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研究述评(精选12篇)
1.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篇一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述评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已经超过了四个亿,而以英语为二语、外语的人也遍布全球,英语覆盖面之广不言而喻。学习英语不仅是提高语言素质(包括母语素质和外语素质)的要求,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命运。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语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有效地传授外语知识。
由世界著名教育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执笔的这本《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就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外语教学指导书。本书从英语教学相关主题的基础理论背景入手,提出了平衡活动法的概念,并运用这个概念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本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但吸收了语言教学法、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还提供了丰富又实用的英语外语教学实例,为英语教师以及英语外语教学专业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英语外语教学框架。
全书共有十二章,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列举了应用语言学方面与英语教学有关的问题,包括:语言学习的动机;促使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英语本族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技能;语言学习者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以实践为主,在第一部分提出的总的教学法——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重点讨论具体的教学技巧以及教材的使用,包括:教学和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在课堂引入的语言内容和引入的时间、方法;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口语交际练习和书面交际练习的评价方式;接受性技能的教学原则。
第三部分与课堂管理、备课有关。作者阐述了教师组织课堂、学生的方式,以及备课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在本书的第四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种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平衡活动法。这是本书作者对外语教学的一大突出贡献。我将对这一点进行重点阐述。第四章首先介绍语言学习的一些理论以及语言教学的方法(这里列出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方法对本书第二、第三部分有重要影响)。其中,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是由条件作用引起的;而认知主义认为,语言学习是利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培养创造性输出能力的过程。
在70 年代后期推出的监控理论中,Krashen提出了习得-学习假说。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包括习得与学习两种途径。习得是下意识的过程,而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过程。学生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习得”语言,因而习得也常被称为“隐含性学习”或者“自然学习”;学习则指对第二语言的明确认识,即了解和通晓第二语言的规则并能表述这些规则,因而学习还被称为“明确性学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就启示我们,外语教学应该通过学习和习得两种途径来进行,既要有意识地学得语言知识,又要无意识地习得某种言语交际能力。寻求“学习”与“习得”的某种平衡,是平衡活动法的理论根据之一。
接着作者介绍了最新的强调习得的方法论、课堂交际性活动、以任务型学习和人本主义技巧为基础的方法论,并且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出了他的输入-输出理论。
Harmer认为,课堂活动主要应包括两大种类,即输入和输出。输入,指的是学生所接受的信息;输出,则是学生所产出的语言。一堂成功的外语课离不开输入与输出。Harmer强调,在课堂上只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老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产生语言时,才表明他们对所接收到的输入信息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再者,语言输出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语言运用,并且及时地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反馈,以调整、纠正刚接收的语言输入。Harmer 在这里重视语言输入的真正动因是为了强调输出,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Harmer 的输入-输出理论强调外语学习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统一。
总之,Harmer认为,学生参与到任务型活动中,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来习得语言,比有意识地去学习语言项目要有效得多。学生既需要大量粗调输入,也需要精调输入;学生既需要通过交际性活动来提高交际能力,也需要参加半控制性的语言练习。他提倡使用平衡活动法——以交际性原则为理论基础,从学生所进 2 行的课堂活动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达到一种平衡。
平衡活动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导的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有意的学习活动和大量的语言输入,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无误,而对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却重视不够。而在流行的交际法等直接法中,教师又过于强调无虑的习得过程和语言产出过程,往往只重视了语言的流利性,而忽略其准确性。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还是交际法,对于提高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而言,都存在片面性。然而,平衡活动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教学计划应该在语言输入练习和交际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它克服了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存在的某些弊端,很好地作到了顾此而又未失彼。
另一方面,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动机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法往往需要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平衡教学法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任何单一的教学法通常只提供某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不可能让学生一直保持并提高其兴趣、动机以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而平衡活动法则平衡、统一了多种教学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Harmer指出,平衡活动法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动机,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外部动机和长远目标的学生而言,尤为有利。平衡活动法还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其他教学法多多少少都存在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而平衡教学法克服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本书在第二、第三部分中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平衡活动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些活动要求教师熟知各种教学法理论,分析其优缺点,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语言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需要适时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活动的开展,给课堂注入活力,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平衡活动法克服了语法--翻译法及交际法等的片面性,非常符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除了以上提到的优越性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平衡 3 活动法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首先,平衡活动法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Harmer明确指出,无论学习的形式如何,所有的外语教学活动都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而自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制定了五个英语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交际能力。我国英语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点上,平衡活动法满足了我国外语教学的要求。
其次,平衡活动法体现了因对象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中国学生数量大,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采用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法,因学习者而异的教学法显然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如前所述,平衡活动法克服了其他方法对学习者自身特点考虑不足的缺点,在课堂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受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一本英语课堂教学指导用书,更是作者Harmer对平衡活动法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摆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论证思路清晰、有逻辑,并且用大量的外语课堂教学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成功地建构起了平衡活动法这个模式。
除了提出平衡活动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两点,本书还有一个鲜明特点——与时俱进。从本书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出,本书在1983年第一次出版。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语言学习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技巧。而本书再版时,作者没有沿用之前的思路,而是根据语言教学实践的新变化对本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作者不仅使用了新的课堂教学实例,还突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自主学习、学习者训练、发现技巧、词汇教学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内容。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一点。要知道,语言教学是一个无止境的、需要人们探索的世界,一味守旧,踌躇不前,是得不到进步的。
书中有一个细节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序言中,作者指出,虽然书中的很多内容也可以运用到二语教学中,本书针对的是外语教学,而非二语教学。显然,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都不相同,因此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学,教学目标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这一门国际通用语,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作者在序言中特别指出本书针对的教学类 4 型,也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者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课堂教学实例,是一本很好的外语教学指导书。而作者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学术精神——敢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同时,书中提出的平衡活动法,是一种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适应我国培养多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值得英语教学工作者研究,并进一步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Harrner, J.1998.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2] 王秀卿,2001年,外语教学中的平衡活动法[J],《外语教学》第22卷第2期:49-51。
