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14篇)
1.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一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 扎实开展孝道教育
泰兴市南街小学 何昌岳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安宁的一剂良药。随着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人们的功利意识不断增强,孝道观日渐淡化。受此影响,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世俗化倾向比较突出。孩子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却不屑于“爱的奉献”,这显然不利于孩子良好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加强学生孝道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本着“德为本,孝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孝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扎实开展孝道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我校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优质性。让“孝文化教育”成为特色,成为品牌,让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成为“精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坚持扬弃性。本着实事求是、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孝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力求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3)坚持校本性。立足学校、着眼本土,把身边的故事、生活中的榜样编入教材,使学生可亲、可感、可信、可学。
(4)坚持适切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智力特点和理解水平,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中尽量避免“生僻、单纯说教、深奥难懂”的弊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孝道。
经过两年努力,数易其稿,四万余字的《百善孝为先》校本教材出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读性较强。
(1)荟萃传统孝道精华。在教材中,我们精选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名人名言、古诗词等,让师生领略孝文化的古代神韵;选编了当今杰出人士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师生懂得除孝亲敬长,还必须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这是新时代赋予“孝”的新内涵。
(2)展示家乡孝子风采。校本教材中以一定篇幅介绍了家乡古代孝子顾昕、“泰兴好人”何新梅、“校园十佳小孝星”的感人事迹,用身边人和事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二、利用校本教材开展孝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及基本模式
实践中,我们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程序、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基础上,将“孝文化教育课”纳入课程表,与“综合实践课”间周举行,灵活使用校本教材,通过专题讲座、研读教材、学科渗透、活动引领、家校配合、校外实践等途径开展孝文化教育。
(1)谈古论今,感知孝文化。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主题实践活动将传统孝文化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2)以事明理,理解孝文化。通过讲述古今孝子故事,组织课本剧表演,访谈孝子孝媳等活动,使学生明白,孝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3)明辩是非,实践孝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孝知,实践孝文化,协调学生与父母、祖父母的代际关系。(4)家校配合,传承孝文化。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孝文化教育”既体现在学校课堂、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日常琐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相伴。黄桥有不少遗迹和景点,供人们赡仰、游览和凭吊。顾孝子墓、何氏宗祠、东进纪念馆……是人们接受孝文化洗礼、感受孝文化神韵的理想场所,也是孩子们学习孝文化、实践孝文化的理想课堂。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发掘其在孝文化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探索形成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不同的孝文化教育模式:(1)低年级:唱、游、玩
唱中学: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创作含有孝文化知识的童谣、儿歌吟唱。例如精选《弟子规》、《三字经》等的经典句段,孩子们开心地唱,认真地背,不知不觉,“孝”已走进他们稚嫩的心田。
游中学: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是“大孝”,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感知家乡新变化,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
玩中学:教师精选一些孝道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夸一夸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给长辈送一句祝福的话,每周为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既是玩,也是学,在玩中孩子们明白孝的道理,变得听话了、懂事了。(2)中年级:学、做、比
学一学:听孝的故事,知孝的历史,践孝子之行,阅读古今中外孝的故事,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孝、走进孝。
做一做:根据孩子“善模仿”特点,组织“做孝敬父母的小明星”、“做劳动小能手”、“做爷爷奶奶的乖孙女(儿)”竞赛活动,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效果十分显著。
比一比:比一比,谁最爱爸爸妈妈;赛一赛,谁在家中最能干;看一看,谁在家长、邻居、同伴间赢得的好评最多。运用家长评价、小组评价、邻居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树立标兵,鞭策后进。(3)高年级:悟、导、行
营造氛围,让学生感悟;巧妙对比,给学生以指导;将心比心,落实到行动。每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均精心营造浓浓的“孝”的氛围。一是提炼主题,精选孝的格言,给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波;二是精选歌曲,成为每节课、每次活动的主题歌。童声如天籁,一节课结束,爱心、孝心融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我校成立的“假日孝心小队”、“助老助残小队”成员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经常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服务,前往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打扫卫生、递送水果,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将自己的孝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三、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学校制定“小学生孝行评价方案”,定期评选“校园十佳小孝星”、“班级小孝星”。每学年,学校都隆重举行“校园十佳小孝星”表彰活动。“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成为了孩子们的誓言和行动。
我们主动架设校、家桥梁,制定“孝道教育家校联系制”,要求老师每月必须与家长至少联系一次,指导学生及时填写《孝文化引领我成长——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既要求家长督促子女,发现不孝的行为,及时教育、纠正;又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孝行典范。
师生领略孝文化的风采神韵,汲取传统美德的丰富营养,不仅使校本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促进了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焕然一新,对外先后成功举行了孝文化教育展示活动、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讨会、“孝行天下”主题大队观摩活动等,在全市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多名老师被评为镇、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做法被评为2009泰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 2010年学校被泰兴市人民政府表彰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
孝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已有了一定的积淀,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学习研究的力度,努力完善并利用好校本课程,把孝文化教育特色品牌擦得更亮,使之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2.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二
一、充分发挥文化和学校特色, 充实“熏陶+培养”互补的校本意识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战场, 而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以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因此, 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学校, 服务于教育, 开创出“熏陶和培养互补”的校本资源开发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一种大家都在寻找的学校教育的新“增长点”。
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包括校园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文化资源。从大处说:学校硬件设施、教师学生、办学理念, 往小处说, 学校的制度文化、校纪、校风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从动态的, 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各种娱乐性、文体性、学术性活动到静态的, 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诗化都属于校园文化资源的范畴。校园文化资源尽管丰富多样, 但也各有不同,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 积极创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尤其是校园隐性文化资源, 潜移默化, 具有“桃李不言, 不自成蹊”的独特作用, 更应挖掘创新。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还要注意它的时代性, 应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使之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 但却是稳定的、渐进的和持久的, 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 必须立足校园文化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使之产生辐射力, 筑成塑造力,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 充实“实践+创新”并举的校本内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社区与学校的特色, 其内容与社区生活和学生生活发生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儿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各类课程资源中, 区域文化、社区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挖掘社区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 是开展校本课程最好的选择。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东六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所在地区背靠长江, 南临京杭大运河, 沪宁高速是本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经济发达, 有全国闻名的灯具之乡, 享有江苏“小温州”的美誉, 这里更是革命先驱恽代英的故乡,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开发校本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之歌》就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个课题。通过深入实践活动, 孩子们的自主性被唤醒了, 创造性被激活了。同时,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还培养了他们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使其形成了亲近自然、关注生活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时代和潮流特色, 确立“时尚+实用”共存的校本宗旨
调查发现, 80%的学生有上网的习惯, 60%的学生在使用QQ聊天工具, 30%的学生关注影视文艺动态, 40%的学生会上网查找资料, 20%的学生有看新闻或其他内容的习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 眼界较广, 张口网络“新”词, 闭口时尚“潮”语, 如果此时, 教师稍有懈怠, 便会“OUT”了。因此, 我们每位教师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时时把握主动权, 与社会接轨, 与时代接轨, 与学生接轨, 切实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 培养与社会接轨、与时代同步的一代新人。因此,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时代潮流等因素, 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现象纳入课程, 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促使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
四、充分发挥家长优势与作用, 开创“社会+学校”同行的校本模式
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 但它的旨趣决定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合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社会参与力量中, 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 在一定意义上, 其影响程度不亚于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因为每个班的任课教师只有几位, 而每个班学生的身后却有数位家长。这些家长都是珍贵的、可供利用的校本资源。只有通过让学生共享到各位家长提供的校本资源, 学生的成长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不仅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言献策, 提供思路, 还能及时反馈信息, 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家长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以增加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确切性。
3.挖掘陇西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篇三
【摘 要】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本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陇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为校本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课程改革
