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叙事散文《最美丽的平凡人》

2024-09-15

中学生叙事散文《最美丽的平凡人》(3篇)

1.中学生叙事散文《最美丽的平凡人》 篇一

这是一对夫妻经营的拉面店。店里地方不大,几张方形的餐桌整齐地摆放着;门口的炉子不停地冒着热气,每隔几分钟都会有香喷喷的面条从这里捞上来。就在这几平米的地方,我看到了平凡中的那份努力。

那天,晚风吹落了最后一片梧桐叶,丝丝凉意游走在我的全身。手里握着妈妈给的十元钱,思绪还在无际的题海中飘飞。低头,前行,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一阵诱人的香气飘到了我的鼻尖,勾起了我的食欲。下意识地回头,原来是一家兰州拉面。

我停下脚步,转身往里走,想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店里坐满了人,店主夫妻俩忙得不可开交。老板娘正在热情地招呼客人,见我走进来,连忙找了个靠墙的位置给我,接着使劲儿擦了擦桌椅,这才放心让我坐下。店里大多是赶着上晚自习的高中生,我因为不赶时间,便耐心等待着,也不催促。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店里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老板娘十分抱歉地对我说:“饿了吧,想吃什么,让叔叔给你做。”我随便点了碗拉面,就和这对平凡的夫妻唠起嗑来。“你们是从兰州过来的吧,那里好像很远呢!”“其实也不算远!”夫妻俩异口同声,接着相视一笑。“没办法,为了生活,得努力奋斗啊!”男主人言语间有些许无奈。

老板娘小心翼翼地把面端到我跟前,顺手搬过一张椅子坐下:“看你这样子,上中学了吧?”我吞下一口面,答道:“嗯,上初三。”她顿时显得有些吃惊:“都上初三啦!快中考了,要努力呀!”我半开玩笑地说:“是啊,像你们一样努力!”男主人开心地笑起来:“我们只是些平凡人,不像你们这些孩子,将来都是要做大事的。”我愣住了,突然有些莫名的感慨,感叹自己的平凡与渺小。

月,升起;夜,愈黑。

离开面馆,一个人走在渐渐冷清的街道上,回想起那对夫妻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我思绪万千。以前总认为,自己是那样平凡,也不在乎是否努力,只是每天过着千篇 一律的生活。但是这对平凡的夫妻,开着一间同样平凡的拉面馆,却努力经营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平凡,也要奋斗。

正因为平凡,才更要努力!

2.中学生叙事散文《最美丽的平凡人》 篇二

关键词:温别而托·D,新现实主义,叙事,绝望

电影《温别而托·D》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代表作,拍摄视角集中体现了战后意大利的城市问题,构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有代表性、最丰满、最有力度的篇章。

一、社会图景的真实再现

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依据是反好莱坞的那种虚构的经过过滤、虚幻的假定性情境,反对预设的、装饰的创作方法,还原事物的真实面目,不遵循任何先行的电影观念,描绘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再现真实存在的社会关系[1],也就是所谓的真实事物中蕴含的戏剧性。影片《温别而托·D》描绘了战后意大利一位普通退休老年的真实生活,通过对老人生活的记录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图景。按照老人养老金不够生活,这一主线使情节自然向前流淌,展现人物内心的纠结、痛苦与张力。

影片开篇,老人们为了争取提高养老金上街参加游行示威,通过镜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冲突,养老金待遇问题急需解决,通过老人间的对白交代出温别而托·D作为主人公的人物背景,欠债急需通过养老金的提高改变现状,也同时通过这一线索产生了影片的后续结构,围绕着老人欠房租引出了后续的向老友借钱无门、变卖手表、书籍,想乞讨又放不下面子,不巧遇到朋友时的尴尬与滑稽,而这种滑稽出现在一个为了国家兢兢业业工作了30年的公务员身上,老人笑中带泪的表情完美诠释了影片中最主要的社会矛盾。

二、人物心境与情感的含蓄表达

德·西卡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表现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并要求人物心境的真实再现,使文学剧本的故事性消失在展现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人物心境与情感表达借助影像本体来展现。

这部黑白故事片,很好地再现了人世间的温度。现实的温度是冰冷的,现实是残酷的,老人内心承受着无比的煎熬。女房东每一次的出现对老人都是恶语相向或是无视他的存在,房东的表情是冰冷的,而对她的朋友、伙伴她是温柔的、谄媚的,生活的无情,金钱至上,让人性充满了冷漠。善良的女佣对老人的每一次关爱都需要防备女房东。女孩安慰老人:这就是人生。一个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她的经历不会比风烛残年的老人多,可她却如是安慰老人。女孩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忧虑,害怕女主人知道她怀孕后解雇她,也不敢回家面对父母。老人关心玛利亚,玛利亚帮助老人,每个人都承受着艰辛困苦的生活和人情的寡淡,弱势群体间的互助在凄风冷雨中显得那么的微弱。

