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1.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
一年级的数学老师的教学心得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无论是新知学习还是课后练习,如果活动组织方式单一,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疲倦期,这个时候如果课堂的节奏毫无变化,学生很可能会昏昏欲睡或是乱作一团。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在本学期的校本课程展示课《有几棵树》中,设计教学活动时牢牢把握“变化”二字,充分体现活动多元化,课堂与课下充分结合,使学生不仅经历课堂上的练习过程,更能在平时生活中自觉主动的去巩固所学的概念和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前提下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口算抢答”的环节,既复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摆一摆,数一数”,验证计算结果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和运用;本节课的练习分别设计了“圈一圈,算一算”、“连一连”,基本上都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课后练习第一题“摆一摆,算一算”,我让学生带了17根小棒,先摆8根,然后在剩余的一堆中任意拿出几根,列算式,并算一算,计算有困难的可以看着小棒数数。这样设计使得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练习变得有趣,使得同桌合作更有必要。课后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能用8加几来解决,并给家长说一说,并做成一篇数学小报。
2.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翻开七年级数学课本的一刹那是充满着好奇, 想要学好数学的欲望是极端强烈的, 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 多下功夫,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 在开学伊始的阶段, 可以不必急于课本教学, 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让他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让他们自己发现,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数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再开始课本教学, 并且在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 阻止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学生学习数学有难度吗? 数学有用吗?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 起始阶段就是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和畏难心里, 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和语言中反映出来, 他们对某位老师的的喜恶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于这位教师所授学科的兴趣, 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批评而对这位老师产生畏惧感, 那么, 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畏惧感; 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 他就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 进而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因此,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不但要做“严师”, 更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亲近他们, 爱护他们, 放下教师的身段, 和学生做贴心的朋友, 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互动, 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目前, 在我国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教分离”现象。所谓“学教分离”, 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偏离和违背了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 形成教与学不协调发展的奇怪现象,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它的主要表现为课上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做作业, 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发展成“听不懂, 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分离”现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就成为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在进行“有理数”一章的小结讲解时, 学生们会将它作为复习课而在心理上产生忽视的感觉。鉴于此, 教师可以将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闯关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闯关密码” ( 知识点) 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拿到“通关钥匙”进入下一关。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 等等。闯关完毕后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本着“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项目, 为的就是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中有所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培养阅读习惯。在进行教学前, 首先出示阅读题。如进行“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个阅读题: ( 1) 我们用刻度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 那么测量角的大小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 2)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并在阅读中找出答案,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 同时, 鼓励并表扬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回答问题、有所进步的学生, 使学生通过表扬产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养成讨论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一堂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 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时, 讨论的方法就出更加实用了。如在进行“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 就会遇到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因此, 引导学生三五一组进行讨论, 归纳出解题的相应方法和规律,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骄傲是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小结习惯。在学生的学习中, 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学生采用板报、互相提问等游戏形式进行的课堂小结, 可以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缕清脉络结构, 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 学有所得,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以讲故事、质疑、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形式丰富数学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辟第二课堂,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做的优秀的地方及时予以表扬, 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他们就会对数学教学提高信心, 提高兴趣, 有更大的信心去追求成功。这时, 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复习,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史晓峰, 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林区教学, 2008, (07) .
[3]卢诚波.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 2008, (02) .
[4]史晓峰, 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教书育人, 2008, (27) .
[5]王萍, 许海洋.高等农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1) .
