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化公司

2024-09-20

西藏文化公司(共11篇)

1.西藏文化公司 篇一

西藏民俗文化论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显然,民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的物质民俗行为便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生。人类要繁衍发展,离不开两性交媾与生育,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至关重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婚、育习俗。其他诸如信仰、礼仪、节日、游艺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出现和形成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的活动,便有了文化的创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动形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盖着人类民俗文化的一切领域和方面,同时,又自成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质。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灿烂文化。在洪荒远古时代,食物极为匮乏,先民们或采集或狩猎,后又驯养牦牛绵羊,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狩猎、耕种缺乏工具,先民们以石以骨以木为器,一步步创造着人类的古老文明。地震、冰雹、洪水、瘟疫等天灾,攻伐、争斗、杀戮等人祸,虽然给高原人带来过种种磨难,但人们仍一以贯之,不屈不挠地顽强生存了下来。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懈奋斗,雪域高原上出现了巍然耸峙的雍布拉康、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堂庙宇。还有汗牛充栋的典籍,独具特色的藏医,瑰丽多姿的艺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正是高原人那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西藏文化的伟大创造。这种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今天仍是建设新西藏,开创新生活的动力源泉。

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来自于生存环境的压力和严酷自然环境的磨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惟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证民族的发展。因而,崇尚雄健、力量和勇敢成为人们普遍的审美倾向。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伴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民族勇敢、强悍民族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①人亦如此,挽弓佩刀,喜用兽角、牛头作饰。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诚信无私是西藏各民族普遍信守的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关于人格美的评价标准。人们以诚实为美,推崇公正无私,待人诚恳热情,极为重视友谊。这些道德原则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与自然原因,与人们所处的人地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关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当人还不足以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时,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公正无私、真诚信任,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为氏族、部落和民族的发展谋得利益。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个人离开了群体就等于死亡,集体力量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敌人和社会的敌人的胜利。因而每一个氏族成员都有着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老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和原始民主培育了人们诚挚的无私的心灵,也强化了对朋友的友谊。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承继下来,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受到人们的信守和珍视。

诚信、无私与重视友谊在西藏民俗文化中有着鲜明的表现。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择偶和交友时将诚实和正直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到藏族家做客,无论是否相识,主人都会捧出甘醇的青稞酒和浓香的酥油茶热情款待。与藏族交友,他们可以掏出一颗诚挚的心,愿为你付出一切。当你到珞巴族、门巴族和@①人居住的喜巴拉雅山区游行,会在路旁沟畔见到一些装有物品的背篓就地摆放,背篓上压有石块或木棍,表示这是“有主之物”,任何人都不会去触动这些已有主人的东西。珞巴族谚语云:“不捡不是自己分内的东西,不收不是自己种植的庄稼。”珞巴族热情好客,家中来了客人,主人会倾其所有招待,客人吃喝越多主人越高兴。一些部落的待客习俗尤为别致:宾客至,主人热情迎至客房,取来酒、肉、菜,由客人自行杀猪宰鸡饮酒,视同家人,给朋友以最大的信任。西藏各族人民对朋友、对客人无不是真诚相待,诚信无欺。当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西藏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班级:土木工程(2)学号:0821114411

签名:

日期:2011年12月22日

2.西藏文化公司 篇二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一支, 同样遵循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从西藏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出, 西藏文化也是一种变迁的文化, 它没有因为高原环境的阻隔而有所懈怠, 如海绵般不断地吸收着四周民族的文化精华。藏族本土文化是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砻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渐交融而形成的。吐蕃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它随着佛教传入的同时, 更加强了本土的古代各部文化与中原、南亚、中亚及邻近的北部、东部毗邻的各部族、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实行民主改革后, 西藏文化的发展进而跨入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一个民族的文化, 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等多方面元素的融合, 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文化的先进对整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西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经过历史的洗涤和现代文明的洗礼, 在当下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种优秀的文化在今后, 对整个西藏文明的进步、对西藏地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西藏文化的悠久历史不同, 市场营销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市场营销原本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竞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 发展市场经济以后市场营销这一概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才逐渐体现。所谓市场营销理念, 就是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所应该具备的一种谋虑、价值观念等各种思想意识的结合。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发现和创造价值的一种模式, 是现代企业走向不断壮大的一个必要过程。新时期随着信息化市场的不断完善, 原有的企业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其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企业的营销模式应去其传统, 推陈出新。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已经成为今后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必须能够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营销区域的不同、市场群体的差异都会给使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出改变和调整, 所以市场营销理念不是某一种固定模式的统称, 而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形式来确定不同的营销思路和营销方针。

2 西藏民俗文化对企业营销理念的影响

2.1 风俗习惯的差异影响

风情习俗是民族的标识和徽记。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 又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 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诚信无私的道德原则, 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这种风俗习惯对一个民族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在针对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浓厚的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 必须首先对他们的风俗习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因为任何一种企业营销理念的确定, 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对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之上。藏族风俗习惯对企业营销理念的营销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 藏族的节日有着特殊性。节日营销是当前众多企业都重视的一项营销策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节日的促销工作, 在商家的这种营销手段的推动下, 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开始进入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上, 这种节日经济的繁荣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西藏的风情习俗与汉族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 不仅很多的汉族节日在西藏地区没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而且对于舶来的西方节日藏族地区的接受程度更是有限。这就导致了企业如果沿用在汉族地区的节日营销方式很难在西藏地区取得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节日经济这一营销方式在西藏地区不可以适用, 藏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众多, 并且在本民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在西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可以针对这些民族特有的节日进行调整和运作, 打造属于藏民的节日经济。其次, 藏族人民的兴趣喜欢与汉族地区有着差异。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 其关键在于对市场和客户群体的把握, 不同的客户群体, 他们的兴趣喜好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西藏地区的居民与内地众多地方的居民相比, 他们受到游牧民族习性的影响, 对衣食住行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兴趣喜好, 这就使得企业的营销理念必须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做出调整和改变, 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必须能够迎合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兴趣喜好, 这样才能在西藏地区打开市场, 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

