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课课程纲要

2024-06-24

新闻阅读课课程纲要(精选6篇)

1.新闻阅读课课程纲要 篇一

《课程纲要》分享课小结

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向学生们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目标,学习计划,并且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无论是在细化解读课标的基础上编写来的“课程目标”,以学习线路图形式展示的“课程内容”,还是提出学习具体要求的“课程实施”,以及使学生知道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课程评价”,均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了本学科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通过《课程纲要》分享课,对《课程纲要》有了更深的认识。它既非《教学计划》,又非《教学进度计划》,它是对学期课程教学的一种规划。它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体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分析学情,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对于学生来说,《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总之,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课程的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六年级阅读课程纲要 篇二

——校本课程《阅读》课程纲要

设计人:唐景磊 张月颖 陈宇丽 李丽 冯艳丽 课程名称:让梦想插上翅膀 课程类型:阅读

授课教师:六年级语文教师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一、课程设计的背景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在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课程教材的改革又是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开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优化知识结构,有效进行自身调整的平台,进而提高综合素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我校学生家庭知识结构层次参差不齐,学生文化课底子较为薄弱,自觉阅读能力习惯尚未养成,阅读面较窄,阅读能力不强。结合以上实际,我校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进步、成长。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辅相承,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与课内指导相结合,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 “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习惯决定命运,读书成就人生”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目标如下: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喜欢阅读,品味经典。

4、积极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享受读书的乐趣。

5、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60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热爱母语,就要喜欢诵读经典。诵读经典,你不仅会更加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而且会为自己幸福的人生奠基。”为了在阅读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成长,让祖**语美丽学生的人生,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因此开发了该校本课程。

四、课程内容与实施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如下:

(一)主题单元拓展阅读——依据教材的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拓展篇目: 《石榴》——郭沫若 《雨》——冯剑华

第二单元《爱国》拓展篇目: 《想北平》——老舍

《乡愁》——余光中 《我爱这土地》——艾青

《祖国山川颂》——黄药眠

第三单元《人间处处有真情》拓展篇目: 《大冒险》──信守承诺 《教师节的康乃馨》──尊师爱生 《妈妈哭泣的那一天》──母子情深 《爸爸的新鞋》──相亲相爱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拓展篇目: 《田野中的哭声》——纪伯伦

《不幸的地球》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 第五单元《认识鲁迅》拓展篇目: 《怀鲁迅》——郁达夫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第六单元《轻叩诗歌大门》拓展篇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0篇)《回乡偶书》 贺知章 《夏日绝句》 李清照 《题临安邸》 林 升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浪淘沙》 刘禹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诉衷情》 陆游 《青玉案》 贺铸 《蝶恋花》 柳永 《念奴娇》 文天祥 《桂枝香》 王安石 《虞美人》 李煜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拓展篇目:《白苍鹭》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拓展篇目:

《二泉映月》《屋顶上的月光》《看戏》

(二)与好书交朋友——丰富的课外阅读 必读书目: 《绿山墙的安妮》 《狼王梦》 《红岩》 《鲁滨孙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草房子》 《名人传》 《汤姆大叔的小屋》 选读书目: 《稻草人》

《漂亮老师和坏小子》 《爱的教育》

《伯牙学琴》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一生必读的名家美文》 《窗边的小豆豆》 《苏菲的世界》

(三)实施与要求

1、为学生创造读书机会

(1)建立班级图书角。设立小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借阅管理。每月举行一次图书交换日活动(同年级),以拓展书源,使学生有书可读。

(2)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大量书目,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

2、明确阅读时间

(1)晨读。早上上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诵读内容每周一诗,语文教师提前在黑板上写上诵读的古诗,到时间指导学生规范诵读,可带领学生诵读,尽量让短暂的读书时间为教学服务。

(2)晚读。坚持每天晚上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共读,做好评比工作,争创“书香家庭”,努力让家庭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阅读课。每个星期三的下午第三节课为阅读课。每次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上课,努力让阅读课上出特色,让师生都有“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阅读意识。教师可以把阅读课上成“读书方法指导课”、“ 好书推荐课”、“故事会”、“诗歌朗诵会”、“ 读书交流会”、“ 读书沙龙”等不同课型,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4)节假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自主阅读,实现在校在家都阅读,上学回家也阅读的理想阅读境界,杜绝“1+1=0”的恶性阅读后果,要鼓励学生将读书变成一种自觉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快乐活动。也可和家长一起共读,互相激励,共同形成阅读的天地,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增色。

3、做好评价工作

教师加强检查调控,以学生互相检查、家长督促检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以表扬鼓励为主,督促纠正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内心感到课外阅读是自己学习的一种需要,逐步养成一种习惯。

五、课程评价

1、坚持评价内容的多角度。一是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读书信息的获取,更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将建立学生读书卡片、对读书的情况及时统计、评价、反思,加强过程的管理。

2、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3.品社五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分享课 篇三

文化路二小 赵二玲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明白本学期要了解的内容,知道本学期要掌握的重难点以及要准备收集和整理的材料。

课前准备:翻看整本教材,了解重难点,收集资料,做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快乐的假期已经结束了,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迎来了新的课程,我希望我和同学们一起努力,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本学期的课程纲要。

二、复习内容

1、想一想,我们上学期常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2、从三年级到现在,有四个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这四个朋友的名字叫什么?

三、新授内容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观察五年级下册共有几个单元分别是什么?提问

第四单元共包括几个小课题?提问

读第四单元的目标(出示课件)

看课本从第2页-----29页,3分钟后分享你看到了什么?分享的时候要说清哪一页,而且不能和别人的重复。

找生分享(6--7人)

想一想第四单元围绕什么来写的?提问

出示班集体应参与的活动,读师生约定(出示课件)

小提醒:有的同学说,小学生违法没事,犯了法也不会被处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老师提醒同学们要做到以下两点。(出示图片)

(二)看目录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共有几个标题,分别是什么?

