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随笔写作

2024-11-13

小学随笔写作(共13篇)(共13篇)

1.小学随笔写作 篇一

山间(漫步)

李毅钧

天空像刚擦过的镜子,

没有一丝大城市的云烟

几只飞鸟划过天空

叫声和着那唯一的脚步

一只小手将浆果轻轻采下

山谷中回荡着浆果般甜蜜的笑声……

草地(玩耍)

刘宁徽

不管草地上满是露珠

不理草地下全是泥巴

一群绰动的人影围着一个球

一阵阵笑声传向四方

忽的一下,球飞走了

欢呼声中,飞过书包。

墙角(捉知了)

任意

看不见街上来来往往的路人

更听不见人们的喧闹

知了在手里不住地叫

脸上满满带着喜悦

太阳从山上爬出来了

也想看看这只“大黑虫”……

桥头(捕鱼)

楼家彤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的喧闹

哪管他桥头上叫卖声高

渔网在手指上欢快地跳舞

鼻尖上漾着一滴滴欢乐的汗粒

阳光从手掌上悄悄爬上指尖

忽然扑腾一声小鱼跳了起来。

海边(垂钓)

叶明轩

听不见快艇上飞驰的声响

也听不见沙滩边孩子的喧闹

钓杆仿佛竖着的彩色竹条

忽然一道“黑影”掠过

沙滩上蹦跳着大鱼和欢笑。

彩虹

任意

七月初七

哪位神仙想让牛郎、织女

的相会更浪漫些

便大笔一挥

哦,鹊桥成了彩虹!

柳芽

李毅钧

柳树是爱画画的孩子

它偷来春姐姐的绿颜料

对着无边的大地

大笔一挥

哇,颜料全泼到了自己身上。

彩虹

方译增

巨人看厌了棕色的木弓

向玫瑰借来了红颜料

向菊花借来了橙颜料

向桂花借来了黄颜料

向柳树讨来了绿颜料

向紫罗兰借来了紫颜料

又向天空着急地借来了蓝,借来了青

哇,真累啊,

把染过的弓往天上一挂

啊,彩虹!

小花

王俊逸

春天

绿色的草地上

布满了漂亮的小花

是谁的呢?

原来是调皮的小娃儿

蹦蹦跳跳

一不留神

手里的糖果掉了,

落在草地上

糖果变成了五彩的小花。

柳树

陈龙易

柳树是一位贪吃的小女孩

她最爱吃抹茶味的冰激凌

吃得太急了

吃得太多了

瞧,连头发都变成抹茶绿了……

彩虹

李文玉

白云妹妹有一条纯白的围巾

可是,她觉得颜色太单调了

她偷来了太阳哥哥的画笔

左一下,右一下

围巾涂成了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小朋友们都喜欢,给谁呢?

不如挂在天上

大家一起看……

公众号:跟着施老师学语文

2.小学随笔写作 篇二

那天早上, 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 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 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 栖息着几只白鹭, 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 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 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 水被橡胶坝拦着, 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 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 那滔天欢歌的白浪, 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 这一切, 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 为缩短彼此距离, 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 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 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 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于是, 我借题发挥, 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 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 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 用得好, 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 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 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 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 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 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 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 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 是的, 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 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 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 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 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 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 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 联想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 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 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 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 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 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 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 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 力求做到用心感悟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真实表达、个性彰显 (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 和审美评判 (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 这方面难度较大, 可以先不考虑) ;我还告诉他们, 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 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 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 “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 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名山大川清风明月, 悠悠浮云款款流水, 古今中外名著逸事, 人生世相人情冷暖, 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 等等。这些, 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 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 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 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 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 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 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 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 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 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 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 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 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 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 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 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 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 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 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 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 也要鞭策, 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 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 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 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 不是我勇敢, 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 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 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 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3.短文写作阅卷随笔 篇三

Working in groups at school is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about team work. Teamwork shows us how other people’s roles fit the purpose of the group, and it teaches to be patient and how to respond to different people.

注意:

①无须写标题,不得照抄英语提示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内容必须结合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事例;

④文中不得透漏个人姓名和学校名称;

⑤词数为100左右。

考生在今年的短文写作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 审题不细

试题写作要求中明确指出“内容必须结合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事例”,不少考生觉得这个话题在教材中出现过且很熟悉,于是提笔便写,写得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且语言表达基本无误,但由于只谈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缺少用校园生活中的事例来佐证,导致拿不到高分,令人十分惋惜。

(阅卷要求:无须写标题,不得照抄英语提示语。凡只抄入英语提示语而无任何个人观点表达与发挥的,一律不得分。文中不得透漏个人姓名和学校名称。凡透漏个人姓名和学校名称的考卷,一律作为问题卷上交)

2. 严重跑题

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考生将写作的话题写成了论述诚实的重要性;有的考生则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保持耐心的重要性等方面,从而导致丢分。还有少数考生在短文写作中明确表明了反对teamwork的观点,与试题的写作要求明显不符。总之,今年的短文写作中,考生写作跑题现象非常严重,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3. 主体时态错误

阅卷中发现有的考生在描述过去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时,会误用一般现在时,给人感觉是该生英语基础知识很不扎实,一般此类文章进入第五档是有困难的。

4. 句子结构错误

如:When you living in school, ... (When you lived in school, ...)

There was an activity planted trees, ... (There was an activity in which we would plant trees.)

I played basketball is bad. (I played basketball badly./I didn’t play basketball so/very well.)

5. 词类拼写错误

此类错误不胜枚举,这里仅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词类拼写错误:

teached(taught), adviced(advised), planed(planned), sloved(solved), ourself(ourselves), successed (succeeded), winned(won)

此外,还有些考生将“合作 (co-operation)”,写成了“operation”。

6. 中式英语现象

Have a word said that unite is power.

考场作文(一):23分作文

Teamwork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Working in a group,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For example, in school life, we study in a class. The class is a group.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eamwork. Some students’ English is very good, while other students’ math is better. We can help others in the subjects that we are better at.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get help from others whose grades are better than us. It can teach us more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nd work with others together.

In a group, everyone has his own role. They are all important. It makes up our team, and teamwork can help us live an easier and happier life.

点评 ①文章读起来通顺流畅,语句间使用了必要的连接成分和较多的短语,如for exampl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learn from, be better at, communicate with, work with, make up, live a ... life。

②文中有效地使用了非谓语动词作状语 (Working in a group,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定语从句 (We can help others in the subjects that we are better at)等较复杂的句型、句式。

③层次分明。

④文中出现了词类错误,如us应改为ours。

⑤若将第二段最后两句合并为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get help from others whose grades are better than ours, which can teach us more ab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nd work with others together. 语言更显精练、地道。

考场作文(二):18分作文

As everyone knows, there is no deny that team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daily life. Especially for us students in senior school, we should understand about how to cooperate with classmates, teachers and our relatives.

I remember a real story that happened in myself. When I was in Grade 2, my Chinese teacher told me that she wanted me to make the blackboard newspaper. I was glad to accept this task and then I spent my time on it. But, generally, I felt I couldn’t make it well so that I was very upset. But in this time, my friends gave their hands to me. We spared no efforts together to make the blackboard newspaper. Finally, our result got everyone’s praise in class.

At that time, I really feel the power of the teamwork is great. What do you think?

