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2024-09-23

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共10篇)(共10篇)

1.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篇一

为深入学习**大精神,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县处级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州委组织部组织中青年县处级后备干部春季班的学员38人,于**年4月6日至4月18日赴重庆西南大学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学习。

根据西南大学培训学员的学习考察计划安排,学员们先后聆听了:《管理方法与管理艺术》;《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行政伦理与领导干部行为规范》、《领导、管理与情商》等讲座。此外,还参观了长安福特和可口可乐在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产车间。

通过听课学习和实地参观考察,学员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为期11天的考察学习,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信对今后学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会大有裨益。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次到重庆的学习考察,大家得到了许多启示。

1、重庆市成立直辖市10年来,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得取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州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为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不断推进我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只有筑好巢,才能引得凤凰来。**现阶段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促进作用,并制定和着力实施土地使用、户籍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创造良好的软硬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州内外国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找准优势,合理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如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等,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3、**目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国家投资,要加快我州的发展单凭国家财政投资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方的人才、物力、财力,参与到我州跨越式发展中来。我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要实现农牧区的小康,各级政府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结合本地优势,加快农牧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公司+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与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提高农牧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从而实现我州农牧民增产增收。

4、重庆市构筑生态环境平台,并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落户重庆,使重庆经济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而生态资源丰富的**,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州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但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我州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牢固树立“生态立地、生态兴地、生态强地”的思想,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在我州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本着大旅游、大区域、大市场、大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我区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篇二

4月18日至22日,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带领下,由组织部、民政局分管党建、社区政权建设的领导,城关镇党委书记,各社区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共计10人组成的学习考察团赴、西安、天水、甘州等地对社区建设及虚拟养老院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共计观摩街道、社区、虚拟养老院等示范点7个,方法上采取现场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操作体验等方式进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地的经验与做法考察团观摩的点在全省或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一些特色工作和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对我县今后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概括地讲,各观摩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一是强化理论指导,在工作理念上突出超前性。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改变方式。通过考察,各观摩点普遍给人的印象是理念上高人一筹,措施上高人一招,行动上快人一步,善于把工作与新形势下居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想所盼结合起来,勇于把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与加大投入、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乐于把改善服务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创新应用结合起来,紧跟时代工作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各项工作符合了居民群众的需要,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了工作运行有先进理念的指导,服务方式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顺民意、利民众、出实效。市城关区针对人口老龄化突出的问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提出的建立“虚拟养老院”的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区域内老人较好地解决了居家养老问题。这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建设构想给老年人养老问题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带动性。市七里河区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街道、社区探索实施了“民情流水线”工程,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街道、社区的重要职责,从民情反映、民事办理、结果反馈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工作程序,并依托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和“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真正把民情、民意作为一项工程去完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二是强化阵地基础,在设施设备上突出先进性。把现代技术应用到服务工作中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把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工作服务方式相结合,对方便居民群众办事、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不仅生产技术需要创新,管理服务技术更需要创新,只把现代技术的一些成果积极的应用到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当中,才能有效推动社会高效运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市七里河区率先在西湖街道自主开发“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呼叫系统、“一事一评交互式评价系统”和“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并组织工作人员及时对系统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形成了自主开发、逐年升级、自行维护、高效运行的良好工作格局,在社区数字化管理工作中走在了全省前列,这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在省内有条件的部分县区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自主投资近200万元在辖区内重点地段架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全天候监控,高清的画面、自行调节的镜头、画面的灵活切换,既达到了“一人监控,全面了解”的工作效果,又有效震慑了各类犯罪行为的发生。城关区在虚拟养老院建设上自主开发了一套呼叫系统,服务热线统一为965885,通过这一服务热线,可实现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的有效对接,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真正通过技术开发使虚拟养老院的职能得到了发挥。三是强化自身优势,在工作特色上突出时代性。所观摩的街道、社区在开展工作中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真正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区一亮点的工作格局。西安市新城区西光社区开展的以“学在家庭、美在家庭、乐在家庭、俭在家庭、安在家庭、和在家庭”为内容的“六在家庭”创建活动,优化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西湖街道西街社区根据社区空巢老人多的实际,开办了“夕阳乐”餐桌,每天为空巢老人配送午餐、晚餐,解决了空巢老人做饭没力量、用餐不方便的问题。甘州区小寺庙社区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了“党心连民心”系列活动,与辖区单位实施了“五联共建”工程,举办了才艺展示、厨艺比赛等特色活动。西湖街道实施的“民情流水线”工程、成立的“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开展的“一元钱爱心党费”、针对未成年人教育实施的“四点半”工程等工作,更是结合了区域内人口多、情况复杂的实际,开展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中央及省委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实施的“民情流水线”工程的经验与做法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上进行了刊登,中组部组织二局调研组撰写的文章《市“民情流水线”工程调查》在《党建研究》上进行了刊载。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在工作运行上突出政策性。

3.赴日照市考察学习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报告 篇三

工作的考察报告

为做好阜阳城区安置房建设管理工作,保证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根据市城市建设指挥部安排,市安置房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考察组,于6月12日赴山东省临沂市学习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工作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沂市拆迁安置工作的主要经验

近年来,临沂市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流资源优势,打造了“以河为轴、两岸发展、一河六区、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形成了“南工、北文、中商”的城市功能格局。

