态度普遍消极,认为没有必要开设。
(2)实际收获。相较于“必要性”的调查结果,“基础类课程”中“综合英语”、“语音与话语实践”及“听力”等获得的“肯定”评价与其“必要性”评价一致,而“会话”、“阅读”、“语法与话语实践”等“技能类课程”则评价降低。技能类课程收获评价的降低可能是因为学生对教师和课堂依赖较大,而技能的提高并非仅有课堂教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提升能力。“专业(素养)课程”(如英国文化、希腊罗马神话、圣经释读等)的“收获”评价与“必要性”评价基本一致。非专业课及特色课程的“收获”评价依然不高,这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和认同度有关。
2. 对课程调整及新增设课程的认可度
(1)针对“综合英语”(I-IV)课时由每周6学时减为4学时,30.3%的同学认为“很好”,45.5%的同学认为“较好”,24.2%的同学认为“不好”。
(2)针对培养方案中增设的“圣经释读”、“希腊罗马神话”、“英国历史文化”、“美国历史文化”等文化类课程,45。5%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开设,可提高专业素养”,45。5%的同学认为“较有必要。但课程较有难度,和学生实际水平有差距”,另有9%的同学认为“一般。基础阶段应更专注于语言基本技能学习和锻炼”。
(3)针对高年级阶段专业选修课分为“英美文学模块”、“语言学模块”、“翻译模块”、“国际经贸模块”四个模块,93.9%的同学认为这种模块化课程教学对学业和职业发展有益,仅有6.1%的同学认为模块化课程教学对于学业和职业发展无益。
3.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5%的同学认为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提出“口语课设置过少”,“不应设置文科数学与交通运输概论”。45.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部分教师配置不合理”。51.5% 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但课程内容和实际脱节”。63.6% 的学生认为“实践内容少”。54.5% 学生认为“部分低年级课程难度较大,应设置在高年级”。
4. 对过去一年专业学习的自我评价
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学生主要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专业认识、课程设置、能力拓展以及主观态度等几个方面谈及自己这一年的学习感受。
(1)学习内容。24%的学生谈到学习颇有收获,尤其是英语语言技能运用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同时对英美文化和英语思维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2)学习方法。18%的学生表示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明确了学习的方向,特别是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少数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或因为缺少规划而未能合理利用时间。
(3)专业认识。12%的学生谈到通过专业学习逐渐体会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英语专业学习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6%的学生谈到专业学习欠深入,期望值与实际收获不符,英语专业不如其他专业有优势。
(4)课程设置。12%的学生认为,新增设的英美文化、希腊罗马神话课程较合理,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学习的内涵。15%的学生建议增设选修课(翻译类、鉴赏类课程),认为专业教学应该做到技能与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5)能力拓展。21%的学生提到能力拓展的重要性及其困惑。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学习过程中提升了生活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但也有学生专业认同度较低,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6)主观态度。约6%的同学谈到对英语专业比较抵触,觉得学语言很烦躁,提不起兴趣。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我校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有关专业课程的修订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受访者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反应较为激烈,否定情绪明显,但这是因为此题项中的“课程设置”指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并不完全具有专业针对性。对问卷中反映出来的其他问题,经过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1)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仅为2012级的学生,调查覆盖范围有限。12级学生仅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专业认识可能存在不足或偏颇。我们将继续对这一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进一步改进和细化问卷,逐步将更多年级的专业学生纳入调查范围,在总结和发现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对培养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2)结合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的现状,加大专业导论课及专业思想教育的力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大一新生配备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初入大学带来的“适应休克”,从而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及认同度。同时,在大一第一学期为英语专业新生开设研讨课“英语学习方法及专业发展前景”。该课程以师生研讨为主要教学手段,旨在通过探讨英语专业就业的困境与前景,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语言的魅力与内涵、专业定位及个人发展等新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培养专业认知能力,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为明确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3)坚持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实践,通过更新理念,克服语言工具论的偏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技能的切实提高依赖于人文知识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高输入质量、强化输出训练,实现输出能力与输入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G. Cook & B. Seidlhof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2]李萍. 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3]Swain, M. and Lapkin, S.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Vol 16).
