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科学家(9篇)
1.钱伟长科学家 篇一
在网上整理了一下自己看到的钱校长的名言,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谈国家
1、我是这样的人,斗,我是敢斗的人。所以有人就骂我,说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家好就行。你同意不?
2、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我的基础好一点,有这个能力可以这样做。我可以临时开一个题目,保证三个月内就可以开展。我会查资料,看书也快,今天干完这个,明天就可转到另外一个题目去。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3、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4、祝愿伟大的祖国不断强盛,人民安康富足!
谈党性
我不是党员,不过我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个人吃点亏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我们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靠这么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立了大功绩!这就是公而忘私。我们先哲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很精彩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为天下着想,也就是为中华民族、为党的事业着想。
谈校训
上海大学的校训光‘自强不息’还不够,还要加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
谈品德、责任
一个人也许很聪明,也许可以拥有许多知识,可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就不仅不能对社会有益,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谈创造
我说创造很多,一个最大创造,就是一个国家不论怎么差,能团结起来,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像中国一样,这是我们对全世界的创造。
谈教育
1、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
2、“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3、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
4、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5、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6、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会更加繁荣,我们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谈学习
1、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碰到小问题,不是关键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绕过去、跨过去? 比如走马路,会有很多障碍,有沟、石块什么的。有的人碰到沟、石块,他非得把沟填满,把石块搬掉才肯过去,把时间和精力泡进小问题里去了。其实,只要你跨过去,绕过去,就行。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原来那些碍手碍脚的阻碍都不成问题了。如果你被一些小问题缠住,那你就一辈子也学不成。千万不要为这些小困难停下来,那样是舍本求末。学习要学习那些关键的东西,要大踏步往前走,走远了再回头来看,原来的东西就不见了。
2、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谈运动、长寿
1、学校体育很重要。好处之一是自身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运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应付环境,就要有分析、决策的本事。运动是培养人的体力,增强体魄,激发拼搏争先的斗志,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最好形式。
2、长寿就要发现自己。人易于发现世界,发现他人,而往往会把自己忽略掉了。生命中有一种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发现。一个能够发现自己的人,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改造自己、更新自己,从而发展、壮大和巩固自己。这样就能战胜困难,战胜疾病,最终赢得长寿。
写给钱校长的一封信
已是深夜,气温仍有三十四度,知了仍然发出单调烦闷的声音。钱校长,天国一定不热吧。在那里,你听得到上大学子对你的怀念和祝福吗?听得到千千万万爱你的人在心中默念着你的名字吗?
记得傍晚运动完时,在校园散步。草坪仍然张开着怀抱,用安详、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在其间聊天,沉思,仰望天空的学子。成群的蜻蜓在空中飞舞,仿佛是为你而来,要举办一个盛大的活动似的。草坪四周,纸鹤,纸片,丝带,挂满了上大学子对你的思念。在天国的你,是不是在微笑着,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呢。
校园里的大树,一定见过你为学校忙碌、操劳的身影,见过你看到学校一天天变得美丽时脸上愉悦的笑容。校园门口的刻着校训的石块,我经过两年了。但从来没有现在,能感觉到它背后的含义。仿佛是你,在对每一个上大学子,语重心长地说:“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从那些写给你的祝语中,我能看到一股股细流,正在汇成江河,奔向前方。钱校长,你能听到那奔腾中的浪花在歌唱吗?我想你是能听到的,这些用心为你而唱的声音。
钱校长,一路走好!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钱老走好,上大坚强
生命是坚强的,97个春秋,钱老用才华和坚毅谱写了属于自己,属于新中国的辉煌;生命是脆弱的,一个宁静的夏日清晨,钱老悄然离我们而去,没有一丝征兆。还容不得悲伤积蓄,突如其来的唁电直接把世人的心推至谷底。
在银幕上,钱老是有着傲视之气与傲世之才的,虽年事已高,然而接受采访时的语气就像他的眼神般有力,充满自信和希望。在辅导员的叙述里,钱老是一位在清晨的林荫道上独自散步的老人,是一位在披着余辉的阳台上对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们轻轻挥手的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今天却默默地转身,离开了他爱的这个世界,离开了爱他的所有人。我们再也无法听到他铿锵有力的精彩对答了,我们再也无法看到这位老人慈祥的背影了。
钱老离开了,长寿而还,寿终正寝,虽然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他的人生是完美的;虽然留下了一篇空白,但是他将一个崭新的上大献给了中国。斯人已逝,作为新生的上大学子,除了沉痛的缅怀,更应继承钱老遗志,奋发努力,为上大奋斗,为中国奋斗。
钱老安详地走了,钱老留下的上大精神不能走。值此悲痛之际,上大更需要坚强。请把泪水换为祝福,请把呜咽换为祈祷。但愿钱老能听见千千万万学子祈福的声音,他在路上会含笑的。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一面之缘
在上海大学读研的三年里,我有幸走近了两个当代伟人,却也经历了两个当代伟人的逝世。一个是谢晋导演,一个是钱伟长校长,我和两位老人都有 一面之缘。
见到前者是在延长校区乐乎楼的一楼大厅里,那天谢晋导演应邀前来参加一个典礼。谢晋导演精神矍铄,性情豪爽,步伐快捷,脸上挂着纯真无邪的微笑,他希望大家多多投身公益事业,努力促进社会进步。
见到后者是在苏州某宾馆的一个客厅里,那天钱校长接受了我们《走近钱伟长》摄制组的采访。钱校长老态龙钟,身形却依然稳健,对我们说了两句言简意赅的话:“你们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大家努力!”
