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之民情日记

2024-09-16

大学生村官之民情日记(12篇)

1.大学生村官之民情日记 篇一

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

2012年7月29日,晴

今天来到我和总支书记来到我“四群”教育全覆盖民情“责任田”龙洞村元坎村民小组杜有银家,老杜是一位花甲老人,来到他家老人显得有点拘束,十分客气地为我们倒水。老杜家的房子是石木结构的瓦房,和周围明亮宽敞的别墅式民居相比,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老杜家门口有一个很小的坝子,晴天倒也平整,遇到雨天就是泥泞一片,而坝子外面就是一个几米高的斜坡,老杜带着孙子在家居住,看到这样的居住条件,我们对老杜和他孙子的安全都非常的担心。

进到老杜的家里面,真是令人心酸。整个家里摆设的值钱一点的就是一台十八英寸的电视机,几条长板凳,和一张凌乱的床,把他家里摆得满满的。屋里黑黑的,就算外边阳光明媚也是如此。通过刘书记的介绍,我才知道他们家在整个龙洞村应该算是最困难的农户了。书记说每年有什么资金补助,首先都要考虑到他们家,希望能真正意义上帮到他们。和老杜聊了一会天,我发现老杜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基本都是我问他答。老杜说看见人家都住进明亮宽敞的房子,确实令人羡慕。之后,他又笑着补了一句,怪只怪自己没有本事赚不到钱。继续和他聊下去,谈到他的老伴时,他说老伴得了癌症在去年九月份就去世了,说到动情之处,他流泪了。我一面劝说他不要伤心,一面为他讲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农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老杜家养了一头母牛,母

牛体型高大,被老杜养得胖胖的,今年六月又添了一个牛崽,我说:“可以啊,老杜你今年收获挺大嘛,好好的把小牛喂养大,卖出去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老人憨笑地点头连声说:“是、是、是”。老杜除了养牛还养了两头猪,是今年一月份买的,现在已有两百斤左右了,他说年底打算卖一头,另一头做年猪。老人有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每年有三万左右的收入,儿子每月都给他汇点生活费,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看见了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他自己在家每年种一亩多地的玉米,再种点小菜,每天有孙子陪伴,日子清贫倒也实在,在老人朴实的脸上我看见了他对生活的执着。

和老杜聊到下午时,我们也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老杜有什么问题让我向上级报告。他给我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第一,家里经济条件比邻居要落后许多,希望上级政府部门有什么补贴的时候能考虑为他家解决一点。第二,交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晴通雨阻,希望上级部门能够派人修修公路。第三,老杜说:“虽然我两个儿子在外面务工但是都没有文化,做的都是苦力活,收入也非常的少,希望政府能办一些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技术的培训”。我仔细地把他的要求和建议一一记下来。

多么朴实的一位老人。

水田乡龙洞村大学生村官曹成尧

2.大学生村官之民情日记 篇二

1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相似之处

1.1 目的之一:促动就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因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 所以运动的目的比较复杂, 但是其最初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建国初期, 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然而人口增长却很快, 城镇就业岗位无法满足人口过快增长的需求, 这时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便凸现出来。当时又实行劳动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固定工制度, 增加新职工需要由主管部门审批。而国家不可能将众多的待业人口全部安排在城镇就业, 必须通过多种渠道, 运用多种办法安置就业, 倡导和动员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措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根本出发点便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城镇就业问题的道路。无独有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 就业再次成为在城镇读书的大学生首要面对的问题。据人保部门统计, 2006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3万、495万、559万、611万人, 而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630万人。毋庸置疑, 高校毕业生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作为一项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尝试开始实施的,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目的便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促动就业。

1.2 群体流向:从城镇流向农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大批年轻人纷纷从城镇涌向农村插队工作。1955年, 毛泽东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 紧接着1957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发布《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其中明确指出:“城市中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 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 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 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 农业如果不发展, 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在毛泽东的鼓舞和国家的号召下, 千百万城镇知识青年纷纷涌向边疆和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据资料显示, 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人数达到了1776.48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同样是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2009年, 中组部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指出, “中央计划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 希望实现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近期, 中组部又将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从2008年到现在, 全国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 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 目前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的流向仍然是从城镇流向农村。