(出示课件)读第五单元的目标。

看课本从30页---53页。3分钟后找学生分享。

想一想这个单元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读一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了解几个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出示课件)

(三)看目录第六单元共包括几个主题,分别是什么?

读第六单元的目标。(出示课件)

看课本54页到最后,同样的方法,3分钟后分享知道的内容?找生分享。

观察这100多年间的部分图片。(出示课件)

想一想这个单元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四、课时安排(出示课件)

第四单元安排10个课时;第五单元安排6个课时;

第六单元安排14个课时。

五、评价方面(出示课件)

课堂表现---------20% 完成作业--------20%

带书情况----------10% 思想品德---------30%

期末汇总----------20%

六、谈收获

七、师小结:

同学们,其实每一本教材,就像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只要我们找准前进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然后再坚持不懈的付诸行动,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一定可以用智慧的钥匙开启成功的大门!

板 书

四单元:班集体和法律

五单元:秦朝、汉朝和唐朝

4.新闻阅读课课程纲要 篇四

郑东新区康平路第二小学周婷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有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意识。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3)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次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2.能力目标:

(1)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探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2)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3.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2)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3)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学习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学习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讨论法 谈话法 情景法 小组合作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将带给大家一份神秘礼物,它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份礼物好吗? 【谈话拉近师生的距离。初步感知什么是《课程纲要》。】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师:打开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映入眼帘的是目录,它显示了每组教材的课题和页数,是本册书的路标。通过目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册教材内容有十课.再加一个游戏宫,每课都有四个部分组成: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

了解每组内容的主题和学习要求。

本册有3个单元,第一单元有2个部分,第二单元有三个部分,第三单元也有三个部分。

师:三组内容,三个专题,大家找得都相当的准确,看来每位同学都用心思考了,你们真棒!

创编与活动表演,分析目录。了解课程目标

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从秋天到初冬将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一册书的学习,到了年底我们就要采摘丰收的果实了。会有哪些收获呢?一起来看!

(课件依次出示知识、能力、情感的相应目标)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各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吧,讨论的时候可以借助你手中的记录卡片,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开始吧!(3分钟后选择小组进行汇报)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情景法、角色表演法等(课件展示)。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师: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还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1、评价形式: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

2、评价内容: 知识的抽查和平时表现(书本使用情况、课堂表现)

3、具体实施方法:

(1)平时提问:教材中每课的知识点学完之后,教师在课堂中随机提问学生在本课中的 学习情况,提问率要达80%(2)在教材进行一半时(在本学期以第十周左右)进行所学知识抽查测试,了解学生半学期来的情况。

(3)学期期末的学期测试,是对一学期来品德与社会课的总结。

五、期末评价

5.新闻写作教程复习纲要发 篇五

简答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

判断题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

二、加强知识修养

三、加强思维修养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第二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何为典型事实?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第四节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一、善于联想

二、善于对比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四、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第五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挖掘思想深度

新闻的针对性要求挖掘思想深度,它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判断题)第五章 新闻角度

新闻角度的定义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填空)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第一节

何谓新闻跳笔?

新闻跳笔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百度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第七章 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二、多用子概念

三、多用大白话

第八章 消息 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填空)

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名词解释)--百度

第一节

消息体裁的特点

一、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

四、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总称其为“消息头”。第九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导语 第一节

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一、导语的定义

(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第三节

导语的大致类型

一、概述型导语

二、描述型导语

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三、评述型导语

四、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 第四节

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

二、拟人

三、借用

四、对比

五、直呼

六、排比

七、惊警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三、横向结构

四、点面结构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

——新闻背景 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3(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

(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第四节

简讯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

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判断/填空)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简答)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填空)

一、对比

显现

二、量化

集中

三、以点带面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名词解释)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第三节

新闻素描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花絮的写作讲究,一是;小角度,二是大视野,三是)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首先,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第二节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它的观点、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

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判断题)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 4 的需求。

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其魅力在于其可读性。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通讯的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

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有两种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

二、细节材料;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三、一般叙述性材料。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三、简洁清晰原则

四、均衡对称原则

五、跌宕起伏原则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二、横式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第二节 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名词解释)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四、“冰点”人物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第三节

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神似胜于形似”。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第一节

事件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事件通讯中的每个事件的经过,总有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和因果链条,这是记者在事件通讯中必须首要展示的线索。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事件通讯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

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通讯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第二节

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二、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三、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四、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第一节

风貌通讯的分类

一、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

二、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

三、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第二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按题材分类

(一)话题型;

(二)课题型。

二、按报道方式分类

(一)展现型;

(二)剖析型。

纪实手法

纪实是一种运用人物、情节、现场、对话、数字等各种资料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第二十五章

专访 第一节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一、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二、专访强调的是“专”;

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专访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五、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要领

一、问答整理式

二、散文处理式

三、口述实录

第四节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一、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背景材料;

(二)知识资料;

(三)问题设计;

(四)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特写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新闻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镜头感(填空)

(一)巧妙的“截取”;

(二)适当的“放大”。

二、透视感

所谓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三、现场感

第三节

特写的写作要领

一、抓准“镜头”;

二、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要有特点

(二)细节要有动感

三、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四、要情景交融地写;

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网络媒体:通过因特网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简答)

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一)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

(二)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一)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化;

(二)不受“容积”限制的广容性。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一)多媒体传播;

(二)交互性传播;

(三)小众化传播。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种类

一、复制新闻

二、原创新闻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

二、超文本写作

6.上海新闻出版十二五纲要 篇六

上海市新闻出版业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五年,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上海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上海打造新闻出版高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上海新闻出版工作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迎世博‛为抓手,妥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各种困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繁荣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精品生产成效明显

