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心情随笔

2024-07-21

生命心情随笔(共16篇)(共16篇)

1.生命心情随笔 篇一

当人类漂浮在外太空时,看到这微微发着幽蓝色的星球时,心灵上多少有些震撼,无比感恩上帝让我们降落在这样美丽的的星体上,眼里流露出幸福的渴望。

从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一个个少男少女,时光追随,渐进暮年,一生如此,基因在精子与卵细胞香雾融合的瞬间,便埋下了我们一生的记忆。种子在骨髓里扎根,汲取血液里的营养,一点点在身体内部壮大,成为固有特质的人。我的心是忠诚于我的所思、所为,憧憬美满,撷取高尚,走向一生伟大的创造与约定。

生命中太多的美好,让我们不敢轻易地辜负了它。林荫大道间,阳光从树叶缝隙中倾泻下来,如印花碎布一般,温暖中却隐隐作痛。汝若安好,便是晴天、倾情于热情浮上心头,我们的生命再次升温。你会明白,包围我们一生的困惑,于心间终会融融的化开,爱就流通于世了。

生命的深刻,需要每个人去静下心去细细品味。孤独中占有一份安稳,时光都印刻在每平方厘米的肌肤上,无声无息的留下伤痕,从透明》角质》老化……短暂的一生需要我们找回真实的自我,拥有一份爱恋。生命的记忆犹如清晨的大雾弥漫在生命的出口。感恩地球,关怀人类,爱我如初。

2.生命心情随笔 篇二

1.正确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品读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生命) 看到这个词, 你们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吗?

2.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词。

3.生命是美好的, 生命是可贵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已故女作家杏林子, 来品味她对生命的感悟。 (板书:生命生命)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并画出有关句子。)

2.默读课文, 在文中作者是通过哪几个事例得出这样感悟的?

三、学习“飞蛾求生”

1.请大家边读边想, 飞蛾的哪些地方让你很震惊。

2.飞蛾这种求生的欲望表现在哪些地方?出示:“但它挣扎着……那样鲜明。” (指名读)

3.在这段话中, 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撼? (指导朗读, 指名读, 齐读。)

4.如果这只飞蛾会说话, 它一边挣扎着鼓动翅膀, 一边大声地在说什么呢?

5.引读:杏林子感受到的生命, 是飞蛾拼命挣扎的 (身影) , 是飞蛾极力鼓动的 (翅膀) , 是飞蛾强烈求生的 (欲望) 。

6.这种求生的欲望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四、学习“瓜苗生长”

1.师范读, 画出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

2.指名读。

3.这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种子里, 包含着什么呢? (生命力)

4.导读: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是因为———

它可以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不屈向上, 是因为———

5.拓展: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赞美这些植物的诗篇。像香瓜子这样不屈向上, 在逆境中生长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 谁来说? (出示古诗, 生分组朗读。)

6.这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敬畏的——— (生齐读课题)

五、学习“倾听心跳”

1.同学们, 请闭上双眼, 将右手放在胸前, 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 (学生交流感受)

2.同学们, 我们了解一下杏林子是怎样思考的。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齐读)

3.面对生命, 杏林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呢?

(1) 出示杏林子图片以及简介。

(2) 面对这样的坎坷, 悲惨的命运, 杏林子是怎样想的?

(3) “糟蹋”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4) 面对“好好地……白白地……”这两种选择, 杏林子选择的是什么呢?

(5) 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4.生命对杏林子来说只是简单地活着吗?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对反义词, 请找出来。

3.什么是有限的, 什么是无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你觉得哪些人的价值是无限的?

4.这就是杏林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请看大屏幕。

5.师小结:在任何环境里, 你们都要珍爱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有光彩。

七、拓展训练

1.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和物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

2.师配乐读:

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

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 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

3.补充完整这首小诗。

4.指名读小诗。

3.用生命影响生命 篇三

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工会干部、妇联干部、街道干部等不同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由经过培养的专业人士(非干部)开展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的社会工作。

三年前尚不知“社会工作”为何物

大多数人也许从未听说过翟雁从事的职业——社会工作。

大多数人可能也不太明白她所在的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一家社工机构是干什么的。

2003年2月,全国首家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在上海成立。在这前后脚,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开张,眼下,它是京城为数不多的社会工作机构之一。

这里所指的社会工作,当然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从事的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按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王思斌的话说就是:它是在利他主义指导下的,用专业的方法帮助人的工作。

翟雁说,对这一理念,不仅大多数人是陌生的,就是如今已是专职社会工作者的她也只是在三年前才搞明白。

翟雁进入这一行,是从做志愿者开始的。1995年,她加入红枫妇女热线,利用业余时间对妇女进行辅导咨询、心理服务等工作,从此开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因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2000年的时候,她辞掉了本职工作——小儿内科医生,在妇女热线做起了全职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丰富了很多:除了接热线,还到社区讲座,参与管理等等。“那时,自己其实已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但在当时,却并没有意识到。那会儿的脑海中还完全没有‘社会工作’这一概念。” 翟雁说。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受了香港社会工作者团体培训,第一次听到了社会工作这个名词,第一次领会到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观以及信奉的宗旨。“社会工作者信奉用生命影响生命。社工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工具。医生服务患者,可以借助药物与手术刀;律师替人打官司,可以借助于法律;而社会工作者则没有什么外在的工具可借助,其工具就是自身,工作方法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当然,这个影响是相互的,助人自助……这样一些理念,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做志愿者这么多年,对此是非常认同的。就这样我开始认可并了解社会工作这个职业,也渐渐明晰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操行。”

这之后,翟雁来到香港大学社工系专门进修社会工作专业,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

2003年,她与另外两位同仁做了一个决定:从热线走出来,成立专门的社工机构。

2003年4月18日,非典肆虐期间,“惠泽人”成立了。

2003年10月10日,北京东城区司法局和北京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的社区矫正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由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进行社区心理矫正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

社区矫正体现时代进步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

惠泽人及时跟进,以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及专家和志愿者资源,参与到东城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

第一期,他们招募了三十多名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专家督导,如今都已下到街道和社区。目前他们正在向全社会招募第二批志愿者。

这仅仅是他们去年做过的许多项目中的一个。民间抗非典项目——“黄丝带”行动;让百姓行使话语权的人生论坛;志愿者的培训与认证;婚姻家庭辅导……他们的社会工作是丰富的。

“用生命影响生命,携手共建公民社会,通过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以推动志愿服务与公民参与,传播志愿精神,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以抵达公民平等自由,家庭和谐幸福的愿景。” 翟雁说,这就是他们的宗旨与目标。

用全新理念做妇女工作

与翟雁他们在实践中与社会工作的理念不期而遇不同,作为专家学者的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朱东武则更早就开始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工作。

启动于2000年的“结合社区干预家庭暴力”便是她参与过的许多项目中的一个。

这是中国法学会等单位实施的“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对策研究与干预”这个大项目下的四个分项目之一。

从2000年开始,他们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合作,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试点。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社区开展调查,了解居民及工作人员(不仅是街道干部,还包括警察、法官、城管等)对家庭暴力的认识。结果发现不仅大多数居民,包括大多数干部——警察、法官等,都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的私事,别人不好管,就是要干预也是妇联的事。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及设计者,朱东武他们对此组织街道展开了旨在转变观念的全方位的宣传活动:竖展牌,文艺演出等等。

更多的工作是培训,对象包括街道、派出所、法庭、工商局、司法所、城管等所有干部,逐渐在社区形成家庭暴力非一家小事,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干预、阻止家庭暴力的观念。社区各机构从而渐渐成了一个共同防御家庭暴力的网络,一有情况,各部门配合行动。

