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教育变化(共9篇)
1.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篇一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本小组成员 组长:余平
组员:薛亮 吴婧芸 郭丹英 林芳 张秀平
张晓俞 陈小芳 陈婷婷 林苏娟 本课题内容以及人员分配
一、余平:开篇引导以及贯穿全场
二、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从环境的因素出发)纵轴:郭丹英、吴婧芸:
①时代标语口号的变化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
横轴:②三种社会领域环境的转变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的不同
张秀平、林 芳:经济环境
林苏娟、陈婷婷:政治环境 张晓俞、陈小芳:文化环境
三、薛亮:对比后的借鉴与总结
具体内容: 一:开篇引导:(余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承认,在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活动的名称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各异。它通过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它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制约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该来说是占据很大部分。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应该说对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小组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谈谈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两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以及从这两个不同阶段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郭丹英、吴婧芸:)
二、环境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后标语口号的演变
宣传政治反映国情 从标语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式标语起源已久,当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的标语完全是配合政治形式作宣传的,并且反映出各个特定时代的不同国情。也就是标语口号都是为了特定的目标,用简短的语言达到宣传的目的。
我国建国以来,标语口号一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主席万岁!”等慷慨激昂的标语漫天飞舞。尤其在“毛主席思想”方面下文章更是不计其数。随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把人们带进了大跃进时期。
最值得纪念、至今还广为流传的就是1962年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这两则标语至今还激荡这不少斗志昂扬的心灵!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标语可谓丰富多彩,从“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打倒一切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到“坚决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从“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到“全国山河一片红”„„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事实就是” 980年,在改革开放口号的号召下,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并沿用至今的标语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倡导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成为指导性口号。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倡导“和谐社会”开始,随后重在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的改进。
标语口号的存在实际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在起着政治宣传、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
点评:改革开放前的标语可谓是服务政治明显,具有很强的说教形式,是一种训诫式的标语。标语口号的发展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影响可谓是持久深远。但是我们在看到此类标语时发现它也是一种起着有意无意的教育作用,可以说一个标语口号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比如三年自然灾害中,我们每天都要过着节约、能省则省的日子。毛主席语录:“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就孕育而生。它其实在警醒我们:要节约!应对当前我国国情——自然灾害有一些清楚的认识。或许这个口号标语按现在来说,的确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但是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十年文革,这种标语口号呢,更具有杀伤力,所谓的杀伤力是指以“革命”的口吻,呆板而形式化。我们来从现象看本质,改革开放前的这种标语口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跟随着时代性的标语口号诞生。它更具有人情味,更具人性化。其中倡导以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这种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瓶颈,开拓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二)、从现象看本质,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从重视受社会价值到个人价值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社会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其社会价值取向,更注重个人价值取向。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的体现。
①改革开放以前的价值取向
误区: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割裂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联系,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忽略了它的个人价值取向,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这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把受教育者作为实现主体目的的工具来看待。
表现:为这种价值取向很少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国家和社会来规划、组织和实施。很少考虑对受教育者个人成长和发展,对个人利益的实现,对个人人生的实践所具有的直接或间接意义。因此。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来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远离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忽略了对个人价值的实现,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感兴趣。
结论:在改革开放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具来利用的。
②改革开放以后的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由以前的维护执政转向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以社会价值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我们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也不能忽视了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否则社会价值也无法实现。
进步性:到了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加理性和科学,体现在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上。克服了社会本位的缺陷。今天我们既要了解和研究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还要了解受教育者自身的愿望和要求,注意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达到和谐统一。不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表现: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审,其落脚点回归到了对人自身的关注上来,在价值选择上倾向于“以人为本”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就要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摆在平等的位置,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同时教育者还要多去研究受教育者的真实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促使人自身的发展。
结论:这种价值取向否定了社会制度的权威和社会对人的束缚,培养了中国人的独立判断精神,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多财富,实现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也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取向的功效。
(三)三种不同社会领域的转变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变化
(张秀平、林芳):通过快板形式演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发生的变化
记念改革开放30年
竹板打,响连连,未从开口心里甜。要问甜从何处来?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不简单,党领人民闯难关。拨乱反正抓经济,小康生活勇登攀。与时俱进搞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祖国强盛人民富,山河巨变天地翻。
今日天,城市繁荣我不表,夸一夸,农村建设有多好。
自从土地分到户,农民解决温和饱。
大囤满,小囤流,再也不为衣食愁。科学种田产量高,幸福生活有奔头。
党的政策把民惠,种地不交农业税。农民手中一卡通,水田旱地都补费。
要谈吃,吃的好,三天两头包水饺。四菜一汤就美酒,餐桌鱼肉少不了。
要说穿,穿得美,人人都把时髦追。冬天皮袄保暖衣,夏天蝉衣露大腿。要讲住,住得阔,不是楼房就瓦屋。家家吊顶地板砖,席梦思上睡舒服。
幼儿园,敬老院,家禽都住保温圈。
老有所养病有医,农村建成新画卷。
要表用是笑嘻嘻,各样家具都是“机”。煤气灶,电饭煲,厨房还装抽烟机。洗衣服,不用手,明牌“爱妻”洗衣机。想娱乐,看奥运,欣赏彩色电视机。亲朋好友拉家常,床头又装电话机。出门打工做生意,个个腰挂小手机。农民种田科学化,各式农具也用机。栽水稻有插秧机,种小麦有播种机。收玉米有脱粒机,庄稼成熟收割机。田间打药弥雾机,这样机、那样机。这些好处哪里来? 党的政策是根基。
谈交通是话满肚,没有好路难致富。过去下雨出门难,现在出门没耽误。
水泥道路村村通,管你上西还奔东。四通八达多方便,赶街上集几分钟。
小青年骑摩托车,老年人是电瓶车。小孩上学接送车,大款都开小轿车。
现如今,农村变成城市化,节假日,城里旅游奔乡下。环境美、空气鲜,农家小院美如画。
庆祝开放三十年,百姓越说心越甜。衷心感谢好政策,紧跟党走勇向前。
勇向前!
