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源自教育

2024-08-29

品性源自教育(共4篇)

1.品性源自教育 篇一

一、教育智慧及其特征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它涉及个体应对实际问题所体现出的技能技巧, 更表现为个体面对生活与人生时的内心觉悟与价值构建。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理应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智慧为其主题, “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经验, 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智慧概念由此而生。所谓教育智慧, 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 体现为教育者在教育生涯中的知性、理性、情感、行动等方面所生发出来的一种综合智能。教育智慧使教育者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境界, 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 善的取向。

“智慧”含有价值判断的意涵, 教育智慧则指向教育者善的取向, 智慧型教育者会从一切为了受教育者好的意向出发, 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 促使受教育者在终极价值上获得幸福与自由。

(二) 理解品质。

教育智慧奠基于人际互动。智慧型教育者具备理解受教育者并关注其发展的品质, 并能以此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和接受教育的热情。

(三) 教育机智。

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行为, 而是一种发生在独特情境下的实践行为。在教育实践中, 智慧型教育者拥有教育机智, 具有在复杂、微妙的教育情境中迅速且恰当地采取行动的能力。

正如田慧生教授所言,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 表现为教育的一种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 理应成为教育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二、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品性亟待彰显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其产生源远流长,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知识和技能教育, 它不以掌握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标, 而是要通过教育提高个体的思想政治觉悟, 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法律纪律观念, 增强他们的政治是非感、敏感性、鉴别力等能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 一方面, 它在引导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它通过培养具备特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受教育者发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对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奠定了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彰显其智慧培育价值, 展现其智慧品性, 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也符合个体发展的取向。然而, 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其智慧品性并未得以充分彰显, 主要体现为: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地位的片面理解。

在社会生活中, 不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误解, 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理解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灌输和“说教”,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非是要把某些本本教条以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人们。他们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甚至在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在学校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部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忽视这个学科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较为被动, 以完成学业为主要期待, 在“无用论”的心理下消极学习, 忽视这一学科解放人的思想和启迪人的智慧的本质追求。

(二)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不尽如人意。

目前,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日趋丰富。但是,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仍难以充分彰显其智慧品性。就高等教育来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但仍面临诸多问题。第一, 从教学理念来看,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没有根本摆脱知识传授的定位,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关照不够, 考核方式注重显性标准, “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仍普遍存在。第二, 从教学过程来看, 与其他课程一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其结果是, 教学过程习惯于按照事前的计划安排按部就班地开展, 教学进程被PPT (教学课件) 牵着走, 教师无暇体察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 其临场教学机智受到抑制, 无法发人深省地引导学生。第三, 从教学班型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动辄一百多人的大课堂,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默契的形成变得困难。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差异性的感受和体验, 难以因材施教, 教师对于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认识与把握受到影响。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生存状态堪忧。

长期以来, 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存在认识偏见, 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灌输和“说教”的工具性价值, 而忽视该职业的内在价值, 认为他们只是政治信念的推行者,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的社会功能, 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前行。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充分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事业成就感不足, 甚至产生受挫的心理阴影。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将自己的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无奈地苦挨, 部分教师产生了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身心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教师职业发展表现出缓慢而沉重的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智慧品性的路径

在古老的教育传统中, 不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 都不仅教人去追寻智慧, 而且在教育方法上也力图寻求智慧的引导, 使教育散发着智慧的光辉, 这至今仍发人深省。在现实条件下, 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从多方面入手, 把握教育的内在本质, 实现向智慧品性的回归。

(一) 提高思想认识, 确立学科意识和教育智慧理念。

如果说智慧是教育的内在品性,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品性就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不具有即时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科价值却是被社会生活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法否认的事实。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和价值具有不同的层次。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 人还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需要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抚慰、情操的陶冶、情绪的宣泄、人格的锤炼, 需要理解、信任、肯定、尊重, 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则能够为人们提供这样的人文精神资源和无形的精神财富, 其所负载的人文精神价值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为人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认识, 秉承实践智慧理念,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发展受教育者的智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努力做人类精神家园里的园丁和人类精神矿藏的开拓和挖掘者。