培训的内容还包括怎么改变原先管理者的观念,如何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等等。

三年前,当他们刚开始与街道合作时,街道并不情愿,认为这个外来项目会给街道增加额外的负担,随着项目的推进,人们逐渐发现这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社区文明建设。如今,它已成为这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项目的第二期已经启动,范围已扩展至整个丰台区。

朱东武说,她的工作与居委会、妇联的工作内容其实很相似,只不过方法和理念不一样。

比如干预家庭暴力,社会工作不仅仅是要解决家庭纠纷,而更关注到个人,关注人真实的处境,内心的困惑、问题和需求,同时帮他们寻找解决的方法。

还比如帮助下岗女工,如今社会上开展较多的是以介绍工作岗位为主的再就业工程、4050工程等。朱东武介绍说:“社会工作的方法则不一样,社会工作更多地侧重于转变其就业观念,增强其自信心,提高他们寻找职业的能力。比如最近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将下岗女工召集起来,以小组形式在一起讨论:怎么看工作,工作到底是什么,怎么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

实际上,如今像翟雁、朱东武这样的有着现代理念和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数量还非常少。因为社会工作本身还是一项正在逐渐被认可的稍显寂寞的事业。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如今已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见到他们日渐活跃的身影。

2002年秋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长沙民政学院毕业生许兆军被天津鹤童老人院聘用,一时成为影响不小的新闻。这条新闻的价值就在于:作为国内首批毕业的社会工作类的大学生,专业对口,步入社会养老业,意味着以往由下岗女工和外地打工妹为主的养老护理业开始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过渡。

与此同时,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98级学生刘静则下到云南一个山寨,与村民生活在一起。她参加的是一个由云南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关于农村发展的项目。她的工作就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村民的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需求在哪里,自己有哪些资源,知道用自己的力量在外界的协助下怎么解决问题,摆脱贫困……至今她已在那里呆了一年多。

2003年秋天,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四名毕业生与北京回龙观医院签了就业合同,从此,这个医院的预防自杀热线有了四位专职的咨询员。

2002年至2003年两年之间,全国有近60所高校新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2003年,上海率先实施社工专业职业资质认定和岗位准入制度。11月下旬,上海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开考,这标志着我国有了第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

时代召唤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走上前台并非偶然。

召唤它的正是当下这个正在高速发展,正急剧变革、转型的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接受采访时说,转型的中国社会充满着内在张力,面临着众多社会问题。

他将当前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这样的归纳:某些社会问题是由体制转轨造成的,如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险问题等;有些问题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如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震荡、地区之间的差距,城市重建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与我国的社会过程相伴随,如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心理焦虑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在宏观层面上发生,也可能在社区和家庭层面上发生,在一段时间里会长期存在,威胁着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认真去解决。

而社会工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缓解社会张力的一种现代手段。

社会工作被这样定义:它是以科学、规范的社会服务来实施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融洽人际关系,调和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保障现代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制度。

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社会润滑剂”,将社会工作者称为“拿薪水的雷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史柏年教授接受采访时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的工作,像律师、医生一样。它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进行介入帮助,使人们恢复社会功能,重新正常工作。它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们最终脱离帮助重新站起来,也就是助人自助。如青少年犯罪就是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出现了问题(包括行为和人格),社会工作就是要纠正他的行为,调整他的心理和人格,使他走出困境。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指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失业者、罪犯等;广义上包括全体居民,为他们提供的服务不仅包括治疗型,而且也有发展型,就是为他们的更好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关怀生命,重视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发源于人道主义的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工作者是调节社会人群生存状态的“天平”,是维系社会秩序良好发展的纽带。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将会被转移到社区,一批社会服务机构将相继建立起来,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等。这些由政府扶植但又相对独立的机构,在服务大众、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在这些社会服务机构中,也需要大量的热心尽责的专业水平高的社会工作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孙莹教授介绍说,像政府化群众团体,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像公共事业性单位,如社会福利院、福利工厂、少管所等;还有半民间组织,如扶贫基金会、慈善总会、社会福利协会等;纯民间组织,如妇女热线、临终关怀医院;还有街道、社区等等部门、机构,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业服务的场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的苏国先生坦言: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热了工程师、技术人员;近10年,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火了商人、经济学家;那么,到了新世纪,国家向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社会工作者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发展趋势:专业化职业化

实际上,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并不陌生,只不过他们有另外的名字:工会干部、妇联干部、街道干部等。

他们从事的社会工作是由政府官员靠政府的行政程序实施的为民众服务的工作,是一种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而本文所探讨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则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经过培养的专业人士(非干部)开展的社会工作,即专业的社会工作。

与医生、律师所从事的工作一样,社会工作也是一门由专门的服务机构采用特殊的工作技巧,帮助有需要的个人或组织的专业性工作。它的专业性很强,很规范,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非任何人都能干。

而眼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在内地还刚刚起步。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社会工作都还没名没分,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认可。这也是内地专业社会工作者数量极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不断地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应该是我国社会工作今后发展的趋势。

2003年11月22日,5586名考生走进了上海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帷幕就此悄然拉开。

首次开考的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助理两个等级。对考试合格人员,上海市人事局和市民政局将颁发证书,对取得合格证书并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实行注册制度。今后,上海社工考试将每年组织举行一次,专业社会工作者将持证上岗。

然而,“中国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特殊性复杂性背景,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必然是一个极为艰巨和复杂的过程”。在去年12月5日由国务院小城镇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研讨会”上,专家们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专业理念遭遇“行政管理思维方式”的碰撞;受到来自多重观念的困惑和挑战;受到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因素的制约,缺乏更加强有力的政论动作机制作为行政支持;欠缺的社会工作职业系统与官本位、知识精英、拜金主义的求学就业倾向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社会工作较低的社会认同等等诸多因素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

与会专家认为,社会工作在中国要获得更为有力的发展,需要取得在国家法律或政策中的明确稳定的地位。当然,这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全职的翟雁,还是兼职的朱东武,都还只能算是没有名分的社会工作者,因为北京尚未开始这项职业的资格认证。

然而正如翟雁所言:“不管未来中国什么时候有这个职业,我们都决定从现在开始从事这个职业。”

4.有关生命的是随笔:生命,生命 篇四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

我们家有一盆芦荟,从买回来我就甚少理会它,心情好的时候就弄一弄。

有一次,我们全家外出游玩,5天都没有给它浇水,以为它会渴死了。回来一看,虽然它下面的叶子都干枯了,但没想到它还向上冒着嫩芽。在没有阳光、没有水的情况下还在不停的生长,真是太顽强了!原来生命在于坚持,在于与困难抗衡,挑战厄运!我马上给它喝了满满一勺的水。

有一个叫佩佩的女孩,8岁时因触电而失去了双臂。面对命运的摧残,她没有一点畏惧,而是越发乐观向上,用自己灿烂的笑容去面对困难。她用自己的双脚去劳动,用自己的力量去生存。最终她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只不起眼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一只丑小鸭,有可能变成一只优雅的白天鹅;一棵仙人掌能够在没有水、没有土壤的沙漠里顽强生长,让人佩服的是它坚强的信念……为什么一条条不起眼的生命可以从黑漆漆的低等进化状态一跃登上璀璨夺目的舞台?因为——生命本就是一桩奇迹!