[4]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4.语言文学类英语专业(本 篇四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主要培养对象为已具有英语大专毕业水平的成人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水平,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 的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时应达到:
在思想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业务素质方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 和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掌握某一专业倾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主干课程
教育方向: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英语赏析、英语教学法等
商务方向: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英语赏析、商务英语等
三、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5.c语言实践报告总结 篇五
2、其他不频繁调用到和对运算速度要求不高的变量都放到xdata区。
3、常量放到code区,如字库、修正系数。
4、逻辑标志变量可以定义到bdata中。
在51系列芯片中有16个字节位寻址区bdata,其中可以定义8*16=128个逻辑变量。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内存占用空间。定义方法是: bdata bit LedState;但位类型不能用在数组和结构体中。
5、data区内最好放局部变量。
因为局部变量的空间是可以覆盖的(某个函数的局部变量空间在退出该函数是就释放,由别的函数的局部变量覆盖),可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当然静态局部变量除外,其内存使用方式与全局变量相同;
6、确保程序中没有未调用的函数。
在Keil C里遇到未调用函数,编译器就将其认为可能是中断函数。函数里用的局部变量的空间是不释放,也就是同全局变量一样处理。这一点Keil做得很愚蠢,但也没办法。
7、如果想节省data空间就必须用large模式。
将未定义内存位置的变量全放到xdata区。当然最好对所有变量都要指定内存类型。
8、使用指针时,要指定指针指向的内存类型。
在C51中未定义指向内存类型的通用指针占用3个字节;而指定指向data区的指针只占1个字节;指定指向xdata区的指针占2个字节。如指针p是指向data区,则应定义为: char data *p;。还可指定指针本身的存放内存类型,如:char data * xdata p;。其含义是指针p指向data区变量,而其本身存放在xdata区。
以前没搞过C51,大学时代跟单片机老师的时候也是捣鼓下汇编,现在重新搞单片机,因为手头资料不多,找到一些C51的程序,发现里面有这些关键字,不甚明了,没办法只好找了下,发现如下描述:
从数据存储类型来说,8051系列有片内、片外程序存储器,片内、片外数据存储器,片内程序存储器还分直接寻址区和间接寻址类型,分别对应code、data、xdata、idata以及根据51系列特点而设定的pdata类型,使用不同的存储器,将使程序执行效率不同,在编写C51程序时,最好指定变量的存储类型,这样将有利于提高程序执行效率(此问题将在后面专门讲述)。与ANSI-C稍有不同,它只分SAMLL、COMPACT、LARGE模式,各种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实际硬件系统,也将有不同的编译结果。
9、在51系列中data,idata,xdata,pdata的区别
data:固定指前面0x00-0x7f的128个RAM,可以用acc直接读写的,速度最快,生成的代码也最小。
idata:固定指前面0x00-0xff的256个RAM,其中前128和data的128完全相同,只是因为访问的方式不同。idata是用类似C中的指针方式访问的。汇编中的语句为:mox ACC,@Rx.(不重要的补充:c中idata做指针式的访问效果很好)
xdata:外部扩展RAM,一般指外部0x0000-0xffff空间,用DPTR访问。
pdata:外部扩展RAM的低256个字节,地址出现在A0-A7的上时读写,用movx ACC,@Rx读写。这个比较特殊,而且C51好象有对此BUG,建议少用。但也有他的优点,具体用法属于中级问题,这里不提。
6.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六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
2010年03月07日文章浏览次数:126
资源来源:HD
为落实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专业集中实践环节由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
一、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社会调查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占3学分。它旨在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教育实践的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时间安排
社会调查原则上应在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我们要求本所属各电大在第五学期进行,安排3周-4周时间。
(三)社会调查的形式
可由学校或班级统一组织,也可由学生自愿结成小组或单人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将所闻、所见、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原始资料。
(四)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
各电大要高度重视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应由学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和专业班班主任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管理学生的社会调查工作。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意义,明确社会调查的内容、程序。帮助学生制订社会调查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定期检查,加强指导,确保社会调查工作的规范、有效。
(五)社会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社会调查的内容和范围,不做统一要求。但所调查的问题,原则上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调查完毕,学生应将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六)调查报告的撰写
1.调查报告必须在真实有效地进行社会调查之后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应与调查的问题相一致。
2.撰写的调查报告,应该体现该类文体的属性特点,不能写成学术论文、读后感、札记、文学作品等,特别注意不要写成工作计划或工作总结。
3.行文格式要正确。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应当包含下述内容:问题的提出,调查的对象,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调查对象现状描述,对存在问题(或成绩、经验、做法等)的评析及成因探究,调查结论及整改建议等。
4.调查报告的正文要手写或打印到统一印制的“社会实践考核表”上。调查报告正文的篇幅不得少于1500字。
5.调查报告的成绩评定采用两级制,即合格与不合格两级。
(七)指导教师的资格及职责
指导教师的资格:社会调查必须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文科类专业教师,或相关专业工作者。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量原则上以10人左右为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电大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指导人数,但原则上不得超过20人。
