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2024-11-24

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精选14篇)

1.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内容摘要]: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本文旨在阐释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倡导以对话的形式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言语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直觉语境的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把阅读对象当作一种交际媒介,把读物人化的过程。阅读理解的认知模式告诉我们必须依据阅读的认知规律进行阅读教学,否则会事倍功半,不利于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心理的联结。当代语用学认为:阅读是一种语境还原;表达是由语境到言语,阅读是由言语到语境。阅读的直接对象是言语,实际上指向语境的意义;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言语寻找语境直觉语境的过程,是解读作者意图的过程。读文章,更要读到文章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交际的信息。根据阅读理解的认知规律,《当代语用学》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至少三个层次:(1)字面理解层,即读者仅仅理解言语作品的字面意义,如辨认和回想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2)推论理解层,即读者根据文章的结构和自己的背景知识,从字里行间推测词义、文章目的、作者意图等;(3)评价理解层,即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知识和语言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优劣,如评价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证明事实的可信性及断言的正确和错误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这三大层次是互相交织,互相依归,没有鲜明的界线。我们认为,阅读理解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读者与言语作品进行对话的过程。参与这一活动的阅读者充当的就是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他们不仅要从言语作品的字面去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还要理解他的交际意图。也就是说,他所要做的工作不限于接受信息、不只是对信息作简单的解码,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推理,理解并破译作者的真实意图。

(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语文就是言语,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话。语文能力就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也就是会话能力。这种言语能力是一种言语个性心理特征。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中,借助言语作品这个中介物,开展平等的对话,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在言语活动中与语境交互作用获得并积淀体验,养成语感,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就是言语教学课。张志公先生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皮特科德也认为:我们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上作出调整,进行言语教学,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以对话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识、价值取向等对言语作品进行一个再创造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言”与“意”互转的过程,是主动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绝不是对言语作品原义的简单重现。因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去获得对言语作品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之上,而应该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跟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的人际交往过程。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并不是单向的、静态的过程,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没有互动就没有对话,而且采用隐喻的方式实施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参与到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师生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非常重要的。”在这种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对话,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应在文本提供的话题下,展开对话,在信息的流动状态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享受知识、情感、价值、态度等多样营养的精神盛宴。当代语用学认为,要实现成功的对话,交际双方都不能缺乏驾驭语境的能力以及依赖语境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交际者必须准确把握话语的承上启下话轮关系和逻辑关系,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认知条件和前提等,才能对话语乃至于整个交际作出准确的`理解,才能使交际双方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语境,分析作者的身份、地位、社会文化背景和相互关系,了解言语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特定场合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言语信息,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其间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信息。在言语形式下,蕴涵着丰富的言语内容,而且这些言语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言语知识和隐含知识的双向传递,没有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互动,整堂课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二)、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2.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二

一、开展对话, 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1.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与教师展开对话, 与同学展开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凸显个性, 促进全面发展。教师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中合作、沟通、交流。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让学生乐读、乐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身临其境。如, 在《嫦娥奔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嫦娥奔月相关的神话让学生赏析, 还可以让学生在视频中更好地还原嫦娥奔月的故事形象, 让嫦娥的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 让学生在这种对话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2.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教师在课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巧设问题情境, 用设问、疑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同时, 教师还可以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方式, 与文本、师生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引导,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 对课本上的文本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教师要加强范读, 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二、引导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词句, 做好作文储备

1.引导学生课内多积累好词好句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不断运用在阅读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的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另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并引导学生写到积累本上。如, 在《大海中永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到积累本上, 让学生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

2.引导学生完成课外积累

学生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上, 要注意课外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运用。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书籍, 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与年龄段相符的课外阅读文本, 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积累。如, 在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内的阅读情况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如, 在讲完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关于霍金的书籍, 让学生在阅读关于霍金的相关书籍中积累相关的好词佳句。当学生真正将课外积累熟记于心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词句的运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开拓阅读资源, 落实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开拓阅读资源, 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广阔的世界,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知识和才干。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检查和训练, 要督促学生善于运用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以及联系上下文等形式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 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以及比赛阅读训练,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训练了解语文的精妙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开展小组阅读竞赛,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开展“对话”, 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词句, 做好作文储备, 还可以开拓阅读资源, 落实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3.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阅读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2095-3089(2015)17-017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正是出于这种重视,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一、 从语文阅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所运用的阅读方式没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忽略了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个性化需要,不重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感受,阅读教学方式较为刻板而缺乏生气,总是以机械阅读的形式来开展阅读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教学逐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热情,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的实效性不强。[1:35]小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思维活跃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没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的学习活动,学习的效率也自然是不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要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教学悬念,以语文阅读教学悬念的设计,引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内容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某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事先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关这篇课文主题的悬念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通过对悬念问题的探索期待开展阅读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学习的效率会显著提升,为后续的语文阅读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设阅读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理念认知缺乏对人本教育的理念认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是学习的看客,没有真正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久而久之,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会逐渐变得死气沉沉,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学习的独角戏和一言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充满吸引力的阅读学习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作为情境创设的根本基点,情境的创设要力求新颖,要以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阅读教学效率因此而大大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的培养

习惯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其做事情的习惯都影响着做这件事情的效果,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学习习惯比较好时,其学习的效率也相对较高,相反,当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习惯不佳,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学习起来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力的好坏,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自然较强,学习习惯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的能力也相对较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才能够得到保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要重视阅读的质量与阅读的数量,在中国

的古代,一些大的学问家经常指出,要理解一篇文章,深入认识这篇文章的内涵,就必须要坚持不断反复的阅读这篇文章,这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百变其义自现”的道理,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阅读次数,还要在此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各种阅读的内容,扩大阅读的范围,以阅读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扩充,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结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关于该方面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4.加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

大竹县乌木中学彭成斌***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老师要从培养

阅读兴趣,创造阅读素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多个方面去努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认真仔细地学习新课标,我发现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分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放在了重要要的位置。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很有必要对学生的阅读作一些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达到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从目前学生的现状看,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呢?

