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2024-07-11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7篇)

1.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篇一

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2017年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直属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直属高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直属高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校园规划)的编制,新建、扩建、改建等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直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分别实行审批管理或备案管理。直属高校申请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建设项目,实行审批管理;利用自有资金(包括学校自有、捐赠、地方预算资金等)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第四条 教育部是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申请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指导编制校园规划及五年基本建设规划、审批备案建设项目和监督项目实施。

第五条 直属高校是基本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编制报审校园规划和五年基本建设规划,报批报备建设项目、筹措建设资金并组织实施项目。

第六条 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应当遵循基本建设规律,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七条 校园规划是学校确定建设项目、开展基本建设的重要依据,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变更。

第八条 编制校园规划(含新编和修订,下同)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

第九条 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坚持适用、经济、勤俭节约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新建校区和既有校区的关系。校园建筑规划面积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

第十条 直属高校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校园规划,组织专家评估 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充分听取师生员工意见。有条件的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导则,设立校园规划委员会。

第十一条 直属高校校园规划经地方规划部门批准或备案后,在校内公开发布并报送教育部备案。

第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校园规划,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务能力,按照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周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编制五年基本建设规划,确定5年内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和投资方案,并上报教育部审核。

第十三条 直属高校五年基本建设规划实施期间,原则上可调整一次。

第十四条 教育部对直属高校五年基本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第三章 项目审批管理

第十五条 直属高校申请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送教育部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六条 直属高校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的建设项目,由教育部初审后,按要求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第十七条 报教育部审批的建设项目,其审批环节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对已列入五年基建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

第十八条 直属高校因规划设计、土地征用、争取投资等需要,可报请教育部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项目建议书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项目建议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建设依据和必要性、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内容;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编制单位资质文件;

(五)城乡规划、用地、环评等批复文件,以及节能评估材料;

(六)资金筹措证明;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论;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三)场址选择;

(四)建筑方案选择;

(五)节能节水措施;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八)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九)项目实施进度;

(十)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十一)招标方案及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十二)财务评价;

(十三)社会评价;

(十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十一条 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要求,计划申请下一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的新开工建设项目,项目高校应当于本5月底前一次性向教育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教育部受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经审查确认符合本办法相关要求的,应于3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说明理由或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十二条 申请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审批前投资咨询评估制度,咨询评估工作应当按照投资咨询评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需要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的建设项目,其评估时间原则上为30个工作日,此时间 不计入批复时限。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下达之日起3年内开工建设。

存在下面情况之一时,应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逾期未开工建设的;

(二)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总投资超过批复金额10%的。

第二十四条 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后,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严格依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直属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设项目设计质量,有效控制项目变更。

第二十五条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初步设计及概算,主要包括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各专业计算书及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概算调增幅度超过原批复概算10%的,学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后报教育部申请调整。第四章 项目备案管理

第二十七条 直属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的建设项目,应当先向教育部申请办理项目备案手续。申请项目备案时,直属高校需填写《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备案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五年基本建设规划;

(五)其他需要特殊说明的相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直属高校申请备案项目应当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规划和五年基本建设规划。

第二十九条 教育部应当在正式受理直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备案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意见;对不符合备案要求的项目,应当不予受理并向申请高校说明理由和修改意见。

第三十条 直属高校凭备案意见,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办理计划、规划、用地、环评、节能审查、招标等建设手续。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在备案意见下达之日起5年内开工建设。

存在下面情况之一时,应重新备案:

(一)逾期未开工建设的;

(二)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总投资超出备案金额20%的。第五章 投资计划编制和调整

第三十二条 直属高校编制投资计划应当优先安排正常教学科研急需的建设项目,保障必需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支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项目。

第三十三条 投资计划包括下一基本建设投资建议计划(以下简称建议计划)、本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以下简称年初计划)和本基本建设投资调整计划(以下简称调整计划)。

第三十四条 建议计划由直属高校依据项目进展情况和下一预期情况编制,按时报教育部。建议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编制:

(一)投资计划总量应当根据学校资金财务能力和建设需要,综合平衡、统筹安排;

(二)建设资金应当首先保证用于续建项目,并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投资额度,对于收尾项目,应安排足额资金,确保项目及时竣工交付使用;

(三)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应当按计划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四)新建项目原则上应当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批复或已备案,且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

(五)建设项目所需建设投资依据项目审批或备案时确定的投资额度及筹资 方案填报。

第三十五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据上一确认的建议计划,结合上一投资完成情况及财政部确认的当年预算编制年初计划,按时报教育部。

第三十六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据年初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和教育部工作要求编制调整计划,按时报教育部。

第三十七条 直属高校应当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计划实施建设项目。第六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三十八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行法人责任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负领导责任,基建、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工作。

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管理的直属高校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代建单位。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工程咨询及社会审计等均应当依法实行招标。

第四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文件及合同实施。

第四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批复文件实施建设项目,不得擅自改变建设选址、建筑面积、项目投资和建设用途。

第四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变更内控制度。

第四十三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法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建设项目的合理工期不得随意压缩或拖延。

第四十四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确保施工现场和校园安全。

第四十五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移交等相关工作。

第四十六条 建设项目建成后应当及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手续。第七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四十七条 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设资金应依法严格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

第四十八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实行工程款支付“两支笔”会签制度。建设项目预算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九条 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严格按照调整计划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并按规定于下一2月底前报教育部,由教育部报财政部备案。审批或备案建设项目的财务决算报表,均应报教育部批复。

第五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在项目完工可投入使用或者试运行合格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报工作,特殊情况确需延长的,不得超过6个月。竣工财务决算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评审后,报教育部审核。第八章 监督与评价