上海新闻出版业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新闻宣传有声有色,推出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2006-2010年,上海共出版图书90350种,其中 1 新出50261种,重印、重版40089种,重版、重印率为44.37%。2种出版物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及图书提名奖40项,45种图书入选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39种图书入选总署向广大青少年读者推荐百种优秀书目,18种期刊、9种报纸入选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获奖数和入选数均居全国前列。共承担160项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完成《辞海》(2009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编)等一批标志性出版工程。

图1-1 上海承担‚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例

(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建立‚部市合作‛机制,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政策。经总署批准,2008年成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2009年成立国家音乐产业基地,2010年成立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颁布实施《上海市 新闻出版局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业界誉为‚暖冬十条‛)、《上海数字出版业发展引导目录(2009版)》、《关于本市从事数字出版业务工商登记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38家图书出版单位和27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全部完成转企。启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60余项调整到40项。推动浦东新区、长宁区、黄浦区、杨浦区等4个试点区行政审批事权下放工作。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推进书号实名申领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建立敏感时期报刊审读工作机制,完成互联网出版查处系统建设。推动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新闻出版(版权)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新闻出版业开放合作和互惠发展。

“十一五”时期行政审批事项60余项52项46项44项40项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图1-2‚十一五‛行政审批事项

(三)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5%。2010年全行业总产值约988亿元。增加值266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1.6%。传统出版继续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06-2010年,图书出版业实现总产值213亿元,发行业实现总产值523亿元。印刷产业高速增长。2006-2010年,印刷产业实现总产值2283亿元。数字出版异军突起。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220亿元。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实现年总产值110亿元。互联网文学、游戏出版居全国市场份额首列。

图1-3 2006-2010年上海数字出版年产值

(四)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建成农家书屋1514个,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组织开展‚书香上海,快乐阅读‛全民阅读活动。成功打造‚上海书展‛品牌,五年共举办1350余项活动,累计百万人次入场,零售额累计突破亿元,订货码洋逾5亿元。配合总署,成功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成功举办‚上海国际印刷周‛,打造印刷贸易服务平台。提前完成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三年计划,为都江堰市196个‚农家书屋‛各配备1500册图书,总码洋600万元。

上海书展历年参展人数和零售额***02800万元2500万元2600万元2800万元3080万元参展人数(万人次)20万人19万人2006年2007年020万人2008年零售额(万元)24万人2009年25.2万人2010年图1-4上海书展历年参展人数和零售额

(五)版权保护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以软件保护和打击网络盗版为重点,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社会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违法行为,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成立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版权服务中心、上海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制定并施行《上海市版权公开交易管理方法》。在长宁、徐汇、杨浦、虹口和浦东新区版权产业集聚区设立5家版权服务工作站。在完成政府软件正版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企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每年评选上海十大版权典型案件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版权产业统计数 据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上海版权产业报告(2004-2007年)》。上海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占上海GDP的比重达10%以上。

(六)出版‚走出去‛取得新进展

以‚文化中国‛和‚世博图书带动战略‛为两大抓手,对外出版内容建设取得新进展。英文版‚文化中国‛丛书已形成180种出书规模,成功输出版权150种,进入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世博图书形成200多种英文出版读物。图书版权贸易呈现良好势头,共引进版权5878种,输出版权1038种,每年版权输出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首次统一组团整体参展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实现版权贸易历史性突破。以主宾市身份参加第五届、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组织‚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07种‚中国最美的书‛,有5种图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图1-5 2006-2010年上海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数量

(七)服务世博富有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新闻出版全行业全方位对接世博、服务世博,实施推进迎世博图书出版、印刷质量、窗口服务、报刊质量、版权净化、进口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管理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能级。组织出版世博类出版物共780多种,有力烘托了世博文化氛围。首次将出版物纳入世博特许产品。开展世博会特许出版物产品申报组织工作,132款被批准为世博特许产品,总金额约1.6亿元。推动建立上海印刷企业承接境外参展国印刷业务绿色通道,成功解决了上海印刷企业承接世博参展国委托出版物、包装印刷品、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业务问题。组织开展世博类题材出版物和重点出版物的销售工作。全面实施开展世博版权净化工程及反盗版护城行动。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上海新闻出版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为未来上海新闻出版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形势判断

专栏2-1国家政策取向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0年10月15日-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化,我国新闻出版业同国际新闻出版业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技,有利于上海新闻出版业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作为文化主阵地和文化产业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产业,创意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产业链条长、科技转型潜力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拓展进入新阶段,新闻出版企业活力将日趋增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加良好。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的引领作用日渐明显,上海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科技、信息、教育、人才优势,为上海新闻出版业创新业态、加快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8 市民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世博后续效应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机遇,为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历史性契机。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海新闻出版业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阅读已经越来越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出版面临转型压力,上海新闻出版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上海出版业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进展缓慢,出版、发行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出版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复合型、外向型等高端人才还比较缺乏。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出版物市场监管和数字版权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新闻出版系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勇挑重任,推动新闻出版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的辉煌。

三、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传统出版转型,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科学技术发展,更加注重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新闻出版高地建设,为上海建设国 际文化大都市做贡献。

——坚持把导向正确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核心。要始终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要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业发展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和优质的服务主体,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新闻出版业态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业现代化转型,努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坚持把人才作为新闻出版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加快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人才保障。

(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闻出版高地。建立健全出版传播体系、新闻出版创新体系、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实现上海新闻出版业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努力实现‚十二五‛ 期间上海新闻出版业新发展、新跨越。

——基本形成导向正确、传输快捷、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传播体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从群众需要出发,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做好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工作,承担12%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打造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力争国家一级出版社由目前的7家上升到10家。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上海出版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基本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新闻出版创新体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重点加强出版内容创新建设。继续实施出版创新工程,加强对优秀作品出版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人才保障促进创新,大力扶持创新人才、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以科学管理强化创新,推动企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以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到‚十二五‛末,90%以上的优质传统出版纸质资源实现数字化,50%以上的传统出版企业拥有开展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能力。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加强数字出版、绿色印刷、音像电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着力打造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新闻出版骨干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培育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 和民营企业发展。集聚和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新闻出版产业的整体转型与升级。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积极推动金融支持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积极搭建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基本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文化环保和版权保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上海书展等重大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适应版权保护新形势,增强版权公共服务能力。

