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2025-01-17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精选10篇)

1.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动、现实的情景,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机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良、三位成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两、三位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购物”“去游乐场”“乘火车”“0×5=?”和“买矿泉水”5个情境活动之中。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和白衣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题目 购物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20×5=23×3=4×200=

23×3=4×15=24×2=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2

×4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8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购物

1.12+12+12+12=48(元)3.12×4=48(元)

12

2.10×4+2×4=48(元)×4

48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去游乐场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 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6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24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4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 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 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去游乐场

16×4=64(元)竖式:16

口算:10×4+6×4=64×24

68

注意: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乘火车 备课人 李亚清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

准备 卡片、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 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②72

2×5=10×15

350+10=36036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火车

72×5=360(元)

1.70×5=350(元)2.72

2×5=10×15

350+10=360360

修改及补充内容

www.xkb1.com

题目 0×5=? 备课人 张兵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

重难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42×2=25+0=0+28=

32-0=28-28=17×5=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新课标第一网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130②13×5=65③130

×5130×5=650×5

65065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02②400×3=1200③2×3=6

×32×3=6400×3=1200

6501200+6=1206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 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40150320105

×3×4×4×8

603330807505

×2×5×9×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350×6520×8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0×5=?

1.0+0+0+0+0=0×5=0

2.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 买矿泉水 备课人 白丽芳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③3×(2×24)④3×(24×2)

=72×2=3×48=3×48

=144(元)=144(元)=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买矿泉水

24×3=72(元)24×3×2

72×2=144(元)=72×2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修改及补充内容

2.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第六册数学教材56—57页。活动目标:

1、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巩固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掌握年、月、日的内在关系. ................

2、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搜集一份或多份旧年历,通过自主探索和咨询,初步了解年历一般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2、准备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拓展应用

1、谈话: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学生自主整理年月日的知识。)师板书(课件演示):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3.5.7.8.10.12月; 小月(30天)4.6.9.11.月; 二月28天 29天平年 闰年

2、交流

师:根据年月日的一般常识,人们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年历。你都见到过哪些年历?谁愿意展示一下?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年历吗?(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年历进行交流。)教师结合课件中2000年的年历进行补充。

(双休日和节日是红色,每天的日期旁边还标有农历,有时还标有节气.)

3、揭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年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年历(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一方面巩固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同时为下一步制作年历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深入研究,实践运用。

1、小组讨论与整理

(1)师:要制作新年历,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一下年历是如何制作成的?下面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边观察手中的年历边讨论:应该如何来制作一个年历?制作年历要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注意点。

(预设学生的回答:先准备12个格子或12张纸表示12个月,每个月的格子又要以星期来编排(从星期日到星期六),再填写时间。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可以结合课件来讲解)。① 一年的天数和每月的天数一定要搞清楚;

一月份的元旦即第一天要与上一年的最后一天相衔接; ③

后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定要与前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衔接准确; ④ 用彩笔标出休息日或一些重要日子,以提醒自己。

⑤ 可能的话,还会发现:每一竖排(即星期几)的上一个数与下一个数之间的相差7,这可以用来判断自己在编写日期时有没有搞错。)(4)归纳板书

师:同学们想的都很周到。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总结一下,可以归纳为这样的三步: 一是布局设计,也就是准备表格表示12个月,每个格子按星期来编排。二是填写日期,填写时间要注意每月的天数,及前后时间的衔接。三是美化加工,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美化加工。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制作扫清障碍。

2、动手制作(1)合作要求

师:明白了制作年历的方法后,现在我们就开始着手进行制作。下面请小组合作,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同学要注意根据同学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设计花边,写每月份的日期,标重要节日。

(2)小组制作,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指导。

(3)在各小组进行到美化加工阶段,老师出示2007年的年历让小组同学进行核对。

3、展示与交流

小组派代表上台说说自己制作挂历的过程和想法,要说出自己独到之处。对于一个同学的想法,其它小组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

4、运用

(1)师:年历除了告诉我们具体的日子,年历还有什么作用?