第五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照本办法和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决策、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和相关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把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十二条 直属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的规定。

第五十三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项目未经审计不得结算。切实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第五十四条 直属高校应当规范项目监督,加强对项目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项目责任人或代建机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应当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公示;学校纪检、监察等监督职能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信箱,受理对项目建设中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举报。

第五十五条 教育部利用直属高校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对基建项目实施监管,直属高校应当按要求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后评价制度,教育部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对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要求,造成建设项目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扣减或暂停资金拨付,不予批准或备案新的建设项目;对相关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追究其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教发〔2012〕1号)同时废止。

2.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篇二

1997年6月22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8号令的形式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财务制度) , 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该财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规范高等学校的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事业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 用于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务基本要素、财务清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规范性文件。该制度共分十三部分,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488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最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新财务制度) , 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该制度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对1997年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的修订。

1998年3月3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105号令的形式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会计制度) , 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该会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实际,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的, 用于规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等会计行为。它是涉及核算模式、体系、基础、体例、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等八方面的内容的规范行文件。内容分四部分,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参照执行。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以第30号令发布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并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是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 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政部令第72号) , 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 对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财预字[1998]105号) 进行了修订。

二、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分类

(一) 财政投入。

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基建经费, 即国家用于某一单位工程的专项资金。我国公办院校的基建投资历史上都是靠国家财政投入建设, 由各个院校根据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以及学校基本建设规划, 向其主管上级单位在上一年度末申报下一年度基建投资计划。由其上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再和同级的财政及计划部门交换意见, 依据国家和地方财力、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统筹计划, 对上报的计划进行调整以后下达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各校依据计划批复进行建设。

(二) 自筹经费。

为了弥补国家财政投资不足, 加快基本建设速度, 更好地发挥投资的社会效益, 各校想方设法不断加大学校基建经费的自筹力度。通过教育事业经费安排的结转自筹基建, 来弥补资金不足, 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非营利单位, 创收能力有限。

(三) 银行贷款。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保证教育经费不断增长, 必须改变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单一投资体制, 建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基本建设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 所以必须千方百计拓宽资本建设融资渠道, 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 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各种渠道引入社会资金或银行贷款, 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途径就是进行社会融资。

三、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 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财务预算是进行基本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体系直接关系到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高等院校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忽视基本建设财务预算的重要性。 (1) 在进行基本建设初期, 缺乏对高校基本建设的事前分析、可行性分析等, 粗糙简略的编制财务预算,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导致预算体系内容不够完善、缺乏具体详尽的基本建设工程预算, 工程后期容易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发生; (2) 在施工阶段, 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预算, 在具体实施阶段, 容易出现临时更换设计方案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 加剧本身紧张的施工工期; (3) 在具体实施阶段, 缺乏对财务预算具体实施情况的有效监督, 在完成招标投标工作后, 全权将权利下放给施工单位, 而缺少对具体施工进度以及资金利用状况的有效监督, 不重视对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投标合同、设计合同以及采购合同等实施监督, 一定程度上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可乘之机。

(二) 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问题。

(1) 高等院校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 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但是, 随着国家高等院校数量的与日俱增, 国家以及教育部所能直接拨款金额受到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等院校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问题, 可能会造成资本金不够, 或者挪用下一年度的资金使用, 长此以往下去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 导致资金断裂; (2) 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较广。例如, 可以通过国家拨款、银行贷款、投资活动赚取资金以及校友等社会人士捐赠等方式获得。但是其资金来源以及其使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配套资金迟迟无法落实等问题; (3) 高等院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较多或者工期较为接近, 难免会出现超额支付或者重复支付的现象, 尤其是在施工合同不清晰、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的情况下, 会发生财产纠纷等问题。

(三) 缺少严格的成本控制。

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不同于其他行业建设, 其基本设施建成后无法像投资性房地产一样, 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而且在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在基本建设中的成本控制成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高等院校忽视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1) 在项目设计阶段, 为满足扩大校园规模的目的, 在进行施工设计方案制订时盲目扩大设计规模, 不能够做到建设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造成预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 (2) 在进行施工材料成本核算时, 根据我国当前的有关规定, 应该采用“清单报价”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情况的变化, 导致原有核定价格与真实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当前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下施工材料的准确价值, 造成施工阶段中成本控制无法真正实现。

(四)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高等院校本身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盈利性的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乏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在现有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中, 存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其专业能力可能仅停留在会计科目核算、登记会计分录、编制会计报表等初级财务阶段, 而在工程造价、资产评估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知识匮乏。

四、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

基建财务管理务必严格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基本建设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要求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要严格实行公示制度、通报制度、备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基本建设财务审批管理、严格控制职务分离, 明确各级岗位权责。各种规章制度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务必严格贯彻执行, 不能自行其是, 更不能制定同国家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项方针法规相违背的规定。

(二) 加强基建财务部门岗位设置, 提高财务人员基建管理业务理论水平。

首先, 要按照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建财务部门岗位, 对于财务核算岗、审核岗及出纳人员岗位均需要职责明确;其次, 高校基建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基建会计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基建会计是一门专业, 它要求除了要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熟悉基本建设的相关知识, 在工程造价、基建工程预决算管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合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掌握。此外, 还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日常核算和管理, 便捷高效的基建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核算与分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加强从预算、监督到决算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核算监督和效益分析工作;加强工程概 (结) 算、决算管理, 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投资效益, 是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责任。让高校各部门及时了解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基建投资支出状况, 基建财务人员务必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 比如在工程立项、设计、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等阶段, 还要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对于基建材料价格的市场行情、设备采购流程, 做到了然于心, 为准确核算和审核基建资金支出做好准备。

