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学

2024-07-04

论管理学(9篇)

1.论管理学 篇一

试论审判管理的管理理念

理念是支撑主体的基本观念。审判管理的核心价值目标是正义。正义是法律永恒追求的基本价值,是构建科学审判管理体制的基本理论和价值基础。正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法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并且明确地指出,“正义即公平”。可见正义是有关公平的观念、思想,原则和制度的总和。正义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二是效率。公正是司法追求的根本价值,司法失去公正,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分配的实质正义”,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是“运送正义的方式”。虽然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存在冲突和悖论,但二者在本质上统一于“正义”的内在价值。司法公正应当有利于社会整体正义的实现,有利于正义总量在社会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公正并不是司法唯一的价值追求,“正义的第二种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效益”。正义离不开效率,效率低下,正义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社会已离不开法律对资源的效率性分配,在人口日益膨胀与资源日益稀缺的矛盾冲突中,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利用与配置以不断满足人的价值需要,乃是法律不可缺的.价值之一。法律对经济的调整如此,审判管理体制对审判力的调整也同样如此。司法效率的追求目标,一是诉讼成本合理化;二是诉讼效益最大化。管理就是为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创造优良的内外环境,实现整体优化,良性互动。

审判管理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是:

(一)主体性理念。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一切管理论的根源是人的个性与组织规则的对立统一、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对立统一、组织动员与组织控制的对立统一、独立性与系统性的对立统一。由于这种对立统一,导致组织管理决策需要高度保持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需要有对个人行为的有效控制,这两种管理价值、管理目标、管理功能互相是对立统一的。管理必须源自于人,服务于人,在管理中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作为培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人的过程,通过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并自觉自愿的为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努力,化对立与统一,实现两种管理价值的平衡和统一,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系统性理念。管理模式从整体上规定着司法运行的效果。通过管理,一个组织要实现的是“整体凸现功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构架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其基本特征是综合性特征、最优化特征,定量化特征、信息化特征、有效性特征。通过系统的整合,使系统发挥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力。因此,管理必须是系统的,

[1] [2]

★ 安全管理工作汇报

★ 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工作汇报

★ 工地安全管理检查工作汇报材料

★ 卫生所餐饮安全管理工作汇报

★ 东京审判观后感

★ 东京审判影评

★ 审判庭长考察材料

★ 贪赃枉法的审判童话故事

★ 东京审判观后感700字

★ 工作汇报

2.论管理学 篇二

在Littleand Scott’s Greek-English Lexicon中有关希腊语“技艺”的印欧语词干tethne-的解释:Ⅰ(1)制作某样东西的常规性方法、技巧、技艺;(2)技艺、手艺、诡计、花招,复数为狡猾的手段、技艺、花招;(3)广义上讲,获得一样东西的方式、方法、手段。Ⅱ一种技艺、手艺、行业。Ⅲ一件技艺的产品。以上是tethne-的字典意义,该词的系统化意义,陈中梅在译著《诗学》一书的“附录”中专门就这个词的用法作了探讨,陈中梅认为,事实上,在古希腊人看来,任何受人控制和有目的的生成、维系、改良和促进活动都是包含tethne-的活动,它是维系经验与知识的中间过程,它既区别于原始经验,也不是普适性的自然科学知识。

由此,管理经验学派基于对管理技艺或艺术的强调,主张用比较而不是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例如,德鲁克认为管理决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综合艺术”;戴尔也断然反对存在着任何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伟大组织者”的经验,主要就是这些“伟大组织者”的非凡个性和杰出的才能———而这正是艺术的特质。

一、主流管理学研究传统中对管理艺术的排斥

尽管以戴尔、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学经验学派强调管理中的艺术成分,但当代主流管理学研究对管理艺术是排斥的。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社会学科的自然科学化始自孔德。孔德认为,我们的每一种主要的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与自然并无本质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做出划分。具体到管理学研究上,显然这一观点是排斥管理活动中个人的、直觉的、艺术的成分的。

孔德开启了实证主义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研究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继承,成为包括管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方法论的主流。这一方法论概而言之包括如下3个部分:首先,从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来看,管理学研究追求客观的研究立场和研究对象,它意味着管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以可观察、可计量的事实为依据,尽量排除价值观和主观偏好的影响,追求客观真理,强调事实命题。其次,从科学研究过程来看,管理学研究应该遵循严格的规范,即可检验证实或证伪、逻辑一致性、知识积累性等,可检验证实或证伪意味着管理学研究建立在科学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所得到的陈述、命题和推理要得到观测和实验的重复检验和证实。最后,从管理科学的研究结论看,应具有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管理科学旨在探索事物的普遍规律,科学研究的结论共性越大,应用就越广泛;科学的精确性意味着其结论能够准确地说明或解释管理活动;科学的有效性要求管理科学研究能够在解释管理现象、发现管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预测管理的发展。

知名的管理学者谭劲松教授将科学方法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倚天长剑”,他认为,正确的方法使人事半功倍,使用错误的方法,结果也必然错误———从而将艺术化的研究方法彻底排除在管理学研究的正统范围之外。谭劲松指出,科学研究以事实为依据,管理学家尽量在研究中排出价值和主观偏好的影响,然而管理学家不可能没有偏好和价值观,而这些偏好的和价值观是要不得的———它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此外,在谭劲松看来,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严密性和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术建制来说,主流管理学研究对管理艺术的轻视有其社会根源。工业革命开始之时,管理学并不是大学中的一个专业,管理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当然并不排斥其中的艺术成分———即使是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泰罗,也认为,管理的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和管理者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管理不只是一种有效率的放啊,不只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只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然而,当管理学院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纯理论追求便成为管理学自身的诉求之一,这种模式在提高管理学在大学中的学术地位的同时,也使得学院式管理学研究日益追求数量化、大样本和高度严密的研究方法而人为地将管理活动中固有的艺术性成分排除在管理学研究之外,著名管理学者本尼斯(Bennis)称之为“科学模式”时代,商学院大量聘用接受过量化研究方法训练、但毫无管理经验的学者,并且以方法的科学性来衡量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

二、管理学科学化及其问题

尽管主流管理学的研究一直坚持科学化的原则,但管理科学化的努力结果并不容乐观,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指出,“……管理原则总是成对出现的,无论是对那个原则来说,几乎都能够找到另一个看来同样可信、可接受的对立原则。虽然成对的管理原则会提出两种完全对立的组织建议,可是,管理理论里并没有指明究竟哪个原则才适用。”