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经济环境)
总体: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
计划经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
结论: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赢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个人利益只有在利他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林苏娟、陈婷婷)
通过模拟穿越的形式反映改革开放前后在政治环境变化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功能的转变
2011年12月6号,泉州师范学院
苏鹃,唉,古老师又布置作业了,这次作业是有关改革开放前的,可是你说现在都2011年了,我哪知道改革开放以前的事情啊!上百度吧,不可靠。现在这时代啊谁都靠不住,还不如靠自己!还好现在科技够发达,时空穿梭机都有了,瞧!这不,为了做作业我去买了辆“地瓜牌”时空穿梭机!我得回到改革开放前去。。。。。
改革开放前的某一天:
苏鹃:哈罗,你认识我不?
苏鹃:我是你未来的远房亲戚
婷婷:。。哦。。哦。。
苏鹃:我能不能问你个问题啊?
婷婷:好啊!
苏鹃: 你觉得这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样的?
婷婷:这是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老实说吧,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
苏鹃:那在这个时代你们有没有什么权力啊?
婷婷:可以说吧传统中国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苏鹃:哦。。那个谁,你要不要和我去个地方啊? 婷婷:去哪?(不会要把我卖了吧、、算了,看她长得这么漂亮应该不会卖俺哈)
苏鹃:闭上眼睛跟我走啊!保证你喜欢!(嘘!我带她去我们2011年你们不要说啊)
回到2011年:
苏鹃:到了
婷婷:这是哪啊?怎么会这样啊?
苏鹃:这里是我家啊!也是你未来的家啊!来,我给你介绍下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吧!你看看怎么样?
婷婷:好吧!来都来了,不过等会你可得送我回去啊!
苏鹃:我们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 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的理念和制度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法治。所以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
婷婷: 听了你的这些介绍,加上我来这里所看到的,我觉得中国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型态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根据,从灌输型到情感型转向就是对这种现实诉求的理论理解。伴随这一历史嬗变,价值偏向一方面表现为构成灌输型与情感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含量及位序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政治与经济、文化领域的相对界分,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目标、任务、功能与人的关系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运作方式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获得,使其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宽泛的领域。
苏鹃:但是较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逻辑方法上适应这种变化,由狭窄的灌输方式向较为宽广的情感路径转向。
婷婷:恩!恩!讲得真好哈!
摘取内容:②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政治环境)传统社会: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
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人的道德素质的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在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上,提升教育效果。
(张晓俞、陈小芳):
改革开放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视野变得开阔,信息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资料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了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的信息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功夫。
有一首名为《生活》的诗,内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网”。这首诗曾被称为最短的好诗。近年来,有人转而写了一首名为《网》的诗,其内容只有两个字:“生活”。这首诗同样寓意深刻,典型地揭示了信息网络的重大影响,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网络政工建设,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向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促使政治工作者以民主、平等、互动的观念取代“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工作习惯;网络信息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能够使政治工作从平面变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克服传统政治工作形式手段单
一、内容刻板等弊端;网络打破了传播者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使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受到明显影响。网络的快速发展既为军队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内容摘取:
③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文化环境)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人们视野变得开阔,信息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结论: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功夫。
三、对比后的借鉴与总结
(薛亮):
往往一个完美的报告,都会有重量级人物都会做一个压轴试的陈词总结,达到回顾,深化的目的,不过第一小组就是不走寻常路线,经过小组投票一致决定,由我这个的备受争议重量级人物为我们小组做本次总结,在此,感谢大家对我的身材的关注以及期望,言归正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既然作为教育实践的活动,其内容以及重心点必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变化。我们小组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两个变化,1、改革开放前后价值观取向的变化、2、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功能的变化。具体有哪些变化,相信刚才我们以上几位谈吐幽默,伶牙俐齿,机智聪明,独到尖锐,的文艺青年和众犀利姐们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如有不懂,谢绝提问。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是需要在实践中多次的进行检验,才能得到认可。但是在发展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原则。其中一点是说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现在,目前,我们在这点还是过了头。一直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规范,轻人格,虽然目前看来有很大的改观,但还不能在短时期内彻底根除。
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在内容还是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满足主体需要。因此,内容创新,形式多样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实现途径,我们用两个用来加以概括,“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会是好的方式。一方面从我国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吸取教训与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先进的、可塑的思想政治教育间的比较,得出新的总结,为我所用。这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发展。
以上,就是薛小亮代表的第一小组所做的陈词总结,与本人无关,如有雷同,不甚荣幸。最后祝接下来的三组同学压力山大,万事如意。第一小组在此低调谢幕,谢谢大家。
2.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篇二
2.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了系统的设计, 不再是局限于课程的某一个方面, 从改革的理念、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策略、改革的结果分析等, 都有了全面的设计, 并且能够根据各自的实际灵活设计。课程改革实践的复杂性、多样性得到了各国的认同, 具体改革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了改革的重点。
3.改革的持续性。改革没有一劳永逸的, 总是随着教育的变化而发展。纵观新世纪以来各国的课程改革, 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 总是针对前一个阶段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 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都在持续发展之中。
4.课程目标面向全体, 追求高质量。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对教育的高质量也提出了要求。如英国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 使学生的道德、文化、智力和体质得到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有活力、有探索力的新一代。
5.重视课程结构的变革。新世纪各国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程结构的变革, 力求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如韩国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强调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 规定学科群, 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 明确了学时分配, 采用学分制, 促进学生习得整体性的知识观和世界观, 减轻了学习负担。
