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12篇)
1.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 篇一
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9,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8,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19,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18,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2.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 篇二
关键词:历史,知识,复习
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半球皮层不仅具有保存暂时联系痕迹的性能,而且具有丧失这些痕迹的性能。复习工作越是及时、连贯、系统,这些痕迹与痕迹之间的联系就越巩固。相反,新建起来的联系,如果没有及时复习并巩固,它们原来的精确、敏锐、鲜明的程度就会慢慢消失。历史科学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复习在教学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复习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系统,领会得更深刻。教师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考虑如何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的问题。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有:随堂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和高考之前的总复习。
一、随堂复习
随堂复习是指平时每节课上的复习。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靠课堂上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对随堂复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随堂复习的形式很多。
第一种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这种方法一般以复习上一节的知识为主,有时也要复习更早一些时间所学过的知识。例如,因为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是按国别史从头到尾讲的,而是按社会的发展阶段横向地讲一些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历史,所以有些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就不是直接的联系,而是要与前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内战的时候,就可以与第二章美国独立战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拟定复习提要或问答题。
第二种是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联系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其方法有三:
第一,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现象,认识新的历史现象。例如,讲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可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进一步巩固统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这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探索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时可以联系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喊出了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口号,而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对这些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深化,因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的理解。
第三,比较、对比不同国家中发生的类似现象。例如,在讲述法国大革命时可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种是讲完新课后进行复习性的总结,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以便于记忆。比如,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讲完之后的复习中可以按五要素、三部曲进行归纳,如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或者是影响)。
二、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
这两种方式的复习,时间有长有短,内容也有多有少,但是,在对复习的要求和所使用的方法上都大同小异。在上复习课之前,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钻研教材,制定复习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应该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同时,还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既要以教科书为依据,又要比教科书的内容更集中、更凝练。在上复习课时,不仅要按照复习提纲系统地给学生串讲,还要把同一性质的历史问题加以分类综合,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如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衰落于明清,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在复习措施的时候又可以将监察制度、兵制和官制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复习。再比如,复习到某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时,将历朝历代的赋税制度进行归纳。这样逐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基础。高考总复习的第三轮就是专题复习,在平时的阶段复习和期末复习中把这个工作做好,高考复习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轻松。
三、高考前的总复习
高考前的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
第一轮进行知识点复习。要求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落实每一个考纲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让学生熟悉教材。这一轮的复习是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
第二轮是章节复习。在这一轮的复习中不仅要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点,还要把各章节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各章节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前后联系有一个立体的印象,从而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三节内容,即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巩固政权是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政权,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轮是专题复习。专题复习一般在第二次阶断考试后进行。这是高考总复习的重点,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制定复习提纲就特别重要,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结合现实、结合课标,用新的史学范式,按整体史、文明史、社会史和革命史四大史学范式将中外历史融会贯通归纳为一个个的专题,同时还要根据时政热点将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到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对自然的破坏,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资源的掠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等。
3.浅谈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技巧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对大多数高中理科学生来说,物理的学习都是件很头疼的事,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物理的重要性。现在的高考考点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电学必然会成为高考的热门考点,而且电学一般和其他物理知识结合作为压轴题,其难度可想而知。当然,因为电学知识太难,导致部分同学产生索性放弃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对我们高中学生而言,通过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复习的重点,才能更好的学好物理电学知识。
1.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复习方略
1.1构建知识网络
随着我国高考中物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我国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考查不仅仅是单个知识点,这给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三复习物理电学知识阶段,首先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梳理一下基本知识,然后由同学们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其知识网络结构,这有助于同学们掌握重点,在应对复杂的物理题目时能够联系到各个知识点。同时,同学们还应该加强习题的训练,从训练中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帮助自己弥补知识网络中的不足。