王益谊认为管理科学化存在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主体和作为管理客体的被管理者都是具有思想能力、复杂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差异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人,人的行为又受到人的知识、记忆和预期的影响,从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互动行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这使得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决策不能够仅仅依靠科学的逻辑思维,个性化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是在管理过程中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问题所必需的,于是,科学所要求的客观性和共性在管理学中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组织中的人,而不是经济学中具有个人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管理旨在借助组织中的人实现组织目标,同时组织中的人需要依靠组织实现个人目标,组织、团体和个人目标的多重性和冲突,使得管理问题非常复杂。第三,作为管理载体的组织,本身又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组织本身以及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对象,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现实中,管理的复杂性在于环境的影响、组织运行、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的相互作用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很难将管理问题与组织内外环境隔离开来进行思考和研究,这种隔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战略管理中,明茨伯格(Mintzberg)198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手艺化战略》一文,在该篇文章中,经理被比为手艺人,而战略则是他们的泥土,他们像陶匠一样面对已有的公司能力和未来的市场机会。像手艺人一样,他们熟悉手边的材料,能够熟练地运用它们开展工作———手工塑造战略。在这篇文章中,明茨伯格指出手工塑造战略的关键在于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首先,战略可能是事先构思好的,也可能是突现的。尽管事先可能深思熟虑,战略仍可能会因为突发情况而改变。其次,制定战略没有最好的方法,有限的战略可以通过各式各样奇怪地方法制定。再次,战略制定者必须在稳定性和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之间进行协调。虽然稳定性是战略的特征之一,但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会有很多新想法或者说突发的战略构想提供给组织决策者,它们好像杂草一样围绕在组织周围。经理需要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同时根据自己企业的特性来决定何时对自己的战略进行调整,何时进行战略变革。最后,明茨伯格得出结论,作为规律认识者和学习者,战略家需要在思想和行为、控制和学习、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做出决定,像陶匠那样,熟悉手中的材料并知晓所有的细节。

虽然学术界日益意识到管理科学化的问题,但关于管理学艺术化的途径与理论的探讨还远不系统。本文拟以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为基础来理解管理艺术,从而试图为人们如何理解管理艺术、进而探讨提供一条参考途径。

三、管理活动的艺术性

管理作为一种技能无法按其细节进行充分的科学解释,这是事实。波兰尼曾经以钢琴演奏家的实践为例说明技能的这一特点。波兰尼指出,令钢琴发出一个音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这要随钢琴家的“一触”而定,音乐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习得正确的触键方式是每个钢琴学习者的奋斗目标,而成熟的艺术家则把掌握这一技艺算在他所取得的主要成就里。一位钢琴家的触键方式同样受到公众和他的学生的珍视:它具有重大的价值。然而,在分析钢琴发声的过程中,却似乎很难看出这“一触”的存在。一键被按下时,音锤就发动并敲在琴弦上。音锤只被按下的键推出很短的距离并因此进入自由运动,这一自由运动最终被琴弦阻止。按照物理学的解释,音锤击在琴弦上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它击在琴弦上那一瞬间的自由运动的速度———随着这一速度的不同,琴弦也发出或大或小的声音。基于这一物理学解释,对技艺持科学化研究的学者倾向于认为,音锤以什么方式获得某一特定速度,这不应该有什么不同,相应地,一位新手和一位名家敲在某一特定钢琴的琴键上发出来的音也不可能有什么区别,钢琴家的演奏中最被珍视的品质之一是绝对不可信的。例如在吉恩斯的《科学与音乐》(1937)和A..伍德的《音乐物理学》(1944)这样的标准教科书里就能找到这样的结论。

波兰尼通过弹琴这种典型的技艺性活动指出了将科学化的研究原则无条件适用于艺术活动时的荒唐之处。作为管理经常性活动之一的管理沟通显然也是一门艺术,组织中的人们不可能不进行沟通,即使沉默也传达了组织的态度。管理沟通是一个包括状况、假设、意图、听众、方式、过程、产物、评价和反馈的修辞过程。信息接收者所理解的信息也许与信息传递着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这取决于表达的方式,而信息的传递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在多大程度上能理解这一差别则完全依赖于信息传递者或管理者长期经验的积累———这与弹钢琴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来不下水而只从书本上学习游泳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游泳的技艺的。

长江实业董事长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演讲时说,管理有没有艺术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翻查字典,艺术的定义可简单归纳为人类发自内心的创作、行为、原则、方法或表达,一般带有美感,能有超然性和能引起共鸣,它是一门能够通过求学、模仿、实践和观察的学问。管理必须通过模仿、实践和观察才能掌握,正体现了管理活动的艺术性。

四、管理学的艺术性与管理学艺术化

管理学的艺术性与管理学的艺术化问题,即管理学是否应该反映管理活动的艺术属性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反映管理活动的艺术属性问题。主流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结构符合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即实证性、客观性和清晰性。管理学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客观地对待这一研究方法论,不能将其绝对化。波兰尼指出认识的真正结果不可能是排除人的因素的客观知识,因为每一项认识行为中都包含者认识者无所不在的参与。在波兰尼看来,即使是自然科学的发现过程也是始终根植于个人的默会整合行动;艺术的创作和审美都源自个人想象的整合力;宗教作为人的心灵的寄寓之所,也离不开人的想象力对无法并立成分的融合。包括管理技能在内的一切技能性知识的不可言传性是不言而喻的。游泳者不知道自己如何能在水中浮起来,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不知道自己如何最终使自己骑在车上不致摔倒,酒类或茶叶品尝专家能辨别出不同品种的酒或茶的最细微的区别,有经验的X射线师能从病人肺部的透视照片中观察到哪怕是最微小的病变,高明的机械师不依靠任何仪器单凭听觉或触觉就可以判断出机器和引擎的种种故障……这些知识都不是纯粹的科学知识,也不是通过实证的方法的获得的。

由于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单纯用实证的方法来对包括意志、情感、信念、欲望等因素的管理现象进行具有合理性的科学说明是不可能的。“经过这样一种归纳和概括之后,所能剩下的不过是几条不痛不痒的普遍规律”。因此,管理学科学化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片面强调必然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包括管理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被人为地切割成截然分离的两个部分,即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似乎科学知识是纯粹的客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而人文知识是纯粹的主观知识、体验知识和非理性知识。管理艺术中包含的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和行为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和非量化性,不可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而被客观地加以描述、说明,它们只能通过理解才能被合理地把握———管理学作为一门知识,应该反映管理活动的艺术性。

