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精选14篇)
1.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2.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二
等资源, 以看代做, 别人替代。后者效果比前者固然大有进步, 但学生自主、探究又落到了一边。两者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何搞好八年级的物理实验教学, 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切实转变观念是搞好实验教学的保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反映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 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也是改变高分低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对策。
要实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学习构建主义的理论,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与到学生中。在学生旁边引导,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掌握方法、培养精神, 越俎代庖或只看不练, 都不是好办法。要克服“怕”的思想, 一不要怕学生操作不到位, 浪费时间;二不要怕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
二、大力开发资源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
要开展实验教学, 设备不足是主要问题, 但并不是“粉笔实验”的借口。设备不足主要靠学校添置, 但这无法在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自己想办法。教师在备课中, 要认真调查, 细致寻找, 开发资源。钢尺、塑料尺、口琴、竖笛、木梳、橡皮、激光笔、眼镜、复读机等都可成为实验器材。一只圆珠笔也可以在传导实验中派上大用场。“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让学生走出去听一听, 对“噪声”的学习就会很有实效。
其次, 要注意易做的实验、重要的实验要让学生人人会做;难做的器材不容易找, 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最好还是让学生操作演示给学生看, 以使学生充分体验, 充分感悟。原有的实验器材能用的要用, 能改造成新的要改造着用, 寻找替代品变着法子用。只有这样, 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才能培养出爱科学、创造科学的人才。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途径
实施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令学生耳目一新, 有强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取代不了学生动手, 且对实验设计、操作的自主能力培养也有不利的地方, 因而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其进行教学, 要合理地利用它。其中的实验, 可以放在学生动手之前或之后, 起引导或拓宽、落实的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教学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 实验教学也只有在我们不断探索中去完善, 只要我们真正的落实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就一定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3.八年级物理激励教育之我见 篇三
一、鼓励式授课
授课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引导、指导、辅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注意引入方式,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继而引出蒸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问与答是反馈知识最直接的检测措施。答对者,及时鼓励,使他们得到信心,找到乐趣。
二、渐进性提问与追问
提問的技巧对于激励性教育来说,也是功不可没。提问应掌握好一个度。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好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困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教师拿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诉老师,凹透镜呢?它的特点正和凸透镜相反,对吗?”“发散。”“这节课内容只要你好好听,你一定会。最后我要提问你几个问题。你先记好了。”讲完之后,再问他,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自然留给了那些听明白的同学。
三、激励式谈话
犯了错误,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和蔼、平易近人、蹲下来看学生是谈话的调和剂。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并制定一些措施或制度,约束自己,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
四、反馈式聊天
沟通向来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困难,并且能尽到最大能力来帮助他;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的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
五、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使每个学生看到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有了自信,就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赞许式的肯定能让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
六、作文式反馈
作文与物理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否!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作文式反馈也是必要的。在讲完光的折射之后,要求学生们将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用作文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出门骑车去公园,走过的路是路程,看一下时间走过了多少,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此时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速度这么慢,光顾想物理了;走到了步行街,存好车,走过医院门口,怎么这么乱!噪音!怎么是噪音呢?那不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吗?嗯,它影响了病人的休息。要问我是怎么听出来的?告诉你,是音色。……”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4.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篇四
一、引入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入到大屏幕上。
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生:摄像机
教师指出摄像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透镜,生活中有很多透镜,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的透镜的例子。——引出课题
二、建构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学生的回答的生活中的透镜,加上教师补充的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透镜的例子,范围涉及到尽量多的方面,生活、军事、科技、自然等。
师:这些透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像,我们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选择三典型的代表学习。我们将共同探究他们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的原理。(简单介绍加上板书,勾勒出本课的学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填补,完善板书)
板书呈现:
成像的特点 成像的原理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三、新知识学习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从内容上看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做熟悉的,教学素材的来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形成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的方法,那么后面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就顺利了。
(一)照相机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像的特点”,因此在照相机的教学中,需要迁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框架。既要探究出像和物的关系,又要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此处有学法的指导。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的形成学习思路方法。为后续两个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景物
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磨砂玻璃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比较像和物有什么不同?此时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操作指示和观察的内容,学生能写出来,回答语言不会偏离太多)
将凸透镜从对着远景改到对着近景(窗台上花盆,明天弄两盆摆上),纸筒不动,观察磨砂玻璃有什么现象?如果想在磨砂玻璃上看到近景清晰的像向哪个方向调节纸筒?