——基本形成调控有力、依法行政、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加强服务。按照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集中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回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电子系统政务建设为抓手,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将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纳入标准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试点基础上继续推进事权委托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和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机制改革。

四、主要任务

(一)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升上海新闻出版影响力 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祥地和中国当 代出版重镇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优势,推出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上海水准、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促进上海传播能力建设迈向新台阶。

1.实施图书出版重点工程

推进重大题材出版工程。围绕重大主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图书,弘扬主旋律,形成强有力的主流舆论态势和社会氛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系列政治理论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加大党的创新理论通俗类出版物的开发,打造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出版物。

推进出版振兴工程。通过国家重点项目和上海重点项目规划的实施,发挥‚后世博重大题材全书‛、‚近现代上海文献‛等重点出版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230种左右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抓手,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传承精品,提升上海出版整体水平。规划一批适合各层次读者需求的、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大众读物。扩大沪版图书品牌产品阵容,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推进出版创新工程。加大对优秀原创文化的扶持,出版扶持资金向原创作品倾斜,鼓励支持出版单位开发一批具有文化价值的原创作品。在对出版企业社会效益评估中,进一步加强原创作品的考核力度。培育和壮大原创作者队伍,继续开展‚文学与世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推进出版品牌工程。充分挖掘上海图书出版辉煌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厚重的积淀,关注品牌的培育和建设,积极打造‚名编‛、‚名社‛、‚名书‛。鼓励出版社依托各 自优势,积极打造新品牌,经营好现有品牌,重塑优秀品牌。巩固和发展上海出版在社科、古籍、科技、医药、音乐、书画、美术设计、工具书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做到全国专业出版领域最强、最专。充分发挥各出版社自身特色,打造一批旗帜式专业出版社。

2.积极发展报业传媒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切实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努力增强报道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稳妥把握社会敏感问题,确保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积极施行报纸出版综合质量评估和退出机制,优化报业结构。按照‚自愿优先、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纸转企,基本确立时政类报纸和非时政类报纸市场主体地位。引导报纸资源向实力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报业集团及骨干出版单位整合。推动传统报业数字化,完成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基于报纸出版内容,多媒体、多介质的报纸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产品体系。

3.促进期刊业健康繁荣发展

按期完成期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施行期刊出版综合评估和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期刊结构,力争打造1-2家期刊出版集团,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学术期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做大做强时尚类、通俗类、财经类期刊,推进上海期刊向数字化、国际化、集团化、全媒体化、受众细分化方 向发展。基本建成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期刊出版数字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列入SC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品种数明显增加,争取2-3种期刊进入世界同类期刊前10%。

(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阅读文化需求,是新时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要以推进全民阅读为重点,以组织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大力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水平,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

进一步培养公众的阅读习惯,扩大新闻出版市场,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开展‚书香上海‛系列活动,包括书香校园行、书香企业行、书香社区行、书香网络行等。以上海书展和‚4〃23‛世界读书日等重点活动为抓手,做大做强上海全民阅读活动品牌。组织实施‚通识书目‛计划、‚全民阅读报刊行‛等活动。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产品进社区。适应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拓展全民阅读新领域,打造网上、手机等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

2.继续建设‚农家书屋‛

基本形成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有效、功能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发行网点和‚三农‛出版物的发行,建立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做好运行绩效管理,提高 使用效率。继续编制《上海市农家书屋图书、重点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报纸、期刊采购指导目录

(三)》,推动农村阅读。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营造便民、利民、惠民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店、报刊亭以及社区阅报栏等,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需求。

3.提升‚上海书展‛文化品牌

强化‚全国‛、‚首发‛、‚大家‛概念,把上海书展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百姓最喜爱、面向大众的综合性书展,成为上海标志性文化品牌。着力增强上海书展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全国有竞争力、有实力、有活力的出版社参与书展,吸引更多新品力作参与书展。着力提升上海书展的话语权,力争使上海书展好书、名社、好编辑的三个‚十佳‛评选活动成为业内标杆。着力加大上海书展改革创新的氛围,使之成为全国出版界相互交流的大平台。着力完善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参与者的各类举措,在服务中鲜明体现出版和阅读导向。

4.继续举办上海国际印刷周

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将上海国际印刷周暨上海国际印刷包装产品交易会打造成为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印刷企业和相关产业链服务的一个国际性的服务贸易、信息互通、人才服务、科技研讨、企业展示、学术交流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印刷产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交汇融合,引领印刷企业转变发展方式。5.大力推动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建设

加快推动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空间落地。依托‚部市合作‛,建设实体与数字形态的结合、‚面向全国、涵盖古今‛的出版专业博物馆,同时建起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史料库。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公共文化设施,持续积累文化遗产,使之成为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推进文化史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陈列展示,再现出版活动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密切关联,展示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6.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按照上海援疆工作‚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的总体思路,发挥上海行业优势,推动新疆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将优秀汉语出版物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资助出版双语读物,提供适合当地少数民族阅读的出版物。为莎车、叶城、泽普、巴楚等喀什四县的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双语学校捐赠图书和音像制品,每年捐赠约30万码洋。在公共活动区域,建设完成500个阅报栏。鼓励上海印刷企业收购或新建当地印刷企业,开展对当地出版印刷人员的培训,为农副产品开发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包装盒,促进喀什地区经济发展。

(三)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建设新闻出版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新闻出版产业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1.大力推动印刷产业转型发展