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是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教师发展或是学校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的特长。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自行选择能够使其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本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1.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地方精神的挖掘
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性知识和地方精神。它囊括了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人文历史等的全部。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学习地方性知识,这是认识、理解和吸收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存、社会习俗既是本地民族智慧的象征,又是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有其特殊的呈现形式,既真切生动,又“直接而朴质”,因而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因此,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需要整合上述各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及资源,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性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深入分析,主动探索等方式获得对地方性知识的客观体认,从而为今后服务本地社会,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在对地方知识的认识与评价时,应该注意从本地文化内部去考察而不能用其他文化知识标准去判断,“因为一种风俗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道理,假如不能从这内在道理去看,就难免会有偏见或错误的评估”。
2.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活动、体验、对话等实践方式学习课程。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教师编几本有关地方文化的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就宣告了事。倘若如此,不但使课程变得索然寡味,与过去的乡土教材并无二致,而且,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与目标。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从而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反思,探究与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认知和理解地方文化及个性发展的方式,从而使自己保持不断对本土文化反省、追问及创新的意识。
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把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主体上,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地方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其中,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这是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认知、理解及反思能力,增强地方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二、陇西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为校本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
陇西文化资源丰富,历代诗词琳琅满目,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陇西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古城中心坐落着建于宋代的威远楼,雄伟壮观,尽显千古雄风。“天下李氏出陇西”,陇西是李氏发祥、发迹、成长、繁衍、迁播之地,是天下李氏的“郡望”故里。陇西堂、李家龙宫等古迹闻名遐迩,是中华人文历史的精粹。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晋南朝之际,汉唐之间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丰富的陇西文化是学生成长的极好的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开发和运用。
在人受教育的历程中,人的成长表现为精神的成长,教育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精神,可以说,精神建构是教育的根本使命。通过体验,获取新的意义与经验,学生的理解与体验生活世界真正地关联了起来,学习内容真正转化为个人的知识,人类的生活智慧真正地转化为个人的生活智慧,历史传承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建构,使学生得以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生的完整与统一,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价值和创造。
在教学中,老师会为学习者设计各种任务,但学生要结合教学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达到各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学习,从而在学习内在推动力下,获得积极参与的情感,并能够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实施方案 篇四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
二、奋斗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三、组织管理: 学校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小组,校长宏观调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教学视导服务中心全面负责校本课程的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教研组拟订《校本课程纲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领导小组 组 长:苏国喜
副组长:李太茂 杨保柱
成 员:张 霞 周海营 张志森 黄干强 张登峰 李 珂 朱东升 吴 娱 张 丽 吉雅丽 许聪慧 王爱萍
职责: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决策组织、协调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2、组织协调小组
由教务处、教科室所有成员组成。
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部署执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终审校本教材和计划,检查与监督其执行情况。
3、执行实施小组
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本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全力促进课程的形成。培训教师队伍,决定校本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编著和初审校本教材。
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负责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四、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其中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其次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它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学习策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它使学科知识具有知识的可再生长性和技能的可再发展性,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基础性课程的特点。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这种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因此应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丰富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如乒乓、排球、篮球、足球等,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这类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等。博知课程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广泛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怡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如艺术怡情可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课程来实现。该类课程可教给学生有意义的怡养性情的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成功人士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当前,很多学校仍偏重智力,忽视意志力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会适应困难。因此,开发励志课程已迫在眉睫。“广行”课程就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即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科技创新、新闻采访、英语会话、实验操作等课程。丰富性课程可单独开设,亦可交叉进行,这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
3、发展性课程
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相对于丰富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重视学科的学术性、前沿性,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学科知识竞赛辅导等课程。二是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类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这类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1、调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
2、申报
通过教研组会议,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标题及内容。并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
3、审核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对教研组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进行审定。
4、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方式与途径: 1培训--参加各级培训、观摩和讲座。○2实践--开设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3学习--老师们通过相应书籍资料和网络平台,○经过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指导。○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教材编写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并且做到色彩鲜明、图文并茂。
5、实施
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校本课程,由教务处列入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列入学校课程表付诸实施。
6、督查
教导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实施检查,包括教案、授课、课后反思、建议意见等,汇总后作为下一轮校本课开设的经验材料和决策依据。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实施
一、实施流程(1)选课
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方案(即专题)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为便于统筹安排,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和第二志愿。
教务处对学生的志愿表进行统计汇总。为提高教学效益,一般情况下,凡选择人数不足20人的课程暂不开设。
(2)排课
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开学前下发到每个班级。
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两课时,一学期按18周安排。在公布课表的同时,要公布授课教师、学习地点。
(3)上课
教师或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要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4)考核
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导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对学生的考核可采用测试、小论文、实验、设计、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 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克服学生选课中的兴趣主义倾向,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避免学生选课中“想选就上,不想选就不上”的现象。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要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认真组织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及时反思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3)学生要认真上课
学生要按时出勤,遵守学习常规,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学生校本课程的学分应纳入对学生的各项综合评价和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
(4)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调研和监控
学校成立调研小组,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调研和监控。通过听课、问卷、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分析等方面,全面分析该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及时反馈,并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校本课程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1)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密切联系
*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有现实意义 *课程宗旨较好体现现代价值观念
*对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有切实帮助(2)课程目标的确立 *目标明确、清晰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能考虑学力分层的因素,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3)课程内容
*体系完整,层次分明,教材框架清晰 *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4)课程评价
*评价可操作性强、方法科学、具有激励性和制约作用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1)指导思想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2)目标内容
*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
*内容开放,容量恰当,层次分明,针对性强(3)指导过程
*结构合理,多法结合,灵活运用,讲授时间不超过1/2课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 *富有节奏,善于激起教学高潮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矫正迅速,时空合理*注重学法指导,情知交融,启迪思维*设计训练针对性强,方法灵活、生动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应变力强 *合理使用教具、电教媒体 *板书科学、新颖、美观(5)全体性
*学生全体参与,积极性高,训练面广 *全体学生都有收获(6)全面性
*掌握学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训练效果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7)主动性
*气氛活跃,主动投入
*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8)创新性
