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普文章

2024-06-18

小学生科普文章(精选8篇)

1.小学生科普文章 篇一

健康科普文章写作

健康科普文章 以文章形式进行健康科普传播的,称为健康科普文章。健康科普文体:说明文

文法:平铺直叙,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用朴素的言词把你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写通顺就可以了。健康科普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通俗性 二是科学性 三是综合性

写科普文章关键要领

健康科普文章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不需要非常高深的专业知识,但要写出一篇观点鲜明、内容通俗易懂、读来妙趣横生、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优秀文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性。健康科普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艺术性劳动,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有趣;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服务性。信息报道员写作健康科普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日常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念要新、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这是创作性科普文章的要求。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满人们的视野,人们更愿意通过轻松活泼乃至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接受医学知识,具有科学普及与休闲娱乐双重功能的医学科普文章才会受到欢迎。它不仅能使人们增长知识,而且使读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收到身心松弛、缓解疲劳的效果。

要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忘宣传推介自己。作为医学科普文章写作,内容上难免“老生常谈”。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写什么文章,先“百度”一下,你就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写了,自己写还不如去抄。当然,善用百度是一种技巧,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懂得变通。结合自身的工作,既是科普文章,也是宣传文章。

标题要吸引人、形式要新颖 现在人们阅读都是快节奏的,一张报纸不可能从头看到尾,在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有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才会引导读者去读文章的内容。例如11月14日刊登《预防糖尿病要做到“四个点儿”》

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新颖、内容尽量浅显易懂。以新闻为由头的热点话题出发是吸引“眼球”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思死于胰腺癌和过度劳累,留下亿万财产而去,就可以通过这个事例出发,写作有关胰腺癌的科普文章,与可以写作谨防过度劳累方面的文章。

通俗是科普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目的是要给读者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即“轻阅读”。在写作上增加人文成分,从故事出发,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在浅显的故事中说明道理,即“浅写作”。通俗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与某篇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相关链接、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解剖图说明等,为读者阅读提供方便。通过向读者提供可信、可用的具体信息,直接指导人们的具体行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另外,还要增强体验性,把普通的医学知识以鲜活的个体为载体,引发人们了解他人的愿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健康科普写作五步法

读 “读”是指阅读,或者说是广泛学习他人的健康科普作品。析 “析”是指佳作赏析。在“读”的基础上,要精选一些优秀的健康科普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从感性上品味、领略有关健康科普创作的理论及科普写作技法。

仿 “仿”,是指借鉴和模仿。

积 “积”是指对写作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你要想给读者一杯水,你要拥有六杯水”

“创”是指独立写作,在练习写作中不断提高。

健康科普写作路径

选题→立意→命题→构思→列提纲→组织材料→ 写初稿→修稿

需要强调的几点:

(一)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受众分析”

(二)对于初学者,一定要按上述方法、步骤认真地去做几次,就像我们初作医生时要写大病历一样,要想成功,千万不可“绕近道”。

(三)要叙述的知识点一定不能太多,事例不能脱节和冗长,引用的事例一定要鲜活、生动。

(四)写文章一定要注意逻辑性。健康科普常见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语言不通顺,逻辑性差 解决方案:

大声朗读三遍,你自然就会发现文章存在的逻辑问题及语言问题。对不通顺的语句进行修改;对逻辑问题进行结构调整,缺材料的地方进一步补充材料;对句子冗长、啰嗦的地方,精简语句;对段落之间不够衔接的地方加过渡句。文章篇幅较大,读者难以理解作者的意图 解决方案:

一是分成几篇文章去写,使之短小精悍;

二是在段落之间加小标题。文章陈旧,无新意 解决方案:

一是在工作实践中要多观察、多留意,看老百姓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选题时要选老百姓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

二是根据疾病发生与季节之间的关系或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去选题;

三是老病新谈,加入当前学术上或自己实践中总结的新的观点和理念。文章偏重学术讲座或教案,应用学术名词和英文缩写字母太多 解决方案:

一是少用或不用英文字母缩写,一篇文章最好只出现一次,其他地方可用中文缩写;

二是运用“替代法”避开难懂的学术名词;

三是请你的家人或朋友(最好是不懂医学的)先学习一遍,就他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通俗化处理。

