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2024-09-11

精品教案伯牙绝弦(14篇)

1.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一

《伯牙绝弦》教案

1、课前:听古筝曲《高山流水》,阅读《伯牙绝弦》的故事,交流感受(a、伯牙喜欢弹琴,琴弹得好;b、高雅的乐曲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听懂。)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与这首曲子相关的,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伯牙绝弦》。

3、读题,注意“弦”的读音。

4、解题:“绝弦”是什么意思?谁把琴弦割断?伯牙何许人也?把弦挑断(割断)意味着什么?

5、有疑问吗?(1、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

6、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7、指导朗读,相机理解:a、善:擅长、善于;善哉:好啊,妙啊;b、“哉、兮”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读的时候稍微延长读音;c、峨峨:高大,巍峨;若:好像;洋洋:广大;d、谓:认为、说;乃:于是、就。e、给出划分好的节奏,再读!

8、为什么要绝弦,为谁绝弦?(板书:伯牙、子期)文中的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板书:绝弦、死)

9、理解: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a、这句话什么意思?

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b、理解“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谁是谁的知音?

10、同学们,我们知道,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是精通琴艺的“琴仙”,而钟子期是什么人?(樵夫)是什么把这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连在了一起。用文章的话就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板书;善鼓琴、善听)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

11、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

12、交流感悟:

a、《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b、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c、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站在一旁的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听着这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连问几个学生)d、把你看到的、想象到的,读出来!e、让我们一起来赞叹!

f、伯牙拨动琴弦,再次鼓琴,洋洋的江河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出,善听的子期啊,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于是你脱口而出„„于是你满心赞叹„„

13、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4、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15、说到这里,老师明白了,伯牙是借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而他通过琴声所要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明白。那么请问,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还会借哪些动人的场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怀呢?而钟子期是否又会怎样赞叹。(出示)

1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寄托在高山流水中的远大志向和博大情怀谁能懂?而且只有谁能懂?

17、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难怪乎“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那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8、同学们再来看,这个“绝”字,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他破琴绝弦是为了什么?(谢知音)

19、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请读:

20、子期一死,伯牙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一起读全文。

21、希望今天这个故事,能对同学们在日后的交友路上有所启发!

2.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二

1.学会按照节奏朗读文言文, 能积累文言文。

2.初步学会读文言文的方法,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知道“志”和“念”的相同意思, 知道“善”的不同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整个故事。

3.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纯真友谊, 懂得知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融洽。

教学重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 能背诵这篇古文, 体会“知音”之间深切的情感。

教学难点

区别古文特点, 感悟古文韵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模仿“杨柳依依”词语特点, 说说词语, 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直面语言

1. 读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 (指名读, 正音, 区别“弦”和“旋”。)

2. 初读感知。

自由大声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教师巡视。

二、整体切入, 理解大意

1. 指名读, 正音。

(如, 哉:平舌音。)

2. 复习知韵:

(1) 今天学习的课文和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 (随机板书:文言文)

(2) 上学期学过哪篇古文? (《杨氏之子》) 学古文, 要注意什么? (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

(3) 师总结:文言文如果注意停顿, 就能越读越有味。 (课件出示停顿处的斜杠)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学生练习。朗读品味。 (强调“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兮:语气词。)

3. 朗读解意。

(1) 请大家联系注解, 边读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用自己的话练习说意思。

(2) 交流:谁来说说哪些地方读懂了? (随机逐一解释各句)

(1) 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字表示: (志和念)

(2) 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的意思。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和“善听”———“擅长、善于”。

“善哉”相当与现代的“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4. 慢读入境。

古文适合慢慢读, 慢慢品, 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三、触摸语言, 品读“知音”

一个善鼓, 一个善听, 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请再读一读, 在相关的句子上圈圈画画。 (课件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1. 感悟“善听”。

2.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 “善听”的子期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山?你是从那些词语判断出的?他会怎么赞叹? (指导朗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 子期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又会怎么赞叹? (指导朗读)

2.感悟“善鼓”。

师:既然说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他的琴声还有哪些景色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绵绵春雨……

3.“听鼓”合一。

(1) 创设情景:伯牙优雅地鼓琴, 子期正陶醉地倾听。当伯牙鼓琴, “志在杨柳”, 子期会怎样称赞? (“善哉, 依依兮若杨柳!”)