*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见解有新意 *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问题
3、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学时成绩(C),即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成绩;超过90%,可计满分;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课业成绩(P),即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占学业总成绩的40%。
5.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五
一、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的新名词,也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但由于校长“教师的课程观缺失,对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无从下手,再加之学校在文化传承和积累等方面有所欠缺,校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等问题,使得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和学校特色 应该说,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关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几乎是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缺乏地方和学校特色!不少学校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更没有学校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整体围绕升学考试转,无暇顾及开发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作为学校,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明确自己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确定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这是学校的基本要旨,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这样的学校才更具生命活力!而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正可以彰显出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那种不顾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发展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其实也是一场革命,学校领导更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学校的优势,一定要突出一个#本$字,即学校的特色: 理念特色“管理特色”教学特色“育人特色等等,只有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造就素质过硬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2.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制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目前,对中学教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指标,这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迫于升学的压力,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都没有太多热情!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利用课程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也是多与教材内容有关,做为考试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另一主体——学生,迫于沉重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应付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上,无暇顾及参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3.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各方给力不足,配合不力。有效的校本课程资源是学校全体师生集体智慧选择的结晶。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为整体,需要全校共同决策“团结协作和共同开发。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性很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与其他教师相互隔离,教师职业的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特点使得教师之间协作和沟通方面较少,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合作意识较差。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所受教育、知识掌握、能力发挥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很难兼顾全体。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比较多的家长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差,并不十分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小发明、课件制作、社会调查、环保行动等活动,认为是浪费时间。同时社会的关注力也决定了社区资源的优劣,有一些社区资源缺乏服务学校的意识,设施陈旧,对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
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这既有学校层面的问题,也有教师层面的问题,既是理念层面的问题,也是操作层面的问题。1.学校层面。
(1)新的课程观决定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彰显办学特色,学校特色的核心因素是学校的差异性、独特性。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学校校园环境、历史传统、建筑风格、校外环境等各有不同,这些差异体现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在“本”和“特”字上下功夫,从校本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既可以利用校外公共资源如地方文物古迹、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长廊等,也可以利用更现实的动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既可以利用学校的传统项目如体育、艺术等,也可以从德育、科技教育等优势项目入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新的资源如书法、古诗文诵读等,或以开展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此种种,通过学校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才能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还应积极主动地把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学校特色建设二者结合。学校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一代或历代人的传承,形成特色文化,而这种文化鲜明地刻上校本的烙印,才是校本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
(2)一校之魂决定校本课程。作为影响学校功能与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的校长,不仅是学校成败与否的决定因素,也是校本课程及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校长不仅要扮演课程资源开发、管理相关的角色,还要扮演好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首先进行的是资源分析,校长是学校资源调查的主持者,应明确本校的办学思想,立足现实,全面解剖学校各种主客观因素,发挥学校优势的作用,充分利用本校和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寻找最佳的切入口,彰显学校特色。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校长必须协调处理好人、物、财、时间分配与使用,合理的搭配,科 学 的 安 排 也 决 定 学 校 资 源 开 发 的 效率。校长应带领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增强课程资源的意识,全员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发展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最后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借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校长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咨询与指导,或提供必要的专业与技术支撑,或与高校合作,搞联合开发,使理论与实践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有效地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在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应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既可以借鉴典型学校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与相近学校结成共同体,多开展交流研讨,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特长,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从而更加凸显本校特色。
校长应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的领导。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操作中,可考虑成立一个以校长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有学生和校外专家参与的研究开发鉴定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考察现有资源、调查可以利用的现有资源,改造或创造新的资源,并进行具体实施,作出正确评估,适时修正。
2.教师层面。
(1)加强校本研究,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理念、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随着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会逐步加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践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做”中才能提高,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为此,首先要抓好对教师的培训,从职前、职后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校本培训等多角度入手,培训的形式也可多样化: 专家报告、个体自学、集体研讨、互动交流、成果展示等。其次,引导教师开展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断学习、交流、切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程序等等,重视总结广大教师在开发中的实践经验;第三教师应注意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可以通过读书、撰写教学日志、录像等方式自我省察,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资源观,全面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2)教师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积极开发社区资源。家庭、社区与社会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环境资源。学校的教育措施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因此应积极发动家长参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来。学校和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认识到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价值,吸引家长参与其中,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又一重要力量。学校可以从家长各自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职业特点、生活感悟和自我积累等方面出发,主动收集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源,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时代性。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社区与社会各方的有效支持,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和大课程资源观,改变校内课程资源“单一”的观念,建立起社区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机制。所以一线教师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积极发动和宣传,调动社区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都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和评价的过程中来。
同时应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生成课程资源。校本课程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校本课程综合化的特征,需要教师改变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在更大的空间与更多的人,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开展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教室之间甚至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可以通过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所有参与教师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必须“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趋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出发,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学生生活的真实性、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学习过程、方法与结果的多元性等动态生成的资源都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应有内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动机和愿望,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主动参与到开发过程中来。
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操作策略
在校本课程的实际开发中,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资源分析、收集整理和资源规划等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调研开发行动,从而推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
1.资源调研——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调查就是对学校已有的”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资源进行整体盘点的过程。进行资源调查,就是要解决普遍反映的资源不足的问题。以校长为首的课程资源小组必须充分调查,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了解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如学校历史文化、硬件设施、现实困难与需求,学校教育氛围,学校师生的特点与需求等等;知彼,就是知晓学校周边的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如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社区价值观等,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以及地方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支持力量等等。校本课程资源调查的方法,可采用访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文献分析等。系统认识内外部条件,便于开发者把握机会,发挥学校优势,因地制宜,使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切实可行并富有特色。
