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2024-12-18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精选13篇)

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

总结

(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总结

(三)2007-02-06 09:56:56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经验交流

(二)力求体制创新发挥技术优势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我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确保全县粮油优质高产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真抓实干,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层层办好示范、以典型示范引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业适用配套增产技术,提高科技含量,着力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在

保障我县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绩

1.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

我县粮油生产在2003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种子为龙头的配套组装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全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其中水稻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单产536公斤,总产和单产分别比上年增加万吨和12公斤,增长率分别为%和%;玉米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比上年增万吨,增幅%,平均单产3公斤、比上年增长%;马铃薯面积万亩(其中秋马铃薯万亩、春马铃薯万亩),总产万吨(5∶1折粮)、比上年增加万吨,增幅为%,平均单产公斤(5∶1折粮);红苕面积万亩,总产万吨,较上年增长13%、平均单产257公斤(5∶1折粮);小麦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减少%、总产吨、比上年减少%、单

产149公斤;油菜种植万亩,总产万吨,比上年增加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

2.良种普及率进一步增大、单产稳步提高

200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万亩,其中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4万亩,除糯谷外基本实现了杂交良种化,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36公斤,较去年增长%,其中杂交水稻单产541公斤、比上年增长%;玉米种植面积万亩,平均单产3公斤,比上年增长%,杂交玉米面积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杂交玉米的推广率较去年高个百分点,平均单产400公斤,比上年平均单产377公斤增长%;油菜种植面积万亩,单产135公斤,其中双低优质杂交油菜面积47万亩,占油菜面积的%、平均单产136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万亩,平均单产(折粮)公斤,其中脱毒洋芋万亩,占马铃薯面积的%,平均单产公斤。

3.示范点效果明显,带动效应较强。

今年,我站举办水稻、玉米、油菜、洋芋高产栽培及配套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交应较强。

(1)南白镇青山村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准两优527”百亩连片示范点效果显著。该点示范面积132亩,平均亩产,比全县2004年水稻平均亩产531kg增,亩增值元。9月27,省委副书记黄瑶率省农业厅、科技厅、贵州大学、省农科院、遵义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专家亲临现场验收,当天验收两块稻田平均单产达812kg,参加验收的领导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同时,著名世界水稻专家袁隆平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团溪水稻新技术综合示范点取得成效:示范区实际完成面积3017亩,其中核心示范带面积亩。经县农业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核心区及一般示范区分上中下三类田块进行测产验

收,示范区亩,平均亩产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亩平均亩产公斤。示范面积和单产指标均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稻谷公斤,分别较当地常年水稻单产550公斤增产公斤和公斤,增幅达%和%;项目区共增产稻谷178606公斤,以当地稻谷市价元/公斤计,项目区1685户共增加收入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龙坪玉米新技术示范点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经验收:项目区平均单产公斤,比计划单产指标450公斤超公斤,比当地农民常年玉米平均单产380公斤增长%,当地农民纷纷要求继续在该村搞示范。示范区实施的超高产栽培示范经全田验收:2亩遵玉8号单产公斤,亩”奥玉3102”单产785公斤,平均亩产公斤。示范区实施的10亩玉米宽厢宽带套作辣椒试验示范研究:玉米平均单产公斤、超计划单产(400公斤/亩)公斤、超%;辣椒平均单产公

斤、超计划单产50公斤的%,按当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平均亩产值达元,获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为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

(4)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分别在三合、石板、新舟、团溪、乐山等五镇举办了杂交油?quot;渝黄一号”千亩连片示范点,经验收,新舟点平均单产达公斤,其余点单产均在145公斤左右。

(5)马铃薯高产示范:完成万亩,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个百分点。

4.试验示范研究课题的实施,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新品种(组合),探索出了粮油优质高产栽培的配套新技术措施。

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可靠依据,全年共完成10个水稻新品种三次重复区试1组,11个水稻新品种展示一组,3个水稻新品种示范,水稻生态旱育秧(沼

渣沼液在水稻上应用)区试2组,水稻抛秧简比试验1组,水稻抛秧1个;玉米品种区试二组共17个品种(组合),宽厢宽带示范点2个;引进花生品种一个进行试种;10个主推杂交油菜品种示范及简比试验,杂交油菜渝黄一号示范点4个。通过新品种试验初步筛选出了一批有推广前景的水稻、玉米新品种(组合),如玉米新品种渝单8号、东单60等;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准两优

527、k优2020、冈优2009、q优1号等。

5.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任务。

(1)粮食增产工程。我县实施的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项目-”20万亩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项目”和”26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技术项目,实际完成面积万亩,超计划任务%,项目区水稻平均单产公斤,全面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目标任务。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际完成面积万亩,超计划任务%,项

目区玉米平均单产达416公斤、比计划单产增长%。

(2)完成了贵州省优质稻示范项目万亩,平均亩产公斤,亩产值元,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值元亩增元,增长%,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完成了玉米宽厢宽带示范万亩,平均亩产值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结构调整项目-10万亩”遵玉系列”杂交玉米技术应用,实际完成面积万亩,平均单产达公斤;13个镇共办示范点3000亩,平均单产公斤,比计划单产亩增公斤增长%。

(5)完成水稻抛秧及免耕栽培技术推广项目任务万亩,平均单产公斤,比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增长%,每亩节省劳动力个、折款60元、节省畜力折价50元、增加除草剂投入15元,每亩增收节支达元,项目累计增收节支万元,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6)推广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万亩,平均亩产421公斤,比全县玉米平均亩产3公斤增产%。