此外, 开展基建投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全面分析项目的资金来源结构、建设支出成本结构以及项目完工社会效益等情况, 对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概算、施工合同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根据项目的分析资料, 提出合理化建议, 彻底改变只投资无分析的做法, 让学校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 让基建财务人员职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 加强对已交付使用的资产的财务竣工决算和管理。

部分高校基建项目在投入使用多年后仍没有进行竣工决算。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将工程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入账, 经费账长期挂往来款, 造成往来款多年沉积, 而基建账户“在建工程”科目不能转入“交付使用资产”科目, 使学校经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实际资产价值, 造成账外资产数额较大。这使得财务加大了再融资的难度,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应加强对已交付使用资产的财务管理, 在主管领导的主持下, 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交付使用财产移交的程序与规定, 并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及时联系相关业务主管部门, 编制交付使用资产决算报表, 进行财务竣工决算工作, 减少高校账外固定资产金额, 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使账物相符, 积极发挥高校资产应有的效益。在高校基建规模快速增长的形势下, 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和研究, 才能较好地完成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任务, 使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相适应, 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摘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 满足日益增多的生源对校园设施的要求, 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然而,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基本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对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古爱国.关于加强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4.

[2]郭书英.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 2012.4.

[3]张秀丽.浅谈高校基建财务管理[J].工会论坛, 2006.9.

[4]丁飞鸿.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12.1.

[5]牛明艳.浅谈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1.4.

3.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三

【关键词】教材管理;教材建设;高校教材

一、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1.教育管理机构名称发生变化。在高校原来的管理体制中,教务处的教材科管理工作包括教材的选用、计划、采购、发放以及教材建设等。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教材科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管理走向管理与经营相结合,经营职能逐步走向强化。

2.机构体制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下的教材管理,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追求的是管理的职能,重质量、不重效益;市场经济下的教材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与经营、质量与效益并重。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效益,同样也没有生命力。向管理要效益,重在经营,这就使教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运行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用人机制灵活,分配不再“平均”,体现了企业化市场管理的鲜活特点。采购途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地从新华书店订购的旧模式,转化为出版社为主,以高校出版社、图书代办站、新华书记及其他各类教材、图书经营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订购新模式。

3.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材管理者、经营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即岗位责任意识与市场经营意识紧密相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教材质量关,订购高质量的正版教材,按时保证教材的到位;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越的服务意识,做到方便、快捷、高效、服务全面,以赢得使用单位和个人的满意;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科学计划,加强管理,降低损耗,减少报废,开源节支,降低成本,等等满足劳动所得。另一方面,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教学计划,老师和学生都有权选择教材的质量,形成了"我要"什么样的教材,而不是"你给"什么样的教材;同时,责任效益意识得到了提高。

二、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近年来,高校教材管理引入市场机制,调整机构,转变职能,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进入了经营管理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教材走向多渠道经营,责权利三一体,加大教材选用、计划、采购和发放环节的管理力度。教材选用上重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做到“五件”,即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计划环节上,关于教材的订购数量,在保证教学使用的前提下,根据教材书库备用数量,内容的更新和资金的合理使用等情来确定。采购教材的必须选择合适的购书单位,在保证教材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金,教材的发放应按时,并遵守一定的原则,如已领取的教材,除特色情况(印刷、装订质量问题等)外,一律不能退换,通过这些管理力度的加大,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减少报废,并真正做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且能更好地向管理要准备,这样既能够为学校挖掘潜力,开源节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又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减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内在压力,使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新成果。第二,竞争机制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原体制下的机关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益,加强服务质量,同时为教材质量和课前到位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因为教材管理改革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缺乏完善性和合理性。一是,教材的价格近年来呈上扬式发展,学生因此承担的经济负担加重。教材价格偏高的原因,排除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不断提高,编写教材的稿费在近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许多大型出版社依靠过去的行政力量,在教材出版行来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有些教材的印刷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选用的纸张、材料越来越高档,装帧越来越考究;有的教材因为配有教学光盘而增加了成本;有的教材因为发行量不足而使成本居高不下。教材管理改革,对出版社的冲击是巨大的。市场经济下的出版社,教材订购渠道呈现多元化,服务的对象是群体,这就必然导致工作量增大,人员增多,远远低于回报。此外,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只有靠质量,靠服务,靠信度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环境的压力真实存在,因此客观上促使了教材价格的偏高,尽管物价上涨是主要原因,但学生因此而形成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教材内容雷同的现象在大学教材市场上比较普遍。一些本不具备条件的出版社也争相出版大学教材,甚至根本没有编者队伍的出版社采取抄袭的手段出版教材,严重影响教材质量水平。一些实体或个人为了追求经营效益,谋取实惠,必然会采取不法手段,进行违规操作,违法经营。诸如盗版翻印、偷税漏税、行贿诈骗等,不仅加大了教材、图书采购和管理的难度,而且給正常的教材和出版社业带来了公害,直接影响到高校体制改革的进度,因而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4.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篇四

“双一流建设工程”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部分高校建设发展。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它作为我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主要以航海、航天以及航空工程为建设特色,以工科、理科为发展重点,以管、法、文、经等为协调建设科目,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它的战略定位更加优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经费渠道更加多样,发展前景也更为光明。实际上,“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相关人员在探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兼顾两者。

