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15篇)
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一
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一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近年来从事德育工作的切身体会,谈谈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一点看法。
一、农村孩子思想情感形成环境的特殊性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更多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一是农村大环境的特殊性。信息闭塞,环境寂寞,居住分散,相互间交流少,是一个不适应孩子好动好玩特点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自闭孤僻的性格。二是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很多年青父母外出务工,孩子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一方面忙于农活,只管孩子衣食无忧,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缺少文化知识,无法跟孩子沟通,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二、当前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一些不良表现
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性格。
(一)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意读书听课,不能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有益课外刊物,自愿做课外练习的,学习上处于应付状态,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二)缺乏礼貌礼仪。不懂礼貌,爱说脏话,不尊重老师,甚至
给老师取绰号。
(三)贪图享受的思想较重。喜欢穿着打扮,爱吃零食,宁可不吃饭,也要买小吃。很难做到拾金不昧。评先进、选贫困主动要,不爱劳动。
(四)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只顾自己的想法,不管他人的感受,自私、任性。一切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五)缺乏自信。自卑意识较重,不能主动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不敢承接。
三、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家庭引导少,学校更应发挥主体教育作用,不仅要承担学校本身的教育工作,还应向家庭教育延伸,弥补当前农村孩子家庭引导不足的问题。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德育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观念,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促进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学校良好的文化理念,对师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容易产生以此为荣,团结奋发的激情。
(三)要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我们很多师生都把德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对学生的教育也仅是按照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来开展,说教式教育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很难接受。德育教育应该是贯
穿于课堂内外、联系于学生言行的常态教育,必须坚持时时、事事进行,坚持多样化教育,寓教于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抓典型,树榜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
2、改革德育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与学生互动共进,寓教于乐。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产生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学校集体文化活动。很多学生,既是独生子女,又是留守儿童,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在学校要加强班集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集体意识与归属感,通过一些活动、比赛使学生主动交朋友,学会交流。实行寄宿制的学校,提倡在晚自习前半小时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与关爱。
2.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二
一.养成性教育
学习不是最终的结果, 相反, 是一个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 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需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 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 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 让他们多动手, 多动口, 多动脑, 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 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 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 段意让学生概括, 问题让学生发现, 方法让学生寻找, 重点让学生思索, 难点让学生突破, 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但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 “让”要得法, 参与要多样化, 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 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 哪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 教师就要悉心引导,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二.社会即学校———发动家长的积极性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 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目前很多家长认为, 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家长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起主要作用, 教师是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家长参与学生教育, 不仅能巧妙的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还能增进孩子和家长的亲密接触, 增进家庭和睦, 促进社会稳定。
农村海岛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比较低, 而且很多不重视孩子在校的学习, 家庭教育十分薄弱。学校要想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就要充分挖掘家长的积极主动性, 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而要想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教师就必须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让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作为语文老师, 可每学期给家长寄一次学生成绩单及品行鉴定表, 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每学年, 语文教师至少家访一次, 并及时跟学生家长通电话, 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学生有异常情况, 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确保家长的知情权。通过坚持这种语文教师与家长建立的经常性联系, 双方互通有无, 保证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正视学生的基础, 正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正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并以此作为教育学生的基本点, 是因材施教能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学生间存在素质差异是一种不容避讳的客观实际, 作为教师, 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正确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实际, 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你在学习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你应该学些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你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在哪里。同时, 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重视引导孩子学习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充满智慧和哲理, 引导孩子从小走进经典, 亲近经典, 诵读经典, 对孩子的一生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结合校情, 因地制宜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日积月累, 学生在诵读中增强了文化底蕴, 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也必将得到提升。
四.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含于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3.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定西 农村 教学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老师的教育观念也必须紧跟其前进步伐。教育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应试教育,教师应更多的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素质。但是在定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村数学教学经验,形成一下几点思考。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首先,农村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其突出问题是见识少,其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很少有外部知识的汇入。其次,学生家长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如何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诸多盲点,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将上学仅仅看作是识字算术。鉴于这些情况,教师有有义务,有责任帮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教师应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这需要同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包括课堂和课下。
二、转变教师角色
放下“自我”其实就是放下中国教师传承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放下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尝试用我们的情绪和状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覺到老师的温暖。这需要教师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所谓修炼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经典,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名师觉悟出来的精华。
(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上,知识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分离的 ,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教学更为突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三)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任务只是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有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样教;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考试试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教课程的意识,丧失了教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动态的课程理念,确定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课程设计的自主权。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学 ,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普及 , 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重视程度不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后,它要达到何种目的。现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之中愉快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主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心境愉快就会学得更好。实践中,我从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愉快、创造”方面探索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确实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 它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新的 , 对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的教师 , 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 ,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偏颇也是难免的 , 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 , 重视新课改 , 加强认识 , 及时反省 , 多举行一些有关新课改的教研活动 , 加强交流 , 总结教学改革中的得与失 , 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 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严育洪. 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4.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四