1、缺少阅读兴趣。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体会到:学生对课内外阅读的兴

趣仍不高。由于 “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学生阅读困难等多种原因,朗读这个最基本的训练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过于死

板,不能针对学生形象思维这一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朗读训练。

2、阅读量少是制约农村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阅读量少必

然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不丰富,这样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就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从汉语的特点来看,认读汉字的重要方法是朗读,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也是朗读,掌握语言,领悟汉语规律的重要途径还是朗读。实践早已证明,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分析、机械训练不但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磨灭了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如果没有阅读中的“量”则无法达到学习结果中的“质”。

3、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仍存在不良的阅读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行为方式或倾向。学生阅读的不良习惯除学生自身克服不够外也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的反复训练坚持不够有直接的关联。由此导致了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找不到好词、好句、有关的句段或相关问题,更领会不了词语搭配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规律。

针对以上这些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

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5%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最多只能发挥20%。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向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在班里组建阅读小组,使学生有阅读的空间和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他们读有困难的时候即时地给予指导从而保持他们的阅读兴趣。在班上设立读书角,并经常性地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表演课本情景剧等活动,从而变兴趣为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1、通过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应不断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的好处等一些目的。并引导学生去应用。学生在阅读前有了一定的目的,必然会激起他们的阅读热情。

2、利用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尤其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停地给自身充电。要求学生写一手好字,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那么最好自己起到示范作用并能博古通今地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由敬佩老师到模仿老师,自然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通过教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是枯燥乏味的事,但教师如能将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并不断与他们探索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有了这样的成就感后,学生自然会提高对所学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材提高阅读能力

完成前期准备,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意。阅读时不仅要思考其中的道理,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文本中提及的相关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加强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要引导学生阅读后自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重点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文中的关键字句,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要圈点划记,以便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读完之后,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学会质疑,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写上感悟,或单独成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对必修课文的精读便于形成正确的阅读逻辑。更能通过教材阅读写作加强对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1、引学生化盲目读为有益读。

中学生有阅读个性上的差异,由于兴趣爱好不同,有的爱读政治经济类的,有的爱读军事哲学类的,有的爱读人文历史类,有的爱读文学,有的爱读琴棋书画这样杂类的。而教学是对人的教学,文本阅读也是以人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学要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地引导,使盲目读化有益读。在具体引导时,应坚持有重点并兼顾全面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个性等,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多读一些书,争取在既有的知识领域巩固并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向的偏科学生,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先阅读一些与喜好有点关联但又有知识扩展的书本,再渐渐引导到阅读那些虽然感觉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缺陷,慢慢拓展,从而达到均衡与全面发展。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要学什么,消除阅读的盲目性。

2、引学生化浅层次读为深层次读。

受周围的影响,现在许多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消遣、休闲,甚至专门找名人韵事、流行八卦、野史趣闻、骇人听闻的惊案奇案之类的闲书来读。而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读此类的闲书,就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次,不可能也不会有大收获,更不可能有在能力上的质的飞跃,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作为要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完成知识提高与巩固的中学生来说,休闲

书可以读一些,可以达到休闲放松的效果,但还必须把重点放在读高质量、高层次的有意义的书籍上。

3、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之后,可进行适当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在班上举行一些这方面的活动。通过多方式的活动陶冶情操,也活跃了思维,提高的学习的兴趣。如“讲故事”、“诗歌朗诵”、“课前一分钟说话”、“评名篇佳句”,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篇文章,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谈谈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等。但必须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给予一定的准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优秀作品推荐。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进行了大量的写作训练之后,都渴望有一种成就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针对这一点,可创办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文学刊物,刊登一些优秀的习作,也可向《今日中学生》等刊物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5、留心天下大事。为了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可引导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在线》、《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大家看法》,四川电视台的《焦点》、《视线》等。这样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培养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与口头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介绍中外名家名篇,如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了解这些名著的情节及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优美,把握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

2、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圈点画;二是经常作批注。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个读书方法真的很好。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样做会促使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

3、养成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了。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感情朗读,情景感想等多种手段,感知文章,理解主题,渗透情感,积累语言,并加以适当运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当然,语文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快速的提高,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尝试实验,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5.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阅读教学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中受到思想感染和教育。这些任务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怎么落实?单靠老师讲解传授不是好办法,这已由以往的教训所证明;而单凭学生读、背、抄、记,亦不能完美奏效,因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要将阅读教学一一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读懂、真正学会,就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包括读书训练、词句训练和自学能力的训练等等。在教学训练中,老师应做好精心指导和耐心辅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去读、去想、去练上,让他们从学练中获得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技能。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要靠训练去培养,去发展,因此说,阅读教学应着重训练。