1“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

现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趋于市场化、信息化,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师资流动性越来越大,办学资源日趋全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有限,出现了大量优秀学生赴美、赴英留学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在提出“985工程”“211工程”后,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工程”,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其实,“双一流”大学建设能有效削弱传统教育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优化、创新我国教育体制。另外,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而无论是站在高校发展的层面,还是国家建设的层面,相关人员都应为高校管理队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更多的帮助。

2“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的关系

建设“双一流”大学就必须依照世界公认的大学评价体系评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世界大学排名以及全球大学排名在内的四种高校评价方式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而无论是以上述四种评价方式中的哪一种为研究主体,都会得出这一结论——“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管理队伍间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具体来说,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且其在大学排名体系中约有85%的直接影响,而从某种层面上说,高校管理队伍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与师资队伍和世界一流大学间的关系十分相似。

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

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组建高校管理队伍,相关人员必须更新其思想观念,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高校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高校管理队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与价值不能准确、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导致部分人员轻视高校管理,所以更新观念,促使管理人员转变态度十分必要。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转变、加强相关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容易与时代脱轨。因此,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为了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相关人员不仅应具备我国的高校管理理念,还应深入了解外国的相关理念,并结合高校管理现状,加以优化、创新。

3.2加强人员培训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建设高校管理队伍必须加强人员培训。这是因为人才是建设发展的“本钱”,是提高建设质量以及建设效率的关键,也是将“双一流建设工程”落到实处的实力保障。培训人员的方式众多,比如高校自主开办培训班,利用自身的教师、教室、设施等资源来达到强化人员能力的目的。再比如,增强相关人员提高能力的意识,鼓励他们借助网络或者书籍进行自学。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是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高校必须要重视考察培训成果,避免培训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3.3进行有效激励

为了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有关部门可以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换言之,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量化考核人员工作成果的方式,督促人员积极完成工作,借助利益诱惑等形式,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标准统一,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力度过大,效果不佳的现象。

4结语

探究“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双一流建设工程”是我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略,而为了提高战略实施效果,高校必须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校管理队伍。而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培养高校管理队伍,不仅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还有助于增强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世界地位。然而,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建设高校管理队伍并非易事,一方面需要高校积极配合、努力研究,另一方面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5.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篇五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状况研究

姓名:刘剑锋 班级:社会体育 0801班

指导教师 由文华

摘要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人们的经济意识的提升,现在的体育场馆不单单用于教育教学和人们的日常锻炼,而是对社会进行有偿使用,这便形成了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体育产业,但是在其走向市场的管理运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应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过对陕西省国家重点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研究,以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能针对自己不足进行合理的改进。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一)多方研判,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计划经济的禁锢,引入市场化的管理,首先需要决策者转变观念,遵循市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作为经营者,需要完善体育馆的自我“造

血”机制,以馆养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体育部(系、学院、教研室)管理,财务由学校监督管理,市场化运营。馆长负责招聘馆内所需工作人员及日常经营管理,体育馆支付员工工资及教学、训练、日常维护所需要的成本,每年赢利资金分配,既要符合学校相关政策,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是充分借助体育部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可极大地方便体育教学、训练的需求;缺点是体育部门面对相当繁重的体育课教学课程,同时又要兼顾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很难做到“两手都要硬”。这种管理模式适用

于普通大专院校。

校场馆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专业管理模式,是采用外包或隶属于学校专门的职能部门(场馆管理中心)的管理模式,体育部门只负责教学训练。由于体育馆实行专业化管理,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还需要有场馆维护、设备维修和保安、保洁、甚至包括环境、水电、建筑和装饰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规范的物业管理体系,且便于同时管理多家场馆,适合于专业的体育院校,现在更多的综合性的大学也在采取这种模式。此外,还有混合式管理,是对前两种

管理模式的综合。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体现高校体育馆经营的特色优势,实现团体效率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使

体育馆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建立可行的物业管理体系。物业管理作为当代的“朝阳产业”,已经渗透到高校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作为特定物业管理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高校体育馆又区别于社会体育馆,需兼顾高校体育教学

体制的需要。

制定场馆物业管理条例,明晰相关人员责、权、利,公布服务承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教学、训练、比赛及有偿开放的安排;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程

序,使之适应体育教学训练和对外开放。

(三)完善营销策略,拓展市场空间。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花巨资建体育馆无偿向学生开放,广大学生更多的则是被学校周围收费不菲的网吧、KTV和歌舞厅所吸引,长此下去,体育馆日渐冷清不说,学生体质也必然下降。因此,高校体育馆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要掌握合理的定价策略,并可尝试将现代营销理念中诸如“俱乐部”、“会员”、“包装”等概念元素引进来,依托体育产业强大的潜在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俱乐部”及“会员制”的引入。我国高校俱乐部概念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数人认可的界定:高校俱乐部是高校中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由于俱乐部自由、自愿的原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运动项目,有兴趣,有热情,乐于积极参与,而且俱乐部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受时间限制,又可以融合教学要求,对于目标和内容相对固定,又带有法定约束力的体育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由于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且俱乐部本身具有社会性,其招收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可以有教职工和校外人员共同参与,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社会上相关的体育协会,扩大影响,提高层次。

