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4-11-12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共12篇)

1.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一

农村住房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农民大量建造新住宅,新建的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房屋则“人去楼空”,形成“空心村”现象,且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村房屋摆布杂乱无章,广大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空心村”的大量存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居高不下,土地被闲置;一边是不少地方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国土部门每年被迫从有限的耕地面积中规划一部分,安排缺房户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破旧、零乱,与新房连在一起缺乏统一性、协调性。特别是有的“空心村”住房与猪牛栏、厕所混在一起,又缺乏给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乱排、垃圾乱倒、臭气弥漫的现象,“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生活要求。三是对农村的安全构成隐患。“空心村”的房屋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已成为农村火灾的主要源头,不但容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情,由于规划落后,消防车无法进去,火灾难以扑灭,甚至会“火烧连云”。另外,“空心村”的房屋大都年久失修,在遭遇大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倒塌事故,伤及农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空心村”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因素,主要因素有:一是“空心村”的旧房大部分为几户农民或兄弟所共有,由于经济能力不同,条件好的农户已建新房“挪窝”,条件差的农户还在居住,房屋共有者之间难以对拆除旧房的问题达成一致,使拆旧房实施难。二是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拆旧建新”的实施。一些农户新房建了之后,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不动产”,再穷也不能拆“祖业”,动不得。三是在农民的小“算盘”里,“拆旧”不划算。许多农民将旧房用作堆放杂物以及圈养猪、牛,拆旧既费力又耗钱。四是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建设管理落后。许多农民对村建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规划所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没有此机构,造成村庄建设缺乏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的规划。

农村村庄建设中存在“空心村”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一是广泛宣传、统一思想,从教育上下功夫,提高农民对整治“空心村”的认识。搞好村庄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是区域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乡、村两级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村庄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识。

二是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在治理上下功夫,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新建多占问题。国土部门应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建房用地审批程序,对乱占滥用耕地作宅基地,要进行大清查,加大对未经批准私自占地、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建房者的处罚力度,要从源头上控制耕地建房的审批,逐步减少耕地建房指标,放宽“拆旧建新”住宅面积标准,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

三是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在规划上下功夫,确保用地审批与村镇规划同步进行。乡镇党委、政府要担负起整治“空心村”的职责,协调国土、城建等部门依法履行土地管理和村庄规划职能,确保建房用地审批与村庄规划同步进行,杜绝发生国土与城镇规划部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整治“空心村”,全面规划村庄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从政策上引导群众“拆旧建新”,填实“空心村”。村庄规划建设,既要确保住宅50年不落后,又要让农民建房时经济上都能承受得起。不但要使房屋排列错落有致、美观大方,而且要做到道路、给水、排污、电力等配套设施齐全,切实改善农民住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集龙乡人大主席团

2011年9月

2.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二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同时, 它又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民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精神风貌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 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的重要部分, 农村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必将带动整个学校体育的发展。 如何根据各地实际抓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加快普及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步伐, 提高普及的效益, 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高, 教育、文化及体育等事业取得瞩目的成绩。 但总体发展还不平衡, 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教育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 80%的学生居住在农村, 这些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襄阳市农村学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现状的资料, 并查阅了相关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学校健康教学等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2.2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咨询及电话咨询, 与部分学校领导, 体育教师, 进行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探究与交流, 了解襄阳市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需要设计问卷, 经检验问卷信度效度符合研究要求, 向各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发放调查表200份, 收到问卷182份, 问卷回收率91%, 同时还对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 以便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 弥补问卷调查之不足。

2襄阳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2.1学校体育观念的现状

2.1.1家长心中的观念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一心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从而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 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1.2学校的观念

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不予以高度重视。 甚至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 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同时语数外主课教师的某些抵制因素也加剧了应试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2.2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

2.2.1体育师资缺乏

一是, 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 不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或是中师毕业或是未受过专业训练, 因而知识能力有限, 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二是,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体育教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多数, 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方法不当, 更谈不上准确讲解、标准示范;三是, 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在体育教师中, 女教师寥寥无几, 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女教师, 致使男女生分组训练的不少项目无法开展;四是, 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 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课, 致使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等培训工作出现脱节, 甚至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或者说很少有人参加培训。

2.2.2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 这在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农村表现依然突出,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 体育教师的劳动及其价值不被尊重, 从而也造成了体育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进而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学校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 经济发展层次越底, 学校规模越小, 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 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举例:谷城一类地区达标率为72%, 二类为57%, 三类为35%。 调查表明:襄阳市325所农村小学只有12个篮球场, 有少部分学校最基本的体育器材也没有。

可见, 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教育部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 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 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

2.4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小学调查, 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 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 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许多农村中小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常常被学校其他活动挪用, 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 家里家外、校里校外, 形成统一“思路”。 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长期以来,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 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 研究不透, 形成“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3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 要转变体育课是“豆芽科”的传统观念, 在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 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要提高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体育的基础, 它的发展既有利于全民体质的增强, 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又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 学校体育工作搞不好, 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乃至影响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所以提高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是提高农村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健全人格的需求。

所以转变体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 就是将农村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放在首位,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由此, 各级政府要行动起来,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 把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纳入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纳入农村学校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 在全面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中, 要更新观念, 更要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和地位,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要采取措施扩大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 要着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质, 应全方位、多途径地拓宽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渠道, 完善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制度, 解决有“能人上课”的问题。 尤其是对兼职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 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和执行者, 是影响学生和教学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不断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俗称“名师出高徒”, 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开展的主力军, 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成效,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质量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是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基本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 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低, 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各级领导要科学合理评价体育教师, 重视体育教师的工作, 大力采取有效措施, 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 建立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把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资格待遇、聘用、辞退、考核评估、职称评定等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对侵犯体育教师的地位和经济的现象应上升到法律高度来认识, 才能确保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合法权益, 从而使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稳定, 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得到公正的体现。

3.3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就是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室外进行, 类别多, 项目多, 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地、器材, 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 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正常身心教育提供保证, 真正使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必须以一定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作为物质保障, 没有这一保障, 学校体育就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因此, 农村学校领导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把体育教育工作真正摆进工作日程, 纳入统筹考虑和安排, 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好现有的体育资源, 按照国家和地方制定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规范建设。另外,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我省农村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加大对那些学校体育设施落后, 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建设力度, 使它们与条件较好的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