6.强调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和终身化。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 新世纪各国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和终身化。如加拿大是世界上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从1999年起, 就在中小学开展了范围空前广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已成为加拿大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7.重视教师的参与和培训。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参与者,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会深深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世纪各国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如美国的“高质量教师”是指教师必须通过州颁发的全职教师资格证书或通过所在州的教师执照考试。除实施提高教师质量的政策之外, 还将优秀教师公平地分配于每个学校, 在教师聘用方面, 设立新的“教师服务奖金”标准, 并为在职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选择性的学习项目。
3.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篇三
一、经济改革引起人们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像一把“双刃剑”,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既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观念的冲突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又具有极其复杂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复杂性。比如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一部分社会成员对此产生了困惑:完全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存,是进步还是倒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职工下岗分流增加,无产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如何体现?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产生的新的剥削问题该怎么看?对外开放会不会走向“全盘西化”?
(二)社会经济价值观念的冲突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是,“利益主体或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反映在观念形态上,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念。尽管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主体利益的多元化相互包容,但形成两个价值意识,即多元主体意识和追求利益意识。这两个价值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的核心意识,其他价值意识,如效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权力意识等,都受这两个核心意识的引导。但不可否认,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自我中心"的价值意识有所抬头,其进一步发展就必然滑向极端利己主义,而这正是腐败行为的原动力。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中重义轻利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念强调追求利益意识。肯定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把利益的追求与主体的劳动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的价值意识有所抬头。拜金主义确实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马克思说,"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而"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但强调追求利益意识的更深沉意义,在于劳动价值的复归。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冲突和信仰冲突
不同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还会表现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个人,而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忽略;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直接动力,而道德在行动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社会传统中的许多美德日益淡化,个人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等等。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传统的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文化受到了挑战。转型时的信仰危机是社会道德冲突的具体体现,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躲避崇高,极端自私,社会凝聚力弱化,如同传统文化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一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在这几十年的历史中,通过它的现代化的传播途径,配置以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也已深深的植根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之中,这种"积淀"和"植根"的深度是完全进入了信仰的层面的,至少在部分人群中是与计划经济及其观念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说当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它对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起到了某种强化的作用,但当它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暴露出明显弊端的时候,由于那种高度的政治统合的作用,人们就很难使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与这种经济体制区别开来,相反,却极容易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连同计划经济一同怀疑,甚至一同抛弃,这必然陷入信仰危机之中。同时,与计划经济对应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负面效应也对信仰危机产生作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教育依据的主要是系统的以课本为载体的学科知识,教师可以依据讲解将知识体系分解,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逐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它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创造性与人性的至臻至善。学习观强调为掌握书本知识而学习,强调记诵与技能化训练,忽视了现实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教学观强调服从与循规蹈矩,忽视了个体的特性与价值;评价观强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肯定应试中的胜利者,当然也就忽视了多数失败者等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已不适合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较为浓厚的行政干预和权力色彩,习惯于居高临下,倾向于我讲你听,我说你通,说不服就压,压不服就罚的教育方式,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漠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
三、新形势下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几点思考
(一)功能观的转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并把它放到教育社会功能的中心位置。第三、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
(二)教材观的转变
内容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当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要考虑到以下原则:1、既需要尊重科学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又要作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变革。2、教材既要注意基础性、相对稳定性和可接受性,又要有先进性,有学生需要的最新知识。3、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一些事例,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教师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言传不如身教”,"打铁先要自身硬"。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悟性,道德水准,政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想工作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必须首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当前,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提高: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情感素质特别是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素质。现代学生观应该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和谐发展的整体观、个性发展的主体观、交往沟通的平等观等。
(四)人才观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里面讲到,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各种管理人才。有的人混淆了人才与天才的不同,认为天才才是人才。还有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这都是片面人才观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新形势下,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工作、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
(五)学习观的转变
