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精选11篇)
1.《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 篇一
课题 第一节复习课 课时 51
教学目标: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统计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数据的统计,会制作统计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据的统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近视眼发病率。
1、出示明光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 先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的横行表示什么?竖列表示什么?
(2) 观察竖列,看一看一格表示几?
(3) 要求。让学生说说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需要注意些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回答问题。
(1) 问题:几年级的发病人数最多,达到()人。
(2) 问题:全校的近视眼人数共多少人?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3) 问题: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几倍?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二、1分钟跳绳。
1、出示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的成绩情况。
2、统计数据。
有的学生可能说通过同桌合作完成,也有学生可能一个一个进行统计……
(2)建议大家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学生报成绩,另一个学生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统计的结果。
3、制作统计图。
(1) 观察统计图的横行和竖列分别表示什么?1格代表几?
4、回答问题。
(1) 问题: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几号同学,跳了几个?
问题:学校规定,1分钟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男同学达标人数是几个,占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看了以后想要发表什么意见或建议?
学生独立制作统计图。完成后先与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些数据后你有什么感想?
(1)让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
让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把统计结果的人数加起来看是否等于原先的人数。
独立完成其制作。完成后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复习课 课时 52
教学目标:1、根据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知道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能够列举结果,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解决问题,在可能性中能列举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
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收报纸的统计表。
1、出示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1)问题:全班共回收报纸多少千克?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25+28+30+18+24+25=150(千克)
(2)问题: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
(3)问题: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的共值多少元?
在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的换算。
150×6=900(角)=90(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掷小正方体。
1、出示小正方体的情况:6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随意抛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实验。每个同学抛20次,并记录每次出现的数字,记在书上。
6、观察这些数据后,你想说说什么?
三、摸一摸、猜一猜。
1、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
2、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拿出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些。
要求学生列式完成:
150÷6=25(千克)
学生讨论汇报
要求学生能够罗列出现的结果。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个人汇总。将自己抛了20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出现每个数字的次数分别是多少次。
4、小组汇总。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进行统计。
5、全班汇总。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总,将结果出示在黑板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0~9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在此基础上,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通过积极参与猜想、实验、验证、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结合游戏、激趣导入
游戏一
1.讲述游戏方法:“摸球”游戏
谈话:(教师出示两袋球)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游戏中去,欢迎老师吗?(学生们非常欢迎)袋子里装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球,从两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然后把球放回袋子,把袋子用力搅动一下接着再重新摸,一共摸8次,比比谁摸出红球的次数多,谁就赢了,还能任选里面一个球作为奖励!(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并请甲、乙两个学生上台准备游戏。
2.记录数据的方法
(1)回忆旧方法
提问:以前学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呢?(打√、画△、画○……)
(2)学习新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写“正”的方法还记录数据。正的每一画表示记录一次,正共有5画,就表示5次。(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3.两个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其余学生在老师的板演指导下进行记录。
4.统计游戏的结果,宣布胜负情况。
(结果是甲同学摸到红球8次,乙是0次。)
5.质疑
通过刚刚的游戏和最后的结果,你想问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吗?
