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精选12篇)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一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促进政策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二
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5年以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2009年招生规模达到873.6万人, 比2005年增加218万人, 年均增幅超过7%, 而同期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开始下降, 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的目标提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踏上新台阶, 2009年达到2 178.7万人, 比2005年增加578.7万人, 年均增幅达8%。
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结构明显优化, 中职招生所占比例快速提高, 2009年中职招生比例首次超过普通高中, 普职招生比为48.7︰51.3, 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 2006-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共向社会输送了1 800多万名毕业生, 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和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数量的大规模扩张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相关投入政策落实不到位
1. 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
尽管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持了较快增长, 2009年预算内教育拨款达到588.55亿元, 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但与普通高中和其他各级教育比较, 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
按照我国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及其生均成本测算,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占各级各类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至少应超过10%, 而且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通常要明显高于普通高中, 其投入也比普通高中高, 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现状与这明显不符。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各级各类教育预算内拨款总额的比例为6.05%, 比普通高中低2.6个百分点。2000-2006年,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拨款总额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下降, 虽然近两年来有所改善, 但与普通高中仍存在差距, 也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
2.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相关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但实际情况是, 2008年, 全国城市教育费附加总额为527.41亿元, 其中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为13.61%, 虽然比2005年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 但明显没有达到要求。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省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低于10%, 最低的甚至不足2%, 有940个县城市教育费附加没有用于中等职业教育。
3. 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偏低
从国际经验来看,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成本分担中, 政府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新西兰来自于政府的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70%, 美国约为75% (其中45%来自地方税收) , 韩国也占到了50%以上, 德国达到55%, 丹麦达到67%-75%。 (1) 1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一直低于50%, 2007年以来, 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投入的增加, 这一比例才有所提高, 2008年为55.8%。单从比例来看, 政府拨款与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大体一致, 但由于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所以在教育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尽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在50%左右,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似, 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投入的绝对量依然是不足的。为了弥补缺口, 各学校便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家长。
(二)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 教师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增长跟不上规模的增长, 生师比逐年提高。2005-2009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了34.4%, 而同期专任教师人数仅增长15.9%, 明显慢于在校生规模的增长,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紧缺, 生师比从2005年的22.5︰1上升到2009年的26.1︰1, 与《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的到2010年生师比达到16︰1的目标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更高, 均超过27︰1, 其中宁夏、湖北、西藏、贵州、安徽、四川、重庆、青海、广西、陕西10个省份超过30︰1, 远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意见》要求的16︰1的生师比测算,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缺口 (不包括自然减员) 在43万人左右。
教师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是保障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从目前来看,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能力与国家发展目标都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 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1.3%, 中西部地区不足80%, 与《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0%”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意见》中还提出“到2010年,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人数达到50%以上”。200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34.9%, 虽然比200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但与《意见》仍相差15个百分点。在全国8 808所中等职业学校中, 有3 411所学校没有双师型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 占学校总数的38.7%。其中中部的山西和黑龙江、西部的西藏和甘肃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没有双师型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 他们缺乏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 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 办学条件逐年下降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相关投入不足, 导致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发展需要, 办学条件普遍下降。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1.7平方米, 比2005年下降1.9平方米, 比教育部颁布的最低控制标准16平方米还少4.3平方米。其中西部地区从2005年的15.1平方米下降到10.7平方米。全国有三分之二的省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比2005年还少。如果再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校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会日益凸现, 成为中职规模发展的制约条件。
生均仪器设备值的下降速度更为明显。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2 934元, 2009年减少到2 120元, 下降27.7%。全国有8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没有达到1 500元, 他们都属于中西部地区。
三、对策与举措
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 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 加快扭转生均水平下降态势, 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因此, 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按照《纲要》要求,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和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 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 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总体不足的状况。如前所述, 尽管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 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 但由于教育经费总投入偏低, 所以经费仍显不足, 而且在各级教育的投入中, 政府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最低, 因此, 为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需求, 实现《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 各级政府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 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 通过立法,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