(7)完成了”贵州省2003-2004100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示范示范”项目万亩,超计划任务14%,项目区马铃薯平均亩产1438公斤,超计划指标(20%)个百分点,比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公斤亩增产公斤,增长%。

二、主要作法和基本经验

1.提高认识、当好参谋、争取领导重视。

全站人员通过不断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领会中央1号文件和各级党委政府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提高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了热爱农技工作的思想,积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及时反馈信息,为领导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指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

持,为搞好整个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保证。

2.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农业局组织对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实行评聘分离,竞聘上岗,定岗定位,打破了技术职称的评聘论资排辈和职称终身制的传统,极大地调动了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职工都尽责尽职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通过竞聘上岗,改变了农推站的人员结构,使业务素质高工作负责的技术干部充实到农推站工作,技术力量明显增强。为了建立健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镇(乡)、村农牧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府发〔2004〕34号),在稳定和加强镇(乡)农牧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村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每个配备1-2名农业技术员,负责本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县、镇(乡)、村

农技推广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了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以项目为载体,认真开展新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

积极争取实施好省、市下达的技术推广项目,紧紧依靠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结合项目实施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确保各项试验课题数据完整、真实、准确,为大面积推广作好技术储备,促进全县农技推广工作。

4.积极培训、办好示范点、促进大面积生产平衡发展。

全年共开展农技培训1879期,培训农技人员234人次,层层培训农民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同时为镇(乡)农技站订《中国农技推广》、《耕作与栽培》40份,以不断提高县、镇(乡)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县县镇(乡)两级共办各类作物示范点141个,面积万亩,其中县农推站在团溪办水稻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3017亩、在龙

坪办玉米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亩、在南白镇办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示范132亩,获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产生了轰动效应,受到各级的好评。

5.做好”四个结合”,办好示范样板,推动面上推广。

今年在办新技术示范点工作中,尽力做好”四个结合”,即①行政与技术结合,在办示范点时得到县镇村各级党政领导和行政干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县委书记和县长办指挥田,有力地推动了示范工作;②县、镇、村各级技术推广组织紧密结合;③县级县级各专业技术队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④技术与配套物资结合。通过这一措施,举办新技术示范点得以顺利进行。

6.建立健全农推站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全站技术干部团结奋进。

进一步建立健全站内管理规章制度,用好的制度管人,实行试验课题和推广项目责任到人,对实施试验课题和推广项目造成工作失误的,要严格追究

责任,兑现奖惩。其次加强站内职工之间、站长与副站长之间以及站长与职工之间的团结,使全站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各项技术推广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我站今年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农技推广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我县农业科技工作的发展,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二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接受能力较差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来说,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农民每年的收入来源都是靠农业,而农民对新科学技术给农业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面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时,他们的接受速度普遍较慢,一般情况下,都要自己亲眼所见才能接受这种新的科学技术。

1.2推广机制不灵活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由该地区的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被政府部门安排做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造成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1],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

1.3推广能力较弱

在面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部分推广人员严重缺乏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愿意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其对农民的服务意识较差。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流于形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懂得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很难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2]。还有部门地区的农业推广部门推广设备较差,严重缺乏推广资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推广技术的不断发展。

2当前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措施

2.1不断完善推广队伍,优化推广设施和条件

首先,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推广队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次,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间的合作,让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给予更多的资金购买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设施,完善推广工作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建立相关的培训技术学校、图书馆等,给予农民更多学习科学技术的渠道。

2.2加强推广力量和渠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1)及时合并和精简农业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分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并长期驻扎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帮助[3]。(2)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体系,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点,重新规划改造或合并以前的农机、农技等,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所分流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一方面不断扩充推广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2.3不断地改革机制,创新用人制度,强化市场开发与运作

想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首先,需要改革相关人事方面的制度,对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以编制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让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高和懂得科学管理的人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其次,建立相关的工作量考核制度。通过实行“1+1”的考核制度,促进推广技术人员树立良好的推广意识,走技术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快速地将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后,因自然环境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问题,不应全部都由农民承担。

3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就要提高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的力度,激励农民把新型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快速推广。

摘要: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措施,以期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郑红维,吕月河,张亮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河北省640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

[2] 周月萍.高校图书馆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角色及其参与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

3.浅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 篇三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革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大胆的尝试,创新已日益凸显。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建立健全,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型的主要力量就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稳定的发展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密切的有关系[1]。在建设、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时,我们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农业发展的阶段中,要全面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通过积极有效的对策,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多年的努力下,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建立,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有了长远的目标。由于某些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就目前来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管理上的不畅,队伍人员建设不稳定、素质偏低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与发展上受到了影响。

1.1在推广机制、理念及进行定位时有问题

从理念上来讲,只是一味地推广技术,对作为主体的农民很少考虑,更别说其需求,用户导向理念稀缺。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定位职能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实行的是三位一体,即执法、推广与经营,行政、事业、企业三不象,中心工作也往往将其所推广的业务颠倒,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顾[2]。

1.2推广及运行的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主要存在的问题:教育科研与推广生产出现了脱节现象,没有形成时效性的理念;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与实际的需要不相符;地区与部门的分割过于明显,使科技成果在推广上受到了阻碍;政府部门集中管理推广工作,职能模糊不清,运行效率偏低;在分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时,在进行推广第一线的乡村人员非常少,但推广县级以上的却日益增多,这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因难。