高校体育馆作为高档次、全天候且功能齐全的体育资源,依托高校高层次专业的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组建各种类型和标准的体育俱乐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行会员制是提高场馆效益的有效策略,对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如此。因此,一旦各单项俱乐部都拥有了稳定的会员,意味着会给体育馆带来相对稳定的经营收入,又可以促进学校把俱乐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2、体育馆经营项目的多样化。高校体育馆采用多种经营,应分清主体项目和辅助项目,主体应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培训、全民健身以及学生社团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体育活动,其他如文艺演出、房屋出租、相关运动产品经营应属于辅助项目。体育馆方面无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占用上,都应该做到主次分明,以体育产业为核心。在具体运动选项上,既要考虑到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体育馆传统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仍有较高的群众普及度,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超前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大大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在不同院校的统计中,诸如防身自卫、跆拳道、瑜伽、武术散打、健身健美、街舞、拓展训练甚至极限运动等都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项目,这些新兴的运动不仅是对传统项目的挑战,对现有的师资也是个很大的考验,作为高校体育馆的管理者,这都是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3、体育馆价格的合理化。体育馆的相关收费标准的制订,一定要通过合理的分析,定位消费层次,根据本校师生的普遍情况,结合周围居民的消费状况,再从定位出发配套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提供必要的服务项目。对于高校而言,最普通的定价战略之一就是差别定价。据调查显示,高校综合性体育馆几乎都采用差别定价,如校内师生优惠定价、分时段定价、会员优惠定价,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各种特殊人群的优惠价等,管理者要充分掌握价格杠杆规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

4、实现体育馆的信息化管理。高校体育馆的管理、宣传和经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编制实用、高效的管理软件,建立信息丰富、图像精美的网站、网页,开发专用体育POS机系统,刷卡付费以及各种电子商务系统,都有利于省时、省力、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工作,提高效率。

六、结论

高校体育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对管理和经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优先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其多元化的功能和意义,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技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形式,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和物业管理体系,精心策划,科学管理,使其充分发

挥自身价值,成为社会共享的体育资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目录

1前言...................................................1 2研究对象与方法.........................................1 2.1研究对象..........................................1 2.2研究方法..........................................1 2.2.1文献资料法....................................1 2.2.2逻辑分析法....................................1 2.2.3访谈法.......................................2 3研究结果与分析.........................................2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2 3.2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2 3.2.1高校中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筑的设计和规划........2 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4 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5 3.3场馆的管理机制.....................................6 3.3.1管理主体......................................6 3.3.2机构设置......................................7 3.3.3人力资源......................................7 3.4场馆运行机制.......................................8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8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4结论与建议.............................................9 4.1 结论..............................................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1前言

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那些用途广泛的多功能体育场馆越来越受到学校内的师生及社会人员的关心,然而许多场馆的使用只是面向校内,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提高其闲置时期的利用率,许多高校选择了进行社会共享的开放式经营,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人员的需求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运营的过程中其利用效率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阻碍着其发展,如何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查阅的文献资料共9篇,其中对高校场馆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共有5篇,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共有4篇。2.2.2逻辑分析法

本文对通过对陕西省的五所高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的建设及管理状况结合参考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了这篇研究成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2.2.3访谈法

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状况访问了专门的负责人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十一五期间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普查总体数据报告》显示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面的健身器材,由于学校内没有相应类似的场地用于大型的活动,此文体馆也用于承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从2010年的9月学校对体育场馆的整体进行了新的规划在靠近西面的场地里把放置乒乓球台案的地方进行了整改,设计成了一个大型的舞台,由于该文体馆的结构为薄壳结构,加上地面是光面的塑胶面层,其隔音效果很差,在这次设计上加上了大块的吸音构件。以此来满足其多功能实用的目的。

除了上述的体育馆以外,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室外的体育场地,如田径场和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和排球场等,这些场地一般是被规划在学校的周边区域,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又能在其他时间对社区人们开放,形成一定社会共享,高校的田径场地一般还是对外开放但是像网球场之类的运动场地是对外有偿使用。高校内的体育场地较社区的体育场地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地面积大、场地设施相对社区内部较为齐全、室外活动环境好、活动场地类别多等。而这种规划形式为陕西省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提供了充足的外界条件和硬件条件以及商业化运营的条件。3.2.2高校体育场馆教育教学功能

不同的院校对于体育馆的用途也不同,很多院校是以教育教学为首要目的,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是用来承办学校的一些比赛和一些大型的活动专门建设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等,在教学的应用中,现有的体育馆一般很少能满足全校师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体育场中活动,只有少数的几个体育馆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由于其活动面积较大场地分布合理,可用的活动区域相对较大,内设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所以可以满足校内的本科生需求,但是对其开放性而言,学校的室内体育场馆很少面对学生开放,即普通学生在上课之外的时间很少被允许进入体育馆参加日常锻炼,而且在建设舞台之前的体育场馆内的乒乓球场地是收费的。

通过对西安各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校内的体育馆的使用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是不同的,主要区别是普通统招生和本校的体育生(包括体育系的统招生和单项高水平运动员),对于普通学生,平时只允许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老师带领进入体育馆内,而在课下的时间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是有偿的,所以对于普通学生来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体育馆对他们的作用只是在课上,而对于体育生来讲体育馆的使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除非放假期间或者是进行一些大的比赛期间其他时间他们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同时学校对这一做法也比较赞成,特别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如果高水平运动员需要训练并且在场地和器材上和普通生的使用有所冲突,那么场地管理员通常会协调普通生的活动来确保运动员的训练。

室外场地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一般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在室外场地进行的,只有少数学校的几项运动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健美操和体操以及少量的篮球和排球课在室内进行。3.2.3高校体育场馆在有偿运行中的功能

根据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的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情况调研结果可知,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主要存在5种具体的运营方式:一是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二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三是委托运营的方式。四是直接改制

