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精选12篇)
1.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篇一
创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工作总结
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
一年来,我公司根据省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按照公司制订《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和家禽养殖生产发展现状,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2011年,完成了父母代种鸡场粪便自动清理、应用卷帘机进行保温帘的机械化收放作业升级改造工作, 完成了江塘乡养殖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重点突出了推广应用现代畜牧养殖设施装备,并逐步辐射到农户。通过创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活动,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综合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11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地建设生产利用情况
到目前为止,公司共建好标准化鸡舍47栋,现代化孵化场一处,面积48000平方米。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孵化场拥有全自动孵化机60台/套,采用先进的电脑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化生产;江塘乡毕岭村建有标准化鸡舍15栋、江塘乡何墩村优质鸡育种场新建17栋,鸡舍全部采用自动喂料系统、自动饮水系统、自动供暖系统、自动清粪系统,购置养殖设备、冷链设备和粪污处理设备等 5468台/套。完成晋熙镇父母代种鸡场粪便自动清理、应用卷帘机进行保温帘的机械化收放作业升级改造项目,总面积13800平方米,购置设备300台/套。孵化场采用先进的电脑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化生产。示范带动大石乡孙长开、城西乡朱英二户应用自动燃煤热风机供暖升温、自动饮水系统和自动供料系统供水、供料,应用风机、湿帘等设施设备通风降温等,总面积8000平方米。全县家禽养殖设施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3000平方米。今年公司围绕“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实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设施农业装备新建和改造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在县农机局的领导下,公司根据省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和家禽养殖生产发展现状,科学地制订了《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广行业发展新模式,实现我县畜牧养殖设施农业装备新突破,并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成立设施农业装备项目建设小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运作, 切实把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2、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优势,扩大基地的示范功能和辐射能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世界肉鸡产业化生产的新潮流,目前我县肉鸡产业中,普遍存在饲养鸡舍简陋、手段落后,设施农业装备普及率低等现象。传统的养殖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管理,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不仅给防疫带来很大隐患,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因此,要发展高效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向集约化、工厂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水平,提高农机化效益,才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家禽养殖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实现增产、增效、增收,促进家禽养殖可持续发展。为此公司09年在江塘标准化养殖小区规划、设计,建设上就是按照设施农业装备要求大力应用和推广新型养殖装备,通过应用结果表明:现代化自动控制生产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劳动力,还充分提高了单位饲养密度,节省了饲料、水电的浪费,还能极大地发挥肉鸡生长性能。由于农机装备的应用给家禽养殖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由“示范基地—辐射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今年在我县开始逐步形成。例如大石乡孙长开、城西乡朱英二户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今年一次性投入70多万元,购置全自动温控暖风炉、风机、湿帘等养殖设备,解决肉鸡生产环节上升温、通风、降温等关键问题,促进了我县设施畜牧业装备水平的提高。目前还有大量的养殖户在积极效仿中。
3、争取项目支持,扩大设施农业装备规模:今年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又争取了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在江塘乡何墩村新建驼龙山优质土鸡繁育基地,面积135亩,总投资1200万元,新建15000平方米高标准的现代化优质鸡种鸡场。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再次投入290万元,购买各种先进养殖设备2468台/套。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装备规模,加大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我县肉鸡养殖业应用设施农业装备的普及率。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肉鸡养殖业应用设施农业装备起步较晚,专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全县设施畜牧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十分溃乏,在使用、维护上要完全依赖厂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畜牧业的推广应用。
二是建设资金短缺。标准化鸡场和购置养殖设备建设需要的资金量大,农民自筹能力较弱,各级财政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有限,贷款仍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养殖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还不高。
建议:
1、加大设施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服务激励机制。
2、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农机局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好取得省级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奖励,以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积极参与设施农业装备建设的规模养殖户根据养殖建筑面积制订相应的补助标准采取贴息或补助形式给予奖励,从而促进我省设施农业装备的快速发展。
3、金融部门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足够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中小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要对有实施设施农业装备建设的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切实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篇二
一、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内容
农业科研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农业科研单位属于农业公益类单位, 分为非盈利机构、科技企业、农业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作为农业科研单位, 如何利用好现有资金并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就成了关键因素。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预算管理。单位预算即农业科研单位预算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 是指农业科研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 利用价值形式编制的对本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规模的预汁。它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二是收入管理。收入是指农业科研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渠道获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三是支出管理。支出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四是资产管理。资产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五是负债管理。负债是农业科研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六是专用基金管理。专用基金是指农业科研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从上面的内容看, 财务管理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 对于财务的良好管理, 不仅可以为单为节省开支, 同时也能创造很多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将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科研单位的单位法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新的形势下, 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 复杂性越来越高, 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人担任财务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职务, 他们大多是科研专家而不是财务管理专业人员,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 也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科研单位的资金安全很容易受到威胁, 其经济活动也难以走上正规和规范的道路。
(二) 资产管理有待加强, 制度需要完善
每年科研单位根据当年工作实际进行资产采购, 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共用的资产进行集中管理不够到位, 造成资源浪费。例如由于各科研部门研究内容和对象不同, 使用的研究设备不同, 有些共用的工具、资产, 部门之间灵活调剂使用不够, 不利于国有资产的整活。有些部门仍然存在资产己经老化报废, 但按未规定程序履行相关报废手续, 以致财务无法办理核销, 造成账实不符。
(三) 农业科研单位在预算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多年来的资金预算都采取当年的资金耗用数加一定的增长比例的方式来确定下年的资金需求, 并进行财务预算。这种方法方便国家控制财政总量, 对各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另一方面, 有一些单位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 或者完成财政控制的要求, 以便能够拿到资金后去找合适的研究项目, 往往采取高标准进行预算编制, 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实际运行和科研与预算脱节严重, 项目之间的经费相互挪用和调剂, 一些科研单位还利用宽预算、窄费用的方式产生结余。
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 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受到重视
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应该认真学习财经法律法规, 对《会计法》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明确自身对财务管理工作肩负的责任, 不断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单位领导一方面应该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队单位资金和经济活动的保障和规划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财务管理监督和管理作用的发挥, 单位领导人要转变观念, 将管理视为一种服务, 而监督是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 是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农业科研单位应当将自身的经济活动寄托于财务管理活动, 通过财务管理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活动的效益。单位领导人应该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发挥工作积极性,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二) 健全制度, 整合资源,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强化单位资产管理, 全面落实资产管理及使用责任人制度, 对资产的购置、报废、调拨、变卖等程序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并通过清查制度对单位资产变动状况进行了解, 避免资产闲置、流失。对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 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如对固定资产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指定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并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使用人, 明确责任,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一整套管理制度, 如:请购、审批、登记、验收、维护、使用、损环赔偿、报废等管理制度,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定期对实物进行盘点, 摸清家底, 避免重复购置, 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 物尽其用, 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 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 要组织检查, 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 确保人走账清, 防止资产流失。
(三)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加强其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加强自身的预算管理, 提高科研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我国事业单位目前存在着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相脱节现象严重, 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提出的预算方案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编制预算方面的经验, 并根据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 引导预算编制走上科学、透明、合理、严谨和权威的道路上。农业科研单位应该认真计划和规划单位未来的业务活动和研究计划, 准确计算支出和收入, 将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准确地录入到预算编制表之中去, 科学的预算编制工作决定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
(五) 创新财务管理手段, 加强人才培养
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并有计划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轮岗, 鼓励和鞭策财会人员的工作, 使他们注重研究单位财务管理, 树立“风险观念”, 对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达到能够胜任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工作的要求。主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对接、协作, 换位思考, 根据业务特点和市场情况给业务部门提供灵活的政策和支持, 并从思想上端正态度, 从行为上严于律己, 做到大事有原则, 小事有灵活, 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 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 实行网络化管理, 把财务与仓管、科研、采购、项目等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 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六)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引入成本核算制度
一个单位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直接受到一个单位成本高低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引入成本核算制度对于其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应该运用自身拥有大量信息的优势, 在结合财务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从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的成本, 将节约成本的观念贯穿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财务部门应该重视成本的事前参与和事后控制, 所以,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变革财务管理理念, 重视成本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虽然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 但是为了提高对其的投资效率和有效避免各个事业部门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它有必要在财务管理中引入成本控制制度。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建立起来之后, 国家才能够明确农业科研单位发生了哪些成本, 在什么时刻需要进行补偿, 也才能够根据其经营的状况和水平确定对其的财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凌, 汪孟丽, 谢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1, 31 (03)
3.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探讨 篇三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科研项目管理 ;经验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01
农业科研院所是中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1]。农业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的工作,而科研项目管理又是农业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事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的加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经费总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何发挥科研项目管理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保证顺利完成项目既定目标,是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3-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环植所”)是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木薯、香蕉、芒果、荔枝、槟榔等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农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前沿技术和基础、应用基础及共性技术研究。笔者介绍环植近年来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1 环植所“十二五”以来的科研业绩