作者:易雅兰

5.关于生命的随笔:请尊重生命 篇五

本地有一个公众号上经常发布一些类似新闻之类的消息,有时候会有一些车祸发生的现场,说明哪里出了一起车祸,让大家引以为戒。让人不舒服的是拍视频的人的声音,像是在吆喝叫卖一样:“哎,大家快来看啊,哪里哪里又撞死个女的了!”言语中丝毫没有怜悯的意思,对于死者的凄惨也毫不顾忌,就在那儿肆无忌惮地拍摄,在他眼里那不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是他可以哗众取宠的素材。而对瞬间消失的生命,这些人无动于衷,反而把这当作热闹来看,真的很可悲。人乃万物之灵,与动物不同之处,就是人是有感情的。生命有禁区,人生有敬畏。尊重生命,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品德和良知,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高考首日的6月7日上午,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城子镇五金高层一名22岁男复读生轻生跳楼。该高中复读生在收到高考成绩单后心灰意冷,站在学校顶层准备跳楼解决余生。或许是内心有点动摇,这位学生迟迟没有做决定。突然人群中一个男生大喊“快跳啊,有种你就跳啊!怎么这么怂啊?”话音刚落,楼顶的男生纵身一跃,当场不治死亡。

前几天发生的甘肃女生跳楼身亡的新闻更是让人义愤填膺,就在女孩决定跃下前的几个小时里,附近围观的人群中,居然有人起哄,还有人拍视频并表示“看完你跳,我还要去接娃娃呢。”严格来说,她是被人们的冷漠杀死的!

更有甚者,面对那些被逼到跳楼自杀的同胞,还有人在下面骂:“赶紧跳啊,不要耽误我们的时间!”人心居然麻木到了如此地步!

一个人的遭遇在浩瀚的历史长空中,很快就会转瞬即逝,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悲剧对一个家庭来说,有时却是灭顶之灾,会是一生无法磨灭的伤痛!我们不禁要反问那些怂恿别人跳楼的人,当一个生命需要救助的时候,不仅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要落井下石,是不是有点胜之不武?说的通俗一点,人家死了与你有什么好处,就算是一只小猫、小狗也是生命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能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一句极具杀伤力的话是可以将人毁灭的,可以“谋杀”人的生命的!此类现象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药》,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到去蘸“人血馒头”的愚昧过去吗?

广袤的世界之中,我知道我的卑微,也知道文字的无力,更知道自己视野的狭小,我注视的,只能是无从逃避的,向我逼近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面对世间种种,我们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也抚慰不了灾祸面前的悲哀,但我们可以给人以一点温情,一丝暖流,让大家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6.生命心情随笔 篇六

孙俊丽

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洛阳师范学院托管以来,在校长李毅的带领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各种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各方媒体对该校的介绍。9月16日上午,我和40余名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幸来到该校,走进课堂,体验“生命课堂”教学。

一走进师院附中,就感受到了其在教育改革之路上的可喜变化,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睛里都闪烁着熠熠的光辉。课堂上,学习气氛活泼向上,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特别是学生作小老师讲解习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老师”从学生角度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来诱导大家思考如何回答。回答者不卑不亢,小老师炉火纯青,而老师只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稍作提示、总结。课后还对听课者做了问卷调查。

学习是一种幸福,学习是一种享受,面对传统课堂,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洛阳师范学院附中“生命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感、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通过自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会的.老师不讲;学生确实无法自己学会的老师精讲,且每节课老师讲课不超过十分钟。”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堂质疑论辩中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我听说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年有6人被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录取、40人被省级示范性高中录取、120人达市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高考14人被本科院校录取。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对其“生命课堂模式”的最好肯定。

7.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篇七

丰子恺的老师弘一法师李书同在圆寂前, 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 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 碗中装水, “以免蚂蚁嗅味走上, 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 应须谨慎。”

丰子恺先生和弘一法师对待生命的这一细节, 反映了他们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 深深令人感动。

当年, “感谢舍友不杀之恩”的帖子流传网络, 看后, 心中百味杂陈;还有, 河北省平山县两所幼儿园因争抢生源发生矛盾, 一家幼儿园园长用注射器将毒鼠强注射到酸奶中, 派人将其和拼音本等物装在一起, 放到了另一所幼儿园孩子的上学路上, 导致两女童误食死亡, 更是让人震惊和痛心!

有位老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在初二某班的思想品德课上, 播放了一些地震的图片和视频, 目的很明确:悼念逝者, 真爱生命。一些孩子眼含泪水, 对逝去的生命, 对破坏的家园痛心不已。也有一部分学生, 对不幸遇难者的遗体说三道四, 对悲痛万分的家属评头品足, 表现很不严肃。此情此景, 老师心中难受难忍。初二的学生, 很多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 体会不到其中的情感, 倒也可以理解, 但出现这种放肆的情况却也不应该。

对待生命, 态度的不同, 实质是人生价值和境界的差别, 靠人们自身的感悟, 更需要学校的生命教育。

种种轻视他人生命的冷漠、轻视自己生命的自杀自残……是不是在人性中或人生中缺失了什么, 折射着我们当下的教育中缺少了或忽视了什么。

国外学校很重视生命教育, 他们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在英国教育中, 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素养。学校会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 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在英国, 从幼儿园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 名为谈“死”, 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 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8.用生命影响生命 篇八

在中大,他是有点“反常”的老师。

改论文,给学生回信,往师生间的《政治哲学对话录》里增添新内容,或者著书——这是他每天从深夜到东方露白的工作内容。

他在新著《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里说:“写作于我从来不是轻省的事。我一向将教学放在首位,因此本书大部分文章,都是在繁忙教学之余断续写成,那份吃力不足为外人道。”

他的学生评价他,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远远超出一位教师应做的。

他的朋友梁文道评论他说,他是一个十分“反常”的人。因为在教授都成了论文机器与行政人员,劳形于资金申请与工作报告之间的今天,他却执教鞭始,就开了网上讨论班,和他的学生大谈政治、哲学与人生,而且谈得十分严肃深入。甚至还把第一批讨论成果编成《政治哲学对话录》一册,约五十万字,自费印刷三百本,留给学生当纪念。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与周保松教授相识源于领袖培育计划。周教授负责我们的政治哲学课程。在派发的课程大纲的封面上,他用斜体字写着: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living.——Socrates."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是他告诉我们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在教学中贯穿始终的命题。

政治哲学的第一节课,我们读的是哈佛校长DrewGilpinFaust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这篇演讲缘于这位身为历史学家的校长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超过一半的哈佛毕业生涌向了华尔街,从事金融、咨询这些高薪厚禄的工作(正如多数香港学生所渴望的一样),但是,这些貌似令人艳羡的精英学生却很困惑——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些职业?因为有钱吗?高薪的职业就代表有意义的人生吗?

这也是周教授希望我们反省的问题:成功的人生与有意义的人生并不是同一回事。作为教师,他从不以分数、职位、薪金的高低来衡量谁是他的得意门生。在他眼中,值得骄傲的人生是“活得自由,活得正直善良,有信心行自己的路,懂得享受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并且对生活、对他人有一份基本的尊重和关怀”。

领袖培育计划中,周教授的课程很短,那短短的六个礼拜中,我们究竟读了些什么理论、什么著作,现在也差不多忘却了。但是,一种模糊的理念却留了下来:对建制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反省,对不公义的愤怒和对弱者的怜悯,对个人角色的重新定位。模糊,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思考路径。

教学与生命融为一体

周教授大学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在他的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钱穆先生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士”的精神。“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这是60年前钱穆先生撰写的《新亚学规》第一条,周教授仍能背诵。

周教授要求我们全文阅读柏拉图的“Apology”(《苏格拉底的自辩》)。课堂上,他讲述苏格拉底如何在死亡面前坦然自陈对真理与德行的坚守,仿佛身临其境;他也会为我们大声朗读洛克、鲁索等启蒙思想家的经典选段,激昂却饱含一颗真诚的忧患之心。

最后一个课时,周教授邀请我们去他家里看电影,《LionsforLamps》(《狮入羊口》)。周教授喝得微醺,我们在酒精的作用下任思想天马行空——我们畅谈个人责任、公民社会和民主。似乎这是我们第一次积极讨论却不是为了课堂参与分数,只是为了思考、表达。