提升印刷产业能级。编制发布‚上海印刷业产业发展目录‛,引导印刷企业向高端印刷转型。完善‚上海印刷大奖‛评选机制,鼓励印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完善印刷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实施细则。到‚十二五‛末,上海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有1-2家印刷企业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有5-8家印刷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的企业数增长20%。‚绿色‛认证的印刷企业数量占到1000万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总数的50%。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企业数量占到1000万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印刷企业的80%。承接境外印刷业务从占印刷工业总产值的9%上升到15%。

稳定发展出版物印刷。保持出版物企业印刷总量基本稳定。推动出版物印刷企业更加注重数字资产平台服务、印前技术和装帧设计,提升精装图书印制质量。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短周期的出版物印刷,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和个性化印刷。鼓励印刷企业在提供纸质版本的同时提供电子版本,鼓励印刷企业与出版单位共同发展数字出版。

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积极支持包装和包装印刷企业的融合,引导包装印刷企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鼓励包装印刷企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升包装印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包装,提高包装印刷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研发防伪包装、智能标签、数字标签等新技 术、新工艺,产生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到‚十二五‛末,包装印刷企业年销售产值达到650-700亿元。

2.促进出版物发行产业发展

出版物发行的销售以年平均增长3%为目标,期末达到120亿元(不包括电子阅读器等新兴产业的统计)。销售网点在原有基础上建成标志性书城2家,大型书城1~2家。大力推进各地连锁经营企业在上海开拓网点。扶持一城网、99网上书店及蜘蛛网等扩大市场辐射力,打造长三角最大的网上书城并逐步向成为全国最大网上书城之一的方向发展。深化探索以卫星为传输手段的数字出版物发行业务。促进以电子阅读器等新颖阅读载体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销售和数字体验书店的经营,使之成为出版物发行重要的增长点。

3.优化音像、电子出版产业结构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大力扶持骨干音像、电子出版企业和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保持传统音像出版品种、数量、发行总金额稳定增长,促进传统电子出版品种、数量、发行总金额快速增长。积极促进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图书出版单位加强合作,开展图书配盘、盘配书和电子书出版业务,拓展音像、电子出版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活力。

4.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通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加速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围绕科技攻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 ‚卫星数字发行业务‛、‚基于数字互动教室的数字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电子书包的开发、应用与推进‛等项目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国家复合出版工程‛、‚盛大彩虹城‛、‚第三代电子书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新华e店’、‘辞海天下’、‘云中书城’的建设‛、‚云端音乐连锁营销系统项目‛等项目建设。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重大项目产业化,推动‚沪版图书内容数字化工程‛、‚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CTS版权商务服务(国际)平台‛‚上海版权交易平台‛、‚关于RFID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绿色印刷认证中心‛等项目建设。

5.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产业集聚区建设

建设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要利用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的先发优势,成为在精品内容产出、产值规模、龙头企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继续在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等新兴产业领域做大做强,整合完善电子书产业链,使电子书产业高地建设初具规模。到‚十二五‛末,基地物业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数量超过800家,吸引3-5家国际知名的数字出版企业落户,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建设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推动中国出版集团旗 下重点企业的入驻和项目落地。推动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试点工程,积极把‚电子书包‛项目推进到教育实践和全产业链合作阶段。推动园区以上海市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数字电视公共服务平台和3G宽带无线全网应用平台作为支撑,促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产品与互联网、手机终端和数字电视的结合,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交易、传输、发布等环节。到‚十二五‛末,入驻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基地年产值实现30亿元。

建设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绿色印刷的产业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接纳国际绿色印刷和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实施印刷企业的绿色认证,推动国家环保印刷标准和国家绿色印刷园区准入标准的制定。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总体引进30-50家具有先进印制水平、具备‚绿色‛环保、经济规模和效益突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印刷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专业化配套企业和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入驻。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动青浦的出版物印刷、闵行的特色印刷、浦东的包装印刷等区县产业发展,大力打造‚一园多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建设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依托上海音乐和出版的整体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将基地建设成为以原创内容为核心、聚合较为完整产业链的音乐产业集聚区,推动虹口音乐城建设。引进国内外的创意、制作、经纪、代理、咨询、教育、营销等机构,推动中国音乐作品‚走 出去‛。将音乐创新与技术、商业融为一体,通过一系列创新创造活动,每年产生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原创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出版产业的海派新特色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和促进音乐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

专栏5-1 上海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组织相继成立 2010年5月,俞正声书记就电子书产业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宣布成立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推动上海电子书产业发展。2010年6月,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和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的上海市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重点开展市场调研和产业合作对接,打击盗版,配合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促进各类企业在版权交易、利益分成等方面有序竞争,同时举办各种专题研讨和技术交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顺应‚三网融合‛和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各种资源和媒体形式的融合,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研发面向终端的多媒体数字出版技术,把上海建设成为规模领先、产值领先、集聚度领先的数字出版高地。到‚十二五‛末,形成3-5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领军企业,培育1-2个具有国际知名度、行业影响力的数字出版品牌活动,确保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 元,并力争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入驻、推动大项目建设等,产值达到700亿元。

1.大力推动数字出版内容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传统出版资源与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与信息资讯服务业等的融合对接,挖掘、提升传统出版内容衍生价值;鼓励健康向上的精品网络原创作品的创作,加快提升民族网游、动漫的自主创新能力。

2.积极探索电子书包试点

根据教育部推动数字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重点围绕开发多线程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和课后作业、建设网络评估系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数字教育产业发展。鼓励虹口、浦东推动电子书包相关产品的研发和试点。发挥上海教育培养资源优势、教育出版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教育出版产业与教育及培训行业的整合创新,着力建设数字化教育出版平台,创新教育出版数字化模式,研发在线教育关键技术,开展在线教育出版,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个性化、多媒体、终身化的教育培训增值服务,推动课程网、网络教材、电子书包等教育出版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企业开展数字教育领域的探索研究和试点,联合终端技术企业、软件技术企业联手研发终端产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适合数字互动教育的内容产品,积极把握未来数字教育出版市场的商机。

