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2024-07-22

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10篇)

1.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一

东源县2007、2008年党政领导干部 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查报告

(2009年4月23日)

中共东源县委员会 东源县人民政府

市考核组:

近两年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基础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根据省、市《关于2007、2008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实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广东省中北部,区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2007、2008年我县GDP分别为41.8亿元、51.3亿元。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31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1所,高(完)中7所,初级中学25所,小学197所,在校中小学生6.6万人。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含学前班)8419人。在编教职工4595人。

二、2005、2006年基础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2005、2006年基础教育工作考核组在肯定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成绩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方面整改意见:一是针对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学校经费运转困难,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继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抓紧校舍危房特别是D级危房的拆除重建,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加大偿还教育历史负债力度,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二是针对县城个别高中仍存在大班额现象,要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增加县城高中学位。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存在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进行整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2006年秋季开始, 小学生每学期每人增加5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增加10元,从2008年春季起, 小学生每学期每人增加13元,初中生每学期每人增加31元,本级财政承担部分全部到位。

(二)扎实开展校舍危改工程,2007年改造危房校舍15.5万平方米,基本上消除了危破校舍。

(三)支持各乡镇政府和各学校举办校庆、组织乡情联谊会、校友会,筹集教育资金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据初步统计,两年共筹集教育善款1400万元。

(四)投入4500万元,创办东源县高级中学,解决高中学位1000个;投入1000万元,支持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增加优质学位700个,县城高中大班额问题得到 较好的解决。

三、2007、2008年基础教育工作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和管理,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治穷先治愚,兴业先兴教。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办好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才质量作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切实担负起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安排使用的责任,统筹解决教师工资、校舍建设与维修,支持县教育行政部门搞好教师的招聘、培训与交流。每年召开四次以上专门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每年办四件以上实事。重视对校园及环境安全的整治,两年来,端掉危害校园安全的社会团伙1个,取缔校园附近的网吧4个,给学校、幼儿园安装消防设施30多套。

2、确立了教育兴县战略,把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制定并努力实施《关于加快东源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东源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防流控辍工作,提高“普九”成果。大力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制定了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输送生源到珠三角地区就读的规划和措施,实行县内 中职学生全免费就读。重视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力促县内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每年政府承诺办好十件实事当中都有一二件有关教育问题的实事。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培训资金落实到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行城乡教师交流。代课教师逐年减少,2007年184人,2008年减至114人。建立了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制度和师资队伍。把好教师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教师,2007、2008年共招聘各类全日制本科优秀师范生154名,进一步优化了我县师资队伍结构。

(二)加大经费投入,夯实教育持续发展基础。

1、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2006、2007、2008年财政承担的教职工(含离退休)工资总额分别为1.23亿元、1.47亿元、1.82亿元,在职教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0458元、25493元、28862元,教师工资福利逐年提高。

2、加大高中阶段教育资金投入。2007年,通过县财政及其他渠道投入资金4500万元创办了东源县高级中学;投入资金1200万元实施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工程。2007、2008年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扩大灵通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规模,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0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东江中学,首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亿元。

3、筹集资金搞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装备工程”建设。2007、2008年我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装备小学语音室、初中理、化、生实验室、中小学“校校通”,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用足用好教育专项资金。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2007年县财政对省下拨的2835万元校舍危改工程款实行专户管理,全部落实到校舍改造工程。对2008年省下拨的439万元普及高中教育专项资金,县财政局及时划拨到东源中学、东源县高级中学,用于综合大楼装修和学生宿舍建设。

5、科学合理使用农村税费转移支付资金。县政府将每年省下拨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教育缺额部分1715万元,30%用于偿还教育历史欠债,30%用于发展高中教育,40%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我县是新建县、山区县,是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比较困难。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两年来我们尽其所有,倾囊付出,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2006、2007、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付分别为14158万元、20290万元、25094万元,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4.69%、4.86%、4.90%;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9.29%、20.82%、24.82%,逐年提高。2007、2008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率为43.68%、23.68%,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为32.94%、12.58%,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收入增长率;2006、2007、2008年,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833 元、2079元、2489元,学生人均共用经费分别为350元、424元、472元,两项经费逐年增加。本级财政承担的公用经费资金、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实行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从2007年起到2012年,每年扩大中职学校学位400个,共计2000个,按每个学位2.6万元计,共需要投入资金5600万元。

(三)加快改革和发展,促进各类教育上水平上台阶。

1、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县拆除D级危房162栋4.4万平方米,维修C级危房132 栋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0栋3.1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基本完成。2007年撤并中小学35所,2008年撤并39所,及时完成了布局调整建设任务。全县中学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和理、化、生实验室等教学功能场室,乡镇中心小学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教学功能场室,建有能满足师生体育锻炼需要的运动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类学校实现了“校校通”,校舍、实验室装备和图书等基本符合建设部和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全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均衡和优化。学位满足“普九”需要,小学大班额基本消除,中学大班额逐年下降。全县中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2、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积极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设重点校和 重点班。不断加大防流控辍力度,2007、200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5%和99.84%,初中巩固率稳中有升,2007、2008年“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2.31%、93.33%,2007、2008年“三残”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3.48%、94.44%。幼儿教育发展迅猛,管理较为规范,2007、2008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分别达到69.56%、70.23%。

3、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夯实基础。2007年,我县创办东源高级中学,增加学位1000个。2008年,我县通过实施东源中学”扩容促优”工程,增加学位700个。目前,我县投入巨资兴建东江中学,今后三年可增加学位6000个。2007、2008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8.80%和64.72%。加大力度改善灵通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两年内兴建了综合大楼1栋、学生宿舍1栋、教师宿舍1栋,装修饭堂,新建校门。对灵通职业技术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招生工作,制定了向珠三角地区输送生源的工作规划和方案,完成了每年省下达的向珠三角地区输送生源的任务。建立了资助贫困生的制度,县五套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资助1-2名高中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两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原普通高中布局设点有待进一步调整,面 上完中高中部生源不足,而县城高中学位紧缺不能满足需求;二是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推进缓慢,配套资金不足;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正视问题,认真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二

渭源县作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又特别脆弱的地区, 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战略机遇, 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建设“美丽渭源”的基础工程来抓, 坚持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 以城镇、通道、荒山、村庄绿化为重点, 再造渭源秀美山川, 加快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新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 落实战略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 林业的内涵日益丰富, 林业的多种功能空前凸显。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要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林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改革, 毫不动摇地加快林业发展, 不断增加全社会办林业、搞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重点项目, 加快林业建设

要紧紧围绕“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一目标, 抢抓机遇, 科学谋划,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 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全面协调发展。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 依托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 坚持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并举, 加快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 着力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城镇、村庄、道路、河渠两侧等人口聚集区, 启动一批县级重点绿化工程, 加快建设生态景观林体系,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要切实抓好种苗基础工程建设, 积极引进繁育适宜品种, 调整优化种苗生产结构, 满足林业生产所需。

三、依靠科技进步, 培育林业产业

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紧紧围绕农民林业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力争在造林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技术、良种选育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林业科技转化,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调高林业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绿化成效。健全基层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管用的科技服务, 实现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低效林改造, 提高造林绿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积极稳妥方发展经济林、文冠果生物柴油原料林建设以及林产品精深加工等, 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 开展立体经营, 实现长短互补, 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同时要充分开发森林的文化、游憩等功能, 积极培育和发展森林旅游业,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四、狠抓机制创新, 强化社会造林

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 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采取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 加快推进宜林“四荒”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探索项目招标、委托造林等新机制, 不断完善发展社会造林的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 规范工程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协会组织和造林大户, 要在政策、技术等方面优先扶持, 培育典型, 示范带动。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全民义务植树形式,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继续搞好行业绿化、部门绿化, 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五、培育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要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 大力普及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宣传环境文化、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新文化、新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和环保意识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 动员和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要以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村庄为载体, 在全县城乡广泛实施绿色生态文明工程, 做到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