3.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重在引导启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重在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妈妈从箱子里拿出9个桔子,要把它们放入盘子里,每一盘放3个,算一算可以放几盘?学生马上口答出来。接着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再添加一个桔子,问: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请你摆一摆。
②然后添加一个桔子,问: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
③如果把桔子的个数变成13个、14个、15个等,还剩几个?会出现什么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并依次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看看有什么发现?余数会不会出现3?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有0、1、2这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自己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了道理,发展了思维。
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重在梳清条理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专门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再一次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之所以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是因为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合作精神;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学、教材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节内容时,可以播放动物园的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录像,在播放过程中教师问:“它们吃了哪些形状的饼干?”有的说有圆形的,有的说有三角形的,有的说有正方形的。教师继续提问:“每种形状的饼干各吃了多少块?”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于是,安排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就能记住?”有的准备用画竖线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写数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图的方法记,有的准备用画勾的方法记。这样,通过小组活动学生确定了各自记的办法。接着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为记数作好准备,并再次展示饲养员给小动物投递饼干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统计,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通过小组有条理的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统计的方法,感悟了统计的思想。
三、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重在深入剖析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个体的主动探索,通过个体的观察、思考、实验、讨论、操作等手段主动发现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探索过程既是个体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是个体思维发展,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因此,通过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
例如,“学校体育组有36个乒乓球,能装几盒?”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习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创新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学具进行独立装盒,探究各种装法,再分小组汇报操作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既可以平均装,又可以不平均装,平均装和不平均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余数,即装盒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有的同学提出了“每盒个数都不相同,最多可以装几盒?”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思维的发展,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在评价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重在不断激励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主要环节。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的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达到的目标。对此。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予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4.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篇四
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以为做一名小学老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小孩子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工作了这一个月,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自己的学生。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找到自己准备不到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x年级数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用x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生怎样学同样重要。而且现在在小学都强调老师要少讲,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让给学生,那么学生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上,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十年八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生不听课,老师可以用强制手段让学生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即便这样学生听了,孩子们的心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子注意力,怎样让孩子的精神集中在老师身上也是一门学问。在我这一个月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开小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生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比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子们才会把精力放到你身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以后工作中的一个目标,或者说是暂时的目标。
5.数学老师的十年心得 篇五
数学一直是孩子们都很头疼的科目,无论男孩女孩都一样。事实上,数学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要掌握“对”的学习方法。不信?听听我们数学老师的十年心得吧!
经常有人同学或家长来咨询数学怎么学的问题,从和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内心很想学好数学,可是不知道怎么付出行动。
数学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我要告诉你,数学不但不可怕,而且很有趣!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喜欢数学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从社会到学校,从考试制度到教学模式,无处不充满着考试的压力。当一门课程成了考试升学的拐杖时,还会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呢?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必然的,各国都是如此。
不少同学问:“我听课能听懂,但是不会做题,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样的同学大多数问题就出在这里:
(1)你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没有深入,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
(2)有的同学浅尝辄止,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
(3)听懂了知识,但是没记住,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
(4)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另外,还有些同学因为信心不足,认为数学很难,所以干脆不听,这样就失去了入门的过程,因此更没法深入。
我们都想学好数学,但“既然想学好,为什么没学好?”
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习惯好;基础好;方法好。这叫做学习上的“三好学生”,三好凑一好(成绩好),缺一不可。
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必要条件,可以事半功倍。什么是好习惯呢?
1.勤奋
手勤:多记(课堂笔记、好题、好解法、错题本)、多做(练习)、多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眼勤:多看课本、课外书、笔记、错题本.耳勤:听讲仔细.嘴勤:多问,有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脑勤:多想,对知识、题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么、怎样做,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手和动脑。
2.深入
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记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么来的?解题中怎么使用?对一些好的题目不要满足于会做,还要考虑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更好?
“会”有不同的层次:
知识:知道→理解→记住→会用→推广
解题:会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灵活运用和创新
3.严谨
数学是最严谨的学科。知识要严谨,解题要严谨。不严谨,遇到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4.其他
(1)戒掉恶习:网络、电视、手机等,要把它们变成学习工具。
(2)不找借口:成绩不好时,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一样的课本和参考书、一样的试卷,成绩却差别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个人。用借口掩盖真实原因,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忠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家长、老师是厨师,只能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但只有你爱吃才会有效果。
所以,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作为家长,要注意你主要应该做的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自己动起来了,才会有好的成绩。
二、好基础
1.基础知识要扎实,想提分必须有本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象经商,你投资1元钱,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润,但若投资1万元,哪怕只盈利10%,利润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学习成绩有大的提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础,提高100%,才到40分。
提几点建议:
(1)自我弥补:小学或初中的,可以自补,年龄增长了,智力提高了,过去学起来非常困难的现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2)个别指导:对于高中的知识,可以找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应明白,个别指导只是应急措施,不能有依赖性。
(3)资料:借助某些资料,可以快速补充基础知识。
我经常告诉学生,基础知识不是万能的,没有基础知识是万万不能的。这是讲知识与解题的关系,知识点懂了,不一定会解题,但用到的知识点没掌握,则100%不会解题。
2.下苦功走出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做题快→用时少→解题更多→能力更强→做题更快
恶性循环:做题慢→用时多→解题更少→能力更差→做题更慢
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学生是很苦恼的。一般解决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恶补”,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以后问题变会变得很容易。特别是过去好,忽然变差的那种,这样很管用的。
三、好方法
1.预习很重要: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听讲有学问: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5.注意总结和反思: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6.数学老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学习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论。多阅读,多看一些教育名家的著作、论文和思想,多写教育教学随笔、教育反思,争取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
其次,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我要多向陶维林老师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他老人家50周岁开始学习几何画板,现在用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我才35岁,现在埋头学还来得及。想想以前需用几何画板的时候,由于我不熟悉,也没有钻研,都是使用别人现成的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而没有亲自操作展示结果的形成过程,这是误人子弟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真是汗颜啊!