(2) 课件出示几组词语, 想象说话。 (如: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志在云雾, 钟子期曰———;志在春雨, 钟子期曰———;志在炊烟, 钟子期曰———, 等等)

4. 理解“知音”。

(1)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 子期都能听懂他的心意。正如文所说:“凡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板书:知音)

(2) 回环复读, 加深理解:指名再读这句话, 凡伯牙心有所念, 子期必得之而赞之, 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从此, 两人形影不离, 一个鼓来一个听, 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 共同感受这知音共鸣的融洽。 (学生齐读)

四、还原场景, 感悟“知音”

1. 体验“没有知音的痛苦”。

师:遇到钟子期前, 伯牙已经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 名遍天下。他缺少赞美吗? (不)

你能想象一下, 当他当众鼓琴时, 人们会怎样赞美他? (学生自由说)

师:但是, 这么多的赞美, 伯牙却依然觉得寂寞和失望, 为什么? (没有人听懂自己音乐的内容, 没有人理解他想表现的东西, 没有人懂他的心声, 等等。)

2. 体验“相遇知音的快乐”。

师:当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寂寞, 却万万没想到, 当他抚琴演奏, “志在高山”时, 居然听到了“善哉, 峨哦兮若泰山”的赞美, 当他“志在流水”时, 居然得到了“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的共鸣。此时的伯牙, 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说)

师:知我者, 子期也! (相识满天下, 知音能几人?) (指名读, 齐读, 感受这知音相聚时的激动与快乐。)

五、聚焦“绝弦”, 提升认识

1. 故事拓展, 理解“绝弦”。师叙述故事 (略) 。

2. 体会“绝弦”的伤怀。

(1) 出示句子:“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连读三遍)

(2) 子期死, 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交流, 引读。如:师“当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却再也没有人会赞他———生接读“善哉, 峨哦兮若泰山”……)

(3) 同学们, 这是一种怎样的伤怀? (指导朗读)

3. 练笔:从伯牙“绝弦”, 你肯定对“知音”有了更多的理解, 请你写一写感受。 (交流略)

六、积累语言, 升华情感

1. 人生知音难求, 知音的故事更是难忘。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 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书中说伯牙曾在子期墓前写下一首短歌。 (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2. 高山依旧, 流水依旧, 只是此曲不复弹, 让我们在那一曲《高山流水》中, 一起记住这千古传颂的佳话。 (播放《高山流水》, 学生齐诵《伯牙绝弦》)

3.伯牙绝弦教案 篇三

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鱼利明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有一年中秋,伯牙出使楚国,船至汉江口却迎来了风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俩人越谈越投机,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2.情境朗读。

4.《伯牙绝弦》语文教案 篇四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g(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 篇五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 (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6.《伯牙绝弦》的价值引领 篇六

在国人心目中, 知己很重要。

《战国策》中有言“士为知己者死”, 鲁迅也有联云“人生得一知己者足矣”, 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 正道出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知己对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历史上来看, 许多人以为真正的知己是极其难得的。

唐代韩愈在《马说》中慨叹:“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伯乐, 从某种程度上讲, 就是知己, 就是能认识对方价值的人, 就是能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人, 此人不是知己又是谁?

宋代岳飞在《小重山》中怅惘:“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此处讲知音少, 实在是“无知音”, 否则何以有“弦断有谁听”?

知音如此重要, 知音却又如此难觅。

由此, 千百年来, 人们对“伯牙绝弦”的故事津津乐道, 正是折射出了中国人对于知音的渴求与知音难觅的无奈。

进入当下, 对于“知音”, 今天的孩子较之往常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青春的孩子, 渐渐走出童年, 开始寻找自己的坐标, 开始要向人世证明自己的独立, 开始在人群中寻求“彼岸”, 他们对于支持感、亲密感的获得, 第一次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也就是说“知音”在此时, 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常识而存在, 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文课本里的故事而存在, 它已然是一种实体存在, 一种与孩子的生命与灵魂相关的存在。

因为它与孩子的需求相关, 与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命节律相关。

面对这样的文本, 在尊重这个故事历史面貌的前提下, 作为价值引领者的教师, 自然要引起警觉:透过这样的故事, 或者说通过对这样的故事的解读, 我们将以怎样的一种“知音观”传递给当下的孩子?