2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之处

2.1 体制背景不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 当时经济模式单一, 政治体制高度集中。虽然新中国的建立在政治上使得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同时从法律上确立了劳动人民的地位, 但是从经济层面来说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安置就业方面。城镇能够容纳的就业人数, 取决于执行计划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数, 计划内无法安置的人员就号召他们“上山下乡”。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推出的。市场经济要求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决定, 大学生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 其配置自然要受到市场的影响。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但是由于长期人力资源的单向流出严重, 当前农村不仅缺乏年轻的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 而且缺乏能够跟上时代、利用自身文化知识储备带领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帮助农民致富的后备干部。国家正是抓住了农村对于人才资源的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两者的结合点, 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任职, 担任大学生“村官”, 这既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 更是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主体的地位不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尤其是在“文革”期间, 除了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还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因此, 知识青年在当时代表的是“落后分子”, 他们是到农村去接受教育和改造的对象, 其地位处于较低的层次。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台一方面是为了向农村输入精英, 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精英流失、人才匮乏的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 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们对于农民来说是“先进分子”, 是到农村帮助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他们是国家党政干部的后备人才。

2.3 主体的文化程度不同

“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在“文革”前主要是指当时的高小和中学毕业生, “文革”后则以高中、初中毕业生为主, 由于当时时局混乱, 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教育, 因此, “知识青年”这个称谓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名不副实”的。而大学生“村官”则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而来, 中组部在《意见》里明确了选拔条件:“主要选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是中共党员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他们接受过比较完备的现代高等教育, 而且被选拔担任“村官”的大多数是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 综合素质较高。

2.4 选拔的程序不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初始时是在说服的原则下进行的, 但是到后来, 特别是“文革”开始后, 便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不管是否已经就业也不管本人是否愿意, 就将毕业生全部发配到农村去, 这个时候就根本谈不上选拔了。而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则有着严格的程序, 不仅中央有《意见》指导, 各地方也分别有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政策。而且不仅在选拔过程中有笔试、面试, 在选拔后还要经过培训, 安排到村任职后, “村官”们还要接受考核, 可以说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程序是比较规范的。

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的问题

3.1 生活保障不到位

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后, 国家的安置保障工作并没有及时到位, 不少知识青年在住房、饮食、医疗、婚姻等方面遇到了诸多困难。一位老知识青年曾写到:“我插队落户10年, 一共分到过3次油菜籽, 其余年份, 吃油就得靠从上海带, 而上海远在5000里之外哪!……盐巴当然能买到, 那也要等到赶场天, 走十多里山路出去, 才能买回来。至于酱和醋, 比盐巴要难买一些……起先是和知识青年们一起住破败的保管房, 山洪把保管房冲倒以后, 我就借住在老乡家里, 可长期住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实在没地方住了, 老乡就把土地庙砌上墙, 安了一扇门, 让我住进去。10年里, 搬了七八次家, 始终也没有一个安定的住处”。除此之外, 许多知识青年还面临着人身安全上的威胁, 有不少知识青年在下乡过程中遭到捆绑吊打, 还有不少女知识青年遭到奸污。可见, 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后生活上并没有得到保障。

3.2 工作效果不明显

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后, 农村并没有完备的管理机构对他们进行管理, 同时也缺乏对他们工作上的支持与指导, 他们绝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是和普通农民一样的体力劳动, 他们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没能成为他们在农村战天斗地的“法宝”。据《光荣与梦想———中国知识青年二十五年史》一书作者火木计算, “文革”以来下乡的1700万知识青年中, 至少有1500万人没有发挥文化知识的作用。没有发挥文化知识作用的知识青年, 也就是到了农村基本上无所作为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没有给农村带来比农民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他们也没能在农村“大有作为”。