点评 ①文章要点齐全,使用了较复杂的语法结构(as everyone knows,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how to cooperate with)和较多的动词词组(cooperate with, spend time on sth, give sb a hand, spare no efforts)及连接短语(especially, finally)。

②但文中出现了少许的词类错误, 如there is no deny that ... (denying)等,但不影响对文章意思的理解。

4.关于写作的随笔:撩妹与写作 篇四

当然,我用的是小朋友听得懂的语言,夸她的时候,我带着微笑,认真而专注地看着她。小姑娘被我夸得有点难为情,躲到了妈妈的侧后,但看得出,她很高兴。

休养难免坐车,而且坐车时间也不短,大家有些无聊,有时打牌,更多的时候是闲聊瞎扯。我们几个中年男人都坐在车厢的尾部,聊着聊着就聊到女生的话题上去,聊天如何撩妹上去。其他几位都是理科男,就我一个文科男,我自然话多了一点。我说,我可传授几招撩妹术。

第一招,夸赞女生要具体,要有针对性,要说出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坐我对面的阿炳哥很感兴趣,扭过头来,满脸的期待。我现场示范,拿坐我前座的女生说事。这位女生是我们的老同事,此刻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三个手指拈着手机,姿势很别致。我借此开口,和前座打了个招呼,说:“唉,女人和男人就是不一样,连拿个手机姿势都这么优雅。”前座的女同事一时没反应过来,我边上的几个男人早已捧腹泪溢。等他们笑过,我又一脸正经地举了上车前我夸赞小姑娘的例子。我强调我没有笼统地夸她可爱,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很具体地说她眼睛像葡萄,皮肤像饺子皮。阿炳哥是个好学生,开始想着实践,可惜车子里一时没有合适的对象和机会。

过了两天,我们换个地方玩,又要坐一段较长时间的车,我们几个又扯回了老话题。我开始传授撩妹术第二招:夸赞妹子时要尽量看着对方,要真诚。不管赞美对方哪个方面,都要让人感受到我们是真心的,最好是女孩子自己在这方面也比较自得,比较在意,一直在等着别人夸她。这一招车上一时无处可示范,就权当理论教学,实践就算作家庭作业,回去落实。

同事老赵手机像素很高,拍照很用心,拍的照片有口皆碑,深受众女生欢迎,一时成为男神。我幡然醒悟,原来好手机和好相机也是撩妹神器,拍出好照片是撩妹必杀技,难怪摄影师在女人面前特别傲娇。其实发型师、美容师、化妆师,还有一些点心师、调酒师、花艺师等等都会让一些女性痴迷心醉,趋之若鹜。撩妹撩到妹子的心坎里,撩到她们最舒适、最在意的心角落7,自然会花心大悦,“蓬门今始为君开”。看来,我得赶紧换个手机,至少可以献媚家里的大小女神。

在回家的车上,大家都有些累了,车厢里寂寂无声,我亦似睡非睡,假寐养神,忽然悟到这撩妹与写作何其相似!

我们描写一个人物,无论写其容貌,还是语言、动作,如果能写出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必定给人印象深刻,必定是成功的笔墨。就像曹雪芹写林黛玉:“似蹙非蹙倦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这眉目就与众不同,微皱的眉头,情意丰富的眸子,给人印象自然很深刻。鲁迅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如果鲁迅没有具体的描写,像“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木刻似的”这样的语词的运用,仅仅泛泛地写祥林嫂脸色呆板,行尸走肉,如此,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就很难有立体感。撩妹要有针对性,写作更要写出人物的特色。

我们的文章如果能道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写的正是别人所想,那我们的文字与读者即是天作之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至于像老赵这样的撩妹必杀技,更是彰显写作精神。任何一个成熟的写手都应有鲜明的读者意识。自言自语,没有读者的文字近于梦者呓语,有违传播之道。不成功的撩妹是耍流氓,是调戏行为,无关风骚,不被读者接受的文字也是斯文扫地,无关道德文章。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无论撩妹还是为文,多少都应该有点社会意义,哪怕只是令人莞尔一笑。写手如果能像摄影师或美容师那样拥有迷妹无数,在一定意义上肯定算是一种成功。当今社会,如能创造或满足某种需求,任谁也无法漠视其价值。

撩妹招招式式,概而言之,男人应该像贾宝玉一样发自内心地认定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女人天生优于男人,美过男人,如能臻此佳境,怡红,颂红,悼红,自然天成,甚至,只需凝眸一瞥,毋需撩,妹子芳心或已凌乱。

而写作亦然,视读者为女神,视世界为红颜知己,用心着墨,真诚为文,或倾诉,或告白,自然涉笔成趣,妙语如珠,何愁桃花朵朵,花开无主。

我家小姑娘叫想想,同行的小姑娘叫听听,我印象深深,这样可爱的小姑娘,我下次遇上了还要撩撩,可爱的妹子不撩一撩是对美的辜负。我要撩妹,还要用文章撩拨这个世界,尽享世间的诸般美好。

5.年前有感-随笔写作 篇五

年前有感_随笔写作

过了腊月二十三,离过年就一天比一天近了,街上的年货摊子陆陆续续地摆了出来,家里也渐渐地忙碌了起来。

我们家这两天也开始大扫除了。先雇人擦了玻璃,然后再自己打扫。在往年我是不雇人的,虽然我很懒、体力又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年前大扫除的这种感觉,好像这样才有过年的韵味。

我是个比较喜欢过年的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有过去那么热烈了,但心中还是充满了期盼。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过年的规矩进行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大拾翻”,不到腊月二十三,我们是绝对不会扫窑的,不像现在那天方便就那天打扫了。

到了二十三,全家人早早就起来了。母亲总是会做一大锅汤面(做汤面比较省事又节约时间),等大家吃完饭,太阳正好就出来了。首先是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一件一件搬到院子里,搬不动的就用炕单子蒙住,然后就开始撕窗户纸。经过了一年的风吹日晒,这些窗户纸已发了黄、没韧性了,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我最喜欢做这个事情了,这其中是很有技巧的,撕好的话一撕就是一大片,很省力,如果撕不好的话就会留下很多小碎纸,需要一点点的往下抠,很费劲。我一般是找个沾的不紧的地方,先撕开一点,然后提住窗户纸抖一抖,这样就把那些沾着的地方震开了,然后顺着一个方向撕,伴着沙沙的声音,一撕就是一大片,那感觉真是爽极了,有一种成就感。

撕完窗户纸就轮父亲出场了。父亲戴着一顶破草帽, 穿着一身旧衣裳, 举着一把绑着长棍的扫把,一刷一刷地从窑顶扫到墙底,每一刷下去都是尘土飞扬。这个过程大概得半个多小时。扫完后,窑洞明显干净了不少,而父亲已是满身尘土,灰头垢面,简直就是一个土地老爷。

扫完窑,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糊窗户纸了。母亲用白面加些水在火上熬一会就制成了浆糊。在小的时候这件事由父亲和母亲来做,等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由我来做了。窑洞的窗户比较高,需要身手灵活一点才行。现在条件好了,很多人家已经把这几扇窗户换成了玻璃的,既美观,采光又好,而且打扫起来很省事。炕上搬个小方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麻纸,照着窗户等好大小,用小刀裁好,在窗框上糊上浆糊,,然后把纸糊上去。这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可做起来还是有方法的。我刚开始做的时候就不得要领,没有父母亲糊的好看。母亲讲: 麻纸要分反正面,粗糙的一面糊浆糊,容易粘牢,而且光滑的一面比较好看;浆糊不要糊的太多,在窗框交叉处糊一点,边上糊满,其它地方隔几寸糊一点就行了,这样来年就好撕了;往上糊窗纸的时候必须铺展,先用笤帚顺着一个方向一扫,然后用笤帚背轻轻压压就好了;另外,窗子较大,要用几块纸才能糊住,所以会有一些接头的地方,这些接头要安排在窗框上,这样糊出来就看不出接缝了,就像是一整张纸,我刚开始不听,糊出来后窗纸上就有一条很难看的缝。看来任何事情,经验是很重要的。

