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感受doc

2024-06-29

国学经典感受doc(10篇)

1.国学经典感受doc 篇一

安砂中心小学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通知

各班级: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检阅一年来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举行“庆元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放飞中国梦想》

二、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小舞台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来源

(一)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经典。

(二)优秀的古诗文、成为典范的现代诗文

四、活动原则:

本着基础性、趣味性、参与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各班要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读书习惯。

五、参赛对象:

一到六年级学生。

六、活动时间:

(另定)

七、评分标准:

1、内容:围绕经典诵读的内容来源进行选择。(1分)

2、诵读: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吐字清晰,语调把握好,富有感情,节奏韵律明显。(3分)

3、艺术表现力:形体语言得当,表情自然大方,诵读形式有创意。(3分)

4、精神:精神饱满,服装统一,整齐大方;队形整齐、疏密有致,上、下场整齐有序。(1分)

5、脱稿:诵读时不得携带诵读内容。(1分)

6、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1分)

八、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各年级评出优胜奖一名,低、中、高年段各评出优秀奖一名。

九、注意事项

1、各班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各班于12月12日前将诵读内容上报少先队大队。

3、各班所用的声效文件于12月18日复制到邱加源老师处。

十、具体工作安排

(1)主持:吴孝翠郭翌张阳

(2)广播音响:邱加源

(3)统分:罗春凤、吴立秀

(4)评委:宁德灿、罗友发、苏发平、郭凭、吕小凤、聂碧园、刘庆芳、吴孝翠、吴信丹、罗志好。

(5)安全、秩序管理:邱恒根、张瑞松、苏开崇、保安、门卫、各年级班主任、配班老师。

(6)评委席桌凳6套:由六(1)班负责。

(7)拍摄:王国灿

(8)橫幅:吕小凤、陈晓珍(9)场地安排:张瑞松、郑才翔

安砂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十二月日

2.22.牧场之国学案doc 篇二

22、牧场之国》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二、学习重难点:为什么课文四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学习过程

一、简介荷兰

二、检查预习

1.认读字词。2.读课文。

三、读读阅读提示,然后再看学习提纲 1.读课文,想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说说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请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知识点拨)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牧场之国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3.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四、朗读练习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说一说:(看课件并借助课后资料袋)对于荷兰你还有那些了解?

六、积累运用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3.军训的感受.夏宇doc 篇三

逸夫小学 五(2)班 夏 宇 辅导老师 孟永勤

今天,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军训。让我体会到作为军人的光荣与责任。

由于我的体形比较胖一些,所以我对今天的训练有些担心,但是我没有想到,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自己:我和同学们一样是最棒的!

早晨打完上课铃,由两位教官带队,我们共同下了楼。这两位教官分别叫“石头”和“森林”。“石头”教官总是满脸严肃,而“森林”教官就显得轻松一些了。我们刚下楼排队时,我们的队伍拖了几十米远,松松垮垮的。正当我们嬉皮笑脸开始说话时,“石头”教官大声喊道:“严肃时刻!”这四个响亮的大字一传入到我们的耳间,我们松松垮垮的队伍立马变得整整齐齐的。

训练开始了!我们学过团队默契的口号后,开始训练立正站姿。“立正!”听起来很简单,但按军人的要求做军姿却非常地难。首先要腰挺直,然后还要后脚跟并拢,前脚尖微分60度,还要目视前方45度,还有手垂直紧贴裤中缝,还要---好不容易熬过了第二节课。此时的我已是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但我坚持了下来。我没有叫苦叫累,我战胜了自己!我和同学们都是好样的。

4.国学经典感受doc 篇四

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诵读的好处多。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诵读经典的好处吧。

1、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转移吗?过去你们不爱读书,自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你们喜欢诵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一开始训练的是简单的古诗诵读,接着训练的是席慕容的诗歌。诗歌语言美,节奏感强,富有抒情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一首首,一篇篇诵读中,你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2、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中学阶段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你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开始背一首诗要10几分钟,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3、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的很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经典诵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我们所选的诗文几乎包容了中国古、现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读或

5.国学教育之国学经典语录篇 篇五

一个成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些显性条件,更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隐性条件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重要条件。

山西蓝海汽修学校在做过硬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员的内在修为。学校将国学经典语录教育引入学校,国学经典语录包括做人篇、做事篇、学习篇和感恩篇等。通过对国学经典语录的理解和学习,争取让进入蓝海汽修学校的每一位学员既学到了专业汽修技能,又学会了做人、做事和感恩。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2.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5.三思而后行。——《论语》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8.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2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2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2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4.学不可以已。——《荀子》

3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37.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3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4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4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4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4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国学经典与教育 篇六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躲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聪明精华。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教师的培训讲座中,引用了《论语》的很多内容。《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以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以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以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以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同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进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年龄》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练习,“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年龄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式,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代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代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夸大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题目,避免继续出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作用。孔子以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

孔子以为,现实中不存在不出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以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把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条件条件。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君子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假如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友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存,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看,他说“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以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6.老实谦虚

孔子以为知识题目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以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尽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题目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定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要做老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以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进步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通过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逐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由于国学文化一直贯串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进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专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7.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篇七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为依据。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构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凸现学校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活动目标: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经典诵读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使诵读者获得终身发展的最

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和最核心的生命潜能,获得坚强的意志力、可贵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丰富“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扶特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加强“勤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校风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利用师资优势,形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

三、活动安排:

1.确定内容:语文老师借助教材,接合班上实际情况确定一段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指导学生读熟。并安排好领读学生。

2.诵读时间:

(1)请语文老师抽出几节课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次课前几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

(3)学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8.国学经典主题班会 篇八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C.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C.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 》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国学经典诵读体会 篇九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10.国学经典感受doc 篇十

习蒙妈妈,选择邻居,孩子不学,破机机,唐燕山,义正方,教五个孩子,全名杨。国学喜欢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教室,吹进我们的心里,了解传统文化,改善自己的耕作,促进传统文化,美好的爱情中国。

神圣的土地,千年的国家遗产,什么是中国学校?也就是说,长江流向东方的水面,波浪冲刷着英雄,河流的历史可以承受时间的洗涤和深入数千年,也可以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从中受益精神财富,深厚文化

门徒的教训我们的人生的规范,教导学生行为的生活规范,不教,过去的父亲,教导疏忽,惯性句的分割短,意义深。孔子对学习和朋友的态度是值得学习和学习的,三行,我一定要阎艳,敏感,好学,无耻的朋友从远方问好,享受自己。第一句话意味着几个人走到一起,这必须能够做我的老师,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学习,更多地向别人要求,第三句话告诉我们 真诚对待朋友们,这些话,虽然孔子从两千年开始,但着名的话,意义深远,就是所谓的:海纳河流湖泊大,如果我们想拥有雄伟的山脉和海,它必须是从普通人身体学来滴。

会极其凌厉,小山列表,国学有太多无尽的生命智慧,冷漠的明治,安静的志远。

我很高兴洪小厚厚的学术渗透我,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厚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理解古典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是把历史作为镜子对古镜,建立正确的展望生活,世界观,实现生活的梦想,实现中国的梦想

上一篇:保持员先进性承诺书下一篇:工程管理部经理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