两个真正的大家,一个是电影艺术家,一个是万能科学家,他们绝不计较一己的得失,始终心怀国家和天下苍生,无疑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中午收到同学的短信,说钱校长走了,对于这样的消息,我并没有怀疑,毕竟钱老是一位世人敬佩的大家,谁又会捏造这样的新闻呢?打开电视,新闻频道每隔一小时的整点播报都用头条传递着钱老去世的消息。打开网页,满眼都是哀悼钱老的标题,当然最多的是来自我们上大的同学们。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虽然对钱校长仰慕已久,却一直未曾谋面,期待着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接受钱校长亲自“拨穗”,期待着有一天突然在上大的校园里见到可亲可敬的钱校长。然而由于钱老年事已高,这样的梦想似乎一直难以实现。清晰地记得每年的10月9日是钱校长的生日,而每年,上大也会以不同的形式为钱老祝贺寿辰,96、97,从我进入上海大学,已经经历了两个钱校长的生日,而今年,钱老即将度过自己98岁的生日„„
其实从得知钱老生病的那时候起就开始默默祈祷,希望这位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能够长命百岁,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毕业证书能刻上钱老的印章。然而这样的期望总是难以实现,2010年7月30日,敬爱的钱校长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上海大学。
看到网上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钱校长的哀悼,上大的主页由蓝色变成了灰色,连曾经公开骂过上海大学的小四也发表了他对于钱老的悼念,着实让上大人感到了一丝欣慰。当然在一片片哀悼声中也不乏一些无事可做的人,发表着一些与这个主题不合的言论,暂且叫它“FD论坛门”吧。其实人家也不是针对钱老,只是为我们上大的未来担忧,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又怎会感到“孤单”呢?FD是很多人向往的大学,我也不例外,希望不要因为一些人的无知导致我们对这个“一流大学”的误解,毕竟一流大学也会培养出二流学生的,如果我们不能以大度的胸怀去面对这样的无知,又怎么会有理由去说别人呢?在钱老逝世的这样一个日子里,希望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去悼念钱老,唯有这样,才是对无知的最好打击。
有人说钱校长是上大的一切,没有了钱老,上大就不行了„不得不承认,钱校长确实是上大的精神支柱,很多人以钱老是自己的校长而自豪,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或许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校长而选择了上海大学。然而钱老虽然离开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这才是真正支撑上海大学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这几年,由于钱老的身体原因,他已不再主持日常的事务,上大也在不断取得着进步,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真正激励我们的是“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以及钱校长“爱国、坚韧、创新”的精神,面对我们是二流还是三流的言论,我们又何必争执,上海大学不是中国足球,不会徘回在这个流派。
各位热爱钱老的上大人们,我们不必难过,也不必愤慨,钱老总会离开我们的,生老病死在所难免,在以后没有钱老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牢记钱老的教诲,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今天的抱负,自身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当上海大学走出下一个像钱老一样的人,走出越来越多像钱老一样伟大的人时,上大才会真正变得强大,不至于被一些无谓的言论刺伤。
钱老的离开只是上大一个时代的结束,新的一页等待着我们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去翻开,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上大人,这才是对钱校长最好的哀悼,也是对上大真正的热爱。希望所有的上大人能够团结起来,共同迎接属于上大新的时代的到来。
钱校长,一路走好。上大不会忘记您,自强不息的上大人更不会忘记您,未来的上海大学一定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来源:上海大学网站
顾晓英:我曾握过钱校长的手
上午,在电脑前写东西。接同事小姐妹电话,她在上大读书的儿子讲钱校长仙逝。我和她均不信,立即打开校园网主页,见没有黑字黑屏幕,应该不是讹传。又忙着“百度”,没有消息。但愿不是真的。却回校园网上看到接连两篇“钱校长和上海大学”的信息。无论是重要信息栏目还是一般信息栏目均置顶。感觉有点不妙。朋友儿子又说了,乐乎有博客文章了,见是戴世强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应该是证实了。一会,朋友又打来电话,说央视新闻台下有字幕。
绝对是真实的。原来的“讹传”愿望不复存在。真的,那么一天到来了。我不由得想起我和钱校长的一段小事。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事情。教师节的颁奖仪式,我临时代替有课的同事去受奖。我心有不愿,心想自己岂不成了“冤大头”?!没想,排着队走上延长路三教报告厅的领奖台,我竟然幸运地面对面站在钱校长面前。钱老和蔼可亲地笑着看着我,我倒是十分不自然,毕竟是代人领奖,我生怕他发现我是“冒牌”的。当我颤颤地接过奖状并颤颤地接握钱老早已伸过来的手时,“幸运儿”早已取代了原先的“冤大头”感觉。钱老那时也已80多岁。一双手白白的,红润润的,柔柔绵绵的。那是长者的、智慧的手,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次握手的经历。
走下台来,我左看右看自己的手,有没有什么变化?回来后,我跟家人说我今天不洗手了。因为我太幸运了。
以后,我也有过拜见钱校长的机会。那是妇委会领导组织我们青年女教师去乐乎楼,说是钱校长要接见我们几个。我们个个兴高采烈。遗憾的是我有课没能如愿前往,听说,她们几位都很高兴地与校长合影留念了。
再是到了钱校长90华诞纪念日,我也接到去浦江夜览祝寿的邀请。只因不在上海未能赴约。心里自然十分祝愿。
无论如何,钱老仙逝,一路走好。祝愿上海大学能在钱老九泉关注下越走越好。
后记:等我的小文章写完,再登陆学校主页。已是黑黑的界面,正如我们全体上大人默默的哀悼!
2.钱伟长科学家 篇二
钱伟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独具匠心的教育家和精力异常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力学学会四位缔造者之一.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是“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直属专业组(后改为专业委员会)的组长.他的离去,无疑地对力学一重大损失和震撼.
1 卓越的科学成就
钱伟长先生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擅长于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和中文信息学.特别是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非线性力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研究成果累累、学术著作等身.尤其是在力学界广为人知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早在1940年,是他第一次将张量分析用到弹性板壳问题上,建立了薄板、薄壳的统一理论;在1948年~1957年对薄板大挠度的非线性问题摄动方法和奇异摄动法这一领域,他用系统摄动法处理非线性方程.这种方法逼近真实而又简捷,在1960~1978年在广义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理论方面,涉及广义变分原理的正确建立,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的广义变分原理的全部理论以及大位移问题的最小余能原理和广义辩分原理等,为有限元法的惯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等等,其他在流体力学学等方面多有建树.
在应用数学方面,就在“文革”期间,在工作条件极其困乏的条件下,推导了12000多个三角级数求和公式,编著了10000个三角级数的《傅氏级数之和》大表.