1.3在推广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上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专职农业推广人员较之于国外,数量有限且素质普遍低,在进行乡级推广时,有着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非常稀缺,有一半以上的人员没有农学专业的学历。

1.4在经费的配置与推广的投资力度中存在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总值中,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所占比率是非常低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些发达的国家是0.62%,发展中国家是0.44%,但我国仅0.41%[3]。尤其是我国这几年来进行的乡镇改革,事业推广的经费极度降低,在基层中出现了由于没有足够的投资,进行另辟门路来维持,还有一些进行推广农业时的网络遭到了毁坏,同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解散了一些乡村进行推广农业技术的组织。

1.5与之有关的政策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已经与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不相符,其体现于:某些条款内容很空洞,没有很强的操作性;也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也未明确规定违法处罚措施等等,其修改与健全已成为必然要求。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是必然要求,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全面形成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主体,进行多层次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1推广理念要革新,推广方法要改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下使农产品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在农民素质的提高中渗透技术的推广[4]。农民法人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也在改变,行政的涉入已不见成效,所以,为了使农业技术更好地推广,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农民自愿加入到农业新技术当中,从而使技术推广与农民组织程度的提高得到有效整合。其中加强农科教的有机结合,有效的推进推广体制的一体化发展,是目前农业推广体系创新中的重要方向。加强农科教结合,就是把农业教学以及农业科研、推广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不但对推广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一定的有利作用,还可以对其农业成果的转化率进行有效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组织体制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短期之内肯定不能有效的对此进行实现,那么就可以首先对农科教的结合进一步进行加强,这样在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即可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的一体化发展。

2.2机构的设立要科学合理,运行机制要创新

在职能明确化的提前下,进行机构的合理设立,对各层次的推广机构进行重新编制与审核,使之队伍精简优化,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又可以有效地运行,对于省、市及县,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将种子站、粮油站等一些专业的机构建立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而满足农业部的服务中心[5]。推广人员只有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后,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进入县乡两级的岗位。

2.3资金的投入要加大,推广的条件要不断改善

首先,对于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的力度,科技示范的场所要尽力做好,一些必备的仪器与办公设备设施要进行增加添,使现代的推广水平不断提升。其次,技术的培训也要强化,采用培训的形式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同时使其素质也得到提升,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再次,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项目涉及到的领域也要拓宽,项目进行实施的时间要延长,以便使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2.4基本待遇要落实到位,尽快建立保障机制

首先,基本工资的落实,对于担任县乡两级推广人员的经费要毫无分差地列入至县级财政的预算中。其次,退休人员与分流下岗人员的补助费用要落到实处。最后对于用人机制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注重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到农业推广提子,还需要不断的其考评制度进行完善,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技术推广的实绩作为是进行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不断的对农业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促进农业推广体系的不断创新[6]。

2.5职能的定位要明确,服务机制要创新

在政事分设的原则上,对农持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要合理定位,这是服务机制发展创新的一条有效通道。

3.结语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下,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革新,现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新形势下农业技术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一些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已经难以维持生计,为了使乡镇农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战平,陆远如.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7):87-88.

[2]张宝会.关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05):468-469.

[3]陈勇,李小林,张胜文,邹坤,彭日民,李红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04):96-98.

[4]孙延红.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以辽宁农技推广工作为例[J].农业经济,2012,(06):153-154.

[5]周玉玲,张贵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9,(19):582-583.

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四

调研报告

中共双牌县委党校 何霞云 2014年1月22日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减少环境污染、确保食品安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本人就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我县农业科技工作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以支持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创新农业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农业育种出成效

我县在育种方面的创新是颇有成效的。改制后的县种子公司(现为湖南阳明种业),是我县具有县级制种资质,注册资金500万元,年自繁自制杂交水稻种子2000余亩、产量达200万公斤的制种企业。种子公司成功选育出了高产优质杂交晚籼迟熟组合益优701,获得了2011年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耕地基础数据库建设得实绩

测土配方施肥关键的问题是测土,我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将全县各村组各个土种取样5000多份,进行分析化验,前后取得了8万多个数据,基本完成了全县耕地质量数据库和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数据库系统建设任务,可为有效指导全县农民实行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三)农业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谱新篇

十一五”以来,我县围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有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其中2013年就新增5家。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新块头。通过合作、引进、推广、转化,有力的促进了我县优质稻、金银花、剁椒河鱼、生态茶叶为主的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集群效应明显。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跃上新台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东安特色农产品。两年来共引进农产品新品种技术203余项,培育了江村剁椒河鱼、“塔山婆婆”茶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0余万亩,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近3年依靠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达到了1.7亿元以上。科技进步对农民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四)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具规模

据了解,我县已成立了牲猪养殖、竹鼠养殖、农业机械服务 网箱养鱼、立群水果、绿香源茶叶等农村专业合作社79个,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现代化程度,同时带领农民学用科技,拓展产业和市

场,促进了增收。例如,双牌县日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会员引进养猪新技术、新品种,为会员免费提供养猪技术培训,提供养猪技术信息,提供牲猪销售服务。大力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为广大养猪大户提供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反映国内外的原料、牲猪、疾病预防等信息,有力推进了我县牲猪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底,该协会吸纳会员118名,完成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润250万元。为我县牲猪产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五)科技队伍培训及建设获实效