由于农信社“面向农村”、“小额、分散”的经营理念以及历史原因,农信社在大力支农的同时普遍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他们笔数多、金额小,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诉讼时效保全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大大影响了不良贷款清收进展,因此加强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当前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逾期催收通知书签收不规范,影响催收有效性(1)逾期催收通知书填写不规范
逾期催收通知书除了借款人、担保人签章外,其它要素如债权本息等要素全部空白,债务人、担保人签收日期也未填写,诉讼时效何时中断无法判断,有的还对签收日期进行涂改,严重影响催收通知书的有效性。
(2)逾期催收通知书签章不规范
一是农信社催收经办人未签章,何人经办情况不明,影响后期对催收工作的责任确定。二是债务人、担保人签章不全,如保证人是村经济组织或企业的只有该组织或企业的公章,未加盖负责人私章或签字。
2.怠于不良贷款催收工作
个别信贷员责任不强,对不良贷款一直拖延不予采取有效诉讼保全措施,直到诉讼时效将至仍既不签发催收通知书也不予以起诉,这
期间如果发生信贷员调动,容易出现由于新接手的信贷员对不良贷款情况不了解,管理力度跟不上,导致超诉讼时效。
3.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导致保证人脱保。
有的信贷员不及时发出催收通知书,在超诉讼时效后才签收催收通知书进行补救,这很可能导致保证人脱保,如果保证人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此向法院提出抗辩,农信社将无法追究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4.催收通知书一次签收多份,应付检查
有的信贷员为应付检查、避免处罚,在签收催收通知书时投机取巧,对借款人、担保人一次签收多份未填写签收日期的催收通知书,以后每临近诉讼时效时再填写一份来保全诉讼时效,实际上起不到任何催收的作用。
5.对前任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缺乏责任感和有效的补救措施
接任的信贷员对在前任信贷员手中已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认为责任在前任,与已无关,为减轻工作量,往往不再进行催收,任由诉讼时效丧失。而实际上不少超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如措施及时、得当,是可以诉讼时效的。
6.对超诉讼时效责任追究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出现个别岗位的信贷员调动频繁,特别是一年之内连续更换几个信贷员的,由于信贷员疲于交接,信贷管理难以跟上,容易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发生。而这期间发生的超诉讼时效不良贷款,由于检
查客观存在着滞后性,将对超诉讼时效责任的追究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给个别信贷员以侥幸心理,放松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管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农信社贷款以支农为主,不良贷款普遍金额小、笔数多,涉及的借款人、担保人众多且多为农户,农户流动性强,常常外出打工有意逃废债,有的甚至下落不明失去联系,催收比较困难。法院方面也同样面临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比如闽侯县白沙庭法院一共只有八个工作人员,却需要负责白沙镇、廷坪乡、洋里乡、大湖乡等四个乡镇几十个村的法律诉讼,且大多地处偏远,工作难度确实比较大。特别是发生多笔不良贷款需要强制执行时,法院方面往往执行意愿不足,配合不够顺畅,使得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与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内部原因
主要有个别信贷员对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马虎了事,缺乏责任心;联社管理措施不够到位,缺乏细化的制度规范,检查力度不够,超诉讼时效责任落实不够及时;新手信贷员对信贷工作不够熟悉,诉讼时效等法律知识不足,容易忽略对不良贷款管理;个别信贷岗位信贷员频繁调动,接任信贷员对接手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对不良贷款的管理不能及时到位。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
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制度是规范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避免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最有效的办法。制度应明确规定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细则,如要求催收通知书应做到债权本息等要素填写完整、准确,借款人、担保人签章齐全(如果是企业或经济组织的除了加盖单位行政公章外还应有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签字),催收通知书的签发与签收日期填写正确,不得涂改,经办人必需签章以示负责,确保催收通知书签收的有效性。
催收工作应及时进行,催收通知书应按时发出,严禁由于催收通知书逾期签收导致保证人脱保的情况发生;对于多次催收无效并且无法签收催收通知书的债务,应及时进行起诉保全诉讼时效,严禁出现临近诉讼时效仍既未签收催收通知书也未起诉立案的情况,明确诉讼时效临近的禁止时限,建议为最后三个月(即在诉讼时效到期三个月前必须签收催收通知书或起诉立案),以避免由于期间发生信贷员调整,接任信贷员对贷款情况不熟悉导致超诉讼时效。诉讼判决后应注意及时择机申请执行,避免超过执行时效。
对以上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要求,必须逐项明确处罚条款以保障制度执行。
2.加强检查监督,保障制度落实
稽核部门应密切配合业务职能部门,加强不良贷款诉讼时效保全工作检查力度,特别是信贷员调动时应及时跟进检查,及时核实诉讼时效管理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防范风险。
3.建立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跟踪和预警机制。
建立《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等监控台账,对全社不良贷款诉讼时效情况进行汇总监控、有序管理。根据《逾期贷款诉讼时效序时监控表》和《逾期贷款诉讼时效统计表》提供的信息,通过下发《诉讼时效到期贷款预警通知书》,提前对下季度即将失去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进行预警,提示和督促基层社主任、信贷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信用社资产因超诉讼时效而造成损失。
4.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
信贷岗位的适时轮换是及时发现、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但同一岗位的信贷员如果频繁调动,会导致新接任信贷员难以全面熟悉信贷工作,自然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不良贷款催收、清收措施,导致超诉讼时效情况容易发生。而且信贷员频繁调动,由于检查客观存在的滞后性,将给不良贷款超诉讼时效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不利于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因此应避免信贷员频繁调动的情况发生。
5.加强新上岗信贷员的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 新上岗的信贷员由于缺乏经验,对高风险的信贷工作需要一个学习积累、熟悉适应过程。这时需要职社职能部门、基层主任对他们多加关心,多给予业务辅导和经验传授,加强诉讼时效等方面法律知识的辅导与培训,强化信贷资产保全意识,加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使之尽快上手,做好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管理。
6.增进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加强工作协作
5.农村公路养护的一点建议 篇五
摘要:本文从一个县级市的农村公路管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分析,提出加强农村公路管养的几点建议: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基础,扩大交通局列养公路里程是主干,落实机构和人员是保障,树立典型是突破,管好资金是关键,加强督导考核是重点
关键词:农村公路 现状 加强养护
一、农村公路管养现状
据调查某市共有农村公路360条,其中县道5条、乡道59条、村道296条。近几年来,该市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将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为重点,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15亿之多,实施了19项重点工程,路网结构和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到2007年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1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92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公路一级公路达到70.371公里,二级公路202.518公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发挥了先行、促进和保障作用。但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存在不足的情况。从根本上制约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各乡镇每年对乡村公路养护的投入极其有限,发展不平衡,有的达20万元,有的仅两三万元甚至没有。资金一直是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瓶颈,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加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养护。
而且养护队伍不能适应现阶段养护工作需要。原来一些
管养工作搞的不错的镇乡道班,所能从事的只是简单的日常性养护,包括路面的保洁,路基的维护。但随着近几年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重载车辆的增多,对公路所造成的损坏加剧,有的病害是很难靠现有的农民养护道班能处理好的,所以对破坏严重的路段只能简单处理或放弃,例如垫土、垫碎石。久而久之,随着破损路段的增多,整条线路逐渐普遍损坏,养护工作也就放弃了。
二、存在问题
根据路面行驶性能,对现有的乡级公路用优、良、次、差四个评价结果来反映,大部分乡级公路为次等路或差等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重建轻养,养护不到位,出现病害不能及时处理。
2、原来考虑到乡镇承受能力、资金投入等原因,设计标准普遍偏低,路基与基层承载能力、面层结构层等不能适应现有的交通状况。
3、交通量加大,重载车辆增多。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运输车辆成倍增长,车辆轴载不断增加,极大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1、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基础。近几年农村公路路网改造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内道路硬化的完善,农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公路建设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紧紧抓住当前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使各级政府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是民心所向,执政之需。在宣传中坚持多种方式,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传单等一切宣传手段,大造声势,增加影响力。同时坚持集中宣传与长期宣传相结合,不断掀起农村公路养护宣传高潮。通过宣传,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三种“意识”得到了加强。即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爱路、护路、养路意识,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养护管理氛围。
2、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扩大交通局列养公路里程。一是义不容辞做骨干,干好本职工作,将县级公路养护常抓不懈。县级公路和乡级主干道公路作为路网的主骨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级及主骨架道路公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确保境内各条县级公路及乡级主干道常年畅通。养护工作中实行“地方道路管理站负责的管理模式,日常养护实行养护工人分段承包责任制,养护任务由县管养机构按月统一下达,并严格按《道班职工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对每个养护职工按月进行考核,月底认真落实兑现工资与奖惩。小修挖补及临时性工程采取单项承包,计量支付的办法,严格控制资金的支出。这些充分调动了养护工人的积极性,较好的完成了养护任务。二是通过政府加大协调组织力度,积极推进行业行为、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做为主要指标列入市政府对乡镇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此举切实使各镇乡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正轨,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使农村公路建养工作从规划、建设、资金筹集、质量管理、日常养护等多个方面工作逐渐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落实机构和人员是保障。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督促镇乡建立一支责任明确、素质优良,工作到位的农村公路管养队伍。同时在人员配备上提倡高标准,提高要求,在现有编制内调配解决,不增加各级的人员负担。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以推行承包责任制管护模式为主,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养护承包人,对辖区内路段进行日常养护管理。同时因村、因路制宜,辅以其他多种方式,进而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在具体运行中推行“资金依靠政府,技术依靠交通”的模式,可由交通局派驻一名经验丰富、多年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技术员,负责对所辖区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日常考核等具体工作,同时协助乡镇完成养护路段的招投标工作。这样既减轻了乡镇的负担,又便于县级公
路管理机构更加有效的对农村公路管理所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镇乡养护管理机构和养护作业人员的构成,制定出详细的培训工作方案,重点培负责养护管理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对管理人员重点培训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有关政策法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等;对养护作业人员重点培训养护作业的施工操作和养护标准等,逐步提高一线人员的业务素质。