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1981年,他曾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1986年,在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是34种方案中之一,“钱码”并评为A类方案,等等.
由上所述,钱伟长先生是一位博学、才华横溢的大家.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不是我们晚辈所能透彻地了解和认识的.
2 不可磨灭的开拓性工作
我听说或目睹的工作有:
(1)早在1951年,就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
(2)与此同时参与并创办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使我国在大学里开办了第一个力学专业;
(3)1956年与钱学森先生共同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任副所长,是力学所的缔造者之一;
(4)1957年与钱学森先生共同筹建并成立了中国力学学会,是力学学会四大创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之一;
(5)与钱学森先生在清华大学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力学骨干人才;
(6)19世纪80年代,已是古稀之年的钱先生在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的同时创办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并将先进的办学理念,付诸在大学里实现.
(7)继1957年创办了《力学学报》以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又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刊物(中、英文版).这是学科交叉极富特色的一个刊物;
(8)1979年亲手组建了“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1985年后改为专业委员会,郭仲衡,叶开沅为正副主任),这是中国力学学会极具特色的一个专业组.文革结束后,中国力学学会恢复了活动,在那百废待兴的时期,各分支学科活跃起来,钱伟长先生以科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着、思考着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力学应从传统的线性向非线性进军;主张力学各分支学科交叉,特别认为力学与应用数学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因此特别提倡数学与力学两大学科的交融.而且是刻不容缓,马上要做起来.而当时的国情不容乐观,知识老化、信息闭塞、队伍严重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钱伟长先生选择了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组建专业组并毛遂自荐地担当这个专业组的组长.组的名称是力学规划定下来的,属二级学科,但又不是传统力学意义下的分支学科,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对于二级学科,均应以专业委员会成立,其领导成员则应称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而钱先生却不图虚名,坚持叫“直属专业组”,他说“待今后发展了,大家认同了再改吧.”就这样以钱伟长先生为组长,郭仲衡为副组长,谈镐生、朱兆祥、李灏、戴天民、肖树铁、欧阳鬯、董光昌、段祝平、陈嗣熊、苗天德等11位的专业组成立了.其中七位是应用数学家.而戴世强、李家春这两位都是郭永怀先生的研究生.数学与力学的功底极其扎实,且年富力强,他们成了钱伟长先生得力的学术助手.这个班子的组成预示着专业组将大有作为.
专业组的活动,体现了钱伟长先生的心血和大智慧.成立的当年,就开展了学术活动.从国内最有基础且具有高水平的奇异摄动理论为切入点,高起点的开始讲授;随后在1980年系统介绍理性力学的有关专题.紧接着一年一个主题,1981年非线性波;1982年非线性力学;1983年“稳定性、分岔、突变、混沌”基本涵盖了非线性力学的各主要方面.会议规模越来越大,我依稀还能记起,那些参会人员的眼神是如饥似渴、满足和期待,对非线性力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就在大家都习惯并热衷于这一活动模式时,钱伟长先生以科学家所独有的睿智,提出要在国内召开以非线性力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这种跳跃式的思维,确实是非大家所莫能为的.事实证明,这个倡议提出后,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一个很大的振奋,大大推进和加速了研究工作的进展.到1985年开会时,提交论文达400多篇(国外113篇,国内仅录用134篇),钱先生的初衷就是要使国人尽快地跟上国际前沿课题和水平,使国人少走弯路.1985年10月在上海如期召开的ICNM-I(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一个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很多国际知名学者都应邀出席,并做了报告.带来了国际前沿的最新成果,它使国人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动向和发展方向,从而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这次会议不仅开启了中、外学者交流的大门,而且搭建了国际交流的平台.这一主题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之后,在国内相继举行了五次相应的国际会议,已成为该领域颇有影响的国际例会.而在国内1986年召开的现代数学和力学(MMM)第一次会议之后,也已成为系列会.将数学和力学两大学科长久交融.几十年的坚守,都是源于钱伟长先生的一个理念,即力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必须要让数学家们参与进来,要利用数学的新成果.一个阵地,为一个理念,一辈子献身,钱先生引领的这个领域专业委员会虽然不停地更替着,然而却坚守着这块阵地,恐怕也深切感受到钱伟长先生开创的这个领域实在是太重要了吧.
3 自强不息的楷模
经历过“反右”斗争的人,都知道那个残酷的年代,钱伟长被错划成大右派.其后的艰难岁月是可想而知的.历尽了磨难和屈辱.然而钱伟长先生坚持学术研究,笔耕不辍.1964年提出拉格朗日乘子用到广义化的变分原理中,而且做出了很好的成果.1977年在国外文献上才有这一方面的论述.由此可知,钱先生的工作比国外学者早了十几年.但是,遗憾的是1964年将稿件投到《力学学报》却遭到退稿的结果.科研成果得不到发表和承认,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最伤心的,是刻骨铭心的痛.(文革结束后,该文与1979年在《力学与实践》创刊的第1期,第2期上连载发表了,然而时间已过了十五年).
在这期间,文章虽未能发表,可研究工作始终未停息.从事过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以及《三角级数求和》表等等.样样做出成绩.
在外界压力那样大的情况下,还能埋头搞学术研究,这是多么大的气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坚强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 几件抹不去的记忆
(1)“爱祖国不能等价交换”:记得在1981年前后,我和郭仲衡先生去钱先生家里商量学术会议一事,在讨论完工作后,闲谈起来,谈到当时社会上、在校园里流传着一些言论“我爱祖国,祖国不爱我”,“祖国不爱你,你为什么要爱祖国,要等价交换!”只见原本谈笑风声的钱伟长先生听后,马上一脸严肃,斩钉截铁的说:“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当等价交换,我们的工作不是等价交换;我们的工作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绝对不应反过来问人民给予了我们什么.”他的一生,确实是做到了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让我们记住他的爱国的博大情怀.