多做几次实验,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像和物比较,相距和物距比较,学生能否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出去出来?不知道的话需要提示迁移平面镜)
设计说明:
1、2是有指向的实验操作——培养有目的的观察,且1和2是有梯度的。
1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知识内容“像的特点”“相机和物距”的关系,在具体的实物上熟悉像距和物距,明确其确切含义。明白像的特点是和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2是扩展实验操作,重点突出在过程。这一步的操作不需要得出“往哪儿移”的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物距变化,光屏不移动想就不清晰,知道像距的确定是由清晰的像的位置而确定的,体验物距变化时,像和像距都会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具体的实物说出实验中是怎样调节的即可。
3、是总结概括——训练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形成教学内容结论,板书。
教学操作说明:
分段完成。防止活动时间太长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贻误教师教学指导的时机。
先完成1大约用2-3分钟,将本课主要内容完成。明确像、物、像距、物距,通过描述像和物不同这个实验事实,回归结论得出的过程是依据实验事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
在完成2、3,大约是2-3分钟。
此活动环节设计学生小组研究汇报展示,将尽量多的小组到台前展示,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共演示的形式。用实物投影仪,将幻灯片投影到天花板上,观察像,容易得出像的特点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晰的指导“倒立”的含义,指的是像与物比较方向颠倒,演示的时候通过纵向的横向的颠倒让学生体会加深对“倒立”的理解。
改变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位置、调节透镜等操作,体会投影仪中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放大镜
仿照照相机教学环节,再次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学重点突出“虚像”,这是与前面两种成像不同的地方,是新的教学点。
(四)实像和虚像
前面对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为什会成像?成像的原理是什么?这就上升到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的程序体现出来了。通过光路图显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通过成像原理光路图,自然的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像与物居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也就自然的生成了。
四、学习小结
板书完善知识框架,在画出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图。
总结知识、方法。
五、作业
5.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五
有设计空间,有操作空间。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整个想法是:nn 1评论旧知识介绍新的lessonnn 2热身训练清除障碍3学生实践收集evidencenn分析教师-学生Dialoguenn 5原位实验开发。在实践中,1,2是非常流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完成真实图像的缩小,放大图像的六组实验只花了22分钟。由于收集了实验证据的一个失败点,导致分析和演示链接做得不够。原位实验开发是在扩展的教室中完成的。一个预期是意想不到的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差异,1,2,3步整体旅行,4,5步离开空间。课程按计划进行。完成热身训练,花了15分钟,这一次值得。在这个会话中,训练是进行看起来像,以澄清概念和寻找的方式,清除物距,像距离的概念,并从记录材料技能读取距离。一起完成一组数据,物距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将列的字符识别为记录。在热身训练的学生没有人留下来下一步打下坚实 所有学生在7分钟内完成了六组实验的现实。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来检查收集的数据和性分析的真实性,如物距是40cm,像14cm,14.5cm,15cm,距离收集的不同。再次提醒学生屏幕的位置是最清楚的当屏幕上的位置。教师统一引导观察方法虚拟图像的方式,所有学生将被观察。快速进行实验。到第34分钟,完成了9个实验。在16分钟的分析和论证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但实际上,演示的分析没有出现过错。原因是收集的证据,如距离是非常不同的,如物距13cm,由于距离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收缩图像之间的图像差异是更大,论论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保持原始证据不能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实验数据需要很多时间,虽然类再次从17,18 cm做对象的两种情况,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得不放弃不科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际上,每组学生做10次实验,而没有让分析成功完成的原因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nn其次,细节确定成功或失败对象距离是40cm是,像14cm,14.5cm,15cm,所以差异值得分析,归因于学生找到实验的位置,测量的程度由第二次测试引起。类从17cm实验中重做对象,整组九组,两组实验根据结果(同样)和原始实验一致,这验证了我的类的方向,当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两组与原始实验数据测量相同的距离仍然不一样,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希望避免这个问题,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教学设计根据整个凸透镜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我们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形式可以分组,这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实际教室,实验数据收集差异影响分析和演示链接。原因是没有前期准备是不够的,不能通过实验选择一个好的均匀凸透镜焦距。第三,思考的主题,清理messnn选择从前后的距离夹具 由两个实验组收集的实验数据与测量结果一致,恢复了一小部分情况,但分析和演示问题4,5用于改变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反映。在课程总结中,只有自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所有的小组实验数据集团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能保证你使用凸透镜焦距准确同样,用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回去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继续分析。第四,设计完成思考1,所有学生做9组实验,可以完成,早期预热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越来越熟练的活动,实验技巧得到了提高。