4、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树立典型是突破。
不同乡镇的养护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工作中根据各乡镇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树立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摸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护管理模式。创建养护示范镇乡,并且每个乡镇都要选出2-3个典型村,3-5条示范路,以点带面,逐步在大范围内推广。
5、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管好资金是关键。
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是建立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按照“乡镇自筹、财政补助”的原则,建立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上级补贴、企业赞助和其他资金多渠道共同组成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乡镇自行负责,在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补助,对于农村公路的大、中、小修任务,由交通局统一规划、设计与施工。在资金管理上设立专门帐户,确保专款专用。
6.教师评价的一点思考 篇六
现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其一项重要的内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等等。其中,对教师的评价因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显得尤为重要。我县有一部分学校显露出来的教师工作倦怠、干群矛盾激化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所致。因此,确立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便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评价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看待教师,怎么看待教师的工作。我认为,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白以下几个原则。
一.人本原则。
教师和其它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尊严和独立价值的人。只要是人,就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这个人的生活只要符合社会规范,就无可非议。只不过作为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是和学生打交道,是在培养人才,所以教师应该比其它行业的工作者更有道德修养,更有自控能力,在群众面前能起到更有力的表率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的有关部门、学校管理者,把对教师要求拨得过高。特别典型的就是要教师讲奉献,并且把这个所谓的奉献外延扩大化,把一些教师争取自身利益的言行看成是“不讲奉献”而进行批评。以前有许多“树典型”的报道,讲某某教师如何不顾家庭不顾子女,一心扑在教学上或是重病缠身,仍不忘教育等等,号召老师们向其学习。这些报道的主人公值不值得学习呢?应该说,他们是值得敬佩的,但是我们不能要全体教师都跟着去做,也不顾家不顾爱人子女,身患重疾也硬撑着,这是完全违背生活常态的偏激行为。为什么作为老师就不能工作和家庭兼顾?为什么身体有恙就没有时间治疗?难道教师没有和其它人一样的生活权利?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来自教育内部的方面;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很多传统的桎梏仍套在广大教师头上,许多教师在网上哀叹:教师是“神的要求,猪的待遇”,像春蚕也好,像蜡烛也好,像孺子牛也好,这些都是高高在上要求。我们用最高的职业道德去要求教师,却不能在收入上给与他们真正的尊重。这就使得教师精神和心灵不堪重负。因此,我们思考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首先意识到是对“人”的评价,应该有理解、尊重、温情,而不要老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让教师一遇到考评就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二.平等原则。
教师是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工作者,同时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个体的人。教师除了在岗位上和管理者有不同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区别。在做人的权利上是平等的。因此,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支持,多倾听其呼声,使评价更多地成为平等对话和沟通理解的过程。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不管是大会小会,讲话的领导动不动就拿大话吓人:“要听招呼,守规矩”,“要干就好好干,不干就给我写一个辞职报告来”„„语言冰冷无情,充满居高临下的威胁口吻。可以想象,在这种领导的管理下工作,除了整天担惊受怕之外,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三.关注过程。
教育是特殊行业,它的使命不是生产零件,而是培养人才。教师的工作是一门“艺术”,很多工作是隐形的,不是完全摆在台面上的,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多变性决定了这个特殊工种是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衡量其结果的。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几乎全是“量化打分”,什么都要折算成分数,“把本来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东西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教师的教学成效如何,就只看期末的学生考试成绩。平时工作的细节评价者视而不见。有的也在进行过程评价,依据却是你有没有书面材料。结果是那些材料整得好但工作并不一定扎实的人获得了高分评价,而认真干实事不屑弄虚作假的人却得不到好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我们的体制和管理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多想想如何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如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如何让他们工作得快乐。其实,如果管理部门能把让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那套理论用在对待老师上,那就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用不着煞费苦心地制定这样那样的评价细则。李镇西说:每个差生在内心深处,总有着做好学生的愿望。同样,每个教师在内心深处总有着做好老师的愿望,没有哪个教师说他想做不好的教师、落后的教师。我们应该对教师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更多的宽容。
四.民主原则。
教师评价最终应该落实到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成工作常态。因此,评价的过程应该充分发扬民主。首先是评价方案的制定要民主,方案要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并通过;其次是评价的过程要民主,要多方听取意见,允许教师解释;最后是评价结果要民主,就是要实行公开。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好了,应该保留,哪些地方做差了,应该改正。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评价”这种方式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优秀的正确的东西形成工作常态。
遵循以上四个原则,我们就可以着手制定对教师的评价方案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包括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在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教育论文
教师评价的一点思考
平山区实验小学
7.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七
一、班主任工作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留下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没有重复, 各有特色。如果这个世界显示在你面前, 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你的心, 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 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 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农村班主任的工作更是如此。对学生天性的引领, 从班主任的工作开始。给学生以足够的关爱, 帮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天性, 调动学生的天性使其主动地学习, 把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其独立思考、想象、质疑、解惑的能力, 锻炼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农村班主任工作的着力点。我镇刘云霞老师在她的班集体建设操作系统中, 提到的班集体“士气”建设, 包括“共同的价值观、良好的归属感、浓郁的情感氛围、高度的凝聚力”, 这样的理念和方法使她发现学生天性, 引领学生良性发展, 从而形成班集体合力。这种理念和方法, 在促进学生天性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用心地思考, 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天性, 把自己完全融入学生群体中, 用童心回报童心, 让教育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行为, 带着尊重、带着关爱、带着责任去实践班主任工作, 用智慧和爱心给学生的将来留下温馨的回忆!
二、班主任工作要以德育为核心, 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性
班主任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优秀的班主任不仅教书更能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就要用爱心来投入管理, 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和师生关系, 让爱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进而调整学生“视文化学习为唯一目标”的视线。品性的培养要坚持不懈, 要由班主任引领, 让学生自我教育, 强化行为导向, 让学生在成长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信, 去追求完整的人生目标。在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中, 更应注意对学生的品性培养, 克服工作方法上的简单粗放, 把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与有目的的品性教育结合在一起, 教给学生好的习惯, 这就需要班主任深入地研究教育方法。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 要把班主任工作当成是与学生心心相印、相互信任并体验学生心灵成长和品性养成的细化工程, 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完善。
班主任工作是繁重的, 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未知。李镇西老师把它称为“悬念”, 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 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 之后又期待下一个“悬念”的诞生, 周而复始, 这就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 也是班主任成长的奥秘所在。
三、班主任工作要因材施教, 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有人说:“人的个体潜能是无限的, 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学校教育需要发展个性, 这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需要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也需要个性, 班主任必须学会用宽松的心态、包容的情怀来经营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给学生以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
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别于其他群体, 因为我们可以引导, 可以有目标地施教;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判断学生的个别化倾向, 用其自身的优势和智能, 培养和造就有特长的学生。那么, 这些教育实际, 就要求每位班主任不能只把管理和教育目标定在教学成绩上, 要看到学生的长处, 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在提升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加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
8.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阅读兴趣;朗读习惯;电子书籍