六、切实加强领导, 增强工作合力

3.沂源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三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继续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办法,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推进规模化经营。

二是强化资金扶持。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1800万元资金和11个项目,集中扶持和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2项,建设实验示范基地10处;组织举办全县150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和300名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训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是强化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与抵押融资服务平台,促进农村抵押担保融资发展;按照融资增信专项基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开展融资增信活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1亿元贷款;积极稳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引导规范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有效保障农业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

(山东省沂源县农经局董纪民、唐敬国供稿)

责任编辑:欣闻

4.肇源县社区管委会文化建设概况 篇四

我们肇源县社区管委会所辖十一个社区,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现有住户2.8万户、常住人口8.8万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社区文化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繁荣活跃的社区文化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通过积极协调、主动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从抓阵地、抓队伍、抓活动入手,使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走进驻区,走进家庭,走进校园,走进企业,凸显了社区文化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和谐社区的深厚氛围。先后荣获“大庆市文明单位”、“大庆市书香社区”、“全县文化先进社区”、“全县体育先进社区”、“县级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

(一)抓阵地。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下,在以县人民广场活动主阵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共享、协调帮扶等措施,相继建成300平米以上社区办公、活动一体化活动场所八处、各小区文化活动场所30余处、共享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11处、社区书屋4个,使文化阵地触角延伸到城内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基本满足了城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二)抓队伍。我们将原来各项自发分散的文体活动,通过整合、引导,变成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先后组建大秧歌队8支、太极拳(剑、扇)队各1支、健美操队2支、国标舞队1支、社区老年合唱团1支、社区百人歌唱团1支、县情县策宣讲团1支、兰花歌舞团1支、红色电影放映队1支、红色爱心演出团1支,通过积极协调成功注册古莲之乡爱心团队暨社区义工服务联盟,社区各类“文艺人”达4000人,其中骨干人员845人。同时,在门球、乒乓球成立协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在有规模的文体组织中成立协会,使各项活动达到管理标准化、组织规范化、活动经常化。

(三)抓活动。我们在抓好日常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红色主题文化、节日庆典文化、消夏广场文化三大活动载体。一是以建党庆祝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干群文体生活。以“三球、两歌、一展”(即

篮球、乒乓球、门球,唱红歌、广场歌舞,社区书画展)和“激情之夏”文艺专场等活动为抓手,2004年以来,利用广场文化主阵地,开展主题鲜明,亮点突出的建党系列庆祝活动达35场次,连续5年开展“激情之夏”文艺专场消夏文化活动12场次,浓厚了节日氛围;二是以国庆节庆祝活动为平台,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社区成立十年来,开展以“剑、扇、拳、歌、舞、操、展”等文体活动近千场,2011年成功举办肇源县社区首届邻居节趣味性运动会,组织开展拔河、特长表演、老少有奖答题、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了社区510个家庭积极参与。同时组织社区百人歌唱团,以歌唱祖国、歌唱家乡为主题,开展唱红歌,赞家乡活动4次,并在2011年全县红歌歌唱表演中,荣获第一名;三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公民“四德”教育进社区大讨论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为主旨,以学习“最美女教师张丽丽”为牵动,以“四德教育进社区---我身边的道德模范”为主题,就“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谐家庭”等讨论主题,通过全面选树典型、开设道德讲坛、组织干群热议等形式,涌现出龙源社区孝老爱亲之星陈亚贤,她的模范事迹先后在我县电视台、大庆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得到了深入报导,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弘扬了社会正气和“好人有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

5.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五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

项 目 名 称: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

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 泾源县旅游文化局

研究报告主持人:

研究报告编制人:

任立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咸国英(县旅游文化局局长)马今胜(县旅游文化局干部)

杨贵荣(县计经局干部)

宁夏泾源县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概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区位于泾源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东起沙南峡口,西至响龙河,全长10公里。该区域是泾河主干流区,两岸区域宽广,泾水流经量大,风光秀美,历史传说较多,《西游记》、《柳毅传书》等传说典故多源于此,清人胡纪谟著有:《泾水真源记》,并题诗“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至高陵不受污。”历代诗人、画家都对这里有精彩的描述。1935年10月2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由甘肃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平凉,穿沙南峡,沿泾河西行,把尾随追击的敌军甩掉,夜宿泾河农家,革命的种子撒向了泾河两岸。199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泾河源命名为爱国教育基地。

2、泾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周围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泾源县(含泾河生态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以六盘山南段部分山体、水域为主。地理位置为东径 106°13′~106°29′,北纬39°33′25″~35°16′58″,总面积为751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甘肃的平凉、华亭、庄浪为邻,北与宁夏固原、隆德两县毗邻,与西安、兰州、银川几乎以300—400公里等距。该旅游景区西部有老龙潭、二龙河,凉殿峡景区,东部

2 有沙南峡,胭脂峡景区,北靠泾华公路。2.2 地质地貌

六盘山脉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狭长石质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西高东低的强烈切割的中山地貌,山地海拔约在2000—2500米,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相对高度800—1000米。山顶浑圆山坡陡峻呈阶状,地表受流水切割十分破碎,红土层大部分裸露,河谷纵横多成V谷。由于受白垩纪的剧烈下沉,堆积了3000多米厚的六盘山群碎屑岩,晚期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喜马拉雅山运动再次将其抬升,自东向西山顶面构成三个海拔2000米、2300—2400米、2800—2900米的阶梯。由于在白垩时接受了巨厚的河湖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构成了六盘山的主体。地层主要以泥岩、泥灰岩、质粉沙岩、灰岩等为主,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中山地和侵蚀构造低山地,是典型的地质公园。2.3 气候

泾源县属中温湿润气候区,季节特征春寒、夏旱、秋短、冬长,年平均气温5.7℃,最热(七月)平均17.4℃,最冷(一月)平均气候-7.0℃。极端最高温度32.6℃,极端最低温度-27.4℃,≥10℃的积温1846.6℃。年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无霜期9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650.9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148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0—70%,黄土高原上的一块“湿岛”。泾源的这种气候特别适合于避暑旅游,是与毗邻景区

3 的特殊区别之处。2.4 资源

2.4.1 水资源与土壤

六盘山水资源是宁夏区内最丰富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0.5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2.1亿立方米,其中项目所在的泾河干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92万立方米,占泾河流域总径流量的30%。六盘山土壤类型分为: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新积土、红土和粗骨土,其中以灰褐土面积最大,是山地造林的良好基础。2.4.2 植物资源

六盘山属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13科382属78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有15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桃儿

七、黄芪两种。主要造林树种及经济植物65种,主要药用植物39种,花卉观赏植物17种。六盘山特有植物三种,即六盘山棘豆、四花早熟禾和紫穗鹅观草。森林是六盘山生态系统的主体,历史上六盘山曾经以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优势的古森林。由于宁夏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类型已不存在,现存的天然林均属次生类型,且以杨桦的比重最大。泾源县境内天然草场占全县面积的23.2%,天然林和人工林占全区的30.8%,森林覆盖度为30%,现胭脂峡景区内树木繁茂、物种丰富,绿地率在95%以上。2.5 社会经济

泾源县辖4乡3镇,114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六盘山林业局及

4 所属6个林场,2004年底总人口为12.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其中回族人口8.8万人,占总人口的72%。由于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地方优势未能发挥,使其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到2004年底,工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500万元,工业总产值6900万元,第三产业1.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5万元,增长27.3%;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0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91元,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22%。1983年被国家列为“三西”地区特困地区之,2000年又被列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2.6