要使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他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拓展与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条件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对过去的30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终身教育思想反对将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加以区别的传统观点,强调高等教育将不再意味着是人生教育的最后环节,而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而且,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这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六)认识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然而,这种"知识中心主义"观点在80年代中期由于用人单位发出的"高分低能"的反响而受到了质疑。于是,能力问题被提了出来,成为与知识同等重要的评价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进入了"能力主义时代",发达国家企业界提出,学历高、资历深,文凭和职称高不简单等于素质好,惟有终身学习并发挥所长的人,才是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入本世纪,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形成了新的"有用的人"的标准,即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精神、新事物接受和运用能力。也就是要从单纯以知识、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转到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上来,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思想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七)教学观的改变
1.教学方法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我们应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务虚型"为"务实型"、变"单渠道"为"多渠道",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新格局[2]。 变"强迫式"为"自主式"总之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真正有成果见实效。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还应增加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实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与现代新设备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扭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呆板的局面。达到应变及时、有效控制思想舆论阵地的目的。
3.深入探索和改进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渗透式、互动式等,它不同于以前的应试教育,而是寓教于乐,让受教育着在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就接受了应试教育难以比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面对真实的环境问题,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行动获得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经验和体验,达到认识与情感以及行为的统一。
4.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平等、民主的意识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入人心。传统的以灌输、塑造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八)质量观的转变
4.改革开放变化 篇四
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伟
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趋于多样化。而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因此了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农村;现代化 【正文】 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时的新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时期。国 内: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
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国民经济到
了崩溃的边缘。国际:全球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
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 征程。1978 年 12 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正式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我
国的全面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始。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迁的调查,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
改革开放对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一、衣、食、住、行方面的显著性变化
(一)、衣:从粗布装到时尚服装
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人穿的都是自己做的粗布 3 衣服。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破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家乡的百姓在穿
着上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牌子服装不穿。
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样式不断更新。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工具,更成为了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的方式。
(二)、食:从吃饱到吃好
父辈们谈起三十年来在吃的变化上,大都感慨万分。过去一大家子人,吃 的最多的就是大锅煮的红薯和菜坛腌的腊菜,甚至连吃一顿白面做的饭都是很
奢侈的事情。那时过年是大家最向往的,因为过年能吃上一顿比平常好一点的
饭。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现在好了,平常就能吃上白面膜,大家想
吃啥吃啥,大鱼大肉早已是平常菜,甚至都嫌油腻了。吃饭不仅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还要营养均衡,合理膳食。
(三)、住:从黄泥茅草房到二层楼房
听老人们说,三十年前,村里目光所及之处,全是清一色的土坯房,茅草 的房顶,泥砖的墙。我爷爷奶奶住的泥巴房现在还在我们那个庄伫立着,现在
厨屋的墙已经倒了,堂屋的房顶也有个大洞。曾经,父亲叔叔他们就是在那里 长大的。现在不一样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是越来越好,家里 的人们要么自己家盖上了楼房,要么到镇上买了房。前两年,爸爸也在镇上买
了一套两层的楼房。从整体来看,农村里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钢筋混凝土 的房子,土房时代结束了。
(四)、行(1)、从土路到村村通
以前的农村,所谓的路都是被人们踩出来的,没长草的泥巴路,一到下雨
出个门,回来满腿拐的都是泥巴,即使是晴天,也弄得一身灰,一拍一冒烟。
现在呢,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庄里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变得越来越快 捷,上哪都方便。家乡农民终于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 时代。(2)、从步行到开车 4 据我的父亲回忆说,以前出门上哪办个事,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家里缺啥
少啥,基本上都是拉着板车步行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买,来回就得大半天。
母亲说那时候她和父亲结婚的时候,最想要的就是缝纫机和自行车。现在人们
出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电瓶车,有人骑摩托车,也有一部分人已经拥有了 自己的私家轿车。
家乡人民的衣食住行,也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最 能体现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三十年来,家乡人民的物质条件上不仅发生
了很大变化,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改变也不容忽视。
二、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
(一)、对子女教育从轻视到重视
家乡像父母年纪那么大的人有很多都不识字,很多家庭的孩子仅限于念几
天书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行。家长观念上也认为念书没有用,不如
回家帮家里干点活。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实
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
书没用,都非常重视教育,积极支持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他们 的知识水平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面是关于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 受教育程度 5% 35% 48% 8% 4% 0% 10% 20% 30% 40% 50% 60%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其他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受教育程度变化较大并能够
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占 8% ;受教育程度有所变化的家庭占 48% ;义务教育能够 完成的家庭仅占 3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
一切归功于党的惠农政策,归功于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基本普 5 及,并且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 利的。
(二)、休闲方式从没有到多样化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三 十年前百姓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买个小电视机都是一种奢侈品,家境最好的率 先买了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引得全庄百姓都来看。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来,电视机已从少数家庭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所有家庭的日常家用电器。即使是互联
网,最初作为高科技的象征,也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下面是关于农民休闲方式的统计结果: 休闲方式 14% 37% 7% 25% 17%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逛街 看电视 KTV 上网 旅游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农民休闲方式的结构呈多样化发展。其中,上 网、旅游、逛街、KTV 等活动以新型姿态快速发展,比例持续上升,看电视仍然 是人们闲暇时的主要消遣活动。该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民有更多可供支配的资金从事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除
此之外,消费品种的多样化、交通便捷以及与外界联系的加强都导致了此类现 象的出现。
综上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成就。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