波兰尼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认识论,并做了极具哲学意义的推广,从而改变了实证主义中A就是A的刻板方法,并阐明了如何在认识和研究过程中把握现实活动的艺术性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人的知觉总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格式塔指出人类的观察并不是通过对部分的机械累加而得到整体的认识的。通过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分析,波兰尼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觉知分为“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焦点觉知是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知;附带觉知是指构成对象整体的细节虽并非我们注意力的焦点所在,但仍能被我们所觉察。波兰尼用锤子钉钉子的例子来阐述这两种觉知的不同,他认为,在钉钉子时,我们的焦点觉知是钉钉子,而我们对手掌的感觉有着附带觉知,这种附带觉知融会在焦点觉知之中。波兰尼指出,在人的每个县市的觉察认知中,这两种觉知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更重要的是———两者很可能是互相排斥的———这一重要观点是波兰尼认识论的基础之一。波兰尼以钢琴家弹奏音乐为例,指出如果钢琴家把注意力从正在弹奏的音乐转移到观察他正用以弹奏琴键的手指上,即把焦点注意力转移到原先只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许泽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戴尔E/孙耀君.伟大的组织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黄速建,黄群慧.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王益谊.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系统分析框架[J].管理评论,2003(12)

3.论学习成果导向的管理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学习成果导向;教学策略;评价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根据这一理念规划课程教学,对教师是一大挑战。以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然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教什么转为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需由课程讲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此课程转化过程的核心人物,教师教学时的诠释及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成果导向课程规划的模型为 Lenburg (1999) 提出的胜任力评价模型。此模型包含四个步骤:界定能力成果、制定能力指标、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值能力表现。在课程教学规划和安排时,教师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当前经营环境从事管理工作时,学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定义和测量这些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获得这些能力?用什么方式可以评估和记录学习者是否已达到所要求的能力,以此发展合适的课程规划和评价方法,以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协助学生发展从事管理实务应具备的能力。

一、界定能力

能力是有效地应用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综合表现;而核心能力则是指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任何一种能力的展现都必需包含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表现出的有效行为,实现预期目标或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在界定能力指标时,也可按照差距分析的方法进行。差距分析包含需求评估和课程检验两个过程,需求评估是评估课程教学与现况需求的适合性。这种评估可通过职业市场、企业、政府、学校等对毕业生能力的期待,与教育成果的关联进行分析。即针对整体课程规划,学习活动与培养能力指标的关联,进行分析。通过差距分析的,可以了解课程规划,预期成果指标与实际能力表现之间的落差,作为教师持续改进课程的依据。

二、制定能力指标

在界定核心能力之后,能力成果的内涵和指标必须界定清楚,而且此能力的定义应该是可观察、可测量的。根据规划课程目标、单元内容,指派与此能力发 展有关的作业,做为成绩评量的依据。例如,沟通是核心能力之一,此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可确定为“需具备有口头表达技能、书写技能和记录运算技能,此能力表现指标,在口头表达技能上可确定为:能应用沟通技巧与个案进行有效沟通。应用沟通技巧的能力即为此目标的关键行为,相对应的学习成果指标则为完成一次绩效面谈并分析。评量方式可用会谈的影音数据作为成绩评价。能力指向制定 与传统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传统的教学目标通常聚焦于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的执行,制定的方向与实务能力指标没有直接关系。能力指标是指预期达到的最终成果表现,是以学习者为导向,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测量的,与实务实践时的表现期待有关,能执行与能力训练有关的活动。如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了解管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并学习扮演专业性的角色”;或“能了解管理的原理及相关问题”,这是管理学课程传统教学目标的表述;以能力或成果为导向的目标表述为“能整合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具体应用于案例讨论或管理实务中,能发挥管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并承担管理人员的角色责任”,教师可据此制定次级目标再分段达到预期指标。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设计习习相关。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展现,而 不是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 或知识的记忆为目标,故在教学设计上, 教师应该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导向“对应”需处理的问题,以所习得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思考、解决问题的依据,了解问题的脉络,成为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资源。

要培育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与学过程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教学需着重对情境认知、突显学习意义,和在特定情境下应采取的行动,而非讲授抽象、与情境无关的知识;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而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立;由只强调批判思考教学转向问题推理且着重多元思考策略,使学生熟悉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只重视社会化、角色扮演转为专业角色的塑造。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情境,专业的训练应跳出已往认知学徒教学和整合性的学习模式。

教学策略与课程内容设计习习相关。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展现,而不是以知识内容的传授为主,或知识的记忆为目标,故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将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导向“对应”需处理的问题,以所习得的知识与方法作为思考、解决问题的依据,了解问题的脉络,成为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资源。

要培育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4种模式的转变:知识的教学需着重对情境的认知、突显学习的意义,和在特定情境下应采取的行动,而非讲授抽象、与情境无关的知识;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而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立;由只强调批判思考性教学转为问题推理且着重多元思考,使学生熟悉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只重视社会化、角色扮演转为专业角色的塑造。面对日益复杂的管理情境,专业的训练应跳出过去认知性教学和整合性的学习模式。

四、评价能力表现

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可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评价的方式包括过程评价和总结式评价。评价的种类可分为安置性评价(教学前学生准备状态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诊断性评价(进行补救教学前的原因诊断)和总结性评价(评价学习成果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依据上述评价种类,用于测量一般学习成果的称为测验(assessment),用于描述单一或 整体课程的测量称为评价 (evaluation)。

最常用于评价专业能力培养成果的模式为 Miller(1990) 的学习金字塔,Miller 将能力和表现的评价分为四个层级:知道

(knows)、 懂得如何做 (knows how)、能做 (shows how) 及实践

(does),“知道”是指知识的理解,知识是所有专业角色功能的基础,通常是以客观的测验方法进行评价。懂得“如何做”是指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有充足知识,适当的判断和技能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此阶段旨在评价个体应具备的能力, 是否能胜任特定能力指标。在“能做”阶层,不只要证明个体知道、懂得如何做,更需要由实作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表现的方式多由情境模拟或与模拟病人的互动过程,评价预期成果目标的表现。“实践”的专业行为,是评价个体在管理实践中,是否能发挥独立的功能。根据设计内容的信度、效度、可接受度、可行性和对教育的影响等不同层面,以 Miller的层级列出相对应的评价方法。要达到不同层级的成果指 标,需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例如,“知道”和“懂得如何做”都属于认知层面,分别强调事实性知识、原则和知识的诠释、应用,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在“知道”层面可应用讲授法和阅读,“懂得如何做”层面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

评价“知道”的方法多以事实性的认知测验为主,例如笔试、选择题和简答题等,评 估“懂得如何做”则多 以管理情境的应用性知识为主,测验方式也可用选择题、面试、案例分析报告等,设计评价方式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测验题型,然而较高阶层的目标,通常无法以选择题测验的评价法达成。“能做”和“实践”属于行为层面,分别要求学生能示范所学和整合所学,展现能力于管理实务中。“能做”的教学策略必需采用实验室的示范教学、以管理软件、视频情境模拟和案例教学,才能示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应有的行为表现;要评价学生“能做”的程度,通常要在可控制的环境之下进行,常用的方式为简短式管理问题解决演练、步骤技巧直接观察及客观结构式面试等;在“实践”的层级,执行的场域多在临床实务情境,强调在做中学,由实际体验学习;教学策略采用角色扮演、引导和实务演练。“实践”层级的评价是在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评价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的审查等。