[说明:一上课,就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奇怪的结果,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发展思维
(一)揭示游戏中的奥秘
讲述:1.我们来看看甲同学拿的1号口袋里放的是什么球?(边说边打开口袋)(全是红球)
提问:从1号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结果?(一定是红球)
2.我们再来看看乙同学拿的2号口袋里放的是什么球?(边说边打开口袋)(4个黄球2个白球)
提问:2号袋里会摸出红球吗?为什么?(不可能摸出红球,因为口袋里本身就没有红球)
从2号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
(二)练一练
任选一个词填一填
一定不可能可能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小。
C.下个星期天()下鱼。
D.我们()要喝水。
E.小明()长到1.75米。
(三)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出现,而有些事情会不会发生难以确定,只能说具有可能性。现在我们着重研究“可能性”的一些情况。
[说明:通过游戏,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同时,通过游戏与练一练,指导学生对实验和事件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能作出适当的解释。]
游戏二
1.猜一猜:同学们都知道刚刚乙同学拿的2号袋里装了4个黄球2个白球,摸出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那么到底是摸到黄球机会多还是摸出白球机会多呢?谁来猜猜看?(大部分学生猜摸到黄球机会多,极少学生猜摸到白球机会多)
2.实验验证
(1)要求:A.每个组长照着2号袋的样子装好六个球。
B.小组里任选一个同学从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30次,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并填写好记录表。
■
(2)小组实验。
(3)全班交流、统计结果、进行验证。
提问:你们组游戏的结果是什么?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4)小结: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验证了在黄球多白球少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
[说明:以游戏的形式,学生参与的热情就更高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也为以下的推理想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推理想象
1.出示3号袋(装了4个白球2个黄球)
提问: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在3号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教师小结:口袋里白球多黄球少,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黄球的可能性小。
2.出示4号袋(装了3个黄球3个白球)
提问: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在4号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什么情况?(摸出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为什么?
教师小结:口袋里白球和黄球同样多,摸出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
[说明:因为有了以上两个游戏作铺垫,所以学生们在这里已经能根据实际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了。]
三、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游戏三 “猜球游戏”
要求:1.小组商量装4个球在口袋里。(每组都有黄、白球)
2.用今天学过的一句话描述口袋里的球任意摸一个,会出现什么情况。(例: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白球。)
3.同学们猜一猜,口袋里装了什么球。
说一说
出示:百惠超市发行了10000张奖券,2元钱一张。抽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1名奖名牌彩电一台
二等奖10名 奖学习机一台
三等奖100名奖电话机一部
如果你有2元钱,你会选择去摸奖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我们的数学和生活紧紧相连,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应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3.《统计与可能性 》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预测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想教育: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预测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教具准备
硬币、红球、黄球若干、空袋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握着什么?(学生猜一猜)
师伸手出示一枚硬币。请大家再猜猜看,老师把硬币向上抛起,落下时会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一猜)看来,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下面,我们和这位老朋友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
(一)男女生摸球比赛
1、游戏规则:选出的男女队员各2名分别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各摸十次,摸到黄球可以加一分,摸到红球不加分
为男生准备的盒子:9个红球1个黄球。
为女生准备的盒子:1个红球9个黄球。
2、比赛开始(现在男女队员已经摸完球了,咱们来统计一下两队摸球的情况,老师记录。
3、仔细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女队获胜。
4、男生交流失败的原因。
5、得出结论:可能性有大有小。(板书)师:为什么女生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男生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什么原因造成的?
(板书:数量 多 少)
集体交流:数量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的,可能性就小。
6、师:那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男同学服气吗?那我们再来一次公平的比赛。(两个盒子装上同样多的黄球和红球,再来一次)
比赛之前,大家预测一下,这次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学生猜一猜,到底会怎样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渗透 数量相等时 可能性一样大)
师总结:谁预测对了?看来游戏不但好玩,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大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猜想与验证,真是了不起!(在比赛中要渗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教育)
二、巩固练习
利用可能性的现象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趣味和欢乐,有两个小朋友呢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游戏,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好吗?108页第一题、第三题
三、拓展延伸,我说你做
师:游戏这么好玩,老师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你喜欢老师参加到你们的活动中来吗?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来说,大家去做,看看谁能根据老师的指令做的又快又对。每个小组分一个空袋子,用给的球操作(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2)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3)任意摸一个,黄球的可能性大。(4)任意摸一个,红球的可能性大。(5)任意摸一个,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边操作边请小组代表交流作法,说明理由。
四、联系生活,巩固提高
1、师:家家悦超市,为了答谢新老顾客,举行摸奖活动,其中设:
一等奖:1名,奖品为笔记本电脑一台
二等奖:3名,奖品为电视一台
三等奖:8名,奖品是娃哈哈酸奶一箱 四等奖:15名,奖品是洗衣粉一包
如果老师想去参加,大家预测一下得奖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得奖,得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大?哪种奖项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发生具有可能性现象。想想看,你知道哪些?学生举例。教师适时地引导。(包袱剪子锤游戏、投掷硬币的游戏、买彩票、投色子、……)(学生提到买彩票时,教师可随机渗透:买彩票不要着迷,不能为买彩票倾家荡产,做事情前要考虑它成功的概率有多大,进行思想教育)
五、课堂小结
4.总复习(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
2、生活中一些事例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判断和预测。
难点: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统计: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为了绿化环境,都积极参加了植树活动,老师把我们班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况制成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2、投影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1)班同学植树活动的情况统计表
3、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或统计图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作学习后汇报(1)哪个组植树最多?(2)哪个组植树最少?(3)哪两个组植树同样多?