(预设学生的回答:通过年历我们可以知道一些重要的日子;还可以帮我们记住亲人的生日,知道他们在几月几日或星期几;有了年历,可以很好地安排好学习、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不至于出现遗漏现象,生活和学习就有规律了,等等。)(2)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年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2007全年有()天。有()个星期天。2、2007第一季度一共有()天。2007年上半年有()天。3、2007年6月1日儿童节是星期()。

4、统计每个月过生日的同学有几个,哪个月最多?哪个月最少?(在课件中填写)。【设计意图】在制作年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掌握年、月、日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在探索年历制作方法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说说通过这制作年历的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深入生活,培养兴趣:

回家调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家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制成统计表。了解父母最希望你做到什么,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为他们献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

制作年历

一年有12个月

制作过程:

大月(31天)1.3.5.7.8.10.12月;

1、布局设计 小月(30天)4.6.9.11.月;

2、填写日期,二月28天 29天

3、美化加工

平年 闰年课堂检测A

1、今年全年有()天。有()个星期()天。

2、今年上半年有()天。

3、一个季度有()个月。今年第一季度一共有()天。

4、小明今年12岁了。却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年()月()日。

5、今天是4月27日星期二,那6月1日儿童节是星期()。

参考答案: 1、366,52,2 2、182 3、3,91 4、1996,2,29

5、二

课堂检测B

1、一年有()个月,每月是31天的有(),每月是30天的有()。

2、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二月有()天。

3、平年一年有()天,闰年一年有()天。

4、在北京召开奥运会是()年,这一年是()年,这一年共有()天,奥运会在()月()日开幕。

5、通常每()年里有一个闰年,但公历整百年的年份,必须是()的倍数才是闰年。

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三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运白菜。(教材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及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连减的具体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运用连减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天到了,田野里忙碌着人们收获的身影。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生:从图中知道一共收了850棵白菜,第一辆车运走了256棵,第二辆车运走了280棵。

师:观察得很细心,“运白菜”的情境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能提出和减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先计算运走一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从850里面先减去256;再运走一车,就是再减去280,就算出了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也可以先计算出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白菜,再计算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算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1:我先算第一车运走以后还剩多少棵白菜,再用剩余量减去第二车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生2:我先计算两车一共运走多少棵白菜,再用总量减去两车一共运走的棵数。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说说下面的错误错在哪,你能帮他们改正过来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两个错题)

生1:第一个错在把数抄错了,是256不是265。

生2:第二个错在850-536的时候个位上是0减6,不是6减0,这样倒过来是不对的。

师: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一定要细心。

生2:算完之后要验算,验算能帮助我们检查出错误。

师:算一算1000-372-210,并进行验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三位数连减的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三位数连减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减再减去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去减它们的和,不要忘记添上小括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运 白 菜

方法一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方法二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答:运走两车后还剩314棵白菜。

教学反思

1.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

2.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4.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四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买矿泉水。(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计算能力、检查习惯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张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2箱矿泉水。请同学们帮张老师算一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情境图)

【设计意图:从校园生活入手,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中。】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矿泉水是每箱24瓶,每瓶3元,张老师要买2箱矿泉水。

师:由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张老师买矿泉水共花多少元?

师:是啊,张老师共花多少元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呢?

生1:已知每瓶矿泉水3元,每箱24瓶,就可以先计算24瓶矿泉水的价钱,也就是1箱矿泉水的价钱24×3=72(元);再计算2箱的价钱,就是2个72元,算式是72×2=144(元)。综合算式是24×3×2=144(元)。

生2:已知每箱24瓶矿泉水,张老师要买2箱,可以先计算2箱有多少瓶,即24×2=48(瓶);再根据每瓶矿泉水3元,就可以计算出48瓶也就是2箱的价钱是48×3=144(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44(元)。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张老师算出了需要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说一说。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尝试自己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进行看图说题意活动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各自的想法:

第一幅图是求一共能放多少本书。应该先计算每个书架能放多少本书,已知书架每层能放35本书,每个书架有3层,所放书的本数是35的3倍,即35×3=105(本),那么2个书架能放的书的本数就是105的2倍,即105×2=210(本)。列成综合算式是35×3×2=210(本)。

第二幅图是求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要先计算每层有多少块,然后才能计算4层一共有多少块。每层的积木是由2排组成的,已知每排有12块,所以每层的块数是12×2=24(块),总数是24×4=96(块)。列成综合算式是12×2×4=96(块)。