以能力为导向的测量是困难的,特别是设计具有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随着评价的层级越高,实施的难度就越打,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物力和人力,如何设计教案、安排合适的操作流程,评价能力的方法等,都需要教师审慎评价。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能力指向,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法,由知道到实践层级,由形成性到总结性评价,发展或选择可行的、高信度效度的评价方法。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应尽量与不同问题情境连结,以评价学生的能力展现或表现。在评价前,学生应该知道被评价的关键行为、被关注的范围、实践类型和评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的同时或评价后,要提供反思和反馈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知觉和学习体会,借助正向的鼓励和引导,强化其学习动机和自信,以期能在管理实务中发挥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Lenburg, C. B. (1999). The framework,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COPA) model[EB/OL].The Online Journal Issues in Nursing . Retrieved April 28, 2014,from http://nursingworld.org/MainMenuCategories/ANAMarketplace/ANAPeriodicals/OJIN/TableofContents/

Volume41999/No2Sep1999/COPAModel.html

4.论管理的本质 篇四

金融(1)王珺

20090905011

5摘要: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管理意味着将同一个企业中的员工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它也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每一个人都受雇于一家包含着管理活动的机构,无论机构是大是小,是营利或非营利性的——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我们依赖管理工作为我们创造生计、发挥我们的能力并且取得成就。那到底什么是管理?究竟管理的涵义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又是什么?本文将从各方面的分析来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关键词:管理的涵义 管理的本质 管理学派

一、管理思想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等,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了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然而,这些管理思想都是分散的、零碎的,缺乏理论的分析和详细的概括,甚至是缜密的思想体系。直到19世纪后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之下,管理问题得到重视和关注,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不断系统与深入,管理思想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进而使管理成为一门学科。

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贡献者:1.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开发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工人工作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科学地选择、训练和培养工人,以取代旧体制下由工人自己训练自己和选择工作并以此取代以往的经验管理方法,管理的结果如何,应由管理人员和工人共同负责。2.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倡导管理教育,管理能力可

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没有管理者设法将那些被人们接受的规则和经验变成普遍的管理理论。通过管理教育,可以迅速提升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也可以迅速造就急需的管理人才。3.韦伯--组织管理之父。韦伯主张权力论,他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要点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职工要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体现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系统。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要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顺“道”,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2)重人,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3)人和,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4)守信,诚信是检验市场的试金石(5)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7)对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8)节俭,开源节流。(9)法治,明法者方能游刃有余。

企业管理的演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必经的过程,通常演变由三个阶段构成,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经验管理阶段:企业规模比较小,员工在企业管理者的视野监视之内,因此在经验管理阶段,对员工的管理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性本恶,天生懒惰,不喜欢承担责任,所以有这种看法的管理者采用的激励方式是以外激为主,对员工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人的行为。

科学管理阶段:企业规模比较大,靠人治则鞭长莫及,所以要把人治变为法治,但是对人性的认识还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靠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通过惩罚与奖励来是员工工作,员工因为期望得到奖赏或害怕惩罚而工作,会按企业的规章制度去行事。

文化管理阶段:管理的前提是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喜欢接受挑战,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这时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人本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科学管理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基础,因此经验仍然是必要的,文化与制度两者互补,因此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二、管理的主体管理主体是指管理主体是指掌握企业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管理者和管理机构是管理主体的两个有机组成,例

如一个国家的管理主体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等多种管理主体,每个部门又有一个管理者,如经济管理主体。按管理者的职责划分,可以分为领导者和参谋人员。领导者,是指在组织中拥有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责任,直接指挥下属,实现既定目标的人。我们平时所见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总经理、厂长、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都是领导者,但领导者只是管理者中的一部分;而参谋人员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协助领导者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军队中的军事参谋,在企业中的各种专家、智囊人员,在政府中辅助政府决策的顾问、学者等。这些参谋人员担负着大量的具体管理工作,帮助领导者更加有效的管理组织。

三、管理的客体

管理客体,是指企业管理主体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是企业管理中需要十分关注和尽力工作的领域。管理活动的内容就是由管理客体决定的,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领导客体的人又有所区别。管理客体的人,主要是在工作中处于第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操作者;领导客体的人,主要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管理者。国外较早的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客体是人、财、物三种形式。后来,有些管理学家指出,管理客体中人、财、物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还不完全,主张再加上时间和信息,认为管理者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足够的信息,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因此,时间和信息也是重要的管理客体。于是,管理客体由三种形式扩大为五种形式,形成管理客体“五因素说”。

四、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管理,国家将处于一种懒散的境界,国家的经济就不可能正常的发展,没有管理,社会将没有秩序可言;没有管理,国家的各个部门将不能可持续发展;没有管理,国家的综合实力将没有提升,那么国家就不能立于民族之林,由此可见,管理是如此重要。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的形成有效地社会生产力,则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如果管理不善,不仅资源的不到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将会停滞不前,甚至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社会问题陆续发生。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不到发展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不成功的实例随处可见。关键在哪里?关键就在管理。管理不当,宏观管理调控失控、微观管理又缺乏约束机制。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3)高效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如何把不同的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分工的各种人员合理的组织起来,协调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都要靠有效地管理。如果管理不善,就不仅不能调动积极性或者只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引起社会或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效率低下,从而阻碍社会或企业的发展。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努力。如何把每个成员千差万别的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的目标,把无数分立组成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也要靠管理。如果管理不善,组织就会一盘散沙,内耗不止,毫无活力。不仅预期目标不能实现,而且与强手相比距离越拉越远,最后可能找不到立足之地而被社会淘汰。

五、管理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即是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臵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的精髓是“产前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通过对企业有效地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企业的目标即是达到利润最大化,为公司盈利。在组织内部,个人的目标、部门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不一定完全吻合,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都会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最大化。企业投资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正因为此,他会在所投资的企业中追求利润总额的最大化及企业存续的价值;经营管理人员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他可能最为关心他的薪酬、福利、及职务待遇问题。当组织难以满足个人目标的时候,管理人员可能会向权力寻租,企业员工可能更为关心的是自身的薪酬、福利及个人成长或社会价值问题等。不同的组织也反映出这个组织特有的目标。一个企业的目标可能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个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事业单位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及单位员工利益最大化;一个政府部门的目标是政府职能的履行及政绩最大

化。实现目标的措施应该是如何使个人的目标及部门的目标与整个组织的目标的实现保持一致,这是组织目标能否有效并更好地实现的关键。即作为管理者应构建一种多赢机制,使组织的个人目标都尽可能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性,才能更为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而目标分解的结果即形成计划。