1.2打好物理根基
无论同学们是否觉得物理的难度有多大,都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好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解决物理难题。对大多数的理科学生来说,他们最不愿意的就是强记概念和公式等,但是基本的物理公式还是需要牢记。针对物理基础这方面,当我们复习完每一章后,同学们都应该做好总结工作。然后,结合每次考试中我们容易出现的问题,找出我们知识体系中的漏洞,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对于高考物理中的多选题,是最让同学们头疼的题型之一,越是这种难度的题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越高。在经过训练和考试后,同学们还需要对已做的题目进行反思,总结和回顾各个知识点。因此,打好物理知识的根基对促进同学们提高其解题能力和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1.3规范物理的解题方法
自从我国实行高考物理教学改革后,对同学们解答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学们面临的现状,在复习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时,我们要保证解题的规范化,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议教师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旨在提高同学们的规范化思维。第二,选择难度适当的题目练习,题目太难,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到厌恶;然而,题目太简单,会引不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同学们解题的规范化。
2.高中物理中电学实验基本知识
2.1电表的读数与接法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电学板块,一定的实验时间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物理的电学实验中,电表(包括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最常见的仪器,而且电表数据的读取也是高考物理常考的考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平时在实验中就掌握电表的读数方法。根据调查表明,电表的读数实际上是一种送分题,但是这道题目的得分率反而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同学们不会读数,而是他们往往忽视了读数的规范化,也就是小数点后面位数的保留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小数点保留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掌握和熟记它们的标准,才能保证该类题获得分值。因此,在我们学习电学知识时,我们在实验中不仅要学会测量的方法,还应该重视这些细节,从而保证同学们在高考中避免这种细节性错误。
2.2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在物理电学知识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主要包括限流式和分压式两种接法,分别如图1、2所示。
在电学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大多数都采用的是限流式连接法。但是,同学们必须要注意到,一旦连接的线路中某部分的电流或者电压从零开始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改为分压式连接法。同时,如果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远小于被测的电阻时,就应该改为分压式连接法。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高考千变万化的题型,尤其是物理这种难度极大的科学,做好高中物理的复习非常重要。对高中电学这块知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电学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应该注意细节,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王博超.关于高中物理复习的幾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35
[2]贾竹君.电路分析与高中物理的衔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5):51-52
4.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 篇四
一、静电场:
静电场:概念、规律特别多,注意理解及各规律的适用条件;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
条件:真空中、点电荷;静电力常量k=9×109Nm2/C2
三个自由点电荷的平衡问题:“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
中间电荷量较小且靠近两边中电量较小的;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熟记,特别是孤立正、负电荷,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分布,电场线的特点及作用.3.力的特性(E):只要有电荷存在周围就存在电场,电场中某位置场强:
(定义式)(真空点电荷)
(匀强电场E、d共线)
4.两点间的电势差:U、UAB:(有无下标的区别)
静电力做功U是(电能其它形式的能)
电动势E是(其它形式的能电能)
=-UBA=-(UB-UA)与零势点选取无关)
电场力功W=qu=qEd=F电SE
(与路径无关)
5.某点电势描述电场能的特性:(相对零势点而言)
理解电场线概念、特点;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特别是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上及中垂线上的场强特点和规律
6.等势面(线)的特点,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其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距导体远近不同的等势面的特点?),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表面曲率大的地方等势面越密,E越大,称为尖端放电。应用:静电感应,静电屏蔽
7.电场概念题思路:电场力的方向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这些问题是电学基础)
8.电容器的两种情况分析
始终与电源相连U不变;当d增C减Q=CU减E=U/d减
仅变s时,E不变。
充电后断电源q不变:当d增c减u=q/c增E=u/d=不变,仅变d时,E不变;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qU=mv2;侧移y=,偏角tgф=
①
加速
②偏转(类平抛)平行E方向:L=vot
竖直:
tg=(θ为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
速度:Vx=V0
Vy
=at
(为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
位移:Sx=
V0
t
Sy
=
(为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③圆周运动
④在周期性变化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结论:
①不论带电粒子的m、q如何,在同一电场中由静止加速后,再进入同一偏转电场,它们飞出时的侧移和偏转角是相同的(即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同)
②出场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跟入射速度相交于O点,粒子好象从中心点射出一样
(即)
证:
(的含义?)
二、恒定电流:
I=(定义)
I=nesv(微观)
I=
R=(定义)
电阻定律:R=(决定)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IR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
路端电压:
U
=
e
-I
r=
IR
输出功率:
=
Iε-Ir
=
电源热功率:
电源效率:
=
=
电功:
W=QU=UIt=I2Rt=U2t/R
电功率P==W/t
=UI=U2/R=I2R
电热:Q=I2Rt
对于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
W=IUt
P=IU>
E=I(R+r)=u外+u内=u外+Ir
P电源=uIt=
+E其它
P电源=IE=I
U
+I2Rt
单位:J
ev=1.9×10-19J
度=kwh=3.6×106J
1u=931.5Mev
电路中串并联的特点和规律应相当熟悉
1、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见下表):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两个基本特点
电压
U=U1+U2+U3+……
U=U1=U2=U3=……
电流
I=I1=I2=I3=……
I=I1+I2+I3+……
三个重要性质
电阻
R=R1+R2+R3+……
1/R=1/R1+1/R2+1/R3+……
R=
电压
U/R=U1/R1=U2/R2=U3/R3=……=I
IR=I1R1=I2R2=I3R3=……=U
功率
P/R=P1/R1=P2/R2=P3/R3=……=I2
PR=P1R1=P2R2=P3R3=……=U22、记住结论: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条支路的电阻;②当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时,电路的总电阻增大,反之则减小。
3、电路简化原则和方法
①原则:a、无电流的支路除去;b、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c、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d、理想电流表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电阻为无穷大;e、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
②方法:a、电流分支法:先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若无电流可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后判定),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结点,分支逐一画出,加工整理即可;b、等势点排列法:标出节点字母,判断出各结点电势的高低(电路无电压时可先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排列,再将各节点间的支路画出,然后加工整理即可。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4、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连接方式