历史沿革

泾源县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为戍狄部落游牧人和乌氏、焉支氏居住地。宋乾德二年(964年)始置安化县,属秦凤路仪州(今平凉市),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属风翔路平凉府(今平凉市)。元初废,分属华亭等县。清同治元年(1862年)一场回民起义相继从陕西的渭南、大荔发起,涉及甘肃平凉,至泾河源镇惨遭失败,陕甘总督左宗棠奉清廷之命,以“安民”的名义采取“涣其群、孤其势”分化瓦解,分而治之的办法强迫回族人民向指定地点迁徙。同治十年(1871年)划华亭、平凉、固原、隆德四州县地,设化平川直隶厅,左宗棠派兵驱赶当地汉民,空出其地,将陕甘起义失败的9480余名回族群众强行安插于此,自此这方土地换了主人,成为一个回族聚居区。民国二年

(1913年)改为化平县,1949年7月29日化平县解放,1950年

5 9月,因泾河发源于此,改名泾源县,延续至今。

泾源县城位于县城偏北部的香水镇,地理坐标东径106°20′,北纬35°31′,背山面河,山环水抱,海拔在1901—1920米之间,县城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400公里,东距西安306公里,南距兰州284公里,县城向西5公里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东北方向30公里处是甘肃省崆峒山风景旅游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督喻胜荣、通判左寿昆于化平督修土城一座(今县城),周长2.3公里,城门4道,垛墙554个,门楼4座。民国时期县城有东西向的中山街1条,长300米,宽18米,建有县政府、县党部、警察局、教育馆、戒烟所、学堂、粮仓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香水镇成为泾源县及行政机关驻地,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构成城市布局的雏形。2001年末县城城镇人口107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52人,农业人口2965人,暂住人口137人,城市建筑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县城规模在固原市最小,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县城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皮革、建材、机械等。工业企业以国有、股份、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私营制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极少。

3、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机遇

3.1 国家西部大开发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倾斜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沿边的东部、南部省份经济在改革的大潮中已快速的发展壮大,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后劲在很

6 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西部省区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资源性产业开发”、“大力投资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事业”等。

在这跨世纪的西部开发热潮中,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所在的泾源县以其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条件,具有十分有利的政策倾斜条件。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为主的倾斜政策对于泾源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和长远的意义。3.2 开发旅游资源已有切实的实施规划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六盘山旅游区总体规划》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已分别先后上报,部分项目的实施工作已在进行中,泾源县城市总体规划也已修订完成。

泾源县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迥然不同的气候、植被、土壤、珍贵的自然历史遗迹,独特浓郁的回乡风情,构成了泾源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模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财富,对胭脂峡景区的建设及深入发掘泾源的各类景观资源将为泾源县乃至宁夏的旅游产业腾飞,带动地方经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南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注入不可估量的活力。

3.3 自治区对“南有泾源,北有沙湖”的旅游开发设想

在全国的旅游地域中,泾源正处在中国的中心位置和西北地

7 区的前沿,它将为我国旅游热点向西辐射与转移产生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其景观特点既具北国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它将是21世纪中国西部独具特色、品味极高的重要风景旅游区。对宁夏而言,泾源是其南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窗口,是“六盘山消夏游”项目的实施地。而开发老龙潭景区则是泾源旅游的起步项目。

3.4 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的机遇

县域北部“欧亚大陆桥”,宝中铁路的运行通车;“十五”期间西部八大通道之一的“银川—武汉”高速公路过境并与“兰州—平凉”的高速公路交汇于县城北部胭脂川;固原“什字—宝鸡”的过境二级公路(原为什字—华亭公路)已经建成;固原地区级机场建设已列入国家投资建设计划。这些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泾源乃至宁夏旅游业的外部交通条件和旅游业的区位优势,成为其经济发展和旅游业迅速获得效益的有利条件。

4、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建设独具特色区域性旅游服务线路的需要

依据2000—2020年《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泾源要以县城为中心,以生态旅游为主体,以回乡风情为特色,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基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内涵,增设新景点,通过产业化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和体系,即以泾平、泾华公路为主轴,8 以西南、东北区主要旅游景区为重点,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塑造“雄宏、古朴、秀雅”的旅游县形象,要表现出泾源的“回乡风情”特色,并将泾源县建设成为具“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生态优美、古朴自然、典雅清秀、设施完善”的风景旅游服务中心。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源县城15公里处,泾华公路从中央穿过,南临泾河源镇。泾河源镇市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外部生态环境优良,是该镇农村经济的交流中心。在泾华路沿线有二龙河、凉殿峡景区,是泾源县西南区重要的一条旅游线路,对这条线路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对于构筑泾源县大旅游体系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泾源县建成区面积为3.4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狭小,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与其作为区域性旅游服务城的高标准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建设加强(县城现在有中低档旅游床位1340张,饮食服务也较为落后,休闲娱乐场所定位低而不足,按照县旅游局规划,2005年后其旅游接待床位应达到2000张以上,且高、中档床位要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开发建设与县城交融为一体,且地域较大的泾河湿地旅游景区是创建泾华公路旅游服务线路,满足其旅游服务功能是较为可行与必要的办法。

4.2 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是泾源县生态建设的必需

根据2000—2020年《泾源县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泾源县要

9 建立“山环水绕、山清水秀、林草繁茂、鸟语花香”、“山、水、林、野生动物”交融而清新优美的生态型水源涵养区。《总规》要求达到的建设指标是森林覆盖率达到90%,每年退耕还林5万亩,5年内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生产防护绿地5万亩,人均绿地面积0.5平方公里。要求全县生态系统规划建设采取“集中连片、分布实施”的办法,即以15度以上山地为重点,集中连片退耕还林,每年划定区域和范围,逐年分春秋两季实施。在退耕还林中,注重农民居住区与生态农业、绿化走廊、山林绿化相融合,来建设泾源生态型山水旅游县环境。而泾河湿地旅游景区内自然形成的山水相依、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和大片的山林、奇峰怪石,独特的地理地貌、古文化遗存等都使得景区自然景观生动、活泼,层次丰富,呼应了山水相依。再在泾河大桥东侧处筑坝挖湖扩大湖面,湖面周围和附近的山坡地造林绿化,更能使景区因地制宜、随势生机,让“景区第一景观吸引人”,从而达到“山因水活,天人合一”的境地。

另外,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地处泾源县城主导风的东西风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茂密的森林、果园、草地,还能为游人带来极为宝贵的气候资源和清爽的空气条件。因此,保护、建设好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为泾源县保留好一块十分珍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地是一件极为重要、极为紧迫的任务。

4.3 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需要以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为先导

10 泾源县人多地少,发展农业自然条件差,工业发展落后,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极少,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宁夏乃至全国的最贫困县之一。其旅游业自1999年初步开发建设以来,迅速升温,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4年10月底,年客流量已达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0万元,但人均消费额仅为175元,与自治区旅游人均消费325元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固原市、泾源县政府先后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把旅游业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龙头项目。泾源县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精心打造“泾河清真牛肉,绿色生态旅游,泾水源头文化”品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泾源县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对改善泾源县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4.4 依托泾源至华亭公路优先开发泾河生态旅游景区,将会事半功倍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华公路两侧,其道路交汇处是泾河源镇。在这段路内,居民居住集中,清真寺较多,回乡风情浓厚,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依托于泾河源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5、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依据

11 5.1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2 泾源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5.3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

5.4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6、规划原则

6.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

全面保护景区的林草植被和历史遗迹,充分利用景区内的各类景源,以开展生态保护、风景旅游服务为宗旨,促进景区景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2 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应以泾源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进行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建设规模必须同游客规模及市场相适应。6.3 功能与特色相结合原则

以特有的回乡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特色为主体,强化其作为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旅游服务的区域性功能,完善和优化景区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服务体系。6.4 旅游与扶贫结合的原则

景区作为六盘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项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先导作用。