2.2 消费观念的差异影响

西藏文化对西藏人民的消费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远离内陆发达经济城市的高原地区, 农业是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与开放性的沿海经济相比, 藏族人民的消费观念更为保守。对于物质性产品的消费欲望明显低于汉族地区的普通人民, 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使得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时, 必须充分的了解这个民族的消费习性, 制定出有效的营销方案。西藏文化对藏族人民的消费理念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超前消费在西藏地区的接受程度有限。超前消费这一概念, 对于内陆经济发达城市而言早已司空见惯, 越来越多的信用卡消费网店便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持有这种消费理念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并且会成为以后市场经济消费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对于西藏地区的人民而言, 信用卡消费的接受程度虽然在以日喀则、拉萨等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一定的接受程度, 但是相对于大部分的西藏人民而言, 这种消费文化和消费理念是难以得到认同的。这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 必须充分的意识到这种心理意识上的差异, 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内陆经济发达城市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其次, 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存在差异。西藏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重视精神对人类的满足, 这种思想影响着很多藏族人民的现实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藏也逐渐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来, 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出现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 但是与内陆经济发达城市相比, 藏族人民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更具有现实性, 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以自身的需要为标准, 并且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上, 传统的生活习惯使得一些较为新颖的、高端的产品在西藏地区的销售市场受到限制。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必须以满足西藏人民的现实生活需求为目标, 不要过度的追求高端和新颖。

2.3 消费结构的差异影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西藏居民生活整体上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 西藏地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 由此产生了城乡居民两个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就第三产业来说, 虽然城镇居民在消费层次高于农村居民, 但他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都在增加, 进而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各层次的全面发展。在西藏由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 加之交通不便, 人们很难形成有效的分工体系, 开展市场交易。许多产品和服务只能靠自给自足。在大部分内陆发达经济城市, 第一、第二产业的消费结构已经逐渐下降, 第三产业在居民日常消费中开始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是对于西藏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的这种分散性和农业依赖性使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去甚远, 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娱乐性、休闲型的消费活动在西藏地区的推广还有着很大的限制, 所以企业在确定自己的营销方案、推广对象时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标准, 重视这种消费结构的差异, 做好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

3 西藏文化背景下企业营销理念的构建分析

3.1 跨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构建

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建立、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企业各项工作开展的核心和标准, 在企业文化的指引下, 企业的各项工作才能够在统一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开展进行。企业营销理念与企业文化同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同性。首先,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营销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引性功能, 营销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守企业的文化内涵, 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营销理念在价值理念上有着趋同性。其次, 企业文化的局限需要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来予以弥补。例如我们在西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的时候, 企业文化可能与企业的现实营销理念存在着矛盾, 因为企业文化的确立具有普世性, 它对这种民族特殊性的考虑较少, 这就需要企业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具有跨民族文化性质的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能够兼容并包民族的差异性, 从而更好的知道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3.2 跨地域性质的企业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理念的确定, 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范畴, 它需要以具体的市场营销工作为参考依据, 市场营销策略时组成市场营销理念的重要部分。企业营销战略, 往往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 因为客户群体的不同意味着企业所要选择的营销方式也就不同。企业在西藏地区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原本在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成熟的营销战略在西藏地区可能并不适用, 这种地域的差异必须迫使企业对自己的营销战略做出调整。针对西藏地区的地域特征, 对企业已有的营销战略进行调整, 在尊重西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企业营销战略进行调整和修改, 保留一些可以通用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策略方针, 制定出一套能够跨地域适用的企业营销战略, 这对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针对民族特色的企业营销方式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之所在, 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如果能够将这些民族特色予以恰当的利用, 将会取得极好的效果。以西藏地区的节日为例, 藏族人民对自己的传统节日重视程度尤甚, 并且节日众多, 例如极具有民族特色的雪顿节, 这是藏民长期游牧习惯的一种保留。这种节日不仅在当地的藏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 而且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对这种具有浓烈民族色彩的节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针对这种具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制定一些特别的营销方案, 既能够打开当地的销售市场, 而且可以兼顾到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这是今后西藏市场营销工作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特色的营销方式打造特色的营销理念, 是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性。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 西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在西藏文化背景下进行企业的营销, 必须充分的意识到这种文化特性对企业营销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西藏文化进行浅显的分析, 寻求其企业营销理念的契合点, 为企业的营销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西藏文化,企业营销,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必怀.企业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的创新[J].决策与信息, 2005 (10) .

[2]徐秋慧.营销理念的新发展及营销策略的创新趋势[J].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5 (01) .

[3]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1) .

3.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数据 篇三

1959 年民主改革前,占西藏人口95%的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极度贫困,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毫无保障,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更是一片空白。1959 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西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才迈入崭新的时代。

50 - 80 年代

◎ 大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得到抢救和保护

这一时期内,大批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民族文化遗产,经大力而系统地抢救、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已完成搜集整理藏汉文资料三千多万字,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 多篇,《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中国集成民间谚语·西藏卷》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出版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 多部。

◎ 7 + 15 + 24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民间文学格萨尔,民间舞蹈芒康弦子、昌都锅庄、丁青热巴、扎什伦布寺羌姆、山南昌果卓舞,传统戏剧藏戏、门巴戏,民间美术藏族唐卡,传统手工技艺藏族邦典、卡垫、水磨、藏纸、拉萨风筝,传统医药藏医药,民俗节日雪顿节等7 大类、15 项、24 个文化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 位民间艺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

◎ 261 出版古籍+ 13000 万文字+ 300 多万册+ 45 部

20 多年来,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已抢救、整理、出版藏文古籍261 部,近1 亿3 千多万字。录制3000 多盘磁带,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300 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 部,发行300 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 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将成世界上第一部由一个艺人完整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全本已出版20 部,预计出版45 部。

◎ 6 次投入21.3 亿用于文化保护和文物维修

从上世纪80 年代至2007 年,国家累计投入15.6 亿专项资金,对西藏重要文物单位进行了保护维修。大量文物得以修缮恢复,1400 多座寺庙得以开放,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分一、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得以保护性维修,全国知名的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得以兴建,拉萨八廓街老城区及各种古建大院得以维修保护。2008 年初,国家还将投入5.7 亿元对西藏22 处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维修。

经几代藏汉等民族文物工作者努力,全区已有各类文物点2000 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9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 处,自治区级112 处,市(县)级182 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城三座城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 年12 月,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也先后被列入其扩展项目。近年来,西藏已在日本、法国、意大利、阿根廷、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特区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文物展览,促进了藏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增进了国际社会对西藏的了解。与此同时,布达拉宫世界文化遗产地周边环境的整治、青藏铁路西藏段沿线文物调查、文物法规建设以及文物登记、建档、安防、消防等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 95%藏族艺术家

