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11篇)
1.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一
宜昌市德育品牌学校汇报材料
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深情表达:“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习总书记对生命个体的极大尊重、对生命价值的极大关怀。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教育是养育人的事业,教师是生命成长的养育者和提升者。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命需求,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为了生命的成长,首先要唤醒我们教育人的生命意识,把“育人”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把“生命的养育者”作为我们的新角色。因此,提倡和建设一种以尊重生命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管理者的共同追求和努力方向。我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理念统领、行政推动、立足校本、多元尝试、各方协同、务求实效”为基本策略,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推进了绿小“生本德育”品牌更高质量、更加和谐发展。
一、项目校本化,学校文化彰显更鲜明。
建校以来,绿萝路小学坚持以尊重教育规律和尊重生命为前提,确立了以“绿萝植物”为生发点,以“自然的生态、自由地生长”为核心理念,以“清雅的生机校园、和谐的生态管理、智慧的生命课程、灵动的生本德育”为办学路径,来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节律,营造自然出生态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让师生恣意地自由生长。正是基于学校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生本德育”德育品牌应运而生。生命是“以人为本”的本中之“本”,绿萝路小学“生本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命个体融入世界、国家、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坐标中,运用适合生命发展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绽放生命独特光彩。
二、创建全员化,校园氛围营造更浓郁。
绿萝路小学践行“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阵地、事事是德育契机”的宗旨,让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懂得:只有关注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教育,方能真正抵及心灵,滋养和升华人格,这样就从思想上把所有的德育工作者拧成了一股绳。同时,我们让学生在校园里彰显个性,优势发展,搭起了宜昌市第一个可供学生自由弹奏的“校园钢琴台”;用海选征集的方式遴选学校的特色文化标识——校徽;我们在教学楼里规划了展示德育活动成果的“排队日”和“未来学校”主题长廊;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队礼”和“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有彰显品格教育的“九九八十一个好习惯”;有鼓励孩子们多样发展的“绿萝迷”和“书法墙”;有鼓励孩子们拾金不昧的“友善墙”……这些正面的、多样化的“以生为本”的活动成果为学生营造优秀的文化细节和榜样,用外在的氛围育人、用身边的榜样育人,使之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
三、目标序列化,品牌发展之路更清晰。
“生本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用心去实施的,因此,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在认真对自身项目及各阶段学生德育工作重点研究后对“生本德育”各阶段目标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合理建构出符合各年龄段的认知需求及能力特点的项目序列体系,让项目各阶段目标定位清晰、准确,不重复、不错位、不断层,并根据年龄增长规律,呈现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序列体系。如:在研究中确定了各年级段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实施目标。一二年级侧重于“爱自然”,三四年级侧重于“有责任”,五六年级侧重于“懂感恩”。低年级自主建立队组织,中年级自主开展队活动,高年级培养自主进步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德育目标的准确定位与序列发展,使得教育工作具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四、策略活动化,丰富内涵举措更丰富。
绿萝路小学立足、依托生本德育,契合学校自由生长的办学理念,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抓住学生的成长点、兴趣点,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绿小,“生本德育”不是标签,更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仪式、一个社团、一个岗位、一次活动、一节课堂,或者某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
1、德育课程求合
学校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合力,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德育的渗透与渲染。我们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项目课程”来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尝试聚焦主题,共同支撑起这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从德育、艺术、文学、科学等多角度完整感知,全面探究,努力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努力使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我们通过开展亲近自然、景观寻访、人物访谈、职业体验、家政服务、艺术欣赏六项研学活动的“绿宝I学-研学课程”,创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采用亲临、参与、互动的形式让学生饱览了家乡的大好河山,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体验了时代的发展,是德育教育更为生活化;为满足广大家长关心教育、关注孩子的愿景,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长义工”走进校园,亲身参与到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学校校级家委会还向各班学生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原生家庭与幸福人生》一书,并特邀全息心学的首创者陈公先生与家长一起探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用真实的案例深度剖析了许多困扰家长的常见问题的根源,这些举措都让家长成为了学校德育教育有力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2、常规活动求实
学校精心设计各种常规活动,不错过每一次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体验。我们严格落实“朝读经典”和“社团活动”;精心组织收看“新春第一课”和“汉语言文化大赛”;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文明劝导”;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举行“生态小市民”环保手工作品展;“喜迎十九大,我向习爷爷说句话”和“最美队礼”;成立红领巾志愿服务岗,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建队日期间,进行了大队委竞选,成立了绿萝中心,每周围绕“九九八十一个好习惯”展开专项管理与检查,做到周周有记录,每月有评比……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常规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德育体验。
3、节庆活动求丰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仪式,使过于文字化的说教转化为节庆活动走入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民俗文化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等学科节;绿萝阅读节、红领巾节、绿宝义卖节、绿宝嘉年华等自创节日。每个节庆,学校都精心设计,让校园富有节日气氛和内涵。在各种仪式举行的那一刻,所有同学被浓郁的节庆气氛包围,情感得到震撼,心灵得到净化,那些刻骨铭心的仪式,胜过千言万语,使学生顿悟道理,受益一生。
4、特色活动求新
我校十分注重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与设计,牢牢遵循以学生为本这个目标,力求在真实的德育情境与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收获生命成长。在“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中,我校不仅开展了“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童谣传唱、和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还凭借学校地理优势,在东山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的建队日暨第二届红领巾节主题队日庆祝活动,在庄严的烈士纪念碑下,少先队员们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学生书法作品展览”给爱书法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的空间;抓住学校新建综合楼的契机,开展了“未来学校”设计活动,我们相信,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喜欢的学校才是真正的未来学校;为传承长征精神,学校开启“师生重走长征路,薪火相传八十年”冬季长跑启动仪式,孩子们将模拟长征路线,一周一征程,活动中,最有序的班级,将获得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插红旗记录征程的光荣任务;“童心构筑中国梦 学习创领未来”宜昌市小学生百科知识挑战赛中,孩子们挥动激情,悦动梦想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城乡少年手拉手 助梦飞翔同成长”的捐衣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响应。
五、评价科学化,倒逼育人效果更实效。
德育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以科学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素养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我校在“生本德育”评价上积极探索,呈现方法多样、指标多维、主体多元的特点。