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说、写的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没有阅读的语文教学是不可以想象的。缺乏阅读的语文学习就像空中楼阁,不会有太大的建树。注重阅读,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考虑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没有效率,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应该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特别是对农村学生来说,家庭环境的因素,往往使他们缺乏阅读习惯,父母的文化素质不高,对读书不重视也不知道如何重视,所以学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条件都不容乐观。培养农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教材内容是最有效的范本,教材编写者选择了经典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途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利用教材资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资源共享式的阅读,也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发动学生将自己的书籍拿到班级里来,学生可以互相阅读;捐出自己的零用钱,订阅《读者》《意林》等杂志,作为班级的图书资源,供学生借阅。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出来,而且共同读一本书,学生的讨论话题也有共同的语言,兴趣就会自然生发。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学应该依照教材,并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师应该注重自己朗诵水平的提高,在课堂上激情朗诵,对文字进行再一次的声音包装,让学生充分体会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还可以知道学生进行朗诵,一些名篇,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名家的朗诵音频文件,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播放给学生听,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欣赏品味,从而培养学生自发、自主的阅读习惯,也可以营造最佳的阅读情境。学生在最佳的学习心境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领悟文字背后的感情和思想,领悟文章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反过来,阅读也可以促进理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春》《安塞腰鼓》等等,教材中这样的文章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激情朗诵或者播放名家朗诵录音,让学生在朗诵中享受心灵被震撼的感动,促进他们自己阅读的动机。还有教材中大量的古诗,也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好资源,高度精练和浓缩的语句,优美无限的想象空间,美好的意境和内涵,都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措施。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农村学生由于生活条件所限,他们的阅读资源不丰富,比如城镇孩子,可以阅读纸质书籍,也可以阅读电子书籍。但是农村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很少,有藏书的更少,所以学生读书变得艰难和珍稀。为此,学生要保持记录阅读笔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和欣赏,同时也是为写作做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阅读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
认读文本是学生读书的前提,学生在阅读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难词、难句,遇到优美的句段,充满哲思的语言,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如果能在平时的阅读中,善于积累,坚持一段时间,会大有裨益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记录的重要性。学生阅读时会有所发现,这种理解和感动是即时性的,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了,但是记录后却不同。在课内也是如此,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列出预习提纲,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文章有个初步的阅读和感知,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效果更佳。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认读理解后,标注在书的空白处。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阅读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学生自学文本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并且为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优途径。
农村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在课外阅读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书籍,自己寻找阅读资源,同时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为写作积累,为阅读欣赏积累。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并成为一种终身习惯,享受文学、享受文字的滋养。
9.关于校友工作的一点思考 - 篇九
2016年7月1日下午,霍院长在主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时,介绍了西方国家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提出了我院开发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霍院长关于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认识和设想,我深以为然。课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认真研读了20多篇(部)国内外关于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思考。暑假期间,代表系里接待了材料专业1406、1407两个班,参加了化工系3704、3705两个班的毕业20年聚会,参加了外语系0200911、0200912两个班的毕业10年聚会。假期还陆续见到了几十位校友,聊起学校的情况时也聊到了校友工作。结合我校目前实际,对如何做好校友工作谈谈我的一点浅薄体会。
一、关于开发利用校友资源的重要性
大学校友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是一个信息丰富、知识密集,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联系的群体,是潜藏在母校之外为其独有的重要资源。校友可以向大学提供关系资源、形象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思想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资本资源等。因此,大学校友常被视为是大学发展中十分宝贵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剑桥大学的校长曾说过“剑桥大学几百年来一直站在学术和现今教育的最前沿,这是由剑桥人本身的品质以及剑桥众多拥护者的慷慨共同达成的,剑桥的未来就在他们的支持当中。”正如他所言,对于大学来讲,校友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校友给大学提供人力资源和形象资源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必须和别的社会组织或成员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校友是大学的关系资源。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个领域担任不同的职位,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同,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可以成为我院联系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就校友独立的个体来说,每个校友就像向社会散发出去的一张张名片,他们处于社会公共关系之中,校友的人格魅力、工作业绩与社会贡献,检验着我院的培养质量,校友们在社会上赢得的声誉,代表着母校的形象。校友们的社会赞誉度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高。校友面对某个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一种人际传播,但千千万万个个体所形成的“磁场”,便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公众形象,这种无形的公众形象反映到母校时,就成为母校的形象资源。
(二)校友给大学提供信息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和信息竞争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大学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从外界获取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我院每年都有数千名毕业生进入社会,被分配到各行各业工作,这就像学校散布在社会上的一张张信息网,他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对于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校友而言,他们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最先进的技术以及生产概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母校。校友还可以向母校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这有助于我院保持良好的现状并继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我院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友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各单位的科技合作,沟通信息,出谋划策,为学校建立实习基地提供信息和帮助等。同时,在开放的信息社会,每一位校友还可以在母校招生、招贤纳士等项工作中提供信息。可靠的信息资源可能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难以估量的社会财富。
(三)校友给大学提供智力资源、教育资源
校友是大学为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他们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校友毕业走向社会以后,有很多人事业有成,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们对母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方向、人才培养和引进等积极主动出点子,这是学校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同时,这支庞大而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为大学提供教育资源支持。一方面是科技教育资源,活跃在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校友,有科技精英、企业家、政治家,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积累起来的科技成果、经营之道、政治经验等,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宝贵的教材。我们可以邀请成功校友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为在校学生传授新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是精神文化教育资源。校友的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个个有所作为的优秀校友,就是一个个榜样,他们对在校的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不范和教育作用,可以激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并进一步促进他们更加热爱所学的专业。
(四)校友给大学提供产业资源和资本资源。
抓好大学产业开发,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校友中不乏有著名的企业家和实业家,许多校友从事着经济、科技、产业、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在与母校开展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另外,校友不但在精神上,行动上对母校极为关心,在物质上也会支持母校。国外有学者认为,“没有校友的支持,学校也不会得到非校友力量的公共支持。”实践中,许多大学的校友为支持母校办学或捐款设立奖学金、奖教金或者积极促成社会上热心的企业家及社会贤达为学校捐资助学、助教。这有利地补充了教育经费的不足,成为大学办学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
二、关于开发校友资源的一点儿设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高等教育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许多高校的校友会已注册为独立的社会团体,建立起完善的校友工作网络,校友工作已实现信息化、常态化。但是发展还不平衡,有的高校只是在校庆期间临时想到校友,让校友为校庆捐款,校友资源开发运用还处于较低层次。为了更好地开发与运用校友资源,更好地为国家、高校、校友发展服务,根据霍院长对我院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设想,结合如上所述,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机构,并整合相关部门及资源,成立太原工业学院校友会总会(校友联络组)。进一步推动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应当致力于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实现科学定位。推进我院校友资源有效开发运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定位。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感情是进行校友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坚实基础。但仅仅依靠这种联系进行校友资源开发,是感性和脆弱的。必须从理性上加深对校友工作的理解和宣传,充分认识到母校与校友之间的相互需求性,树立主动开发运用校友资源意识,从而使校友各项工作向理性化阶段发展,在校友和母校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理性维系纽带。二要由单向索取变为双向共赢。校友资源有效开发运用。既要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又要为满足校友个体事业发展需求服务,防止和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对校友单向索取和利用的作法,已无法促进校友资源的和校友会的持续发展。我们要重视发挥校友会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积极作用,赋予校友会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重要职能,通过校友会加强学校同各地校友之间的联系,开展教育、科研、学术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既为大学发展服务,更为促进校友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三要由阶段性服务变成为学生终生服务。校友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和职能是为校友“服务”,这是国内外高校校友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成功经验。高等学校一般重视并致力于大学的“构成要素和社会功能”水平提高,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人才社会系统的观念,从现代教育观念——为学生终生服务出发,为校友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无偿和有偿的教育、就业、科研等服务。