七、对管理本质的总结

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链式过程。在这个链中,我们不能强调哪个链重要,哪个链不重要。这个链包括了六个环节,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无效或断裂,都将使管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正如一个链环的断开,都会导致整个链的功能失败一样。因此,我们在理论上不能强调管理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是否关键或重要。正如我们不能强调一个链子中第几个环是重要的,第几个环是不重要的一样。如果我们只去布臵任务,而不去落实任务,不去检查任务的执行情况,不对执行情况做出一种评价,对其好坏不做出一定的褒贬,其完成任务的有效性便大打折扣。

在这个管理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组织当前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即所谓绳从细处断的“瓶颈”效应。因此,无论“战略决定成败”,还是“细节决定成败”,都只是从管理链的某一个环节视角观察影响管理成败的工作要点,而未能站在管理的全局角度审视管理问题。管理的这一链式过程,环环相扣,不断循环,而组织的生命也在这个管理过程的循环中不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而言之,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定性的解释,没有哪个是绝对的正确,在我看来,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涛.关于管理本质的思考——东方管理学派的探索.当代财经.2002第12期.(2)玛格丽塔.什么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7.(3)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5.论高校后勤管理 篇五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服务的部门,对于学校科学合理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主观等多种原因,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应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和建设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改进服务观念,提高工作质量,与师生共同打造和谐校园。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对策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对于学校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粗浅认识的基础之上,我进行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量庞大并且种类繁杂,其范围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其他校园设施的各项事务管理,教职工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高校后勤既是学校能源消耗的服务和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耗能的主要单位。将节能、后勤保障、师生需求、人性化服务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节能高效、优质新型的后勤保障与人性化服务和管理体系,是后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一个良好的高校后勤体系以及相关设施是大学开展日常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的基础性保障,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

二: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为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的进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规模宏大的校内服务市场,不断增加新的后勤服务项目。新时期后勤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管理范围打破了传统模式,后勤管理趋向社会化、复杂化、一体化、信息化、法制化等等。现代后勤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协调失衡,都将直接影响整体保障效能。后勤管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且直接关系到校园安全稳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管理制度不够严格。

后勤部门的制度或措施有待完善,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从而使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后勤部门的自我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效果。以我校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为例,一方面宿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学生无视安全要求,违反安全规定,在宿舍使用一些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乱拉乱接电线,使用蜡烛、酒精炉等等。此外,一些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如私自留宿外来人员、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二)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后勤工作的基层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后勤专业知识的人员数量极少,且专职后勤工作者中也大都存在知识老化的现象,其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尚需提高,如现今的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后勤工作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既精通软件的设计又深谙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在职称结构方面,后勤工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与其他部门相比明显较少,比率偏低。

(三)部分后勤工作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较落后。

高等学校是传授和创造高新知识和技术的前沿阵地,教学和实验设备、技术设备十分先进,但高校的后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教学方面的改革发展相对来说进展较慢,技术投入较少,领导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分配不合理。

三:高校后勤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后勤部门的制度管理。

基层后勤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服务方式,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的力度,杜绝学生宿舍的一切不安全因素,改善食堂的膳食水平,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二)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工作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与现代化建设接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后勤工作。首先,加快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步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后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后勤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然后,加快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后勤信息的网络化。各级后勤部门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在后勤工作中的应用,加快后勤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设高性能的后勤信息网络。最后,将后勤信息公布于校园网上,实现后勤管理的公开透明。

(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校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维持现状就难以胜任后勤工作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必须加强上岗前培训和上岗后不断培训,使后勤工作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以后的后勤工作提高效率。

(四)让学生广泛参与后勤服务过程

多数高校在勤工组学岗位中均设有后勤服务方面的岗位,如校园卫生打扫等,从事的工种一般以体力劳动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和提供更多具备一定思考性、观察性、培养性的后勤实践岗位实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根据各自后勤的管理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勤工助学管理岗位。并通过一定宣传,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各种岗位的实践性。相信具备实践性且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勤工助学岗位定能获得更多学生的青睐。

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能够更大程度地增进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所以充分需要发挥高校各种学生组织的中间纽带作用,积极沟通并协调大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架设一条沟通桥梁与情感纽带,促使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多想一点,这就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建设的成功。

(五)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

在处理后勤工作与师生的关系时,后勤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服务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根本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争取得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万象更新,才能够将学生的互动参与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办出一个令师生满意的后勤部门。

(六)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工作。

近年以来,随着物价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压力。后勤服务是学校校园里的主要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开支,后勤服务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紧缺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资金等各方面的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高校后勤是实现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保障,由于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较广,使得资源消耗大。高校后勤涉及基建维修管理、房产管理、水电管理及饮食管理等方面,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利用资源,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对创建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后勤工作的质量影响着高校正常秩序运行及其发展的速度。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对于改善高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加强高校后勤部门自身效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领导应该逐渐重视起后勤管理工作。为了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我们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后勤部门的工作,从节约水电、爱护校园设施、维持校园整洁等做起,为实现和谐美好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必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析[J],黑河学刊, 2011(2).[2] 费益军,刘洁.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以提升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2(4).[3] 叶常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8期.[4] 石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4).[5] 吴全宏.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公管101班

姓名:刘美琳

6.论管理沟通的意义 篇六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无数学者在不同场合大讲、常讲沟通的意义、技巧和重要性。无数先贤和仁人志士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它在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商贸洽谈、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沟通将问题变得简单,让我们做事情变得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本文主要围绕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深入浅出阐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就好比一条繁忙的十字路上的红路灯,如果没有红绿灯,那么汽车各行其道、各自为政,道路就会堵塞。而红绿灯的出现,它有效的指挥者来往车辆的停车和前进,使再繁忙的道路变得通畅。而有效沟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一件事情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

一、有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

人是社会的个体,如何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很多种方法,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沟通。微信群、朋友圈已经充斥着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他把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从千里万里拉倒了自己的面前,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畅所欲言。通过交谈了解彼此的性格、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等等。有些人一拍即合、意犹未尽、相见恨晚;有些人却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通过言语的交谈沟通,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管你言辞如何闪烁、如何遮掩,总是有迹可循。随着时间的累积,沟通次数的增加,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变为认识,进而成为好朋友,最后发展成生死之交。为什么有些人的朋友圈屈指可数,而有的人却庞大无比,人格修养是一方面,有效沟通也占很大比例。会有效沟通的人,人们愿意与之交谈,因为他善于从你的言谈举止中找准谈话的关键与重点,可以就此话题与你展开深入的交谈,可以相互信任,可以很愉快的谈话交流下去,人们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之交流,而不会有效沟通的人,人们会觉得对牛弹琴、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聊了很久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还没有就一个话题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都是从有效沟通开始的,有效沟通是人与人信任的基础。