3.4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案和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体育以教育部门为主管, 体育部门配合管理, “教体结合, 优势互补”, 协调配合, 共同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农村学校面广、量大且分散,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领导下, 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网络性的体育教研组织。

首先将体育课列入教师、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其次要求对农村学校按学生比例配备一定的场地、器材, 把在校生人均场地设置、 器材配备标准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第三, 对农村学校体育进行科学的管理,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 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有《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这两部法律规定了学校体育诸方面的建设和制度, 譬如学校体育课的开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育器材的配置与管理、学校体育工作的主管负责、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与聘用等等。法律的条文, 给了我们发展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依据,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到了学校领导人手里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仍是将学校的体育工作置于偏僻的角落, 久久不会问津。所以, 学校上级的管理部门必须将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纳入对该学校考评, 学校也必须对本校的体育教师的成绩纳入考评, 并严格执行,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机制。

3.5发展课余训练, 以竞技运动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校是农村青少年接触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发展动机。 学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阶段, 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

近年来, 由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三维”体育观的确立, 以及人们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视, 使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犹如“阶级敌人”, 都不敢对其抱以友好的微笑。在学校中的竞技体育主要表现在课余体育训练, 而大众体育主要表现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这些年也被许多学校忽视了, 或者说有意回避, 唯恐别人说自己学校发展“精英体育”, 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不符, 其实,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学校中课余训练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发展课余训练, 可以带动整个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经费紧缺, 这是农村学校体育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但是中小学课余训练对设施要求并不是太高, 同时, 农村又有天然的山地、湖泊、平原, 可以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进行课余训练, 可以以田径类的中长跑、短跑、跳跃、定向运动等为主、其它的如足球、武术、游泳等项目也可以进行, 通过发展课余训练, 有机会参加一些比赛, 不仅为学校赢得荣誉, 还会因为这些荣誉而获得对学校体育建设的投资, 从另一个方面看, 学校课余训练搞得好, 可以促进整个学校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氛围, 有助于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增进学生健康。

3.6强化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领导、管理和监督

在行政事业机构改革的背景下,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下, 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不占编制的体育教研网络组织, 尤其是以乡镇为重点的体育教研网络制度, 做到有人管, 有人抓, 把农村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法规文件等落实到基层学校, 为实现人人享有体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提供组织保证。

特别要抓住村级学校体育这个薄弱环节, 把学校体育工作与当地教育综合改革结合起来, 成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乡镇文教办公室应设专干或兼职干部具体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做到层层落实, 县 (市) 均应配备专职的体育教研员,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联系当地实际切实开展体育教研工作, 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为农村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指导。

4结语

本文的研究仅提供了粗略的框架构想, 运用时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工作, 方可具体实施, 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 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关键是领导重视, 措施得当, 群策群力, 方可取得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胜利。

教育行政部门, 在制定政策、研究问题时, 要把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纳入整个教育总体规划考虑中, 不仅要从学校体育角度研究师资问题, 还要把着眼点放在基础教育建设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系上考虑问题, 切实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 同时要加大女体育教师的培养与聘用, 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 体系的内容不仅包括体育教师教学和专业素质的评价标准, 还要与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教学工作量等相结合进行整体的评价。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要靠外界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改革与探索,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首先要趁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 发扬创新精神, 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精华, 积极进行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其次, 发展课余训练, 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用课余训练带动学校体育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凡, 张龙宝.农村中小学体育科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对策的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02) :21-22.

[2]高航.对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0 (4) :15-16.

[3]王萍丽, 朱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 2007, 26 (4) :30-31.

3.农村公路建设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群众决策;阳光运行;建章立制

在物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高速流动的今天,交通运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保障,新型工业化就没有基础,新型城镇化主骨架难以形成,城乡地理壁垒无法打破,城乡统筹难以实现。交通运输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其框架内的布局,亦有其框架外的构建,基础意义和先导作用十分明显[1]。

一、基本情况

文峰乡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南部,为通平两县交界处。乡政府设于复兴场,距县城62公里,东约12公里同平昌县笔山镇相邻,南约13公里与平昌县邱家接壤,西约4公里、北约3公里与铁佛镇濒临,西北隔米家河与铁佛镇相望。全乡幅员面积为39.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共辖8个村、49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3700多人。该乡地理位置偏僻,群众住居分散,交通闭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

近年来,党委、政府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创新建管机制,不等不靠,狠抓农村公路建设,有效打破了交通“瓶颈”制约,经过新一轮交通大会战,乡村公路通达通畅,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初步解决了群众便捷、安全、有序的出行需求,既改善了民生,助推了经济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投资硬化村道公路、新建社道路,现在是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公路,群众“出行难”基本得到解决[1]。

二、主要做法

(一)尊从民意,破解群众参与难

一是建设方案由群众决策。村社道路规划设计既考虑群众出行方便,又兼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召开群众代表会、社员大会,公开线路方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聚集群众智慧。二是宣传发动到田间地头。乡镇主要负责人和驻村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宣传政策,与群众沟通,与群众算账,疏通群众思想,统一群众认识。召开村社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院户会、坝坝会,统一了群众思想认识。三是矛盾化解让群众信服。在因修建社道未协调处理好土地、山林补偿而形成的修路“反对者”,乡党委书记单独面对面与其座谈,合理解决其各项诉求[2]。

(二)多元融资,破解建设投入难。一是主动“争”

争取在外成功人士帮助,为确保水泥路建设有序推进,乡党委与村党支部多次外出对接协调,为全乡村道路建设融资树立了典范。争取项目支持,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县级部门对接沟通,争取各类道路建设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扶贫开发、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新建村社道路。二是自主“筹”。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坚持以受益村或受益社为主体,采用“一事一议”,核算修路成本,民主决策各村筹资办法和金额。三是全力“引”。按照“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引进企业发展产业与建设农村道路同步推进,既解决了农村道路建设投入难,又实现了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三)阳光运行,破解工程管理难