第二年的夏天,领袖培育计划安排我们去伦敦游学两个星期,周教授自告奋勇陪同前往。伦敦是周教授当年求学之地,他总会为我们寻访那些被旅行指南忽略的风景:他带我们去大英图书馆看《大宪章》原稿;去伦敦大学的校园瞻仰功利主义鼻祖的遗体;去查令十字街寻访那些地下室里的二手书店(这些书店可是当年还是穷学生的周教授的阅读宝库);他也会带我们去唐人街品尝他最爱的烧鸭饭;或者在看完音乐剧的深夜,自掏腰包,请我们去酒吧里暖暖身子,一边饮酒一边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趣事。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周教授在学术上对我们有很严格的要求:我们必须阅读大量政治哲学著作,甚至是原文阅读John Mill的“On Liberty”,周教授也会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品味John Locke的经典;期中期末要求我们各交一份三千字的论文,周教授会耐心地教我们立论的结构和引用的格式,逐字逐句地批改我们的功课。

如此的认真似乎是一件让学生和老师都吃力的事。还记得自己为了写周教授的论文,去图书馆翻看那些纸页发黄的硬皮大部头书,一字一句推敲那些写于上世纪初的晦涩英文,一连几天在夜读室挑灯夜战至东方发白。而周教授也不轻松,一个班的论文足有六十多万字,他得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亲自改完,细细阅读,慢慢批注,而不假手助教。周教授坦言,这个时代的大学,越来越不重视教师“教”的责任,却更看重著述出版或是申请研究经费。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倾尽心力,他深知,“写论文的目的,主要不是用来评核成绩,而是严谨的学术训练。如果布置简单的作业,老师省事,学生省事。但是省事,学生还怎么学会思考呢?读书没有快捷方式,只能一步一步认真地走。”

周教授说,他看重“老师”这个身份,觉得这个身份承载着很重的荣誉和责任。“学生一年级初进来,什么也不太懂,经过三年的读书思考,整个人就会不同。好的教育,一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规划人生;二是让学生日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好的作用。”通过学生,周教授看到自己的付出带来了等比级数一样放大的作用。“你越花多心思,学生的收获就越大,日后对社会就有好的影响,你完全不会觉得虚无。”虚无,就是人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不知道生而为何。他说,作为老师,看着学生的转变,“较自己的个人成就更重要,远远超过我出版了多少本书带来的满足感。”

后记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教育的意义,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我曾读周教授的文集《相遇》,其中有一篇他怀念恩师陈特先生的文章,写得很是感人。文中回忆,“陈生(指陈特先生)后来不止一次告诉我,他自己的哲学启蒙老师,是唐君毅先生。……陈生一生受唐先生影响至深,每次忆起这段经历,总有不胜感激之情。而我总是笑,却没告诉他,我很能明白他的心情。”每读至此,总是不胜唏嘘。因为我,也渐渐开始明白周教授的心情。从钱穆、唐君毅先生,到陈特先生,到周教授,再到如今的我们,新亚的精神、中大的人文传统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时代飞速变迁,学问已然不同,但是那些值得坚守的价值,正直、自由和正义,却慢慢融进我们的生命中。

周保送:对话中学生

张瑞

关于学习

只是在某个年龄,

某些书才会进入你的生命

最好的中学教育,绝对不是考试。

分数最高的学生并不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学里成绩最好的,往往也不是日后成就最高的。这说明考试是一种游戏,这个游戏规则别人帮你定了,考试得好,只是说明懂得玩这个游戏。但这只是一个游戏,游戏不等于人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所以,中学生活,不要将所有时间放在考试上。一个人把所有精力放在考试上,其实是一种浪费。我自己读中学的时候,最快乐的是看课外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课外书,读历史、读文学……我人生大部分的底色,都是这些东西支撑的。你若问我考试的东西对我后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真的很少很少。我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毕竟你的前途离不开它。但在安排时间时,要知道有另一些东西也很重要。至少,你要花时间读一些很好的书。很多人说,我可以把书放到大学以后再念。可是人很奇怪,只有在某个年龄,某些书才会进入你的生命。过了那个年龄,你可能就读不进去了。比如小学生爱看神话、哈利波特,但是到我这个年纪,就没法看了,因为心境不同了。那会很可惜。因为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其实是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这些进入你生命的书来完成的。而人格教育,对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很重要。你的人生好不好跟你赚多少钱、获得多高的职位,没有必然关系。一个美好的人生,是你要觉得活得幸福。但什么构成幸福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举例说,活得幸福,一定要生命中有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受爱和爱人的能力。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让自己多看书,看那些会令你感动、令你忘我的书,让自己进入那个世界,也让那个世界进入你的生命。

关于大学

自由地追求知识、培养心灵、

努力思考和认真生活

大学教育不是只为了一纸文凭,方便日后好找工作,而是令你成为懂得思考的人。这是所有问题的起点。不懂得思考就没有办法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如果读完大学,你仍然只会人云亦云,仍然不能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那这个教育就是失败的。人之为人最重要之处,是有反思意识和价值意识。这些意识愈得到发展,人愈自由。而人愈自由,才愈能知道自己想过什么生活,愈能感受到生命的天空海阔。

进了大学,不要再用中学思维来想问题,不要再用考试高于一切的思维压过你的生活。大学也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几年,在每个人的人生,理应是最自由、最快乐,创造力最好的时候。中学为了考试而读书,毕业为了老板而工作,只有大学生活才相对自由自主,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所以不要纯粹为了考试而读书,而要自由地追求知识、培养心灵、努力思考和认真生活。这些东西看似虚无缥缈,却最有价值。所以,每个大学生手上拿的都是一样的毕业文凭,但在大学中收获多少,日后走上怎样的路,却是人人不同。这个不同,是文凭上看不到的。

关于专业

人生只能读一次大学,

最好是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人生只能读一次大学,最好是读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不然就是浪费大学、浪费生活。我知道,很多人会从务实的角度来考虑专业选择,尤其是那些看来易赚钱的热门专业。这无可厚非,但人生有不同的路,不见得同一条路适合所有的人,也不见得这条路走下去你就一定活得精彩。

当年我上大学报考的时候,同样经过现实和理想的撕扯,最终向现实屈服,上了经济类的专业。但是大学两年,我一直在挣扎,觉得不适合自己,最终在大三时选择了转专业,转到哲学。很多人问我后不后悔?一点也不。能够读自己喜欢的书,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觉得很幸运。任何选择都有风险,没有人保证你的选择一定会令你成功,但在面对重要选择时,我们最好认真问问自己:我想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记着,是“我”,不是别人。

9.生命的感悟随笔 篇九

突然对生命有了一些想法,就随手记下来了。

——题记

我的一个表姨住在山上,每次上山总会经过一家殡仪馆。

当然,每次下山也必须经过那个殡仪馆。

这个馆门口,是一扇阴沉古老陈旧的门,上面的划痕写尽了岁月的沧桑;四周是一堵一人多高的围墙,上面长满了青苔,望向围墙上方,模糊地可以看见院内的几座房子,房子上有一排窗,隐约可以看见一点微弱的灯光。

这一个地方,无一处不透着诡异,无一点不流露沉重,尤其是在晚上,那凄凉的昏黄的路灯,让下山回家的我毛骨悚然。

走过这里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发毛,脚步也沉重了。想快点下山,想加快脚步,可是越快越觉得有鬼。风也成了鬼的呼啸。那可真是一步三回头,自己吓自己。

然而,一连几个星期,我都看见那扇铁门,殡仪馆的铁门带着叹息,划破夜的凄凉,打开了,重地像个老人,然后哀乐和鞭炮在哭泣声中一起响起,顿时觉得空气凝固了似的。

门开了,那份神秘荡然无存,门开了,那种悲伤一览无余,这简朴古老的`小屋就是人生的最后一站吗?以后,总有一天,我也会经历这里,虽然是很久很久以后了,但是却是人无法避免的。平淡、千篇 一律的生活总有一天会到头,这样,也许是带着遗憾,带着惋惜,带着留恋离开。人类虽然不能抵挡死神的脚步,但可以让有限的一生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人生,生命——真得很简单吗?