(4)第一组与第五组的总和是第二组植树的几倍?(5)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二)复习可能性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好,为了鼓励大家,老师带来了三袋糖果,同学要想吃到糖,老师还有一个条件,必须用上“一定”、“可能”,“也可能”吃到哪种糖,然后说明你吃的是哪一袋,为什么?如果说对了,才能吃到糖。
(屏幕出示)
大白兔糖
巧克力糖5块
巧克力糖和
5块
大白兔糖1块
大白兔糖各5块
生1:我吃的一定是大白兔糖,是第一袋糖,因为第一袋中全是大白兔糖,一定能吃到大白兔糖,不可能吃到巧克力糖。生2:我吃巧克力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
生3:我可能吃到大白兔糖,也可能吃到巧克力糖,因为„„
二、整理归纳:
1、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组交流
2、引导概括(屏幕出示): 数据整理
制统计表或统计图 从表中获取信息 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总数÷份数=平均数 移多补少
统计
平均数 可确定性
不可确定性:可能性有大小
可能性
三、课堂作业设计:课本90—92页1—5题(独立做,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思维训练
1、判断:有5个红球,1个黄球,小明任意摸两次,一定能摸到黄球。()
2、游戏
(1)有4个红球和1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种结果,再放入3个绿球,任意摸出1个球有()种结果
(2)猜一猜,如果任意摸出两个球有()种结果。
3、用一定经常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课外扩展
5.《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7-02 在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学习本课教学的直接基础。本课的学习同时又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性的大小”奠定基础。本课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解释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正确使用词语“差不多”来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想—游戏—体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同时养成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笔者创设这样的游戏:“同学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相信刘谦的魔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也来表演一个魔术。想玩吗?”学生齐说:“想。”对于学生来说,魔术充满了神奇感,教师设计的这个小小的魔术游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新知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游戏:“摸一摸”“抛一抛”和“放一放”。通过这样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同时,教学设计还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最后带领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可能性相等的知识所解决的问题。如,足球比赛中掷硬币确定谁发球,引导学生思考:在足球比赛中为什么裁判可以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二、给与机会,让学生尽情展示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摄取、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孩子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教学中,笔者努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场所,而且也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
试讲第一次课时,笔者设计“摸一摸”活动的要求是:每组确定“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和“安全员”,让每组的“操作员”一人摸40次。课后就有学生和笔者说:“老师你怎么只让一人摸球呀!”当时笔者就想:“是啊,学生人人都想去摸球,干嘛笔者要压抑孩子们的欲望呢?”经过思考,笔者将“摸一摸”活动的要求修改为:从口袋里每次摸出一个球,再放回,每人摸10次,一共摸40次。考虑到有些小组的人数多于4人,便增加:小组成员多于4人或少于4人的,计算好每人摸球的次数,保证小组一共摸40次即可。出示要求后,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小组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人人有参与摸球、报数、记录的机会,又能在小组人数多或少的时候,组员之间进行分配、调剂,在合作中增加协作意识,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又问:在摸球时要注意什么?重点提醒学生要数好摸球的次数,保证40次不能多也不能少。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组织小组成员一起核对统计结果,在学生的作业上备注:核对数据,小组总次数多于40次或少于40次的无效。
三、层层深入,体会可能性相等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能引导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发现、思考的基础上实现抽象、概括。它不但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相等的这种可能性很少,怎样使学生体会摸到白球和黄球可能性是相等的呢?笔者采取的方法是:估计—实验—观察—比较—小结—设问—总结。