第三幅图是要求鹅有多少只。已知鸡有45只,鸭的只数是鸡的5倍,那么鸭的只数就是45×5=225(只);又知道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倍,所以要求鹅有多少只,就是计算225的2倍是多少,即225×2=450(只)。列成综合算式是45×5×2=450(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解决“买两箱矿泉水,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要用连乘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对此结果进行估算是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此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所有构成教学的事件称为教学事件——一个个教学活动及这些活动的展开过程,其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努力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课程因素的整合。

5.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五

(二)【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及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理解验算的意义,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探索验算的多种方法,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并通过练习掌握笔算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算一算等活动,探究出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数相加时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

3、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合作学习探究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4、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借助多媒体或计数器作必要的讲解和归纳。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加法(教材第37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进位算理,掌握万以内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万以内数的不进位、进位加法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例题:光明小学一年级有学生243人,二年级有学生315人,三年级有学生282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知道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一个你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生1:

一、二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243+315 生2:

二、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315+282 生3:

一、三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243+282 师:这三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是两位数加法,今天学习的是三位数加法。师:三位数的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的加法。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加法算式243+315,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后进行汇报。生1:从个位加起进行口算。

生2:百位加百位,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再把三个结果加在一起。

生3: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对于竖式的方法进行重点汇报指导。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三位数加法 呢?(生说)为什么喜欢列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比较简便、清楚,应该注意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太了不起了,这就是计算三位数加法的方法,你们觉得这个方法熟悉吗?

生:熟悉,和两位数的加法相同。

师:谁再来说一说三位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点名汇报方法。

小结方法:三位数加三位数,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方法大家已经会了,请在练习纸上计算第二个算式。生计算315+282。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问题和算式243+282。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了怎么办? 生:向百位进一。

师:尝试计算271+903=,百位相加满十了怎么办? 生:向千位进一。

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加法计算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三位数加三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37页“做一做”。

2.学校商店上午卖出243根冰棒,下午卖出392根冰棒。一天一共卖出多少根冰棒?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万以内三位数的加法的方法是什么?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的验算(教材第38页例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

2.通过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小组合作的意识,培养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会进行加法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问题是什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

生:445+298。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解决?

生:要求野生植物和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所以用加法。

二、【探究新知】 1.渗透估算。

师:谁来估一估“445+298”大约是多少?并且说一说你估算的方法。

生1:把298估成300,445+300=745,所以445+298大约是 745。

生2:把445估成450,298估成300,450+300=750,所以445+298大约是750。

师:同学们有很多种估算方法,如何估算还要和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最大值也就是750,所以这两个数的结果肯定小于750。

2.自主探究笔算方法。

师:那么这个算式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笔算出来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尝试计算。

师:有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计算的方法? 生1: 445+298 =445+300-2 =745-2 =743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方法真巧妙,先把298看成300,再用445加上300等于745减去多看的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竖式计算。

师:请你给同学们讲一讲你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认真听。生2:我是这样做的,5+8=13,满十向十位进一,4+9+1=14,再向百位进一,4+2+1=7,所以等于743。师:他讲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吗? 生1:为什么4+9+1的1要进在百位呢?

生2回答:因为它是十位上满十,就是10个十了,10个十是一百,所以进在百位上。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没有。

教师板演竖式,学生写一遍。然后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生:在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师:百位的一和十位的一有什么不同?

生:百位的一表示一个百,十位的一表示一个十。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竖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有什么区别?

生:今天是两次进位,以前学过的是一次进位。师:我们把这样连着进位的加法叫做连续进位加法。3.验算。

师:同学们掌握了计算方法,那我们到底做得对不对,该怎样验证啊?

生1:可以把加数调换位置看看结果一样不。生2:我们还可以用减法验算加法。生3:通过计算器检查。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真多,用减法验算加法是我们后面要学的知识,请你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验算方法,然后 同桌互相检查。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错误!