在公路沿线和景区道路沿线,动员农民开展餐饮、住宿、购

12 物、娱乐等旅游服务,销售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野生果菜等;让游客参观实践农家生活,体验乡土气息,增强爱国意识。通过多种旅游服务,开扩农民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特别为泾河源镇农民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泾河源镇农民已尝到了甜头,认为旅游开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办法。老龙潭的旅游扶贫模式,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创造了经验。6.5 景区建设与民俗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泾河源镇泾光村、街西村、河北村和马家村中部,通过景区开发,带动该村农民以回族特色为主体,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以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景区内的主要道路建设与村庄道路相互利用,完善水、电、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景区的辐射功能,达到服务设施和功能互补、综合效益显著、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7、景区范围

根据《泾河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泾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东以沙南峡为界,西以响龙河为界,南北以自然山体为界。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

8、性 质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充分合理利用范围内

13 的山体、植被、遗址、水体,建成依托山水之源,具备完善的特色旅游服务系统,集避暑、度假、休闲、保健、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为一体,生态质量优良,景观特色突出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性景区。

9、结构与布局

景区以泾河两岸最高点为制高点呈带状辐射结构。景区布局分为四大景观区域,在景区东部区域设水上游乐区、旅游商贸区。中部区域设民俗风情展示区,西部设旅游度假区。景区外围划定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域。景区设主入口一处,停车场二处,景区建设侧重于体现民族特色,服务对象为外来游客。

10、规划构思 10.1 景区东部区域 10.1.1 东部主入口区

10.1.1.1 东部主入口设在沙南桥头,入口设广场、停车场、服务管理设施等。

10.1.1.2 在入口处南侧修建水上乐园,东至沙南峡口,西至十里滩河口,总面积600亩。

10.2 景区中部区(东至十里滩,西至泾河大桥)

10.2.1 旅游商贸区:利用该景区与村庄相连部分进行旅游商贸、购物、参观农宅等活动布置,修建虹鳟鱼养殖池200个,每个长80米,宽45米(并列3池,每池15米)。

10.2.2 旅游市场 :在泾光村、河北村修建旅游市场两处,占地

14 面积40亩。

10.2.3 在泾光村十里滩修建矿泉水厂一座

10.2.4 在虹鳟鱼连接处修建生态人行道200条,每条两头修建凉亭,建立垂钓烧烤区。

10.2.5 将泾光村、河北村、马家村、街西村部分民宅改建,建立集住宿、观光、考察、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村。10.3景区西部区域(东以泾河大桥,西至响龙河为界)10.3.1 修建泾河北路 3.5 公里 ,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设计为二级公路标准.10.3.2 在修建泾河北路中需架设桥梁一座,100延米/5孔双曲拱桥。

10.3.3 在泾河北侧取沙处,以现有地形修建水上乐园一处400亩。

10.3.4 对泾河两岸进行围地造田,栽植花卉、常青、阔叶树木,进行综合立体型生态治理。

10.3.5 在泾河北路北侧修建儿童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泾水文化展览馆、休闲度假别墅,将该区域建成休闲度假区。10.3.6 对主景区南北山体进行绿化保护,南山以常青树种为主,北山以花卉、经果林为主。

11、建设规划和投资估算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分期建设规划以“先主后次、持续、稳定、滚动、发展”为原则,以《泾河源风景名胜区》和《泾源

15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六盘山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规划为依据,以投资状况和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为条件,以建立宁夏生态旅游第一县为目标。建设项目从2005年开始实施,2007年底完成,总投资1.3亿元,其中水利投资1300万元,交通道路投资540万元,绿化造林投资300万元,生态围田造地6500亩,投资1900万元,旅游设施投资8960万元。

12、资金来源

该项目基础设施投资404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90%,3636万元,地方自筹占10%,404万元,旅游项目投资8960万元,申请国家投资占40%,3584万元,招商引资5376万元。

13、风景区综合效益分析 13.1 经济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33.28万人次,经济周期起算年以建设期第一年作为起算年,一个经济计划期为20年。

在经济计划周期内,经济效益稳定后该示范村每年可获利润1072.53万元,向国家上交税金684.43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3.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3.6年,I=12 % 的财务累计净现值(税后)NPV=5142.12万元,税后的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I=97%,投资利润率为23.3%,投资利润率为34.8%;在政策性免税的情况下,建设当年就可收回当年的建设投资。贷款回收期为6年,经济效益十分乐观。

16 12.2 生态效益

通过景区设施的建设,景区范围及周边地区的植被得以保护,水土得以涵养,洪灾得以控制,尤其是通过对景区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和文化遗迹的恢复建设,不仅为泾河增添了靓丽的景观,而且为游人提供了便利。在为游人创造一个舒适的旅游空间的同时,还将对当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2.3 社会效益

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可为当地农民提供打工搞副业增加收入的机会,景区项目建成后在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解决3000个就业岗位,此举不但减缓了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在减轻国家对县级财政补贴负担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整个泾源县区域内商业、饮食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及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搞旅游开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途径,是加速六盘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促进了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迅速传播,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得以迅速推广及应用,不仅打破了当地信息闭塞的局面,而且还在获得外部信息的同时,对外宣传了自己,扩大了西部地区的影响。旅游业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也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加速西部地区开发及促进西部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17 必由之路。

13、结论和建议

经过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开发建设泾河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这对贫困地区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特殊的效应,是扶贫开发的好项目。该项目切实可行,建议尽早审批、尽早开工建设,以加速泾源县和南部山区经济建设及脱贫致富的步伐。

6.沂源县道德模范事迹简介 篇六

01王光兰

女,42岁,中庄镇富家庄村人。2010年,丈夫因病去世,家庭因养猪和治病欠下了50多万元的债务,对一个带着6岁孩子的母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人们为此担忧时,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主动走到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欠钱人家中,声明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帐还上。她开始没日没夜的干活,养猪、管理樱桃、苹果,还照顾着孩子。长时间的疲劳过度、营养不良,使她积劳成疾。平日里她很乐于助人,村民主动帮助她,村委也把一片果园承包给她,在她的努力和村民的帮助下,截止目前,已经偿还外债30余万元。02江秀芳

女,55岁, 东里镇龙王峪村村民。她的家庭曾得到政府和村委的资助,一股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看到镇敬老院缺少一个缝缝补补的人,她决定去做个义工。龙王峪村地处偏远,距离镇敬老院40多里,没有公交车。于是她让丈夫把她送到5公里外的韩莱路口搭车,在敬老院忙完一天,傍晚再由丈夫从路口接回。到敬老院她为老人拆补衣物、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被罩等。在敬老院做义工,她分文不取、自备午饭,洗衣缝补也是自带洗衣粉、肥皂和针线。一年多来,她先后做义工40余次。03杜纪源

男,15岁, 沂源县历山中学2010级15班学生。2013年3月10日,我县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五岁女儿到石桥镇圣佛山风景区游玩。中午吃饭时,顽皮的小女孩跑到院子里玩耍,不慎滑落到附近的水塘中。因地处偏僻,情况十分危急。正在此游玩的杜纪源, 快速跑过去,他一边进行应急抢救,一边大声呼救。当家长听到呼喊声赶到时,杜纪源已将小女孩抱到远离水塘的安全空地上。看到女儿安然无恙,年轻夫妇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封感谢信寄到学校,学校才知道了杜纪源见义勇为的事迹,学校迅速掀起向杜纪源同学学习的热潮。04何全花

女,32岁,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员工。2013年8月24日上午,她在县城振兴路移动公司营业厅门口捡到一个钱包,她在原地等了10多分钟后,无人来领。回到家后,她和丈夫立刻打开钱包寻找失主线索,发现包内有6700余元现金、12多万元的他人借据及购物卡、银行卡、身份证等物品。经过细心查找,终于与失主取得联系,并与丈夫婉言谢绝了失主的现金酬谢。她是鲁阳公司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员工,但她拾金不昧的精神却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05李文燕