2,预选择一个好的焦距的凸透镜,让学生填写在黑板上的形式,你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速度3,蜡烛选择硬度相对较大的白蜡烛,火焰相对较小,做放大实验,在屏幕上仿佛没有超越屏幕。4,进入图像的三组实验数据,尽可能从节点一些。如18cm,看不到大小,或火焰,怪怪的灾难。13 Cm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材料从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或14厘米的距离,更适当。5,在分析和演示程序的结构的过程中,是解决分析的难度,教学生分析论证的方法。坚持实践。直接对学生进行焦距和双焦距,表明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析和演示的过程中,物体的距离和距离f 2f为边界(其中两点重要性,而且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重点,两倍大小的子栅栏埋伏)nn首先,就像实际情况两类,范围寻找距离的对象。然后像倒立分为两类,远离范围的物体范围。将反转的真实图像,和正统的虚拟图像分类。重现现实的形式。表格水平划分,垂直比较.nn分隔之间的实像的大小。获得物距和图像距离之间的距离,并且比较每种图像的物距与图像距离之间的关系。该表使用纵向划分来进行水平比较。最后,距离距离的连续变化与对象距离的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获得更多信息.nn 6,扩展实验。效果非常好,坚持做到。可以穿在右边 链接,如点燃的蜡烛发现喜欢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屏幕,没有蜡烛,这个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光或非常明亮的对象。最新的想法:成一个小的真实形象以后找到,注意距离和距离。老师指导凸透镜的直接移动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录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指定的位置,进行两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实现扩展实验意图。
6.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六
【基础过关】
1.凸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
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
界点是_。
3.利用凸透镜不能得到()
A.放大的虚像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D.缩小的实像
4.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
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9.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10.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是()
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B.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
1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
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
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的实像,接 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 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的虚像。
【能力训练】
13.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1),所用透镜的焦距为10 cm。某同学按图示放置好
蜡烛和透镜后,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是。该 同学作适当调整(物距不变)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的性质是、的像。
图
114.如图2所示,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让 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_______点;若想看到一个正立的像,可以将物体放在_______点。(选填“A”、“B”或“C”)
15.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3中a、b、c各 点,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
(1)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屏上出现实像最大
(2)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屏上出现实像最小
(3)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当屏上出现最清晰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
(4)烛焰放在_________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
(5)烛焰从a移到b过程中,像的大小变_______,像与凸透镜距离变_________。
图3 16.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图
2C.幻灯机是利用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D.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___,并且在____________________。
18.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体同样大小的像,应当选用()
A.平面镜B.凹透镜C.潜望镜D.凸透镜
【迁移拓展】
19.小强利用家里的放大镜(焦距已知)、蜡烛、火柴、光屏(白纸板),做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实验。
(1)还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
(2)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况时,应测量;在记录中除测量数据 外,还应记录;
7.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篇七
【学习目标】
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做简单的计算。
3、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公式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探究测定几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学习过程】设计说明:内容为学生活动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复习“功的原理”内容?(使用机械时不能省功还费了功)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干什么的?
★看懂“想想议议”中插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字母表示)
①甲是将砂子装入桶中,由人提桶上三楼,达到运送目的.在此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功?
②乙是将砂子装入桶中,在三楼安装一个动滑轮,人站在三楼上,用动滑轮将装砂的桶提上三楼.在这个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③丙中是将砂子放入袋子中,同样用动滑轮将袋子提到三楼.在这种方法中,你做了哪些功?