一、从读入手,培养自学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上,变“讲读”为“读讲”,从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讲读”二字颠倒过来,其目的是要突出“读”,让学生从小打下读书的基础。

对课文要让学生多读、熟读、巧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读,在读中识字、学词、学句。读的要求,要注意有层次地提高,不可机械重复。通过多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表象,使其与课文产生共鸣而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课文的生字、新词及其主要内容,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完整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小虾》一文,就采取了这种读讲教学 1

方法。第一课时师生共读了八遍左右,遍遍提出新任务,新要求:⑴教师先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情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⑵当学生余兴未尽之时,教师再读,提醒学生重点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读到生字时要重复慢读,尽力读出意味,感染学生,使其能体会出字词的含义;⑶让学生找出有生字的词和段,提出要求反复读,直到读熟,读正确为止。同时连带地解决由生字联成的词及所在句子的含义。此谓在读中识字、学词、学句;⑷让同桌互读,相互启发,相互指正;⑸再由教师指名分段朗读,反复巩固提高;⑹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提问引读,让学生按题找文,边读边想,作出回答,阅读时,加以必要的指点,贯通文意,理出层次,便重点明,难点通,思路清;⑺选择重点段落读。比如小虾吃食物的一段,课后要求学会会背。于是,我领着学生们边读边表演,在一两分钟很快背会了这段课文;⑻最后系统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显现在朗读的效果中。就这样,一节课以读为主,而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学了知识,练了本领,活了思路,增了智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很积极,很主动。

二、教给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小学中年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中年级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阅读教学的内容和难度也相继增大。如何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完善的训练步骤,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提高一步,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我采取了教给方法反复训练的办法。

1、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分逻辑段,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段,2

学生只能是猜测:一次、两次猜不对,三次、四次就有可能猜对,至于为什么这样分,却是不理解的,而如果老师自己包办,那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把方法教给学生。如“总述—分述—总述”的写法。在六年制第六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比较明显,在指导分段时,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里找出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是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于是我在黑板上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让学生在书上标出从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描写这四季的,回头再让学生看一、二自然段写什么,学生说:一二自然段写小兴安岭是绿色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我在春、夏、秋、冬四字上面板书“绿色的海洋”五个字,在“春夏秋疼”四字左边用大括号板书上“四季都美丽”。再让学生看最后一段写什么,学生说最后一段是写小兴安岭是宝库是花园。我又在“春夏秋冬”四字的下面板书:“是宝库,是花园”。然后问,那么课文分几段?学生很容易地把课文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概括地写小兴安岭美丽,第二段具体地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第三段又总说小兴安岭是宝库,是花园。第二自然段的总述句“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便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美的三、四、五、六自然段就是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方法写的。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掌握方法,反复训练。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些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提示下进行阅读,脱离课堂离开老师的 3

指导便无从下手。俗话说“熟能生巧”,使学生在学习一种方法后,要进行反复的训练。达到真正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如段落划分层次有许多方法,像总分、并列、补充等。三年级重点掌握总分方法。课文里多次出现总分段落,第六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就是按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来写的:①总述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②从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方面,分述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在划分层次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哪些是总分关系,层次应该怎样划分。学生知道中心句为一层,后面不管分述了几部分都是一层。每次都主学生仿写总分关系的段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种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便能独立解决。

三、凭借教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低年级阶段,“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独立阅读,能阅读注音的儿童读物,并懂得内容”。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凭借阅读教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实践掌握阅读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知道词是由字组成的。如教“天安门”,我让学生观察图画,知道天安门是个建筑物的名字,由三个字组成。它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不能拆成更小的语言单位,如果拆开就成另外的意思了),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运用,是造句的现成材料。可以说:我爱天安门。天安门雄伟壮丽。

2、让学生知道句子是由词组成的。如教“我爱北京”一句,我给学生讲清这一句话是由“我”、“爱”、“北京”三个词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谁爱北京?我。我怎么样?爱北京。它是一句完整的话。一句话写完,后面要写个句号。

我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初冬》一课,课文准确地运用了意思相反的词语,写出了雾中和雾散之后,看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例如:在雾中远处的景物“望不见”,近处的景物“看不清”,“太阳发出淡淡的光”。雾散之后是“望得见”,“看得清”,“太阳射出光芒来”。我告诉学生,这样对比着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课文中还用了几个重叠词“白茫茫”,“模模糊糊”等。还有三个。用“像隔着一层纱”写看不清,用“像个火球”比喻初升的太阳又红又大,用“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写大柿子又多又红。我告诉学生,这样写事物就更加具体形象。

3、使学生知道一句一句话是怎样连成段的。如第四册《春天来了》一课的第三段,共有四句话:小河里,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水慢慢地流着。微风吹来,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只鸭子跳过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这四句话是根据季节变化的特征连成一段的,说明春天来了。

我还使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的各种关系。有的是先总述后分述。如《颗粒归公》一课的第二段,第一句是“说起来真有意思”,接着具体地叙述了几件有意思的事。有的是先分述后总括。如《秘密学习》一课,先分开叙述,敌人没有窜到村子里来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敌人来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对付敌人,又是怎样学习的,最后总结概括那时候,他们就是这样秘密学习的,跟题目《秘密学习》前后照应。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要紧密联系。要围绕一个中心,把一层一层意思讲得清清楚楚。