2.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篇二
1 研究成果统计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 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 许多成果相继问世, 研究视野不断拓展, 近年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开始陆续出现杜田材 (1991) 、司徒尚纪 (1992) 、逄增玉 (1995) 、白公和金汕 (1997) 和王一川 (1999) 等学者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只是当时还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而已。
依照我们视野所及, 发现国内发表与出版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极少, 用图表形式统计如下:
此外, 我们在检索中还找到了三个科研立项课题: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在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使用状况调查” (YB2013073, 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沿海开放区的语言景观研究” (15BYY050, 浙江大学尚国文副教授)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15YJA740020, 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
2 成果综述分析
从国内已取得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来看, 有以下三点较为值得注意和思考:
(1) 纵观当今中文学术界, “语言景观”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是文学研究中由文字构造的景致, 也可以是建筑学中景观设计的一个方面, 在翻译学里它还可以指代“公示语”。 (李贻, 2012) 查阅以往研究成果便会了解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大多从文学、语言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视角或维度入手, 但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 我们一般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语言景观的国内语言学研究进展, 姑且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专门语言景观研究进展 (简称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 以下所指类同) 。
(2) 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 相比之下, 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 (尚国文、赵守辉, 2014a) 。在我国, 语言景观的研究才刚刚引起关注。 (李丽生, 2015) 根据上表二中的粗略统计数据, 自2005年迄今,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出版的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只有吴英成的《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 (商务印书馆, 2010) 一书, 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也仅分别为1篇、28篇和2篇。在这当中, 仅有的1篇会议论文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2008年12月15日“汉语国际教育标准与多元化教学——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新加坡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文, 最早的一篇期刊论文是西安外国语学院潘秋玲发表于《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 尽管僻处西南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 云南省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却可以说是整体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不仅产生了2篇期刊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王振庆刊发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的《从最佳关联原则出发议作为语言景观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李丽生发表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 、1篇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夏娜2014年撰写、李丽生教授指导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区为例》) 和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 另有2篇期刊论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的《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加坡经验与模式》和中山大学徐红罡、任艳发表于《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的《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 也以云南省境内的多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或是发表在云南省境内的学术刊物上, 还于2015年顺利举办了“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云南省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当然得首推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李丽生教授。
(3) 浏览表二中所统计的33条数据, 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较大的层面:理论研讨层面、理论应用层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
从理论研讨层面看, 这主要涉及到对国外的已出现语言景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引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尚国文和赵守辉 (2014a/2014b) 、徐茗和卢松 (2015) 、李丽生 (2015) 等学者对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较为详细的梳理和综述, 主要探讨该新兴领域的国外研究源起 (背景、进展) 、界定 (概念) 、对象 (视野、范围、议题) 、功能、方法、路径、意义 (启示) 、内容 (视角或维度、常见主题) 以及理论基础 (框架、构建) 等。
从理论应用层面看, 这主要体现在将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理论或理念尝试性地应用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 但是所用方法略显简单, 所获数据也有限, 统计分析还较粗浅, 视野不广、挖掘不深, 似有“拿来主义”之嫌。有的研究把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强制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混为了一谈或是干脆冒用了“语言景观”之名。
从实证研究层面看, 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典型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分析研究, 只可惜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数量实在是过于少了, 堪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最为薄弱的层面。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孙莲花、谷月 (2013) 对日本横滨中华街和上海市外滩黄浦区的中国餐饮店汉语店名的进行了调查比较分析, 从音节、通名、专名的词汇特点及三者与菜系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日语环境下汉语标识特点及其原因;2015年, 徐红罡、任艳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 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李桂影对覆盖了近10所大学的天津市大学城中心商业圈——商业街商铺招牌的多语言景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李丽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邓骁菲通过对上海两个相邻商区的语言景观的质量分析探究了该多语现象以及背后的语言群体身份权力关系;沈群英调查了四川甘孜全州公共领域的可视性汉藏单语、藏汉双语、藏汉英多语景观, 分析该地域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文化、语言教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 多语言、多文化长期触碰、融合而和谐共生, 同时社会用语表现出更多多样性和复杂性。
3 未来研究设想
综上所述, 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尚国文、赵守辉, 2014a) , 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学界专家的兴趣和重视, 应该说大有可为, 并有着非常好的明朗发展前景, 但所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太少。该年轻领域很多东西远非明确、成熟和完善, 在理论构建、方法论和实证 (践) 研究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与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也有着不小的差距, 亟需进一步得到切实解决、广泛关注、空前推动和长足发展。
孙利 (2009) 论及, 语言景观是指公共场合标牌的书面语, 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就是对公共空间标志、标识牌的语言研究。在中国, 不少学者研究中英公示语的翻译问题, 但是很少学者使用国际公认的“语言景观”一词。
尚国文、赵守辉 (2014b) 提出, 语言景观研究以后现代思潮中的多元理念为认识论源泉, 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 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他们认为, 语言景观研究至少可以从五个语言学—社会学维度入手进行具体考察: (1) 语言景观与语言权势和地位; (2) 语言政策与具体实施之间的落差; (3) 标牌语言的形式特征; (4) 英语的国际传播和扩散; (5) 语言景观的历史维度。
李丽生 (2015) 强调, 国内对类似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以汉英公示语的主题出现, 尽管国内的公示语研究与国际上语言景观的研究在界定上有相似契合的地方, 但应该说语言景观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 而且从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上来看, 国际上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在议题上要宽泛宏大得多。他还归纳, 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常见主题上: (1) 多语言的使用; (2) 语言政策的实施; (3) 地区性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4) 英语的传播和扩散; (5) 其他主题。
在“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上, 大家对公示语研究与语言景观研究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尚国文副教授、李丽生教授也先后表态, 语言景观研究不尽相同于公示语研究, 其关注核心并不主要是语言错误和规范化问题, 而是语言标牌背后的身份及权势关系等。
3.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篇三
关键词:母语转换;汉语方言;语言接触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32-01
前言:
语言接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强势语言会输送给弱势语言较多的词汇,而弱势语言则很少输送词汇给强势语言。在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接触时,因强势语言是汉语,人们更多的时候只看到了汉语对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忽视了在语言互相干扰的过程中对汉语的影响,而通常这种影响是系统的、规则的母语转换和母语干扰,而导致汉语方言分化两种模式的过程中语言接触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在母语干扰下形成的方言