★独立思考:上述情况中哪个功对我们有意义?哪个功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哪是我们总共所做的功?
有用功:所做的功中,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功叫有用功。
额外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为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我们做的所有功叫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分别计算出上述各情况中的三个功:
例如:起重机如果由電动机带动,总功在数量上就等于实际消耗的电能,有用功只是起重机将物体举高时所做的功,而那些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就属于额外功了。
★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吗?
二、机械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但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能小一些,可以减小不必要的能量的损耗.这样一来,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就会大些。思考:上述“想想议议“中你将选择哪种方法?
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叫机械效率。
公式:η=W有/W总
强调说明:机械效率是一个百分数,它是无单位的;并且永远小于1。
【知识应用】
1、起重机把质量为0.6 t的重物提升了3 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 J,起重机做的额外功和机械效率是多少?
2、分析各种简单机械中三个功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例子理解记忆下面两个知识点:
有用功占总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大;额外功占总功百分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W有相同时,W额越大,η越小;W额相同时, W有越大, η越大。
【知识应用(课堂练习)】
1、一斜面长5 m,高2 m,用500 N的力沿斜面将重为1000 N的物体推上去,求它的机械效率。
2、如下第三个图滑轮组,被提起的是质量200 g的物体,对绳子自由端的实际拉力是0.8 N,当物体升高0.2 m时,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10N/Kg)
3、如上第一个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5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
A.50J B.25J C.100J D.200J
4、如上第二个图(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物重G),用它们分别将重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甲、F乙,它们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甲、η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
C.η甲<η乙 D.η甲 =η乙
5、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 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8.初中物理凸透镜教案 篇八
在实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围绕”科学探求“做文章,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攻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
在《 凸透镜》一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经过实验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影“与”像"混淆,为了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可以请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回忆,实现自我否定,建立新的知识点。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课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凸透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验,从中得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观察像的大小变化,从中找出规律,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结合本课的重点,我重点让学生自己摸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学生在研究像距物距和成像大小时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单方面物距或者像距的变化并不一定改变像的大小,并得到清晰的像,这也是学生在情意方面的创新。
9.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九
1、知识与技能:能复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会用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问题;能说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会画简单的光路图。
2、过程与方法: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法线的形象解释,渗透真正做人的思想教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全面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具
教师用:光的反射装置(自制暗箱)、平面镜、白纸、手电筒、多煤体课件
学生用:量角器、纸屏(附有角度)、激光手电筒、纸板
四、师生交流过程
(一)诊断补偿:光在均匀的介质中如何传播?
(二)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手术室里的灯光》,介绍爱迪生为妈妈治病的故事。
(三)进行新课
1、意外的发现
启发质疑:为什么爱迪生把镜子放在这些蜡烛的后面,就会使他妈妈的周围变得很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蜡烛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镜面上被挡住而改变了传播方向,又反射回去。
列举事例: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光的反射现象。并将他们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依据?(如:根据能不能发光或面的光滑程度等。)
2、提出问题:光在物体表面是怎样反射的,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不同的表面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你还想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
2)、实验验证
a、“三线共面”,引导学生猜想入射光线相对反射光线和法线确定的一个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怎样确定反射光线的空间位置?师生共同
讨论得出实验步骤:
①、将镜面平放在桌面上。
②、把纸板竖立在镜面上,使接缝与镜面垂直。
③、让入射光线沿着被固定的平面射到接缝和镜面的交点上
④、慢慢地转动另一平面,寻找反射光线。
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进一步用课件演示说明:纸板可转动的面向前转向后转都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只有当这个面与被固定的面为同一平面时,才清晰地观察到反射光线。
b、“二线分居”,引导学生回想实验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相对法线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能否找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同侧的情况,利用反正法。
c、“两角相等”,提问:根据上面的研究能不能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不能)要想确定具体位置,还需研究他们之间的什么关系?(角的关系)利用课件介绍入射角、反射角。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由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同时做实验记录,师巡回指导。
4、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成后,大家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引导小组发言,展示实验记录。
让学生完整的归纳反射定律的内容。
设疑:能不能说“入射角=反射角”
(注意因果关系,借助课件中的反射
大家庭,形象、生动的理解)
5、交流与合作
1)、两人共同完成“互看”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光路图。(如图1)
2)、选派一生利用反射装置从立体角度让学生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1、让学生回忆本章有哪些收获?(如: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类型等;思想方法:模型法,猜想验证法,探究法;思想方面:正直做人。)利用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点明学习目标。
2、交流本节实验的得与失(如:实验过程中的),以及生活中的困惑。
(五)、奇思妙想
1、现代VCD影碟机是利用激光照在刻有凹凸的光碟上通过在接收器上读取光信号而播放音像。
2、利用平面镜还能观察到角度的微小变化情况,如图2所是,从A点发出的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O点,反射光沿着A.MN原路返回,当平面镜绕O点转动150,反射光线在水平标尺MN上的光点移动了厘米(已知AO=1M)
(可以选做课件中的巩固练习,也可以进行达标训练)
(六)、作业设置
1、小论文,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2、收集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制找造人工白昼实验。
10.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十