在教《小虾》一课时,我告诉学生,作者是用几个连接词依照顺序把句子连接起来的:它们吃食物很小心,总是先用钳子碰一下,然后赶紧往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再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 5

个钳子捧着吃起来。我有这种办法分析句子,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使学生知道一段一段话是怎样连成篇的。如第一册《秋天》一课,是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从这一课开始,课文有了题目。首先我让学生在题目上动脑筋,想想本课主要讲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本课主要讲秋天的季节特征。秋天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开始组织学生来研究课文。

课文分三段,从形式上看,每段开头空两格,第二段要另起,不能接在第一段的后面。从内容上看,每一段是独立的一层意思。第一段有两句话,先写秋天凉了,再写树叶落了。第二段有一句话,写雁群飞行的方向和飞行的队形。写雁群飞行的队形时,用了一对排比句,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第三段开头用了个独词句“啊!”最后做了总结,秋天来了。这样教,使学生初步感知段和篇。通过阅读,学生清晰地知道了天气凉,树叶落,大雁南飞就是秋天的特征。

总之,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方法,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011年10月

个人简介

刘全景,男,汉族,本科。1981年11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毕业于山西大学,专业教育管理。2001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今,我为人朴实稳重,乐观向上,遇事果断,做事认真仔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 ;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进取心强;能吃苦,有责任心。我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将会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

6.如何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篇六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思维和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这就揭示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利的开发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儿童又以七、八岁时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这个世界很精彩,现在的儿童聪明,知识面宽,但他们对世界渴求了解,渴求知识的欲望很强烈,这是培养他们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大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也就学会了写日记,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阅读教学要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动手的习惯,在读书时会进行圈、点、勾、画,能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如《亡羊补牢》可教结合课文谈体会,从而理解课文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连贯上。

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会提高初读能力。在精读课文阶段,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天山牧场》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

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像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雪峰、绿林、繁花,点缀着天山的千里牧场”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是由语文课的特性决定的。总之,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它不只表现在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够独立的阅读并理解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以识字、词到理解文章内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的特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声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课标》中规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对朗读是学习阶段,教学过程中要在“正确”上下功夫,不能对八、九岁的孩子强人所难,拔高要求,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会事与愿违。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趣味性。

当人们对某一类事情感到有趣时,便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脑垂体分泌活跃,新陈代谢加快,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思维敏捷。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很差,因此,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变换不同的方式,适时运用领读、伴读、齐读、竞赛读、分角色读,借助插图、录音、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五、培养阅读要注意“三动”相结合。

所谓“三动”指的是:动口、动手、动脑。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动口

动口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机会,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动手

教学时,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才能更显著。如在教学《窗外》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通过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拓展训练的目的。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动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联系生活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再加上课本本身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遇到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就将课文与生活进行联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又不讲出其结果,故意把学生的味口掉出来,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激起他找答案的欲望。记得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 感动中国》栏目里的一家四口遇洪水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这一家特殊的四口:一残疾老人和三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就是模仿了《飞夺泸定桥》里的勇敢的红军们过桥方法,最终保住了四人的性命。此刻,教师就问学生们想不想知道文中红军们怎样过桥的这时,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翻开书瞧个究竟。当学生们把课文读完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整堂课,都是学生们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故事情节,真正的做了一回引导人。看着学生们表示,非常的欣慰。

二、 收集作家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业余时间收集并记下自己最喜爱的中外作家的生平资料,寻找他胜利的奥妙,树立学习典范。典范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从而鼓励学生学习榜样、热爱读书,从榜样中获取精神力量,从书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

三、赏析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撷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自己所写文章的精美之处。品读过程中,师生的情操得到共同提升,阅读兴趣也必然大增。

四、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小学生以阅读方法是帮助小学生解决阅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一个会读书的人,能从平实的字里行间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从阅读中得到巨大的精神享受,于是越来越爱读书;而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再动听的文字也无法敲开他(她)心灵的门扉,于是读着读着便没有了兴趣,从而也就无从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常用的方式是默读,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告诉他们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还有利于理解思考阅读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可以学习圈点批划,即在所读文章中标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教师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例如: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小问号,优美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自己认同的观点旁边画个感叹号,给生字注音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边读边做旁批,如标出小节,划出重点句段,对精彩的地方做出评价,写写读后感等。运用边读、边想、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既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指导学生速读,扩大信息摄取量

对于许多的读物并不需要学生去精读,而是让学生摄取文章信息,掌握文章大意。因此速读是扩大阅读信息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也能学生训练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在指导速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读、略读、猜读等方法进行速读训练。让学生养成看书一目十行的习惯,在阅读时,采用整体认读的方法,学会直接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七、开展阅读竞赛活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让学生从对整个活动的参与中得到到阅读能力的锤炼。

八、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

7.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篇七

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使其言若出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 首先要读准, 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何谓好?即读出语感, 读得融会贯通, 读到课文中的语言脱口而出, 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在读中有所感悟