2、遵循规律,把握正确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原则。一方面要为校友的发展、校友的联络、聚会等提供母校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要把校友所取得的成就、成长经历和体验、社会影响力、人脉关系、校友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作为对在校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资源。二要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我院校友资源开发运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统筹安排校友资源开发工作。应该考虑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长远的事业发展,不能仅关注校友有没有钱、有没有权,能够给予多少捐赠等,应该更注重校友资源的潜在性和可持续性。要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保护校友资源,切忌急功近利,否则校友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其损失将不可估量,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三要坚持互惠共赢,合理有序原则。校友与学校的关系,绝不是单向的回报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物质上的互动互惠的关系,也是精神上的互动互惠的关系。校友会要帮助学校与校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使互惠互利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3、完善体制,健全组织机构。为充分调动各地校友的积极性,有效组织校友活动,近距离服务校友,继续完善全国各地的校友分会。为了更专业化服务校友,可以逐步创建校、院系两级校友工作模式,建立院系一级校友工作小组或联络机构,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力量,把校友工作的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各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更短的组织半径把更多的校友吸引过来。建议把校友工作的考核列入各系(部、处)工作的考评中。校友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全校师生员工和全体校友积极参与的互动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没有相关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项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下去。建议学校把凝聚校友工作作为考核各部门领导的内容之一,那怕占较少分数也可以,希望各部门都有分管校友工作的领导和联络员。完善校友会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增强创新能力,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夯实基础。建议建立《校友召集人议事制度》。在留校工作的教师和太原市范围内指定班级、同年级或专业的校友召集人,每年定时或不定时召开座谈会和议事会,广泛吸收热心校友工作的同志积极参与到校友工作中,为我院校友工作献计献策,为我院校友工作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4、创新机制,探索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大学校友会等同校内的行政部门,其运作基本上是为了适应大学本身的要求,直接服务对象是大学,而不是校友。这种以满足大学需要为主要目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只是考虑到大学的利益,而忽视了校友的利益。实践中,许多校友根据自身事业的发展需要,希望能得到母校的支持和帮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费大学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但按照现有的大学体制和校友会的条件,校友很难分享到上述的大学资源。因此,我院的校友会必须创新服务和运作模式,参考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探索有效开发校友资源的途径。如中山大学校友会设立校友基金会,成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深圳大学校友会筹建校友大厦等,为校友继续教育和校友联谊活动解决所需的资金和场所,拓宽了为校友服务的渠道。
5、整合网络,拓宽发展空间。我院校友人数多,分布面广,要开发校友资源,在目前这种格局下是难以做到的。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友工作网络,依托各地校友会和广大在校师生的积极性,动员和凝聚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有效开发利用校友资源之中,为促进学校和校友发展服务。在学院内部,建立健全各系(部)校友会,负责联系和沟通本系(部)的广大校友;在一个城市,建立市级校友会,负责联系和沟通本市的广大校友;在各省,建立省级校友会,负责联络和沟通本省的校友。学院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会不是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合作的关系,共同为促进学校和校友发展服务。这种校友工作网络的构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在校师生参与校友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把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校友凝聚起来,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渠道,无疑会给有效开发和运用校友资源带来丰硕的成果。
三、做好校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校友联络与信息收集
校友信息是校友工作的生命线。由于校友就业去向的发散性和不稳定性,再加上以前通讯也不发达,早期的校友很多和学院失去了联系。可喜的是,我们学院55周年和60周年的两次校庆,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掌握了不少校友信息。在此基础上,建议:
1、从1995届毕业生开始,从各班干部中招聘1名校友信息员,校友总会不断地与信息员取得联系,建立起一种学校与校友的常规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一支由班级到各地相互渗透的强大的校友信息网络,为长远的校友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今年是95届毕业生毕业20周年,不少班级进行聚会)
2、加大校友会网站的宣传力度,开辟“班级社区”“校友论坛”“校友专访”等便于校友交流的栏目,逐步吸引更多的校友参与到网上交流平台,把校友网站真正办成“校友家园”。从而获取更大更多的校友信息。
3、初步建立和完善“校友信息库”、“优秀校友信息库”两个重要信息库,为学校领导和校友活动提供可靠的校友信息服务。
4、充分利用参加60周年校庆的各地校友代表的优势,催促其加紧收集本地区的校友联络信息,加紧与没有成立校友分会的空白地区的校友联系,确定空白区校友负责人,弥补空缺,完成布点任务。
5、建议积极创办《太工校友情》(建议刊名)刊物,通过“校园风采”、“校友文苑”、“人物述林”、“岁月留痕”、“母校情深(情结)”、“编读往来”等栏目与校友互动,并反馈信息,了解校友的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出版周期初期定为双月刊,随着更多校友的参与,可以逐步发展为月刊、甚至半月刊,邮寄发放给全国各地的校友。
(二)校友活动的开展
1、建议规范校友值年返校联谊活动。从2015年开始,学校正式启动校友返校日项目,确定每年X月X日为校友返校日,欢迎已毕业逢五年、十年的校友回到母校共同参加校友返校日活动。每年由校友总会统一策划部署,拿出具体实施方案报学校审批后开始实施。
2、建议设立“优秀校友事迹展览”项目。从现在开始由校友总会发起,院团委、学生处配合在大学生社团和全校学生中精心挑选招聘50-100名校友工作自愿者开展“寻访优秀校友足迹”采访活动。成果可以为访谈记录、调查报告、DV短片等形式为“展览项目”作材料支撑。
3、建议从2015年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毕业典礼等在校重大活动中,让优秀校友参与进来,请他们作报告、开讲座,宣传校友事迹,激励在校同学,培养在校学生关心母校、热爱母校的校友意识。可以借鉴北师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把优秀校友回校讲座作为一门开设课程,并且占2个学分。
4、建议由校团委发起在学生中成立“校友工作自愿者协会”“校友通讯社”等有关校友方面的社团,借助学生社团,配合学校校友总会开展校友工作,培养在校生的校友情结,促进校友事业的更大发展。
5、建议对校徽、校名等学校形象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学校的形象标志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如何加以利用和开发,是广泛联络校友和社会各界友人一种有效的手段。学校具有代表意义和宣传意义的纪念品问题多年来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对外联络交往的不大不小的问题。建议由对外交流处牵头,招标委托大型工艺设计制作单位设计制作各类学校纪念品,由校友会在校内开设“纪念品专卖店”,收入所得支持校友总会开展工作。
6建议从2015年起,由校友总会发起,启动“我爱母校”校友捐赠项目,通过校友微薄的捐赠(10-20元/年)培养会员意识,培养校友关心母校和支持母校意识。
以上是本人参考国内外高校一些成功的做法,并结合当前我院的实际提出的粗浅的想法。仅供领导参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有具体想法)。此外,像“成立校友企业家俱乐部”、“举办优秀校友论坛”、“出版优秀校友名录”等方面工作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思考,时机成熟时逐步实施。衷心希望我院的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愿我院的明天更加辉煌。
四、产生以上想法的原因
1、我于1994年从山西师大毕业来我院工作,先后在化学工程系、学生处、外语系、材料工程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讲授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事理论》等必修课程和《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学》、《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等选修课程。在20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授课的过程中,接触过数以万计的学生,并与很多学生结下了较深厚的友谊。不少学生毕业离校后,仍然经常联系,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去外地出差和参加比赛,总会和所去地方的校友联系见面,了解他们的近况,谈学校的情况。校友们都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在与他们联系或见面的过程中,他们总要问学校的发展情况,各位熟悉的领导老师的近况。尤其是毕业多年的校友,更是对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问个不休,回忆起当年上学的场景,听到学校近年来的变化,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近两年,我又参加了多个班级的毕业20年同学聚会,感受到了他们对学校的关心和热爱,体会到了校友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我想,我能为校友们做点什么?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我来学校20多年的时间里,参加过三次校庆活动,分别是1994年40周年大庆,当时大学毕业时间不长,还没有带过毕业生,参加了化学工程系的接待工作;2009年我院55周年校庆,其时已带出十几届毕业生,熟悉的校友不少,我参加了化学工程系、外语系和材料工程系的校友接待工作和校友座谈活动,与各个专业、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校友进行了交流;2014年我院60周年校庆,我参加了校史编纂工作和校友接待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校友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的思考。近些年来,我院校友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其工作仍处于浅层次状态,向深层次发展受到瓶颈制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上都还有一些欠缺,存在着观念和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1)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我院开展校友工作存在时冷时热的现象,校友活动往往集中在校庆前后,校庆结束后校友会工作也就几乎销声匿迹。校友会处于高校办学活动的从属性地位,不少人认为校友会工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这项工作费时、费钱、费精力,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友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对学校办学的巨大促进作用。
(2)校友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对校友资源“重开发利用,轻积累培育”。我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对校友的服务应该拓展到校园之外,从校友离校之日起,就应该建立紧密跟踪与联系,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支持,而不是“人一走,茶就凉”,任其到社会上孤立无援地摸爬滚打,等到成功之后,学校再与其联系,向其要回报,把以人为本和终生育人的办学理念束之高阁。
(3)校友会法律主体资格缺位。我院校友会名存实无,机构不健全,工作思路不清晰,专职人员少(无),经费不充足,平台不完善,难以保证校友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4)校友工作服务对象错位。在校友会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往往是事业成功、财力雄厚、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友,另一些希望通过校友会得到帮助的校友则往往被边缘化,导致校友会活动甚至成为少数精英校友展示个人成就的舞台,冷落了很多事业平凡的校友,挫伤了普通校友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对母校的感情,失去了蕴含校友会活力的群众基础。
10.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是当今的高中生不重视语文学科,更不愿意读课文;老师也是重分析,轻朗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抓好朗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然后立足课堂,精心指导读法,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学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5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缺少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才会最终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1.朗读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生不愿读书。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少了初中时的活泼好动,多了沉默寡言,心理的日趋成熟,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怕哪点读得不好同学笑话,于是不肯开口读书。
在高考指挥棒下,众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急功近利地选择了分数提升空间较大的数理化作为主攻目标,语文日渐成为边缘学科。早自习时,他们卖力地读着理科课本,把语文冷落在角落里,读书声不再朗朗。
1.2 教师疏于朗读。