糊完窗纸后,把铺炕的`垫(用秸秆编织的一种席子)、粘(用毛制成的一种厚厚的类似毯一样的大垫子)用棍子打打尘土,用笤帚扫扫。然后再把一件件东西搬回去,把家具玻璃擦的干干净净。这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

晚上照例就是送灶神了。先给灶神供敬三粒粞疙瘩(一种吃起来粘口的食品),按迷信的说法,这样可以粘住灶神的嘴,他上天就不会说家庭里的坏事了。这就叫“灶王爷爷上西天,只说好不说坏”。这是不是很有我们的中国特色呀,呵呵。然后放一串鞭炮,把灶神像一烧就完成了这一仪式。

一天的事情忙完了,接下来的几天就要准备过年的其它事了。

6.生活随笔写作 篇六

晚上8点半多点,手机响了,82岁的母亲在电话那端小声但愤懑的话语传来:“你说说这个小王,你还多给了她三天的工资,她刚才竟然说明天早上七点就走,私自煮了4个茶叶蛋,说什么来不及吃早饭带着车上吃;东西也都收拾好了,把家里剩的那几个南果梨都装包里了;你明天早晨早点过来吧……”我压住内心的烦躁,无奈地安慰母亲道:“别计较了,明天我尽量早点过去。”这个周末又消停不了了,正是北方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本想懒床一天的。

我已经记不得这是雇用的第几个保姆了。父亲病病歪歪十几年,如今去世都已经三年了,这前前后后近二十年间,钟点工、白班保姆、24小时的护工、住家保姆,我几乎雇了个遍。雇用时间最长的三年半,最短的十几天,一般都在半年左右。有我辞掉人家的,也有人家主动离开的。总的来说还算幸运,虽然没有遇到亲如家人一样的,但也没遇到刁钻奸猾、连偷带拿的。每雇一个保姆都有一个故事。

有文化的“常奶奶”

“常奶奶”是母亲同事的遗孀,我儿子这样称呼她。她是我们家雇用的第一个保姆。父亲病重住院,儿子在父母家附近的小学上学,中午还得去老人那儿吃饭。 “常奶奶”没工作,和我父母同住在一个小区,一双儿女都在外地上班,经熟人说合就来 “帮忙”了。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来打扫卫生、做饭,中午回她自己家吃饭、休息,傍晚再来做顿晚饭。

“常奶奶”长得高大魁梧,五官端正,但就是不好看,鼻子头还红红的。好在说话和蔼,礼貌中透着很好的教养,穿得也干净利索,所以孩子很愿意和她亲近。她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上过高中——“老三届”,父亲曾是大队书记。年轻时,她看上了一表人才,但出身不好的一个北京下乡知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然如愿以偿。这个北京知青没有抛弃她回北京,而是选择了这个北方小城工作。她成了城里人,但一直没有正式工作。

“常奶奶”非常会唠嗑,我母亲比较满意。我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颇有看法——“眼里没活儿”而且手脚慢;我下班进家想喝口热水,可暖水壶经常是空的;炸的花生米粘牙;烙的饼梆梆硬;除了素炒芹菜土豆丝味道不错,别的都不行。最“出彩”的是有一次,我买了一条儿五花肉,让她红烧,端上桌后看着就腻,儿子吃了三块儿,没一会儿就说头疼,然后就吐了,此后一年多不吃红烧肉。这件事现在偶尔还被拿来调侃。

父亲身体稍好些后,“常奶奶”就下岗了。老爷子自己做得一手好菜,自然也很难接受 “常奶奶”的厨艺。

要“面子”的“小高”

父亲腰椎骨折,加上哮喘、糖尿病,住进了医院。母亲血压不太稳定,又不太会做饭,最让人头疼的是她竟然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了,原有的钟点工不得不换掉。远房亲戚把“小高”介绍过来,我马上留用了。 “小高”是本市下岗职工,初中毕业,48岁,健壮结实,离异不久,有个正读大专的女儿,自己刚买了期房,还有些借款要还,暂时寄居在大姐家。

开始两个月,“小高”在家照顾母亲,偶尔陪老太太一起去医院看看父亲,我忙不开时她去医院送点饭,当时我还给父亲雇了个护工。小高话少,精通家务活儿,家常饭菜做得不错,而且干活儿自觉。母亲最满意的就是家里的水果等食物,自己不发话,她从不动;平时很少打电话,出门也不跟邻居们聊天。父亲出院后,行动不便,“小高”人高马大的,加上前期的相处,我挺放心。每天下班后买些生活必需品送过去,我就回自己家。

时间长了,我发现“小高”很要“面子”,性子太闷。小区里的好事之人和她攀谈时,她从不告诉人家自己是保姆,而是以我家亲戚自居。有一次碰上她大姐来看她,我才知道她已经两年多没见自己父亲了,仅因为她离婚时,父亲骂了她。还有一次,她女儿放假来看她,中午和我们一起吃饭时,父亲觉得那孩子没规矩,不太高兴地多看了她几眼,“小高”发现了,以后就再也没让女儿来过。我母亲话多,做事不够大气,经常分半个苹果、梨之类的给“小高”,总把 “我们老俩口吃不多”放在嘴上,而小高饭量却不小。特别是晚饭,父母就喝粥、吃点生菜蘸酱之类的。老人岁数大了,确实吃不多,但“小高”正值壮年,怎么行?我私下劝过父母,但老两口一致反驳我:“咱家吃得够好的了” 。我只好时不时地跟“小高”说,家里的水果随便吃,晚上自己炒个菜,又不是没有。但“小高”从没为自己单做过菜,最多是中午有意多炒点菜,剩下晚上自己吃。我有好几次发现她不高兴——活儿虽然照干,但脸拉得老长,嘴撅得老高。问她咋了,她说“没事儿。”我也就没法管了。

一晃儿就是一年多。哥哥一家回来看父母,第二天中午,哥哥亲自下厨,做了好多菜。吃饭时,“小高”说自己在厨房吃,我们礼让了下,就随她了。晚上哥哥又买了新鲜的鲍鱼、螃蟹,每人一份,她又推说不吃。父亲看了她一眼说:“这东西很贵的。”没想到她转身就回卧室收拾东西去了,然后告诉我们说自己不干了。

“小高”辞工,其实我是有预感的。自己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时间长了确实让人不舒服;我自己清冷的性格也难以让人亲近。再有,“小高”的新房装修好了;她女儿不仅毕业了而且已经和男朋友谈婚论嫁。只是她以这种方式离开,实在是我没想到的。

八面玲珑的“老赵”

“老赵”是中介介绍来的,是我雇用时间最长的保姆。

父亲在去世前基本上是能自理的,母亲从心眼儿里不愿意雇用住家的保姆,只想雇上午半天的,她认为晚饭简单,我下班过来做就行,人多吃饭香,我家离得也不远。“老赵”来面试那天我单位有事没能赶回来,母亲做主雇用了她,理由是——人看着挺好;寡居;家住附近,走路10分钟就到;不在咱家吃饭;有事还能随叫随到。雇的人终究是得让父母满意,我也就没再说什么。

“老赵”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那天我一进家,母亲把我堵在门厅,小声跟我说:“保姆今天早早儿就来了,收拾厨房时看见咱家有两个新平底不粘锅,她要买一个。你说……”我无语地看了眼母亲,换鞋走进厨房。正在灶前煎鱼的人个子和我差不多高,挺壮。她扭头亲切地和我打招呼:“下班了?我姨说你比我小,叫我赵姐就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她成功地堵住了我对她年龄的询问。我曾跟中介明确说过不要年龄太大的保姆,但我目测她得有60岁。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的真实年龄,虽然后来我看过她的身份证,但她说身份证上的年龄是换户口时虚报的,大4岁。随后,她又问我中午如果回来吃饭一般几点到家,以便她做菜,菜凉了不好吃,她不着急回家……最后也没提买锅的事。我犹豫再三还是主动、开诚布公地告诉她,家里的两个新锅不能卖给她,那是哥哥特意从国外给父母买回来的,如果她急用又不嫌弃的话,可以拿走今天煎鱼的这个。她笑着说不嫌,然后涮干净拎走那只半新的平底锅了。