(一)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大拆大建,大破大立”的文章

所到之处,拆迁安置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震撼。不仅拆出了速度,更拆出了精神,拆出了方法,拆出了一片新天地。一是敢于直面矛盾,富有攻坚克难的气魄。面对异常繁重的拆迁安置任务,临沂市有关部门坚定信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难”不惊,探索出化解土地难、资金难、拆迁难的有效方法,以大拆促大建,以大建促大变,以大变促发展。矗立于三河之滨的南坊——现在称为北城新区的的新城,高楼林立、绿树环绕,将开阔与美丽写在了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物上。美丽背后,有这么一组数字:5年间,20848户民房被及时拆除,面积达到317.1万平方米;1705家企业被及时拆迁,面积达到160.97万平方米;5000多亩果园、菜园被及时清理。据介绍,新区建设按照“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原则,不断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把重点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封闭运行、自找平衡。推行全员考核制度,建立了科学有效、优胜劣汰的监督考核机制。新区建设中,领导人人有担子,干部个个有指标,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人人心系新区建设大局,个个为新区建设献计出力。二是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激励全民参与的热情。拆迁拆掉的是房子,但更重要的是住在里面的人,只有解决“人”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房”的问题。临沂市在拆迁安置工作前期,通过编印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召开被拆迁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传拆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营造人人支持拆迁的良好氛围。三是树立破立结合,打造精品的理念。临沂城区拆迁安置工作并不满足于拆旧村、建新村,拆平房、建楼房,而是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规格建设,拆掉“一般化”,建成“现代化”。临沂市在北城新区建设、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涑河综合治理开发上,先后建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节能环保的小高层、高层安置住宅小区,尤其是他们“先造环境,后搞建设”的理念,化解了征迁安置的诸多难题,打消了部分需要被异地安置的群众的疑虑,变为积极主动的搬迁、参与建设。

(二)在政策制定上,做好“让利于民,安民拆迁”的文章

拆迁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平等协商、等价有偿,决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拆迁安置政策制定的合理,拆迁安置工作就能势如破竹、水到渠成,反之便会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临沂市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四个坚持”、“六个保证”,即坚持依法拆迁、有情拆迁、平稳拆迁、和谐拆迁;保证党员干部带头拆迁、保证尽快还建让拆迁户尽早入住、保证适龄人员全部就业、保证拆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保证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保证动迁中小企业得到妥善安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拆迁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赢得了拆迁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补偿政策合理。“越拆城市发展速度越快,越拆居民生活水平越高,越拆居民居住条件越好”是该市拆迁安置工作追求的目标。努力平衡政府、开发企业、拆迁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城市变得更靓,让开发商有利可图,让广大拆迁户享受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实现三者的共赢。具体来说,就是要与本地房产市场接轨,无论采取货币补偿、房屋产权调换、就地、就近或异地安置等哪种补偿方式,其最底线都必须通过补偿、安置、补贴、奖励等措施达到“一平换一平”的标准(即每平米补偿总价格与同等区域商品房价格相当),群众才能变“怕拆迁、恨拆迁”为“等拆迁、盼拆迁”。临沂市在实施涑河综合治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对实行产权调换的,在实行“拆一还一”的基础上,对被拆迁房屋合法面积小于60平方米(含60平方米)的,产权调换房屋面积大于被拆迁房屋10平方米以内(含10平方米)的部分,执行同一区域的商品房市场优惠价;超过10平方米以上的部分,执行同一区域商品房市场价。二是奖励政策有力。临沂市变拆迁安置中的暗补为明奖,制定有较强吸引力的奖励政策,调动被拆迁户配合拆迁的积极性。如:对没有违法建筑、容积率低的被拆迁户给予适当奖励,对在限定时间内拆迁完的住户按其房屋面积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按规定拆迁早的住户优先选择安置房的面积、楼层等。临沂市在实施涑河综合治理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中,在拆迁通知规定的期限起(一般为15天),每提前一天签订协议书,并按规定腾空房屋的,按合法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元给予奖励;该市将一期治理改造范围内33个行政村按照合村并点、相对集中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八大还建社区。按照“一户一宅”和每人还建40平方

米住房的标准给予群众安置还建住房,独生子女享受两口人的安置待遇,确保群众住有所居。三是保障政策暖心。实施拆迁不但给被拆迁户带来居住上的不便,而且还给部分居民带来了就业、搬迁等方面的困难,因此,临沂市在拆迁安置政策制定上做到“无情拆迁有情操作”,实现了群众“搬得走”、“走得快”。其先,合理确定货币补偿标准。如临沂市对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涉及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房屋所有权证载明的建筑面积,按照被拆迁房屋所处区位的新建普通商品房市场价格评估确定补偿金额,体现了最大宽容性。其二,合理进行搬迁安置。就近新建安置房,本着“拆一还一”的原则安置。按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选定位置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安置小区,减免安置房建设的有关税费,对除上缴中央、省财政以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予以免缴或缓缴,经营性收费按最低标准的30%收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安置房价格仅相当于市场价的一半。同时,物业管理费享受10年的50%优惠,收费参照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其三,合理补偿过渡期租房补助费。按照约定的过渡期限,给予每户每月750元租房补助费,远远超过市场房租价格。其四,合理安排被拆迁群众生活。为解决集体土地被拆迁群众后顾之忧,在土地使用方面,在保证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同时,为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由村集体统一建设商业用房,只租不售,按股分