同时, 各类企业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受益者,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给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成本分担理论, 企业也应该分担职业教育的培养经费。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因此, 按照法律要求, 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 除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 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其次, 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监督和检查。好的政策必须有好的执行, 才能显示政策的效果。中央和地方部门要分别建立相应的机构,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地方政府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县 (市、区) 教育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情况。对不能保证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增长和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 以及挪用职业教育经费的地区, 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投入中和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方面要有所限制。
(二) 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
与普通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实验实习为主的投入型教育, 其设施设备的多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办学投资力度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 使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职业教育质量受到影响。为此,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为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为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应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 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标准。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应当制订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 但目前规定的生均经费标准在不少地方没有制定和落实。因此, 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 加快制订和实施本地区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办学主体实际、区域办学特点、专业类型和院校类别差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同时, 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定额标准, 根据不同专业类型的生均办学成本需求划分出相应的等级, 并据此实际确定各中等职业学校定额标准的拨付金额。
(三)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 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及少数研究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面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师资不足的问题, 要借鉴国际经验,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 确保职业教育有一支质量优异、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我们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 在我国各省 (市) 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职业训练) 中心, 也可在各省 (市) 较好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职业教育师资班, 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 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也可借鉴日本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经验, 通过一定的法规, 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 从而形成职前职后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国家还可考虑设立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硕士, 借鉴国内工程硕士培养的办法, 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职教硕士”。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关键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随着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新专业、新课程的不断增加,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 更要重视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要通过多种措施,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交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借鉴国际经验, 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采取更加灵活的用人方式, 聘请一批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他们既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又可以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 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 政府财政部门要划拨经费, 给予兼职教师一定补贴。通过以上多种途径, 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今后两年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 到2012年达到50%左右, 实现《意见》提出的目标。
(四)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面临着质量的挑战, 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形成靠质量来赢得社会理解, 靠质量去吸引生源这样一种良性的发展机制。职业教育发展至今, 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 许多国家都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育效益等方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评估。如英国官方的权威机构每年要通过听课、观摩教学和征求学员意见等方式考查学校的教学情况, 定期公布每个学校的综合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学校的拨款数量。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 尽快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 定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进行监督评估, 督促其改善, 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三
关键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困境;对策
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办学观念的因循守旧,师资队伍的不合标准,专业设置的僵化,招生录取分数逐年走低,部分专业招生人数急剧减少,职业技术人才素质下降等。这些问题一直尚未解决,以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困难。1996年,我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办职业技术教育的热潮,形势喜人。然而,1998年国家新出台的扩招政策使大多数人更愿意走由普通中学到大学这条路,刚刚有起色的职业技术教育重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职业技术教育的屡遭重创原因很多。首先,现阶段经济水平的低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不平衡,富裕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自然有较多的发展机会,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举步维艰。职业技术教育往往得不到所需的“硬件”,教材“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近些年来,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令、规章,但这些法令仍然难以令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物质上的扶持得到保障。其次,就业状况不景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批学生到了人才市场却发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给社会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无能的表象。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具有专门技术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发展和完善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性作用。众所周知,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使德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遥遥领先,为世界各国所瞩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观念