我没想到的是“老赵”竟然不认识字,但她见识很多,特别会察言观色,很快就摸清了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哄得我父母挺乐呵。当然家务活儿干得也还过得去。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天上午她会花十多分钟为父亲“按摩”(其实就是轻轻地摸搓、拍打)一下,冬天还给父亲缝制了厚厚的棉袜子、棉手捂。

从母亲口中,我陆续得知她父亲曾是附近县里的乡镇干部,因为母亲有病,她8岁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弟弟们的责任,所以一天学也没上,也不想上。她十六岁开始外出打工,做木匠时,嫁给了同为木匠的“官二代”,老公公本想给她换个体面的工作,阴差阳错却让她彻底丢了工作。改革开放后期,她做买卖挣了点钱都让吃喝嫖赌的丈夫挥霍了,丈夫因酗酒换上了肝硬化,早早地上了黄泉路。唯一的儿子,不好好念书还早恋,她拼命反对却无效,未婚先孕的儿媳多次堕胎时可能烙下毛病了,结婚十多年了还没有孩子。婆媳关系比较尴尬。她想趁着自己能干多攒点养老钱。

我决定辞退她是在父亲去世一年以后。父亲去世前一个月,我母亲和“老赵”协商,给她加些工资,要她吃过晚饭后过来做个伴儿,早晨起床就可以回去,上午九点多再来。父亲去世后我们双方就默认延续了这种雇用方式。但不知不觉中我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母亲经常说“昨晚老赵都八点半了还没来”、“老赵今天上午10点多了才到”;家里有些东西不见了,虽然不算很贵重,一问母亲,回答总是一句话“老赵说用,我给她了”;每个月“老赵”除了正常休息,都会请两、三天假,不是说朋友给她报了旅游团就是老家来人了,要么就是去医院看病,回来上班的时候会带点礼物,我也不好意思扣她工资。让我下定决心辞退她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下午,母亲感到有点不舒服,给她打电话,她说自己正在朋友家不能过来,事后也没有联系我。我意识到不能再迁就了,必须得换掉她,雇24小时住家保姆。

能人“小方”

腊月的时候,我从劳务中介领回来了“小方”,“年根儿”是最不好雇保姆的时间段,价钱也相对较高。“小方”53岁,初中文化,农村户口,两个儿子都在本市上班,均已成家且有自己的房子,她和老伴儿跟着二儿子过。老伴儿是乡镇退休干部,现在一个小工厂“打更”。“小方”在老家镇上开过小饭店、超市,但这几年一直在当保姆。她非常自信地对我说,从来都是她辞雇主,上个雇主家活儿太累了,现在她腰间盘突出,还有二型糖尿病,虽然都不严重,但也怕累。她就想找个人口少的清静人家,哪怕少挣点。

来到家后,小方非常满意,用她自己的话说——“在你们家都能把我的病养好了”。她很手脚麻利,做卫生粗拉点儿,但说得过去;饭菜做得真是不错,特别是“量”把握得恰到好处,基本上不剩饭菜。我中午不回家,她会把饭菜拍照,用微信传给我看。家里缺了啥佐料,她出去买回来也不计较钱。腊八那天,她煮了腊八粥,淹了腊八蒜……

母亲不太喜欢她,嫌她话多,粗门大嗓,电话多——管闲事。母亲还告诉我她好几次竟然在电话里和自己老公对骂,满嘴脏字。

母亲的话说完没几天,“小方”满脸歉意地跟我说,她不能在我家干了。年初时,她二儿子因为玩网游输了十多万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女方。现在放寒假,她老公非要把孙女接回来,却带不了。这几天她快气死了,她不愿回家——儿子不懂事,老公脾气不好还啥家务活儿都不干。她觉得很对不起我们,她说自己认识好多保姆,一定能找个靠谱儿的替她,如有可能,过完年她还想回来。

“小方”在我家干了17天,是最短的一个,她介绍来的人(一个老公在外打工一年多无音讯的农村妇女)在我家倒是干了好几个月。她后来回来了一次,还给我母亲买了点水果,向她介绍来的人收了100元中介费。

憨人“小王”

随着年纪的增长,母亲虽然耳不聋眼不花,但脑子反应有点迟钝,记忆力也减退了。我多少有些担心她受保姆的气(虽然家里有监控),所以留用了中介介绍来的“小王”——看着就憨,来自本市最贫困县的山区,地方口音很重,50岁,识字,儿女双全,最小的外孙子都5岁了,老公也在本市打工。她只有一年经验,据她说侍奉的是一个儿子极为不孝老太太。

“小王”告诉我,这个城市是她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她在上个雇主家干了一年,只去过附近的超市。她絮絮叨叨地表白,对我们家非常满意,如果发现她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直说,她一定改,千万别辞退她,她会象侍奉自己亲妈那样对待我母亲。

“小王”绝对听我母亲的指挥,让干啥就干啥,就是干不好,半自动脱水墩布、全自动洗衣机、高压锅、微波炉、消毒柜、空调、电视没啥她会用的,教两三遍也记不住,学习态度倒是挺好,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笨”。她做的饭菜也是差强人意,好在我母亲不挑吃的,牙不好,消化也不好,只要烂糊就行。我只好指导“小王”每周炖一锅鸡汤或猪骨头汤,装盒冻好后,再剁成块,给老太太炖菜、下面条用,剩下的鸡肉、排骨她随便吃,另给她了些零钱买自己想吃的蔬菜。刚来的几天,她很拘谨,不好意思吃。后来熟悉了,可谓“吃啥啥包了”,不到一个月就胖出了双下颌。

“小王”让我见识了什么叫“没文化”,她认识字却不读书、不看报,一旦有闲暇,就用微信跟家人视频聊天;她不爱看电视,更不听新闻,现任国家领导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告诉她也记不住;陪着母亲遛弯儿时,自来熟地跟邻居们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家人,尽管连儿子打工的城市名字都说错……小王有糖尿病,开始并没有告知我们,来我家几天后才说,还说她外甥是县医院院长,让她每晚打一次胰岛素就行。后来我母亲发现她打胰岛素针时竟然不消毒,而且经常忘记。我多次跟她讲糖尿病人应该多吃粗粮,少喝大米粥,但她根本不听;一个多月后,我发现她血压高,但她不吃药,说自己没感觉;所以我在还没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赶紧辞退了她,也引发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7.小学随笔写作 篇七

一、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中心命意意识

中心命意是文章的灵魂, “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 无“神”之散乱或有“神”之谬误怎有惊风雨之效?随笔的中心要有聚焦的冲击力, 随笔的思想要有积极的感染力, 随笔的观点要求正确的启发力。这是“思想真实健康”的基本要求。

(1) 写观察。观察是生活随笔写作的重要内容, 凡所观皆能引发所感, 所感皆应启发人所共感。正确的观感既是生活的积累、生命的痕迹, 更是启发他人前行之动力。如写开学时分的大扫除:仿佛擦去的、扫去的, 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 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 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

(2) 写对校园生活的喜爱。学生在学校中, 学校中有生活, 如何对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生活随笔写作的重要内容, 只有热爱校园生活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学生。

(3) 写离家的情怀, 对自由的渴望。人人都有一个家, 家牵挂着你, 你留恋着家, 家是你温暖的港湾, 家里有你的故事, 这个故事属于你我他, 当然也属于生活。

(4) 写反省自己。生活中学会反省, 学会反思, 学会自我解剖, 回到属于自身的世界, 在生活和精神的天空成长。只要有了这种期待, 就可能奋力一赴!