同时,我还要向朱建明老师学习,将自己平时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心得以论文的形式整理出来,或者多参与省市数学课题研究,利用该机会与同行们切磋交流,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得以提升。
最后,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从孙旭东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理念。比如,孙老师一再强调,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好为人师,提前教学,只会把学生越教越笨,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回报。同时,孙老师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何给学生空间,如何定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孙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受益匪浅。
7.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七
一、读写结合处于前概念期的教学
我们一直没有获得读写结合的科学概念,在实践中进行的读写结合,都是凭借前概念而进行教学的。依字面理解和个人经验的同化,读写结合训练是处在被窄化的概念空间里操作,即通过可迁移性因素把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找到结合点成为读写结合训练的关键,而这个结合点就是读与写相同的要素——某个知识点。于是,实践中就有了把模仿写句当作读写结合 ;把课文的补白当读写结合 ;把对课文人物的浅显评价当读写结合 ;把技能的简单移植当读写结合 ;把课题的重写当读写结合 ;把结构的简单套用当读写结合……为了课堂有练笔而进行的读写结合,目的是从读中获得写的知识,通过练笔而形成技能,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读写结合是十分狭隘的,学生不仅因受知识点的局限,无法发挥写的才能,而且,这种点与点的对接未必就真能通过练习,提升写的能力。所以叶黎明老师指出 :“这里其实包含着对读写结合的一个误解 :以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内容相同就是结合。”现实中,有个更大的误解 :以为在阅读课堂上穿插写作环节就是读写结合,而且每课都需动笔,才算是完整的课堂。殊不知这样的动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困在课堂里,写作的思路被困在课文的某个知识点上,思想启迪被窄化在从读学写上,技能训练是很机械的模仿套用。一次动笔一个知识点,所谓一课一练一得,孰不知技能是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而不是一节课写一个点,每课都换新知识。这就让随堂练笔的效果流于形式,没能促进学生行为发生变化,即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二、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的设计
我们以《美国语文》第五课《自然》为例,作品(课文)是爱默生的《自然》(节选),作品之后的读写结合练习设计如下 :
点子库
【写作】
1. 关于自然的诗——写一首诗,表达你与自然接触时的经历、感觉或情感。
2. 广告——假设你要组成一个与“先验主义俱乐部”类似的组织。你将会怎样去吸引会员? 写一篇广告词,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并说服人们参加这个组织。
【项目】艺术,用艺术范例来说明你从《自然》中随意选择的一个生动的词组,画一幅画、选择一段音乐或编演一段舞蹈(艺术连线,音乐连线,表演艺术连线)。
微型写作课
写给编辑的信
如果爱默生生活在今天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选择一个现在的环境问题,决定你的观点和立场。给本地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表达你的观点,并使用推理、事实或实例来支持你自己的观点。你的例子越个人化,你的信就会越有说服力。
写作技巧重点 :详细阐述使你的写作个人化。
在写作中详细阐述或发展观点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个人的经历或观察。例如,如果你在写一篇关于本地湖水污染问题的文章,那么可以描绘小时候是怎样在湖里游泳的,然后指出最近去湖边的时候注意到再没有人在湖里游泳了。与你的读者分享这样的经历,不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实例来加强写作的说服力,而且可以使你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个人的联系感。
【构思】列出你要写的要点。记下可以用来支持每一个要点的个人经历或观察。此外,还可以收集可用作证据支持的其他事实和统计数据。
【写稿】在信的开头就直接陈述你的观点,然后用亲身经历和观察,还有收集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在整封信里,尽可能直接一语中的。
【修改】请一位同学读这封信,并提出能使这封信更个性化、直接和有说服力的建议。
从这些练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练习的特色 :
1.读写结合不限于作品之内。我们的读写结合都是从课文中找到结合的点,然后进行写作,写作囿于课文,思维被窄化。而《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练习,则超出课文又不脱离课文 :1关于自然的诗——写一首诗,表达你与自然接触时的经历、感觉或情感。2广告——假设你要组成一个与“先验主义俱乐部”类似的组织,你将会怎样去吸引会员? 写一篇广告词,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并说服人们参加这个组织。情感从课文中来,内容由课文起,写作形式却多样且别出心裁,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就来自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为写作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有些练习还应再选文章阅读,拓展阅读,或进行精细阅读才能完成,这样使写作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2.读写结合不限于学科之内。从微型写作练习设计看,读写结合有课文的知识提炼与运用,而从写作的两道练习设计看,写作已超越了学科,进入了更宽广的平台,各种连线,就是把阅读所得运用于生活实际。用叶黎明老师的话说就是 :“阅读与写作一起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生活世界的窗。”可用图示 :