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观察不同民族语言接触的关系,例如汉语和满语的接触,从汉族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其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汉族满语,民族方言为满族汉语,目标语言为满语;而从满族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其母语为满语,第二语言为满族汉语,民族方言为汉族满语,目标语言为汉语。汉族说满语或满族说汉语的时候通常利用匹配的方式形成变体语言即汉族满语和满族汉语,从而形成一种中介语言类型,为对话状态发挥重要作用,满族汉语是汉族的民族方言,是与汉语进行对话的,而汉族满语是满族的民族方言,是与满语进行对话的,一般不直接进行汉语和满语的对话,而在两个民族语言对话中通常采用汉语对话状态,较少进行满语对话状态,而汉语对话状态的深入影响,是造成满族地区汉语方言变体的主要原因。满族汉语在对话中就会对汉语产生干扰,这就是对汉语的母语干扰现象[1]。例如卷舌与平舌的对立,由于部分满族人不分平卷舌,随着满足人口数量的增多,对汉语的影响也随着加大,从而增多了汉语不分平卷舌的现象的发生。在满族汉语干扰汉语时,并不是影响原来的汉族人们,而是对其生活在满族人口数量较多地区的汉族的后代产生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中失去有效氛围,造成对汉语平卷舌不分的情况。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存在大量的双语者,当这些双语者与汉语接触时,就会对汉语产生强烈的母语干扰,如侗台语与汉语的粤方言在语音和语法中有很多相似之处,经研究发现在早期南方已分布了很多少数民族,汉语南方方言在形成时受到民族语言的母语干扰,从而形成切韵音系语言[2]。
二、在母语转换中形成的方言
母语转换是汉语接触的另一现象,如在傣语和汉语接触时,某些傣族地区存在许多双语过渡到单语的现象,当其说双语的时候,往往是母语排在前面,而完成母语转换通常要经过四代,而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则不需要经过第四代。而汉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则需要四代以上的转换,同时转换之后的母语为傣族汉语,其中含有许多傣族语言的特征。从语源关系角度分析,傣族在完成母语转换之后得到的傣族汉语,其实质上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是由于傣族汉语的对话目标是汉语,在对话时使用的仍是汉语。而是傣族汉语中大部分基本语素都与汉语有着严格的语音对应联系,形成傣族汉语与汉语的对应语素,而且核心语素的对应比例较高。
相同的汉字在傣族汉语与汉语中会存在不同的声母现象,即使是在母语转换完成之后也会是不同的声母,如汉语的韵母为iong,则在傣族汉语中就会读ts,通常来讲汉语中同样的音类,在傣族汉语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读音,在母语转换完成之后两者是有严格的对应的,和汉语方言间的对应相同,并存在直接亲属关系。另外根据语言遗传差异的原则可以发现,母语转换对南方汉语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常是由北方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语言接触形成的,汉族男性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女性进行通婚,从而完成母语转换,对汉语方言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在汉语方言的形成会受到母语转换的影响[3]。
三、汉语方言的转型现象
汉语方言形成的基本形式就是母语转换和母语干扰,特殊条件的影响下,语言结构的类型会受到语言深度干扰而发生变化。例如在进行傣语对话状态过程中,汉族傣族会对傣语产生干扰,造成其发生转型现象,在某县镇中,汉族的居住人口占总数的2/3,剩下的为傣族人口,汉族人在说汉族傣语时就会强烈的干扰原有的傣语,使其结构发生转型,其中金沙江傣语最具有典型性,在金沙江一带,分布了一些傣族村寨,汉族将傣族包围,这些傣族地区一方面和其他地区的傣族没有区别,对汉语的影响通常以母语干扰的方式,同时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则将母语转型改用汉语,而另一方面汉族傣语会强烈干扰傣语,语法和音系都会受到汉语的影响发生改变,基本语素也与汉语语素相对应,傣语和汉语的核心语素对应比例甚至会超出80%,因此可以看出金沙江傣语其实质是傣语方言,是一种汉式转型的傣语方言。在汉语强烈干扰下其结构与汉语结构相应,而形成这种傣语方言的直接条件有金沙江傣语与主体的傣语群想脱离,处于汉语包围状态,产生孤岛条件;汉族说傣族汉语的人数居多;受到汉语强烈母语干扰的金沙江傣语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汉语母语转型。基于这些条件下就会产生傣族方言[4]。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语言接触过程中,母语转换和母语干扰会对汉语产生直接影响,改变其音色和语法等,从而使接触过的汉语形成汉语方言,与真正的汉语存在差异,但这汉语方言并不是对原有的汉语产生改变,而是对接触过的汉语产生影响,因此,汉语方言的形成受语言接触的重大影响,并对汉语方言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叶林. 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竞婷. 国内语言接触研究综述[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20-25.
[3]彭浅生.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宜春(水江)方言词汇变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4]蔡瑱. 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
4.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述评 篇四
【作者简介】王建云,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方法是一门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公设、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作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由于近年来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嫁接物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因此,需要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 键 词】案例研究方法;案例调查技术;限度;应用
在罗伯特〃殷确立的案例研究的分析框架中,案例研究属于现象学的研究范畴,它和属于实证主义范畴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间的差别是径渭分明的。实证主义是定量的研究范式,而解释主义是定性的研究范式,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案例调查方法作为案例研究方法与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嫁接产物,它将调查研究中确定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方法,尤其是统计分析方法带入了案例研究领域,使得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案例研究方法和案例调查技术。
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
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外学者在众多有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作的论述中尚未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形成一致的看法。学者大多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界定有两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特殊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总结出带一般规律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①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从总的场景或所有因素的组合出发,描述现象发生的事件过程或事件后果,在大环境下对个体行为研究与分析进而形成假说(Shaw, 1927);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对一个特殊事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Nisbet,1978);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组研究方法的笼统术语,这些方法着力于对一个事件进行研究(Adelman,1997);更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风笑天,2005)。Robert Yin和大部分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都认为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
关于研究路径,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程序与技术,用来分析由田野中所获取的庞大原始数据,并且将之概念化,形成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J.Corbin,柯宾,1990);案例研究是从具体经验事实走向一般理论的一种研究工具,它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通过对特定社会单元(个人、团体组织、社区等)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或行为的背景、过程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物的真实面貌和丰富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②(王金红,2007)。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似乎首先用于描述当代事件,并从中得出归纳性的普遍结论(Gee, 1950;马克〃霍哲,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用来阐明和支持命题和规则的方法,而不是归纳出新的假说(Bernard, 1928)。
关于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包含了各种方法,涵盖了设计的逻辑、资料收集技术,以及具体的资料分析手段,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并发掘与发展暂时已验证过的理论。一般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张梦中,马克〃霍哲,2002);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既不是资料收集技术,又不仅限于设计研究方案本身,而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思路(应国瑞,Robert K.Yin, 2005)。③
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类型以及资料收集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我们发现案例研究具有情境性、系统性、典型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研究可以定义为:综合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对某一背景下的特定社会单元(个人或团体组织)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的背景、过程进行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案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依赖于抽样原理,采用‚分析性概括‛,而非‚统计性概括‛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的分析。
二、对案例研究方法论的研究
关于案例研究的目的的研究,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从未见过也未曾听过的问题、重新认识该问题,让看不见的问题被看见(谢芳,2009);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理论,社会科学中不存在验证性案例研究(吕力,2011)。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或需要采取不同的程序(表1)④。
关于案例研究分类的研究,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进行分类,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被区分为五种类型(Scapens,1990;Hussey Hussey, 1997),即探索型、描述型、例证型、实验型和解释型的案例研究;也可以将案例研究方法区分为探索型、描述型、解释型和评价型四种类型。无论是在四类型分类法或五类型分类法中,人们对探索型和描述型这两种类型的案例研究的内涵基本上没有争议,这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着超出现有理论框架解释范围之外和完全在现有理论框架解释范围之内的案例研究,而分歧主要集中于那些立足于现有理论框架但又尝试有所突破与发展的案例研究活动的分类及其属性上(余菁,2004)。⑤
根据罗伯特〃K.殷的理论,案例研究类型主要有四种:单案例研究、整体性案例研究与嵌入性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整体性多案例研究与嵌入性多案例研究(罗伯特〃K〃殷,2004)。也有学者认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中使用案例数量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谢宇,2006)⑥Yin也认为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是同一研究方法的两个变式,两者之间没
