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理教学

2024-08-28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共14篇)(共14篇)

1.如何提高地理教学 篇一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黑树中学地理教师

冯德仁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激发学生树立理想,由此产生兴趣。例如:有的学生想当记者,在讲到《中东》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实例材料——美英联军侵略伊拉克,来分析伊拉克及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的航空母舰是通过哪些海路进入阿拉伯海的,指出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对这些地理常识都应了解。这样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其次,把学生的其他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来激发其兴趣。如在讲《板块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四川的汶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给学生做简单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引起的,从而引出全球六大板块的知识并且引用汶川地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达到教学目的。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这些故事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从新闻中寻找热点问题来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体验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例如:2008年年初,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遭受的雪灾,致使农业遭受严重损失、春运工作一度中断,通过此新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气候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节,了解到我国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西北季风的影响,寒潮活动强烈,多带来降雪天气。通过新闻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会新课标教学中“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教学理念。

三、用一些顺口溜来激发学习兴趣

顺口溜能帮助学生识记一些枯燥的内容,例如学习我国的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可用“两湖两广两河山,蒙青新藏云桂川,辽吉黑,陕宁甘,京津沪,澳港渝,苏浙皖,台湾闽赣和海南”这样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又如《长江的开发》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可以编成顺口溜加强记忆,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脚。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学生从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乐趣,可变“共学”为“乐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提高地理教学 篇二

一、注重理解地理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有说明某种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有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如气候类型、陆地水类型、自然资源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等。有些地理基本概念容易混淆,教师应说明概念的差异,特别是要注意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比如太阳辐射强度与气温,太阳辐射强度是地面获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它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大气削弱有关;而近地面气温与地面获太阳辐射有关外,还受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受大气状况的影响。又如自然资源与能源,它们的外延相交但内涵不同,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和能源,它们相交而不重合,这样采用图示的方法加以指导,简单有效。

二、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可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通过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参观访问、调查、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而且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涉及的问题去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三、加强多向联系学习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一)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北半球夏至日;(三)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四)地球公转速度慢;(五)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六)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等。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四、增强文字逻辑表达

“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是高考十大能力要求的两个方面,而这种能力要求在考试中难度最高。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从题目中获得给定的信息和最终结果要求,然后在信息与要求之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或者用反推的方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比如:诺曼底登陆为什么选择在六月?不妨这样分析:有利渡海作战→风浪小→风力小→温差小→北半球夏季南北温差小。这样从大气运动到风浪,从地表受热不均匀到大气运动进行反推,建立逻辑推理的链条,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3.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以兴趣激发为前提,使地理教学得以推进

高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并要求知识掌握的学科太多,因此对知识学习很容易出现消极的厌烦情绪,而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让学生认清学科知识学习最为真实的一面。同样的,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是知识教学得以推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教学课堂的质量一定会有所提升。

以月相变化的知识教学内容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地理老师都是完全依附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只能够采取死记硬背的低效方法。这样的地理教学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产生呆板的基本印象,不利于后期的知识学习。对此,在经过了一定的分析思考后,笔者认为只有从教学模式的改变入手,于是笔者提议,让学生在晚上利用自习以外的课余时间,站在同一地点来记录月亮的位置和形态,这样的课外规划受到了学生的推崇,提议一经提出就收到了许多热烈回应。在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周期里,学生不仅掌握了月相变化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铺垫。

二、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让知识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新课程课改中提出,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教授不光是让学生的知识内涵得以扩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学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的教学规划是为了使高中地理课堂摆脱传统教学中为学习而学习的教学局面。

像笔者在教授“天气与锋面之间的关系”时,就充分结合了生活实际。由于那时快到秋冬交接之际,因此天气状况不是特别理想,教室的窗户一般都处于关闭的状态,有段时间秋雨连绵,笔者就用“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民间俗语来引发课堂疑问;同样的,在介绍街道方位与日照情况的关系时,笔者又提出了,为什么人们觉得“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建筑走向呢?像这种设问式的课堂,既使得地理知识的教学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为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夯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以教师教学心态的摆正为前提,在对新课程课改的规划内容有所了解以后,采取边实践边调整的教学方式来对教学课堂作出进一步的创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进而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丁海霞.抓住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兴趣[J].甘肃教育,2010(11).