a、限流连接:如图,变阻器与负载元件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为U,此时负载Rx的电压调节范围红为,其中Rp起分压作用,一般称为限流电阻,滑线变阻器的连接称为限流连接。
b、分压连接:如图,变阻器一部分与负载并联,当滑片滑动时,两部分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对应电阻也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原理,其中UAP=,当滑片P自A端向B端滑动时,负载上的电压范围为0~U,显然比限流时调节范围大,R起分压作用,滑动变阻器称为分压器,此连接方式为分压连接。
一般说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用电器的电阻小得多时,做分压器使用好;反之做限流器使用好。
5、含电容器的电路: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稳定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6、电路故障分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发生了故障,要求掌握断路、短路造成的故障分析。
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图线中注意坐标原点是否都从零开始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高考的热点)各灯、表的变化情况
1程序法:局部变化R总I总先讨论电路中不变部分(如:r)最后讨论变化部分
局部变化再讨论其它
2直观法:
①任一个R增必引起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减小,其两端电压UR增加.(本身电流、电压)
②任一个R增必引起与之并联支路电流I并增加;
与之串联支路电压U串减小(称串反并同法)
当R=r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Pmax=E2/4r而效率只有50%,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外电路的电势降落,也就是外电路两端的电压,通常叫做路端电压。
(2)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U
U
r=0
I
O
E
U内=I1r
U=I1R
定性分析:R↑→I(=)↓→Ir↓→U(=E-Ir)↑
R↓→I(=)↑→Ir↑→U(=E-Ir)↓
∞
特例:
0
0
外电路断路:R↑→I↓→Ir↓→U=E。
0
外电路短路:R↓→I(=)↑→Ir(=E)↑→U=0。
图象描述: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U—I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E,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
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qE=qU外+qU内
在某段时间内,电能提供的电能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和。
电源的电动势又可理解为在电源内部移送1C电量时,电源提供的电能。
(2)闭合电路中的功率:EI=U外I+U内I
EI=I2R+I2r
说明电源提供的电能只有一部分消耗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另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转化为内能。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总功率。P=EI=
R↑→P↓,R→∞时,P=0。
R↓→P↑,R→0时,Pm=。
(4)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U外I
定性分析:I=
U外=E-Ir=
从这两个式子可知,R很大或R很小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均不是最大。
P
R
O
U
I
O
R1
r
R2
R=r
E
E/r
E/2r
E/2
定量分析:P外=U外I==(当R=r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最大,P外max=)
图象表述:
从P-R图象中可知,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对应有两个外电阻R1、R2时电源的输出功率相等。可以证明,R1、R2和r必须满足:r=。
(5)内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指电源内电阻发热的功率。
P内=U内I=
R↑→P内↓,R↓→P内↑。
(6)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η==
当外电阻R越大时,电源的效率越高。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η=50%。
电学实验
---测电动势和内阻
(1)直接法: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2)通用方法: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3)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r都比真实值小,ε/r测=ε测/r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r测=
r+rA。
(三)电源电动势ε也可用两阻值不同的电压表A、B测定,单独使用A表时,读数是UA,单独使用B表时,读数是UB,用A、B两表测量时,读数是U,则ε=UAUB/(UA-U)。
电阻的测量
AV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I)值,列表由u--I图线求。怎样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欧姆表测: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G
R2
S2
R1
S1
R1
S
V
R2
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即倍率)、拨off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电桥法测:
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s2,调R1使表满偏;
闭s2,调R2使表半偏.则R表=R2;
一、测量电路(内、外接法)
记忆决调
“内”字里面有一个“大”字
类型
电路图
R测与R真比较
条件
计算比较法
己知Rv、RA及Rx大致值时
内
A
V
R大
R测==RX+RA
RX
适于测大电阻
Rx
外
A
V
R小
R测= 适于测小电阻 RX 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动端与a接时(I1;u1),I有较大变化(即)说明v有较大电流通过,采用内接法 动端与c接时(I2;u2),u有较大变化(即)说明A有较强的分压作用,采用内接法 测量电路(内、外接法)选择方法有(三) ①Rx与 Rv、RA粗略比较 ② 计算比较法 Rx 与 比较 ③当Rv、RA及Rx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二、供电电路(限流式、调压式)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 限流 ~E ~ 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 Rx比较小、R滑 比较大,R滑全>n倍的Rx 通电前调到最大 调压 0~E 0~ 电压变化范围大 要求电压 从0开始变化 Rx比较大、R滑 比较小 R滑全>Rx/2 通电前调到最小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调整处理数据两方便 R滑唯一:比较R滑与Rx 控制电路 Rx Rx 限流方式 分压接法 R滑≈Rx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 R滑不唯一:实难要求确定控制电路R滑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0开始变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大。 有以上3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 三、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按题设实验要求组装电路,画出电路图,能把实物接成实验电路,精心按排操作步骤,过程中需要测?物理量,结果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1)选量程的原则:测u I,指针超过1/2,测电阻刻度应在中心附近.(2)方法: 先画电路图,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再并的连线顺序) 明确表的量程,画线连接各元件,铅笔先画,查实无误后,用钢笔填,先画主电路,正极开始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元件依次串联,后把并联无件并上.(3)注意事项:表的量程选对,正负极不能接错;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且不能分叉;不能用铅笔画 用伏安法测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路用外接法,供电电路用调压供电。 (4)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即:先接好主电路(供电电路).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实物连线的总思路 分压(滑动变阻器的下两个接线柱一定连在电源和电键的两端) 画出电路图→连滑动变阻器→ 限流(一般连上一接线柱和下一接线柱) (两种情况合上电键前都要注意滑片的正确位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连接总回路: 总开关一定接在干路中 导线不能交叉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 采用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1)改为V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2)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四、磁场 基本特性,来源,方向(小磁针静止时极的指向,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外部(NS)内部(SN)组成闭合曲线 要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关健) 脑中要有各种磁源产生的磁感线的立体空间分布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画、识 各种磁感线分布图 能够将磁感线分布的立体、空间图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符视、侧视、剖视图) 安培右手定则:电产生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产生的实质(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和罗兰实验 安培左手定则(与力有关) 磁通量概念一定要指明“是哪一个面积的、方向如何”且是双向标量 F安=B I L f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物理模型) 从安培力F=ILBsinθ和I=neSv推出f=qvBsinθ。 