有明确的分界线,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最为重要的差异是理论‚一阶抽象‛是否具有收敛性;结论更为可靠、准确,更容易导向定量分析,更有助于增加理解的多样性是多案例研究的明显优势,但开展多案例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困难与挑战。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评价标准,Yin认为案例研究可以从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信度着手评价案例研究⑦;但是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对象是‚个体‛,不是‚样本‛,是一种经验研究,它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科学假说或理论,而不是验证理论,因此案例研究的评价不能采用统计学上的‚信度‛和‚效度‛,而应采用主观性评价。案例研究的评价可以从案例的典型性与启发性、可信任性、可推广性、记录的准确与简洁、逻辑可靠性、理论饱和度、结果的新鲜与重要性等方面来进行(吕力,2011)。⑧
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研究,成思危(2001)指出,案例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必要环节,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利工具,并指出单纯依靠统计数据进行决策十分危险,而案例研究可以弥补统计的不足⑨;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同其它研究方法相比,主要的优势在于:结果具有现实感,更能被读者接受;为其它类似案例研究提供解释;能发现被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适合于个体研究,而无需研究小组⑩(张梦中,2002);也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最明显的长处是具有深入、全面的特点,能够抽象出一些有价值的命题,或者提出一些具有更深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为后继研究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风笑天,2005)。大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法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方法论上的独特性,研究问题的现实性,资料收集的广泛性,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因果解释的不可替代性(阮思余、王金红,2011)。
关于对案例研究限度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Yin, 2004;张梦中,2002;曾勇、邹志超,2011;阮思余、王金红,2011)。这些不足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的结果不易被归纳为普遍结论;案例研究的严格性容易受到质疑;案例选择的边界困惑与调查过程的技术难题;案例研究耗费时间长,案例报告也可能太长,反映的问题不够明了。风笑天教授(2005)认为案例研究最大的不足是难以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其结果也难以进行推广。(11)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以上学者‚实际上是以统计调查的标准去看待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用样本来类推总体是错误的。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12)(周海涛,2004)。
上述观点围绕的核心是案例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效度和信度,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事实上,案例研究方法本身是正确的,它有自身的使用条件和限度,只有案例研究方法应用适当,才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地助益作用。案例研究也是可以推广的,但是案例研究的推广必须符合两个原则:第一,案例中所观察到的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即案例条件逻辑的自洽性;第二,案例中的‚条件‛是可复制的。在案例研究通过‚条件—结果‛的‚复制‛可以把案例研究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三、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的研究
案例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迄今为止,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得到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等学科研究者的认可,并且被运用到面向实践特定问题的研究之中,例如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管理科学、社会救济及教育等等。案例研究方法引入我国已30余年,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得以采用,下面以工商管理学、教育学、社会管理三个学科领域为例进行述评。
(一)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领域
在工商管理学学科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就像一些学者坚持的,‚案例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13)(许德音、周长辉,200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乏管理大师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出了许多著名的现代管理理论,例如Prahalade等在对日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报电话公司(GTE)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Kaplan等通过对美国100多家企业几年来实践的总结,提出的‚平衡计分卡‛;Hammer等用10年时间对数十家美国公司进行观察后,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等(14)(成思危,2011)。这些无一不说明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广泛使用的,并善于构建新理论的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此,张丽华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升华,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视为理论创新,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15)(张丽华、刘松博,2006)。余菁也认为‚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16)(余菁,2004)。
(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内教育界开始重视案例研究方法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民族教育、农村教育、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等不断受到重视,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正如社会现象是不可复制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教育情景也是不能复制的,考虑到单纯的量化研究容易忽视这些差异性,这就给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有学者认为,‚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研究情景的参与,直面实事,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17)(陈向明,2001)。这表达了案例研究在应用于教育研究时的价值取向和适用条件。
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于国内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在教师教学的研究方面,对教师信念(18)(谢翌,2006)、教师生存状态(19)(陈丽萍,2009)等问题都有涉及;在对课程课堂的研究方面,涉及课改中的学校文化(20)(唐丽芳,2005)、课改中的教师合作文化(21)(马玉宾,2007)等方面的案例。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案例研究方法还应用于学生成长、教育政策等。
(三)案例研究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
社会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从理论的层面讲,社会学所提供的是与其它社会科学所不同的研究社会的视角。社会学认为案例研究法是以一个或多个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研究过程,获得真正的研究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社会学中案例研究大部分的数据搜集都是定性的,但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定量的搜集方法。
通过分析大量社会管理类的文献我们发现案例研究在社会管理学领域主要有三大应用:一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共管理个案作出解释性分析。比如,以浙江嘉兴和江苏常熟等10个试点县市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为案例,分析了试点地区的‚两制‛衔接工作进展并进行了总结(22)(苗艳青、王禄生,2010)。二是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归纳提出理论命题。比如,通过对美国保障性住房的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趋势(23)(姚栋,2011)。三是通过案例研究验证基本理论。比如,通过分析‚重庆模式‛来探讨我国的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24)(王瑜、孙瑜,2012);利用‚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动态均衡模型‛,对‚十二五‛时期厦门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预测(25)(陈振明等,2012)。
四、小结
从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方面进行评述,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拥有自己独特的适用条件、研究路径以及限度,不同于案例调查方法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尽管案例研究方法易受到‚非理性的质疑和理性的检验‛,但事实上,案例研究方法本身是正确的。我们既要审慎发挥案例研究的优长,又要理性对待案例研究所遭受的各种质疑。在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和限度后,要能够正确地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的经历,不断总结、系统反思案例研究本身的优长与质疑,形成自己的案例研究的方法论,并用这种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研究,才能对理论构建起到很好的助益作用。
注释:
①⑩[美]张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期。
②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④唐同军:《案例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述评》,《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⑤(16)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经济管理》2004年第20期。⑥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⑦[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6页。
⑧吕力:《案例研究的目的与评价探析》,《商业经济》2011年第11期。⑨(14)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12)周海涛:《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15)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17)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9)陈丽萍:《中学教师生存状态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深圳市中学为个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0)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1)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一所小学的个案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2)苗艳青、王禄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案例研究:试点实践和主要发现》,《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年第4期。
(23)姚栋:《保障性住房的绿色趋势——3个美国案例的研究与思考》,《建筑学报》2011年第2期。
(24)王瑜、孙瑜:《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模式的借鉴与启示——基于‚重庆模式‛的案例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期。
5.感觉研究述评 篇五
感觉研究述评
由于感觉在人类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处于重要的位置,因而感觉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近些年来,学术界根据脑科学、感官生理学、视觉心理学、认知科学等提供的新材料、新成果,着重研究了感觉的本质、感觉与客观对象的关系、感觉的能动性、感觉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感觉的局限性等问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感觉理论的研究.