观,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30 年来,我国经济持
续快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30 多年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6 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 “世界上对
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
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说法比较有眼光。” [1] 改革开
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
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
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应客观分析、沉着应对,认清方向、坚定
信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是
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的淳朴和勤劳。在家乡人亲切的
言辞中,了解到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的巨大。家乡的变化,让我明
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家乡的今天。家乡的进步和祖国的腾飞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足美好。
5.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 篇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万众瞩目下辉煌的成立了。中国开始了伟大的富国兴邦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前辈们努力地为我国的辉煌征程努力着,虽然历经坎坷,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伟大领袖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中国每时每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科技,中国都在渐渐地走向世界前沿。可能是由于我做了十几年学生的缘故,这些成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块很大的碑,上面刻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的时候说的,你们要像他学习,要像他那样学习勤奋、刻苦,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你们变得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变得无上光荣!”带着这样的教诲,长大后,我明白了,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培养国国民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间接地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念需要。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7年恢复高考,挽救了中国多少人才,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那场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是全国都有了新的活力。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举国上下积极响应。我国的各个高校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交换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世界名校愿意接受我国的高校学生。于是,国家的政策也积极做出调整,使可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963万,录取新生达675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促使中国的各个方面迅猛发展,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展示了中国人的素养,也展示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观念,对学制、教材、教学时间都重新做了安排,整顿了教学秩序,恢复了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恢复了少年先锋队组织、中学共青团组织。至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步入恢复、调整和发展的轨道。那时候,教育事业经历着“拨乱反正”和“披荆斩棘”,各级各类教育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校舍、仪器等办学条件以及环境都处于落伍、薄弱阶段,与现在我们拥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宿舍楼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全国上下风风火火地开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目前,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竞相争艳,国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起头并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育德为先,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组织近千人进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是全国上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坚实的保障。
另外,现在的教育理念与多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那时候,课堂的主宰者是老师,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课,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只是的掌握就变得很有限,更别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于是,学生就只能学到些死知识。而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引人入胜的授课方式比比皆是,课堂有学生和老师共同主宰,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倾尽所学,讲授知识,学生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在这样的活跃氛围下,我们的科研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与教育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6.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篇六
年级09级四班
年月日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大
内容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所在的药王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开放,兴城,农民,电器,衣服。
一、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全会并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教训,提出要按实际情况来发展经济,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的经济理论,洋跃进方针被否决,取代之的是的改造开放政策。邓小平指出,“经济民主,重点不只是政治,重点是经济民主。”“城市带农村,大城市带小城市。”[1]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公民经济的基本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三十多年来,为改变工农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改革:
1.所有制改革。
2.价格改革。由政府定价到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3.建立市场体系、商品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4.宏观调控体系重建。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改革。
5.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
6.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7.对外开放。
[3]
二、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2]
(一)民以食为天
学者普遍认为,土地权属模糊是失业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根源。[4]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农民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5]从1982~1986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央接连发了5 个“一号”文件,在全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6]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兴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可以说,经过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不断开放,使兴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人们摔开膀子图生产。渐渐地,随着改革开放实行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增加,90年代初,粮食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到了1993年、1994年,粮票基本没有用了,粮食在那里都能买到。现在人们餐桌上面的食品种类丰富多了,主食也变的次要了。人们更加注意吃营养丰富的肉、鱼、蔬菜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改变了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家用电器是手电筒”
看过春晚小品中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会记得白云大妈所说的家用电器是手电筒的笑话,不过笑话不全是假的,那个时候的电器确实少的可怜。我妈妈说那时侯她嫁过来时只有一台缝纫机。记得小时侯,整个村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到晚上全村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后来很多人家买了许多家用电器,像电饭锅、电风扇、彩电等。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是大大地向前跨进一步。很快进入了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电视机已经普及了,彩电的数量也已达到90%多。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都买得起电冰箱,洗衣机。每家都有了电话,很多人买了手机,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家里都有了摩托车,三轮车。再也不是单一的自行车了。
(三)从穿暖到穿好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人们思想十分守旧,穿着单一,色彩和样式非常地单调,稍微贴身或外露的衣服都被认为是不正经。后来轻薄的“的确良”、“洋布”开始流行,再后来套装、五颜六色的轻薄短小的羽绒