女,49岁,西里镇涌泉村村民。1995年,她的婆婆外出时遭遇车祸,造成严重的脑震荡引发脑积水,经过治疗,婆婆变得思维迟钝甚至失忆,后来完全成为植物人。日复一日,她坚持服侍80多岁的婆婆吃喝拉撒近18年,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同时,她作为长嫂,了解和体谅其他兄妹的困难,带头孝敬老人,宽容他人,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

06周士来 刘 浩 任 鹏

男,县城区派出所巡逻队员。2012年6月25日凌晨,周世来、刘浩、任鹏巡逻至县城河西路煤建小区附近时,发现有两名男青年形迹可疑,欲上前盘查时,两青年调头逃窜,队员迅速展开追击。追击过程中,两青年一人手持匕首、另一人手持催泪辣椒水喷雾剂拼命抵抗,周世来的前臂、腋下,刘浩的左上臂等,不同程度被歹徒匕首刺伤,但他们全然不顾伤情,与闻讯赶来的民警 及其他巡逻队员继续追击,最终将持刀犯罪嫌疑人抓获,当场从其身上搜查出用于盗窃的作案工具一宗。后经审讯,从中破获案件6起,涉案价值10万余元。

07贾玉增

男,60岁,张家坡镇巨石崖村村民。从1978年开始,他置办上了火炉、盆架、脸盆及剃头刀等工具,开始了理发生涯。他立志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空闲时间他挑起剃头挑子义务为本村及邻近村里年老体弱的老人理发。无论严寒酷暑,每到月初,他都会挑着挑子,步行10多里路来到镇敬老院,专程为老人义务理发,至今已坚持了9年。30多年来,他不仅自己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还担任张家坡镇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做起了雷锋精神义务宣讲员。08高大安

男,66岁,中庄镇胡家庄村人。他扎根林海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做贡献。他整日忙碌在大山深处,远离城市的喧嚣,细心地巡视着林地,用辛勤的劳动为沂源生态建设、绿化环保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三十六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林为伴,整日在大山中奔波。他精心看护着村里的山林。这些年大伙给他粗略的算了一下,他看山累计行程多达十万多公里,栽植树木十万多棵。脚底磨平了山路,手上洒满了绿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爱执着、责任坚守和无悔奉献。

09唐敬爱

女,39岁,南鲁山镇大坡村村民。2005年,婆婆身体瘫痪,家务事干不了,全由她来做。婆婆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每次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身子,换洗被褥,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直到去世。2008年,72岁的公公又复发脑梗塞,卧床不起,公公病后不会说话,不能翻身,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她没有怨天尤人,毅然担负起照顾公公的重担。按时给公公喂饭,每天替公公换衣服、洗脸、倒屎倒尿,天热扇风,天冷烧炕,从没有一句怨言。10魏洪斌

男,46岁,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一名工人。1989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4年。24年来,他风雨无阻,很少请假;2011年,他的父亲身染重病,需住院治疗,这时正值我县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他只好跟家人商量夜间值班护理。他是一名垃圾清运工,刚开始工作待遇低,亲戚朋友都劝他去开货车或工程车,他一一谢绝。开着垃圾清运车,冬天像冰窖,夏天像烤箱,气温稍高,垃圾就臭不可闻,特别是清理一些垃圾死角时,过路人都掩鼻而过,而他却坚持了下来。24年来,他清运垃圾千万余吨,用自己的青春呵护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01、王光兰:诚信是做人的本分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2010年,一场噩耗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丈夫因病去世,只留下了高达50万元的债务。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对于一位带着6岁儿子的单身母亲来说,这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

这钱还还是不还,这是个问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天,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分别到农村信用社、欠钱的人家中,一一道谢并请他们放心。说借的钱我认帐,只要我活着,我砸锅卖铁、要饭也会一分钱不差的还给你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常说,她是一个农村妇女,大字不识几个,但她知道做人要讲诚信,要懂得感恩。

她决定先还农村信用社的,因为银行每个月都还利息。为了还钱,王光兰开始没日没夜地干,养猪、管理果园、樱桃园、还要照顾孩子。很多时候饭都顾不上吃,长时间的疲劳过度、营养不良,她积劳成疾。去年樱桃红时,她胃出血,在县医院仅住了两天院就急着出院了。回来就用围巾系在腰间、捆住胃部继续到田里摘樱桃。

如今,她又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现在的丈夫耿瑞军也深受感动,义无返顾地和她在一起努力还钱。现在已经偿还了30余万元的外欠债。

同期:王光兰

她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的王光兰 02、江秀芳:沂源“义工”演绎农家幸福事

【解说】她是一个孝子。和父亲病危时的一段谈话让她刻骨铭心。“人 老了都需要人照顾,你姊妹七个都忙不过来,现在的老人越来越多,以后你们要多做点善事啊。”父亲走了,她又把对父亲的爱转移到敬老院的老人身上。2012年3月,看到镇敬老院缺少一个缝缝补补的人,她就来到镇敬老院,义务为老人拆补衣物、打扫卫生、清洗床单被罩,重阳节还不忘给老人包水饺。

【解说】虽然家庭收入不高,仅仅依赖小卖部维持生计,但是她去镇敬老院做义工的想法,还是得到了丈夫的支持。虽然地处偏远,距离镇敬老院有20多公里,而且没有公交车、自己又不会骑车,交通不方便。但是没半个月她总是风雨无阻前往敬老院。每次她都必须精打细算着时间,5点40起床,丈夫在6点20把她送到5公里外的韩莱路口搭乘来往的货车,在敬老院忙活一天,傍晚再由丈夫从韩莱路口接回家。

【解说】在敬老院做义工,她分文不取、自备午饭,洗衣缝补也是自带洗衣粉、肥皂和针线。

【解说】面对采访她一再拒绝,总说自己没做什么。其实她是害怕街坊邻居七嘴八舌的议论,害怕别人误解她,也怕影响孩子的工作。

【同期】“别人怎么说俺顾不了了,咱就是一颗平常心对待”。【解说】她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情洒敬老院的农民义工——江秀芳。

03杜纪源:见义勇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解说】他是一名初中学生,戴着眼镜,有点儿腼腆,胖乎乎的,看上去个头不算很高,行动也不是特别的敏捷,他只是一再说:我只不过是伸了一把手„„

【解说】2013年3月10日,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五岁的女儿到圣佛 山风景区游玩。调皮的小女孩跑到院落附近玩耍,不慎滑落到附近的水塘中。同样和家人一起在此游玩的他,第一时间听到了呼救声,他快速跑到现场,机智果断地一把捞起了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如果没有他的见义勇为,及时伸手,后果不堪设想。

【解说】第二天,小女孩的父母便来到学校,送来了感谢信。他的英勇事迹很快被同学传到网上,并被多家网站和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没有跳进水中,我只是伸了手„„”

【解说】他一直盼望着长大后能够走进军校,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他说“因为经常从电视上看到,军人一身正气,非常英勇,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也想做这样的人。”

【同期】杜纪源

解说:他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见义勇为的好学生——杜纪源

04何全花:拾金不昧彰显美丽心灵

【解说】她是鲁阳公司的一名平凡而又普通的员工,说其平凡,是因为她只是鲁阳2000余名员工当中的普通一员,但她更伟大,因为在她身上发生的拾金不昧的典型事迹,感动了全公司干部员工,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解说】故事发生在2013年8月24日上午,她在县城某移动营业厅门口发现了一个钱包,打开钱包发现包内有大宗现金、借据及购物卡、银行卡等。面对这从天而降的馅饼,弯腰即得的财富,她没有据为己有,想到的却是失主的焦急。她打开钱包仔细找寻失主线索,经过细心查找,她终于在钱包里找到了失主三年前写好的一张联系字条。第一时间与失主取得了联系。【同期】失主宋先生:“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不知道,„„” 【解说】当失主宋先生赶到何全花家,包内的6700余元现金、12万多元的他人借据及购物卡、银行卡、身份证等一应俱全。宋先生激动的无以言表,当即拿出一沓现金酬谢,被她一一婉拒。

