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训教材总结

2024-07-28

语文培训教材总结(13篇)

1.语文培训教材总结 篇一

“国培计划(2014)”——贵州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总结

——教师不断学习是适应教学的硬道理

11月至今,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贵州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之黔西南州小学语文培训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了这次培训,给我们农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这次培训活动中,我认真观看视频,与同事们积极交流,在这里,让我感受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也更新了教学观念,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通过视频讲座的学习,使我对网络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今天的教学,很多知识不断更新,靠自己的理解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会运用网络知识,来适应教学的需求。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怎样运用网络来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教师备课工作要做的再细致些,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既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好不同的预案和对策,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才能更丰富、更流畅,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制作PPT,让抽象的教学变得更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时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要给学生探索的机会,要敢于放手,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建构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和提高。

三、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呢?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仍然是注重言传口授,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种缺乏生机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常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

课堂教学是个开放教学,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就已告诉我们教学的双边活动性。按照现在的观点,教学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换,又要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融合与交流。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时,把全体学生纳入教学范围,又随时从教学的对象身上获取信息,寻找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切实地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智能。在学习交流中,我体会到: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教法与学法有同一性,双方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完成同一个任务。实际上,教法和学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及时地迅速地获得转化。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网络不流畅,与教师们交流不够。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好教学反思,互相学习,多借鉴名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总之,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收获不少。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多与名师、同事交流,不断提升自己和树立终身学习和思想,只有这样,方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2.语文培训教材总结 篇二

一、法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编印技术概述

“教材”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它可以泛指一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或教学大纲) 和实际需要编写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文字、图形与音像资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在法国, 教科书或副读本之类的教学用书, 使用“教材”、“教室用图书”、“教育图书”等等术语。

一般来说, 法国不存在法制上的或教育学上的教科书定义, 也没有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教学用书是自由编订、自由发行的, 但其编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 必须依据国民教育部颁布的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第二, 必须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基础来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实现跨学科沟通和语文学科本身的边缘化。在课文选取方面, 力求文体样式丰富多彩, 能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特别是引导关注新的文学艺术创作成就和新的科技成果。

教科书的编著与出版是商业行为, 是由出版社请大学教授、国家或学区督学担任教科书的主编, 邀请相关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任作者参与编写。这就有利于教科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教科书的质量, 既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法国教科书相当厚重, 印制得相当精美, 用纸精良, 结实耐用。图文并茂, 排版讲究, 注意适合不同年级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其艺术性高的图版, 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 给学生带来读书的乐趣, 引导个人学习, 体现了人本化。

二、法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概述

对法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概述, 本文以初中教材为例。法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方式力求多样化, 每种语文教材都注意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各个版本的呈现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知识主题型、语言功能型和混合型, 并且都特别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

知识主题型的教材, 按照知识结构围绕一定主题组织课文。充分注意让学生在知识体系框架中学习语文, 正如布鲁纳的理论让学生理解学科结构有利于本学科的知识信息的记忆与提取。其教材例如阿谢特1990版《活跃的文字》, 它有自然的生活等五个主题, 每个主题2至3课, 每课的组织结构为:读读写写1.读读写写2.连续阅读、语言、换句话说。它突出了对语言功能学习的重视。课文的选择注重了学科的综合性, 如《动物的历史》这一课安排了《初一生物学》。

语言功能型教材按阅读课文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功能来组织课文, 为的是使学生既读到一系列法国文学作品, 又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方法。其教材例如阿梯埃1991版《文学与方法》第5至3册 (法国初中学制与中国不同, 是四年制, 依次是六、五、四、三年级) 。每课由课文与资料和教学目标组成。教学目标明确分为阅读与写作, 并提供阅读与语言表达的方法, 体现了对二者的重视, 这是各国语文教材的共性。写作既有段落的练习, 又有全文的写作, 如《作家》这一课的写作:学写对话、学写描写、构造一篇证论文、写一篇记叙文、学写问题与回答。课文与资料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文, 又提供了学习本课的凭借。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目前我国的教材很难说是教本或学本。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使教材教学化, 并编了一套教本教材, 但并没有在全国大量使用。