(二) 完善教育过程, 以教育机智促进受教育者的智慧生成。

所谓“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 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内涵着情感、体会、态度、价值取向乃至信念的教育过程, 是人的智慧与心灵全面演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具体、多变的生活世界, 必须关注随时变化的生活情境, 关注教育对象的个体特殊性, 从关爱受教育者并促进其成长的良好愿望出发, 丰富教育对象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发展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 促成受教育者生存智慧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更是呼唤着实践智慧的回归, 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活化, 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 对教学时机的及时把握, 对教学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 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的, 不局限于学生牢记了多少既定的知识性内容, 而要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与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教师要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用高尚的灵魂去影响学生, 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智慧彰显的平台。

(三) 关注职业发展, 致力于培育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实践智慧, 必须以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其前提和基础。因为教育者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前提,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而且, 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发展, 不仅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因势利导, 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将提升自身教育智慧、成为一名智慧型教育者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毕生追求, 探索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教育方式, 促成自身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的有机结合, 激活自身的工作热情,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深层的愉悦, 享受职业创造的快乐, 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摘要:智慧是教育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应关切智慧、走向智慧。然而, 现实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地位的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生存状态表明, 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品性仍有待彰显。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智慧品性, 应提高思想认识,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和教育智慧理念;完善教育过程, 以教育机智促进受教育者的智慧生成;关注职业发展, 致力于培育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智慧,智慧型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彭文晓.教育智慧论[J].学术论坛, 2007

[2] .W.F.康内尔;张法琨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 教育研究, 2005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品性源自教育 篇二

【关键词】品性教育 教学实习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66-02

一、品性教育的涵义及重要性

(一)品性的内涵

1.在现代生活中,品性往往等同于人的品质、道德水准、行为举止等。人皆有品性,但品性却各有不同。一个人的品性决定着一个人的做与不做,为与不为,它左右着一个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的行为方式。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统一,品性教育旨在传授美德,规范人的言行,指引人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从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来看,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其的品性教育其实就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所涵盖的诚心、感恩、善良等品质。

(二)品性教育的重要性

品性教育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品性教育可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学生的教学中实施品性教育,作用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因此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是他们进入岗位树立职业道德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

2.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能够提高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完成,实习学习的目标。

3.学生通过品性教育不仅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上得到提高,更是从本质上得到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品性形成的规律

(一)态度的一贯性是品性的表现。品性的养成应该是基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这为我们在教学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的途径找到了方法。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阶段。一般认为要分为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顺从指表面上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不一致。认同指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内化指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把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时,稳定的态度(品德)便形成了。

三、用品性形成规律对教学实习中的学生进行品性教育

(一)学生实习上岗前灌输熏陶

实习对旅游班的学生来说心中充满憧憬和期待;但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人完全地溶入社会,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和独立生活的挑战充满了不安。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前充分的思想教育,这是品性教育的顺从阶段。

1.针对岗位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在能力上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餐饮方面的有:餐饮服务礼仪;托盘运用;餐巾折花;斟酒练习以及熟悉中餐服务流程。客房方面的有:客房服务礼仪;甩单、抛单;铺毛毯;包单、包毯以及中西式铺床程序等。

2.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预防实习中发生的问题。

3.通过以往教学实习中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生产服务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提前进入职业环境,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4.召开实习前的班会,以“感恩”、“敬业”、“服务”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部主任和其他带过队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树立实习目标甚至职业理想奠定思想基础。

(二)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同并适应职业环境

学生工作期间,带队教师在企业挂职工作,代表学校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学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协助用人单位使学生尽快熟悉所从事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职责,帮助学生进行实现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角色的转换;业余时间向用人单位了解实习生的表现并填写带队教师日志,通过学生的工作日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思想正确的发展,还能了解实习中学生实际困难,协调、理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与待遇,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学生的工作、生活两条轨道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1.学生进入酒店分配到各岗位后,根据岗位的需求,和酒店合作对学生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细节和企业的管理要求。并组织好上岗前考核。在培训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理论和技能融入到实际的操作工作中,带队实习教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岗位进行专业知识进一步学习,同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增加知识面。

2.在学生实习期间,注意巡查观察,重视与主管、经理们的沟通。对学生在工作上的失误帮助其认识原因。经常也寻求家长们的帮助,以鼓励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定期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来促使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3.建立实习点学生干部“反馈机制”,我们根据以往带队的经验,在实习前就制定了严格的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制度。在工作开展后,针对本次实习人数多、实习点分散的特点,又在宿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居住点为特点,建立了班级制度。从最基层的班干、团干到具体负责点的老师,都明确了各自职责。汇报制度清晰明确,使得带队老师和学生双向沟通更畅通,为德育工作开展铺好道路。