4.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四

任彬

作为1对1教育机构,其存活的关键在于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也就是要把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才是关键!

我认为整个教学质量不能狭隘的用老师的教学水平来定义,我相信哪怕是复旦附中这样的名校里也会有差的学生,附中的老师肯定都是非常牛的,却也能教出差生。所以我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问题的诊断:虽然我们都知道去做,但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做法太过片面,应该和家长在咨询的过程中要抛给他们一个任务,可以把入学的前一个月作为诊断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和家长频繁的沟通,共同寻找孩子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要提高老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很

多老师都是在手把手的传授知识,肯本没有从学习习惯方面去纠正孩子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也非常的用心,反而学生的成绩没有提高!而对好的学习的习惯的养成过程对于学生是非常的痛苦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严格,不能有半点的仁慈,否则功亏一篑。

三、老师对于学校考试水平的把握,我建议可能让老师把学生的每一次测验复印下

5.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五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田冬梅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在想努力做好的一件事。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谈谈我们生物组的几位教师的教学看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学校要有好的学风。一所学校有了好的学风自然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如果走进校园到处都是爱学习的氛围,教学质量能差吗? 其次教师是认真的教。教师的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教,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精心备课、布置学生预习。备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要备好课,首先要“吃透两头”,即上面“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亦称备大纲和备教材,把握好重、难点。下面了解学生,亦称备学生,其次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必要的能力,即备教案、备教法、备教学用具等。布置学生上新课前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

(二)、课中教学是关键。只有教得好,让学生能理解掌握了本节知识,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2、要加强直观教学。合理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加强直观教学。教师的讲解就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学习兴趣由此培养起来。

3、要注重图文结合教学。生物考试,图是少不了的。教学中充分运用教科书中的各种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教科书中的各种图与书的文字相辅相成,生物图像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生物图,因此充分利用生物图可以促进生物知识 1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尿的形成时,如果按文字讲述,当血液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了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襞进入肾小囊内,形成肾小囊内液(即原尿)„„最后形成尿液,单只讲述文字,对学生来说是天方夜谭,什么都不懂,更何况让它们记忆和理解,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图11-4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示意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颜色鲜艳,帮助了学生的记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物图的潜力,有利于提高生物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4、精讲教学内容。精讲,即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不说题外话。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对教材的深刻领会,找出必讲的重点和难点,尽量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解释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所以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课堂上让学生来讲,上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动脑。

6、加强学法指导。课前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的知识。复习时学会对比记忆、理解记忆、编顺口溜记忆等等。

7、要求学生做笔记。现在我们使用的课本,内容较简单,要求教师广泛搜集素材,补充教学。学生当时可能学得非常好,但过不久可能遗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要求学生做笔记非常有必要。

8、当堂巩固和及时复习。一是要做到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要当堂消化、巩固,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基础练习和拓展训练,对一些重点知识要重点记忆并督促检查过关;二是搞好知识的前后衔接和系统化,上新课时有时要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一些伏笔,有时要对前面学过的内容作一下回顾或小结。比如在教学模式上,可采取“前节内容回顾小结——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本节内容小结——巩固练习或检测”的形式,这样既能防止遗忘,又可温故知新。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课后做好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6.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六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在教学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及时反馈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的反馈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及时的反馈能使教师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讲解时就更能抓住重点,有效地克服难点,更好地贯彻执行各项教学原则;不及时的反馈,可能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模糊的认识,甚至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也就不能够及时地根据教师输出的信息正确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学生正确地清晰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作为教师来讲也因此丧失了最好的教学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例如,通过课堂上多人次的提问,可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清晰与否,理解的深度如何,广度如何;结学生作业的及时批改,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立即得到纠正,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肯定;课堂训练中对于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采用作每次少题量的练习后迅速反馈信息,从而立即纠正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偏差,以利提高下一次练习的正确率;对于课堂作业,尽量应做到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改,有错误当堂解决。这样,由于反馈的速度加快,缩短了反馈周期,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及时得到纠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要多次反馈

对于某一知识块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都要采取多次反馈。对于一节课而言,在新授课前,利用复习题作第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否已经形成;在教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提问,或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动作反应等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馈,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估计;用基本题在新授结束后作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用变式练习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运用逐步加深的方法,对学生再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际上一节课上的反馈,远远不止这些。通过多次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比较清楚了,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三、要多向反馈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呈网络状的。我们要运用反馈的这种多向性。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由于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讨论中输出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输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其他学生对这种信息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会有学生输出一些价值高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其他学生会起一定的激励、启迪作用。由于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能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的调整与控制,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修正、补充与提高。