混合型教材是按照语言功能和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编写的, 以语言功能为主线, 课文选用上又围绕某种知识框架。如阿谢特1994版《文学与表达》第6册, 教材的组织结构为:课程 (共15章) 、名称 (交际、发现词汇等) 、课文学习 (接触———更多了解———会读的读者) 、书面表达 (如准确理解课堂要求) 、图像学习 (如图画不是什么) 。作品体裁的分类如第六章辨认文章, 课文学习:说明、证论、叙述、描写文等;书面表达:使用各类文体;图像学习:四种图像。按体裁组合, 是基于对文体作用的本质认识。从现代文体学的角度看, 文体不仅仅是某种对读者提前指示的方式, 还是指按一定话语秩序组织起来的文本样式, 它能折射出作者独特的精神结构 (人文精神) 、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以及作为下面这些属于作者个人的精神层面的基础———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文学精神。将关于文体的界定剖析抛开来看, 其表层是作品的话语秩序、语言体式, 其深层则是文体所负载的作者的人格精神和社会的文化文学精神。以文体组合教材同样可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本化, 这也许比按主题组合教材更尊重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 因为主题应该是隐性的, 是应该让学生透过作品学习自然领略的, 再说主题可以是多义的, 把几篇作品置于一个主题之下, 也未必妥帖。

这三种结构类型的教材都重视对系统知识的呈现, 这是法国语文教材编写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教材上的知识类型主要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及能力。语言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课文的后面, 二是专门的语言知识教材或辅助书, 三是按语言功能组织。其涉及的种类范围及要求十分精细, 这与法国语言特点相得益彰。法语以复杂、优美、严谨著称, 一篇作文, 语法错误绝不能犯, 逻辑严谨, 论述能力是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第二种既适宜于法语特点, 又可以弥补像我国这种混编型教材带来的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与跨年级的纵向重复性, 但它有不可避免的分科过细, 内容横向编排上的重复。许多国家都在针对分科课程的局限而进行综合课程的尝试。在法国跨学科设置中法语隶属于“表达”这一学科之中。第三种一个大的特点是使知识系统化, 特别有利于教师系统地教和学生系统地学。

三、法国语文教材的使用概述

法国语文教材精美结实耐用, 价格比较贵, 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是免费提供的, 一般3至5年更新一次, 保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重复利用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避免重复购买的浪费, 但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在课本上标注, 影响学习效率。我国的教科书装潢差距相对要大一点, 价格也相对低得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是免费的, 但大部分地区教科书是不免费的, 学生可以在上面圈点标注。

在法国, 教师拥有对教科书的选择权。法国中小学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制, 同一年级的教科书有多套版本。出版社或通过教科书展览室, 使教科书直接与教师见面, 供教师阅览, 并提供咨询;或通过销售部门定期为学校提供教科书目录和样书;或通过推销员与学校联络, 在校内举办教科书展览, 介绍教科书。这可以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教材, 同时又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 便于教师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教材, 教师可根据自身素质发挥自己的特长。

每本教材上的课文数量特别多,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学生面对一本语文教材, 重点不是教材的内容, 而是老师的引导方法, 真正学到的是通过这种方法, 去全面地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种自由选择也与法国的考评制度相辅相成。小学主要是“持续观察”制度, 中学另外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估。考试并不是决定着一切, 如升级与留级等。小学毕业班的学生, 评估合格者, 无需小学毕业考试或初中入学考试, 可按规定的学片就近入学。初中阶段的评估报告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下一年的学科分组选择提供权威评估。我国现阶段的考评制度使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师的选择范围相对窄得多。

法国语文教材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主要是对其作客观概述, 意图只是作为大家以后对法国语文教材了解的一个引子。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应首先对其充分了解与把握, 然后才是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加以扬弃。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家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语文培训教材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法;写作

当得知教育部表示要提高母语考试分数时,我欣喜万分。多少年了,人们只是口头上说语文重要,但有几个学生真正重视过语文;话又说回来,就算有学生想重视,可又从哪里入手呢?每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紧张而有限的复习阶段,有谁愿意去“浪费”时间;“数理化”来得多快,英语都比语文有“方向”性。想到这些,我们更加期待着教育部能对语文教材做出相应的调整。

高中三年,学生除了要学习五本必修,还要学习三本选修。仅必修篇目就有约120篇,加上选修就更多了。既然高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老师们也只好赶着先把教材上完了,然后再按照《大纲》上的范围进行总复习,这样一来,总有一种“青黄不接”的趋势——前面的内容来不及仔细研究,后面的复习内容又“铺天盖地”。不知一线的老师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针对以上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不应只在形式上,而应该相应的加进去一些内容。比如,《全国卷》中现在不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的使用等可以再加进来,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些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这样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倒是很赞成将一些主观题改成客观题来考查的提议,这样也可以避免阅卷时的“标准不统一”。