(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设计题型)
3.读写结合过程有精细指导。聚焦“微型写作课”我们就会发现《美国语文》的读写结合有精细的写作知识点,还有精细的写作步骤,每一步之间都有着递进的关系,这不仅是给学习内容的指向,知识点的指导,还是给写作方法步子的帮扶。也就是说学生在读写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有给予指点与提示的,不是放羊也不是牵引,而是张驰有度的指导。
三、《美国语文》教你怎么样读写结合
基于《美国语文》读写结合的设计特色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读写结合空间,它教我们课文在阅读与写作中怎么最大化地加以利用,在读写结合中,写作主体不仅仅是立于课文之外的仿写、应用知识点,还可以融入课文之中,成为课文里的一个角色重写文章,或是进行生活中的母语应用——应用文写作。具体而言,《美国语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我们怎么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1.发挥课文最大效益,使之成为读写结合的“点子库”。读写结合不能限于课文中的某一知识点的点与点的对接,而进行模仿或迁移或运用的训练设计,课文要成为读写结合点对点的碰撞后的多方位、多功能、多思路的训练设计。即让课文成为读或写的一个“库”,不是一次性的点与点对接就结束的读写结合训练,而是让“作品成为一个蕴藏无穷写作点子的材料库”(叶黎明语)。
《美国语文》读写结合设计,教我们读写结合不要总立在课文之外对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而是可以走进课文,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或是事情引向自身或引向生活,进行投入角色的应用文写作。在这一过程中,读写结合不是从读仿写,一次性就完成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从《美国语文》“点子库”设计的写作题目看,它可能促进阅读的精细化,进而才能写出评论,对课文精细阅读才能写出研究报告等,还可以促进阅读的广阔性,即拓展阅读。读一篇作品,不足以写出评论或研究报告,需要读一个系列,或几部相关作品,才能完成练习中设计的论文写作。这样写就促进了读的深度与宽度,突出了读写结合中写对读的促进作用。从《美国语文》作品对读者写作所起作用的角度看,它教我们一篇或一组课文有相当多的读写结合点,教学设计不要只盯着写作方法、或文章结构进行读写结合设计,在内容本身也蕴藏着无穷的读写结合点。如假设性的投入角色应用文写作设计 ;日志写作 ;网业制作写作设计 ;职业连线写作设计等。一个单元的文章或一篇文章,可以成为学生多次写作的材料,使课文作用达到最高效果。
2.设计“微型写作课”,使之成为读写结合的“脚手架”。《美国语文》每一组作品之后都设计了“微型写作课”。“微型写作课”通常由 :写作技巧重点、文学聚焦、作品中的范例、构思、写稿、修改等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项目的设计教我们如何设计读写结合,即读写结合的设计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写这篇文章可能要用到哪些知识? 如应用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 ;需要什么写作技能?如幽默、写作个人化等 ;学生完成这篇文章会遇到什么因难,如历史资料、实验数据等。都要考虑到,同时,对这些学生当下所需要的内容、方法进行细致具体的说明与“帮扶”,使“微型写作课”的各个项目都成为学生写作过程的“脚手架”(叶老师语)。
可见,读写结合,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然后给学生一个题目,就放手让学生写作的过程,而是要有一个精心的准备与安排,用叶黎明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有“专业性”的设计。
3.系统设计读写结合,使之成为阅读、写作、生活的“立交桥”。叶黎明老师在书中指出 :《美国语文》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以“艺术连线”、“社会连线”、“科技连线”、“职业连线”等众多“连线”的方式,把读写教学与美国历史、文化、文学、科学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工作连接起来,从而为读写结合创设一个无限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读写进行社会研究,职业锻炼、艺术熏陶、科技学习,这样的写作练习设计,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学科内部读、写、口语交际综合训练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特点,使之成为读、写、生活贯通的“立交桥”。写作知识与能力、语文知识与能力、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8.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方法 中职教育 文化素养
随着高校扩招,中职教育压力倍感增加,其中和以前的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学生的质量是压力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中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上曾经受过的挫折打击使他们对学习已没有太大的兴趣,变得怕学习、不愿意学习、逃避学习。尤其是偏重于逻辑运算的数学课,学生更是“望数兴叹”,希望尽早摆脱数学的“阴影”,对于此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而最后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样带来的恶性循环势必会继续加重学生对于数学功课的“抵触情绪”。
如今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数学这门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也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建立中职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新思想、新策略、新模式。