【4】为企业的运营方式。五是纯公益性的运营方式。

3.2.3.1高校体育场馆目前在有偿使用的过程中的多样化

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主要是承接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但总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承办大型的演唱会和大型赛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体育馆,在使用过程中就承办了任贤齐、苏醒等明星的演唱会和郭德纲的相声;除此之外还承办过CBA联赛和CUBA的选拔赛等,二、承办的某些公司比赛和团体之间的小型比赛,如在上文中多次提及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文体馆就借助其广阔的室内空间经常性的承担小型比赛。

三、出租成为一些招聘场所,如联通公司在西安的招聘活动就是在不同的高校中租赁期体育馆进行招聘工作。

四、举办庆典或者演讲以及讲座,某些知名专家由于其影响力较大所以在其讲座的时候参加的人数众多以至于大的会议室或者礼堂都不能满足其需求,这时候体育馆便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由一些团体或者个人办训练班用,在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场馆内就是这种运营模式。

在体育馆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就是因为安全问题不把体育馆租赁给公司管理,而是有自己来管理,同时由于安全问题很多院校在一些利润丰厚的大型的活动面前放弃了,除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之外,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协作问题也影响着体育馆的运营。此外还有体育馆的硬件问题,硬件齐全但是破损不分未能及时修复,以及学校的声誉和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体育馆的运营也存在着影响。3.2.3.2总体来讲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较低

主要表现在体育馆有偿服务的面不宽,还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但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基本不对社会开放。在辽宁省53所高校中,不同程度开展有偿服务的占54.7%其场馆利用率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8%,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小时,占可利用时间的27.5%,可见其利用率很低。而在陕西省内走访的五所高校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占到四所,其有偿利用时间由教学和比赛之外的空闲时间而设定,虽然能承接多种比赛但总体利用率相对仍然较低。现有的场馆运营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高校的体育场馆的不足现状又要求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部分时段,其余非教育时间,如周六、周日和平时晚上都为无偿开放或关闭,较高档一些的场馆却被“保护”起来,使场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多年来,高校体育场馆与外界联系沟通甚少,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也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3】,所以管理人员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和体育馆的运营息息相关。

3.3场馆的管理机制

3.3.1管理主体

不同高校对体育馆的管理方法也不同,所以其管理的主体也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有两种运营方式,一种是学校将体育馆完全承包给某个公司,由公司作为管理主体对体育馆来进行管理运营,而校方只作为租赁方,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租赁费用,思源活动中心每年从承包公司那里收取费用为三十万,但是由于承包公司与社会沟通能力的较强运作模式较为合理每年不但可以交付三十万元的租赁费用和员工的工资以及场馆的维护费用仅仅2009年一年就盈利八十余万元。但是公司在承包的时候要遵守学校提出的要求即在学校的需要的时候必须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学校来使用,所以公司承包的仅仅是其空余时间的使用权。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运营模式就是管理主体是学校自己,体育场馆的运营由学校的体育系或者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这就保障了体育场馆的运营的安全可靠性,如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管理就是这种模式,其盈利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补贴和场馆的维护。剩下的结余有一部分由体育系上交学校,另一部分归体育系所有。而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如西北大学的体育馆在运行初期并没有想打营利性的经营但是限闲置了三年以后才对体育馆进行对外经营,起初有体育部的老师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内部的矛盾问题后来由学校来进行资金统一管理。3.3.2机构设置

各个高校的机构设置都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讲其设置相对简单,走访的高校中其设立的机构一般只设定一个场馆管理办公室,而人员设置更为简单管理场馆的领导阶层最多设置两名,而每个学校的所有场地管理人员都没有超过十名。体育场馆的所属机构一般都因高校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主体而定,但是总体可以根据其管理机构来分为以下积累,西安交通大学的体育馆由于是承包给了公司来进行管理,所以其机构设置相对明确吗,即有专门的公司部门来进行日常活动的策划和管理,其管理完全由公司因情况来定,相比而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用来管理全部日常的活动,而西北大学仅仅设置了一个全职管理人员和两个体育老师来兼管,但是在体育馆承接大的活动的时候他们的人力资源设置基本是相同的,即临时从学校抽调人员来进行人员补充,如当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演唱会的时候根据活动的大小来进行临场人员安排。由以上可见现在的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的管理素质,即场馆由非专业人员来管理专业的体育场地,所以无论从体育场地的管理还是从体育器材的维护都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专业人员相对短缺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专业人员的短缺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4场馆运行机制

3.4.1教学训练期间的运行情况

对于体育场馆来说满足教学训练是最基本的任务,在走访的各个高校的管理中,在没有重大活动时都是为教学训练开绿灯的,特别是在满足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上,体育场馆是随时为其服务的。但是对于普通学生在课余时间进馆进行体育活动是有限制或者有偿的。而且在西北大学的羽毛球馆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考虑到高消费问题,主动不倡导学生有偿进馆进行空闲时间的娱乐训练。3.4.2对外开放期间的运行情况

在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在学校管理的情况下开放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整年都有定期开放的日期,二是在节假日开放,三是开放没有固定的日期。高校场馆经营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分为两种:一是自行使用管理,二是部分上缴学校、部分自行管理。自行管理的资金流向有五个方面:支付工人工资、支付水电费、补充体育经费、支付教师奖金、其它支出。如西安石油大学的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其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完全支付于这几项。

西安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由于开放需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员和精力,对社会开放的范围则较小。具体表现在:(1)高校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2)场馆利用