全县17个乡镇已建成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农科教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85个,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94人,借助于上级建设项目资金,建设了一批标准化农技站,添置了仪器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服务能力。科技信息、培训、服务体系已经基本覆盖全县各乡村。对乡镇涉农技术站强化了制度管理,建立了科技内部管理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和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等制度,稳定了队伍,调动了基层涉农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近三年来,全县举办各类科技培训讲座300多期,培训农民2.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各类种养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科技带头人1.2万人次,发布农业科技信息1.4万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207项(个),农作物良种率达97.5%,农产品优质率达80%以上。全县实现农业科技贡献率50%以上,2011年,该县被评为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二、我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经费短缺。由于县级财力比较薄弱,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宣传培训、设施添置、交通通讯、试验示范等运转经费短缺。加之农业技术人员工作辛苦,待遇低、生活清苦,部分农业技术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二)人才短缺,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队伍综合素质,我县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①经费不足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自身素质难以提高。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又比较辛苦,很多专业技术骨干想方设法进入了公务员队伍。③近十年来,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编制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吸纳一个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④没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被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中来(如每年要安置一定的退伍人员和其他单位改革分流的富余人员)有些乡镇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条件艰苦,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技术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基础科研设备匮乏 的突出问题。全县17个乡镇农技站,其中8个农技站自有站房;9个乡镇农技站暂无站房,靠租房办公;乡镇没有配备必需的交通、通讯工具,配备的检测仪器设备也不齐全,难以胜任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完善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在创新服务体制上有新突破。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科技局、科协、农林、水利、渔业等多部门组成的农村科技协调小组和协商制度,对全县农业与农村科技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在目标、思路、措施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信息与经验充分共享,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要根据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广泛应用好科技资源,着力解决特色产业优质要素“瓶颈”问题。要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

度,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与科技信息化系统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开发,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每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原则,选择扶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力争有所突破,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经济带动效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开通科技服务热线、三农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同时利用简报、黑板报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二)要在增加投入上有新举措。一是县财政要逐年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逐步提高,保障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从发展农村经济,保证粮食安全,破解“三农”难题,保持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战略高度,将农技推广这项基础核心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及时帮助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技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农技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农技员农技推广工作绩效与工资挂钩,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见证到农技推广带来的更多实惠。二是尽快落实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财政配套资金,立即着手17个乡镇农技站条件设施建设,使

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够有履行公益性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三)要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方式。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公开招聘,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积极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与农业企业和镇、村农户进行科技合作,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四)要在农民科技培训上有新提高。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乡、村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

5.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五

近几年来,石首市农业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科技入户,科技推广实现了新突破,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高,部门形象得到了新提升。2008年,石首市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服务工作先进县市;石首市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单位,在石首市政风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名;在该市开展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落实力度,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的“两加三服务”活动中,被石首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部门。石首市在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近年来,石首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狠抓了基层站所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石首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产销协会等为补充的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2006年,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石首市将原来的15个乡镇农技站改制为1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原有的112名农技人员按政策进行了身份转换和分流安置,通过考试考核和公开竞聘从中择优聘用了45名种植业服务人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仍归口农业局管理,并逐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通过改革,精减了人员,化解了债务、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是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近年来,石首市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原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筹资近100万元,分批对基层站进行维修和装备,乡镇服务中心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石首市15个乡镇服务中心都达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阵地、工作有装备的基本要求,15个乡镇有14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场所,每个服务中心都有独立院落,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等办公场所;二有农技服务公示牌,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树立了一块服务内容公示牌,将农技人员及联系电话、联系村及科技示范户、服务内容及科技项目等内容向社会公示;三有信息发布栏,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有农技信息发布栏,张贴农技简报,及时发布农村政策、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四有农技咨询部,每个服务中心设立一间农技咨询室,备有桌椅、咨询台、咨询记录本,每天安排1名农技人员“坐诊”,负责接待农民咨询。五有基本办公设备,每个服务中心已配备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部分乡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多媒体等办公设备。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石首市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200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农户。

二、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后,石首市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对乡镇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目前已建立了“二、三、四、五、六”等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强化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对所有农技人员送到省、市每三年进行一次知识更新培训,并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纳入“以钱养事”项目,落实培训经费。石首市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农技人员春季集中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对农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08年,先后组织3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推广能力。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陶汰制。采取检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的管理。全年对业务工作分季度、半年和年终进行督办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知识测试,年终对服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综合检查、考试、考核结果对服务中心及服务人员进行排名,对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中心主任进行改选,对排名倒数三位的服务人员留职考察,考察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服务人员予以解聘,打破了服务人员的“铁饭碗”,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第二、签订“三个合同”。一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所有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三年一聘。二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签订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合同,各乡镇办区政府为鉴证方,明确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和工作要求。三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与岗位人员签订年度公益性服务合同。服务中心及其人员的日常管理以石首市农业局为主,年终考评由石首市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其中石首市农业局考评占50%,乡镇政府考评占30%,服务对象考评占20%,按考评结果兑现工资报酬,实行绩效挂钩,调动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落实“四项经费”。主要是积极争取落实省拨“以钱养事”经费和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确保工作报酬、办公经费、养老保险、项目开支等四个方面的需要。2008年,石首市共下拔经费224.7万元,其中:工作报酬81万元、人平1.8万元,办公经费36万元、人平0.8万元,养老保险15.7万元(五保合一)、人平3482元,项目开支93万元。“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化解了农技推广经费短缺的难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经费,待遇有提高,养老有保障,基本解除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推广队伍。

