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屏蔽教案(精选10篇)
1.静电屏蔽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了解并体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摩擦起电的本质.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让学生观看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实验,提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分子可以再分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这些现象表明,摩擦起电的现象中物体所带的电一样吗?为什么?
一、课前预习见学程导航
二、新知展示
1.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活动1: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然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阅读并自行小结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活动2: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3: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结论:上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 (一样/不一样)的.
两种电荷的规定:
阅读文本,了解两种电荷名称的来历.
正电荷: .
负电荷: .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思考:你怎样判定物体是否带?有没有办法进一步确定它带的是何种电荷吗?
物体在通常情况下都不带电,摩擦后带电了,你对物质的内部结构又有什么新的猜想.
回顾实验现象,小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讨论、汇报并练习.
方法:
(1)利用吸引轻小物体性质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
甲图:若B球不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若B球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乙图:A、B球一定带 种电荷.
验电器的原理是 .
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则可判断物体( )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带正、负电都可能
2.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2.大班科学教案:静电哪里来 篇二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再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影子)
2、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影子与光的关系。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
“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
“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操场上你呢?)
“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猜影子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3)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4、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5、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活动延伸:会走的影子
3.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篇三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电荷流动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充气气球、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引入:今年是兔年,老师特意邀请了一只玉兔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玉兔图)可爱吧!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办法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体验活动就知道了。
1、体验静电现象 课件出示“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二: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体验,交流后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
师: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也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交流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出示课件播放更多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们找到、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也了解到静电存在于周围的一切物质当中,但是,我们摸物体时有电吗?这个有电吗,这个呢(摸桌子、饮水机等)?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师:根据这个结论思考物体为什么带电。
(2)出示课件: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明白了吗?(明白了)一起来看下面的练习题检测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懂了。(3)习题巩固: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上就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梳子就带负电荷,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荷。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就产生了静电现象,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2、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实验,进一步观察摩擦物体之间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
活动一: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讲解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3)汇报、整理分析 如果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教师随机板书)
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随机板书)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带电气球相互靠近时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 ○ ○○ ○ ○
师:仔细观察图示,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板书: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磁铁)
三、认识电流的形成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同学们可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就是靠电流来维持工作的,那电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这节课要了解的第三个内容。板书:“让电荷流动起来”
1、让电荷持续流动起来就会形成电流。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
2、汇报交流:需具备的条件是“电源”、“电路”。
3、课件演示:将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构成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正确认识,并了解电路的构成。小结: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电荷就开始流动了,我们的电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对人体没有伤害,家用电器所使用的这个电,电压很高,电流很强,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大家不能随意触摸家电所用的电。
四、拓展延伸
1、播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视频,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课后思考:(1)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被站起来了,怎么解决?(2)裤子粘在大腿上怎么办?(3)为什么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4)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针?
3、小结: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这个单元会有很多和电有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多了解,多掌握。板书: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体验静电现象 不带电 带电
4.静电屏蔽教案 篇四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中午,我带幼儿一起午睡,在脱衣服时有小朋友的叫声“啊,好疼”,问其原因,是因为在脱毛衣时,由于起了静电,所以感到疼痛,还有在玩滑滑梯时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与问题,我创设了这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现象,特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活动知道物体摩擦后会起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2、加深对摩擦起电现象的理解。
活动准备
每组放两个小筐一个筐内有塑料尺、塑料笔、铅笔、竹筷、铁棒、绸布、碎纸屑、线手套;一个框里各种的纸屑,如:小硬纸板块、碎皱纹纸屑,自作的小蝴蝶。每个幼儿一个自制的小章鱼
活动过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向幼儿介绍小筐里的各种材料及物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根据幼儿在操作中的发现,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做才能让小纸棒把小纸屑吸起来(幼儿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提问小朋友说说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纸屑吸起来,你是怎样做的?(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请做到的小朋友上台来掩饰一下,并讲讲自己的想法,再让大家试一试可以么?)
4、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后可以吸起碎纸屑?(幼儿思考、讨论)
总结:告诉幼儿: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和绸布摩擦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5、请小朋友再试一试,塑料笔和尺还可以和哪些东西摩擦产生静电,吸起纸屑
让幼儿探索发现:用丝绸、手帕、、衣服、头发来摩擦塑料尺和笔都会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并知道小硬纸板吸不起来的原因。
二、做一做:彩蝶飞舞
1、教师将自制的小彩蝶发给幼儿,请幼儿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它飞起来呢?(幼儿操作、探索)
2、幼儿上台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种方法会让蝴蝶飞舞的更好
小结:当塑料笔或尺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彩蝶会飞起来了。
三、魔术表演:小章鱼
老师为小朋友请出“小章鱼”,然后为小朋友变魔术,猜一猜,为什么小章鱼会贴到身上呢?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
小结:当小章鱼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所以,小章鱼就贴到身上一起跳舞了。
四、活动延伸:请幼儿带着自己的小章鱼到科学角或校园里去,看看我们的章鱼还能吸到哪里去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5.静电屏蔽教案 篇五
设计意图:
近期中午我在给小朋友梳头发的时候,梳子一抬起来头发就跟着飘起来,几个孩子在旁边看着,指指点点小声嘀咕;“头发怎么被梳子粘起来了?梳子上有胶水吗?”看见孩子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由此,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们从“摩擦生电”这一现象入手,在操作中感知、了解静电现象,体验静电现象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乐于发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身边的科学,对摩擦生电现象感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大胆猜测,独立完成实验。
3.初步了解感知“静电”现象,知道摩擦生电。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重点:
知道物体摩擦后能生电。
活动难点:
能独立完成操作摩擦生电的操作现象。
活动准备:
吸管若干、塑料尺若干、木棍若干、塑料笔杆若干、碎纸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和碎纸片并提问:桌子上的物品都认识吗?你能用桌子上的物品让彩色的碎纸片站起来跳舞吗?请你试试看。
2.提要求,请幼儿自由尝试。
3.交流操作结果。
二、教师操作,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1、教师摩擦吸管,然后轻轻靠近纸片,让幼儿观察纸片的变化。
2、对刚才的现象进行猜测和交流。提问:“为什么小纸片会自己蹦到我的吸管上呢?”3.幼儿猜测讨论,可以让幼儿摸摸吸管,大胆猜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展思路来思考。
三、感知体验摩擦生电的现象。
1.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的呢?自己动手去试试,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吗?”