3.3 对前途感到迷茫

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后, 他们看到的不是宣传中值得他们学习的贫下中农, 而是贫困和落后的农民;他们在农村辛勤工作得到的不是有保障的生活, 是低廉的工分、清汤寡水的伙食和生了病无法及时医治的状况。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 下乡初期表现积极, 满腔热情表示要扎根农村并要创出一番事业的知识青年的斗志被逐渐消磨。许多知识青年萌生了离开农村的念头, 但是回城只能够通过“病退”或“困退”的途径, 而通过这种途径回城的知识青年处境大多非常悲惨, 因为我们知道一种浅易的道理:乡村都不要的人了, 城市还会给这种人什么甜果子呢留在农村干不出什么成绩, 返回城市也没有出路可寻, 这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使得知识青年对前途感到迷茫。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启示

4.1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选拔大学生“村官”, 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结合大学生“村官”实现个人价值的期望。有学者通过对全国几十位优秀大学生“村官”的事迹分析发现, 能够很好地融入农村并做出成绩的大学生“村官”, 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农村需求与自身价值的契合之处, 并以创新的方式来满足了这种需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以, 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不仅要因地制宜, 也要“因才”选拔, 让选拔出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能够有“用武之地”, 能够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能够“下得去”。

4.2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近年, 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因为在农村工作待遇过低而早早辞职, 也有大学生“村官”在工作过程中被打致死的事件发生。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 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工作, 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不能得到满足, 是不可能安下心来工作的。因此, 各级组织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 首先要解决好他们的吃、住、工作待遇、社会保险等问题, 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给予关心照顾, 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 能够“待得住”。

4.3 建立健全健全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大学生“村官”离开学校来到农村, 和当年的知识青年一样, 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 输出大学生“村官”的高校, 可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关于我国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 使大学生提前了解农村。选聘单位则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岗前、在岗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生活,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 大学生“村官”作为年轻人, 他们有思想, 有活力, 富有创新精神并勇于实践, 这就要求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可以允许和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自身特点和农村实际情况, 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使得大学生“村官”既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 又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最实惠的支持。另外, 还可以建立一些考核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他们的潜能, 提高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效果, 使其能够“干得好”。

4.4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制定时就明确了退出机制, 因此, 对于大学生“村官”不必一定要强调“扎根”农村。当代大学生“村官”接受过完备的高等教育, 有着现代的思想, 虽然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但是“村官”并非对所有大学生来说都是发挥才智最合适的岗位。对于工作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 表现优秀且本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工作岗位的, 可以鼓励其担任村干部或者择优选拔到乡镇和其他党政机关工作。对于想在农村创业、另行择业或者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大学生“村官”, 要有具体的政策支持他们, 使他们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很好的发挥才能, 从而保证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满后可以自主选择, 能够“流得动”。

摘要:运用对比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研究, 探索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期望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有所启示。研究发现, 两者在目的和群体流向上存在相似之处, 而在产生的体制背景、主体的地位、主体的文化程度、选拔的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着知识青年生活保障不到位、工作效果不明显、前途迷茫等问题。从“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四个方面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参考文献

[1]林善炜,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 2009 (5) :75-80.

[2]吕书良, 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 2008 (3) :53-59.

[3]王天敏,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1208-11209.

[4]顾洪章,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1、258.

[5]董宏君, 中组部:今年全国计划新选聘大学生“村官”3.6万名[EB/OL].http://cpc.people.com.cn/cunguan/GB/11491631.html, 2010-04-30.

[6]叶辛, 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J].社会科学, 2006 (5) :5-17.

[7]史卫民,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病退”、“困退”问题[J].青年研究, 1995 (5) :45-49.

3.罗坝镇创新拓展“民情日记”活动 篇三

日前,记者来到罗坝镇淋头村,在村委会门口前的宣传栏,记者看到,显眼处张贴着一张“民情日记”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和二维码。该村妇女主任曾茂端告诉记者,平台开通后,村干部和群众都在积极关注和添加,“大家有什么困难,动动手指留个言,就有镇村干部帮忙解决,多方便快捷”,曾茂端说,遇到年纪大的村民,她还要一遍遍地给他们讲解微信民情日记如何使用。

罗坝镇宣传委员卢彦斯向记者介绍,该镇还利用一年一度的外出工作人员春节茶话会,积极宣传微信民情日记,鼓励罗坝外出乡贤积极关注、支持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定期将民情日记的最新动向以及镇上的动态信息等及时发布、更新到公众平台,保持微信民情日记的持续关注度。