【同期】何全花:

【解说】她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鲁阳公司拾金不昧的好职工——何全花。

05、李文燕:用实际行动抒写“孝”的朴实与无华

【解说】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然而,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却把这本“难念的经”念“活”了。十多年如一日,从不言弃,服侍两位80多岁的公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

【解说】不幸发生在1995年的一天,婆婆蔡树花外出时遭遇车祸,车主肇事逃逸。经过抢救,婆婆的命是保住了,但是却瘫痪在床,大笔的医疗费也让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自2008年以来,婆婆已完全成了一个“植物人”。当初,她既要服侍婆婆,又要照顾公公,还要参加劳动,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饭送到婆婆床前一口一口地喂。然后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

【解说】当记者赶到涌泉村见到她时,她正在伺候80多岁的公公,交谈中得知,婆婆已于去年过世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蔡树花老人是幸福的,她久病床前有孝媳。她十几年来,默默的做着她应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里,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也向所有人诠释了“孝”的真 谛。

【同期】李文燕:

【解说】她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西里镇涌泉村“好儿媳”李文燕。

06贾玉增:山村老人的贴心“理发师”

【解说】他今年61岁,从1978年开始,他置办上了火炉、盆架、脸盆及剃头刀等工具,开始了理发生涯,也自那时起,年轻的他立志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空闲时间挑起剃头挑子义务为本村及邻近村里年老体弱的老人理发。看到镇敬老院的老人理发不方便,他经常放下自己理发店的生意,到镇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服务,至今已坚持了9年。

【解说】为了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无论严寒酷暑,每到月初,他都会挑着剃头挑子,步行10里多路来到镇敬老院,专程为老人义务理发。每个月初,敬老院的老人都会早早地等在门口,每每看到他的身影,老人们都会露出孩子般的笑脸,每次他来到敬老院,老人们就会高兴地围坐在他的周围,一边看他用娴熟的手法理发,一边听他讲那耐人寻味的故事。

【解说】有一次,老贾身患感冒,而且天下着大雪,有人捎信说邻村偏瘫的老张病重,让他为其修正一下头发,老贾二话没说,挑着挑子就走。回来后,老贾躺在床上挂了三天吊瓶,老伴心痛得直掉泪。

【同期】贾玉增

【解说】他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山村老人的贴心“理发师”——贾玉增 07、唐敬爱:勤劳能干、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好妻子

【解说】她是南鲁山镇大坡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23岁结婚,嫁到了本村的张家。

【解说】刚结婚的时候,家庭并不富裕,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在地里种上了苹果葡萄和桃树,从修剪、施肥喷药、套袋、收获,全是她一个人操办。果园年年丰收,家里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比起以前来也大有改观。邻里见到她的丈夫就都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她,说他娶到一个好媳妇。

【解说】2005年婆婆身体瘫痪,大小便失禁,屎尿弄到被褥上,每次她都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2006年患病的婆婆去世,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泪流满面。2008年,72岁的公公又复发脑梗塞,卧床不起,公公病后不会说话,不能翻身,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继续担负起照顾公公的重担。按时按餐给公公喂饭,每天替公公换衣服、洗尿片、洗脸、倒屎倒尿。从没有一句怨言,天热扇风,天冷烧炕,几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公公。

【同期】唐敬爱

【解说】她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勤劳能干、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好妻子唐敬爱。08、李瑞玉:舍己救人的真英雄

【解说】他是南鲁山镇双石屋村村民。2012年8月3日,台风“达维”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突袭双石屋村,随时会威胁到全村160多口人的生 8 命财产安全。村民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加入了防洪抢险队,负责对全村的危房和可能出现泥石流的地段进行险情排查。【同期】李瑞玉

【解说】当他排查至李广德家时,眼见一股泥石流瞬时涌入李广德家。他不顾个人安危,冲进李广德家院大门,看见100多方的泥石流已涌入了李广德家的过道里,泥沙流把李广德12岁的儿子淹没至了齐腰深。惊吓已让孩子不知所措,只知道哇哇的哭。

【同期】李广德妻子:“当时孩子全身都是泥„„”

情况紧急,他奋不顾身跳进泥石流,用双手快速扒扯着泥石浆,经过20多分钟,终于将孩子抱了出来并转移到安全地带。等他逐一将被困群众转移出来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的脚踝和手指钻心的疼,由于忙于救人,他的脚踝多处磕破,手指磨出了血,脚伤和手伤使得他40多天不能下地干活。

【同期】李瑞玉

【解说】他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舍己救人的真英雄李瑞玉 09王化全:银杏树下的“傻子”老师

【解说】中庄镇盖冶小学有两棵千年银杏,一雌一雄,颇有特色。树下,有一个有着“特殊”待遇的老师,他的“特殊”待遇,是一张简陋的小木床。

【解说】2009年5月的一天上午,他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晕倒了,躺在地上昏迷不醒,老师们紧急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谁知120来了,醒过来的他却怎么也不上车!他说“我不去医院,我还要给孩子们上课„„” 最后,救护车无奈地走了。用学校老师们的话说,像他这样敬业的老师,实在罕见,给孩子上课就是他的命,任何事都剥夺不了!

【解说】他的身体第一次出现状况,是在1992年10月。由于误把出血热看做感冒延误了治疗,病情出现恶化,医生说,他身体完全康复至少需要5年时间,最少要休息一个月,可他在第九天就回到了学校。就是这次生病,加之后期治疗、营养跟不上,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从2005年开始,颈椎、腰椎突出、骨质增生、心脏早搏、高血压、冠心病陆续缠上了他。平日全靠药物维持。到后来,一节40分钟的课对他已经太漫长了,最后的10分钟,几乎就是弯着腰坚持下来的。老师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在办公室旁的小套间里安了一张小木床,供他课余时间休息。这张小木床,成了他独有的“特殊”待遇,上完一节课,他都要去躺一躺,不然,没法继续下一节。

【解说】祸不单行,2011年春天,他的妻子又得了脑血栓,整个左半身失去知觉,现在,对他来说,自己的病痛已经不重要,除了上课,他还要照顾自己的另一半。为了方便妻子翻身,他在自家的老式木床上栓了一根粗竹竿,竹竿上又栓了一根绳子,垂到妻子手边。他不在家的时候,孙善芳就是抓着这根绳子,翻身,喝水,活动一下身体„„

【解说】在家里,妻子靠一根绳翻身,在学校,他靠一张床支撑,再艰难的日子,他始终做着一件事——上课。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做着最平凡的事情,但却给了人们最震撼心灵的感动,他们是常人眼中的傻子,但却正是某种至上精神的传承者。【同期】王化全

【解说】他就是2013沂源县道德模范,爱岗敬业的“傻子”老师——王化全。

10、魏洪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 整整23年,每天早晨七点半出车,行程84万多公里,为沂源县城清运垃圾千万余吨。8400多个日子,沂源县环卫处的考勤薄上,没有一天旷工、迟到。从1989年3月参加环卫工作以来,他每天驾驶着垃圾清运车,二十多年来往返相同的轨迹.沂源县城的垃圾,十分之一由他清运出城。他清运的垃圾点,日清日洁,从不积压。工作待遇上,身份是招聘的合同工,月工资才只有1600元,收入只相当于货车司机的一半;工作内容上,一年只有大年初一一天不出车,没有任何节假日。长年累月定时定点,沿着垃圾点到垃圾场的相同路线,枯燥而繁重;工作条件上,开的车是廉价低档的垃圾清运车,冬天像冰窖、夏天像烤箱,气温稍高,垃圾就臭不可闻。