指导教师的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好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审核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写出富于针对性、具体性的修改意见、综合评语,并给出等级成绩。学校应按照学分折合工作量为指导教师计酬。
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占5学分。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它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一)写作要求
1.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撰写应在主干专业课程学习完80%以后开始,即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因为集中实践包括两大环节,实行起来花费的时间、精力比较多,所以,各市电大最好早做打算,早做安排。
2.选题范围
(1)中文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主要包括:文学史、文艺理论、语言、美学四大类。指导老师要把好关,注意不要让学生出现选题不当或错误的情况。选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2)毕业论文选题采取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审查把关并认可的方式。
3.文体要求
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4.质量要求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5.字数要求
论文正文不得少于5000字。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施方案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者方能毕业。
2.毕业论文的答辩过程主要由学生介绍论文、答辩组提出问题、学生准备、学生回答问题及答辩组评议并评定成绩几项程序构成。必要时可先采取示范答辩的形式。
3.答辩组设答辩主持人一名。答辩主持人应当具有本专业副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持有中央电大或省电大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经中央电大或省电大统一培训、考核取得。答辩主持人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及评定工作,并对评定意见和成绩签字负责。
4.答辩组评审论文,首先对论文的论点、论据进行审查,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文章是否有新意,给出初评成绩;然后在论文研究的范围内,提出四个以上质疑问题,要求学生答辩,据此给出答辩成绩。最后由答辩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给出综合成绩。
(四)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1.评定内容
(1)论文质量
①学术性:选题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内容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含量。
②创见性:选题、立论或材料运用,应当具有一些新的学术见解。
③逻辑性:论证有力,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④规范性:论文的总体构成及表述方式符合文体规范和学术规范。
(2)答辩情况
态度是否端正、认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到位;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流畅。
2.评定标准:百分制。
85分以上:观点明确、新颖,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谨严,论证深入、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理论性,表明作者确已很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作者在答辩中有较为出色的表现。
75分—85分: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充分,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者在答辩中有较好的表现。
65分—75分: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通顺,格式规范。从总体上看,文章没有明显的漏洞或缺欠,表明作者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素养,并且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者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答辩。
60分—65分:观点明确,材料较为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格式规范。作者在答辩中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问题。
60分以下:观点不明确或明显错谬;内容空泛或材料虚假;结构不完整,缺少层次感和逻辑性;语言不够通顺,病句或错别字较多;格式不够规范,不合乎文体特征;字数远少于5000字;有剽窃、抄袭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者。有上述情形之一者便为不及格。
3.成绩评定的步骤与办法
(1)指导教师和答辩组成员分别给出论文初评成绩,答辩组根据初评成绩和答辩情况给出论文综合成绩。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是由毕业论文的成绩加上毕业论文答辩的成绩后,除以2得来。
(2)毕业论文成绩应在答辩结束时当场公布,论文综合成绩和评语一同记入学生成绩册。
(3)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为85分以上(优秀)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20%。
(4)省电大对毕业论文成绩进行检查和审核。
(五)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
各分校应成立毕业论文写作的领导小组,负责对电大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和组织。具体职责:
1.根据省电大本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实施细则的要求,作好毕业实践环节动员工作,定期检查毕业论文写作的进度,处理和解决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按教学计划安排、布置论文选题。
3.审核学生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资格。
4.组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确定合格的答辩教师。上报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和具体工作安排,组织论文答辩,监控论文答辩过程。
5.审核整理毕业论文和论文成绩,上报省电大审核。
(六)指导教师的资格及职责
毕业论文写作必须配备指导教师。
1.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担任。
2.一位指导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10人。
7.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篇七
一、多用陈述句
计算机英语的科学严谨特性决定了其多选择论述性、条理性强的陈述句, 如罗列事实或状态、表述概念定义、专业术语以及阐述现象结果等。
(1) Software is the set of instructions a computer uses to manipulate data.