四、要利用反馈信息

教师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对同一教学内容经过数次教学后,往往会发现有些信息的一致性。教师如果能根据以往教学中取的反馈信息,基本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反馈,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以后,让学生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胡乱套用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而致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先出示类似的题型,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达到纠正错误、深化理解的目的。

7.浅谈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篇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是一门知识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 这同时也是地理的魅力所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寄情山水的诗词、典故犹如璀璨群星。它们内涵丰富, 意境高远, 语言精炼, 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地理课堂上巧妙地加以利用, 能够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乐趣横生中学习, 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时, 引用“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的垂直差异, 使知识更加形象, 加深记忆。还可以深化到气温的垂直变化, 即海拔每上升100米, 温度下降0.6摄氏度。在讲中国地势特点时, 用“百川东到海, 何日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诗句, 这些都形象地说明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状。

二、建立体系, 完善结构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 涉及范围广, 缺少系统性与完整性, 这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地理教师应该通过“区域地图、地理略图”等途径来架桥铺路, 来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从而能够达到破解难点的效果。由于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 许多地理知识、规律可以通过地理简图来表示, 许多地理原理可以通过地理简图 (原理示意图) 来直观呈现, 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可紧紧围绕地理略图, 进行知识整合, 而通过地理简图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明确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 加深记忆。

三、勤于动手、强化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 在讲中国河流, 讲黄河时我带领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各支流水系图, 直观讲解流经地区、支流名称、上中下游、主要城市、水电站等知识点, 接着讲长江时完全由学生自己在黑板上画图、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样, 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增强了绘图能力, 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 准确地掌握关于长江黄河的相关知识点, 还可以由此总结规律, 以后涉及河流时均可以通过此方法来记忆。

8.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八

语文教学,说到底,无非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其核心是读和写。

正确评价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明确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样这样几个问题。其关系如图所示:

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我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读对文本

这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它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

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之先。自己尚未读出个子丑寅卯来,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文本研读能力是语文教学能力的根本。文本研读上,首先要求准,也即求真,读出文本应有之义。

非文学作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存在“见仁见智”方面的问题。“文学作品教学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教‘解读,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一种是教‘鉴赏,主要解决学生‘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李海林语)。

就“解读”来说,“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存在着“作者意义”“文本意义”“读者意义”多重性意义和多元解读的问题。要准确解读出文本最优的“圣解”,还真是不易,我们只能尽量去贴近它。解读要到位,而不能曲解歪解错解。就“鉴赏”来说,应该教“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文本、你喜欢文本的什么地方、文本的这个地方为什么好”(李海林语)。鉴赏的基础还是文本解读。如果解读错位,教学效率便无从谈起。

如,毋小利教授《〈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兼与徐江、朱金恒老师商榷》(《语文建设》2015年第7期),其观点不仅无益,甚至有害,遭到了一些老师的批驳。如:戴继华老师《〈谈骨气〉:一篇地道的证明文——与毋小利老师商榷》(《语文知识》2015年第9期);安杨华老师《议论文知识不能如此重构——评析〈《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语文建设》2015年第8期)……

鉴赏与批判,是我对待教科书选文截然相反的两种基本态度。

鉴赏,意味着“肯定”“接受”“欣赏”等。这是对待“经典”“定篇”应取的态度。

语文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文化传承的任务,而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使这个基本的教育目的异化,甚至变成了集体无意识。对待教科书中人类文化的优秀之作、经典之作,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思考如何传承的问题。如,我对《老王》《湖心亭看雪》等经典文本的解读就是如此。

批判意味着“思考”“分析”“批评”等。这本就是阅读的应有之义。“从阅读的本质上说,文本是拿来质疑、批判与超越的”(潘新和语)。(当然,批判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不是阅读教学的常态。)