“知音”是什么?如何面对“知音”?这是《伯牙绝弦》一课摆在我们面前的价值引领课题。

二、知音是什么:在“善鼓琴”与“善听”的背后

从严格意义上讲, 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是一次“偶遇”, 是第一次见面, 这与我们对“知音”的理解是有出入的。在日常的想象中, “知音”是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要成为“知音”, 会有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有一个相互之间认识、了解、理解、相知的过程。那么, 伯牙与钟子期只是见了一面, 何以成为知音?

这就需要从了解这两个人物开始。

首先一个问题是:伯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伯牙是一位宫廷琴师, 学琴道路却是颇不寻常。

《乐府解题》中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是伯牙的老师, 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 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 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 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 并未见到万子春, 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 伯牙心中豁然一亮, 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我们知道, 音乐艺术是一种高度的抽象艺术, 音乐对于“高山流水”的描摹不可能很“写实”, 不会像绘画等艺术门类那样直接把形象呈现出来, 而是以独有的语言来表达, 这就使音乐成为了一门高度抽象的艺术。所以就有了故事中的“移情”之说, 故事中所谓的“移情”, 是要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有了这个事物, 就形象起来了, 所以可以反过来又用这个被感染了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也就是要用琴声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表达自我的志趣。所以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可以知道, 伯牙具有高超的琴艺, 这种琴艺的最奇特之处在于心之所“志”以乐曲表达出来。文中所讲的“志”, 在《说文》中是这样说的:“志, 意也。”《孟子》中说:“夫志, 气之帅也。”《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春秋·说题辞》中说:“思虑为志。”引用这些是想说明, “志”并不像“想”那么简单, “志”在这里具有“志趣”“意向”之意, 用今天的话来说, 具有理想情操的意思。伯牙是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情操。那么, 他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操呢?用“高山”“流水”, 因为这两个事物在国人心目中, 并不简单, 所谓“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这两个事物代表了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因此, 当伯牙用“移情”之法表现这两个事物的时候, 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趣、高尚的人生理想。

因此, 有时, 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教师进行拓展训练, 让学生把花、鸟、雨、雪等事物代替文中的“高山流水”, 说些“绵绵兮若春雨”之类的话。作为一种语言训练, 当然也可以。但倘若从文化的角度看, 伯牙恐怕是不大会用这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的。

可以想见, 伯牙这样的音乐艺术和人生理想, 要在现实中找到“知音”, 尤其是要在宫廷中找到“知音”, 难度的确是很大的。无怪乎要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了。

那么, 钟子期又是谁呢?

他是一名樵夫, 砍柴的人。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 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 笔者想, 应该是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吧。

所以, 这样的人物, 对于伯牙而言, 确实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 在他的身上, 伯牙可以获得“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般的释放的感觉。

更何况, 钟子期深得伯牙“移情”之法。伯牙之志, 钟子期心里很清楚, 即所谓“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在描述“听后感”时说的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此中用了一个“若”字, 意思是“好像”, 听起来的感觉是钟子期好像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是否听懂了伯牙弹琴之所“念”, 而是用一种试探性的语气说:“巍峨得如同泰山一样啊!”“水波浩渺如同江河啊!”既然是“必得之”, 何用这样的口吻来说话?在笔者看来, 这实际上表明钟子期深得“移情之法”, 并不是钟子期不敢确定, 而是因为他知道, 在一个音乐形象的背后, 是演奏者“志”的表达, 是不是泰山、是不是江河可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伯牙想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宽广的胸怀。

知音是什么?是理解, 是对理想的共同认同与守护, 是对“彼岸”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三、面对知音:“终身不复鼓”的价值观冲突

在笔者所听过的许多《伯牙绝弦》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伯牙“终身不复鼓”的行为往往大为赞美。