一、转变观念,
数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运算工具和基础,更应把它看做人文教育的一个平台,随着比率、误差、机会、图像、逻辑、程序等数学概念的生活化,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数字化、数学化,用到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数学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理性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需的必要组成部分。应把数学认识提高到艺术,文学的层次,数学是带数字的音乐,是现代人主要的素养之一,数学是衡量一个民族成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不应该把简单的学会了数学公式,概念,做为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应把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成为学习数学的新理念。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理念而展开。
二、改变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导,更应起到的是导向的作用,而非一个强制“喂饭保姆”的角色。中职数学课程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和年龄特色进行优化配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其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习惯于做课程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比如,我们在学习基础理论概念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由已经学会并掌握的旧的知识体系出发或联系一些生活实际情况,自己或分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知识概念,并自行组织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基础、专业的角度自觉主动地建构知识,培养数学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的恐惧心理。
三、运用新方法
(一)鼓励政策
中职学生很多是由于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加之基础较差,以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今天的局面。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教师需要有耐心、包容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解决问题也不可能瞬间完成。面对新的尝试,学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学生纠正错误的时候,教师多用鼓励,肯定的语气,多给学生正面的评价,让学生逐步从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不再从思想上“屏蔽数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学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相联系,比如银行业务中零存整取一年后的金额就是应用数列求和的问题,照相机三脚架就是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等。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的“亲民”呀!
(三)运用辅助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这些年异军突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来讲解数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把枯燥的概念、公式转化为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动画来理解。比如,在学习“多面体和旋转体”时,让学生直接死记公式定义,最后考试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我们不妨把旋转体,多面体的构成这一过程做成动画演示,学生直观地看见“各种体”的构成过程,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考场中碰到此类题目自然而然地想起当初看过的动画,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中职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那么难以忍受,让数学变得不再“张牙舞爪”,让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有职业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是中职数学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庆.数学课程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29-30.
[2]范国平.关于中职数学改革的新理念[J].中职教育,2009(2):49-50.
作者简介:
党欣颜(1982— ),女,辽宁本溪,助理讲师,学士学位,西安市卫生学校教师。
【数学老师教学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心得体会11-02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08-21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随笔11-16
高三数学老师教学总结12-03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计划01-17
初中数学老师上网课心得体会12-17
小学老师数学教学技巧是什么06-23
数学老师课程教学计划格式2007-23
八年级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01-11