近年来,环植所不断规范和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申请及获批科研项目的数量、档次、资助强度和成果产出均有大幅度增长。“十二五”以来,共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53余项,获批立项32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217项,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拥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名,综合试验站站长1名,立项总经费达1.1亿元,是“十一五”的2倍。科技成果在质和量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鉴定和验收科技成果36项,发表科技论文篇771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53篇,主编专著26部,获授权国家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1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光碟制品版权1项。共有32项成果获省部以上奖励,占全院的1/4,是“十一五”获得奖励成果数的3倍。“十二五”以来,环植所获批“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儋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等部级平台2个,“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平台,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建立“热带植物保护合作研究中心”;环植所同时还是 “中国热作学会植物保护专委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国热作学会生态环境专委会”、“海南省植物病理学会”、“海南省蜂业学会”等学会组织的挂靠依托单位,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哥伦比亚、马来西亚等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
2 环植所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主要做法
2.1 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
建设科研项目库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力,提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5]。为及时准确掌握植所科技创新动态和需求,优化科技资源,凝练科学目标,找准科技命题,加强科技项目申报储备,提高科技项目申报质量和竞争力,环植所依据国家、农业部及院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建立了科研项目库。从2011年开始,环植所陆续发布了《项目库管理办法》、《项目库建设方案》等制度和方案,组织全所科研人员以课题组为单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热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增收需要提出项目建议,由所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征集的项目进行评议,择优入库。项目库的建设采取以下原则:(1)分级管理。根据科研项目大小和类型,建立所级、研究室级和课题组级3级项目库,由不同主体进行分级管理;(2)优先选用。优先推荐项目库中的项目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于优秀和有重大前景的项目给予部分经费支持,用于开展前期预研;(3)动态管理。在做好项目的入库评价和出库推荐的同时,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实行动态更新,不断调整、更新和充实项目库;(4)统一管理。将所有入库项目录入环植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对项目进行查询、使用和建设。通过项目库的建设,提高环植所研项目的申报质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近3年来环植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数量、获批数量、获批经费总额和获批率均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属单位前列。
2.2 加强科研项目策划
科研项目策划,是指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据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向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提出合适的课题并进行项目申报[6-7]。环植所近年在项目策划方面建立了“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模式,主要做法有:(1)鼓励科研人员在掌握国家、省部各级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政策基础上,从当前热带农业植保和环保面临主要问题科学出发,提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并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2)在院科技处的协助和指导下积极与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有关部委及海南省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局等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其科技计划精神,并将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组织科研人员结合自身科研基础认真准备项目申报文本,做到有的放矢;(3)在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时,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在整合单位内部相关优势力量的同时,联合有基础的兄弟单位进行共同申报;(4)及时组织所学术委员会对科研人员进行指导,组织科技人员编写项目申报书,并邀请所外专家对项目申报书进行充分论证,提高申请项目的竞争力。环植所近年在螺旋粉虱、椰心叶甲、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等热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热区农田土壤性状、肥力、墒情变动规律与监测等领域获得3项农业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国家科技援外项目和1项海南省重大项目课题的支持或意向支持(已上报农业部并通过评审),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与科研主管部门的沟通”模式对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策划立项的推动作用。
2.3 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科研工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7]。环植所历来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科研办公室是科研管理工作的枢纽,几年来办公室的管理人员数量一直在4人左右,人员的学科布局基本涵盖单位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等主要学科领域。办公室内部针对科研办项目、成果、科技平台、学术交流、研究生等业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使得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够在一线负责具体业务的办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同时,尽可能安排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规定,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注重加强与不同人员的沟通交流:(1)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沟通,在沟通中学习、在沟通中熟悉业务,在沟通中领会工作要求、掌握最新项目申报信息;(2)加强与科研人员沟通,熟悉每个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了解科研项目工作动态,尽可能提供服务和帮助,争取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3)加强与单位内部与财务、人事、条件和开发等管理人员的沟通,保证项目执行顺畅;(4)选派新近科研人员到科研办公室进行短期挂职锻炼,使其快速、全面地了解全所情况和科研项目的管理全过程,在开拓其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增进了与管理人员的沟通和了解,为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学术委员会是科研院所行使学术权力的主要载体,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评议、评审、咨询、监督和决策的最高学术管理机构[8]。环植所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职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科研项目库建设、重大项目策划、限额申报项目确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评审立项及各类科研项目申报、执行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都交由学术委员会完成,起到了审核把关、决策咨询的作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申报成功率。例如,在环植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所学术委员会发挥的作用包括:(1)学术委员会在每年底召开申报动员会,邀请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和管理人员向科研人员讲解撰写技巧;(2)制定详细申报方案,要求全所科研人员在每年1月初完成申请书的初稿;(3)收到申请书初稿后,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项的会议对申请书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4)在收到修改稿后,所学术委员会组织所外专家对申请书进行再次评议;(5)申请人根据所外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申请书进行修改后,所学术委员会还会对申请书进行再次评议,只有评议通过的项目才能提交到科研办公室进行上报。经过上述程序,提高了环植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成功率,2011年至今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获批率一直保持在23 %左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
2.5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院所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依据和保障[9],环植所近年先后制定和修订了《科技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实施细则》、《项目库建设方案》、《项目库管理办法》、《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结余经费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章程》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细化了办事流程,将每项办事流程用流程图的形式印发给各个课题组,以便于执行,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制定了《科技奖励暂行办法》、《重要科技成果策划配套经费实施暂行办法》、《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等奖励和考评制度,从项目申报、立项、发表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获得、奖励获得等都给予经济奖励和考评加分,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申请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为成功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制度保障。
3 环植所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中期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由于受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重两头(项目申报、结题验收),轻中间(项目执行)”的情况[3]。环植所的科研项目管理也存在这个问题,环植所对科研项目主要实行宏观管理,项目获批后,具体的执行由课题组负责完成。部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执行重视不够,科研计划制定不及时、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加上科研管理人员精力有限不能做到对所有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导致部分项目存在进展缓慢、经费使用效率不高、产出未达预期指标等情况,有的还影响项目的最终结题验收。
3.2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又要熟悉不同的专业科学,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1]。环植所主要从事热带农业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得管理,又要熟悉对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环植所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虽然是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专业出身,但从事科研的时间不长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加上不是管理专业出身,因此在管理方法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3.3 人员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环植所虽然制定了《科技奖励暂行办法》、《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等奖励和考评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发表成果的积极性。现行制度由于过于注重项目和经费争取,加之考核办法中的评价指标、计分标准等比较粗放,造成科研人员“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的思想较为严重,也导致科研人员产生功利化倾向,只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现有管理体制限制了科研管理人员从事专业课题研究,而农业科研单位的职称、工资等均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管理人员因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导致成果较少或者没有,进而影响到职称、职务等方面的晋升,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
4.1 强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1)项目立项时把好关。对已立项项目,督查项目负责人及时制定可行的科研项目计划和合理的经费预算,必要时可请所学术委员会对其进行评议,以保证项目执行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进展有序,同时也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跟踪检查; (2)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入项目组,了解项目进展程度,与科技人员一起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组织召开项目阶段性进展汇报会或学术报告会的方式来进行项目的阶段性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学术交流,也达到检查的目的;组织所学术委员会对照项目计划对科研项目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研究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一起,加强项目经费执行情况检查和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经费预算执行,在抓经费预算执行的同时结合追踪项目研究进展;(3)重视结题验收和后续管理。项目完成后及时督促、组织项目组做好结题工作,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对验收材料加强审查把关;对于重大项目在正式验收前,组织所学术委员会进行预验收;对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项目,要协助项目组做好奖励申报、开发推广及成果转化项目的申报工作。
4.2 培养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一是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管理和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定期安排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考察交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召开科研管理工作会、专题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适应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管理人员申报相关的管理类项目,对于比较优秀的项目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可从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和改革启动费中提供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其开展前期研究,通过执行项目,在提高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成果产出,增加其获得职称和职务晋升机会;三是鼓励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到科研项目工作第一线,加强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领域的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也便于把握项目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是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动态管理、合理流动”的竞争和流动机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结构;五是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专门管理人才,完善队伍人才结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4.3 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科学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单位科研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一流研究所的强劲动力[10],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员激励机制:(1)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在奖励和考评中加大项目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和预期产出等管理薄弱部分所占比重;(2)加大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应用性成果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评定的比重,提高成果转化效益;(3)对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创新性,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而研究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的科研项目,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4)采取有效措施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在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科研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不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以管理人员工作能力、效率、责任心和科研人员对其的评价等综合指标来确定。
参考文献
[1] 王文娟,张开春,陈梅香,等. 关于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科研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5):32-34.