2.资源分析——分类管理,制定策略。通过资源调查,对学校资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必须系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鉴别和评估: 优与劣情况、已然与未然情况、可能与不可能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学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依据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哲学来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对学校内外部各种资源的综合评估,优先考虑对自身发展有直接的、重要的、大量的、迫切的"长期的影响因素,扬长避短,运用系统分析的科学方法,将分析结果与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可选择的对策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资源规划——资源的重组与共享。
6.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六
① 课堂使用:这是使用校本教材的主渠道,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两本教材同时使用,相得益彰。能起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校本教材。
② 集中学习:利用早读和自习课的时间由教师统一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全体学生就同一篇阅读教材进行统一学习。教师传授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及时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决和讨论。
③ 分散学习: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自行进行阅读学习。记录下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与教师进行个别的交流和指导。
3、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① 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教师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能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② 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量。除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之外,还应该加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面,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开拓学生阅读的眼界。
③ 加强对阅读效果的检验。要求学生试着编写简单的阅读材料以检验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有所提高。是否能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句型和单词加以运用。以此来再一次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预期成效
(一)成果
1、总结出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2、总结出如何使用校本教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形成分级阅读的校本教材
(二)效果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提高了。
2、学生阅读量增大了。
3、学生阅读效果更好。
4、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会自主开发教材,变教已有教材为借助教材开发特色教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英语阅读研究课效果好)。
5、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6、配有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
六、课题研究组织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课题顾问组
肖晓明(自贡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
李良生(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副局长)
肖 蓉(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主任)
甘 奎(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
李 涛(自贡市自流井区基教中心英语教研员)
2、领导组
组 长: 付难波(檀木林小学书记)
副组长:
陆 林(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龚 梅(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刘颖玲(檀木林小学教导处主任)
魏 东(檀木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杨国兵(檀木林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3、课题组
课题总负责人:付难波
课题具体负责人:杨国兵
主要研究人员:
杨国兵(组织实施,修改订正开题、结题报告,具体监督推动课题各项工作)
吴 玉(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协助组织实施,重点负责组织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
范 敏(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周 婷(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余潇潇(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课题组研究人员:
应霞 王思照 徐丹梅 刘苇 叶茂达 姚满华 宋伟 刘玲 王雪钗(负责本课题文字资料处理,开结题会议组织服务以及其他工作)
(二)时间保障
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三)经费保障
第一阶段: 3000元
第二阶段: 元
第三阶段: 5000元
第四阶段: 5000元
主要用于培训学习,调查研究,信息咨询,组织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开结题会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序号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索取途径方式
1 小学英语学习标准 《英语新课程标准》
2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要求 《自贡市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3 教学原理 《教育学》
7.校本课程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篇七
1. 校本课程中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充分发掘和利用身边的人文、地理、风俗、历史等资料开设校本课程。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尤其是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由于开发的是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 学生比较熟悉, 实践起来就简单多了。实施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发展。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和编辑资料, 得出的成果才是学生自己的, 是最具有说服性的。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资源, 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课程资源都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2. 在校本课程中发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必须和实践结合起来
我校在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条件。我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开发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比如笔者开发的校本课程《骊靬文化》和《永昌县乡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就是充分依托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骊靬文化》涉及了永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旅游、文化、特产以及骊靬城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骊靬文化, 特点非常鲜明。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当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校确立了以永昌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 开展基于骊靬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3.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
永昌有一个特殊的乡土文化就是骊靬文化, 必须把这个特殊文化与一般文化相结合。人文是区域地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 效果也会非常好。比如永昌县的骊靬文化的探索注重挖掘古罗马的文化特色, 开发古罗马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传统文化、古罗马建筑风格、古罗马艺术文化等。
永昌县地域辽阔, 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像圣容寺地区的彩陶文化、古罗马文化、西域文化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永昌的古罗马文化为例, 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 像古罗马遗迹、长城、北魏石窟、宋佛塔等文化古迹特点鲜明。另外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人的来源有着极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永昌地区开发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的, 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 从而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4. 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尤其是调查和研究风俗、历史、当地文化的时间不是太多,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问题, 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资源, 把学校的图书馆、微机室等向学生开放, 让学生把已有的技术能够运用到学习中, 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 尤其是有时间和能力去开发和研究的事物。也就是说,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应充分利用已经在学校里形成的校园文化。比如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 我校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仅要保护校园, 爱护校园, 还要充分发掘校园的文化, 形成校本课程。
总之,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 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的资源, 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如果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 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 从多角度着眼, 比如地理区位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独特的民俗风情等, 找到自己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就很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田冬主编.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
8.依托乡土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 篇八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我校语文教研组非常重视会宁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这些都成为我们弘扬本土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我们遵循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结合我校的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的探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两年来,我校在充分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对此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那么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呢?本文就依托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做初步的探索。
一、以收集整理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学习实践传统文化为目的,初步建构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开发教材的质量,我们语文组成员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体例的编排、活动的设计等重点环节上多次修正,使得我们的校本教材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我们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从采访中获取信息,我们带着相机从各个历史古迹去收集图片资料……总之,一切可能的办法都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使用。
课程开发组对“会宁风土人情”和“长征精神”等进行研究开发、收集和整理,终于开发出了具有会宁乡土文化特色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涵盖小学六个年级,初步构建了学校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我们经过探究以内容决定形式的理念确定了教材编排体例。
其中各年段的教材编排如下:
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以当地民间游戏和童谣为主,并从游戏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从而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三、四年级(中年级)以了解家乡为主,除了简单的乡土民间故事、传说及红军故事,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
五、六年级(高年级)从了解家乡深入研究家乡的历史文化,走近会宁历史,了解红军长征会师精神,聆听红军小故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整合各种乡土文化资源 ,构建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乡土德育校本课程”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地方乡土德育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文化分为三部分
1.低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学童谣,唱儿歌:童谣(如:小雨点、板凳谣……)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2)玩民间游戏:如“抢板凳” “踢毽子” “打陀螺”等。
2.中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听红军故事、民间传说:培养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2)走进传统习俗:比如:过春节“接先人”,正月十五“闹社火”等,让学生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3)了解会宁特产:走进自己的家乡,认识会宁特产_小杂粮。