典型的比值定义 (E= E=k) (B= B=k) (u=) (R= R=) (C= C=) 磁感强度B:由这些公式写出B单位,单位公式 B= ; B= ; E=BLv B=; B=k(直导体) ;B=NI(螺线管) qBv = m R = B = ; 电学中的三个力:F电=q E =q F安=B I L f洛= q B v 注意:①、B⊥L时,f洛最大,f洛= q B v (f、B、v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方向时刻与速度v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B || v时,f洛=0 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B与v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可把v分解为(垂直B分量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分量v||,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规律: (不能直接用) 1、找圆心:①(圆心的确定)因f洛一定指向圆心,f洛⊥v任意两个f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 2、求半径(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 ②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 (解题时应突出这两条方程) 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2倍的弦切角,即=2 ×T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中考试复习 查字典物理网初中频道为您整理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物理期中考试复习,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1、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 介质 耳朵 (振动发声)(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可以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 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其中居民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水平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方向变动).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方式(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产品类型)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上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理解不同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不超前也不滞后,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趋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一、梳理要素,掌握基础 历史知识网络是由知识点编织而成, 知识点则是由不同的历史要素构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在复习中,要吃透高考大纲、教材,必须抓住这些基本要素,组合成一个个的知识点,以便最终形成知识脉络。为此在新课标教材基础上,按高考大纲要求,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选修四大块,分类归纳进行系统复习。 那么如何梳理历史要素呢? 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抓住三个“精”字。 学生精读。教材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理论观点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巩固和引导学生编制知识提纲。在导读中,必须对重点、难点中的关键词句、名词概念给予充分注意和理解,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抓住主要要素进行识记和理解。 教师精讲。教师精讲一定要围绕精字做文章,做到:(1)精心备课。备课要备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还要研究本省名牌重点中学试题。此外更要备方法,研究学情,吃透两头。 (2)精讲精练。要贴近高考抓要素、突破难点、传授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联系精要。以巩固基础、训练思维、提高技能为目的,精选习题,真正做到精讲多练。 去粗取精。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抓住关键词,滤去铺垫性、解释性语言,使教材内容简化。将主要史实概括成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浓缩成关键性语言,形成知识点。将教材化繁为简,形成条理化、系统化,教材也由厚变薄,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纵串横联,建立网络 纵串横联是将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编成线、织成面、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考纲要求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因此,历史科复习必须条理化、系统化,其根本方法是历史归纳法,即将分散于中外历史中错综复杂、互相交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知识,按一定的内在联系重新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某种知识体系。 (一)纵串即纵向归纳 , 即将同类或有某种联系的知识点以时间为序构成知识脉络。 这种方法多用于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某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专题复习即是其典型运用。 如复习必修二专题二时, 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引导学生做如下归纳: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民族工业的产生阶段; 十九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一战”期间或1912—1919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是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阶段;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是民族工业遭受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是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阶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做到较好地把握“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一知识体系,并要求学生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和表现进一步掌握。 (二)横联即将同时期历史知识按一定联系横向归纳 ,形成知识面。 在通史复习时,一般是把同一时期历史按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发散性思维进行横向联系, 将三个必修模块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如复习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的历史,进行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达到顶峰。经济上,农业经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李贽挑战正统,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新儒学的倡导者; 明清小说的兴起和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是这一时期文艺获得发展的重大标志。通过整合,学生明确这一阶段的基本史实,系统把握,以应对高考的要求。 三、中外关联,构建网络 新课程标准要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这就需要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渗透中外历史关联进行比较归纳构建网络,以巩固所学知识,从容应对新高考的要求。 (一)对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的事实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如复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阶段的历史可将中外历史进行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国共对峙纷争,日本趁机制造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中共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着日本侵略者。世界史部分,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不同的方式,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逐渐摆脱危机,而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并挑起战争。前苏联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之路, 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利用这一方法把同一时期的知识整理成立体网络,从而从整体上高度把握史实线索、脉络等知识体系。 (二)对相同主题、相同类别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归纳 。 