(2)关怀人到细微之处
我记得在1982年无锡召开的全国非线性力学会上,蔡树棠先生(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刚一报到,随后钱伟长先生就叫人找我到钱先生的房间去一趟.我去了,钱先生告诉我说:“蔡先生身体不好,饭菜多有禁忌,食堂最好照顾一下.”其实,我对蔡树棠并不陌生,早在1958年我们在力学所共过事.但我却不知道这些,经了解,我才知道他确实能吃的东西很少.鱼、肉、蛋、西红柿…等等都不能吃.当时老蔡还在合肥科大,尚没有到上海大学去,我惊叹钱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关心人,真可谓到细致入微之处.
我还记得在1985年召开的ICNM-I会议时,国际著名的相似理论权威谢道夫(苏联)已是80多岁的高龄,还应邀参加了会议.对于会议来说,也是很高的荣誉.由于受他们国情影响,经济上面临很大困难,国内物质相对匮乏.钱伟长先生为了帮助他能够在会后回国时,买到他们所急需的一些电子产品和生活用品,钱伟长先生特意请郑哲敏先生安排他到力学所讲课,并嘱郑先生给他讲课费.叶开沅先生告诉我钱先生怕他钱不够用,个人拿出500元给他.最后,谢道夫是满载而归,非常高兴.
我更不会忘记在1982年钱先生复任副理事长后,并分管期刊工作.当时我是《力学学报》的编辑,和力学学会办公室副主任,同时分管了几个学科的联络工作.其中就有“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钱先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非常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特别关心我的副编审的提职问题,并亲自写推荐信给力学所,对我这样一个小人物,如此关心,使我深受感动.
还有两年就是钱伟长先生期颐之寿,庆贺百岁华诞原本是指日可待,然而岁月无情,现在都成了泡影.更难以让人承受的是在这短短的8个月中,力学界竟然失去两位大师,真是太残酷了.
3.钱伟长:从文史天才到物理学家 篇三
著名作家毕飞宇曾经参加了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亲眼目睹了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
问题14:请写出毕飞宇在哪些地方看见法国人在专心读书。(列举三处即可)
(阅读材料见2012年3月“读写版”)
钱伟长(1912—2010),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穷的诗书家庭,他是国学大师钱穆的亲侄子——“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
钱伟长报考过5所大学,他的历史和语文不是100分就是99分,可是其他学科都是二三十分。他考清华大学,朱自清和闻一多看中他,希望他来念中文系;而历史系的陈寅恪出了一套题目,内容是二十四史的卷数、作者以及加注的人,钱伟长全部答对,于是陈寅恪以为他会选择念历史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钱伟长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但钱伟长对于理工科似乎确实没什么天分。最初他用学文史的方法,什么都背,但每次考试成绩依然很糟。有个同学看他这么用功,又考得不是一般地糟,非常同情他,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学,死背是没有用的。你得弄懂它,懂了是不会忘的。你不懂,只顾背,不用三天就忘了。”这时钱伟长才知道用以前学文科的方法学理工科是不行的。
钱伟长时常以这个故事勉励他的学生,不要以为自己不行就放弃,世上没有什么东西一辈子学不会,只要肯下决心,都能学好,可是一定得注意学习方法。
问题15:钱伟长因为什么原因决定弃文从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拿能源来说,所谓的清洁能源正越来越受欢迎。
问题16:你知道行驶同样的里程,使用粮食乙醇跟使用汽油相比,哪个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更高吗?
(阅读材料见2011年9月“读写版”)
在清洁能源大行其道的今天,太阳能电池产业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在无锡,有一家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它也是全球四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问题17:你知道这家企业叫什么、是谁创办的吗?
4.观《大家——钱伟长》有感(共) 篇四
《钢铁是怎样炼成》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钱伟长没有潘安般的外表,但他拥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所以他是一个“美”人。在片中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让我倍受感动——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即使我的专业。出外求学就是要走科学救国的路线,就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一句句简朴的话语透露出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揭示了老一代科学家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优”不能仅仅是老一代教育者的情怀,它也应该成为新一代教育者的座右铭。
18岁那年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为了科学救国,他毅然决然地弃文从理。1939年他和同伴们去加拿大留学时,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停留三天,不愿在敌国停留的他们把自己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直至后来不用停留日本才去加拿大留学。最让我感动的是已成了国际著名科学家的他,放弃了国外每年8万美金的收入,回国工作,每月的薪水只够买两只暖瓶,后来还被错划为右派,以至于自己的孩子都没能上大学。“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他用98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感动中国”评委会的颁奖词,是对钱老的一生写照。让我们感动的并不是他在科学领域的种种光环,而是他那颗炙热无比的爱国之心。感动之余,我觉得,中国正是需要这样的爱国人士。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人士,中国乃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钱老的所思所行无愧于一名炎黄子孙,国人都应以他为傲。看如今社会现状,在纸醉金迷背后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之前在一张帖看到一名自称韩国人士的话语:你们中国不是一直说抵制日货吗,结果呢?还不是走走形式,过不了三天又恢复现状,让五羊、本田、索尼等日本牌子大行其道,大肆在中国狂捞金钱。而我们国家可以完全地抵制日货。虽然这位仁兄有点偏激,但他说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近几年,国人不断高呼抵制日货,结果还不是干打雷不下雨——仅是瞎嚷嚷,大部分人只不过是跟风而已。每当看到路上来来往往的丰田、本田,我心中确实很伤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愤青。
日本的科技实力确实强悍,这是事实。国人那种跟风的行为只能说明国人的思想不够成熟罢了。单纯的不买日货可以让我们的经济实力提高吗?能让我们的科技水平提高吗?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应该是客观地评价他人,了解自身的不足,也就是我们说的有自知之明。然后踏踏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仇视别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但你仅是起哄,那么你最好什么也不干。想想我们一直讨厌的日本,人家是先把你的优点全部学过来,然后才把你一脚踹开。这就是一种增强自我的手段,虽然有点可耻,但记住: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当你强大了,你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毕竟弱国无外交。
5.钱伟长科学家 篇五
“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钱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在上海大学哀悼老校长钱伟长的网站上,一名学生这么留言。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大学的前身上海工业大学——一所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工科学校担任校长,1994年,他续任新的上海大学校长,直至逝世。逝世前,他是我国年龄最大的大学校长,也是担任校长时间最长的高校校长。“钱校长”,也是钱伟长生前最喜欢的称呼。
当钱伟长这位杰出的大学校长溘然长逝之际,许多大学校长缅怀钱老,进而深入思考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大学校长的首要目标
2005年7月,上海大学毕业典礼,93岁高龄的钱伟长穿着大红的校长服,颤巍巍地出现了,当时他需要人搀扶走路,口齿也不清晰。但在座的上大学子,却终生难忘校长的临别赠言——“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我希望加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是什么,是老百姓;忧的是什么,是火箭升不了空,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多。孩子们,你们是否能记在心上?”