3.高年级乡土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走近会宁历史:培养学生对红军的敬仰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走进革命遗址:牢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感悟会师精神:从身边大学生的实例中感知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
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德育校本教材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特色课堂,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把乡土德育校本课程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彰显乡土文化特色。我校体育组教师将踢毽子、跳绳、打陀螺等这些富有游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间游戏的特色,又增进学生对会宁乡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乡土德育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资源,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成立绣荷包、剪纸(剪窗花)、编花篮等手工制作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家乡的艺术美。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为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比如:端午节“插杨柳”,重阳节“登高山”等感受家乡习俗的丰富多彩。
语文组教师还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资源,教育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总之,依托乡土资源,基于地方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感知、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对于提高德育的整体实效,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9.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讨 篇九
关键词: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补充国家英语课程的校本课程已经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学校或者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而制定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和不同地域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欲望,能够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目标。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而且,现有的初中英语课程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初中英语课程的现状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英语课程的现状
1.英语课程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英语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合理,且课程类型较为单一,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校本课程,也没有开设选修课程,大多课程是以学科类课程为主,因此,所有学生都在学习完全相同的英语课程,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从而导致英语教学内容难度把握不够,过分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之间差异和个性的培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而且还会导致教师的教学难以完成,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难以达到。
2.英语课程过分重视理论课堂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会出现过分注重理论课堂的教学,而忽视活动类课程教学的现象。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是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实践性极强的英语,除了应该注重理论课堂教学外,还必须重视活动课堂教学。因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知识过程体验进行的,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为了沟通交流,而英语活动课程可以通过探究、交往和创造等活动促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较好吸收和综合运用及创造。所以,初中英语课程应重视活动类课程教学。
我国英语课程的不足和缺陷,让其不能及时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生活发展水平。而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英语课程这一缺陷,它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最新英语文化信息融入并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因此,开发英语校本课程资源是势在必行的。
二、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尝试
1.建立英语校本课程的学习环境
英语学习环境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十分关键,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与学生英语学习息息相关的场景,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密切配合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加入,它还需要广大家长参与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家长的配合,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以学习英语知识,而且英语知识也不再是纯理论的、无味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收集身边的英语名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也锻炼了其实践能力,通过建立这样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英语校本技能训练提供新方式,当然,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英语校本课程学习。例如:让学生到某旅游景点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学习旅游方面的英语词汇和介绍风土人情的情景对话;组织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互动等。当然,还可以开展以校本内容为主的英语课程,例如:以“如何让我们的校园更有生机”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2.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给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展现自身所拥有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机会。一直以来,初中英语所用的教学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英语教师也是按照这一教材来进行教学,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课程有很多的不足。如今,英语教师可以自主地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找出校本课程的特色,并按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话题,设计出多样化的英语校本课程。例如:收集资料、排演节目、诗歌朗诵、讲故事、英语猜猜猜、单词接龙等等。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鼓励他们由浅入深地进行英语学习和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当然,教师在设计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中,应该始终围绕课程教学重难点来进行把握,通过发挥校本资源来有效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学习动机。
3.深挖校内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10.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
一、突出校本特色,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任何课程都是一定知识领域的集中体现。校本课程能够弥补文本课程在知识呈现等方面的不足, 从学生身边最为普遍的现象入手, 鼓励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予以学习和运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校本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激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特色的呈现, 则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找出学生容易认可和关心的学习话题,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发挥校本课程的特色之长,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突出校本课程特色中, 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特点, 通过发挥校本资源特色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样, 围绕脚本特色来有效激活学生的多元化语言学习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信心和潜能, 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校本课程特色出发, 让学生的兴趣点能够围绕脚本进行有效学习和运用, 更是体现人本主义教学理念, 让学生能够愉悦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我们以《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的8AUnit 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建议学生能够就“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best friend?”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味进行分析探讨。建议学生能够从搜集有关朋友友谊等方面的名言警句进行综合分析, 并建议学生能够与好朋友就发生过的有意义事情能够运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来予以呈现, 以此来突出“Good friend is very important to everyone.”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能。
二、优化校本活动, 提高学生理解感悟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展示生成过程。通过优化校本课程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 还能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运用, 更利于加深理解感悟。
校本课程的活动优化, 能够实现知识的静态学习和动态转化生成, 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这样动态展示的形式进行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在优化校本课程活动过程中, 应该体现“尊重差异, 个个参与”特点, 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课程活动教学过程中, 不断接受和掌握语言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探究的主角, 通过运用校园学习资源、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多元展示学习活动过程, 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围绕校本课程互动教学特点, 优化活动, 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变得更为真切和深刻。像在《牛津初中英语》8AUnit2 School life的“Reading School lives”教学中, 根据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体验感受, 运用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建议学生通过运用语言表达“What’s about my school life?”来与西方学校生活进行比较, 以校园的生活环境进行互相对话,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以“What’s my favourtie school life?”为话题, 进行综合表达运用, 以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能力。
三、展示学习成果,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校本课程教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通过一定的成果展示方式来进行体现。这样, 一方面, 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载体, 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交流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信心, 帮助他们更好学习和运用文本语言知识。
在校本教学过程中, 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为灵活和丰富。这样的成果展示, 主要体现在:首先, 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 有一定的学习展示平台。其次, 丰富学生的学习展示形式, 鼓励学生能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呈现学习过程, 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策略, 激发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心理。最后, 教师应该多运用激励评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之中,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运用体验和信心。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还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生成。这样的学习模式也与课程教学的要求相一致, 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像在“Reading”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表达主体大意的基础上, 可鼓励学生展示“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article?”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如上所述, 运用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来优化校本课程资源, 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基础上, 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转化,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程资源的优化不仅是学生学习转化升级的需要, 更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摘要:就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做阐述, 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丰富和优化来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多元化物质载体, 让学生能够获取丰富语言文化知识。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参与课程教学过程, 增强他们语言学习情感体验, 丰富他们的跨文化语言学习思维和能力。通过突出校本特色、倡导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转化能力, 促进他们知识技能有效内化生成。
关键词:初中英语,校本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1) .