办学观念是一根总指挥棒,它的指向从宏观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需走出办学观念上的樊篱,树立职业学校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宗旨。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能否为当地经济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合乎规格的人才。因而职业学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职业学校从办学之日起就应当明了这一特殊的使命和义务。再者,职业技术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智能型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它具有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独特性正是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源泉和基础。
职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要学会像企业一样依照市场规律办学。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出自己的“名牌学生”,以这样的学生“打入”市场定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改革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管理权下放给省和直辖市,学校和教育机构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有充分的自主权,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办学。二是管理机构要全面完善。对学校管理人员要进行招聘,进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活动的目标。三是改革招生制度,改变评价和考核方式。现今的大部分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的普遍低下,一开始便降低了职校的声望。学生入校以后,校方人为地割裂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的一致性,在学校的评价方式和考核方式上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招生时一定要严格筛选,把好生源质量关,对已入校的学生高标准要求,考核时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人文素质与专业素养兼举。四是搞好教企结合。在教企结合方面最为典型和成功的当属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系。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历经时代变迁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有诸多优点:①完全统一的职业社会化培训模式,把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②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根据新的技能需求迅速发展或调整培训内容;③相对有利的过渡机制,使学校培训和就业培训能顺利过渡;④通过企业的合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增强了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合作协调,这种个体经济形式对国民经济的财政体系有利;⑤培训者高于就业平均程度的技能水平。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模式为我们办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模仿的榜样。但任何一种现成的模式也会有缺点,如双元制的培训体系逐渐“缺乏世界开放性,缺少灵活性”,“对企业和经济依赖国强”等。这需要我们共同探讨一种适应新形势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并不断完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问题应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解决。职业学校由于办学条件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降格招聘进来的,对教学质量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状况下,搞好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可行之策,为此建立良好的培训基地是当务之急。针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单一,应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职业学校教师既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质功底。鉴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对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均会产生影响,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针对教师队伍缺乏学科带头人,应培养相当数量的教师骨干。
四、搞好专业设置及教材建设工作
在专业设置上应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对专业进行增减和整合。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以往受欢迎的专业有可能不再符合社会需要,而社会新兴的职业又急需职业学校造出这类人才。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经过慎重地考虑,对其专业及课程或减或增。此外,还应加强新职业和未来职业的研究和预测,及时或及早确定未来职业的发展及素质要求,使之及时反映和落实到现实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来。在专业课的物质载体——教材的建设上应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存在不少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缺少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材;不同层次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严重;教材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因此,对教材建设要有针对性,特别要注意教材的导向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五、法律上严格保障及实施
系统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对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如下特点:依法设置执教管理机构,保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以法令形式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使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规模性、特殊性;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变化,适时、灵活地修订法规;为全方位规范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法律体系等。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密不可分。职业技术教育立法因职业技术教育而起,又随新形势的发展及时修正而趋于完善,两相对比,便可发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立法的欠缺程度。中国香港在职业技术教育立法方面别具特色,如《学徒条例及学徒规例》、《走上教育学院条例及走上教育学院条例》、《职业训练局条例》等。除此之外,法律须付诸实施才能起效用,这需要严格对职业技术教育法进行监督,缺少这一环节,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构筑空中楼阁。
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素质
职业技术学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市场的紧密联系易于造成人们态度上的功利化,即把学生当作工厂里的原材料一样机械地加工。但职业学校的一切教育应是为学生将来完满而幸福的生活作准备的。要积极探索新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实行短期学习与短期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有利于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经验的累积。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要树立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就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把学生当作容器灌输知识的教育,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发展;强调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迟早会把创造性、创新能力列为衡量生存能力的标尺,职业学校面对这一大趋势决不能漠然视之。
职业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百般挑剔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加强职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削弱其他诸种素质的养成,如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常抓不懈,防止出现差错和失误。
学校必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途,如何“推销”自己,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所谓“职业指导”是学校对在校生根据个性特点和环境等条件进行的必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职业指导绝非可有可无,职业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完全包括在教育宗旨之中的。在国外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办职业技术教育时,的确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贯彻到了教学的始终。美国的威斯康辛州,这项工作落实得更为具体、周全。学校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组织协会,主要帮助学校设计和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每年对州毕业生进行一次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此评估和改进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对雇主不满意的学生进行再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学风.香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及经脸[J」.高教文摘,2002,(2)。
[2]李延平.英国高职学校的管理特点[J].中国高教,2000,(7)。
[3]方航仙.关于21世纪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1997,(4).
[4]彭正梅.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5]贾德永.美国威斯康辛州高职业技术教育育的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1997,(7).
[6]姜俊,王晓茜.论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制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7]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2,(3).