在工程推进上,每条道路开工前,召开党委扩大会邀请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一起就道路建设工期、质量、施工方案等进行专题研究,并落实责任。乡党委、政府与施工队伍签定施工协议,将施工进度、质量等与工程款拨付挂钩,每天安排3—5名乡干部参与建设,根据天气、施工难度等确定当天施工进度,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兑现。在质量管理上,采用包工不包料建设模式,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群众大会议定、群众代表监督等制度,将材料采购、定价和质量把关等重大事项交给群众,让群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确保材料供给,每个村在建设前就由群众代表出面与砂石、水泥供应商签定供货合同;为确保工程质量,每条路都设前后场质量监督员,由2名群众代表分别驻守施工前后场,由1名乡干部综合协调,使工程建设从材料入口到路面成型始终保持高速、高质。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建设资金专户管理,统一支付制度;对群众自筹资金,由村社设立专户,让群众代表自己管理,存折、密码、帐务分开;对专项资金,由乡财政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在工程款支付时,严格执行“按进度拨款”和“四到场”、“三必签”制度,即乡党委班子成员到场、村四职干部到场、群众代表(5—7名)到场、负责挂包路段的乡干部到场,乡党委书记、乡长必签,村支书、村主任必签,群众代表必签[3]。

(四)建章立制,破解道路养护难

以乡交管站为主体,成立了村社道路养护领导机构,制定了《乡村公路管护实施办法》,实行“三定一保”养护责任制,将建成道路的养护责任落实到村、到社。一是确定责任主体,村社道路养护责任主体为村委会。二是确定养护人员,村委会确定3—5名专门养护人员,村委会为养护人员办理养老保险、预留群众自筹资金作为道路养护专项资金等方式,解决道路养护费用,同时采取专人养护与分段承包义务养护相结合,按建成道路里程、村社人口、每户人口和农户居住地理位置,将道路维修养护就近分解到各户。三是确定养护内容,对边沟进行疏通、对路边杂草进行清除、对路沿带进行日常养护和维修。四是保障道路畅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日常养护责任人、专门养护人员有义务协助村社和乡党委政府抢险排危,随时保障道路畅通。

三、几点启示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落实了群众想办的事,办好了群众要办的事,为破解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在近两年的农村公路建设中,乡党委政府打破常规,探索创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摒弃过去农村公路建设搞发包招业主的定式思维,创新推行不要包工头,只要施工队,坚持群众主体、村社主责、乡镇主导的建设管理机制,理顺了关系,激发了活力,取得了实效。

(二)群众主体是基础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实行线路村民自议建设机制,把线路选择、资金筹集、物资采购、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等重大事项全部交由群众决定,充分激发了群眾参与建设的热情,有效凝聚了人心力量,也消除了群众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猜疑,形成了全民动手、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党政主导是关键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乡党委政府坚持不搞大包大揽,重点抓整体规划、争取上级投入,协调村与村之间土地占用、青苗补偿等具体问题,凡是村社解决不了的事,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交由乡党委政府统筹解决。乡镇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到村、到社、到户,召开会议,动员、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坚持群众愿意干的事,再难也要上,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再好也不想。党政持之以恒的真心、执政为民的真情和以身作则的示范,赢得了群众的积极响应。

(四)建管并重是核心

坚持农村公路建设速度、质量、安全、效益并重,逐步由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保障了每条建成的公路随时畅通,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发挥了农村公路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线作用。

参考文献

[1]覃荣周,李琪, 刘伟, 等. 汶川县水磨镇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 体育时空, 2013,(4): 100-102.

[2]秩名. 基于新农村视角的西部农村公路发展研究[DB/OL]. 〇丨华网络中京洛阳站: http://zhongjingluoyang.chiefnation.01hua.com/luntan/zjbx/201207/z012203.asp, 2012-07-03.

4.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四

2012年8月16日,我按照学院安排,来到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调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际情况。我们的调查采取数据收集、会议汇报与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的概念一直在发展,我们调查的时间有限,只初步了大概情况:广昌县全面小康建设现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以公共管理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解决此困难标本兼治的办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地基本状况

广昌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部,武夷山西麓。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南接石城县,西连宁都县,北毗南丰县。居赣、闽、粤之交通要冲。是抚州市的南大门,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甘竹镇地处广昌北端,沿抚河溯源而上,是抚河源头盱江的第一镇,故有“盱源首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有耕地23000亩,山地80000亩。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4700人。

该镇以特色农业产业比较明显,烤烟种植规模已达4018亩,产值600多万元;果业以南丰蜜桔为主,有7000余亩的规模;食用菌以茶薪菇为主,有1300万筒的规模;粮食、白莲作物作为传统产业,其种植比较稳定,分别是18000亩和4000亩左右。工业以香扇加工业为支柱,有大小加工企业(作坊)20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产品出口西班牙、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产值8000万元。其原材料主要是杂木,均来自于县外。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主要特点

1.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广昌县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粮食全年总产量达10.04万吨;肉类总产量0.54万吨,增长

5.5%;水产品产量0.41万吨,有一定增长。农业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5元,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增幅创近30年来的新高。

2.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近年来,广昌县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开展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1县工作,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设置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养老覆盖率有大幅提高。2011年,广昌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小康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四项具体指标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实现程度为100%,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27%,比上年大幅增长。

3.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物质消费全面提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消费有大幅增加,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保健等消费快速增长。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93元,比上年增加654元,增长32%。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87元,保持了稳定;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229元,比上年大幅增加;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为155元,比上年增长43%;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299元,比上年增长48%;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145元,比上年增长74%。农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数达到42%,增加了17%;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数达到56%,增加了15%,户外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农户上升11.7%。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向高层次发展,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消费方式和结构更加现代化,居住环境更加美好,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了一大步。

三、农村小康进程中的问题和难点

近年来农村小康进程加速推进,但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按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达6000元以上,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民收入水平是权重最大的指标。而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势态,但绝对水平较低,2011年广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7元,扣除价格因素仅为3282元,离实现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广昌县支柱产业为特色农业和香扇产业,受经济影响较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有限。

2.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仍然滞后。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六大类指标中,农民生活质量占23%的权重。而广昌县农民恩格尔系数长期在50%以上,2011年广昌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1%下降缓慢。虽然农村居民最近几年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有较大提高,但是2011年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为5.9%和6.1%,农民

文化娱乐支出比重更低,不足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农民居住质量也有待提高,还有58%的农村居民使用旱厕,饮用井水的农户高达42%,部分农村居民户外路面是沙土、石板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3.农村劳动力素质急需提高。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仅次于农民收入的第二位重要的指标,占有12%的权重。广昌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长期保持在7.2年,只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2011年的住户调查显示,广昌县农村劳动力中39%为小学水平,40%为初中水平,10.9%为高中水平,中专及以上仅占5.8%。从这几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情况来来看,人口素质的提高较为缓慢,一是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快,据2011年住户调查数据计算,广昌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达到10.6%,已经超过人口老龄化10%警戒线;二是农村较高文化素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以上几大因素制约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瓶颈。