三、影像本体的绝对真实

巴赞认为电影应该具有任何艺术表现形式所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特质。因此,电影应成为最现实主义的影像表现方式,为人们展示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真实景象[2]。叙事结构应该是自然、纯粹,打破戏剧性的范式结构,用动作的真实、细节的完整代替传统省略法的结构,抛弃类型电影与人为地制造冲突。

《温别而托·D》是的第一批实景拍摄与专业摄影棚拍摄并重的新现实主义杰作之一,将摄影机戴上了城市有轨车和出租车使用不同的摄影视角突出主人公的漫无目的,利用钥匙孔或镜子的反射来拍摄,以达到复杂的视觉效果,但前提是摄影的景深安排要展现并超出简单物体的“真实”空间分布,更好地体现出温别而托·D的孤独、落寞与无助。

四、非职业演员本色出演

在德·西卡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中,强调电影的纪实性特点[3],要求电影的生活化和真实性,而这种原生态的要求是演员表演技巧所不能达到甚至表演痕迹过于明显会被破坏掉的,因此电影演员应要求外形、气质甚至职业与人物形像相符合,由此而产生了非职业演员。

扮演温别而托·D的演员是一位来自佛罗伦萨没有表演经验的大学教授,教授的整体形象与角色十分契合。新现实主义电影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借助演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收获电影绝妙的真实性。温别而托·D无论是他牵着狗走在街上、还是一个人躺在医院里、无论是去养狗收容所、还是去即将被赶走的公寓,他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落寞、无助,一种渗透骨髓的心酸,他的本色演出让我们无法从影片的伤感中自由剥离,非职业演员的原生态表演是本片的最大亮点。

《温别而托·D》是一部充满悲观主义与厌世主义的影片,影片对弱者的关注表达了新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荒凉感与心灵的绝望贯穿始终。一部关于绝望的电影,但又温柔得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罗慧生.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现代综合(上)[J].当代电影,1988,03:8-18.

[2]姚晓濛.阐释巴赞[J].当代电影,1989,05:6-13.

3.最平凡的人,人人都有散文 篇三

说起“平凡”,人们想起更多的往往是出现在身边不同职业的人,我们常常用它来修饰周围形形色色的岗位。的确,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手术台前的医生、马路边的警察,又或者是大街上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等等,他们看起来都很平常,也都可以很恰当的用“平凡”来形容。但是,“最平凡”的一类人,不是老师、不是医生,也不是警察、更不是环卫工人,他们是,离我们最近的、陪伴我们最久的、见证我们成长的人――我们的父母。

无论父母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感情都会是这世间最平凡的爱,“最平凡的人”,非他们莫属!

我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有着平凡的外貌,但她是我眼中“最美的人”。她曾是我寒窗十二年来枕边最响亮的“闹钟”,每个上学的清晨,我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一定是她;她是在我前往艺考的路上,送我去车站,并在离开时与我相拥然后默默招手的那个人;她是那个为了陪我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不惜牺牲工作也要在家中为我加油呐喊的`“候鸟”。入世十八载,她是唯一一个把我当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事事为我操心的人,她是家中最操劳的人,整日切换着两种不同的角色――对工作,她是同事们眼中的“女强人”;对家庭,她是我们眼中的“贤妻良母”。她有一颗平凡的心,平凡的付出着!

我还有一位平凡的父亲,他看起来冷冰冰的,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往往令人感到害怕,让人不敢靠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也有温暖的一面,是那种平凡中透露着真情的温暖。他不是闻名世界的讲师,不需要组织华丽的语言来说服他人,但他会在我最纠结的时候,做我情感上的“垃圾桶”,用最朴实的话为我出谋划策;他不是宋太宗,没有在大雪天给周边的百姓送去炭火取暖,但他会在大雪纷飞的天气,毫不犹豫地从家中步行十多站到学校,来为我送上一件御寒的棉衣;他是我心目中的“岳飞”,会在深夜从睡梦中惊醒,抱起突然病危的我,用最快的速度飞往医院。在他看来,行动比语言更有魅力。他的话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他做的事情很多,但从来不会用语言额外的表述。

其实,每个人的家庭中都有一位这样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也许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付出的感情都是一致的――平凡中透露着真情的爱意。这种爱,不是朋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也不是恋人间情投意合的爱情,而是一种高于友情和爱情的,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福祸相依的温情。如此常见并且平凡的一类人,怎能不饰以“最平凡”的“标签”呢?

“最平凡的人”,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最平凡的爱”,是人人都能够获得的。当然,在我们获得温情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用平凡的真诚回报。如此,便也无愧于“最平凡”的他们了。

后记

上一篇:加拿大知名商学院申请条件大盘点下一篇:学校运动会学生开幕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