教师由于自身方面的原因,害怕读不好被学生笑话,不敢读书。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省去了教师的很多“麻烦”,于是播放朗读基本取代了教师范读。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教师总是努力地深入分析课文,而缺少个性化的朗读,无形中拉开了朗读与学生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水平,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设置专用时间,形成习惯。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要求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必须得有读书声,否则,我进教室之后还要重新开始朗读。朗读内容不限,由课代表安排,也可以征求大家意见。一般情况下以当前所学课文为主,特别是一些名篇名段。开始时有些同学不乐意读,被迫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发现考试时的名句填空变得容易了,渐渐地便认可了。后来自发地读一些经典美文,有时候连词语解释都读。同学们发现课堂提问时敢大胆地回答问题了,辩论时可以引经据典了,写作文彻底告别了“挤牙膏”。有时特殊情况没有朗读,同学们会觉得少了朗读这样的前奏,语文课就不完整了,课前朗读久而久之就成了同学们的一道“开胃小菜”。连邻班的老师都说,只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这节是语文课。
课前固定的朗读时间,可以达到提前预习的效果,也可以温故知新,既立足于课本,又有所拓展,益处多多。
2.2 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训练。
朗诵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尽量去掉哪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来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2.3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1)录音范读。
?音范读的优点在于朗读者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接触到准确无误的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范读。
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非常灵活,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像我们这里的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平翘舌不分,“f”“h”混淆,声调读不准确,轻重音把握不到位,教师范读及时给予纠正。
(3)演读法。
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适用于对话性较强的课文。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根据自己对各个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来排演《雷雨》片段,在班里汇演,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来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达到很好的效果。
(4)观摩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朗读类节目。如《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热播的《朗读者》中,斯琴高娃老师朗读了一篇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事。高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字字句句引人入胜,拨动内心最深处那根弦,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刻,对朗读教学法的指导是“无声胜有声”。
(5)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的目标,就能激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兴趣和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改革;思考
一、“人”的因素
1.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以石笋中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石笋中学是赫山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籍学生490人,在岗教职员工37人,其平均年龄为40.46周岁,最年轻的一位教师为28岁。其他乡镇初级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估计不会比东坪中学低多少,而普九高峰期过了以后,教师大量过剩,又无法补充年轻教师来优化队伍。教师年龄偏大,难免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更新缓慢,体力不济,会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从而会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2.专业不对口,知识结构不合理。石笋中学的专任教师有30人,教学班级11个,其专业对口的只有10人,占33.33%;仅语文、英语学科的教师专业对口,其他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对口,尤其是化学、地理、生物、政治、体育、美术、音乐学科,没有人专业吻合。
3.普九高峰期大量小学教师拔高使用。小学教师拔高使用,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他们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初中教育不能大面积存在这种实习;其二,有的小学教师无论是从管理还是到教学抑或是专业知识都不能成长为初中教师;其三,尽管初中普九高峰期已过,基本胜任和不胜任的小学教师又无法调出初中,他们是一个不合格的初中教师而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但不愿意再回小学任教,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仅2001年就有13人从小学调入初中,通过一些年的磨炼部分教师已经成长,用在初中教育与教学各个部门,但是还有40%以上的至今仍不能胜任初中教育与教学。
4.教师队伍不稳定,大量骨干教师流失。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只有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近些年农村初级中学的骨干教师大量外流。而我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一直不曾补充初中教师,年轻教师在初中领域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但是我区民办公助的初中、私立学校和各级各类高级初中大肆搜罗骨干教师。仍以石笋中学为例,2006年下有教职工55人,至2009年上有21人调入市区或市郊学校工作。
5.真文凭,假水平。随着对初中教师文凭需求的不断提高,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文凭。自2000年以来,通过除真正自考形式获得文凭的老师外,绝大多数教师是电大、函大等形式获得。有的只需要交了学费,没有去上一小时课,考试时反正有“标准答案”,或者请别人代考,不费力气文凭在手了。大都是本科生,而且攻读汉语言文学的居多。
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素
进入90年代末,各地均办起了各种特殊学校,它们利用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和招聘优秀教师。我市区的朝阳国际实验学校、益师艺术实验学校、赫山实验学校等每年将我市的部分优秀学生通过笔试或面试的方式招生,为家庭困难、学习优秀的农村学生减免部分经费,而农村中小学为了留住这些“尖”子生,也想尽办法,或派本中学中认为优秀的老师来执教,其他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放在一起,分成若干个班派中学剩余的老师来执教。这种编班形式,似乎接近分层施教,但真正意义上是把跨入初中大门的青少年分层出三、六、九等,他们本应享受公平的教育,但得到的却是教育的不公平。
学校的建设不科学,进入90年代,人口出现高峰期,各乡镇原有的学校不能容纳所有的学生,无规划的建学校,到了21世纪,人口出生率在控制后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各乡镇需要砍掉一些学校,至现在有许多的村级学校闲置着,由于地方财政的制约,现有的学校年久失修,教学设施根本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接受的教育远远比不上条件优越的城镇学生,在农村小学,有许多学生只接受了每天的语文、数学的学习,谈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应对措施
1.科学管理、全面育人、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科学管理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的聘用制度,关心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建设一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且有竞争意识的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文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注重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12.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十二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
2007年5月13日,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出台, 《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工作重点。”在高等教育阶段, 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同年6月,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等相关文件, 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和认定程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做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工作, 首先必须科学认定家庭困难学生的范围, 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体。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一般流程
首先由个人提出申请。每学年开始学生向班主任提交家庭困难证明等相关材料。然后进行班级民主评议, 由班级评定小组审查学生提交的相关材料, 结合该同学日常消费行为表现, 初步划定资助对象家庭困难等级。各院系成立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 审核各班级上报的家庭困难学生的初审名单及困难档次, 通过科学调查申请学生消费等方面的情况, 进而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做出最终认定, 并予以公示。最后由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核实院系上报的家庭困难学生名单及困难档次, 建立学校家庭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三、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家庭困难学生的界定难度较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各高校合理依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消费情况, 并参考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确定贫困档次。指导意见覆盖面大, 但是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部分地方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缺乏责任心, 监督机制不健全, 民政部门对家庭贫困情况审核不严格。同时, 班级小组评议具有局限性。在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贫困生评定时, 会出现某些“人缘好”的同学易被认定的现象。
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从学生思想上强调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宣传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国家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态度就是“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出发, 让学生无后顾之忧能放下心专心学习。
其次加强正面引导, 让学生明白家庭困难不是你的问题, 你上大学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不是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正面引导要能使学生正视自己的身份, 摆正自己的位置, 努力学习, 顺利完成学业, 成功就业。
最后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学生的信用制度, 并和助学贷款以及部分评奖评优工作挂钩。如果发现弄虚作假现象, 一经核实, 除取消资助资格之外, 还要对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在其诚信档案中作不良记录。
2、准确掌握学生的信息, 保证信息及时更新
学校应在新生入校后尽快收集关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刚入校的学生相对单纯一些, 及时采集信息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3、充分发动学生, 搞好民主评议, 接受学生监督
学生生活在一起, 彼此比较了解, 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使每位同学都了解资助的程序、方法、标准等。
4、班主任、辅导员要在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做到耐心细致
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不能光看表面, 更要看实际。有的班主任老师觉得学生用笔记本电脑、好手机, 穿名牌衣服, 就一味的认定该学生不属于贫困, 我觉得这样的认定比较草率。这只能作为了解是否贫困的一个方面。据我了解, 有一些学生的笔记本电脑、名牌手机并不是学生自己家人买的, 多数是亲戚或是朋友送的;反之, 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 也不能就简单断定是贫困, 单亲有好多种情况, 如果是离异, 一方可能会赔给带孩子一方不少的抚养费, 这样的单亲就不能算是贫苦, 至多是心理的贫困, 我们要在心理上加以疏导;如果一方是发生重大事故 (工伤或是交通意外) , 带孩子一方可能会得到一大笔赔偿金, 这样也不能算是贫困, 也属于心理上的贫困;还有一种情况, 家里平时还可以, 突然有某一个亲人得了重大疾病, 花费很多医疗费, 最后人财两空;还有就是爷爷奶奶生病, 支付医药费, 虽然有医疗证明, 这个也要区别对待, 一个孩子支付还是多个子女支付。同样孤儿也是一个道理, 也要深入了解, 区别对待。可见, 要真正做到认定贫困生的公平公正, 是要每一个班主任、辅导员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做到资助资金的有的放矢。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使家庭困难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做好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关键, 各高校要根据掌握的信息, 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在评定时要尽可能做到公开、公正, 制订科学的评定体系,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要加强校际交流, 多方听取意见, 使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 200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财[2007]8号) , 2007.
[3]纪尚革, 赵磊, 钱苗苗.西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及资助体系探讨[J].内江科技, 2008 (5) :14-15.