4.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标准不高。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广昌县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到达全覆盖,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大力推广实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但目前仅27%的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要达到60%的覆盖率,仍需要大量的行政推动、政府投入和宣传引导工作。

四、进一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建议

1.全面构造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的基础。要加强科学发展,从生产与经营、政策与科技、农民与政府多方面努力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项目;二是要积极利用好省外和省内劳务市场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转移;三是需要积极扶持与引导农民创业,增加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流动。

2.进一步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加快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尽快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应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和市场参与,建

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引导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规划,解决农村住房、水、电,道路和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村庄建设杂乱无章、设施配套不齐全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改造农村道路力度,实现村主干道路硬化、油化保障道路平整通畅;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农户改善卫生条件,做好整村规划,建设清洁、无害的生态厕所;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推广煤气、天然气管道建设,探索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实施。

3.全方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当前农村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辍学问题和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当前能接纳农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存在学校少、要收费、教学质量堪忧等问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中、高等教育的知识结构与农村现实不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紧张,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适龄人员的高中升学率有一定下降。以上问题亟需解决,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二是要加快改革户籍、学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儿童入学限制,加强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要针对农村就业环境,编制符合农村实际的职业中专教材,加强专科学校对农村的知识培训与就业引导。四是要以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多方面参与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4.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卫生设备建设,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使农民人人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加大大病保障力度,进一步方便农村小病就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结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办好养老院,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大农村医疗资源投入,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工作,逐步推广到全省农村当中去,使得全省农村均能享受到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好处,形成个人、集体、政府共同筹资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扩大参保覆盖面。

肖曦

5.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五

**市城区共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126727人,占总人口的24.9%,其中14岁以下的少儿85704人,14至18岁的青少年41023人。为真实了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状况,我们先后到5个街道办的10个社区居委会、11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并到区法院、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组织了5场有少年法庭法官、学校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乡街工青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还对211名未成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调查结果显示,在成绩背后同样存在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一、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加强,很多方面走在全市前面:

1、纳入了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和乡镇、街道党委及政府,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及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xx《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区委8月5日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这一工作,“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动员、亲自抓;“两办”联合印发《武陵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意见》,明确了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局、文化局等15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区文明委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联席会议正副主任,制定了例会、专题会议和述职制度;区委9月8日召开了乡街、区直部门、社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动员会,主要领导讲话,进行周密部署。目前全区初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形成了立体交互的教育管理网络。学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强化德育工作,创建文明校园。育英小学的校园文化、南坪中学的课程改革、金丹学校的德育工作“四线归一”等为全区乃至全市做出了样板。文化部门清理整顿“三室一厅”、工青妇开展依法维权和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接力行动。紫桥社区20多位“三老”组成的关心下一代协会,组织动员肯得基、百江公司等企业出资,建楼栋阅览室,培训音乐、台球,利用节假日开展“智能大赛”和游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效果好,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面。

3、初显了工作成效。全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成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光明巷社区建台帐、定制度、强队伍,对未成年人分类施教、特长辅导、重点帮教、义务监督、行为处罚、综合评议,203个未成年人多年来做到了“六无”:即无打架斗殴、无赌博、无吸贩毒、无刑事犯罪、无~活动、无辍学失学,他们的作法被市文明办在全市推介。紫桥社区15岁少年欧阳龙,暑期在穿紫河游泳,连续救起2名滑入深水生命危在旦夕的女童,他的事迹在市区广泛传颂,常德日报、常德电视台连续报道,市三中大张旗鼓给予表彰,开展了向英雄少年欧阳龙学习的活动。

二、面临的重要问题

尽管目前市、区积极努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已有好的起步,但就总体情况看,氛围尚未全面形成:一些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家长教育子女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较突出;环境污染没有根治、“精神鸭片”还有存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人才队伍、经费投入、设施配套、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形势发展、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第一、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据区法院5个法官统计,元至10月审判的刑事案件判刑416人,其中未成年人88人,占21%,比上年同期增长81%,且有10个女性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法不知法、犯罪不知罪,呈现4个特点:(1)犯罪主体低龄化。88人中29人在16岁以下,有的未满14岁,16至18岁的59人,判刑长的12年,有10人是在校生,其余均是辍学未成年人。(2)犯罪形式团伙化。95%的案件都是结伙作案,3至8人不等,有的一晚结伙作案3次,以物欲型即两抢、盗窃财物犯罪为突出。9月27日,区检察院提起诉讼的“两抢”团伙案,22名团伙中有唐某、王某等8名14至17岁的未成年人。(3)犯罪手段暴力化。团伙暴力、持刀抢劫、飞车抢夺犯罪占86%,对受害人人身财产造成严重侵害。(4)犯罪方式智能化。模仿影视作品中的麻醉抢劫,利用未成年少女以色相引诱钓线套笼子。吴某得知一男青年有款新手机,便用少女以色相接近该青年。他们分工合作,协同作案,麻倒该青年,劫取其手机,销赃得款,共同挥霍。李某以读书为掩护潜伏某职中学校,以介绍工作为幌子,与校外犯罪分子勾结,拐卖同班女生,幸被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想象。法官们痛心地说:“监狱更是大染缸,放出来后危害会更大”,于是法院只好据实缓刑67人。

6.对市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现状的调查 篇六

调查目的: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主体,了解农村妇女创业致富的现状 调查时间: 2009年7月至9月 调查地点: 市农村 调查对象: 市农村的妇女

市总人口有113.8万人,女性人口有54.4万人,其中农村女性劳动力27.6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4%。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逐步成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村妇女的就业与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富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及稳定。

7.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小学生习作水平差距很较大

我校地处农村地区, 班级与班级之间, 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生习作能力差距较大。一个班中, 成绩高与低的差距较明显, 就平时单元检测, 有27分、28分的一等习作, 也有几分的四等习作, 其间最高与最低相差约20分左右;班级之间, 有的班级二等的习作多, 而有的班级则三等的习作占一大半;年级之间, 有的年级二等以上的习作占全年级的3/5, 也有的年级学生习作普遍是三等, 如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优秀的学生习作可以写三四百字, 书写干净整齐, 选材新颖, 语句通顺, 有真情实感。而成绩差的学生习作则是一百字左右, 错别字多, 病句也不少。这说明我们的习作教学和学生的习作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而且这种差距比语文基础知识的差距更加明显。