二、有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但要教好书、育好人却是非常困难。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跟着老师的节奏不知不觉的接受新知识;如何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畅谈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现代社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德育教育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而有效沟通正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疑惑,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与疏导,就会形成心理负担,留下阴影。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发现此类情况及时靠上去,以有效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将困难和疑惑讲出来,释放压力,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疏导学生的内心。有的教师认为我每天只要上好课,将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完,就算尽职尽责,不管学生听与否,也不仔细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只要下课铃声响起,立马收拾书本走人;而有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精心授课的同时,还注重观察每名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后靠上去,与他谈心聊天,答疑解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教师只有掌握了有效沟通这一方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曾记得自己读书时,曾将自己的班主任贴心的称为“班妈妈”,大家有什么困难和心事都愿意向她倾诉,而倾诉之后,堵在心里的郁结也会烟消云散。所以,只有有效沟通好了,才能架起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才能走进人的内心。

三、有效沟通是人与人解决困难的关键

作为一项活动的组织者,涉及的部门相当的多,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多。当一项工作突然因为某个部门的不作为或者是阻扰而停滞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主动靠上去,了解原因之所在。采取有效沟通的方式与人交流,讲清楚此次活动的重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以有效沟通和真诚打动对方,继续积极配合此次活动。遇到困难,要积极面对,勇敢解决,找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可以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沟通的形式,积极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以真诚的心来对面对方,善于沟通的人,做起事情来会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往往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不善于沟通的人,做起事情来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反而会得不偿失。甲与乙同为一家公司的售后人员,每天接到的客服电话有许多,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咨询技术上的问题的电话,甲总是热情的接待,聆听顾客的反映,仔细询问出现故障的现象,指导顾客分析排除故障。而乙呢,接到顾客的售后电话后,只将故障现象记录在案,从不询问故障出现的时机和频率,指导顾客瞎排一通故障,故障经常无法有效排除,反而惹来顾客很多抱怨和投诉电话。有效沟通已经成了当今社会解决各类重难点问题的一大法宝,而是否具备有效沟通也被看成一个人能力优劣的一种表现。处于高位的人,大多都具备有效沟通这一能力,他们办起事情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只要他们一出手,问题几乎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人与人之间解决问题,更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

四、有效沟通是人不断进步的催化剂

人立于天地之间,都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我们在不断以工作实绩证明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加强自身的个人素质修养。有效沟通、善于沟通也是个人素养之一。事实证明,在考核提拔使用人才时,考核提拔的标准不仅仅只靠工作实绩,善于处理急难险重问题,善于有效沟通的人往往更受领导的重视和喜爱。现在社会中,各行各业在不断前进发展中,几乎都是一路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越来越需要能够善于处理急难险重问题,善于有效沟通的人能够独当一面。面临同样一个问题时,肯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加以解决,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我认为肯定是有效沟通,只有有效沟通才能找准问题之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人的一生机遇很多,但能否成功把握住机遇进而转化为自己遇水化龙的阶梯,有时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你是否具备善于沟通这一项能力上。甲与乙是在一家科技公司中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专业领域上的乙略高于甲,两人都是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头人,甲经常与人交流研讨,乙却是自己冥思苦想,不善与人交流,公司产品在技术上出了问题,甲永远是第一个站出来主动积极解决问题,乙却是能躲则躲。年底在公司竞争技术总监时,甲得到了总监的职位,原因在于甲善于有效沟通,处理急难险重问题。在所以,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聆听、观察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在关键时刻勇立潮头、勇扛大旗,把握住机遇,不断发展进步。

7.论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 篇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税收管理,综合素质,工作流程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好坏, 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换言之, 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与财务管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财务管理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状况、现金的流动情况、财务成果等。现阶段, 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及规避税务风险方面都与企业的税收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 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税收管理的重要性。因此, 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管理工作。

1 企业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的关系综述

税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进行的所有经营活动税务问题进行管理, 具体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企业实施税收管理的目的是降低税收负担, 在符合国家相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在税收管理工作中进行税收筹划工作, 利用各种途径达到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的目的, 这也是税收管理的核心工作。此外, 财务人员应准确地核算出企业应交的纳税税额, 同时还需履行纳税义务, 从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管理方案, 进一步规避税收风险。第二,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从某种方面而言, 能够有效的凸显国家的经济现状。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时, 为了使经济现状有所改善, 促进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同时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而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了解并掌握国家税收的最新优惠政策, 并与企业的经济业务联系在一起, 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给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真实的凭据, 从而科学、合理、合法的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减少企业纳税额度,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具体而言, 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是财务管理工作,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税收管理。首先, 财务管理在赋予一定的职能作用后转变为税收管理, 从而通过会计核算出应纳税税额, 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指标, 按照指标贯彻并落实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 最终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科学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成果。其次, 企业作为纳税义务人, 应该履行纳税义务, 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合理规避税务风险。结合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整合企业经营的各项活动, 最大限度实现减轻税负的目标, 实现利润最大化, 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再次,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对象涉及方方面面, 主要经营业务有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的销售、日常经营活动、投资收益、主营业务、其他业务、营业内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等, 这些业务通过税收管理都能直观的、清晰的反映出来。以此还能影响到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以及应纳税税额。最后, 在税收管理工作时, 利用财务管理结果能够了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例如, 结合国家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 核算企业所得税时, 值得重视的时, 区分哪些是能够减免的、哪些是能够扣除的、哪些是部分扣除的等。此外, 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发现纳税申请表有问题时, 应及时揭露出来, 并在纳税申请表中依法填写, 做好监督工作。税收管理能够有机结合企业的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工作, 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 意味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财务管理监督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税收管理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实现税收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

2 企业实施税收管理的特殊性

2.1 税收受到税收执法环境的影响

税收征管的手段与税收征管工作情况有关, 当税收征管十分严格时, 征管手段也就更先进、更有效。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主要监督、管理企业重要的税源工作。企业盈利收入中大部分将进行税收, 换言之, 税收额度越大, 企业盈利越少。因此, 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时, 如果不按照国家税收征管要求进行纳税, 那么被执法部门发现偷税漏税的可能性也就增大许多。

2.2 企业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

每个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税收风险。针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 生产的商品较为简单、类型单一、税收种类较少, 从而主营经济业务不多, 税收问题比较简单, 换言之, 小企业的税收风险较低。针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 由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较多、营销产品种类繁多, 纳税税种也就相继增多, 从而财务人员在进行核算税收额度时, 极易发生漏算、重算等问题, 假如一个企业的税收风险不加以控制, 出现较大的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情况严重时, 有可能发生经济犯罪事件。

3 加强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途径

3.1 加强领导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视

现阶段, 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而言, 大多数企业领导对税收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忽视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税收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内容, 税收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果。一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故而企业必须强化税收管理工作, 落实税收管理的各项管理细则, 同时, 企业领导首先应强化自身对税收管理的重视程度, 才能影响财务管理人员一起重视税收管理工作, 从而促进对税收管理的认知水平提高。另外,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机制, 指派企业管理层的人员进行管理并监督, 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税收管理意识, 提高税收管理质量。