全场震撼,继而大家热泪盈眶。这是钱伟长最后一次出席毕业典礼。
钱伟长高足、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开学、毕业典礼每年亲躬,这是钱伟长校长留给上大校领导的“传统”。曾有人问年事已高的钱校长:每年参加开学、毕业典礼,累不累?他回答:“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
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这是钱伟长作为大学校长的矢志追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以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应把人才培养和繁荣学术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因为耳目一新的演说词而被学生昵称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我们是研究型大学,但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这个研究的本身也是在培养人,培养人是我们根本的任务!”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钱伟长提出,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复旦大学多年来探寻“通识教育”,校长杨玉良说,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在通识教育中,我们要告诉他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世界优秀文化是什么?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站在全球视野中看待自己的国家?怎样以历史的、中国的立场看世界?
钱伟长有句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周哲玮说,高校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也是“废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
李培根表示:大学本身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久前公布,纪宝成表示“欢欣鼓舞”,他说:当前贯彻《纲要》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将高校发展从以外延扩张为主的轨道转到以内涵提高为主的轨道上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核心地位。
“大学校长不是官”
钱伟长生前有诸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是“钱校长”。因为“校长不是什么官,最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事实上,钱伟长虽然为上海大学发展呕心沥血,但他是一名“义务校长”——在上海大学是不拿工资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住在学校里。
“高校行政化”近年一直遭到诟病,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我们大学存在的官气多了一些,学气少了一些。这个官气不仅表现在大学干部层面,而且甚至表现在我们一些做学问的人身上,哪怕即使是某一位学者可能完全没有领导职位,但是不等于说他脑子里面没有官气的影响。”李培根反思说。
杨玉良并不赞同“大学行政化”这个提法,因为“行政化”的概念有些含糊。他认为,如果“行政化”指的是行政对学术的干预,那么还不如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加以区分和界定。如果“行政化”指的是大学里的官僚化倾向,那么我们应该更加鲜明地提出来并加以反对。
他说:“我不赞成高校存在行政级别,高校行政级别的真正弊端在于,它为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过度干预高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了依据,它也为大学内部管理的官僚化倾向提供了温床。”
高校去行政化,还需较长的过程。杨玉良赞成大学里干部的任用应该消除行政级别的影响,“不管什么人,只要是合适的,就可以到合适的岗位去,包括大学校长的任用。既然校领导有行政级别,那么各级就会推演出现诸如‘教授对应于什么行政级别’的荒唐命题。高校内部要消除行政级别,首先要取消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并在学校各级干部的任用方法与过程方面都要符合大学作为学术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要坚决摈弃政府机关干部任用的习惯做法。”
大学校长应该捍卫大学精神
钱伟长走后,举国欷歔。人们为什么如此痛惜这位老人的远去?因为他立德、立言、立行,为后辈树立良好楷模。
纪宝成说:大学校长向钱伟长学习什么?大学校长应在“学术立校、教化树人”上下工夫,守护大学的职能和使命,弘扬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有关大学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学术腐败、道德失范,个别高校负责人甚至因犯罪而锒铛入狱„„大学精神的缺失,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李培根坦言,审视中国大学的精神,会发觉这方面的不足,一些学校从教育的本质上思考很少,我做校长也反省过我自己,我对教育的本质思考过多少?校长关心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很多的指标,科研经费多少、获奖多少、论文多少,还有高校排名,做校长的压力也很大。有时不得不“屈从世俗”——这是李培根的烦恼,也是很多大学校长的共同烦恼。
“钱伟长一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纪宝成说。
李培根表示:“我们以前有一些好的东西,正在逐步退化。大学精神,是需要我们去坚守的,千万不能丢掉,我们不仅要坚守,还要靠这个去引领社会。”
理想中的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样?杨玉良的答案是:大学校长,首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们要出来发警示之言;第二,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大学校长必须是大学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坚守者;第四,他应该是一所大学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具体如何办好一个学科则是这个学科的教授与专家的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证明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界自身,还是社会各界,对当前中国教育的认识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杨玉良说:当大家都能够坦诚地面对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无端地指责与埋怨,这样大家会共同想方设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
6.感念我们的总顾问钱老——钱伟长 篇六
笔者虽与钱老素昧平生,未谋一面,但早就对这位情系中华、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怀有深深的敬意!我们每次从报刊上看到有关钱老的信息,都认真捧读或摘记、剪辑并与家人分享。他无私无畏的伟大爱国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自2001年钱老担任中国公关协会会长,后来又成为本刊总顾问,这使我们有了一个接受钱老教诲的难得机会。
终生务实不任虚职
钱老有一大把头衔,仅国家级的就有: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等。比起这些高衔要职来说,中国公关协会会长和《公关世界》杂志总顾问,实在是微不足道又鲜为人知了,但钱老并不以一个社团组织和区区民办刊物而不屑,相反,他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支持。当时他长住上海,有机会来北京,就主动邀请时任中国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贾光禄等到他下榻的铁道大厦听取协会工作汇报。他对协会理事会的组成和召开,协会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以及如何做好企业、学校的公关工作,还有如何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等都做了指示。他看了《公关世界》杂志很高兴,他要求进一步充实内容,要求多介绍一些好的企业,可以派记者写,也可以请企业自己写,只有多发一些来自基层的东西,刊物才能办得真实生动。他还要求编辑部重视图文并茂。在公关协会工作遇到困难时,他还给民政部写过信,希望帮助解决。他反复强调,公关工作一定要讲求务实,干实事,不要说空话。所以,后来有人改组协会,想请钱老做名誉会长时,钱老明确表示:要干我就干实的,不要虚名,不做名誉会长。
在钱老的身上,具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无私无畏、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他始终怀有忧国忧民的深情厚谊,永远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教育事业和一切有益于人民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自强不息矢志报国