(二) 学生习作内容十分贫乏, 活动细节描写不出来

小学生习作根据年段教学实际, 结合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会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叙文, 记一次自己感兴趣的事。按理说这个内容是很贴近学生实际的, 学生应该有内容好写。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 最大的问题还是许多学生没内容好写, 口不说我心, 手不写我心。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学生的活动较少, 学生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每天面对的基本是一层不变的人和物, 平淡的生活里鲜有惊奇的事件发生。导致地处农村地区的我校学生作文兴趣不浓, 没其他内容可写。如三年级有个班级写《一次有趣的活动》习作, 结果有一大半学生写的是老鹰捉小鸡的的游戏, 很少学生写其他游戏。有的班级可能连这种最简单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开展, 学生没内容可写, 写作质量也不高。高年级学生习作的来源大都是送盲人、扶老人过马路、帮家人做家务、放牛、放羊等。根据我们分析, 学生习作选材的素材还是不少, 关键是学生独立选材的能力差, 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 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做简单的评价。

(三) 学生习作技巧较差, 习作基本要求没过关

我们一般认为学生的习作主要是内容的问题, 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 小学生的写作技能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我们从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具有真情实感、语言积累运用、标点使用、书写等七个项目进行检测, 学生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述清楚具体, 语句通顺也做不到。许多学生习作叙述杂乱, 语病较多。三至六年级的习作, 各个年级学生的习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有不同,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记叙事件时抓不住重点, 词语搭配不当, 致使文章读起来不够流畅。四年级学生习作的主要问题是不会选材, 学生选材仅仅局限于干家务及发生在学校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事情上等。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则是在叙述中缺乏细节描写及其他写作方法, 表达平铺直叙, 语言积累太少, 导致习作泛泛而谈, 缺乏新意。

(四) 学生习作表达缺乏真情实感

从学生习作来看, 不少学生习作口不说我心;或手不写我口, 有无病呻吟的现象。习作胡编乱造、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习作很多, 有些习作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 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 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我们也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积累的不够;从习惯上看, 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追根求源

(一) 学生缺乏丰富的写作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生活越丰富, 习作内容就越充实。农村学生无法体验丰富多彩, 色彩斑斓城市生活, 缺失这方面的写作素材, 也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导致对身边的事物只了解部分, 到习作时便束手无策。

(二) 学生的积累太少

由于农村生活的圈子太小, 又不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我们发现, 学生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很贫乏, 写出的文章效果自然不佳。

(三) 教学方法不得当, 激发不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的教师平时不爱钻研习作教学, 所以习作教学一直是难点问题、热点问题, 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习作指导时, 不少老师不知怎么上习作课。好多老师用《同步习作》的步骤给学生一个提纲, 让学生照着提纲往里套, 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则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习作的速度及其习作的结构及技巧, 至于习作内容是否真实自然则全然不顾。最终使得学生的习作中假话连篇, 假故事、失去了真情实感。

三、改进习作教学的思考

(一) 加强宏观指导, 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习作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习作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上。

(二)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合理地引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低年级可读《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中年级可读《名人故事》《英雄人物》等;到了高年级, 学生已经有自我选择读物的能力, 可自选书籍。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多读读、多记记、多品品, 并逐步把书面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可经常给学生找些精彩片段让学生赏析, 提高鉴赏能力。

(三) 加强实践活动, 丰富写作题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丰富而又充满童真、童趣的活动,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如春天野外踏青;夏天聆听鸟叫虫鸣;秋天漫步田园;冬天雪中即景。也可根据需要有的放矢组织一些有益的实践活动, 如做家务、办小报、贴叶子画、粘种子画等。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体验, 同时把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还做到了说真话——“我口说我心”, 表达真情实感——“我笔写我口”。

(四) 营造和谐、民主的表达氛围, 树立写作自信心

我们教师在低年级训练写话时要放宽要求, 减少束缚。只要学生愿意写就行, 至于篇幅、体裁、结构等都不必限制, 即使写得不好, 也不要挫伤他。目的让学生把思路写活, 把笔头写顺。另外, 还要多鼓励勤表扬。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 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和鼓励。因此, 教师应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

(五) 注重修改, 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修改在学生写习作中的十分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 可自改、互改, 也可集体改。

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习作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摘要: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差距很较大, 学生习作内容十分贫乏, 活动细节描写不出来。语文教师要做到加强宏观指导, 激发写作兴趣,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多让学生加强实践活动, 丰富写作题材, 营造和谐、民主的表达氛围, 树立写作自信心, 注重修改, 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

8.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篇八

摘 要:庆阳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腹地,基础设施配备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庆阳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政府威信,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5

Abstract:Qingy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undevelope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ts infrastructure is far behind of other developed regions,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It also ca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Qingyang. In this paper,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rural areas of Qingyang, especiall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s and 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se suggestions can open up the marke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 a strong protection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Qingyang city; rural infrastructure; new urbanization

庆阳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又不利于交通设施和大型工程的修建,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西部大开发各项措施的不断贯彻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提出,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庆阳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1]。具体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生活和生态设施。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1 总量不足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定,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应占本地财政收入的20%~35%。2011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35.17亿元,而用于水利、道路、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完成投资15.42亿元,用于教育9.34亿元,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完成投资3.8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率是21.14%,只达到相关要求的最低水平。相对于投资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只有10.04亿元,约占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总资金的35.13%。2012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58.61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利资金24.84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存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工程、供水供电设备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等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导致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2012年庆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804 万hm2,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794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0.7%;保证灌溉面积达到3.25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7.3%,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供水供电方面,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推进,庆阳市农村供水供电能力有所改善,但是,设备陈旧仍然严重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庆阳市农村地区一个乡基本只有一家卫生所,医疗服务水平底下,医疗服务覆盖不全面,根本无法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1.2 种类单一,结构失调

从总体看,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几个方面,但是这只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在教育、农田水利、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明显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机构失调,整体发展效果不佳的状况。