1、侧重形成性评价。
以往的德育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而我校“生本德育”评价侧重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孩子德育活动的参与度、投入度、成长度。我们对每一个学生从活动发起到参与、体验、总结的全过程在绿小“义工护照”上记录,形成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档案”。
2、凸显多维度评价。
从评价内容与指标上而言,德育评价指标更多维。学校线下以“绿萝少年”、“绿萝班级”为抓手,线上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为依托,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维度来评价学生,满足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3、坚持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地夸大了对学习的鉴定功能,忽略了鼓励个性化发展的激励评价。我校“生本德育”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个性化。如2016年是猴年,学校也向绿宝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评选“孝亲猴”、“礼雅猴”、“爱运猴”、“爱眼猴”、“爱卫猴”、“爱心猴”、“悦读猴”、“才艺猴”、“乐创猴”、“勤俭猴”等“美猴王”,鼓励同学们要从点滴开始,做好自己,并一直坚持下去,最后集齐十星,争当美猴王。学校每年彰显学生特长的“绿萝迷”评选将文艺、书法、美术、科技、集邮等各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挑选出来进行表彰,让不同特长的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的舞台。
生本德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拘泥于人的智力劳动,他们其实也在为学会执掌自己的幸福人生而学习。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幸福,这个方向将引领着我们去做对孩子一生幸福有益的事情。我们也要建立一个自然的、和谐的、美好的、多元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适宜于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德育生态系统,使师生感受到愉悦、轻松和欢快,让生命在绿色中自由的成长,让绿宝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2.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二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特点
(一) 生源年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基本上都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 其年龄在15-18岁之间, 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
(二) 生源来源特点
中职学校招生难是不争的事实, “学生不愿学”“家长不愿送”“市场难以调整”是整个中职招生所面对的三大难题, 据教育部《2014年截止7月底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进展情况的通报》:全国有10个省 (区、市) 完成年度招生计划的比例超过60%, 分别是:黑龙江 (97.1%) 、天津 (96.2%) 、浙江 (87.1%) 、山西 (69%) 、江苏 (68.6%) 、宁夏 (68.4%) 、四川 (68%) 、湖北 (66.1%) 、河北 (64.1%) 、湖南 (63.5%) 。海南完成年度招生计划的比例低于20%。以西南地区某A中职学校为例, 学校在籍学生共10039人, 其中贵州籍人数5338人, 占53%以上;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有2663人, 占26%以上。
(三) 德育管理特点
中职学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生科、班主任、学生干部、班会等方式进行的教育模式, 虽然有许多优点且仍在延续。但因新时期中职学校教育的主体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 仍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中是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西部地区某A中职学校多数专业都是采取“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行课模式, 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学期后到企业学习一学期, 之后再回到学校学习, 如此循环。同时其德育工作也提出新要求:应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开展, 实行“全员育人制度”, 不仅学校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德育工作, 合作办学的企业也必须共同参与教育。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难做的成因分析
(一) 青春期学生的叛逆行为
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学生, 是人格树立的最好时期, 如果德育工作开展顺利, 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发生的行为为:与教师顶嘴、对抗教师;故意唱反调、故意违反规章制度;挑战教师和学校的权威;我行我素、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正当的行为、正派的人持敌对态度, 进行打击讽刺;冲动好斗而不理智, 报复心与破坏力强, 以暴力治暴。“我的青春我做主”“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是他们都口头禅。这些情况给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的阻力。
(二)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从西部地区某A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来看, 这些学生大都来自贵州、重庆、四川、青海等偏远山区或农村乡镇。因其所在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相对较弱, 甚至基础教学实施都不具备, 同时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当薄弱, 多数都是留守儿童, 所以他们基本上都是初中阶段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校对于这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难度比普通教育的难度大得多。
(三) 德育教育难以系统实施
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比较分散, 这就是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出现新困难, 即要向学生进行系统、连续的德育教育势必难以执行, 只能依靠德育部门和班主任常规的说教方式, 这种方式恰恰是学生最不愿意接受, 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
三、科学构建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一)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通过宣讲会、主题班会、播放电影短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和革命教育、新时期的形势政策教育、理想前途等教育,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道德体系, 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二) 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主要目的是加强让其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让学生明白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要加以与同事和谐共处, 甘于平凡, 守住清贫, 耐住寂寞的教育。同时还应加强职业领域内的法制学习和法制教育, 使之成为职业领域内的标杆, 成为道德模范。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各个教育阶段都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因为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这部分学生往往与人相处能人差, 抗打击能力弱, 心理承受能力低。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逆反、缺乏自信等实际情况, 学校应通过开展辅导讲座, 聘请心理教育专家给学生作报告, 设立心理咨询室,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自信心, 尤其要对特殊学生予以关怀和照顾, 使之具有乐观向上的性格, 积极应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走出自己光辉灿烂的人生道路。
(四) 加强安全和珍爱生命教育
近年来频频发生学生失踪、被侵害事件, 说明学校的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 中职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防微杜渐,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生产安全意识, 遵守生产安全手册, 为学生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先为人, 后为事。始终把德育教育工作当作第一工作, 努力把每一位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任重而道远, 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体现,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
摘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大会的召开预示着职业教育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同时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也为广大职业教育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及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韩春玲.关于做好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
[2]方荣春.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网络的纵横构建[J].湘潮 (下半月) , 2012 (06) .
[3]伍厚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艺术.