在高考复习中,对于相同主题、相同类别的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归纳,构建网络,使学生通过归纳把握本质,认识历史规律。比如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走向, 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以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为典型,得出是由于二者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比较;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梳理,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与借鉴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中苏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中将中外历史进行比对,梳理结构体系,进一步掌握中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不会顾此失彼。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它要有一定的条件,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我们要充分运用它,在学习中,用各种方法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刺激大脑来加强随意识记。 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的意义。例如将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词,将材料与自己熟悉和容易记住的事物联系起来。《辛丑条约》的内容为:要清政府赔款、要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反抗、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划分租界建领事馆等,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 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也就是说,学习一段材料后,若过很长时间才去复习,那就几乎等于重新复习,所以,知识一定要及时、反复复习,最好当天就复习,减慢遗忘进程。 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学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深层加工。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精细加工方法。历史知识涉及许多名词和概念,做笔记要记录重要的主题材料信息,同时留开余地,以便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例如学习美国的1787年宪法,联系英国的《权利法案》,进一步了解掌握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两种政体的异同。 组织与整合 以回忆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找出知识间的关联,学会对知识重组、整合、归类、总结,掌握物理思维方法,将知识结构化,将书读薄。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在大脑中重新排列的知识,理解才能深刻。一般来说,一个专题有一个核心的主体,其余的概念为这个主体做铺垫,要以点带面,即以主要知识带动基础知识。再次对知识回忆,模糊的地方要回归课本。 重视物理错题 错题和不会做的题,往往是考生知识的盲区、物理思想方法的盲区、解题思路的盲区。所以考生要认真应对高三复习以来的错题,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儿,今后怎么避免这些错误。分析错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巩固复习成果,反思失败教训,及时在高考前发现和修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漏洞。充分重视通过考试考生出现的知识漏洞和对过程和方法分析的重要性。大家一定要建立错题本,在大考前对错题本进行复习,这样的效果和收获是很多同学所意想不到的。 突破高频考点 例如电磁感应、牛二定律、电学实验、交流电等,每年会考到,这些考点就要深层次的去挖掘并掌握。不要盲区的去大量做题,通过典型例题来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重视物理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全面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定量规范、有序的训练来提高应试能力。习题练习在精而不在多,在质而不在量。习题训练,要通过一道综合题串接零散的知识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联知识、下挂方法,第二轮复习要体现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总结。 经典例题解析 (一)按分散体系的分类:1.均相液体制剂(1)低分子溶液剂(2)高分子溶液剂。2.非均相液体制剂:(1)溶胶剂(2)乳剂(3)混悬剂 (二)按给药途径分类:1.内服液体制剂2.外用液体制剂液体制剂的溶剂 (一)极性溶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二)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 (三)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体石蜡,乙酸乙酯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容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作为增容质(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助溶剂系指难溶性的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碘化钾)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糖浆剂的制备方法;1.溶解法 : 热溶法冷溶法2.混合法高分子溶液剂: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制备高分子溶液时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的亲水集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溶胀 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无限溶胀(无限溶胀常需要搅拌或加热等过程才能完成)。溶胶的性质:(1).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2).电学性质:电泳(3).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4).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表现为聚结,动力学不稳定表现为重力沉降。助悬剂(suspending agent)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1.低分子助悬剂有甘油,糖浆等。2.高分子助悬剂(1)天然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桃胶(2)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3)硅皂土(4)触变胶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谁湿润能力的附加剂。润湿剂的HLB值在7---9之间,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絮凝剂(flocculating agent)与反絮凝剂是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絮凝剂,而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反絮凝剂。沉降体积比是指沉降物的体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体积之比F=V/V0=H/H0F值越大,混悬剂越稳定。F在0—1之间。乳化剂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一定的乳化能力,并能在乳滴的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2).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副作用(3).受各种因素影响力小(4).稳定性好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阴离子型乳化剂;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纳,硬脂酸钙.非离子型乳化剂;单甘油硬脂酸脂。聚山梨酯。(2).天然乳化剂 :亲水性较强 可制O/W型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乳剂的稳定性(1).分层(2).絮凝(3).转相(4).合并与破裂(5).酸败。新生皂法:将油水两相混合时,两相界面上生成的新生皂类产生乳化的方法。灭菌制剂系指采用某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出去所有获得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注射剂的特点(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2).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3).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4).发挥局部作用(5).直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6).制造过程复杂,价格较高。注射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无菌、无热源、澄明度、安全性、渗透压、PH、稳定性、降压物质注射用水《中国药典》规定;(1).注射用水为将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蒸馏水;(2).灭菌注射用水为经灭菌后的注射用水(3).纯化水为将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处理后制的的供药用的水冰点降低法W=(0.52-a)/bW配制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的等渗调节剂的百分含量 a 药物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b用以调节的等渗剂1%溶液的冰点下降度数氯化钠等渗当量法W=(0.9-A)/100W配制等渗溶液所需加入的等渗调节剂的百分含量A所有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滴眼剂的质量要求:PH、渗透压、无菌、可见异物、黏度注射剂的附加剂:(1).PH和等渗调节剂(2).