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悟得快、悟得好呢? (1) 默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认识课文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学须从整体阅读开始。一般地说, 在教学一篇课文前, 都应要求学生认真默读整篇课文, 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 (2) 范读:激发兴趣。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3) 引读:抛砖引玉。阅读教学中, 可以读代讲, 教师在一旁有目的地点拨、引导。 (4) 精读: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熟读、精读,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促发他们的情感。 (5) 赏读:画龙点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欣赏, 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内涵, 使感情升华, 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三、要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时, 必须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比如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 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 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碰到困难时, 就提出有点拨作用,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四、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朗读课文时,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要经常性地开展个人朗读表演, 师生共同进行评价活动, 激励学生表现自我, 积极参与朗读活动, 体验朗读乐趣, 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如利用抒情性课文, 练习学生感情朗读,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有对话的课文阅读时, 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分角色朗读, 引发学生朗读热情, 优化朗读练习, 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

五、要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这对于学生来说, 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爱好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找疑问、大胆质疑、积极解疑, 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六、要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书可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 为写奠定基础;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 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 能提高读的质量。

8.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八

1.学生对阅读重视度不够,阅读习惯差。

很多学生对阅读不够重视,认为阅读是额外负担,对于老师和家长布置的阅读任务抱有玩玩的态度,甚至有抵触的心理,阅读时一目十行,草草而过,不注意做读书笔记,不写阅读心得,“读而不思”是学生阅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敷衍了事的读书习惯对学生来说收益甚小。

2.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教学方法欠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而受升学率的影响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当中,有的老师把生动活泼的阅读教学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老师太注重阅读方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有的老师干脆把一些阅读方法归纳成所谓的“做题公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埋头训练,语文阅读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够丰富,阅读量极度匮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学习条件的影响,学校及家庭的藏书量不多,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效率

1.强化默读与背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2.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整理读书笔记,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制作读书札记和写读书心得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等,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多法并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列出一个比较适量的清单来供学生学习。

三、课内结合,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教师要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观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习教材,同类辐射,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在课内文本“举一”的基础上,更好地在课外阅读中去“反三”,养成课内外相结合的习惯,课内外阅读,教师都要做好指导、督促和检查,才能收到实效,我们可以举办 “名人名言交流会”、“诗歌赏析座谈”、“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创造机会让孩子们积累和搜集所读书目中的精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四、重视阅读方法的引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精读、泛读的要领,确定重点,抓住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教师的“导”,要把握方向,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象,引导和不断疏通学生学习的思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和培养,着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初级中学

9.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九

摘要: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再也不是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创新的社会,他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说,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组织、引发、释疑、示范、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促进学生创 1 新学习;教师又是询问者—假装不知,问原因,找究竟,引导学生弄明白;教师更是欣赏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的点滴创新。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带领学生去领略长江三峡的神奇,让学生们从内心发出“好神奇啊!”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凭借语言文字,创设和悦的情感氛围使课堂更趋于生动而富于情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明白究竟,便会迫不及待地去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答案:一说明有借必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对应;三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

长此以往,课堂上便会奏响和谐、愉悦的旋律,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学生的差异是创新教育关注的个性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需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需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品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在懂得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要上当受骗的这一深刻思想内涵后,可启发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经过多方位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狐狸虽狡猾,但聪明,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司马光砸缸》、《称象》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的危急时刻,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孩?这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发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发散和聚合思维的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向发展。如《狼和小羊》一课,狼三次找碴儿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狼为什么故意找碴儿?②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不立刻吃掉小羊?这说明了什么?经过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本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呢?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问题是创造之源,是思维之本。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探索、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有可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作为教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后交流体会时,有位学生说:“我读懂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地反驳:“老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直点头,夸奖他真能干。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从各方面来认识对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进行质疑:①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让她理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

3、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学生创新学习,就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的确如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课文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质疑开始;有的课文学生质疑可以放在结课阶段,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教师先板书“音乐家”,提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音乐家?待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基本了解 课文大概,所以马上便会发现问题:杨科是一个连摸一摸真正的乐器的权利都没有的穷孩子,用上“小音乐家”的称号合适吗?然后,教师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许,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去研读课文。这样既达到了思维训练,又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又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所以说,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会提出问题,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几块奇石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让学生们再来观赏几块奇石,为它们取名。对于一块奇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取名:天狗望月;有的说:骏马长嘶;也有的说:八戒思故乡„„瞧,名字取得多棒。然后,再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着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来展示一番,有一位学生说道:“仙女弹琴”栩栩如生,那仙女披着长发,身穿白衣,怀抱月琴,似乎正在弹奏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在赞美黄山的美景吗?寥寥数语,“仙女弹琴”跃然纸上。又如在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们写一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或《海底探宝》等想象作文。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少年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为这样,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块石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自己感觉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易于投入,利于尝试,不受拘束,更加主动,而且参与面也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悟出新知,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0.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十

利通一小

杨桂荣

摘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信息技术运用独特新颖的流程图方法,将繁琐的文字叙述变成了直观的流程图,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清晰逼真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从而产生喜闻乐见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克服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产生很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实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课件

创新能力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创新能力。创新欲望更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要想使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1、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兴趣”是学生之本,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的展示,更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而这种兴趣必须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必须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开放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我们要热爱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用爱心创造