据悉,罗坝“民情日记”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日常信息更新、大事记、典型案例、微友留言等功能版块,为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搭建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全新服务平台。为进一步规范微信版民情日记的管理,做到收集、跟踪、落实、反馈整个过程实现无缝衔接,该镇还指定专门领导负责微信民情日记工作,并指派专人具体负责微信民情日记的管理工作,及时查看、收集、记录群众的留言,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分类整理,登记造册,根据问题的性质相应呈送给相关领导负责办理,规定办理时限,最后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留言人。截至目前,该镇“民情日记”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已达上百人,共收集到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18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2个。

2002年,韶关市在罗坝镇率先开展“民情日记”试点活动,要求基层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13年来,罗坝镇的“民情日记”活动从来没有中断过,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从网络版民情日记到微信版民情日记,该镇的“民情日记”活动变得更加亲切,更加接地气。

该镇党委书记钟俊锋表示,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诉求,但绝不意味着以“键对键”取代“面对面”,最为重要的是“网上察民情、网下解民忧”。微信民情日记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专门管理人员督促问题的解决和落实进度,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到位。对于重大、疑难问题,将专门召开班子会议研究讨论决定;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落实的,及时向留言人解释清楚,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今年2月16日,燎原村有一微友称,他是外出务工的燎原村人,过年回家去了本村的“长围”,发现长围周边出现了很多脏乱差现象,给游客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建议在长围附近修建垃圾池,方便群众倒垃圾。得知这一情况后,该镇分管“清洁美”工作的领导马上与村干部协商修建垃圾池地点,并由村干部先征求群众意见,方案定好后,将立即组织人员兴建。

4.大学生村官走访民情日记 篇四

“关心群众生活”是我工作以来,铭记心中的承诺,更是我工作的不变宗旨。

今天是周末,我还是从暖暖的被窝里爬起来,因为按照自己的工作安排,我今天我走访是的是五保户、低保户。

上午,我来到钱长山家探访,这已是不知道第多少次来看望老人一家,但是今天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钱老的家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破旧,在去年下半年,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帮助钱老重建了新居。钱长山同志是一名老村干、老党员,自己身患中风多年,老伴钱兆英体弱多病,儿子钱鑫患精神病,家境十分困难。长期以来,党委、政府经常看望老同志,为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老同志深感组织温暖和关心。我经常入户问起,有什么困难,一般情况下,老人总是抗不过去,才会向我说起困难,今天也是一样。最后老同志向我建议,希望种粮大户在种好田的同时,应该保证田间机耕路的畅通,方便老人、小孩、年弱多病群众出行。我当场表示,回去后会向村委会反应,通过村委会和种粮大沟通,督促整改。他作为一名党员,深感组织温暖的同时不忘履行共产党员义务,经常参与组里矛盾调解,体现党员价值,我也是一名党员,能够为群众多做点实事、有意义的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坚信“关心群众”将成为我工作永恒的主题。

下午,我来到五保户老人钱聚有家。该户就老人孤身一人,自幼在天冶线路边长大,现如今房屋破旧,申请村里帮助自己通过危房改造的方式进行重建或是维修,但是最近天冶沿线不能随便建房,这就急坏了钱老。听了他的话,我细心向他解释,并打电话给村委会主任商量此事如何作答,因为有的事情不能瞎表态,会影响自己在群众中的信誉,通过向主任咨询,我对老人作了承诺,在2013年将他家列入危房改造计划,并和政府相关部门协商准许该户重建或是维修房屋一事。

5.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精选 篇五

刚进村的时候,了解到我村有好几名孤儿,对他们就多了一份关注和关心。正好今天是星期六,孩子们都放假在家,我就买了些点心,去看看他们,了解一下情况。

下过雨的村路,非常难走。车轱辘碾出的印迹,一道一道的,一边高一边低。我骑着电动自行车,摔了一跤,只能推着走。王庄离村部又特别的远,花了近半小时才到了王洋、王梦阳的家里。