【关键词】 概念;规律;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一、紧抓教材,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最好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物理很重要。因为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材料,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材料不仅能使大家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大家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并且,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它会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更好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其实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课前阅读是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和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
二、注重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在物理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语言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都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
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因此,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三、勤实验,多操作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做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要求自己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逐步达到依据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水平。
四、善于提出问题,反向思考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但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在平时学习的过程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三个环节,定期把所学习知识进行小结或总结,这样初八年级物理第一棒肯定会很顺利的跑下去的!
参考文献:
【1】崔春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八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然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1)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3)可以是圆的吗?可以。
2.新课教学
问: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问: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板书: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
看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
看图,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
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
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 (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 。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问: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
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
【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
三、滑轮组
12.八年级物理浮力教案 篇十二
第十二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1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二)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总结、板书: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 (2)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 启发学生回合,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板书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返回页首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水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 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N)
石块受到水的浮力( N)
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小桶中的水重( N)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木块重( N)
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 N)
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 N)
小桶重( N)
木块排开的水重( N)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13.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三
2、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有。其换算关系为:1t = kg;1kg = g;1g = mg。
3、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的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天平就会。
4、托盘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3)把被测物体放在盘,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4)读取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质量;(5)天平使用时要注意:看清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要保持天平的清洁和干燥;称量时添加砝码要从到。
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和而改变。
6、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7、单位体积的某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用公式表为:,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水的密是,它的物理意义是。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内分子(原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某种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且为一定值,但密度的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同种物质,密度与形状无关,与状态有关。
9、若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ρ =算出物质的密度;若已知物体的密度ρ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m =算出物体的的质量;若已知物体的密度ρ和质量m,则可利用公式v =算出物体的体积。10、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假设是实心,利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分式分别求出质量、体积或密度,再与实际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11、使用量筒前应观察量筒的和,以便正确选取合适的量筒。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相平。
1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
实验用器材:测质量,测体积;
13、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系,大部分物质遵从的规律,而水在0——4℃遵从的规律。
14、状态相同的,同种物质密度,不同物质上网密度一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1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的,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一般是的,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改变,即ρ取决于m/v的比值,不是由m或v某一个物理量来决定的。
16、密度的可变性:密度不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那样不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将会发生改变。
17、典型的密度计算题:(1)质量不变:如水结冰,冰化水问题(状态改变);捏橡皮泥(形状改变)。(2)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容器容积问题);铸造器材(模型问题)。
(3)密度不变:如样品问题。以上三类问题都属隐含条件问题:分类求解时,先求出这个隐含量;综合求解时,应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隐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18、测固体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后侧体积。注意减小误差:(1)液体密度采用“剩余法”;(2)较大固体采用“溢水法”,注意水要到溢水口;(3)质量较小的物体采用“累积法”;(4)吸水性物体要让其吸足水或用排沙法。
14.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十四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推荐阅读:
物理八年级透镜模拟题11-10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09-27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0
八年级物理下重力教案07-11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12-08
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10-14
八年级物理上优秀教案08-31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人教版11-20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现象》期中复习08-0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