第四、制定“五条办法”。为了强化服务人员岗位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挂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结对子、查位子等“五子”管理办法。一是“挂牌子”。石首市农业局统一制作了农技人员工作牌,要求推广人员上班时一律佩挂工作牌,既公开身份,又方便服务。二是“背袋子”。为乡镇农技人员统一配发了农技推广专用包,每个专用包内装有卷尺、放大镜、处方单、取样袋、标本盒、小刀、铁铲等工具,农技人员下乡时携带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方便工作。三是“结对子”。乡镇农技人员每人联系30户科技示范户,每月入户指导两次。四是“翻本子”。为每个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统一印制了考勤记录本、工作日志本、咨询服务台账、项目实施台账、科技示范户服务台账等工作记录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务人员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记录,作为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五是“查位子”。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擅自离岗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

第五、健全“六项制度”。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财政局、水产局联合发文,印发了《石首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了《石首市乡镇农业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心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各乡镇服务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咨询服务坐诊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

近年来,针对农技推广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信息断层等问题,石首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六条措施推进科技入户,将农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一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地,带动科技入户。石首市以科技示范户为抓手,在重点培养、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技人员对科技示范户实行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送“农信通”手机短信,定期发放技术资料,优先安排试验示范,适时组织培训考察。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是以新农培训为契机,推动科技入户。在常年农技培训的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石首市被列为国家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市,该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培训要求,建新农培训学校50所,落实基础学员2000人,全年组织进村培训30000人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80人次。通过新农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是以“农事直通车”为窗口,传播科技入户。石首市与该市电视台联合,开通了《农事直通车》电视专栏节目,请专家现场指导、解难答疑,每周制作2期,每天午间、晚间定时播放,节目开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四是以手机短信服务为平台,发送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电信局合作构建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10000部,履盖石首市278个村2517个村民小组,免费发送农产品供求、农村政策、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2008年,共发送手机短信14万多条。

五是以电话咨询服务为媒介,促进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系统共设立了农技咨询电话20部,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特产站分别开通了专家服务热线;各乡镇服务中心开通了一部农技咨询电话,设立了一间咨询室,由农技人员轮流值班,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6.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六

专业农业推广技术

学习中心台州农业学习中心

姓名徐杏林

指导教师 宋文坚

学号H8053082602

5作业提纲:

对椒江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一)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1

(二)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1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不适应…………………1

(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2(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2二、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基本思路............2三、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对策研究 ………………………….…..2(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2(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3(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3参考文献…………………………………………………………………………….4对椒江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播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技推广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在资金、体系、职能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 ,随着台州市椒江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亟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推广的方式方法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我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面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技推广的实施。

(一)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现有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农业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条块分割,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在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上,机构林立而力量分散,队伍庞大而人浮于事,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使财政难以负担,从而直接威胁到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二)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区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地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广机构的评价),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一线推广人员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适应。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我区农技推广人员中,中高学历的比例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7%,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高达60.3%。其中属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干部人数占总数的64%;属财政差额预算乡镇财政补足的事业干部人数占总数的25%;区财政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统筹,工资福利列入自收自支的乡镇部分人员占

总数的11%。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2.2%,30及30岁以下的仅占8%。从队伍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充实农技推广队伍的后备人才,10年之后将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全区农技推广人员

(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由于管理体制、财政等因素以及部分乡镇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区区、镇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等问题。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现行的区、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用的还是原始的推广手段,无法及时地向农民提供信息,难以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保证农产品安全的技术,致使我区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流通受阻,农业的外向度难以扩张。

(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是全区农技推广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额预算主要是工资和公务费用,一般很少甚至没有推广项目经费的预算;二是缺乏稳定的推广经费渠道来源;三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技人员的正常待遇得不到保障,如有的农技干部部分津贴不足,自收自支人员承担公益工作而没有财政补贴。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设的区级推广中心,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设施老化、设备过时而服务功能下降。现在乡这种种原因,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转变推广理念、明确职能定位、理顺政事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 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建立起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助,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并存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坚持以下四项原则:(1)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坚持局部创新与国家推广体系相衔接的原则;(3)坚持与当地生态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原则;(4)坚持稳定、灵活、高效相兼顾的原则。在全区提出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为:“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

三、我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

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目前我区农业推广机构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 更好地发挥我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 必须创新机构设置,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分工,理顺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区级设立农业综合机构。将区农业、林业、农机、畜牧、水产等职能合并,组建区农业综合服务机构,下设: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执法部门、经营服务等四个部门。四个部门中,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纳入公务员系列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各区财政全额拨款,其服务设备及日常服务纳入区财政预算;经营性综合服务部门属事业单位,但采取企业化管理,职工的工资待遇等与经营的绩效挂钩,自收自支。我区农林局属下的各个部门在这两年职能合并后,分工明确,各司其能,已初见成效。

2.按经济区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按经济区建农业推广区域站,实现事、企分离和减员增效。分析造成目前镇级推广组织窘况的最根本原因是按行政区划乡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分散,推广效果不高。改革的重点是冲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村年设站的格局,结合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区内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骨干产品和重点小城镇为依托,重新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以增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转变原各乡镇站的职能及人员身份,以达到优化队伍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建立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我区农技管理站在下属的各个街道设立一名农技指导员,他们驻村展开工作,下到田头,帮助当地农民及时解决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传授和传达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信息,并做好反馈工作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竞争上岗,破除终身制。首先,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岗定人。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可根据其工作性质职能进行多层次、全面考核评价。再次,创新分配机制。打破分配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实行绩效挂钩,除基本工资外,其余部分按贡献大小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实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员培训,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聘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进人的程序和做法,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安排人员,切实把好进人关。