[2] 王劲松,张富国. 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45-47,51.
[3] 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等.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58-60.
[4] 巩亚东.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实践探析[J]. 甘肃农业,2014,392(14):60-61.
[5] 刘双清,匡 勇,伍小松,等.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库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39-40,74。
[6] 黄忠德,郝 萍,于 淼. 科研项目的策划[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40-41.
[7] 汪秀华,王家保,杨礼富,等. 农业科研项目策划实践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8-40.
[8] 袁宏伟,杜中军. 关于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学术权力的几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2(2):50-52.
[9] 罗劲梅,周 晶,马 帅. 浅谈科研院所科研制度的建设和管理[J]. 中国集体经济,2014(19):42-43.
4.农业科研院所党的建设成效 篇四
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
为系统总结农业科研院所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党员作用的对策建议,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共调研了5个研究所,召开了6次座谈会,征集了40多篇论文。同时向下属的31个研究所发放了调查问卷,634人参加了答卷,其中,中共党员567人,占89.4%;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38人,占53.3%;所局级干部46人,占7.3%;离退休老同志50人,占7.9%。同时,还专门召开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理事会会议,39个单位党委书记参加了专题研讨。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党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中国农科院下属共有31个研究所,在职职工约11050人,其中科技人员5900多人。有党员5700多人,其中在职党员2500多人。在农业部党组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级党组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加强科研院所党的建设,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党组、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证。主要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研究所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任务,发挥党组织在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有力支持了院所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抓政治方向,为院所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把握政治方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党员的理论武装。近年来,围绕党中央的重大部署,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坚持日常教育经常抓,自我教育主动抓,重点教育突出抓,努力做到教育与管理、监督、服务一起抓,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激发党员爱国、爱院、爱所热情,做到了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抓党的建设,为院所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始终注重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党的建设。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督促检查各基层党委和党支部按时换届改选,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鼓励广大共产党员争做“科技创新的模范、服务三农的模范、科学民主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清正廉洁的模范”;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组织编写了多项规章制度,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将党建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终述职内容,加强了研究所党建工作的考核;坚持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不断加强对课题主持人的廉政教育,研究制定科研经费使用办法,修改完善基建项目招投标办法,建立健全重大科研和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办法等规章制度,保证了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还针对社会上出现论文造假等不良现象,加强科技人员的科研道德教育,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反对学术和学风不端行为。三是抓队伍建设,为院所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走群众路线,坚持竞争上岗与工作表现相结合,把思想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
(一)坚持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好龙头作用,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理论的学习贯彻。认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民主集中制观念,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培训、轮训、挂职锻炼,使干部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党管人才,积极做好人才工作。支持院所人事制度改革,协助院所长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招聘、岗位竞争、职务晋升的规则和程序,为形成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新型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帮助科技人才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使各类人才身心愉快地投入创新工作之中。从2002年开始,中国农科院开始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和“杰出人才工程”,从海内外招聘,形成一级岗位杰出人才43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24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246人的人才梯队。目前,我院承担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中,杰出人才主持的占60%以上。四是抓创新文化,为院所发展提供和谐保证。
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建设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催人奋进的创新氛围作为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深入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加强党建、构建和谐单位的重要措施,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职工”评选活动为重点,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定期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和奖励活动。截至2008年底,全院已评选出院级文明单位86个(次),文明单位标兵22人(次),院级文明职工241人(次),文明职工标兵70人(次)。为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级党组织还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创新重点来抓,院党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关于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理念文化、标识文化、园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同时,通过挖掘中国农科院精神,在院内外广泛征集、传唱院歌,汇编院徽、院旗、所徽、所旗、所歌、所训。印发《中国农业科学院职工守则》,《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道德准则》,编印《农科英才》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激励创新、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五是抓民主管理,为院所发展提供决策保证。
中国农科院各级党组织在院所民主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党组织在本单位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促进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确保院所事业健康发展。如中国农科院党组根据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具体的“三个中心一个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的重大战略目标,有力促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农科院各研究所在所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有关要求,大部分已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988年成立职工代表大会,20多年来在奖金分配、职工福利等方面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实现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研究所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二)执著奋斗、求实创新,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的关键。中国农科院的党支部大多分布在科研和科技推广的第一线,很多党员都是科研和科技推广的骨干力量。多年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党支部建设。一是支部建在研究室,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研究室是从事科技创新的最基层单位,做好研究室党的建设,对于加强科研院所党建工作至关重要。我院一直坚持研究室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多的研究室单独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少的研究室联合成立党支部。多数党支部书记是研究室的主任或业务尖子,在党员和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能够在支部建设、研究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祁阳红壤试验站党支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带领科技人员扎根贫困山区,四十五年如一日,致力于红壤的改良利用。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培育了“执着奋斗,求实创新,心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祁阳站”被农业部领导誉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一面旗帜”,被中宣部确定为2006年重大宣传典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先锋”。
二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的作用。
积极开展标准党支部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加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意识,坚定党员的宗旨观念,动员党员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带领党员服务三农、服务群众,发挥模范作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第二党支部15名党员承担了40余项科研任务,近几年审定品种8个,党支部带领党员积极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到田间地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粮食生产作贡献,被评为农业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是选好支部带头人,发挥党支部凝聚人心的作用。
支部书记是支部的带头人,选好支部书记,对于加强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至关重要。科研单位党支部书记大多为兼职,业务工作繁忙,要求支部书记必须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必须有奉献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每年举办支部书记培训班,加强支部书记的培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刘玉梅不但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还经常组织党员和研究室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扶贫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该支部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先后发展新党员12名,其中3人担任了院所领导,2人担任了研究室主任,2人担任了课题组长,成为科研骨干。刘玉梅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三)以研为本、情系三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广大共产党员情系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科技创新、科技兴农、科技救灾等领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共产党员、甘蓝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长期致力于新品种选育,改变我国蔬菜育种落后面貌,培育出一系列优质高产甘蓝品种,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共产党员、一级岗位杰出人才何中虎研究员,多年如一日,带领课题组人员,在小麦品质育种领域刻苦攻关,成绩显著,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共产党员景蕊莲研究员,在品种资源与基因工程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成绩突出,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年轻共产党员何萍研究员,勇挑重担,担任植物营养和土壤肥料研究领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二是在科技支农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共产党员肖世和研究员,多年来坚持深入农村,科技入户,推广作物栽培技术,为粮食增产作出重要贡献,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马铃薯专家、共产党员屈冬玉研究员,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相结合,长期在宁夏、甘肃、贵州等地推广马铃薯脱毒栽培技术,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忘我工作,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三是在野外台站和试验基地建设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