(5) 写整理心情, 转变态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心情, 生活随笔应记写之, 因为这段深切之情让自己铭记, 让他人迷而知返。

(6) 反思、思考同学相处之道。高二分班了, 进入了新的班级同学关系如何相处呢?2013全国新课标甲卷考查了对于“同学关系”的认知……

生活随笔写作写的是自己, 读的是大家, 让你的生活成为大家精彩生活之一部分:采取生活之树的点点花瓣, 装点自己, 美化集体;捡拾生活之路的七彩石子, 铺垫自己, 通达大家;汇集生活河流的滴水清泉, 滋润自己, 泽被他人……

二、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表现意识

生活随笔写作要表现生活, 生活需要诉说, 需要表达, 需要展现:要把生活用丰富的内容来体现, 恰当的结构来呈现, 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生活随笔写作要有一定的表现意识, 这是“恰当、个性花表达”的要求。

(1) 用内容来体现:内容体现生活, 要求鲜活。生活随笔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独特的视觉观察过, 经过独特的心灵之光辉映过的鲜活的生活内容。是一段生活细节的叙述, 是一片特殊景致的描写, 是一次真挚情感的抒发, 是一场情理的深化议论。

如《开学时分》可以写成大扫除的记叙、离家情怀的抒发、校园环境的描绘、高一反省的议论、同学相处之道的阐发等。

那是一件值得记叙的具有细节美的事情, 那是一幅必须描绘的具有意境美的画面, 那一种需要抒发的具有真挚美的情感, 那是一个可以表达的具有哲思美的观点……

(2) 用结构来呈现:形式呈现生活, 相对自由。结构不是文体的形式化, 更不是僵死的模式化, 结构讲究“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结构是一个组织材料的问题, 是首先写什么内容、中间写什么内容、结尾写什么内容的问题。结构注意开头和结尾的点化、层次和段落的规划、脉络和线索的潜化、过渡和照应的明化。

如“写整理心情, 转变态度”的三个段落: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 担心学校生活;随遇而安, 既来则安吧;随机而起舞, 我本青春年少, 少年多壮志!

合理的结构呈现了清晰的内容, 恰当地表现了写作的意旨。

(3) 用语言来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力求生动。语言表现生活, 即指语言适应生活的题旨情境。 (1) 恰当的修辞, 体现观察的深入和形象美。如“高三的教室像一节节奔驰的火车厢, 满载了人, 一刻不停地奔向目的地, 那是属于梦想的地方”“校园广场里那几株萎缩枯黄的盆栽, 仿佛诉说着两个月的寂寞和苦难”“仿佛擦去的, 扫去的, 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 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 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等语句。 (2) 句式的整散结合, 体现情感的律动和音节美。如“不敢相信, 也不知道高一时做了什么, 好若浮云, 风吹就散了。语文想偷桃换李, 数学想一笑而过, 英语想欠账不还, 地理想意思意思, 政治想能省就省, 化学想一窍不通, 生物想没啥意思, 物理, 啊哈, 讲得啥子东西哟”的写作。 (3) 深刻的哲语, 体现生活的领悟和回味美。如“仿佛擦去的、扫去的, 不仅仅是灰尘和杂物, 而更是心的恶习和惰性, 勤奋的汗水呈现出本质的洁白”的语句。 (4) 幽默的慧语, 体现乐观的心理和风格美。如写高一时对待老师的要求:“老师让我向东我偏向西, 他让我打狗我便去撵鸡。”扎根于生活事实观察思考的智慧的幽默给人会心一笑的同时, 会让人感受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就是独特风格。 (5) 擅长引用化用, 体现生活的积累和丰富美。如有学生引《中国合伙人》中关于梦想的阐述: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你坚持就感到幸福的东西。

语言还有注意词语的推敲和锤炼、注意文体的要求等……

8.关于“随笔写作”的教学叙事 篇八

那天早上,我从家里沿溪岸散步出发,顺便观察周围的物象:混浊的溪流边,漂着许多垃圾;对岸的几丛芒草荆棘边,栖息着几只白鹭,还有几只在溪面上低低地、慢慢地飞着。听说白鹭对生活环境非常挑剔,而眼前这洁白与混浊两相映衬,竟是如此和谐!再往前走一段,水被橡胶坝拦着,下游裸露出了深深的河床,厂区排污出来的浓浓腐臭飘散回旋在鼻子里。这里曾经是自己小时候的乐园啊,那滔天欢歌的白浪,那偶尔出现几个旋涡的静静绿潭!只是,这一切,已经不再。

进入课堂,为缩短彼此距离,我谈了自己与学生的缘分,又谈了自己路上的所见所感。因为对白鹭与溪水“两情相悦”情景太熟悉了,所以许多同学有了表达的冲动。而这正是有效教学的交流基础。

恰巧这一天是“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漫长冬季了,而且这时恰是学生刚学过的《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于是,我借题发挥,逗趣道:“我们该扯住这深秋的最后尾巴赶紧入题来回‘随笔’,请随我来吧。”借题发挥虽有巧合,却也能体现教学机智,用得好,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大。我先给出了一个问题:“秋,你看到或联想到什么物象、人物或情感?”我想借此涤荡彼此间的陌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与热情。学生的答案很多:有落叶枯藤、凉风寒水、流云飞霜;有黄橙橙的橘子、四处飘香的丹桂、织满石壁的爬山虎;有丰收喜悦、成熟思想、沉重生命、沧桑岁月、离苦愁绪、思亲怀乡;还有求学者、开拓者、漂泊者、打工仔、城市房奴的命运;等等。一位学生说他联想到了“一年一年地过去,岁月不断消失”。这正是我想说的。我戏谑道:“你的思想和我共鸣,我担心你也会和我一样头发早早掉光了,也可以说是提前‘进化’了。”学生大笑。我又继续说:“上周五早读时,听到一中有个班主任说,他班级的一学生在树底下发现了一只死去的松鼠并掩埋了。”学生一下子沉静了,是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教育比写作的教育凝重得多。在生活中,如花的生命不幸凋落的情况还少吗?这堂随笔课倘若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活着和死去的话题,会更有“诗外”价值的。而后,我们又从生命谈到了孝道,谈到北大实名制招生“被限制推荐”的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中某些渐渐涌起的浓烈情绪已经击中了很多人脆弱的心弦并引起共鸣。然后,又联想到刚学习过的《陈情表》以及《礼记》中的“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联想到自己高龄的父母,联想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忧”的古训。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后的一道课外题目:你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文明堕落的反映?