第一,教育方面,虽然各乡镇基本上都建有中小学,但是分布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比如实验课,通过各地的调查结果看,只有县级比较大的几所中学零星地做一些科学实验,而分布在乡一级单位的中学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而且所见过的实验设备少之又少,教育质量低下。 幼儿园教育在当地农村发展也非常落后,不仅数量少,而且管理混乱。2011年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件给人们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除此之外,课外活动简单、体育设施落后、学生吃住环境差,有些地方甚至教师资源短缺,这些问题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第二,农田水利方面,目前庆阳市发展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受本地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的气候影响,农产品产出量大打折扣。这急需相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庆阳市不仅相关设施少而且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此类设施。第三,医疗卫生方面,相关投入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差是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农村医疗网点少,村民们看病难,小病还是找当地的赤脚医生,大病很难得到及时地医治。不仅如此,而且还存在医疗设备落后,医务工作者水平有限、药物监督审计失调等问题。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治病的需要。

1.3 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基本满足需要

第一,交通通讯方面,庆阳市通公路的村数1 252个,占全市村数的99.3%,通公路的乡镇数达到116个,通汽车的村数达到116个。截至2011年末,庆阳市全市已有98%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所有的村基本实现砂石路的铺建。2012年庆阳市计划并完成建设农村公路300 km,各县乡基本完成通讯线路的铺建工程并且新增信息网络自然村90个。2013年继续拓宽、硬化农村道路214 km。

第二,供水供电方面,庆阳市开展了对重点供水水源的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扩建,全面提高供水质量。2011年底庆阳市自来水受益村数751个,占全市村委会个数的59.6%,受益户数25.03万户,占全市农村户数的47.6%,受益人口达到103.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5.0%。 除此之外各地积极推广“母亲窖”工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4 商业服务滞后,大多以原始集市的方式存在,布局点少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水平取得了高速发展,庆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大趋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庆阳市除西峰区和各县级经济中心商业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之外,在其下属的一些乡镇,商业服务还比较落后,部分农村地区人们的商品交易依旧停留在原始集市的方式阶段,由于受购物时间固定、商业点少等因素的限制,商品更新速度慢,农民可选择的商品较少。比如在运输方面,由于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输出;食品方面,农村居民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他们对面、油等粮食的需求,导致了农民在日常饮食中食品种类单一,生活质量较低。

1.5 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

基础设施由于修建时间过于长久,并且很少进行保护和维修,不少设施的功能明显减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综合服务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如农田水利设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田灌溉工程仍在使用20世纪末期的设施,况且年久失修已很难发挥它应起到的作用。再如农村道路,虽然实行了“村村通”,但是由于质量不高,规划相对落后,又无后期的养护,很多已经成了“瓶颈路”、“断头路”,通达水平较差,并且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排水防护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较弱。这种种情况的存在,致使部分县乡公路交通不畅,事故率高,社会效益差。

2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成因

2.1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由于庆阳市本身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把如何降低成本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财政投入问题的关键。庆阳市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当地基础设施发展规模,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当地政府尤其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2]。

单一地依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庆阳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收入的支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我国在这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村镇很多,如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资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和一些信用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资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这些都是庆阳市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效途径应该考虑的。

2.2 缺乏有效的规划及管理机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只是采用出现一事解决一事的解决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其中一些设施的建设只是相关管理者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忽略了规划的科学性,导致一些项目只是样子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效益低下。庆阳市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需要精心的维修和护理。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设备自建成后就没有了后续的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比较严重也就无法保证长期地发挥效益。

2.3 政府及公众对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不足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所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统筹规划决策之责、公共财政投入和整合之责、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之责以及监督管理之责[3]。但是庆阳市政府的相关管理者一般只是实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而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缺乏科学性,导致重复建设频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并且在后续的维护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所应尽的职责,工程破损严重,使用期限短的情形时有发生,致使基础设施无法真正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关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狭隘的“利己”思想的限制,公众一般对地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持观望态度,政府出台什么政策他们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这个政策,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去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3 促进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有效地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财政投入应发挥的作用。在“十八大”的相关会议中,党中央明确要求政策扶持及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向西部农村倾斜,对西部农村的公共基础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将更多的资金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所以庆阳市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帮扶,从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其次,积极吸收私人投资全力贯彻“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国家政策,在确保安全、可靠、合法有效运行发挥效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条件的对私人或者单位团体进行承包、租赁、拍卖等,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4]。

3.2 完善投资建设管理机制

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运行。基础设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关管理者应该统筹规划,从长远利益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意识,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坚决避免用人不当造成的严重损失。并且,应该选择合理的项目建设方式,对村民能够实现自建的项目就不实行招标,由上级相关负责单位和村委会组织村民自建,并按照当地劳务工资支付报酬;对工程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由相关负责单位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师或技术发包,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对村民无能力施工的项目,由理事会自主招标建设[5]。

3.3 提升管理者和村民的认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明确强调“用人要重用不玩虚招的干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勇于开拓、强烈的使命感、勤奋好学和诚实与机敏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想农民之所急、干惠民之所事,积极地组织协作,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农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应该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相关管理者和农民都提升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加大宣传

积极宣传“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甘肃省的“联村联户”政策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时的会议精神和政策方针。有效地宣传能够让农民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庆阳市政府和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新闻宣传和制作更多的宣传栏,“电影下乡”时多播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像资料,让农民随时可以了解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0-62.

[2] 潘耀国.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甘肃省庆阳市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J].红旗文稿,2007(17):20-21.

[3] 吴春垒.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对策[J].理论界,2006(9):11.

[4] 冯丽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市场的开拓[D].成都:四川省农业干部学院,1999.

[5] 魏新亚.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的地区差异[D].上海:同济大学,2002.

[6] 刘亚晶.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严建武.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地区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8.

[8] 樊忠涛.基于体验理念的区域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庆阳市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9] 刘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9.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篇九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10.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十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水长小学苏仕才

小学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然而,综观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却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未到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何故?

一、现状扫描

1、组织不力:受“分数惟上”教育的影响,多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工作领导从不会过问,美术教师每年的任务是完成一次全校性的作品展即可。美术教育成为完成学校课时安排、完成科书内容的一种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师资紧缺:在农村学校中,美术学科师资配置上,坝区好一点的学校还有专职教师,兼职美术教师成了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些教师除承担美术教育教学外,有的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语文或数学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兼职美术教师常以课时紧张为由,挤用、占用美术课教学时间,进行语文或数学的教学,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美术知识结构。因为美术学科不需要应付考试,90%左右的兼职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抱无所谓的态度,既省时又高效,何乐而不为!