在“摸一摸”前让学生估计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白球多、黄球多、白球和黄球一样多。然后进行实验活动,汇报统计结果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统计结果,使学生明白白球多,但只是多一些;黄球多,也只是多一些。课上有个小组统计的结果为白球10次,黄球30次,笔者引导学生:“刚刚我们每个小组只摸了40次,如果摸的次数再多些呢?”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可能性有,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两种球之间相差的数会越来越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计算全班同学白球和黄球的总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摸到黄白球的可能性大小。这时小结:“从这样的口袋任意摸球,可能摸到白球多一些,可能摸到黄球多一些,也可能摸到白球和黄球一样多,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后又设问:“如果继续摸,摸400次、4000次,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通过估计、实验、观察、设问之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像这样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也可以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
在本节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组统计总数与要求总数不符的情况,在思考之后笔者果断地说:“这个小组统计的数据不符合要求,我们不能采用。”这样的“判决”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残忍”,甚至会让学生觉得委屈。但学生也会由此吸取教训:任何游戏必须遵守规则!也提醒其他组的学生注意:在汇报前要注意核对数据。
四、练习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放一放”时,笔者在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之外,还增加了一个环节:“如果是这样的8个球(4个白球、2个黄球和2个红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50次,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可以怎样放?”当时学生有两种做法,一种放“2个黄球和2个白球”,另一种放“1个白球、1个黄球和2个红球”。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从这两个口袋里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都差不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个口袋中放的白球和黄球个数同样多,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次数都差不多。
6.《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活动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体会统计的过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
会填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的数据
沙峪小学各班近视人数数进行了调查,记录如下: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一
二、通过看这个表格你知道什么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试一试:
111页 先填统计图,再提出问题。
五二
六一
六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回答并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几时的气温最高?
3.这一天当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预测这一天18:00的气温吗?
二、114页试一试说一说: 从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估计小明70秒能跳多少个?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着提出问题。
三、115页练一练
春节期间,去庙会的人数是怎样变化的?
7.与复习: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这两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9、15题。
3、交流题目。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第一部分:统计与可能性
(一)连线。
10个红球 摸出的肯定不是红球。
8红2绿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多。
5红5绿 摸出的肯定是红球。
1红9绿 摸出的红球和绿球可能差不多。
10个绿球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少。
(二)应用题。
1、校园里栽了4行树,每行10棵,其中有15棵是杨树,剩下的是柳树。栽了多少棵柳树?
2、三年级(2)班有28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8个同学分一组,全组可以分成几组?
3、手工组做了50朵花,送给幼儿园14朵,剩下的每3朵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4、两个小队做纸花,第一小队做了400朵,第二小队有4个队员,平均每人做80朵。这两个小队共做了多少朵?
5、三(2)班参加农业活动,每个小队有10人,平均每人摘冬瓜5千克。4个小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6、养场有奶牛200头,肉牛的头数比奶牛的3倍还多50头,肉牛有多少头?
7、每辆面包车坐22人,每辆大客车坐49人三年级有100名学生去公园游览。
(1)5辆面包车够吗?
(2)2辆大客车够吗?
(3)2辆面包车和1辆大客车行吗?