的确, 对于伯牙而言, 在钟子期离去以后, 断然地“擗琴绝弦”, 就是要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

我们知道, 在真正的艺术家的心目中, 如果要中止他的“艺术生命”, 与剥夺他的自然生命并无区别。因为他的生命本身就与艺术成为一体, “艺人合一”。

所以, 伯牙“擗琴绝弦”, 实际上是以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 也就是以“死”谢知音, 表现出伯牙对“知音”的极端重视, 也表现出在伯牙心目中, 音乐为“倾听者”存在, 为“知音”存在。

笔者想, 许多课堂里赞美伯牙的这种行为, 都是在不自觉地为这种音乐观、知音观辩护。

问题在于, 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后, 这样的价值引领、“人生示范”对于今天的孩子是否合适?

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姿态只是一种“读进去”的姿态, 一种用仰观的视角来看的姿态。换句话说, 是站在伯牙的立场上来看待伯牙的行动, 只是一种“理解取向”的阅读。是的, 站在伯牙的立场上, 哪怕他为知音的离去而选择死亡, 我们都能理解他。问题是, 如果我们是以一种“读出来”的姿态, 用一种平等的视角, 站在当下儿童的立场上来看待伯牙的行为, 采用作为一种“学习取向”式的阅读, 那么我们今后该如何面对知音?是不是也像伯牙一样结束自己的“艺术生命”, 甚至于结束自己的“自然生命”?

所以本课的价值引领的复杂性在于, 在“知音观”的冲突背后实质上是“音乐本质观”的冲突。

也就是说, 我们还必须问:音乐是什么?

从历史上看, 关于音乐的本质, 有两个视角。一是以德国的汉斯利克为代表的“自律论”者认为, 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在于音乐自身, 音乐的本质在于音乐本身的音响结构;另一种以李斯特为代表的“他律论”则认为, 音乐的本质在于人的情感。

两种音乐的本质观从今天看来, 都有失偏颇。音乐的本质既在于音响, 也在于其承载的人的情感交流。伯牙即便是失去了情感的交流, 他的音乐本身就具有价值。因此, 我们还必须看音乐的接受。

从历史上来看, 文学和艺术的接受与理解需要跨越时空的例子比比皆是:卡夫卡、梵高等等, 尽管在今天看来, 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为此, 作为艺术家, 即便是得不到接受与理解, 忍受孤独与寂寞也是常有之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孤独与寂寞本来就是艺术的应有之义。

发展到今天, 在当下的社会里, 就科学条件而言, 音乐已经可以跨越时空而存在, “知音”的寻觅也已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信息化的时代里, 知音寻觅的难度与成本迅速变小了。

因此, 在当下的语境中, 音乐接受、艺术接受正在发生着变化。

7.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七

及注释译文)

导语: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 期善听

必得

8.《伯牙绝弦》评课稿 篇八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就是周丹老师在《伯牙绝弦》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周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悲叹伯牙子期千古知音。

走进周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周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课前游戏精心设计

一开课,出示词语 “清风徐徐”、“流水淙淙”、“杨柳依依”“皎皎明月”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精心设计让学生展开联想,并为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古文教学,周老师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周老师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故事。设计写作深化知音文化,伯牙独自一人来到高山上,面对大海,看到江水滚滚而来,孤独的地坐着。此时,伯牙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请你抓住伯牙的神态、动作、心理来写写。通过小练笔,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

9.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九

1.读通读懂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三、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激发情趣

1.师:自然界中, 很多事物都寄托着我们的情怀, 比如说高山、流水,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高山和流水呢?它们又给你什么感觉?

2.师:你觉得高山和流水分别可以用来比喻什么样的人呢?