红,量化到人,确保群众长期受益。区、办事处和村居共同出资,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群众一次性购买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群众每月每人可以领取215元养老金。将失地群众全部纳入合作医疗保险范围,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对体弱多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有困难的失地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行救助,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在实施操作上,做好“公正公开、全民监督”的文章

拆迁安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除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是否与市场经济相衔接外,还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切实做到“当官的与不当官的一个样,有背景的与无背景的一个样,穿皮鞋的与穿草鞋的一个样”,用阳光的政策把一碗水端平。临沂拆迁安置最大的亮点就是政府当导演,群众唱主角。从政策的出台,到旧房的拆迁,从群众的安置,到还建楼的分配,做到“三公开”“三统一”,即公开拆迁法规政策、公开拆迁补偿标准、公开拆迁完成时间;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前期,及时公开拆迁区域规划建设方案,通过设立大型效果图、发放规划说明等方式,在拆迁之前把建设蓝图向群众描绘好,在安置小区建设中,组织被拆迁群众代表组成义务监督小组,参与安置房建筑质量的监管,引导广大市民树立

拆旧建新、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的共同理想,让群众最大程度的知晓、参与、支持新区建设,使群众成为新区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把新区建设的过程变成群众素质得以提高、群众生活得以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的过程。

二、临沂市拆迁安置经验的启示

(一)领导重视,工作到位,是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基础 临沂市把拆迁安置问题作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遇有重点拆迁安置项目,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分解任务,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分管领导一线指挥,责任领导现场操作,直接面对群众,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临沂市从严格对拆迁公司和评估公司的管理入手,切实维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对拆迁公司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坚决纠正,限期整改,并报送整改结果;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并给于相应的处罚。对评估机构严格执行备案管理,向社会公布,供拆迁当事人选择;发现评估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在进行行政处罚的同时,记入该评估机构的信用档案。在核发拆迁许可证时,严格审核法定要件,从源头上遏制违法拆迁。在实施拆迁过程中,指派专人监督管理,重点监督补偿资金的落实情况,保证按时足额补偿被拆迁人。

(二)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是做好拆迁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是拆迁安置工作以为民爱民为出发点。临沂市实施的拆迁项目,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拆迁后的安置项目建设水平较高、效果较好,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的变化,从内心深处理解了拆迁、建设的意义。二是拆迁安置工作以依法行政为基础。临沂市从拆迁主体、补偿标准、安置方式、拆迁程序等各个环节上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拆迁工作以公平补偿安置被拆迁人为核心。临沂市在拆迁安置全过程中始终做到公平补偿安置每一个被拆迁群众,不让一个人吃亏,不让一个人得到额外利益,让被拆迁群众感到公平。

(三)思想解放,大胆工作,是做好拆迁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是把强制拆迁作为最强硬的一种措施。临沂市认真学习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把行政强制拆迁作为解决拆迁过程中“难缠户”的主要手段。行政裁决一经生效,就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合力攻坚,用最短的时间,结束强制拆迁任务。二是把坚持补偿安置标准作为不变的原则。执行安置补偿标准决不动摇,做到了一个标准坚持始终。三是方法恰当。在保证拆迁安置工作全过程合法的基础上,评估工作讲究细致,应该给群众补偿的,决不漏项;不应该补偿的,决不增项;把入户宣传作为拆迁工作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拆迁过程中,保证房屋未拆除以前,思想工作决不断线。后续工作要到位,房屋拆除以后,要主动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化

解各种矛盾,稳定群众情绪。

三、进一步做好安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的被拆迁人很多是中低收入家庭,如何使这些家庭享受到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为城市建设作出牺牲,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安置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临沂市的经验做法,对阜城今后的安置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公平竞争,公开透明。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阳光操作,规范程序,公平竞争,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安置房建设项目,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既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又能压缩投资、降低成本。由市检察院、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建委、规划、国土资源、房产、城投等部门指派专人组成竞争性谈判小组,从项目图纸、回报率、工期、回购期、招标下浮点等多个方面,选择若干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进行竞争性谈判,确定中标企业,报市城建指挥部审定批准。

二要科学规划,提升档次。拆迁安置房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安排,提前谋划,提高安置房建设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环境高品位。拆迁安置小区要符合设计规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小区档次,在社区、绿化、物业、公建配套等方面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把安置小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

化的居住小区,成为被拆迁群众满意的利民工程。

4.关于赴宁夏考察学习的报告 篇四

9月13-16日,在县委改革办的组织和带领下,我随同考察团先后到银川市民大厅、金凤区服务大厅、银川阅海湾中央商务区服务中心、灵武市工业园区企业办事服务中心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分别和金凤区、灵武市的相关领导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重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等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耳闻目睹了银川市县区在政务服务创新发展、创优实践方面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强了做好自己负责领域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以下三个方面是给我最深刻印象的:

一是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划转除国土、规划、公安外的近100项审批事项和近50项部门服务管理事项,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在行政审批服务局内封闭运行,有效解决审批职能分散、审批权力碎片、审批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从“一站式”审批发展到“网上审批”,对部分审批业务审批改为备案,通过银川市网上市民大厅,预计到2017年底能够实现60%以上的行政审批业务实现不见面、马上办,彻底改变传统审批模式,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是涉企审批流程优化。灵武市在工业园区推行“网上办、集中批、区域评、联合审、代办制、不见面”审批模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设立企业办事服务站,对入驻高新区网上审批事项全程受理代办。出台《灵武市涉企行政职权改革工业园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规程》,优化流程压缩时限,为企业的快速开工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能够实现这样的成就,我体会到,是得益于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合力: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从上到下都有专人负责;二是做好顶层设计,由上至下的推动。三是各部门的全力配合,更新部门领导对行政审批集中办理的认识,明确审批和管理分离的部门定位。四是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通相关业务部门专网,破除信息孤岛,减少纸质资料传送和信息重复录入。

对于进一步做好我们的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我觉得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领导。强化对改革办、编办、行政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所承担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二是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尽早实现各种数据的共建共享。

5.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篇五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xx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第一考察学习小组本次共考察参观了3所院校,其中高职院1所、高职校2所,考察的内容主要有高职校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系部管理模式、内部分配制度等,较之这三所院校的硬件设施、内部管理等,我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差距外,而与徐州经贸高职校、徐州财经高职校差别不大。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采用了系部二级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个系部,各行政处室主要做好服务、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职责明确、责权分明,整个学校严格按照制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行。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进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可以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能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入新校区后,在校学生人数、班级数急剧增加,有可能会出现一位老师担任1个及以上班级班主任的情况,而对班主任的考核必须强化,奖惩力度要加大。此外,还可借鉴其他高职校的模式,即从校外聘用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每人负责2~3个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坚持“优质优酬、合理分配”的分配制度,实行个人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实绩挂钩,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奖勤罚懒,重实绩、重贡献,合理拉开差距,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相关阅读:如何写外出考察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及对外交流的增加,现在很多单位都采取外出考察的方式,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行业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说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不足、寻找差距、明确方向的过程,这对于落后地区学习先进经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将对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考察结束后,考察方将整个外出考察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外出考察报告。我认为,外出考察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ⅹⅹ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6.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 篇六

按照昆明市人才协会的统一安排,我们赴温州学习考察组,于7月4日对正泰电器集团、奥康集团、康奈集团、报喜鸟和大虎打火机厂5户企业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的同志一致感到启发很大、收获很大、震动也很大。透过这5户企业,我们切身感受了温州思想观念之新、思路打法之实、发展变化之快、目标气魄之大,对温州经验确实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公司考察组讨论的意见,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温州的地理、人文环境:

1、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北临台州,西接丽水,南与福建接壤,东临东海。全市国土面积117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2%、平原面积占17.5%,江河面积占2.8%,海岛面积占1.5%。全市辖三区二市六县;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180万。乡镇286个,其中建制镇有130个,农村人口3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1%。有4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已有“中国鞋都”等2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鞋革、服装、电器等10

重点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三;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产值比重达到45%。

2、历史上温州人多地少,穷山恶水,资源匮乏,交通

不变,缺少政策扶持,倚山面海的温州人既开放又保守。恋家不守土,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重商,勤劳吃苦,重实践,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

二、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温州是全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起步较早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依靠老百姓的自主创业,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力培养和发展非公有经济,弘扬温州人精神,从家庭工业起步,创建和完善市场体系,不断试验体制创新,推进乡村工业化,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内生性民营化和自发性市场化来不断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制度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两大板块,产权清晰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

三、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的“游商阶段”: 个体经营、人格化

推销,行走全中国,推销温州货。从市场中发现商机,从政府政策中发现商机。企业发展不怕本钱小,就怕脑袋空。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商阶段”:初步完成工业化原

始积累,企业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经营扩张化,市场跨区化。组织化派出机构,稳定的营销网络,集约化的营销渗活动。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人退我进。

3、九十年代以来的“热商阶段”:大规模的走出去,广区域的投资办市场,商业化的组织,商会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手。不怕没空间,就怕没创新。

4、世纪之交以来的“投资经商阶段”:企业规模化,产业外扩化,市场全球化。不怕出不去,就怕没胸怀。多品牌经营,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发展。

四、温州民营企业制度与管理创新。

1、大多数民营企业产权清晰,产业结构合理,社会化

分工,专业化生产。经历了合作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在发展中经历了胆量---数量---质量---信用---品牌。以质优取得顾客,以价廉取决竞争对手。

2、大多民营企业管理历程都经历了人管人----制度管人

---文化管人。管理要懂人性,先有目标后有方法,先瞄准在射击。把握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统一员工思想,行动,做允许与不允许做事的空间就是创新。在企业中做简单人,学会复杂的事情简