(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

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建立以农技指导员为骨干的新型农技推广责任体系,将以“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农业推广职责除了技术的传输外,还应肩负起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

任。其次,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机构自身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搞好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公益性的服务。再次,改善和提高服务手段,加快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重点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后,拓宽服务领域。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需要,农业推广机构必须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对外合作关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体制。我区积极改革农技推广方法,建立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服务。例如,全区推广的“农民信箱”,实行了市、区、镇三级联网,农民可以上网直接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精神,执行并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强对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领导,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培植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 1 ]江平,康晓慧.美国农业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J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4): 4433.[ 3 ]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 76-8.[ 4 ]聂闯1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J ]1世界农业, 2000,(1)

[5 ]刘月仙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创新服务对策[ J ]1农业网络信

7.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七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1.1 推广体制不完善

四川甘孜州的土地肥沃, 自然资源良好, 但是其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小。同时由于甘孜州位于偏远地区, 发展比较落后, 因此, 拥有的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信息交通闭塞, 无法与外界良好的进行技术交流。这一系列因素使甘孜州的农业发展受到阻碍,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1]。

1.2 推广工作者素质不高

四川甘孜州的农村情况与其它地区类似, 大多数年轻劳动力都进入了城市, 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幼童。他们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进行耕种,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 所以, 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吸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 无法实现种植地的高产、优产。另外, 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没有经过系统地培训, 同时, 从事于一线工作的基层人员数量少且没有相关福利保障, 为推广工作带来困扰。

1.3 推广资金不足

一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挪用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现象, 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同时资金的短缺会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无法正常发放, 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建议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2.1 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构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不仅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还适用于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要以人为本, 以生产者的需求作为推广的最终追求, 适应社会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 体系的构建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专业素质的培训以及综合服务素质的培养, 确切地把技术推广落实到每一步。最后, 通过不断地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使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 促进生产产量化, 带动农村经济增长。

2.2 完善人员配置结构

体系再完美, 也是要依靠人力资源进行调配管理, 因此, 人员配置结构的安排是关键。人员配置结构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合理地调整资源,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人员配置结构达到最优化。同时, 创新管理制度, 取消终身制, 不定期地采取抽查、考察等管理模式, 建立以岗定人的选拔制度, 最后完善考核机制, 创新分配制度, 将工薪与业绩画上等号, 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甘孜州在农业推广中, 选拔了约1400 多名农牧科技人员与1300 多个贫困村开展帮扶行动, 完成基层农牧技术培训827 次, 全州农业科技入户率高达90%以上。在这方面上的改革创新不仅适用于农业发展, 将来还可以运用在其它领域[2]。

2.3 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产各环节相结合

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农业技术已经充分运用于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 同时,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局限在粮食作物上, 还向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产业进行拓展。近几年, 四川甘孜州以“院州, 校州”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契机, 不断地展开农牧业科技大推广, 开展青稞, 牦牛、藏猪等优势特色资源技术集成项目27 个, 成功培育小麦、玉米、康巴芒果等6 个新品种, 同时还创建了农业高产高效范例13333.33hm2, 全州完成地膜覆盖量达到6666.67hm2。四川甘孜州的成绩向我们展示了,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该与农业的生产环节相结合, 这适用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3]。

3结语

总而言之,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支柱,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业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农牧业产业的发展, 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使其适用于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也适用于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姚泰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与改革创新[J].农林牧渔, 2014 (66)

[2] 龚如斌.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河南农业, 2015 (4)

8.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八

一是创新服务形式。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提供种苗、技术、信息服务的专业合作组织网络带动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以各类科研、推广、教学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的民营科技服务承包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把10个农技站、农机站由过去的委托制变为派驻制,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其人、财、物、事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以钱养事”经费拨付方式由过去直达乡镇变为直达农业局,保障了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时足额到位,调动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服务手段。建立专家包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确保村村都有农技人员指导,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不到底、科技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托现有的良种繁育场、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选择基础设施较好、技术力量较强、规模适当的基地,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演示基地。各乡镇农技站使用检验仪器设备为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药残留监测、病虫测报检查等服务,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依据,减少了农民投入开支,提高了产量。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省、市主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专家组遴选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利用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种养示范大户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对基层农技人员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农技推广人员不仅对业务理论知识得到了提高,并掌握了进行基层农技推广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更新换代,为进村入户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九

按照农业部《关于2008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试点县的批复》(农经发[2008]9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农技科函[2009]105号)等文件要求,今年我市开展了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工作。一年来,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醴陵农业基本概况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古为吴楚咽喉,今为湘东门户,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是全国著名的陶瓷花炮名城。现有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9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0.3万,其中农业人口83.3万,农户22.92万户;耕地55.6万亩,其中水田50.9万亩。境内土肥水美,气候宜人,农业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年均气温17.5℃,降水1471.9㎜,日照1600.9小时,无霜期278天,森林覆盖率58%,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和水稻高产优势产区之一,是长江流域第一个过吨粮县市。

二、醴陵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通过改革,目前我市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设有农技推广中心,是市农业局的二级机构,属财政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牵头管理粮油、经作、蔬菜、植保、土肥等业务站。县以下按照区域特色和乡镇大小,设有10个区域性农技推广站,每个区域站负责2-4个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区域农技站属市农业局派出机构,其人、财、物由市农业局直接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指导,主要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全市公益性推广人员共定编228人,其中市农技推广中心108人,区域站共有120人。每个区域站设有站长、副站长、粮油生产、经作生产、蔬菜生产、植物保护、土肥建设等工作岗位,各乡镇由区域站派驻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能。