钱老家境清贫,他的祖父、父亲和叔父都是贫穷的乡村教师,靠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钱老曾说,他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布鞋布袜都是补了又补。到了清华大学,他读物理系和研究生时,都是得益于奖学金。他从小就在当教师的四叔钱穆(中国著名国学大师)身边生活,耳濡目染,养成了读书习惯。四叔白天教书,晚上读书,他就在一旁读他的小学课本。及至四叔调到苏州中学任教时,他也到了苏州中学。这时,他更勤奋了。1931年报考清华大学时,他本来在四叔的影响下,报考了文史。入学考试历史和中文都考了满分,可是在他到清华报到的第二天,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9·18”事变让他义愤填膺,他立即想到学文史不如学物理,学物理能造飞机大炮,有了飞机大炮,就能把日本鬼子撵出中国去。于是,他当天就去找物理系吴有训教授,申请转学物理,吴教授说:物理系每年只收几个学生,都要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而你的数学和物理都考得不好(这一点他自己也清楚,数学、物理和化学总共才考了25分,英语还没学过),进物理系是行不通的。还说,你的文史考的都是满分,全校皆知,陈寅恪教授和郭树达教授都等着你去报到呢。他一连三天去找,都没有效果。后来是叶企孙教授支持他的爱国热情,帮他出主意,并鼓励他说“你能学好文史也一定能学好数学和物理”。最后吴有训教授批准他进物理系试读一年,规定一年后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功课都必须超过70分,才能正式入物理系二年级,不然,只能转回去学文史。从此,他拿出了考清华前两年开夜车的本事,每天只睡5个小时,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刻苦攻读,结果不仅一年试读成功了,到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最好的学生之一,接着又考上了吴教授的研究生。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开夜车学习的习惯,一直坚持到86岁,整整70年。他在学习上的名言是,祖国需要我就学。能否学好,就看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我们要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这让他一步步走进了学海深处。他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64岁学计算机,一路过关斩将,心想事成。
其实,钱老年轻时身体并不怎么好,可以说没有多少“拼”的本钱。贫困的生活,使他青少年时期一路与肺病、痢疾、伤寒等疾病相伴,给他留下了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18岁那年,他考上清华大学时,他的身高只有1.49米。后来体育教授马约翰告诉他:“你是清华多少年来招收的唯一身高在标杆最低刻度(一米五)以下的学生。”他还记得当年体检时,他的体重过轻,肺活量也不足,他曾担心清华会不要他。但是他坚持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后来他在清华长跑越野队的比赛中,还获得了名次。北京“12·9”运动时,他曾骑自行车从北京到南京去串连。这也是凭着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取得的。谁能猜透,这个瘦弱的躯体里蕴藏着怎样无穷的力量!
真情致信屡创奇迹
如果历史按正常轨迹发展,如果没有把他打成右派,钱老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核心力量。
1940年,28岁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留学,不到一年,他和导师联名发表了一篇《弹性壳板的内禀理论》,被誉为“弹性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钱伟长的准博士论文,后来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的必读教材。1980年,世界性力学权威,美国科学家A、C、爱林根访问中国,特意来到清华大学拜访这位不曾谋面的学术导师——钱伟长。当年,爱林根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拜读钱老的学术论文,并在钱老论文的启发下,开始了自己的开创性工作。
1942年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钱学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参加火箭和导弹的实验。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的论文《变扭率的扭转》,被冯·卡门称为自己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1946年,钱伟长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清华,他一面教书,一面搞科研,不断有创造性成果问世。1947年他发表《均匀载荷下固定圆薄板大挠度变形》论文,提出以中心挠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被美国工程学会的《应用力学季刊》称为“钱伟长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48年,他又发表了著名论文《均布载荷下固定圆薄板载特大挠度下的渐进特性》。1956年,他研究提出的有关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参数摄动解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同在1956年,他参加国家科学规划讨论会,并在会上提出了六大科学发展方向,即原子能、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建议,当时受到许多老专家的反对,参与科学规划座谈的400多位学者中,只有钱学森和钱三强认同钱伟长的建议。周恩来总理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说:“三钱说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这个。”“三钱”之说由此传开来了。这位最早提出并有丰富的发展原子能、导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家,由于1957年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使他失去了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权利,这不仅对一心报国的钱老是个很重的打击,对国家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顺境逆境同样闪光
1957年,钱老写了一篇《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理工合校,重视基础科学等重要意见,同时也明确提出反对继续沿用苏联教育模式中不合理部分,为此他被打成了右派。
与钱老共事33年的中国重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戴世强说:“钱老一辈子求真务实,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只要是真理、是事实,他就是撞到南墙也不回头,可谓真情至信。”他以坦荡的胸怀,矢志报国,顺境逆境没有两样,他的金子般的心,放在哪儿都发光。1957年钱老被打成右派之后,给学生讲授力学没有助手,没有讲义,他全不在乎,自己刻钢板,印讲义,照样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有学生还记得他上课从不看课本,公式全装在脑子里,讲起来思路开阔,引人入胜,一根竹子他能讲出许多力学花头来。他那个时候和之前培养的学生,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力学界、物理界和工程界独当一面的专家。
1968年,钱老被下放到首钢特殊钢厂当炉前工,这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每天不仅要在高温下工作,还要不停地拿着52公斤重的铁棒操作。当时的炉前工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而钱老身材矮小,又时年56岁了,怎么能承担得起这样的重活?聪明的钱老,用他的力学知识,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这样不仅可以操作,还能省下一半的力气。工人们一看这个办法好,给车间里10个炉子前都做了个铁架子。钱老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在劳动中为工人们设计了急用水压机,同工人们一起建成了大型热处理车间,带领工人们进行各种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革,工人们越来越喜欢他,请他讲课,称他教授。所以,1969年夏天,清华大学要把钱老转送到江西鲤鱼洲农场进行农业劳动改造时,工人们听说那里是血吸虫病疫区,就以“钱伟长还没改造好,需要继续改造”为由,把他留了下来,三年间,他与工人们结下了深厚友谊。
钱老与七坊桥
1970年5月,钱老还在首钢特殊钢厂当炉前工的时候,美国作家韩丁访华,要求了解“文革”期间清华大学红卫兵运动的情况。周恩来总理指示由钱伟长陪同接待。
韩丁在中国逗留了一个多月,钱老跟他谈了一个多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合情合理的介绍,照实说”。他给韩丁讲一段英语,回头再给一起陪同的工宣队刘师傅说一段汉语,韩丁回国后写了一本《百日大战》,一度畅销美国。
此后,钱老按周总理的指示,不断接待外国友人,如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斯,美国作家斯诺,英国记者格林等。最有意思的是来了一位美国学者,提出要去“七坊桥”看看。“七坊桥”正是钱老江苏无锡的故乡,他不明白美国人为什么要看这个地方。这位美国人说,美国出版的一本《世界名人录》里收录了五个中国人,这五个中国人都姓钱,都出生在“七坊桥”,其中有他和他的四叔钱穆,他想了解“七坊桥”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杰出人物?