[2]杨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3]丁惠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 (中学) , 2010, (3) .
[4]郎虹.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0, (4) .
11.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一
本文试从课程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做几点粗浅论述和分析。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现实困境
1. 开发者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 由于长期处在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之下, 他们对课程理论知识了解甚乏, 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程是具有学科性质的文本化教材”层面上[1]。因而教材的意识占据了课程意识的主导, 不敢“越雷池一步”, 认识上产生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有的学校认为, “校本课程开发=乡土教材编写”;还有的学校认为,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设施、师资等资源的简单罗列或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要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表面文章”即可, 对课程资源的评估与定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从目前看, 持有上述观点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在少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肯定无法做得深入, 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教材重复、课程质量缩水等问题。比如, 具有网络特色的学校舍弃了自身的优势, 转而追逐自己并不熟悉的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地域特色显著的学校不注重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 却盲目地追求基础薄弱的其他课程项目。
2. 学校乃至教师的阻碍造成了开发力量的单一局限
近年来,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专业指导, 但仍有不少单位和教师感觉步履维艰。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 学校在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理念上产生了错误认识。如有的学校就认为, 借助校外力量开发的课程就不是学校本位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则提出, 整合了过多其他学科的资源, 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另类教材的翻版。
其二, 教师专业个人主义阻碍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就意味着教师要与家长、社区人士甚至学生有效地合作。但是, 在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下, 许多教师会把这种要求视为对自身专业自主权或所谓的师道尊严的一种侵犯, 从而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力量的单一和局限。
3. 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造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环节的疏漏脱节
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 必须要有细致的分析、科学的论证以及严格的评估才能确保其质量。然而对于某些参与者来说, 出于种种原因, 他们无法忍耐过长的开发和评估周期, 于是就舍弃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的“枝节”, 直奔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果 (教材) 而去, 认为“只要教材编成了, 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校本课程也就成功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造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个流程的疏漏脱节。
二、实现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的应对策略
1. 通过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首先要有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明确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识, 还要进一步思考开发的方向及有哪些潜在可利用的资源, 并积极行动起来。由于传统课程体制的局限, 现阶段, 大多数教师尚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课程理论及开发能力,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目前看, 以校本培训为载体, 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曾荣获威海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称号的石岛实验小学就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 将强化内功与精神激励有机融合, 通过抓脑子 (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 、搭台子 (用互赢的竞争机制激励人) 、撰稿子 (用辛勤的笔耕锤炼人) 等途径, 充分发挥出了校本培训的作用, 使全体教师在汇报、研讨、交流一体化的学习活动中, 深化了改革意识, 认同了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投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夯实了理论基础, 而且也有效地激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
2. 借助协作互助让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
一项调查表明, 教师并不认为“协作互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较为严重[2]。事实上开发一门完善的校本课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是很难实现的。依据新课程理念, 学生不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 他们的需求与选择也同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 专家在理论方面占据优势, 他们能给教师提供许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因此, 习惯了“单打独斗”的教师必须要克服原先的偏见,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与他人分享课程资源, 一起制订课程方案, 一起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进行评估, 与教师、家长、校长、学生、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专家等进行广泛的合作[3]。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使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 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形成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
3. 依靠科学评估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延续性
作为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科学的评估将是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实施上的可行性及课程发展上的延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发现, 在众多课程开发者的意识及经验中, 科学评估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除了上面曾提到的功利思想作祟外, 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实施科学的评估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下结合“石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自我评估案例”, 就实施科学评估应着重把握的两个“吻合”作逐一分析。
首先, 对课程资源的评估应充分考虑学校所选定的课程开发方向是否与自身所具备的地域、资源优势相吻合。石岛实验小学在把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定位于“走进海洋”的同时, 对该校在地域及社区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做如下评估:“学校所在地——石岛, 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渔港、已与韩国通航的石岛新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齐全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热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社区人士、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及大量的生活体验等条件都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广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试想, 如果学校的地域资源、社区资源和师生资源优势都能得到发掘, 得到相对准确、到位、科学的评估, 那么绕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弯路并迅速向课程开发的正轨上靠拢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其次, 对课程资源的评估还应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是否与学校的教育基础、文化品质等相吻合。作为课程资源科学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校内课程资源 (包括活动基础、师资及设施优势、科研基础、校园文化等) 的评估也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来考虑。我认为, 对于有着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雄厚的科研及设施基础优势、多样化科普特色活动传统的市直小学来说, 石岛实验小学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我评估和定位是成功的。从评估后的“走进海洋”校本课程结构、活动设计纲要中, 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 具有显著的学校特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 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和设计构想 (构建一处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教学效益、创新的发展平台的新型学校) ,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注、热爱海洋, 优化成长空间) 并且继承和延续了学校的办学传统。
校本课程开发是多面向和多层次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我认为,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统领下, 充分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 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 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之路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8) .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5) .