3.学校德育 品牌的文化属性与创生 篇三
文化属性:厘清与把握
什么是品牌?品牌是作为品牌经营者(主体)与消费者(受众)互相之间心灵上的烙印。从狭义的角度看,学校德育品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孩子互相之间心灵的烙印。这种烙印通过孩子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社会,或是由学校直接给家庭、社会留下心灵的烙印。
品牌不是说做就能够做出来的,它一定是为消费者所认同的。这种认同不是基于简单的利益价值并通过公关等手段就可以实现,而更需要他人心理和情感上的价值认同。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通过心灵的互相作用,让孩子置身于德育活动情境,使其心灵在与德育主题的亲密接触中留下德育的烙印。德育品牌需要时间的塑造、验证与认可,需要心理情感的价值认同,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等手段获得广泛的认可,需要通过有形的标识让人触摸。在目标、性质、内容、主体等方面,学校德育品牌都不同于流通领域的商品。之所以从品牌的视角来研究学校德育,关键就在于强调对其卓越品质的追求。
德育具有文化属性,这种属性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当下属性,另一个是未来属性。前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身份问题,后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使命问题。德育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其身份定位自然是文化身份;德育承担着认同、整合、提升、引领文化的使命,这些使命规定着德育的文化属性。因此,学校德育品牌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形态,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文化创造能力。而“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文化活动中,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才能直接作用于生活在文化氛围中的人,才能在人的心灵中留下文化的烙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教师是行走于校园的文化符号,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同样是不断丰盈着的文化符号。强调学校德育品牌的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出发,遵循孩子文化成长的规律,满足孩子文化成长的需要,撷取学校生活中丰厚的文化资源,追求全体教职工的文化认同,引领学校德育主体的文化践行,从而促使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文化创生:践行与恒久
人们常常慨叹,从名校走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般。显然,是因为这些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是因为德育品牌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形成高雅的文化气质。学校德育品牌的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践行、积淀的过程。
1.传承,寻找德育品牌的根
一所学校的德育品牌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是有“根”的。这个“根”便是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气质,即使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小学,哪怕从校名上也能寻找到特定的文化意蕴。只有实现了德育品牌与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对接,才能为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找到成长的沃野。
古镇石港位于南通北郊,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渡海南归时,曾写下了传世佳作《卖鱼湾》。由文山书院改建而成的石港小学立足渔湾古风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孩子收集古镇的诗词歌赋和童谣,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有《文山烟雨》《广慧晨钟》《慈阁招凉》《睹院闻莺》《双桥落雁》《范堤牧笛》等吟诵渔湾十景的诗,有《渔湾竹枝词》,有石港一带流行的儿歌、童谣,有石港小学30年代初幼年级歌词:“快乐呀,快乐呀,红的花,白的花,我们同在太阳下,没有风来吹,没有雨来打,小鸟飞来同你话,同你说的什么话。我是好宝宝,天天上学早,手面很干净,指甲常剪掉,坐得很安静,嘴里不乱叫,书也读得熟,字也写得好。”有祭孔歌词:“大哉孔子百世师,春秋礼乐易书诗;后生小子钦佩我先师,后生小子尊敬我先师。”学校把新童谣教育作为德育品牌来建设,引导孩子们写童谣、说童谣、唱童谣、玩童谣,将旧谣与新谣进行对比,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激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川港小学的故事始于20世纪初。《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通有小学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周家禄、刘桂馨等所设之川港白华学塾……依官学堂例,国文、外国文并授,兼课历史、地理、算术、图画、体操。白华学塾是中国人在南通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107年过去了,虽然饱经岁月沧桑,校名也由白华学塾易为川港小学,但是,秉承的百年文化基因──“诚劳”,始终未变。1922年9月所立之“白华校训”是这样刻写的:“诚劳。真实曰诚,耐苦曰劳。真实则人亲,耐苦则事举。人亲事举矣犹奚求,诸生勖哉。”诚,信也。《礼记•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此乃立人之本。劳,耐苦也。《尔雅•释诂》有言:劳来,勤也。此乃为事之道。“诚劳”已成为学校道德实践与师生生活完美结合的一种教育智慧和育人宣言。近年来,学校传承“诚劳”文化传统,探索将“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孩子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正是由于对学校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才铸就了学校今天特色鲜明的德育品牌。
2.融合,强壮德育品牌的茎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不能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能只是追逐时尚,而要历经岁月的洗涤与锤炼,才能成为展现学校育人理念的一面旗帜。当前,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学校教育中茫然跟风现象同样比比皆是。实际上,学校德育缺的不是品牌,而是对德育理念恒久的实践。学校德育品牌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像植物一样拥有强壮的茎。德育品牌建设必须融入学校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生活其间的师生在践行美德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真正成为学校生活的常态。
新童谣教育已经融入到石港小学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吟诵新童谣已经习以为常。以语文为例,老师把童谣、诗教结合于一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资源,引导孩子体会童谣的意蕴。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处处有童谣:晨会、班会让童谣成为响彻校园的口头文化;红领巾广播台、电视台让童谣入眼入耳入心;少先队主题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让童谣融入儿童生活,成为孩子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学校集会时,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拉童谣、唱童谣、吟童谣、赛童谣:“一二三,来一个;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孩子热情高涨,沉浸在快乐、幸福的童年里。在“三清清”系列教育活动中,孩子中流传着这样的童谣:“我们学习‘三清清’,校园变得更美丽。墙面清清不涂抹,地面清清不乱扔,我们从小讲文明,心灵清清很快乐。”“日行一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传唱着这样的童谣:“‘日行一善’活动后,墙面少了点污垢,纸屑扔进废纸篓,花草不再皱眉头,同学心灵更纯洁,湛蓝天空也落后。”即便是在广播操比赛中,新童谣也成为了无痕的精神感召:“你帮我,我帮你,练好了广播操,咱们成了好朋友;早也练,晚也练,晒黑了皮肤,练出了劲;你来练,我来练,练出了意志,练出了一个生龙活虎的我。”“想第一,盼第一,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练出了全班的同心结……”
为满足小孩子爱玩的天性,石港小学每天晨会后都会给孩子留出20分钟的时间来开展“校园童谣大课间”活动。老师引导孩子将童谣应用到自己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吟唱,在吟唱中悟得,在悟得中受教。如此,童谣成为游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孩子在玩中学、玩中传、玩中诵,童谣、童心、童趣共同浸润着孩子的课余生活,让更多健康向上的童谣深入而持久地“活”在孩子的口头上,“活”在孩子的心灵上,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好伙伴。如:《跳绳歌》:“嬉笑声,脚步声,‘稚墨苑’里把绳跳。单脚跳,双脚跳,脚步越跳越灵巧。你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挺起胸,向前瞧,脚儿轻轻别摔跤。”《跳皮筋》:“皮筋短,皮筋长,皮筋上面玩花样。跳个蜻蜓水上飞,跳个燕子衔泥归,跳个锂鱼龙门跃,跳个马儿把家回。皮筋短,皮筋长,越跳心里越欢畅。”课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童谣游戏,德育在童谣中变得那样妥帖、自然、无痕。
3.拓展,丰盈德育品牌的叶
学校德育品牌实践了崭新的育人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成长的要求。但品牌建设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德育品牌,还必须不断扩大包容性,不断吸纳、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提升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我们不妨把视角投向商品领域。不难看出,每一种品牌都有其文化存在的方式,品牌名:品牌中可以读出的部分——词语、字母、数字或词组等的组合,如海尔、红双喜1999、TCL等;品牌标志:品牌中不可以发声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明显的色彩或字体,如耐克的一勾造型,小天鹅的天鹅造型,IBM的字体和深蓝色的标准色等;品牌角色:用人或拟人化的标识来代表品牌,如海尔兄弟、麦克唐纳、米老鼠、康师傅等。
学校也应在德育品牌建设中逐渐形成自己品牌的文化存在方式。川港小学实践的“生活德育”,从百年校训“诚劳”入手,不断丰富德育品牌的文化标识。教师文化是“四讲”:讲真诚,讲勤奋,讲合作,讲品位。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四德”:“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耐苦负责”的行事之德,“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学校的品牌活动载体——学科学习、班队活动、日常管理、校社互动。在视觉系统方面,学校的基本图案为由川小音序字母组合成的白鸽,它优雅柔美,灵动活泼,象征着学校的蓬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标准字体: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相得益彰,体现传承、包容、吸收的文化内涵;色彩:图案为多色,底色为蓝色,蕴涵着学校特有的追求——闪亮的生命、高远的志向、环保的意识;布局:同心圆状,可大可小,可倾可正,有序对应,呈现团结、和谐、发展、圆满之义。基本图案被应用于校徽、校旗、办公室门牌、展板、导视、文件夹、名片、包袋、水杯、信函、校车等上面。在听觉系统方面,学校的校歌是:“白华,白华小学堂,光绪廿八,南通第一,川港白华。‘诚劳’校训,百年流芳,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诚劳’校训,百年流芳,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白华,白华小学堂,老师爱我,同学相亲,友情如花。今天好好学习,明天努力建设中华。今天好好学习,明天努力建设中华。我爱白华,我爱母校,成长的摇篮,童年的朝霞。成长的摇篮,童年的朝霞。”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包括上、下课音乐铃声、劳动音乐、进场乐曲、“快乐一刻”乐曲、午间休闲音乐、放学告别乐曲等,都是学校举行合唱比赛时录制的孩子自己演唱的歌曲。在生态环境方面,校园里移步换景:门厅笑脸地砖、书卷式屏风;小广场迎宾石、江海风光;大草坪月光廊下,曲径通幽;教学楼阳光小屋、快乐天地;花坛感应节能灯……校外的步行道、围墙景观节能灯、花箱、长凳、校门口电子屏幕、快乐之窗等孩子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有效的拓展,使得学校德育品牌诗意地栖居,无处不在,犹如植物的枝繁叶茂,在阳光下合成无穷的营养元素,滋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丰满、鲜活的心灵烙印。
4.推广,绽放德育品牌的花