他们的奶奶看到我来很激动,孩子们懂事地偎在我身边。 老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她家离大队部又远。我把手机号留了下来,让她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我给跑跑腿。老奶奶一直感激地说:“好闺女,好闺女啊,共产党好啊,把你们送过来,感谢党和政府啊,对我们这么关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组织上把我们选派到这里,不仅是要我们带领农民群众致富,也是要求我们当好村民,把村民当亲人,真心实意地关爱他们,这样,才不辜负村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

20xx年4月9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前两天一位大妈和我提到她儿子在外打工,和用人单位发生了冲突,大妈对我说:“小李啊,听说你是学法律的,你给我们讲讲,让我们也多点了解,行吗?”我一听,这正是好事啊,我的专业知识派上用场了。

这两天,我忙活着把婚姻法、劳动法、民法等法律条文设计、装订成册,散发给村民群众阅读。在书记、主任的帮助下,今天下午我在村部又开了法律讲座,好多村民群众来听讲,他们听得很认真,有些村民甚至还做了笔记。我觉得自己讲得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很包容我,一直在鼓励我:“小李,讲得不错!”……

这次的讲座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农民们的思想非常保守,严重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要想发展,就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宣讲法律知识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为他们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一分知识一分才,一分本事一分“钱”。我村主要是粮食作物,产业结构单一,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应该引导村民群众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新上致富项目,例如设施栽培、畜禽养殖……

在这里,我要从小事做起,为他们多做实事。

20xx年4月9日 星期三 天气晴

今天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日子,万物在我眼中都是那么可爱!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的饮水问题,在乡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我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自来水厂负责人终于答应,为我们村修建自来水管道了!这表明:我们村终于可以喝上方便干净的自来水了!村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又能有所提高了。

自来水厂负责人和我们不仅在解决饮水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通过协商,在我村的规划、鱼塘养殖等问题上也有了更新的发展理念。

6.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五则 篇六

“进材要很多费用,而建房补助又是分批拨付,没有钱进不了材料”。

“你们可以几家联合起来,到一个厂家或公司赊购建材,与他们签订合同,等资金拨付了就给他们,我们也可以跟某些厂商协商,让他们先赊材料给你们,拨付资金后你们统一支付”。

“单就政府家给这点钱,我们又没钱投入,无法完成建房,要给我们考虑贷款,还要考虑到最好家家都能贷”。

“贷款问题,现今各级各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咋个贷,贷多少现在还没有定论,如果能贷,我们也会尽力帮助大家协调”。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郭飞和郭太章二人谈到施工用水困难,也谈到在不远处有水源,可以想办法引来用,臧尔方书记立马起身一同步行近2公里去查看,我也跟了去。郭飞建议修路拉水,经实地查看因水太少不可行后,大家建议修个水池,将饮用水晚上蓄起来供施工用水,书记立马电话联系施工方,要求马上动工开挖蓄水池,群众建议要用水袋把生活用水蓄起来供施工用水,需要水袋,他立马电话联系水袋,这时移动公司从县城赶到。

“书记,辛苦了,看你一天忙得呢”,其中一个人说。

“为群众办事,心理暖和”,镇党委书记臧尔方回答。

7.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 篇七

“青春因梦想而亮丽,梦想因青春而张扬。”我的青春因选择农村而激情澎湃,我的梦想因选择村官而绽放光彩。转眼间,我的村官生涯四年时间了,回首这段日子,心中充满了难忘与感动。

有人说基层工作很艰苦,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开证明、写汇报、上传下达;收合疗、调纠纷、道路扩建等都是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实事好事,每一件事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紧相连,每一件事都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紧紧相依。

记得入职后不久,恰巧赶上村“两委”换届选举,在换届选举过程中,我和镇上的包村领导走访了全村的老党员,当我们走进一户老党员家里表明来意时,老两口热情的招呼我们赶紧坐下,当老人把两杯热水递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眼里闪过的,是幸福和喜悦!当领导询问老人们日常的生活时,老人激动得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地不收税,政府有补贴;生病不用愁,农村合疗报销比例逐年增大;养老不用怕,每月可按时领到养老金;像我这样的老人,每月还可以再领到50块钱的补助。”说着说着老人眼里不由得流出激动的热泪。从那一刻起,我真正感受到了能够为村民多做一件实事,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也是值得的,真正体会到我们这个职业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同时,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决心和毅力。