3.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板书后学生齐读) 这就是文言, 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就是一篇文言文, 课文讲的这个故事千古传诵, 流传至今。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 喜欢文言文。

【设计意图】通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高山、流水”导入, 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引用孔子的话,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 水到渠成。

(二) 初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

1.拿起课本, 大声、自由地读课文, 至少读两遍, 把每个字音读准。

2.指名读, 随机点评。

3.教师范读, 相机指导读,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交流读。

【设计意图】要悟文, 读在先。尤其是文言文, 要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 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再激情范读, 点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 再读课文, 感悟文本

1.齐读课文。

2.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3.“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这句话仅仅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4.俞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 官拜晋国士大夫。钟子期是隐居山林的樵夫。他们两个地位悬殊, 却有一个共同点, 请读课文第一句, 说说这个共同点是什么。

5.这句中的“善”怎么理解?文中几次出现“善”?意思相同吗?

6.请你们借助注释, 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想一想, 哪些地方能看出两个人一个善鼓, 一个善听。 (学生读、画, 作批注。)

7.交流反馈, 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 让文言文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白话文。

(四) 深读课文, 解读“知音”

1.再读课文, 想想伯牙为什么称子期为知音。

2.假如你就是钟子期, 请你发自内心地赞美伯牙吧。 (指生读)

3.伯牙弹琴时, 心里为什么常怀高山和流水呢?联系课前谈到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说说你的理解。

4.师:是啊, 子期赞美的何止是伯牙高超的琴技, 还赞美了伯牙的胸怀与智慧啊!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来读读这几句话。

5.伯牙, 一个著名的宫廷乐师, 听他弹琴并赞美他的人那么多, 为何唯有子期才是他的知音呢?

6.除了高山流水, 伯牙还可能志在“徐徐清风”, 此时子期会说______志在“皎皎明月”, 子期会说______志在“茫茫草原”, 子期会说_________。

(教师引读)

7.这就是:“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知音。此时的伯牙和子期, 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8.当伯牙再次来到与知音相遇的地方, 手抚瑶琴, 再弹高山流水的时候, 伯牙听到的不是子期的赞叹声, 而是子期不幸去世的噩耗。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读。

师:这时, 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再也没有知音, 即使伯牙再弹起高山, 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引读) “即使伯牙再弹起流水, 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

(引读) 即使……也不会……赞叹…… (生读)

师:此时, 高山落寞, 流水无语, 只留下了一首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令人心痛的挽歌: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纷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教师深情朗诵)

(五) 拓展

1.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 你想如何安慰他?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反馈交流。

3.评议。

【设计意图】设身处地地读和思是感悟文本最有效的方法。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朗读感悟, 形成了“知音”对话交流, 入文, 入情, 入境。

(六) 总结全文, 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不复鼓

钟子期

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10.《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十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11.《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十一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什么?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什么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什么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介绍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12.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十二

在古代, 文言文没有标点, 要求朗读时按语意适当停顿, 不能读破句。《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 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弄清句意, 抓语气词, 结合停顿或声音的延长, 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并初步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师:每一篇古文都像一首歌, 都有自身的节奏, 自由读几遍, 试着读出节奏来。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那些句子比较难读?

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①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②“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些句子之所以难读,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意思, 比如第二句。你知道句中“谓”的意思吗?

生:说

师:把你理解的意思带进语句。

生:伯牙说世上再没有……

师:你们觉得用说贴切吗?

生:应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

师:现在谁能根据句中的意思停顿, 读出句子的节奏?

一生读, 读得不太到位

师:老师给你一个建议, 如果能在“谓”和“世”后面停顿一下, 就更好了。 (屏幕出示标示节奏线的句子①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指导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理解句子的意思, 读出了节奏和古文的味道。现在再看第二个句子。你们看, 句中的“哉”和“兮”是语气词, 在古文中很常见,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 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 一延长, 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 我们找个同学来试试。

指名读。

师:停顿很到位, 不过我们读古文要声断意不断, 听老师读, 再试试。

生练读, 再指名读。

师:真不错, 读出古文声断意不断的味道了。

二、注释导读, 读出文意

在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 我们置了“小组合作学习, 借助教材注释, 尝试将古文改写为现代文。”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读与小组合作学习, 初步理解文意,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初步探究的方法。教学中, 侧重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的语言特点。《伯牙绝弦》可以抓住“善”字一词多义以及“志”和“念”两个意思相同的字, 感受异词同义的写法, 初步领略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奥妙。

师:有一个字在文中反复出现, 你能找出来吗? (善)

出示句子一。

①“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②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师:第一组句子中的“善哉”的“善”和第二句中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个不一样法?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第一句中“善哉”, 意思是:好啊, 妙啊!而“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是擅长, 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两个字的不同意思的。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词语, 真好!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后一种由衷地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妙啊!