可能有不好的“选文”,但没有不好的“课文”。作品不完美,没关系,怎么用?这才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无论是“定篇”,还是“例文”“样本”“用件”,说到底“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教师要独具慧眼和匠心,努力选择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揭示其瑕疵、疏漏、缺陷和败笔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使之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事实上,语文教科书选进了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情怀,善于对教材进行反思,思考语文教学中人的发展的问题,秉持质疑精神处理教材。切不可一味将其当作不可非议的“经典”和“定篇”鉴赏。——不好的文本就教学生看出它的不好来。如,我对《王几何》《斑羚飞渡》等课文的教学就是如此。

无论怎样的奇思妙想,无论怎样的与众不同,课教到最后,靠的是底蕴,最根本的还是对文本的研读。要力求有所突破,锲入文本最深处。深读难,深教更难。教师在备课上应深度研读,在教学上应适度教学。这一点,无须赘言。

对文本准确深入的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保证。文本解读靠的是硬碰硬的真功夫,除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自我修炼基本功,短时间里很难得到提升。离开教参能独立解读和鉴赏文本,甚至还有自己的创见,教学设计则水到渠成。

二、上对语文课

这是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

这看似不是一个问题,却恰恰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关于课程内容开发的问题。2011年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守住本分很不容易。比如,我就听过不少这样的课,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里,掌声响起来了,歌声唱起来了,音乐响起来了,画面动起来了……好不活泼热闹,而真语文却躲在角落暗自哂笑。穿靴戴帽,太闹、太花哨,这是不正常的语文课。外在的活动越多,离“语文”就会越远。语文课还是要用“语文”的方法去教,语文课上应该主要做“语文”的事。如果绕过了语言文字,语文课一定变味。

王荣生教授说:“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语文课上对,也即求真。方向远比方法重要。有把语文课上错的吗?我身处教育最基层,见到的太多了。

如,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学生学的不是《苏州园林》这一“文”,而主要是“苏州园林”这一事物了。这堂课跟着课文内容跑了。

如,“近年来,人们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愚公决定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代,与我们打一场官司。”——这是没有把握住寓言文体特点。像“孔乙己告状”,则是没有把握住小说文体特点。

如,“师: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生:我喜欢文中的骗子,骗子能骗到钱,他们很聪明。师:你的这个观点也值得欣赏。”——如此学习《皇帝的新装》,这是反教育。

如,一讲到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耳朵都听出茧子了。其实此说在文学评论界早就被学者们所摒弃:古今中外,“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也散”“形不散神散”“形神均不散”的散文作品丰富多彩,怎能武断地用一个“形散神不散”以偏概全呢?

遗憾的是,这种错位在下层并非个案,而是大规模的、集团性的、连续不断的。所以,上对语文课,极其重要。

由于我们对“教什么”没有正确的把握与定位,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出现比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它是“语文”的“根”,是保证教学内容合宜和有效的前提。

像美国的母语课程,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都作出了明确、详实、全面的规定。而我们的母语课程,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我即语文,教师其实就是课程本身。那么,我们可以试着独立开发点课程内容,这也是一项很富有创造意义的工作。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学养若要达到此等境界,非下苦功夫不可。

上对语文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

三、优化设计方案

这是关于“怎么教”的问题,即教学方法。

想明白了“教什么”后,“怎么教”也同样重要。教学设计上,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新颖独特。简约,无疑是较为有效的途径。“简洁,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灵魂”(陈钟梁语)。

一个好点子激活一堂课。好的设计是一堂好课的前提。语文教师应该设计某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语文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大道至简,教学设计上我更崇尚简约。要努力“简”下来,再“减”下来。“不蔓不枝”,切中肯綮,简约、实用,才是大境界。大境界需大智慧。当然,简约不是简单,而是与厚重统一。比如,删繁就简法,就是以一个主题问题为抓手,以一种语文活动为支架,撑起整个学习过程的。当然,要做到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这就要求我们的活动设计要有“创意”。

如,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一言断流“好好儿活”!王君老师教学《散步》,咀嚼“我们”(人物)——咀嚼“田野”(景物)——咀嚼“散步”(事件)。用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提挈起整篇文章的教学……她们卓有成效的探索,无不是追求以简驭繁,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大道至简是公理,这是实践探索达到了一定教育理论境界之共识性的教育哲学。