新颖的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荷叶圆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叶图”让孩子们欣赏,并问他们:“你们看荷叶像什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由表达后,教师引发:“你们想知道书中的小伙伴眼中的荷叶是什么样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急切地想阅读,产生阅读愿望,从而了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营造出了轻松、愉快、活泼的心理体验环境,从而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2、适时运用激励语言,使学生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阅读时适时的鼓励、表扬、赞许,使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学生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借助拼音阅读速度慢,容易使他们失去阅读的兴趣,只愿听别人读。教师要根据新教材中儿歌和图画的优势,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诱发学生阅读愿望,当他们读完儿歌后,便及时夸奖:“看,你今天又学会了这么多的字,真为你骄傲。”“瞧,你读的多棒!”等。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学有困难,读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赞许,使其有勇气去阅读,并体验到会读的喜悦。我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位同学每逢读书眉头紧皱,愁眉苦脸,后来教师单独与他谈话,鼓励他参加朗读比赛,并且辅导这位学生一篇琅琅上口的短文。后来他会读了,并参加班里的朗读比赛,同学们大吃一惊,随后报以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他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许多„„ 当然,提高阅读创新的能力也可采用竞赛形式,比比谁识的字多,还可以进行师生赛,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产生胜利的心理,从而挖掘学生兴趣的源泉,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阅读。

二、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情境阅读,体验阅读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喜欢图画、儿歌、故事、谜语、音乐,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能引导学生感受读中的乐趣,激起学生持久的情绪,从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课堂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创新教育。

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人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语言上得到感悟,情感上得到熏陶。如教《爷爷和小树》、《比尾巴》等课文,我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做头饰,让他们戴上头饰,配上音乐,并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表演。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朗读方式,多媒体呈现一段段优美的文章,比一比谁是最佳朗读能手,从而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把课文读得更好,提高阅读水平。

2、特定环境下,创设“读书的意境”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不可能有持久的兴趣去阅读、去体会感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某种深刻意境,如果这时老师能激活他们的兴趣,会使学生乐此不疲,胃口大开。如,在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学习、阅读、讨论,给他们以心理的安全和表达的自由,千方百计地去“逗”他们,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我在课堂上当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读书的兴趣时,就会及时为学生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画漫画,多媒体呈现影视资料等,这个过程会联系课文来设计,将学生再次引到读书的氛围中,学生便会有了读书的欲望,这都是调节气氛的“良方”。同时,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只要时间允许,依照个人喜好,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即可。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树立开放意识”是课改提倡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要拓展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学生可向他们推荐小人书、故事书、连环画、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还可将学生带到图书室或上网阅读,从而获得阅读实践的机会。

如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借阅图书,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阅读。还放手让他们利用节假日去读书,在班内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参与性。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及写话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气氛严肃,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对课文做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了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想我们当时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始终给我们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我们,师生互动的几率极低,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的流动方式基本上是单向性的,既师→生,这种封闭的信息系统,导致了信息的淤积,学生的想法得不到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语阅读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使学生阅读的能够“自能通解,自求得知”。从而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

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自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积累。

1、指导学生科学地自读,引导充分地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自读。如批画阅读,运用不同符号边读边批画,进行钻研、分析、理解,还可参考阅读,为读懂课文而参考有关资料的一种读书方法。还有评点阅读,它是更高的一种自读形式,读后评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艺术等,用眼光去审视美、用感情去体验美。当学生阅读之后,还要充分地表达,主动地、自觉地按一定方法程序汇报交流自读情况,展示思维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分析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学习方法及技能,形成了自读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2、指导要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总是走“分析文章”的路子,应该让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思想教育,获得美的享受,其效果要远远胜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如在《曼谷的小象》一文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刻意地去分析小象的“东一掀,西一撬”,及阿玲的漂亮、善良和环境的优美等。还要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想象感受,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一边感受,从中感悟到一个“美”字。

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老师精讲少讲,学生多读多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多诵,增加阅读量。要重视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与课文阅读凝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11.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语文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把握。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它和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其他学习能力也不会太差。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找到应对生词、难句的方法,攻克自主阅读难关

初中生正处于对语文字、词、句进行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能理解的生字、生词和难以把握的句子,而一些关键的字、词、句会影响学生对全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懂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读准生词、字的字音,这对学生自主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对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生词和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整体意思,把词语和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与把握,通过文章上下文来理解新词、难句。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就文章的标题进行理解,重点理解“再塑”二字的含义。让学生想一想和这里“塑”字意思相近的字,学生会说出“造”“生”。通过对标题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达到提綱引领的作用。而对课文中的新词“美不胜收”混为一谈“小心翼翼”这些新词,我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仔细推敲生词的意思。再把这些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把握,启发、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词进行理解与掌握,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对新词的理解说出来。通过在班上交流,让学生都能对这些词有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能使学生自主阅读事半功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讨论学生主体地位怎样实现,却忽略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毕竟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有机构成的,只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在初中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自主阅读不是学生盲目地、自由地想怎样就怎样阅读,而是以教师指明方向为依托的。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进行,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进行。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几件事写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2.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读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画出来。3.课文中母亲出去了又悄悄回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阅读,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达到逐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三、教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后,通过在班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向教师进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和阅读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我给学生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位怎样的母亲?有学生说:“我认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关心儿子的、伟大的母亲,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当时,我对学生的这个回答大加赞赏:“你读出了母爱的伟大,相信你也一定是一个懂得母爱的孩子,相信你的母亲一定很幸福。”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赞赏,这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是责无旁贷的。教师在实际教学研究中要不断钻研和总结,力求探索出一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参考文献:

[1]陈晓林.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5(12).