教学生写随笔,要教学生合理的联想并讲究联想的深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创造一种师生亲密和谐的气氛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一起探讨随笔的特点:随时、随地、随意和随体。随笔写法似乎没什么限制,却往往因此让学生手足无措,不知道这没有限制的“大葫芦”该如何使用。我告诉他们,我们许多情感可以像王国维先生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样,借恰当的事物去“附着”,力求做到用心感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力求写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真实表达、个性彰显(如视角独特、联想与想象)和审美评判(立意高远、追求情趣、鲜活精美,这方面难度较大,可以先不考虑);我还告诉他们,他们曾经读过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即将学到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随笔范本。为让学生砌好第一个台阶,我强调随笔应该从“有意思”写起,再慢慢过渡到“有意义”,“玩”出语文的精彩。是啊,随笔材料实在太多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名山大川清风明月,悠悠浮云款款流水,古今中外名著逸事,人生世相人情冷暖,时事纵横邻里琐事……我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新近的事物:“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的杰布·克里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被作为战俘交换的以色列大兵沙利特、充满传奇而又个性毕露的苹果公司CEO乔布斯、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讨论、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甚至我们县新立起来的招牌‘养生圣地’究竟应该用‘圣地’还是‘胜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你的随笔。”

接着,我卖了个关子问他们说:“吃过瓜子吗?”这个问题太出乎意料,大家都笑了。学生开始分享自己吃瓜子的经历,有的学生为了展现个性,谈论的话题逐渐有了深度,比如有学生谈到母亲为自己剥小瓜子时自己体会到的一种浓浓之爱。我故意急急地说:“你就说剥瓜子的细节,说母亲的眼神、动作、言语。”这些,对于写人物的随笔来说太重要了。我又告诉学生:“爱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平常与非常都在你那冷静而真实的叙述中。如果能把几个镜头连在一起,再加入适当的景物和个性感觉,就是一篇很不错的随笔了。”我努力让学生知道写随笔真的不难,当然随笔的成功不是朝夕可得的,需要不断的揣摩与提炼。为能从感性去“消化”这吃瓜子中的“意思”,我让学生当场读丰子恺的《吃瓜子》片断,看作者如何写细、如何联想、如何做到生动形象。

关于“随笔写作”,学生在课堂那特定的时间会学到一些基本的方法,但只有让他们在课后细细体味才能“得乎其中”走出一片天地,语文的“玩”就是这样一个积累、尝试和超越的过程。鉴于此,我推荐学生再阅读梁实秋的《下棋》。

“文章切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堂随笔教学,我希望让他们学会只眼独具,再细心“编织”而能独出机杼,进而收获独到之见。学生很聪明,但是我担心他们的惰性和躁性。教学除了鼓励,也要鞭策,他们如果能有所感悟并愿意尝试,那就如播撒的种子开始萌芽了,而这之后的成长得注重“肥、水、保、管、工”了。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篇小随笔《写在长寿边上》发给他们,试图告诉他们如何在众人的共同认知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思考。班级的任课教师谢老师说我很勇敢。其实,不是我勇敢,而是学生喜欢看自己身边尤其是自己老师的文章,而且因其亲切更愿意借鉴和尝试。我想,只要有助于教学相长,这样的“勇敢”是值得的。

这样的课,随意且随性,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思维。这一堂课很难说教给了学生什么,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游戏”的引子,至于更丰富、更艰难的“玩”法,只能鼓励学生自己去积累与尝试了。

9.写人随笔写作 篇九

“四点三十!”我惊叫着冲向宿舍,又是一次放假,又是一次注定要乘末班车回家。我一面嘟哝着,一面拎着大包小包艰难地走向校门口。

校门口照惯例围上一群拉三轮车的人,迫切地等待着需要他们的学生。对于他们,我是一向没有好印象的。每次过红绿灯,只能对着横冲直撞的他们“兴叹”,我转过头,无视他们卖命的招呼和叫喊。

刚走到联华超市,“嘶啦——”一声,我的包应声落地。“不是吧!这么衰!”我看着那断掉的包,无奈地埋怨着。“小姑娘,坐车吗?”我抬头一看,是一个个头不高的老人,他和他的车规规矩矩地停在转弯口。他的车看起来陈旧、没有生气,似乎一碰就散一样。看我没有反应,他又重复了一遍同样的话。我心想只能这样了,冲他点点头。他的眼中顿时放出欣喜的光芒,急忙下车来帮我搬东西。看着他瘦弱的身躯,我真害怕这么多东西会把他压垮。路上,先是一阵沉默,随后他先开口说话了:“平时学习挺累的吧,看你挺瘦的。”我冲着他后背笑笑:“也还行吧,习惯了。”他转过半边脸说道:“可要用心学啊,别像我们一样,天天起早贪黑的,还赚不到钱。”我看着他蓬乱的头发,轻轻地点了点头。“干我们这行啊,”他突然提高了声量,“大多是些下岗工人,又找不着工作,只能靠这个混饭吃。趁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再多干点,往后,咱儿女们就少点负担。咱能做的呀,也只有这些喽!”他干笑了几声,透着些许无奈。我的鼻子一阵酸楚,原来这些最平凡的人每天如此拼命地叫喊、拉客,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儿女多想点。他们何尝不想在家里养老,何尝不想去享受生活呢?多赚一点,再赚一点,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挺过了别人嘲讽的眼光,躲过了别人不友善的话语,为了他们的儿女,他们承受了多少啊!

10.漫谈写作随笔 篇十

拿出一张纸或者建立一个空白文档,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等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留下的是满足和喜悦。写作好比是一场爱恋,切不可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内心,产生灵魂的共鸣,好似一期一会,理应保持虔诚与郑重的态度。有些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因真实而动人;有些故事,明明是虚构的,却同样可以打动人,只因情感真实动人。真实的情感会产生让人直面内心的力量,让人看到人性的优点和弱点。

写作还好比是一道门,推开这道门,门后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道门,我们才得以安放那无处安身的灵魂。

小说也好散文也罢,文学总是要追寻创新技巧的。可是一看到新奇瑰丽的文字便奉上赞语,抑或过于追求艺术上的效果,都是不可取的。别忘了,艺术力的彰显并不只靠“形式”“技巧”“张力”以及“陌生化”。正如巴金先生所言:“有人得意地夸耀技巧,他们可能是幸运者。我承认别人的才华,我缺少这颗光芒四射的宝石,但我不佩服、羡慕人们所谓的‘技巧’。”我也曾经在改变写作风格上花过不少时间,进行过不少思考,从人称的变换、结构的交错到语言风格的转换,只是经过种种探索,才发现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路线本就是一种福气。

我一直认为写故事便是在写自己、写人生,这种观点多半和某些文学理论背道而驰。然而,我书看得越多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这一观点。我很同意一位青年批评家的观点,小说关注的不外是“生活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

我当初问过一些人他们为什么会开始创作,也看过一些人的创作感想,说是看了别人的作品然后才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被引导的经历,但如若这种引导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进了迷宫,全无自己的风格,那便是文学的不幸。

文学真是神圣的事物,脑海中理论越多,便越惶惶终日不敢落笔。在我眼中,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观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而青春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笔下的文字里面有个小小的自己,有个孤单迷茫寻找光明的自己,有个不愿仗剑起舞与过往告别的自己。

11.浅谈预初年级随笔写作指导 篇十一

关键词:随笔;写作;生活化

随笔是一种轻松随性、无拘无束的写作状态,几年的高中任教经历让我相信写随笔是比较受学生们欢迎的一种写作方式,在这种高度自由的写作中我们往往能看到学生心灵与智慧的闪光。可是这样的想法在我去初中部轮岗、开始任教六年级预备班时碰了钉子。

为了保证一定的写作练笔量,初中部也在六年级预备班选择了每周写随笔的做法。可是几周下来,我发现学生的随笔缺少期待中的亮点,题材内容上多是一周的流水账,或者只是小学作文内容的重复,随笔成了“鸡肋”,甚至一种负担。了解下来,普遍的反应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多是命题式写作,没有写随笔的习惯,一下子给了太大的“自由”,反倒觉得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了。对此大家无奈地表示如今的孩子生活太单调,缺少体验,自然也缺少话题。而学生对每周一次的随笔则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厌烦,因此我们在第二学期结束了之前的无为而治,开始尝试着做点什么。