师:在古文里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很常见。学习这样的字词, 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出示句子二。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②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两个句子中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是哪两个?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志”和“念”。)

师:“志”和“念”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心中想到。

师:嗯, 汉语真丰富,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来描述, 这样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 这一点古人早就注意到了, 咱们今后在写文章或说话时也要学会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三、想象拓展, 读出画面

文言文言简意赅, 想象的空间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理解、品读中, 展开想象。透过文字想象故事、体会感情, 并借助想象, 读出画面, 读懂课文。《伯牙绝弦》一文可抓住关键句“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思维, 并将脑海中的影像化为文字, 感受着词句中的“画面”, 真切体会到“知音”的含义。

师:课文里哪个句子形象地说明“伯牙善鼓, 钟子期善听”呢?

相机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当你读到“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巍峨高耸的泰山、气势雄伟的五岳之首等。

师:请你用朗读, 读出这样的画面来。

生试读, 气势不够。

师:这是“会当凌绝顶, 众览群山小”的泰山吗?不够, 高一点。

生再读, 语势仍欠雄浑。

师:再高一点, 就是泰山了, 读。

生再读, 读得好。

师:现在, 你们就是子期, 来赞赞伯牙的琴技吧!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 志在_______, 钟子期曰:“善哉, _______兮若______”

师:同学们, 现在你们就是钟子期, 我就是伯牙。

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 依依兮若杨柳!

志在清风——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

志在高山——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无论伯牙弹什么, 钟子期都能听懂那音乐里蕴含的意念, 这就是课文所说的——生: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遇见了一位知音, 难得的知音啊!

四、补白空点, 读出情味

文言文语言凝练, 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这个契机, 在文言文空白之处施展拳脚, 引导学生补白。《伯牙绝弦》的教学, 可以引导学生对伯牙痛失知音后心情的进行解读, 让学生补白人物的内心, 把伯牙的精神世界外显出来, 读出文章的情味来。

师: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知音。不幸的是, 钟子期染病而死, 不再如期赴约听琴。 (出示最后一句话) 伯牙——

生齐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读到这, 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伯牙认为钟子期死就再无知音呢?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说?

生:再也没有像子期那样理解他。

听琴的人很多, 赞赏的也很多, 就是没人听懂他琴声里的志向。

他又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情形了。

……

师:见到伯牙如此绝望, 如果钟子期地下有知, 他又会如何劝伯牙?

生3:伯牙, 你不要如此绝望, 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你的知音。

生4:伯牙, 看到你现在这样子, 我真的很难过。

摘要:学习文言文, 对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学素养有着白话文不可比拟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伯牙绝弦》为例, 论述了文言文的阅读指导。

13.伯牙绝弦美文 篇十三

每听到此,伯牙心里总会有种贯彻灵魂的欣慰。眼前这个短衣樵夫的声声赞叹,附和着自己的心声,却与这飘扬的高山流水共奏出这一曲世间天籁。若无此人、这曲世间仙乐又如何?

“或许它永远也成为不了一首能震撼灵魂的音乐吧”!伯牙常常这样想。这曲中的生气是子期赋予的,这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对音乐的敏锐,却胜过世间万人。若无那段机缘巧合,或许终此一生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或许就是天意吧。

在这之前,伯牙还是晋国大夫的时候,他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楚国的这段时间、晋国发生了巨变,韩 赵 魏 三家联手灭了智伯,接着又瓜分了晋国,当他完成使命归国的时候,维系他使命的寄托已不复存在了,新成立的国家不肯接纳他,他终究成了个无所着落的漂流者,国家灭了,归宿没了,纷乱的时代,他又成了一叶飘零的孤舟。