作 者:陈金清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430077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年,卷(期):“”(12)分类号:B023.2关键词:感觉的本质 感觉的能动性 感觉的局限性
6.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篇六
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择要论述了农村宗教活动发生的原因、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农村宗教活动的影响及对策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状况和有关研究动态.
作 者:肖良 XIAO Liang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宿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UZHOU COLLEGE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911 关键词:农村宗教 信仰文化 述评7.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述评 篇七
随着学者们对学术语篇 (academic discourse) 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其目前的研究维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领域, 更在诸多新兴学科例如语料库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者们对学术语篇从宏观结构到微观架构, 从语类分析到语域解读, 从生成机制到理解方式等重要问题的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学术语篇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使我们看到了梳理其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机制的必要性, 因此, 本文对学术语篇研究的语言学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述评, 以期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2. 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法
以Halliday (1994) 和Martin&White (2003) 为理论框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最早研究的是学术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之后其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评价理论、语法隐喻理论等。Vento&Mauranen (1991) 对芬兰学者的英文语篇进行了研究, 并注意到他们都使用了相同的主位推进模式, 而且他们较少使用主位连接手段, 并且连接手段的使用方式较单一。Thompson&Ye (1991探究了100篇论文中的报道动词的使用情况, 并且对其进行了详尽地分类, 分析这些动词在作者表达立场时的区别。国内的学者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的角度对语篇进行了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的探讨。张跃伟 (2005) 从话语的多声性入手, 在评价理论介入观点的视角下探究了学术语篇的互动特征以及其语言实现手段。王红阳 (2008) 对比研究了英汉语言学学术书评的态度意义进了, 找出了其异同点并探讨其深层次原因。郑群 (2009) 探讨了情态结构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和出现频率。陈令君 (2012) 以评价参数为切入点探讨了英语书评的参数以及作者书评对评价表达的影响。姚银燕 (2012) 以评价理论的介入视角为依托, 考察了英语书评中的让步语义资源并进行了分类, 并认为让步结构在书评评价部分的内容中侧重点各有不同。徐昉 (2013) 对比研究了中国学习者的学位论文和国际核心期刊论文介入标记语使用和发展特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呈现了从宏观到微观, 从纵向研究到横向比较的特点研究的理论框架较清晰, 但是缺少像语法研究的系统性和方向性。
2.2 体裁分析法
体裁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Swales, 他主要关注学术语篇的语类, 最初界定学术语篇的开头由四个语部 (move) 构成, 之后又对这种模式进行了修改, 提出了CARS (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的学术语篇开头模式, 他的研究模式和描述框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据。Nwogu (1997) 以Swales的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医学论文的结构, 并界定了其中的必要和非必要语步。Yang和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期刊中的40篇文章结构进行了梳理, 其中20篇为基础研究型论文, 20篇为文献综述类论文, 同时确定了其文章的总体结构。
学术语篇的体裁分析法主要关注语篇的总体结构、引言、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语类结构分析。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学术语篇的结构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描述, 它几乎涵盖了学术语篇的各个部分, 尽管有些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方面还不够完善, 但是大量的研究还是证实了学术语篇语类结构的繁杂性、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和文化背景对于语类构成的影响。
3. 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
学术语篇研究的一个新的趋势是语篇分析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融合。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语类结构和语言结构检索、分析和统计, 其最大的优势在与在大量的真实的语料中, 检索并分析结构的使用频率和分布情况, 结果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但是语料库的方法往往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话语分析的方法在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对学术语篇的语类和语言结构进行细致而系统的分析, 但由于缺少大量的真实的语料, 所以结论往往缺少大样本的统计数据。探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法相结合的界面相信会对学术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本文总结了学术语篇研究的两大趋势: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法和体裁分析法, 并且提出了对学术语篇研究的新方法, 即语篇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方式。
8.语言接触研究述评 篇八
[关键词]接触体验理解主动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7
一、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主动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和调整的时期,处处必须变革。由此可知,义务教育所开设的英语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英语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语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初中学生很多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导致没有兴趣的直接原因是升学的压力。虽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体验并理解英语语言,但花的时间比较多,看不出主动学习的兴趣。英语学科课程的具体特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多思考如何形成学生良好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态势,这态势的形成和稳固,需要学生在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上主动积极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还是教师。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学习方面的经验,但还显得不是十分成熟。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学生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的主动性。
二、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探究
英语课程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所涉猎的学习内容利于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初中毕业为终点,其间划分了一定的级别,这级别的划分体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各个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探究性要求还是相当明确的。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探究,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文本内容的探究,也可以是结合文本单元主题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探究。例如,就“Changes in Shanghai”可以提出主课题“家乡的变化”,以这样的主课题对家乡的一切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去研究家乡的环境,如家乡的房屋建设;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交通进行研究,如砂石路、水泥路、柏油路等;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电视、网络进家园。以这样的课题让大家进行探究,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观点,更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体验、理解到诸多真实的语言。也可以是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探究,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学生阅读一些原著时,也能尽早或者尽快地接受异国文化的浸染,异国文化具有怎样的特色,与我国语言文化形成怎样的比较都可以是学生能够或者必须探究的内容。
三、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合作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阐述新教育之梦时曾这样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从英语语言特色看,它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当为学生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打基础,甚至是完全意义上的打好基础。初中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理想条件是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是一种动态性思维活动的往来。相互之间的往来频繁,不仅仅是增进知识,而且可以增进友谊,更为理想的是能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下发展智慧。在初中学生的英语合作学习上,我们似乎既有认识的误区,也存在不够科学的做法,如一谈起合作学习,似乎就成了用于“作秀”、向人“炫耀”的代名词。公开教学前,使劲地彩排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公开教学时表演学习中的合作,这种摆摆花架子、做做秀的合作当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应当秉承求实的观点,应当抱有求实的态度,因为合作学习在于求实、求真、求效。求实,当是学生在實实在在的合作探求;求真,当是学生能够行之有效地获取合作;求效,当是学生学习效果渐渐提高的体现。它是一种严实的学习策略、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种倡导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合作我们也不能奢望其获取奇效,但如果利用可以合作的项目由课外合作学习途径去完成,其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9).