50 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民族文化艺术优秀工作者。目前全区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约4000 余人,其中藏族占95%以上,以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德西美朵、丹增、大旺堆、扎西顿珠等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

◎ 5 年3000 多场演出,观众500 多万人次

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民族特色突出的新作品问世。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表演唱《逛新城》、歌舞《洗衣歌》、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晚会《天上西藏》、《雪域彩虹》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区直三个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目34 台,各地市7 个专业文艺团体新编剧节目和歌曲300 多台(个),演出3000 多场(次),观众近500 多万人次。获国家级奖40 多个,获自治区奖270 多个。

铁的事实证明:达赖集团所鼓吹的中国政府“灭绝了西藏文化”,是欺骗世界舆论的谎言,其实质是分裂祖国,图谋“西藏独立”。从下列数字可以看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优秀民族文化备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受到特殊的照顾和保护,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 20000 文化从业人员

全区已建成博物馆2 座、公共图书馆4 座、群众艺术馆6 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3 座、乡镇文化站175 座、村文化室365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37 个。全区拥有文化娱乐经营场所近3000 处,共20 多个种类,从业人员近2 万人。

◎ 10 个国家专业文艺剧团+ 18 个县级民间艺术团+ 4 个少儿艺术团+ 500 多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藏戏演出队

目前,全区有10 个国家专业文艺剧团,18 个县级民间艺术团,4 个少儿艺术团,500 多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其中,拉萨市雪顿节、日喀则地区珠峰艺术节、山南地区雅砻艺术节、林芝地区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

数据

“3·14”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拉萨的“3·14”事件中,不法分子纵火300 余处,拉萨908 户商铺、7所学校、120 间民房、5 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10 个,至少20 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 辆汽车被毁。有18 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 人,其中重伤58 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近2.5 亿元。

5 个年轻的生命

在“3·14”事件中,拉萨“以纯专卖店”纵火案导致5名女服务员被烧死。她们是:杨冬梅(女,汉族,24 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次仁卓嘎(女,藏族,21 岁,日喀则谢通门县人),陈佳(女,汉族,19 岁,四川省遂宁市人),刘燕(女,汉族,22 岁,四川省人),何欣欣(女,汉族,20 岁,河南省人)。

15 名外国驻华外交官

15名外国驻华外交官3月28日至29日访问了拉萨,实地考察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中被烧毁的商铺、学校,探视受伤的武警战士、公安干警、医生和群众,并与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向巴平措、大昭寺僧侣、财产受损的汉藏群众以及宗教界、学术界代表等西藏各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和座谈。考察团多数成员表示,通过此次访问,他们对“3·14”事件的真相和性质有了更多了解,外交官们对中国政府在处理此事件采取的措施表示理解和支持。

17 家境外媒体赴藏采访

3 月26 日中国政府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由17家境外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当天抵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采访“3·14”事件经过。包括美联社、《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英国《金融时报》、俄塔社、日本共同社、新加坡《联合早报》、韩国KBS电视台和卡塔尔半

岛电视台;香港媒体来自《文汇报》、《明报》、《南华早报》、凤凰卫视和香港无线卫视;台湾媒体有“中央社”、《联合报》和东森电视台等。

9082.30 元

3月23日上午,堆龙德庆县中学全校师生1800多人,自发为在“3·14”事件中受难的民众进行捐款,总共捐款9082.30 元人民币,并在当天交到了拉萨市救助站。

20 万元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决定,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中死亡的18 名无辜群众家属给予特殊抚恤金,特殊抚恤金额为每人20 万元人民币。

80%

截至3 月23 日,拉萨市个体商户已有80%恢复营业。除八廓街、小昭寺片区外,全市101家主要商场、超市、农贸市场也已全部恢复正常经营。

414 名嫌犯

根据西藏自治区权威部门提供的消息称,拉萨市警方侦破“3·14”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案件取得重大进展,截至4 月1 日,已抓获犯罪嫌疑人414人,另外还有289名涉案人员自首,其中包括不法分子骨干6 人。

100 亿元

西藏高原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此,国家将投入巨资建设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项涉及投资将超过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2006 年至2030 年期间包括天然草地的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人工种草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矿山迹地修复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及生态监测与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项目等共3大类14项工程。

284.15 万人

最新公布的《西藏自治区2007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去年末西藏总人口为284.15万人,比上年净增加3.15万人。在人口总数中,城镇人口为56.55万人,占19.9%;乡村人口为227.6 万人,占80.1%;人口出生率为16.4‰,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11.3‰。西藏和平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藏族人口翻了一番,人口平均寿命从35.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67 岁;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的人口总数仅为114.09 万人。

59 倍

4.西藏的寺庙与藏传佛教文化 篇四

2005-08-29

中国网 | 时间: 2005-08-29 | 文章来源: 网上独家

寺庙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寺庙,我们可以窥见到上千年来西藏浩瀚的典籍、辉煌的建筑,非凡的艺术成就和炯异的传统教育。大凡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贤哲俊杰以及巧工能匠均几乎无一不是出自寺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学者仍然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其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弱化,但现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存在;其经济功能有所示弱可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可发挥的市场空间”。故,如果抛开寺庙,我们对西藏历史、文化、社会的全面理解则无从谈起。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旧体制的解体和新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宗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宗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宗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宗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一、第二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喇嘛。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喇嘛及**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极具特色,宫殿塔寺合一,充分表现了政教合一的性质。一些著名的大寺,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巍峨庄严,殿宇层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表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准。西藏寺庙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建筑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可以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可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释迦牟尼殿供释迦牟尼佛,弥勒殿供弥勒佛,宗喀巴殿供宗喀巴佛。外有文珠菩萨,为释迦牟尼左助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助侍普贤并称。文殊菩萨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观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音,为表示大慈大悲之心,乃以千手护持众生,千眼观照人间。另有许多护法神。藏传佛教寺庙的法器极其繁杂,大致可分礼敬用器、称赞用器、供养用器、持验用器、护摩用器和劝导用器六种。