2.小学生科普文章 篇二

(一) 农业科普文章的特点

1. 读者对象主要是农村群众。

农业科普文章的写作, 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农业科普文章的主要读者对象, 应当是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与各种专业户, 并将他们作为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二传手”, 由他们再以口头方式或现场示范方式传播给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群众。所以农业科普文章的写作一定要按这些人群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写作, 根据他们的迫切需要进行选题,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

2. 较强的季节性与时效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 可以分为春耕春播、夏管夏收、秋收秋种、冬季备耕等几个大的阶段。任何一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总是与农时季节密切结合的, 绝不会在贻误农时的情况下去实施。例如, 要在广西普及推广抛秧技术时, 那么所写的有关抛秧技术的科普文章, 一定要在广西水稻播种前公布或发表出来, 这样广大农村读者就可以在播种准备阶段或播种时应用文章所介绍的技术措施。

3. 鲜明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离不开生态环境条件。普及畜禽与农作物优良品种, 饲养管理、作物栽培、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时, 必须指明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与适宜推广应用的地域范围, 并尽可能阐明应用这些技术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作者熟知各项农业先进技术适宜推广的地域与应用的范围, 各地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等。

(二) 农业科普文章的类型

农业科普文章按其内容及主要性质, 可以分为知识性农业科普文章和农业技术性科普文章两类。

1. 知识性农业科普文章。这类文章主要讲述各种农业科学知识, 尤其是一些基础理论与实践。

2. 技术性农业科普文章。这类文章主要是为了普及应用技术, 注重实用性与专业性。

(三) 农业科普文章常用文体形式

由于农业科普工作的广泛性, 决定了农业科普写作文体的多样性。农业科普文体可分为科普论文类、科普综述类、科普报告类和宣传应用类等。

1. 农业科普论文。

农业科普论文是指用书面形式表述在农业科普领域里进行研究、开发及其科普方面项目的技术性文体。由于科普论文具有专业性、创新性、理论性及规范性等特点, 因此在选题、格式及撰写上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规范化要求。在选题上要有创新;要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也要量力而行, 选择自己研究领域内擅长的题目。论文格式一般包括:标题、作者署名 (包括作者所在地区、工作单位、邮政编码) 、摘要 (英文摘要) 、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

2. 农业科普综述。

农业科普综述是指对农业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包括发展水平、成果、动向等) , 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资料。农业科技题材的文献综述, 应为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服务。因此选题应具有针对性, 优先选择在当前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或亟待发展的方向, 但是面不宜过于广泛, 以免面面俱到而不易深入, 也不要过于狭窄, 降低综述的影响力。

3. 科普报告类。

科普报告种类繁多。诸如可行性论证、调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等。可行性论证是指根据社会需求、现实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情况, 从技术、资源、人、财、物等因素考虑, 在立项前, 对项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论证其可行性的报告性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撰写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正文。正文包括前言、项目内容、效益分析、结论与讨论等部分。可行性报告是否可行, 最终需经过现实性、科学性、综合性论证, 通过答辩最终确定。农业科普项目的经济、技术条件一般不太复杂, 协作关系较简单, 往往将可行性报告与计划任务书合二为一。调查报告是在对客观事物或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后, 将所得认识和结论准确、精炼、系统地写出来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一般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典型经验调查、查明问题调查、新生事物调查等。技术总结报告主要是在某一科研或科普课题阶段或全部结束后, 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进行回顾检查, 归纳分析, 得出指导性结论, 同时指出今后工作方向及改进措施等的文字材料。

4. 宣传应用类。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语言, 阐述科学道理, 从而使深奥的理论和科技知识得以普及。按其内容及主要性质, 可以分为知识性宣传文章和技术性宣传文章两类。具体形式有科技新闻、科技通讯、科技简报、科技广告、广告标语等等。

(四) 提高农业科普文章写作水平的途径

1. 提高对农业科普文章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农业大国, 但还不是农业强国。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加快农业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普文章的写作是向农村广大群众传播、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因此提高农业科普文章的写作能力, 更有助于传播、普及与推广农业科研成果,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注重知识更新与积累。

高质量的农业科普文章, 离不开作者自身较高的专业造诣、学术水平与渊博知识。从事农业科普文章的写作, 一般应从自身熟悉的专业与学科入手进行选题。因为在所学的专业与学科范围内, 作者本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对本学科近期所取得的新成就与发展趋向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再加上手头翔实的资料、准确的选题, 写作时必然会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由于农业科普文章写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本身也在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 这就要求作者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随时掌握并积累大量可供写作的科技素材。