4.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四
摘 要:本文侧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并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市场;技能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二,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先培训后就业”和“持证上岗”喊了多年却难以真正执行、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我国是典型的先进工业部门与落后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具有无限倾向。无限劳动力供给是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卒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结果。同时,人口过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机构改革,也是形成无限劳动供给的原
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长期存在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苛刻的外部环境。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庭往往把读书当作子女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并不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就业的手段。中等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有一技或数技之长的技术型劳动者、无法满足这种读书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就当前社会用工情况而言,部分企业用工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得大学本专科生干一些中专生也能干的工作。这种“高才低就”现象不仅给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整个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从投资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个人教育成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育费用,二是学生效弃的收入。教育费用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拨出的经费,二是个人负担的学费。学生估价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为个人未来较高的收入和个人未来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个人未来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现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实际上就是学生花费了较大成本,难以获得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教育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资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在1997年按年龄段(该年龄段一般来说学生已经高中毕业)小学毕业生占28.6%,初中毕业生占51.5%,即80.1%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就进入了就业岗位。在我国这种重学历教育轻
技能教育的教育结构环境下,一旦整个教育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教育结构应是在普九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教育,质重于量;职业教育应侧重技能教育,使之成为多数人就业的手段。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来看,培养人才应注重大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把有限资金完全用来为培养高级学术人才作准备。
3.近年来,在中等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下,盲目放开管理,无限制补充低水准生源,导致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更为严重,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队而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结构应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相适应,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资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现象就是教育资源无效配置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我国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中经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通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长期性特点,现在的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效量要适应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场需求。而很少有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更为严重的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使得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招生恶性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各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课程、计算机专业等热门学
科,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4.教育质量下滑,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推进,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就业困难本身就是社会对目前教育质量的一个总体评价。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职业学校招生因难制约了学生素质,加上对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相激励机制,造成毕业生质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技能放在首位,没有突破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使得教育质量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其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约束。
二、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给自己正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教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1.中等职业教育要成为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培训基地。从经济角度看,失业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从社会角度看,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把制约经济发展的失业人员转变为新型的人力资源。解决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从创造就业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从培养失业者技能入手,实行“开放式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性失业(劳动技能不适应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所产生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永久的市场。我们应学习德国的经验.把失
业救济与转业、转岗结合起来,失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否则不能给予失业救济与补贴。
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大市场。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把几亿农民培养成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农民,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大市场。农村教育在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农民上农业学校不举行入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不受时间限制,在市场规律指导下,以培养实际农用技术为主。农业实用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应。因此,政府应把农科类职业学校当作公益事业来办。
2.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要以具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主。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轨制,把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其中以企业的操作技术为主。学生在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中,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操作技能,在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以学生身份学习技术理论,一般学生每周四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养,一天在学校学习理论课。在学徒期间企业发给部分工资。德国经验对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有很大借鉴意义。
职业教育应把社会引进课堂。香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是请知名的商界人士参与策划及组织教学工作,课程的设置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与训练结合起来,学生一毕业就是熟练的技工或技术员。香港的人才培训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囿“文凭”“学历”,从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培训实效,真正做到学用一致。大陆中等职业教育应学习香港经验,把社会引进课堂,和市场全面接轨。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1.根据国外经验,我国应制定法规对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前一律实行强制性2—3年职业培训,没有经过岗前培训一律不得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延续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缓解目前十分严重的就业问题。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注重质量,优化结构。学校要在详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培养方向、数量、质量和时间。实行职业学校办学准入制度,从办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条件、市场行情等确定准入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学校一律实行关、停、并、转。
5.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五
2.1 思想认识不足
现阶段,我国虽然一直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从大方面来看,国内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意识仍旧十分薄弱,不少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就业上。尤其是中职学校,其信息化教育的思想认识更是与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脚步不相适应,不少学校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深刻,让其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显然并不现实。并且,如何规划和实践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到底能为学校和师生带来哪些改变,这些都是摆在中职教育信息化道路上的问题。