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法事活动大体相同,只是因宗派之别及寺庙大小而存在少许差异。西藏的寺庙中,最主要的法事活动,是每年藏历1月3日━━25日的传召大会,规模宏大,内容繁多,影响很大,是西藏寺庙法会与节日之首。藏语称为“莫朗钦茂”。2月15日为传召小会。2月30日是“赛宝会”,届时各寺僧及贵族、官员等,手持各种宝贝珍玩在布达拉宫前展示表演,最后从小昭寺返回大昭寺。4月15日为“莎噶达瓦”节,纪念释迦牟尼诞辰与圆寂。6月15日至7月30日为哲蚌寺雪顿节,7月8日哲蚌寺还有“龙崩节”,允许广大僧俗群众前来大经堂朝拜第三、四世**喇嘛的灵塔。10月25日燃灯节,纪念宗喀巴成道。12月29日驱鬼节,各寺举行跳神活动,以布达拉宫最为盛大,以祈来年丰顺。

西藏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的艺术品及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内的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西藏各大寺庙还保存着大量的经书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西藏寺庙历史悠久,历尽桑沧,自然灾害如雷电、地震等以及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都对寺庙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对西藏寺庙的保护工作。国家先后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庙列为全国或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国家拨款两亿多元人民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维修了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重点文物建筑,修复了寺庙里的壁画、雕塑,使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现在西藏共有1400多座寺庙,各个宗派的重要节日均已恢复。(班班多杰)

作者简介:

班班多杰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5.西藏文化公司 篇五

办公管理篇

西藏天路交通股份有限公司

办公室管理制度

(经

****年**月**日

审议通过)

办公室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撰写、审查本公司各类应用文稿,完成各项有关信息性业务工作和有关行政事务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忠实可靠、细致踏实。主要职责为:

1、根据总经理的指示要求,起草本公司业务报告、计划、决议等公文函件。

2、负责安排有关行政会议和总经理办公会议,编写会议纪要和决议,检查各部门贯彻执行情况,并及时了解和反馈信息。

3、做好上传下达、下情上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当好领导参谋;

4、负责企业公文、资料的收发登记及分类、管理、保管工作。

5、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及时做好行政和业务资料及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工作。

6、及时处理有关信函、电报、电话,并做好记录。

7、处理有关投诉,并与有关部门联系(重大问题立即向总经理报告)。

8、处理公司的公关事务,接待客户、客人,负责公司对外的联谊联络工作,策划公司对外宣传、广告等大型活动;

9、做好后勤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员工后顾之忧;

10、负责公司办公用房的分配调整及办公用品用具标准的制订和管理,对办公用品、用具标准化及各科室文明办公进行检查督促。

11、管理勤务工作和环卫工作;

12、协助做好员工培训等工作。

13、组织做好来客接送和车辆管理工作。

14、指导做好电话话务与机线维修工作。

15、完成总经理交办的日常行政事务工作。

6.西藏文化公司 篇六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授予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拉萨支队布达拉宫大队“文物保护特别

奖”的决定

(文物发[2007]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管会):

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拉萨支队布达拉宫大队共有官兵30名,担负着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的安全保卫任务。23年来,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官兵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牢记消防战士的使命,他们不求鲜花与勋章、不计荣辱与得失、不怕流血与流汗,扎根高原,艰苦奋斗,创造了被保护单位23年未发生一起火灾、始终安全稳定的显著功绩,忠实地履行消防战士的神圣职责,在保护文化遗产消防安全、推进平安寺庙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丰富内涵。

为表彰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拉萨支队布达拉宫大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决定授予西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拉萨支队布达拉宫大队“文物保护特别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 家 文 物 局

7.论西藏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篇七

关键词:文化,艺术,发展,魅力

一、西藏群众文化艺术继承传统, 发展未来

(一) 民俗文化和艺术继承传统, 接受现代, 综合发展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 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西藏民俗文化艺术融合了古代西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其鲜明的宗教信仰习俗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的核心道德观念和信仰价值的追求, 受藏族伦理道德和原始本教的朴素观念的影响深远。此外, 西藏民俗因为凝聚蕴含了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艺术表现形式, 也成为西藏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化的主要遗存形式。除了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古代文化遗址、寺庙、文物、文献等以外, 以口头文献和风俗存在的西藏民俗艺术就成为西藏传统文化艺术重要的存在形式, 例如藏族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宗教信仰习俗、说唱艺术、藏戏、舞蹈等都以活的说唱形式或表演形式或行为习惯而保存至今。

西藏群众 (民俗) 文化艺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接受现代文明的改造, 并得以发展创新。随着西藏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 表现于西藏群众 (民俗) 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是节日游艺, 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西藏的民俗文化, 在吸收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基础上, 借助于藏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建立起的既符合藏族特点, 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广大藏族人民衷心拥护和积极投身其中的文化和艺术。新时期, 新民俗活动在开展的同时, 一方面改变落后的习俗, 剔除封建、腐朽的陈规陋习, 树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风尚、新习俗。

(二) 文化艺术积极创新, 追求进步

西藏人民也引进现代文明成果, 开展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开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 如籍藏族传统节日活动之际, 开展科技下乡、医务下乡、农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先进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 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作用, 使古老的西藏高原和藏族人民真正地焕发了新的青春。

二、西藏群众文化艺术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不断创新, 充满时代性

藏族强烈的民族意识, 并不妨碍他们吸收外族文化。部分文化艺术正是在吸收外族文化之后, 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逐渐的具有了臧族化的特点。文成公主的远嫁吐蕃, 带去了藏民族的文化, 使藏民族的文化在外地得到宣扬, 同时带入了新鲜的外来文化进入藏民族的土地, 与藏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和发展并创新了艺术内容。

藏民族吸收外族文化是多方面的, 建树的艺术也是多方面的。西藏官吏开始把头发换成一髻, 适应戴金翘的白纱帽, 改换系唐代进士的头饰;拉萨妇女夏天穿的紧身无袖藏袍、长袖衬衫和围裙等都是唐代汉族妇女的衣服式样。这些仅仅是西藏地区兼容外族的一部分文化艺术的局部表现。

以佛教为主要体现, 佛教约在公元七世纪从南亚次大陆和中原腹地传入雪域藏地后, 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的结构,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艺术体系, 成为雪域藏地封建农奴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和藏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内容。印度佛教、中原佛教与雪域藏地的土著宗教雍忠白本教文化艺术相融, 逐渐变为独特风貌的藏传佛教艺术, 形成各种宗派, 也传承融合了雪域艺术文化的特点。

三、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

(一) 重视文化保护, 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艺术作品

改革开放30年来, 文化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取得了突破的成绩, 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加强, 民族文化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先后深入城镇、乡村和寺庙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 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 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 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 拍摄图片近万幅, 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学术论文1000多篇, 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 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使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艺术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其中不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经过挖掘、整理, 又重新被搬上舞台, 重新发扬灿烂而积淀的艺术文化与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的光彩。