按照农事季节和生产实际举办了七期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870人次,4月22日、10月9日对机关干部和技术服务组骨干进行了关键技术培训。

为加速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成才能力,我们将100名农技人员分别送到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生物机电学校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邀请省厅、株洲市局专家来醴陵授课,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30人次,以达到增强岗位练兵效果的目的;培训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400人次,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对未达到大专以上农业类专业学历的人员,参与学历培训,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获得继续教育的和业务培训的的机会。目前我们基层农技站有16个人正在湖南农业大学参加自学考试。初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对提升了学历的给予100-500元的奖励)。组织业务骨干126人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增强科学发展观,送10人次入党校培训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通过继续教育,年内有10名技术骨干晋升了技术职称,共在各级杂志、论坛上公开发表论文6篇,科普文章45篇。

(五)建立了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

(六)建立了农技人员动态管理机制。

对农技人员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人员予以解聘,自动流转到经营性岗位;对连续考核优秀人员,下一聘期可不参加竞聘,直接聘用。同时对特别优秀的站长,可以放宽年龄限制。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模式,今年有4名业务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基层农技人员进机关工作。加大了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充分给其展示才华的平台,今年我们起用了大障站、城郊站两个年轻的站员主持全站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七)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今年我们与市文体局一起投资60余万元兴办村级农民书屋30余家,方便农民对农业科技识的学习,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建设力度,力争数量达到120家,进一步扩大农民书屋覆盖范围。

正在组织编印2010农技推广挂历,计划发放3000份到各乡镇、村、科技示范户手中,为农户送去不走的“农艺师”。

为加大对农业的服务力度,今年我们对全市3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派遣了30个农业技术服务组,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八)市、乡、村、示范户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我们构建立了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村主任、示范户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农业局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工作。市级农技推广机构是负责全市推广技术的引进、筛选、研究和集成;基层站是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由市农业局主管、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协管,负责按照市里的总体规划,制订本区域农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办示范基地、培训和指导科技村主任,科技示范户、农户。科技村主任,在农技站的指导下,直接向科技示范户、农户提供服务并收集农户需求信息,反馈到农技站或农技中心;示范户则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市里建立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大学生技术员和重点示范户;今年有5名大学生,通过培训担任村级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各区域建立了“田间培训学校”,重点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村级建立“农民夜校”培训农民。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运转有序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网络。

(九)构建了市域统筹协调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10.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十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现代农业的逐步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尤其是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

新建县遵照中央、省、市精神,于2010年12月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县政府也出台了《新建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发[2010]14号)的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工作推进较慢。2011年9月30日,新建县县委、县政府重新出台了改革的规范性文件——《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号)的文件,强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与编制核定工作

新建县编办根据《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号)文件精神,下发了《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的通知》(新编办发[2012]24号)文件,在全县设置1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核定编制166人,并已将编制全部上划到县。

2、资产核查工作

完成了原农业四站(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国有资产核查工作。并确定了资产国有、管理分类的原则。

3、综合站行政班子的建设

综合站站长的推荐任命通过发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票决、拟任人选公示、组织部任命的工作程序开展,已完成乡镇综合站站长公推优选工作。

综合站副站长公开推荐工作经过各工作组与各乡镇党委的沟通,按照发布公告、召开推荐大会、组织考察、研究决定、任前公示、下发任命通知的程序开展,各乡镇党委都按相关要求完成了推荐上报工作。在经过公示后,新建县农业局党委和新建县农机局党组也联合发文进行了任命。

4、综合站收编人员的编制、工资、档案上划工作

人员收编工作经过新建县农业局、农机局、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与各乡镇共同努力,通过充分征求当事人意见及联合工作组多次审核,确定了收编对象221人,其中农业口174人(在职122人、退休52人),农机口47人(在职30人、退休17人);在职人员152人(农业口122人、农机口30人),退休人员69人(农业口52人、农机口17人)。经与新建县人保局、财政局、编办等单位的密切沟通,已全面完成收编人员的财政工资上划工作,工资卡也全部发放给了收编对象。档案移交工作已按干部档案管理权限完成。

5、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

新建县政府已将乡镇综合站事业编制人员的绩效工资落实到位,所有乡镇综合站收编人员在编制、工资上划之前已由县财政统筹解决。

县财政在安排2012年财政预算时,预先给每个乡镇综合站安排了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下一步重点解决人头办公经费问题。

6、岗位的确立和人员定岗工作

根据《新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建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府办发[2011]55号)文件精神,各乡镇综合站设立了植保员、种子员、栽培技术员、土肥员、农情信息员、农机员、动物防疫员、水产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等九个岗位。新建县农业局、农机局联合下发文件对各岗位以及综合站站长、副站长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各乡镇综合站也完成了人员定岗工作,并将各工作岗位职责上墙。

7、综合站站房建设工作

维修站房建设、临时站房建设已基本完成,永久站房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其中松湖、乐化、联圩、南矶等四个乡镇综合站利用现有条件,按上级要求将站房维修到位,全县其他乡镇综合站也按必须配备农技服务大厅、检测与设备室、农民培训教室和站员办公室以及统一外部标识等要求,完成了临时站房的站房建设。同时,需重建永久性站房的各乡镇也以文件形式确立了综合站永久站房的建设用地,新建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确立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的“三统一”原则,全力推进永久性站房重建工作。

二、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综合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测土配方施肥的检验也还靠县中心来做。