第二部分:植树问题
先填空,再列式计算。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 )段。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 )次。
2、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每锯一次要3分钟,一共要锯( )分钟。
3、在20米的路边种树,从一端隔4米种一棵,一共要种( )棵。
4、6只兔子一排做操,每两个兔子之间相隔2米。队伍长( )米。
5、一条走廊15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如果两头都放,一共要( );如果两头不放,一共要( );一头放一头不放,一共要( )
6、小明家住四楼,他每上一层楼要走12级台阶,小明从一楼到四楼要走( )级台阶。
7、一条马路长56米,从头到尾共插8面彩旗,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 )米。
8、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级台阶,小明家住四楼,要走( )级台阶。
9、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2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 )盆。如果在一个长20米的跑道一边,照这样放,一共可以放( )盆。
10、一根50厘米的钢条,锯成5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 )次。
11、学校通道的一侧插红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路有( )米长。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8.《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八
《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本节课是用实验来验证可能性相等这种情况的,但实际上通过实验基本上是不可能来验证可能性相等的,比如:让学生做的实验:袋子里三个白球,三个黄球,每次摸出一个球。
最后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而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总觉得不妥,在摸之前让学生猜的.时候学生都说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起了反作用。我想应把验证相等与不等两个实验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比较发现:白球黄球摸到的次数相对于验证不相等这个实验的结果比较接近,间接说明相等。再让学生拿出小正方体自己计划看到1——6的数的情况,再根据计划在6个面上标好数,投掷正方体,统计结果,与计划比较。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让学生自己从操作过程中发现、总结,获取事件发生的情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教学学具准备不恰当,影响了教学效果,给学生产生了错误的 判断,如果能为每组准备一个纸盒,这样就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了。
9.《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 篇九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这样的感觉在这节课结束时,我对它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能很久没上新课了,前面几节课都是以补充练习为主。今天接触一个全新的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孩子们兴奋异常!有几许感受特别深刻。
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主体品质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自主摄取、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孩子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今天的教学中,努力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场所,而且也亲自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放手给孩子们自主探索,给予他们更充足的时间。
在自主探究“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一个问题时,孩子们非常地投入,小小组之间的互动异常热烈。随着活动的展开,成功地唤起了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孩子们兴奋地发现统计次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以前在二年级时就用过,打勾、画圆圈、涂色块、标数字等许多的记录方法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今天只是学习另一种新的记录方法“画正字”。孩子们自然特别容易接受,据了解,大部分孩子都了解这样的记录方式。这样,下面的统计工作就能更顺利地展开了。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孩子们自主探索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孩子们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背景经验。我始终相信,孩子们总是会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在上课之前,我就觉得孩子们其实对“统计与可能性”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会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理解。一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定”、“可能”、“不可能”这样的词语,然后问孩子们:说说你们怎么理解这三个词?果然,孩子们纷纷举手了。
浦嘉炎第一个回答:如果一个袋子里有3个红球,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
她能用实际的情形来解释“一定”,说明她能做到学以致用了。
仿佛受了她的启发,刘颖:如果一个袋子里有3个红球,摸出一个球,不可能会是黄色。
黄俊涛:如果一个袋子里有2个红球,1个黄球,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是黄色,也可能是红色。
我:能换一个角度说说吗?
……
10.《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 篇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再问:你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几种颜色的花?这些客人各有多少?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课始,在乐曲声中展示以大象生日为主题的例题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注意把握时机,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二、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大象过生日,客人们送来了许多美丽的鲜花。怎样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来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讨论:刚才我们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了动物的只数、花的朵数,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评析:以“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问题为切入点,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对着图有序地报一只,贴一只,“慢镜头”式地处理,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评析:“想想做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整理统计学具盒中四种物体的个数,既巩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又渗透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11.五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篇十一
二、教学目标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4.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编排特点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位数时,教材选取的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而中位数并不完全是虚拟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中位数则仅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⒊ 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在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从而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具体编排标 题具体内容主题图、例1~例3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例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0-28
可能性1教学设计08-29
一年级可能性教学设计06-10
《等可能性》教案08-17
第七章可能性教案06-17
可能性三年级数学教案09-07
小户型功能性厨房设计07-05
复习教案统计与概率06-13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