空寂凄冷的黑夜我独自承受着;崎岖泥泞的道路我攀爬滚打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我咬牙强忍着。毕业的同学侃笑着说:工资就那么点,生活都没有保障,你到底图什么?我淡笑说:我们不是还年轻吗?挣钱的时间和机会还很多,但青春能有几年?我努力就是想给自己青春有个值得记忆的交代。

时间匆匆一晃,四年过去了,在这四年当中,我用真诚打动了村民,用行动感动了村民。如今,村民与我成了无话不说无话不谈的一家人:王婶找我让帮写低保困难申请;小张哥想创业谋出路,我帮助查阅信息收集资料。

8.村容村貌大学生村官民情日记 篇八

我感觉气氛特别紧张,一个上午就紧急转移运送了两批物资,镇党委全书记、张镇长更是早早的去了一线。打听之后才知道,头天下午巡堤值班人员发现有管涌渗水点,情况十分危急,县防汛指挥部已经启动防汛紧急预案,同时紧急调配防区应急突击队员及附近村屯群众开展紧急抢险。全镇干部都要到中和村坝上参加战斗,我也没落下,穿着半截袖就去了,后来才知道坝上蚊子很凶猛,我从来没见过这阵势,特别是傍晚的时候,走路都能和蚊子撞在一起,如果不是杨书记借我件雨衣,我的两条胳膊都要肿起来了。

坝上的路非常的泥泞,更是加大了救灾的难度,不小心就会滑进沟里。参与抢险的人员越来越多,陆续来了1千多人,很多人都不认识,却都非常热心。我记得有人问全书记,“你是哪嘎的地”?全书记说:我是这嘎达的地。”“哦,一个村的,搭把手一起干活”。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大家互相之间并不认识,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守住堤坝。装沙袋、铺石子、筑堤坝,对险情地段死看死守,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情况有所稳定,坝上的人员才陆续离开。

9.村官民情日记 篇九

回顾三年的村官生活,就像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那年的夏天,我带着青春的稚嫩,踏出校园,来到薄各庄村。到农村后,我显得那么的渺小,发现校园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一展身手。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我就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幸运的是,身边的领导、经验丰富的同事及淳朴的乡亲们伴着我学习、成长。

今天,工作犹如一面镜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突破自己,就要扎根基层,深入基层,以求更多磨砺与锻炼。一方面,要与村民打交道,走村入户,想民之所想,切实为民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戒骄戒躁、认真学习、脚踏工作。

10.村官1月民情日记 篇十

在几个月的走访入户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多都不懂用手机这类电子产品,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孩子的手机号都存在脑海里,用的时候才摸索着拨出去,根本不会保存,更别说其他了。

今天在梁文军家老人拿出手机让我帮他存几个号码,说号码多了都记不住了。梁文军老人今年60岁了,老伴和他同岁,两人有一个女儿,现在女儿女婿在外地打工,留下两个小孙子在家由老人照顾,算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和孤苦老人家庭。两位老人在家还要种7亩地,靠庄稼的收入尚且能够维持生计。女儿有时打钱回来补贴家用,生活还算可以维持。孩子都还小需要人照顾,老人年纪也大了,腿脚不便,照顾孩子对他们而言也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在开春就可以送孩子去幼儿园了,但是村上没有幼儿园,只能把孩子放在镇上的幼儿园,每天接送。

这样类似的情况很多,留守儿童已经成了农村的特色,也成了农村人的悲哀。一边是生活,一边是一个家的未来和希望,是走出去,还是在家照顾孩子成了一件让家长头疼的大事。我不能责怪类似梁叔叔女儿这种出门在外不照顾孩子的行为,毕竟这也是生活所迫,哪个父母不想陪伴在孩子身边。我深知自己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是无能无力的,心中也做了个小计划,有时间多来看看小孩,力所能及的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11.大学生村官之民情日记 篇十一

20xx年7月4日星期五小雨

今天一大早,陈家围子村支部书记陈中学就风风火火地打来电话:“俺村8岁的陈玉增老人家里被盗了,丢了60斤花生油,两个铁水桶,还有一件呢子大衣,损失了七八百块钱。”