2、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现有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受到影响,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县这几年统一组织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招考中,农业科技人员一直未列入招考计划,现有科技人员断代严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堪忧。且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为了维持正常的开展工作,需要在经营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理论学习少了,调查研究少了,在知识更新和推广水平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科技服务手段陈旧,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足,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还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4、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也是农业科技服务目前面对的一个难题。由于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农技推广人员面对的多为老人、妇女等劳动能力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新技术的推广颇费气力,进展也比较缓慢。

三、新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我们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上提高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认识。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县政府要制定约束乡镇政府行为、严禁占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制、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人员的主要精力能够用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确保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技术人员也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2、强化技术培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人员素质 提高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综合素质是搞好农业服务工作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内容已从原来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变为涉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多个专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这就要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农业科技人员短缺,人员老化、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组织人事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轮训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里的非专业人员更是要开展岗前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以提高农业服务体系队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局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应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应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科技部门应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3、创新机制,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纯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是规范农技推广人员行为、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农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健康发展的保证。首先,县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一定要拥有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工作的部分安排权和绩效考评的表决权,以遏制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蔓延,确保农业技术人员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其次,乡镇应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联系农户制度,综合站成员每人每年负责几块高产技术示范田(地)的建设指导,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与示范农户满意程度挂钩,以提醒工作人员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避免综合站农技推广服务职能的偏废,确保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综合站的健康发展。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

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有私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虽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从这一实际出发,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交流的服务作用。

5、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投入

11.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1.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我国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1]。

1.2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和农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失去安定团结,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1.3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力是否强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然表面和平,但是影响和平的因素长期存在,如果农、副产品过多依赖进口,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重大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成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的人均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种种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2]。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政府要合理配置公益性服务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关设置。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经营性行为要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

3.2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用人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分流方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完善考评制度,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性行为,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理顺体系,合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領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技体系建设推广机构在人员调配、考评、业务精分等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76-180.

[2]鞠芳.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1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篇十二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 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全面, 不了解农业技术最新理论与成果, 对农业发展方向认识模糊, 外加功利思想的影响, 不喜欢学习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 更不愿意深入田间, 导致农业劳动力偏向于中老年;由于中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 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新技术以及新理论的认识较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1]。

1.2 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 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农业建设, 并增加了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资金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需的人才、机械设备和技术等, 均需要资金的支撑, 导致推广经费投入不足[2]。

1.3 管理体制缺少可行性

现阶段,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管理体系以从中央到地方为主, 但在农业技术的实际推广活动中, 涉及较多的部分, 时常出现人事分离的现象, 缺少专业化管理, 推脱现象十分普遍, 协作能力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影响了农业建设的正常进行[3]。

1.4 职能错位

因技术人员自身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认识不全面, 职能模糊, 在具体的工作活动中, 无法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职能, 不能合理应用技术职能, 这不仅造成了农业技术的浪费, 还消耗了较多的资源[4]。

1.5 机制缺少灵活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国家出台了许多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下, 编制了许多新型技术理念与现代技术体系;但因原有农业发展思想的束缚,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成熟的理论, 但在实践活动中, 无法有效落实各项推广工作, 而机制缺少灵活性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5]。

2 加强对策

2.1 增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加强推广体系建设,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以及创造力, 构建一支热衷于农业生产、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 大大促进推广体系的建设。为消除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推广体系建设的限制, 应加强培训, 认真学习最新理论知识,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转变工作观念, 改善知识体系, 不仅要全面掌握原有技术知识, 还应积极推广新型农业技术[6]。另外, 还应从根源着手, 在研发单位以及高校中合理融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 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认识到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 明确农业发展形势, 构建合理的奖惩体制, 鼓励年轻力量主动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行列中, 增加农业队伍中的年轻力量, 形成农业技术试验基地, 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

2.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强大、稳定的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顺利建设的物质保障, 为此, 政府应增加在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7]。首先, 应增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 设置奖学金等, 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队伍中, 增强科学素养, 为技术推广体系的可持续建设储备优秀人才;其次, 政府应增加在技术改进中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成果, 着重增强创新能力, 明确地区差异与问题, 适当改进, 合理应用。

2.3 完善体制

一是改进推广体制。参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方针政策, 找准契机, 明确发展方向, 逐步改进推广体制。从中央到地方, 积极推广法制建设, 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创新的有效手段, 因此, 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应融合可行的基层推广管理体系与科学的运行制度, 借鉴优秀企业以及代表性地区的管理手段, 积极变革, 找到不足之处, 综合分析, 编制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4 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

推广设备是影响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 应增加装备的技术水平;利用先进科技成果,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构建合理、可行的集监管、检测以及预警等为一体的推广服务体系, 切实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增加农业产品的安全性。

3 结语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因此, 国家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建设, 为改善农民生活现状, 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应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业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张茜, 王小新, 曹忠尚, 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4 (8) :18-18.

[2]李国伟, 李艳萍.试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家科技, 2013 (12) :44-44.

[3]刘慧扬.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11.

[4]汤红梅.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孟伟.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6]王峰.农业技术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0.

13.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篇十三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一)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 由县(市)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上稳下散”状态;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销售、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经管分别占11% 和 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 7%)。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仪器设备、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住房无窝、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三)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一)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有关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二)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三)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畜牧、水果、中草药、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运营、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六)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专刊)。胡泰龙、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3罗治平、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9/ 17)。

上一篇:幼儿园财务会计岗位职责下一篇:项目中介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