3.2 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 意味着他的专业管理知识越丰富, 进而税收管理水平也会提升。但是企业中的税收管理人员大多存在专业知识不全、对税收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热情等问题, 甚至不关心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以上情况都是导致企业税收管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 首先, 企业领导应重视以上问题, 结合税收管理工作现状以及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情况, 定期展开专业知识培训课程, 强化财务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培训过后实行统一考试, 只有考核结果合格者才能顺利结业, 并将考试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 进一步使税收管理人员明确税收工作的重要性。其次, 税收管理人员自身应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借助现代化科技工具, 例如, 计算机、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资源等, 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 并有意识去涉猎其他金融学科知识, 关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动向, 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3 改进并完善税收工作流程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影响企业纳税义务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实施税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由于税收工作流程不完善, 导致税收管理人员进行税收工作时工作秩序混乱不堪、条理不清。因此, 企业制定健全完善的税收工作流程十分迫切, 以此才能切实有效改善企业税收混乱的局面, 顺利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同时给企业领导提供了可靠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凭据, 进一步规避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收风险。

4 结论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工作时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 企业做好税收管理工作, 不仅能够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 还能防止税务风险, 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企业要想在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提升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水平, 尤其是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管理工作, 只有做好这两项管理工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综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丹.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4 (13) :155, 163.

[2]张楠.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27) :52-53.

8.论企业危机管理 篇八

关键词:企业;品牌;公关;危机;管理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大进步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处于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的企业,在欣喜于科技进步和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商机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科技进步增加了企业各项产品的内在复杂性,从而使得企业更难以把握自身产品潜在瑕疵可能导致的产品责任;另一方面,企业的品牌经营处在一个活动透明度日益增大的时代里,信息充分披露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企业危机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为少数人所知。这一切使得企业小的失误都将酿成轩然大波。在此情况下,企业如何摆脱危机的威胁,减小危

机带来的损害,并从中发现机会,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一直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一、企业危机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国内企业而言,尽管有85%的老板、总裁相信危机不可避免,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机构和危机公关机制。据有关机构调查,在危机面前,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人事危机是企业经常面临并且会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主要危机之一,但是企业在对人事危机的重视程度以及应对人事危机的主动性上都有所欠缺。

第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他们的危机识别能力普遍较弱。

第三,企业管理人员在追求管理功能和绩效上的短期效应,有潜伏危机的可能。

第四,企业平时的决策模式和决策时的危机意识与企业当前的危机状态间有一定关联。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增加危机管理这一新的管理元素,形成完整的创新管理体系,应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危机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处理。本文从危机管理出发,对企业管理机制、组织、方法等方面探讨企业管理创新问题。

第五,企业危机管理在技术上没有很好的保障。

二、企业危机类型

企业危机按内外原因划分,一般有两大类: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危机;企业问题的自行爆发或被暴露所引起的危机。第一类危机基本属于市场和经营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可预测、可控制的,企业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成熟应对方案,一般采取正面的、公开的、市场化的应对方式。第二类危机,即企业自身问题引起的危机,如产品质量问题、不规范操作问题、人事问题、资金问题、信用问题、甚至违规违法等,近几年来正成为危及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如安然财务丑闻直接导致安然倒塌,“苏丹红”事件使众多企业包括肯德基这样的国际企业受到很大影响。

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3大特征,企业危机按性质分类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形象危机。形象危机是本质危机,它是由于错误的经营思想、不正当的经营方式、忽视产品质量、忽视经营道德、延误交货期、服务态度恶劣、企业领导或职工的不妥当或错误的言行而造成的。遭遇形象危机,企业遭受的损失、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损失巨大。“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企业破产,对于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经营决策危机。经营决策危机往往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损失,这是企业决策者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战略、策略的失误及管理不善造成的危机。如巨人集团涉足房地产项目,建造巨人大厦,并一再增加层数,便隐含着经营决策危机。由于主要是内部危机,外部影响较小,因此只要处理得当,一般可顺利度过危机期。

第三,信誉危机。信誉危机是指企业的信誉下降,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而造成的危机。商品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信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履行合同及其对消费者的承诺应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准则,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第四,媒介危机。由于媒介对企业的错误报道,引发的企业危机称为媒介危机。虽然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报道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介的报道有时会出现失误。这类危机应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是处理媒介危机常见的方式。

第五,突发性危机。这是指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强制力量,造成巨大损失的危机。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重大工伤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等。这类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开展。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都属这类危机。

三、企业成功化解危机的案例

企业能正确面对危机,妥善处理,不仅能化解危机,甚至还能将其转化成商机,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比登陆中国的洋品牌的危机意识,跨国公司的危机管理系统比我们要健全得多。

2000年康泰克被曝出含有的PPA成分,容易引起心率失常、高血压、脑充血、会导致血管收缩。接到信息,康泰克立即停止生产,成立危机小组负责危机期间各种内外信息的制作和发布,同时生产小组负责策划生产不含PPA的新康泰克产品。随后,新康泰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康泰克以胜利的姿态度过危机。

1993年百事可乐也曾陷入一场灾难。美国每个角落都在传说,百事可乐产品发现了注射器和针头。一时间,许多终端经销商将百事可乐纷纷下架。百事可乐公司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及时、迅速、果断的危机应对措施:通过新闻界向投诉的消费者道歉,感谢她对百事可乐的信任,并给予她一笔可观的奖金;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线,使其确信百事可乐质量可靠性;买下美国电视、广播等黄金时间进行反复辟谣宣传,并播放罐装生产线及生产流程录像;百事可乐公司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合作,由该局出面揭穿此事件是诈骗案,澄清事实。由于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其声誉很快得到恢复,并且在这之后公众对其产品更加信赖。

类似的危机事件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泰诺曾面临一场几乎灭顶之灾的“中毒事件”危机。有报道称:芝加哥地区有人因服用泰诺而死于氰中毒,死亡人数更是从最初的3人增至25人,后演变成2000人(实际为7人)。事件爆发后,泰诺94%的服药者拒绝服用此药。医院、药店纷纷撤销泰诺。面对这一危机,泰诺7人危机管理委员会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措施,才得以挽回局面: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收回泰诺止痛胶囊产品;真诚地与新闻媒体沟通,传播真实消息,其中包括对企业有利的消息和不利的消息;积极配合美国医药管理局的调查,在5天内对产品进行抽检,公布检查结果;为泰诺止痛药设计防污染新式包装,以美国政府发布新的包装规定为契机,重登舞台。由于公司在泰诺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采取了一系列快而有力的危机公关,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内,泰诺产品再次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赢得了受众的信任。

战场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危机的可能。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使企业顺利度过危机得到发展甚至反败为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四、企业危机处理对策