增溶剂(3)麻醉剂(4)抑菌剂(5)抗氧剂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药物-粉碎-过筛-混合(散剂)-造粒(颗粒剂)压片(片剂)胶囊剂„散/颗粒/片散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与局部使用散剂。散剂的特点:(1).散剂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起效快。(2).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同时可以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3).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4).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散剂的制备工艺:物料(辅料)-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散剂 筛的内径大小:一号筛>九号筛筛的筛孔数目:一号筛<九号筛 临界相对湿度(CRH)是水溶性药物的吸湿特征参数,空气的相对湿度高于物料的临界相对湿度时极易吸潮。CRH(ab)=CRH(a)×CRH(b) 颗粒剂是将药物的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中国药典规定的粒度范围是大于一号筛的粗粒和小于五号筛的细粒的总和不能超过15%。颗粒剂的制备:物料-粉碎-过筛-混合(辅料)-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质量检查-分剂量-颗粒剂片剂是指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泡腾片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有机酸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两者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片剂迅速崩解。如碳酸钙泡腾片 口腔崩解片或口腔速溶片;将片剂置于口腔内时能迅速崩解或溶解;吞咽后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特点是服药时不用水 片剂的辅料(1)稀释剂;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和体积,也称填充剂包括淀粉,蔗糖,糊精,乳糖,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等。(2)润湿剂系指本身没有黏性,但能诱发待制粒物料的黏性,以利于制粒的液体。包括蒸馏水,乙醇。(3)黏合剂系指对无黏性或黏性不足的物料给予黏性,从而使物料聚结成粒的辅料。包括淀粉浆,纤维素衍生物,明胶等。(4)崩解剂是促成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常用崩解剂:干淀粉、羧甲淀粉钠(CMS-Na)(5)润滑剂广义的润滑剂包括三种辅料,即助流剂,抗黏剂和润滑剂。压片三大要素流动性,压缩性,和 润滑性(1)流动性好,可以保证粉体的流动,填充等操作的顺利进行,减小片重差异(2).压缩成形性好,可以防止裂片松片等不良现象(3).润湿性好可以防止片剂不黏冲,可得完整光洁的片剂。湿法制粒:主药+辅料(粉碎-过筛-混合-)黏合剂-润滑剂-造粒-干燥-整粒-混合-压片软材以“轻握成团,轻压即散”为宜干法制粒:主药/辅料-粉碎-过筛-混合-压块-粉碎-整粒-混合-压片(润滑剂)片剂制备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1).裂片,原因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排不出,解除压力后,空气体积膨胀,导致裂片,物料的可塑性不强,易脆。(2).松片,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力不足等。(3).黏冲,原因颗粒不够干燥,物料容易吸潮,润湿剂的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或冲头不光等。 包衣的目的(1).避光,防潮,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2).遮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加患者的顺应性(3).隔离配伍禁忌成分(4).采用不同颜色的包衣,增加药物的识别能力,增加用药安全性(5).包衣表面光洁,提高流动性;(6).提高美 观度(7).改变药物的释放位置及速度 胶囊剂系指药物填充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壳中的固体制剂。特点(1).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2).药物在体内起效快(3).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4).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释药。胶囊壳的主要材料是水溶性明胶。硬胶囊系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填充于空心胶囊内。软胶囊系指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的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融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得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膜剂系指药物溶解或均与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软膏剂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软膏剂具有热敏性和触变性的特点。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性、乳剂型 软膏剂基质的要求:(1).润滑无刺激,稠度适宜,易于涂布(2).性质稳定,与主药不发生配伍变化(3).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4).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5).易洗除,不污染衣物。软膏剂的基质 (一)油脂性基质:烃类、凡士林、石蜡2.类脂类 羊毛脂,蜂蜡 (二)乳剂型基质;皂类 (三)水溶性基质;合成的PEG类高分子物眼膏剂常用的基质,一般用凡士林8份,液状石蜡,羊毛脂各一份混合而成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形外用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在胃中不稳定或有明显肝过消除的药物可以制成栓剂直肠给药。难溶性药物和在直肠黏膜中呈离子型的药物不宜直肠给药。栓剂药物制成细粉并全部通过六号筛。栓剂的基质(1).油溶性基质,可可豆脂,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脂(2).水溶性基质,甘油明胶,聚乙二醇。栓剂的制备基本方法,冷压法和热溶法 置换价DV=W/G-(M-W)X=(G-Y/DV)*nX 需要基质的重量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是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药物进入呼吸道深部,腔道黏膜或皮肤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气雾剂是借助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药物从容器中喷出,而喷雾剂是借助手动机械泵将药物喷出,粉雾剂则是患者主动吸入。气雾剂的优点:(1).速效和定位作用(2).药物密闭于容器内能保持药物清洁无菌(3).使用方便(4).可以用定量阀门准确控制剂量。气雾剂的缺点:(1).成本高(2).有致冷效果,多次使用于皮肤可引起不适于刺激(3).氟氯烷烃类抛射剂不适宜于心脏病患者气雾剂的组成,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组成。抛射剂一般可分为氟氯烷烃、碳氢化合物及压缩气体 喷雾剂系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填充于特制的装置中,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高压气体等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 吸入粉雾剂系指微粉化药物或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多剂量贮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至肺部的制剂,也称干粉末吸入剂(DPI)浸出技术系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的工艺技术。 浸出制剂的分类(1).水浸出制剂(2).含醇浸出制剂(3).含糖浸出制剂(4).精制浸出制剂浸出制剂的特点(1)具有药材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发挥某些成分的多效性(2).作用缓和持久,毒性较低(3).提高有效成分的浓度,减少剂量,便于服用。中药剂型改革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中医中药理论体系(2).提高药效浸出过程(1).浸润,渗透过程(2).解吸,溶解过程(3).扩散过程(4).置换过程。影响浸出的因素(1).浸出溶液(2).药材的粉碎粒度(3).浸出温度(4).浓度梯度(5).浸出压力(6).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7).新技术的应用浸出方法(1).煎煮法(2).浸渍法(3).渗漉法 汤剂指将药材用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酒剂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流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液提取,蒸去部分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制成的液体制剂。溶解度参数是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性越大。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溶剂的影响(2).溶剂化作用于水合作用(3).晶型的影响(4).粒子大小的影响(5).温度的影响(6).PH与同离子效应(7).混合溶剂的影响(8).添加物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同时具有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且分别处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两端,造成分子的不对称性。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种发生混浊的现象称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 药物化学降解途径(1).