2.2 资金投入不够
中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综合人才,承担着国家生产和服务领域一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更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但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各级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放在学生的基础设施和课本学习之中,即便有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这些设备也相对陈旧。而有些学校为节省开支,也尽量减少信息化操作课程,仅提供电脑机房进行授课,更有甚者,将实践课改为理论课,照本宣科,教学活动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几乎没有,大大降低了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化适应能力。
2.3 信息建设滞后
信息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网站建设和机房建设上,而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校园建设等几乎没有进行。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不少中职学校网络课堂、学科课件、电子图书、视频资料以及信息化仿真实训系统等资源非常稀少,加之更新较慢,常常出现新教刊旧知识、教学模式陈旧的尴尬局面,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没付诸实践就已然被淘汰。除了知识更新太慢的问题之外,教材的结构问题也日趋显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练习这两方面的比重不合理,从而达不到中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要求。
2.4 教学能力不高
6.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六
一、办学方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制定并有效实施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遵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办学行为规范,近三年来,在各项办学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学生资助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中未发生严重违纪现象。
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办学条件
4.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0亩(新建学校不少于150亩),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4万平方米(新建学校不少于7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场地和设施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满足学校办学需要。
5.各专业均具有教学必需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施设备,设备总值不低于1500万元(生均5000元);主体专业均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课开出率达95%以上;具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
6.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良好,建有功能齐全和运行流畅的校园网,有便捷高效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达每5人一台标准,主要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主体专业的主干课程配有数字化教学资源。7.有12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教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符合师生教学需要,图书生均40册以上,报刊杂志达120种以上,并有逐年更新计划;管理手段现代化、规范化,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借阅率高。8.具有基本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锻炼的场所,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教学、生活和运动设施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
9.有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学校基本建设、大型设备添置纳入举办者的预算;年生均经费是当地普通高中生均经费的1.5倍以上,学校已形成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三、校企合作
10.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各专业都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主体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订单培养”有一定规模;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学校是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或核心成员单位。11.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积极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政策,参保率达100%;实习学生一般都能获得相应报酬。建立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质量较高,平均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的1.5倍以上。
12.建立了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学校建设、教学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等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13.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职业培训以及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每年面向企业和社会各层次、类型的培训数量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比例达1.2:1以上。
四、教育教学
14.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组织保障有力,管理机制健全,德育工作队伍素质高;校风校纪好。15.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形成了对接产业、企业、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主体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有2个以上省级示范性专业或1个省级骨干专业;有1个以上省级以上(含省级)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
16.积极参与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承担1个及以上专业课改任务;围绕“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建立了教材开发、应用和更新机制。
17.有效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取得了省内乃至国内同类学校领先且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实践性教学时间占专业课学时60%以上;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高;近三年来,有“双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初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达100%,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达85%以上。
五、教师队伍
18.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生比在1:16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占5%以上,正式聘任高级技术职称的占25%以上(除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外)。
19.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55%;主体专业中,至少有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课专任教师,或具有本专业硕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课专任教师;从行业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15%,兼职教师60%以上应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20.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专任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80%以上;原则上,主体专业达到技师级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应占50%以上。21.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成效显著;落实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确保2年2个月的实践时间。
六、学校管理
22.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23.管理制度健全,建立了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等制度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
24.学校安全机构健全,消防、供排水、供变电等设施完备,学校内及附近无污染源,师生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保证;学校是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近三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教学事故、无师生犯罪行为。
七、办学效益
25.近三年来,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原则上年均达2500人以上(现代农业类学校放宽到1000人左右)。
26.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社会声誉高,已成为相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突出。
7.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七
关键词:体制改革,财务管理,整体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基础管理环节之一, 但随着体制的改革发展, 现在大部分的中等职业管理学校是自主办学, 拥有独立的法人, 而非政府的附属教育机构, 许多学校的教师聘用也由原来的在籍编制变成了现在合同制, 制度的变化也给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变化, 因为学校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教育机构, 学校的资金来源也由原来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变成了以学校自身的业务收入为主。
一、学校财务工作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 新形势
近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各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 据资料统计,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超过了两千万人,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教育办学观念的变化使中等职校不仅在办学水平上有质的提升, 而且在师生资源的开拓上有着新的进展, 市场经济给整个学校财政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资金来源, 可以让学校做强做大, 在社会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新的问题
(1) 管理观念滞后