4.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其从思想到实际工作能力都能达到用人市场的需求。定期通过班会或者邀请企业管理者、优秀员工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确用人市场的需求,提高自我要求。召开主题为“感恩”、“敬业”、“服务”的班会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意识。

(三)实习后进行总结表彰,跟踪成长,使品性教育真正得到内化

1.实习小结

我们要求每一名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就实习阶段的体会写一份实习总结,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反思、总结。正式恢复上课后还开展班会课来交流思想,并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其他同学从优秀实习生的榜样中得到启发、教育,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争取岗位成才。

2.跟踪成长过程,积累典型德育案例

在实习结束后,我们组的老师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以往带队的经验写成案例。在实践中总结具有本组特色的、带队实习中德育工作的方法艺术,以便在将来日常教学和外出实习中更好开展德育工作。

3.积极向家长汇报,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在对所有实习的经验和工作进行积累和思考后,及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进行汇报。由表现优秀的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每次家长会后,家长和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组织校外实习的意义,排除了之前对工作的误解和不满。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实习的工作既做得扎扎实实,又使得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日益招生人数扩张和相对落后的课堂教学的呆滞,使得把学生安排到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教学实习。这样的决策是使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社会都需要承担一定压力的。在多次担任带队实习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稳定学生,取得成绩,最主要还是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即注重学生品性教育的养成规律。从而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并且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MadonnaM.Mu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品性源自磨炼作文1000字 篇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品性源自磨炼。

“品性”从拆字上分析即“三口品,性本生”,意思就是个人身上的品质、性格和节操受到很多称赞。可是要做个有品性的人很难,因为这样的人要经历重重磨炼。

美丽的蝶儿在空中绽放光彩。它之所以能在空中翩跹,是因为它昂首挺胸,经历了破茧化蝶的痛苦,所以才令世人青睐。笔挺的青松在山峰上傲然而立,它之所以能迎风挺立,是因为它昂首挺胸,忍受了日晒雨淋的煎熬,才得以傲视天下。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品性高尚被世人所公认,可是他的`经历并不是一路鲜花,一路阳光。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的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而是在这种种困境中磨炼自己,终成一代圣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这就是宁死不屈的屈原。

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你,汨罗江的水太深,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的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当一个民族衰落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当楚王背弃“诚”,“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恃”,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是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无奈怒形于色。你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你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掩饰,不造作,给予,你以你的品性铸就了你的英名,从此不朽。

古人以他们高尚的品性名留千古,现代社会也有人同他们的品性永恒。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用果断应战,用牺牲做代价!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舍身忘死,品性是这样历练——年仅27岁的王华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了被困的5名孩子,而自己却因为皮肤大面积烧伤,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王华无私的品性,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4.品性源于磨炼 篇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质,往往是根据他做过的事情加以评证,或他经历的磨难加以揣摩。而我以为,一个人的品性,来源于他经受的磨炼。

一、磨炼来自所处环境的不同。

《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说的便是人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性情上的差异,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人们千差万别的品性呢?人们身处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品质的形成道路。自古便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的就是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果真孟子真的成为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逆境中,人们能够激发出自己的斗志,追求真善美的真谛;在顺境中,人们大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得到更好的道德培养。

环境只是一个人品性形成的`第一步,也只是磨炼环境的不同罢了,而在同样的环境中,又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品性呢?

二、磨炼来自自身意志修养。

环境仅能让人们站在不同的高处上接受生活的历练,而我们要想有精神上的升华,就要看一个人自己意志的坚定与否了。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极度渴望,没有对崇高道德的追求,也不会有这种行为了。环境要我们做好磨炼的准备,而接受怎样的磨炼与是否面对它们完全要考我们的意志了。有人在磨炼中得到心灵的升华,有人在磨炼中痛苦的煎熬。“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儿好钢不经过千锤百炼,永远成不了宝剑。而相对的一块劣铁,在千锤百炼下,也能锋芒毕露,认得品性也是如此吧。

三、磨炼早就认得品性。

说了这么多,磨炼的重要性已不言而谕了。一人的品性,譬如杜甫在十年安史之乱中悯怜世人的品性,譬如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来唤醒世人的良心的品质。譬如巴金以自悔的语言成为二十世纪良心的品格。这些人都经过了时间的镶刻,磨出了一颗高尚的心灵。他们都有许多的共同点,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是他们在历练中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他们在挑战命运时追求更完美的品德。

上一篇: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总结下一篇:构建理想课堂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