2011年,沂源县掀起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热潮。正在这时他的父亲身染重病,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夜上值班护理,白天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时一天清运10多车垃圾和杂物。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突出事迹,汗水挥就简历,时间验证忠诚。没有觥筹交错,没有香车宝马,只有寂寞的车轮,把事业的执着和生活的热爱一遍遍咀嚼。

同期:魏洪斌

7.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七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有云南东大门之称, 国土面积3251km2。海拔1110~2748.3m, 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 河流依山切割, 山高谷深, 坡陡流急。

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5.24万亩, 占国土面积的46.2%。其中, 有林地142.99万亩、疏林地0.55万亩、灌木林地73.0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87万亩、宜林地4.27万亩、无立木林地0.4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8.41%, 森林植被以华山松、栎类、云南松为主。

全县气候属南温带山地季风型半湿润气候, 四季温和, 雨水充沛, 阳光充足。因地处低纬高原且地形地貌复杂, 形成了南部热、中部暖、北部凉的区域气候, 在垂直差异上形成槽坝热、半山暖、山区凉、高山寒的立体气候, 并形成了冬春暖和干燥, 夏秋高温多雨的季节特征。年均气温13.8℃, 年平均降雨量1093.7mm, 大于10℃年活动积温4024℃, 空气相对湿度75%, 全年无霜期240天。自然气候比较适宜开发利用沼气。

全县辖10镇1乡, 161个村民委员会, 1770个村民小组。2008年年末总人口74.9万人, 人口密度230人/ km2,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5%。全县贫困人口5.15万人.

2008年, 富源县是国家级猪品种--大河乌猪原产地、全国百万仔猪基地县, 以大河乌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迅猛, 2015年年末生猪存栏504385头 (户均存栏3.26头) 、大牲畜存栏128061头、羊存栏177536头。沼气开发利用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发酵原料基础。

2 农村能源情况

目前, 富源县广大农村群众生活用能主要集中在照明、炊饮、家电、冬季取暖等方面。照明、家电普遍用电能, 炊饮、冬季取暖除部分利用电、液化气外, 大多数仍以煤、薪柴为主要燃料进行低价值的一次性消耗, 形式较单一, 且热效率低下。由于农村经济收益低等因素制约, 全县农村户用沼气等新能源运用形成了起步早、发展缓慢的状况, 使用率低;其它新型能源基本是空白, 2011年以后才有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项目, 而且数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户用沼气等新能源运用尝试, 到2015年底推广新型省柴节煤灶15000眼;建户用沼气池4.75万口 (98%以上的为2001年之后建设) ;安装农村太阳能热水器9900台;2000年以后, 开始按照“七有”标准 (即:有一辆抽渣车、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一个服务场所、一批 (名) 专业技术服务人员) 在建设沼气池达到500口的村委会建立村级服务网点, 目前已建有村级服务网点46个。富源虽为产煤大县, 煤炭资源丰富, 但煤炭资源对当地广大农民生活用能的贡献率极低, 多数农村群众的生活燃料仍然十分紧缺,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对煤、液化气等商品能源的购买力弱;二是薪柴利用受限制, 主要是全县山高坡陡, 薪柴生产能力低, 而且大部分林地属生态公益型林分, 管理严格, 不可就地随意取柴。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沼气建设拓展空间狭窄

3.1.1 劳动力转移输出, 群众投工投劳难度大

近年来, 各地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发展农村务工经济, 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出去, 其中一部分举家外出务工, 留守的多数是老龄人和孩子, 致使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难度大, 建好的沼气池部分未投入使用导致沼气池使用率低, 阻碍户用沼气建设的推广;

3.1.2 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偏低, 技工流失率高

现行各级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补助标准虽已达2000元/口, 但建成一口一般标准的“三结合”沼气池至少需投资7000元 (沼气池建设与改厩、改厕、改厨相结合) , 建设户自筹资金部分难以筹集;同时, 因各种物件上涨较快, 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 对户用沼气的建设产生较大冲击, 特别是技工流失率高。

3.1.3 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覆盖全县, 沼气池难以推进

全县农村, 即使是十分偏远的山村, 基本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 农村电价特别是生活用电价格大幅下降, 且供电正常, 使用电炊的农户遍及几乎所有的农户, 为了方便, 绝大多数农户不原意再投资建设沼气池, 导致沼气池难以推进。

3.1.4家庭养殖户减少, 不愿建沼气池的农户增多

一是富源为产煤大县, 储量大, 分布广, 近年来,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有煤地方群众除部分出县务工外, 多数都能在当地煤炭第二、三产业中上班务工, 且收入不薄。因此, 部分群众的承包地全部撂荒也不搞养殖;二是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加快, 家庭养殖逐步减少。导致这些农户不愿建户用沼气池, 致使户用沼气建设规划范围减小。

3.1.5 建设空间不断变窄

全县已建户用沼气4.75万口, 户用沼气建设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已基本覆盖到, 剩下的有一大部分为没有空闲地 (或难以开挖池坑) 可建, 一部分坐落在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便建, 一部分没有投资能力无力建, 一部分因有充足生活燃料 (部分村组群众的生活用煤为主地煤炭企业无偿供给) , 一部分全家外出暂时不需建、一部分根本就不想建。因此建设空间越来越窄, 多数为攻艰区域。

3.2 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低

造成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低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 无法对沼气池进行日常管护;二是农村电网改造基本覆盖全县, 电价便宜, 使用电器方便, 导致沼气池闲置;三是家庭养殖户减少, 无沼气运行所需原料。

3.3 后续服务滞后

一是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服务网点建设只补助物资, 没有补助技工劳务费;二是技工进村服务时, 老百姓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不接受, 导致服务队物资销售少, 技工无法解决自身的待遇问题而流失。

3.4 建设内容单一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单一, 主要只有户用沼气池和节柴改灶等项目, 富源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少, 起步晚 (2011年上级才下达建设项目) ;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项目基本是空白。

4 对策与建议

4.1 多方筹资, 提高补助标准,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1) 采取措施, 多渠道增加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和扶持。 (2)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捐资支持农村能源建设。对捐资数额较大的, 以政府名义予以表彰。

4.2 强化宣传、加强培训

部分村委干部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认识不到位, 致使对农户的宣传不到位, 使农户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产生误区, 阻碍了项目的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的, 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 能够系统掌握农村能源专业知识的几乎没有。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和专技人员的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3 因地制宜, 建设匹配能源项目

富源县现有农户数15万户, 其中:高山区约1.2万户、地质灾害隐患区 (重点是煤炭开采区) 约4.3万户、截止2011年底建有农村沼气池4.1万户, 按照20%的比例测算无地点可建沼气池农户有1.1万户。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类实施等要求, 在煤炭开采区以安装农村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在冷凉高山区以节柴改灶为主;其它为沼气适宜区, 除去已建沼气和无地点建池的农户外, 规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力争到2020年使全县15万户农户户均享有一项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4.4 注重后续服务, 提高沼气使用效果

富源县虽有户用沼气池4.75万口, 但使用率只达30%。为提高沼气使用效果, 将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争取服务网点技工劳务费补助, 确保技工不流失, 完善服务网点建设, 使闲置、危旧病池回复使用。

4.5 由单一的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向多元化发展

根据《云南省“十三五”农村能源建设规划》, 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以电代柴、光伏提水、太阳能烤房等新型农村能源项目, 使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由单一的户用沼气池建设项目向向多元化发展。

摘要:通过对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全县自然环境特点、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实际, 找出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讨, 研究出今后富源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模式及方向。

8.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八

近日,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开展了“十大最美学生”评选活动。

该校采取班级推荐、教师综合投票、学校政教处和教务处综合把关的方式,根据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表现,尤其突出政治思想进步,勤奋好学,有善于与同学相处、分享的集体观念,有感恩的思想与行动等内容,评选出了马洪莹等10名同学,并进行了公示,以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在9月12日全校师生开学典礼上进行了表彰奖励。