德育品牌之花之所以绚丽绽放、芳香扑鼻,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著名学府之所以能造就许许多的名人大家,就与学校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分不开。德育品牌在普通人身上种下了善的种子,其短期效应是学校培养的孩子的文明素养得到社区、家庭的认同,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品牌的知名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品牌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传媒的力量,走上街头放眼四望,品牌比比皆是。因此在实施德育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学校还真切地感受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为德育品牌建设所注入的巨大活力。
石港小学打造的“新童谣德育”品牌引起了区委领导的关注,通州区委在学校举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推广德育新经验。《通州教育》用很大的篇幅详细报道学校的做法与经验。《江苏教育》A版“独家报道”栏目以《踏歌行知》为题,用5个版面报道了“童谣•生活德育”的经验。《成才导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等多家媒体也相继作了长篇宣传报道,新华社内参在2615期上介绍了学校生活德育成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还专门批示,要求推广生学校活德育的经验。学校把媒体的宣传报道作为学校教师学习的素材,增强了教师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展板、广播、校报向孩子介绍媒体报道的情况,孩子倍感欢欣鼓舞,家长也深受感染。我们坚信,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开了什么花,就会结什么果;童谣虽小,功能巨大,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它是一抹绚丽的朝阳。
文化为德育品牌建设注入了生命活力,德育品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把握品牌建设的文化属性,学校德育品牌的成长就拥有了绵延不绝的力量,从而不断促进孩子的德性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江苏南通226314)
4.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四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行为养成要遵循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实践教育;
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
三、是注重正面引导。当然,养成教育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而学校要与家庭协调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五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学校的声誉、历史及社会对其熟悉与认知的总和。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形式看,品牌是学校建立社会信誉的过程。品牌是一所学校的形象标签。品牌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等综合实力的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学校品牌是学校制胜的法宝。实践证明,学校品牌不仅可以使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质,而且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始建于1926年,历经八十年风雨沧桑,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1926-1933年,她是鲁西北党的早期活动中心,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同志曾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世界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是我校三级校友。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同时,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文化力的构建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学校之本,在于育人,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从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一所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和作用在于建立、继承和发展学校的优秀文化。因此,多年来,我们坚持以构建学校文化特色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品牌建设,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一、充分发挥理念文化关键作用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它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原一中在总结学校八十余年办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提炼出平原一中核心理念:
(一)校训
崇德博学求实创新
(二)校风
团结奋斗严谨执教刻苦学习尊师爱生
(三)教风
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各展其才探索创新
(四)学风
勤奋好学熟读精思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五)办学方针
以德立校 依法治校 科研兴校 改革活校 质量强校 创建名校
(六)办学宗旨
为学生的今天服务,为学生的明天负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梦想。
(七)办学理念
让教育成为教师的事业,让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校的一切充满教 生生有特长,班班有特点,学校有特色。
(八)教师精神
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的自律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
二、突出环境育人,营造一流的校园环境文化
平原一中本着环境育人的原则,努力做到以特色、温馨、高雅为目标,营造优美舒适、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培育品味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塑造独特的校园美感,使校园蕴藏着高雅的情趣美,隐现出深厚的涵养美,让学生感受潜移默化的情感感染。学校环境具有教育特殊性,因此,我们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学校教书育人的文化特色,充分整合学校环境资源,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廊一室皆能产生教育的功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关怀,受到教育的启发。平原一中数十年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室内、走廊中、宿舍里悬挂着名人名言,鲁迅、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用名人、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环境优雅,四季花开似锦,徜徉于如画般的校园,清新雅致的文化气息和浓厚良好的学习气氛,相映相谐,催人奋发。学校创办《平原一中报》、《精品文摘》、《教科研信息窗》、《教师天地》等四份校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专业引领,搭建交流平台。师生自然愉悦的体验教育的快乐,享受求知的喜悦。闻朗朗书声震耳,观融融师生和乐,处处是文化,时时有教育,犹如春风之入夜,于润物无声间达到开明教化之功效。
三、注重教师发展,打造一流的教师文化
学校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只有一流的教师文化才能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成就一流的教育事业。早在世纪之交,学校就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关“跨世纪园丁工程”的总要求,适时提出平原一中“新世纪园丁培养工程”总体规划。以“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为主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目的,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立足岗位,发展自我,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教师发展指导思想。以“更新观念,扩展知识,修正行为,提高能力”为最终目标,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师文化。
对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是两种精神: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展四比四多活动:“四比”:比思想、比作风、比工作、比业绩。“四多”:对学生多一点爱;对同志多一点关心;对工作多一点责任感;对学校多一点贡献。我们向全体干部教师提出“六让、六不让”的工作要求:
六让:让态度说明我们的责任;让习惯诠释我们的素质;让行为体现我们的能力;让和谐贯穿我们的团队;让出色成就我们的事业;让豪气展示我们的风貌。
六不让:不让学校布置的工作在自己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做好的工作在自己这里敷衍;不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学校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影响;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这里发生;不让任何借口在自己这里出现。
我们提出教师日常工作和专业成长的理念要求:
1. 发扬团队精神:一家人,一条心,一块干,一块拼。
迎挑战,求卓越,齐努力,共甘苦。
2. 履行工作“四向”要求:向细节要完美,向规范要习惯,向时间要效率,向落实要质量。
3.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
责任。多学习吸收,少批评指责。多一份责任,少一点牢骚。
4. 严格遵循工作标准:严,高,细,实,恒。
5.增强五种意识:“服务有多好,市场有多大”的意识;“学生就是上帝”的意识;“为学生今天服务,为学生明天负责”的意识;“四勤”,“五到”的意识,即眼勤,嘴勤,手勤,腿勤;想到,看到,走到,说到,做到;要有一看工作,二看工作,三还是看工作的意识。
多年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平原一中已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绩斐然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积极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授、改造或创造,都离不开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潜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从而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成为学校中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实现“文化自觉”,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多年来,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一)发掘校史资源的教育功能
平原一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培育出以国学大师任继愈为代表的一批批栋梁之才,八十余年的历史积淀丰厚。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组织学生看校史、讲校史、谈理想。树立“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雄心壮志。
(二)组织校园文化解读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搜集校园文化、解读校园文化。年级和班级内部还利用板报、赠言、每日名言、名言解读小演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学校是我家,我爱我家”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学校提出“自我教育七个一”:有人看见和没人看见一个样;有人管理和没人管理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老师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在家和在校一个样。学校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活动,组织实施班级自治和值日班长制度,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才能,增强成才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四)坚持活动育人
每天的晨练,强其筋骨;每周的升旗仪式,固其品格。学校每年进行运动会、歌咏比赛、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定期组织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各处室、年级、班级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每周的学生讲坛,学生们都踊跃地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讲自己最感兴
趣,最擅长,最了解的知识和发现,讲学习方法。
学生自办的班级日报图文并茂,内容含涵盖国事家事天下事和风声雨声读书声。课堂学习、读书活动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能力,扩大视野,增强自信,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励志小作文、励志小演讲净化了学生心灵,提升了学生品味。