现在的学校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办学资金来源, 却仍然不能提高办学效率, 甚至丧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原因是学校管理层对财政资源管理的思想认知不足和管理意识上的薄弱, 缺乏成本观念和对学校的统筹规划, 没有能根据现在的教育形式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规划, 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只向政府索取财政经费和向学生收取学杂费, 没有科学灵活地应用现有的资金资源。
(2) 机构设置不科学
有些学校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财务室或者财务科来进行财务工作, 但财务室或者财务科的工作仅限于财政的核算, 并没有支配权, 而财政管理大权依然掌握在校领导的手中。财务管理角色定位如此模糊不清, 导致资金的募集、调动以及分配工作效率低下。
(3) 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是学校财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但是学校会计的工作素质却难以让人恭维,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在的学校仍然受传统的财政分配习惯的影响, 把会计等同于财务人员, 把财务工作等同于算账、记账等日常工作, 使现在的学校财务人员缺乏理财的知识与观念, 不能把会计知识熟练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事实上, 现在的学校也很少去聘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4) 创新理念的缺乏
由于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财政大权逐渐放手,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不仅仅要以教书育人为最终目的, 追求社会效益和盈利与教书育人同样重要, 没有财政收入, 办学的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现在的校园管理层缺乏创新理念, 认为校园是非营利性机构, 导致业务和财务管理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严重不相符, 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建立完善的网上信息管理体系, 难以满足现在的教育需求。
(5) 监管能力的缺失
我国未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完善监督网, 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尤其是校园财务监督尤为不力, 这种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点, 高层领导的不重视, 现在有一部分领导对现在的教育事业改革不够重视, 认为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仍然是管理者而非经营者, 对学校的对外业务毫不关心, 这种不关心导致了基础的财务工作的混乱和财政人员法制意识的淡薄, 甚至导致财务人员因为一己私利, 做出假账等舞弊行为。第二点, 执法环境混乱, 由于校领导对学校财务工作的不重视, 相关的监督管理的工作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 导致不法者大行其道, 基础财务信息的混乱与失准, 学校内部没有动用相关律法规对不法者进行严惩, 导致一些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最后不了了之。
二、对校园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1.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 树立合理的经济观
(1) 领导者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很多校领导仍然保留着过去的管理观念, 没有重视最基础的财政工作, 仍然没有把自己放在经营者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 他们应正确处理好管理工作与财务工作的关系, 既不过多干涉, 亦要合理监督。
(2) 树立合理的经济观
现在的学校不能像以前一样, 单纯地以政府的教育经费为唯一的财政来源, 要充分地发挥学校的特殊性, 以开放的、多元化的姿态, 积极在社会上寻找资金来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 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 领导层要为自己的每一次签字负责, 重视每一次审批手续, 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目的, 给学校打造一个良好的口碑。
2.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1)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严惩不法者
基础财政的混乱是由于法制的不健全, 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 财务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进一步明确校园内部财务管理的职能, 给予一定的权利, 加强每一次审批, 每一个月进行一次财务审核, 对不明账目和不法账目进行相关人员地问责。加强财务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 对违法乱纪者, 轻者予以辞退, 重者进行刑事上的问责。
(2) 引进专业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提高整体财务人员的素质
中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客观需求, 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予以分配, 在社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校财务人员的基础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训, 聘请著名会计师作为顾问, 对目前财政管理进行积极地改造, 校园财务人员要不仅仅会记账、审核, 更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未来的资金预算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应用。
此外,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 优化校园财政人员的知识结构,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自己提出改进, 每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评定, 对优秀员工予以评优评先进等奖励。
(3) 建立校园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化是现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将每一所学校的财务信息纳入一个数据库, 对每一次流动资金予以评定, 使财务公开化、透明化, 让不法者无所遁形。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 政府在投入大笔资金的同时, 也要完善各项相关措施与制度,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 在做好财务工作的同时, 要加强对财政人员整体素质地培养, 避免监守自盗等行为的出现。吸引社会上的优质资金源, 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目的, 来推动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红.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4) :208.
[2]乔蓓.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8.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八
一、困境的描述
(一)管理层面
由于历史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所在地的教育局对各种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很少过问,即使参与管理和评估也不内行。在这种情况下各中职学校自主开展教学工作,形成了虽有主管,但无人问津的状况。体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教学的现状却着实让人感到担忧,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差,很大部分原因来自对体育课程管理的失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中相比,在选取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时候缺乏指导,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部分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预设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教学方法简单。另外,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的制约比较明显,如果学校的硬件不能及时更新及维护,也会给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带来影响。
(二)教师层面
首先,师资不足且超负荷工作。调查发现,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周课时数一般在16节左右,并且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担任其他工作或职务,相当部分教师属于超负荷工作。在精力有限且工作量又是超负荷的情况之下,要想不打折扣的完成教学任务是相当困难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而易见的会受影响。另外,体育教师参与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体育比赛机会较少,导致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陈旧、过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其次,教师倦怠情绪较严重。众所周知,以前的中等专科学校生源质量好,学生容易管理,现在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且与普通高中差距明显。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基本在室外活动,学生之间容易出现纠纷,担心学生之间发生事故,工作难度加大,因此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重,倦怠情绪更为明显。
(三)学生层面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和普通高中属同一层次,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文化课学习成绩一般,在初中时学习习惯不好,甚至厌学、逃学,体育认知能力和普通高中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取意识差,对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缺乏执行的动力,社会情感表现冷漠,社会适应性差。在很多活动中,中职院校的学生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比如在中长跑测试或比赛中,学生缺乏那种咬牙坚持跑完全程的毅力,明显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而且伴随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整体下滑,中职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呈明显下滑趋势。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状况令人担忧,学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化功能,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却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由于缺乏良好的督导机制,学校管理层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体育教学无地位,教师没有活力,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学校的体育功能严重弱化。
二、对策的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劳动第一线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职业院校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的发展,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增加师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才,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中职学校体育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要及时有效地将中职学校体育实践基地和体育教学力量转化为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师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自身的资源优势,根据社会、企业、机关事业、社区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实际需要,面向社会承接体育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转变:
(一)调整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方向发展。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可以加大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并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类型多样,条件不一,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适应不同职业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在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
(二)优化教学方式
9.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九
为更好地为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省教育厅日前发布《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明确,福建省将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方面的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联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全省将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以地市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完善中高职学校的布局结构,进一步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合理确定各类中高职衔接项目规模,扩大高职来自中职的生源规模,扩大高职毕业生入读本科比例;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建设50个左右中高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互贯通的接续试点专业,遴选建设50个区域中高职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100门左右核心课程、编写100门左右配套教材。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改革,支持艺术、体育等高职院校建成以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为主体的学校,建成一批五年制办学示范专业群。支持高职学校在制造、电子信息、土建、水利、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纺食品、旅游、工艺美术等9大专业类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试点;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重点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厦门地区等2个区域性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推进船舶工业类、林业类、药学类、茶业类、医学类、民办信息类等6个行业类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
推进招工招生一体化改革,指导支持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国脉科技(00209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与漳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焙烤协会等先期开展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
10.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十
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五年来职业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分析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部署2008年的职业教育工作。这是一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员大会,对促进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年,也是职业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1.5亿人次。
五是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秋季学期,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经费达到90多亿元,高职学生也享受到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高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20%以上,中职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以上。
1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篇十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课堂管理 困境 策略
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相关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模式落后,缺少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理念。重视课堂质量,维持课堂秩序,已成为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亟待突破的教学难点。很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三观”的培养,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管理的困境解析
(一)问题行为较多,影响教学目标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堂上,学生在上课期间表现出的问题行为较多,致使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维持课堂纪律,从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很多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且上课时缺少足够的自控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睡觉、偷听音乐、玩手机、聊天等现象。凡此种种,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二)管理模式陈旧,培训体系缺失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管理模式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病难以革除。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采用的是单一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缺少有效地激励,致使学生的自信心难以提升,且对教师和教学行为较为抵触。
此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经费投入,相关教师缺少必要的培训,很少有参加学术和科研活动的机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技能难以提升,以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课堂管理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有效激励学生,强化积极行为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多在课堂中激励学生非常重要。适时地激励和赞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及取得的点滴进步,并适时提出表扬。例如,当老师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时,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学生说“你真聪明”“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者通过神态、动作等给予积极的暗示。教师慢慢就会发现,学生更具向上的动力,且确实在自己所表扬的方面体现出了长足的进步。
(二)满足心理需求
人在潜意识里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有被接纳的安全感。长此以往,学生会主动认识到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并积极改正。
(三)激发学习动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于无形中戒除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行为。
(四)尊重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人才,每一名学生都具备自身所独有的优势或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提升和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自身所擅长的方向或领域更具自信心,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五)提升教学质量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魅力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果教师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魅力,很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六)优化课程设置
要想优化课程设置,首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教材,使其能够满足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多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课堂所学能够达到相关企业要求的标准,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七)重视教师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现阶段,想要切实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相关教育部门及教育机构一定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多开展学术活动以及科研活动,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教授学生。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课堂管理中的困境,教学成果也会更加显著。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广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有效解决课堂管理中面临的困境非常重要。为此,相关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完善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尊重学生个性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问题行为得到切实改善,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成长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仲涛.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