哪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K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三位数的减法(教材第41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自主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察教材41页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提出问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2.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与前面有所不同的减法。(板书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2011年生产435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9年生产322部国产电视动画片。

从上面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1)出示统计表(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看这个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出示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3)教学估算:

①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②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③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4)教学笔算:

①独立列式计算(要求用竖式计算),探究435-322计算方法。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③教师板书:

(5)师总结:计算不退位的减法,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6)试一试:594-243=

456-321= 2.教学例2。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本第41页图),看看这个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提问:2005年生产动画片86部,2011年生产435部,那么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列式:435-86=)(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这时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3)讲解计算法则:先算个位,5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一,15减6等于9,个位写9,十位借走一后变成2,2减8不够减向百位借一,12减8等于4,十位写4,百位借走一变成3。所以435-86=349(4)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5)归纳: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一。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1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减法

435-322=113

435-86=34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教材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的计算方法,并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的算理。

【教学重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动画片。

师:问题是什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

生1:问题是: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2:求谁比谁多多少用减法计算。生3:403-158。

三、【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引导观察,对比分析。

师:观察这道题和咱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出示:413-158

403-158 生:被减数413变成403。2.尝试计算、汇报交流。

师:403-158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笔算,教师巡视。

师:想一想和刚才我们做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生:从十位上退一时,十位上是0。师:从十位上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汇报。

生:因为十位是0,直接从百位上退一当十,这样十位上就是10,个位不够减就可以从十里面退一,和个位的3结合就是13,之后的 十位就变成9,9减5等于4,百位4借走1剩下3减1,等于2。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谁听明白了?(指生再回答)生:从十位上退一时,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一当十,再从退下的十中退一到个位当十,这时十位上就是9。

3.验算。

师: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前一段时间我们研究了加法的验算,那你们能想一想减法可以怎样验算吗?

生1:再算一遍。

生2: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生3: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真多,请选择一种方法验算,验算完之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验算互查,师板书结果。4.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生:被减数中间有0。

师:这样的减法我们应该怎样笔算?

生: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然后再减。

师:十位上的0如何处理?

生:十位上的0要先向百位借一当十,再从十里面去掉一给个位,最后十位上变成9,再减。师:看来今天学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看这道题怎么做?

出示:500-268。生列竖式,举手汇报。

生:老师这道题和我们今天的例题不一样,被减数有两个0。我是这样做的,因为十位是0,直接从百位借一当十,再从十里面借一给个位当10,这样10减8等于2,个位写2,十位9减6等于3,百位5借走1,再减2等于2。

师小结:在笔算被减数中间或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退位减法时,我们都要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然后再减。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减法的验算 403-158=245

验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教材第43页例4)【教学目标】:

1.经历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结合生活情境,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灵活选择精算或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家人去超市买过东西吗?和同桌互相说说你们在超市买东西时付钱的经过。

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能向全班同学讲一讲? 点名发言,集体评讲。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说说信息有哪些,问题是什么。生1: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生2:购买三种商品收银员要收多少钱?小红的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师:如何解答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收银员阿姨收的钱就是这三样商品的价钱,所以就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加在一起。

558+225+166=949(元)。

生2:爸爸带的钱不一定是买商品正好需要的钱,可能要多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把三样商品的价钱估算一下。558估成560,225估成230,166估成170,560+230+170=960(元)。

师:解决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估算的时候能否估小? 生:不可以,那样就会不够了,只能估大。

师: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分析和解答,最后还要回顾与反思,也就是要检验。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2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58+225+166=949(元)

(2)560+230+170=960(元)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2.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完第四单元,课前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出的复习提纲,整理每个例题都学习了什么,现在请你们拿出整理的内容和你们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二、【整理知识】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一共学习了7个例题,三个有关加法的,三个有关减法的,还有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小组2:其中例1讲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例2讲的是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例3讲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 续进位)以及加法验算,这都属于笔算加法。

小组3:我们小组整理了笔算减法。其中减法里面的例1讲的是不退位减法,例2讲的是退位减法,例3讲的是连续退位减法和验算,例4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复习提纲,整理得非常细致,那么在这些例题中,你们认为在做题时哪里是难点?哪里我们容易做错?谁来说一说,或提醒一下大家。

生1:在进位加法时,我们容易忘记加进位1。

生2:我提醒大家,验算的方法多种多样,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算。

生3:在退位减法中,我们应注意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十位上是0,就从百位上退一作十,再从这个退下的十中退一到个位作十,这时十位上是9。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详细,你们不仅能够正确梳理知识,还能够针对本单元的难点给出针对性的意见,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意见来进行复习。

三、【巩固应用】 1.对比加法和减法。

师:出示教材第47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2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算式中各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都要进位?哪些算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需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进位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一,退位时别忘了退位数字减一。