2.《大纲》一旦确定,高中教材就应该围绕《大纲》编写,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能“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另外,编写考试试卷的名师们,也没有必要把考题搞得神神秘秘,完全回避教材内容,让学生产生一种“课本无用论”思想。今后,《大纲》里可以明确考试篇目范围,名师们出题时能够课内课外兼顾,让学生平时也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3.无论《大纲》怎么变,我们都应该恢复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不只是在高中教材中应该重视,早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语法与应用很好地结合,才能快速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理由如下:

(1)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常常让人难以看懂;病句连篇,甚至还有自创的句子,只有自己能看明白,这样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分析阅读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就较容易,能快速领会其主要意思。

(3)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就很容易了。

(4)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那么复习“修改病句”知识时,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5)学生如果真正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如政治、历史中的材料题分析,数学中的应用题解答等;甚至还有助于将来的就业,如一份好的自荐信、一份好的申请书等,很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好运和机会。

4.随着语文高考分数的提高,语文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的加重。我认为可以将语文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阅读和写作”,并且由两位老师分开来代课,正如数学可以分成“几何”和“代数”一样。这样老师在教学时,责任明确且更有精力;学生学习时,任务明确且更有效果。

在语文考试分值中,尽管作文占了60分,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起来,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单元结束时,只是轻描淡写点到,选修的《写作》也是在高三才上,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了。如果单独拿出“写作”来教学,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在作文的要求上,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无论是“体裁不限”(除诗歌外)还是“自选文体”,都会让学生误以为写作时可以无所谓“体裁形式”或“文体形式”,甚至写成“四不像”也无所谓。为了消除这些误会,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材中可以把作文分为三部分,如实用文体(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抒情类)、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应用文体(日记、书信、演讲稿、调查报告、广告、说明书等),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或材料,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这样,考试时,学生就会“胸有成竹”,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扬长避短,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形式,进行合乎规范的写作。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衷心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唐宗洋.从“体裁不限”到“文体自选”:兼谈考试作文的改革[M].教育导刊,2004.

4.高中语文培训总结 篇四

彭旭红

说实在的,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至今,我常常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也曾困惑地问自己:“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课堂上?”面对着日复一日的繁忙琐碎,我常常在感到疲惫不堪之余,更多的是过于熟悉之后的厌烦。我不愿在繁重低效地知识重复、课文反复学习中消耗自己,于是我也曾努力地寻觅更高效、学生更喜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不断地尝试着、探索着,积累了更多的教训和经验,但大多是个人化的、不成体系的感受。

正是高中语文网络培训从理念的高度给我指出了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这次远程培训共有四个模块,共22讲。这些专题涉及的问题,都是目前教学中最重要的热点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困惑最多、最难以把握和操控的问题,专家们针对这些问题做了细致入微的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课例选取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分析、探讨,无论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给我们指明了今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教师培训的形式应该很多,譬如:专家讲座、网络示范课、同行的交流„„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限制,以其丰富、全面、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快速、立体、多样的培训形式,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航班”。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教师走出课堂,聆听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生动讲解,俯视课堂,反思教学,这应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是立足于生活的。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再也不是向大学输送分数高的学生,而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基层语文老师,我感到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十分期待。谈谈此次培训中的一些感悟: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教材新,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二,新课程需要营造一年自由开放式的课堂。

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使理解也是生吞活剥地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从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于教材和教案,不仅仅是课本,可以自由开放地把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欣赏口味与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 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四、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五、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难得有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自己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也许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至少不会再继续迷茫。

5.初中语文培训总结 篇五

一、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培训过程中老师让我们听了一些讲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无论是课堂教学技能还是教学理论,都知之甚少。参加工作几年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仅局限于知道语文教学策略和一些新课标的要求,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在教学中就感到自己的进步很少。因此,以后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语文教学基本功快速提升

作为语文扎实的基础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次基础知识专业的培训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收获,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中学说明文议论文、中学古诗词教学、高效阅读课堂构建对我的教学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促进,尤其是说明文,由原来不知如何教到现在让我豁然开朗,真是大有收获,还有议论文,不学习还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就连基础的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都错得千疮百孔,还好能及时发现不足,因地制宜。

三、学以致用

现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本套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还以多样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成为一种评价手段,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提供竞争的机会,在给他们建立期望值的同时,通过胜败的评比,激发他们取得成功的动机,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四、在学习中成长

网络学习带给人们的一大好处是方便快捷。教师们凭借着这样一个平台,交流着教学的心得体会,讨论着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在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各学校的教学的不同情况,也积极地发贴回贴。在讨论中,教师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中的实际的观点和问题,这些问题也得到专家们的重视,他们的网上答疑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活到老,学到老