成人仪式上懂得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母亲节和父亲节上体会如何感恩。“摒弃陋习做文明中学生”的大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天文社、棋社、环保社、文学社等众多的社团组织陶冶了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
五、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以学校为阵地,举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等,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由学校组织,邀请成功人士和著名校友来校作报告。为同学们树起一个个学习的标兵。鼓起同学们强大的金牌意识和竞争意识。我们组织“家长坐在我身边”家长听课活动。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家长到校举办家长讲座。请家长谈自己的求学经历,工作历程,人生感悟,对学生的要求和期盼。侯欣晓家长的《我努力17年考取了国家公务员》、王墨飞家长的《一个普通税官的平凡事》、杜小轩家长的《路有多远走多远》、刘晓家长的《留取丹心铸警魂》、翟雨家长的《点亮心灵之灯》等众多精彩讲座使学生对家长更加敬佩,融洽了亲子关系,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产生强烈反响。这些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扩大了学生视野,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持之以恒的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品牌竞争力,给学校增添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平原一中发展不竭的能量之源。学校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被授予“中国教育名校”、“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二十年获“德州市教书育人优胜单位”称号。中共平原县委、平原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为我校记集体三等功。
6.如何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篇六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从3个方面贯彻落实。
第一,必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从小学1至2年级起,开设《品德与生活》,3至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重在品德启蒙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初中开设《思想品德》,重在良好品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高中开设《思想政治》,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常识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第二,必须打好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把德育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从德育覆盖领域看,应整体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小学全面整合德育资源,改进德育方法和形式;在高等学校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从德育横向渗透看,要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注重德育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联系,深入挖掘各学科蕴涵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抓好社会实践环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适应青少年群体交流方式,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载体,寓教于健康向上文化活动之中,扩大青少年参与面,丰富学生体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7.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七
一、加强德育民主建设, 是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学校德育的基本着眼点, 是要发展学生的悟性, 让学生觉悟、醒悟、领悟, 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 怎样做才更有价值。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激发其觉悟积极性。这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内涵,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切合学生的身心实际, 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达到育“德”的目的。可是当前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两个普遍问题, 已经严重地阻碍了育“德”的顺利实现。一是德育目标和要求定得高、大、空、僵, 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和时代变化, 针对性差、实效性差;二是方式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和专制, 灌输、强迫和压制是主要手段, 缺乏管理民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人们“人性”“人权”意识的不断觉醒, 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普遍增强, 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喜欢自主选择与平等参与, 厌恶“填鸭式”和指令式的管教方式。那种仅靠强制性的“管”, 缺乏民主性的“理”的德育方式, 必然遭致学生的抵制和反对, 结果只能是学校德育部门和德育工作者“四处扑火”, 又气又急又累, 却总是按下葫芦又浮起了瓢。因此,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民主化建设, 以“理”育人, 以“理”服人, 已成为改进和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加强德育民主建设, 是促进内涵发展的需要
加强德育民主建设,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 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开展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主要抓手是与学生开展对话, 摒弃过去一味的强制灌输。用魏书生的话讲就是与学生“凡事多商量”, 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学校德育管理为什么要与学生“凡事多商量”呢?首先作为我们教育者来说, 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 代沟扩大, 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我们自己生活时空的限制, 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很好地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 很有必要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自我批判, 而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公理代言人”灌输给学生, 强加给学生。另一方面, 从我们被教育对象, 特别是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看, 自我意识特别强, 逆反心理严重, 他们自认为已长大了, 渴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尊重, 有主动尝试的欲望, 但往往又自我控制力差, 之所以我们要与之“凡事多商量”, 是要在合理控制下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们充分发展的空间, 促其健康成长。而让学生民主地参与德育管理过程, 恰恰也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意识的最有效途径。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 德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大打折扣, 甚至酿成一些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教育悲剧。
2010年曾被大家吵得沸沸扬扬的山东一13岁女生因头发过长被学校赶出校门后自杀的事件就是一个反面的典型案例。该事件的发生除了孩子自身的人格缺陷和家庭教育疏漏的原因外, 也反映出了我们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霸道”问题。实际上学校在制定学生发型规则的时候, 完全可以多给学生几种主导性的发型方案供学生自己选择, 完全可以和学生商量着去办。因为规则制定出来最终是要叫学生去实践和参与的, 而与学生商量讨论就是使规则从一开始实行就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的有效措施。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时代不同了, 今天的孩子, 越来越讲究自我选择。老师过去那个时代接受的有些东西, 强行放在今天这些孩子的身上未必可行, 我们要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实际上, 学校在与学生商量、在让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提高, 才是学生可以真正深入心灵的最大收获。我们学校的任何德育行为, 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如果起不到这一点, 就是失败的。事实也证明, 我们只把学生当作是被动的受育体, “我讲你听”“我挥手你前进”的作法是行不通的。德育民主首先是把学生当作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育主体和自育主体。
然后通过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在他们喜闻乐见的实践中, 学会自尊、自强、自律,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德育的本质内涵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而是从人的心灵和情感, 去解放人、提升人、完善人。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 要严肃而又不失活泼, 要正规也要留下空间, 其中以人为本是个根本的基础。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实效性, 也不要失去灵活, 要划底线、多鼓励、勤诫勉、不偏向, 而不是死板教条、生搬硬套, 要真正给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空间。这是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的人文内涵, 是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源泉。
三、加强德育民主建设, 是加强社会实践的需要
实行学校德育民主, 具体来讲, 就是要求我们的办学者、学校德育部门、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学生是学校主人翁的意识,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 尊重学生, 善于听取学生意见, 甚至向学生咨询征求, 对所要进行的德育活动、要求、方法、意义采用事先预告、座谈、公告等办法, 让学生明白、理解, 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一方面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开展, 提升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获得一个过程体验, 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提升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 当我们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学校主人翁意识, 孕育、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心, 产生“今天我以校为荣, 明天校以我为荣”的“爱校、荣校”的使命感,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有助于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互敬互爱的融洽、和谐氛围, 使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良好的情感基础, 校生、师生“顶牛”的问题较好地得到解决。
目前, 有的学校已经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尝试成立专门的学生议事会, 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如制定或修改学校德育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对寝室管理、文明礼仪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讨论, 提出意见和建议, 还参与奖惩学生及评选优秀班主任等重大问题, 为学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有的通过学代会、团代会、少代会、座谈会、调查会、信访接待、校长信箱等多渠道建立对话机制, 保障学生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申诉权, 卫生检查、两操检查、门卫检查、食堂检查、常规抽检等也由学生完成, 学生中的隐患、教师的失范等, 学生均可提出批评和建议。这些都是学校加强德育民主化建设的有力探索和践行, 是对德育社会实践和载体建设的有力丰富, 真正育德于无形之中。