[2]邓艳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J].中小学电教,2009(5).

12.论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一、高考语文阅读比重增大的原因

随着高考语文的改革,高考新课标卷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试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分值在上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其一,注重语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是人们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其二,注重语文阅读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得和更新的速度加快,时间缩短。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搭载着网络、纸质文本、音像资料、电视等飞速发展,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对阅读能力培养,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获得发展。

其三,注重语文阅读是适应新课程语文应试的需要。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对学生如何更多更快获取有效信息,做答新课标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十分重要,关系着语文考试的成败。

二、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

笔者通过观察和对所教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阅读现状上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其一,学校阅读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农村中学,图书室藏书不成规模,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街道上书店也不多,书籍不全;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观念淡薄。鉴于客观因素对阅读的制约,使得阅读资源严重不足,学生出现阅读量偏低的现象。

其二,教师没有计划和引导,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讲解课本内容,很少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殊不知,习惯成自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其三,中学生作业量偏多,减少了阅读时间。随着素质教育,新课改的推行,理念上应该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生作业量,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继续增加,挤占了学生本来应该用于阅读的时间。

其四,现代传媒的冲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并出现转移。电视,网络,电话,网游,诸多信息媒介冲击着中学生,致使学生在课堂课外玩手机,上网,玩游戏,对现代媒介有了依赖,形成不良习惯,并具有了“瘾”。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阅读量偏少,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量挤占阅读时间,现代传媒冲击,学生兴趣降低并转移。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务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主客观入手,引导并改变中学生所处的阅读现状,使学生走上正确的阅读轨道。

三、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面对中学生不容乐观的阅读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务必转变思想观念,综合分析主客观因素,对症下药,引导并改变中学生较低的阅读现状,使学生走上正确的良性的阅读轨道。笔者认为,务必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学校及语文教师应从思想上及时转变观念。阅读是学习语文,积累知识的有效方式,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能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塑造,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最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正确轨道上来。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与完善人格,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性,并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发挥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坏习惯的出现,少给社会、学校和家长添乱。

其次,重视中学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及人员的选配工作。图书室及管理人员的配备好比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环境和硬件设备,改变阅读资源不足,学生阅读量偏少的现状。让学生融进书香世界,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陶冶情操。

第三,学校应减轻作业负担,增加中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成为习惯,成为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四,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阅读是一种境界,融入到书香世界,感受书所带来的“美”,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阅读才是青少年时代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网,玩游戏等现代传媒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高考的重点,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而且,目前,中学生所处的阅读环境和现状不容乐观,值得我们反思。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改善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及氛围,建设书香校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阅读习惯上来,提高自制力,减少或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且还需社会及家长对学生的大力监督,倡导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备战新课改高考,赢取阅读人生,其乐融融。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有待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学校的阅读环境,教师的引导相关。作业量过多,现代媒体的干扰等因素也有负面影响。

13.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十三

一、课题的提出

(一)社会现实的需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和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式学习或是理解性的接受式学习,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21世纪的教育则更强调知识学习的自主、探索与创新性,即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注重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有报道说,现在大学毕业生80%专业不对口,许多大学毕业生正在领教在工作中重新学习的滋味。这种状况在发展变化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难以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学习的技巧。确实,学会学习已经成为21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

(二)语文教学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不可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思进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自主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据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中。自主性学习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难点。阅读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主控着阅读教学的阵地,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新的教学理念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热情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三)学校教科研发展的需要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一流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大力支持学校教科研工作,为本课题的成功成为可能。课

题组长及课题组成员是由中学高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组成,富有充沛的精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课题组长一直进行着自主性阅读的研究,在课题方案确立以前,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启动、运作、深入、成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组成员理论积淀丰厚,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基础。2006年9月,我们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融入了新课改的教学行列。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自主性阅读源起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启蒙运动倡导者卢梭提出,他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随后,美国的杜威和布鲁纳,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性学习”。20世纪末,世界各国进一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把“研究性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96年发表了《关于展望对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要求克服各种不良的教育倾向,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1998年12月和1999年4月,日本分别发布了准备于2002年实施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高中课程标准,其中,综合学习时间的新设成了本次课程改革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

把“自主性学习”引入语文学科教学,已有不少探索和实践,虽然只是开始,但有些论述还是有代表性的。如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同志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究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世界各国在开展综合学习的同时,也开始了将自主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之中,语文学科的有效阅读、创造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也相继展开。

三、课题中的有关概念的界定

1、“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涵义界定

在“自主性阅读教学”这个概念中,逻辑重点是何谓“自主”?“自主”,即自己主动探究。所谓 “自主性阅读教学”,广义上说,是指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

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从自主的角度来看课内及课外的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对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阅读,挖掘文章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狭义是指以一篇课文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凭借语言文字来实现自我探研和自我感悟的目的,以增强学生对阅读课文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精心设计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不告诉学生探究的方法和结论,让学生自行地去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究,直到找到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为止。