一级岗位杰出人才、资源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研究员,不畏艰难,不怕吃苦,担任祁阳红壤试验站站长,身体力行,攻坚克难,为贫困山区经济建设作贡献,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作物科学所副处级干部李斌同志,长期在试验基地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任劳任怨,踏实工作,服从组织需要,到海南承担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任务,连续作战,积劳成疾,在基地不幸病逝,被追授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四是在科技救灾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蔬菜专家张志斌研究员,深入冰雪冻灾第一线,到田间地头察看灾情,发放资料,指导救灾,为灾区群众降低损失四处奔波,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加工所所长魏益民研究员等7名专家,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进行实地调研和综合研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受到科技部的表扬。党员是构建和谐、奉献爱心的主力军。汶川地震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京区党员踊跃交纳“特殊党费”达360多万元,充分展示了共产党员的良好风貌,以实际行动支援了灾区重建工作。
二、党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体制出现巨大变革,科研院所的领导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利益关系需要适时调整,有些矛盾需要及时化解,有些规章制度需要重新修订。在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在思想观念上,对现阶段如何发挥党组织的作用缺乏统一认识。当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对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科研、轻党建”的倾向,对党组织的工作理解支持不够。一些党务干部对党务工作存在“不好抓”、“难突破”、“费力不讨好”畏难情绪,影响到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作用发挥。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比较淡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
(二)在领导体制上,党组织的地位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不够清晰。
目前,对科研单位党组织地位、作用和职权行使的相关规定,大多比较笼统,许多提法已不合时宜,对党组织参与决策的内容、途径和方式等还没有进一步细化的条文。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制度措施不到位、重大问题界定模糊等问题。调查显示,本单位的领导体制是影响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被调查人员中认同在党政“一把手”分设的单位,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在党政一把手“一肩挑”的单位,容易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等问题的高达56.2%。虽然有些单位探索采用“交叉任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调查发现,部分单位的书记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大都投入在兼职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党的领导工作没有得到明显加强。仅从任职方式上入手,还难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领导体制的问题。
(三)在组织建设上,缺乏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理论学习由于组织成员工作忙或出差,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调查表明,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任务重,不能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有20%的支部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甚至每季度不能保证学习一次。有些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方面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加之党内少数腐败现象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以致一些科技骨干入党要求不强烈。
(四)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不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有些呆板,与党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少同志认为党的组织活动活力不够,形式单一。据调查统计,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形式过于死板,学习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43.6%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虽然能按照上级要求开展活动,但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不够,上级要求什么就开展什么,否则就不开展;有47.5%的被调查者认为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41.6%的被调查者认为组织活动没有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方法手段简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支部的领导与职工只有业务往来,缺乏交流甚至没有接触;有近10%的被调查者对遇到困难时寻求组织帮助存在顾虑,甚至不愿求助于党组织。
(五)在人员配备上,缺乏有效的保障。
在2003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绝大部分研究所为精简机构撤销或合并了党委办公室等专职党务机构,这些机构或并入所办成立综合办公室,或并入人事部门,且大部分单位党务工作人员属兼职,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没有专管机构和专人负责。调查统计表明,党务工作机构合并、干部兼职化的单位占70%;既无专职党务工作机构,又无专职党务干部的单位占17%。由于科研院所高知群体的特点,基层党支部书记大多由科技人员兼任,而目前的考核、评价、晋升制度又未能把党务干部纳入其中,从事党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评级低、晋升慢、收入少、待遇差,不能有效调动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的同志甚至不愿担任支部书记或支委,有的不愿调到党务管理部门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业科研院所党组织,要从农业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强化党务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要健全制度规范,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扩大党务工作队伍,切实改进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充分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科研院所党建工作的领导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要求,农业科研院所的任务更加艰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更为必要。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制过程中,与院所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应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支持院所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院所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要积极参与科研院所重大问题的决策,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三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培养造就合格的职工队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科研院所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组织保障。四要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督促各单位党建工作的落实。明确主要负责同志的职权和责任,督促其带头做好党建工作。在提高全体职工对党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制度的形式赋予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党建的责任和压力,明确其应履行的义务。积极探索以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党务工作实绩的路子,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党建工作的业绩作为其考核、任职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理顺关系,明确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责 在实行院所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下,要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院所长行政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的关系。科研院所党组织与科研院所行政领导之间虽然存在党政职能划分,但在工作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共同承担科研所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只有正确处理院所长行政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关系,使双方努力做到“权利职责上分,思想行动上合;工作内容上分,工作目标上合,二者分工不分家,各取所长,携手前进。”使“中心”与“核心”和谐统一,形成合力。二是正确处理好院所长决策权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作为院所长,必须明确认识院所长负责制是一个包含科研院所行政、科研院所党组织和科研院所职代会三位一体的完整制度。院所长负责不等于院所长个人说了算,科研院所党组织参与科研院所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是书记个人参与决策,必须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党政一致,集体讨论,院所长决策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制。只有坚持院所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协调统一,才能确保各项决策真正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实际,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三是正确处理好保证和监督的关系。保证作用和监督作用是相辅相承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讲保证,不讲监督,是消极的保证;只讲监督,不讲保证,是挑剔的监督。对所长的正确决策,党委要积极支持,对违反方针政策的事情,党委要旗帜鲜明地提出意见,坚持原则。发挥保证和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政目标一致的基础上,需要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努力,所党委必须明确,保证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所长正确行使职权,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对所长来说,要正确处理好行使职权和接受监督的关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懂得并真正做到依靠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开展各项工作。四是正确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院所长负责制的关系。科研院所党组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是要将干部作为权力运作的主体,从执政党运用权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干部的使用、干部用权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党的干部路线得到有效执行。党管干部管得是否科学、有效,说到底,就在于能不能既保持党组织对整个干部选择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不使干部群众的选择权和院所长的最终决定权失去意义。
同时,应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科研院所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农业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或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工作条例》和《议事规则》等,规定党政领导的职责范围、任务要求和工作方式,使得各级党组织能够依据相应的制度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强化功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各级党组织要不断练内功,不断强化功能建设。要不断强化学习功能。要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教育党员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纪律观念、提升创新能力;要在学习中大力培养党员敬业爱岗、拼搏创新、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使其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不断强化管理功能。坚持组织生活会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探索党员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逐步实现党员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严格要求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汇报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逐步建立党员自我约束机制,围绕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检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完善规章制度。要不断强化联系功能。要做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基层党支部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通过组织活动和党员行动,切实做到工作上帮助人、思想上凝聚人、政治上关心人,营造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要不断强化发展功能。党支部要按照“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在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