3、投资滞后:美术学科的教育,从个人投资上与其他学科教育存在一定的不同(如音乐、体育学科教学,学校提供一定的硬件装备,如篮球场、球类、琴类等,教师便能进行授课),而美术学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实践就需要笔、墨、纸张、颜料的投入。很多没事教师在教学中,时常碰到此类情况,你教学色彩的认识,而学生能带的是一支铅笔加白纸,美术教师也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投资不够实际上也是制约美术教学的一个因素。

4、忽视美术教育,缺乏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术学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不显著,对学生短期效应不显著,致使一些家长、教师不重 0

视这门学科。

二、成因分析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上述因素外,教师成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小学教师负担过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减负”,但教师的负担却丝毫没有减轻。小学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体现在多数学校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来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经常进行繁多的各级检查、评比,期末考试的排名,各种形式的培训考试及其他社会活动,致使小学兼职美术教师疲于应付,顾不上搞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

2、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许多教师业余时间的活动热衷于客观两个方面:一是影视活动。电视连续剧扣人心弦,一集接一集,看上路就欲罢不能。相当多的小学教师业余的大多时间被影视文化占领。二是其他无聊的休闲活动。例如“打双抠”,四人有机搭配,108张扑克牌随机组合周而复始,乐此不疲,沉醉于诸如此类的休闲活动的教师远离相关学科的教学学习。

三、反思与建议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中,美术学科的师资是内因当中的主要角色。提高农村小学美术学科师资的质量就可保证教学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才可能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1、转变职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现状应得到改变。美术课作为国家规定设置的必学的课程,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纸上谈兵”式的考核,将考核场地搬回课堂,既考察了老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2、加强师训: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职的不断培训„„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阶段。培训与学习是兼职教师业务素质发展的主要保障,组织美术兼职教师参加美术学科培训,以加强农村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和谐发展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队伍

3、美术教师要提高善于教学的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善于教学的能力。教师如何把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

资源等融入美术教学;构建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教学。美术教师只有既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具备良好的美术修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的“善于教”的能力。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美术兼职教师在通过美术学科继续教育培训基础上,可通过平时自己钻研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充实美术教师队伍:制定政策拓宽培养渠道,可采取“归、转、聘”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充实美术教师队伍。所谓归,凡是美术专业毕业后,又因各种原因改教其它课程的教师,一律归队从事美术教学,尽其所长。所谓转,对凡具有一定美术专长且乐意从事美术教学的人员实行“转岗”,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专业进修,让他们挑起美术教学的担子。所谓聘,就是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面向社会招聘美术专职人员。

5、教育资源共享:让有专长的美术教师真正流动起来。农村学校规模小,美术教师更少,学校不应太本位主义,应大力解放思想,让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不局限在某一学校任课,让他们真正流动起来,可在全乡镇进行任课,充分发挥其特长,从而推动本地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课标与联系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固然是教师应当做的,但一定要“学有所用”,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既要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有所得;又要让学生投入最小。

7、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想开展好美术教学活动,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对艺术偏爱执着的学生来说,更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所以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一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就地取材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泥塑、布帖、秸杆艺术”等。

11.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一、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4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石城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探索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为着落点,通过强化执行村庄整体编制、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等方式,持之以恒、年复一年地坚持,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社区。据统计,全县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556个村小组,历年完成省批新农村建设点594个,有农村社区85个,其中精品社区5个。

(二)新型农村社区类型。

一是中心村带动型。村庄或村小组因经济实力较强或人口较多等因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形成村庄融合;有的因政策捆绑,如深山移民搬迁的方式,进一步加快社区形成;有的因撤乡并镇后遗留,自发形成的社区圈。

二是区域积聚型。突出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中的原则,以特定区域为界限,将多个村小组合而为一。这种模式主要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

三是城乡联动型。主要是以靠近乡镇圩镇周边的村庄为主,结合推动镇村联动需要,逐步形成的社区。

四是经济辐射型。当地经济相对发达或区位优势明显,造成人口集聚,通过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的社区。

(三)主要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围绕“主攻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性、全景式编制县、乡镇及村庄规划,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建设之初,努力整合政策、资金有目的性和倾向性对中心村、大村庄进行打造。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在优先完成“改路、改水、改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村庄改房、改栏、改环境。同时,围绕当地“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作文章,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进一步突出村庄亮点、打造精品。

二是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加快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如:借助村庄原有祠堂整治变成农村活动中心,配以完善农民培训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民书屋等文化场所;完善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增配体育器材;建立农村村点便民服务点、信息服务站、农家超市等。

三是管理机制日趋跟上。建立农村社区“一会五站”(“一会”,指社区理事会;“五站”,指公益事业服务站、社会扶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结站)和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老复员军人)作用,通过制定工作制度以及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学习、会议、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使农村社区管理有章可循;群众自发组织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继续发挥作用,聘请保洁员,管理推进社区农村清洁工程,实现社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创新活动载体,创设了“七到户”和“六民工作机制”等活动载体。“农村党员七到户”是指通过村组党员建责任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实现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致富技术帮教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防灾救灾动员到户和解决实际困难到户。“六民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让党员、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直接参与管事、管钱、管人,提高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四是社区邻里和谐稳定。制定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作用,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偷盗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培训载体,根据各社区产业特点,开展社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石城县所发展的社区,仅算是农村村落社区,与真正意义的农村新型社区相比,还存在很多差异和不足:

一是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与现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有冲突。由于社区范围的界定,社区理事会管理公务事务与原先的行政区域管理村委会体制相矛盾,无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各级层面向基层社区建设提供硬件配套项目太少。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实的政策项目,真正落实到位的毕竟还是少数,无法满足村落社区建设,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步伐。