苦无疑是痛苦,面对已经死去的人,你无权选择,你必须珍惜生的机会。

10.随笔:生命的长度 篇十

一辈子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辈子又很长,悠悠岁月,万古流长。对于生命的长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很多时候,似乎在活着的岁月里思考生命的长度并不是讨好自己的一件事,毕竟,真的对死亡能够淡然释怀的人并不多见。如果真的要等到生命终了的那一刻再来思考生命的长度,又仿佛有限的人生少了一件有意义的思考,对于活着的`意义少了一层深入的探讨。

今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讲了一位老人的故事:他退休之后,74岁周游世界,87岁陪着孙子考大学,91岁和孙子一起大学毕业,98岁获得硕士学位,又跑到清华大学旁听中国文学史,在105岁的时候壮心未老准备报考中文所博士班,这位老人叫做赵慕鹤!

你能说着这是生命的奇迹吗?单说能活到100岁以上,本身就是人生的赢家,至于从74岁开始环游世界,87岁再次考大学,98岁获得硕士学位,105岁准备考博士,那不过是在他的人生画卷中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归根结底,我们丈量赵慕鹤老人生命的标杆是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姿态。

当我们抱怨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时,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一辈子这么短,难不成真等下辈子再学?当我们感慨这也做不了、那也干不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一辈子有多长,经得起几番搪塞与推脱?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应付公事,那么活着的意义岂不全成了枯燥与无味?如果活着是希望多姿多彩地走上一遭,那么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活法?

人这一辈子,从来不给自己思考其长度的时间,有限的光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得一干二净,等你开始感慨时光匆匆之时,也应明白,留给自己挥霍的光阴终归是有限的。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时间的长度,那就应该努力地拓展生命的宽度。其实也应该明白,纵使是生命的宽度,也并非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可以随心摆动,真正能够让我们无愧于此生的怕是莫过于我们改变自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唯有此,方能不负青春!

赵慕鹤老人的故事给与我们的启发在于,任何时刻,都是人生的新起点!无论人生有多长,所有人的终点站无一不是迎接死亡的到来。只是,在我们仍然活着的日子里,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完成对生命长度的思考,它将使得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的一切不幸与委屈,也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待人生的一切辉煌与成就。

11.生命与生命对话 篇十一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长明灯”、“人梯”、“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我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对热爱学生的道理说得十分透彻,他说:“如果教师有了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就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关心自己的子女那样热爱学生,他就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籍,但既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要是他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

记得我在去年教学的那段期间,我班的李鑫同学的反常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本他是位很开朗的学生。开学不久,我发现他精神恍惚,两只疲倦的眼睛直瞪瞪地盯着天花板,下课也不出去玩,刚开始,我还以为他身体不舒服,所以就没大引起重视,后来听其他老师也反映这种情况,我便主动找他谈心,细心地了解他的一些情况。原来他父母感情不和,离异了,他跟了他的妈妈,一下子从一个品学兼优、活泼可爱的学生变成了现在的他。我平时有事无事都爱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下课和他一起玩。

正是这“爱”的信号感召了他,他变了,开朗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脸上又开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只有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呀”的一声惊叫,紧接着一个同学站起来报告:“叶老师,xx吐了!” 我急忙向xx走去。果然,在xx的座位旁边有一大堆污秽。可能是来不及转头,课桌,以及放在上面的课本,前面同学的书包、衣服也难以幸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我觉得胃一阵难受,似乎有一股什么东西涌上了喉咙。我想对学生们说: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谁来把xx吐出的东西收拾干净?但我看到周围的学生都皱起了眉头,捏紧了鼻子,一副恨不得立刻逃离的表情,便默默地替xx倒了一杯水,扶她到外边漱了漱口,扶他到办公室坐下,接着回到教室,拿来一块抹布,强忍住恶心,擦起课桌上那滑腻腻黏糊糊的东西来。学生们先是有些吃惊地看着我,接着便有人小声说:“老师,我去装些沙子盖住地上的脏物?”得到我的同意后,他便拿起畚箕飞快地跑了出去,然后又有几个人主动地要求擦洗脏了的书包、凳子……不一会儿,教室里便收拾干净了。从那以后,只要发生类似的事,不用我说,学生们都会自觉处理好。

“说到不如做到”这句广告词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德育工作。“以行代言”,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

如,我班的两个后进生已有一段时间未打架了,但有一次为了争夺一个篮球,互不相让,最后挥拳而上,又打起架来了,打着打着,他们便聚在一起去找我评理。我注意听完他们各自辩说后,沉思了一会儿,却笑着说:“你们两个人都有进步。”两个后进生都吃惊。我就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开始有了正当爱好,这比过去为争一件无聊的东西、无聊的一句话好一些。你们打架是错误的,但是这次你们能够中途停手,不像过去那样,非要打个你死我活才罢休来说,也是一点进步。你们找老师评理,说明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是像过去那样,老师的话听不进去。”两个后进生听完我的话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再提出比个高低的要求,而是一齐向我对望而且笑了。

12.生命心情随笔 篇十二

——胡适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 以教育手段, 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杀问题, 青少年的自杀率升高趋势更是明显。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人, 除了自杀成功者, 每年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在苏州也屡有发生。人们刻意追求当下的娱乐或是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等等生活状态对青少年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 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

除了自杀以外, 意外伤害也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强、健康问题最少的时期, 却是伤害的多发年龄段。我国每年有近20万名中小学生因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导致非正常死亡, 由此产生的伤害已成为当今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

频繁发生的意外伤害告诉我们, 青少年遇危险时应变能力差, 心理因素不稳定, 缺乏自我保护和应急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而这些, 正是生命教育缺失的显著表现。

三、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进行生命教育

(一) 教会学生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我们的生物课本中对新生命的诞生有着详细的阐述, 不同种类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同。比如, 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过程, 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在这个过程中, 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 或没有传份, 就不会形成种子。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 种子要顺利地萌发, 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再比如, 对人类来说, 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 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 胚胎还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 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 所以我在课上对同学们讲到:从你诞生的那一刻起, 你就是几亿个个体中那最棒的一个!这些实例, 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 体会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 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 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台湾文人林清玄说:“人生的缺憾, 最大的就是和别人比较。与高人比较, 使我们自卑;与俗人比较, 使我们下流;与下人比较, 使我们骄傲。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 也使得大部分人都丧失了自我, 屏蔽了自己的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在学习和生活中, 每一位学生肯定都是希望自己能有自己的风采, 拥有自信、获得成功, 其实要想做到这一切, 最基础的一件事就是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开心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才能完善自己, 以良好的心态与状态去迎接挑战, 迈向成功。香港中文大学的郑汉文教授在他的报告里就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事例:苏格兰的一名乡村大妈苏珊, 在英国ITV电视台的《英国达人》第一轮比赛中亮相, 这位年龄有点大、长相有点糟、打扮有点老土的选手一亮开歌喉演唱《梦到往日的梦》 (I Dreamed a Dream) , 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大了, 震撼全场, 红透英伦, 真正诠释了何为“人不可貌相”, 外表平凡却满怀梦想、才华洋溢的她, 用歌声扭转了自己的人生。学生也能从这个事例中认识到, 我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 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 让自己扬长避短, 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而作为教师的我们, 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努力地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生的战场上, 并不总是强壮或聪明的人取胜, 但是最终取得胜利的人, 一定是那些认为自己能胜利的人。