(四)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党组织要积极探索自身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应着重在二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创新思路的突破。要引导广大党务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要注重开展党建工作调研,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要始终坚持实践效果第一的原则,党组织对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活动就不开展,对效果好的活动就积极支持,对成效显著的方法就大力推广,在农业科研院所党务系统掀起开展工作实践创新活动大讨论。二是创新方式方法的突破。要积极采取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参观考察、文化活动、座谈会、业务培训、形式报告会等广大党员感兴趣的活动方式,丰富党组织的活动内容,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优势,建设自动化办公系统,开辟党建工作园地、网络党校等栏目,为内外部单位互相交流、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党务工作的实效性。
5.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篇五
欧亚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 第15期 322-322
摘 要:分析了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目标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22-01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特别是基层院所提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要抓牢机遇迎接挑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队伍,如何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如何搭建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平台,已成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机制制约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一般属于事业型管理单位,省级以下机构一般隶属于当地农委,其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党政机关干部管理模式。受级别、编制、体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管理理念等影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容易出现创新意识不强、用人机制陈旧等现象[1-2],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等问题在少数单位仍然盛行,这就导致了科研效率低,成果不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为缺乏。1.2 科研条件制约
大多数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地理位置偏僻,一般位于城乡结合处,甚至边远、山区等交通及硬件设施较差的地区,而农业科研单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多以社会效益为主,一般由政府向广大农民无条件推广,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1]。此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性质,虽能给予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与科研发展所需要的设施设备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与其他部门、行业收入相比待遇较少,这就制约了引进人才的质量、数量,使得高层次人才不愿来、不想来,即使来了也很难留得住。1.3 后续培养制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受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广大科研人员更需要“充电”的机会和平台,而现行政策中政府划拨的专项培训经费较少,需要各个单位根据自身实力自筹自支。因经费有限,科研人员的再教育、再深造的机会不多,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加之,一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重引进,轻培养”的思想,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2.1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要主动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对自身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逐步破除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的力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任,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打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行聘用制,通过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人事关系,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利,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2 以优化结构为主线,逐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把自主培养和引进结合起来,依托地方农业特色和优势,采取与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的方式,以“项目+团队”、“引智+引才”等多种形式,引进、培养科技人才,组织科技创新,稳步促进人才总量增加,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2.3 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改革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潜能,放手聘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用其所长。把人才用在合适岗位上,把培训和教育寓意于日常岗位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从业资质定期培训和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对策
3.1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实行全员聘用制。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聘任机制,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畅通人才的合理流动渠道,缓解人才紧张局面。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基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开放式、多视角培养和造就人才[2]。3.2 多渠道引进人才
针对科研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现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积极创新形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项目合作、才智帮扶、学术讲座、技术指导、考察咨询、团队聘请等多种渠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地引进各类优秀的科研人才。3.3 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到知名农业高校、省级农科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选送一批有潜质、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中长期培训或研修。根据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知识更新要求,举办不同形式的研修班和学术讲座。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头创业、创新、创优,为各级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改革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也为各类人才的自我成长提供机会和舞台。3.4 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岗位,建立“岗位+业绩+考核”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岗位,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完善各种嘉奖制度,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人才的各种福利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而相应增加,不断增强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固性和人才储备能力[3]。3.5 加大人才开发经费投入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资本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随着财政投入资金的增长,基层农科院所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自己的人才专项经费,逐步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费用投入的比重,在重要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开发和培养,并根据需要,作出必要的资金预算安排,专门用于引进紧缺人才。积极拓宽人才投入渠道[4],建立健全财政、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参考文献
6.浅议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精选) 篇六
一、预算的编制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科研预算是项目预算,属中长期计划,从课题立项到结题一般需要3-5年,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往往随意性较大,不考虑财务规定和会计科目设置,只按自己所需要的支出编制预算,致使在执行时产生对预算和原始凭证理解上的误差。以下面的预算表为例:
200 年
月份科研经费使用预算 科学技术处:
我月份将要使用的科研经费,做如下预算:
1、用于
,共
元;
2、用于
,共
元;
3、用于
,共
元;
4、用于
,共
元;
5、用于
,共
元;
以上经费合计
元,将全部从我的(四项中只能选择一项)支出。
1、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经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等);
2、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优秀著作基金项目经费;
3、学校对上级各类科研项目配套经费;
4、学校博士启动科研经费。特此申请。
单位:
申请人:
200 年
月
日
这种预算表非常适合在科研管理部门,如科研处、科技开发处等部门备案,但对于财务部门来说更关注经费用途和金额是否清晰明了,因此,如果以表格的形式编制预算则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较科学的预算编制应遵循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动态流程。先确定预算目标,包括一些关键性的指标,然后将指标分解编制预算草案,草案上报由审批部门加以汇总、协调、调整,形成预算方案,上报预算审批部门审定后下达。预算的编制往往不是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而要经过多次的循环,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了解,即能顾及到整体目标,又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这样使最终的预算成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预算。
(二)预算标准不统一
在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上,国家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均没有一个可行的标准,因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有必要对此进行改革,由以基数法进行粗放型、定性控制转向科学定
量型管理,在定量管理的过程中,确定标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支出标准的确定
支出标准确定的关键在于对于经费支出要区分项目,进行合理的相关分析,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一律按人均分档。因为有的支出与人密切相关,如水电费、邮电费;有的支出与物(资产)密切相关,如交通费、维修费;有的支出与事(业务活动)密切相关,如会议费、差旅费;还有些可能与人、物、事等多项相关。以此表为例:
公用经费部分项目支出标准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人有关的支出,如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等,以“元/人年”为标准;与物有关的支出,如取暖费、维修费等,以“元/平米年”为标准;与事有关的支出,如会议费、差旅费等,以“元/人次年”为标准。
2、支出标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为了全面系统的控制支出,所确定的标准要全面、系统,做到所有的支出有相应的标准,标准与标准之间要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统一完整的一个体系,做到不重不漏。
(2)先进合理性原则。制定标准时切忌照搬照抄,要考虑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职工心理因素,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积极可行、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具体标准。针对不同的费用,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科学合理性。
(3)实际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的标准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显得尤为重要,制定标准时计算的依据、采用的方法等要征求不同层次人员的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避免在执行中有抵触情绪;选择的计算依据要清楚明了,通俗易懂,采用的方法要简单使用,作到繁而有用,简而合理。
3、支出标准的方法
(1)比例法,是确定支出标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某一支出标准是该支出计算依据的一个百分比。如业务费中,业务招待费支出标准规定为公务费支出扣除大型会议和交通费用的2%。
(2)定额法,是确定支出标准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某一支出标准是该项支出计算单位的一个定数。如公务费差旅费中,住宿费、伙食费规定限额包干,即可达到费用自主控制的目的。
(3)固定法,是确定支出标榜的一种方法。即某一支出标准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如绿化环保费1万元等。这种方法是费用发生与业务量等没有关系,某一人为确定的数额。
(4)费用递减(增)法,是确定支出标准采取的一种特殊方法。即某一支出标准是该项历史支出的一个递减(增)百分数。这种方法是费用发生与工作熟练程度、仪器设备运行磨合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时经常采用。
二、预算的执行