3. 勤于笔耕。

农业科普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 应做到多读、多写、多改。多读既是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的过程, 也是学习借鉴他人写作经验的过程。首先应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各类农业科技文章, 从中吸收知识营养, 积累所需科普素材, 借鉴他人写作经验。其次, 还应当下功夫精读一些著名科普作家所写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科普文章, 分析比较其写作特点, 学习其创作方法, 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多写才能具体运用科技写作知识与他人写作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达到熟能生巧。从某种意义上讲, 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经过千锤百炼改出来的。因此, 写作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是修改能力的提高, 这就要求作者不断提高对篇章结构、素材内容、数据引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的能力。

4. 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农业科普文章尽管对文学性要求不高, 但起码也要求做到语言明快, 段落分明, 避免平铺直叙。在这方面, 应当多吸取文学语言的优点。著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 只有枯燥的叙述。他曾经尖锐地批评那些语言刻板、枯燥乏味的科普作品让“读者的注意力休眠了”。许多著名的科普作家都是语言大师, 他们的科普文章语言精炼, 形象生动, 这样既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也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林红, 林更生.论科普写作的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3.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三

在文体特征上,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内容科学,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易懂。一般,要求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知识。此外会在具有知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

语言上,以普及科学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为己任,所以它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

结构上,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在说明顺序上,常采用空间、时间或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中心意思上,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因此,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支撑观点的材料等;要弄清介绍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破除了哪些旧认识、旧观念,阐释了哪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在评价上,一般是破除旧知,更新观念。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注意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上,要注意其科学严谨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在时代精神上,对文章探究要注意结合时代,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李政道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物理”用了“细”和“推”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增加一万至十万倍。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像太陽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物理学的挑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着天体物理学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唯一相像的地方。

B.最早使用“物理”两个字的可能是杜甫,从其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中可找到。

C.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但却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所作的最早记录。

D.中国宋朝1056年发现了亮度为太阳1010倍的超新星,并留下了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E.屈原是充分运用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

2.古代中国在天体物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3.从文中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

答:

4.杜甫和屈原的作品所出现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1.B、D(A“唯一相像的地方”错。C“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错。E“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世界第一人”错,原文是“很早就推测出”。)

2.中国现存甲骨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

3.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蕴含有与科学精神相通的东西,给科学研究带来过某些启示;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其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对世界的大胆认识与推测,给科学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4.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文学作品虽然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合理的成分。这也就告诉人们,科学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精神。

4.科普文章读后感 篇四

比如有:大蒜为什么有抑菌防病的作用?椰子树大都生长在哪里?青菜为什么会得病等。这些故事帮助我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活跃思想,提高思想能力。还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幅幅精美的插图,讲述天体的来龙去脉,风雨的激荡变幻,地球的身世与风采,物质的运动、构成与变化,数学的缜密与神奇,动、植物的生存与发展,人体的构造与玄妙等等。它们不是不着边际的天方夜谈,而是融会科学的知识于故事之中。让我在故事乐趣的同时,汲取科学知识的阳光和雨露,驱散了心中疑惑的迷雾。

《科学王国里的故事》伴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也培养了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献身精神。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三篇科幻科普文章,它们分别是《克隆螳螂》、《未来我住海洋市》、《遥远的漂流瓶》。

我最喜欢《未来我住海洋市》,我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呢?因为他们的房子是用贝壳砌成的,有海螺形的、海葵形的他们吃的是高蛋白食物,没有垃圾食品,还有许多水力发电站,家家户户用的是电器,安全又环保。

如果科技发达了,我要飞上月球,在月球盖房子住,也建了许多发电站,用空气发电,再造许多机器人,有的看守大门,有的帮农民种菜,有的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今后要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完成心愿,我的心愿是长大以后当以个出色的科学家。

今天,妈妈帮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的科普公益宣传片,科普文章读后感。

我看到片子中出现了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导致地球破坏十分严重。很多污水、很多死鱼、冰山快速融化、城市水灾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种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而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多,例如:电视机、电脑、汽车、空调等现代化的产物都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我们要做到:少打电脑、少看电视、多植树、节约用水。比如洗过脸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拖地板等,还要少开车,多走路,少用空调,多用扇子等等,这样才能减少碳的排放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绿色地球出一份力。