如,学习《孤独之旅》,我就让学生替杜小康写放鸭日记。这个活动可以以写促读,以读促写。为了替杜小康写放鸭日记,学生对课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故事脉络都要作整体的了解和清晰的把握。因为是第一人称,景物和细节的描写都要作调整,而且学生可以在心理描写方面有所发挥。这样一来,学生就非得认真地阅读和品味原文不可。(下一个环节是质疑。岂止是《孤独之旅》,整部《草房子》都是有严重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但真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以简驭繁,这样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学的点金术。这类的设计,学习任务是挺艰深的,但也正是因为有挑战性,才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哪些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即使有难度也要设计、要训练,不会因为有难度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这个主心骨。

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我以为,最好的设计,是淡化设计——不是没有设计,而是设计在心中,让人看不出设计的痕迹。知易行难,这需要终生的修炼,“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四、上有用的语文课

这是关于“怎么样”的问题,即教学效果,也即上述三者的旨归。

讲求实用和实效。反躬自问:我每天都有可以教给学生的新东西吗?要让学生感觉到上你的课有用,学生愿学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自身的语文功底也多是自己读书读来的。语文课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语文教师的存在到底又有何意义?这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经常这样想:我凭什么教我的学生?我上的这一节语文课对学生有什么用?我教的语文比学生自学能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教与不教没有什么差别,我这个语文教师不是没有用了吗?

如,课前很多同学都有一个困惑:父亲和我告别时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火车厢里怎么可能没人呢?他为何要这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参见:《从“里边没人”说起》,《语文学习》2015年第12期)——“里边没人”,言外之意,不就是照看好行李吗?这个问题与“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一样的离题万里,教者却如获至宝。(而且,教者“里边没人”开了个头,后面就扔掉了,并没有“尝试解决”,教者的思维够混乱的。)这是无效教学。

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料,有干货,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把问题说深说透说活说实,努力带给学生可学的内容,有学生在原生态的自然阅读状态下学不到的内容。教师首先得是一座富矿,能吸引和点燃学生,唤醒学生的思维。不然,学生觉得上前和上后并无多少不同,上不上无所谓,没有什么收获,语文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我教《羚羊木雕》,根本没有按照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这种架空“语文”的要求实施教学,而是拿来原文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评鉴新旧两稿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比较中切实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收获实实在在。

有料,有货,有用,基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把课上实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

以上主要是就阅读教学来说的。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五、回到写作的原点

写作是阅读技能的高级形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个人发展来说,写作可能比阅读更重要。我同意潘新和教授的观点:所有的阅读,最后都要指向写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读写一体,互助共生。听、说、读,都要指向写的。写作是语文教学最终的旨归。科举时代不就是只考一篇作文吗?

搞明白为什么要写作。作文教学,重要的恰是不可教的东西。我的主张是:回到写作的原点。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生态作文,生活作文,生命作文。情怀,才是第一位的,思想观点位居其次,技巧是末事。写作意识的觉醒,其实是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在场,记录生活的原生态。写作的天眼一旦打开,考试,真的不过是小儿科。

其关系如图所示: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自省自觉的追求,关注学科教学的终极价值。我们的学生到了大学,有多少人母语的书面表达还不像样,而西方的小学生就能写有模有样的研究论文并能做像模像样的论文答辩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教过那种样式的阅读,那种样式的写作”(王荣生语)。中学是学生心智渐趋成熟的阶段,语文教学也理应侧重理性化一些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比形象更重要。像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是,很有诗意;但,不会说理,后果才最为严峻。高考作文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未来人才的心灵期待和精神描画。近年,我们的高考作文,考查理性思辨的因子也显现出了势头,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仍然任重道远。

作文教学,首先要建设一种理想的写作生态。我的做法是在根源——命题上就尽量杜绝假作文坏作文的萌生。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里去,命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去,不能把“真实性”仅仅局限在选材和写作主体真情实感的表达上,还应当与真实世界的需要和实践发生关联,让作文“训练”与“实际”需求统一起来。

基于对上面提到的类似的典型普遍共性问题的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往底线说,要读对文本,上对语文课;往稍高点说,要优化设计方案,上有用的语文课。学生现在在哪里?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以学论教,注重实效”,这是评价教学效率一个重要的原则。回到阅读和写作的原点,对学生终身有用,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生命图景。