12.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二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国家大力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单独设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板块,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定的高度。这一规定可以有效改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单一的局面。以往的课程体系只是由少数专家编制,而今开发课程资源后,课程体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结合的形式,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后,增加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促进教材多元化,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校本课程的基础是学校范围内使用的教材,可以将本地的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弥补国家教材在本地使用后出现空缺的现象。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会发生理念的变化,按照国家教材的课程体系,上课只关心怎么教,而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教学,教师要研究教什么。这是一种观念的变化,更是知识体系的变化。自己策划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将当地的课程资源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课堂教学不再是远离家乡、远离自己的高大上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本土化、弹性化的教学特点。以往很多教师都说国家课程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学校和自己的学生,如今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弥补这个不足。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一个鲜明体现,根据本校的实际,确定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内容。对于学生热爱家乡教育的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教学内容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惠东地区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这里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湾水蓝沙白,水平浪柔,是旅游的绝佳去处,更有很多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资源。
红色旅游:惠东的高潭镇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是红色火种点燃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
蓝色旅游:惠东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巽寮海湾海景旖旎、岩礁神奇,令人流连忘返。港口有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的双月湾、平海湾绵延十几公里,也是观海听潮、休闲旅游的绝好
去处。
古色旅游:惠东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建于明朝的平海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地区现存唯一且最大的古建筑群,现保存有古城墙、十字街等古迹。多祝镇的角峰畲族村是惠东境内迄今为止仍保持原生状态的畲族村寨,数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并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最原始的畲族语言、风俗、服饰、山歌和民间故事等,在这里至今仍能溯其源头、觅其踪迹。多祝镇黄狮古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具有浓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
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景区惠东就有七处,包括九龙峰旅游度假区、“永记”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增光南山漂流、梁化国家森林公园、白盆湖国家生态风景区和温泉等。
三、体育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本地的资源,将鲤鱼舞、畲族舞蹈引入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便于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并传承家乡的民族文化,避免民族文化的断代现象出现。在体育课程中增加鲤鱼舞、畲族舞要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舞蹈的渊源,了解文化历史。然后请老艺人来学校进行技艺的传授,让学生感受鲤鱼舞、畲族舞的独特魅力。然后教师安排一定的课时将鲤鱼舞、畲族舞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学生掌握这种舞蹈可以在节日庆典和体育舞蹈比赛中运用,提升民族舞蹈在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位置。在舞蹈的学习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态度。将民族舞蹈作为学生提升艺术品味和弘扬文化的手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设计,将舞蹈的学习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
体系。
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特色,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将地方的文化资源融汇体育课程设置,就要认真探讨哪些资源适合体育教学,怎样将这些适合体育教学的资源引入教学中,并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徐涌.关于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
13.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三
————浅谈中学“书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及其应用
张继红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它蕴含着千年的文人情感和文化修养,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优雅意境,它占据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然而互联网新技术的浪潮大有将这古老艺术淹没的来势,书法实用性的弱化和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已让书法和书法教学沦为一种点缀和摆设,学生自然就无从感觉书法的独特魅力,更何来传承?
古之先贤圣哲、才子佳人皆“通五经,贯六艺”。所谓“六艺”是指古代学校教学的六项内容:诗、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即是写字,书法。在古代,书法在官府学校和私塾被看作是一门学问、一种技能。它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甚至是一种礼仪。
而今,书法这种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正在中学生中逐渐淡化。通用书法教学培训教材和专业书法教师的缺乏,使中学生的书法教学相对滞后亦或是书法课程“零开设”,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书写习惯、书写姿势、书写品质每况愈下!因此,在中学开发“书法校本课程”,加强书法教育,培养书写品质已刻不容缓!
一、中学生书法教学和书写水平现状及形成原因
1、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书写水平、书法课程的漠视。
由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日常教学只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书写是个性化的东西,是雕虫小技;培养学生书写习惯是小学教师的事,中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书法教学因而难登大雅之堂,导致学生作业书写甚至是试卷书写格式混乱,字迹潦草,信手涂抹,毫无规范可言,书法之美更是无从谈起。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书写训练,针对个别学生的“单兵”训练也是收效甚微。
2、学生的书写、书法训练缺少系统、科学的指导。
当今中学阶段书法教学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又缺少专业指导教师,一些有书法天赋的学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仅凭自发临摩,“取法乎下”,书写无个性,少格调,缺气韵,难成大器。而那些书写较差的学生根本不懂书法技巧,连握笔的方法、书写的姿势都不正确,就甭说笔锋、字距、气韵、间架结构等术语了。而个别身兼“书法老师”的语文老师的书写水平本身就不过关,倘若指导往往亦是误人子弟。
3、过重的作业量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障碍。
过重的作业量迫使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作业不得不一味的加快书速度,而这种速度是以牺牲书写质量和丢弃书写规范为代价的,这也是好学生往往书写较好而后进生书写较差的原因所在。
4、中学生书写水平的退化是互联网等新技术冲击的结果。
互联网新技术的一日千里,传统的书信通讯方式行将退出历史舞台;计算器的出现,算盘已束之高阁尘封历史,珠算口诀已快成绝笈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键盘代替了钢笔毛笔,打字代替了手写。QQ时稀奇古怪的火星文和眼花缭乱的表情符号代替了点横撇捺的遒美和黑白点线的舞动。中学生的书写水平就在对键盘的敲击和鼠标的点击中退化。
总之,中学生参差不齐的书写现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考试、升学,甚至就业等。在中学课堂中开设“书法校本课程”进行书法教学,强化书写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开展书法教学,规范书写的必要性
1、从现实功利的角度而言,加强书法教学尤其是规范书写是中学生考试、升学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各级考试中对语文等文字学科的卷面书写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书写正确规范,卷面清晰美观。
尤其语文学科考试,在作文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规定:书写规范,标点正确。书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平日课堂上开展书法教学,强化学生书写水平,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的备考是至关重要的。
2、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征。书法作为一门特长技艺,作为一门艺术理应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不仅如此,独具优雅意境的书法、漂亮的书写也是学生职场应聘取胜的法宝。文如其人,字如其貌。一手潇洒的字可看出你的精神气质,你的胸襟,因而也易被人欣赏,你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练就一手好书法会让你终身受益,也是你成功道上的一枚棋子。、在中学课堂中开展书法教学还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重要举措。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方块文字。它讲求规矩、匀称,其中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毛笔书法讲求的刚柔相济、轻重缓急、虚实相生、抑扬顿挫。在平时教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学,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还能不断规范学生的书法品质、书写习惯,让学生在艺术中领悟人生的哲理,陶冶情操。
三、中学课堂开展书法教学的几点设想和经验总结:
1、激发兴趣——上好书法课的前提