(三) 引领学生认识他人、尊重他人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珍惜自己, 还得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体谅他人。

高中生物必修二、三的课本上都提到, 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比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既表现为种内关系, 又表现为种间关系。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 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 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种间关系上, 也有不同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实例,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等等。通过生物间的这种和谐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生命息息相关, 人类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珍爱并善待生命。

还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开展合作性实验,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相处, 宽容体谅他人。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中, 因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较多, 一个学生在一堂课内只能就一方面进行探究, 这时候就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 共同完成实验, 与其他同学商榷实验方法和试剂选材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合作过程中还有可能因为一个同学的失误而造成实验不完美甚至失败, 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怎么对待这个同学, 是理解体谅还是埋怨责备?教师此时的因势利导对学生养成宽容体谅他人的品德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宽容体谅他人是尊重他人生命的基础, 具有一颗宽容体谅的心, 遇到事情时才不会横刀相向, 才会尊重他人生命。

13.生命的随笔 篇十三

忽然想起一个故事,那就以这个故事作为答案吧!

一个7岁小男孩,随母亲沿着深山里的羊肠小道去走亲戚,小男孩突然失踪了。整整过了,人们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一个神秘“野人”,几经周折,逮住了这个“野人”。经寻问,“野人”只知道自己极少的个人信息。再经各方确认,他正是15年前某某丢失的小男孩。他被父母强行领回家,但他已经不适应人间生活。他的智力,也与正常人相差甚远。原来,他不幸掉进地下溶洞,与母亲失去联系,独自在溶洞里摸索,他顺着水流方向,终于找到溶洞出口,可他已经迷失方向,再也找不着回家路,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野外生活。

可想而知,一个7岁小孩,独自在漆黑的溶洞里,在深山老林里,会遇到什么艰险,黑暗!恐怖!毒蛇!猛兽!还有很多很多心理上的压力。我们无法想象,无法描述。可是,他却坚强的活下来了。

这就是人对生命本能的、自然的渴求。这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力量和理由。这个力量是多么强大,能促使一个瞢懂小孩克服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坚强地活着。

像这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

朋友,还用高谈阔论那些大道理吗?什么为人类,为祖国,为社会,为父母,为儿女,为他人……。当然,这些都是人要活着的理由,但珍爱生命,是最基本的理由。

没有生命,何谈贡献?刚上战场,你先倒下,又用什么保卫祖国?为人民贡献呢?

人在临终的时候,绝望的时候,都会企求生存,拒绝死亡。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和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岂能拒绝?

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就应该顺从自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好好地活着。还须问什么理由吗?

经常听到一些自杀身亡的噩耗。不但有名人、富豪,也有普通百姓,还有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他们视生命为儿戏,懦弱狭隘,被眼前的一些挫折、坎坷、困难所吓倒,而选择了放弃生命的不归路。其实,任何困难与生命相比,孰轻孰重?

也经常耳闻一些犯罪分子,他们值生命于不顾,只图一时痛快,却践踏了法律底线。同样走上了不归路,或者过上了铁窗生活,而后悔不已。

有专家建议,社会和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真是很有必要。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4.散文随笔-感悟生命 篇十四

——读《感动人一生的100个故事》有感

在这个酷暑炎热的夏天,有两样东西让我摆脱了外界环境的折磨,享受着心灵的沐浴与洗礼:一是奋勇拼搏的祖国健儿在赛场迸发出的激情与活力;二是《感动人一生的100个故事》引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

一段故事,只是一个片段,正如一滴眼泪,在水的世界只是平凡的一滴,无法逃脱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在一些波涛翻滚中,连微波也不是,属于它的只是一滴无法回到大海的水,一滴在瞬间有了情感与信念的水。当这个片段演绎成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种人生的姿态也便渐趋展露无遗。面对时间与岁月,无论前行的脚步有无信念,无论如何去随波逐流,无论沉沦还是复苏,一切的意义都只是一种瞬间。常常让生命去面对的是来自何处,情归何处,或许想到的只是一粒尘埃。处变不惊的生命,遇险不馁的生命,无人知晓而独自灿烂的生命,不被理解依旧自爱的生命,身处绝境而九曲不悔的生命,可以超越时间,超越人生的庸常。因为,在千百次失败之后,总有一种努力不会失败,在千百次凋谢之后,总有一种繁盛不会凋谢,在千百次平庸之后,总有一种向往能够到达生命的极致。岁月如河,生命如歌。

生命在于奋斗。无论是季荷还是软枣树,无论是顽强的蚂蚱还是怀孕的老鼠,无论是山龟久久还是猎犬奥兰,它们以生命为代价的拼搏与追求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如果一切生命都不能生存于艰苦的境地,那么世界上将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恋于黝黑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驶环境的能力,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着,而在于奉献和希望中!当又一片被冷风吹黄的叶子叩问黄土地的时候,没有喧哗,只有生命的厚重和深沉,寒冷的冬天翩然而至。有人为冬天的寒冷而悲叹,有人为生命的早逝而落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落红异曲同工,落叶也是护根。我们着眼的不仅仅是黄叶的凋落,而在于他的付出和来年摇曳满树的翠绿和希望。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目标。有的人一生不缺婚姻,却没有爱情;有的人一生不缺房子,却没有家;有的人一生读书无数,却没有思想;有的人一生为所欲为,却没有自我。故事中那个女孩儿没有双手,经历坎坷,可她却感觉“我最幸福”,我们都应该像她那样,对生命多一些热爱,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奉献,少一些索取;多一些感激,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进取,少一些颓废;多一些平和,少一些牢骚。摊开手掌,手中有无数条纹路,每一条纹路都象极了一条路——有康庄的大道,平坦的马路,坎坷的小道,也有泥泞的沟壑,有宽有窄,有深有浅,密密麻麻的怎么数也数不清,也无需数清他们。选择康庄、平坦的大道也好,选择小道也罢,抑或可以选择沟壑。也许走哪条道路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了一条道路,人生也就选择了一个方向。

生命的形式原本就是不完美的!我们都喜欢玫瑰叶子的葱郁,枝的婀娜,更爱花的妖娆,总希望玫瑰要是没刺那该多好!正如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有迷人的身材,令人动容的外貌,于是有人频频走入美容院。只是白璧亦有瑕,再怎么高超的外科大夫,哪怕是顶级雕刻大师也没能塑造完美。于是,我们会说,有缺憾才

有美,走过岁月留下痕迹也不必在乎不完美。

善待生命,就像善待一朵花的盛开,用欣赏的目光;善待生命,就是善待一段时光,用珍惜的姿态;善待生命,就像善待笑容与哭泣,笑的哭的样子都是生活的常态。爱过,努力过,走过,哭过,痛苦与欢笑,失意与得意,低贱与高贵,卑微与高尚,或者潦倒,或者飞黄腾达,或者……一切都为生命所拥有,一切如同四季中风雨霜雪,一切仿佛花开花谢的轮回,生命便无所谓伟大无所谓渺小,拥有的惟有本真,惟有善意,清纯若处子的对世界的爱。善待琐碎中的每一个日出日落,善待平凡,或许便是对生命的善待。

15.生命心情随笔 篇十五

一、认识生命的由来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来的? ……这些生命现象, 学生都非常好奇。部分学生从书本上看过生命的起源, 也有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人口中介绍得来的, 但他们知道的东西都不是很系统的, 甚至是根本无法考证的。在学习“生命进化的长河”一章时, 就对生命的由来进行系统分析,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使其认识生命的神奇。