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怎么教”的问题,这是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教”,更要思考“教什么”的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精髓并不在于教学方法,“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实际上,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两者都很重要,贵在统一,而不能各执一隅、偏执一端。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负课堂,减少零课堂,努力增加有用的正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认识到位,行动上才能落到实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否,还要想一想,为什么。这就是教学反思。

为什么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制订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结果,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审问、慎思、明辨,结合具体课例,追索其学理依据,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学研究了。那么,前文第一个图示,可进一步改进为:

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研究最好以写的形式呈现。写出来的名师不一定是真名师,但不写是基本上不会成为名师的。

山脚下的人看不到山顶上的风景。十年磨一剑。板凳甘坐十年冷。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笃定,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就不会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语文教学有多难,语文教学就有多美。

9.如何提高教学技能论文 篇九

“听名师的课堂教学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而这应与名师们丰厚的人文底蕴、他那清新自然、精炼洒脱的评价语、扎实的教学能力基本功底有关。分享名师的课堂,我们分明感到在教育生命的跋涉中,智慧如芬芳的野花,在课堂里一路绽放,每踏出坚实的一步,便会看到山花烂漫。我很希望自己也能这样轻松的驾驭课堂!为此,时常在为提升自我教学能力而努力学习,思考探究,实践创新。

通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最终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使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

静心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下面对提升教学能力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和体会。

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具体由下述几种能力构成:(1)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2)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3)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4)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协调内外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5)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于教师基本技能,不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还包括了教师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所习得的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具体内容教学时的情景设置、问题设计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1.专业水平的提高。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

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学期除自学县教育局规定书籍外,还要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开通自己的教育教学博客与全国各地同行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如:《小学教学设计》、《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等,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汲纳中充实自我。

与校有经验老师结成对子,互助帮助,坚持教学相长,获得自我发展。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2.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杜绝错批、漏批现象,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并及时做好批改记录。有教案、不迟到、不坐着讲课、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采用并“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5.始终保持专业的情怀——激情

教育是一项需要献身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职业。我们要挑起这份重担,就需要有为之献身的激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敢于冒尖,又要甘于寂寞。也许我们是清贫的,但我们也是富有的,因为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塑造着一群群鲜活的生命,难道不是吗?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只有怀着激情去实践和反思,才能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尽快成长为一位优秀的老师。

10.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十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有可靠的教学质量做保证,学校才可能生存和发展。本文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入手,阐述技工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措施。技工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各方面的软、硬条件建设;教师要加强管理、努力创新、形成归属感、培养责任心;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惯、学习态度和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工作

1.加大学校硬件方面的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教材要跟上技术发展,教学用具、教学模型要与教材同步;实习车间、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辅助教学场所,特别是实习车间的实习设备要及时更新。目前,许多技工学校的设备设施很落后,有些学校的实习设备设施非常欠缺,以至于学生实习时要多人共用一台单人机器;有的学校与生产厂家缺少联系,造成实验、实习内容日益脱离生产实际。因此,学校应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学投入,建设好实验、实习设备设施并及时更新,为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创造良好条件。除了要加强教学设施外,还要积极联系校外实训基地,与各个兄弟厂矿建立互惠互助关系。另外,要加强校园生活环境建设,如学生宿舍、学校食堂、学校图书馆等。学校领导要尽学校所能,把学校的校园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较好地生活和学习,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2.加强学校的软条件建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着重人文环境的建设。要在学校树立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校要经常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教师身心的活动,让教师、学生觉得自己受重视,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从内心里接纳学校,爱护学校。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积极教学,让学生认真学习。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民主建设。现在有些学校领导口头经常说民主,但在实际管理中又经常脱离民主,很多学生或老师提的建议,大多都是不了了之。这样就无形之中打消了教师或学生参与学校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情绪。学校应该建立一种真正的民主、公平的民主,而不是口头民主。

二、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技工学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很多一线教师要么是懂理论、实操能力弱,要么是强实操、弱理论及表达能力,而且大多数教师本身德育水平较差。学校要对教师要加强管理、使教师能努力创新、认真教学,潜心钻研教学,对学校建立形成归属感,成为有责任心、有能力、有师德的合格教师。