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先后命名昌都地区芒康县等19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自治区级“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国家级“特色艺术之乡”、1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31位民间艺人入选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名录、121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艺术做了全面而深入的保护和引导, 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 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舞台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30多年, 西藏地区专业的文艺部门调整了创造的思路, 注入创新的理念, 活跃文艺队伍, 加大艺术创作的生产力度, 创作大量有质量的优秀艺术创作。如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 藏戏《朵雄的春天》、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大型歌舞晚会《多彩哈达》、《天上西藏》、《雪域彩虹》、《向着太阳歌唱》、《春天的故事》、《阳光西藏》、《和谐颂》, 话剧《宗山魂》、《穿越巅峰》等。艺术作品大都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民族特色突出, 时代性强, 题材新颖出彩。

(三) 文艺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投入更新

旧西藏设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设施, 但现在, 文化基础设施更加逐步更新加强配合文化建设, 已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设有博物馆2座, 多功能群众文化馆6座, 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7座,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卫星站点和乡级文化站, 村级文化室等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推进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文化艺术队伍不断的壮大, 表现在其开辟的文化节日不断的丰富创新上。如拉萨雪顿节、日喀则地区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地区雅砻艺术节、林芝地区杜鹃花艺术节、昌都地区康巴艺术节、阿里地区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地区恰青赛马会等。同时,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警营文化以及少儿文化和老年文化快速发展, 群众性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不论是文化队伍的壮大, 还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更新, 都为藏民族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流动的血液, 让藏民族文化熠熠生辉。

四、西藏群众文化艺术打开国门, 吸引国际游客, 展现文化艺术的魅力

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西藏民俗文化资源在推动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为发展西藏社会经济的助推器和助燃剂, 独特的西藏民俗文化在国内和世界旅游中有着奇特的魅

浅谈新时期加强基层文化站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王福来 (蕉岭县南礤镇文化站广东梅州514100)

基层文化站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实体, 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丰富和促进基层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 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职责。如何搞好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站专业人员队伍, 是新时期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所在, 也是贯彻十七大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精神, 全面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具体表现。为此, 笔者就如何结合本地区实际, 加强基层文化站队伍建设谈几点浅见。

一、文化站建立队伍的基本要求

文化站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 要通过文化服务, 为科技兴农服务, 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为解决农民文化饥渴服务, 在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作为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这样一个边垂小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 经过几十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深深体会到单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南礤镇所有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协调、组织的具体操作文化站干部队伍, 要能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文化站队伍的年轻化,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轻人有冲劲, 有新思维,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加适合综合性群众文化工作。另外要求每个文化站工作人员应该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内行, 不但要有一定的群众文化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各种吹、拉、弹、唱、跳等的技能, 做到一专多能, 才能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

二、目前我镇文化站队伍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镇的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 文化站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但是,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还是不尽人意, 存在知识贫乏、专业不精等隐忧, 难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队伍涣散, 素质偏低。前段时期, 由于前几任镇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把本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 其他工作自然就上去了, 造成文化站今年在人员编制的安排上没有考虑人选的匹配。随着时代的推移, 知识更新, 科技迅速进步, 文化站干部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 宣传手段落后,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在是信息时代, 对老文化站干部来讲, 电脑不一定熟悉, 网络不一定精通, 面对面广量大的农村文化, 面对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显得无能为力。每当我镇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时候就根本无法开展起来。文化站的现有人员不但没有专业技能也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活动往往搞得质量底下。

第二, 业务缺乏, 技能不精。由于我镇文化站队伍严重在文化业务知识贫乏的现象。因而在岗位设制和安排上, 也不过是按人头安排个岗位而已。目前戏剧文学创作辅导的有3人, 但仅1人能独立完成创作、辅导的工作。音乐舞蹈创作2人, 都未经过专力和无穷的吸引力, 每年吸引着数百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近年来, 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舞台生机盎然。藏民族创造了许多带有鲜明主题、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题材文化艺术作品。这些文化及作品突出民族特色, 展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独具特色的藏族风情。发展后的群众文化与其带来的艺术作品使得藏民族的魅力更加锐不可当, 全中国的眼球已经不够吸引, 所可以吸引的眼球扩大到全世界去了。就这样, 藏民族的群众文化打开了国门, 走向了国际, 吸引了国际游客纷至沓来, 展现了藏民族文化艺术的无限魅力, 乃至中国民族的风采。

结语:

西藏群众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发展中不业训练, 要创作音乐或舞蹈作品有一定的难度, 出不了精品。美术组1人, 也不是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 所以没有画过一幅画, 只能出一些简单的宣传栏或写写广告。以上的这些人员配备, 别说是一专多能, 有些人连一个专业都不懂, 如何去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第三, 不思进取, 工作滞后。南礤镇文化站的某些人员认为工作做与不做, 做好做坏都一样, 并且不会受下岗, 竞争上岗等条件的制约, 没有紧迫感。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饭碗问题。目前南礤镇文化站有很多培训室和活动厅, 但平时很少有本站人员能充分利用学习业务, 有些同志认为会唱一首歌、会跳一曲舞, 能应付基本的群众文艺辅导就满足了, 完全不考虑质量的好坏。以上的种种现象表明, 文化站的人员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的现象确实存在。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建设的思考

我镇作为粤东地区一个边远小镇, 群众文化活动是否丰富多彩, 是衡量全镇各项工作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而人才, 则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乡镇文化站特别需要既懂业务, 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此, 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 统一编制, 执行文化站体制改革。抓好文化站机构设置, 完善运行机制。南礤镇镇政府对文化站人员统一选配、统一考核、统一指导、统一监督, 提高文化站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多年来, 文化站长期沿用国家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统包统管的用人制度, 人员只进不出, 或者难进难出。“铁饭碗”、“大锅饭”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不利于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制约和阻碍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文化站干部队伍建设, 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要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 能出能进, 公开竞争, 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为提高文化站队伍素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 优化人员, 调整文化站队伍结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必须根据文化站的实际,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两个效益。首先要根据文化站的工作特点, 制定一个加强文化站人员队伍建设、调整人才结构、调整人员定位的改革方案。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中来,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 实施从业资格制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 提高文化站人员队伍素质。完善培训机制, 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 依托区文化馆, 加强对他们的业务技能、文化素养、敬业精神、策划调研能力系统培训。文化站必须经常组织人员除外深造或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对德、能、勤、绩进行统一考评, 做到奖优罚劣, 优胜劣汰, 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断创新, 在创新后再不断发展。不仅发扬了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优良传统, 同时兼容并蓄, 吸收外来精华文化, 融合发展, 不断进步, 跟随时代的先进步伐, 与时俱进, 繁荣发展, 展现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庄春辉、李瑞琼.《从佛教传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J].西藏艺术研究, 2005 (1) .