8.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八
一、明确提出“课程育人”概念,
推动中小学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各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历来重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不仅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强调各学科发挥德育渗透功能,倡导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意见》首次在教育部文件中采用“课程育人”概念,引导各学科教师重视教学的德育功能,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科统筹,落实全科育人理念,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同期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育人的落实提出了细致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设计,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标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提升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培养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课程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将得以健全完善,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体系将得到极大加强。
二、重视学生道德体验,
大力建设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园育人氛围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过分迷恋于讲道理,这是对德育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个体品德结构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复合体,德育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缺少情感的调动,学生会无动于衷;缺少实际行动的体验,学生就不能认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实践。
《意见》旗帜鲜明地倡导“德育在行动”,要求全面加强德育实践,普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因地制宜开展学工学农劳动、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能够使德育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意见》重视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融合,倡导以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以生动活泼的文体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激扬中小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远大理想。
在以上部署中,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资源得到了有机规划和充分利用,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说教、忽视情感体验和实际锻炼的德育思路,回到认知、情感、行动相结合的德育正轨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协调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求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做贡献;要求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社团、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
三、创新德育管理,求真务实,
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
德育管理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指引方向,阐明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还要针对一线实际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问题。
《意见》在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在学校层面,要求保障德育工作经费,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管理和督导层面,加强班主任培训,组织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对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不同级别的表彰激励,将德育督导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
《意见》还提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教育部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决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谱写了一曲曲优美、高尚的德育诗篇,然而,班主任的默默奉献也在无形中纵容了部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良工作习惯。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如成人社会的道德失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给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特殊困难,我们需要大胆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德育责任,以德育导师制等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做法来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就德育导师制而言,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走班上课、没有班主任条件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一些学校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意见》对德育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全国上下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研究者应该加强德育规律研究,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真问题,依据个体品德发展规律,提出切合国情校情的德育创新思路,用扎实系统的研究成果来引领和协助中小学校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9.实验学校有效德育建设的工作方案 篇九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我校中小学德育效率,增强德育效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决定启动并实施有效德育建设工作。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整体规划全校德育,构建并实施中小学有效德育目标、内容、路径、评价体系、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校与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相协调,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促成学生成人成才,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1、完善德育目标体系。贯彻落实《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研制从小学到初中各学段相衔接,各年级逐步递进,各有侧重的德育目标体系。
2、确立有效德育路径体系。发挥德育常规、班级教育、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体验等作用,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落实到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延伸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
3、确立有效德育内容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凸显渐进性。
4、健全有效德育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用激励作用,以评价促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
5、实施有效德育的.推进体系。落实德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学生会、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推动德育工作规范化。
二、主要任务
围绕构建和实施有效德育目标、路径、内容、评价、推进等“五大体系”,以行为规范、班级建设、课程融合、实践探索、全员合力、“三位一体”等六大育人项目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实行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推动有效德育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一)行为规范育人项目
明确学段培养重点。
1、小学重点是习惯养成、诚实礼仪教育等。初中重点是:行为规范、意志品质、身心健康、公民素养等。
2、强化行为规范培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重视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采取规范训练、榜样示范、过程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生活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3、树立行为规范榜样,将行为规范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开展“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可学可比的榜样, 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班级建设育人项目
1、优优班级建设管理,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班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2、拓展班级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班主任主导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班级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强化自我体验、自我教育。
3、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倡导文明友爱、互相共进、温馨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著力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4、打班级建设特色,倡导班级个性化建设,形成鲜明的班级风格和良好的班风学风。
(三)课程融合育人项目
1、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结合高效课堂建设,推进深化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改革,提高课堂质量和育人效果。
2、重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整合教育资源,研发校本德育教材,彰显学校德育特色。
3、强化德育活动课程落实,巩固和加强主题班(队)会,晨(夕)会,开学(散学)和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作用。
4、发挥德育隐性课程作用,有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特色和教育性的校园文化、年级文化和班级文化。进一步办好文化橱窗、展板、、墙报、黑板报、教育简报、家长报,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正确价值取向,体现文化育人功能。
(四)实践体验育人项目
1、丰富节假日活动内涵,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寒暑假及入学、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集中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2、坚持开展夏令营及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以赵一曼纪念馆为传统教育基地。
(五)全员合力育人项目