9.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篇九
中国农村体育研究述评
以各种体育史料和<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中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文献,关于农村体育的学位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农村体育立项为分析样本,从研究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描述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价和分析,由此对农村体育的未来研究提出思考.
作 者:卢文云 LU Wen-yun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610054 刊 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9(4) 分类号:G812-42 关键词:农村体育 研究 述评10.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 篇十
本年度我国中亚史研究的专著近20种,学术 论文、译文约300余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下面,以中原王朝的 历史 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历史上中原王朝控有的中亚地域为述评主要的收录范围,兼顾当今中亚五国史,划分为:
一、古代“西域”史;
二、新疆史;
三、中亚五国史;
四、文化史四大部分,择要予以介绍。
本年度我国中亚史研究的专著近20种,学术 论文、译文约300余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下面,以中原王朝的 历史 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历史上中原王朝控有的中亚地域为述评主要的收录范围,兼顾当今中亚五国史,划分为:
一、古代“西域”史;
二、新疆史;
三、中亚五国史;
四、文化史四大部分,择要予以介绍。
“西域”是 中国 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的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1、通史和专论
本年度这一方面的专著有,余太山主编的《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它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史前时期至清代“西域”历史的专著。本书虽以 政治 史为主,但对西域的 经济、文化史给予了一定的篇幅。纪宗安著《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对耶律大石和西辽前期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举措得失做了系统的阐述和评价。
论文有余太山的《〈后汉书·西域传〉与〈魏书·西戎传〉的关系》(《西域研究》第3期)和《〈魏书·西域传〉原文考》(《史学集林》第八卷,上海远东出版社)。前者指出,《后汉书·西域传》所传有一部分摘自《魏书·西戎传》,确认这一点有助于这一部分文字的厘定和这部分材料的诠释。后者认为,今本《魏书·西域传》乃后人采自《北史·西域传》。而《北史·西域传》是李延寿据《魏书·西域传》、《周书·异域传》和《隋书·西域传》编成,故今本《魏书·西域传》的复原工作有待继续。同时就《魏书·西域传》原文作了考证。
叶尔羌汗国史是西域史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陈国光《叶尔羌汗国政教关系的演变》(《西域研究》第3期)认为,由于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叶尔羌汗国的政教关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前期(1514-1592),汗国统治者利用宗教作为维护其封建专制的工具,宗教界亦相应起着政权支持者的作用;中期(1592-1638),随着伊斯哈克和卓家族的兴起,和卓集团开始由政权的支持者变为政权的操纵者。后期(1638-1680),汗国各地区封建领主之间的斗争与黑山派和白山派的对立相交叉,同时也与准噶尔各游牧军事集团的矛盾冲突纠缠在一起,和卓干政成为噶尔丹征服南疆的引线,最终导致了叶尔羌汗国的灭亡。有关的文章还有,刘正寅、魏良的《西域伊斯兰教黑山派与白山派的斗争及其对叶尔羌汗国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和刘正寅的《西域伊斯兰教和卓势力的膨胀与叶尔羌汗国的衰落》(《西北史地》第4期)。
2、考古
本年度这方面的专题性研究成果突出。专著有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主要对宁夏固原南郊出土的隋唐时期的中亚粟特史氏墓葬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为中亚民族、政治、经济、科技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实物依据。王博、祁小山合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对当今欧亚草原石人文化的研究进行了 总结 ,并就学界尚存争议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另外对中亚史作出有益探讨的专著——王炳华著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和韩康信著的《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等再版。论文方面,王炳华的《尼雅考古回顾及收获》、《尼雅考古揭开新页》(《新疆文物》
11.《第二语言习得关键词》述评 篇十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词;述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8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44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词》一书由Bill VanPatten和Alessandro G. Benati编写,于2010年由Continuum国际出版集团出版。该书是Continuum出版的语言研究关键词系列丛书之一,也是丛书中唯一一本涉及第二语言习得(下称“二语习得”)的书籍。
1. 内容简介
与系统论述二语习得的书籍不同,该书以二语习得关键词为切入点,梳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和关键词。全书共138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释二语习得的概念、回顾二语习得的历史,并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和编写体例;第二部分论述了二语习得的九个核心问题;第三部分收录了二语习得的130个关键词;第四部分罗列了核心文献。
在第一部分“引言”(Introduction)中,编者首先回答“什么是二语习得?”(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认为二语习得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学习者和语言学习,而非教师和教学”,并指出“二语习得不仅关注语言学习的结果,而且关注语言学习的过程”。书中还指出二语习得需要探讨两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学习者如何内化二语的语言系统”和“学习者在理解和产出二语时如何使用这套语言系统”。在对二语习得历史简要回顾时,编者认为二语习得的当前研究主要根源于S. Pit Corder(1967)的《学习者错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和Larry Selinker(1972)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两篇文章奠定了数十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此外,该部分还对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second language teaching)两个概念做了区分,认为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尽管如此,二语教学仍须考虑并借鉴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
第二部分“二语习得的核心问题”(Key Issues)。编者认为,二语习得当前的研究需要回答九个核心问题,分别为:
1. 二语学习者有何初始状态?即:学习者将哪些深层语言知识带入习得任务中?
2. 二语学习者能否到达母语者水平?
3. 二语习得是否有关键期?
4. 二语习得有何过程?
5. 二语习得过程中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各起什么作用?
6. 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各起什么作用?