保证资金按项目预算及时划拨到位,2006年09月12日的《京华时报》刊登的《审计署:中国科学院挤占科研经费1120万》文章中提到审计发现2005,中科院有预算资金19.46亿元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批复所属单位;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的追加预算中,有4.63亿元资金预算未及时批复。上述未及时批复的预算,经过年中6次细化,年末仍有10.05亿余元没有批复到预算单位。上述做法,不符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关于“严格按预算支出的原则,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关于“中央各部门应当自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的规定。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发生偏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加上经费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
够,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以此课题为例(下页表格)。
分析:经费预算表编制的比较科学,但实际执行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差旅费这一科目上,项目负责人预算表中计划调研差旅费为1800元,而实际支出4178元;实际到位的经费只用于开支复印费和差旅费,其他开支科目形同虚设。
三、预算的管理
(一)财务部门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编制预算,相关部门审核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 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
(二)科研预算全面采用信息化,利用网络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将经费使用情况传递给管理者和使用者,便于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预算顺利实施 充分运用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平台,可将不同类别的项目预算格式和编制方法放在相关的部门网页上,按经费使用进展分期公布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负责人可凭项目编号和密码登陆查询,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决策或调整。采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实际执行的数据和计划数据的对比分析,对预算执行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完善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升。
(三)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考核体系,从收入、支出及划拨方面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科研部门依据项目经费预算进行项目经费使用的核查和监督,办理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申请。财务部门建立经费管理的预警系统,及时提醒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经费使用进度,项目结题决算后应将决算表对照预算表进行分析评价,检查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和效益,如人员经费支出占总经费的比率,对各支出比例结构按项目进行分析,并对各部门预算指标和实际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完善预算编制体系。
(四)加强对科研经费核算的控制与监督,保证专款专用,采取上下联动、各部门交叉检查的办法,抓重点,提高检查效果。
各单位对科研经费支出监管控制力度参差不齐,部分单位财务及审计部门未能真正履行控制监管职责,而科研负责单位财务知识掌握有限,有可能造成一定财务风险。避免风险就需要科研、财务、审计及法规等部门联合对科研核算进行有效控制与监督。
(五)增强预算的公开性、透明度
及时公布预算信息,接受审计的监督,按照财务内控制度和执行目标、职责要求,及时公布预算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苏纪兰.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化隐性收入为明收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2004年第5期
2、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与探索
3、熊彬.浅议高等学校部门预算编制及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1期
7.浅议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篇七
科研经费的多样性来源造成了其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科研经费按照来源渠道的不同, 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的专门管理办法;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 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 对经费的核算也有不同的要求;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对大多数高校而言, 纵向科研经费的多少是学校科研能力的体现, 管理也往往是最严格的, 如何最大程度提高纵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目前, 高校对纵向科研经费采取全额预算管理, 实行统收统支、实报实销的政策。科研课题无论是否成功, 是否在生产中应用, 支出全部报销, 对于研究成果也不予经济评价, 技术成果大都无偿转让。虽然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了详尽的科研经费报销范围和标准,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科研管理部门仅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 对课题的进展情况, 经费的到账和使用情况没有持续监督管理。2012年7月, 山东省审计厅抽查审计了省内4所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重点抽审了2008年立项的363个纵向合体项目和2008年以来仍在进行研究的65个横向课题项目。结果在363个课题中, 应于2011年底前结题的362个, 但按期结题的只有239个。截止2012年3月底审计时, 仍有72个项目没有结题。其中某学院的82个纵向课题全部应于2011年底前结题, 但按期结题的只有19个, 结题率仅23.17%。
其次是课题负责人具体支配科研经费, 然而科研负责人对相关财务往往制度知之甚少, 处事一般从自身角度出发, 随意开具发票, 个别科研人员甚至到处搜集与课题无关的有效发票报销冲账, 肆意占用科研经费。山东审计厅在抽查中发现, 在4所高校中, 22个项目中438张发票无具体品名和数量, 金额51.45万元;9个项目存在虚拟业务保销, 发票1824张, 金额103.05万元;4个项目报销虚假签字单据, 套取资金114.78万元。
最后是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很难把握。由于高校财务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较少, 通常财务处理仅仅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对原始会计凭证处理阶段, 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监管。山东省审计厅报告就显示, 4所高校编制科研经费决算时, 均存在虚假支出或少报结转结余问题, 涉及金额1.03亿元。
二、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的问题分析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源于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畅, 因此我们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并从中得到启示。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 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息息相关, 然而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劳动分工, 伴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分布将越来越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 即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前;事后信息不对称, 即信息不对称发生在交易双方签约之后。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又被称为逆向选择理论, 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也被称为道德风险理论。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 多出现在项目负责人申请课题成功, 经费到达学校之后, 因此更适合于道德风险理论。
道德风险理论具体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订合同后, 代理人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并且不承担全部后果的行为。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是代理人隐藏行为, 代理人和委托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正如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成功, 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签订合同后, 项目负责人及是代理人, 国家管理机关则是委托人, 项目执行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 对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经费的花销情况都非常清楚, 从自身利益出发, 项目负责人希望项目经费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用完, 无论是否与申请的项目有关, 因此就有动机隐藏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而国家管理机构作为委托方要想避免损失, 查清每个纵向科研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 又面临巨大的成本。下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种典型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对于委托人国家机关而言, 他们评估的项目收益R取决于代理人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努力程度e以及一些随机变量ξ, 即R=R (e, ξ) 。委托人往往无法识别代理人是否在努力工作, 只能通过鉴定项目经济收益R来决定代理人的科研经费W, 即W=W (R) 。国家管理机关的目标是项目收益最大化, 也就是使得Eπ=E (R (e, ξ) -W (R) ) =E (R (e, ξ) -W (R (e, ξ) ) ) 最大化。项目负责人的目的则是使自己的效用Eu最大化, 即使Eu=Eu (We) =Eu (W (R (e, ξ) ) , e) 最大化。项目负责人的效用随着项目经费W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工作辛苦的增加而减少。假设项目负责人不接受这项工作而从事其他工作获得的效用为u*, 也就是要满足约束条件Max Eu (W (R (e, ξ) ) , e) >u*。国家机关要充分考虑项目负责人的意愿, 制定约束条件和激励目标, 所形成的合同可以促使代理人选择工作努力水平e*, 一方面可以使项目负责人的效用最大化, 即Eu (W (R (e*, ξ) ) , e*=Max Eu (W (R (e, ξ) ) , e)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家管理机关的利益最大化, 即Eл=E (R (e*, ξ-W (R (e*, ξ) ) ) =Max E (R (e, ξ) -W (R (e, ξ) ) ) 而不产生道德风险。如何确定e*规避道德风险, 最为理想的办法就是设计比较完善的制度, 也就是说只有理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建立高效有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才能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促进科研经费的良性使用。
首先是科研经费预算的精化和细化。对纵向科研项目实行完全成本核算。按照科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归类, 诸如材料费、燃料费、差旅费、专家评审费、外协测试以及出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科研成本;诸如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以及相关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计入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可以先按照一定的对象集中起来, 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科研成本中;诸如专利技术、版权以及实用新型发明等产权明晰的可以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这样能够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 从而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其次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构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财务人员参与到纵向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再到结题的全过程, 将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时反馈给科研管理等各部门, 将原有的被动的事后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有效适时的管理模式, 从而建立有效的体制约束机制。
最后建立纵向科研经费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以财务指标为主其他考核指标为辅的纵向科研项目的审批、执行到结题的全过程评价体系。通过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落实率和资金使用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纵向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研究过程;通过论文引用率、著作、发明专利的数量等非财务指标来衡量纵向科研经费的产出。将考核指标、项目鉴定结果与科研经费的下拨过程和下拨数量相结合, 对阶段性验收指标良好的项目优先拨付, 对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 绩效考核后, 追加奖励资金;同样, 对于未按照国家相关科研管理规定和财务规定执行的科研项目实施暂缓拨款甚至减少相关经费的处罚, 从而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四、总结
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 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道德风险理论分析, 只有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 使之贯穿于整个纵向项目科研管理的预算申请、执行和结题, 才能更好的提高纵向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促进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会计之友, 2009 (06) .
[2]贾庆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试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2) .
[3]牛述芳.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财会研究, 2010 (02) .
[4]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
[5]杨从印, 刘晓华.高校纵向科研项目审计思考.财会通讯, 2010
[6]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 2010 (01) .
[7]谭红梅, 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财会通讯, 2009 (01) .
[8]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会计师, 2011 (11) .