2.小结实验结果:请幼儿将自己使用各种材料操作的情况和结果,用语句表述出来。
四、引导幼儿了解感知摩擦生电的原理。
1.教师请幼儿在头发上或者衣服上摩擦操作物品,再次尝试操作。
2.小结结束:“摩擦生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就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没有摩擦或摩擦的时间力度不够都没办法产生静电。(banzhuren)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很多的静电现象,梳头的时候头发飘起来,脱衣时候有声音和点点火花。被静电“电”到了会有疼和麻的感觉。
教学反思: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感知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幼儿尝试用语言表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首先我把已经准备好的各种珠子(珠子有三角形的、方形的、圆形的)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挑选自己认为可以滚动的珠子。接着做滚动实验验证预先幼儿的猜想。请幼儿把珠子放到斜坡(教师发给幼儿硬纸做斜坡)试一试,看看这些珠子哪些会滚,并把会滚动的珠子放进自己的碗里。并请幼儿说一说。再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看一看中去发现会滚的物体都有圆形的一面。最后,老师总结并延伸。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是在探索中感知了哪些东西会滚,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存在着不足之处:我自身语言不够简洁、指导语不够明确,幼儿操作这一环节有点乱,我需要加强控制课堂的能力。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6.静电屏蔽教案 篇六
人体静电是由于人的身体上的衣物等相互摩擦产生的附着于人体上的静电。静电的产生是由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不够,从而在摩擦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电子,于是造成摩擦物带负电荷(即获得电子的带负电荷,失去电子的带正电荷)。在摩擦物绝缘性能比较好的情况下,这些电荷无法流失,就会聚集起来。并且由于绝缘物的电容性极差,从而造成虽然电荷量不大但电压很高的状况。
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而且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冬天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大。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人体活动产生的静电电位有所不同。在干燥的季节,人体静电可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实验证明,静电电压为5万伏时人体没有不适感觉,带上12万伏高压静电时也没有生命危险。不过,静电放电也会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很大。科研人员正在研究静电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7.《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篇七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8.摩擦静电实验作文 篇八
老师说完后,我飞快的拿出一张纸,像碎纸机一样,把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这些小纸片像一片片雪花一样。撕完纸片后,老师又让我把圆珠笔拿出来,让我们拿着它,在纸片上轻轻拂过,可是碎纸屑却没有反应。
然后,老师又让我们把笔在头发上反复摩擦。果然,奇迹出现了,有的小纸片像蜜蜂遇到了美丽的花儿,一下子被圆珠笔吸了起来,可有的纸片仍是一动不动。
9.发现静电作文 篇九
这道难题可真难,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来,就把笔放下跑过去问妈妈,在我把笔放下的瞬间,桌子上的纸屑都跑到我的笔上来了,于是我碰了碰我的笔,笔上的纸屑又跑掉了。我好奇地摸了摸笔的最顶端,并没有胶水或是比较黏的东西,我立马跑到楼下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的笔能吸附纸屑呀?”妈妈回答道:“啊!有这事?是不是你把笔放头上摩擦了的.?”我说:“是的,刚一道题把我难住了。就用笔在头上擦了下。”“这是摩擦生电的秘密,如果你不信的话就来做一次实验吧!”妈妈惊喜告诉我。
妈妈叫我去拿一个帕子,我急忙跑进卧室拿来一个干净的帕子,并递给妈妈,妈妈叫我坐过来,我坐在沙发上,妈妈还叫爸爸过来帮忙。待我坐好后,爸爸和妈妈用手把帕子在我头上来回拉动,拉了好几个来回后拿开了帕子,妈妈叫我去镜子前看自己的头发,哇!我的头发就都竖起来了。妈妈说,这是摩擦起电,电有正负之分,同电相斥,一根一根的头发,因为带有相同的电,在排斥力作用下,就竖起来了。
10.静电屏蔽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有观察探究静电的兴趣
2在静电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静电现象。
3.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能否产生的静电现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木筷、塑料笔、塑料袋、铁勺、蜡烛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塑料袋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变前师: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拿出塑料袋),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
变后师:“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塑料袋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能够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师:想想你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大家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能在摩擦之后吸起小纸屑和碎毛线呢?
2.幼儿自己猜想,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
(四)尝试操作
师:请你试一试玩一玩,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的猜想对不对。
1.幼儿动手操作,把木筷、塑料尺、塑料笔、铁勺、蜡烛分别和塑料袋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碎毛线、碎纸屑,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 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 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ppt: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除了塑料小棒摩擦塑料袋可以吸起纸屑、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静电屏蔽教案】推荐阅读:
物理静电教育活动教案10-29
屏蔽朋友圈一个月之后散文11-12
防雷防静电技术09-27
防雷、防静电学习心得10-17
防静电木地板施工方案11-06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有趣的静电(小班)07-31
单片微控制器系统的静电放电敏感性研究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