1.学校要会用教师

教师队伍如何使用、如何用好是关键。没有良好的用人制度,人才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尽人所长。那如何了解各教师的长处呢?除了教师本人的自我推荐外,各教学部门的领导应该多接触普通教师以了解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特长,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查程序。只有掌握了各教师的长处及缺点,这样才能做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任何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科环境,任何学科都在发展,科学技术都在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相关学科,发展更快。教师如不自我更新知识,自我学习,很快就会落后于他人,所以学校也应该经常开设各种业务培训,以带动全校教师自学气氛的发展。

2.要加强日常教学管理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不太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或者是思想上重视但行动上做得不够。比如说,没有合理的手段考核任课教师的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实施时也只是某一节课去抽查一次,而且抽查的也只是是否迟到,对于有些老师经常提前二十分钟甚至三十分钟下课,学校很少知道。特别是实验课,日常管理就更松。为何技工学校日常教学会有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三:(1)学校监督力度不够,学校没有要求教务员要认真去做好教学监督工作;(2)学校执行力度不够,即使发现了某教师出现了教学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分,导致教师重视程度不够;(3)某些教师教学态度消极,所以要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应该加大教学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还应该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及职业思想道德教育。

3.要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仍停留在给某部分学生发问卷调查表的层次上。这样的一种方式,虽然能部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但非常不全面,甚至有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要正确客观地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教研组活动,通过对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开展教研工作的成果去评价。

(2)教师测评,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评、学生评、评估小组评、学校评等方式,坚持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课型不同,教学成绩的评定方式不同,对于大多数专业课来讲,评定的依据在于学生参加技能等级考核的成绩;对于一般文化课、专业课其依据在于期末教考分离的考试成绩。对部分学科实行抽考制,为了保证试卷的质量,学校要求相应的教研组为出卷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学生的基础水平、试卷难度要求等,但出卷教师不能是现任该课教师,可以是以前任过该课的教师。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试题库,实现计算机出题的方式。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惰性大,时间观念差,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做笔记,上课常迟到,一上课就想下课,上课时常走神,课后不复习,期末成绩不好或实操不懂,就怪老师教得不好或老师没讲到,很少从自身去找原因。面对以上现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从自身去找原因,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主动努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较辛苦的过程,凡事都不可能不劳而获。除了要引导技校生改变学习观念和态度外,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11.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篇十一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82-01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第二,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把课堂还于学生的重要手段。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4.课后及时总结

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12.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篇十二

一、结合生活来进行作文教学

通过研究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 我们看到这些题目都充分体现了作文应“合时合事’而作的意图, 将思想认识、人生哲理, 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渗透其中。从思维角度看, 既考查形象的思维, 如小作文的想象和联想, 又考查抽象思维, 如大作文的求异思维、辩证思维;从思维品质上看, 它综合考查思维的深刻、独创、周密、敏捷。可见, 高考命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 同时还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水平, 提高思维能力, 使其能创造性地写出自己的见解。所以, 作文只有来源于生活, 才能做到海阔天空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内容上提供给了我们一个纵情笔墨的自由空间。多彩的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中学生正值美丽的花季雨季, 生活多姿多彩, 对人生充满了憧憬, 细心体会生活, 大到国家的、社会的, 小到校园的, 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 如一次欢乐的郊游、一场精彩的比赛、一次进步、一次与朋友闹别扭、一次倒霉的迟到以及一次痛苦的失败等, 这些都可以当做作文的题材, 都可以当做是生活随笔来完成。让学生只管写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自由发挥, 自由命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社会热点, 用心感受时代气息, 以便能给自己的作文赋予时代色彩, 与社会脉搏同步。所以, 我经常让学生看一些社会类的电视栏目和报纸杂志, 了解如“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感动中国的人与事、两岸通航等社会焦点、传媒热点, 这些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体会、感悟、品味生活的真谛。

总之, 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 让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撞击出火花, 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抒发出生活的真情实感。新课程素质教育中的作文要求学生心里所想、口里所说、笔下所写应该是一致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与完善。

二、作文教学中善用多媒体手段

利用多媒体开展作文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优良的情境, 开拓学生视野, 能使抽象、不好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 改变为直观、生动的视觉信息, 并配上声音和文字, 全方位调动学生, 使学生通过多方面渠道收集信息, 解决了学生头脑空洞、嘴中无话可说、手下无从落笔的大难题,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产生兴趣后, 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作文, 写好作文。所以, 进行多媒体作文教学是有效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手段。在开展多媒体情境教学时, 核心就是情境。生活情境是学生们练笔的源泉, 而情境又可以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情境导入的方式有许多, 例如设问导入、悬念导入、表演导入、图画导入、音乐导入等。