13.对学生评价的一点思考论文 篇十三
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初级中学 蒋卫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的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学生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时,他就把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付诸实践,以提高自己。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多用赏识、赞扬、激励的语言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不断取得进步,引导他们虚心听取父母、教师、同学的意见,在愉悦的心情中树立自信,认识自己,进行有利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进步。
美国新乔治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亨利格达得曾使用一种测量疲劳程度的能量测定仪作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当他对疲倦的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时,能量测定仪上的指数急速上升;相反,当斥责孩子时,指数便会突然下降。
毕加索有着绘画的惊人天赋,但在要求循规蹈矩的学校里,根本就不是社会所认定的好学生。上了两年的学,他连最简单的数学计算也不会,同学、老师以及镇上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呆子傻瓜。但毕加索的父亲何塞却相信自己的儿子的绘画天分,他不断用言语鼓励他,每天送儿子去学校,在行动上支持他,毕加索被学校关禁闭他也不责骂他。当他们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为了让儿子顺利通过学校的入学考试,他千方百计的找到当地的主考官说明情况,终于说服主考官破例收了毕加索,是父亲何塞对儿子绘画天赋的赏识成就了毕加索。
我们的学生需要赏识,犹如禾苗需要阳光和雨露,激励能把学生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充分释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断保持,他将巩固成为学生的一种本性,从而终身受益。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赞赏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别人的方式,透过恰当的赞美之词,给人以无比信任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归纳起来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更需要的是别人的肯定,渴望被别人赏识。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家长、教师的赏识、激励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从而不让他们自暴自弃,自卑自贱,自我消沉,不让他们已经是成绩落后于别人,思想上还要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在他们的优点长处上或做对的时候,适时地赞扬表扬他们,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心理成长有好处。我班有一个男生,在小学里是一个老师见了头疼、学生见了讨厌的人,到了初中,各科成绩差,行为不当甚至会有怪异行为出现,说话时有脏话且有不健康言语。我除了一般性的教育外,在平时就留意他的长处,留意他的一些小事,我发现,他读书时声音响亮,有时能关心班级的一些细小事,对人有礼貌,在我找他谈话时,我故意都说他的这些优点,并且在班会课上还特意表扬了他:早读课和其他课上读书声音响亮,这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能为班级做事,说明有集体荣誉感;对人有礼貌,体现他有修养。这样对于这个学生而言,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初中三年,这些优点他都能保持,学习也很起劲,这让认识他的老师都很诧异,不是我班的任课老师也都赞扬他。从他快乐的生活和学习中我感觉到:赏识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一个成绩不好、心理自卑的学生而言,赏识犹如冬日的暖阳,给他带来了温暖的安慰!当赞美了学生以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被寄于厚望的感觉,努力的欲望就高。
赏识可以分为评价式的和建设性的,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建设性的。在对学生进行赞美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选择适当的赞美语句。诚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打动人。赞美时不要是笼统的敷衍式的语言,应该由衷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用真诚的语气说出来。我班有个学生,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到初二接触物理时,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作业、测试中准确率都很高,见此,我趁热打铁,找他谈话:“你的物理成绩很好,我注意到你这几次测试成绩都不错,说明你学习很努力,脑子也不错,其实你并不象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差,认为自己笨,自己不行,现在,你看,经过你的努力,你的物理成绩不是很好?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学习物理的吗?”这个学生听了,很高兴的对我说他的学习方法。我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不断表扬他,让他感受到对他的赞美不是敷衍随便说说而已,从此,他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物理成绩一直保持不落,学习态度也有很大改变,让人很欣慰。
(2)通过第三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赞美。凡经由第三者出面表达的意愿,容易使听话的一方感觉到具有真实的客观性,收到的效果有时会较直面赞美更佳。有一项实验可以证实:两位心理学家对三十位受试者进行戒烟劝告的实验。实验分两个小组,一组是采用肺癌的痛苦来劝戒他们;而另一组由一个医学专家根据他的临床实验报告,非常客观的解释抽烟的害处。实验结果,第一组有35%,第二组有70%的人开始戒烟。这说明,由当事人劝说不及第三者解说有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引用其他任课教师、其他学生甚至是其他家长对一个人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内心雀跃不已,更保持并发扬他的优点。例如,对某位上课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某次告诉他,说某位老师说今天上课你特别认真,发言积极,希望下次再见到你这样的好表现,也许那天他只是由于上课内容引起他的兴趣,但教师要抓住他这个特例并通过第三者的叙述来赞美他表扬他,并适时提出对他的期望,他觉得受到了老师的注意,受到关注了,内心愉悦,在近几天都会表现的很认真,教师只要再多表扬他几回并不断提出要求,慢慢地他的学习习惯纠正了,学习态度改变了,不断取得进步。
(3)意外的赞美会使学生信心倍增。众所周知的陶行知的“三颗糖”的故事就属于意外赞美取得的效果,意外赞美,让学生发现自己都没想到或没发现的优点或长处,尤其是内心敏感又当做错事的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和家长都顽劣的儿童,经常遭到责骂,他觉得非常自卑。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他说:“你的顽皮、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想出这种恶作剧的孩子,按理说功课不可能太差。”被老师这么一夸,他对自己的头脑竟产生了自信心,从此以后便努力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连夸奖他的老师都觉得惊异不已。
(4)找出学生的点滴优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强项上的,而不是弱势上,因此,若在学生的行为中找出可赞赏的长处和优点,会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态度的改进都有很大的作用。每个学生的成长,达到所期望的标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一步步的不断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对于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要能敏感的察觉并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在不断的赏识之中快乐成长,健康发展。
14.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篇十四
1、主城区的道路大都是一个面孔,道路窄而弯曲,建筑物风格不一,缺少自成一体,有独特风格的街景,给人的感觉是“乱”。
2、夜晚的市区冷清,缺少城市的应有的“繁荣”。
3、有些道路两侧的绿化未精心设计,缺乏美感。
4、一些地段霓虹灯的点缀效果不佳。象明珠广场,那么大一个广场,清一色的节能灯,晚上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森、凄凉的感觉,灯光色彩搭配欠佳。
鉴于历史原因,城区的改造能有今天的面貌,已实属不易,随着城区的日益扩大,如何使城市更加“靓丽”,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城市要“靓”起来,需要大手笔的建设,而一切建设行为都离不开规划的控制指导。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规划的宏观控制方面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
二、加快城市规划立法步伐。对规划好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风格、功能分区、发展布局、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一经确定,就要以法的形式固定,避免出现长官意识等随意篡改、变更规划,使规划失控的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城市规划权威,严格实施城市规划。海门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
1、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及时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矛盾,确保规划的实施。
2、成立规划咨询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等资深规划人员担任顾问,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城市建设“打草稿”。
四、加大规划的宣传。对一些路段或地段的规划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大众的评议。规划的远见卓识只有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才能消除非议,减少群众对规划的无理指责,从而获取群众的广泛支持。
在详细规划的实施上,1、处理好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关系。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建设目标要相对集中。根据长远规划控制的目标,确定近期的实施目标。
2、城区变大了,要在腾挪空间大的地方建起城市的新亮点,可建一两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树造城市的品牌。上海陆家咀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范。老城区改造可适当缓一缓。老城区目前建筑密度很大,改造很难,改造工作是麻子搽粉,花费大,效果差。
3、对道路两侧的建设项目,临街建筑要控制建筑规模,占线力求长,鼓励联建,从而集结财力,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形成整体。注重整条街、整条路的景观设计,要有特点,有风格,在品位、档次上多做文章,不能象堆积木一样,机械拼装。
4、园林绿化不能简单地布置,要精心设计,注重效果,不求高档,但要力求大气、造型美,多搞一些花木拼盘,不搞天女散花。
5、处理好规划与开发的关系。开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控制零星开发和隐性开发,这种短期行为,多半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往往配套设施跟不上,物业管理跟不上,最终成为政府城市管理的负担。开发要相对集中,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垄断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才能使土地更大幅度地增值,才能大量聚积财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
6、城郊结合部的地段要加强管理。到过扬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城区私人建房(农房)随处可见,农民建房一度是扬中的风景线,但发展到目前,未能打破村组界限,居民点太多,太散。在局部地区,破旧的农民住宅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相互交织,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极大地损害了市容市貌,也制约了城市再发展的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建房实施冻结,要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将城区农房逐步安排到主城区以外,改变我市城区城乡结合、土洋结合的不合理现象。
7、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决策是英明的。经济繁荣了,政府才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描绘新蓝图,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层面上的建设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工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个人收入也才会增长,才能拉动消费市场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也才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15.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 篇十五