译文:软件是计算机用来处理数据的一套指令。
(2) Hardware components work together with software to perform calculation、organize data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 computer.
译文:硬件和软件一起工作来执行计算、组织数据和与其它计算机通信的任务。
二、多用祈使句
在计算机英语中, 许多科技文献是关于设备的安装流程、使用说明书、系统的维护维修的操作步骤等, 此类句子无需指明主语, 多使用祈使句, 重点强调动作, 并达到简练句子的目的。
(1) Insert the memory strip to the memory strip slot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译文:将内存条按照方向插到内存条槽内。
(2) Turn the product power off, wait at least 30seconds, and then turn the product power on and wait for it to initialize.
译文:关闭产品电源, 至少等30秒后再打开电源, 然后等待产品初始化。
三、多用被动语态
计算机英语的研究内容具有客观性, 主语通常是无生命的, 侧重说明谓语动词和它的动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其行为发出者没有必要说明, 此类句子多用被动语态。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句子使用被动语态。
(1) The input unit is used to input information and commands to the CPU for processing.
译文:输入设备是用来向CPU输入要进行处理的信息和命令。
(2) All network traffic must be broken up by sending computer into small“packets”.
译文:所有的网络传输都必须被发送端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
四、多用非谓语动词
计算机英语行文简练, 结构紧凑, 句子结构当中大量采用非谓语动词形式, 常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 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 这样, 可缩短句子, 又比较醒目。
(1) The World Wide Web is a large network of Internet servers providing hypertext and other services to terminals running client application such as a browser.
译文:万维网是因特网服务器的大型网络, 它向运行客户应用程序如浏览器软件的终端提供超文本和其他服务。
(2) Installing your own computer is not only a valuable skill to possess, but it is also a very simple one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译文:自己组装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项需要掌握的有价值的技能, 而且这项技能也是非常简单、易学易懂的。
五、多用后置定语
为了使语言达到准确、完整, 在计算机英语句子中, 对主语或宾语中的名词常常使用定语和定语从句加以修饰, 且许多是放在所修饰名词或句子的后面。
(1)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is the language most frequently used to express web pages.
译文:超文本标识语言是表示网页最常用的语言。
(2) On a star network, all data that transfers from one computer to another passes the central node.
译文:在星型网络中, 从一台计算机传到另一计算机的所有数据都通过中央结点。
六、多用复合长句
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 使之逻辑严密, 结构紧凑, 计算机英语常常使用复合长句, 具有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多、语言结构层次多等特点。
(1) Most users that access the Internet do so merely by running application programs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TCP/IP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of the underlying internet, or event the path the data travels to its destination.
译文:大多数访问因特网的用户只运行应用程序而不了解TCP/IP技术、互联网基本结构, 甚至不了解数据到达目的站的路径。
(2) The sound card is an expansion card that converts analog audio signals from a microphone, audio type, or other sources into digital form that can be stored as a computer audio file, and converts computer audio file into electrical signals that can be played through a speaker.
译文:声卡是一种扩展卡, 用来将话筒、音频磁带或其他来源的模拟音频信号转换成能够以计算机音频文件格式存储的数字化形式, 同时, 将计算机的音频文件转换成能够在扬声器中播放的电信号。
七、多用现在时态
计算机英语所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象和规律, 所以, 句中谓语动词多采用现在时态, 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等。
(1) A password is a secret word or phrase that give a user access to a particular program or system.
译文:密码是一个秘密的字或短语, 它使用户能够访问一个特定程序或系统。
(2) The product has detected print media in th tray that does not match the configuration for the tray.