5.这是一篇医学科普文章 篇五

2008-06-17 23:13:05

作为一个心脏瓣膜有一片墙纸没成为墙纸却成为门帘的人,喔,相信我,这并不严重,据说世界上很多很多的人都这样,并不危险,只是偶尔会让你难受那么一下。当然,也可能因为你的不在意,变成经常偶尔。医学上不这么讲,他们讲的很复杂,但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是说,作为一个这样的人,我常常陷入一片惶恐中,比如在忘记吃晚饭的晚上9点自图书馆出来突然坐在那个有各种加菲猫出没的水泥地上,大口喘气,然后费力的掏出书包里面的巧克力大嚼不止,当然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我血糖过低,但我习惯于把责任都归咎于那片本该是墙纸的窗帘。再比如,会在半夜突然惊醒,需要猛烈咳嗽才能重新喘气。再比如,如果10分钟内喝掉一杯长岛冰茶就会休克,需在舌底含化半粒速效救心丸,不能吞服的原因,如前所述,血糖过低。再比如,在地下餐厅吃饭,会突然心跳加速,要冲到洗手间解下bra才能重新呼吸顺畅。就不比如了,接下来的比如会比较吓人。

于是,在某个咳嗽几天不止的时候,会明显感到心脏负担过重,整个房间都充满可怕的心跳声,通常,我会采取24小时打开手机和电脑,不停与他人交谈的方式缓解,因为,起码这样,如有意外,不至于尸臭,会有人第一时间发现。虽然,大夫已经不胜其烦的告诉我,墙纸变成窗帘没有任何危险性,不耽误做任何“激动”地事。

但是,万恶的百度百科告诉我,上呼吸道感染会引发持续发烧,继而会引发心肌炎。尤其当你的症状变成: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于是,每隔10分钟要测一次脉搏,而每一次它都跳得非常活泼,可是,整个房间还是怦怦的声音。

那么,其实,这仍然是上呼吸道感染,不是心肌炎。因为心肌炎还有一个重要症状: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心界扩大,杂音改变,心律失常。

你明白了吗?我主要是为了告诉大家,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的区别。而刚刚有人告诉我,上呼吸道和心肌离的有一定距离,豁然开朗,这才是重点。

6.科普经典文章:像银杏树一样生长 篇六

春天到了,被暖暖的微风摇醒了,银杏树揉揉惺忪的睡眼,看看身边的桃花开了,桂花树也爆出了嫩芽,这才慵懒地舒展舒展腰肢。不经意地吐出一点一点的新绿。那些嫩芽一小簇一小簇挤在一起,让人分辨不清是叶芽儿还是花骨朵。

冬装一层一层脱下,阳光一天一天暖和起来。不知不觉,满树嫩芽已经是一把把翠绿的小扇子了。他们在微微的风中轻轻地摇摆,那柔美和顺的样子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虽然没有桃花、迎春、月季那么艳丽多彩,但是他们快乐的舞姿,和碧绿的色彩,为浓妆艳抹的春天添上了清新自然的一笔。

一场春雨过后,那一把把小扇子挂上了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闪烁的光芒。月夜,清风徐来,树影婆娑,燕子呢喃,闭目聆听,这时,时间仿佛停滞,心灵已经穿越到一个完美的梦幻世界。

夏天到了,银杏树在浓烈的阳光下蓬勃地生长着,它的干通直光洁,主枝与主干间的夹角小而适度,分枝侧生而不凌乱。端端正正地站在田野间,院落中,显得正直而又威武,肃穆而不失优雅。硕大而葱绿的树冠下则是一片清风徐徐的荫凉。树下常有熟睡的乡人,或架两张木凳,或在地上铺一层凉席,衣衫不整,自由随意,凉风习习,好梦正酣,好不舒爽!也有打牌的少年,也有闲聊的老汉,也有闲不住纳着鞋底纳着凉的老妪,他们在树荫下愉悦地消暑,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绵长,岁月静好,蝉鸣悠扬。