6.2012小学语文培训总结 篇六

——2012年海南省新课标新教材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昌江县红林学校 刘海燕

2012年8月24日下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县教育局举办的全省新课标新教材小学语文学科的培训。在培训中,本人以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经过扎实培训,学习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较好的拓展与更新,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等都有了显著的加强与提升。总的来说,这次培训是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结合自己写作教学的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小练笔则是写作教学的前提。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小练笔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小练笔能促进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小练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有效进行练笔,能让学生取得真正的大收获。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互动,在交流和朗读中注重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理解。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阅读教学的习惯做法的影响,综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着口头交流、朗读至上而忽视让学生动笔的现象,导致了“阅读”意义的狭义化,导致了听、说、读、写的割裂。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于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写,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该淡出的重要环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的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够以文本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

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文本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

一、小练笔 激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见作文就头疼,也很难写出令自己满意、老师满意的作文。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觉得没内容可写,无从下笔。长此以往,他们必然会产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得了严重的“作文恐惧症”,并且这种恐惧写作的心理在长期的积累下,得不到渲泄与释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学生不想写作文,不善写作文,甚至是不敢写作文。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兴趣挖掘出了学生无限的潜能。学生只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他就能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写作文也是一样。因此,要消除学生的“恐文”心理,就要找到适合学生写作的基点,让学生在恰当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自然就敢于去写、乐于去写、勤于去写,最终达到善于去写的佳境。

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及时地练笔,既降低了写作的要求,又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再加上阅读课文教学后的小练笔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觉得小练笔难以入手,没内容可写。而且小练笔注重一个“小”字,它一般都只是让学生写几句话,或者一段,没有让学生进行长篇大论,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写下来,也可以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运用起来进行佳句佳段的仿写,如此这般,学生就容易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任务,轻松地体验到喜人的收获。如在学习课文《清澈的湖水》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湖水是如此的清澈,小洁如果把面包纸扔进了湖里,那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照课文的样子写写这时候的湖面。”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改写,与原文进行了对比,教师不用多说,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经过长时间的练笔,学生的语言材料得到积累,学生会逐渐发现平时难以下笔的作文有内容可写了,而且平时积累的语言也得到了运用。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会发现,作文再也不是那么可怕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消失了,写作的束缚挣脱了,写作的兴趣也浓厚了。当然了,学生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小练笔中体

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收获的学生自然会更乐于写作,继而勤于写作,最终达到善于写作。

二、小练笔 促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最重视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我们教师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展开的。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及时地练笔就能最快地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以此作为借鉴而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的理解有时候是短暂的,教师如果在这时候安排练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写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加深。所以,小练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语文课中,有许许多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难忘的八个字》正是这样一篇有个丰富感情的文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饱含深情的教态,一次次地让学生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法。而这时,教师安排了写话的环节“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你想对伦纳德老师或其他人说些什么?”学生心中积压已久的情感和体验正好可以得到宣泄,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写出自己真实、深切的感受。在学生情感得到宣泄的同时,对文本的感悟又提升了。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最重要的是在课后小练笔中,运用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有了对文本的再一次理解与感悟,加深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三、小练笔 提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了我们实验教师所经常谈论的话题。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单元一次习作,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难达到的。学生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就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练笔,时时接触写作,才能在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语言的能力、重组语言的能力、创造语言的能力,即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

1.模仿练笔,积累经验。

现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都是从模仿大人而开始的。”儿童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可见模仿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在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模仿练笔即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当他们学完课文后,动手进行练笔,既能巩固课文,又能轻易地达到写作的要求,较为容易地实现语言训练的目的,并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以慢慢提高学生总体的写作水平。如在学习课文《假如》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来写。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且对课文的句式也有了认识,所以学生写出来的非常生动。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画一座漂亮的学校。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知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孤儿院的孩子画许多好吃的肯德基。让他们也尝尝美味可口的烹鸡食品。„„

从学生的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写得很好,学生进行仿写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运用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积累了语言素材,在运用和重组语言中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既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2.想象创新,开拓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而我们的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我们的小练笔也就应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视角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写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在课文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笔:“如果铁罐当时知道自己经过许多年代后,会无影无踪的话,它会这样奚落陶罐吗?那么,它们俩会怎样相处呢?如果经过许多年代后,铁罐依然存在,那么,它们俩又会怎样相处呢?请同学们为铁罐和陶罐设计几组对话内容。”从学生设计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学生已经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想了。这样的练笔既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拓宽了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的获得途径,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7.为语文教材指瑕 篇七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辨析: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等。果树既然属于农作物,果子就属于农产品了。干果是果实的一大类,那么,干果就一定属于农产品了。不仅如此,农产品还包括米、豆、茶叶、烟叶、蔬菜、猪肉……由此可见,农产品的范围不仅包括了腊八粥的所有原料,而且还绰绰有余。因此,应该说是小型的农产品展览会,而不应该说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因为农业的范围太广了。农产品能包括的,我们就不要用农业。