“报警没有?请抓紧派人保护好现场!我一会就到。”挂上电话,我一路小跑找到具体负责协调农村“平安保险”理赔事宜的综治办主任郑有田,向他汇报了被盗人的基本情况,请他及时和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努力把农户因盗带来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陈家围子村地处镇驻地西南12里。西与新庄镇接壤,东临苍山县矿坑乡,省道岚济公路横贯其中。多年来,在陈中学的精心治理下,复杂的地理环境并没有给村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一丁点治安隐患。这个村已经连续没有发生刑事治安案件了。

车轮飞转,心情黯淡。一位81岁的耄耋老人大半年的收成一夜成空,我想象不出如何面对老人!

7分钟后,我见到了正在保护现场的陈中学书记。他把坐在一旁闷着头抽烟袋的一位老人介绍给我:“这位就是陈玉增老人。”

没等我说话,老人含着烟袋的嘴唇剧烈地抖动起来,浑浊的泪水顺着岁月的留痕滑到敞着领子的前襟上。我的心里一酸,多少艰辛面前都不曾弹过的泪滚到嘴边,涩涩地发咸。我理解老人泪里包容着心底的委屈和伤心,更多的是对政府的依赖和信任。

我提醒自己是代表群众信赖的党委政府过来开展工作,冲动的情绪只会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失落和无助。

“大爷,请放心,派出所的.不是正在寻找线索吗?请您配合做好笔录。我们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多少年没有的事了,哪来的贼啊!”老人紧抓住我的手,哽咽着说出这句拷问着我和在场村干部灵魂的几个字。

听我说3月份投的10块钱的“平安保险”能给老人理赔部分损失,老人和围观的村民半信半疑,连声说“如果真管用,明年就是交一百也投保”。我的心里涩涩的,本来是很好的一项惠农政策,这么长时间了竟然还没有深入人心。我顿<悟了“老百姓不买好政策的账”的症结所在。时下,大多数群众把缴“平安保险”费、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这样的事情,看成了类似过去收的“三提五统”,错误地认为是属于自己应尽的“义务”,事后压根不知道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

等到陈玉增老人情绪稳定了,我让陈书记约上其他几名村干部到村委会大院里碰了碰头。我们听取了昨天晚上的民兵站岗带班人、村委委员陈景松的值班汇报。考虑到昨天夜里雨比较大,陈玉增老人住在村子最西头,我没有过多地批评他,只是提醒在场的村干部:“长期的安定局面,给夜间巡逻工作带来的是思想上的麻搏,力量上的松懈。一家被盗,全村不安。一定要加强夜间巡逻的力度和密度,还群众一个安全感!”我们合计了一下,考虑到陈玉增老人年龄大,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等客观事实,村里拿出120元钱帮助他解决眼前的生活困难,并专门安排村调解委员赵维忠跟上做好老人思想工作,稳定老人情绪。

10点钟左右,我回到镇里。郑主任说已经和保险公司取得了联系,他们会派人过来勘察现场。我突然也有点担心,一遍遍地追问郑主任:“能赔多少,特殊情况能不能多赔点?”

下午2点,县人寿财产保险公司的徐科长一行三人赶过来,我和郑主任陪同一起到陈玉增老人家中作了现场勘察。听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一个星期就能把损失合理地给予赔付,陈玉增老人笑了,绽开的皱痕里还有未干的泪。

12.大学生村官7月民情日记 篇十二

为进一步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我镇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百日”综合整治活动。

在“百日”整治活动开展过程中,村组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投入其中,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和标准采用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刷写墙体标语等形式宣传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并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保洁员对我村的主干道、巷道进行清扫,确定郝家组为我村的示范巷道。

经过多天的努力,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长效机制未建立;三是专用经费不足。结合镇情村况,我们应该有针对性的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提高思想认识,明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我村的具体任务,引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立长效机制,使洁静成为村庄常态,建立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村庄保洁制度;农村垃圾要定期清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要听取民意、协调各方筹集资金。

上一篇:商业街运营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方法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