单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什么事情都要去做,而不是去讲。

五、思考与研究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从社会分配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贫富过分悬殊,但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做大做强企业,在世界竞争中获胜。如大虎打火机厂就击败了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同行企业,没有销售员,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以知识性和国际性为品牌提升重点的报喜鸟集团,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的正泰集团,企业的成功在于他们有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胆识,不一样人脉,不一样的创意。学习先进地区的有益经验,更要注意从公司实际出发;既不能无所作为,唯条件论,更不能盲目照搬,鹦鹉学舌,一定要弄清自己的情况,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办事,干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发达地区今天所走过的路,将是我们明天要走的路。我们对发达地区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它们的现状,同时要考察它们的历史;不仅要看到它们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注意发现它们走过的弯路,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它们,能取得真经,使我们避免因自己没有经验而走弯路,也避免没有弄清情况

7.赴江苏学习考察报告 篇七

县委组织部安排5天时间,组织全县50多名科级干部到江苏学习考察,作为学习班中的一名成员,我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对今后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汇报如下:

一、学习的主要情况。

从4月19日上午开始,江苏省委党校用两天半的时间先后安排了五位教授作了五个专题讲座,分别是《法制政府建设》、《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政权建设》、《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研究》,五个专题看似互相独立,但都是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展开的,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一名现代型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应该重点关注的社会焦点。五位教授的授课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但又不局限于理论,都能密切联系工作实际,特别是基层政府工作实际,做到了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对我们的具体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从4月21日下午开始,江苏方面又安排了两天的时间组织我们到南京城市建设展览馆、张家港市、新桥镇、华西村、梦兰村、康博村、沙钢集团及几个新型社区进行了参观,参观点的选择与前面几位教授特别是吴正林教授的专题《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研究》前后照应,让我们对吴教授讲的一些内容有了更直观和

1深刻的理解。4月23日下午一点半,我们来到了此次学习考察的最后一站苏州市委党校听课,由全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昆山市社会联主席为我们讲课。作为昆山市30多年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的授课生动鲜活、实例丰富、富有热情,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的讲座以时间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昆山市改革创业的全景图,也给我们展示了昆山人艰苦奋斗、抢抓机遇、敢于突破、勇创第一的特色价值观和精神风貌。这最后一节课,是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奋斗历程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整个学习考察的一个总结,让人很受启发和鼓舞。

二、学习考察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感到了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这是感受最直观也是最强烈的一点。从授课中讲到的一些片段的经济指标看,2009年江苏人均GDP达到了6400美元,昆山市GDP达到了1750亿元,昆山市用全国0.01%的土地积聚了全国2%的外资,1/8的台资,产生了全国3%的出口。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江苏的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让人超出想象,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一些企业,如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云鼎股份、阳光股份竟都是一些村企业,作为一家县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竟然能和中国钢铁行业龙头宝钢集团比高低。还有就是江苏的地方特色产业体系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和较大规模优势,宜兴的电线产业、江阴的精纺产业、常熟的服装

产业、昆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装备制造产业、溪桥镇的乐器产业、丹阳的五金产业、苏州的IT产业等,真正做到了一县一业,实现了规模效应、链条效应,实现了地方经济依赖企业到企业发展依赖当地的产业链条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层次。经过学习考察,这些都让我在心底感到一种震撼。

二是感到了我们观念上的落后。分析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上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他们敢于创新,当全国上下都在为姓“资”姓“社”你争我论时,他们率先突破了传统观念束缚,民营经济红红火火;早在2000年之前,江浙等地就开始注重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始了扩权强县的试点;当我们一些部门守着手中的权力视其为珍宝时,他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审批制度改革。他们勇创一流,要干就干最好的,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乡办企业、县办企业,硬是一路打拼,成了全国乃至全球行业知名企业。他们敢动真格,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过程中,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坚决制止各类破坏发展环境的言行,并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了无微不至。他们珍惜机遇,时不我待,绝不让机遇从手边溜走。教授在讲课时用了一个当地很生动幽默的比喻,说抓机遇就像抓小偷,小偷今天来了你不抓住,明天小偷就不会再来了。

三是感到了自身素质还有待不断提高。经过学习,自己认识到以前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对一些知识就是一无所知,这与新形势的要求是很不符合的。如法制政府建设、如特色产业发展,往常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站的角度低;如应对突发事件问题,作为乡镇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对信访问题形成原因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不够,必然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再如现代企业发展必须的金融知识,自己由于不分管不接触,更是知之甚少。以上种种,都是今后自己需要努力学习的。

三、自己对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为什么单独来谈这个话题,主要是自己对这个话题感受最深,一方面来自这次学习,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觉得要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要广泛听取民意。环境好不好,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几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了算,这方面普通的老百姓、商户和企业最有发言权,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昆山在这方面就想出了很好很实用的办法,起初是开通举报热线,现在是引入第三方民间权威机构进行考核,总之要客观公正。

二是服务要细致。为了留住外商,昆山市专门建了一个妈祖庙,建设了高尔夫球场,成立了台商投资协会,举办外商沙龙,创办了啤酒节,更是专门研究办法解决外商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医疗问题,甚至具体到外商如何使用图书馆问题。总之,他们认为投资环境体现在投资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客商的衣、食、住、行、教育、文化等细节。这些理念和做法,都是我们不具备的,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借鉴的。