【5】率低;(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3.4.3大型活动时的运行状况

在大型活动期间其运营主要由活动方进行管理,而很多体育场馆管理方只是把体育场馆单一的作为场地租赁,活动方把布局方式和必须品直接进行布置,而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起到协助作用。不去考虑其对外运营的管理,所以其管理活动相对滞后,当遇到大型的赛事的或者活动的时候场馆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布置或者维护体育场馆内的设施不被损坏,而不是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策划。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当前的高校体育场馆建筑和设施条件都能够满足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要求但是对于普通生的利用都有所限制。

2)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职责不能具体确定,即每个人的具体职责不是单一和专业的,而是以不专业的人员去管理专业的场地和设施。

3)某些高校的运营中形式单一,体育场馆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了体育设施场地的巨大浪费,同时高校的盈利主要在于承办比赛。

4)体育场馆的管理形式与高校的规模以及周围的环境和学校的办学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211高校和985高校以承包给运营商为主,而一些省属高校以学校自主管理为主。

参考文献: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6.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思考与探讨 篇六

一、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预算的编制简单、草率,没有控制力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基本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不严谨,执行不规范,核算方式过于粗糙。很多预算粗而简,很多项目明细不明确,致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预算出入误差甚大,在上级的审批中,很多项目的幅度减少较大,从而严重影响了该项目的实施资金的准确度,造成了很多项目因资金不足而实施不善。与此同时,很多项目的设计中并没有与实施的实用性相结合,造成了需要在项目实施中进行“一边实施,一边研究”的影响实施进度的现象。更加常见的是,很多项目的计划与实际完全脱离,计划不在预算的范围,预算超出概算,决算严重超支。这些问题都给工程的实施和决算埋下了安全隐患。

2、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决算

工程的建设完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也决定了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严格性。当今建筑市场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交易的市场管理也不规范,导致工程的施工合同在签订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参考标准,因而,会出现很多双方争议的问题,为之后的建设工程实施决算埋下隐患。同时,在工程的施工现场签证管理力度不够,从而使造价监控无法发挥作用。在承包的合同价款中包含一些签证变更的费用,在实施过程中,实际签证的漏洞很多,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管理难度大,从而增大双方的矛盾。

3、基建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衔接不当

高等院校与基建本应该属于同一个会计的主体,但由于学校的会计制度与基建的会计核算执行的方案不同,从而导致学校财务管理与基建的核算相分离。学校财务工作人员与基建的会计核算员沟通甚少,使学校财务人员对工程的情况了解甚少,这就直接影响了基建核算的质量。比如,在很多情况下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财务人员还没有见到设计审批、施工合同等,却已将首期工程款支付对方,而所谓的工程财务监督也就是徒有虚名而已;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很多知识不是很了解,只能单纯地从财务方面去事后记账,这样就使核算监督执行难度加大,无法对工程的预结算做出正确的审核,以及施工中各种设备及材料的费用支出无法准确结算。

4、竣工手续不健全,结算缺乏真实性

竣工结算会出现很多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故意抬高费用,导致工程支出加大等类似问题。一些是因为施工的质量低劣,一些是因为专业预算定额和可行性方案编制落后造成的,然而更多的则是施工单位故意抬高估算,抱着投机取巧的投机心理,从而使工程的竣工造价超出实际范围,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失控的现象。而对于结算单位而言,基建工程的结算款只是单方面依据各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就给予支付;在支付款项里,收款单位与当初签订合同的单位不相同时,未经过相关证明证实就直接支付。诸上不规范管理使得在结算时双方出现关于账目的纠纷。

二、改进和加强高校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的对策

1、规范基建项目的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做好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的基本条件是拥有科学的、规范的、健全的制度。首先,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严格依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的工作,提高会计的核算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基建财务管理要建立相关的财务监察和内部稽查制度,将内部会计制度给予完善,健全基建的各种材料、财务的收支审核、领报等制度。从而使财务工作做到有长可循。再次,对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加强。一是要实行项目的专款专用。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用于该项目的批准资金,专项资金要实行用专户储存,不得私占和擅自挪用。二是要落实监管的主要责任人。依据《会计法》规定,建设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所有建设资金进行监督、管理、运用进行负责。三是关于资金的筹备、调度、支出都要严格遵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将管理实行规范化,遏制损失浪费。

2、严格监控工程的招标投标环节, 控制工程的造价, 提高投资的效益

工程的招投标都包括:招标、投标、开标、定标四个阶段,财务人员须参与关于招投标工作中的商务标的评选商讨工作。这样既能规避建设单位财务风险,又能预防工程的超概算现象发生。关于财务工作人员参与的招投标的工作,首先,财务人员必须参与所有的相关会议,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市场以及投标方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投标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所有情况。其次,财务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投标方的银行信誉、财务情况、资金流量等。对于工程造价招标的方式以及评标指标要全程参与,科学合理确定关于建设项目工程的造价标底。评标的时候,财会人员可以从专业的财会角度发表相关的看法和意见,以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严格监管施工合同环节,为项目工程的实施中的财务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

(1)财务人员须参与关于工程合同的签订或审核。因为基本建设的合同一旦签订,最终都是要经过财务人员进行付款和结算。基本建设合同是为了规范建设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双方经济行为,是将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的法律依据。基建的财务人员有义务审核该合同中的经济方面的相关款项是否与财务制度、国家相关的财经纪律相一致,审核其手续是否健全,以避免其他经手人因为对财务相关规定不熟悉而造成工程结算条款等相关方面的疏忽,从而造成基建单位的经济损失。

(2)财务人员要严格管理合同。所有相关的合同都要分别在基建和财务做双方面的保存,然后编号做好保存记录。财务人员应该依据合同的相关款项做好台账,对于合同的签订方的单位名称和合同编号、签订时间、付款方式、合同金额等都要做好登记,以便在工程结算时审核、监督,同时为领导在决策任何工程的执行时提供一目了然的经济信息。