首先,以丰富有趣的书法故事吸引学生。书法史上关于学书法、书法家、书法作品的故事非常多。许多大书法家的成长,都留下了鲜活的探索故事。比如文征明的日书千字、怀素的埋笔成冢、智永的墨池,还有颠张醉素等等:再如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诞生的故事;书体衍变的故事等等。借助一些有趣的故事丰富课堂,以古代书法家成长的经历来激励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其实书法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些也就是字外功夫。通过这些书法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这么简单,会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心和神秘感,有利于树立书法课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2、临摹法帖——书法教学的主要途径
学习书法,必从摹帖和临帖入手。而临摹,需做到“入帖”和“出帖”。入帖——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原帖的精髓并加以运用。出帖——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初学当从一种碑帖入手,然后由渊至博,遍临诸家,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所以这个“出”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抛弃。
3、利用网络——书法教学的有力武器
互联网的兴起,让网络视频教学和远程课堂成为现实。网上有许多名家书法讲座,法帖临写指导的视频,这些名家的讲座和临写指导让学生有机会和大家名家零距离接触,接受高水平的书法指导,这种形式可以做为专业书法教师缺少的一种补充形式。
4、课堂延伸――提升艺术修养的源泉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课外功夫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知晓古今书法之演变书家之背景,知晓文字学知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书法与文学关系密切,有必要多读古今诗词歌赋,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总之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学校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或短训班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品质和书写习惯。定期开展书法比赛(软笔和硬笔)及优秀练习作业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个性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情。
5、专业进修――教好书法课的保障
千年书法,实际上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书法这门学问犹如浩瀚无际的大海,有许多知识需要去探求。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如果不懂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结法规律,不懂得书写技能、技巧、技法,不懂美学知识,只凭单纯“会写字”,想把书法课教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深造,参加必要的专业书法培训研修班,提高自己的书法专业水平。“师之渊博,学之才能功倍”。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它已成为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让我们潜心于书法教育教学,传承书
14.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篇十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载体,更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1]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众媒体已经形成一条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渠道。他们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争夺者。[2]而电影它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是生活的缩影,是不能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爱因斯坦曾在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这样写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可见电影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接触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和音乐,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地、创造性地和令人满意地利用闲暇时间。[2]将电影这种超文本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地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二、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优势和特点
1. 综合性
正如法国理论家乔治·萨杜尔所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3]爱因斯坦曾说过:电影“能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语言联结在一起”。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具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4]。
电影的这一特性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乃至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 逼真性
电影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具体、画面结构丰富、影响效果立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将复杂的事物直观化、可视化。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他们多感官体验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运动性
电影镜头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画面的不断运动,其多角度、多动感、多变化的画面构图给学生强大的现实感和冲击力,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去体味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感受,与片中人物产生共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进而体验深刻的情绪反映。
三、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5]
将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拉近了学生与语文课程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品位水平。结合电影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
1. 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
我们知道“大量的人类文字经典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不经过文字阶段直接成为经典名片”。[6]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优秀影片,让学生透过图文声色的影幕了解名著梗概、掌握经典台词、见证感人场面,使静态的文字变动态的画面,使学习方式由单一感官变为多感官交互,从而赋予了经典名著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轻负担、高质量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观片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感、写影评、给电影配音、续拍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同时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 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
《爱迪生传》的第七部分《让电影走出实验室》里说:“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6]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影的特点,组织学生观看跟语文课文同名的电影,使教材“动”起来,如高中课文《祝福》《雷雨》等都有与其同名的电影。这样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强烈的多感官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师生通过看、听、讲、析、赏、写等环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整合电影片段,作为创景激情资源
有的课文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件,也没有与之同名的电影,我们可以找与其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画面来创景激情,通过可视的电影画面与语文课文内容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学习高中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时,我们可以剪切《向日葵》《没完没了》等影片中不同年代的胡同镜头,经过整合做成多媒体CAI课件《胡同》,然后组织学生观看《胡同》,从而引导学生形象感知深入理解课文《胡同文化》。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多部电影中与高中语文中某一内容相关联的镜头剪切下来,整合成同一情景但不同镜头的电影资源包,作为语文教学创景激情的资源。
4. 汇集同一主题电影,扩展语文课程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内化价值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却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5]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电影资源与之整合,从而使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知识,而是从点到面的一类知识。
例如,讲解高中语文第一册美好亲情单元时,我们可以亲情为主题,搜集此主题的系列电影,然后细分。反映母子之情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反映父子之情的,如《背起爸爸上学去》;反映兄妹之情的,如《我的兄弟姐妹》;反映姐妹之情的,如《姐姐的守护者》;反映师生之情,如《放牛班的春天》等。借助电影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优势,将大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拓展了语文课程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3,66.
[3]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张庆林.中小学影视教育论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09.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82.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推荐阅读:
挖掘潜力 加强学习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08-23
挖掘习作资源 写出农村特色07-19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09-10
关于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06-09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09-20
挖掘历史09-02
挖掘恐龙作文11-20
着力挖掘创新元素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