该校从本校学生中树立榜样的做法,激励了受表彰的学生,也让学生从身边的进步学生学起,增强了学生向榜样的针对性,有力的促进了全校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9.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九

临近期末,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思想,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

学校成立了以吴茂胜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管理制度,尤其突出了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采用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了学校的监控力度。

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升旗演讲、张贴宣传材料等形式,给全校师生上了食品安全课;对学校餐厅的食品进货、验收贮存、加工、入口等环节和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监控;对学校小卖部的食品进行全面检查,坚决杜绝过期及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清理了学校周围的摊点。

10.沂源县基础设施建设 篇十

1 旅游建设用地的内涵

广义的理解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1)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结合旅游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概念,本文将旅游建设用地定义为:为旅游业服务的建筑物、构建物所占用的土地。本文所讨论的旅游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景区建设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和旅游交通用地三大类。

自旅游开发以来,作为一种复区式的土地利用类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土地的利用特征除了保持原有的功能不变以外,同时还具有了旅游用地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辅助设施(如各种旅游服务用地、交通转换中心用地和旅游接待设施用地等)的建设,因此,旅游建设用地是伴随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占用土地类型也与当地旅游资源类型息息相关。

2 婺源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到2006年接待游客达到283万人次,为了迎合旅游者逐年增多的趋势,婺源县加大了对景区、景点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扩建。目前,婺源有27个景区景点,小的1平方公里,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宾馆饭店100余家,共有6000多张床位,其中包括三星级宾馆一家,准三星宾馆两家,二星级宾馆五家,旅游定点宾馆十八家;县内开办了11家旅行社,1家旅游汽车公司,已开通直达上海、杭州、深圳、广东、温州、宁波、金华、常熟、南昌、九江、黄山等地班车。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000人,间接从业人员7900人。

婺源县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另外,古建筑文化精美绝伦,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居民群保存完好,古风依然,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婺源县旅游资源特点,其用地来源主要包括林地、耕地、乡村居民点用地等。

3 婺源县旅游建设用地的布局与安排

3.1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用地布局与安排

3.1.1 人文景区

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景观,价值很高。婺源县人文景区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这也是婺源县人文旅游地一大特色,根据实地调查,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投入的人文景观建设项目共有六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6.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4.35公顷。

3.1.2 自然景区

婺源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自具一格。星江水系贯穿全境,段莘水、古坦水、江湾水、古桃溪、浙源水、赋春水等溪水众多,婺源县内还分布着众多古树名木,最有观赏价值的有文公山古杉群、虹关巨樟、清华苦槠等24处。其它自然景观有大鄣山瀑布、廉泉、山乡冬景。在加强保护其生态完整性的同时,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婺源县将对七处自然景观添加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建设用地58.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66公顷。

3.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与安排

3.2.1 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婺源县景区建设发展的要求,相关的辅助配套设施建设显得略微缓慢,因此,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在秀水湖、段莘水库等相对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建设用地32.0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34公顷。

3.2.2 其它旅游服务设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建设旅游服务区2个,分别位于赋春镇赋春村、江湾镇江湾村,占地面积23.33公顷,其中农用地23.33公顷,占用耕地3.33公顷;旅游产品工艺基地2个,分别位于赋春镇甲路村、清华镇洪村,占地面积1.34公顷,其中农用地1.34公顷,不占用耕地;旅游商贸区2个,分别位于江湾、赋春镇,占地面积2.67公顷,其中农用地2.67公顷,占用耕地0.67公顷;生态停车场2个,分别位于紫阳镇、赋春镇,占地面积2.67公顷,其中农用地1.67公顷,不占用耕地;清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及旅游车站各1个,分别位于清华镇金村、赋春镇,占地面积16.66公顷,其中农用地15.66公顷,不占用耕地。预计规划期间,其它旅游服务设施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6.6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公顷。

3.3 旅游交通用地的布局与安排

旅游交通的空间布局、数量、质量和运营都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婺源县是山区县,偏离中心城市,县域内无机场、无铁路,与外界交通相当不便,仅由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构成了县内公路网。但近年来,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却卓有成效,从整体上来看,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3.1 旅游交通用地

主要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婺源县已将修建铁路列入计划,走向已定,预计将于2010年前建成,在紫阳镇、赋春、中云将设车站。高速公路方面,景婺黄、景婺常即将建成,在婺源县形成侧Y型,即在紫阳镇西分叉,一条经由江湾溪头通向黄山,另一条经由白砂关通向常山。县内公路建设、旅游服务区,应以Y型为轴配套布局。

3.3.2 旅游交通附属用地

四大服务区均应建一个旅游车站以及停车场。紫阳镇、江湾镇单设旅游汽车站,清华、赋春旅游车站可与公交车站合用,但应具备旅游服务功能。

由于旅游交通用地中的铁路、高速公路的占地面积及占耕地面积包含于交通用地内,由交通规划部门另行测算。而各旅游景区内旅游交通附属用地的占地面积及占用农用地与耕地面积包含于各旅游景区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也不另行测算。

4 旅游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随着婺源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明显化,其中,以旅游建设用地方面最为突出。例如,旅游建设占用耕地的增多;景区建设用地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凸显等。针对此类问题,为实现旅游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规划要求,预计规划期(2006-2020年)内,婺源县共新增旅游建设用地163.34公顷,占用耕地15.35公顷。这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现象,即新增建设用地逐年增多的状况。因此,建议在安排旅游建设用地项目时,应避免同类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尽量避免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根据旅游用地的复区式特点,在新增旅游建设用地时可以尽量考虑不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使土地在实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旅游用地的价值,从而达到旅游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4.2 实现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

旅游规划虽然是部门专业规划,但其中的用地安排部分也应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接,而在规划项目用地总量指标和分解指标方面,也应该注意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相协调,合理预算和安排数量分布。此外,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旅游用地属于特殊用地,因此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时,不仅要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还应该在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为旅游业发展的土地使用留有余地,避免乱占农用地等,防止与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不协调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使其可以满足当地土地利用的需要。

4.3 旅游建设用地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

为提升景区品位,各类建设项目纷纷投入,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大鄣山峡谷景区为提高游客逗留时间,在生态优美的风景区内盖起了一幢幢的别墅,与原有的生态环境很不协调,游客虽然增加了,入住率也提高了,但却使原有安谧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环;文公山景区为增加游览项目,在山脚建起一座人工湖,人造景观不仅占用耕地,而且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使得蚊虫大量滋生,游客望而却步;鸳鸯湖是我国最大的鸳鸯栖息地之一,景区每年有超过4000对鸳鸯到此越冬,但是旅游开发后,游客和快艇的喧闹,使得该处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鸳鸯数量锐减到只有过去的一半。因此,在安排旅游建设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规划布局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

4.4 整合景区布局

婺源的山水胜景偏在县北、县西边缘地带,人文景观则在县域腹地,由此可见,婺源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因此在规划新增旅游建设用地时应该充分考虑黄金旅游线路的布局。婺源旅游用地总体开发,应该按照“一轴串两环”的空间布局进行安排,以中心城区为游客主要集散中心,江湾、清华、赋春三个副中心为游客次要集散中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以重点旅游景区为节点,将全县分成中线旅游区、东环旅游区、西环旅游区三大区域,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5 结束语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配套设施建设,婺源县是旅游资源特色县,因此,以婺源县为例,通过对该县旅游用地发展与布局的调查、分析、评价得出: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旅游建设用地的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整合景区布局四点建议,从而为旅游建设用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旅游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旅游用地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以及整合景区布局四点建议,从而为实现旅游建设用地的合理发展服务。

关键词:土地利用,旅游业,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章牧,李月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120(4):124-127.

[2]侯满平,董红梅.旅游开发中典型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

[3]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发展产业总体规划.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地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南昌:南昌大学,2007.

上一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的教育论文下一篇:三年级寒假老师评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