在学习“生命的由来”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猜想生命的由来, 大部分学生认为生命是地球上慢慢演化出来的, 但具体怎样演化的, 就很难说清楚了。当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原始地球的环境及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然后参照书本的介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命产生的过程。学生的研究热情高涨, 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我到小组中查访时, 学生都会询问我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我让每个小组发表他们研究出来的观点, 并且让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最终得出一个最科学的观点: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无机物, 是历经无机物—有机物—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的几十亿年的化学进化过程才产生的。由此让学生真正认识了生命的由来, 认识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 任何一个细小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中。

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节时, 让学生能够解释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原因。通过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了解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第一个案例是:家里养的鸡有蛋鸡、肉鸡、斗鸡、观赏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主要是解释书本上插图里蕴含的答案, 使学生明白:家里养的鸡是人工选择出来的, 根据人们的需要把原鸡不同的变异选择了下来, 这种变异不断地积累, 就出现了现在不同类群的鸡。第二个案例是:在英国的一个小山村, 原来生活着很多浅色的桦尺蛾, 自从小山村的工业发达后, 浅色的桦尺蛾的数量明显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深色的桦尺蛾, 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小山村上有很多树木, 原来这些树的树皮都是浅色的, 自从工业发达之后, 树木受到污染, 树皮变成深灰色, 并且那里还生活着一种吃桦尺蛾的小鸟。通过我的介绍及以前学过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山村没有受到污染之前,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浅色的树上, 就不容易被小鸟捕食, 因此浅色桦尺蛾数量比较多;自从小山村受到污染后, 树皮的颜色变成深色, 浅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容易被发现捕食, 数量会下降, 而深色的桦尺蛾停在上面不容易发现, 数量会急剧上升。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分析, 最后得出自然选择的概念, 也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无情地淘汰, 现存的生物类群都是经历了残酷的生存斗争,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 才得以存活下来。在教学中, 再配上相关的视频, 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生物进化的残酷,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懂得珍爱每个生命

近年来, 学生自杀的事件频频曝光, 主要是考试没考好、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失恋……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人缺乏生命意识, 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 懂得自己的生命来之不易。

学习“人体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 通过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首先我介绍人的生殖过程:女性一生排出400颗左右的卵子, 其中只有少数的几颗可以发育成新生命;男性一次射精可排出上亿个精子, 但最多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发育成个体。因此你肯定是最优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来的, 你是“亿里挑一”, 你是竞争的优胜者。但在孕育过程中 , 处处存在危机, 母亲身体一旦出现问题, 你就有可能无缘来到这个世上, 所以说母亲在“十月怀胎”时, 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双重负担。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小实验, 每人在书包里放10本较厚的书, 然后把书包挂在胸前, 闭上眼睛, 站立10分钟, 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孕育过程中的艰辛。全班学生都一致反映实在太累了, 从而联系到母亲怀你的时候, 每天都是这样生活, 实在很辛苦, 让学生领会母亲生育自己很不容易, 进一步使学生珍爱生命, 好好学习,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呢? 除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外, 平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健康包括三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些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除了人之外, 地球上还有其他生命, 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 这些生命我们也要珍爱它们, 因为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 但都充满艰辛。如被子植物的繁殖, 首先要开花、传粉、受精, 然后才会结出种子, 只要这中间有一步出现问题, 就不会形成种子。种子萌发后才会形成植物个体, 种子的萌发也需要条件。首先自身必须是完整的, 然后需要空气、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 被子植物才可以顺利繁衍后代。被子植物的繁殖我们可以在课上做这样的实验, 让学生繁殖蚕豆, 虽然时间比较长, 但学生都很乐意做这个实验, 从而体会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不易, 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在探究“不 同温度对 鲫鱼生活 的影响”实 验中 , 在完成实验后, 我问学生:“这些实验后的鲫鱼怎样处理呢? ”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我们要把这些鲫鱼放生, 让它们更好地在水中 生活。”最 后 , 我让学生 写一篇文 章 , 以小鱼的 身份, 谈谈在实验过程中怎样处理“我”, 怎样减少对“我”的伤害。从学生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 学生很有爱心:抓小鱼时尽量轻拿轻放;不要立刻把小鱼从冷水中移到热水中;实验过程中不要惊吓了小鱼。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然会珍爱生命。

三、欣赏身边的生命

有这样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 某大学学生为了测试狗熊笨不笨, 居然用硫酸泼向了狗熊,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一位大学生, 居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难道不知道狗熊也有生命的吗?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没有什么贵贱之分, 人类是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 我们要一起和谐地生存,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

学习“地面上植物”一节时,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有自己特定的结构适应这样的环境, 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我先让学生说说仙人掌哪些特点能够适应环境, 可以相互讨论, 也可以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整理出来的资料要有理有据, 让其他学生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认识了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的特点:茎肥大, 可以储存水分;叶变成针形, 防止水分的蒸发等。学习“水中的鱼类”一节时, 我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 认识了鱼类体型、鱼鳞、鱼鳍、鱼的侧线、鱼鳃等, 这些结构都和鱼的游动有关, 少了一样鱼都不能生活在水中。通过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大自然的造物之美, 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天衣无缝的统一美。

每种生命在地球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即使它再微小, 也有它的地位, 如细菌等微生物。在学习“土壤中的微生物”时, 我让学生培养微生物, 主要利用腐烂的食物培养, 要求每天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让学生知道它们虽然微小, 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 能在人类都无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没有这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地球上动植物的尸体将堆积如山, 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将无法生存。可见, 任何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要爱护它们, 欣赏它们。

四、倡导与自然界中的生命和谐发展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使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我们不能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之美, 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 培养学生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的情感。

在学习“生物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中, 在课上让学生扮演不同生物, 然后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进行排列, 然后假设中间的一个生物消失了, 让学生思考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都能理解一种生物消失了, 很可能会影响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 甚至整个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如:稻田中的青蛙遭大量捕杀, 会引起稻田中大量害虫的繁殖, 最终会破坏水稻, 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地球上大部分的生物消失都是人为造成的, 据统计:每小时都会有一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这样下去, 最后地球上就会只剩下人类, 可能由于没有食物人类最终也会灭绝。因此, 我们要和地球上的生物和谐发展, 共创美丽的家园。

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一节中, 我们知道环境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非生物因素, 包括水、空气、阳光、土壤、温度等。另一种是生物因素, 与生物生存有关的其他物。非生物因素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我们通过小麦植株对水分需要的实验进行证明, 不管是给小麦多浇水还是不浇水, 小麦都不能正常地生长, 只有浇适量的水, 小麦才能正常地生活。生物因素主要是生物之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 藻类则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如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森林中的树木和草原上的野草, 可以调节气候, 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等等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整个自然界是和谐共处的, 生命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以前人们认为:人定胜天, 人类可以驾驭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这种观点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人类只有适宜自然, 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近几年来的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 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无能为力的。出现这些的灾难是我们人类不懂得自然规律, 破坏了生态, 从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句话:只有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丰富多彩的生命。

地球上的生命来之不易,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才有现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我们怎么忍心破坏呢;我们自己的生命包含了父母的心酸, 是父母身上的精华造就了我们, 我们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生命同样珍贵, 都有权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要懂得珍惜它们生命的美在于其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我们要发现美、体验美、学会欣赏美, 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长期的进化, 造就了生命的和谐, 我们只有与其他生命和谐发展, 生命才更有意义, 生活才会更精彩。通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希望中学生再也不会出现自杀、他杀、破坏环境、虐待动物等事件, 让我们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文章主要从认识生命的由来、懂得珍爱每个生命、欣赏身边的生命、倡导与自然界中生命和谐发展四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课堂,生命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素梅.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生物学教学, 2009 (2) :28-29.

[3]徐国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 2009 (1) :18-19.