服、牛仔服、西装、T恤、皮鞋、皮凉鞋等等也都在农村流行开来。以前只是过年时给孩子做新衣服,结婚时给新媳妇做新衣服,到外地上大学的时候买件新衣服,而现在,不仅年轻人日常就打扮得很漂亮,孩子们穿戴得鲜艳,婴幼儿的服装饰品细分化、品牌化也都越来越显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服装。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也从“穿暖”变成了“穿好”,人们纷纷穿上了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7.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篇七
1 医院供给侧改革的外在促发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健康需求的派生需求[1],总体上属于需求侧,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院也有其供给侧,主要包括:医保供给、财政供给、服务对象缴费供给、药械耗材供给、水电气及后勤保障供给等等。当前,医院供给侧的一些改革与变化对医疗卫生改革、医院管理与营运、医院建设与发展等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其供给侧改革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下:
1.1 国家政策改革调整
随着国家卫生与计生政策的改革与调整,将催生医疗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如:“健康中国”战略将推动“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形成,带动健康产业发展[2];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引导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将引导病人理性诊疗和合理分流;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使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的需求增加[3];促进民营医院发展将增加公立医院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将催生新的健康需求;医院考核评价指标的调整将促进医院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质量指标等;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床位等将促进医院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等。
1.2 医保政策改革调整
从2003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就医需求大增,十年来医院病人“井喷式”增加,尤其是一些三甲医院以及农村县(市)二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但这种由医保制度带来的病人增加从2014年开始放缓,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医保筹资和保障水平不高,其拉动效应已释放到峰顶;医保总额预付、总额包干政策使医院主动控费、选择性诊疗、控制就诊量等措施;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起到了控制医疗费用和约束医疗行为的作用。
1.3 医院补偿渠道的变化
随着医改的深入,药品零差率制度的实施,医院的补偿渠道由过去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投入变为医疗收入和财政投入两种渠道,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将逐步增加。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等将促进医院诊疗服务行为规范。控制公立医院举债建设等措施将有效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和扩张。
1.4 服务对象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医院服务对象的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小病拖大病扛”到生病后到医院诊疗,从有地方看病到要求医院质优、便捷、安全,从就近诊疗向三甲医院积聚,从有病治病到主动治未病、提高生存质量、追求健康长寿转变。
1.5 药械耗材供给的变化
新一轮医改把破除以药养医,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作为重点先行改革推开,医院依靠药品收入的时代宣告结束,一定程度遏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及大处方、滥用药等问题,当前还存在一些低廉药品及急救药品紧缺、药品及医疗耗材价格虚高、基本药物品规偏少满足不了临床需要、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高、国产医疗设备和耗材不受青睐等问题。
2 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深化医院内部管理
面对医院供给侧的改革与变化,医院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服务理念,深化内涵建设,调整经营策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2.1 转变服务理念
医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病的人,是需要特别关怀和帮助的群体。针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以及健康观念的改变,医疗机构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一切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解除患者病痛、抚慰患者心灵、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首要,医院决策、管理、营运、服务都要站在患者和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尊重病人、关爱病人,努力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安全可靠的医疗技术、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便捷的服务流程以及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5]。
2.2 转变经营策略
医院要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主动调整运营策略。一是要充分体现公益性。公立医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适宜性和可行性[6],以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为途径,纠正医疗机构过度逐利、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二是推进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推行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综合绩效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调整收入结构。医院要从依靠药品收入转变为依靠医疗技术;从过度医疗转变为精准医疗;三级医院要把重点转向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等的诊治及科研,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的占比;改革药品“招采用”机制,保障低廉药、急救药供给,降低药品价格,减少药品库存,提高基药使用比例,减少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四是加强后勤管理与改革。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在最大程度满足临床一线工作需要以及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后勤服务成本;医疗设备既要尽可能满足患者和临床需要,但又要防止资源浪费;探索一定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高端设备互用、检查结果互认。
2.3 转变发展思路
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创新推进医院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疾病、慢性病的防控,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及疾病谱变化,新增一些临床科室、引进和推广一批新技术,提供一些群众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如提供融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一体的健康服务[7]。二是推进医院协调发展。针对医疗卫生工作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与预防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建设,全面提升县(区、市)级医院服务能力,做优城市三甲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同质化水平;医院要从盲目外延扩张向更加重内涵建设转变,强化医疗质量建设、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针对儿科、妇产科短缺问题加以重点扶持,根据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设好老年科,针对慢性病问题建设好康复科。三是推进医院绿色发展。医院建设要体现节能环保,医疗急救绿色通道要畅通,医疗废物及病毒废水处置要规范,严控医院感染发生。四是在开放中推进医院发展。坚持外引内联,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交流与合作,上级医院要发挥好指导下级医院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作举办高水平、上规模、专业化的医疗机构。五是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医院各项任务的落实;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及行业作风问题。
2.4 转变服务方式
要适应新时期卫生工作需要,改革完善医疗服务方式。一是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解决就诊排长队,速短病人等候时间。二是推进分级诊疗。引导病人科学就医,有序流动,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量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三是加强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先进技术等向基层流动,带动医疗技术的整体提高。四是推进远程诊疗服务。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健康。五是注重人性化服务。加强对服务流程的再造,建立高效、便捷、有序的诊疗路径,缩短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治疗等等待时间[8];要加强医院诊疗环境的改善,营造出温馨、舒适、安全、美化、健康宜人的医院文化。六是打造诚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诚信医院建设,共同营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社会风尚[9]。
摘要:医疗卫生服务总体上属于需求侧,但就医院而言也有其供给侧,医院供给侧的改革变化将对医院带来机遇与挑战。医疗机构要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变化,转变服务理念、转变经营策略、转变发展思路、转变服务方式,推进医院健康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医院,改革
参考文献
[1]黄成礼,庞丽华,张蕾,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相关概念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1):5-7.