我想, 如果能把作文题目以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呈现给学生, 将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这样的作文课, 可以改变原来学生瞪着作文本、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不良状态, 使学生觉得写作文不再是什么苦差事, 从而爱上作文。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打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静谧的冬夜里, 一座小木屋静立在风雪中, 从小屋里透射出柔和温馨的灯光, 照亮了窗前的雪地。然后雪越来越大, 夜色也越来越深。最后雪停了, 天也亮了……同时一直配着一首幽雅的音乐。让学生依据该动画任意展开想象和联想, 写一篇文章。这次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同学们反映, 这次写作时, 脑海中始终回想着那个镜头, 内容也就自然形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都是一定要时刻记着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引入虽然可以促进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但它仍只可作为辅助手段, 不能喧宾夺主, 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

三、注意学生个性化, 展开作文教学

要使学生冲破各种条框的束缚, 开展个性化写作, 就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对生活进行反思, 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 增长个性认识。同时, 技法的个性化也很重要。同样的题材或内容, 如果能精心设计文章结构, 段落之间巧妙过渡, 注意铺垫和照应, 巧妙应用悬念法、抑扬法、虚实法等, 就可能达成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有个学生在写军训时, 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开头写出嘹亮的口号, 也没有写火辣的太阳, 而是由歌声开始写起:“今天同学们的歌声似乎更加嘹亮, 我仿佛看见……”这样的开头非常新颖, 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当然作文并非是技法刻意的炫耀, 而是作者个体生活感悟与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 技法是为增加效果的一种需要。当作者将个体情感认识转化为文字时, 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主观差异性的印记。因为技法应用的个性化是写作与生俱来的特征, 所以作文要破除阻碍学生个性的结构套路和模式, 鼓励学生立意创新, 在评价上对构造新颖或技法独特的文章给予肯定, 及时鼓励, 特别是对那些创新但行文稚嫩的作品, 更要宽容对待, 不可随便否定。总之, 教师要更新观念, 给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空间, 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的个性化能力。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期工程, 教师只有做好许多烦琐细致的研究, 并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才能真正达到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 左右逢源”的境界。

13.高三如何提高地理成绩 篇十三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注意什么

抓“原理”重“理解”

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概念”重“消化”

姚老师说,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同学们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同学们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高三地理的复习策略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资源和灾害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高考试题中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了这些内容,且分数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 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 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 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日照图的判读及其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亮点。为了化解难点,考生应在复习时归纳整理出日照图的多种示意图,主要有: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坐标图、直观图、变式图、局部图等。这几类图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从常规到变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涵盖了日照图所能揭示的地理现象及原理。考生若分门别类地探索各类日照图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辅以典型例题帮助消化所学知识,定能较好地掌握日照图类题目的解法。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纵向比较其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这样就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 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 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再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特殊的教科书,考生可以从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有很多种类:①地理分布图,这是地理图像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类型也很复杂的一种。主要有政区图、自然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气温分布图、水系分布图、各种自然资源分布图等)、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基地分布图等)、区域综合图(如北方地区矿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②地理统计图表,包括等值线图、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③示意图,地理示意图多种多样,用简明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地理模式图等。除此以外还有景观图、漫画等。熟练地运用各种地理图表,有助于考生扩大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14.如何抓好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十四

初中数学是数学教育教育的基础阶段。数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数学的实用性比较强,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为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来进行。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及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实际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讲好习题,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5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他们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

后者老师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的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4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方法

教师要淡化终结性的考试评价,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认知速度、兴趣爱好等不同,总是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的优点或缺点,或者拿此学生之特长与彼学生之缺点相比,进行横向地比较是不客观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淡化终结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也就是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由此,可以提倡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出情况和对待该学科或该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操作时,可以记录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记录学生的自查报告和单元小结方面的内容,更可以记录来自同学的评价和来自家长的信息。这样,不仅关注了学生在实现终结时所持有的态度和所采用的方法,也了解了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交往、兴趣等,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引导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注重了学生的纵向评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使教师能看到学生的微小进步,便于去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一种良性地循环。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上一篇:描述读书乐趣的美文下一篇:苏东坡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