首先面临的就是起步阶段找不到话题这一棘手的问题。直接从生活中筛选、提炼素材对大部分预初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选择降低起点,通过由读入手、以读促写的方式加强引导与训练。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以容量大、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而著称,教材本身蕴藏了大量读写训练的资源,如课后的学习建议、单元综合学习等的练习设计都给学生们提供了素材上的好点子。与其漫无目的、为选材料而选材料,不如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写作训练设计,并结合阶段性的课文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自身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比如课文《在那颗星子下》是舒婷一篇回忆校园生活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少年真实可爱的心理,学生读后很有共鸣。教材中提供了这样一个课后训练设计:“文章为我们描写了有趣的学校生活,请你从自己的学校生活中,选一个生动的场景,把它写下来。”于是,我们尝试着利用课文阅读留下的热度,建议学生以此为话题完成周末的随笔并且作了一些简单的提示与指导。如对“有趣”、“一个场景”等关键词作了强调,为了避免节奏拖沓、东拉西扯,又建议构思时可将所写画面内容浓缩在一分钟内发生的事件。在之后的随笔中我们见到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试举一例:

“嗒、嗒”,高跟鞋的声音传来,大家立刻把桌上的小说、零食收了下去,迅速拿出课本读了起来。老师进门时人人都窃喜自己动作神速。为了让早自习更加逍遥,快到点的时候,我们把教室门从里往外上上锁,并且发明了让我们颇为得意的暗号(所谓“暗号”就是先敲三下,停顿几秒,再敲五下,表示敲门的是“自己人”)。

这天,同学们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好不快活!有了暗号的保护,大家更放肆了:有谈笑风生的,有吃零食的、看小说的。这时敲门声响起,仔细听后,是我们的暗号!第一排的小个子嘴里叼着根火腿肠,手里拿着本武侠小说,定定心心地去开门。门开了,人却定格在那里。侧身进来的居然是我们的班主任,小個子嘴里的香肠“吧嗒”掉在地上,可他还是忍不住喊了一句:“糟糕,有内奸!”

看得出学生们不是随便对付,而是比较用心地在写。因此与其让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成为某种摆设,不如有所选择地加以使用,让课文教学与随笔写作遥相呼应、互相促进。当然,随笔不仅可以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袅袅余音,也可以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美妙的间奏或前奏。一次,我在学生随笔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如果去奶奶家时,闻到那一股独特的香味,那就一定是奶奶又在做烙饼了。每年奶奶都会做几次烙饼,每次都是从早忙到晚,做出一大篮子的烙饼,那时就相当于全家的节日。馋嘴的我和表妹就会守在厨房的门口,听着生的烙饼在油锅里“滋啦啦”地响着,等到第一锅烙饼煎好,奶奶刚把它们端出厨房,我和表妹就迫不及待地冲上去,全然不顾刚煎好的烙饼烫手,抓起一个就边吹边吃,热腾腾的烙饼的香味,夹着葱的香味,直冲我的鼻子。等到烙饼稍微凉了些,不烫嘴了,大人们也纷纷来品尝这美味了。等大家吃饱了,奶奶便把大篮子的烙饼分装在几个保鲜袋中,给她的大儿子家、小儿子家和女儿家每一家都装上几十个烙饼。我们一家三口也可以分到几十个,回家以后,烙饼也就成为了接下来几天的点心和早餐。早上,把烙饼蒸一蒸,配上一碗薄粥,薄粥的清爽与烙饼的香脆就完全结合了。

可惜,现在奶奶老了,做烙饼的次数也少了,家里除了奶奶也没有人会做烙饼了,这“手艺”也快失传了。明年暑假,我准备拜奶奶为师,学习做烙饼。

短短的一段文字既细腻生动又颇有意味,而此时正值要学习课文《稀粥南北味》,作者张抗抗通过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经历折射出人世间的沧桑。因为对一些历史背景的隔膜,这样的作品对于六年级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总又有些东西是学生能够走近文本“将心比心”的:“吃”是我们最日常最物质的一种行为,但关于“吃”的记忆又往往与情感体验相伴。我在课堂上引入了这则由同龄人自己写的关于“吃”的随笔,一下子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随笔帮助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使他们对这篇原本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结束之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在之后的随笔中我们见到了《后街的天津锅巴》、《小吃伴我成长》等类似题材的小品。

这样的一些案例让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阅读教学与随笔训练可以形成积极的互动。学生的随笔也需要更多的交流、更多的鼓励,哪怕是课堂上看似不经意地一提。当然,有时我们也不吝惜拿出课堂上的时间,定期进行专题交流,或全篇展示或片段呈现,做到随笔作业的及时反馈,让学生们的随笔拥有更多的阅读者、交流者,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热情。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随笔的写作兴趣大大提升,内容、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阅读面也逐渐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触角也渐渐伸向书本之外,逐渐找到了选材方面的感觉,学着自己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写停电之后的瞬间感觉、写在小区晨跑的全新体验等。随着学生随笔的不断成熟,我们一方面仍然坚持读写结合的引导,一方面也鼓励部分学生自由选材、自由发挥。

在对学生随笔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意识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但有时候往往是我们的经验主义与放任自流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那样非但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另外,“修行”固然要靠“自身”,但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比起“指导”二字,“引导”二字可能更准确,引导预初年级学生进行随笔写作的尝试还很不成熟,然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读写结合,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确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

12.小学随笔写作 篇十二

教育性, 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 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 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 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为基调, 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 谈今论古, 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杂而不乱, 总是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样, 在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 给人很多趣味, 教人俱多智慧。

形象性, 要求随笔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 而且必须尽力勾勒出自己的典型形象以阐述事理。优秀的随笔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而是将真理寓于形象之中, 或讲一个故事, 或引用一段历史, 或描绘一些生动的社会现象, 或打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 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自己所说的对象, 使读者能从感情上唤起丰富的联想, 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此外, 形象性还要求随笔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而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

随笔的表述方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随感、针砭、赞扬和论辩等。随感旨在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给读者以强调、提醒、告诫、呼吁或提示, 以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愿景、建议或预见,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针砭, 作为一种批评或贬责, 要求切中时弊, 对某种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缺点错误, 不良作风给以及时揭露和批判, 并对症下药, 指明方向。赞扬, 以正面表彰先进人物、新事新风、新鲜经验, 倡导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精神, 从而由小见大, 有力地推动教育学改革。论辩, 指的是拚正是非, 论述事理, 着重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上给人以新的启示。

进行随笔的创作, 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准问题。所谓“准”是指所提出问题, 确实是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二要找准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也就是角度。这种突破口最好是由小见大具有典型性的正反教育教学现象, 或具有萌芽性的新鲜事物, 或古今相承能生发出新意的历史典故, 或行业相通能转化成金的他山之石。

三要追求精炼。“文以意为主”, 精练的文章, 首先是主题精练。主题精练, 即指主题有独到新意, 旨远意深, 又指主题的单纯集中。意在笔先, 作者应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坚持舍弃“不必命之题, 不屑言之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炼意”。当主题确定后, 还必须对论据进行梳理、剪裁。刘勰说:“裁则芜秽不生”, 强调了剪裁的重要。此外, 还要锤炼词语, 推敲字句, 讲求语言的精练和文采。精练和文采并不矛盾, 精练不是苟简, 而是精彩和练达。人们把随笔视成说理性散文, 就足以说明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在随笔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学习之时撰写的另一篇随笔性散文, 当属此类文章中的精品之作。

四要巧构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了千回百折, 峰回路转, 才能藏奇储险, 引人入胜。因此, 写随笔必须注意章法, 力求尺水兴波, 连绵起伏, 千万不可搞直筒子结构, 一引典故, 二发议论, 三提号召;或者一树靶子, 二加批判, 三定调子。教育随笔要力求全文一波三叠, 一唱三叹, 让你一时“好向源头通曲水”, 一时又“再向天外看奇峰”。

笔者曾有感于初等数学研究者的不被人理解, 甚至遭人非难的社会现象, 写下了一篇《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的随笔文章, 作为例文附上。