3.建设数字内容投送平台 整合出版资源,加强内容创新,形成覆盖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等各种新兴用户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鼓励建立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提高资源使用率和数字内容转换、加工的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衔接,依托新华E店、辞海天下、云中书城等平台,努力形成2-3个资源含量、交易额、商业渠道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1-2个海量数字内容转换和加工中心。

4.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关键领域

电子书。依托部市合作机制,根据上海电子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以电子书产业发展带动数字出版产业高地建设。鼓励上海数字出版企业、科研院校等积极参与国家电子书技术标准建设。依托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建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依托三网融合、3G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研究创新适应未来电子书发展趋势的多媒体数字内容、商业模式。根据市场细分,针对碎片化阅读、长时间阅读、专业阅读、课本课件阅读等不同需要,研发不同介质、不同规格的手持电子阅读器。

网络文学。大力推进网络文学优秀原创作品的创作,加快网络文学繁荣健康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版,扶持合法运营企业。推动、延伸和完善网络文学产业链,提升网络文学价值。

互动娱乐(包括网络动漫)。发挥上海在网络游戏产业的领先优势,在积极支持盛大网络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以 引进国内其他著名网络公司网游运营总部为重点,围绕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的发展和原创民族网络游戏出口,全力推进网络游戏产业科技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协调、处理发展和监管的关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使上海的网游产业、互动娱乐产业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以迪斯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契机,抓紧网络动漫发布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网络动漫产业链。

网络视听。基于出版产业未来复合出版的必然趋势,积极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推动出版产业与网络视听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发达的优势,以‚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中国移动视频产品创新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内容网络视听产业。

手机出版(包括手机报纸、杂志、彩铃、游戏、动漫等)。面向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出版在3G技术支持下迅速发展的市场需要,以打通手机出版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加强出版流程再造,开发手机出版物。鼓励媒体机构积极开发手机报业务,鼓励数字内容提供商积极同通信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手机出版内容、技术、发布基地,发展手机出版产业。

(五)积极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新闻出版资源 充分发挥上海特大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要素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着力完善发行网络体系,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繁荣发展。

1.大力推进新闻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在科技、资本、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快出版物市场和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加大综合性的版权要素市场的培育力度,鼓励建设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版权交易平台。推动通过资本运作、融资等平台建立国际化、信息化的网络发行体系,打造数字发行新业态高地。依托上海国际金融城市建设,推动新闻出版业与金融市场对接,打造融资平台。扩大文庙书刊交易市场、上海书刊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加市场经营内容,形成传输快捷、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出版强市相匹配的出版物发行传播体系。

2.着力优化新闻出版空间布局

加强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将新闻出版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群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上海空间布局规划、人口分布和导入趋势,选择大虹桥商务区、后世博园区等地建立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大型书城,在市级商业中心或城市副中心、浦东机场等地建立以东、西、南、北、中为框架的以复合型出版物销售为主体的综合性书城;建立健全临港、松江、嘉定等郊区新城的图书发行网络;在继续强化古籍书店、艺术书坊、外文书店的服务功能和发展定位的同时,培育各类特色专业书店,包括 楼宇书屋、数字体验书吧、网络书店等;巩固东方书报亭、便利店、社区、校园、农家书屋等各类便民书店。加强福州路文化街、绍兴路等特色出版街建设。加强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联动,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区域新闻出版业整体竞争力。

3.扎实开展‚扫黄打非‛与出版物市场监管工作 将世博‚扫黄打非‛的好做法机制化,协调交通、机场、铁路的执法力量,把好出版物进入上海的关口。健全全市‚扫黄打非‛组织机构,推进‚扫黄打非‛组织机构向街道(镇)一级延伸。建立和完善市‚扫黄打非‛市场巡察员队伍,督察和促进市场‚扫黄打非‛行政执法工作。扎实开展上海文化环保工程,对校园周边出版物发行网点进行合理规划、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对未成年人出版内容的审读力度,重点对卡通类的漫画书和言情小说等‚口袋本‛把好关。加强对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出版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整治。加强网络游戏监管、提倡健康游戏内容,切实落实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施工作,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六)加大版权服务和管理力度,提升版权保护意识

大力推动版权服务业的发展,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搭建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版权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完善的版权贸易和服务体系,使上海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1.继续推进正版软件使用工作

健全软件资产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使用正版软件和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巩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单位和公办学校、医院全面使用正版软件。按照‚以大型企业为重点,以国有、外商投资、民营大型企业在先,中小企业在后依次推进‛的原则,有序推进本市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基本完成我市国企的软件正版化目标。推动正版软件产品向云计算服务转型,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传统软件产品向在线云服务转型。

2.扶持版权贸易发展

利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版权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引进国外优秀智力成果,提高版权输出效果,推动上海版权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加大对版权贸易机构和版权贸易人才的扶持力度,规范版权贸易行为。引入系列扶持计划,推动各个出版社和版权代理公司聚合资源。继续深化奖励和扶持政策,最终形成鼓励国内版权贸易稳定发展、重点支持国际版权交易,加速推进版权产品与服务出口、推进版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版权贸易促进体系。

3.创建版权示范项目

力争在‚争创国家版权示范城区、示范单位和示范园区(基地)‛评选活动中,形成1-2个国家版权示范城区、1-2个国家版权贸易基地、1-3个版权产业发展基地、1个版权科研教学基地、5-15个版权示范企业。结合上海自身发展特色,建立上海版权产业示范城区、园区和企业评估标准和 指标体系;制定版权服务优秀项目评比标准,对版权服务领域比较出色的项目和案例给予表彰。