7. 什么是个性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习得?
8. 教学对习得是否有用?
9. 哪些限制条件影响习得?
这九个核心问题,都或多或少涉及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对比,并且相互关联。对每个问题,文中均列举各种可能的回答,并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讨论之后都有一个评估(assessment)。比如对第八个问题,“教学是否对习得有用?”,文中列出了四种可能的回答,分别为“教学无用”、“教学的作用有限”、“教学是有益的”和“教学是必要的”。对每一种回答,文中均列举其他相关的论述和实例,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章或书籍。在此基础上,评估部分认为,当前的教学研究已不再关注教学有用还是无用这类宏观的问题,而是转向更加具体的问题,比如“语言输入的处理是否会影响二语的习得?”
第三部分“二语习得关键词”(Key Terms)是本书的主体。这一部分共列举130个词条,按照字母顺序,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解释了当前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并对许多关键词“提供百科全书式的阐述”,每个词条都独立成一部分。解释过程中,对于文中涉及的关键词,会用黑体字标出,方便读者清晰明了地查看各关键词间的关系,便于交叉参考。比如最终习得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词条,
通过阅读最终习得状态的概念,以及查阅黑体字部分所列的石化(fossilization)、固化(stabilization)和“二语学习者能否到达母语者的水平?”等词条,读者可以获得对最终习得状态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如果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并希望做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继续查阅“核心文献”中列举的涉及此概念的文献,以获得更深、更宏观的认识。
12.语言接触中的语言选择 篇十二
语言是在社会中发展。一种语言完完全全地处在一个孤立的环境里, 其使用者与其他语言使用者毫无接触, 这种现象很难见到。更多的情况是, 某种语言的使用者与至少一两种其他语言的使用者——可能比这要多得多——天天都在打交道。不同语言使用者间不断地接触常常会给语言的发展带来许多的影响 (Trask, 2000:308) 。语言是一个变数, 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即为“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 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陈原, 1983:3) 。语言既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那么当它作为一种信号系统履行它的社会职责时, 各个民族 (种族) 所固有的语言就不能不互相接触 (陈原, 1983:285) 。
不同的民族语言相遇, 互相发生影响, 这就是语言接触 (邢福义, 1990:389) 。历史上有过因为外族入侵和统治而产生的语言的融合。出于种种原因, 统治者有时从政治制度上施加压力, 提倡或迫使人们使用某种语言, 从而使他们被迫放弃自己原有的语言, 加快语言替代形式的融合 (邢福义, 1990:406) 。“历史上某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他族语言 (不论愿意与否) , 这种现象并非罕见。有时他们采纳的是统治者的语言, 有时是被统治者的语言, 或是融合在同一国家中的某一民族的语言” (Baugh and Cable, 2001:34) 。在英国, 统治者的语言占了统治地位, 而在中国, 被统治者的语言占了统治地位。
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 有一种语言会战胜其他语言, 成为官方语言。通常情况下, 统治者的语言会成为统治性的语言。英语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也有例外。比如汉语的发展史就是另外一回事。外族入侵统治了汉民族, 他们的语言大量地进入了汉语, 但汉语却统治着外族的语言, 并始终保持着它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本文试图探索在与外族接触的过程中语言沉浮的原因。
2. 语言接触中语言的选择及其原因
一种语言之所以成为该国的通用语言, 其原因并不在于它自身的内部结构优于其他语言, 而在于一些外部的决定性力量, 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有很多因素使一种语言成为通用语言。
2.1 统治者的偏好
出于某种原因, 统治者会通过下令迫使臣民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统治者或被统治者的语言。这种高层人物的偏好通常会影响普通老百姓的价值取向, 从而模仿高层人物所说的语言。
2.1.1 诺曼征服
诺曼征服后法语对英语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如果根据英语在11世纪中叶所达到的状况, 人们就很容易认为就形态、句法和词汇而言, 英语大概是会变成像今日的荷兰语或德语那样的一种语言, 就是说, 它会成为一种大体上是日耳曼语而掺杂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希腊、拉丁和罗曼诸语的借词的语言。但是现代英语并不是这个样子。其所以会如此的主要原因需要到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英语这件事里去找, 它把事物发展的方向改变了 (费尔南德, 1990:47) 。1066年的诺曼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远远大于英语史上其他的事件。如果威廉当初没有成功地登上英国皇帝的宝座, 那么今天英语会是什么样子, 无人能知。诺曼统治彻底改变了英语的发展轨迹 (Baugh&Cable, 2001:105) 。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 同年10月进入伦敦, 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 (1066—1087年在位) , 史称“征服者威廉”, 诺曼王朝 (1066—1154年) 由此建立。威廉一世统治英国之后, 法语, 而非英语, 成为统治阶级及其服务者的语言, 因为大多数前英国的贵族被夺去了土地。在教会方面, 威廉一世也采取了剥夺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的政策。说法语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被任命担任重要职务, 还有许多说法语的僧侣进入修道院。皇室和贵族也都说法语。结果, 法语词, 如“prince, duke”自然就进入英语语言, 取代了它们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 而这些被取代的英语词汇不再被使用了。法语成了交际中的上流语言 (Freeborn, 2000:80) , 英语沦落为未开化的语言, 是下层社会使用的语言。在其后的200年左右的时间里, 法语都是上层统治阶级的语言。会说法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由于诺曼征服, 英语沦为英国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的语言。
2.1.2 北魏时期
英语这种语言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中发展起来, 汉语也是如此。汉语文化世界就是在同许多文化世界的激烈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自夏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至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 作为汉语起源的语言就不断地影响着其他民族的语言, 同时也不断地受到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在与其他语言不断地接触中, 有一种语言被突出出来, 成为标准语或官方语言。
在汉语发展史中, 同样有因为统治者的偏好而使某种语言成为官方语言的例子。然而, 所不同是这种官方语言并非统治者的母语, 而是被统治者的语言。有些统治者会在本国提倡使用学习被统治者的语言。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时期 (公元386—534年) 。以鲜卑族为主体的北魏统一北中国。孝文帝极其崇尚汉语及其文化, 因而大力提倡使用汉语而放弃他的母语:鲜卑语。孝文帝为了学习汉族文化, 以废除燕太子丹, 禁说鲜卑语为代价, 使汉语的燕京方言逐渐成为北中国汉族共同语的中心 (赵杰, 2001:19)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 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迁都后, 一律穿汉服, 说汉话, 改汉姓, 并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实行这些促进语言融合的措施, 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汉族的文化发展程度比鲜卑族高, 而且鲜卑语言不能反映迁都洛阳之后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内容, 不适宜于做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邢福义, 1990:406) 。