8.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综合实力逐渐攀升,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国内大学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人力资源水平需要急迫加强素质建设,本文就国内高低学校的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针对其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有的放矢的给出了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团队建设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基层科研人员的素质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较低,国家对于科研方面的投入有限,科研成果尚处于填补国内空白的初级阶段,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及科研环境受到国家经济不发达的限制,基本处于科研人员福利待遇水平较低,收入比较微薄,科研环境较差,无论是硬件水平还是科研交流水平仍然较为落后。时由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思维影响,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经常遭人歧视,被讥称为“臭老九”,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待遇及环境下,科研人员奋发图强,怀揣着强国的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着,随着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实现,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领导人对科研的重视,社会也逐步改变了对于科研人员的看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及社会地位也逐渐上升,各项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同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广大高校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素质建设,以缩小同最发达国家的科研差距,为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而努力。
二、目前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
1、高校科研基层管理人员现状
高校科研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就是在高校从事科研项目管理服务的人员,其主要负责整个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立项,直至项目完成的服务、把控,这就要求其既需要懂得科研项目的价值,又能够了解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全流程的公关,所以,高效科研基层科研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专业背景及管理能力,但目前的高效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受社会崇尚经济地位的影响,往往不能够专心于科研队伍建设,对于科研项目往往采取应付,甚至部分抄袭的态度,部分高校主要精力放在招生,盈利上面,对于基础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疏于管理,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基础科研管理队伍价值观念不统一,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研发,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
2、高校基层科研队伍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思想不统一,部分管理人员存在过度追求经济收入的认识,他们受社会上重商思潮的影响,认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才是主要目的,抛弃了科研人员不计名利、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利用手中掌握的科研资源过度参与商业活动,利用国家投资完成的科研项目成果牟利,这严重影响了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科研人员的社会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二、部分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实际要求存在差距,不少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同其管理的科研项目不匹配,跨学科进行项目管理,甚至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专业背景,这就造成了基础科研管理队伍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其三,部分高校的基础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差,有些管理人员为普通教师担任,有些是一般行政人员或普通任课老师兼任,他们日常及要进行学生授课工作或行政事务的处理,又要负责科研项目的推进,时间有限,精力投入较为分散,同时没有经过管理知识培训,没有管理经验积累,在具体进行项目管控过程中,组织能力不够,协调能力欠缺,对于整个项目流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提前准备,造成项目中断甚至部分项目搁浅的严重后果。
三、提高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水平的建议
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也影响到科技转化带来的一系列种种问题。而提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科研项目的完成,意义重大。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第一,提高管理部门及高校对基层科研人员重要性的认识。国家领导人及相关高级部委多次提到科技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科技立国,科技强国的观念,无论是对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还是科研环境、硬件设施、交流渠道都有着巨大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而科技的发展也切切实实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军事实力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仅以现阶段的高铁科技技术为例,其科技突破不但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为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及技术输出都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高铁技术作为现阶段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经常携带的一枚名片,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是重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借以提高科技成果的研发效率。
第二,加强基础科研管理人员思想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历史优良传统,对广大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巨大价值,从而改变、提高自身价值观念的认识,使其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第三,加强专业素质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目前的基层科技管理人员及项目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其专业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专业背景缺失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制度规范要求,使其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将其专业素养的提高进行量化考核,跟工资福利待遇挂钩,促使其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的紧迫感。管理能力的提升也要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由校方主要领导牵头进行,由管理能力强的业务骨干进行专门的指导,逐步在实践中提高管理能力,积累管理经验。
小结
提高对于高校基层管理队伍素质建设的认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切切实实提高队伍素质,为我国科技水平提高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家军.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校报. 2013.9
[2]王浩高.大学建设与科研教学人员素质提高[J].三峡大学校报.2012.6
9.单位农业普查审核验收工作报告 篇九
4月3日下午,珙县组织县农普办全体成员召开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专题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农普办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会议精神;宣布了县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对普通农户表、规模户表、农业经营单位表的强制性错误和提示性错误类型及纠错方法进行了培训;安排部署了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
4月4日下午,珙县组织全县17个乡镇农普办业务骨干召开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专题会议。会议由县农普办主任、县统计局负责人主持。会议传达了市农普办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会议精神;对农业普查数据处理系统平台审核程序进行了培训;安排部署了农业普查数据审核验收工作。会议要求:4月5日24时之前,全县所有乡镇全面完成数据审核验收工作,县农普办后勤保障组全力以赴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会后,全县农业普查数据审核工作正在加班加点进行。
10.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账款之管理 篇十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往来账款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下属单位之间的应收、应付金额不相符,造成各单位的资产、负债信息不真实; 二是往来账款明细科目名称不规范、不明确;三是有些单位部分长期不能收回、支付的资金在往来科目挂账,短则几年、十几年,甚至有的几十年,最后形成呆死账,造成损失;四是有的单位将应作收支处理的款项不作当期收益核算,而是列入往来科目核算;五是有的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往来款科目进行与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无关的银行收付转账业务,利用往来账款科目出借银行账户。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往来账款的管理和监督。一是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的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科目的运用;二是单位负责人应重视对往来帐款的管理,按照会计法要求建立健全往来款管理制度,定期对往来款进行清理、催收,以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三是建议有关单位加强对往来款的监督检查核对,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解决长期挂账等历史遗留问题,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单位负责人要积极主动对呆滞往来进行梳理按程序报批;五是建立往来定期清理机制,同时对已核销往来款项备案待查,保留追索权。具体清理步骤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账面情况,认真填写造册;对各种应收及暂付款、应付及暂存款,要逐一列明金额、具体事项及发生时间、经办人、批准人等,并对往来款项进行分类(应收及暂付款和应付及暂存款)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步骤二:对于已到期未收回的款项,要迅速摸清来龙去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催收到位。确实不能一次性收回的,要责成当事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明确还款方式,保障限期收回。对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往来款项,应说明往来款形成的原因、经过等详细情况,经本单位党政领导集体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并根据当地国资部门的要求填报相关核销表册,由单位经办人、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报国资部门审批备案,金额较大的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提出处理意见后由国资部门会同监察、审计部门联合审批;
11.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科研;财务科研管理
一、现阶段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超预算范围列支其他经费
首先,农业受不可控力影响较为明显,如:天气、温度、湿度、病虫害的防治情况等,这些大部分不能人为控制,由此造成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准确。其次,农业科研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仅仅关注项目经费总额及最终完成情况,对于执行过程中哪部分需要多少经费,缺乏分部了解,项目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再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有外单位、外省、市的其他科研单位参加,参加协作单位预算编制缺少必要的控制。
2、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农业科研院所,在会计规范化方面还有待提高,如:缺失重要的附件清单,开据材料费、咨询费、劳务费等无具体明细清单;个别科研院所还会出现发票与附件不符的情况,如开据资料费发票,实际报销的为专利论文奖励等。
3、支付劳务费、分析测试费没有签订合同或协议
部分科研院所开据劳务费、分析测试费发票没有签到相关的合同协议。无法判断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测试化验加工费用如果是委托外单位完成的,必须签订合同或协议。
4、对协作单位缺乏必要的控制监督
农业科研项目多为跨单位、跨行业、跨省市,需要各单位合作完成,而主持单位多将协作经费直接拨入参加单位,对其如何开支缺乏必要控制,参加单位存在不能按项目预算执行的情况,经费开支的随意性较大,对于主持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审核其账务的配合程度较低。
5、农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落实较为困难
农业科研单位多为全额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基本为财政拨款,而农业科研收益缓慢且科研存续时间较长,但为了申请科研项目往往在编报项目预算时加入自筹资金,而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又无法满足相关自筹资金的要求,就会出现虚报资金、夸大预算、科研项目之间、同一主持人在不同项目之间,重复相互利用自筹资金从而变相弥补配套资金不足。
6、超标准计提所管理费
部分单位以提取科研经费管理费为名,超标准计提。按照《新疆維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三章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第十一条(十三)管理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燃料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严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的规定严禁项目承担单位的管理机构计提管理费。管理费应采取根据该项目管理费用实际发生额分摊方式,不应直接计提。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1、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控制相关支出,在课题执行期间如要变更,请按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新财教〔2009〕133号第二十条第二款“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人员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单位财务部门备案;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承担单位上级主管科技部门同意后报科技厅批准”的规定。
2、严格按规定、按用途及时使用资金,做到开支有预算、报账有依据,核算应规范,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领导管理、决策服务提供真实的依据。
3、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科研管理有机结合。有计划的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由于农业科研自身的特殊性、时令性、季节性必须将财务科研管理与项目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加强财务和课题组之间沟通、协作和配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对经费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农业科研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必要的财务相关知识,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合理需求,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的编报预算,细化项目具体到每个会计科目,努力提高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水平,并与本单位财务部分及时沟通,提高科研项目预算的准确性。
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前要给予合理的建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也要严把资金领用和使用关,对现金使用要进行必要的额度限制,严格合法票据使用,严肃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严处蓄意用假票、伪造票据报销的恶疾劣行,财务部门要尽职做好原始票据的鉴别和查验,杜绝违规票据进入核算流程。对于参加单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检查,加强对外单位项目资金控制,可以委派内部审计人员到外单位进行跟踪审计,杜绝由于距离较远缺乏必要控制。
强化项目主持单位和项目参加单位的职责,项目主持单位是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课题预算调整审批程序,财务验收申请,配合做好财务审计、财务验收等工作,及时按照规定办理财务结账手续,最后,项目主持单位还要对项目的执行力、结余资金等进行相应的控制。这不仅需要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高相关的财务水平,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预备必要的科研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4、完善自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自筹资金后续管理