4.推进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上海版权综合信息网为基础,联合上海版权服务中心、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版权纠纷调解中心和上海版权保护协会,建设上海版权公共信息平台。建成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推动作品线上申请。依托高校,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版权产业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为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等提出制定具体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5.推进版权执法管理

联合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等相关部门,每年组织至少一次针对软件和互联网领域侵权盗版的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本市互联网与软件领域侵权盗版的突出问题,做好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每年做好年度版权十大典型案件的评选工作。加强对图书、软件、音像制品市场和印刷复制企业的监管,集中对全市各大软件市场、计算机生产企业组织巡查,从源头上防止预装盗版软件。

6.促进形成健康的版权融资体系

鼓励版权相关企业利用版权进行版权入股投资、融资质押、上市融资,鼓励操作规范的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和参与各类版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者兼并版权企业。加大对版权推进版权资产评估工作、完善版权交易体系建设、继续开展版 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动版权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版权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扶助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融资投入为支撑的版权产业融资体系。

(七)继续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推动已经转制完成的单位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开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1.落实‚三个一批‛要求

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整体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龙头企业,做优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企业。大力支持有引领作用的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骨干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提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迅速做强做大。做优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企业。鼓励专业出版社、高校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音像电子出版社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把文化创造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结合报刊年度核验和日常管理,开展全面的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实施报刊退出机制。将音像、电子出版体制改革同出版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对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人员、资金、设备、场所等方面已不符合年度核验条件的予以注销。

2.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 大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资本、项目等方式,融合、嫁接优质资源,跨媒体、跨行业,分阶段、有步骤地与国有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性深度合作。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工作人员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境外新闻出版市场,努力推动上海民营企业注册成立面向海外市场的新闻出版企业。加强和改进服务,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发挥好新兴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新闻出版人才 培养和集聚新闻出版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内、国际人才高地,为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造就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出版名家,突出选拔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的行业领军人才,着力开发新闻出版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到2015年,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编辑;熟悉、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出版规律,掌握现代出版业经营管理技术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掌握高新技术、熟悉新媒体新业态的高层次人才达

到400-450人。各领域、各学科、各专业、各门类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00-2200人。高级印刷设计师、高级制版师、高级数字印刷工程师、高级印刷领机、高级校对、高级发行师等高技能人才达到12000-15000人。

2.调整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结构

优化人才结构,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统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优秀出版家、编辑家、企业家、著名经理人和营销商以及其他优秀人才,着力打造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到2015年,本市出版行业从业专业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达到70%以上,硕士以上学历水平达到40%;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单位从业专业人员职业高中以上学历水平达到7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确保人才资源真正成为促进上海出版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

3.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适应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出版产业市场化趋势,改革人才选拔、使用与管理方法,加快建设有利于引导、激励、凝聚出版业各类人才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和实用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聚集出版行业优势、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开放性实训中心体系,建设一家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优势。组织在职人员参加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快

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探索突破时空限制的继续教育新途径,实施培训教育的新模式。完善‚新闻出版知识在线‛网上学习系统,进一步发挥新闻出版远程教育作用。建立有利于新闻出版人才来沪发展的‚绿色通道‛。健全海外高层次新闻出版人才引进工作体系,把非公有文化机构的人才队伍纳入行业人才建设体系,实施有序管理,积极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九)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引导,充分运用版权贸易、实物出口、国际合作、资本运作等手段和方式,基本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走出去‛新格局。

1.积极推动新闻出版产品‚走出去‛

充分发挥上海出版在内容方面的优势,策划出版一批优秀对外出版物,大力推进上海出版产品‚走出去‛,提高‚上海出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开发100-150种‚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确立品牌形象,并进入国外100-200所大学图书馆。鼓励和支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现中国‛系列图书、‚汉英对照中医经典文库‛和‚世界中医学本科专业教材‛走出国门。支持第一财经通过权威的财经指数发布、定期举办国际性财经媒体大会等活动,打造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新闻媒体企业。支持《上海日报》利用即时打印、网站、英文手机报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构建由报刊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联动的报刊‚走出去‛新格局。支持《新民晚报》海外版等加强在海

外华文媒体中的竞争力。支持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等继续走出国门。

2.大力推动上海新闻出版业参与国际合作

大力鼓励新闻出版企业与国外新闻出版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针对国外市场的新闻出版产品,积极探索利用国外机构发行外向型新闻出版产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现在互惠互利中利用海外合作伙伴的市场渠道‚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通过并购、新建等方式,形成自身‚走出去‛市场渠道。积极支持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出版走出去‛,与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集团在香港和美国建立高端专业出版公司,使中国现代经济、中医药、教材等领域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出版渠道。支持上海新闻发展公司与法国拉加代尔服务集团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在全球销售图书、杂志等文化产品。支持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重点推广百年品牌‚朵云轩‛,3-5年内在欧美和亚太地区建立3-5个连锁品牌店。

3.搭建上海出版‚走出去‛服务平台

牢牢把握新闻出版业数字化、新闻媒体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强化网络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推动作用,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化产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互补优势,以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香港书展等有国际影响力的书展为平台,开拓国际主流市场。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载体,推动出版物进出口贸易发展。继续做好‚中国最美的书‛评

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党对新闻出版业的领导。要着眼于新闻出版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推动作用和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布局中的重大作用,把新闻出版业纳入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步规划,精心实施。建立‚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分析、预测、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适时进行调整,通过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完成。

(二)加强部市合作、部门联手和市区联动

依托‚部市合作‛机制,积极向总署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以及政策‚先行先试‛。围绕做大做强数字出版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出版标准和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吸引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充分发挥上海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辐射周边、带动全国,加快发展,做行业的表率。加快调结构、促转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上做好努力服务全国这篇大文章。推动市级政府层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建立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区域优势,体现区域特色,落实配套政策,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形成联动效应。

(三)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创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手段,优化行政环境,为新闻出版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行政支撑。不断加强新闻出