[2]欧潮泉.《论藏族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兼容》[J].西藏研究, 1993 (4) .

8.西藏文化视野下语文教学思考 篇八

关键词:西藏文化;语文教学;文化制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22-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西藏初中语文教学也受到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西藏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藏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教学,更要协调好西藏文化和藏区特殊情况进行教学。因此,探索西藏文化视野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改善西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藏地区语文教学的文化背景

1、藏区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制约

尽管民族大融合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现阶段我国藏区学生大多数还是本地原住民,即藏族学生偏多。而大部分藏族初中生的母语依然是藏族语言,缺乏汉语学习先天条件的他们很难有效自然吸收汉语语言知识和初中语文知识。西藏地区藏族较多,藏语言作为他们生活、生产和工作中的主要语言,无论是学生自己和学生父母,处于一种藏语环境中也是长期藏语和汉语言混用。因此,藏区汉语言学习环境的缺乏使得语文学习障碍重重。

2、藏区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制约

藏区语言对于语文教育的制约已经够大,但是真正阻碍藏区初中语文教育有效实施的还有藏区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大部分藏族学生独有的藏语言和藏族文化背景和传统汉语言基础上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习惯性的运用藏语语言习惯和文化进行课文研读和知识学习,这样一来,初中语文中的很多课文、语言知识就背离主旨,最终被“生搬硬套”。

3、藏区地理环境的制约

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区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使得其远离内陆,地质偏远。对外开发实施多年,但是自然环境依然较为闭塞,这就使得教育教学中和内陆地区缺乏交流,学生也就缺乏一定的汉语言学习环境。同时,藏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用汉语,课堂之外的语文实践少之又少。

二、西藏文化视野下初中语文的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西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应当积极推崇的。这就需要藏区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传递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平衡藏区优秀文化的传递,达到一种文化传递的平衡。而且,真正让藏族学生参与到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还需要藏族初中生能够在热爱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接受其他主体民族的文化。概而言之,教师就是要在注重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使用价值注重的同时,发扬和传递藏区民族文化。

2、实施语文基础考核

藏区初中生在进入初中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进行一次初中语文基础的考核,进而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流获取学生的语文基础。如果大部分藏区初中生语文基础偏低,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前尽量为学生补全汉语基础。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教学或者分析之前,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针对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或者新汉字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步明白这些词语或者汉字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在学习词语和汉字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文字词汇的掌握。同时,在掌握基本词汇汉字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融入课文教学中。

3、加强汉语交流

针对藏族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惯用藏语交流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汉语练习机会,进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构建一定的汉语言对话情景,在对话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某些用语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彻底了解汉语言和藏语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学会正确进行汉语表达。

另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进行固定的语文实践或者汉语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口语表达锻炼时间。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划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并进行必要的评论。针对一些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不仅需要抽出时间和他们沟通,还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语言较为丰富的汉语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爱上语言学习,最终促进初中语文学习。

西藏文化视野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在文化差异背景和学习能力差异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克服语言和文化影响,积极主动运用文化背景引导,加以适当的情景构建和大量语言沟通,最终有效提升藏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便芳.二十年来西藏教育研究主题的变迁——基于《中国藏学》、《西藏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的教育内容分析[J].西藏研究,2013,06:106-113.

[2] 周 炜.关于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藏学,2009,01:108-114.

[3] 张廷芳,次仁央宗,南晓民.西藏双语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西藏研究,2008,05:92-99.

9.企业文化建设公司文化标语 篇九

海尔文化标语:

海尔用工制度——三工并存,动态转换(三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三者之比为 4/5/1);

海尔市场观念——“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运在变” ;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

“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海尔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质量观念——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海尔国际战略——先难后易;

海尔资本运营——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海尔理念——海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人才观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海尔售后服务——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发展方向——创中国的世界名牌;(所有这些格言和口号,表达了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代表了海尔的基本信仰和准则,为所有员工指明了共同的方向,为他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它们无休止地在海尔传播和扩散,不断积累起来,最终深入人心,形成了其强烈而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标语50条:

1、唯才是命,爱才之德,识才之能,用才之长

2、选人要正,用人要公,育人要勤,管理要严

3、贤者上,能者中,立者下,智者侧,庸者退

4、不敬业,就失业,不爱岗,就下岗

5、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6、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企业最大的浪费

7、优秀的职员:忠于公司 忠于职业 忠于人格

8、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

9、吸引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

10、小心求证,大胆用人

11、领导不是十项全能的人,而是总分比别人高的人

12、领导者既要善于表达,更要善于倾听

13、领导者必须具备把管理化繁为简的能力

14、建立威信,携手共赴目标

15、做的非常好:请及时给予鼓励

16、纠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工作

17、控制工作而不是受制于工作

18、管好了自己,就等于把别人管好了一半

19、领导就是服务,权利就是责任

20、不愿承担责任的人,没有资格拥有权利

21、做一个边说边做的领导者

22、领导者最大的本事乃是让下属发挥最大本事

23、身先士卒是有效的命令,以身作则是严格的规章

24、带头人需带头做,一把手勿一把抓

25、善于感化别人的人,先把自己视为别人的一部分

26、平等待人,心静如水;真诚待人,心洁如镜

27、没有平常心,易做失常事

28、以人为本是组织的核心

29、不善于向下属学习的领导,值得学习的地方不多 30、善行是德行的本质,正义乃道义的核心

31、没有优秀的领导人,就没有优秀的员工

32、卓越的领导人,企业成功的保证

33、企业的执行力关键在于集体的执行力

34、领导人要带头树立执行文化

35、高绩效团队的三性特征:主动性、思考性、配合性

36、团结共进,众志成城

37、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38、科技是第一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

39、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40、高效创收,团结拼搏

41、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42、同心才能走的更远,同德才能走的更近

43、五湖四海聚一厂,情同手足友谊长

44、高效运作,默契配合,精英团队,活力无限

45、最伟大的力量是团队力量

46、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47、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48、培育合作员工,创造合作团队