1、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开展“师德五个一”活动,一场论坛、一句宣言、一次演讲、一篇征文、一次满意度测评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理念,以师爱关怀学生,以师德凝聚学生,以师言激励学生,以师行感染学生,以师学启迪学生,探索建立班科联席制度,提升教师德能力。
2、落实管理育人职责。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提升行政部门、学部有效管理和指导德育工作的水平。
3、强化服务育人功能,生活部、食堂、后勤部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人成才、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做好学生服务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4、增强育人队伍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德育队伍全员通识培训和分层提高培训。
(六)“三位一体”育人项目
1、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推进家校联系工作,每期举行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合力。
2、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
三、实施阶段
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的思路,确保德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
(一)正式启动阶段(20xx年9月)
——印发《宜宾E实验学校有效德育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宜宾E实验学校‘十二五’”学校有效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制《宜宾E实验学校校本德育目标》
(二)分层推进阶段(20xx年12月)
——确立构建有效德育内容、路径体系
(三)整体推进阶段(20xx年年3月)
——强化、巩固“六大项目”探索实践成果
——定期召开研讨会、现场会、交流、推荐典型
——组织编印《E实验学校有效德育特色荟萃》
荟萃内容:1、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经验材料
2、班级建设育人经验材料(班主任)
四、推进策略
(一)抓点带面,实施行政推进
通过行政主导,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培育典型,探寻规律。
(二)树立典型,注重激励推进
推出以“功勋”班主任,“十佳班主任”为代表的有效“德育先进工作者”群体。(含生活部、后勤处室等)
(三)适时调度、确保有效推进
10.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十
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李卓奇
人们常说,一流的企业做企业文化,一流的学校应做学校文化,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学校文化时要与企业文化对接。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定是以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度来鉴定的,企业认为有用的人才就是中职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企业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有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不怕吃苦、有团队精神,认同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善于沟通交流,较快地融入企业人文环境等思想品质素质。那么对接企业文化就是要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以此为标准,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竭力营造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环境。这种环境既是对学生起育人作用也同时对教职工具有感化作用。
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才思想品质素质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达到使企业学校打通的德育培养目标——学会“做人”,这是摆在每个中职学校校长长期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以学校文化建设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学校文化建设涵盖面较宽,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或分为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虽然学校文化源于校园文化,但中职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来认识学校文化建设,所营造德育教育环境,可以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而不再从主要倾重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地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
(一)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入手营造德育教育环境
学校除投资二百多万元装修改造校舍绿化美化环境外,通过组 1
织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环境设计大赛、我喜欢的一句格言评比、精心设计宣传橱窗,各种富有哲理内容的警句和人性化提示语等书法作品上墙,特别是企业文化中有关内容、专业特色的画图等,让学校一草一木说话,使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特有校园环境文化,营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二)以新专业建设的文化艺术素质要求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对于工科为主的中专学校校园文化品味提升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情,学校从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筛选创办新专业时重点考虑新专业对文化艺术素质要求,能否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最终从多个备选专业中首先选择确定企业公司前台接待,这个职业岗位设立较新,目前处于只有培训没有培养的职业教育状态,且学历要求中专的专业。就是考虑此专业在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艺术素质等职业要求,对提升学校文化品味的作用,实践证明该专业的筹建对学校各种大型礼仪接待、文艺体育活动都起到了占绝对主力和比重,对学校的文化品味的提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设置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
把综合素质培养以实践活动形式列入课程,这是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书法、艺术欣赏、琴棋书画、各类球类、武术、健美操、语言表达、艺术训练和各种讲座,使学生对其感兴趣或有特长和爱好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一定的发掘和提升。例如,有位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程,以不会唱歌到现在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韩红唱歌,并能主持各种演出和活动,现借此正在自主创业。全校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学习中,文化艺术等素养都有不同程序的提升。
(四)社团活动活跃学生文化生活
学校组织合唱团、艺术团、书法兴趣小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健美操队、街舞队、田径队、乐队、文学社等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并经常组织演出,展览和各种比赛,出校报校刊、手抄报、墙报。学校还邀请书画文学艺术家到学校来讲学和组织书画笔会,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一系列的社团活动使学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分施展了学生各自的才华,培养了组织能力和各种
素质。
(五)传统文化节庆活动陶冶情操,锻炼团队精神
学校经常举行元旦迎新文艺汇演,中秋篝火晚会、十一国庆演出、艺术节、技能大赛、运动会、教师节庆典等传统节庆活动,学生自行组织既展示风采又陶冶了情操,同时又在每次活动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历炼,锻炼团队精神。
(六)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结合专业参观实习、实训以及参与社会组织的各种演出调查,社交接待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阅历,历炼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学校对企业、军队、社区、属地各种文艺演出、宣传和礼仪活动以及校企联合产生的各种活动,都是采取积极支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零距离接触和参与社会,锻炼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各种赞誉。
(七)规范行为,文明监督,重视记录成长过程
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校卫处、升旗护卫队等规范行为,用学生成长档案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培养重视历史的自我意识。
(八)构建法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疏导预防机制
学校聘请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培养心理咨询教师、职业指导师、构建德育教育的疏导预防机制。在开学典礼、新生入学进行法治教育,放假前安全教育,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违纪违法、指导学生人生职业道路选择都起着积极作用,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文化,对处理学校各种法律合同,以法处理学生违纪违规及人与人之间纠纷、心理健康教育和诊断与德育教育结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职业化引导,使学生在遵纪守法、健康身心、职业化意识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减少违法乱纪、心理疾病、就业不满导致的中职德育教育失衡现象。
二、德育教育环境适应中职学校跨越式发展,必须形成超前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
实践证明: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营造的重要性,甚至几乎可以等同,并藉此改造软硬环境,用方法寻求
突破产生了实效,使德育教育环境不仅适应了学校较大的发展,还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那么现在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无成本或低成本扩展,起了一条从没有走过的跨越发展之路,以办分校构建格局分布,专业建设突前,同样走的是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专业建设,品牌创立,连锁经营,建立集团来培养未来中职学校重点品牌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同样是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人力资源需求走势,确立中职学校人才资本运作模式,同样是走的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德育教育环境要适应就必须形成超前思维、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预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超前理念。
(一)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概念化
对于经过论证所需超前建立的文化理念,当认识到位后,为了最大限度和尽快地构成对师生德育教育影响程序,要注意将其概念化,通俗地说就是将其 琅琅上口的简练语句表述出来。“腾飞的起点”、“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轻校是我们的家,建设发展靠大家”、“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等等,特别对于奋斗目标、培养目标,用响亮有力的口号在一定场合多次呼喊,对凝聚一种精神,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品质正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南京中易酒店策划有限公司订单班在学校进行培训,每天晨操的口号不仅对培训的学生,甚至对全校师生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作用,被我校称之为“中易”现象,是学校开放地进行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德育教育环境较为突出的案例。
(二)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结构化