打点好简单的行装,带上久伴身边的古琴,泛舟江上,随波逐流,却又不知该去向何方,只能凭舟顺水,随命而行。而他终于在此停下了,或许早已察觉此间有异人,也许仅仅是为此间的美景所感,他将船停在岸边,打开琴盖抚了一曲自创的《高山流水》,仅仅是想借景抒发一下自己的孤寂之情,却不曾想为一声赞叹所惊,“ 妙哉 , 高山流水尽在眼前”。他举目望去,第一次见到钟子期,一个短褶樵夫,手中还提着一担刚砍下的柴草。

虽是一个樵夫,而钟子期的眼里,却闪耀着文人雅客独有的光芒,是对文艺高雅的追求,让他有了种令人尊敬的魅力。一次偶遇,让伯牙子期这对不同阶层的人成为了朋友。平日里,他们一个弹琴一个听曲,仲子期能从琴声中感受伯牙的心声,而伯牙也能从仲子期那里体会相知的快乐,而这世间能有一人体会我的所知所想,品度我的喜怒悲痛,这或许是这世间最幸运的事吧。琴声让他们彼此了解,引为挚友,而他们称此为知音。

世间因为有彼此,所以不再孤寂。

又是一年中秋,在听完最后一曲之后,他们因故要暂时分离,彼此相约来年中秋在此聚首。岁月斗转,中秋又至先来的伯牙在此久候,却迟迟不见子期归来,或许不知,当初一别,却再也等不到相聚的时候了。

丧报是一个老农带来的,仲子期早在中秋前一月便染病去世,再也没等到聚首的时候,而他逝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再听一曲伯牙的高山流水。

琴声再起,对着的却不再是仲子期陶醉的身影,冷月凄凉,照着新坟上还未干却的墓土。伯牙席地而坐,像第一次遇到仲子期时那样,抚上一曲《高山流水》,而这一次却是为了却知音最后一个心愿。曲声悠然,依旧是那高山流水的意境,当日抚琴听曲的景象恍如昨日,而琴音却是无尽凄凉,仰天长叹,叹着此曲因知音而生,终却要因知音而逝。

曲至深处,琴弦应声断裂,同着断裂的还有那曾经炽热的心。有谁能知道,在当初人琴俱亡的结束中,消逝的,又岂止是那动彻天地的高山流水。

14.精品教案伯牙绝弦 篇十四

《伯牙绝弦》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课题 伯牙绝弦 课时 1课时 设计人 徐玉莲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导读,明“弦”的读音,“绝”的含义;练读,了解关键词语“善”“念”“志”的意义;研读,感悟古今语言的互训;品读,尝试运用方法说出大体意思;诵读,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伯牙鼓琴图》,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指名读文, 正音 2、师范读,指导朗读停顿。再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画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感悟“知音”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生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生字全解: 指导好读音,“哉”读”zāi”不读zǎi,“弦”读xián,不读“xuán”。指导好“兮”“弦”的写法。 三、多音字 “得”读dé不读“děi” 词语全解: 1、伯牙绝弦2、知音 四、仿写句子: 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仿写:伯牙鼓琴,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1”   五、句段解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写出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活动设计: 1、出示《伯牙鼓琴图》导入新课。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文, 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的停顿。 学生在书上画出朗读的节奏停顿。 5、学生再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7、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8、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9、学生画出并交流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10、引导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练习说句子。 11、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的含义。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反复朗读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2、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 练习设计: 1、《伯牙绝弦》中,喜欢弹琴的是(  ),很有音乐鉴赏能力的是(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  )。 2、仿写句子 原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积累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写4句) 板 书 设 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课 后 反 思 优点:1、五步朗读法运用得较为成功。练读、试读、范读、研读、品读。学生在练读后,特别指导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研读、品读中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读出伯牙的寂寞、孤独,绝望的心情。不同形式的朗读,既疏通了文意,体会了知己的含义,又感受到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2、想象说话练习处理得较为成功。在理解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相关句子:“伯牙鼓琴,……洋洋兮若江河!”时,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的场景进行说话练习,步步深入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知音的含义。 不足之处:1、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通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2、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        

上一篇:关于竞选团委副书记演讲稿下一篇:冬天的作文:冬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