4、对于工程项目竣工的决算要加强审核,与审计部门积极配合

决算是基本经济建设竣工必不可少的一步,对于竣工结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利益。决算要速战速决,拖延决算就会增加建设的成本。因此,财务人员要积极与审计部门配合,做好以下相应的工作:对建设的项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是否按报告制度进行执行;工程量的计量方法和结果是否准确无误,对于要扣除的部分是否理应扣除;对于单价的套用是否经过相关定额的管理部门和双方的确定;对于材料的用量和价格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工程的取费是否与相关合同的条款以及当地的政府部门现行的文件规定相符合,审核是否有多算和重复算的现象出现。

5、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要提高

基建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直接取决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事后记账的会计模式已经被现代社会模式淘汰,基建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的基建的财务管理发展要求。要积极更新个人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基建财务管理的信息,将基本建设的财务工作逐渐转向基建中的决策、控制、监督、核算等管理层次上,从而多层次多渠道地提高基建财务管理质量。基建财务人员也要适时了解关于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建设程序及建设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财务管理编制的信息和基建市场的行情,对建设材料的价格、场地、品牌、造价等信息要了如指掌。只有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才能促进基建的投资效益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必然性

1、健全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经济形象

现代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的时代。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法制典范。学校应该积极和政府、银行进行沟通,为学校的基本建设的资金运转建立良好的绿色通道,积极主动争取银行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建立良好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基建投资效益。

2、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校园建设规划财务的约束

近些年,建筑单位在给高校做校园整体规划时往往忽略了资金筹措这一细节。然而高校的基建负责人往往会被建筑单位的未来规划蓝图左右,再加之现在各大高校互相攀比的心理,从而忽略了资金这一重要环节做出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决策。因此,在高校基建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更加有利于约束校园规划建设资金,从而指引决策者做出更加可行性的规划建设,将基建投资利益最大化。

3、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利于 “开源节流”

当今,高校的基本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开源节流正是缓解这一压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管理者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及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广开资金来源。既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也要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近些年,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都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高校的各项费用支出也明显增加。由此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各项费用的消耗水平。

四、结论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积极扩大建设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硬件设施的改造,从而呈现出高校基础设施的多元化、基建资金的规模庞大、资金运转周期及回收时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高校的财务管理促进基建投资的有效运用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基建工程实施中加强资金管理,推动财务管理与基本建设投资的紧密结合,促进项目有序、顺利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的监督能力,约束其资金的流转,制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造价保持在最优的状态。除此之外,对高校资金的强化管理,更加有利于防范高校管理内部的腐败行为,从而对促进高校的廉政建设更加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基本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给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和解决建议。以期能使基本建设资金充分有效的使用,提高投资效益,使财务管理在高校基本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7.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篇七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地位;问题;合同形式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145-0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校基本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为此,必须重新定位及改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也成为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必须遵循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就为高校基本建设造价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

1.1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合同管理与控制中,应有效与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施工流程,为高校基建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形式是指与当事人表达意识相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是合同的主要形式类型。书面形式的内容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口头形式的内容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公正、审批及登记等都属于其他形式。

1.2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中工程项目价格、工期及质量等都需要通过合同进行确定,对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三方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高校基本建设的过程,为达到施工建设的预期目标,必需将合同管理落实到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确保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内容紧密联系,一起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分析、资料、时间、实施控制及索赔管理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各项内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基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基建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基建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所决定。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滞后的现象,如合同法律意识较低、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及缺乏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

2.1 合同法律意识较低

合同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合同当事人主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主体不明确,为此必须对其项目法人与法人委托等有关规定加以完善。

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基建过程中,不选用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合同,签约时选用的文本一般为自制,具有不规范性当文本条件较为笼统、含糊,将导致合同条款存在诸多漏洞,这种合同无法对施工建设各个阶段起到制约作用。

2.2 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合同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意识较低,对合同保险、担保及索赔不重视,或缺少相关条款等都会加大高校基建施工中的风险系数。因学期学年制的特性,各大高校极为重视建设工期,对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则极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归档管理、分级管理及授权管理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不健全,加大了合同管理的难度。

2.3 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缺乏

工程建设涉及较多内容,其专业面极为广泛。在合同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等。但现阶段,高校基建施工中存在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等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3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与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可以对高校基本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是确保基建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

3.1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合同双方应认真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确保合同文本签订时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法律意识强化的过程中,应对合同纠纷产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控制合同纠纷率,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相关条款。

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性,相关部门必须合同管理加以重视。在正常履行合同过程中,严禁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工作,避免施工许可证在没有备案与审查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发放,必需做到有法可依。

3.2 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对合同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也是合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工程建设中施工双方应对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签订、审查及履行合同中,必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建设程序,达到合同管理行为规范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担保的推行及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推行中,应有效与我国高校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担保制度的运用。

3.3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在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加大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合同管理人员由优秀人才担任;其次,组织加强学习;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特殊情况下,应遵循持证上岗制度,进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建设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全过程中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并在此基础中加大造价控制及管理力度,根据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必需加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并有效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健坤.关于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问题的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 杨仁浩.高校基建项目合同管理的流程优化与提高对策[J].科技风,2011,(20).

[3] 黄钰彬.加强高校工程建设合同的管理和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

[4] 安晓东.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中分包单位和工人权益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4.

[5] 颜兴中,曹升元.我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分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上一篇:爱粮节粮从我做起的倡议书下一篇:2024年度学校常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