水解(盐酸普鲁卡因)(2).氧化(3).其他反应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特殊的络合物。(环糊精)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微模,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药壳型的微囊;也可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称微球。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一、紧扣双基,把握特点 中考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是考查重点。物质构成的奥秘就是考查的重点,它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不同,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使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身边的化学物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又多又复杂,但它们是初中化学的基石。为使其条理化、简單化,可采用核心法,物质的知识有制法、用途、检验、性质等,但性质是核心,只要抓住性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可以采用规律法,比如酸碱盐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酸碱盐的溶解性都含有一般性规律,复习时要努力挖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复习备考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知识特点,每天安排难易适度的练习,要让学生明白题型特点,理清解题思路,洞察解题技巧,进而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合理组织,提高效率 复习课要重视双基训练,例如“化学变化”这一概念,要让学生能理解,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站在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化学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中考选择题侧重考查基本概念,考查细节知识,所以集中梳理基础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复习的主人翁,教师要当好服务员,要做好引导、指导、辅导工作。教师可以把整理知识的思路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拓展化学知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一刀切”,要培优补差,分层指导,在速度、内容和要求上作适当调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中考既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又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有些考题会与课本内容“形神俱变”。要让学生“似曾相识”,考前复习不能搞题海战术,更不能死记概念,要回归课本,注重思考、整合、归纳和总结,使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灵活应变。 总之,中考化学复习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其知识网络化,技能熟练化,方法明确化,能力提升化,从而提高学生复习效率,中考也会取得好成绩。 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的构成形式及其内在关系。如“细胞的结构”, 其体系是“细胞概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素, 学习时必须将这些知识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起来, 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有:将所学的内容提纲挈领, 提炼出知识要点, 对知识要点进行串联整合;将头绪纷繁的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 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数字、符号等构成网络图。 一、提炼知识,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课本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是高考复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结构。现行的浙科版教科书采用章、节体系编写, 标题高度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是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统领着学科的全部内容。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节) 。这三节内容提炼出的知识点经整合的知识结构是:动物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负责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使之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元构成, 其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 通过传导和传递来调节生命活动。内分泌系统包括能分泌不同激素的腺体和细胞, 这些腺体和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多种活动, 内分泌系统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整理“复合型”知识, 提升知识结构 生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在发展变化并相互制约影响, 进而共同控制了生物的活动。因此, 研究生物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概念和原理不断被揭示、不断被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 许多知识结构之间发生了联系, 形成了跨度大、容量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高考中, 这些“复合型”知识结构也成为考查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复习过程中, 可以运用画图、对比等方法将前后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 达到知识结构的重组提升。如: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从上述可以看出, 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DNA的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可以使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应发生改变 (这是原理) , 进而使生物发生了各种变异 (形成概念) , 这些变异不仅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也为人类的生产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就形成了“细胞增殖—生物变异—科学育种”三个层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 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在散乱中逐步走向完整, 在单纯中渐渐变得丰富, 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中找到相互联系的纽带, 正确分析, 做出选择并解决问题。 三、利用背景资料, 深化知识结构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 不难发现非选择题大多是从某一问题入手, 多角度设问, 涉及面广, 跨度大。这体现了高考“注重现实及实践”的特色。同时, 命题情景与生产生活及最新科技发展相联系, 试题立意新,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以课本资源为载体, 深化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者布洛非认为, 知识是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非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方式获得的。在学生身边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就是教科书, 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就是考试内容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之一。教科书中涉及的许多经典实验和研究方法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素材。我们可以将教科书中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 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 融合为新的主题, 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结构。 如“大肠杆菌”学生最早是在课本中第二章的细胞种类中接触到的。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它的细胞质中有质粒, 是最常见的运载体之一, 而体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也与基因工程形成了联系点, 它本身也是较常用的受体细胞, 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它的拟核区有DNA, 这也是它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可遗传变异的唯一来源, 科学家还利用它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大肠杆菌”为背景建立联系。课本中“噬菌体侵染细菌 (大肠杆菌) ”的实验可以通过改变标记元素、延长实验时间等条件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同时, 这一侵染过程涉及了“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因此, 教学中利用“大肠杆菌”这一课本资源作为情景, 借助一定的习题设置, 可以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突出, 更加具体形象, 也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前后的相关性, 在复习时有助于他们建立知识网络, 深化知识结构。 (二) 以学科研究新进展为资源, 深化知识结构 许多学科研究热点和新的进展成为高考的试题背景,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这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科学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乐于在新的情景中尝试解决问题。因此, 复习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为背景, 通过编制相关试题分析蕴涵的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如2008年两个科研小组从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 使其“变身”为干细胞。另一个科研小组跳过胚胎阶段, 把胰腺的外分泌细胞直接改造成了另一种类型细胞———贝塔细胞。这些细胞重新编程领域的相关发展, 都可以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2009年, 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研究“引发衰老和癌变的端粒酶”的三位科学家。不难看出, 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与“细胞的生命历程”有着密切关联, 以此为背景构建试题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可以在新情景中深化学生该部分的知识结构,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例1端粒 (左图染色体末端所示) 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但细胞每分裂一次, 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对端粒有延伸作用。下列有关推理不合理的是 () A.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染色体变异 B.细胞的衰老与端粒的减小有关 C.端粒的延伸是转录的过程 D.细胞分裂次数越多, 其染色体上的端粒就越小 例2德国科学家豪森是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之一。他的研究证实宫颈癌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有联系, 为研究疫苗奠定了基础。 (1) HPV有100多种亚型, 其繁多的变异株的变异来源是_____, 这种变异的特点是_____。 (2) 理论上说, 将纯化的HPV在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 但要确保灭活HPV的_____不被破坏, 并且能被人的免疫细胞识别, 这样就能得到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了。 (3) 当人体感染HPV时, ____细胞将它们吞噬消化, 使其抗原分子降解为多肽, 然后与该细胞的_____结合, 形成复合体, 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这些复合体的作用之一是能活化_____, 使其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____细胞分裂分化成_____, 从而帮助机体顺利进行免疫应答, 保护自身。 (4) HPV疫苗的作用是使一部分淋巴细胞在反应阶段形成_____, 当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 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包括_____。再次感染时的免疫反应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_____。 (三) 利用高考真题强化模拟, 深化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科学加工产生的, 它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也可以利用高考题将蕴涵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3 (2008年北京卷) 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 经人工授粉后, 将白菜的雌蕊离体培养, 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1) 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存在_____隔离。自然条件下, 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______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所依据的理论基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 (2) 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通常取幼苗的_______做临时装片, 用_______染色。观察、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 (3) 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这种植株通常不育, 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为使其可育, 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 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 这是以育种为背景的一道高考试题, 要求学生对实验的选材、处理及变异原理等进行分析, 体现了对“生物学概念及原理”进行考查的目的。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它是由白菜的卵细胞 (n=10) 和甘蓝的精子 (n=9) 结合而成, 由于这样的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所以通常是不育的。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可育的四倍体“白菜-甘蓝”。幼苗中细胞分裂活动最旺盛的是根尖的分生区,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可数, 是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计数的最佳时期。 例4 (2006年北京卷) 用35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此题考查的是DNA复制及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由于DNA是半保留的复制方式, 所以复制2次后, 有1/2的子代DNA含标记元素。中期由于着丝粒未分裂, 因此带标记元素的DNA和不带标记元素的DN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即20条染色体都含标记元素。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增加到40条, 则有20条中的DNA含标记元素, 因此答案为A。借用本高考试题可以巩固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 包括各时期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行为的变化, DNA复制的过程,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等。 在复习时, 为了使试题的解答能更好地巩固知识结构, 可以对它进行改造, 如对例4进行改编, 以”小鼠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作为背景, 再与原题进行对照, 可以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进行对比归纳,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 通过利用教材、学科进展、高考试题等资源创设学习背景, 能帮助学生适当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并在新情景中将知识以相互联系的形式保存在了大脑中, 使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考查都是以对知识结构的考查作为基石的。学生如果没有构建好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能力, 面对新的试题自然也就无法从容应答。因此, 复习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优化、重组, 将各个散落的知识按内在联系合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加工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概括、比较、思考, 发展了学科思维能力, 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附:本文所举例题参考答案 例1 C 例2 (1) 基因突变突变率低, 不定向性 (2) 哺乳动物的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3) 吞噬MHC蛋白辅助T细胞致敏B淋巴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 (4) 记忆细胞HPV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 例3 (1) 生殖杂交 (有性生殖) 全能性 (2) 根尖 (茎尖) 醋酸洋红 (龙胆紫、碱性) 有丝分裂中期 (3) 19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染色体联会紊乱) 染色体变异 【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物理各章知识总结11-03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07-27 高二物理复习知识点07-15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复习09-01 大学物理学总复习09-10 大学物理c2复习提纲09-14 中考物理考点知识总结09-04 九年物理知识归纳总结08-27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07-05 材料物理基础知识点总结08-205.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 篇五
6.高一政治复习知识总结 篇六
7.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篇七
8.历史知识“巧”复习 篇八
9.高考物理必考复习知识点 篇九
10.药剂学 复习知识总结 篇十
11.如何有效复习化学知识 篇十一
12.大学物理复习知识总结 篇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