译文:产品检测到纸盘中的打印介质与纸盘配置不相符。
综上所述, 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普通英语的一些特点的同时, 还具有以上这些特点, 熟悉和掌握这些特点, 对准确透彻的理解计算机技术原文有很大帮助。在加强计算机方面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加上大量的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章,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英语的理解, 一定能够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
参考文献
[1]张传娟陈明实用计算机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2月
[2]丛书编委会计算机类专业英语中国电子出版社2008年08月
[3]张锦关于计算机英语翻译问题的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年2月
[4]袁佳计算机英语中一些常见句式的翻译海外英语2010年11月
8.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八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 识记 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
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又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外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前后阶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创造等[3],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
又如写作学中关于写作主体的建构理论、写作过程的思维理论、写作行文的操作理论与策略理论以及文本规范理论等,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理论,只有把这些知识和理论深刻在脑子里,才能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论的正确合理与否,才能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
再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句法、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与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语言表达、写作实践。
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学得最为有效。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下发给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必须完成的习题,在预习自学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会的,存疑不会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检测、反馈中巩固会的,解决不会的。
二、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时候,在自己完成习题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需要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到课上或网上教学互动平台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跟老师或同学或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即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辨析、判断能力。学生自学的时候把不懂和疑问写下来,则又训练了学生的辨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问的是什么问题,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经理解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如果实实在在地做了,对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写作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完成,所以可以说是文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自学时会因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导致发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所以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作为主导也得设计、布置一些讨论的话题、课题或项目给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收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老师的设计话题、课题或项目及其思考、准备的要求都可跟知识掌握类习题一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某一章节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能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文学史自学预习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更不能归纳概括其风格特色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辨析流派、作家间区别、联系的问题,还会遇到张冠李戴、记忆混乱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设计的课前预习自学题目中提醒、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或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难题到课堂上来或网上互动平台来交流讨论解答。
又如自学预习文学理论课程时,会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构、解构、后结构、现代、后现代、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诗言之、诗缘情、物感、原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及其相关与区别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这些理论与作品分析的已有结论联系起来的难题;在自学预习写作学课程时,会遇到辨析不清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等理论的内涵与作品中的实际体现、写作中实际运用如何等难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自学预习中会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节、仄声、入声等概念与实际体现的问题。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学中不只需要识记的能力,更需要学习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设计的预习题目或指导手册中有提示有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自学预习时检验自己的预习自学效果,带着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疑问来课堂或互动平台交流讨论,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加深对已理解问题的印象,也加深对未理解问题的印象,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三、在写作汇报中锻炼应用
人类发展到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成为人们最好的交流、沟通、推销自我、健康心灵、疏导情感、表述革新、传达创意的最佳方式,也成为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实践着“学习通过写作”“生存通过写作”“发展通过写作”的理念与思想。[4]通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小学教育就常常让很小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即是“通过写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极好经验。
所以通过写作学习可以说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最见成效的方式。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讨论、交流、释疑、拓展的基础上,在某一章节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有体会或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写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对某一章节的全部内容写一个带有自己心得体会、梳理概括的学习报告,当然是训练学生廓清知识和观点、理顺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准确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
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学习感受、思路的,只有学生自己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实践过程。而写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识、理清观点、查找资料、加工整理、概括凝炼、构思运作等都是学习者本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者这些丝丝入扣、环环不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比如让学生学完《诗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经》的小论文,学完《毛诗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的功用或价值的文章,学完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建构章节时写一篇关于某个作家的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培养与提升的习作……如果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性小课题和要求,并让学生选择或自拟课题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书写成文,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得到更加深广、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思辨、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提升。
无论是识记知识,还是学会思辨学会分析与综合,还是学会写作,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的自学实践中实现的,其方式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效果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讲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设计和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设想与方式需要扎实的执行和操作才能见出成效,好的设想与方式一入实践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阻力,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如各科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在课堂上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观的,如果课堂上做不到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就难以约束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完成自学、完成整理、完成写作。因此,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严格监督与考核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
老师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集,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重难点问题的自学引导思路,需要准备各章节的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需要准备有质量的针对性强的短小的浅显易懂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并配合教材相应章节下发给学生自学阅读。
老师可以将知识识记题的检查考核放在课前完成,将学生存疑的讨论放在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写作及对写作成品即文本的评阅也放在课下完成,课上主要讲授和讨论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学生疏忽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汇报、评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至于各人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在文本批注中在互动平台交流中反馈给学生。
老师可以将个人全部检查与考核及分组个别轮流汇报、讨论发言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比如知识识记类考核、互动平台讨论回馈、文章评阅及反馈必须是全部的,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汇报发言则可以是分组代表、代表轮流式。在知识识记类考核和文章评阅工作中,也可采用分组互查互评、老师统一把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查互评中实现交流与启发。
甚至还可以以几章精学(知识识记、思考讨论、写作综合提高三环节环环从严、扎实实践)几章粗学(知识识记从严、思考讨论、写作综合从简)、两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十几章的课程,扎扎实实从严过程从高要求的教学五章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都训练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分析综合习惯、写作习惯也就培养和训练成了。再加上各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受到的训练和培养,其见效会更快更强!