师:笔算加法和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2.熟练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找到加法和减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相信你们对于计算没有问题,我们来完成几道练习题,看看谁做得准确无误。

出示:教材第47页3题(1)。学生练习。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3题(3),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拓展题:教材第49页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并尝试着自己填一填。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不进位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

连续进位、验算 20

不退位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

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6.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单元教案 篇六

一、课前热身小活动——大小分。

1、教师介绍活动规则并用课件展示。

双手打开表示“大西瓜”,双手收缩表示“小西瓜”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此活动并让学生谈谈此活动后的感想。

二、出示梦的阶梯图片把学生带入到魔幻的境界中去,感受魔幻世界的奇妙和乐趣。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谈看到此图片的感想。

2、教师组织学生感受魔幻世界。闭上眼去想象它其中的奥秘。

三、“我是小小魔幻故事家”小活动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并说明活动的规则和编故事的要求。

2、分小组进行抽签来决定本组编写故事的顺序。

2、学生分小组根据要求进行讨论编写故事

3、“比一比、谁最棒”故事接龙赛。

根据抽签的顺序来进行接龙赛,顺序为:

第一段A组→第二段B组→第三段C组→第四段D组→第五段E组→

F组编写故事结尾

附注:BCDEF组的内容要和前一组的内容衔接好,并且要包括本组一样或多样特产 。

4、计分:只要能按要求接上故事,一次加3分;如果某一组60秒内不能接上故事,扣2分,开始下一组接上,如果60秒再接不上,同样扣2分换下一组。

四、课后任务。

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将本节课大家编写的故事写成一个故事集,并进行绘画。

五、教师小结。

7.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二、计算。

二、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三、递等式计算。

新课标第一网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板书设计 蜂蜜:(1)大瓶:克20元,小瓶:500×4=2000克、6×4=24元

(2)大瓶:2000÷4=500克,20÷4=5元小瓶:500克、6元。

食物油:中小瓶:48÷4=12元、55÷5=11元

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探究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学生讨论如何节省时间是最合理的安排时间。

板书设计

蜂蜜:(1)大瓶:2000克20元,小瓶:500×4=2000克、6×4=24元

(2)大瓶:2000÷4=500克,20÷4=5元小瓶:500克、6元。

食物油:中小瓶:48÷4=12元、55÷5=11元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节复习课 课时 47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列举各种结果。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小猫到小狗家做客,要过两条河,画一画有几种走法。

(2) 可以进行板书:A--C、A--D、A--E

B--C、B--D、B--E

二、在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xkb1.com

要求:(1)5位于中央;

(2)每一数字不能与比它大1或比它小1的数字在同横行;

(3)2、4在最下面一行;

(4)1和6在最上面一行;

(5)8在5的上面;

(6)9在中间的竖行内;

(7)3、4、6在最右边的竖行内;

(8)7在3左边的第二个空格内。

答案:

1 8 6

7 5 3

2 9 4

三、数学活动:24点。

(1)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让学生根据要求一步一步地填入空格内,最后集体校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4点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进行小组比赛。

板书设计

数与计算

A--C、A--D、A--E

8.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八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10分)

一、填一填。

(20分)

1.计算图形的面积大小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60()

(2)一支钢笔长15()

(3)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4()

(4)冰箱占地5600()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6米,它的周长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0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面积是()平方分米,合()平方米。

5.最少用()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6.一个长方形镜子的面积是96,它的宽是8dm,那么长是()。

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米=()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用两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判一判。

(10分)

1.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

3.用同一根铁丝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

()

4.在1平方米的地面上大约可以站12名同学。

()

5.正方形的边长碱少1厘米,它的面积就减少1平方厘米。

()

三、选一选。

(10分)

1.一块地砖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4块这样的地砖的面积是()平方米。

A.1

B.100

C.10000

2.如图所示,涂色部分的面积相比较,()

A.乙>甲>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3.一张长1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可以剪边长为2厘厘米的小正方形

()个。

A.9

B.18

C.36

4.从长10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16

B.64

C.20

5.下图长方形菜地被一条弯曲的小路分成了甲、乙两部分,这两部分()。

A.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B.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C.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四、分别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8分)

五、填表。

(10分)