除了客观的因素外, 孝文帝个人的喜好亦对汉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孝文帝的祖母对他影响甚大, 他生而丧母, 为太后所养。而太后本是汉人, 通书知礼, 更亲授其教育, 使孝文帝学识优异。并且, 孝文帝在位时, 正值儒学文学并盛, 朝中济济多士的时代, 故而孝文帝仰慕华风, 且有杰出的文才经术。再者, 太后驾崩后, 孝文帝坚持以古礼行事, 改变原有的丧葬制度, 废革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格外显出孝文帝对汉文化的喜好, 以及对汉化的执著。因此, 汉语取代了鲜卑族语言的地位, 同时也借用了鲜卑语言中的一些元素丰富了自己。
2.2 使用者的影响力
除了统治者的需求或偏好以外, 语言取得自己的地位还因为它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自语言自身, 而是其使用者在政治、军事及文化上的影响力。
2.2.1 军事政治力量
英国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 我们对其语言知之不多。凯尔特语可能是在英国最早的印欧语。而现在的英语是日耳曼部落居民的语言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公元449年, 一些日耳曼部落开始入侵不列颠, 这些部落居民是英国的开创者, 他们比凯尔特人更强大。许多凯尔特人被驱往西部, 在威尔士和康威尔等地避难 (Baugh&Cable, 2001:43—9) 。公元5世纪时凯尔特人的语言曾被广为使用, 而现在则再也找不到痕迹了。正如Bede记录的那样, 那时不列颠人要么被驱往西部威尔士、康威尔, 要么沦为受人支配的农奴。而统治语言当然是统治者的语言盎格鲁—萨克逊语 (Freeborn, 2000:20)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尽管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 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不列颠岛南方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即英格兰人) , 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诺曼人的征服, 再加之英格兰人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 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 (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族) 所同化, 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 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
由军事入侵继而殖民化所引起的人口迁移在语言接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罗马帝国时期英国的凯尔特人学习入侵的罗马人的拉丁语。“毫无疑问, 对不列颠的军事统治之后就是整个不列颠的罗马化。只要有罗马人居住和统治的地方, 你就会发现罗马人的方式”。“罗马化当然也包含拉丁语的使用, 因为拉丁语成为了官方语言” (Baugh&Cable, 2001:43-5) 。不仅是罗马本族官员、军官和居民说拉丁语, 就连不列颠人自己, 因为要为罗马人服务, 或需要同他们打交道, 也说拉丁语。罗马人用武器征服了英国, 他们的语言也征服了英语。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 各种战争就没有停止过。伴随着战争而至的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往往带来政治制度的改变, 从而产生语言融合的可能性。征服者与殖民者往往强迫被征服与被统治者放弃他们的语言, 转而使用征服者或殖民者所属文化群体的语言, 实际上也就是把这些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强加给被征服与被统治者, 从文化上来同化他们, 以利于征服者从根本上建立维护自己统治的基础 (邢福义, 1990:406) 。
2.2.2 经济文化力量
经济地位是影响语言维护或更换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地位较低的语言集团总是向经济地位较高的语言集团的语言转变 (祝畹瑾, 1992:195) 。
从13世纪到20世纪, 中国经历过两次外族统治, 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1271—1368) 和满族人建立的清朝 (1644—1911) 。然而, 蒙古语被吸收到汉语中的借词寥寥无几, 满洲语就更属罕见 (潘允中, 1989:141) 。汉语之所以能在融合中占主体地位, 是因为汉族移民带来的文化发展程度较高, 他们的文化在当时民族杂居的环境中逐渐成为主导文化, 使当地土著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 (邢福义, 1990:407)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族被外族统治。当蒙古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占政治领导地位时, 蒙语与汉语保持一种特殊的关系。统治阶级用的语言 (蒙语) 理应成为全国唯一的公用语, 但因为汉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比较高, 汉语仍然不失去它的主导地位, 甚至可以说蒙语在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能同汉语达到平起平坐的情景 (陈原, 1983:362) 。元政府将汉语——曾在金代使用的官方语言——作为标准语或普通话, 而不是将他们自己的语言作为官方语, 并把其中的大都话作为标准音向全国推广。
清代是东北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央政权, 他们在东北使用的通用语就是汉语。满族占统治地位时, 社会经济和文化情景同元朝相类似, 而满语比蒙语的生命力更小, 满语在几百年的期间中甚至渐渐退却。 (陈原, 1983:362) 在1644年入主中原之后满族就将汉语作为全国的通用语言。清政府宣布汉语为官方语言, 国人都应学习官方语言。雍正皇帝曾命令全国官员都要掌握这种官方语言。西方传教士称这种官方语言为“mandarin”——“man da ren” (满大人) 的音译, 即满政府官员所讲的汉语 (赵杰, 2001:20-22) 。清初虽鼓励旗人使用满洲语, 但未能遏止汉化的大趋势, 所以没有推行开 (太田辰夫1991:214) 。
3. 结语
从英语和汉语发展的历史中不难看出, 语言不是因为其内存的优势而具有影响力、重要性。某种语言成为强势语言是因为它反映了各政权之间的力量的对比 (Baugh&Cable, 2001:3) 。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语言也具备重要性, 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的力量, 艺术、科学的优势也能从语言中表达出来。“作为交际语言来说, 标准语本身并不高人一等, 但采用何种语言或发展某种语言作为标准语是受到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的。因此人们才会做出这种模仿社会中权威人士、强权人士的决定” (Freeborn, 2000:224) 。语言不能独立存在, 使用者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 语言便跟着获得成功;使用者失败了, 语言也跟着失败。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会使该国语言成为有支配地位的语言。语言的选择取决于诸多因素, 政治、经济、社会、人口和态度都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Baugh, A.C, &Cable, T.,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2001.
[2]Freeborn, D, 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 (2ndedition)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000.
[3]Trask, R.L., Historical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000.
[4]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5]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6]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8]太田辰夫著.江蓝生, 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出版社, 1991.
[9]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0.
[10]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11]赵杰.汉语语言学.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1.
【语言接触研究述评】推荐阅读: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10-23
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08-31
填料技术在高浓度氯碱化工废水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中应用的研究09-09
我与幸福亲密接触12-27
动物与大众的接触06-15
超时空接触影评07-01
接触网施工小结01-19
接触网实习工作体会09-07
我与美德的亲密接触范文10-31
车险续保客户标准接触流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