改正:……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品展览会。

2.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

辨析:课文先说天边“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接着又说“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最后又说“对准那个大黑窟窿”。既然“大窟窿还在喷火”,我们怎么能说它是“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呢?岂不自相矛盾!有人说,窟窿特别大,火又特别小,看起来不就像个大黑窟窿了吗?我们要问,你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窟窿特别大,火又特别小”的呢?要是“窟窿的大小和火的大小一样呢”。又有人说,“喷火是间断性的,看起来同样是一个黑窟窿”。我们还是要问,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喷火是间断的”?要是“喷火是连续的”,我们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

改正:删掉“还在喷火”,改为“还没有补好”。……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没有补好,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

3.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

辨析:“到处去找野菜”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不能“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如果改为,“他就到处去找来野菜,”这就表示“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改正:……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来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4.他们来到鬼屋翻寻时,真的遇上了鬼——乔埃和一个陌生人来到这里,准备把抢来的金币藏起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

辨析:乔埃是逃犯,乔埃和一个陌生人都是人,而不是鬼。

改正:……真的遇上了“鬼”……

5.第一堂语文课,就闹了笑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新来的王老师》

辨析:“笑话”,供人当做笑料的事情。“闹笑话”,按《现代汉语词典》917页的解释,因粗心大意或缺乏知识经验而发生可笑的错误。王老师上课出了知识性的错误吗?王老师上课教学方法不妥吗?王老师上课粗心大意吗?王老师不该抽成绩差的蔡林回答问题吗?都不是。因此,王老师上课没有闹笑话。蔡林还没有回答问题,全班学生就“哄堂大笑”,这能说蔡林闹了笑话吗?王老师和蔡林都没有闹笑话。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笑了,就认为有谁闹了笑话,也许学生的笑是善意的。应当删去“就闹了笑话”。

8.《大学语文》教材辨正 篇八

一、错别字

“目录”第2页“诗歌大单元”中选入了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和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但“暝”字误写成了“瞑”,“巷”字误写成了“苍”,非常刺眼!第95页说钱钟书的“主要作品有《谈艺录》《管锥篇》……”,其中《管锥篇》应为《管锥编》,这里“编”字误写成了“篇”。《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1960和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学术巨著。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引经据典,并运用了多种西方语言,堪称“国学大典”。第241页白行简《李娃传》一文中的“生邃惊起,莫敢仰视”,“邃”字应为“遽”字才对。

二、注音错误

第9页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文后注释⑦:“……屦(jǔ):用麻、草制的鞋……”“屦”字注音错误,应为(jù)。第63页韩愈《祭十二郎文》文后注释76:“窆(biān):下葬。”“窆”字注音错误,应为(biǎn)。第27页《左传》中《晋楚城濮之战》文后注释66:“……盬(qǔ):吮吸。”“盬”字注音错误,应为(ɡǔ)。第246页白行简《李娃传》文后注释⑥:“常州刺史荥(yínɡ)阳公……”荥阳公即郑公。唐朝时,郑姓为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的望族,故称。这里的荥阳应读作“荥(xínɡ)阳”,而非“荥(yínɡ)阳”。“荥(yínɡ)”亦有其音,也是用在地名中,例如“荥(yínɡ)经”,在今天的四川省。

三、解释说明错误

第77页说“茅盾小说主要有《蚀》《虹》《子夜》《腐蚀》《清明前后》等”。其中,《清明前后》是茅盾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一部剧本,而非小说。

所有文言文的注释中,某字是“同”某字还是某字“通”某字,说明比较混乱。某字“同”某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古今字(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或异体字(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以《晋楚城濮之战》中的两句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的三句为例: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②民不知礼,未生其(共)。③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④昔者,孔子(没)。⑤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以上括号中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恭顺”、“背叛”、“亡故”、“返回”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共”、“倍”、“没”、“反”,而改用“婚”、“恭”、“背”、“殁”、“返”。于是昏----婚、共——恭、倍——背、没——殁、反——返就构成了古今字。某字“通”某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通假字。教材中该是古今字的有的注成了通假字,该是通假字的有的注成了古今字。“同”与“通”混,贻误不浅。

四、语焉不详和脱漏处

第22页介绍《左传》时说“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止”。第340页在《附录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简介》中又提及《左传》,云“《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并附记灭智伯之事(前454)”。前后两处说明在时间上似有舛误,交代不清。需要把这两处说明加以整合,准确的表述为:《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最后附记了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一事。《左传》最后虽署“悼之四年”,但所系事迹至韩、魏灭智伯,已属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左右事。