三是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实。在优化环境中,有些工作看起来很虚,但也可以做实。昆山市把党组织、工会组织建到外企,外企工会建会率甚至超过了98%,而且实打实地开展各项富有成效的工作,真正把企业党组织、企业工会建成企业联系政府、社会和职工的载体,有力促进了企地、劳资关系的和谐。近年来,昆山有三位外企工会主席获得了全国劳模的最高荣誉。这说明,只要凭着一腔热情,实实在在的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8.赴酒钢学习考察报告 篇八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参观和个别交谈的形式,考察组成员对被誉为“大西北的一颗明珠”——酒钢的自然环境、生产经营、后勤服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酒钢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勇于献身、开拓前进”的‵铁山′精神钦佩不已,受到了启发,达到了考察之目的。

xx年,酒钢(集团)公司按国家的有关精神全面实行了体制改革。改革重组后的酒钢后勤系统是以酒钢(集团)公司宏丰实业公司为核心,实行自主经营。其主要特点:

一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自食其力。主产业丰富发达的同时,建立了多个农副产品基地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职工的福利待遇好,对职工大幅优惠水、电、气价格,每年三次发放生活物资,解决职工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是竞争上岗和择优录用。据介绍,仅xx年至xx年间,该公司就先后两次组织招聘会,对需上岗的待岗人员进行严格考核,从3000余名应试人员中择优录用了290余人上岗。其余人员由酒钢(集团)公司给予政策办理居家休息或买断工龄,使后勤系统没有任何包袱和负担。

这让我们体会到一点:酒钢择人,并不是“大撒网”式的接收,而是动真格,有着其严格的用人标准。从本身的经营性质、发展特点及开拓潜力出发,酒钢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发掘出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择人方式是“双赢”的,一方面,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能在企业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

三是职工进餐,集中配送。酒钢(集团)公司各厂矿职工进餐均由宏丰实业公司配送中心承担。配送中心现有正式职工21名,外用工190人,保温车8台,负责整个酒钢生产作业区30多个供餐点的配送任务。

四是侧重抓好服务,不参与经营。拿车队为例,宏丰实业公司车队是由酒钢后勤系统重组归并的,现有车辆89台,承担着宏丰实业公司的生产服务工作。由于酒钢公司至上而下均实行了车改,因此,现有车辆的任务主要是对内服务,不参与经营,以计划为主,随叫随到,经营活动主要是依靠农副产品基地创效,对外运输则以租用为主。在车辆管理上,实行单车成本核算,一车一人的岗位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完成无差错则工资每月按时领取。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报废更新则是宏丰实业公司根据生产服务需要,自己更新调配。

我们认为,酒钢与武钢是有差距的,可这一“距离”正是酒钢蓄势待发的内在潜能,正是酒钢开拓创新的空间,去不断寻找挑战与机遇并存下企业发展的新契机。

范文网

通过对酒钢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9.赴铜陵学习考察报告 篇九

赴安徽铜陵学习考察小组(2009年4月13日)

为借鉴外地经验,更好地促进市委办公室工作,根据班子安排,2009年3月29日至4月11日,机要局总工程师袁瑞珍、综合科主任科员陈先明、信访局副科长陈素月、市委农办副主任科员谢国雄等同志一行4人,远赴安徽铜陵,分别在铜陵市委办机要局、秘书一科、市委书记来信办理室及保密局对口跟班学习交流,为期14天,现将学习交流情况报告如下。

一、铜陵市概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10月建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7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人,城市化率58.8%,辖三区一县,即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内有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省级工业园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2008年GDP达到325.31亿元,人均居民收为448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173元,农民年均纯收入5573元。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 书记汪洋同志曾于1989年3月至1992年8月担任铜陵市市长。铜陵市委办、市直工委也曾组团到惠州考察,故两市之间渊源较深,交往的基础较好。铜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000余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也都出自铜陵。

二是资源丰富。铜陵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其中铜、硫、石灰石储量居华东乃至全国首位,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盛产丹皮、党参等名贵中药材。铜、金、银、硫、铁、生姜、大蒜、苎麻被誉为“铜陵八宝”。

三是区位优越。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水路、公路发达,且即将成为安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四是产业聚集。铜陵的“发家产业”铜经济已经走出单纯资源开采,正快速进入加工升级新阶段。铜、化工、电子、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发挥了龙头作用,铜陵有色、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特磁、六国化工、安纳达钛业等6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良好。铜陵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是全国循环经济“双试点市”、“知识产权试点市”。

五是开放度高。铜陵城市人口中八成是外来移民。与世界五大洲88个国家建立了经贸联系,与国内外23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拥有外商投资企业260多家,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有7家。

二、铜陵市委办公室的经验做法

铜陵市委办公室编制21名,目前在编25人。内设机构有:保密局、机要局、督察室、信息科、综合科、秘书一科、秘书二科、秘书三科。铜陵市委办安排我们在机关、基层和企业学习、调研和考察。经过十几天的跟班学习,我们受益非浅,收获甚多。铜陵市委办公室的特色和先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凸显“铜都精神”

铜陵以青铜文化立市,以“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为“铜都精神”。铜陵市委办紧紧围绕市委落实科学发展观决策,抓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前八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三个战 略重点和中心工作,高度重视干部的政治素质、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我们在铜陵市充分感受到 “铜都精神”和铜文化深深融进了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到铜陵人“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的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在市委办公室,领导严格要求机关干部比政治、比敬业、比能力、比服务,在日常工作中体现“铜都精神”。

(二)健全“六大制度”