当秋风起时,我最喜欢穿行于银杏树下,看着煦煦的秋阳从疏朗的枝叶间滑过,感受着嗖嗖的秋凉在耳畔飞起。此时,银杏树的青果已经泛黄并被人采去,银杏树卸下一身重荷轻松直立。金黄的银杏叶,宛如一颗心脏的两瓣,宛如人生的思想和语言,在秋风里飘飘洒洒零落不休,虽然零落,却依然明媚、清晰,如同永远铭记的曾经过往,如同永远记忆清晰的青春岁月。它们一片叠着一片,一片挨着一片,飘飘洒洒,落满道路,人踩上去沙沙作响,如同在跟沧桑岁月对话,在和自然生灵对话。感受着秋天的开阔与斑斓,大片大片的赤橙黄绿、大块大块的丰硕与灿烂,一颗心再不会感到迷茫,也不会感到孤寂。

冬天银杏树是孤独的,他傲然屹立在大地上,静静地抵抗着风霜雪雨,站出了肃穆尊严与奉献向上的精神。

站在银杏树下,那一片片迎风招展的银杏叶让人思索,她有着洗尽铅华的纯净,剥去虚荣的皎洁,历尽沧桑的温婉。也许没有那种热血沸腾让人痴狂的爱恨情仇,却由然产生一种细腻而婉约的心情。在这物化而浮躁的生活中,我只愿迷茫不知方向的心灵慢慢变得平和,只愿生命像银杏树一样默默地生长。

7.小学生科普文章 篇七

1 标题的功能与特点

和信息功能型文本一样, 科普文章标题有四大功能:信息、表达、美感、感召。科普文章的读者在阅读科普类书刊时, 往往不会阅读所有文章, 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关领域的内容进行阅读。有些标题可能让人一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究其原因是它让读者联想到了某些新奇、有趣或神秘的因素, 从而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意境效果。 (杨根培, 2008)

因此文章标题意义重大, 其关键在于该标题能否传递主题, 表达、美感和感召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最终目的是感召。感召功能型文本用来感染读者, 呼吁读者。 (Nord, 2001:42-44) 因此, 好的标题除了能够使主题“不胫而走”, 还要“故弄玄虚”, 引起读者的疑问和兴趣, 让读者主动亲近文本。这些功能是构成理想标题的要素。通过对比分析《科学美国人》及其中文版的多篇文章发现, 英文原版标题和中文译文标题具有不小的差异, 各自特点鲜明。例如:

(1) Food Fight

肠道内的营养争夺战

(2) Plant Biotechnology:Tarnished Promise

转基因全球图景

(3) Case Studies:A Hard Look at GM Crops

转基因的事实与谣传

(4) Transgenics:A New Breed

转基因升级之路

(5) Tiny Plants That Once Ruled the Seas

谁在掌控海洋兴衰

(6) Autism and the Technical Mind

自闭症钟爱硅谷

综合全文可以发现英语科普文章标题更注重奠定全文基调的功能, 使用关键词来表明作者的态度, 但是对内容不会开门见山, 比如例2的Tarnished Promise和例3的Hard Look。如果只看标题, 会发现中英文的差异较大, 实际上中文标题更多是对整体内容的总结, 但口吻上较为中立, 不能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态度。虽然作者在标题上透露了文章主题, 仍制造悬念, 比如“谁在掌控海洋兴衰”, 既告诉读者此文有关海洋发展问题, 又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探究是谁在掌控。然而, 如果我们将这个标题直译为“微小植物统治海洋”, 那么标题读起来就有些平淡。如果一个标题让人看后想要通读全文, 最后还能够产生共鸣, 从该标题中得到某种感悟, 这样的标题便是成功的。

2 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一篇译文的效果而言, 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不仅要对文字进行对应的翻译, 还应意识到翻译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换言之, 译者不但要担任转换两种语言的使者, 还要尽可能将原文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让他们最大程度上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积极调动已具备的知识库、语言技能以及世界观, 对源语进行再创造, 但不能背离原文的大体价值观, 也不得扭曲原文的论点, 肆意借题发挥。从本文中的例子也可以看到, 译者不仅仅是“文字搬运工”, 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创造。例1中Food Fight如果直译为“食物之战”, 不仅平乏无味, 还会引起歧义, 指的是有关食物哪方面的战争?也可能无法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译者不应当仅仅满足于找到对应的目标语词汇, 更应该让选择的词汇实现信息传达功能。科普文章虽不如科技学术性论文那么晦涩难懂, 但从词汇层面开始, 翻译便不是“信口开河”。科普文章译者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将读者不熟悉的科学事实解释得通俗易懂, 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 此时译者扮演了老师的角色;同时, 科学界的知识不断在更新, 译者需要不断学习背景知识, 关注科技发展动态, 因此译者也充当着学生的角色。