第242页白行简《李娃传》中李姥设圈套“计逐郑生”一段,写李娃和郑生从“竹林神”拜神求子归来时——“策驴而后,至里北门,娃谓生曰……”,“至里北门”前脱漏了“路出宣阳里”五字。据《类说》、《新编醉翁谈录》皆有“路出宣阳里”字样。李娃和郑生本住在长安城东市中的平康里,若无此五字,读者就会一头雾水:到长安城正西通义坊的兴圣尼寺中的“竹林神”拜神求子,回来时若绕到平康里的北门,岂不是走了弯路?再者,在竹林神“信宿而返”,即住了两个晚上才返回,其目的不是诚心求子,而是为李姥搬家留出足够的时间,为此打掩护,李娃不可能再把郑生带到平康里来。从下文的交代我们可知,李娃为摆脱郑生,把郑生带到宣阳里她所谓的“姨”家,这里正是李娃的金蝉脱壳之地。且当时长安城东市的平康里与宣阳里两里相对,一北一南。这里的“北门”,正是“宣阳里”的北门。“策驴而后,路出宣阳里,至里北门,娃谓生曰……”,这样才会合情合理。

此教材中的错误和语焉不详的地方还有几处,现不一一列举。当今之日,各种各样的教材可谓多如牛毛,大有不冠以某某教材之名书的价值就难以体现之势。其结果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切记:请不要以“教材”的名义粗制滥造,更不要以“教材”的名义保销保利,坑蒙拐骗。请以“教材”的名义严肃认真,更要以“教材”的名义精编细研,质量为上。

9.小学语文理论培训总结 篇九

培训活动带给我的收获却是无限的。整个培训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专家的专题报告,有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名师与培训教师的在线辅导、答疑。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教学片段的观摩,使学员们从知识到理论到实践都来了一次观念的洗礼。因此,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讲,这次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引领。 在培训中,是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的激起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我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思想怠慢的问题、有理论和信心不足的问题、也有操作不得法的问题。各位专家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命力的所在地,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之一。

(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很少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一味怨学生,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结果的过程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重要的前提是给予他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他的体验才是幸福而自信的。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等。

(三)要学会欣赏学生

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中,不仅会喜欢老师,喜欢上课,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还会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快乐愉快地去学习。

二、提升了理论水平,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为新教师,我们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理论水平低,对自己的工作不善于总结归纳,现在,通过对教育研究的理解,基本上能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了教改方向,坚定了探索新路子的信心,并增加了教育科研的意识,认识到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做新时期的教育家,特别是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不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一些实际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综合性学习将带给学生超越课本的新的只是领域,教师要认真对待。

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这次培训,就自身更新优化而言,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以为搞继续教育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所以总觉着耽误时间,不如读读书,备备课,这次,通过听取了报告,真正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在培训中,专家的耐心指导、学员的激烈讨论都给我不少启发。通过培训,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工作方法也太单一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这次学得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做到课前有预设、有准备,课堂上不呆板,给与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后抓反馈,进行反思,有必要的还要进行课后辅导,促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飞跃。

10.2015暑期初中语文培训总结 篇十

——暑期初中语文培训总结

吉安县凤凰中学

2015年7月19日至7月23日,初中语文学科教师暑期培训在县进修学校举行。在为期四天半的培训中,各位专家、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讲座和课堂展示。先后有文山中学刘精铮老师高效课堂对症下药的讲座;城北中学何为龙老师激情澎湃倡导的语文味;文山中学罗海英老师声情并茂阅读教学的尝试;上海文来中学缪娴老师的文言文阅读三层面教学以及周盛开、廖建林和余玲娜各具个性的发言。再有极具教学天赋刘红秀、戴立华、曾贵芳和缪娴等四位女老师的课堂展示令在堂教师品尝到课堂教学美餐。还有学员妙趣横生的点评与取得真经的专注。当然还有进修学校精心准备,班主任始终陪伴的辛苦。这一切使我们在学习中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们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谛。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散文、小说、诗歌等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第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们,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们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11.论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篇十一

2007年,先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替换或删除了一半“传统名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接着重庆语文教材以担心早恋为由,删除《牛郎织女》。凡此种种,引发了关于教科书是否改成畅销书、神话故事是否引发早恋的讨论,甚至引发了关于教材的编纂权的争论。综观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涉及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分歧。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

毋庸置疑,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承担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这是由中学语文教材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