对于农科院科研项目自筹资金,要有相应的专项管理办法,不能与高校、医院等差额事业单位一概而论。农业收益长远,是一国之本。如何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如何争取更多科研项目是搞好农业科研的重中之重,在核定自筹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在审批农业科研项目时,对于确实没有自筹资金来源的科研院所,降低自筹资金比例或不做相关要求;建立统一科研项目数据库,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杜绝重复配套、相互配套的问题;加强自筹资金后续审计工作,形成科研院所诚信等级制度,如发现没有按照预算自筹资金的情况,严格处理并降低其单位的诚信等级。
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审计应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并将农业科研管理与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有机结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经费开支范围加以规范和引导,达到科研项目经费效益最大化。(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燕华 对高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探索[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张静文 对高校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的思考 中国论文学报
12.浅析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篇十二
关键词:农业,科研,信息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 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 各行各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指导的管理体系模式。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管理体系, 尤其是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却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 管理手段停留在半手工或手工的基础上, 管理效率低下、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基于此, 十分有必要开展新型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工作, 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为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及决策依据。
1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 传统的人工信息管理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的需求, 落后的管理技术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使得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农业科研成果的种类和数量均获得高速增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与农业科研管理的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矛盾, 创建一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率农业科研管理模式已成为农业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共同需求。
1.1 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指科研管理工作者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管理的一种活动, 为农业科学研究服务[1]。科研管理是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科研单位的科研进展、成果获得、经费使用、效益高低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制定科研计划的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研管理部门每天需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具有延续性的事务、业务信息, 需要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输或反馈给相关部门。随着科技信息量的迅猛增长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何使信息的收集、统计和交换更加简单方便, 如何利用已有技术和条件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减少工作量, 如何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是摆在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面前的问题。而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 对组织内部管理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满意的综合效益, 就显得非常重要。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系统是一套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不管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多么参差不齐, 只要统一业务流程标准, 系统就会如高水平的人员在进行管理, 其整体管理水平就能得到提高[2]。科研信息化管理着眼点在于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 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1.2 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的客观要求
新的时代科研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管理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科研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转变旧的思维方式, 努力培养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意识, 要转变管理现代化可搞可不搞的思想, 必须认识到, 管理是科学, 管理是生产力, 管理出效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把管理工作做好, 协调好科技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 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地向前发展, 真正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
科研管理信息化带来了管理观念的革新。它突破了条条框框的旧的科研管理模式, 而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以及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还可以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 科研人员要提出质量高、内容新、选题有针对性的科研课题, 而且在立题、开题之后, 还需要信息跟踪、信息展望、信息策划, 使之具备创造性、经济性、可行性, 这一切都与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 就必须加强科技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这就要求有一套科学可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供科技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利用。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在于创新出能够体现系统性、关联性、即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的新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 并使之替代原有的管理模式, 从而使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3]。
2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架构
我国农业数据库建设最早是1987年开始自建的“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 而最早应用Foxpro2.5软件开发数据库是1995年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人事档案和申报职称管理系统。农业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最早报道见于1999年福建省农科院应用Microsoft/Access编写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数据库”[4,5], 但数据库结构及应用均相对简单。
实行科学化的管理, 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 改变以往那种静止、封闭的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 突出科研工作动态、开放的行业性管理特点。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计算机手段, 使科研管理过程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科研信息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促进科研信息共享的目的。同时系统还可及时积累、收集、分析各类管理信息并能自动生成用户所需的各类报表,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无纸办公[6]。
2.1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从应用手段上分, 系统应具有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运算分析三大功能, 可为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各级数据。
从服务对象上分, 新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三方面功能作用:
(1) 为一线科技人员提供科研课题基本的信息, 科技人员既可通过系统备忘记录自己所负责课题的信息, 随时了解课题进程, 又可查询系统内对其开放权限的其他科研课题及成果等信息, 为下一步科研选题提供相关资料;
(2) 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单位内所有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 方便管理, 实施课题进程实时监控, 同时也为科技人员科研业绩考评提供依据;
(3) 为单位领导提供单位内所有科研数据, 课题及科研产出分析等, 为其对单位科研的下一步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2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
(1) 科研课题信息:提供课题基本信息、项目来源、起始时间、主持及参加人员、课题进展报告、结题情况、项目总经费、经费逐年到账情况及使用情况等。
(2) 科技论文信息:提供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及发表的论著情况。
(3) 科研产出信息:提供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产生的专利、标准、农兽药、鉴定成果、品种等信息。
(4) 科技人员信息:提供科技人员个人情况、研究方向、所属单位、职称专业等基本信息。
(5) 系统数据分析:提供系统内录入数据的简单分析, 如人员结构分析、课题来源分析、年到帐经费分析、相关课题分析等。
3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的建立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 需要全体农业科技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更新、变革, 以期更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更好的为农业科技进步服务。另外, 系统建成后也非一劳永逸, 让它有效地运行, 为农业科技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还需要后期的系统维护和管理。
3.1 专人负责
根据农业科技的特性,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是由众多使用者记录的, 由于每一个人对记录内容的理解不同, 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同以及可能出现失误, 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不准确, 所以, 数据库系统需要有专人负责维护, 不仅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 而且要检查数据的质量。另外, 随着管理业务的不断深入, 新的管理内容和功能需要加入数据库之中, 必须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功能的不断扩充或系统的更新。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时间和精力, 如果让科研管理部门的非专业人员负责, 那么, 繁杂的日常工作将使他们无法进行必要的维护、更新和创新工作。信息维护和管理的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得以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
3.2 动态维护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管理的内容、任务、目标, 还是管理流程等, 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改变。因此,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也是要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这种改进和更新, 需要专业人员在系统维护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创新, 以便根据实际需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数据存取接口, 同时需要专业科技人员不断提供科研第一手资料, 及时更新系统内信息资源, 以期提供更加翔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3.3 技能培训
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工作技能, 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是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7]。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年龄差距, 接受能力不同, 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必须持续广泛展开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的培训, 同时,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使系统培训制度化。只有对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改造与更新, 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才能达到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锐性、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水平的目的。
3.4 安全防范[8,9,10]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必要形式、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 加强系统数据的安全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到既防止他人盗取数据造成泄密, 又防止黑客入侵造成系统瘫痪而影响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一是用户身份证认证, 二是关键信息的加密技术, 三是存取控制, 四是审计, 五是设立防火墙。
通过对用户的身份认证, 给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 实现对网络的安全控制。
加密技术是保护数据库中的关键数据和保密数据不被他人窃取的另一种主动性的防御方法。目前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加密方法有文件加密、记录加密、字段加密。加密技术的使用, 可以保证其中较高级别的技术成果, 保护单位的知识产权。
存取控制指的是数据库系统中, 为了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有权存取的数据, 必须对每个用户预先给予权限。
审计追踪使用的其目的是当数据被盗或损坏时, 能及时发现或补救, 为数据的完整性提供安全保障。
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中的另一种有效保证措施, 它是一个或者一组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技术的采用, 可以保护和管理内部的网络资源, 防止外部入侵, 对信息的访问进行记录和控制管理和监督内部以网络的访问, 简化网络资源管理等。
另外, 系统数据应及时、定时备份, 以应对特殊情况下系统无法使用或数据丢失等问题,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结语
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面向农业科研管理全方位的信息系统, 目前已在我国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及高校建立并使用。它的建立和有效使用将会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将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推入一个信息化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姚景珍, 董哲生.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科研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增刊) :79-80.
[2]张立平, 许言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 2006 (4) :100-103.
[3]欧启忠, 魏文展, 等.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183-187.
[4]康世云, 裴新涌.河南省农业成果数据库的研建与实施[J].农业网络信息, 2004 (8) :34-35.
[5]胡春芳, 周国民.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4) :175-177.
[6]詹嘉放, 王建春等.农业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2) :9795-9796.
[7]沈秀平, 冯志勇等.浅谈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4) :13-14.
[8]魏笑炙, 王成军.基于B/S科技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5, 13 (5) :20-22.
[9]黄晓燕.论科研管理及科研信息系统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269-270.
【浅议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推荐阅读:
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之我见的论文10-25
浅议推动山区农业新发展09-15
农业部关于表彰全国农业信息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0-11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1-01
农业基本项目管理办法08-0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08-06
(定)科研项目管理及奖励08-17
科研项目内部管理制度08-18
完善农业项目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调研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