2、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课题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小学语文课内及课外的阅读教学。具体有“自主性阅读教学”指引下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的调控与点拨,教师的活动,阅读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整个研究流程,并且由此而产生的教学创新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采用非等价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的方法,在不改变现行教学班建制的情况下,通过前测验提供对选择偏向的控制,从而提高因变量分析的可靠性。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所表述的个案研究,主要指研究学生个体和班级、年级这些作为整体的个体的研究。可以研究自主性阅读的某一方面,也可以研究自主性阅读的全部过程。要及时认真地做好个案记录,保证资料和程序的完整性、连续性;及时深入地分析整理个案,证明观点,描述发展趋势。

3、信息积累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面的限制情况来看,本课题的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图书馆和网络上去找寻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广泛收集信息,扩大阅读面。

五、课题研究模式的构建理念

目前,不少学校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程中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模试,不注意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创新教学理念,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重新探究,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互相结合,理念知识、智力、能力、习惯、情感并重,学校、家庭相联,开放、自主、快乐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的必然。

在实践探究中,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实际,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吸引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也把学生的自主性阅

读分析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和各个活动之中,努力与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教育层次,训练目标和培养技巧。

在多次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建构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模式——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的设想。建构的理念是:

1、学生为本。“学生为本”虽说是大家已有所知晓的新的理念,但要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非易事。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提供学生最佳的阅读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作为主体充分活动,他们才能主动探究、充分发展。

2、创设趣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热情和欲望,创设阅读动机,营造最佳的阅读氛围,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阅读的活动之中。一句话,教师要让兴趣成为学生的探究动力。

3、实践体验。阅读分析本来就是一种比较枯燥而又抽象的思维活动,如果光是把学生的阅读面局限于课堂分析,有可能会使学生厌烦。只有学生的手、脑、眼、口、耳都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阅读教学并不是仅指课堂上的阅读课文分析,还包括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编写阅读小报、编写阅读书籍、出阅读黑板报、开展阅读竞赛、学写阅读日记等等,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

4、合作研讨。学习是不是愉快跟学生在学习中有否体验成功的乐趣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学习的喜悦是来自于与同伴的合作。成功的合作是学生乐学的源泉。教师应充分发掘自主阅读过程中小组合作活动,比如出黑板报、设计阅读方面的网页、网站,编阅读小报等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就感是非常难忘的。

5、全面发展。课题研究应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品德、心理等全方面的教育,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自主性阅读教学使学生更明理、更懂事。

14.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探索 篇十四

杨大祝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我校自主学习的现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指导学生预习,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五、搭建成功舞台,享受乐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我校自今年三月份就开展了“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活动,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老师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改变,老师的改变,课堂的改变。自主学习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但在我们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现就我校“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现状分析如下:

“实现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现状

1.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讲得仍然太多,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教学的理论水平。

2.学生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大多数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不够。在预习方面老师缺乏指导和落实。

3、课堂纪律松懈。爱动、爱说是小学生的天性。过去有一段时间在理论界提倡在课堂上越放越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爱怎么回答就怎么说,老师评价也是一律的赞扬、鼓励。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便插嘴,喜欢怎样坐就怎样坐,有的专家甚至主张上课时学生可以自由走动。特别是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中,学生可以满课堂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课堂气氛自始至终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自由。这样做,小学生的天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年级的升高,这样的教育方法毫不留情地留给我们的困惑是:学生自由散漫,课堂纪律松懈。

4、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成果不断凸现出来。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小学生正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以我们学校的情况为例,一部分学生不光具有一定的特长,学习成绩也门门出众。以语文学科为例,他们读起课文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辩论时滔滔不绝;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感好,悟性强。语文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几乎可以渐入“不用教”的佳境,像这样的学生不足学生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完整地把一篇课文读完过,老师坐在旁边督促他读,读起来也疙疙瘩瘩;作业潦草,字写得龙飞凤舞;再简单的作业也偷工减料甚至拖拉不做;学习习惯越来越坏,成绩越来越差。班级中两极分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针对以上我校自主学习的现状,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指导学生预习,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因此,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规定了预习五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词并查字典。第二步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四步三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第五步四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使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预习的指 导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认真,就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要看清楚,读准确,不漏不添;要边读书边思考字、词、句、段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写;要边读边画,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用不同的符号将自己认为主要的或不懂的记下来,将自己感兴趣的,最有感受的记下来,并将感受三言两语简记在旁边;还要训练学生在别人汇报时做些记录,快速把握对方说话要领,判断对方发言的正误之处,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融合的认知与感悟的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催化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学思维的形式,而且,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快,充满知识魅力的氛围中获取更多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的兴趣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激发,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点燃火花,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心理优势”。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创设情境、适时鼓励、开展竞赛,设置悬念等。

例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出示题目,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问:“什么是花钟?有的问:花钟实干什么的?花钟是什么样

子的?„„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就一下子激发了起来,参与探索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情,是最快乐的事情。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羊,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五、搭建成功舞台,享受乐趣

好奇心和满足感是人的天性,求知欲是在两者的驱使下在探究活动中经过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因此,激发并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就是采取游戏和竞赛的形式,学生在较好地复述出故事时,就给他所在的小组加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的状态,他们时刻作好准备,准备接受挑战,准备去摘取那丰硕的果实。可想而知,学生在这节课中是多么的投入,真正地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的境界。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统作业下一篇:有限公司章程及制定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