1、冲国的教材编写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行为。

在中国,语文教材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特点,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某些意志,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对教材的宽容度,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政府对一些社会思潮的认可度。因此,中学使用的教材基本是教育主管机构邀请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很少有哪一个民间机构或者个人独立编写教材,被正式采用。1996年出台的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2000年颁布的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虽略有调整,但这一基本的指导思想并未改变。

2、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语文教材的选本成为改革风向标。

中学基础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任何一次关于教育的改革,都会被人们热烈讨论,并寄于过多的期待。语文教育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不等于语文教育就没有问题,恰恰是成绩与积弊同在。2007年,围绕着恢复高考30年引发的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再一次印证了基础教育问题依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人们还一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两难中争论不休,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话,那么到今天,关于基础教育的讨论已经超越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直接面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等人们更加关心的话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按照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的理解,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两个:一个是工具性的,即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另一个是价值性的,即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相应地,中学语文课本选择课文的宗旨和标准也应该是两个:一是文章的审美性、文学性,也就是说入选的范文必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足以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能力;二是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体现的道德立场必须合乎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从这两个角度来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者认为,一部好的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标准:

1、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范文应该是优美的名篇,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审美认知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文学名作,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更应该培养学生对大漠孤烟、云雾江南等大自然美景的体悟,对生离死别、人性善恶的洞察,使他们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受过这种审美熏陶的学生不仅能哀民生之多艰,亦能惊叹自然之美好;不仅能知道“国破山河在”是一种悲怆之美,亦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种凄艳之美;不仅知道茅盾的白杨树、杨朔的荔枝蜜代表了一种精神,亦知道林语堂的秋天、戴望舒的雨巷更有一种别样的况味。总之,中学语文教材的价值绝对不能体现在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方面,而应该是文学性和审美性的。

2、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的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中学语文教材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北京版新教材保留作为无产阶级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的《包身工》,是有其道理的。

中学语文教材还应该体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如自由、平等、诚信、宽恕、感恩,等等。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应该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精神的有道德操守的现代人。我们的教材不需要培养骄傲自大、滥用权力的“人上人”,而应该培养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自省而不自卑的“人中人”,培养懂得悲悯、懂得尊重、懂得思索的思想者。《百年孤独》、《变形记》、《西西弗神话》、《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是对人类现实困境的正视,是对人类的普世价值的肯定。

3、冲学语文教材必须是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完美结合的范本。

新教材应该既重视现代文化教育,又重视传统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糟粕,但更有精华。像在人类的历史上,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中国的文学传统是最丰富耀眼的,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每个时代都有非常好的作品,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白话新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它们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那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在全球化时代,美国文化正在势不可挡地侵占全世界,在地球上,只有一种文化可以与之抗衡,那就是中华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一方面要弘扬人类的现代价值理念,另_二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

12.语文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篇十二

一.必须独立钻研教材

在教辅市场繁荣、网络高度发达、集体备课盛行的今天, 抄教案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据某市教育督导部门的一项暗访结果显示, 在被暗访的106所学校中, 教案抄袭率竟然高达60%以上, 有的学校甚至为100%。

语文是个性化极强的学科, 语文教师如果不深入文本, 不在研究揣摩中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就难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不能和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独立钻研教材。

独立钻研, 要求教师备课时首先原汁原味地钻研教材, 倾听文本, 教师以“自我”的角色进入文本, 凭借教师自己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研读课文, 弄清课文究竟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 从主题、结构和语言层面了解作者存思之精妙, 运笔之匠心。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后, 才借鉴教参、教辅、网络所提供的他人经验, 验证自己见解的正确性、得出结论的可靠性, 补充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

支玉恒老师说:“我备课, 决不先看参考书。”名师的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独立的才是鲜活的、生动的, 独立的才是成功的。

二.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

“钻研教材深, 沙里出黄金。钻研教材精, 解牛如疱丁。”只有钻得深, 才有可能讲得浅。因此,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

深钻教材, 就是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广”“高”“深”。“广”指涉及内容要“广”。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 还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课本上的知识, 要进行适度必要的拓展延伸, 对教材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教师都要了然于胸。“高”指理解教材要“高”。要用两只眼睛去看, 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深”指挖掘教材要“深”。对教材要仔细揣摩, 透彻理解, 反复琢磨, 问个究竟, 挖掘出教材“不思则无, 深思则远, 远思则宽”的隐蔽性知识能力价值, 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深钻教材, 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融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辞造句的妙处, 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因此, 反复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不是一遍、两遍地看, 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 必要时还得朗读教材, 甚至背诵所教的课文, 在上面批批划划, 圈圈点点, 真正做到烂熟于心。