49、成就团队辉煌,助我人生成长

10.跨文化管理公司的文化建设 篇十

——技研新阳企业文化实践案例

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如何管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下的组织和人员,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技研新阳(以下简称新阳),作为日本爱电集团在华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总经理郭文英认识到:100人的管理,可以依靠核心团队的身体力行;1000人的管理可以依靠制度;而10000人的管理则只能靠文化。在此背景下,普智经盛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协助技研新阳有限公司进行了企业文化体系的重塑和系统化实施方案的导入,为跨文化管理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了标杆。

一、跨文化管理企业的文化困惑

自94年至今短短10多年的时间,新阳从当初的300多人的公司迅速发展到今天人员规模过万、年收入达数十亿的企业,并成为松下、东芝、索尼、兄弟、理光、柯尼卡美能达等几十家电子行业巨头和世界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大型日资企业。但在经历了一段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发展后,新阳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原有的优秀文化没有进行提炼和很好的继承,新的文化因素没有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得企业文化不仅没能成为指引企业前进的动力,反而滞后于企业发展,并正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阻力。

1、文化冲突

作为一家全面实施本土化管理的日资企业,新阳从管理层到基层的员工基本都是本土化的中国人,因而无论从管理的风格、员工的普遍价值观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全日资代加工企业,一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都来自日本的企业,新阳企业文化的形成又不可避免的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

虽然同属于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两种民族文化,日本管理文化与中国管理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员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所固有的灵活、应变与日本人的严谨、执着往往会使得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完全相反的判断,进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且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增大。

2、文化变革

随着新阳战略变革的加快,新阳正由爱电集团下属一个的单纯的代加工生产厂向一个集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代加工制造商的转变。公司战略的变革使得原有的人力资源体系及旧有的企业文化难于支撑公司新一轮的发展和变化。由此以创新为代表的研发理念和以激情为代表的营销理念需要在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中得以补充和完善,以使得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支撑企业战略变革有力武器,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尽管经过10多年的飞速发展,新阳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这10多年中,电子代加工行业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依靠质量取胜的企业理念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行业发展的关注点已经从质量取胜逐渐向以质量为根基,以效率和成本为保障的方向发展,由此,新阳企业战略的发展必须是符合行业发展潮流,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必须随企业战略的变革而变化。

3、文化衰退

在新阳的创业初期,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工艺和流程的改进上,对于企业文化的关注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新阳在创业阶段所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衰退。

此外,随着企业人数和规模的迅速增大,80后员工的大量加入,外来文化与公司固有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剧,在公司固有文化没有进行很好的提炼和继承的情况下,外来文化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原有优秀文化的衰退。

二、跨文化管理企业的文化提炼

新阳跨文化管理的特点及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战略环境决定了新阳在进行文化提炼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新阳原有的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从中日民族文化特征及新阳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中进行综合的探索和提炼。

1、继承优秀的中日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于具备中、日跨文化管理特征的新阳而言,融合两种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将日本文化中的敬业、执着、团队意识等融入现有的文化理念体系,以解决现有的文化冲突,实现中、日文化有机的融合是文化提炼的首要任务。

2、传承已有的新阳优秀文化

文化的提炼首先是传承已有的优秀文化。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阳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如:付出先行、关爱、客户第一、质量取胜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由此,深入挖掘新阳已有的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提炼的工作重点。

3、补充战略发展需要的文化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支持需要信念引导。基于此,我们对新阳企业文化的提炼,在传承原有文化,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补充和强化未来发展需要的文化要素,如:创新、成本、效率理念等,以使得新的文化体系能为战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跨文化管理企业的文化落地

1、文化管理化,把支部建设到班组上

作为组织中最小的单位,班组文化的培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而班组文化建设也是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中大型企业所关注的热门。而作为一个人数规模过万的中型企业而言,能否把文化落地到班组中,以培育出优秀的班组文化是判定新阳企业文化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把支部建在连队上

通过借鉴把“支部建到连上”的做法,新阳创造性的把企业文化支部建到了班组上,通过本部级、部门级、课级到最终班组级的企业文化推进机构的建立,确保每个班组上都有我们企业文化指导员。

把导师值入员工中

一支强大的企业文化导师队伍的建立是企业文化最终得以宣贯到位的保障,由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十百千人”企业文化导师计划,即10名部级企业文化导师,100名课级企业文化导师,1000名班/组级企业文化导师。通过由部级企业文化导师培训课级企业文化导师,再由课级企业文化导师培训班组文化导师这种层层递进的培训方式确保文化能及时、准确的宣传到每位员工心上。

2、文化体系化,把理念根植于心灵上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虚实结合。自企业文化引入国内后,许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做了许多实践,但是就如何导入系统化的企业文化实施体系,以使得文化理念真正扎根于员工的内心深处还处于摸索阶段。

普智经盛对于新阳企业文化实施体系的导入按照3大阶段,25项工程,从宣传、培训、活动、研讨、仪式、形象、行为、制度、英模和故事等10大方向进行的深耕细作,以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相结合。

3、文化行为化,把文化落实到行为上

文化如何落实到行为一直都是企业文化建设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广大企业文化从业

者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解决不了文化行为化的问题,企业文化无法落地到员工行为的话,企业文化理念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对普智经盛企业文化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的员工关键行为规范,经盛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即基于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规范分解和提炼。所谓关键行为规范就是基于企业文化理念所分解出来的具有企业特性的行为特征,关键行为规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礼仪规范或是员工一般行为规范,它主要表现在其独特性、操作性和统一性上。

关键行为规范的分解、提炼和落实是塑造特色企业行为,形成统一的员工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行为规范引导员工朝公司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方向努力,最终实现文化成为员工行为的指引和行动的指南。

4、文化制度化,把文化固化到制度上

文化能否获得持续的推动力和强大的执行力关键在于文化能否制度化,而文化制度化的关键也即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将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度当中,可以防止文化在制度上的模糊性导致文化和制度都流于形式,文化得不到执行,制度得不到认可。文化与招聘协同:建立文化关,把好招聘第一关

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了企业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而文化素质测评是把好招聘关口,招聘到符合新阳文化需要的主要手段。由此,我们提出了新阳招聘三关的方式,第一关是文化关,即文化素质的测评;第二关是技能关;第三关是专业关。只有通过了文化关的应聘人员才能继续闯关。