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

时下, 泡酒吧, 坐音乐厅, 打高尔夫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活动虽然高雅, 但都是贵族的享受。当然也有大众化的娱乐, 比如玩麻将, 打扑克, 下围棋……, 人们也可以乐在其中。多人玩味的几人游戏难免会经常发生“三缺一”的尴尬, 于是有一个小小的群体, 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游戏———玩数学。

对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而言, 它既是游戏, 也是生活, 生活与游戏融为一体, “游戏人生”不再是人生的亵渎, 而是升华, 这也是数学爱好者独有的“艳福”。

初等数学研究者理当属于拥有享用“艳福”的使者。他们灵感的突发, 拓展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他们高超的技艺挖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不等式;他们宽阔的视野延伸了多面体的凹凸性。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创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 创建了折线理论。他们的成果虽然不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居庙堂之高, 与大师平分秋色、附庸风雅。

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 做喜欢做的事。他们不像一个乐于玩扑克的人一样, 津津乐道于某一盘牌赢得痛快, 或耿耿于怀某一局牌输得惨烈, 从来也没有想去申报牌类运动的几级桂冠。他们企盼的是得代数之趣, 铸几何之魂。然而, 正是这一批得“闲云野鹤之趣, 魏晋雅士之情”的初等数学研究者们重提古老题材, 重探千年课题, 使一些古老的遗产得以保留使几千年来的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初等数学的研究者们就像艺术的玩家一样, 钟情于一幅画, 一方印, 却在不经意中保住了一份历史, 弘扬了一种文化。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痴情, 才使得被时代所覆盖的数学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是他们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经典数学问题, 淡出教材, 精心研究, 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他们不愧是数学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他们是传播数学文明的使者。

纵观高考数学命题的发展,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用三角形纸片剪拼三棱锥和三棱柱模型”;而后又有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以计算机二进制为背景的组合数学”压轴题, 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都超越课本, 超凡脱俗, 其背景来源无疑都是来自初等数学研究, 只有深谙其中奥秘的人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怪不得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概:“要想在指导高考中有所成就和建树, 不仅要懂得从课本中找联系, 从竞赛试题中找借鉴, 从高等数学中找启示, 同时还应该从初等数学的研究中寻找智慧,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如此”。

初等数学研究, 本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却被一些人怠慢了。有人认为它是无用之物, 是故纸堆里的东西。甚至还有人在非难于它。对此, 一个真正的初等数学研究者, 大概是不会与之争辩的。他们信奉的是“走自已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 是因为他们还是教学研究的奠基者, 没有哪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不是建立在初等数学研究之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两位初等数学研究大师杨之、劳格先生, 他们博古通今, 综观现状, 揭示了初等数学的五大特征:初等、基础、综合、有较高的普通教育价值、与高等数学融通。

当今世界, 鱼龙混杂, 学术界亦是如此。有的人或嫖窃他人成果, 或伪造试验数据, 媒体常常会冒出这样不端的新闻。然而, 却很少有人在初等数学研究上造假, 这是因为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成果很难交换到一些人所需要的荣誉和光环。这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悲哀, 同时它也是初等数学研究之大幸。正因为如此, 才使初等数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 坚守着一方净土。从而营造了“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奇文同品读, 疑义共诠释”的研究氛围。

2003年底, 我有幸在南京荣获了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更有幸的是我聆听了著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先生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的学术讲座, 这两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师, 一位以圆锥截线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课题,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由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天体力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从数学的特点谈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初等数学问题引入, 博古通今, 贯通中西, 通俗易懂。时儿将一个几何题、一个代数变换, 把听众带入了中学时代“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中, 并将初等数学研究的情结溢于言表。于是我当时就在想, 初等数学中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没有未被发现的规律, 那么, 怎么会激发大师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方式来惠及后生呢?

一提起数学, 有的人犹如“谈虎色变”。然而, 在大师的眼中, 初等数学可以归结为“数”“形”两条主线。“数”即函数, “形”即几何。他们认为数列是函数的特例, 方程是函数值为零的特款, 不等式是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而对于三角函数, 大师们更是技高一筹, 他们认为“三角函数就是单位圆上点的坐标, 三角函数所有性质的根源, 都来自圆的对称性”。如此精辟的论断, 引领后学在数学的领域里不断的探索。这一切都证明了希尔伯特关于“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 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由此可见, 初等数学不但有生命力, 而且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就可以摘取初等数学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二十世纪80年代起, 初等数学研究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杨世明先生发现全息现象, 汪江松教授与黄家礼老师联手甄别几何明珠, 特级教师杨学枝将不等式的若干方向不断推进, 熊曾润教授和王方汉老师洞析星形折线, 沈文选教授和冷岗松教授则把初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都是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是我所熟悉的雅士哲人, 正是因为他们那雅士般的闲趣和哲人般的智慧换来了今天初等数学研究的繁荣。

回眸上下几千年, 谁知数苑多少事。有谁会知道,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会成为组合数学的经典, “1+1”会成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又有谁会知道, 幻方会由《易》演绎至今, 变得如此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使她们流传下来的不是她们实用性, 而是她们的艺术性。如果我们的先贤都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取舍的话, 那么, 这些美好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所湮没。

初等数学自她们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衣食住行无缘, 与功名利禄无涉。而吸引研究者的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而是数学问题的本身, 问题本身的魅力, 问题所指向的理性精神, 以及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探究问题所激发的生命活力。

“代数瑰宝, 几何明珠, 数苑奇芭”都是初等数学美好的别称。我们珍视初等数学, 即使在评价数学进展的《数学译林》中也开辟了一个属于初等数学研究的栏目“数学小品”, 将她称作“小品”, 大概表达了人们对她的一份珍爱。

13.毕业随笔写作 篇十三

毕业,看似遥不可及,可它却如约而至,小学六年的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来,我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所收获的一点一滴,都会变成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星,时刻照耀我、指引我,让我在黑夜里,一抬头便看得清。

七月的盛夏,蝉鸣聒噪;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六年的光阴,眨眼变为过去。回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后悔为什么没早点珍惜。最后一次背着书包离开校园,看一眼那高大的梧桐树,我们似乎还在底下嬉戏;看一眼空旷的走廊,似乎还回荡着我们读书时清脆的声音;看一眼六年的教室,我们似乎还在老师转身时玩着手里的小东西。看着今天新生的来临,不禁回想起以前的自己。记得幼年时懵懵懂懂的看到这里,这里的一切,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依恋,这个过程是多么神奇。

母校!您六年的呵护,让我们沐浴着阳光长大,您就想像我们第二个家,看到您坚实的身躯,我们心中便有了依靠,您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可现在我已经长大,不应该一直在您的庇护下,我也将要出去闯荡!

老师啊!您六年来的辛勤耕耘把知识播撒。多少回彻夜难眠,灯光伴您思教法;多少次苦口婆心,把无知的我们感化。老师,您是一支船桨,让我们在人生的大海上拼搏,您用知识的甘露,浇开了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的清泉,孕育着我们青春的梦想。您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您耕耘的犁头;三尺的讲台,是您奉献的战场。老师!昔日幼苗已长大,今朝栋梁安天下,如今我将离开您啊!

朋友,你们是我最后的牵挂。六年来的朝夕相处,我们有哭有闹,有说有笑,那是的我们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不曾了解毕业,不曾经历分离,不曾感到伤心。毕业之际,一句“珍重”丝毫没有意义,我不想说分离,只希望能永远一起。

我好希望步入初中的教室里,看见的人还是那么熟悉;我好希望三张试卷冲不散我们这个大家庭;我好希望“贸然回首,你们还在灯火阑珊处……”毕业后,我曾回到母校,可是,一切都变了。高大的梧桐树不见了踪影,空旷的走廊也变得拥挤。为什么?我在此经历了六年的风雨,收获了这么多,感悟了这么多,为什么最后的回忆也不留给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瞬间,我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上一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下一篇:微笑着出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