六、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厘米,请画出两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6分)

七、解决问题。

(36分

1.一张方桌的边长为8分米,小丽配了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有多大?(5分)

2.一个长方形的菜地宽是4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5分)

3.一台收割机每分行驶75米,收割的宽度是2米。这台收割机5分最多可以收割多少平方米的小麦?(5分)

4.王奶奶买了24米长的铁丝网,想围一块长是7米的长方形地养小鸡,这块地宽是多少米?占地面积是多少?(6分)

5.教室一面墙壁长8米,高4米,墙上有3个3平方米的窗户。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分)

6.小军家要在客厅铺地砖,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10分)

(1)如果用方案一,需要600块地砖,这个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分)

(2)如果用方案二,需要多少块地砖?(3分)

(3)哪种设计方案比较便宜?(4分)

附加题。(10分)

9.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九

《标准》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在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学习,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语言进行描述——这是本单元,也是本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由事件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同样摸球,如果某种颜色的球数量多一些,那么摸出这一颜色的球可能性就大一些。对于这些道理,既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在活动中刻意去追求,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让学生悟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理解“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的意义。

10.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案 篇十

运算律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的意义。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4.解决与运算律有关系的应用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考的活动经验,发现展合情推理能力。

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中括号,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猜想、敢于质疑、举例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2.了解运算律并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2.了解运算律并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买文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作用。

2.引导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经常去文具店买东西吗?

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景图),从中你找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4个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1.需要多少元?你能独立完成吗? 2.谁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35+65×40÷5 12×(153-83)÷8 第二道有括号,应该怎么办?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两级运算,应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3题。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4.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吗?

小结:当我们需要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如果只有小括号不行,那我们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计算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第6题。

先请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歌谣,帮助大家记住运算顺序(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2题。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35+65×40÷5 12×(153-83)÷8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1.78加上130与15的积,和是多少?

2.99与100的和乘以它们俩的差是多少?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二、巩固练习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2.30800×5的末尾有()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三、拓展提高

(一)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2.89×99+89=89×(99+1)()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二)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来简算。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3)□÷86=240,□里应填()①320 ②180 ③210

(三)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第二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42≈()。()和()相乘得()。所以96×42≈()。

2.30800×5的末尾有()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来简算。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3)□÷86=240,□里应填()①320 ②180 ③210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3.中美饭店想买12张桌子和136把椅子,已知每张桌子156元,每把椅子48元,他准备8000元钱够不够?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3.会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

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为8+18=26 18+8=26 所以8+18=18+8 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 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练习: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0

400+500=()+()

()+56=()+44

a+()=b+()(3)竖式计算 74+641 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

验算: 6 4 1 + 6 4 1

+ 7 4 7 1 5

1 5 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练习: 8 7 6

验算:

+ 9 2 4

为了计算正确,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笔算时,要养成口头验算的习惯。2.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大箱里共有几罐果汁?你是怎么计算的?

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

(3)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三、运用阶段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

25×976=976×()45×()=55×()

303×786=()×303()×▲=()×■

()×54=54×37()×()=C×D

a×()=c×a 第二层练习: 2.竖式计算

小结:在多位数乘法中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我们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来进行验算。3.“34×124”可以怎样计算?

4.用竖式计算(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503×236

555×612

1200×6050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习题3、4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进行运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34×124”可以怎样计算? 2.怎样验算?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270=270+0

400+500=()+()

()+56=()+44

a+()=b+()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

25×976=976×()45×()=55×()

303×786=()×303()×▲=()×■

()×54=54×37()×()=C×D

a×()=c×a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教学兴趣,同时为教学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 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 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12+13)+14○12+(13+14)(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教学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1)自学(a+b)+c=a+(b+c)(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教学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 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教学例3.计算480+325+75(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3.教学例4.计算325+480+7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小结:这节课我们教学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达标测试

1.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b)=(△+□)+b()

(10+20)+30+40=10+(20+30)+40()

2.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4.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一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12+13)+14○12+(13+14)(320+150)+230○320+(150+230)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b)=(△+□)+b()

(10+20)+30+40=10+(20+30)+40()

2.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4.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五课时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2.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2.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达标检测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呢?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3、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4= 4×25=