归纳起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阅读、梳理、识记,让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写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达,既学到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来的,又学会分辨对错是非合理与否,还学会运用、研究和创新。这是一个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最佳的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检验者而存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构成了主要的教学活动,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涵。
注释: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9.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九
1.定于2013年6月15号(周六)8:00-18;00在文理大楼外院语音室进行答辩。指导教师
通知所指导学生,做好论文提缴和答辩准备。学生分组情况届时安排。
2.学生务必于6月7号(周五)下午5:30前将论文打印稿一份(从封面到鸣谢,不装订,暂用曲别针),本科毕业论文手册一份(导师手写完成任务书签字、答辩资格审查表第一部分及毕业论文成绩评分表评语(指导教师用)等;学生完成手写开题报告等),共2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收齐后交于院办高军主任,以便组织评阅。同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论文电子板(从封面到鸣谢)并填写2013届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I、II内容(高军主任负责)。
3.评阅小组即答辩小组,暂时定于6月9号(周日)下午5:30,由各组组长领取要评阅的论文及本科毕业论文手册,并组织安排评阅。评阅教师须填写手册中毕业论文成绩评份表(评阅教师用)。
4.论文答辩暂定为8组,具体答辩程序由各组组长与组员商定后严格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严格程序、纪律,确保客观公正及顺利答辩。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不允许在同一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有组长1名,组员2名,答辩秘书1名。
5.答辩组长向答辩人介绍本场答辩小组成员,宣布答辩开始并主持答辩。答辩时间10-15
分钟,5分钟论文表述,5-10分钟问题回答。(表述参考指标:正确发音;表达清晰、流利、准确,表述完整。回答问题参考指标:正确回答问题,无语言错误)。组长负责填写毕业论文成绩评分表、评语、签字,组员签字,秘书填写答辩记录。
6.6月15号下午,答辩结束后,通告答辩成绩。论文及手册装入原档案袋。统计本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人数,一并交给高军主任。
7.院负责人在毕业论文手册上签字、盖章,高军主任负责整理、装订并归档。
8.未尽事易,外院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
10.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 篇十
我一直担任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似乎以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是绰绰有余的,而且社会上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真正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例子越来越少。所以当初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真正的目的完全是想拿一张本科文凭。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当自己以读者的身份解读一篇篇课文的时候,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更要是一眼活水”的重要性,当面对一次次教学中的争议时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中感觉最大的障碍就是工作和学习不能兼顾。一年三次的面授除了夏季是安排在假期中进行的,春季、和秋季的面授都与我们的工作时间相冲突(我们一般是连续面授10天左右)。我能克服长途跋涉的辛劳(到苏大要转车,来回将近2个小时),能顶着高温参加暑假中的每一次面授。在春秋两季的学习中,由于小学语文课务的安排特点,无法请假参加每一次学习,所以只能采用调课,回来补上的办法尽量参加每一次的学习。另外我还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弥补自己面授学习的缺失,使自己能尽量多地汲取知识。
采用面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三年中我学习了《古代汉语》《西方文论》《文献学》《美学概论》《语文教学心理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明清小说》《逻辑学》等多门课程,选修了《语文教学散论》《古代小说艺术鉴赏》《刘锋杰现代文学评论集》等课程,同时自己还阅读了《徐志摩诗文赏析》《鲁迅随想录——呐喊人生》等书籍。老师的面授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收益非浅,获益良多,自我的学习更我体会到学习读书的乐趣。三年的学习,丰厚了我对文学理论的理解,积淀了我的文学知识,提升了我的文学修养,所有这些让我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底气和自信。
函授时一位老师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对学历进修有了更深的体悟:“你请朋友吃饭,一顿饭吃了198元,如果你口袋了只有200元,付钱时你是什么感受?——紧张、庆幸。假如你口袋里有1000元,你又有什么感受?——坦然、从容。口袋里的钱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学识,虽然有时不一定能直接派上用场,但储备得越多,你在工作中就越能游刃有余。”
【英语专业语言实践总结】推荐阅读:
美国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自己总结12-18
英语专业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11-04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心得体会11-13
大四英语专业实习总结10-12
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总结.doc07-08
小学英语教师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07-24
专业英语感想09-21
精益生产专业英语06-14
船舶制造专业英语06-23
地质工程专业英语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