3 科普文章标题翻译中的“信达雅”

“信达雅”的原则在文学翻译的探讨中是必不可少的, 实际上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科普文体。“信”是基础, 译文应忠于原文, 不能篡改论点或者断章取义, 否则可能会引起非议, 尤其是科普类文章, 虽然不及专业科技文章深奥, 也是比较严肃的内容。“达”要实现的目标是避免文字读起来晦涩难懂, 要做到语言规范, 不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对于标题翻译可以适当灵活些的科普英语而言, 如果其对应的汉语标题既在文字上具备某种吸引人的特色又在其让人联想产生的意境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好奇, 那它就达到了“雅”这种翻译的高境界。 (杨培根, 2008)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原文标题是His Milk, Her Milk, 译文标题为“母乳亦男女有别?”, 如果将标题直译为“他的牛奶, 她的牛奶”, 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通读全文后发现, 本文中的milk指的是母乳, 主要讲述的是胎儿性别会影响母亲母乳的情况。所以翻译成“母乳亦男女有别?”既点明了主题, 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让读者来围观。从而实现“信达雅”, 生动、写意, 让人读来颇有趣味, 读完文章后亦回味无穷。

4 结语

8.小学生科普文章 篇八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务人员要多写科普文章

为遏制我国慢性病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发挥医务人员的作用,最近,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雁飞向全国医务人员发出倡议,呼吁医学界应勇担历史责任,大力开展医学科普教育。一是医务人员在日常医学诊疗过程中,要针对患者或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并根据需要开具健康处方。二是医务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种医学科普活动,成为健康知识的宣讲员。三是医务人员要主动撰写科普文章,通过大众媒体、网络等科普阵地传播健康知识。

“上海科普”微博:最好不要无线上网

上海市 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科普”最近就防辐射问题发布专家观点。专家认为,在所有家电和电子设备中,辐射量最大的是无线产品,如手机、接入WiFi的电子设备和微波炉,非无线类家电的辐射量都很小。因此,一般最好不要用无线上网。另外,有些人喜欢每天睡觉都把手机放在枕头旁边,这不是好的习惯。建议晚上睡觉不要放在 枕头边上,尽量远离手机一点。对于网上有售的“手机防辐射贴片”,专家表示,那肯定没有防辐射的效果。就怀孕期间的防辐射问题,专家指出,怀孕期间防辐射服穿或不穿防辐射服,影响都不大,但孕妇最好不要用无线上网,尽量少用手机。

陈竺:理解医学局限性有助改善医患关系

卫生部部长陈竺最近指出,患者要理解现阶段医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改变生命周期的自然发展规律。因此,要有合理的预期,理性就医,这样才能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陈竺强调,改善医患关系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疗卫生工作者尤其要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医生要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抚慰。从患者角度讲,应该知道医学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医患关系得以改进。

数据

20%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因疲劳驾驶

据北京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因驾驶疲劳和打瞌睡引发者约占20%。驾驶员在高速公路行车比普通公路行车更容易疲劳和打瞌睡。国外一项调查试验称,高速公路上驾驶员打瞌睡的频率大约是1次/45千米,而且经常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睁着眼睛睡1~4秒。专家建议,驾驶员应该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每次开车时间不宜过长。长途行车时,间隔两三小时休息一下,车速不宜太快,当感到有疲劳感或困意时,应该及时停车休息,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行车的过程中,尽量保持驾驶室的空气流通。

癌痛: 1/3晚期患者为重度

卫生部最近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其中指出, 。者痛症状;晚期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初诊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患者发生率为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如果得不到缓解,会严重影响生活。因此,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程度。止痛是肿瘤综合治疗重要部分,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症疼痛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常用药物,其引起成瘾现象极为罕见,不必多虑。应当确保止痛药物安全放置,密切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随时与医务人员沟通,定期复诊或随访。

比10年前明显提高:7成妇女3年内做过妇科检查

上海市妇联最近公布的调查显示,沪上女性健康状况及保健水平明显提高。调查中,18~64岁女性中认为自己目前健康状况“很好”或“较好”的比例为56.5%,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近3年内,女性中做过健康体检和妇科检查的比例,分别为64.6%和70.1%,比10年前提高21.7和13.2个百分点。专家指出,体检和妇科检查对女性健康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治疗。

上一篇:“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下一篇:某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