企业在营销发展过程中,随着环境以及形态的变化有可能引发种种企业危机,这其中有很多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有效地管理却可以降低危机的强度,缩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从而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国内外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将危机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都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增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并且成为企业的一个普遍的生存和发展法则。

从广泛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事物的管理。而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如下方面:移转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事前管理的地位;改进危机的事中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从而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长期损害。

危机处理无非“疏”、“堵”、“沉默”3种对策。不论是哪种对策,危机处理者首先必须及时发现危机爆发点,并控制好爆发点,为危机处理留出余地,为改进工作留出时间,给“亡羊补牢”提供机会。发现和控制爆发点,关键在于敏感、迅速和平时资源积累。对任何可能引起危机的蛛丝马迹要保持敏感,麻痹是危机管理的大敌,保持敏感性的关键在于全员危机意识、信息感知网络、穷尽列举所有危机。一旦发现苗头,马上采取措施,尽可能把火苗消灭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避免火势蔓延、减少损失和处理成本。

若企业危机已经冲破各道预防防线而爆发,企业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扭转被动局面:准确确认危机的种类、爆发的根源;明了公众的感觉和看法;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迅速而果断地做出决策,组织和分配企业既有资源,充分调动危机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在控制危机事态发展,缩减破坏力,促使危机得到最终解决的同时,尽可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持续进行;根据危机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契机,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每个企业遇到的危机,几乎都有前车之鉴。但悲剧总在不同的企业反复重演,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不重视,不研究,不善于从其他企业的危机中吸取教训。其实,别的企业的危机就是本企业最及时的预警,他人处理危机的办法就是本企业最好的借鉴。企业不可“以身试危”,要善于对外学习。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会对企业造成伤害,没有危机管理战略的企业也许能逃过一两次危机,但只有制定并实施了危机管理战略的企业,才能减少和战胜所有危机,使企业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参考文献:

从危机管理看企业管理创新[EB/OL]http://h.795.com.cn/c655d893. 2007-10-07.

9.论安全管理工作 篇九

每当我们迎着朝阳踏上岗位的时候,每当我们面对父母妻儿千叮咛万嘱咐的时候,每当我们合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是多么幸福和安康的时刻?又可曾想起这其中又蕴涵了多少安全责任呢?每当我们中钢谈起长远规划和美好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要用安全来作为保障呢?是的,平安是福,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也是我们中钢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没有了安全,家庭将失去和谐和稳定,中钢将失去辉煌和快速发展的步伐!安全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如此重要,可我们中钢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事故呢?有伤筋动骨的大事故,也有檫伤划皮的小事故。仔细想想,其实有些事故不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安全思想不重视,没有把安全工作当回事,认为日常工作中的陋习都是些小细节,不必在意,再具体工作细节上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监控不力所导致的吗?

当然,过去我们思想上认为中钢是私营企业,在中钢工作就是重效益。年底是看各个单位的赢利多少来作为评判功劳的唯一依据,这种做法在中钢起步阶段和公司资金原始积累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中钢发展飞速前进,日新月异,我们中钢人还必须懂得要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中钢的劳动成果和中钢的辉煌成就,才能与中钢稳健、健康、快速发展目标同步前进!否则,中钢就象一个非常健康的人穿了扎颗钉子的鞋跑步,身体其它部位有使不完的劲,而就是这鞋不能与脚协调一致,影响成绩。这扎到鞋上的钉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问题。如果还象以前那样思想上漠视安全问题,说不准你什么时候就会给中钢捅个大漏子出来,拖中钢的后腿,给中钢的成就抹黑,树大招风啊!

而目前呢?我们中钢有些生产单位纯粹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让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廉价的交易中变成了空白,员工的生命健康成了漠视安全的牺牲品,把公司的发展前景和财产损失也踩在了“效率”的脚下。生产事故和安全隐患已经成为某些单位安全生产的定时炸弹,而我们有些人还是无动于衷,思想上不引起警觉,还是单一的追求效率,管它悲剧重演不重演,效率第一。其实,他哪里知道,生产没了安全,效率从何谈起?没了安全,也就没有中钢的安全发展环境,中钢又如何发展壮大呢?所以我们应该将安全生产与中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要只顾自己小圈圈利益而变成了阻碍中钢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我们中钢人应该切实将安全生产思想重视起来,应该清醒认识到“违章、违纪和不作为同样都是犯罪、同样都是违法、同样都是杀人,同样都是自杀”;“安全工作高于一切,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不是中心,但是影响中心”、“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我们中钢人应真正将安全防范工作提到日常工作中来,让我们所有中钢人将安全思想意识提高到一个自觉的层面,使普通员工懂得安全生产知识和基本的自救措施,使各单位负责人还要懂得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些知识,为中钢创造出和谐发展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我们安全生产思想重视了,那又该如何抓呢?我认为就要从身边的安全生产细节抓起,细节抓好了,安全事故也不会这么频繁的光顾中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钢的发展历史和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工作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时候,把握好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收获一笔财富;相反,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上的疏忽,足以让人葬送一生的幸福,甚至会失去宝贵的生命。

美国人在进入旅馆时,首先不是看菜谱,而是看它的安全通道是否通畅,这就是美国人注重安全的细节。而我们很多人,完全把安全生产抛置脑后。我们一直存在着侥幸和懒惰的心理;有些人总以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很远,从没想过要“防患于未然”;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安全检查工作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很多人总是敷衍了事,不把平日的小疏忽放在眼里,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奥运安全保卫总指挥,北京市公安局马振川局长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沙堆”理论。他这个“沙堆”理论就是注重打击违法犯罪的一些小细节,不放过每一沙粒大小的违法违纪的细小苗头,也就是说在轻微违法这方面,就要咬住青山不放松,虽然是轻微违法但是我就瞄准你,教育你,管理你,不达到教育目的不放过你。概括表述就是抓小防大,打小防大。对于我们中钢的安全工作来说也一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中钢人都能尽职尽责,重视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那么一切事故都不会发生。当然,有些悲剧是难以预料的,但当事故苗头就站在我们有些人的面前时,而有些人仍选择绕道而行,为事故苗头让路,这就最可怕了!中钢接二连三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故与这原因不无关系!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在小事上不重视,细节上不认真对待而产生的大小事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还少吗?在许多事故中,如果我们的当事人在作业的每个细节上都能够做到没有违章、没有违纪、没有偷懒、没有存在侥幸心里,做到了“我忘记了你提醒,我做错了你纠正”,时刻保持“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良好工作态度,那么事故还会发生吗?事故会给我们讨价还价吗?所以说,我们的每项规章、每条纪律都是用血的代价和沉痛的教训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大意而导致整个工作的全盘否定。

上一篇: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央行发展成就下一篇:腊八节起源和农历十二月称腊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