其实,引起美国学者重视的钱氏杰出人物,远不止这些。据资料记载,江浙钱氏同是中国五代时吴越武肃王钱镠的后裔。钱基博、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都是我国现代最杰出的国学大师,钱三强、钱伟长、钱临照、钱令希同在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据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于50多个国家。也有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如钱学森、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君陶、钱俊瑞等。这些钱氏代表人物中,有些桃李满天下,弟子中之俊彦更是数不胜数。
钱老与上海大学
1983年,钱老以71岁高龄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而且一直工作到生命旅程的尽头——98岁。这在中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钱老在上海大学工作的28年中,投入了自己晚年的全部心血,努力施展他的教育理念,心里总是装着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更好的学习环境。但他在上海大学的28年间,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从未从学校领过一分钱的工资,在他的名下也没有房子,他一直住在学校招待所。
钱老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科学、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为此,他一来到当时的上海工业大学,立即倡议拆除校内各科系、专业之间的墙,发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优势;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老师必须教育与科研双肩挑;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实现教学互长,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加强学校与社会、工厂、企业的联系。
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合并了4所学校,成立了现在的上海大学。他亲手为上海新校区绘制规划草图,他设计了两层连廊,为的是让学生下雨时,走连廊换教室,不淋雨。他喜欢与各院系教授们交流座谈,也喜欢在校园里散步看学子们往来穿梭,他还常常奔波在延长、宝山和嘉定三个新校区。他喜欢给每个毕业生发毕业证书,与每个毕业生班级学生合影留念。更让学生们动情的是他给学子们的毕业赠言。那是2005年他93岁那年,钱老最后一次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他动情地说:今天你们毕业了,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忧什么,忧火箭升不了空。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多,孩子们,你们是否记在了心上?那届的学生至今还记得,钱校长说这话时留下了眼泪。
钱老高龄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仍不忘科研。来上海前,他因发表广益变分原理研究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7岁还发表了最后一篇论文,并于80岁出版收录所著84篇学术论文的《钱伟长文选》。
7.钱伟长智斗德国导弹 篇七
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伦敦遭受到了德国的先进武器——V1、V2导弹的威胁。伦敦当局连忙商讨应对策略,大家都认为:英军武器落后,而德国导弹太厉害了,根本没有还击的余地。不得已,英国首相丘吉尔只好向美国求援。很快,这件事就转到了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钱伟长通过仔细研究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歐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
据此,钱伟长提出方案: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制造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果然很灵,丘吉尔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不知道,成功骗过德军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钱伟长。
当所有人都从武器装备上着手想办法时,钱伟长巧妙地跳出大众的思维,另辟蹊径,从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着手,不费吹灰之力就战胜了德军导弹。很多时候,当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就需要这种另类思维。
(编辑/杨逸)
8.钱伟长“最幸福时刻”的再品读 篇八
此时的钱伟长正在首钢当一名炉前工,而且已经干了快5年了。
当周总理的秘书把来不及换下劳动服的钱伟长接到中南海时,周恩来看见钱伟长的打扮,说:“这样怎么能去呢?”他马上叫来自己的几个秘书,让钱伟长试穿他们的衣服,找到合身的,就换上了。周总理又端详一番,微笑道:“鞋子太破了,我看咱俩的脚差不多,你就穿我的鞋吧!”周总理脱下自己的鞋,让钱伟长穿上试试,结果正合适。于是,钱伟长就这样穿着周总理的鞋,踏上了出国的飞机。事过36年后,当年钱伟长老人在央视访谈节目中回忆这段经历时,仍然禁不住眼含热泪地说:“那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虽然不少人知道这个故事,虽然这故事里颇有些礼贤下士的古风流韵,但只要细细品味品读,恐怕仍然会对我们今天那些身居权位的领导人应该如何看待知识分子、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极有教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警示与惕励。
如果我们不为尊者讳,从上述周恩来与钱伟长的小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种启发,那就是人才成长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尽管周总理可以为了钱伟长撤换代表团团长,可以为一个处在半劳改状态的人试衣脱履,并且对其爱国情愫和政治立场表现出极大的信任;但是,人们还是会问:是什么使这样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知识处在了一种“冬眠”状态呢?是什么“雪藏”了这位优秀人才的智慧呢?