版、著作权法制建设,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完善以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基础的行业管理体系。适应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规范性文件灵活简便的特点,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调结构、扩内需保驾护航。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动新闻出版规章和地方法规制订工作,着力建设管理到位、规范明确、保障有力的新闻出版地方法规体系。深入研究、切实做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产业统计、产业调查和产业规划为基础,以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库为抓手,建立健全新闻出版产业统计、运行检测、分析发布制度。

(四)加强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扩大对新闻出版产业领域基础性、功能性、扶持性、引导性投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加强政策聚焦,实施重点扶持,加强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及扶持资金的决策咨询和绩效评估制度,通过对重大项目的财政支持,引导和带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对跨地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和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在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推动财政、税收、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政策更有效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原创激励机制、优秀新闻出版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新闻出版业投资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加快新闻出版行业协会建设

进一步完善出版行业协会、印刷复制行业协会、发行行业协会和版权保护协会等社团组织,推进新兴领域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服务行业、维护行业合法权益、获取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标准、提出投资建议、开展行业统计、发布行业报告、推广行业成果、协调行业价格、开展法规宣传、规范市场行为、提高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行业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推动行业自律。

附件一:上海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

序号 2 3 4 5 6 7 8 9 项目名称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三期工程)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虹口园区 盛大彩虹城

关于汉王科技入驻上海的引进项目 现代印刷生产基地建设 国家复合出版工程 中国近现代出版博物馆

负责单位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金山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新汇集团

虹口区政府、中图公司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汉王科技

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

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标志性大型书城(2个)成城文化商业购物中心 卫星数字发行业务

上海高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申请国家级文化产业孵化器)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意运营中心 CTS版权商务服务(国际)平台

基于2G/3G大型综合性移动电子商圈平台 雅昌上海艺术中心

云端音乐连锁营销系统平台 易博士研究院

沪版图书内容数字化工程

面向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管理及发布系统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及相关企业 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直播星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时代出版传媒投资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 上海哈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雅昌

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 金蟾软件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万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三代电子书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新华e店‛的建设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网项目 手机出版平台

讲座网——国民素质教育网络平台项目 云中书城——数字版权阅读与交互平台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上海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印刷服务平台

基于数字互动教室的数字出版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一人一书(OPOB)计划

互联网环境中版权监管和跟踪平台 中国无障碍电影

关于RFID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

上海新华解放数字阅读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红菱数字出版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 华师东方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宏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 上海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文化创意孵化器建设项目 中国之最(英文名:Wonders of China)极视内容产品数字移动平台 绿色印刷认证中心

连环画数字博物馆策划、运营和建设方案 3D Blu-ray(50GB)蓝光光盘技改扩产项目 上海电子报库暨上海报纸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电子书包的开发、应用与推进 新碟网——全能型电子商务平台 数字出版云端网络服务平台

红光高密度高清晰视频光盘攻关和产业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市印刷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新汇时代光盘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版权交易平台 数字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移动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专题资源数据库 数字教育资源知识库

数字教育资源云出版公共服务平台 三维交互数字出版平台 基于三网融合的全媒体学习的平台

数字出版的环境建设——通用型数字出版编撰平台 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保护平台

99网上书城JIT图书跨地域发行传播平台升级项目

上海版权交易中心 上海新索音乐有限公司 上海哈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方正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创荣数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九久读书人

附件二:上海新闻出版业指标体系

表1 “十一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及结构指标分析

指标 2006年 产值(亿)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发行业 印刷业 音像电子出版 *出版物进出口

37.98 12.21 9.21 100.21 347 2.44 3860.62

2007年 产值(亿)37.61 12.31 9.44 118.13 400 3.31 4710.24

2008年 产值(亿)43.16 14.46 10.47 98.67 468 3.1 4857.08

2009年 产值(亿)45.21 15.66 11.21 102.06 483 2.63 4726.89

2010年 产值(亿)

49.5 15.54 11.23 104 585 1.5 4529

2006-2010年平均增速(%)

6.85 6.21 5.08 0.93 13.95-11.45 4.07 43 数字出版 经济总量

38.9 548

63.7 645

760

185 845

220 988

54.21 15.85 注1: 上海市印刷产业2005年产值为298.49亿元,2005-2008年平均增速为16.17%;2006-2010年平均增速为13.95%。注2: 出版物进出口计算单位为万美元。

表2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及结构指标初步测算

指标

2010年 产值(亿)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发行业 印刷业 *出版物进出口

数字出版 49.5(5%)15.54(5%)11.23(5%)104(3%)585(10%)4529(7%)220(22%)

2011年 产值(亿)51.98 16.32 11.79 107.12 643.5 4846.03 268.4

2012年 产值(亿)54.57 17.13 12.38 110.33 707.85 5185.25 327.45

2013年 产值(亿)57.30 17.99 13.00 113.64 778.64 5548.22 399.49

2014年 产值(亿)60.17 18.89 13.65 117.05 856.5 5936.60 487.37

2015年 产值(亿)63.18 19.83 14.33 120.56 942.15 6352.16 594.6 45 经济总量 985 1099 1230

1380 1554 1755

注1: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若按年平均增速12%计,则2015年经济总量为1736亿元。注2: 出版物进出口计算单位为万美元。

表3 “十二五”时期上海新闻出版业发展主要指标初步测算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指标

数字出版占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比重 优质传统出版纸质资源数字化率 产业园区每万平方米总产出 一万平方米以上书店数 ‚三下乡‛码洋数(五年)版权保护服务站建设数 非公经济占全行业总产值比重 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培训时长 承担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比例 版权引进/输出比例

单位 % % 百万 个 万 个 % 学时 % 比例

性质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约束性 约束性 引导性

2010年 23 80 2500 2 500 5 75 72 11.5 4.3:1

上一篇: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制度下一篇:大蒜种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