“六大制度”是“大文稿、大调研、大宣传、大信息、大督办、大接待”的合称。一个任务下来后,通常有专人负责,但如果时间允许,全办人员都要求参与,最后由业务骨干和分管领导把关,以集体智慧完成市委办的“文稿、调研、宣传、信息、督办、接待”等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整合现有资源,锻炼每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既能够缓解主要骨干的压力,又能够考察、提拔新人,保证办公室工作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

在办公自动化建设上,铜陵市领导非常重视,具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系统:

1、铜陵市公文交换平台及协同办公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包含市县电子政务的统一应用系统,能够实现公文、会务、简报、通知在市四大班子、市属各部门及下属单位之间的上传下达,具有文件交换、公文办理、信息简报、会议、行政事务、督查督办、“我的办公”等七大功能。版面设计美观、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性强,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系统采取政府服务外包形式,通过招标,发包给公司。前期建设政府不用投资,由公司贷资建设,分五年付租金,五年后产权归政府,这种创新做法既节省了大量资金、技术及人力的投入,又提高了服务质量。今年4月7日试运行,正朝无纸化办公稳步发展。2、12345政务服务中心。铜陵市委、市政府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对原市长热线电话及分散在各部门的公共服务热线电话进行整合,建立了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集中受理市民和投资者反映的各类问题。目前,“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接纳了67个成员单位的热线网络,按照“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权责明晰”的原则和“前台负责受理、分发,热线成员单位负责办理,后台负责督办”的机制开展运行,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方便市民生活,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完善规范化流程

铜陵虚心学习我办《中共惠州市委办公室业务规范与流 程》等的先进经验,于去年底编写了《中共铜陵市委办公室规范化流程》,其规范化办文经验值得借鉴。

1、多人检查制度。每天上午,经办同志将收报、收文清单打印,先自查再由分管领导检查。多人检查可避免漏办事故发生,达到“服务零差错”的目的。

2、反馈制度。每一份电报、文件的收到时间、收报人、送出时间、领导批示时间、转办理部门及签收时间等,都作了情况汇总,并及时反馈,避免了因某个环节出错而导致事故,也为以后查询提供依据。

(五)加强信息采编工作

铜陵市委办始终把刊物的编写作为推动市委办工作的重要抓手,几种刊物具有较高水平。

1、《铜陵信息》。铜陵市委办把该刊物作为服务党委决策的重要阵地,突出重点、难点、特点和热点,在服务大局、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灵敏快捷、提高质量等方面狠下功夫,推进信息工作上新台阶。围绕“信息出分量”,《铜陵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各方面的情况,提高信息服务领导的水平。同时,建立重点信息协作开发机制、重大信息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处理情况。

2、《铜都通讯》。《铜都通讯》办得非常出色,是全国城市优秀党刊。主要刊登领导讲话,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 署,市直、各县(区)党委办公室的工作动态等,文稿来源广泛,影响较大。

3、《铜陵通报》。每期刊发主要领导的近期讲话,随讲随刊,通过信箱或者网上发文系统发布到市直、各县(区)、大企业党委(党组)或主要领导,达到迅速传达信息、加强市委对工作的指导的目的。

(六)推行工作日志制度

《工作日志》原则上一日一记,主要记录本人当天工作及完成情况,对一周工作可提出问题思考、意见建议等。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期间也要按要求记录日志。日志坚持写实原则,干什么写什么,表述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避免重复琐碎。原则上一周一报(周末),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事项,不在《工作日志》报送范围内。该制度既让每个干部通过总结,检查一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又能让分管领导了解每一位干部的工作量,有效避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总也干不完的现象。

(七)实行一线工作法制度

所谓“一线工作法”,即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主动服务,在一线转变作风,在一线检验成效。在一线调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在一线主动服务,进一步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在一线转变作风,充分调动广大 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一线检验成效,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试行文稿、调研相结合制度

创造条件,让文字工作人员有机会跟从主要领导到一线调研、考察等,增加对主要领导和社情民意的了解,有利于写出符合领导要求、更有现场感和针对性的文章。

三、铜陵对口学习交流的几点启示

铜陵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服务意识

铜陵有今天的发展,虽有区位、资源等客观因素,但与当地人的思维观念、超前意识和发展思想也有密切关系,与其精简、高效、创新、现代化、学习型的机关更是密不可分。我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更应该学习铜陵“熔旧铸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借鉴其经验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意识。

1、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和完善我办“三个打造”、“办公室工作无小事”、“三服务”、“数字化办公室”等的理念和成功做法。

2、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强化“办公室就是服务”、“服务零差错”、“创一流、出精品、树形象”等理念,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意识。

3、借鉴“一线工作法”,继续倡导推行“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一线去”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以制度指导行动,才能避免因人为的疏忽造成工作失误甚至事故。铜陵市委办健全各项制度,做到事事检查、件件反馈,强调“服务零差错”。我们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把事故概率减少到最低。在完善、健全的制度下,提升服务水平。

1、完善文件办理的反馈制度。各类文件的办理都要有专人负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每周有汇总。