一、对十年“报网互动”的反思
作为一份较早主动接触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县市报, 乐清日报一直强调“报网互动”。2003年开通了乐清日报电子版;2005年创办了乐清日报手机报;2006年开通了乐清日报数字报;2006年开通了QQ报料热线, 还和本地民间网站合作, 创办了“乐清日报民情工作室论坛”;并多次在报纸版面上借鉴、尝试博客、微博、QQ聊天、BBS等多种新媒体形式, 开辟了多个专栏。近两三年来更是加大了全媒体构架和发展的力度, 相继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 旗下的中国乐清网多次改版。
这些尝试, 给报纸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是强化了新媒体意识, 几乎每一位采编人员都深刻体会到了新媒体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 认识到新媒体必然取代传统媒体。二是积累了新媒体经验, 大多数采编人员初步掌握了各种新媒体平台使用技术, 积累了和新媒体受众打交道的经验。三是锻炼了新媒体队伍, 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新媒体制作和运营团队。
这些尝试, 在当时的条件下, 无疑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现在站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间节点看, 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避免这些问题的再度出现, 对于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要避免重“报”轻“网”。以往的“报网互动”, 虽然强调“互动”, 但往往更多地着眼于报纸传播, 即立足报纸, 在网络上传播报纸内容。例如, 电子版、数字版、网络论坛等形式, 虽然提高了报纸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网民中发掘了一批报纸的潜在读者, 但或是无法准确掌握受众数据, 或是未能对受众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利用, 对新媒体发展的促进效果不明显。因此, 必须明确:“网”不是为“报”服务的, 以“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是发展方向、是最终取代“报”的新生力量, 而不是“报”的附庸。既要通过新媒体传播为报纸开辟新的发行空间, 更要同时为新媒体积累起稳固、忠实的受众群体。
二是要避免重“用”轻“体”。博客、微博、QQ聊天等形式, 在网络上有较强的交互性, 但在报纸版面上将各种评论、讨论以界面形式呈现, 实际上只是呈现了交流结果而非交流过程, 因报纸的特质决定, 仍然是单向传播。因此, 以往的这些尝试, 主要还是着眼于报道形式上的创新, 是“用”, 而不是传播形式上的创新, 不是“体”。因此, 在今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 报纸既要注意借鉴新媒体形式, 创新报道形式, 提供更鲜活的报道内容, 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报纸与读者的互动, 更要利用报纸自身优势, 通过在报纸版面上展现新媒体内容, 推广、扶持新媒体, 使报纸和新媒体相互促进发展。
二、县市报可资利用的优势
在传统报业市场上, 县市报在报纸规模、影响力、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难以和省级、市级报纸抗衡;而在面对如雨后春笋般的新媒体时, 县市报又面临资金、体制等方面的难题。但是, 县市报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并无退路, 同时, 县市报仍然有很多优势可资利用。
(一) 内容生产优势
内容生产是媒体最核心的基础。县市报基本上是当地唯一的、专业的本地原创文字内容提供者, 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媒体的一切运营都是附着在信息传播之上的。虽然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个人化, 但不论到什么时候, 不论传播的方式怎么变, 受众对资讯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 而且, 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面对的是大量碎片化的信息, 需要有人进行专业化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只要这种需求存在, 只要内容生产这个县市报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存在, 我们一定能找到办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因此, 内容生产的优势不仅不能丢, 反而要加强, 特别是要通过一定方式防止竞争对手对我们原创内容的无偿利用。
(二) 用户资源优势
用户资源是媒体最宝贵的财富。县市报往往是当地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平面媒体, 如乐清日报发行量达5万多份, 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报纸在乐清的发行量。在当地的多年深耕, 也使县市报对读者有一定的黏性。对用户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利用, 可望为县市报新媒体的迅速推广提供一个捷径。
(三) 品牌影响力
品牌影响力是媒体的无形资产。县市报在当地都有政府背景, 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近年来, 不少县市报纷纷开展多元化经营, 介入当地会展策划、户外广告、教育培训、图书销售等和文化创意产业, 这既是对自身品牌影响力的充分利用, 更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 也是县市报转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优势。
三、县市报转型发展的路径
县市报发展, 最终将从传统的纸质报业市场, 转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市场。对手不仅仅是其他各级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 还有各类来自民间、原先被排除在传统报业市场之外的社会化新媒体。因此, 要充分考虑自身特质,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在不放松报纸发展的同时, 不遗余力地将新媒体作为报纸今后的替代品来培育, 并将优势体现于其与对手的竞争, 尽快完成全媒体布局, 以更加从容的姿态面对媒体市场的颠覆性变化。
(一) 加强内容生产, 整合品牌, 扶持新媒体产品发展
传统报业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传播, 自报纸诞生以来, 如何采集、筛选、加工、传播新闻完全由媒体垄断。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点。但是,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需要有人对大量纷繁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加工, 这是媒体的价值所在和存在意义。纽约时报董事长阿瑟·苏菲伯格曾表示:“在信息和观点无处不在的情况下, 我们对内容品质的承诺比以往更加重要。”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民间资本突破体制障碍进入媒体市场提供了可能。但在内容生产方面人手不足、缺乏资源和经验, 是民间各类新媒体的软肋。县市报作为当地最重要的原创内容提供者, 要进一步加强内容生产, 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新媒体提供大量受众欢迎的基础性内容, 从而使自己的新媒体在竞争中同样保持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
此外, 要利用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报纸和新媒体共用一个品牌, 在新媒体推广过程中突出报纸品牌, 缩短新媒体知名度的培育时间;在报纸版面上大力宣传自己的新媒体, 引导读者关注、点击、下载, 缩短市场培育期, 降低推广成本, 培育新媒体的第一批忠诚用户, 为新媒体市场上的竞争赢得先机。这同时也是为了让受众跟着我们的品牌走, 熟悉我们的新媒体, 为从报纸到新媒体的用户迁移预热。
(二) 构建树状流程, 定向传播, 精准投放内容和广告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分众传播的时代。这种分众传播, 体现在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三个方面, 不同的传播内容需要不同的传播渠道, 不同的传播对象需要不同的传播内容, 不同的传播渠道又对应不同的传播对象。一张报纸“包打天下”的局面已被彻底改变, 以往单一的文字+照片的传播形式, 更是被文字+视频、文字+音频、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图表等多种传播手段和形式所替代。
县市报往往规模较小, 人手不足, 难以针对不同传播渠道分设不同采编团队 (事实上也无此必要) , 这就要求我们彻底重构报纸采访、编辑、出版、传播的整个流程, 实现“一次采访, 多次、多维、多向、多渠道传播”。即在统一平台上不间断采集信息, 然后针对不同受众群体, 即时对信息进行不同形式、内容的编辑加工, “分发”至各传播渠道, 形成一个树状的采编流程, 信息采集是树干, 信息加工和传播是树枝。这样, 既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 又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到的信息被完全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 对用户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了解受众群体的阅读喜好, 有针对性地发放信息和相关广告, 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经营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广告经营流程同样需要重构, 广告经营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投向用户数据分析, 从而为全体报纸读者提供同样的广告, 向区别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随内容精准投放广告转变, 即将经营附着于不同的“树枝”。
(三) 拓展传播渠道, 小步快跑, 重点布局移动互联
在传统报业市场上, 报纸的广告收入往往是报社最大的赢利点。但互联网的兴起,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 改变了媒体生态, 瓜分了广告市场。同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 单一产品生存周期有缩短的趋势, 留给我们的市场培育期越来越短。这种变化和分众传播的趋势, 都使得县市报今后的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面对着特定的受众群体, 而且可能往往难有稳定、可预期的经营收入和媒体寿命。因此, 在经营上不太可能会有一个目前的报纸广告收入、相对稳定的“重大支柱”, 不再“众星拱月”, 而是“各显神通”。因此, 在树状流程 (包括采编流程和广告经营流程) 构建完成之后, 要继续拓展传播渠道, 尽可能分散经营风险, 在至少保证经营总量不减的前提下, 提高广告用户对新媒体的认同度, 赢利重点逐步从报纸向新媒体迁移, 并分散至各新媒体渠道。同时更敏锐地紧盯新媒体技术发展变化, 力争抢抓先机, 形成若干个“小巨人”。
此外, 要特别关注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数据显示, 截至2014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 将完全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县市报, 我们没有能力创造移动服务平台级产品。但以移动性、社交性、公众参与的公开性为特征, 基于移动服务平台的信息传播, 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我们与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基于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迅猛发展, 传统纸质报的前景不容乐观。作为中国最基层的报纸, 县市报面临着日趋激烈的传统报业市场竞争。本文拟以乐清日报为例, 谈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县市报的生存发展, 如何尽快打通两个途径、完成两个迁移。即通过理念转变和流程再造, 在内容生产方面, 打通从报纸到新媒体的传播途径, 完成受众从报纸到新媒体的迁移;在媒体经营方面, 打通从报纸到新媒体的经营途径, 完成赢利重点从报纸到新媒体的迁移。
关键词:新媒体,县市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辛.新媒体时代:报业前景与突破[J].中国记者, 2011 (04) .
[2]易雯, 沈亚林.网站——地市报新的增长点[J].中国报业, 2011 (09) .
[3]覃进, 向芳.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征与产业前景[J].中国报业, 2011 (09) .
[4]周怀宗.喻国明当报纸遭遇“微革命”[J].新闻前哨, 2011 (04) .
[5]陈洪标.促干群良性互动在群众工作上有所作为——《今日桐乡》探索新型县市报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 2013 (03) .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点思考】推荐阅读: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08-30
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08-06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08-07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10-13
发展类高考命题作文精选:制约与发展11-20
浅论制约国库业务发展的瓶颈与突破10-24
人员管理,一个制约经销商发展的核心问题06-21
转方式、调结构活动中 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原因分析06-08
制约问题06-15
瓶颈制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