[2]汤小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与学现状分析与改进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12.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梅州,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推进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山区的人口大市。近几年来,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每年仍有3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上高一级学校,有近10万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失调,技工人才紧缺,中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现代化产业转移要求。研究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找准定位、存在问题和对策,对实现梅州市“双转移”目标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是梅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梅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教育。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主要是对它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大批量的技术工人只能靠职业教育来培养,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广量大的中、初级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梅州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持证技术工人的比例很低,而且多数为初级工,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据调查,梅州市目前拥有技能人才(初级工以上)198 338人,只占总劳动力的7.9%,梅州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城乡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63%,达不到用工单位的需求[1]。同时梅州市的工业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也与从业技术素质较低,高技术人才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可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的技能型工人,是实现“工业梅州”,发展梅州经济的迫切要求。
2. 梅州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中等职业教育。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人口比重很高,因此,解决梅州农村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前具备必备的职业技能。目前,梅州市每年大约有3万多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上高一级学校而流入社会,另外,还有近1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2]。因此,梅州市应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突出加强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才能把梅州的人才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梅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能力、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实训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主干专业10个,2007年全市45所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招生20 328人,转移农村新增劳动力11 120人。但同时梅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基础、发展层次、发展后劲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1. 观念落后、认识不足,发展基础不牢。
在梅州地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片面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一些地方仍以升学率、高考率作为衡量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近年来,梅州市的中职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虽然迅速增长,但是与普通高中相比仍然偏低。2006年梅州市有7.5万多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一级学校,其中第一志愿报考中职学校的只有5 431人,仅占7%[3]。
2. 专业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发展层次不明。
梅州市的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布局不合理、师资不足、办学层次不高的情况,学校专业设置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重复建设多,新兴专业和与市场密切联系的关键专业缺乏。加上梅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中和中专学校的师资人员构成,教学理念、手段趋于落后,高学历及“双师型”教师奇缺。2007年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本科毕业及以上的教师占66.09%,低于梅州市普通高中的78.47%。导致了梅州市还未出现中职+大专(高级工)或中职+大专(高级工)+本科(技师)的办学层次,真正可与省内职业类强校相比拼的起示范作用的精品职业学校不多,也没有几个省内颇具影响力的骨干示范性专业。
3. 办学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梅州市有各类中职学校45所,在校生共计48 633人,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仅1 080.73人,在校生1 500人以上的职业学校仅有7所。2007年梅州市全市每万人中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223.9人,每万人口的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97.08人,只有全省162人的59.93%,与国家要求在2007年两者人数要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3]。
据了解,梅州市中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市县财政拨款及学生的学费,目前,梅州市各县(市、区)城市教育费附加仅有12.12%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导致了办学规模小、学校教育经费紧张、办学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
三、促进梅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利用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促进民众转变观念,树立抓好职业教育就是抓好经济,抓好经济就必须抓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2)正确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市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作用,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借力发展”的原则,重点在梅州城区聚集发展、各县适度发展,形成“在县就读一年、城区实训教学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的梅州职业教育模式。(3)加大投入,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政府要把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鼓励多元化投入,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帮助解决职校资金紧缺问题。
2.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
(1)做强梅州城区中等职业教育。根据梅州市的实际,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着力把梅州城区建成职业教育聚集区;加快梅州农业学校等3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谋划以梅州农业学校为基础的五间中专学校组建梅州市职业技术学院。(2)重组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对全市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办成一批名校、实现既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又能输送到发达地区就业的目标。
3.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力。
(1) 加快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各学校按照新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加以改进。加快把梅州农业学校、市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建成在校生超万人的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一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 (2) 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加快进度, 在梅州农校等3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专业不同的实训中心, 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相同相近专业的学生实习使用。 (3) 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各县 (市、区) 要创造条件集中建设好一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 (职教中心) , 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 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推广和扶贫开发的基地。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新路子。
(1)创新办学模式。落实公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加强校企之间、区域之间、校校之间的联合办学,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子。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2)开展多种形式培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方针,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再就业培训、智力扶贫、百万农村青年技工培训、创业富民培训等工程。帮助城镇下岗、转岗人员提高再就业能力,帮助农村转移和输出、新增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掌握科学技术和新技术。(3)科学配置相关专业。根据市场及产业结构开发开设专业、创办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4)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估考核,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5.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大力引进。对本地职业教育急需的专业教师,在办理调动手续和正式吸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利用全市人才资源,对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特别是转制、破产的国有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学校聘请任教。(2)加强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职业教育师资学历提升、技能提升、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工程。(3)深化改革。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用制,逐步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深化职业学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职务评聘、岗位津贴、工作业绩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乘势而上发展梅州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梅州日报, 2005-10-20.
[2]梅州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N].梅州日报, 2004-04-25.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推荐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08-21
瑞安职业中等教育集团11-28
中等职业教育三年规划11-24
高邮职业中等学校高一作文06-23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11-29
中等职业学校教务工作计划07-2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07-24
中等职业学校汉语教学大纲08-11
中等职业学校系部管理09-21
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深入思考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