2、建议试行“每月四个一制度”。各局、办、科每月召开一次主题工作分析会;每名干部每月撰写一篇理论文章;每名干部每月做一次学习体会口头发言;每月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3、建议试行“工作日志”制度。借鉴铜陵做法,市委办各干部职工每日记录本人当天工作情况,可提出问题思考、意见建议等。外出期间也要记录日志,周末交分管领导审阅。

(三)进一步加强文稿写作,提升服务质量

市委办公室是市委领导的参谋助手,以文辅政是最重要职能之一,文稿的起草工作也是政务服务的重要载体。从事 文稿起草的人员需要牢固树立“务实、超前、精进”的精神,努力为市委领导提供高质量的文字材料。

1、突出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严把文稿质量关,不断创新,力求多出精品,不出次品。

2、准确把握领导思路和语言风格。创造条件,让文稿撰写人员跟从领导外出调研或者现场办公,更好把握领导的思维习惯和文稿风格,更准确了解实际情况。

3、注重掌握市情和集思广益。文稿撰写人员要更多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惠州市情及市委工作动态,加强部门之间、综合信息人员之间的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使文稿更贴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进一步优化信息报送,提升服务能力

信息科以智辅政的职能必须通过“快捷、准确、全面、权威、高效”的机制才能发挥。

1、动态信息及时上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采编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做到每天一报,确保一天24小时的经济社会动态信息向省委全面及时反映,实现“省委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惠州方面的动态信息”的目标要求。

2、热点信息滚动上报。对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关注的工作,多角度、不间断地收集整理上报,先报基本情况,再报具体措施,三报工作实绩。

3、决策落实全面上报。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积极组织决策落实信息上报。

4、重大举措系统上报。对市委的重要决定、重大举措,认真学习,系统总结,迅速组织上报,确保上级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我市工作情况。

(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手段 我们在办公自动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来应该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1、转变观念,加强信息化意识。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办同志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信息化,掌握这一现代化工具。

2、积极有为,改善信息化条件。加快基础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加速建设建成完善的网上协同办公应用系统,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办公的软硬环境。

3、强化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走以科技创新带动办公业务水平提高的新路子,加大电脑和网络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全办同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尽快实现办公室协同办公自动化。

10.赴泰国学习考察报告 篇十

我主要对泰国高等教育研究情况和泰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考察。主要通过在西北大学查阅了泰国教育部、大学事物部和一些泰国大学的出版物,以及在电子图书馆检索的一些文章,泰国大学事物部的官方网站上检索到一些信息。此外,还通过询问上课教师和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得到了一些资料和信息,如西北大学的课程教学大纲等。以下是笔者通过阅读一些英文文献,节译了一部分关于泰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英文文献。

一、泰国高等教育研究情况

在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一开始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高等教育并不是一种很大的产业,高等教育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是作为数据或一些专家的观点的编辑起来,以便大学管理者加强对大学的管理。例如:chulalongkorn 大学在二战前曾经进行过学生的个人学习满意度的研究,此后,高等教育开展了较少的研究。

二战后,泰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不少大学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泰国开始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199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长期(10年)规划,开展了约23个附加项目的研究。结果,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显得比以前更为重要,尤其是一些教育政策研究机构,如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office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

对于大学而言,除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指导高等教育的运作外,大学内部也意识到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或发展研究部门。尤其是在1970-1990这期间,这些组织的研究增强了大学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各个学科的学者,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的学者均参与了高等教育的研究,尤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此外,一些学者组织了若干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如高等教育教授协会,高等教育学会,私立高等教与联合会,这些协会共同进行高等教育研究。

尽管泰国有很多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如:

1.高等教育研究仍不系统,高等教育研究的分散性不足以覆盖高等教育的主要领域;

2.高等教育研究常作为一些特殊机构的暂时性研究,研究工作的一致性连续性得不到充分地保证;

3.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并不是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研究,以至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的不完全性和不连续性;

4.大多数的研究者进行的是理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受到限制;

5.关于泰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泰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政策的理论研究较少;

6.高等教育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私人和其他机构的经费不充足;

7.缺乏国家或地区领域间的高等教育学术会议和论坛,导致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间缺乏交换研究数据,缺乏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

二、泰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改革情况

过去,泰国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未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和将来的发展都直接反映出对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需要。

目前,泰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加快大学自治的进程,使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依靠各大学委员会进行运作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私立化的方式。这被认为是泰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项改革促使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哲学的维度而言,使大学发展向新的方向发展,学术研究的新模式、大学中个人和财政管理、大学的管理机构的研究都出现了新的趋势。除了上述几个研究主题,有必要进行更多方面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在将来泰国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泰国教育在目前和将来会迅速扩大规模。显然,未来泰国高等教育将对泰国的社会发展而言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未来泰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等教育研究,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越迅速,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多。

基于此,泰国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案例研究应当从国内或国际水平上发展成为系统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研究应当积极开展,新出现的趋势如高等教育全球化,私立化和扩招使各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应用评价的成果;

3.高等教育研究应当有新的模式的方式,应当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注重研究的多样性;

4.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间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根据高等教育的原理系统地开展;

5.高等教育研究学者间的的合作与网络化工作对于未来高等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改革是很必要的;

6.应当制定高等教育研究基准,以便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质量;

7.高等教育研究目的应当为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指导,而不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随从,研究应当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方向,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言论或一些信条;

上一篇:诊所医务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电信业务稽核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