答案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钱伟长受到了某些人的迫害”这样简单的结论上。事实上,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不仅像钱伟长、马寅初、老舍……等众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遭受了迫害与屈辱,而且还有更多极有前途的不知名的人才被尘埋了才华,折断了本可放飞的创造力。这就是说,即便是像周恩来总理这样具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权威之外,还有一种力量能够决定人才成长的命运。这种力量可以使钱伟长专有所用、学有所长,也可以使他从一名中年教授变为一名体力不支的炉前工。
这种力量就是体制的力量,是人治为大的还是民主法治为大的体制。前者可以使人从座上宾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而后者则可以为人才的发现与发展造就一种健康舒畅与包容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
可见,发扬与扩大民主,建设与健全法治,是人才生成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由此也可以这样说,正确的科学的人才观念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坚定的博大的民主观念。胡锦涛主席在访问耶鲁大学时曾经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我们是否可以依此推理并断言: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没有民主也就没有辈出的人才。
9.钱伟长科学家 篇九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依据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办校治学方面, 钱伟长校长提出拆墙的教育理念,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提供有力支撑, 也为实行开放办学, 加强校企文化对接,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1 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鼓励走出去, 欢迎引进来
在教育实践中, 钱伟长校长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待, 他认为“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 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为社会服务, 不然办不好学”, 并积极倡导教师“不能躲在学校里, 要把墙冲开, 不要泡在教科书里, 要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他始终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 其中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接受者, 所学习掌握的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中相结合, 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价值;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授者, 更需要迈出校门, 将社会中的问题拿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引入学校, 将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新经验与新知识融入课堂, 创造新的教育成果, 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
1.2 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墙———鼓励全方位, 提升高素质
在学科建设中, 钱伟长校长认为“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再是隔行如隔山, 而是各学科相互取长补短, 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行业的集成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也应当全方位发展, 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 并要术业有专攻。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加强专业的沟通交叉和融合, 使学生适应一专多能和职业迁移能力;通过企业文化的进入来加强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参与展示平台, 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帮助, 打破所学专业就是就业方向的思维模式, 塑造全方位多方向发展人才。
1.3 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鼓励主动学习, 避免被动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 教是被动外在的, 学是主动内在的;教为学创造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钱伟长校长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把老师教后才能学懂的高中毕业生, 通过几年的学习, 培养成为有自学能力能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引入企业文化, 因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程序文化, 讲求形式、按部就班。而市场变化较快, 企业则更强调速度与灵活, 讲究绩效与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还是一个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循环前进过程, 因此企业文化更是实际运用中的学习文化, 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更多课外实际操作常识。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一种能陶冶学生情操、树立健康人格、全面提升素质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稳定的系统, 但并不是封闭的系统, 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输入来源, 校园文化也应当主动吸收和选择企业文化中对其有用的东西。
2.1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 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灵活性的知识。同时, 它要求学生能够加强自我能动性, 通过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陶冶自己的人格内涵。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校在与企业的交流中, 通过校风学风、文化交流、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高度观念体系,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价值取向。
2.2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社会对接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成受教育者社会化, 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赖于教学, 还有赖于校园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 可以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之间的融合, 学校会增加与企业之间的共同语言, 有利于全方位的校企文化融合, 帮助学生早日适应企业需求。
2.3 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
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生在学习中, 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校企文化对接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由于其活动主题范围广泛、角度新颖、形式生动而满足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 接还能够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尽早的学习优秀企业的理念, 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方式研究———以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为例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都以人为中心, 重视人的价值, 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校根据自身定位, 需要结合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能的需求, 从而共同商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学生。在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中, 要以社会化、企业化、开放性的方式引入企业文化, 把企业所具有的创新意识、诚信观念、服务理念以及敬业精神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 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而言, 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因此,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两者各自的精髓相融合。机自学院作为上海大学工科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 在充分重视就业率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 即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通过与毕业生所在企业的沟通联系, 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通过分析各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特点, 即大二年级———以专业启蒙为主, 加强励志教育;大三年级———以专业提升为主, 加强能力培养;大四年级———以专业实践为主, 加强就业指导。结合学生特点,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 促成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共同培养, 在引进先进教学理念、改进固有教学方式、拓展社会教学资源的同时, 力争实现三个零距离———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零距离配合、专业科研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并积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3.1 提升理论知识,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理论联系
在现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结合, 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提升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课程方式实现, 如举办企业知识讲座, 从而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知识讲座通过邀请企业工程师、企业HR等多样身份的人参与学生交流互动, 可按照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讲授内容, 如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讲座, 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技能提升”讲座, 通过软件学习、科研项目介绍等, 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针对大四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通过礼仪培训、面试技巧培训等,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观念, 将企业文化通过课程的形式进行渗入, 由浅入深, 由低到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发展观与就业观。
3.2 开展专业竞赛, 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专业对接
校园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还包括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筹码, 主要通过举办专业竞赛的形式实现。现有的专业技能大赛要打破仅仅在校园内独立展开的限制, 应当立足专业特色, 结合行业需要, 邀请相关企业进入, 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技能比赛, 为学生提供实践自我、提高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 把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统一规范, 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针对大二年级学生, 通过挑选科技竞赛志愿者,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启蒙, 培养科研热情;针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组织竞赛队参与科研竞赛, 促进专业提升;针对大四学生举办学生年度科研项目展, 为企业提供挑选优秀人才的机会。
3.3 建立实践基地,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
在知识传授、专业竞赛等对接方式的基础上, 还可以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通过与企业共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中心, 挑选优秀学生参与,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 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 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顺利对接。结合企业的不同特点与要求, 可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1) 课程开发+实训基地:侧重专业学习。以学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等方式为主, 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前往企业参与实习, 完成生产实习等学习任务, 公司则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教学活动。
(2) 企业奖学金+实训基地:侧重精神鼓励。设立企业奖学金,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 争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通过宣传企业文化, 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专业实训, 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3) 企业参观+实训基地:常规性活动。通过组织二年级学生参观、三年级学生实习、四年级学生就业, 从提升专业兴趣-进行专业实践-促进成功就业的渠道, 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成功迈向职场。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前, 如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应企业需求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钱伟长校长“拆墙”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强调要开放办学, 密切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这就要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还应当跳出象牙塔的束缚并打破自我封闭, 主动寻求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将人才培养方向拓展到人文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锻炼等方面, 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钱伟长教育思想,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华楠, 胡敏.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0, (3) .
[2]田高.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9) .
[3]韦华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 (6) .
[4]陶倩、龙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3) .
[5]谭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
[6]程勉中.钱伟长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探析[J].江苏高教,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