三是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意识薄弱。社区的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后,群众在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运行上只享受带来的便利,没有真正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诸如公共的健身器材的维护、农家书屋的书籍管理、农民培训学校的器材保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进行试点,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建议打破当前与社区发展已不相适应的行政区域束缚,设置与行政村相平行机构,社区由服务机构转变为行政机构,纳入乡镇行政管辖,重新界定社区范围、人口,确定“一会五站”社区行政机构,从行政划分上解决农户行政管理“难”局面。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收。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产业园区为基点、“一区一品”为目标、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企业加工为龙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生态、人文、历史、旅游、民俗等亮点元素,突出发展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农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农家乐”。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建议以重新界定划分社区行政区域为前提,同步统筹安排社区转移支付,根本上解决社区村民自治有义务无报酬的局面;强化政策、资金对社区扶持力度,逐步加快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筹措资金保障设施后续管理;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管理,如新建社区养老院、农资超市;市场化推进社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四)进一步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在继续巩固完善社区“一会五站”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三大工程,社区根据自身实际,试点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五)加快提升社区全民综合素养。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养,提升社区农民自治参与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健全和完善社区培训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社区农民产业技能知识、权利与义务、乡风文明等内容的培训,真正营造并形成社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风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12.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具有三大特点:幼儿园文学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多层次系列活动;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整合性;幼儿园文学活动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1]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幼教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也表现出了一些共有的现象与态势。对当前幼儿园文学活动现状的个案研究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发现自身教育行为的不足,积极探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教育价值,推动幼儿语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陇南市几家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并对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陇南市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5所, 其中公办独立幼儿园37所,小学附设幼儿园121所, 民办儿园127所。[2]笔者从中选择了陇南市徽县幼儿园 ( 公立 )、陇南市徽县蓝天幼儿园 ( 私立 )、成县幼儿园 ( 公立 ) 和成县晨旭幼儿园 ( 私立 ) 四所幼儿园作为本调查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等,对陇南市这四家幼儿园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幼儿文学活动实施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1.幼儿园教师文学素养的考察

幼儿园教师是文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引导者和参与者,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直接影响着幼儿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文学素养尤为重要。[3]笔者从四所样本幼儿园分别选取两位共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发现: 从文学知识学习经历来看,其中4位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学习过“学前儿童文学”课程,2位在培训中学习过相关内容,还有2位仅靠自我学习获得相关知识;从深度阅读文学作品数量来看,8位教师中达到100篇以上的仅有1人,50篇以上2人,10篇至40篇的5人;从8位教师掌握的共336篇文学作品体裁来看, 有38% 的作品属于童话、故事,16% 属于儿歌,27% 属于绘本,5% 属于寓言,14% 属于其他体裁。由此可见, 我市幼儿园教师的文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教师普遍文学素养层次较低,文学知识学习背景较浅,文学作品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文学知识的储备量小, 掌握的文学作品体裁单一、数量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因为个人文化背景的影响过于单一化。

2.当前幼儿园对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4]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5]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文学作品的选择、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活动环境的创设等;狭义的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对文学活动开展以及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学作品的选择来看,多属于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6]文学作品的题材以及内容的选择会影响活动开展方式及其教育效果。在调查中,四所样本幼儿园所选择的60个文学活动的文学作品中,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占80% 以上。

其次,从作品选择的价值取向来看。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其总体功能。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课程价值的探究,有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活动的实践中统整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法,更充分地发挥幼儿文学在幼儿终身发展中的作用。[7]幼儿园文学活动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长久以来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众多具有多元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没能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结合体,因此幼儿园文学活动常常整合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广大教师注重文学活动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价值,而淡化了其审美和心理发展价值。笔者在四所幼儿园抽听了8个文学活动课程,尽管在文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儿童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但组织活动的教师对选择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一例外的先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提问:“是这样吗?”通过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潜在地把教师自己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孩子,从而淡化了作品的多元价值。调查研究表明,在实践中教师较多的引导幼儿通过听、说、看、做、表演等多种途径来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理解。与此同时, 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和个性化理解的存在,忽略了幼儿在文学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与心理发展价值。

最后,从文学活动环境创设来看。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幼儿园一直都很重视环境的创设,但由于幼儿教师对环境概念与功能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和僵化,实践中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就存在许多问题,如将环境创设仅限于物质环境的布置,只考虑教师教育教学的方便,忽视幼儿主体的需要与参与,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等。[8]幼儿园文学活动也要依赖于活动环境的创设进行有效的开展,文学活动环境创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四所幼儿园选取的8位承担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幼儿教师中,能为活动创设良好的硬件环境的占8人,例如制作头饰、提供服装道具支持表演,绘制教学挂图、准备户外活动场地及用具等;仅有4人能创设心理环境, 主要有利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引入情景、换位思考等。 可见,当前教师创设的环境主要停留在表层,以物质环境为主,缺乏良好的心理环境创设,不能更好地促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向纵深方向发展。

3.幼儿文学活动实施

一方面,幼儿文学活动的实施更多注重预设的成分, 淡化了生成的部分。这一方面与教师的驾驭能力有关, 另一方面与教师的理念有关。通过查看8位教师的文学活动方案发现,方案预设完整而系统;但在方案实施中过于注重预设的过程,而忽略了课程中生成的教育契机。 在个案《猜猜我有多爱你》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讲故事”,一个幼儿将手高高举起的同时大喊:“老师,我会讲,我讲。” 但老师却严厉地说:“坐好,听我讲!”从这个个案中发现在实践中,教师对文学活动的实施控制过严,缺乏开放性。教师往往在活动前就做好了设计方案,在活动中过于注重方案的实施,而淡化了对活动过程中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

另一方面,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幼儿园文学活动一般都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 包括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及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四个层次。理念上,幼儿在活动中可以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书、观看或参与表演等多种形式与含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学作品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习文学作品、理解体验文学作品、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四个层次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调查表明在实践操作中,教师更注重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迁移文学作品和创造性表达自我感受往往被忽略了。

二、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开展的几条建议

基于以上的现状,对陇南市幼儿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的文学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从摇篮开始就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家长和幼儿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于细微之处影响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可以通过加强职前培训、 完善在职教育和提升教师自我学习三个方面来实现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

(2) 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典与时代并重。大的时代背景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土壤,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渗透一定的时代要求, 现代的文学作品在培养儿童社会性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因而,要大胆选择和利用现代文学作品,甚至是当下幼儿非常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动画片、电影等内容, 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文学教育不光是聆听、 吸收优秀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让幼儿思考与表达。

(3) 加强文学活动环境的创设。环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儿童与作品进行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硬件环境和心理环境来优化文学活动的教育效果。

(4) 在关注儿童个体经验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育价值。每一个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化理解,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

(5) 在幼儿文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开展系列活动,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应用。

三、结束语

上一篇:高一作文我可爱的弟弟下一篇:2023年肇庆市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网络全员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