[2]祁豆豆.“健康中国”有望升至国家战略[N].上海证券报,2015-10-22.
[3]葛晓云,刘维韦,施月琴,等.关于如何完善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妇幼保健服务能力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4):3-4.
[4]陈虾,邓晓燕.全科医学服务中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6):1748-1752.
[5]陈桂芳.创新服务理念促进医院发展[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4):90-91.
[6]佟子林,贾鑫.公立医院如何更好体现公益性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76-1078.
[7]邓庆,甘霈,任国胜.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职业培训融一体构筑“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J].中国科技产业,2014(6):42-47.
[8]武新艳.浅谈医院人性化管理与服务[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11):84-85.
8.改革开放教育变化 篇八
1978年~1988年冬天围着白菜转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
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70年代末期,家家的日子都挺紧巴,粮食还好说,就是副食品得精打细算。鸡蛋要用粮票换,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少有卖鱼和卖虾的,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去市场上选肉,主妇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那个时候,尤其是北方,一到冬天新鲜的蔬菜就没有了,市面上常见的只有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其中又以大白菜为重主,老百姓们戏称为“看家菜”。10月初是集中购买冬储大白菜的时候,菜价最为便宜,政府会给予补贴,据80年代中期报道,每年政府对冬储大白菜的补贴,相当于建筑两座立交桥。销售期一过,价格立刻上调,因此当年排队买白菜也成了北方市场一景。
买冬储菜往往是全家出动,天还没亮,菜站前就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卡车或马车把菜运到,立刻卸车,堆在路边,店员们开始售卖。街头巷尾到处是搬运白菜的人流,路边堆着成垛的大白菜,人们排着长队登记购买,空气中飘浮着菜味儿,直到家家户户都买好了,街面才会归于平静。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都是苦涩的,每月30、40块钱的工资除了房租基本上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好在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中期已大有改善,副食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卖些不用票证就能买到的猪肉,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还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1988年~1998年
鸡鸭鱼肉不稀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人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细菜,大白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冬储菜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这时可比10年前丰盛多了。一位李姓小姐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热闹场景,好像还历历在目。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活,先到菜市场挑一尾大鲤鱼,做个整条的糖醋鱼,取“年年有余”之意。猪肉有多种做法,或是炖盘排骨,或是蒸碗四喜丸子,敞开吃保管够。海鲜成了那个时候的俏菜,平时吃得少,过年就当换换口味,油焖大虾的香味,李小姐现在还记得。年夜饭一般有八大碗吧,看上去满满一大桌,每次饭后都是杯盘狼藉,一家人吃得挺高兴。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谁家有什么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那时候,刚开始时兴自助餐,张先生一想起那段经历就不禁笑出声来:自己过生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去吃蒙古烤肉,既为了饱口福,又为了庆贺生日。可68元一位的价格着实不低,大家都想着得对得起自己的银子,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下饭馆要的还是个经济实惠。
不过,张先生回想起那个时候,还是挺知足的。人均工资差不多千八百块钱,一家三口的伙食费能有七、八百元,不仅吃的好了,日子也比以前宽松多了。
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人们吃的越来越多元化。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馆都随处可见。
可吃着吃着,人们就慢慢品出点道来,整天大鱼大肉,许多疾病都找上门,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病例持续攀升,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减肥保持身体健康。
1998年~2008年
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现如今牛肉按位置卖了,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原料都已经切好、甚至调好味配好酱料包,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 “别看市场里什么都不缺,可人的口味是越来越挑剔了,现在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一位在超市购物的王姓大姐爽快地道出了“吃”的洒脱。
现如今都说美食讲究个食、味、器、境,要原料全、味道好、放在合适精美的器皿里,另外还要讲究吃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吃了更为优雅。赏秋菊吃肥蟹,透着那么股天人合一的境界。秋高马肥吃火锅正当时,要是开着空调涮羊肉倒是也没人反对,但这显然不合时宜。
经历过改革开放岁月的张先生,前两天给儿子摆满月酒,这次全家人去的是高级餐厅,订的是豪华包间,套间内带独立的厨房和洗手间,休闲区有真皮沙发供客人茶余饭后聊天,最有意思的是餐厅内竟有一个开放式阳台,可以让客人直接和大自然接触。张先生笑着说:“搁前几年,这样的就餐环境想也想不到,现在吃饭说实话也不图个‘吃’字,就为了能和亲戚朋友联络联络感情,聊聊天。”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的宾客品尝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灿烂悠久的饮食文化,更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更是期盼着能把“食”这个大俗文化玩出大雅来。
越拉越长的消费帐单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消费生活急剧变迁的30年,细数中国消费者这30年的消费变迁,可以发现以下消费变迁:
服饰消费:从缝缝补补到个性诉求。30年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观念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天已演变成追时尚、赶时髦、讲款式、讲搭配、看场合、显个性;30年前,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就是一种时尚。如今,风格化、全球风潮却让人眼花缭乱;30年前,料子布 “的确凉”就是很“洋气”的象征,但是现在丝、棉、麻、纤维等布料的服装多种多样;30年前,中国服装基本是靠小裁缝的手工式作坊制作,而当前中国服装业已开始有设计师,并有国际化的研发体系以及现代化的品牌运作,中国消费者也从有得穿就好,逐步转向穿得时尚个性和穿得健康。
吃的消费:从吃大食堂到吃新概念。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好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而那个时候无油、少盐,饿得快,基本都是吃的大食堂,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有机会吃了,而且,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等开始流行,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消费者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有了很大变化,吃开始有了更多的内涵。