16.生命困顿与生命重建 篇十六

一、生命困顿现象

什么是生命困顿,郑晓江教授的解释是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流失。轻者产生迷惘、郁闷、焦躁的情绪,严重者造成自杀与凶杀的人生悲剧。

以青年为例,现在青年人基本是“80后”、“90后”。“80后”的“郁闷”、“90后”的“纠结”这些流行词汇反映出当代青年人心灵状况,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找不到人生价值所在,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当下的感觉,以“物化”、“资本化”“功利化”这些世俗化为人生目的和方向。可是当这些也无法安顿我们的身心时,生命困顿就变严重起来:我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何方?正像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所言,今天的这个时代主要是生存的挫折——是一种无意义感伴之以某种空虚,可称为“生存空虚”。

思想的迷惘让许多青年包括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绊绊,不珍惜时间,虚度年华,追求一时的感官享受,没有坚定性,进而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无可奈何,无所适从,无聊,心烦意乱,憋屈却无法发泄种种心理状况让人们更加浮躁,当这些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外部环境带来压力或者亲情、友情、爱情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变化和压力让人无所依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产生的种种人生悲剧,不得不让人叹息和担忧。

生命要有意义,狄尔泰认为,“意义”指的是生命各部分对于生命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生命的本质之中,也就是说,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有一部分对整体的内在关联,最能体现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就是意义。我们且不评析前人所言意义的逻辑,单就其意旨来说,我们发现,意义是使人的整个生存得以维系和升华的生命之气韵和神趣,甚至就是人的文化社会生存的内涵和底蕴。故而,寻求生命的意义,建立生命的信仰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二、建立生命的信仰

(一)产生生命困顿的原因

其实生命困顿也可以理解成生命混沌,生命混沌即生活的浑浑噩噩,生命的空虚。而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郾价值观念的混乱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给现代及当代人造成了巨大影响。另外,伴随着全球化,世界文化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还使我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混乱。极端的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摧毁了中国人传统的生存价值观念,但是却无法形成也没有一个稳定的、持久的信念、信仰作为我们行为的价值导向。这就使生命没有了想要到达的终极目标,思想上的无所适从让人失去了生命的热情。

2?郾社会环境的重压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各种价值观都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社会环境对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或者说人因为社会环境而自我施压以完成各种“社会要求”和“社会荣耀”。当人的所需变成人的所欲时,欲壑难填,生活的压抑、生存的空虚急速笼罩我们的生命。

3?郾教育体制的错位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完善,也就是以开启人类的智力潜能和培育人类道德品德为基本方式,来提升人的知识水平、生活和工作能力或技能、人格道德境界。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德智双修,德才兼备。再来看如今中国现代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改革,然而生命教育的错位依然不能得以规正。虽然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至上、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流弊而开展了人文主义教育,可惜人文教育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失落;再者现在教育与生活的脱节丧失了生命力;还有极端的道德理想和绝对主义的教育都使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灵性和动力。

4?郾个人生命追求的缺失

社会各种物质财富色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也让人很容易沉沦于物欲之中。另外,追求感官的享受,包括奢侈品以及性欲等,使我們错失通往生命终极关怀之路。

当然,原因肯定不止这些,但显而易见的这些原因已足以说明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所以建构生命信仰理念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普及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因信而生

信仰是代表人类对某种特殊的价值目标或生活理想的崇高寄托与心灵承诺。

生命的信仰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笔者看来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幸福的生命信仰;二是生存的生命信仰。

什么是幸福的生命信仰?首先在于理解什么是幸福。

主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是对于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客观主义幸福论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满实现。显而易见,两者均是有缺陷的,首先快乐与幸福并非是一个东西,快乐并不都是幸福;其次自我实现仅仅是幸福的一种而绝非幸福的全部。莱布尼茨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可以说是通过快乐的一条道路,而快乐只是走向幸福的一步和上升的一个梯级。”

幸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幸福是长久的、重大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有快乐、有痛苦,幸福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活品质的高水准。

幸福的实现取决于5大要素:天资、努力、机遇、美德和欲望。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正相关要素,而欲望则是幸福实现的负相关要素。若欲望太大,那么即使才高、力大、命好、德优也是不能实现幸福的。反之,即使才、力、命、德不高,但欲望不大,也能获得幸福。

有了正确的幸福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实现生命价值、实现幸福就有了目标。人生的追求也不会迷惘,不会迷失。

生存的生命信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生存。其次,要了解生存的意义。生存不仅包括生理性实体生命的生存还包括关系性人文生命生存。要了解人生既要获得物质上生存的条件,还要在精神上满足这一生存条件。生命是生存始终围绕着展开和旋转的“轴心”,所以人要生存,一要有生存的能力,即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二要有生存信念,即能指向人的生存的终极目的。往往具有坚定的生存信念的人,其人生走得越坚定。

幸福和生存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存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生存的意义所在。

总而言之,无论是幸福的生命信仰还是生存的生命信仰都基于敬畏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有了坚定而真诚的生命信仰,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有了坚定的人生信仰,才会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具有最大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在各种价值观念冲击时才不会迷失自己。

三、生命的重建

人的生命重建不仅仅是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确定,也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也是“三生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有自我承担的能力

我们面临着各种责任、各种挑战。应该怎么办?美国作家露易丝给了我们启示:“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对自己制造的一切,我们不能将责任推给别人,责备别人;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有错,错在我们自己。没有人,没有地方,也没有任何事物具有超出我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是自己唯一的思考者。当我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宁静、和谐与平衡时,我将发现它们同样存在于生活中。”简而言之,我们要勇于承担,学会承担。

(二)自爱与自重

生命价值是个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自爱是一切爱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若连自爱都做不到,怎么能真正地去推己及人,去爱他人!自爱是生命的底线,珍惜生命是从自爱开始的。放弃自爱也就间接地放弃了生命。现在不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很多,他們也从中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关爱自己。无论从平时的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领域,健康愉悦是从自尊自爱开始的。

(三)宽恕与包容

我们要学会与人相处,而相处之道根本在于宽恕与包容。从个人美德的范畴来界定,“宽容,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力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习惯和特点,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着理解他人,这样不仅会拥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也会从中得到尊重。从广义上理解宽容,它还涵括了“文化宽容”,即在人格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以理解宽待的心态和友善和平的方式来对待、宽恕某种或某些异己行为、异己观念乃至异己者本身的道德与文化态度、品质和行为。宽容的基点是以人为善,但宽恕和包容绝不能理解为无原则的放纵,也就是说,宽容不能以丧失信仰或信念为代价;另外,宽容的道德基础是人格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而不应是强者对弱者的仁慈施舍。

(四)相信自己

许多人内心深处常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够好!”于是我们发现,自卑和内疚越多生活就越糟,自卑和内疚越少生活就越好。不管我们处于哪种生活水平,情况都是这样。何不尝试相信你自己,对自己说我会做得好,或许你真的很优秀。当然最主要的是坚持,不会因一时失败而颓唐不再尝试。叔本华说:“确信自己的价值的人,能在痛苦中安详地坐下来,而如无此确信,则会陷入悲观失望之中,虽然他没有各种享受,没有快乐,没有朋友,他能相信他自己,依赖他自己。”

(五)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根本问题是:善待自己的生命,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道家有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王。顾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思即是“贵生”。贵生是善待自己的根本原则。所谓贵生即认为自己的生命贵于自己生命之外的东西,因而也就是自己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贵生轻物,即使失去身外名货,得到的却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生命之花的绽放是需要滋养的,自我修养是根本,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是辅助,强健的体魄是依托。珍爱生命,敬重生命,在生命信仰导向下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

(摘自《第六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会刊》)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个性心理分析下一篇:2023世界人口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