对于所需的超前学校文化理念在内涵把握上应当结构化,以避免歧义和理解不准确。在中职教育决定培养目标强调“做人”+“技能”,在素质教育上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在贯彻“以人为本,以法治校”管理理念中,提出“条例”的“人性化管理”;在学校发展方向上给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低成本”+“无成本”扩展;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格局化”+“专门化”;在专业建设上提出:“延伸强项专业创品牌,适应市场需求设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对环境态度上提出:“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对适应职业教育自我培训提出:“更新观念,培养意识,掌握方法,完善结构”。在人的发展上提出:“人的能量不能贮存”、“要与学校发展共同发展”、“立足岗位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等。
(三)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
超前的文化理念之所以超前,一是认清发展趋势,提前思考谋划;二是走一条别人和自己都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创新理念,创新首先要创新思路,创业文化中有一个最典型的口号:“思路决定出路”,学校文化则可进一步提出“思路更决定发展,所以文化理念超前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和理念的创新化”。我校的发展思路,创建全国唯一的“工艺玻璃专业”、与街道搞“后勤保卫社区化服务”,构建“三个中心,三个基地”的组织结构等,都是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又用实干去验证,同时要求“干就要有特色,做就要有新意”就是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创新化的一种沉淀。
(四)将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境界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有一定层次的,在一个层次中就有一种境界,这与学校发展既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当然把超前的学校文化理念提出的美好前景的境界描述震撼人心,就对人的追求目标、认识乃至思想道德品质都具有持久而非常态的向上和提升。从“一切以学校的利益为重”的行为境界,到“为学校发展倾情竭力做贡献”的思想境界;从“腾飞的起点”起始状态境界到“在奋起中崛起,在腾飞中翱翔”的终极状态境界;从“做一个合格公民”基本培养境界到“社会有用企业欢迎实用型人才”目标培养境界,从“当一名职业学校合格的教师”基本要求境界到“讲课象大师,实训象师傅”的双师型境界;从“一扩三保”基本要求境界,到“学校象工厂,教师象师傅,学生象工人”质量建设形象境界等,都使得奋斗的文化层次境界体现了理念现象,更加加深了德育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于以学校文化建设对接企业文化,营造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环境的探索思考都较粗浅,尤其对打通学校德育教育与企业政治思想教育通道,还有待地进一步研究。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同步,甚至后者超前的趋势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共同不断探究的。
11.学校德育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十一
1.学校教育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多元化,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氛围下,部分学校以升学率高低作为指挥棒指导学校的重点工作,有些学校不得不为了这个目的而忽视了德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有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寒暑假安排孩子一天上几个补习班,学生放假里也得不到休息。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同时,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看升学率,家庭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看学生的成绩,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校管理模式传统化、单一化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强,他们对待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也趋于理性和成熟,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单纯的知识教育已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陈旧的教育理念已不能带给他们良好的教育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已很难被新时期的学生所接受。
学校教育要突破过去的“硬管”“防范”的管理模式,转化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实际能力,要改变那种包办多,管得太死,指令学生行为的模式,建立正确的导向,形成多层次的管理,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构建生动活泼、有效的德育体系。
3.家庭教育没有当好学校教育的助手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在物质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生活上放纵孩子的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养尊处优的性格缺陷。有的家长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成绩高于一切,他们对子女在学习上十分严厉,在生活上过于宽松,教育态度的反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阻碍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单亲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复杂的家庭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逐步养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学习过程中情绪变化大,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对事物的敏感度过高,也容易酿成悲剧。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孩子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父母亲单方照顾。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差和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
4.学校德育工作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脱节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存在着不同层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所追求的目标有差异。他们不愿接受训导式的教育,不喜欢空洞的、机械的说教,不喜欢接受乏味的抽象教育。采用固定模式的德育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切实际。因此开全校大会或开主题班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时事政策的学习也能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忽视了个体学生的差异,就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辅导教育工作,就不能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探究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摆正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教书育人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不断学习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研究社会形势对青少年的影响,借鉴、探索并总结新的工作方法,打开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2.建立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体系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必须与育人结合起来。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品德修养,他们自身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科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中注重把握教材,在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学生在民主、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树立理想、信念,塑造美好心灵。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可能会感染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终身受益,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是巨大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德育途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有利于开阔眼界,获取新知,有利于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调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很广泛,比如在清明节到来时,学校组织为革命烈士扫墓,缅怀革命先烈,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学习;五四青年节,共青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倡导文明;国庆节来临之际,请英雄模范来校作报告;组织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积极向上的社会交往能力,爱国图强以及关心他人、回报社会的品德。
还可以进行科技兴趣活动,搞小发明、小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爱科学、肯钻研的优良品德。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全员参与,教育的目的性明确,教育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陶冶情操,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
4.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是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交往、参加各种活动主要在班中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主体,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工作复杂而重要。
班主任要抓好班级德育工作,应该想方设法建立健全班集体,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班风,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班级德育工作往往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的。班主任可以组织班集体每月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充分发挥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也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班级活动,如歌咏比赛、篮球赛、演讲比赛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
但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教育的模式如愿以偿地成长,因此班主任还必须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个性突出的学生等等,一定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建立学生档案,不间断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学生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5.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与社会息息相关,是奠定品德的必要基础。学校、家庭、社会是构成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影响有机可乘,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
现代社会又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要求具有优良素质和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网络式的教育体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推荐阅读: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10-02
学校德育创新项目07-12
学校德育管理组织08-19
学校德育例会制度10-13
学校德育管理常规11-13
学校开展各种德育活动07-17
学校德育教师工作体会08-13
学校德育规章制度09-09
学校德育概论在线作业10-14
学校德育评价与诊断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