文化与培训协同:进行文化素质培训,提升员工对文化的认知

进行文化素质测评,选对符合企业文化需要的人才只是提升招聘效率,保持公司的主流文化不至于逐渐衰减的第一步,要使得新阳文化为广大的职工所认同,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宣贯体系,对于员工的文化素质进行持续的系统化培训,不断强化员工对于新阳文化要素、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才能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去以核心价值观来指引自己的工作,规范自己的行为。

文化与绩效协同:设定文化考核指标,激发员工工作激情

在原有强调绝对定量的KPI指标基础上,融入软性的企业文化指标(CBI)。通过采取KPI和CBI相结合的方式,简化考核过程,强化团队绩效和激励,把职工个人的绩效与部门(团队)绩效和公司绩效融为一体,使得绩效管理真正意义上成为文化制度化的有力武器,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分解和落实的有效工具。

文化与晋升协同:进行文化素质等级考试,把好晋升第一关

11.传播语境下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西藏;传播;第三极

一、人与自然:生态传播

第一集“生命之伴”,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人们敬畏自然,慈爱动物,在镜头中表现出极其自然的和谐世界。一开始,镜头就转向于高原的东部,一个河谷地带,这里的人们为了不与藏猕猴发生冲突,主动搬离了自己的家园,牧民多布杰每天都会来到曾经的家园,不是为了回忆,而是为了西藏特有的猕猴——藏猕猴。这时,镜头最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多布杰对着森林吹着口哨,霎时,从草地上、树上、森林里铺天盖地跑来了上白只猕猴,它们不惧人类,直接跑到多布杰的身边,有的在他身上,争抢着食物。牧民们每天都会定时的带着粮食喂猕猴,镜头下的他们在喂食时,笑容是那么的灿烂,猕猴们也很乖巧,一切的景象显得是那么的和谐,猎户们让出自己的家园后,藏猕猴成了这里的主人,这些镜头在一定意义上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个生态的和谐传播。

然而,草原上有一种让牧民最为头疼的动物——狼。它袭击羊群,对牧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镜头对准一家牧民它们的羊群前一夜被狼群袭击所剩无几,二十几只羊被吃。但同样是这一家对狼头疼不已的牧民家,在一个下雪天,遇到了几只小狼崽并将它们带回去,用狼吃剩下的羊肉喂它们,这一系列镜头,即显得矛盾又那么和谐动人。在镜头中,牧民说了这么一句简单而又不失生动的语言:“长大了确实可恶,但小狼还是很可爱的。”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这份和谐的感动孕育在镜头中,传播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信息。

从这些的镜头中,能够很深刻的感受到人们与自然、动物之间和谐默契的关系,一切不以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待动物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慈爱,完全将自己与他们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分彼此,友好相处。而在这些的镜头语音中,能透露出一种生态的和谐,能传播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进一步的传播了一种信息,那就是藏族人的精神面貌,在壮美的大自然中是一颗散发碧绿色光芒的绿松石,这种对动物的慈爱,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藏民族的情感,因此相信它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

二、文化传承:艺术传播

在草原上有一种花瓣如馒头状的花,它的根茎有毒名叫——狼毒草。但就是这样让羊群避而远之的花,却能在藏族多杰的手中经过煮熟、碾碎、浸泡、光晒,最终藏纸诞生了,它柔韧、不怕虫蛀、不易变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多杰所在的村子拉雪,有1300多年的造纸历史,而多杰也是造藏纸的家族传承人之一,他希望将家族的这个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承,也代表着一门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后继有人,能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而藏纸在西藏最大的用途,是与古老的印刷雕版结合在一起用于——印经,在德格印经院的存有三十多万块雕版,在印刷过程中,纸张与雕版的相遇以及人们宁静愉悦的心,都将这个过程用心的完成着,人们熟知手中印刷的是经典,它有着神圣而又崇高的地位。如纪录片中所说:“一印一刷,等同修行。”同时,这样的镜头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承也值得深思,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起到了藏文化经典的传承功能,对学习与研究藏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对藏文化的传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些朴实的镜头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表现出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为了更好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用心并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传播,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内容与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从传播的角度看,无论是藏纸还是说唱艺人,这些文化的传承对于藏文化的研究发展显得意义重大,然而,这背后的精神力量也让人感受到传承的震撼人心。

三、生产生活:劳动传播

在西藏芒康的河谷两边生活着两个以盐为生的民族,上游是藏族,下游是纳西族,他们虽信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却一直和睦相处,并且他们都有一个有着上千年的古老传承——制盐。江边有着含盐量很高的卤水,盐田由当地的泥土制作,不同质地的泥土呈现出不同颜色的盐田,上游产白盐,下游产红盐,一块盐田产上中下三种盐。不仅人们在享用盐带来的美味,盐和青稞拌在一起也是动物们最爱的美食。可见通过人们劳动智慧而来的结晶,带给了大家最美味、富足的味觉,这种镜头下的生产生活一定意义上也传播出少数民族在不同传承下的劳作技艺,也是对这种代代相传的传承的传播与认知。

西藏的亚东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小镇,人们来到这里都是为了治病。小姑娘白玛得了股骨头坏死,她和家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治好她的腿病。这里的主治医生巴桑为她做了检查,而在巴桑的药方里总有一项是泡温泉。据传说,一只老鹰折了翅膀掉进温泉泡了七天,奇迹般的飞了起来,因此,称为老鹰泉。巴桑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以科学的方法对泉水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确实有很多有助于人体的矿物质。然而,医生巴桑意识到最有效的是坏境,在镜头下的这个小镇,没有人把自己当做是病人,他们每人泡澡、吃药、晒太阳,一切自然而又和谐,人们在娱乐或者聊天,每天的心态宁静而又愉悦,这就是对付病症最好的良药。它传播给世界一种信息,那就是无论自身有多大的疾病,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情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心态传播。

在藏区人们生产生活的镜头下,可以发现,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所传承下来的技艺让人们惊叹,而同时也让观众认识并推广了他们技艺下的结晶。如对老鹰泉及石锅的运用上会起一定的传播效果。从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都是西藏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春:电视纪录片暗示镜头的多重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7月1日;

[2]金震茅:民族纪录片的文化自觉及其当代意识[J],现代视听,201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李洁(1991—),女,青海西寧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新闻。

上一篇:论完善高校集中采购监督机制下一篇:学生会组织部干部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