125×8= 8×125=

50×4= 20×5= 2×50=

5×12= 12×5=

4×50=(15×25)×4 =

15×(25×4)=

(6×12)×5=

6×(12×5)=(13×5)×20=

13×(5×20)=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8×17×125 4×8×25 35×2×5=35×(2×)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125×32

(8×125)×(4×25)8×4×125×25

125×8×8

25×6×4

125×8×4

64×125(25×4)×6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并能有意识进行简算。2.引导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基础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25×125)×(8×4)

(4+8)×25

35×37+65×37

135×6+65×6

(43+25)×40

8×(125+7)

123×99 +123

×7+125

二、巩固提高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要简算。

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三、课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8×17×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四、课堂小结

38×25×4 4×8×25×125

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第六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乘法结合律的运用,并能有意识进行简算。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125)×(8×4)

(4+8)×25

35×37+65×37

135×6+65×6(43+25)×40

8×(125+7)

123×99 +123

×7+125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8×17×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38×25×4 4×8×25×125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学生A: 6×9+4×9 =54+36 =90(块)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1.(80+4)×25(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2.34×72+34×28(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达标检测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得数。

(25×125)×(8×4)=

(4+8)×25 = 35×37+65×37=

135×6+65×6=(43+25)×40 =

8×(125+7)=

123×99 +123 =

×7+125 =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35×102

47×101

25×44

45×201-45

98×37

38×101-38 25×199+25

25×19999×201-99

102×83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299 ×120+120

38×25×4 8×17×125 4×8×25×125

35×2×5=35×(2×)

60×25)×4=60×(×)

125×5×8=(×)×5

125×32

(8×125)×(4×25)

8×4×125×25 125×8×8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教学难点:

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二、巩固提高 能简算的便简算。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三、课堂检测

125×81

25×41

31×99

42×98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

35×(100-1)

(200-4)×25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习题。

《第八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请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计算。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81

25×41

31×99

42×98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

35×(100-1)

(200-4)×25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桌结合格子图,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交流。

二、强化练习

结合下面的例子说说等式为什么成立。

(3×5)×4=3×(5×4)

3×8+3×6=3×(8+6)1.结合图片,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综合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掌握方法。1.独自计算。

2.集体订正。交流想法。3.更正错题。

四、拓展延伸 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进步和收获。

《第九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103×28=(100+3)×2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2.125×47×8=125×8×4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3.156+203=156+200+3

()4.134-75+25=134-(75+25)

()5.25×(4+40)=25×4×25×40

()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选择。

1.125+67+75=67+(125+75)应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56+56×4与()相等。

A、56×(4+1)

B、56×4+1

C、4×(56+1)3.347-98用简便方法计算是()。

A、347-100-2

B、347-(100+2)

C、347-100+2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A、a×b=b×a

B、(a×b)×c=a×(b×c)

C、(a+b×)c=a×c+b×c 5.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5×82+82×15

421-175-25

125×(80+8)

125×19×8

46×102

53×99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评价:A B C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连线题。

1.先让学生说出运算律。

2.把右边的算式看成简便运算的第一步。3.独自连线。4.集体订正。

二、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检测 掌握规律。

1.第(1)题主要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和验证,拓展对规律的认识。2.第(2)题主要是根据算式特点进行等值变形,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3.第(3)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课堂小结

《第十课时》学习单

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培养自己总结、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直接写出得数。

250×4=

70×13=

22×10=

125×8=

0÷280=

27×3=

67+23=

456-199=

学习要求:独学,个人展示。

评价:A B C

二、预习检测

递等式计算。

12×(152-83)÷8

97-7×12+88

200÷ [(172-72)÷25]

[234-(12+9)]×8

学习要求:对学,两人展示。

评价:A B C

三、当堂检测

用简便方法计算。

1.学校买来65盒彩色粉笔和125盒白粉笔,每盒40枝,一共有多少枝粉笔?(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每天修86米,乙队每天修95米,15天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一共少修多少米?

3.小华在新华书店买了3本《十万个为什么》和2本练习本,共用去35元,每本练习本4元,那么每本《十万个为什么》多少元?

4.花圃里有牡丹花96棵,月季花比牡丹花的3倍少8棵,月季花比牡丹花多多少棵?

5.天天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天天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学习要求:群学,小组展示。

上一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漂流瓶的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