住房消费:从四世同堂到独立购房。30年前,高楼大厦还很少,住房也比较拥挤,很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甚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形象的说,30年前住破房, 10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工作以后开始独立供房,房地产成为中国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房价不断上涨。以前是忧虑没有住房,现在是忧虑到哪里买房,以及如何还清房款,但是不管怎么样,30年中国的住房消费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机动性消费:从两个轮子到四个轮子。再看看人们的出行,30年前中国基本是自行车王国,两个轮子,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但是今天的城市以及一些发达的农村,四个轮子托起了更多人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汽车进入了百姓的家庭,交通的改善以及交通工具的变迁,代表着中国机动半径的扩大,而这也直接为中国人扩大了出行空间,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能抓住更多的致富机会。
娱乐消费:从忠字舞时代到全民娱乐时代。30年前,中国消费者只能看黑白电视,听收音机,偶尔看点集体电影,娱乐形式很单一;但是30年后的今天,可以供中国消费者娱乐的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娱乐节目、选秀、音乐会、酒吧等等,中国人的娱乐支出也大幅上升,休闲生活方式随之改变。
品牌消费:从无品牌、本土品牌到国际品牌。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产品限量供给,因此消费者购买产品不需要看品牌,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以“省优部优国优”为口号的电视广告的轰炸,以及以宝洁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品牌的进入,中国消费者从不追求品牌,到看重国内品牌,现在成为了有能力就要追求国际品牌的消费心理,品牌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各种品牌在中国大地也掀起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9.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九
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父辈人的讲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对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巨大改观,从各个方面都是如此。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鼓励个体户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事商业活动,同时国家还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大环境中,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很快国内的经济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市场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在生活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改善,电视机、电脑、冰箱等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三十多年年前,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机已是奢侈品,但如今液晶电视以不足为奇,通过屏幕人们大开眼界,人们纷纷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家。过去那种屋漏偏遭连夜雨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多雨季节,坑坑洼洼、泥泞、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消失的无影无踪!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凡是门诊住院看病,病人只负担少量的支出,大头还是国家给予支付,而且近几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给老百姓办起了医疗保险,只需交纳一点费用,即可享受国家的高额补贴,而且看病住院70%、80%都是由国家支付,完完全全是为了我们老百姓着想。在住房方面,以前一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房子里只有几件可怜的旧家具,要是能够宽松的睡一觉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连做梦都想拥有一套大房子。如今,家家都实现了!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把师生们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脱了出来,学生呢,也无需整天溺在题海中而“痛不欲生”了。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生各方面素质在稳步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彻底落实、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再也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空壳了。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人高兴的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不但免去了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使全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直接受益,所有适龄儿童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学。而大学生入学政策的宽松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甚至
户与户之间连接了起来。我们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首次太空漫步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太空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迹;而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圆满结束,标志着我国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紧接着是我们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2011年神八的成功的发射更是为祖国锦上添花!以更加出色的表现向世界再次宣告,中国已经真正的繁荣富强了!今天,我们迎来繁荣富强的好日子。我们的祖国,正日益庞大,我们的祖国,将迎来大好时光!现在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将会更强
大!
上述的种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也就不会如此受惠。所以,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要懂得珍惜、要维护当今社会,并应懂得知恩图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要肩负起祖国的大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
【改革开放教育变化】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我家变化08-28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12-20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变化07-24
改革开放后外交变化12-19
改革开放以来饮食变化12-25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06-17
改革开放30年郑州的变化08-10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图11-20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12-10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