三.应以学生的身份钻研教材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 作为教师想把学生教会, 自己至少必须首先学懂。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是教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 每一篇课文, 只有首先以学生的角度去审视, 才能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 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

以学生的身份钻研教材, 教师必须俯下身来, 像学生一样, 用学生的流程老老实实地通读教材。教师要像学生学课文一样, 读准每一个字, 推敲每一个词, 琢磨每句话。课文背景要了解明白, 结构要列出提纲, 主题要了解深透。要像学生一样提出问题, 边读边想。要做到“五读三思”: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读练习, 思主题思想、思行文结构、思写作特色, 在此基础上挖掘和丰富文本的内涵和教学元素。特别要在自己认识模糊的应知应会的问题上下功夫。如在钻研《爱莲说》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9课) 这篇课文时, 我着重思考研究了下列问题:

为什么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为什么说“莲, 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写莲花品格形状的文字隐含着哪些君子形象?文题为《爱莲说》, 为什么还要写其它花?文章最后一段末尾一句, 落在牡丹而不是落在重点叙述的对象———莲的上面, 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什么叫托物言志?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为什么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13.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篇十三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1

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暑期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内容充实,安排有序。通过讲座、课例展示、评课交流等活动,对如何上好阅读课,转变教育观念,搞好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究,提高了广大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骨干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我校五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在学习与交流活动中,大家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实现了假期中学习充电、自励自强的目标。

朱老师的讲座,立足实际,针对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操作、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做了翔实的解读。特别是中高年级在品读环节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误区和难点。朱老师结合课例,引导大家以教学策略为指导,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培育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陈忠杰科长高屋建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做了清晰的阐述。深入解读文本,抓住中心内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体验语文,培育综合的语文素养。在文本的解读方面,陈科长作了细致的分析。不但要掌握分析文本的能力,还要掌握引领学生分析文本、体验情境的能力。教学中避免空洞的内容和繁琐的形式,紧紧围绕中心,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合理的教学。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增长为契机,精心设计,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本次的学习,内容丰富,与工作实际联系紧密,对学校教学与教师的业务发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师参与热情普遍比较高。经过三天的学习,与会教师在教学理论知识、课堂构建理念、解析文本的能力诸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对于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有了一个交流解决的平台。

这个炎热的暑假,因为有了这次培训而显得丰富、有意义。作为青年的教师,不但要会学习,而且要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认真梳理学习到的知识,积极完善自身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扎实落实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时刻牢记骨干教师的责任,带动大家探讨交流,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足发展。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2

聆听了特级教师的讲座,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我实践,不断提升。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为了教育好我们新世纪的接班人,否则皆为空谈。于是,在培训期间,我会用学到的东西来改进我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参加小学语文培训会,使我对小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小学语文的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小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提出的“一个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修炼自己的声音,让他引人入胜;修炼自己的语言,让他妙趣横生;修炼自己的眼睛,让他传神丰富;修炼自己的表情,让他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他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他犹如泉涌;修炼自己的脾气,让他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他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他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他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他崇尚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他阳光幸福。

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对词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了对词句的锤炼,没有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探究精神,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本该有的“语文味”。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如同咀嚼橄榄,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而同样的文本,对于不同人来说,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体悟。所以,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海西培训”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会,与专家对话、与同行对话,在对话中反思,在对话中不断成长,努力寻找最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个性。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我们,要付出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不断自主发展;有学者说过:“语文是字词句篇,是听说读写;是生活中的艺术,是艺术中的生活;是“月上柳梢情”,是“清泉石上流”;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是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是余光中的乡愁,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应徜徉于语文这条博大的.河流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总结3

十月九号至十三号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整个培训活动内容从专业引领、名师论教、经验分享、学员论坛等多方面为我们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各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的几位知名老师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使我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受益良多,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第一、原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有这个必要吗?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第二、我认识到要想上出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必须要认真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老师才能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才能使得师生的情感产生碰撞进而撞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和谐高效的课堂上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第四、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学生的魅力。

第五、制定大量阅读的计划,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怎样激励学生读好书,怎样与学生家长携手搞好低年级的亲子阅读,怎样评价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

第六、“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几位老师都提到这样一句话。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它就是一个凭借,所以课堂上教师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对学生进行或者是语言的训练、情感的激发、或者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就足够了,不要面面俱到。教师凭借一篇教材能使学生达到一种能力就很不错了。

第七、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过程。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但是共同的都离不开教师创设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诗意盎然的令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此外,阅读兴趣要及早激发,能从一年级开始就不要拖到二年级。

上一篇:微信支付商户不通过下一篇:国税地税报税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